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22 09:16:19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篇(1)

如何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个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道德养成教育强调通过道德行为的反复训练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来积淀道德素质、形成道德品质,它不但是提高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一条根本途径,而且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准确把握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规律,对于提高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西方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揭示了一系列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如道德内化规律,道德品质递升规律,道德养成教育的长期性、反复性规律等。

一、道德内化规律

道德内化是道德养成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内化”概念最初由以杜克海姆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派提出,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变。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将社会的道德要求、道德规则转化为自身动机系统的一部分,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境中做出道德行为。道德内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体道德能否形成和个体道德素质能否提高。

中西方思想家普遍重视对道德内化规律的运用和研究。如孔子认为一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美德的养成,主要靠“内化”,只有依靠自我内在的修养与锻炼,人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2]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指出:“社会化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使个体从外部的控制和奖赏中脱离出来,从而使行为逐渐变为内在奖赏――也即与新社会行为本身紧密相联的满足感来指导和支持。”[3]如果道德品质没有内化,就易变成“言行不一”、“知行脱节”。道德规范一旦内化为行为主体的行为准则,就会演变成为一种相当恒久的内在力量,从而支配和引导人们的价值判断、行为倾向和行为表现。革命导师马克思有句名言:“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就其存在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形式而言,它只有内化为主体的情感、意志,从而支配着主体以自觉的行动,才能称之为现实的、有效的道德。

中西方近代学者在对道德内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一般都趋向于把道德内化划分为道德发展水平由低到高的几个阶段。如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内化、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A.自我中心阶段(2―5岁);B.权威阶段(6―7、8岁);C.可逆性阶段(8―10岁);D.公正阶段(10―12岁)。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强化了道德内化的发展观,把个体道德内化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A.前习俗道德水平;B.习俗道德水平;C.后习俗道德水平。我国学者燕国材教授把道德内化过程分为六个阶段:A.定向阶段;B.认识阶段;C.评价阶段;D.服从阶段;E.认同阶段;F.良心化阶段。可以说,没有社会道德的内化过程,就没有个体道德的产生与发展。

二、道德品质递升规律

道德品质的递升规律也是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规律。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由简单到复杂、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觉向自觉发展的过程,要实现道德养成教育目标,人只能层层推进,逐步提高。

中西方学者都强调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实际操作中运用道德品质的递升规律。宋代教育家朱熹依据未成年子弟年龄、心理与理解能力的不同,把道德养成教育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并针对每一个具体阶段提出一些特殊的道德养成教育的要求,以使道德品质养成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西方国家很注意根据道德品质的递升规律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养成教育。如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很早就认识到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对道德养成教育的影响,把青少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采取不同的道德养成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以适合其道德品质发展的规律。例如,对3―6岁的儿童,特别注意通过音乐、歌唱、讲故事、做游戏等来激发儿童坚毅、快乐和勇敢的品质。对6岁以上的儿童,主要进行情感教育,使其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发展起来,促进他们节制美德的形成。17―23岁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年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进行意志教育,培养灵敏、机智、坚定、勇敢的美德。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认为,教育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就如同“把水猛地倒入一个细颈罐时水要溢出来一样”,[4]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当代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更是这样。例如美国学校的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较好地解决了层次性问题,如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中学、大学各不相同: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历史,大学讲理论。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设计和安排,充分考虑到人的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既符合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又符合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规律。

三、道德养成教育的长期性、反复性规律

道德品质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反复、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平时一点一滴的量的积累,而后发生质的变化和突破,最后达到道德品质的提高和升华的过程,这也是中西方思想家、教育家所揭示的道德养成教育的一个客观规律。亚里士多德说:“习惯或性格的养成教育,如同疾病的发生,是渐渐的,一步一步的,是不可知觉的;因此,我们只在我们的习惯的开端时是主人。”[5]他还把美德的形成看成是一个习惯――美德――习惯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吕氏童蒙训》告诫儿童:“今日记一事,明日记一事,久则自然贯穿。今日辨一理,明日辨一理,久则自然浃洽。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久则自然坚固。涣然冰释,怡然顺理,久自得之,非偶然也。”道德素质不是在人生的某一年龄阶段、某一特定时期就能养成的,它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颜氏家训》中举王大司马母魏夫人训子的事例,说她“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功业”。[6]儿子年过四十,甚至已经成为领兵三千的将领,母亲仍不断地对其进行道德养成的教育和训练。清代思想家颜元提出道德养成教育就是一个习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习三两次”就完结,而是“时习方能有得”,“习与性成,方是乾乾不息”。[7]道德养成教育是一个永无止息的过程。同志在《吴玉章同志六十寿辰祝词》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强调共产主义者的道德素质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论语:述而[M].

[2]论语:颜渊[M].

[3][美]Walter Mischel:米歇尔. Advances in personality science[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2002:76.

[4][英]伊丽莎白・劳伦斯(E.S.Lawrence)著.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1.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篇(2)

二00*年,我县团委、少工委在地区团委、少工委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力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体验和锻炼中提高少先队员“五自”能力,增强少先队工作者和少先队员光荣感、责任感。现作如下总结

一、抓好少年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在青少年中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开展此项活动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举措,我县团委、少工委于今年3月认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各项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3月5日组织县直单位、“青少年维权岗”单位、“青年文明号”集体百余名团员、县直学校千余名团员、少先队员参加了“民族精神代代传”全队统一行动日活动,引导全县各族青少年通过团队的组织形式,开展学雷锋、植绿护绿、环保清洁、扶贫帮困、助老助残等系列活动,把民族精神的深刻主题和丰富内涵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牢记党的性质、任务、宗旨,进一步坚定“三个离不开”思想,加强了对青少年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民族精神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孩子的内心。

2、2006年上半年,县团委继续大力开展农村青少年反警示教育活动,全文编译了《农村反警示教育宣讲提纲》,下发至乡、村团队组织,并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同时还编译了图文并茂的“农村反警示教育宣传单”,利用县流动放映队进乡入村放电影之机,进行宣讲,取得良好收效。

3、积极号召全县广大青少年向先进人物学习,在广大基层团队干部和各族青少年中掀起了学习卡德尔巴克的热潮。5月26日组织全县600余名学生代表参加了县委组织的“双拥工作汇报会”,地区演讲团的宣读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了卡德尔巴克的先进事迹,全地区“双拥先进单位”也分别作了报告,使学生们深受教育。5月,我县多浪乡中学初二(2)班买合木提吾买尔同学在县开发区内放羊时,捡到一串重达17克的黄金项链,价值3400余元,主动交给班主任,大家共同努力将项链还给了失主,团县委、少工委授予他“拾金不昧好少年”光荣称号,号召全县广大青少年向他学习。以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染鼓舞广大青少年,营造学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4、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团县委、少工委抓住“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日,结合青少年特点,适时开展系列庆祝纪念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受到深刻教育,收效良好。

二、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确保少先队工作充满活力

1、规范青年志愿者活动。今年以来,我县团委、少工委继续抓好青年志愿者活动,3月5日召开了以“学习雷锋好榜样美丽青春献社会”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大会,动员会上,团县委副书记王馨作了激情洋溢的动员讲话,号召全县广大青少年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随后县政府、公安局、国税局、水利局、检查院、妇幼保健站、消防中队、人民医院等县直单位的团员结合各单位业务类型,积极开展了义务宣传专业知识、免费咨询、散发宣传单、展示宣传画等系列活动,广大学生团员、少先队员积极开展了打扫县城街道、清洗公共设施、为孤寡老人、残疾人送温暖等活动。4月28日,又隆重召开了青年志愿者招募大会,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日前县直单位团员100%加入了志愿者行列,农村团员80%加入志愿者行列。

2、举办““共话××辉煌巨变”青少年爱国主义图文展。全县1500余名青少年参观了此次展览。展览展出了上千张照片和一些文字资料,其中有些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有、朱镕基、王恩茂、王乐泉、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县的留影及题词,有大量历年来我县涌现出的革命烈士、民族团结烈士及劳模等先进人物的照片及事迹,有大量反映五、六十年代我县县容县貌及各行各业工作情况的老照片,甚至有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时期我县的档案图片,还有大量反映××现貌的照片等等,从这些展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的辉煌巨变。

3、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今年来,我县各级少先队组织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个性和群体特点,开展了以荣辱观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培养了少先队员的自我维护意识,增强了少先队员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针对近年来组织及宗教迷信活动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团委、少工委在全县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校园拒绝、禁止宗教”活动,让少先队员了解组织的本质,自觉远离不法行为。

4、进一步完善和推广青少年楼艺画廊,动员和引导我县广大青少年参与“文化小区”的建设与美化,团县委、少工委一直关注楼艺画廊作品的更新工作,作品种类涉及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经过精心装裱后悬挂于县园丁小区各楼道,真正把“小手画出大文章”展现在小区居民面前,作品或歌颂社会文明道德新风尚,或倡导绿色环保,或反映和谐社会,创意生动活泼,着眼于身边的人和事,渗透着小作者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团县委、少工委将进一步在全县各学校居民小区推行此项活动,打造“棉城”新形象,建设文明和谐××!

5、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我县团委、少工委积极组织全县各级少先队于5月30日开展了庆“六·一”系列主题活动。专门制定下发了《庆“六·一”活动方案》。此次庆祝活动主要突出“平安”和“欢乐”两个主题,我县团委、少工委与县委宣传部、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县“国寿杯”少年儿童书法绘画比赛,并争取到县国寿保险公司的倾情赞助,提供大赛所需的所有奖品,旨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少年儿童艺术修养,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为学校与家庭、家长与学生、少先队辅导员与家长提供交流的机会,共促“学校德育工程”和“家庭育苗工程”的育人机制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让广大少年儿童围绕“平安·快乐”这一主题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

6、继续深入开展“雏鹰争章”活动。“雏鹰争章”是少先队的常项工作,我们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环节入手,把一枚枚“雏鹰奖章”作为目标,不断提高少先队员的品格和技能,积极让少先队员在跑、跳、玩中展现自己的天性,在发明、制作、实验、表演中显示自己的才能,在争章中享受成功、获得进步。

三、加强青少年维权工作,维护好青少年权益

今年来,我县团委、少工委坚持教育、服务、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不断创新服务工作的载体,巩固和发展各类阵地,健全教育服务青少年的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青少年维权岗的优势,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全县青少年维权工作的健康发展。4月6日,团县委召开了2006年度青少年维权工作会议,我县各乡镇(农业企业)及县直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县公、检、法、司、工商等青少年维权岗单位负责人及代表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回顾了2005年度青少年维权工作,安排部署了2006年度青少年维权工作重点。与会下发了《2006年××县青少年维权工作要点》、《青少年维权工作参考》,同时对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单位进行了命名表彰。我县各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单位及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工商、城管、文体广电等青少年维权工作相关部门,在全县大力开展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专项行动,从组织宣传到专项整治,各维权部门通力合作,收效显著。县公安交警大队青少年维权岗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深入青少年中宣传交通法规,制作专题版面,在各学校及乡镇进行巡回展览,让广大青少年接受直观的警示教育;县城镇派出所青少年维权岗,认真处理涉及青少年违法案件,召集全体民警就“如何当好校外辅导员”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县公安局积极组织经验丰富的民警深入学校开展法制知识专题讲座;县法院刑事审判庭专门设定了少年审判庭;县工商局城镇工商所对县城校园周边的商店及饮料销售摊点进行了“三无”小食品及“三无”饮料大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小食品及饮料均予以没收。

目前,××县“人人关心下一代,人人关注下一代成长”全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

四、关注贫困学生,做好扶贫帮困工作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篇(3)

一、抓好少年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在青少年中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原创:开展此项活动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举措,我县团委、少工委于今年3月认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各项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3月5日组织县直单位、“青少年维权岗”单位、“青年文明号”集体百余名团员、县直学校千余名团员、少先队员参加了“民族精神代代传”全队统一行动日活动,引导全县各族青少年通过团队的组织形式,开展学雷锋、植绿护绿、环保清洁、扶贫帮困、助老助残等系列活动,把民族精神的深刻主题和丰富内涵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牢记党的性质、任务、宗旨,进一步坚定“三个离不开”思想,加强了对青少年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民族精神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孩子的内心。

2、2006年上半年,县团委继续大力开展农村青少年反警示教育活动,全文编译了《农村反警示教育宣讲提纲》,下发至乡、村团队组织,并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同时还编译了图文并茂的“农村反警示教育宣传单”,利用县流动放映队进乡入村放电影之机,进行宣讲,取得良好收效。

3、积极号召全县广大青少年向先进人物学习,在广大基层团队干部和各族青少年中掀起了学习卡德尔巴克的热潮。5月26日组织全县600余名学生代表参加了县委组织的“双拥工作汇报会”,地区演讲团的宣读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了卡德尔巴克的先进事迹,全地区“双拥先进单位”也分别作了报告,使学生们深受教育。5月,我县多浪乡中学初二(2)班买合木提吾买尔同学在县开发区内放羊时,捡到一串重达17克的黄金项链,价值3400余元,主动交给班主任,大家共同努力将项链还给了失主,团县委、少工委授予他“拾金不昧好少年”光荣称号,号召全县广大青少年向他学习。以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染鼓舞广大青少年,营造学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4、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团县委、少工委抓住“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日,结合青少年特点,适时开展系列庆祝纪念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受到深刻教育,收效良好。

二、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确保少先队工作充满活力

1、规范青年志愿者活动。今年以来,我县团委、少工委继续抓好青年志愿者活动,3月5日召开了以“学习雷锋好榜样美丽青春献社会”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大会,动员会上,团县委副书记王馨作了激情洋溢的动员讲话,号召全县广大青少年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随后县政府、公安局、国税局、水利局、检查院、妇幼保健站、消防中队、人民医院等县直单位的团员结合各单位业务类型,积极开展了义务宣传专业知识、免费咨询、散发宣传单、展示宣传画等系列活动,广大学生团员、少先队员积极开展了打扫县城街道、清洗公共设施、为孤寡老人、残疾人送温暖等活动。4月28日,又隆重召开了青年志愿者招募大会,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日前县直单位团员100%加入了志愿者行列,农村团员80%加入志愿者行列。

2、举办““共话××辉煌巨变”青少年爱国主义图文展。全县1500余名青少年参观了此次展览。展览展出了上千张照片和一些文字资料,其中有些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有、朱镕基、王恩茂、王乐泉、原创: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县的留影及题词,有大量历年来我县涌现出的革命烈士、民族团结烈士及劳模等先进人物的照片及事迹,有大量反映五、六十年代我县县容县貌及各行各业工作情况的老照片,甚至有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时期我县的档案图片,还有大量反映××现貌的照片等等,从这些展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的辉煌巨变。

3、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今年来,我县各级少先队组织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个性和群体特点,开展了以荣辱观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培养了少先队员的自我维护意识,增强了少先队员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针对近年来组织及宗教迷信活动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团委、少工委在全县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校园拒绝、禁止宗教”活动,让少先队员了解组织的本质,自觉远离不法行为。

4、进一步完善和推广青少年楼艺画廊,动员和引导我县广大青少年参与“文化小区”的建设与美化,团县委、少工委一直关注楼艺画廊作品的更新工作,作品种类涉及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经过精心装裱后悬挂于县园丁小区各楼道,真正把“小手画出大文章”展现在小区居民面前,作品或歌颂社会文明道德新风尚,或倡导绿色环保,或反映和谐社会,创意生动活泼,着眼于身边的人和事,渗透着小作者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团县委、少工委将进一步在全县各学校居民小区推行此项活动,打造“棉城”新形象,建设文明和谐××!

5、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我县团委、少工委积极组织全县各级少先队于5月30日开展了庆“六·一”系列主题活动。专门制定下发了《庆“六·一”活动方案》。此次庆祝活动主要突出“平安”和“欢乐”两个主题,我县团委、少工委与县委宣传部、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县“国寿杯”少年儿童书法绘画比赛,并争取到县国寿保险公司的倾情赞助,提供大赛所需的所有奖品,旨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少年儿童艺术修养,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为学校与家庭、家长与学生、少先队辅导员与家长提供交流的机会,共促“学校德育工程”和“家庭育苗工程”的育人机制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让广大少年儿童围绕“平安·快乐”这一主题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

6、继续深入开展“雏鹰争章”活动。“雏鹰争章”是少先队的常项工作,我们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环节入手,把一枚枚“雏鹰奖章”作为目标,不断提高少先队员的品格和技能,积极让少先队员在跑、跳、玩中展现自己的天性,在发明、制作、实验、表演中显示自己的才能,在争章中享受成功、获得进步。

三、加强青少年维权工作,维护好青少年权益

今年来,我县团委、少工委坚持教育、服务、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不断创新服务工作的载体,巩固和发展各类阵地,健全教育服务青少年的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青少年维权岗的优势,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全县青少年维权工作的健康发展。4月6日,团县委召开了2006年度青少年维权工作会议,我县各乡镇(农业企业)及县直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县公、检、法、司、工商等青少年维权岗单位负责人及代表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回顾了2005年度青少年维权工作,安排部署了2006年度青少年维权工作重点。与会下发了《2006年××县青少年维权工作要点》、《青少年维权工作参考》,同时对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单位进行了命名表彰。我县各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单位及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工商、城管、文体广电等青少年维权工作相关部门,在全县大力开展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专项行动,从组织宣传到专项整治,各维权部门通力合作,收效显著。县公安交警大队青少年维权岗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深入青少年中宣传交通法规,制作专题版面,在各学校及乡镇进行巡回展览,让广大青少年接受直观的警示教育;县城镇派出所青少年维权岗,认真处理涉及青少年违法案件,召集全体民警就“如何当好校外辅导员”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县公安局积极组织经验丰富的民警深入学校开展法制知识专题讲座;县法院刑事审判庭专门设定了少年审判庭;县工商局城镇工商所对县城校园周边的商店及饮料销售摊点进行了“三无”小食品及“三无”饮料大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小食品及饮料均予以没收。

目前,××县“人人关心下一代,人人关注下一代成长”全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

四、关注贫困学生,做好扶贫帮困工作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篇(4)

在未成年人时期,人的成长发育最为迅速,跨度最大。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未成年人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六个重大时期: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在这六个时期中,品德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乳儿期主要是适应时期,婴儿期为品德萌芽时期,学前期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阶段,学龄初期是品德发展协调性阶段,少年期为动荡性品德发展阶段,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因此,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探索分层次的德育教育,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使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直观性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直观性就是要从心理的浅层面入手,最终解决思想体系和世界观的深层面的问题。这是由未成年人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在未成年人时期,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具体形象思维,假如用讲抽象理论的方法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低龄儿童),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未成年人道德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层面的过程,未成年人还没有掌握那些高深的道德概念,当然也无法理解抽象的道德理论。思想道德教育要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必须遵循这一规律,从具体浅层面的、活跃生动的心理感受人手,逐步达到解决深层思想体系方面的问题,所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直观性的教育。在教育内容的整体安排上,宜先安排较具体的内容,后安排较抽象的内容,不断根据教育对象的反应进行内容深化的调整,这是一个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在教育的形式上,多采取寓教育于活动、娱乐和其他教育教学中的形式,着眼于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亦即从思想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人手,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体系层面的问题。

3.指导性

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他们感到这种模仿很有意思。但是由于未成年人还不能正确区分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他们的模仿往往带有表面性,在模仿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时,一般只是对理想人物的行为习惯和言谈方式等表面性的东西感兴趣,单纯地喜欢某些不重要的个性特点,盲目模仿。同时,未成年人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往往很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化,看完“超级女声”他们想成为“超女”,看到“神六飞天”他们想成为宇航员,如此等等。因此,未成年人会经常给自己树立榜样,但他们并不善于选择正确的范例作为自己的理想,他们在模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差,甚至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悲剧。给未成年人树立正确恰当的榜样,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应该是一种指导性教育。作为教育者,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除了自身要做好未成年人的榜样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帮助未成年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理想范例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使他们认识到榜样人物的主要宝贵品质是什么,以及如何用榜样来加强自我修养。

4.平等性

当代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以及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快,使他们的法制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要求老师平等待人,要求与家长平等相处,要求与自己交往的人尊重自己的人格等等。这些要求决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平等性,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与教育者之间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它需要教育者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身份和未成年人平等相处,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多开展互动式教育,使其真正参与教育活动本身。教育中切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说教和训导姿态,要彻底改变传统德育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改变“我说你听”的教育形式,使未成年人由教育过程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互动教育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只有他们真正参与进去了,他们才能有所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认识,产生道德动机,促成道德行为。

5.社会性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篇(5)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虚拟平台。网络生活也正在成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都积极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状况尤其令人担优,并且己经演变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道德难题。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信息时代赋予人们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新任务。

一、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一)未成年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成为时代必需

当前,网民中的未成年人数量正在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而急剧增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十九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1月,我国网民总数为1.37亿人,其中未成年人占网民总数的17.2%,是仅次于18-24岁和25-30岁年龄段的第三大上网群体。WwW.133229.cOm与去年同期调查结果相比,18岁以下的网民人数增长了513万人。由此可见,网络越来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网络生活正逐步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和规范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二)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道德难题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那些在现实交往中备受关注的特征,诸如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能在网络当中借助虚拟技术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这就为未成年人充分地暴露自己内心深处的“本我”提供了可能。加上未成年人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从而导致了大量不道德网络行为的产生,如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隐私权,传播网络色情信息、病毒信息,网络言行随意放纵,出口成“脏”等。这种状况的发生不仅令家长担优,而且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社会道德难题。

(三)未成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之一,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构建和谐网络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时期,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与成年人相比较,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的侵害,也更加需要社会的帮助和指导。很多屡见报端的未成年人因迷恋网络而迷失自己甚至走向犯罪的事例表明,未成年网民很难自觉并有效地抵制网络生活中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正在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一把双刃剑。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各项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依据之一——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网络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也是开展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网络道德教育是学习和传播网络伦理规范的一种道德教育方式,它的根本内容或理论依据就是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网络伦理规范是指在网络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利用,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一些切合实际的伦理道德规范。例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规定的六种不应该的网络行为就是有代表性的网络守则:不应该有意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与网络相连的其他系统;不应该将大学信息资源用于商业目的或带有欺骗性;不应该在网上偷窃资料、设备或其他智力成果;不应该未经许可查询他人文件;不应该在公共用户场所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为;不应该伪造电子邮件。另外,国内外计算机协会和信息组织也制定了一系列计算机伦理规则和协议。比较著名的是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所制定的十条戒律,内容包括: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不应该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不应该窥探别人的文件,不应该用计算机行窃和作伪证;不应该使用和拷贝未付费的软件;不应该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不应该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应当慎重考虑自己所编程序的社会后果,应该慎重使用计算机等等。这十条戒律和前述六条守则在内容上十分相近,是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网络伦理规范。

随着我国未成年人网民的不断增加,团中央制订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网络行为要遵循“五要五不”,具体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制定标志着我国青少年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这必将对今后的网络道德教育和更为完善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由于网络走进我国的时间不长,尚在不断的发展和普及阶段,人们对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研究还不能跟上网络自身的发展。不过,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络伦理研究的深化,我国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将会逐渐趋于完善,并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二)理论依据之二——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规律

开展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学术界对未成年人品德形成规律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解决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中“怎么教”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下面笔者就其中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

1.未成年人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在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规律中,阶段性特点无疑是较为突出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已取得共识。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皮亚杰、柯尔伯格提出的品德发展阶段论最为著名。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十岁以前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十岁以后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也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

我国心理学家李伯黍等人对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学生道德发展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其研究表明:我国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经历着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林崇德通过进一步研究提出,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过程可以具体划分为彼此联系的六个年龄段,并且存在着关键期和成熟期。他认为,5.5岁——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是未成年人品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面临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在这些关键的年龄阶段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工作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未成年人品德发展也有一个成熟期,这个成熟期一般地出现在初三末到高二初。进人到了成熟期以后,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和个性特点就基本定型了,开始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虽然此时未成年人的个人道德品德依然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但其可塑性较小,已经较难训练和重新培养。因此,一般认为品德发展成熟前与成熟后的明显差异在其可塑性上。成熟前的人可塑性大,成熟后的可塑性小。在成熟期对未成年人开展品德教育的成效往往不如关键期明显,此时,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继续巩固关键期的教育成果上。

总之,阶段性特点是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也是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品德教育所必须遵循的重要理论依据。只有根据未成年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因材施教,积极引导,才能做好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2.榜样示范在未成年人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观察和模仿是未成年人向外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被模仿者的品德和行为往往会对未成年人品德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这也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品德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理论被称之为社会学习理论,也就是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其实质就是强调榜样示范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既然榜样示范在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许多道德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获得的,那么在具体的品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就应注意遵循这一规律,重视榜样示范的作用。

3.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品德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从来到人世间到完全独立地进人社会生活,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因此,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无疑起奠基的作用。

与家庭环境影响不同,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地方。由于大多数未成年人处于学龄阶段,而且其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也主要集中在学龄阶段,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此外,未成年人虽然并未正式地独立进人社会,但是由于他们正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对社会生活、社会信息有着特殊的敏感,对新事物接受得很快。因此,未成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就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影响未成年人道德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只有从不同角度同时采用多种教育措施才能切实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在遵循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规范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行为,促使网络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一)学术界和德育工作者要深化网络伦理研究,逐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

网络伦理是一个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学科。目前国内外学者就某些问题已达成一定共识,但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常常是旧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所以,我们要在积极借鉴国外网络伦理研究的优秀成果基础上,总结具体网络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继续深化网络伦理研究,不断探索,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二)针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德育工作者要采取不同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篇(6)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虚拟平台。网络生活也正在成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都积极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状况尤其令人担优,并且己经演变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道德难题。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信息时代赋予人们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新任务。

一、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一)未成年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成为时代必需

当前,网民中的未成年人数量正在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而急剧增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十九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1月,我国网民总数为1. 37亿人,其中未成年人占网民总数的17.2%,是仅次于18-24岁和25-30岁年龄段的第三大上网群体。与去年同期调查结果相比,18岁以下的网民人数增长了513万人。由此可见,网络越来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网络生活正逐步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和规范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二)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道德难题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那些在现实交往中备受关注的特征,诸如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能在网络当中借助虚拟技术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这就为未成年人充分地暴露自己内心深处的“本我”提供了可能。加上未成年人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从而导致了大量不道德网络行为的产生,如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隐私权,传播网络色情信息、病毒信息,网络言行随意放纵,出口成“脏”等。这种状况的发生不仅令家长担优,而且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社会道德难题。

(三)未成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之一,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构建和谐网络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时期,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与成年人相比较,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的侵害,也更加需要社会的帮助和指导。很多屡见报端的未成年人因迷恋网络而迷失自己甚至走向犯罪的事例表明,未成年网民很难自觉并有效地抵制网络生活中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正在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一把双刃剑。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各项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依据之一——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网络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也是开展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网络道德教育是学习和传播网络伦理规范的一种道德教育方式,它的根本内容或理论依据就是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网络伦理规范是指在网络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利用,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一些切合实际的伦理道德规范。例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规定的六种不应该的网络行为就是有代表性的网络守则:不应该有意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与网络相连的其他系统;不应该将大学信息资源用于商业目的或带有欺骗性;不应该在网上偷窃资料、设备或其他智力成果;不应该未经许可查询他人文件;不应该在公共用户场所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为;不应该伪造电子邮件。另外,国内外计算机协会和信息组织也制定了一系列计算机伦理规则和协议。比较著名的是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所制定的十条戒律,内容包括: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不应该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不应该窥探别人的文件,不应该用计算机行窃和作伪证;不应该使用和拷贝未付费的软件;不应该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不应该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应当慎重考虑自己所编程序的社会后果,应该慎重使用计算机等等。这十条戒律和前述六条守则在内容上十分相近,是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网络伦理规范。

随着我国未成年人网民的不断增加,团中央制订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网络行为要遵循“五要五不”,具体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制定标志着我国青少年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这必将对今后的网络道德教育和更为完善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由于网络走进我国的时间不长,尚在不断的发展和普及阶段,人们对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研究还不能跟上网络自身的发展。不过,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络伦理研究的深化,我国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将会逐渐趋于完善,并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二)理论依据之二——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规律

开展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学术界对未成年人品德形成规律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解决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中“怎么教”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下面笔者就其中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

1.未成年人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在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规律中,阶段性特点无疑是较为突出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已取得共识。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皮亚杰、柯尔伯格提出的品德发展阶段论最为著名。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十岁以前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十岁以后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也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

我国心理学家李伯黍等人对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学生道德发展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其研究表明:我国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经历着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林崇德通过进一步研究提出,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过程可以具体划分为彼此联系的六个年龄段,并且存在着关键期和成熟期。他认为,5. 5岁——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是未成年人品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面临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在这些关键的年龄阶段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工作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未成年人品德发展也有一个成熟期,这个成熟期一般地出现在初三末到高二初。进人到了成熟期以后,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和个性特点就基本定型了,开始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虽然此时未成年人的个人道德品德依然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但其可塑性较小,已经较难训练和重新培养。因此,一般认为品德发展成熟前与成熟后的明显差异在其可塑性上。成熟前的人可塑性大,成熟后的可塑性小。在成熟期对未成年人开展品德教育的成效往往不如关键期明显,此时,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继续巩固关键期的教育成果上。

总之,阶段性特点是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也是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品德教育所必须遵循的重要理论依据。只有根据未成年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因材施教,积极引导,才能做好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2.榜样示范在未成年人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观察和模仿是未成年人向外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被模仿者的品德和行为往往会对未成年人品德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这也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品德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理论被称之为社会学习理论,也就是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其实质就是强调榜样示范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既然榜样示范在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许多道德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获得的,那么在具体的品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就应注意遵循这一规律,重视榜样示范的作用。

3.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品德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从来到人世间到完全独立地进人社会生活,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因此,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无疑起奠基的作用。

与家庭环境影响不同,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地方。由于大多数未成年人处于学龄阶段,而且其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也主要集中在学龄阶段,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此外,未成年人虽然并未正式地独立进人社会,但是由于他们正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对社会生活、社会信息有着特殊的敏感,对新事物接受得很快。因此,未成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就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影响未成年人道德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只有从不同角度同时采用多种教育措施才能切实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在遵循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规范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行为,促使网络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一)学术界和德育工作者要深化网络伦理研究,逐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

网络伦理是一个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学科。目前国内外学者就某些问题已达成一定共识,但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常常是旧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所以,我们要在积极借鉴国外网络伦理研究的优秀成果基础上,总结具体网络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继续深化网络伦理研究,不断探索,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二)针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德育工作者要采取不同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篇(7)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虚拟平台。网络生活也正在成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都积极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状况尤其令人担优,并且己经演变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道德难题。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信息时代赋予人们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新任务。

一、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一)未成年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成为时代必需

当前,网民中的未成年人数量正在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而急剧增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十九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1月,我国网民总数为1. 37亿人,其中未成年人占网民总数的17.2%,是仅次于18-24岁和25-30岁年龄段的第三大上网群体。与去年同期调查结果相比,18岁以下的网民人数增长了513万人。由此可见,网络越来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网络生活正逐步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和规范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二)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道德难题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那些在现实交往中备受关注的特征,诸如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能在网络当中借助虚拟技术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这就为未成年人充分地暴露自己内心深处的“本我”提供了可能。加上未成年人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从而导致了大量不道德网络行为的产生,如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隐私权,传播网络色情信息、病毒信息,网络言行随意放纵,出口成“脏”等。这种状况的发生不仅令家长担优,而且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社会道德难题。

(三)未成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之一,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构建和谐网络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时期,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与成年人相比较,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的侵害,也更加需要社会的帮助和指导。很多屡见报端的未成年人因迷恋网络而迷失自己甚至走向犯罪的事例表明,未成年网民很难自觉并有效地抵制网络生活中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正在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一把双刃剑。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各项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依据之一——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网络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也是开展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网络道德教育是学习和传播网络伦理规范的一种道德教育方式,它的根本内容或理论依据就是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网络伦理规范是指在网络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利用,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一些切合实际的伦理道德规范。例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规定的六种不应该的网络行为就是有代表性的网络守则:不应该有意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与网络相连的其他系统;不应该将大学信息资源用于商业目的或带有欺骗性;不应该在网上偷窃资料、设备或其他智力成果;不应该未经许可查询他人文件;不应该在公共用户场所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为;不应该伪造电子邮件。另外,国内外计算机协会和信息组织也制定了一系列计算机伦理规则和协议。比较著名的是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所制定的十条戒律,内容包括: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不应该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不应该窥探别人的文件,不应该用计算机行窃和作伪证;不应该使用和拷贝未付费的软件;不应该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不应该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应当慎重考虑自己所编程序的社会后果,应该慎重使用计算机等等。这十条戒律和前述六条守则在内容上十分相近,是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网络伦理规范。

随着我国未成年人网民的不断增加,团中央制订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网络行为要遵循“五要五不”,具体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制定标志着我国青少年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这必将对今后的网络道德教育和更为完善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由于网络走进我国的时间不长,尚在不断的发展和普及阶段,人们对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研究还不能跟上网络自身的发展。不过,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络伦理研究的深化,我国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将会逐渐趋于完善,并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二)理论依据之二——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规律

开展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学术界对未成年人品德形成规律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解决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中“怎么教”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下面笔者就其中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

1.未成年人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在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规律中,阶段性特点无疑是较为突出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已取得共识。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皮亚杰、柯尔伯格提出的品德发展阶段论最为著名。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十岁以前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十岁以后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也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

我国心理学家李伯黍等人对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学生道德发展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其研究表明:我国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经历着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林崇德通过进一步研究提出,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过程可以具体划分为彼此联系的六个年龄段,并且存在着关键期和成熟期。他认为,5. 5岁——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是未成年人品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面临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在这些关键的年龄阶段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工作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未成年人品德发展也有一个成熟期,这个成熟期一般地出现在初三末到高二初。进人到了成熟期以后,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和个性特点就基本定型了,开始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虽然此时未成年人的个人道德品德依然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但其可塑性较小,已经较难训练和重新培养。因此,一般认为品德发展成熟前与成熟后的明显差异在其可塑性上。成熟前的人可塑性大,成熟后的可塑性小。在成熟期对未成年人开展品德教育的成效往往不如关键期明显,此时,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继续巩固关键期的教育成果上。

总之,阶段性特点是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也是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品德教育所必须遵循的重要理论依据。只有根据未成年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因材施教,积极引导,才能做好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2.榜样示范在未成年人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观察和模仿是未成年人向外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被模仿者的品德和行为往往会对未成年人品德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这也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品德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理论被称之为社会学习理论,也就是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其实质就是强调榜样示范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既然榜样示范在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许多道德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获得的,那么在具体的品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就应注意遵循这一规律,重视榜样示范的作用。

3.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品德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从来到人世间到完全独立地进人社会生活,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因此,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发展无疑起奠基的作用。

与家庭环境影响不同,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地方。由于大多数未成年人处于学龄阶段,而且其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也主要集中在学龄阶段,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此外,未成年人虽然并未正式地独立进人社会,但是由于他们正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对社会生活、社会信息有着特殊的敏感,对新事物接受得很快。因此,未成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就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影响未成年人道德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只有从不同角度同时采用多种教育措施才能切实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在遵循未成年人品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规范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行为,促使网络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一)学术界和德育工作者要深化网络伦理研究,逐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

网络伦理是一个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学科。目前国内外学者就某些问题已达成一定共识,但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常常是旧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所以,我们要在积极借鉴国外网络伦理研究的优秀成果基础上,总结具体网络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继续深化网络伦理研究,不断探索,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二)针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德育工作者要采取不同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篇(8)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目前,我省有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近100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20%,他们是未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面临严峻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益尖锐和复杂,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未成年人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达到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随着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些成年人不正确的价值观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国际互联网以及其他传媒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也产生了不良作用。总之,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各种社会消极因素和思想观念依然存在,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还比较多。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之处和薄弱环节,切实负起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紧密结合贯彻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主要任务是:

1.着眼于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文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爱家乡、爱祖国,增强爱国情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着眼于确立远大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深入进行国情、省情和改革开放成就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弘扬“浙江精神”,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志成为建设浙江、建设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着眼于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未成年人养成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学会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

4.着眼于提高基本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对未成年人进行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教育,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他们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三、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进一步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

1.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学校的全部工作是教书育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责任。要加快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加快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的分量。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目前仍然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投身到社会实践和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增长才干。

2.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层施教。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完善日常行为规范。对幼儿园到小学低龄段的学生,重点是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讲卫生、讲礼貌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小学高段到初中学生,重点是进行以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品德教育,学会对他人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然负责、对自己负责;对高中学生,重点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共同理想的思想道德教育,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充分整合德育资源,有计划、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教学方案。积极探索“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等各种课外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新载体,力求做到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严格执行初中学生每年20天、高中学生每年30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改进课堂德育教学方法,鼓励师生平等对话,倡导“情景教学”、“活动教学”、“价值辨析”和“道德反思”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德育教学效果。

4.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认真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校要利用革命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等,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题教育活动,定期举行相关的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要建立“中小学生德育卡”,记录学生在校德育实践情况,并作为评优条件之一,使德育实践活动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

5.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以高尚的情操为学生树立榜样。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引导教师自尊、自爱、自重,做到为人师表。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拔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建立对班主任的培训机制,力争在两年内对所有班主任培训一遍。总结德育导师制的经验,拓展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每两年召开一次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研究、交流、部署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表彰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在教师职称评定,名教师、特级教师评选中,增加德育教师的比例。

6.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融入到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主抓德育的责任制,以及考核评价和奖励机制。今后校长的任用、教师的晋级、先进人物的评定,都要把重视和做好德育工作并抓出成效作为重要依据。要充分考虑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将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和演出、外出参观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实践等活动的费用列入有关收费项目。

(二)进一步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要把中学共青团工作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总体布局,把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把对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的指导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估范畴。要以“全团带队”为总抓手,从思想上、组织上、队伍上进一步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把少先队建设纳入团建的总体规划,把少先队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团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考核指标。

2.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丰富团队活动。继续深化“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全面开通未成年人维权服务热线,健全“青少年维权岗”机制。

3.强化青少年德育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荐、选派业务过硬、工作热情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市、县两级应在同级团委或教育行政部门设少先队教育团工委书记和总辅导员。加强中学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选聘优秀社会人士担任志愿辅导员。

(三)进一步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1.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第一课堂作用。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要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教育,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实践和经验,树立一批科学培养子女的典型,努力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2.规范和发展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的覆盖率。以先进示范和评估督查为手段,进一步规范、巩固和发展家长学校,促进家长学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办好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学校,丰富培训内容,提高规范化办学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家长学校,把科学育儿思想、内容、方式渗透到社区市民学校、妇女学校、老年学校的学习培训中,覆盖到社区、学校、单位和流动人口。

3.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管理与指导。建立党委领导下的以妇联、教育部门为主,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各级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努力探索家庭教育的新途径、新手段、新模式,重点对家庭道德教育、家庭教育规律、家庭法制建设、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并纳入基层文明创建工作。

四、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举措,又是紧迫的现实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参与。当前,要抓好一批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未成年人欢迎的实事好事,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1.积极实施以建设使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阵地工程”。加强各级各类文化场馆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落实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其他文化场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政策,在各级公共图书馆开设少儿阅览室,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浙江秀丽山水、现代化建设成就相融合,形成“红色旅游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改革开放成果教育。加强对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以及风景名胜地等解说人员和导游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讲解业务水平。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督查和评估机制,切实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专门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到“十五”期末全省每个县(市)至少建有一所青少年活动中心。已有的未成年人专门活动场所,要以面向未成年人、服务未成年人为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融思想道德建设于生动活泼的宣教活动之中。

2.积极实施以满足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为内容的文化产品“精品工程”。要高度重视面向未成年人的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和有效供给。精心策划选题,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让健康的文化资源进入校园、社区、乡村、家庭。继续做好面向未成年人的优秀少年儿童影视片、儿童剧、歌曲和图书的展演、展播、推介工作,积极探索优秀少儿影片优惠、免费观看的新路子,形成少年儿童电影的发行放映院线。抓好少儿文艺创作,推出一批表现新世纪少儿精神面貌、健康向上的戏剧、小品、曲艺、故事、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作品。定期举办浙江省少儿优秀文艺作品评奖活动。

各类大众传媒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制作、刊播符合未成年人欣赏需求,有助于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的节目、文章。各级电台、电视台都要开设和办好少儿和家庭教育专栏或专题节目。抓好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落地、覆盖工作。积极筹建浙江省少儿频道,力争在年底前播出。各类报刊要热心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宣传报道。面向未成年人的报纸、刊物和其他少儿读物,要把向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不断推出富于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的各类读本。要提高公益性广告制作水平,增加刊播的数量和频率。

3.积极实施以开展青少年健康上网、文明上网为内容的“绿网工程”。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启动全省青少年宫信息网络工程,在全省实施内容健康、形式生动、环境优良的“绿色生态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和“红色健康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建设。浙江在线等重点新闻网站,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网页、专栏;启动“天天”社区青少年电子阅览室建设,组织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网络空间;加强对校园网站管理,规范上网内容。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认真落实营业性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的规定,对两次违规容留未成年人的网吧,除处以重罚外,取消其经营资格。对中小学校周边200米内的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一律搬迁,坚决取缔“黑网吧”。严厉打击网上传播有害信息的行为,落实在网吧终端设备上安装封堵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和网吧日常经营远程监管软件。

4.积极实施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和清理银幕荧屏为内容的“净化工程”。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严厉查处各种非法出版物,大力打击面向未成年人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音像制品、卡通读物、口袋书、电子游戏软件等出版物。净化银幕荧屏。严格把好节目的制作关、审查关、播出关,严格控制电影、电视剧中的凶杀、暴力、恐怖等内容,严格控制涉案剧的播出量。严格审查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戏软件内容,严肃查处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和恐怖、凶杀等有害内容的游戏软件产品。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玩具、饰品制作销售的监管,坚决查处宣扬色情和暴力的玩具、饰品。认真落实营业场所审核公示制,不得在可能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地方设立经营性娱乐场所。严格执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整治的有关规定,在2006年前关闭所有录像放映场所。各类媒体要坚持守土有责,自觉抵制低俗之风,消除广播影视和报刊中的不健康内容。

5.积极实施以加强法制教育、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内容的“帮护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切实增强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意识。重视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矫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工读教育和工读学校建设。对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的未成年人,要采取帮护措施。社会福利机构和流浪少儿救助保护机构,要针对流浪少儿和孤残少儿的身心特点,从规范行为习惯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要开展对这些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研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教育必需的教材、师资和场所。

要进一步加强、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的机构建设,充实人员,明确责任,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挽救工作。加强司法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及时掌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对归正未成年人,要落实各项安置帮教措施,组织动员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等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安置转化工作中来。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重视做好未成年人罪犯和劳教人员的管理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育矫治质量。

五、积极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紧密配合、共同努力。

1.强化组织保障。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负起政治责任,认真研究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各自担负的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文明委要切实担负起协调职能,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宣传、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信息产业、民政、公安、海关、财政、税务等党政部门,要各司其职,切实履行相应的职能。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指导。要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政治优势,支持他们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投入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来。

要采取切实措施,从领导力量、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方面充实和加强文明委办事机构,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各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组织机构统一归口到文明委,其办事机构设在文明办。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篇(9)

为没有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那么,应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呢?

一、必须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

教育方针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德为本!为主导!但实施中却未能很好贯彻,现在的教育评价体系片面地强调了

智育。智育第一,智育惟一,不论社会还是家长,对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乃至一位教师、一位学生的评价仍然唯考试分数是举。就

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那样,“单纯以分数取人,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让上课评分成为人们精神生活惟一的吞没一切的领域”,

殊不知“人的行为总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这个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就是思想道德。”智主利己,德在益人。教

育首先要教育人有德。人是社会性动物,教育的第一天职就是把人培养成真正的人。即将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善良、公正、诚实地

与他人和睦相处。否则对他们、对群体、对社会的安全就会造成极大威胁。

二、要准确地把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规律

德育目标要充实具体。可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却表现为宏观性的多,微观性的少;方向性的多,具体指导少;抽象的概念多,

鲜活生动的事例少。我们认为:

1.德育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谁也无法据此来检查德育工作的抽象概念。空乏而不具体的目标常常难以把握,而易于背

离。未成年人究竟是未成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观察、思维方法。他们认识事物往往依赖感性的直觉。通过说理办法对未成年人进行

道德教育固然必要,但是必须照顾其年龄特点,应以未成年人的本能、需要、能力和兴趣为基础。否则,绝不会打开孩子的心扉。

2.要培养强烈的道德情感。德行是“知”与“情”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充满活力强烈爱憎感情的褒义词。对学生的德行教育,

不仅要向他们灌输“善”与“恶”的基本道德观念,培养其鉴别判断是非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其对善良、正义、诚信、节制、

人度、进取、勤奋、守纪、文明的热爱,赞美、钦佩和渴求之情;对凶残、白私、狡诈、贪婪、妒忌、懒惰、野蛮、肮脏之厌恶、愤

慨、抵制的感情。强烈的道德情感是对德行准则理解、把握的基础。情感具有比知识更巨大的爆发、裂变力量。伟大的德行更多地表

现为情感的冲动。有高尚道德情感的人,能嫉恶扬善。否则,就会以麻木漠然之情对待善恶,甚至反把耻辱当光荣。

三、努力构建有利于品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哲学命题。人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不能离开社

会,不能把道德与社会分开,必须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企图把社会环境与道德分开来研究,结果是什么也弄不明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篇(10)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定位及其根据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依笔者理解,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对未成年学生施加系统的思想道德影响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毋庸置疑,对于学校而言,它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外活动的实践。在此,区别于成年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两种实践形式的活动不分主次、同等重要。课外的实践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它本身就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正因如此,2004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将“主渠道”定位在学校整个的教学、教育活动的。明确提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此,它既包括了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又包括了课程体系之外学校开展的所有德育活动。把学校课外的实践教育视为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这是未成年人德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论语》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古代教育家朱熹在描述唐虞三代官学盛景时,就指出:“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可见,古人将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视为先于包含“礼”教在内的各门课程教育的必要内容(初入学堂的孩童尤为如此)。从国外看,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道德教育要达到应有的效果,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心悦诚服,效法追随;二是重在实行,儿童要从日常小事去实践道德行为,克服各种不良习惯;三是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使他忙碌于有益的事务,免于闲逸做坏事。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论断,认为道德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社会协作精神和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他要求学校社会生活化,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让儿童参与学校的一切社会活动。将学校课外实践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首先是“养成教育”理论。“养成教育”,指的是人们品德形成中,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品德结构整体发展的价值。它使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在平日生活实践中,通过反复锻炼,遵守和履行一定道德规范,从而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进行养成教育,这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生活实践是未成年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也是他们品德形成发展的来源。养成教育的过程,是未成年学生道德的践履过程。它通过学生对各种行为规范的履行及在履行过程的体验、评价等来丰富他们的道德感性经验,当感性经验积累到一定的时候,上升为对道德理性的认识。其次是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对儿童道德发展做出“三水平六阶段”的著名划分。其中0-9岁大致属于第一水平(前世俗水平),特征是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己利害;9-15岁属于第二水平(世俗水平),主要特征是满足社会的期望,较多地关心他人的需求;16岁以后向第三水平(后世俗水平)发展,这也是普遍性原则的道德水平。在这一水平上,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将取代以往,接近于在道德的本质上考察问题。在这由低到高的三水平中,每一水平又可分为两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一步一步地无跳跃地进行的,不会出现倒退和逆转。柯尔伯格的这一理论,揭示了未成年人道德从具象到抽象、从关心自身到关心社会的发展逻辑。它为学校课外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证明。学校的课外实践活动,将为未成年人提供与他人交往和接触社会的平台,这就能催化和促进他们道德水平由低到高的提升。总之,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定位,我们必须遵循该群体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正像2004年中央8号文件所说“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②课堂教学渠道与课外教育渠道并存并重的观点,将打破以往对于“主渠道”认识的狭隘性,提升我们的认识视野。

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相对失衡现象的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从实效性看,总是存在课堂教学渠道弱、课外教育渠道强;课堂教学一腿短、课外教育一腿长的失衡现象。要扭转这种现象,必须解决几个问题:(一)精心打造优秀教材范本,增强教材的时代性、经典性、趣味性和可信度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必须看到,自基础教育新课改以来,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打破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开始了多样化建设的进程。与以往说教式、成人化、抽象化的特征相比,现有教材从内容到版面形式均有改进。然而它与时代要求、与未成年人的阅读习惯和生活储备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表现在缺乏经典;缺乏未成年人视角、趣味;选材内容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究其原因,一是教材编写者难以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渗透与未成年人社会化规律的关系。二是教材编写者与未成年人的实际“代沟”,使他们难以了解和理解当代未成年人的生活诉求与心理诉求。这种状况下编写的教材显然激发不了未成年人阅读教材的热情,唤不起他们的感情共鸣。而依据这种教材进行的课堂教学就自然显得沉闷。该是到了彻底变革的时候了。(二)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学有所得有了优秀的教材,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则是增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关键。而目前在这一环节上,有两种倾向令人堪忧。一是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和教师不屑或不舍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上投放大量时间和精力;二是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理解片面,追求花架子,搞形式主义。从前者看,由于小学阶段取消升学考试(但初中名校招生又十分看重学生语数英的主科成绩),中考科目中,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成绩又是按等级列入参考,不计总分。这就造成了在这种考试指挥棒下,中小学校不同程度上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忽视。一些教师应付教学、疏于对教学内容的钻研,教学方法按部就班,缺乏改进与创新的积极性。从后者看,一些教师虽有改革热情,但过于追求形式,课堂花花哨哨、热热闹闹,形式冲淡了内容,学生实际获益少。课堂教学中的这两种倾向都务必得到纠正。笔者以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建立和创新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中小学担任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根据未成年学生的不同年龄段,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形式,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此外要引导任课教师认清教学目的,坚持教学形式为课程内容服务,防止和避免过于注重形式的形式主义,使课堂教学呈现生动活泼又卓有成效的局面。(三)着力打造优秀师资队伍,力求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高素质和专业化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作为未成年学生成长中的思想道德引路人的中小学德育教师尤其如此。《说文解字》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对于初步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来说,教师的举止言行,很大程度上成为他们直接的效仿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是未成年人成长的一块磁铁。因此,强化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高素质,使得他们不仅用语言而且用行动来引导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促进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成效显著,而小学、初中相应的教师队伍的专业建设则因升学指挥棒等因素的影响,未能得到加强甚至有所削弱。一些学校将班主任(无论其专业背景)等同于思想品德教师,还有的将不胜任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师,充塞到该课程来。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我们呼唤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师资队伍的高素质和专业化,就是希望能塑造一大批政治坚定、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以他们既为“经师”又为“人师”的双重魅力,提升课堂“主渠道”对学生的影响力。

作者:陈桂蓉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上一篇: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下一篇: 财务管理和会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