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5 10:18:34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1)

中图分类号:[T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矿难频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教训和打击,给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不确定因素。矿难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直接危害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也使得煤矿企业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使得人们对煤矿产生了很大的担忧,也使我国的人权形象和对外贸易受到直接影响。如何遏制矿难,促进煤炭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一、我国煤矿矿难频发的主观原因分析

1.有法不依

目前,我国已有一系列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如《劳动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规程》等。然而,在每一座出事的矿井都可以轻易找到大量不合规范以及违法、违规操作现象,法律法规如同虚设。

2.矿山经营管理者素质低下

我国《煤炭法》第23条规定:矿长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矿长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安全监察部门应依法监察,并对无证上岗的企业和相关人员进行处罚。但实际情况是,煤矿经营者大多没受过专业训练,很多人文化素质也极其低下。特别是乡镇煤矿,一般由村或个人投资开办,投资者懂煤矿开采的很少,不少业主没有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知识,只知道开煤矿可得到高回报,却不知道开煤矿需要高的投入才能保证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因此,由不懂安全、不管安全、不顾安全造成的事故屡屡发生。

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进行工作,如果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不足,就很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再加上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漏洞百出,低级错误一犯再犯。如不顾矿井生产能力、通风能力和设备负荷,超强度开采;不按矿井实际核定入井人数,超定员生产;不按规程操作,管理混乱,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3.利益至上

在当前煤炭行业新形势下,许多人“节约成本,捞一把赶紧走”的心理日益严重。为了降低成本,煤矿大多雇佣贫困的、高流动性的、文化技术素质较低的农民工,又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有关专家指出,从技术的角度看,各项煤炭安全生产措施基本上不存在技术难题。以瓦斯爆炸来说,按我国目前的防治能力和技术水平,只要把防范措施落实到位,瓦斯爆炸事故应该有能力避免。但是,大多数煤矿不采取必要的安全设备和设施,安全措施不落实,安全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设施达不到安全要求;生产设备长时间运转,得不到有效的检查和维护,产生设备故障。

4.漠视生命

有的矿主认为生产像打仗,发生工伤事故在所难免,没有把职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摆不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也就不能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更不能保证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违章行为不断出现,导致事故的不断发生。

更有一些煤矿把矿工视作“赚钱机器”,置他们的生命于不顾,使矿工常年处于生死边缘。陈家山煤矿发生矿难时,有矿工从井下跑出来,但被矿领导认定是误工,并对其进行经济处罚。煤矿工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那些农民工,即使国有煤矿的正式职工,也存在下岗的威胁、再就业的艰辛、扣发奖金福利的惩罚,这在客观上造成矿工对煤矿的依赖关系,他们对于矿主不择手段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无可奈何,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工作。

另外,工会形同虚设。面对频发的矿难,矿工普遍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手段,而本该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在矿工面临死亡威胁时却失声了、缺位了。国有大矿况且如此,何况是私有小矿。这使得矿工在与矿主(煤矿生产中的强势群体)的博弈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虽然法律法规赋予了矿工抗争的权力,如《煤矿安全规程》第5条和第46条规定,“从业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当工作地点出现险情时,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撤到安全地点”,但面临停职停工威胁,无处主张权利且生活无着的矿工,明知下井工作有生命危险,也只好妥协。

二、构建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1.提高素质准入门槛

业主和矿长是煤矿生产和经营决策者,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其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所属矿山的安全技术水平,决定了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指挥安全生产的能力和排除安全事故隐患的能力。因此,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加强专业知识,是提高办矿门槛的关键。对此,应把煤矿经营管理者取得安全资格证书作为煤矿企业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必要条件之一,并对经营者的学历、资历、经历、信用度、忠诚度、经营绩效等进行规范的认证评价。

2.提高新建煤矿门槛

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在《加快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应对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和《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紧急通知》将新建煤矿规模提高至30万吨/年以上,这是近年来国家首次对煤炭行业设置如此高的准入门槛。

3.严把煤矿安全生产准入关

应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的“三十条”标准要求,依法实施许可。不仅硬件设施,特别是管理、人才素质、图纸资料、规章制度等要达到标准,同时要实行安全保证金制度。要建立开办煤矿时必须交纳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以便事故发生后用于抢险救灾和善后,而且矿井投产后每年按产量规模、安全状况好坏予以补充,专款用于安全事务,对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必须无条件停产整顿,违者依法给予处罚或实施关闭。

4.关闭落后小煤矿

很多小煤窑开采年限极短,导致经营者的短视行为、暴富心理,不愿进行安全投资。基于安全生产、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考虑,关闭落后小煤矿是煤炭产业政策的必然选择,也是治理产能过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已依法取缔无证开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越层越界开采的煤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限期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煤矿;清理煤矿建设项目,清理纠正违规越权核准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新建、改扩建煤矿项目。

总之,煤矿企业的安全、高效发展需要技术、政策以及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良好结合。煤矿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采取一些适合本企业的对策,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目前煤炭企业施行整合兼并的举措,必须加强管理和技术层面上软实力的“整合”,而不能仅仅进行资源储备上的整合,这样才能改变以往煤炭企业因只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导致散、乱、杂的不安全局面,真正实现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节约型的转变。另外,煤矿企业往往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支柱,煤矿企业发展方式的趋向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上面的几点内容外,还应结合当地区域的长远发展规划,积极拓展发展平台,改善和规划煤矿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崔润花.浅谈煤炭资源整合的重要性[J].煤炭经济研究,2010(06).

[2]郭厚,宁保全.浅谈朔州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4).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2)

二、加快结构调整

农业上要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效益比较好的水果、药材、烤烟、茶叶、草食牲畜养殖等支柱产业,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户进入市场;围绕支柱产业开发,建立完善良种选育繁育基地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区,提高大宗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生态防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增强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工业上要努力优化结构和布局,采取政策引导、经济激励等多种手段,促进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矿产品加工业精深加工;要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以州府和各县城为重点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引导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企业到工业园区落户发展。三产业上要充分利用我州山水奇特、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旅游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快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此外,还要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电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经济发展和服务环境。

三、完善政策体系版权所有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3)

关键词:

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及措施

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建筑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经过专业人士调查发现,我国建筑企业在进行施工过程时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现象非常严重,这样的情况不仅没有给建筑施工单位带来更多经济效益,还对人们生活的环境造成了污染,针对上述情况,对建筑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变得迫在眉睫。

一、对我国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我国在建筑经济上引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间很短,建筑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透彻理解,不能真正的将可持续发展运用到实际施工过程中,使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专业人士调查发现,在建筑经济上实行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政府部门和建筑施工单位对可持续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政府部门只是单纯的下发上级任务,不能真正对其进行理解,认识不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政府部门的态度对建筑单位也有一定的影响,使建筑单位对其没有足够的重视,只重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进度和自己的经济效益。其次,建筑单位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够。建筑单位的管理人员只是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片面了解,没有真正的理解其内涵和意义,这样的情况对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有很大影响。再次,对可持续发展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为了使可持续发展在建筑经济中发挥其作用和意义,需要建筑单位投入一定的资金,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应用到建筑施工中,但是现阶段,我国多数建筑单位对其投入的资金不足,使其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最后,建筑单位对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一直沿用传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法,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创新和改进,阻碍了建筑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单位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

第一,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宏观的调控和管理过程,国家政府部门是位高权重的管理者,因此,应该将加强国家政府部门对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作为主要目标,在政府部门有足够的重视后便会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要求,从而引起各个建筑施工单位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视。国家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合理、规范化的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给建筑单位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方向,并且可以约束其管理行为;另一方面,国家政府部门需要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建筑单位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经济损失,这样使建筑单位对可持续发展逐渐失去了信心,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政府部门应该对建筑单位给予经济支持,让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单位发展过程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第二,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两个主要的内容是节能和环保,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多,建筑能源消耗越来越多,并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基于此,应该加大对可持续发展宣传和教育的力度,让建筑单位真正的明白何为可持续性建筑经济发展、实行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采取何种措施实现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进而让建筑单位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用到实际施工中,对能源和环境进行保护,促进建筑单位快速发展。

第三,对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传统的施工技术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并且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针对这样情况,建筑单位需要对传统的施工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合理的利用可持续能源,减少能源的消耗量,同时需要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对施工材料进行更换。

第四,对建筑单位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筑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因此,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让其了解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要求,在培训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之后将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用到实际施工中,对其进行监察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给建筑单位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结束语:

上述文章对我国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给出了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对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对建筑单位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及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水平等措施,希望建筑单位借鉴上述措施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完善和改进,从而促进建筑单位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何洪涛 单位:天津市津房置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4)

引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央明确提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树立科学发展观,客观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获得最高的环境、经济效益,建立节约型社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一、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

1、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资源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资源的可利用量与需求缺口将急剧增大,如水资源至2030年缺口达300~400亿M3,人均资源贫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淡水资源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为了缓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脱离了这个基础,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空想,我国工农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消耗量持续增长,为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建立节约型社会,大力节约宝贵的资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3、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国民经济安全发展的客观举措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由来以久,缓和这种矛盾的基本点、落脚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自力更生,以能源进口为补充,主要出发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建立节约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能源做为一种未来战略资源,未来经济的竟争从某利意义上讲就是资源的意争,如果国民经济发展太依赖于资源进口,不仅消耗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而且从国外进口资源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性,还涉及经济、政治、外交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资源的供需矛盾,因而我国应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在不减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4、建立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树立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运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统筹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使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而不能成为制约因素,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

二、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协调的关系

1、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资源的的承载力,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三、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建立节约型社会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监督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低耗能型农业,节约宝贵的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能、低产出、污染重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使用效益,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资源情况,对于超过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好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制定更加严格的节水、节能、节地法规,建立健全项目资源环境评价体系,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资源、人口、经济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石油、煤、开然气,电力资源却大部分都集中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这种资源与经济的不合理组合状况严重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应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协调好资源经济的组合状况,国家应对资源采用工程措施实行跨地区调配,保证国家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持续增长,目前国家兴建的大型工程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都是为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4、技术措施

从国家到地方都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为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大力节约能源,以最小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资源节约型工业,资源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节约资源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5、经济措施

建立节约资源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机制和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运用经济措施节约资源是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企业节约资源,逐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价格体系,资源价格应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即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又不能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运用经济措施对资源进微观调控。

6、监督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应强化监督,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各种监督保障机制,对资源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科学利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监督体系,对于生产、生活中的资源浪费严重的环节,一经发现严格整改到位,坚决制止各种浪费行为,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把好监督关。

四、紧抓重点,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从中央到地方都应付出极大的努力,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紧抓重点,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1、大力节约资源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目前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资源浪费相当严重,应节约资源,提高单位资源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节约资源主要是节约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大力节约资源,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2、加强污染防治力度

当前中国每年沿海发生赤潮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倍以上,酸雨影响面积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5万KM2,流经城市的90%河段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随着未来经济总量扩大,污染负荷将会成倍增加,生态环境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当前必须减少单位产出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推进资源的循环经济,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排放,通过科技创新,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手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3、能源发展结构调整

我国的能源结构应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结构,国家在制定能源发展中长期计划时,应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大力优先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五、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建议

国家的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认识,紧紧围绕建立节约型社会这个中心、这个重心,结合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在工作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

1、政府部门做表率

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应做表率,转变观念,应成为节约型社会的代言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从事公务活动中做到不讲排场,节约资源,公务用车坚决反对用大功率、高豪华、高耗能的车量,在公务接待用餐中杜绝大排场、高标准,在政府部门采购中实行“阳光”采购。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转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发展速度轻能源消耗,只以GDP增长作为政府的唯一追求目标,在经济发展时不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肓目的超前开发、超速发展,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保障,政府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诣相处。

2、增强全民建立节约型社会意识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全民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民的枳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一种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提倡节约型社会观,通过加强宣传,了解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枳极自觉参予到建立节约型社会中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树立节约资源的典型,进一步树立全民的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明,建立节约文化。

3、全面协调,密切配合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而又宠大的综合性工程,涉及水利、电力、能源、环保、国土等很多部门,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职责,明确分工,紧紧围绕节约型社会建设这个中心,依靠各部门,各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5)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贫乏,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低于严重缺水线,有七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60M3,全国农村有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于水资源综合利用应充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运用综合保障措施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

一、我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1、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加剧制约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2200M3,人均水资源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水资源8800M3,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据专家预言,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2030年我国人口达16亿,水资源缺口400~500亿M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大,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显现,造成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据统计:8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236座,缺水量1200万M3/d,9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300座,缺水量1600万M3/d,200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450座,缺水量2000万M3/d。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业人口约占70%,而在广大农村节约用水观念普遍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型干旱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是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桎梏。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差异导致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降雨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因水量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集中期偏离农业用水集中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3、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局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左岸不顾右岸,拦河修坝截流,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在上下游,左右岸分配利用不合理,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流域之间,水资源丰富的流域,用水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而在水资源贫乏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连最基本的生态环境用水都无法保障,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国污水排放量达600亿T,其中绝大部分未作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国700多条河流中,有近50河段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生活水资源总量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

5、各种用水需求不合理,导致生态破坏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干旱,用水相当紧张,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濒临枯绝,如果这样无休止的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比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目前我国沙化面积已扩展到174.3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8.2%,而且年扩展速度呈增加的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的1560KM2增加到90年代末的3436KM2。

目前我国有些缺水区,为了保证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对地下水开采过度,全国超采地下水约74亿M3,形成了160多个地下水超采区,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地面下沉,地下水盐碱化严重。

二、科学合理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水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总量也在不断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水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水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水资源的的承载力,水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三、综合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水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我国目前单位产值工业耗水少于农业耗水,国家可以适当提高工业比重,在经济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降低水资源需求总量,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节水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渔业、林业、牧业等低耗水型农业,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水低产出,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对于超过水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水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参予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依靠法制节水,节约宝贵的水资源,但目前我国对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依法治水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如:南水北调工程),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地方经济。

4、技术措施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6)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贫乏,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低于严重缺水线,有七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60 M3,全国农村有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于水资源综合利用应充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运用综合保障措施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

一、

我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1、

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加剧制约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2200M3,人均水资源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水资源8800 M3,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据专家预言, 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2030年我国人口达16亿,水资源缺口400~500亿M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大,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显现,造成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据统计:8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236座,缺水量1200万M3/d,9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300座,缺水量1600万M3/d,200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450座,缺水量2000万M3/d。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业人口约占70%,而在广大农村节约用水观念普遍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型干旱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是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桎梏。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 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差异导致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降雨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因水量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集中期偏离农业用水集中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3、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局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左岸不顾右岸,拦河修坝截流,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在上下游,左右岸分配利用不合理,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流域之间,水资源丰富的流域,用水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而在水资源贫乏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连最基本的生态环境用水都无法保障,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国污水排放量达600亿T,其中绝大部分未作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国700多条河流中,有近50河段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生活水资源总量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

5、

各种用水需求不合理,导致生态破坏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干旱,用水相当紧张,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濒临枯绝,如果这样无休止的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比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目前我国沙化面积已扩展到174.3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8.2%,而且年扩展速度呈增加的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的1560 KM2增加到90年代末的3436 KM2。

目前我国有些缺水区,为了保证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对地下水开采过度,全国超采地下水约74亿M3,形成了160多个地下水超采区,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地面下沉,地下水盐碱化严重。 二、

科学合理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水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总量也在不断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水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水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水资源的的承载力,水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三、 综合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水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我国目前单位产值工业耗水少于农业耗水,国家可以适当提高工业比重,在经济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降低水资源需求总量,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节水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渔业、林业、牧业等低耗水型农业,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水低产出,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对于超过水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水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参予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依靠法制节水,节约宝贵的水资源,但目前我国对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依法治水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如:南水北调工程),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地方经济。

4、技术措施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7)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当前,可持续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只有在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之下,才能够有效推进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多方面的因素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当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号召农民以及社会群众一起行动,解决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推动者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污染

生态环境的污染是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有一部分人错误的认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需要发展农业,而不需要注重环境的保护。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如果为了发展农业而肆意的破坏生态环境,那就只能够获取短期的农业经济收益,而无法保证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这样根本不符合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当前很多的社会群众都拥有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教育水平及农业技术发展的落后,他们并没有那么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偏远地区的经济水平也相对较低,他们为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面用农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也逐年加重。而在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之下,农作物的种植、收益也会有所降低,这样不仅不能有效的发展农业经济,同时还会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模式的单一

农业发展模式单一也是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收获都还是采取人为操作的方式,这样不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工作效率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很多的农作物种植地区,农民们将农产品收获之后并不会进行加工,发展模式就只是单一的种植、收获,很少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也不会对农产品的剩余物料进行合理的利用,这就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三)无科学技术的支撑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作为支撑,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科技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学习效率,为人民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同时,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也能够有效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农业经济发展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应用,很多地区的农业种植还是采取的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产量受到限制,农业经济水平则很难提升。

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重视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不同的农业发展地区,应当结合其具体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不能够为了短时间内的发展而不顾环境的保护。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培养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自觉的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当中。另外,从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发展的情况来看,很多r业发展地区的生态环境都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的环境治理措施,如污水的治理,建立垃圾中转站,鼓励当地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开投放,严禁随意乱投乱放;大小便严禁抛洒于湖泊中等。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多元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单一是阻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解决这一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采取多元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要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的物料进行合理的应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节省资源,同时也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获取更多的农业收益;其二,农业生产的方式,除了简单的种植、收获,农民也可以与一些企业合作,进行农副产品的进一步加工,保证农产品的多元化,由此获取农业收益,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8)

1、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加剧制约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2200M3,人均水资源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水资源8800M3,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据专家预言,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2030年我国人口达16亿,水资源缺口400~500亿M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大,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显现,造成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据统计:8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236座,缺水量1200万M3/d,9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300座,缺水量1600万M3/d,200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450座,缺水量2000万M3/d。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业人口约占70%,而在广大农村节约用水观念普遍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型干旱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是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桎梏。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差异导致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降雨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因水量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集中期偏离农业用水集中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3、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局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左岸不顾右岸,拦河修坝截流,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在上下游,左右岸分配利用不合理,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流域之间,水资源丰富的流域,用水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而在水资源贫乏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连最基本的生态环境用水都无法保障,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国污水排放量达600亿T,其中绝大部分未作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国700多条河流中,有近50河段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生活水资源总量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

5、各种用水需求不合理,导致生态破坏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干旱,用水相当紧张,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濒临枯绝,如果这样无休止的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比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目前我国沙化面积已扩展到174.3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8.2%,而且年扩展速度呈增加的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的1560KM2增加到90年代末的3436KM2。

目前我国有些缺水区,为了保证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对地下水开采过度,全国超采地下水约74亿M3,形成了160多个地下水超采区,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地面下沉,地下水盐碱化严重。

二、科学合理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水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总量也在不断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水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水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水资源的的承载力,水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三、综合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水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我国目前单位产值工业耗水少于农业耗水,国家可以适当提高工业比重,在经济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降低水资源需求总量,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节水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渔业、林业、牧业等低耗水型农业,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水低产出,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对于超过水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水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参予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依靠法制节水,节约宝贵的水资源,但目前我国对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依法治水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如:南水北调工程),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地方经济。

4、技术措施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9)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公路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强调发展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倡导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设和谐公路,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发展公路事业的同时,克服发展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实现公路事业的外部和谐;另一方面是公路本身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自身的持续竞争力,是公路事业的内部和谐。

二、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减缓措施

1.土地补偿恢复措施。①尽量减少施工临时占地,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缩短临时占地使用时间;②各种临时占地在工程完成后应尽快进行植被及耕地的恢复,做到边使用边平整,边绿化边复耕;③使用荒地或其他闲散地也应及时清理整治、恢复植被,防止土壤侵蚀;④加强农田水利及农机、农电建设,实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⑤积极提倡科技兴农,提高农作物单产,使中低产田经改造后变成高产、高效田,提高经济效益。

2.取土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取土场的治理措施主要为:植被恢复措施、排水措施、挡水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等。为了保护取土场的生态环境并尽快恢复,建议:①将表层30cm厚的土层剥离置于另一侧集中堆放,在取另一侧土时可将表层土置于取土完毕的一侧,这样可较好的解决取土场临时堆土问题,不再另行征地堆放取土场表层土,待取土场结束使用后将表层土均匀回填后恢复植被;②将土方供应路段的表层土30cm开挖运送至取土场,其堆放方式与取土场堆放方式相同,取土结束后用于取土场植被恢复;③取土后如能恢复为耕地应尽量恢复为耕地;④重视发展绿肥,充分利用苜蓿等草本植物,割青沤制肥或作饲料。这样不仅可以为作物提供必要的养分,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的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10)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经济的加快发展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环境与经济的问题,我们实行了节能减排这一有效措施。本文就是讲述了我国的环境与经济的现状及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保证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社会经济、能源与环境的现状

1.我国现在面临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耗越来越严重,环境恶化速度加快的问题,我国是能源大国,但同时也是人口大国,人口的增加也加速了能源的消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的消耗加剧。能源消耗的减缩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这就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中形成了恶性循环。

2.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也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前提

虽然我国的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能源的利用率较小,环境的承载能力衰退,这些都有可能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受环境的制约影响严重,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现有能源资源的利用和消耗,经济的增长势必会加剧能源的消耗率,而能源又是鉴定环境是否被污染的前提,这些矛盾看上去似乎不可调和。

3.环境制约能源发展主要表现在

3.1环境的承载容量的制约。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容量是鉴定空气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二氧化硫一定要控制在国家的二级标准范围内(100mg/Nm3),才能确保二氧化硫的浓度不违反国家二级标准。

3.2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影响全球气候和气温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使得全球变暖,冰山融化,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全球变暖的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3.3环境的质量的需求制约能源的发展。环境的质量的好坏是制约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先决条件,能源的使用率也是国家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心的重要问题。

3.4节能减排在一些部门的发达城市和发展较快的工业企业中普遍开来,这将带动社会全面进行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根据我国的环境保护做的很到位的城市的考察以及一些数据,我国可以对2020年的环境预测指标做简单的统计,也就是中国未来八年的环境的指标做一个预测。

3.5我国的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好趋势,工业企业功不可没,但是有的工业企业是以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作为代价的,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的消耗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群众对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持有强烈反对的态度,这种环境与经济的现状是不合理的,不加速协调经济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能源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只有坚持社会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进步。

二、节能减排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与表现

1.利用科技的进步,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用,在节能减排方面,我们国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扶持政策,加强节能减排的科学化管理。

1.1在技能上我们国家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始终本着投入少,方案好,见效快,回报快的原则,贯彻一定要提高综合效果的战略方针,牢牢的围绕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的问题,找出降低能源消耗的突破点,培养节能的意识,避免因为减少能源消耗而引发的经济停滞的片面性改善。

1.2认真贯彻实施政策,精心为节能减排做工作。为了保证节能的效果,工业企业将能源的质量管理和能源消耗的控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机械质量的工作,严格为机械材料把关,不合格的机器设备不能进工业企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对于企业的外包工程,要进行公开透明的招标,要确定好对方的能源消耗的标准,信誉,机械的质量,本着谁承包工程谁要对能源的消耗负责的态度为工业企业招标严格把好质量关,绝不允许不合格的外包工程趁虚而入。

2.促进节能减排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2.1加强工业的节能改革制度。明确节能的改革方向,工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耗最严重的产业,我国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科学管理能源消耗,坚持经济节能效益好,坚持环境污染下滑趋势,人力资源要站在节能减排的队伍前面,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这个不给能源带来消耗,不给社会环境带来压力的资源,工业经济向着新型的道路迈进。运用高科技实现节能减排措施,从旧的传统作业模式向新的作业模式目标前进,加速技术的改革,提升管理手段,确保节能减排的实现。

2.2鼓励节能减排机械产品的使用。在化工、建筑、发电等能源消耗大的企业推行节能减排的新产品,加大能源消耗大的大型企业对节能减排新产品的重视力度,促进节能减排措施的顺利实施。

2.3社会企业工作中的节能也要做到位,从身边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大力提倡节能减排设施设备的实施,大力宣传能源节约的意义,大力防止能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倡导人们创造节约型社会,提倡节约型文化,要维护节约型社会的形象,努力将社会经济和环境做到协调可持续发展。

2.4企业用水用电也是企业能源浪费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增强企业施工人员的节水意识与节电意识,提倡科学用水电,在水电资源的利用上要把节约放在首位,加强企业用水用电的治理政策,加强企业员工间的水电能源消耗的监督。

结束语: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利用率,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对于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重视节能减排文化的宣传,重视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重视节能减排产品的研发,重视科学节能减排,都是我们现在为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变电站网络安全监测 下一篇: 海绵城市的含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