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5 10:18: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实体经济的意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实体经济的意义

篇(1)

目前,我国行业之间利润相差悬殊,部门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已经成为激化和加剧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抛开资本主义的外壳,从市场经济的视角重温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或许能为我们从理论上揭开迷雾,从实践上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问题的科学论述

马克思对平均利润问题的研究,是从分析成本价格开始的。他详细地阐释了成本价格、利润、竞争、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等重要概念和范畴,揭示了它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由此,也第一次从理论上揭开了资本在竞争性逐利过程中所隐含的三个转化:一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二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三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平均利润理论。

1、成本价格与利润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出来的商品,其价值由三个部分构成: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用公式可以表示为W=C+V+M。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C只是单纯转移价值,V则可以创造剩余价值;但资本家却认为C+V就是自己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并消耗的资本,是生产商品的实际费用,“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可见,成本价格只不过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而已,但它的形成却对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资本家来讲,商品的成本价格必然表现为商品本身的实际费用,虽然与资本价值增殖无关,但却是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边界。

当C+V转化为成本价格(K)以后,商品的价值公式W=C+V+M,就转化为W=K+M,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于是,作为可变资本产物的剩余价值,就表现为成本价格,即生产中耗费掉的资本价值的增加额――利润(P)。就这样,“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如此一来,W=K+M,又转化为W=K+P,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与此同时,剩余价值率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化为利润率,因为对于资本家来说,获取利润的程度并不取决于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而是取决于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可变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利润率。”从本质上来说,利润率其实就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但这一转化并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资本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必须借助的一种手段。

2、竞争与平均利润

成本价格形成后,利润就直接表现为商品价值中补偿成本价格之后的价值增加额,因此各个行业的资本家都把追逐利润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一方面,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技术水平、市场条件、人员素质也不一样,因而利润也有高有低,各不相同;另一方面,资本的现实运动与发展趋势却又要求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两者之间必然出现矛盾。怎么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呢?马克思认为,“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按照这个一般利润率归于一定量资本(不管它的有机构成如何)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因此,“不管所生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多么不同,成本价格对投在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来说总是一样的。成本价格的这种等同性,形成各个投资竞争基础,而平均利润就是通过这种竞争确定的。”可见,平均利润是在成本价格的基础上,通过部门竞争而形成的,是社会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为追逐利润而进行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总是不断地将资本从利润低的部门转向利润高的部门,从而引起并加剧各部门之间的竞争。这样,就会有大量的资本涌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致使该部门的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最终导致部门利润率下降;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投资减少,产品开始供不应求,价格也会跟风上涨,部门利润率自然会随之上升。“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

3、生产价格与利润率平均化

随着平均利润的出现,商品的价值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变为“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而“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就是生产价格,所以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的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与此相适应,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由原来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变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毫无疑问,生产价格能够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是关键,或者说平均利润率是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因为没有平均利润率就没有平均利润,没有平均利润当然就没有生产价格。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则需要通过竞争使不同部门的、高低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均衡化、平均化。事实上,也只有通过利润率平均化,才能满足社会资本对“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诉求,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商品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问题。可见,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其实也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而生产价格的形成,也会进一步倒逼利润率的平均化。所以,利润率平均化并不仅仅只是现实资本运动的强烈诉求,而实在是维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

4、平均利润的实现条件

(1)物质基础: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马克思这里所说的“高度”,就是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就是指资本主义已经跨过了商品经济的初级阶段而进入到高级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市场经济越发达,资本的逐利目标和部门利润高低不等之间的矛盾就越尖锐,“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的诉求也越迫切,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客观需要。

(2)直接推手:市场竞争。“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这后一过程同前一过程相比,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更高的发展。”从竞争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更高的发展”,应该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要进一步消除妨碍竞争的因素,为竞争提供一个更加自由、公平的环境。

(3)必要前提: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下述两个条件会使平均利润的形成进行得更快:“一是资本有更大的活动性,也就是说,更容易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二是劳动力能够更迅速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一个生产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地点。”可见,竞争的开展、平均利润的形成,首先要求资本和各种生产要素能够不受地区和行业的封锁,不受各种垄断的限制,实现自由流动。

至此,我们可以对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尽管不同的产业部门有着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利润率也各不相同,但部门之间的激烈竞争最终会使所有产业部门的利润率大体上趋于均衡化、平均化。于是,各个产业部门的资本都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以平均利润率为标准来分割社会总利润,从而获得平均利润,而商品则按照生产价格去出售。

二、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因为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是以资本主义作为研究对象,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也是在剖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发现的,所以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也存在平均利润,或者说利润率平均化规律是否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争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及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论断后,人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正在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即利润率平均化是价值规律和资本逐利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恐怕也不能例外。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那么,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呢?首先,要有动力机制,简单地说,就是要有一股力量去激发资源流动的活力。这股力量就是资本逐利规律,也就是说,资本的天性就是追逐利润,总是由利润较低的部门流向利润较高的部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次,要有调节机制,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信号为资本流动指示方向。这个信号就是价值规律,它通过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引导资本的流向,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最后,要有平衡机制,也就是说,不能放任资本盲目流动,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投在社会各个部门的资本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个平衡点就是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它通过“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方式,使得投在不同部门的资本都能获得大体相同的利润,没有哪个部门能长期无限制地获取高利润,也没有哪个部门会长期处于低利润率状态。这个时候,社会资源的配置才会相对最优,各个产业部门才会相对协调,整个经济体系才会显得健康有序。

可见,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是资本逐利规律、价值规律与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相互补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保持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方面,作用尤为突出,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需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备利润率平均化的基本经济条件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现代市场经济,不同部门之间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因而利润率也各不相同;同时各个经济主体也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强烈冲动,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要求也很迫切,利润率平均化的主、客观条件都已具备。其次,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生活的绝大多数领域都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信息的传播、获取也更加透明、便捷,撬动利润率平均化的支点―竞争,已经取代计划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手段,开始展现威力。最后,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正在发育完善、形成体系,资本的快速自由流动、各种生产资料在部门间的自由转移,除了极个别领域,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利润率平均化的前提条件也基本成熟。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发挥作用的空间

(1)资源优化功能。通过利润率平均化引导资本和各种资源均衡地、积极地进入各个领域,能够尽量减少由于部门之间利润悬殊而引起的资本和资源的大规模流动和转移,避免由此而产生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其他损失,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结构调整功能。产业结构不合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产业利润的不均衡:利润低的产业,资本不愿进入;利润高的产业,资本蜂拥而至,从而导致衰者愈衰,兴者愈兴,长期以往,失衡的产业结构就有可能被固化下来。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种深层次的调整,它通过竞争、通过资源的流动转移,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的供求状况,把资源配置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用市场的手段对失衡的产业结构予以纠正。

(3)利益均衡功能。经济问题,归根结蒂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可谓千差万别、错综复杂,如何协调?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利益分配功能,用市场化的理念、市场化的手段使大家的利益均衡化。

三、完善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机制

根据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社会各部门之间应该存在着一个平均利润率,投在不同部门的资本最终都会按照这个平均利润率,获得基本相等的利润。但在现实中,部门、行业之间的利润率仍有较大差距,人们看到的似乎不是平均利润率,而是利润率不平均,甚至有些时候是极不平均。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又该如何看待呢?

从理论上讲,平均利润率只是市场经济中推动各部门利润率趋于均衡化、平均化的一股内在力量、一种客观趋势,而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均,更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化。首先,部门间的利润率差别是客观事实,也属正常现象,因为只要这个差别不是太大,或者说在各方都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那么各部门获得的利润基本上就是平衡的,投在不同部门的资本也会相对保持稳定;反之,如果差别太大,各方不能接受,那么资本和各种资源就会根据利润率的指向,在部门间迅速流动转移,直到利润率的差别重新回到大家能够接受的范围为止。其次,平均利润率的存在,并不排斥个别部门、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比如一些新兴产业,由于技术先进、成长迅速、市场容量大、竞争对手少,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获得远远高于其他部门的超额利润;再如个别企业,由于管理、技术、人员等核心生产要素优于其他企业,其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低、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因而获得的利润也比一般企业要高得多。最后,平均利润率不是一个一次性形成的静态数字,而是一个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动态的调整过程。也就是说,平均利润率总是在竞争中形成,又在竞争中被打破,随时反映部门间利润率的变化情况,在无形中调节着资本和各种资源的流动方向,在不断的变化中使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都能获得大体相等的平均利润。

从现实来看,总有一些因素会妨碍竞争、阻碍资本流动,进而影响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其中,最主要的或者说影响最大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垄断,二是资本流动的机会成本。首先是垄断。不管它以何种方式形成,也不管它以什么面目出现,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排斥部门竞争,限制外部资本向本部门转移流动,阻止利润率的平均化,极力维护业已形成的垄断暴利。对于垄断者来说,居于垄断地位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防止自己的利润被他人所平均,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制定垄断价格去占有他人的利润;可对于社会来说,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垄断不仅破坏了竞争的公平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同时也严重干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甚至使其扭曲变形。其次是资本流动的机会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和各种要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流动的机会成本难以把握,资本流动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比如现代生产对技术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生产一般都要求有不同的生产技术条件与之配套,所以资本的流动必须先以技术条件的转变为前提。可是,技术条件的转变不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需要一定数量的专门人才,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资本流动的机会成本,加大了资本转移流动的难度。

可见,社会平均利润率,反映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利润,相对于整个社会生产所形成的社会总利润的均衡程度。它是部门竞争的结果,也是资本逐利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各部门利润相对平均的一种状态;它是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一定时期社会的竞争能力与竞争水平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各部门协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和主要标志之一。

事实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个方面的制约,我国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并没有客观地反映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真实水平,也没有准确地反映整个社会的竞争能力、竞争水平与竞争状况,需要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其形成机制。

1、扭转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冷”、“热”不均的状况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即实体经济经营环境恶化,投资回报率低,发展遇冷;而虚拟经济则趁势而起,火热异常,利润率节节攀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处境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据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庄聪生提供的数据显示,实体经济的利润率确实很低:工业为6.4%,其中纺织业仅为4.7%;而资本利润率为22%,房地产更是高达28%。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2005年至2010年,我国工业行业平均利润率均在6%~7%徘徊,而证券行业2007年至2011年的平均利润率高达40%,最低的一年也有28.9%。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利润率如此失衡,其实是对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严重扭曲,不仅使平均利润率规律难以发挥作用,而且还会发出错误的信号,导致资本和资源的错配。一方面,虚拟经济的高利润,加大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恶化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资本逐利的本性使得大量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而进入虚拟经济,不但会放大虚拟经济的泡沫,加大经济运行的风险,而且也会严重侵蚀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导致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衰退。

2、治理垄断行业普遍存在的垄断暴利

所谓垄断暴利,主要是指一些垄断行业凭借其在某一领域所享有的垄断经营权,通过排斥市场竞争、独占市场份额、抬高产品价格等方式所获得的远远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收益。与国外的垄断行业相比,我国垄断行业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行政色彩更浓,因而也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首先,我国的垄断行业不是沿着垄断形成的一般途径“竞争―生产集中―垄断”而形成的,而是由政府授权或特许某一部门独享某一领域的经营权而形成的。其次,我国的垄断行业一般都与政府部门结合得非常紧密,甚至就是由政府的某一个部门转化而来,比如电信、石油、电力、烟草等。所以,这些行业往往不是依靠经营形成垄断,而是依靠行政权力维持垄断。再次,我国的垄断行业一般都高度集中,一个行业只有很少的几个企业,甚至只有一个企业,即便有外部企业进入,也不是来参与竞争的,而是来享受垄断利润的。最后,我国的垄断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坐享垄断暴利,抗拒社会变革,极力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和垄断特权。

显然,我国垄断行业的暴利,主要不是通过竞争,而是依靠行政垄断或者说行政权力的保护而获得的,并且有进一步固化的趋势。这不仅是对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严重扭曲,更是对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机制的破坏,因为促使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竞争与资本的自由流动,在它面前都失去了作用。于是,垄断企业的高利润,员工的高工资、高福利,其实并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实际上是在激化、加剧目前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公。

3、警惕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

按照一般的经济学原理,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弥补市场失灵,范围应该限定在民间资本不愿投资的非盈利领域,目的是为公共利益服务;通常情况下,不应过多投资于盈利性领域,否则,就会使民间资本投资获利的机会和空间部分丧失,进而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一般来说,企业投资以市场为导向,是一种全方位的投资,可以推动经济的整体发展;而政府投资即使进入盈利性领域,也是结构性的、局部性的投资,结果也只是让部分行业、部分企业受益,反而会加大行业、部门间的利润率差别,破坏原有的利润平衡机制,加剧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扭曲程度。比如,2008年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受益的主要是房地产、水泥、钢铁、能源等极少数行业,其利润率也明显偏高;而其他行业,鲜有受益,利润率则明显偏低。

总之,平均利润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发现并揭示的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则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能例外。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这一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机制和特点,创造条件使其功能得以充分释放,对维护社会公平、缩小行业收入差距、调整产业结构、协调社会各部门均衡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邱春高: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与现实资本流动障碍[J].福建高等商业专科学校学报,2006(2).

篇(2)

一、金融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金融的大力支撑下,富阳市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达1156.8亿元,增长12.6%;造纸、通信、铜加工、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实现销售产值778.5亿元,增长13.3%;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19家;全年工业性投资突破百亿达103.7亿元,增长1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4.24%。尽管2012年金融支持富阳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富阳市的工业经济发展甚至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长远的影响,对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转型升级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

(一)信贷资金投向不够合理

目前富阳市商业性银行机构已有20家,还有一家正在筹建之中,可以说目前富阳的金融市场从机构来说已趋于饱和,而各银行经营定位的同质化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个别领域的竞争已表现为过度竞争甚至于恶性竞争。有的银行为完成上级行的考核任务,将发展眼光纷纷瞄准富阳市内的规模较大、经营良好的企业,为了能从中分得一些份额,降低准入门槛,不管企业是否需要资金或企业把资金投向于何处,不断地提高对这些优势企业的授信和信贷投入,部分经营较好的企业往往能得到多家银行的青睐,得到大量的信贷资金,造成了目前企业信贷的大量集中。而对一些暂时优势并不明显的企业,银行则采取谨慎对待,使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则得不到银行的有效支持。

(二)企业投资扩张缺乏科学性

有些企业对近年来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政策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认识,加上企业家急功近利的心态,对自身发展前景较为乐观。再加上近年来从银行融资较为便捷,对企业自身的扩张及对外投资更为盲目乐观,盲目投资,规模过度扩张,主营业务不佳实行跨行业经营战略转型。随着整体经济形势的下滑,由于企业自身经营不善,涉足民间借贷较多,银行融资过度,相互担保出现问题等,导致企业在这过程中出现发展根基不牢、后劲不足的情况,较多的企业流动资金已呈固化趋势,最终引发资金链断裂情况,使企业难以维持。

(三)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是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对称。主要的还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问题,由于目前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缺乏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导致部分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不规范。企业“四张报表”(财政、银行、主管部门、企业各一张)的存在,使得银行甚至其他部门对企业的信息处于雾里看花的情形,难分真伪。二是企业基本信息的不对称。目前一些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的大量子公司和关联企业模式,使得银行很难对企业有全面的了解,造成银行信贷较大的潜在风险隐患。

(四)银行风险控制问题

今年以来,富阳陆续出现一些较大企业的资金链风险,由此而涉及的担保企业也很多,这些企业普遍的现象就是在银行有大量的贷款,如果这些企业的资金风险处置不当,这些贷款就会成为不良贷款,对银行方面造成较大的风险控制压力。如果一旦银行信贷风险持续暴露并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对该银行的日常经营带来诸多的限制,尤其是信贷管理方面,如审批权限的上收、授信额度的控制,这样对地方的信贷投入较为不利。

(五)企业担保风险问题

从目前富阳的企业融资情况看,由于受可抵押资产的限制,大量的信贷都使用担保方式。考虑到担保公司的费用问题,企业更多的采取企业互保模式,一般的企业都形成了各自的担保圈,而这个圈子内企业规模及经营管理水平同质化倾向尤为明显。由于近年来担保风险的日益突出,企业也在不断调整担保业务,其担保圈也日益缩小,随着圈内各企业融资总量的不断放大,使其圈内每个企业的担保额度日益扩大,潜在风险也不容小视。而近年来富阳发生的雪达公司资金链断裂、中汉卓信集团资金链问题等所引发的后续问题,就是涉及的担保企业的救助问题,牵涉范围较广。

二、相关对策建议

(一)提振信心,政银企共渡难关

从当前整体经济形势来看,对于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存活”,无论企业怎样的经营困难,只有“存活”了,才能有后续的发展。尤其是目前经济持续低迷,企业经营持续亏损,企业家普遍信心持续不足等不利形势之下,需要政银企三方合力共进,共渡难关。从地方政府来说,要帮助企业了解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分析目前经济发展趋势,解读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相关经济调控政策,适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让广大的企业明白,困难只是暂时的,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所在,帮助企业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力争在下一轮的经济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从银行来说,目前企业在经营中存在了很多的困难,但最终还是归结于资金,只要有资金支持,企业就能生存,一方面要结合地方实际,继续合理适度增加信贷投入,帮助那些发展前景较好但或多或少存在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企业投资的支持力度,适度增加合理的投资项目配套资金,支持这些企业转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从企业来说,要摆正心态,正视目前面临的整体经济形势和企业存在的困难,要树立长远发展的理念,前瞻性地分析判断经济发展,坚定信心,想方设法地使企业持续经营,确保企业能长期“存在”发展。

(二)坚定共赢理念,深入推进银企合作

一是要正视当前经济发展现状,摆正银行业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位置。银行业机构要充分认识发展经济与银行发展二者兴衰与共的关系,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稳固与企业形成的合作共赢、长期信任的银企关系。要正确认识目前实体经济面临的考验,合理处理好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倾斜,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和帮助企业应对困境和经济变化,共克时艰,共渡难关。二是要改善信贷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管理和服务方式。要进一步转变现有的信贷管理理念,合理制定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方式,严格信贷审查,规范信贷审批,确保信贷投入总量适度、投向科学合理。要加强金融业务创新,紧密结合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的特点,创新开发适合本地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方式,支持企业争取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要完善贷款定价机制,结合地方实体经济发展实际适度合理制定利率浮动幅度,实实在在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企业获得更大、更多的发展动力。三是要统筹兼顾,建立健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整体良性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要切实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适度降低贷款利率,支持小微企业更好地发展。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不恶意压贷、随意抽贷,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支持地方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三)加强风险防范,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要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预警监测机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运行实际适时完善监测内容,搭建部门间信息交流平台,不断扩大信息共享,注重前瞻性风险分析,不断提高监测预警的有效性,为区域性风险防范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二是要注重基础建设。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开展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社会诚信教育等,帮助企业家逐步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理念、投资理念、风险应对理念等,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应对风险的防范和处置能力。要加强中介机构尤其是财务管理相关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对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中介机构,要加大力度坚决予以打击,进一步规范其经营行为,确保各类信息的真实、准确。探索建立企业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多部门共用的企业信息共享平台,解决企业“四张财务报表”现象,推动企业信息透明化,确保企业信息的真实有效。三是建立健全区域风险处置机制。重点是要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探索建立依法合规的应急处置操作流程和实施细则,建立企业风险防范“防火墙”制度和救助评估决策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提高风险处置水平和成效。要建立企业风险责任追究制度,明确企业以及企业主责任,落实企业主责任承担,使政府救助真正体现公平、公正。

(四)创新管理模式,缓解企业担保难

从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来看,企业融资担保圈始终存在,由于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限制,企业担保圈无论是范围还是金额都在快速增大,其潜在的风险也日益放大。从近年来出现的各类企业资金风险事件中,由出险企业担保圈所延伸的风险远大于出险企业自身,更多的企业也是因为担保而引发自身的风险,防范担保风险已成为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是要创新资产抵押登记,推动信贷产品创新。在企业实际的经营中,能被银行信贷业务作为抵押的资产品种较少,更多的资产由于诸多的原因无法用于贷款抵押,如苗木企业的苗木资产、部分企业持有的股权(如银行股权)等等一些资产,由于不能进行抵押登记,企业无法使用这些资产来办理抵押贷款,迫使企业转而寻求其他企业担保。要积极推进资产抵押登记改革,探索建立更加符合地方实际的资产抵押登记模式,改进抵押贷款管理方式,帮助企业扩大有效抵押范围,以此也减少企业之间互保行为。二是完善土地、房产等指导价格调整机制。要建立健全政府有关土地、房产等资产指导价格的定期调整机制,使企业拥有的土体、房产等资产价值尽量与市场价格相匹配,有助于提高企业贷款的抵押物价值,提高企业抵押贷款比例,从而减少贷款担保比例。三是推动担保行业健康发展。从当前担保行业实际来看,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结合当前经济运行的严峻性,需要重新思考担保业的发展道路。要认清企业担保圈风险化解与支持担保公司发展二者的关系,坚定担保公司扶持政策,转变担保公司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理念,改变当前以商业化为主导的担保体系模式,逐步建立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而又健康充满活力的担保体系。要坚持以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政策性担保公司,鼓励发展商业性担保公司,探索建立行业互助基金或行业担保公司,逐步形成以非营利性担保行为为主、营利性担保行为为辅的担保体系,形成依法、合规、有序的担保行业,至少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减少企业间的互保行为,帮助企业缓解担保难题的同时进一步化解企业担保圈风险问题。

(五)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优化内部管理模式

篇(3)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4-0010-04

一、东京城市经济圈及其发展经验

(一)东京城市经济圈的基本情况

作为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首的东京都市圈,以金融中心东京为其核心城市,是日本最大的城市聚集体。

首都圈的核心城市东京由中心区域的23个特别区和周围的26个市、5个町、8个村组成,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日本面积0.58%,人口1216万人(2005年),占全国人口的9.5%,人口密度5564人/km2,2006年GDP1.1万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8%,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0.05:14.92:85.03,资本在1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2759家(2004年),占全国此类企业的47.3%。东京是日本最大的金融、工业、政治、文化、经济、科研中心,集中了日本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学,并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国际级文化机构。

1、区内城市规划。

首都圈在成立之初是“东京都一级依存”的发展模式,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和金融机构总部迁移至东京,作为行政中心的东京迅速膨胀,加强了区域职能“向东京一级集中”发展,这使人口、产业过于集中一个地区,由于日本为多震国家,国家主要功能集中于东京一个城市,一旦发生地震,城市功能瘫痪,会造成巨大风险,为了分散自然灾害的风险,政府考虑把核心城市的部分职能分散到周边城市。根据实际发展需要,1970年首次提出的“多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建立多个业务中心城市即“多级中心城市结构”,形成“多核多圈域地域”,并形成东京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联动、协调发展。

2、区内产业布局。

都市经济圈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核心是区域内产业间的协调发展。目前,东京大都市圈内形成了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体系与合作体系,即各核心城市根据自身资源、自然条件等特色,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承担不同的职能,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了整体集聚优势,各核心城市发展形成了基于自身优势的产业集群。

(二)建设东京都市圈的措施

1、日本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支持首都经济圈发展。

日本政府颁布的多部法律和五次经济圈规划对首都圈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适时地调整法律、法规和首都圈的规划,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日本政府1956年颁布了《首都圈整备法》,之后,根据《首都圈整备法》先后五次编制实施了首都圈基本规划。第一次规划在1958年,将新宿、涉谷和池袋作为缓解CBD地区成长压力的城市副中心,并在东京周围建成一圈宽广的绿带,绿带外是卫星城镇发展工业和大学校区。但东京的城市扩张并没有按照该计划,最近一次规划即第五次规划是在1999年编制的,规划期从2000年到2015年,再次强调了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分散网络构造”的设想,规划将首都圈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考虑,还从区域合作的角度考虑到首都圈周边区域的发展。

2、利用财政税收职能引导区域经济内产业发展。

都市圈的发展除了依靠规划引导和法律保障外,还充分利用财税政策。一是通过国家项目对地方基础设施进行直接投资,如重点交通设施、港口等,对一些边远、落后地区的城市发展提供贷款支持,促进了边远地区中心城市和小城市的开发与建设。二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补贴都市地域发展项目。为了引导企业向大都市转移,一方面,政府进行转移支付,将所缴税款一部分返还接受企业的地方政府,另一方面,对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三是政府还通过政策性银行进行专项贷款和导向贷款,以引导市场主体投资方向和表明政府产业政策。四是日本政府采取财政补贴等优惠措施,促进新兴产业城市的开发。例如,日本政府允许某些地区发行地方债券,并由国家财政补贴其利息。另外,近郊整治地带、城市开发区域内的工业园开发,还可享受《首都圈近郊整备地带以及城市开发区域整备法》所规定的税制特别措施。

3、建设东京都市圈的行政安排。

东京都市圈的土地规划、交通圈建设和防震措施等由国土交通省大都市整备局直接管辖,并负责编制大都市圈发展规划。首都圈内各地方,地方政府会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进行具体规划。具体到区域内地方产业发展是由经济产业省负责的。

产业集群政策是经济产业省在21世纪初提出的。产业集群规划的目的是在产业、学术界和政府之间建立联系,目前已开展了产业与学术界合作、产业间的合作和不同产业的19个合作项目,借此促进业务创新、技术进步。其中政府部门的主要作用是建立产业与学术界合作机制,加大对区内核心商业的支持、提供人才培养项目,发挥产业群内各部分间的协同效应。政府还召开产业群金融支持会议支持城市内产业群发展,加强企业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当地风险投资基金,为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三)东京城市经济圈建设成效

城市经济圈内各城市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成功吸引相关行业的企业的进入,现有企业和新进入企业形成互补关系,产业集群加强了地区品牌效应,以此集聚更多的企业、人力资源和投资。

集中在同一区域内企业的分工、协作提高了区域资源利用率,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并促进创新活动的发展。

1、产生外部经济效应。

同一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公司、工厂、事务所集中在一个地区,由于交通和通讯费用的降低和规模经济可以带来企业成本的减少,并且新进入的相关行业能扩大该地区的产业规模,进而提高了劳动分工效率。

2、促进创新活动。

产业集群不单是大量生产者的集中,还集中了大学、科研机构、行业支持机构,这些机构的合作关系及跨行业链中的协同效应都促进了创新活动包括研发、设计、创业、管理创新,这些创新可以通过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与竞争机制快速地在产业集群内传播,加快了新技术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企业、人才和投资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相关企业的加入,从而使产业群得到进一步发展。

3、东京金融中心作用。

东京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对东京都市圈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金融中心聚集着大量优秀人才、充足资金、先进技术,为周边产业提供着更优质的金融服务,而周边城市群的发展为东京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东京都市圈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地利用多种政策、措施,发挥了东京金融中心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达到了较好的成效。东京都市圈内的都、县是平行的一级行政区,为了防止地方政府只考虑当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日本都市圈的土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是直接由日本国土交通省负责,由经济产业省负责制定都市圈内产业集群政策,由中央政府主导的都市圈政策、规划立足于整个区域,而不是各个行政区政府更关注自己辖区在整个区域发展中的得失,并减少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成本。日本的产业集群政策建立了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关系,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并发挥了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巨大的促进力量,加强了日本企业全球竞争力。日本在东京都市圈的建设过程中,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并制定了五次规划,明确提出了首都圈的发展方针,确立了区域发展多中心城市“分散网络构造”的结构,使首都圈的建设能依法有序地进行,强化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二、东京城市经济圈对建设长三角城市经济圈的借鉴

长江三角洲包括了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和泰州,以及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台州共16个城市,总面积10.02万平方公里,是东京都市圈面积三倍,2002年末总人口757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98%,大约是东京都市圈人口的1.8倍,区内生产总值为19124亿元,占全国GDP总量18.25%。

目前长三角地区仍是以行政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城市间的战略联盟还没有达成,很多基础设施还处于分割状态,尚未形成协调的行业布局、集聚的经济能量、合理的产业结构。长三角都市圈内的行政区界限已成为该区域发展的刚性约束,各级地方政府为追求辖区内经济利益最大化而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加剧了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从而导致了地区间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阻碍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区内不少城市仍以加工制造产业为主,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重复,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造成了区内资源的浪费。

进行长三角地区城市群规划时,要促使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地协调发展,形成合理、有序的城市发展体系,防止由于优质资源向主要城市聚集,导致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而周边小城市发展滞后,扩大原有经济差距,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发展目标要使区域内各地区达到共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采取多极、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要有利于核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统一安排、协调发展。

(一)打破区域内行政区界限,加强区域内地区协调,完善政府间合作机制,同时建立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长三角区域规划应突破行政区界限,建立区内政府间合作机制或采取中央政府主导方式,使发展战略立足于整个城市群,统筹建设区内机场、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防止地区间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最终形成区域内城市合理产业分工、产业合作和产业的协调发展。

建立包括劳动力、技术、信息、资本在内的统一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避免人为市场分割给资源配置带来的扭曲,进而带来区域内整个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在劳动力市场方面,由于固有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员流动受限于各行政区内,长三角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差别比全国范围各地区经济、社会差距小,考虑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人才竞争有利于人力资源自我价值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区内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生产效率。

建立技术、信息共享机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技术转让平台,发挥产业集群对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集群内企业间有效竞争促使企业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资。

我国的金融监管、外汇管理还是以行政区域划分,金融监管当局在辖区内各自为政,缺乏信息共享机制,监管缺位与重叠共存。商业银行也按行政区机构设置分支机构,平级分行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缺乏协调合作,相互间信息不畅通,不利于资金跨区有效配置。高效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可以促进资金跨区域融通,优化金融资源跨区配置,使资金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区域内加强金融机构的跨区经营,同时建立高效、统一的金融市场。长三角地区经济体对金融服务、资金融通的需求,有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凭借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也能为周边省市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区内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从日本发展情况看,东京都市圈内各城市有相对明确的产业分工,东京金融中心周边发展制造业、科技研发、物流、文化中心,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东京金融中心的建设,东京金融中心凭借着在信息、技术、人才、资金方面的优势能为周边的产业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了整体国家的竞争力。

长三角产业的发展要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发挥城市间比较优势,强化区域产业结构特色,重视科技创新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建立区域内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区域内上海应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信息业,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充分发挥金融中心功能为周边省市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江苏、浙江省内主要城市发展产业集群,重视发展自有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业务,提高研发能力,提升区内产业结构和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三)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区域内的研发中心

日本筑波科学城(Tsukuba Science City)作为世界三大信息重镇之一,对区内信息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的作用。长三角地区科研资源丰富、创新能力突出,拥有251名两院院士、8个国家大学科技园、7个国家高新区、21所国家211工程大学,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汇集大学、科研机构力量在区内建立一个研发中心以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在生产过程的应用。

(四)在财政税收、金融方面予以支持

我国税收制度是分税制,即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实行财权、事权相统一原则。区域经济规划中涉及到地方税收入分配,区域内共同基础设施建设时涉及到资金筹措等问题,引起地方政府利益冲突,因此在区域建设中,统筹规划区域税收征收、地区间税收转移、税收运用。采取转移支付等手段给予后进地区以财政支持,以推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平衡区域之间在初次分配的差距。发展初期,地方可以对优先发展产业企业采取优惠税率,以引导产业中企业流入该地区。利用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国家区域规划中支持的产业、地区予以融资便利,以引导民间资金的进入和表明相应的政策意图。

篇(4)

在飞速发展的全球化市场中,以城市为单位的品牌竞争异常激烈,城市广告作为城市品牌传播的重要手段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城市品牌广告创意与体验经济则存在着密切关系。

一、体验经济与城市品牌广告创意的关系

(一)体验经济的到来

现在的经济时代是继产品经济时代、商品经济时代和服务经济时代后出现的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商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由于服务经济也在逐步商业化,人们的个性化消费欲望难以得到彻底的满足,人们开始把注意力和金钱的支出方向转移到能够为其提供价值的经济形态,这就是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是经济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不断发展对经济社会、对企业、对消费者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首先,体验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提升消费者生活质量。其次,体验经济的发展拉动消费,调节再分配。最后体验经济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自我实现感。社会的发展是财富实现的过程,而财富的实现更深入的是为了人本身的价值实现。

(二)、城市品牌的概述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今天的城市竞争不仅仅是规模的竞争、经济的竞争,更表现出城市文化、城市品位和城市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竞争,实质就是城市形象的竞争。要提升城市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就要大力打造高品位、高影响力的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是指城市管理者利用城市所具有的独特要素禀赋、历史文化、产业优势等差别化品牌要素,向目标受众提供持续的、值得信赖的、有关联的特别承诺,以提高受众对城市的反应效用,增强城市的聚积效益、规模效益和辐射效应。而一个城市品牌的形成,对于城市的发展将产生潜在的巨大推动作用。

(三)、城市品牌广告发展的现状

城市品牌的传播是塑造城市品牌的关键环节之一,而城市广告是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广告是指在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外观建设、人文风貌等整体形象,强化城市品牌在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中的地位和形象,达到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据央视CTR市场调研公司提供的权威数据显示,2006年仅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七省中,就有超过140家城市或景区进行央视广告投放。在2006年举办的“首届中国创意城市与城市形象传播市长论坛”上,来自全国30多个城市的政府官员、媒体及广告公司专业人士,就如何打造城市品牌、加强城市自身宣传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而且近几年城市广告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广告市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媒体经营者的关注。

(四)体验经济与城市品牌广告创意之间的关系

体验经济更关注让消费者参与到整个广告乃至整个经济过程中去,无论是在城市品牌广告的生产过程还是后来的消费过程,消费者都具有较大的能动性,体验正是在这种主动参与过程中产生的,强调的是消费者的参与互动,没有消费者互动也就无法实现。因此,体验经济与城市品牌广告具有双向互动性。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发展迅速,这就造成了消费者在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上的深刻变革,—方面消费者更加重视感性需求,另外消费者更加注重参与性,所以,树立一个成功的城市品牌广告应该做到以体验经济为前提进行创意设计。而如何把握城市品牌广告的市场规律,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广告产品,推动城市品牌广告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国内以体验经济为导向的城市品牌广告创意的分类

体验经济环境下,城市品牌的广告创意更加注重各类文化的体验,就目前广告市场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下面几类:

(一)历史文化的体验

我国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名城,塑造城市品牌可以通过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强化城市形象。例如丽江古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老君山景区、世界记忆遗产东巴文献古籍,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业独一无二的资源。丽江市政府深入挖掘丽江的城市文化内涵,确定统一的品牌定位——“天雨流芳,梦幻丽江”,并以此为广告的切入点展现历史古城的魅力,让消费者充分体验到古城的历史文化。

(二)自然环境的体验

在2006年区域旅游开发国际高峰论坛上,莫永清用“建设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来对桂林旅游定位。相关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发和宣传其旅游资源。2012年8月开始,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在纽约曼哈顿时报广场最显著的位置租赁了一块高18米,宽12米的广告牌,向每天途经这一地区的世界各国游客进行中国各方面及各地形象的推广,作为中国旅游标志性景观的“桂林山水”率先亮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再加之淳朴的特色民族使得桂林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引起强烈反响。

(三)人文环境的体验

2003年,张艺谋执导、濮存昕配音的《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故事讲的是远道而来的男主角带着年迈的奶奶对成都的眷念,走在春熙路、都江堰,感受川剧、茶文化与火锅文化,体验成都的闲适、热情与活力,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也对成都着迷了,片尾处的“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更是点睛之笔。近些年,部分城市开始挖掘本地文化,让受众充分体验当地的人文环境成为广告创意的重要主题。

(四)民风民俗的体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例如在昌都这个充满神秘宗教色彩的地方,昌都民俗深深打上了藏传佛教的烙印。通过央视网频道纪录片《昌都见闻》和相关报道,许多虔诚的僧众信徒慕名而来,通过讲经说法、艺术表演、作品展览等形式,参与到藏传佛教的节庆活动中,昌都成为僧俗共同欣赏的良好平台,其民风民俗成为城市广告的主要创意点。

(五)特色建筑的体验

独特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个城市让外界了解自己的最有效手段。很多人正是通过金字塔认识开罗,通过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认识巴黎,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实体VI(Visual Identity)。以北京为例,长城,故宫,颐和园,鸟巢,水立方,均为城市独特的标志性建筑,使受众通过视觉就能获得传统与现代的复合体验,感受历史与科技的巧妙融合,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六)明星效应的体验

城市形象代言人,顾名思义,即最能代表这座城市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最能体现城市时代风貌者。具体来说,城市代言人应该是本地人,具有高知名度,或者具备某种形象寓意。以上海为例,姚明的《无数个姚明,好一个上海》、刘翔的《上海速度、刷新梦想》,前者暗喻着上海发展的高度,后者则隐喻着城市发展的速度,使受众通过“名人”体验到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七)公关营销的体验

2010年末冯小刚贺岁大片《非诚勿扰2》隆重上映,与《非诚勿扰1》一样,冯小刚再次用镜头把所走城市的旅游景点录入其中。继《非1》捧红杭州西溪湿地、日本北海道后,《非2》更进一步,让观众不仅仅聚焦于某个旅游景点,而是一个城市——海南三亚。影片词巧妙的体现了

“不买房,去租房”的度假消费观和到海边养老的生活理念,而这两点也是三亚市旅游极力推广的两个“体验点”,度假目的地和养老目的地。不仅仅推广单个旅游景区,而是植入一个全新的生活消费理念,用更高层面价值观的塑造打通和现代人的沟通,充分激发受众的心理需要。

三、体验经济为导向的城市品牌广告创意的策略

随着传播媒体的无限增加与人们接受能力的有限形成的矛盾,现代广告程序变得更为复杂,对广告创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整体策划、配合问题成为关键,因此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更适应城市品牌广告的需求。所谓整合营销传播(IMC),即: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的缩写,可理解为:为获得更大的传播效果,整合所有市场沟通和传播方式(广告、公关、CIS、互动传播、国际和本土的经营方式等),形成“针尖效应”。针对广告创意,基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我们提出以下策略:

(一)整合优势资源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都有吸引游客的着实点。在历史文化的体验、人文环境民风民俗、特色建筑、明星效应、公关营销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可利用的资源,如果我们把这些方面都进行展现,务必适得其反,反而没有了自己的特点。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进行分析整理,用整合优势资源的方法,既能展现自己独特的资源,又能使自己的优势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科学准确定位

精准的城市定位为城市营销的进展带来积极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而激活居民士气,提振人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和敢闯敢拼的意志,实现当地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跨越式发展,为当地城市整体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有些城市也早已开始了城市的整体营销,并且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作用。在以后的城市品牌广告创意制作时我们应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用不同的创意设计手法进行城市品牌广告宣传,以达到最好的收益。

(三)树立标杆文化

在制定城市广告宣传方式和表现形式时,应结合城市文脉基础上,找出并树立自己的标杆文化,从而刻画都市个性,弘扬城市的独特文化精神。通过标杆文化宣传来展现城市文化的气息,塑造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我们必须找出符合每个城市自身的卖点,然后再去包装这些卖点,提出城市形象建设、内涵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战略规划,在这样的基础上找一个突破口,撬动城市营销的整个盘子。

(四)注重广告表现

篇(5)

1、适合用来寻星的液晶电视的关键指标是要屏好,其次是体积尺寸,屏的尺寸在5.6英寸-10英寸是比较理想的,太小了字不容易看清(高清高亮除外),太大了携带不方便,通常这些民用小屏幕液晶彩电的像素在30 - 120万之间,分辨率大多是640×480,好一些的可到800×600,用来寻星或终端显示也够用了。

2、屏的品牌可选夏普、卡西欧、日立、爱普生、NEC等,对比度与亮度的调节,应在室外避遮阳光下也能看清文字为首选,现在有些新款的液晶屏的发光光源是贴片式高亮发光二极管,贴片式高亮发光二极管的排列越密集,亮度就越亮,这样可使导光屏的四周与中心全部范围的亮度非常均匀,且比用灯管型要明亮,寿命也比灯管型要长。

3、在液晶电视的尺寸方面应关注其厚度,越薄越好,这样可使整机的高度降低,既美观也方便携带,液晶电视的功能中要求有P/N制式自动转换,有A/V输入。各接口最好在电视后面,在两侧也无大碍,但各类调整按键一定要在电视的前面,若在两侧或顶部就不方便组合与使用,至于其它功能并不强求,因为与寻星关系不大。

接收机的选择

如今接收机的选择余地也很大,主要还是线路板的尺寸,尺寸越小,越好组合,且整个机壳尺寸也可缩小。对接收机的性能指标而言,要求门限要低,具有模拟信号显示条,显示条的反应要灵敏但不能乱跳,工作稳定可靠;其次要求功耗不宜太大,功耗小可降低温升,若具有盲扫功能更方便寻星,在不知参数下,可用盲扫将参数全部记录下来。表1中列出了几款常见的接收机线路板的尺寸,烧友也可用手头现有的接收机来改制。若要考虑直流供电,可选用航科310、航科410、早期的航科430S、二菱3085,这类机的线路板虽然大一些,但大多是用开关电源一路直流供电或用变压器整流后通过一路直流供电,在主板上再通过各开关电源分出各路所需电压。为节省机内容积,可将原机的电源板及卡座拆去不用,只需外接一个12V3A的开关电源,就能满足液晶电视加接收机的交流供电,也可选用12V6Ah的锂电池或12V6Ah的铅酸蓄电池直接供电。最近福建泉州生产了一种HE986微型接收机,线路板超小,是国内目前生产的接收机中最小的了,带遥控,且又是12V直流供电,实测电流为600mA,功耗只有7.2W,可谓是最省电的接收机之一。该机没有面板及电源板,外接12V供电,在主板上装有各路电压的逆变IC电路,该机具有信号锁定灯及6个按键,可取代遥控器操作,还有数据升级端口,很适合用于组装一体机,其尺寸参见表1。笔者是用手头的接收机来改制的,设计思路主要考虑了小巧、能交直流两用。平时当接收机使用,如若考虑要收加密节目,只需在各类卡机中选择一款适合自己需要的接收机就行。选用液晶电视是为在平时也能收看有线电视,而且价位与监视器差别不大,寻星时又能携带,非常方便。尤其是在没有交流供电的场合中调试时,更能体验到直流供电的好处。

两款组合机的实际制作

1、接收机为同洲带盲扫功能的3188C-D免费机。该机门限较低,且具有模拟寻星功能,当显示信息时,3位数码红色LED显示屏上的数字与信息上显示的信号质量百分比是同步的,这有利于在寻星时观察。该机菜单简单明了,一看就会,工作稳定,不易死机,还具有万年历与游戏功能,有常见的DiSEqC1.0四切一及0/22kHz切换功能,且对开关不挑剔,喜好、移位、删除可在界面上一次完成,美中不足是盲扫时间较长,不能快速翻页,不能一次全部删除节目列表,用DC12V逆变220V交流时,在电池处测工作电流为1A,功耗为12W。

TFT液晶电视机为广东生产的SUPER牌7.2英寸16:9小电视机,采用日本夏普屏幕,能转换成4:3显示,有画面放大功能,50万像素,分辨率为740×380,带增补双路视频输入,能自动搜索储存200个电视节目,可视角度可到150°,有P/N制式自动转换功能、中文菜单,画面能上下左右转换。各按键在面板前面的液晶屏下端,各接口端子在右侧。电视机尺寸为199×116×38mm,12V外接开关电源,实测电流为800mA,功耗为9.6W。

本机考虑了能交直流两用,故选购一个60W的12V直流转换为220V交流的逆变器,考虑到机内空间极小,在夏天或时间使用时温升会很大,故选购一个12V,30×30mm的风扇进行散热。为方便观察机内温度,可选用一个液晶数字显示的电子温度计。

(1)将所需装入机壳的各组件尺寸全部测绘好,在电子商城均能选购到各类ABS工程塑料压铸的仪表机箱,也有铝合金的机箱,为加工方便,选用尺寸尽量合适的ABS工程塑料机箱比较方便,本机选用的机壳尺寸为238×158×90mm的机箱。

(2)机箱的开孔,这个工作量最大,为加工美观,有些孔还需借用铣床、台钻等设备才能完成。若无此条件,也可手工开孔,只要心细,慢慢用锉刀修正也还是可以的。关键是要测绘划线的定位准确性要高,各孔位的误差尽量小于1mm,将各组件大体定位后就能划线开孔,加工组合后的收视一体机内部元件排列参见图1。

(3)考虑到液晶电视在收看或寻星时,上下的可视角度引起的观看效果不同,在机壳后面要做一个支撑架,以便调节到最佳观看角度,此支撑架采用5mm厚的有机玻璃自制,用氯仿胶合,固定在机壳上,并在翻动的支撑架前端位置用双面胶粘贴一个铁片条,在机壳上也用双面胶粘贴一个磁条。这样,当不用接收机时,支撑架靠磁力收平,支撑架的高度不超过机壳的四个底脚就行,既实用又美观。机壳的左侧为220V交流电源插座和12V电池插座,参见图2。

(4)机壳的右侧为有线电视天线输入接口(可单独使用液晶电视来收看有线电视)、接收机与高频头连接的F头和RCA音视频输出端子,此端子在机内直接与电视机的音视频输入端子相连。此款同洲机具有射频输出插口,此功能既无实用价值,又占用空间,在此将同州机内的射频调制器拆除不用,将射频输出插口作为电视机的第2路视频输入接口。当需要单独使用电视机时,就能有2路视频输入的选择。在机壳的右侧还有个风扇开关,当机内

温度过高时,可打开风扇散热,参见图3 。在机壳前部左下方有液晶数字显示温度及日历时钟,可设定年月日时分,还具有万年历及定时闹钟功能,在这温度显示器后面将机壳开个孔,以便让显示器内的温度传感器可以探测到

机内温度,也可将温度传感器移入机内。机壳前部中右侧是接收机的3位数显示屏、信号锁定发光二极管和1个遥控信号接收孔,下方有6个调整按键,此按键可取代遥控器来操作,按键只需微微高出机壳就行,参见图4。在机壳背

面装有接收机电源开/关/逆变切换开关、220V开关、电视机12V开关和逆变12V开关,用这3个开关来切换,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其供电走线的电路连接参见图5。

(5)机内的安装: 将电视机固定在机壳的面板上,方法是在矩形孔两侧,裁两根厚度为5mm的有机玻璃条,用氯仿粘在面板上,之后再裁两根薄钢条或铝条将电视机固定在此两根有机玻璃条上。为保护液晶屏,可在屏幕前放一块厚2mm的有机玻璃或薄些的透明塑料,有机玻璃的尺寸与面板开孔大小相同,并尽量紧耦合,刚好卡在屏幕前,这样要更换也方便。接收机电源板及主板用螺丝柱固定,电视机的开关电源及逆变电源均拆去外壳,线路板用热熔胶固定。

2、接收机为CP-7885卡机。原机上的散热片太小,且是用双面贴固定,影响导热。为降低CPU的热量,将原散热片拆除,换用大的散热片,用导热胶固定,能使CPU上的温升明显比原机要低。CP-7885接收机的工作电流在使用逆变电源,用12V电池供电时实测为1.1A,功耗13.2W。选用CP-7885接收机的好处是能免卡收视146°E上的梦幻系统的节目,且能自动升级,又能插卡收Viaccess、Irdeto、Seca、Nagravision等加密系统的节目,菜单简单明了,每个子菜单的操作均有提示,常见功能均有,还具有DiSEqC1.2等功能。其缺点是断电时有时会数据丢失,需要重新搜索储存。改用8月29的升级文件刷机后,此现象己能解决,但遥控器只能关机不能开机,还是有些不方便。

显示器选用8英寸的4:3夏普屏液晶电视机,分辨率为640×480,带增补双路视频输入,能自动搜索储存250个电视节目,可视角度可到150°,有P/N制式自动转换功能,中文菜单,画面能上下左右转换,各按键在面板前面液晶屏下方,各接口端子在电视机后面,电视机尺寸为225×175×38mm。使用12V外接开关电源,实测电流为850mA,功耗为10.2W,画质的透亮度及清晰度很好,屏幕的有效面积比16:9的7.2英寸屏大许多,在阳光下使用时,比7.2英寸屏的效果要好一些。设计思路与前者相同,但没能买到合适的机壳,于是决定自制,并且体积要尽量小,使机内各组件的安装排列相当紧凑,基本上与8英寸电视机的长宽尺寸相仿。

组合这套一体机的关键是自制机壳,要做到既结实又美观,在裁料划线粘合及开孔等就要非常细心。尤其在粘合上,90°直角要准确,并在粘合后在四个角上锉成小弧度,使拼缝处不易发现,误差控制在±1mm内。本机壳选用3mm厚的珠光有机玻璃,裁好后用氯仿胶合,为加强强度,在机壳四周用双层有机玻璃胶合,制成后的收视一体机机壳尺寸为: 机壳长230mm,宽180mm,高70mm,比采用7.2英寸液晶电视的还要薄20mm,一体机的右侧为2路视频输入,1路左右声道输入,1个 S-Video视频输入,1个RS232升级插座,一进一出两个F头以及1个有线电视天线输入,参见图6。

一体机的左侧为风扇开关,220V电源插座,DC12V电源插座及1个卡座,参见图7。一体机背面为逆变电源开关,接收机开关及散热风扇,并和7.2英寸一样装上一个调整收视角度的支撑架。风扇巧妙地固定在背板上,放在卡座下面。由于空间很小,风扇只能用20×20mm的,但可选购风速较快且风力较大的一种。机内排列参见图8, 这款一体机中的接收机比7.2英寸屏幕的一体机要多一个卡座,固定卡座时要另做一个支架,并在支架上做个限位槽,这样插卡定位非常准确,免除了不小心插偏而掉入机内的可能。其它制作方法与前者大体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选用此机使用电池寻星时,能连续使用180分钟,调试中的信号质量显示参见图9与图10。

收视一体机用来寻星的机率毕竟很小,所以平时用来当接收机兼电视机就非常实用。笔者将此收视机放在电脑旁,一面上网,一面看卫视或有线电视,非常方便,也能放在床头柜上收看,美哉。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在组合时,机壳若受到空间的限制,可不必使用接收机的控制面板,实际上,接收机控制面板上的6个按键的使用率是很低的,大家都习惯用遥控器操作。即使接收机放在你面前时,也会使用遥控器。对大部分接收机,尤其是免费机而言,其控制面板可以不用。因为控制面板上的电路主要是LED数字显示屏的驱动电路及6个操作按键,这些操作均可用遥控器来完成。只需将控制面板上的接收头拆下装在一体机的面板上,从主板上引出遥控接收头的3根引线焊到遥控接收头上,分别为 +5V、地线及信号线。如同洲3188C-D接收机面板到主板上JACK7插座的第1脚为+5V,第2脚为信号控制,第3脚为地线,插座在面对自己的底视图中从左到右分别为1-13脚,从主板相对应的脚引出导线到接收头即可。又如CP-7885接收机面板到主板为一个六芯的插座,插座的缺口处为1脚,其第6脚为+5V,第5脚为信号控制,第2脚为地线,可对应引出。最简单方便的办法,是将顺着接收机面板上接收头的3根引线,按照走线找到主板位置即可。

若接收机控制面板上装有存储器芯片,用于存储用户开机状态、频道参数、部分系统运行程序等,则不能弃之不用。若拆掉后轻则使用不太正常,重则开不了机。如6886接收机,若将面板拆除不用,虽也可在主板上引出遥控接收头的3根引线焊到遥控接收头上,但开机10分钟后,会死机并提示:“非法机器,请与我公司联系”,必须关机再开。但之后同样也只能看10分钟便会死机,操作任何键均无效,如此重复。在卡机中,控制面板上装有存储器芯片的情况较多,若不使用面板,有的接收机根本开不了机,所以在决定不用接收机控制面板前,必须看看面板上有无编程软件存储芯片。

2、在室外寻星时,应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在液晶屏前加个遮阳罩会更好些,同时应将电视机的对比度调到最大,亮度调到50% - 70%,具体应视效果而设定。

3、一体机在使用时,最好先开接收机,后开电视机,这是为了避免电视机开关电源对接收机的干扰。经试验,若先开电视机,后开接收机,有时会使接收机死机,反之则没有此现象。若使用的接收机中的电源抗干扰能力较强,如设有交流电源滤波、电源线磁环等措施,则对外界交流电引起的幅射干扰及本身交流源对外的辐射都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4、电池与充电器的制作

(1)电池组的制作

电池的选用非常关键,目前能选用的有3种:

①锂电池:其特点是电压高,体积小,重量轻,每节为3.6V,容量大。一节直径为17mm,长65mm的电池,容量可达到2.2Ah,且充电不记忆,寿命长。

②镍氢电池:一节5号的三洋电池,每节为1.2V,容量可达2.5Ah,充电不记忆,寿命长,但同等电压与容量的体积要比锂电池大,重量也比锂电池大许多,且价格同样不菲。

③蓄电池:可选用12V的,容量可选择4Ah或7Ah,经济实用,但体积与重量均过大,一节12V7Ah的蓄电池重达2.7-3kg,体积为150mm×64mm×92mm,携带很不方便且寿命短。受铅酸电池的化学性质制约,自然寿命约为1-3年,充电周期约300次。

本机选用的直流电源是日本三洋出品的3.6V2.2Ah单体锂电池,用9节锂电芯组成,3节串联成1组为10.8V2.2Ah,再由3组并联组成为10.8V6.6Ah,电池充满电后可达到12.6V6.6Ah。组合的电池可固定在成品电池盒上,也可自制电池盒或采用热塑套管包封,在电池组引出+、-极接线时,中间必需串一个3 - 5A的保险丝,以防电池插头不小心短路,起到保护电池的作用。这种包封的电池组体积最小,尺寸为198×55×17mm,用专用电池盒或自制电池盒,成本虽高些,但美观结实,更换电池方便,其外型参见图11、图12。图12中的电池盒均为自制,尺寸分别为190×150×25mm及185×95×22mm,材料选用ABS工程塑料或有机玻璃、赛璐珞等,其中小电池盒是用电池焊接而成,大电池盒是用镀金测试顶针改制来固定每节电池,拉簧力度很好,接触可靠,每节电池可以更换,此电池组在7.2英寸一体机上能连续使用200分钟(接收机收看H极化的节目,H与V极化的功耗是不同的)。测试电压降到10.6V后,若关掉接收机单独使用电视机,还能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可见电视机的使用电压比较宽。在8英寸一体机上能连续使用180分钟,若用在5.6英寸液晶屏的收视一体机上,可连续工作220分钟,作为调星使够用了。选用锂电池虽然成本很高(也可选用容量小一些的,这样可降低成本),但体积小巧,轻便耐用,通常能充电1000次。若收视一体机的机壳有能容纳电池的空间,必要时也可将电池与充电器装入一体机内。若采用12V7Ah的蓄电池,虽然很便宜,但笨重且寿命也短。

比较实惠的办法是选购二手笔记本电脑用的锂电池,在二手电脑市场能买到此类拆机锂电池,10.8V2Ah - 10.8V6Ah均可,对需要重新组合的电池,必须要求内阻尽量相同,千万不能新旧混用,不然会造成充放电容量不同,令使用时间大大减少,甚至因断电而无法使用。尤其是在选购单节二手锂电池时,应尽量挑选同一牌号同一批次且充放电一致性能好。为确定能否组合,可以先做充放电试验后再选用。

(2)电池充电保护器的制作

锂电池对充电器保护电路的要求很高,必需达到恒流恒压,当电池充好后,能自动控制提醒并在小电流下保持恒压充电。高档的锂电池组内,还有专用的保护电路,每节电池都能保护,防止因过充过压过流而损坏电池。这种带保护的锂电池组及充电器一套的价格非常昂贵,因而我决定自制电池充电保护电路,其线路图参见图13。设计的思路是既要简单实用,也要可靠稳定,所用的元器件均易采购,其工作原理如下:当进行充电时,VQ1导通,VQ2截止,此时R3电阻被继电器K1常闭开关短路,使LM317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在此取电池容量的1/10,如3节2Ah电池并联后为6Ah,那么设最大电流为0.6A的恒流对电池充电。调整R2的阻值大小即可改变其电流,该电阻应使用5W的水泥电阻。当电池电压升至12.58V时,VQ1截止,VQ2导通,继电器K1的常开点闭合,常闭点断开,稳压集成IC LM317的第2脚输出端对电池进行恒压充电,此电压的高低是通过精密电位器W2来调整实现的。使IC LM393的第3脚调整到12.5V(空载不充电时),输出电压A点控制在12.55V - 12.58V,调整电位器W1,测A点电压为12.6V。当电池充电结束后自动转为恒压充电,这时红色发光管(恒流)熄灭,绿色发光管(恒压)点亮,提示你已充好电。这时观察电流表也看到电流下降,其电流在25mA左右,由于这时的充电电流很小,即使忘了关电源也无大碍,不会造成过充电。

R6电阻需要调整,此电阻的阻值一般可在10kΩ-27kΩ之间选择,这是因为三极管的放大倍数不同,控制继电器的吸合时间不同。

图11中自制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是利用废的充电器改制而成,将电流表与电压表用热熔胶固定在充电器底座上,充一次电大约需要3-4个小时。充电时间的长短主要由电池内电压的大小决定,充满后,电流表显示为低电流,且绿灯亮起,提示已经充好。

充电器材料的选用:

篇(6)

1提高煤矿经济效益的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全球化、一体化,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以及更将激烈、残酷的竞争,企业必须着力于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一个企业,只有其经济效益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在市场中继续生存,谋求发展。此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国力。为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能直接使国家收入得到提高,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中国生产的主要目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其经济建设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对经济建设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1.2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是一种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从事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的。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此外,一个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取的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发展状况的重要衡量指标、依据。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方针,首先必须保证其经济效益,致力于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高的收益。1.3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社会资源并不是毫无限度的,因此,为了使社会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尽可能多的收益,这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之处。企业是构成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创造的财富被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能促进社会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2提高煤矿经济效益的措施

2.1进行成本预算和管理

经济的发展使得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而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价格自然会随需求量的增长而增长,这为煤矿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必须注意的是,虽然煤炭的需求量和价格都不断增长,其产量却并没有随之增长,因此,对煤矿进行成本预算和管理就更为重要。当前许多煤矿企业在生产成本和机构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为煤矿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为此,对企业的成本进行预算和管理工作具有其必要性。

2.2启用优秀生产经营人才

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而当前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实质上也是人才的竞争。为此,煤矿企业要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启用,坚持以人为本。首选,煤矿企业应树立人才就是效益的观念,积极启用优秀人才。其次,企业必须做到任人唯贤,不拘小节,在遵守道德及法律的前提下启用多元化的人才。最后,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在选用人才时不局限于专业基础知识,还需对人才的素质进行考察。

2.3有效管理生产设备

企业的生产设备对企业经济效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直接影响了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为此,必须对生产设备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首先,企业应做好对生产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保证生产设备能正常、稳定的运行,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其次,企业应重视对生产设备的日常维护,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设备投入方面企业应尽力做到较低投资,追求以低投资换取高收益。

2.4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就是资金,缺乏资金支持,企业将难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难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煤矿经济效益,可以对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保证每一笔资金的利用都有价值。此外,为了避免资金浪费,充分发挥资金效能,还应全额控制资金,对物资供应进行严格的管理。

结束语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蓬勃发展为煤矿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但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如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煤矿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提高煤矿经济效益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煤矿企业应通过启用优秀人才等措施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篇(7)

美术史上出现的潮流虽然并不是以线性的逻辑在演变,但一种艺术潮流的出现绝不可能兀然崩现,而总是跟历史的上下文有着某种联系,无论这种联系是显性的或是隐性的。

如果说85新潮美术是对于以后出现的伤痕美术、乡土艺术的离距和转向,之后的“89现代艺术大展”则一方面展示了艺术形态及观念维度的,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时的艺术家欲与西方靠拢和接轨的急不可耐。在当年的敏感事件结束之后,艺术家们更加深刻地认清了脚下这块土壤。进入90年代,出现了以一种消极的玩世心态来映射艺术家内心图景的作品,栗宪庭称之为“玩世现实主义”。此外还有“政治波普”及其衍生品――揶揄庸俗文化的艳俗艺术。当历史的步伐前行,1992年广州的黄一瀚提出了“卡通一代”的说法,并以“中国新人类”作为这一标签的修饰性定语。按照黄自己的说法:“它是指比中国新生代(50年代末―60年代末出生)晚一代出生的、与中国电视时代、商品经济、卡通大众流行文化同时成长的一代。从年代上划分,卡通一代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期间。浅薄的健康、仍诘耐胁、变异的美丽、潜在的反叛,构成了卡通一代的文化群。”之所以提示出“新”,其实就是标示出卡通一代的视角与之前的艺术家有很大的离距,即从之前的带有政治色彩英雄式的宏大叙事和理想主义转向微观叙事与个我关注。可以这么说,“卡通一代”成长在一个物质生活在不断改善,精神生活图景在不断刷新的年代。显然,这代人很少挨过饿,受过冻,没有遭遇过战争,生活相对安逸。由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在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剧变。人们开始以金钱为标尺在商品社会中刻量着自己的位置,并以此作为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度量标准。由于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开始有钱购买电视。通过这一媒介了解资讯,同时也被媒体所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由于电视的普及带来动画片的流行。《巴巴爸爸》、《变形金刚》、《一休》、《非凡的公主希瑞》、《花仙子》、《蓝精灵》、《忍者神龟》、《鼹鼠的故事》等一大批海外动画片纷纷引入中国。同时,中国本土的诸如《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阿凡提的故事》、《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雪孩子》等等这些精彩的动画片及其像小人书这样的衍生产品对于生长在这个时代的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视觉的饕餮盛宴。不能否认,这些视觉影像在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中烙下了深深的记忆,甚至成为这一代人对于世界认知的元初文本,也深深影响到这一代人的道德意识和审美趣味取向。某种程度上说,卡通形象作为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视觉符号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视觉经历中作了一种潜在铺垫,这成为他们在创作时关联到卡通绘式的直接线索。

二.新卡通绘画会成为一种策略吗?

篇(8)

强调构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过程中对行政程序法的重视,首先是因为它是市场经济体制中一项基础性法律制度,同时又恰恰是目前最欠完善的一项法律制度。现代法律程序就其通常意义看,包括选举程序、立法程序、审判程序和行政程序。其中选举和立法程序直接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相关;审判程序则主要是规范司法权活动的“程序正义”问题的规则体系。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律建设的逐步推进,上述程序法律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完善,如我国权力机关代表的选举规则及其议事规则均已颁布,行政诉讼制度业已确立,民事诉讼法通过修改结束了其试行阶段并得到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法也正在修改之中。但是作为规范行政权运行方式、步骤、顺序、形式之规则的行政程序法,却几乎仍是空白。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程序的作用恰恰更为重要。因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最基本的关系即“政府──市场”关系,如何恰当处理好这一关系,特别是对这一关系中政府的行政权如何定位,不仅关系到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最终建立,也关系到其能否顺利运行,而对行政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恰当“定位”,不仅需要实体法上政府与市场之间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在一定意义上更依赖于对行政权运作程序的规范化。缺乏后者,极有可能造成如同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权行使对公民权利恣意与专横的干预和处置的态势,使市场主体的权利难以真正得到保障和落实。甚至,离开规制行政权活动过程的程序法制度,新旧体制的转轨将倍显艰难,规范市场经济体制下诸多社会关系的实体法体系也将难以运行。对此,笔者稍后将予以进一步的分析。

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行政程序法的重视,还因为现实中恰恰存在着行政程序法观念极其淡漠的事实。这种状况也是传统法律文化的表象之一。考察中国法律史不难发现,先秦以后的传统法中一直缺乏程序形式的要素,程序法为实体法所吸收。[2]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民主与法制建设非常重视,先后完善了选举、立法和审判程序,极大地推进了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但对行政程序法却仍然一直未予重视。比如,查我国权威的法学辞书,可见“程序法”条注曰:程序法,即诉讼法、审判法、助法,……为保障实体法的诉讼法律制度。[3]这就把程序法等同于诉讼法,完全排斥了行政程序法。这种行政程序法观念淡漠的状况,推根究源,是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高度集中的行政权本位主义分不开的。计划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经济,其基本特征是行政权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面干预和管理,这种行政权本位主义从根本上排斥要求行政权规范、民主、公正行使的行政程序法制度。从实践中看,缺乏程序法规则的行政权在运行中固然具有了较高的灵活性,但同时也造成了其行使的恣意与专横,这无疑与市场经济民主精神和权利保障观念相去甚远,也不符合现代行政法治的精神。与此相反,现代行政程序法内蕴的行政权运行“公开、公平、公正”之要求,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实质性均契合了市场经济及行政法治的根本要求。西方法律传统表明,行政程序所要求的“正当过程”,本质上具有防止政府专制,保证行政决定客观、公正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从而推动了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4]因此,在构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时,不论是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还是从现代法治精神考虑,都应当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对行政程序法制度的建设。如果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从而有必要建立完整、严密的法律体系对其予以调整和规范的话,则从某种意义上看,行政程序法制度恰恰应成为这一法律体系构建与完善的基础,因为后者不仅有利于真正廓清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市场”这一基本关系,而且也是中国法制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二、体制转轨与行政程序法的意义

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之建构与完善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即新旧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否顺利地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不仅直接决定了后者能否最终建立和完善,也影响到社会能否稳定和发展。在这一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及其实现方式的转变,无疑是上述问题的焦点。

计划经济体制本质上的行政权本位主义,决定了行政权在这种体制中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范围的广泛性。行政权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和控制,排斥市场的调节功能。第二,作用的单方性。行政权依行政机关意志单方面发生作用,限制和压抑相对一方的意思表示,缺乏对相对人权利予以尊重和保护的机制。第三,权力行使的非规范性。行政权的行使过份侧重于行政目的,而实现这种目的过程和手段则带有任意性、封闭性和非公开性。从法律上看,前述第一点是行政实体法上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分配问题,后述两点则是行政程序法关于行政权行使的方式、步骤、手段、形式等程序规则问题。市场经济之建立对行政权提出了与此完全不同的要求,即行政权与市场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承认并尊重市场主体权利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必须转变政府原有职能。行政权对市场的调控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这样,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行政权在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均需发生相应的转变。

就行政权与市场主体实体权利义务的配置上看,体制转轨要求重新合理配置双方权利义务,原来的行政权过多干预甚至吞并市场主体权利的状况急需扭转。对此,我国已着手转变政府职能,使原来政府对经济活动全面、直接的管理转向服务、监督和宏观调控等职能转变。这一职能转变固然有赖于行政实体法的规范,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规定政府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还权于市场,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一方面,实体法上权利义务的重新配置,必然牵涉到社会多种利益的重新分配与组合,特别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重构,这种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组合没有一个公正并公开化的程序就不能保障公平,甚至有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并影响社会稳定,从而反过来不利于市场经济之建立;另一方面,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转变职能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它只充当经济活动的“守夜人”,政府仍然应拥有对市场运行进行评价、监督、调控的权力,如果对这些权力的行使缺乏程序法上的监控,则同样有可能发生如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权行使缺乏规范性、公正性、民主性的情形,产生行政权的恣意行使,造成对市场主体权利的侵害。权力之行使必须有程序规制,而不论权力之大小,否则都会造成权力失控,实体法上权利义务的规定也就名存实亡,代之而起的是权力专横。因此,政府职能的转变能否真正得到落实,仅有实体法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赖行政实体法与公正的行政程序法的紧密结合。

就行政权行使的方式、形式、手段上看,体制转轨要求行政权克服其行使过程中的片面性、任意性及非规范性,在尊重与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基于理性选择而行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权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是命令──服从模式,手段多为直接干预和管理,过程大多缺乏公开性,决策则欠缺民主参与机制,在整体上则缺乏有效的限制恣意的归责机制和保障相对人权利的救济制度。市场经济要求行政权的运行实现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可以说,实现上述转变直接取决于行政程序法制度的完善。通过构建严密合理的行政程序法制度,可以确立行政权行使的合理步骤、手段、方式、时限等程序规则,促使行政过程吸纳民意,确立行政公开,设立行政权违法行使的归责机制等,从而实现行政活动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因为首先,行政程序按专业主义原则而设置,专业训练和经验积累使程序操作者的行为更趋于科学和合理。无论是许可的颁发,还是税率的确定,专家的意见当然较为中肯;[5]其次,行政程序一般都要求行政活动过程公开,从而使行政权的行使不仅受到到当事人的监督,也受到公众监督,使行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容易被发现和纠正;第三,行政程序可以改变行政权行使的纯单方面意志性,创造了一种根据证据和事实材料进行公正对话和讨论的条件与空间,从而有可能使当事人的意见和要求在行政过程中得到充分考虑。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权行使的上述调控作用,无疑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在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行政程序法由于在上述两个方面契合了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市场”关系的内在要求,从而有助于旧体制的消解与新体制的建立。究其内在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现代行政程序一方面限制了政府权力行使的单方性和恣意,强调通过对话和合意而采取行为,另一方面则要求程序参加人都必须对通过程序产生的结果信守承诺,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契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把自由选择和信守承诺结合在一起,适应了重建社会结构的需要,[6]有助于构建一种“有节度的自由,有组织的民主,有保障的人权,有制约的权威,有进取的保守”之社会状态,[7]而这种状态恰巧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国家──市民社会”关系相吻合。N·卢曼曾经指出,在西方旧的身份共同体关系解体与资本主义新秩序确立这一历史过程中,有两项制度起到了神奇的作用:一个是社会或私法领域中的契约,另一个是国家或公法领域中的程序。[8]而从行政法的发展历史考察则不难发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政程序法的出现和崛起,恰与西方现代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在时间上相吻合,应该说这并非偶然,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中,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权力被限制到了最低点,程序控制的作用尚不明显和突出,而一旦到了政府不得不被赋予较大干预权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中,行政程序法的作用就显得非常突出了。

三、市场经济与行政程序法的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并不仅仅依赖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也需要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从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制度来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对基本关系,也是现代经济运行中最核心的问题。[9]笔者认为,在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市场”(行政权──市场主体权利)这一关系上,行政程序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行政权而言,行政程序为其设置了严密、合理的操作规程,既可以限制行政恣意,又可以防止行政权的推诿和消极无为;对市场主体而言,行政程序法则可以保障其权利与自由,增强其在行政活动过程中的民主参与程度等。前述作用有助于“政府──市场”关系的有序化与和谐,从而为市场经济体制之运行提供良好的条件。

据此分析,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程序法的作用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行政权行使的规范化功能。市场经济既要求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某些宏观上的管理和监督、同时又要求这种管理和监督应当规范化、科学化。行政程序法从两个方面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它通过规定行政主体行使权力的一系列程序规则,如行政公开制度、说明理由制度、行政权违法的归责机制等,从而限制行政权的专横,保证行政权运行的民主化和公正化,防止政府权力对市场的过多干预;另一方面它又通过规定行政权行使的条件与对相对人程序权利的规定,如时效、期间制度,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归责制度等,防止行政主体推诿法定职责,避免权力行使的消极和无为情形。应当指出的是,程序法对行政权行使的规范化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比实体法要好,因为实体法对行政权的规范和控制,主要是通过法律规范的细则化、具体法而实现的,其结果是产生了极其纷繁复杂的“副法”体系,在实体法规定趋于严密周详的同时固然压缩了行政自由裁量的空间,但也可能因此而导致法律的僵化和行政活动的机械性。程序法对行政权的规范则与此不同。现代行政程序通过促使当事人对行政主体的对话和争论,使讨论的问题能够更加明确集中,论证更加均衡、完整,从而排斥任意,但却并不排斥行政主体与当事人的选择,而只是使选择合理化、有序化。D·E艾普特曾指出“现代化过程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包括选择的两个方面:改善选择的条件和甄别最满意的选择机制”,[10]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政府──市场”的互动关系中,其行为选择的主要方式与过程,就是公正合理的行政程序。

2.对市场主体权利的保障功能。市场经济就其本质而言,应是一种“权利经济”、“自由经济”,它要求对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予以充分保障,对其行为选择的自由给予尊重,行政权与市场主体的权利、自由关系要满足上述要求,有赖于行政程序法对权利的保障功能。一方面,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权滥用的排斥,本身就意味着对市场主体权利、自由的保护;另一方面,行政程序法也具有独立的权利保障功能,这表现为:通过为相对人设定程序上的权利,从而保障其实体上权利的落实;通过听证制度的设置,为相对人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提供条件;通过程序法上权利补救制度的设置,矫正违法行政行为,对受侵害的权益予以充分救济等。上述几方面对相对人权利的保障制度,也使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享有了相对独立的选择自由,对行政主体违法行使行政权的行为具有了程序上的“抵御”能力,即他们可以运用程序法的规则来否认和排斥违法行使的权力之有效性,从而不仅在静态的法律规定,而且也在权力行使的过程中使自身权益得到保障:“不仅是被动地得到保护,而且也可以主动地保护自己”,[11]行政程序法具有的这种权利保障功能在西方法律史中已有了深刻的反映。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姆·道格拉斯曾经指出:“权利法案的大多数规定都是程序性条款,这一事实决不是无意的,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和恣意的人治之间的的区别”,[12]另一位大法官则直接了当地写道:“自由的历史基本上是奉行程序保障的历史”,[13]在权利与自由成为市场主体行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行政程序的权利保障功能尤为重要。

3.决策的民主化功能。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活动单方意志性与随意性的限制以及对市场主体权利和自由的保护,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权运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在行政过程中契入公众参与和监督、评价的程序机制,使行政决定尽量吸纳公众的意志,反映行政主体与市场主体一定程度的合意,从而使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得以增强,而决策的民主化也有利于决策的优化。就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来看,其手段主要有以行政立法等抽象行政行为形式进行宏观调控和以行政执法形式进行的对市场活动的监督和评价。就行政立法而言,行政程序可以通过规定调查、协商、公告、评价、审议、备案等程序规则,促进立法民主化;就行政执法而言,则可以通过规定调查取证,听取当事人意见和辩解的听证制度,保证行政执法的民主性,从而也使行政主体的执法行为得到当事人的理解和服从。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权行使所要求的民主化,同时也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4.效率的导向功能。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选择的充分自由,另一方面则要求经济活动的高效率。行政程序法的效率导向功能表现为下述三个方面:其一,行政程序法对行政专横的控制、对相对人权利的保障机制,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为政府行使权力进行管理活动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但它却减少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摩擦与抵触,增强了他们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其结果是提高而非阻碍了效率;其二,行政程序法排斥随意性,但却并不排斥选择,只是要求选择合理化,因此在某些具体情况下,它同样允许行政主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自由裁量。如当程序的参加者就某一问题的争论旷日持久而达不成一致意见时,行政主体可以选择一个最为合理的方案;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行政主体的活动可以选择适用简易程序、特别程序等,都有助于行政活动简便有效地进行;第三,行政程序法要求行政主体尊重与保护市场运行的相对独立性,但又可以促使行政权对市场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控,防止市场运行的某些弊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表明“‘自由的’市场有时同政府权威一样具有强制性”,[14]而这种市场的强制性同样可能侵害个体的权益,并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行政程序促使政府积极地行使必要而适度的宏观调控,从而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利用的效率。

四、制度创新与行政程序法的完善

充分发挥行政程序法对市场经济体制之建构与运行的作用,首先有赖于行政程序法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权运行也并非完全没有程序规则。但是这些程序规则与旧的经济体制相适应,表现出片面性、保守性、封闭性和零散性。就其片面性而言,这些程序大多只涉及到行政机关内部行政活动规则,调整行政系统内部的上下级命令──服从关系;就其保守性而言,则反映在这些程序大都规范行政权对相对人的管理,而对其权利保障的程序制度则鲜有规定;就其封闭性而言,反映为行政程序只便于行政主体单方意志的表达和实现,缺乏与当事人合意和对话的机制;就其零散性而言,则表现为行政程序立法形式缺乏统一标准和对行政活动的系统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程序法制度的完善,应当在对原有的行政程序制度进行检讨和反省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进行制度创新。笔者认为,这一制度创新的思路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行政程序立法的宗旨上,必须从市场经济对行政权行使的本质要求出发,以促使行政活动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尊重与保障市场主体权利、自由,同时又兼顾提高行政活动的效率为目的。这样,在立法的目标模式上,就应把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正与效率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协调兼顾作为行政程序法的目标。[15]

第二,行政程序法的原则,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规定行政公开化、行政民主化、行政科学化等基本原则,以保障公正与效率目标的实现。

第三,在行政程序法的内容上,应与将限制行政权恣意,保障公正行政的“听证”制度与以效率为核心的开放性选择机制结合起来。为此应当设定一系列辅助制度,对前者而言,主要有行政公开制度、调查取证制度、对质制度、告知与说明理由制度、回避制度等;对后者而言,主要有时效制度、制度、自由裁量行使的条件与归责制度、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制度等。

第四,在行政程序立法的形式上,考虑到行政权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运行的总体性、原则性要求与各种专门行政活动特殊性要求的结合行政程序法既应有统一的原则规定,又必须设定专门行政活动的程序规则。为此,行政程序法之立法形式,应该将法学界久有争议的“法典化”和制定单行的程序法规两方意见结合起来,先制定一部统一的《一般行政程序法》,规定行政活动的目的、宗旨、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再以此为基础,制定配套的专门程序法规,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行政程序法体系。

最后,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程序法的完善应大力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市场经济在西方已有了较长的发展历史,对这种体制下规范行政权运行的行政程序法在西方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程序法作为一项具有较强技术性和操作性的制度,又容易借鉴和移植。国外行政程序法的发展表明,借鉴和移植外国程序法的合理之处,不失为一条完善程序法制度的可行捷径。

「注释

篇(9)

正面积极作用

有利于促进资本集中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体现和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是由于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尤其在现代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环境背景下,虚拟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方便快捷的交易支付。虚拟资本的流动引导社会资本由效益较低的企业、行业和地区流向效益较高的企业、行业和地区,进而带动社会资源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持续的重组和再分配。从宏观上看,虚拟经济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促进了经济增长。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机会。虚拟经济通过其财富效应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例如,股市上涨造成的财富效应能够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带动就业增加。此外,虚拟经济的扩张,需要大量的金融等专业人才补给,促进了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振兴将进一步刺激内需,吸纳一大批城市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有助于实体经济分散和重新配置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是虚拟资本为风险配置发展起来的风险配置载体。它可以为大量的投资者分散风险,也可以提供具有各种不同风险等级的虚拟资本,把它们分配给对风险持不同偏好和不同感受程度的投资者。①

有助于解决实体经济信息不明晰的问题,提高资本运营能力。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披露和金融创新,来处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投资业绩的优劣,可以通过资产价格的信息功能来判断。虚拟资本的高速流动,加快了货币周转、转移和结算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实体经济部门内部的资本运营能力。②

有助于深化国企改革,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资本市场支持着现代股份公司的创建和日常运转。此外,虚拟经济的发展还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股权的分割、设置和交易,而这些都是现代虚拟经济运行的重要范畴。

反面消极作用

过度投机危害实体经济。在金融活动中,投机和投资都直接表现为金融工具的买卖行为。投机活动是一种必然的市场行为,随处可见,然而一旦过度投机,势必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一、扭曲资源配置,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不合理,拉大贫富差距。三、过度投机必然会滋生经济泡沫。虚拟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脱离实体经济独立发展,自行扩张,一旦其规模和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就会使经济泡沫的成分不断增加。

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当人们看到所持有的虚拟资产价格高涨,预期未来收入将大大增加,就会增加现期消费,若消费过度增加容易导致进口大幅增加,加之企业借贷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加大,会削弱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口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会受到抑制,这将导致该国经常项目的贸易失衡,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③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秩序。虚拟资本发行过量、流通频繁,加上杠杆的放大作用导致银行信贷呆账坏账激增,使银行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而产生金融泡沫,进而会扭曲正常的信用关系,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由于自身的不稳定性和高流动性,虚拟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会严重威胁世界经济安全,阻碍各国的经济增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由于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像对冲基金这种虚拟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可将外部的金融风险和危机传导到一个国家的内部,引发该国的金融危机,并将危机传播至其他国家。④

反作用的机制分析

投资效应。一、托宾q值的变动。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在1969年提出了所谓的q值的概念,这个值是企业的市场价值(Market Value)与其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之比,它反映了股票价格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企业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是不相等的,因此q值一般不等于1。那么q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呢?当股价上涨使得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重置成本时,也就是q值升高至大于1时,此时增加资本的成本将小于资本收益贴现的市场价值,即企业购置新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资本就会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进行投资有利可图,于是扩大投资,产出增加,经济繁荣起来。当股价下跌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成本时,也就是说q值下降至小于1时,企业增加资本的成本会大于资本收益贴现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企业投资者认为继续投资会无利可图,甚至会亏损,于是就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投资不振,以致产出下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可以通过股价的变动来改变企业的q值,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最终作用于实体经济。二、资产负债表效应,即通过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影响信贷水平。它指的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会影响到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从而对投资产生影响。若金融资产的票面价值大幅上涨会使得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好转,如企业权益增加、负债比例降低等,企业方面的净资产上升,增强了本企业的还款能力和信用度;银行方面的不良资产状况得到好转,银行也就会相应地放松对债务人的信贷约束,放贷意愿增强,企业筹资更加容易,筹资成本也大大降低。因此,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最终导致银行放款增多,企业筹资增加,投资更加活跃,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⑤

虚拟经济对消费的作用。财富效应,也被称为消费效应,指有价证券等资产价格的波动,导致资产持有者财富的变化,进而导致其消费的变化。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他指出货币余额的变动会使消费者的支出引起变动,财富是消费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然而,对于财富效应应该重新思考和认识。股市上涨时,人们似乎更多地关注自己账面财富的增加,因为账面财富的增加意味着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货币收入。此时投资者可能会出现两种行为:其一,大部分投资者将虚拟资本的变现所得用于增加现期消费。而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去考虑其账面财富的增加是否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实体经济部门产品的增加。若流向实体经济领域的货币过多,而实体经济本身的规模又没有及时得到相应的扩张,这就可能有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二,由于投机心理的驱使,投资人将增加的账面财富再投入到虚拟经济领域,如再购买股票、债券等,也不会给实体经济的增长带来任何作用。因此,财富效应究竟有多大作用或其产生的条件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股权变动效应。股权变动效应的作用途径是投票机制。人们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投资者认为某公司的股票有上涨的潜力,预期能够获益,便买进并持有该股票,反之就卖出。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者的买卖交易行为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投资者的行为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该公司的经营业绩的评价,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较多地体现在其发行的股票走势上,进而反馈到该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另外,由于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权,他们通过用“手”投票来实现其权利,加之大股东自身条件的差异(如财富状况、投资经验、持股份额,风险偏好等方面)从而使得大股东在投资经营决策时有所不同,结果由于股份的变动而导致股东的变换,就必然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方向、经营规模等经营策略。通过股权的这种变动效应,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资源的配置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师范学院)

注释

①马艳:“虚拟经济新增长路径初探”,《学术月刊》,2004年第8期。

②赖文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金融与经济》,2009年第2期。

篇(1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对集体主义新内涵

集体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马克思把个人理解为处于具体历史境况和一定社会关系,从事一定感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遵循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即集体,具体表现为班级、社区、集团、民族、国家等。在同一集体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是平等的、目标是一致的、权利是相同的、义务是共担的、利益是共享的,在本质上集体是代表每一个成员的利益的,集体是每一个成员开展活动的空间,实现个人价值的场所。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却经常发生矛盾,集体高于个人,超越于个人之上,是与个人对立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桎梏。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集体作了真实的集体与虚幻的集体的划分,指出进行阶级统治的国家是一种虚幻的集体,集体不能代表每个成员的利益,只是经济政治上占优势地位的少数人的代表,这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把自己的私利说成是集体利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集体中的弱势成员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依附于这个集体,所以这个集体是与个人对立的而不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个人在集体中的活动和发展是不自由的。相反,在真实的集体中通过个人的自由联合,"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把个人在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在这个集体中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而不是生存需要选择职业,能够全面控制和自由支配自己的生存条件,能够全面控制和自由支配自己和他人所创造的财富,这种集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视野下的自由人联合体实质上是一种理想意义上的存在,在我国现阶段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既不是虚幻的也不是马克思理想意义上的真实的集体,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处于从虚幻的集体向真实的集体的过渡阶段。在现实中虚幻的集体并没有完全消失,还存在、政治腐败等一些以集体的名义的现象,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消除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从法律上规定了个人独立的主体地位,个人在集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合法权利都应得到平等的维护。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集体从根本上说是为每个人的利益服务的,只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没有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导致一些不合理现象的出现,只要能够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就可以向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理想目标不断迈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集体主义的特点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集体主义不同于私有制社会虚幻的集体主义,主要指封建的整体主义。封建社会是以封建的宗法制度为核心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血缘家族,血缘家族与国家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以政权、专权为主要内容的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反映到文化和价值观领域就表现为以维护国家、民族和贵族权力为中心的整体主义,个人要绝对服从宗族国家的整体利益。这种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虽然形成了中华一体的凝聚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团结一致、奋发向上,但却是一种被极度扭曲了的价值观,因为它忽视了个人作为感性生命存在最基本的生命意志和生活需求,个人在实现整体利益的过程中自我已经不存在了,这与我们现在所讲的集体主义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集体主义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的集体主义。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个人三者是一种单向度的关系,国家统包集体、集体统包个人、个人依附于集体、集体依附于国家,这样的利益关系使所有的利益必须依附于国家利益,过于强调集体利益,片面强调个人单方面的义务,集体主义只是个人的行为原则,集体主义过去往往只是用于衡量个人行为的道德性,很少用集体主义对人格化的集体进行道德评判,使人们产生集体主义只是个人无条件服从集体,而集体可以完全不顾个人利益的错觉,由此忽视了个人利益的实现。

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集体主义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强调个体利益的个人主义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个人主义理论是与集体主义的针锋相对性。个人主义者认为集体主义反对个人、轻视个人,必须以个人主义来取而代之。个人主义总是标榜自己在强调个人至上的时候仅仅是强调个人在价值、尊严、自由及平等方面的独立性,不以伤害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个人主义者往往以牺牲他人和社会利益来满足一己私利。而集体主义并不因强调集体而无视或压制个人,个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和平等也是集体主义的基本内涵。它不是像个人主义那样抽象地谈论个人问题,而是把这一切放回到社会历史中,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谈论这一系列问题。

三、市场经济下集体主义的困境及其实现途径

集体主义价值观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对于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解决社会冲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承认,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一部分人心中是相当淡漠的,特别是在今天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竞争中,集体主义价值观缺乏吸引力。

集体主义价值观理论本身缺乏说服力。我们对集体主义的内涵和表述,总是简单的归结为几个方面,不断机械的加以转述。

集体主义价值观缺乏可操作性,人们常常把集体主义当做是一种说教的形式,没有进入人的实际生活,与人的切实利益相结合。集体主义的实现更多的是靠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但是道德只是起到约束指导的作用,不具有强制性,集体总是强调要尊重和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常常是空的口号。要优化集体主义的这种现实境遇就要加强制度上的约束力,把集体主义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措施、制度和法律上,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个人与集体的权利与义务,对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划界,使个人行为要一定可靠的节制和约束,使集体对个人需要的满足能够落到实处。

集体主义的宣传没有广泛的群众性。现在我们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大多数场合下就是以个别英雄榜样做例子进行说明,这就给人一种印象,集体主义仅仅是孤立的个人现象,仅仅是对个人的表扬,没有情感上的共鸣,集体主义与大多数人分离了,给人生硬说教的感觉,久而久之,人们就对集体主义的宣传产生了逆反心理,也不会自愿的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向导。

我们不可否认,集体主义也是产生腐败的根源之一。在集体中要保证办事效率,必须设立一个领导,在实际的操作中领导的存在,往往造成了权力的过度集中,领导的智慧代替了集体的智慧,领导的决定代替了集体的决定,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一切事情都以集体的名义堂而皇之的进行。集体全体成员的财富被集中,对这些财富进行再分配时根据的不是民主公平,而是领导者手中的权力。要克服这种现象首先领导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理解体会集体主义的深刻内涵并能够把集体主义的要求付诸实践,其次,加强法制建设和法律的执行力,强化法律监管,再次,以合理的制度来保障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实现,是集体主义的原则制度化、具体化,使集体主义的精神深入人心,形成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使腐败分子孤立无援,真正感到人言的可畏,没有胆量勇气与广大人民群众为敌。

参考文献:

[1]魏英敏.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2]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篇: 国内经济市场 下一篇: 电力工程施工业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