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7 14:42:00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1)

东港市地处辽东半岛东端,南临黄海,东依鸭绿江,隔江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土地总面积24.47万hm2,耕地9.07 万hm2。拥有水田总面积5.33万hm2。2008年粮食总产量47.37万t,是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东港市作为国家和辽宁省重点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徘徊不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粮食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而粮食价格涨幅低于成本增幅,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影响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发挥;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中低产田比重高,抗灾能力弱;粮食单产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项目区属老水田区,地方投资有限,与农业生产建设所需资金相比差距甚大,致使农田灌排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粮食增产目标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1项目区实施内容

东港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从2008年开始实施,现已完成三期工程,主要针对中低产水田进行改造,采取渠道衬砌等节水措施,配套田间建筑物,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0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包括椅圈镇1个乡镇,涉及于家村、康家村等9个行政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 333.33 hm2,计划兴建田间配套桥、涵、闸等建筑物549座(其中分水斗门26座,渡槽2座,分水农门248座,路涵265座,渠涵8座),灌溉渠道衬砌80.865 km(其中支、斗渠现浇砼衬砌25.165 km,农渠预制砼U型槽衬砌55.7 km),疏浚渠沟65 km。通过综合改造后,达到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集中力量打造高标准农田,真正做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示范效应[3-4]。

2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在项目区内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解除制约该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有利于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项目区土壤肥沃,水质清澈,水源充沛,宜发展水稻生产和蔬菜种植及水产养殖业,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前景较好;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栽植,发展稻田养蟹、虾、鱼等,农民积极性普遍较高。因此,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导向性、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可以取得“建一点、带一片、成一线、富一方”的效应,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增加粮食产量的支柱、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

3项目区节水措施

项目区节水措施主要是对现有斗、农渠进行硬化防渗;在农渠进口增设分水斗农门,在斗渠分水口处设置量水设施。渠道衬砌方案的确定:项目区水稻生产供水损失较大的环节是输配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渠道的渗漏损失是渠系水利用系数不高的决定性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拟采用衬砌防渗技术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采用衬砌防渗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同时,还可提高渠道的抗冲能力;减小渠道糙率,增加流速,加大输水能力。初步选择2个方案,即浆砌石防渗方案和混凝土防渗方案,现将各方案优缺点比较如下。

3.1浆砌石防渗

结构形式:500 mm厚浆砌石护坡、护底。优点:抗冲流速较大,浆砌石抗冲流速可达3.0~6.0 m/s;抗冻和防冻害能力较强。由于浆砌石衬砌厚度大,大于冻深,采用浆砌石衬砌等于基础采取了部分置换,且加大了抗力,从而减轻了冻害;具有较强的稳定渠道作用,浆砌石属刚性材料,本身即具有固渠和稳定渠道的作用。缺点:不易采用机械化施工,需要劳动力较多,施工质量较难控制;厚度大,方量多,劳动强度大,造价比较高。工程造价约为86元/m2。

3.2混凝土防渗

结构形式:面层为80 mm厚混凝土,下设400 mm厚砂石垫层。优点:混凝土衬砌强度高,耐久性好;混凝土衬砌能防止动植物穿透或外力破坏,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衬砌渠道可运用50年以上;过流能力强,允许流速大,一般为3~5 m/s。便于管理,渠道采用混凝土衬砌后,除解决渠道坍塌、冲刷外,还可防止杂草生长,减少淤积,便于管理,节省管理费用。缺点:适应变形能力差,易发生冻胀破坏,结构复杂,造价最高。工程造价约为95元/m2。

(下转第247页)

(上接第245页)

经方案比较,并考虑项目自身特点、该地区实际情况、工程造价及东港地区混凝土防渗技术的成功经验,该次施工渠道防渗采用混凝土防渗方案。

4综合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改善水田面积1 333.33 hm2,可增产3 t/hm2,每年可增产粮食2 000 t,水稻及副产品的现行价格按2.0元/kg计算,则年可新增产值400万元;项目竣工后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3,节水量为3 420 m3/hm2,全区共节水456万m3,可用于椅圈镇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项目竣工后,有利于形成稻养蟹、蟹助稻、稻增产、蟹丰收的稻蟹共生、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成蟹平均产量为300 kg/hm2,每年可产河蟹400 t,按12元/kg计,每年可新增产值480万元。项目区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2 400 t,农民收入总额增加,纯收入增加400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256元。

4.2社会效益

项目区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改善了灌溉渠道的输水状况,提高了用水效率,做到了适时、适量的计划供水,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当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4.3生态效益

项目区开发后,营造防护林可增加林网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既减轻了对沟壑的割切,又避免了土地的石化和砂化,明显减轻河道的洪水、泥沙危害,减轻了风蚀和风沙的危害。同时可使农田防护林网内的温度、湿度、风力等发生变化,减轻了霜、冻和干热风的危害,更加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等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5结语

东港市水稻主产区为老水田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经过改造后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但是因资金有限,有部分水利设施尚未配套,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建议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中加大投入,并且可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多家单位紧跟开发步伐治理一大片的局面,开发和其他部门相互配合、联合治理,以创造更好、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参考文献

[1] 刘晓春.东港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J].新农业,2010(11):60.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2)

全县农田林网体系由运堤、湖堤、大中型河堤及主要公路、道路林带构成基干林带,组成防护林系统的骨架;一级圩、路、生产河林带组成主林带网络;二级排灌渠、圩、路林带组成副林带,根据实际情况加设辅助林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农田林网基本建设到位,大部分达到高标准林网的要求,并随着项目建设的成功,同时进行验收,交与地方管理。

2存在的问题

2.1网格偏大

由于在土地整理规划时,沟、渠、道路的规划受村庄、原来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因规划建设节水沟渠而无法植树,未配置辅助林带等,使得所建林网网格偏大,达不到高标准林网网格控制面积的要求。

2.2树种选择不当

所建林网从树种类型看,多为乔木、亚乔木,灌木少。从树种组成看,80%为杨树,树种单一,且因连续栽植杨树,导致地力下降,生长不旺,病虫害逐年发生严重。近年来,女贞栽植增多,但因多数进行定干截头处理,即使成林,林带也难以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

2.3林带结构不合理

所建林带都是透风结构,只栽植乔木,少配植灌木,虽然透光、透风性能好,但防风能力差,防护效果不佳。

2.4林带断档缺株严重

大中型圩、路所建的基干林带和主林带基本都进行了林权制度改革,落实了管护责任制,但副林带和辅助林带大多随项目而建设,树木生长吸水吸肥、树冠遮荫等影响形成胁地而减产,相关农户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遭到该部分农户的抵制甚至破坏农田林网,造成严重的林带断档缺株现象。

3建设规划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农田林网建设不同于一般农田的林网建设,一般农田的林网建设遵循林随水(路)走、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由于受到已经形成的沟、渠、路影响,不一定能够建成高标准农田林网。但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时,可以对项目区内的沟、渠、路进行统一规划,使格田面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可通过控制圩堤、路基宽度规划栽植树木行数,从而达到建成高标准农田林网的目的[3]。

3.1科学规划林网网格和林带走向

通过对项目区内沟、渠、路统一规划,兼顾主、副林带的间距,规划林网的网格。一般在东西向的大、中沟、公路、机耕路、一二级渠堤、生产河两旁设置主林带,间距为300 m左右,在与主林带垂直的生产河两旁、大中沟及支渠上配置副林带,间距400~500 m。

3.2林带的规划设计

农田林网由基干林带、主林带、副林带组成,必要时设置辅助林带。一是基干林带。基干林带设置在运堤、湖堤、大中型河堤及公路上,一般栽植5行以上乔木,形成农田林网的骨架。选择的树种主要有杨树、水杉、池杉、落羽杉、杂交柳、枫杨、杞柳、紫穗槐等,可实行带状混交造林,堤顶及背水坡营造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株行距为5 m×4 m、4 m×3 m,迎水坡营造以水杉、池杉或杂交柳为主的防浪林、水土保持林,水杉、池杉株行距为3 m×3 m、4 m×2 m,杂交柳株行距为3 m×(4~5)m,并在其间间植杞柳或紫穗槐。二是主林带。主林带一般栽植3~5行乔木,1~2行灌木,营造混交林形成疏透度为0.25~0.35的疏透结构林带。乔木树种主要选择杨树、水杉、池杉和落羽杉,一般杨树株行距为4 m×3 m、3 m×3 m,水杉、池杉和落羽杉的株行距为3 m×2 m、4.0 m×1.5 m,灌木树种主要选择杞柳和紫穗槐。林带胁地阴面重,阳面轻,有胁北不胁南,胁东不胁西的规律。因此,在林、渠、路结合配置时,可按南渠北路进行配置,即水渠在林带之南而道路在林带之北,这样对光照和争夺水肥的问题都可得到解决。三是副林带。副林带因地制宜配置2行以上乔木,实行乔灌结合。树种可选择乔木水杉、池杉、落羽杉、灌木杞柳等,因地制宜确定株行距。由于在项目建设中有不少水泥硬化路面,因此在硬化路面的两侧要留足植树的营养地带,在树种的选择上,可兼顾绿化美化,但选择的乔木或亚乔木的树种要适地适树,苗木不要截头定干,如女贞、香樟等。四是辅助林带。在主林带或副林带之间的沟、渠、路边配置1~2行乔木、亚乔木和灌木,可选择女贞、紫薇等,因地制宜栽植。

4实施措施

高标准农田林网的建设,不仅需要有科学的规划,而且需要有相应的造林技术措施和行政措施的推动才能顺利建成。

4.1同时规划,同步实施

在项目规划时,就将高标准农田林网的建设作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进行规划,有利于沟、渠、路及林带的统一规划,有利于统筹林带的配置和林木株行距的配置[4]。做到河成、路成、绿化成,田成方、林成网,尽快发挥防护效益。

4.2优质壮苗,科学造林

在苗木的选择上,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良种壮苗营造农田林网。速生树种可选择I级苗木造林,对一些兼顾道路绿化的女贞、香樟等常绿树种,要按标准选择胸径5 cm以上的全冠大苗栽植。坚持就地育苗、就地选苗造林,确保苗木质量。在栽植方法上,要根据树种不同的生物学特性,选择最佳栽植时期,随起苗、随栽植,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栽植方法,栽好每一株苗,采用针对不同树种特性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栽植,如在按要求确定好株行距时,杨树采用“四大一深”的栽植方法(即大苗、大塘、大肥、大水和深栽),确保苗木成活、成林、成材,取得更好的防护效益。

4.3加强管护,确保成活

植树造林,三分栽,七分管,管护是关键。浇水、扶正、壅土、踏实,确保成活。加强抹芽修枝、及时防治林木病虫害等管理措施,保证林木健康生长。

4.4落实机制,保证成林

作为项目建设,经验收合格后,将要移交地方管理,然而,移交后管理的好坏却是林网能否保存的关键。农田林网有胁地的不良影响,靠近树木农田的承包户如果得不到一定的补偿,往往会破坏树木,轻则造成断档缺株,重则带毁网破。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农田林网的作用,让群众知道农田林网胁地一条线、增产一大片的道理,是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等。另一方面要研究落实相应的补偿、管护机制,研究相应的防护收益和林木收益的利益分配机制,让林木有所管,林带能成网,林网能够真正得以保存并且充分发挥作用。

5参考文献

[1] 牛心圣,张军.淮北平原地区农田林网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4):3357.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3)

中图分类号 S727.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222-02

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地处东经119°01′~119°54′、北纬31°56′~33°25′,总面积66.34万hm2,素有“一丘三水六分田”之称。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较大。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 ℃左右,无霜期222 d。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 176.7 h。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全年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046 mm,主要集中在6—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5%。土壤以水稻土、潮土、沼泽土、黄棕壤为主。全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水、土、气等自然资源丰富,且光、热、雨峰期同季,有利于林木等植物的生长。农田林网建设是发展平原林业的重要途径,农田林网化水平是平原绿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1-2]。高标准的农田林网,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能降水防渍,防风减灾,固土护坡,保持水土,减少淤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着较高的生态防护效益[3-4]。

1 农田林网建设现状

1.1 林网面积

扬州市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实施农田林网建设,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建成“点、线、片”相结合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目前,全市集体耕地面积305 455 hm2,宜建林网面积249 286 hm2,农田林网控制面积191 652 hm2,占宜建林网耕地面积的76.9%,其中一级林网面积113 723 hm2,占林网总面积的59.3%(表1)。

1.2 主栽树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林网的主要树种为水杉、池杉,沿江部分地区为柳树。进入90年代,全市引进了杨树系列品种,因其速生、丰产性能好,效益高,被广泛应用于全市各地的林网建设。同时,观光农业的发展,也使女贞、香樟、紫薇、龙柏等景观树种成为建网树种,虽然防护效能一般,但因其“胁地”面积小,景观效果好,群众接受程度较高。

2 技术内容

2.1 设计原则

林网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沟、渠、田、路、林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乔、灌、草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及“胁东不胁西、胁南不胁北”的原则,以降低旷野风速20%作为确定林带有效防风范围的标准。

2.2 设计标准

农田林网规划设计与农田水利工程相适应,网格大小分为3级:Ⅰ级为13.3 hm2以下,Ⅱ级为13.3~20.0 hm2,Ⅲ级为20.0~26.7 hm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配套的地方,以Ⅰ级林网为主,其他以Ⅱ、Ⅲ级林网为主。

2.3 林带设置

林带的设置应充分利用堤、圩、沟、渠、路,并与其工程标准相适应。林带宽度因地制宜而定,可与营造速生丰产林及其他专用林相结合。

由基干林带、主林带、副林带组成,必要时设置辅助林带,基干林带设置在运堤、湖堤、大中型河堤、渠堤上。一般栽植5行以上乔木,河堤、湖堤迎水坡营造防浪林、水土保持林,背水坡营造以防护为目的的用材林、经济林和灌木林,青坎以乔木为主,可根据立地条件营造丰产林、矿柱林、经济林等,正常水位线以上的堤坡种植耐水湿的树种,实行乔、灌、草混交或乔灌混交。造林的行向应与河道走向一致。主林带设置在大、中沟,公路,机耕路(有效路面6 m宽),一、二级渠堤,生产河两旁,配套3~5行乔木,1~2行灌木。副林带设置在与主林带垂直的生产路两旁(有效路面3 m左右)、支渠、大中沟上,因地制宜配套2行以上乔木,实行乔灌结合。辅助林带设置在主、副林带之间的田间沟、渠、路边,配置1~2行乔木和灌木。林带配套应注意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结合,并采取减轻林带胁地的综合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发挥林带的综合效能。

2.4 林带结构

主林带应采用疏透结构或通风结构,适宜疏透度为0.25~0.35(或最适透风系数0.5~0.6)。水杉林带受本身树形限制,疏透度指标可放宽到0.45(或透风系数0.7)。沿居民住宅营造的主林带,允许采用紧密结构,但背风面应营造辅助林带,以弥补防风效果的不足。林带结构和疏透度应适宜,通过造林树种选择、乔灌草搭配及造林图式的设计来加以实现,并适时采用补种、管理、间伐和修枝等措施进行调节。

2.5 林带间距

主林带间距以林带设计高度20倍(即20 H)为标准,允许相差±5 H。林带设计高度以主栽速生树种1/2轮伐期的高度为依据,副林带间距一般为主林带间距的1.5~3.0倍。扬州市主林带一般南北间距300 m,东西间距300~500 m。

2.6 树种选择

扬州市属平原水网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偏碱。因此,农田林网选择生长快、材质好、抗性强、树冠窄、耐水湿的树种,主要有水杉、池杉、落羽杉、意杨、杂交柳、紫穗槐、杞柳等。

2.7 造林技术

适时栽植和栽植质量是保证苗木成活和生长的关键。首先按要求放样,保证林木横竖成行,以便林木管理和林下间种。然后开挖种植穴。苗木必须根系发达、完整、顶芽饱满。栽植前将苗根蘸掺有适量磷肥的泥浆,以提高成活率。栽植时要浇足底水。栽苗时切实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缺株必须于当年冬或翌年春选用同种健壮苗木补植。

3 林网管理措施

3.1 林带抚育

林带郁蔽后要及时进行修枝,间伐是调节和改变林带结构的重要手段,林带的修枝应坚持晚修枝、轻修枝和适当控制大枝的原则。缺少灌木或灌木尚未长起来的林带,乔木树种要禁止修枝,以免林带空隙过多,降低防护作用,间伐要掌握多次、少量,以不破坏林带结构为原则。为了便于根据疏密情况调节透风性,间伐时间以晚秋落叶前为好。

3.2 林带改造

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林网面积过大,不能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应按标准增设林带。林带过窄,可增加行数。对缺株断垄的林带,应用大苗进行补植。对小老树林带,应根据形成小老树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有的可采用平茬,加强抚育管理,使其复壮;有的可采用松土、除草、行间挖沟,行内培土、压绿肥的办法,改善立地条件,促进林木生长。

3.3 林带更新

当林带中的主要树种进入衰老期,或因树种不适宜形成了小老林、防风效果显著降低时,以及林木达到成材标准,需要采伐利用时,必须适时更新。但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做到后继有林,持续发挥其防护作用。为了保证林带防护效果,可采用带状或块状更新,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用健壮的大苗,并特别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原有林木对更新幼树的不利影响,以免新造幼树受压。

3.4 林木管理

加强宣传,提高基层广大干群爱林、护林意识。加强管理,严禁破坏林木事件发生,特别是收获播种季节,要严禁农民在树木旁边焚烧秸秆或机械作业时破坏树木。创新机制,积极实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做到责权利相结合。严格执法,依法查处各种破坏林木的行为。此外,还应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病虫害的防治有人工防治、药物防治、生物防治3种方法。

4 参考文献

[1] 卢梅军.农田林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3):240.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4)

农业综合开发是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回顾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国务院决定自1988年开始专门设立土地开发建设基金,专项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从此,我国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拉开了序幕。那时,我国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只涉及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11个省(区)的749个县和国有农(牧)场,到2013年,开发范围已扩展到全国31个省(区、市)、3个计划单列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和广东省农垦总局的2094个县(市、区、旗)和231个国有农(牧、林)场。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也从1988年的5.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28.5亿元,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增加到589.5亿元。

特别是2013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按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关要求,调整了战略思路,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现代农业试点、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结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是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988―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6.89亿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55亿公斤,新增棉花、油料、糖料生产能力366亿公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推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近年来,每年新建产业化经营项目直接带动受益农民约2200万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项目实施前增加500元左右,同时,每年新建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项目每亩增产粮食200-300斤,亩均增加收入近250元,约有3000万农民从中受益。

三是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改良草原(场),治理沙化土地面积,支持丘陵山区开展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开展专项生态工程建设等,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提高了开发科技含量,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为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调整布局

2013年,财政部党组明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着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业竞争力。因此,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及时调整战略思路,提出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优化开局作为战略抓手,努力形成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综合开发格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科学界定三大区域。综合考虑各地区的资源分布、禀赋要素、环境承载能力等,调整优化现有开局,以开发县为单位,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地方划为重点开发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我国粮食核心区;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有一定的恢复潜力、开发后能够达到生态平衡的地方划为保护性开发区,适度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我国生态农业区;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划为限制性开发区,不再大规模进行土地治理,使这些地方休养生息,恢复生态。

二是实施“保、调、转、退、减、进”六字方针。保,就是围绕“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战略,确保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调,就是要调整开局、开发结构和投入比例。转,就是转变开发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农业,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探索财政补助资金形成资产交由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退,就是要退出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重金属严重污染的耕地、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耕地、以及有些投入产出效益很低的项目。同时,严禁在湿地、草地、林地和25度以上坡耕地上开发农田,严禁围湖造田和填海造田。减,就是要在实行保护性开发的地方,缩小开发范围,降低开发强度。对依靠开采地下水、又得不到有效恢复的地区,减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年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尽量不再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就是要按照市场化、商业化模式,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同时研究探索运用国内现有财政支农政策。

围绕战略思路调整,着眼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研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条主线、发挥三大优势、实施四个创新、做好五项工作。一个中心即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中心。两条主线即以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线,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打基础;以农业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为主线,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建平台。三大优势即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主导优势、工作特色优势和规模化开发优势。四个创新即创新资金分配管理方式,创新项目规划管理方式,创新现代管理模式,创新机构运转方式。五项工作即抓好基础建设、制度建设、绩效建设、功能建设、队伍建设。

按照这个思路,农业综合开发将实现三个转变:即开发目标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开发理念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转变,开局向突出优势特色农业转变。

未来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要狠抓落实的主要工作在于:

首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要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完成1575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投入。2014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预计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363.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计投入资金230亿元。

二是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布局。把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向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重点开发区聚焦,兼顾生态资源环境有一定恢复能力的保护性开发区,严禁在生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的限制性开发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是进一步突出扶持重点。土地治理项目的财政资金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县特别是谷物主产县集中,继续向《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倾斜,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四是提高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201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实现并轨,统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各省(区、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提高到以省为单位加权平均1100-1300元。

五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试点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农民股份合作社持有管护试点,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其次,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完善扶持方式,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从2013 年起,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在粮食主产区和其他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了扶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

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11.99亿元,在河北、山西、内蒙古、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了17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在31个省(区)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131个。通过试点,在政策机制上实现了五大创新:一是创新了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方式和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创新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的实现形式;三是创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推进方式;四是创新了扶持区域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五是创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方式。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5)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58-04

1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提出“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13年颁布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由此可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农田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促进了耕地保护,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建设标准模糊,各部门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建设资金分散,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落后,专业人才缺失,前期工作滞后,规划设计方案缺乏实用性,后期管护力度欠缺,综合效益低等。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败,在现有文献中,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质量的探讨尚不多见,加强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是保证后期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但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不容乐观。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形地貌复杂,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相对较大,本文以重庆市丘陵山区开展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工程质量问题进行探析,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2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重庆市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程度高,土地资源稀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因此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促进耕地保护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是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地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和要求也相对较高。自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重庆市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重庆市主要结合粮油基地、蔬菜基地、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城乡统筹示范村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02~2011年,重庆市入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共2709个,实施规模974.77万亩,总投资128.52亿元。2009~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南川、大足、合川、涪陵、梁平等5各区县实施高标准农田23.31万亩,总投资3.06亿元。目前,重庆市基本完成“3、8、110”工程,即长寿、丰都、荣昌三个部级和万州、开县、梁平、铜梁、石柱、酉阳、永川、合川8个市级,共7.33万hm2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总投资34.98亿元。到2020年,规划新建24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将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出、土肥沃、高产出”的适宜现代化农业的标准农田。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依据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投资结构(表1),田间道路工程通常在总的工程施工费中投资占比最大,其次为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投资占比较少,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在各个项目中投资都是最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各项工程之间应合理规划、协调配合,工程布局和建设模式应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的需要,以及一定的肥力条件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工程。田块归并可以使地块平整规则,满足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节水节能等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降坡和梯田化建设能够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但土地平整工程有可能造成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的面蚀和风蚀。重庆市坡耕地比重较大,分布在6°以上的坡地基本农田占总量的84.71%,因此土地平整工程是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但重庆市土地平整工程难度大,工程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已建设的农田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首先,在田块归并中,普遍存在田块平整程度差,田面相对高差较大,导致农田灌水不均、排水不畅,进而影响作物长势,粮食产量反而下降。大型机械的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表土剥离、回填过程中不合理的工程措施,导致土壤耕作层、犁底层的破坏,土壤厚度达不到耕作要求,新一轮耕作时甚至出现漏水漏肥的现象。在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乡镇,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田块归并意义不大。因此,田块归并一是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二要充分尊重当地农民意愿。其次,在水土流失并不强烈的区域实施旱坡改梯、修筑条石坎,不但浪费投资,且对增产增收的意义不大,因此在坡体较大且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修筑石坎,坡体较小的浅丘坡耕地区域少进行坡改梯,实施降坡平整。另外,土地平整之后,提高农作物效益的根本问题(如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仍没有解决,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明显改善。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灌溉与排水工程直接关系着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灌溉与排水工程应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配套水利设施,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灌排体系。水利设施的建设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微地形、建材特色以及土地利用方向等确定,以利于节约成本,改善基本农田示范区的自然人文景观。

重庆市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质量问题也比较多。部分项目水源工程的建设较少,蓄水池无蓄水,池壁、池底出现渗漏。提灌站不合理的设计使得使用寿命变短。排水沟无水排,但排水沟附近旱地被水冲刷;排水沟出水口设计在堡坎上,对耕地造成大面积冲刷。灌溉渠出水口的设计不合理,导致灌溉渠的利用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此外,由于沉沙凼、拦山堰及沟渠的管护严重不到位,有部分项目区的水利工程已被淤泥和杂物堵塞,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有人使用、无人管理、损坏严重的现象,工程效益大打折扣。过度硬化的沟渠孤立和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阻碍了农田物种的扩散,从而导致整理区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工程设计与实施中应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更多地考虑农民的建议,切实造福农民。

3.3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作物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田间道路的布设应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田、水、路、林、村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地块连片单元的大小和走向等统筹兼顾,本着投资省、占地少、利用率高、路线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重庆市大部分属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前田间道路普遍较差,耕作和出行十分不便,田间道路也成为农民最为关心的工程。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部分田间道路的规划设计不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造成生产路无人行走,断头路较多。田间道路的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地方田间道路通达度过小,农产品运输仍然不太方便;有的地方通达度达到要求,但道路宽度不够,只适合小型农业机械。1.2m的生产路过窄,在平坝区或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增加道路的宽度。部分地区田间道路采用泥结碎石路面,但由于重庆市降雨量较多,泥结碎石路面的实用性不强,常被冲刷,损坏严重。有些项目区混凝土路面的硬度和厚度达不到要求,承受荷载大于设计荷载,路面损毁严重,且缺乏维护和修复。田间道路全部采用硬化路面也会加剧斑块破碎度,破坏生物的生境条件,影响生物的迁移,生态效应降低,所以田间道路的路面应注重生态化设计,增加生态涵洞和生态廊道的设计。

4 主要原因分析

4.1 规划设计注重理论,实用性欠缺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规划设计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目前重庆市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思路不明确,综合性和科学性欠缺。首先,基础工作不扎实,实地踏勘不够细致,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分析不详细,设计以书本理论为基础,或一味追求图件美观,单纯为了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连”,导致规划设计脱离实际情况,急需解决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其次,规划设计图纸达不到施工要求,地形图测绘的比例尺限定了测量精度,对工程设计造成阻碍,工程量误差较大,直接影响工程预算投资。部分项目规划设计图件生搬硬套,制作不规范,制图尺寸不切实际,部分参数未能提供,不能有效指导施工。

4.2 建设标准缺失,施工技术落后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是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相应的建设要求也不同。在技术规范方面,重庆市仅出台了《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对实践工作的指导远远不够。随着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和标准也随之提高,整村推进、蔬菜基地建设、粮油基地建设等都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在前期测绘、规划设计和工程验收等环节缺乏具体标准规范进行指导,影响了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益。在施工过程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技术基础薄弱,使得工程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项目施工单位未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欠缺,一些项目的工程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此外,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环节,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减少、景观破碎等问题,不利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4.3 项目监管不严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成立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才能达到效益最优。但目前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限,部分管理人员追求政绩,质量意识薄弱,对工程质量特别是隐蔽工程管理不到位,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监管力度不够,难以保证工程质量。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监理费用较少,且监理市场不规范,对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不够严格。监理人员配置较少,且技术结构单一,专业知识欠缺,部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监管不到位,导致工程监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4.4 工程后期管护缺乏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了“事前规划设计”、“事中实施和监督外”、还有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事后评价和管理”。后期管护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长久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只建设不维护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多,后期管护尤为重要,但目前重庆市的建设项目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工程损坏严重,部分设施缺乏有效利用甚至丢失等。首先,丘陵山区后期管护资金需求相对较大,但项目预算中没有对后期管护列出专项资金,致使缺少工程管护资金保障,使得管护工作难以落实。其次,管护责任难以落实。项目竣工后移交村委会管护,但村委会不是真正的实施主体,也没有指定专门的单位或部门开展管护工作,导致管护主体虚化、权责不明,缺少可以执行的管护方案。忽视后期管护严重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效益大打折扣。

4.5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6)

一、 项目基本情况:

1、

项目区所在位置

项目区位于##公路以西,##镇内,涉及新碰、野为、征拖、七氦、周开、平垛、蒋论、南可、四还、董是、小袁11个行政村,总人口2.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209人,耕地总面积26427.82亩,XX年农业总产值7874.91万元,其中:种植业6369.32万元,渔业896.2

万元,林牧业109.6万元,养殖业498.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008元。

2、

项目区农业资源情况

项目拟建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年雨量充沛,总降雨量1000mm左右,日照充足,常年2305.6小时积温较高,日均气温13-16℃,无霜期较长,达220-240天。该地区地势高低洼不等,水网密布,河沟面积3198亩,80%左右的耕地面积地面增高1.8—2.5 米,其中涝渍型低产田面积达9200亩,因此,在前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时,开发了近380亩提水养殖鱼池,区域内土壤属勤泥壤种,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生态环境优良,灌溉水质较好,无污染,是发展稻渔共作无公害农业的理想基地。

3、

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涉及5个防洪联圩,现有联圩基础较好,骨干水利工程完好率40%,联圩内有圩口闸42座,活口门15个,排灌动力苏ⅱ泵5座,50泵5座,贯流泵2座,灌排总动力660千瓦,现有机耕路56条,机耕桥14座,基础设施已具一定规模,设施基本配套,农田灌排率达 100%,渠系水利用系数100%,有效灌溉面积2.42万亩,这些为项目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项目区产业结构以稻麦连作为主,提水养殖为辅,其中稻麦种植面积近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8%。近年来,由于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加之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全,良种推广未能全面的种种原因,特别是今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大量发生,农民的种植效益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遇水灾年份,形势更是十分严峻。今年的武育粳三号水稻有三分之一绝收,三分之一亩产仅有200公斤左右,还有三分之一的最高产量也不过400公斤左右,另有少部分生产的稻谷为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十分畅销,由此可见,实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发展无公害农业势在必行。

4、

项目区建设条件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条件非常优越,##公路、##河从##镇内腹部穿过南北长27华里,###公路从镇域的中部横穿东西长13华里,四通八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镇又是位于##市的较东部地区的家禽养殖重镇,东与陶破镇相靠,南有戴跨相邻,西与和垛接壤,北与昌还镇交界,辐射周边较多乡镇人气,财气比较旺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镇是发展优质种植业和无公害农业的有利区域。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项目区内2.64万亩,虽有部分低产田和部分提水养殖,但灌、排、防等生产设施相对齐全,规范化程度较高,种植条件很好,条田方整化面积较大,十分有利于农业的综合开发。

——生态环境较好。项目区无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东临靖盐河,南靠蚌蜒河,西近唐港河,北有车路河,中有梓辛河、界河,水系条件十分优越,水质清淅,空气清洁,是发展稻鱼共作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理想区域。

——科技力量较为雄厚。有丰富的农业种植、提水养殖,包括家禽养殖的多年历史经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养殖的新技术,有强大的农业科技队伍,农技、农机、水产、水务等主导职能部门均在项目区内。今年省下达实施的优质弱筋小麦项目建设就在该项目区内,并正在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全省水稻机插秧的试点工作就在我镇进行,省长###亲自来我镇视察和指导,插秧机达50台套,实施机插秧面积达1万亩以上。

二、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的依据

土地治理、低产田改造是国家重点农业开发项目,##市是个农业大市,在全省及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农业的模式是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亮点,改造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对推动我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区内有

亩涝渍型和设施不够配套有低产田,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从而提高这类低产田的综合生产力和抗御片段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所以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农民增长收入的需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 项目规划设计

㈠设计标准

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项目区有明显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整治,连片开发。

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

㈡水利措施

灌溉工程:灌溉系统科学规划,田间灌溉设施、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齐全,性能与经济指标达到有关规划标准要求。

排水工程:做到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畅通,渠系、桥、涵、闸等设计合理,建筑配套。

㈢农业措施

农田工程:做到田(地)块要按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格田化,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

田间道路:做到布局(规划)合理,循环畅通,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满足中型以上的农业机械的通行,宽度为5m以上,支路能保证农机通行,晴雨天畅通,并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宽度3.5m以上。

土壤改良:通过农家肥的施用,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

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区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100%,在有条件而又需要的项目区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修建种子晾晒场和仑储设施,配备必要的种子加工检测设备。

农业机械化:做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㈣林业措施

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树进行植树造林。

人工造林苗林要达到二级以上的标准,造林当年成活率和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85%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农田防护林建设,要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

㈤科技措施

农技服务体系:做到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完善项目区农业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强化科技服务功能。

技术推广: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一定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非项目相比,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

技术培训:做到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基层干部、农民技术是和科技示范户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做到每个行政村有3—5名农业科技骨干,每10户有1户科技示范户。

㈥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来改造低产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实现高产高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形成地方特色,促进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田间建设实现农田标准化、方整化改造低产田,通过路、桥、渠、站、电及小型建筑物的配套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培植支柱型农业产业,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发适销对路的定型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型生态农业产业,并带动有关产业的发展。

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培植和建立一批与相适应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并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实行订单生产、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发挥项目区示范带动功能。把项目区建成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样板,为##及全省的农业发展提供经验。有效地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

四、 建设内容

㈠水利措施:

①新建机耕桥 12 座;

②新建小电灌站 25 座;

③新建苏ⅱ灌站 4 座;

④新建硬质渠 0.48 km;

⑤新配套小沟建筑特 186 个;

⑥架设电力线路 14 km;

⑦新增100kv变压器 4 台套。

㈡农业措施

①全面条田方整化实现农田标准化 XX0亩;

②新筑机耕路砂石路面 5.5 km;

③新增农业机械收割机10台,插秧机100台。

④新建种子仓库 800 平方米。

㈢林业措施:栽植防护林意杨 10万株。

㈣培训措施:项目区根据季节特点,农事需要及时组织相关培训。

五、 投资概算及筹资措施

1、

投资概算: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850万元。

其中:水利措施 655.35 万元;

农业措施 160.1 万元;

林业措施 30 万元;

科技推广 3.25万元;

前期工作费 1.3万元。

2、

资金筹措:

申请中央财政 480 万元;省、市地方财政配套 160 万元,群众筹资210万元(约需投工10万个,折币200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合计210万元)。

六、 预期效益

1、

经济效益:

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区建成后,2.64万亩,产量产值将有显着提高。

①通过低产田改造,亩净增小麦100公斤,亩增收入75元,计增收 198万元;

②通过低产田改造,亩净增稻谷 150公斤,亩增收入 120元,计增收 316万元;

③项目建成后,每亩可节约成本 55元,计节本 145万元;

④项目实施后,合计可增收 659万元,亩平 249 元,人均 319元。

2、

社会效益:

①项目实施后,可年产弱筋小麦 600万公斤;

②项目实施后,可年产优质稻谷 950万公斤;

③项目实施后,主体高新技术普及率将达100%,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项目实施后,将促进我地无公害绿色农业迅猛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健康。

项目实施后,能带动我地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起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项目实施后,由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健全了水系排灌功能,避免一家一户灌水机械的重复投资,节约发能耗,节约用水,降低农本。砂石路面的建设,改善了交通条件,提高农副产品的运流速度,增加了效益。

3、

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由于地面整治,改造低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措施、新技术,规范农业投入品质量,改善土壤使肥、供水状况。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镇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七、 保障措施

1、

组织机构: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XX年度土地治理项目领导小组,由##市开发局,##镇人民政府及项目实施的相关村、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项目技术指导小组名单(略)

2、

监督机制:

项目实施中,实行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分离,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建立项目内部相互监督机制,确保项目和资金管理正常运转。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7)

【正文】

农事中心关于2020年工作情况的总结 2020年,县农事中心认真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县委工作要求,立足山区农业县实际,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线,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工作措施,突出示范带动,坚持建管并重,不断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提高了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2020年任务完成情况

(一)2019年7.0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面完成。项目涉及大张庄、鲁村、南鲁山、燕崖、中庄、东里、西里、张家坡、悦庄、石桥10个镇,62个行政村,其中省定贫困村17个。项目区受益农户12905户,惠及人口44167人,其中贫困户1592户,贫困人口3531人。项目总投资921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7090万元,地方涉农整合资金2127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新打深井20眼,配套深井5眼,新建大口井11眼,配套大口井7眼,新建拦水坝7座,维修拦水坝2座,塘坝清淤1座,新建扬水站33座;新建蓄水池52座、维修3座;新建板桥4座、漫水桥4座、过路涵19座;埋设PE管道320.99km、钢管敷设19.297km,新建闸阀井714座、给水栓3521座、泄水井56座、进排气阀井20座、调压阀井4座;安装水肥一体化微灌设备7套,实施微喷灌溉4200亩。水泥硬化生产道路60.33km,维修道路1.193km。安装变压器44台,高压线架设12.417km,低压线架设8.195km。

项目建成后,将为区域内7.09万亩基本农田提供灌溉水源,缓解区域灌溉水源紧缺的状况,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有力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将有较大提高,并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年增粮食11.25万公斤,增产花生2.5万公斤,新增经济效益1609.5万元。

目前,项目已通过市级验收,整改工作已全面完成。

(二)2020年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2020年9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其中建设高效节水8万亩),涉及11个镇办70个行政村,其中省定贫困村16个。受益农户20431户,惠及人口55477人,涉及贫困户2831户,贫困人口4907人。项目总投资1.3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9000万元,省市财政配套资金4500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大口井13眼,配套大口井4眼,新打机井33眼,配套机井13眼,新建泵站42座,新建拦河坝2座;新建蓄水池108座,维修蓄水池2座;敷设灌溉管道471.7km,新建闸阀井1787座,新建给水栓7229座,微喷900亩;新建板桥4座、漫水桥5座,新建过路涵44座;硬化生产道路110.404km,拓宽6米生产道路1.822km;新建农田防护工程(挡土墙)11.384km;安装变压器50台,架设高压线7.904km,低压线16.236km。

目前,项目招投标工作已全部完成,我们将尽快组织中标企业进行技术交底,组织人员进行工程质量标准培训,尽早进场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4月底前全面竣工,迎接各级验收。

(三)沂河源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

沂河源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位于鲁村镇,涉及龙子峪村、刘家庄村、姬家峪村、刘家坡村、鹿角山村、北徐家庄村、西徐家庄村7个行政村,规划土地总面积3.3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和果园面积1.87万亩,生态林、村庄、道路、河流水面、未利用地等面积2.53万亩。项目总投资5.88亿元(财政资金6720万元,企业投资50080万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工程投资8064万元,田园社区农旅投资50736万元。高标准农田工程施工建设由沂源县鲁村镇人民政府承担,第二、三产业建设由沂源桃花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建。

项目实施后,可新增带动园地14200亩,新增订单特色林果、蔬菜种植农户2450户;新增就业岗位3000多个,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799.7万元,园区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可达到10-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可达12-13%,高于前3年平均递增率3个百分点。

目前,2018、2019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全面竣工,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完成招投标工作,文旅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预计2021年6月份竣工,迎接各级验收。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资金拨付率较低。2017-2019年项目尚有1.2亿左右的工程款未拨付,各施工单位垫资压力较大,农民工工资未及时支付,严重影响社会声誉,不利于2020年及其以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另外,项目资金拨付和管理程序尚不理顺,未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二)建成项目管护难度大。项目建设主体侧重于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在项目建设上重视程度高,群众参与积极性高。但项目建设完工后,虽然对项目工程进行了移交,明确了管护主体,但对如何管好项目、用好项目,由谁管理、怎么管理,缺乏认识,缺乏思考,缺乏措施,责任落实不到位,“重建轻管”,致使一些建后工程没能得到及时管护维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自2020年开始,财政不再计提管护资金,各项目镇财政状况差,项目村级经济基础相对簿弱,项目管护资金筹集困难。由于我县山高坡陡,基础条件差,每年夏季都会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造成项目工程损坏严重,维修成本较高,管护资金相对不足,都加大了项目后期管护的难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全力推进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一是强化责任分工。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县农业农村事业服务中心联合办公,全面负责2020年9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推进、监督、检查、验收等工作,强化对项目全过程管理,对项目资金使用、工程招投标等关键环节监管。充分发挥镇办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责任主体作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分管负责人要靠上抓,将责任细化到部门、到村、到人,安排专人靠在工地上,协调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确保高质高效地完成建设任务。二是规范工程管理。聘请跟踪审计单位、项目管理单位、监理单位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全程跟踪,从开工建设开始到工程竣工全过程参与,对建设工期、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全面监督。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8)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10-1

1 建设背景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要确保我国的粮食供给能力,不仅要保证耕地的数量,同时更要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出率。对此,吉林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也是优化利用土地资源,建立高产稳产有效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有效途径。

2 松原市概况

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处中温带,幅员面积22034平方公里,占吉林省面积的12%,总人口290余万。松原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长期以来,松原市农民有着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为吉林省的粮食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不过由于松原市特有的自然条件原因,松原市年降雨量偏少,春旱情况多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生产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需要迫切改变现状,以促进农业生产长远发展。

松原市地处松嫩平原南部,地势平坦辽阔,土壤肥沃。主要由松嫩冲积平原、松辽分水岭台地平原组成,耕地资源较为丰富,平均海拔高度为130~266m之间。松原市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的土壤类型有草甸土、黑土、黑钙土和河淤土等,优越的土地资源,为松原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有利的发展条件。

3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标准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排需要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应实现田块集中,耕作田块平整,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的要求。其目的在于经过土地平整、深耕深松后的土地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通过田块内的局部平整使田块平整度、规整度有所提高,有利于田间管理及田间机械化耕作。根据松原市基础条件,经实地踏勘和计算得知,松原市在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过程中,田块规整程度要达到90%以上,旱地坡度在2级以下,土层厚度达到50cm以上,pH值在6.5~8.5,满足本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标准,适合高产作物生长发育。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是为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核心内容。目标是要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即通过灌溉与排水工程设施的配备来达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的,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带来的收益。松原市水资源相对丰富,灌溉排水条件均可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3.3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质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其服务于一个或几个耕作田区。为了提高田间作业及管理的效率,要求道路具有较高的通达度和合理的道路占地率。

松原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工作的相关要求,平原地区田间道路通达率达到100%。道路占地率不高于3%,能够满足农业机械化和生产生活便利的需要。

3.4 农田防护与生态工程

农田防护与生态工程指为保障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污染,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结合松原市的实际情况,该工程主要指农田防护林工程。

农田防护面积比例指各类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作建设,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项目区认定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的比例。根据《标准》要求,依据松原市的具体情况,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90%,农田防护效果良好。

4 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对田、水、路、林、村等重新规划,等工程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更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既提高了耕地质量和土地的利用效率,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9)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篇(10)

按照中央1号文件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的,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实施连片集中整治带动战略,开展好沟渠清淤、机深翻、秋施肥、林木管护等工程建设,确保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目标任务

(一)中宁县

砌护改造各级渠道13条,长25.01公里;清淤各级沟道1277条,长1262.45公里,清淤各级渠道4610条,长4551.54公里;人畜饮水工程1处,铺设人饮管道98.6公里,配套建筑物232座;新建集雨场1100处;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灌排面积6.1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95万亩,新增压砂瓜地面积9万亩,小畦制作11.5万亩,秸杆还田19万亩;整修各级道路2770条,长2353.67公里;除险加固防洪工程4处;机深翻面积20万亩;秋施肥面积19万亩;树木涂白150万株;蔬菜大棚0.03万亩。

(二)海原县

砌护渠道5条、长35公里;疏浚治理干沟8条,长32公里;清淤各级渠道45条,长108公里;人畜饮水工程27处,铺设人饮管道75公里,配套建筑物140座;新建窖3000眼;新建集雨场2855处;新打机井10眼;新增灌溉面积0.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新增压砂瓜地面积6.5万亩,小畦制作1.2万亩,建设旱作三田2万亩;整修各级道路25条,长68公里;完成小流域治理1条,建设塘坝、淤地坝6处;水库除险加固5座。

(三)城区

1、新建泵站4座,砌护改造各级渠道116条,长67.44公里;疏浚治理干沟3条,长30.7公里;新开农渠14条,长10.2公里;人畜饮水工程6处,铺设输水管道234.41公里;改造配套各类建筑物2142座。

2、清淤各级沟道3406条,长1784.24公里。其中:支沟137条,长155.65公里,斗沟467条,长329.87公里,农沟2802条,长1298.72公里。

3、清淤各级渠道12408条,长5414.24公里。其中:支渠469条,长624.50公里,斗渠1617条,长1036.10公里,农渠10322条,长3753.64公里。

4、新增压砂瓜地面积13万亩,集中连片改造中低产田4.91万亩。

5、机深翻16.39万亩,其余农田全部进行普翻,秋施肥7.18万亩;秸杆还田9.8万亩;小畦制作10.08万亩;林木涂白531.9万株。

6、整修各级道路2936条,长1944.98公里,沿河各镇村对黄河防洪堤进行全面维修加固。

三、质量标准

(一)沟渠清淤工程:干沟清淤深度达到2.1米以上,底宽1.5米以上;支沟、挡浸沟清淤深度达到1.8米以上,底宽1.0米;斗沟清淤深度达到1.5米以上,底宽0.8米;农沟清淤深度达到1.2米以上,底宽0.5米。没有砌护的支渠清淤开口2.8米,深度1.2米,底宽1.2米;斗渠清淤开口2.0米,深度0.8米,底宽0.8米;农渠清淤开口1.5米,深度0.6米,底宽0.5米。沟渠清淤要做到底面无结子、顶面平直无帽子,坡面平顺无肚子。

(二)渠道砌护工程:严格实行项目“三制”管理制度,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具备条件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浆砌石工程要错缝砌筑,灌浆饱满;砼预制板砌护工程要砌筑平整,面平线直。各级渠道砌护工程要达到设计标准,土方夯实整齐美观。

(三)道路整修工程: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划定的等级标准进行分级治理,生产路宽度达到4米,农路宽度达到2米,清理路面障碍物,达到路面平直、畅通、整洁、美观,清理乡村硬化道路及巷道上的粪堆、土堆、草堆,加强道路的管护。

(四)农田机深翻:深度要达到18厘米以上,无立垡或回垡现象,深翻耙耱后的农田土壤要达到深、松、平、齐。

(五)秋施肥:亩施农家肥20车或大杂粪4000—5000公斤,碳铵40—50公斤,普磷25公斤。

(六)秸杆还田:要以高茬收割为主,施入的秸杆要铡碎、撤匀,与机翻配套进行,严禁焚烧秸杆,污染大气环境。

(七)林木管护:新老灌区栽植的树木全部进行修枝、涂白。高度在1.3米,同时做好干沟、干路两侧林木的修枝、抚育工作,修枝高度为树木的三分之二。

(八)小畦制作:自流灌区畦田长43.2米,畦宽8米,面积为0.5亩,畦田的带宽根据地形条件变化进行布局,保证畦田地边方向有一定的坡度。

四、实施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各级政府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纳入农村工作的重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会议等各种舆论宣传手段,大力宣传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意义,及时宣传报道各类先进典型,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减负的关系,帮助群众算清两笔帐,一是算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帐,使群众认识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种生产性投入,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生产条件改善了,才能从根本上减轻负担,提高收入;二是算清投劳帐,使群众充分认识到取消“两工”后,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并把开展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作为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自主选择出工方式,把群众大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营造热火朝天、比学赶超、苦干实干的良好氛围,把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统一规划、注重实效。各级政府必须按照20__-20__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要求,树立全局意识和长远观念,坚持“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明确目标,严格标准,加快进度,保证质量,不断巩固项目建设成果,努力提高项目建设效益。

(三)树立样板、以点带面。在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城区要把柔远镇、镇罗镇作为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治理区,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1.05万亩,砌护支渠10条,长14.0公里,斗渠6条,长7.1公里,配套各类建筑物及测量水设施280座;新开沟道30条,长17.62公里,清淤沟道18条,长11.7公里,配套各类沟道建筑物132座,通过重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其它镇(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全面开展。两县也要各自确定一个重点治理区;镇(乡)村要有样板田、样板沟、样板渠、样板路、样板林带,形成讲有典型,看有实例的局面。整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束后,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将于10月下旬按照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竞赛要求进行检查验收,评出名次,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重奖。

(四)优化机制,确保投入。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逐步加大市、县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利用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防洪除险加固等项目资金,结合引黄灌区水费改革,完善配套水利设施,探索建立以政府安排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长效机制,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的需要。二是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建立竞争机制。今年,继续加大以奖代补力度,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安排下年度各镇(乡)的水利建设项目。同时,在兑现奖惩上实行工作任务与经济奖惩、干部考核任用相挂钩,并拿出专款奖励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三是发挥群众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各镇(乡)要认真贯彻落实劳动积累工制度,深入村队统筹规划,精心测算用工,规范引导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的管理程序投工投劳,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同时,确保秋季农田基本建设投入足够的工日。对于跨村跨乡的、受益面较大的农田水利工程实行大兵团作战,重点进行整治。

(五)严格把关,确保质量。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管理,严格质量标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检查、监督、考核、奖罚制度,按照统一的建设标准严格把关。并抽调专门人员,组成督查组深入各县、城区各镇(乡)、村队进行检查督导,严禁各类花架子工程、面子工程,做到建设一片,见效一片。在重点项目建设上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施工监理制的“三制”管理,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检查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标准。沟渠清淤、小畦制作、道路整修、林木管护、机深翻、秋施肥等也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施工,加强管理,严格把关,通过样板沟、样板渠、高标准农田样板片,示范带动面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六)突出重点,严格考核。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和督导组要及时对重点区各有关镇(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对任务完成好且质量达标的镇(乡)进行通报表扬,对施工质量不达标的要进行严肃批评和处罚,并在媒体上曝光。10月下旬,重点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束后,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要按照任务要求和考核办法逐项进行检查验收和评比,并将检查验收结果列入面上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考核之中,严格考核,按照责任书兑现奖罚。

上一篇: 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下一篇: 消防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