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概念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30 16:09:05

实体经济概念股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1)

四因素促成银行暴涨

上海自贸区触发更多的金融改革、优先股、经济回暖态势明确以及低估值是银行暴涨的主因。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成为最近经济改革的热点话题,金融改变也催生银行的希望但更直接的导火索是优先股的推出。优先股到底是什么?为何对银行股有那么大的推动作用?

通俗易点说,优先股不能流通,每年分红固定,没有表决权,没有规定最终到期日,它实质上相当于一种永续性债券。

优先股对大盘股是大利好,大股东天量股份被锁牢,大盘股变中盘股了。这样对二级市场的压力会小许多。实行优先股制度,主要是针对大蓝筹,银行股是不错的选择,因为银行股分红率高,保险资金、养老金都喜欢这类固定收益类。而且银行股如果再融资时选择优先股,不会增加流通股,对二级市场就没有了压力。

除了政策利好以外,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确立对银行股也是利好。从最新公布的CPI、PPI、发电数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8月份经济数据都充分表明经济回暖,历史经验表明,银行上涨周期和经济增长周期密切相关,春江水暖鸭先知,经济向好无疑为银行股的上涨奠定基础。

银行股此前极度不理性的低估值也构成了巨大投资价值。其实2012年12月份至2013年2月份市场已经领略过估值弹簧压缩至极致之后的反弹动能之狂暴。过去的半年,银行受贷款质量、利率市场化等压力而深跌,但极度不理性的低估值构成的巨大投资价值。

对于银行股上涨能否持续、能涨多高?国泰君安认为:经济悲观预期边际改善是本轮反弹的核心逻辑,只要逻辑未破坏,上涨将继续;预计9月经济数据还会惯性向上,三中全会前政策维稳预期强烈,因而,判断有银行股有接近3个月的安全期。

银行个股基本面大致相当,选股优选与自贸区概念有交集的个股。预计自贸区的首批试点银行名单将更多地来自于总部在上海的银行,主要是浦发和交行。这些试点银行将有望获得自贸区内利率竞争的自由度和相对优势。国泰君安认为浦发银行在自贸区受益程度、优先股获批进度、政府对浦发的整合力度、银行内部改革力度、金融互联网推进速度等方面存在超预期,是本轮反弹当仁不让的龙头。若以自贸区的线索延伸,则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会是下一批受益者

参股金融股随风起舞

随着金融板块的大幅飙升后,一些参股金融概念股的上市公司的估值应重新估算,尤其是一些大幅参股的投资类公司,必然受到市场资金的追捧。目前参股金融股的上市公司主要分为四类,一类是参股银行的参股金融概念股;一类是参股券商的参股金融概念股;一类是参股保险的参股金融概念股;还有一类是参股信托的参股金融概念股。

去年12月至今年年初金融股也有过一波颇为壮观的行情,除了银行股大幅飙升以外,参股金融概念股也都有非常不错的涨势。哈投股份、西水股份、东方集团、新希望、南京高科等尽皆出现飙涨。这样的情况本周也开始出现。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2)

美股城池失火,中国股遭殃

美股城池失火,以互联网为主,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也无一幸免。中国概念股全线大跌,上百只股票跌幅超5%,连新浪、搜狐、网易也大跌8%以上;人人、优酷、当当、畅游等11只个股则暴跌10%以上;而中华网在盘中更是一度暴跌16%,甚为惨烈。空中网、中华网、盛大网络、当当、酷6传媒、侨兴移动、航美传媒等8只股票创下52周新低,不少中国概念股已被腰斩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中国概念股暴跌,缘于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仍处于波动下滑之中,世界经济再度面临低迷,投资者对市场失望的情绪迅速上升,导致国际资本市场大环境动荡不安,中国概念股难免成为“受害者”。

而作为全球老大,美国就业数据、制造业数据、房地产数据等重要经济指标,近期以来均令投资者失望;同时,美国、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升级,更加剧人们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忧虑;随着全球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市场已处于加息上升通道,几次加息令证券市场进一步承压;另外,美联储的第三轮量化宽松并未如预期启动,令世界大宗商品也失去上涨动力。这些因素,都致使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并给大规模做空中国概念股提供了机会。

美股分析师钟日昕认为,此次股灾,中国概念股比美股遭受更大的打击。一些中国概念股的下跌幅度甚至比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还大,中国概念股股价急转直下,溢价、高估值的情况已不复存在,短期内也严重影响到了以IT企业为主的中国企业赴美IPO,境内多只拟赴美上市的企业如迅雷、盛大等都紧急停步。

中国概念股缘何成为“严打对象”?

过去两三年,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概念股一直是国际资本市场的宠儿,为何如今形势逆转,股价转眼之间遭到集体打压,在此次股灾中更是不堪一击,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倒下,引起连锁反应?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总结近期多起中国公司遭遇国际对空基金的做空狙击、股价下跌的案例,可以明显看到:那些通过反向并购借壳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的诚信度,是最常受到诟病和质疑的。据悉,在买壳上市过程中,一些中国企业与美国投行、会计师事务所等联手,粉饰报表、刻意欺诈,引起美国证券市场监管层对此进行查处,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的信心。

从近期数份引发“做空”的研报所引用的证据来看,目前中国公司向中国工商、税务申报的年度财务收益与向美国证监会申报材料之间存在的重大差异往往成为中国公司遭到质疑的导火索。“两套账”在中国民企中相当普遍,但在美国却如高压线,触碰不得。国内对于不诚信的惩罚力度较弱,违法成本低,很多企业及法人并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在美国法律下将面临巨额罚款、停牌、退市甚至牢狱之灾。

再者,根据美国证券发行制度,上市企业必须保证“完全信息披露”,即必须确保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的真实、全面、准确,并对不实陈述所导致的投资者损失承担法律责任。但有些中国公司不了解美国监管规定,不太适应在美国上市的信息披露要求,不按规矩办事,这也是中国概念股屡遭做空、猎杀的重要原因。

此外,有些公司高管在上市融得大笔资金后,急功近利,有的急于套现;有的随意使用募集资金,变更投资用途;还有的高管不守职责、跳槽换位。

以上种种都给做空基金提供了打压猎杀的机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美国资本市场做多、做空均能获利。此前中国公司在美长期处于“疯长”状态,一些投资机构发现失去做多机会后,即转而大肆做空以实现盈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研究员易宪容表示,对冲基金做空中国概念股,不仅在于一些中国企业的良莠不齐,还在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通膨的压力、增速趋缓的挑战和信用制度的差别性。

深刻反思,中概股当自强自救

中国概念股海外集体暴跌、遭到“猎杀”,应当引起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刻反思。

中国企业如何重新评估在海外上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跳出“泥潭”,进行补强,把自己从不被信任的“板块”中“摘”出来,是中国海外上市企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而今,面对一时间变得“风声鹤唳”的美国资本市场,一些中国概念股公司已开始采取制订回购计划、私有化进程,以新战略、约谈投行、宣传引导等不同措施积极应对,试图在华尔街挽回逝去的高估值时代。

统计显示,有数家中国公司在6、7月宣布回购,通过回购公司股票以提振市场信心。其中,在最近一年内上市的4家公司为创始人或控股股东执行回购,总计达1000万美元;而较早上市的3家企业回购规模相对较大,总计达1.35亿美元。6月17日,当当网决策层俞渝和李国庆表示将使用个人资金回购200万美元的公司美国存托凭证;6月23日,分众传媒宣布,将此前公布的股票回购计划由3亿美元,大幅提高到4.5亿美元,并在此后宣布与人人网签订新战略合作协议。

据统计,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共有15只中概股宣布了新增回购股票计划,回购总规模高达5亿美元。而早在2008年次贷危机导致中国概念股集体“跳水”时,巨人、盛大、九城、网易等公司也都动用巨额现金进行回购以自救。

除回购自救外,一些不甘愿在美国股市股价过低、估值偏低的中国概念股选择了“私有化”,寻找在其他市场的上市机会。“私有化”通常指上市公司大股东回购该公司所有流通股,从而自行取消上市资格,让上市公司变成非上市公司。罗仕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在诸多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中,有多家公司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私有化交易,如中消安、安防科技、乐语中国、大连傅氏、泰富电气、同济堂、BMP太阳石和中能等,其中同济堂已于今年4月完成私有化。部分中国企业主动选择退出,也有利于提高中国概念股整体形象。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3)

需要重量级资金才能启动的大盘蓝筹股行情之所以在“双节”前夕异军突起,最大的依仗便是即将在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这次三中全会中,很多观察家纷纷预测将推出许多对未来10年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极为关键的诸多新政,包括金融改革、、央企改革,等等,等等。这让今年以来一直秉承价值投资理念,却在上半年十分红火的创业板行情中无所斩获的机构投资者看到了新的商机,那就是抓住今年剩下来3个月的时光,围绕三中全会可能产生的概念或题材猛炒一把,让年终结算时的投资收益报表看上去更美。

虽然很多投资者在选择具体投资目标时,大都是根据所谓的技术面和消息面做出自己的决策,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国内股市每一次大牛市的启动,都是基本面产生了十分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状况,也就是说基本面决定了股市运行的大方向。从历史上来看,“5﹒19”行情是由科技股的崛起导致的,2006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是由股改行情点燃的。可以说,没有基本面的变化,股市很难产生大的突变,只能是像近几年来波动幅度越来越小,濒于边缘化。

今年前8个月,沪深大盘股指虽然跌多涨少,沪指甚至创下了1849点的三年新低,可是创业板指从800点扶摇直上九万里,最高冲至1250点,涨幅名列全球股指之冠。不过,在创业板指牛冠全球之际,很多投资者对于越涨越高的创业板股价也是越来越恐高,创业板指“见顶论”盛嚣尘上。尽管创业板指目前并未见顶,但是投资者对于创业板的投资热情却是越来越低,创业板指的见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自贸区题材首当其冲

在今年上半年创业板指的大牛市中,沪指基本上处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状况,这让众多坐镇沪指的机构投资者心中非常不忿,一直扬言要找回场子。可惜的是市场不给力,让机构投资者有心上冲,无力回天。这也使得这些机构四处寻觅可能的投资机会,而上海自贸区政策的出台,给了这些机构一个非常好的发挥机会。

今年3月“两会”之后,面对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内需不足的现状,管理层把保增长的期望寄托在了加大改革力度、盘活资产存量上。这也难怪,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破冰式改革刻不容缓。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的崛起,让实体经济总量占到全球第二位的水平的中国,继续盲目追求实体经济的增速显得不切实际,而盘活现有实体经济存量,提高现有实体经济效益质量,无疑是一个极具操作性的途径。于是乎,作为国内改革开放老龙头的上海,再度进入了管理层的视野。

5月,在沪指仍然处于坐冷板凳之际,市场开始传出上海将设立自贸区的消息。虽然在自贸区消息传出之后,相关概念股炒作动静不大,但是事后看来,这个时刻无疑是机构投资者大举建仓相关概念股的时机。就在投资者纷纷恐高创业板指之时,自贸区概念启动了。

首先启动的自然是沪指的老神仙“两桥一嘴”。7月4日,在国务院通过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方案之后,外高桥股价从14. 8元起步,到9月18日已经涨至48. 21元。与此同时,陆家嘴股价也从10.8元涨至20.55元,浦东金桥股价也从7元涨至14.11元,几乎都翻了一番。在“两桥一嘴”的涨势带动下,属地在上海自贸区附近的上市公司都得到了一轮疯炒,这也让一直想找回场子的机构投资者长长地舒了口气。

从9月底的大盘来看,正是有了自贸区概念股的启动,才搅热了大盘蓝筹股这口大锅的温度,让大盘蓝筹股的行情开始升温,而在此后,大放异彩的便是优先股和养老地产股。

金改概念股紧随其后

倘若不是在8月16日出现了国内股市史上前所未有的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或许二级市场对金融股以及地产股的炒作还会更加猛烈。不过现在看来,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似乎只是给9月异军突起的蓝筹股行情进行了一番预演。

其实,在8月16日“乌龙指”事件发生的当天,就有诸多利好版本在市场上疯传,只是这些利好版本都被“乌龙指”事件遮住了,很多中小投资者只注意到了“乌龙指”,忘了股市不是一个“空穴来风”之地,任何所谓的利多利空都会在后来某个时间段得到验证。

譬如,8月16日传言的一个版本就是将在银行股中试行优先股,当时市场对此传言似乎并未太多关注,但是在9月初,管理层便传出将试点优先股的消息,并由此引发了金融股的暴涨。9月6日,浦发银行股价从9.12元起步,短短5天内上冲至12.4元。对于这样一个拥有149. 23亿流通股本的庞然大物来说,短时间内如此巨大的涨幅,如果不是背后有雄厚资金以及强有力政策的支持,是很难想象的。

在优先股概念引发银行股暴涨之后,9月15日,国务院的有关试点“以房养老”的文件,又引发了市场对于养老地产概念股的一轮爆炒,上海三毛等一批养老地产概念股拉出涨停板,万科等地产龙头股也是借力打力,好不热闹。

无论是优先股,还是养老地产概念股,其行情的上涨都是缘于基本面发生的变化,政策仍然是股市行情的生命线。

三中全会行情正在向纵深演化

从上海自贸区概念股引发的炒作行情,如今已经逐步过渡到各地新的一轮设立“自贸区”的热潮,这也引发了市场开始对传出有可能设立自贸区的地区进行一番挖掘,“炒地图”行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向各地演化。

从9月开始,市场主力资金炮轰金融股以及地产股,这是三中全会行情向纵深发展的一个信号。那么,在未来的2个月内,还有哪些题材或概念股会引起投资者新的炒作热情呢?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4)

三月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热门关键词,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定位“一号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到高层领导亲自落实实施,其政治、经济的意义深远,区域协同发展成为股票市场一条重要的投资大主线,京津冀一体化做为先行者深受主力机构青睐,后市会有更多的区域协同发展主题投资,开启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之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快车道。据媒体报道,《首度经济圈发展规划》将于上半年出台,其方案或为“1+9+3”,即北京+河北的张家口、承德、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衡水、沧州、石家庄+天津的宝坻、武清、蓟县,将承接首都功能疏散和产业转移两大使命。从环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看,张家口落实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承接基地,廊坊落实施央企、外企和民企总部招商承接基地,秦皇岛落实教育产业落地,石家庄和沧州以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承接基地为主,承德打造疗养度假休闲区,唐山以曹妃甸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重要基地,保定市全力打造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现代产业基地、首都服务功能承接区、现代快速交通体系,天津的宝坻、武清则确定引进各类京企项目为目标。综述,京津冀协同发展将给环首度经济圈的城市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京津冀一体化,保定区域展开强势主升浪。从京津冀一体化的区域炒作路线看,领涨的是河北板块,保定概念股则成为王中之王,北京板块则围绕新机场建设、通州区域进入挖掘炒作,天津概念股则表现不瘟不火。本周市场,以恒天天鹅、宝硕股份、凌云股份、龙星化工为代表的保定四大天王,以河北宣工为代表的张家口概念股,以唐山港为代表的唐山概念股,以京投银泰、空港股份为代表的北京概念股连续涨停,京津冀一体化概念股成为大盘弱势中国最美丽的风景。

国企改革继续发酵,混合所有制改革蓄势待发。自中石化开启混合所有制国企改革第一枪后,油气、电力改革概念股呈现脉冲式走势,无论是泰山石油、广聚能源中石化的关联股,还是龙宇燃油、阳谷华泰民企受益股,都出现波段性投资机会,本周则涌现出国创高新、大庆华科等新军加盟,主力机构中线布局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股可见一斑。笔者一直看好中石油、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中线投资机会,技术图形上自月初大涨后上周回落整理,本周走势稳定略有涨幅,预测后市将震荡攀升,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共振突破向上或在下周。

展望后市,控制风险为第一准则,操作上以指数急跌缓慢低吸,指数上涨果断抛出为原则。主流热点上,京津冀一体化和中石化、中石油混合所有制概念股已形成跷跷板效应,建议在震荡中逢低关注。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5)

一、 引言

隐喻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偏离常规的语言使用,是一种修辞手段,主要起语言装饰作用。80年代初,随着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问世,一种与传统理论不同的新型理论登台亮相,即概念隐喻理论。许多语言学家已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隐喻进行研究。目前概念隐喻研究在我国处于升温阶段,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对于在英汉财经类报刊文章中出现的隐喻现象,国内尚无人专门进行论述。本文试图从这一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此文能够引起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及其他相关专业同行们的关注,以便拓宽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

二、隐喻和概念隐喻

传统观点把隐喻当成一种辞格,而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存在于语言,而且存在于思维和行为中,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是概念系统中的一种跨域映射(a cross-domain mapping)。比如英语里有LOVE IS A JOURNEY 的隐喻,这其实是源域(JOURNEY)向目标域(LOVE)的一种映射,映射的结果是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起一系列存在的(Ontological)和认识上(Epistemic)的对应关系,即目标域(LOVE)中的实体(如情侣、共同目标、困难、恋爱关系等)系统地对应于源域(JOURNEY)中的实体(如旅伴、交通工具、目的地等)。概念隐喻理论区分了隐喻和隐喻语言,前者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系统的映射,如LOVE IS A JOURNEY,后者是概念隐喻在语言交际中的具体体现, 如dead-end street。

总之,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机制,它能帮助我们用比较具体的、高度结构化的事物去理解相对抽象或无条理的事物。

三、 新经济形势下,英汉报刊财经报道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目前,语言学家对于经济篇章中的隐喻研究多局限于经济学教材,对于媒体经济篇章中的隐喻涉及较少。顾名思义,财经报道(financial coverage)是有关财政、经贸等问题的报道,包括工业、农业、经济、商业、金融和消费等各个方面。财经报道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及时了解、精确掌握英汉财经报道的信息内容,除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对这类报道大量运用隐喻的特点有所认识。当今世界,金融危机尚未完全过去,许多国家仍然在经济衰退中挣扎,欧洲的债务危机波及全球股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经济领域中的活动对普通读者来说是比较陌生和抽象的,为了方便读者了解经济领域的活动,财经报道中常常运用大量的概念隐喻,形象生动地描述经济的运行及发展。

笔者长期从事商务英语专业《经贸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大量阅读英语经济篇章的过程当中发现正确理解经济文本中的隐喻表达方式对于深入理解全文的内涵至关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如何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是经济篇章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考虑。本文所选取的英语隐喻表达均来自国际知名英文原版《商业周刊》杂志,汉语隐喻表达则来自国内著名经济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通过分析这些隐喻实例,旨在探讨概念隐喻的广泛运用及其在人们认识新事物过程中发挥的认知功能。

1.“上下”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LAKOFF指出,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人们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概念投射于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形成了一系列用方位词语表抽象概念的语言表达。如:I’m feeling up; 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他们个个情绪高涨;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MORE OR GOOD IS UP; LESS OR BAD IS DOWN广泛应用于描写经济发展状况、价格、价值、商品的质量、数量。它们以空间位置的变化来表明质量和数量的变化,其物质基础是:在容器中增加物质时,平面上升;减少物质时,平面下降。

(1) Many people blamed the Greek crisis for the sudden drop in American stock markets last Thursday.

(2)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fell nearly one thousand points in minutes, then largely recovered.

(3) The plunge renewed debate about the risks of electronic exchanges and high-speed computer trading systems.

(4) 周一,亚洲股市率先以“涨声相迎”,涨幅普遍接近甚至超过2%,随后开盘的欧洲股市大涨逾1%。

(5) 一向被视为国内房价风向标的深圳楼市再度领跌全国,一手房成交均价在最近四周内环比累计下降超过三成。

2.经济危机与“灾难” 隐喻

“灾难”隐喻是一种结构隐喻,即以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两种概念相叠加,将涉及“灾难”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灾难虽不是我们每个人的直接的身体体验,但这样一个概念图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因为有关这方面的描述常常出现在电影电视、新闻媒体中。通过隐喻映射,把“灾难”概念结构映射到相关的目标域上,就有了“FINANCIAL CRISIS IS A DISASTER”这样的概念隐喻。人们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和理解是由“灾难”概念所构成的,人们意识到经济危机不亚于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其波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更甚于一场自然灾害。基于这个概念,派生出大量的隐喻表达式,例如:

(6) He caution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resist a response that is designed to protect the country from what he called a "100-year storm."

(7) The Chairman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 Phil Angelides, summed up the impact of the 2008 global financial storm in the United States.

(8)近年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从反面印证了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9)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蔓延,希腊等国家的“破产”会导致危机急剧恶化和升级,引发更多信用风险,再掀国际金融风暴。

同时,基于“灾难”隐喻,还派生出了“PEOPLE OR BUSINESSES AFFECTED ARE VICTIMS” ,“GOVERNMENT AID IS RESCUE OR RELIEF”等次一级的概念隐喻。例如:

(10) Greece has to cut thirty billion dollars as part of a bailout deal with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1) 欧盟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1万亿美元的救援难以平息市场。

3.“健康” 隐喻

健康与平均寿命和生活质量相关,而疾病则与痛苦和死亡相连。在“经济状况是人的健康状况”的概念隐喻里,当我们用健康概念来描述经济运行时,就体现了这种联系。

(16) Greece′s chronic debt crisis is hard to be cured.

(17) America′s financial industry now looks healthier.

(19) 因为各国政府刚刚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知道世界金融市场目前非常脆弱,所以都积极采取措施来控制它的蔓延。

(20) G20成员国必须加强合作,才能使全球经济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个人如果健康,就没必要治疗,一旦身患疾病就必须进行诊断和治疗,其“逻辑”如下:(1)如果企业或行业健康,政府无需实施任何干预;(2)当企业失去活力且利润下降甚至濒临破产倒闭时,政府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诊断、治疗和干预;(3)如果企业重新恢复活力并且开始赢利,说明“治疗”是有效的。

(21) For banks that need more capital, they will face a "stress test," a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ir health.

(22) They are taking measures to ease the pain of laiding off many employees.

(24) 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股市,必须对上市公司进行全面的“体检”。

(25) 对国泰君安本身乃至整个证券市场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促使中国的股市尽快走出低谷,实现良性循环。

4.经济转型和“路径”隐喻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一场重大的的科技革命。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着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挑战。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新的机遇和风险并存的旅程,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别无选择。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谁能抢占先机、跑在前面,谁就能占上风。在相关的经济报道中,存在大量的PATH隐喻及其表达式,这个根隐喻下面又蕴含着更多次一级的隐喻。其背后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对运动的认知,来源于我们直接的身体体验和对空间的感受。经济运行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与运动概念的内部结构有相似性。经济发展通过“路径”隐喻来具体形象化,有利于读者更深刻地了解新经济形势,预见经济建设任务之艰巨和持久,衡量已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并采取务实的态度。

1) ECONOMIC ACTIVITIES ARE MOTIONS ALONG THE PATH

(26) The Americas have moved a long way towards more secure energy supplies.

(28) Mr. Obama has linked clean energy with economic growth. He also warn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falling behind in developing nuclear energy.

(29)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是否美国能在电动车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30) 新能源车的中国之路,车企发展任重道远。

2) DIFFICULIES ARE OBSTACLES ON THE ROAD

(31) Greece’s budget deficit remain the biggest obstacle on growth.

(32) Overcoming these hurdles will not be easy.

(33) 光支持电动车的发展将会阻碍电动车外其他新能源车技术的发展。

(34) 从2010年开始,席卷全球的召回风波也成为丰田中国之路的拦路虎。

3) MANNER OF CHANGE IS MANNER OF MOTION

(35) Energy security has leaped to the top of many investors' minds because of ongoing geopolitical and economic trends.

(36) China, as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oil consumer, recently overtook the U.S. as the largest buyer of Saudi oil.

(37) 借助新能源汽车,成了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最好利器。

4)PROGRESS IS FORWARD MOTION

(38) For the past seven years, China’s car industry has moved quietly forward with total vehicle sales rising to 7.2 million in 2010.

(40)20年的时间过去了,汽车工业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四、了解概念隐喻的文化特性,提高商务英语报刊的阅读能力

束定芳(2000)把隐喻的功能概括为修辞、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等四大功能。隐喻的认知和修辞功能在英汉报刊财经报道中体现得很普遍。为了加强新闻语言的形象表达,提高消息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财经报道大量使用隐喻,使读者感到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新闻内容颇有亲切感,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然而,概念隐喻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的制约,呈现出一定的文化独特性。例如,英语和汉语都用颜色词隐喻经济现象,但对颜色的偏好各不相同。金融英语中的blue chip(蓝筹股)是指稳而值钱的热门股票,汉语则有在此基础上派生的red chip(红筹股,指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股票)。此外,还有大量与红色相关的用语,如红利(分给股东的股息)、分红(按股份分配的利润)、“股市连续三个交易日飘红”等,这些表达方式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红色的偏爱,与英语文化不同。隐喻的文化独特性给准确理解含有隐喻的句子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导致大部分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反映对于经济语篇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讲解经济语篇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对概念隐喻的文化差异的识别和了解,对提升学生理解经济语篇的能力至关重要。

五、 结语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通过对英汉报刊财经报道中的主要隐喻类别进行归纳和分析,论证了Lakoff的“隐喻无处不在”的观点[7],证明隐喻不仅存在于日常语言里,而且广泛存在于财经报道――这一特殊语篇当中。这表明概念隐喻具有普遍性,英汉隐喻同样源于身体体验,具有相同的生理、心理基础。在英汉报刊财经报道中,为了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和可读性,隐喻性表达比比皆是,通过分析隐喻性表达和概念隐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能迅速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经济语篇的阅读能力,这也为商务英语阅读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梁改萍. 论隐喻在英语经济类报刊文章中的应用[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7)

[2] 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 外语研究,2001(2).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6)

国内自4月24日印花税下调以来,北京巴士、北京城建、中体产业等奥运概念股曾一度出现连续涨停,表现强势。奥运概念给A股市场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经济

上表显示,在包含奥运年在内的连续三年里,澳大利亚和希腊在奥运会前一年GDP达到峰值,韩国和美国在举办奥运会后一年GDP达到峰值,所有国家GDP在奥运年均没有处于相对低谷。因此,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的这一年里,我国的GDP出现在低谷的可能性不大。按照目前宏观形势来看,我国GDP可能出现:在2007年增速达到短期峰值、2008―2009年增速减缓的趋势。

与其他城市相比,同处亚洲的汉城与北京的很多情况最为接近。虽然汉城确实出现了奥运会后股市和经济滑坡的现象,但是北京和汉城在各自国家中的经济地位却是不可比拟的。首先,汉城的人口占韩国全国人口的40%以上,而北京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其次,汉城对韩国的GDP的贡献率将近50%,而北京对全国的GDP贡献率仅为3.7%。

由此可见,汉城在韩国全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北京则不尽然。即便是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在奥运会后可能出现经济增速的放缓,但是它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奥运会只给对中国经济带来短期的冲击,中国经济的发展仍将沿着自身的发展轨道运行,而不会仅仅依赖于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实现。

奥运会期间哪些行业受益

举办奥运会能够带来奥运经济的全面启动,这是奥运概念股走强的内在动力。股票市场的魅力就在于未来业绩的增长预期。奥运经济是一个动力强大的发动机,在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预期。因此,具有奥运概念的公司得到了市场充分的炒作。

而且,在中国股市,一次性事件往往会受到主力资金的热炒,奥运概念是中国股市的第一次,对于奥运概念股的炒作将是必然的。但是,由于题材的想象力较大,使得和奥运有关系的公司非常多,根据相关研究统计显示,与奥运概念相关的个股有85只,这其中只有部分个股能够得到市场资金的青睐,因此,投资奥运概念股,选股非常重要。

奥运概念股可分为投资受益、消费受益、品牌受益三种类型。其中,中体产业、北京城建、路桥建设等上市公司属于直接投资受益概念;首旅股份、王府井、中国国航等上市公司则属于消费受益概念;而燕京啤酒、青岛海尔等奥运会赞助商则属于品牌受益。

在奥运会准备的初级阶段,主要靠投资类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的建设需求成为经济亮点;而从目前的时间分析,奥运会准备阶段的推广期已经进入尾声,经营举办期悄然临近。因此,旅游、航空、商业等消费类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开始逐渐显现。

不同奥运阶段,侧重不同题材热点

从历届奥运举办国经验来看,奥运对经济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由于它历时较长,因此在建设期、推广宣传期、经营举办期,这些不同时间阶段题材热点的把握也应有所侧重。

在奥运前期的筹备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为主要驱动力量――建筑、建材、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直接受益行业。

在奥运举办期间,奥运需求从投资转向消费,消费驱动经济增长和改善经济质量,旅游、商业零售、食品饮料、交通运输以及传媒行业成为最能分享奥运收益的行业。

奥运闭幕后,奥运提升产业结构、公司品牌和产品品牌的作用得以持续发挥,部分奥运赞助商以及特许产品制造商将获得品牌的跃升,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多的消费者的认可。

政策护航,行情即将全面展开

据测算,奥运经济将带来超过3万亿元的庞大商机,形成巨大的奥运经济产业链。据北京市统计局估计,举办奥运将会对北京每年的经济增长产生2个百分点以上的拉升作用,并使北京经济在近10年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00美元的目标也将提前实现。

随着奥运会日益临近,奥运商机已逐步由先前的概念期进入了实质的收获期,这无疑会令有幸参与其中的上市公司受益匪浅,那些具有实质性业绩支撑、受益明显的奥运题材股的投资价值将被市场所进一步挖掘。从盘面看,部分奥运概念股已有资金介入且逐步走强的迹象,后市整个板块有望产生更为显著的连锁效应。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7)

稀土概念股为反弹行情主线。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去年12月初1949点行情的领头板块是稀土概念股,大龙头广晟有色、包钢稀土创造了21个交易日翻倍行情。今年六月底1849点启动的结构性反弹行情中,以五矿稀土、盛和资源、广晟有色、包钢稀土为龙头的稀土概念股连续涨停、领涨风采依旧,本周更是创造了17只稀土概念股涨停的神话。此外,以泰复实业、金瑞矿业、中润资源为首的涉矿概念股周涨幅居前。

金改概念股领衔改革新浪潮。上周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出台,点燃了金改概念股行情。笔者分析认为,金融改革首先改革国有银行垄断,利好民营银行概念股;第二,改革大型银行的控制,所以利好村镇银行;第三,改革传统金融业务,所以利好租赁等金融创新公司。本周市场以通程控股、香溢融通、万里扬、棒杰科技、渤海租赁为代表的金改概念股军团是市场一道美丽的风景。

新科技概念股中互联网平台概念股强势依旧,以上海钢联、三六五网、东方财富、大智慧、为龙头等股票位居周涨幅前列。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8)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的性质,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观点,表现为对企业的两种不同定义,一是科斯的定义,二是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的定义。

根据科斯的定义,“企业的显著标志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他把企业和市场视为“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在企业之外,价格运动调节着生产,对生产的协调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实现的。在企业内部,这些市场交易不存在了,与这些交易相联系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让位于调节生产的企业家一协调者。”②显然,科斯基本上是把企业理解成为一种与市场协调机制具有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行政协调机制。

关于企业的另一种定义是詹森和麦克林于1976年提出的。他们把企业定义为一种组织。这种组织和大多数其它组织一样,是一种法律虚构,其职能是为个人之间的一组契约关系充当连接点;就企业而言,这“一组契约关系”就是劳动所有者、物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提供者、产出品的消费者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③这里的契约关系既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明确的书面或口头契约,也包括不明确的契约,即所谓“默契”。

如果我们以个人为基本分析单位,企业所包含的内容就必然被分解为若干契约关系,参与这种契约关系的无非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和产出品的消费者。如果我们撇开这些契约关系,再来看企业的话,那么,企业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了。

显然,如果詹森和麦克林的观点正确,那么,意味着对科斯的观点之否定。詹森和麦克林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但是,他们忽略了“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科斯却相反,他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忽略了“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因而未能充分指明企业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市场协调的内在联系。企业不同于市场的根本之处在于它具有生产的功能。就契约关系的确立而言,企业确实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但是,作为一个与市场不同的、具有“生产功能”的企业,在契约确立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贯彻这些契约。这时,企业就成为一个层级组织。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就是在这样的层级组织中进行的。因此,全面地理解企业的性质,应该是把表面上似乎对立的这两种企业定义结合起来,企业既是个人之间一组契约关系的连接点,又是一个层级组织,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可见,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企业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性质正表明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层级组织,企业是市场的对立面,它是一种性质不同的协调手段;然而,作为层级组织的企业恰好又是市场本身的产物。除非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一个“巨型企业”,否则,离开了市场,企业便不能产生。在确立了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之后,后面的行文将根据需要而强调其中某一重性质。

尽管今天企业的组织形式存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三种形式,但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同时,推动了现代会计学的发展和完善,而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通过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又反过来促进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和繁荣。这就是现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具有共生互动性。因此,以现代公司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构成现代会计学的理论基石。现代会计学的许多基础问题如会计主体概念等都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基础上。离开现代企业理论就没有现代会计学可言。

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因此,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之进行探讨,有助于会计学界从更高层次理解和把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

会计主体(AccountingEntity)概念是一个古老的会计学概念。

13世纪地中海沿岸各国的会计活动中广泛采用的复式簿记(复式记帐)就已经有了“会计主体”的萌牙,但是,它发展到今天成为现代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却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虽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大概到19世纪下半叶才在现代管理理论上得到正式承认,但是早在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出现之时,独立会计已经孕育着这样的基本思想:企业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其所有者的经济实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主体基本假定促进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然,会计主体概念的真正确立必须以企业经营独立性为前提。在独资或合伙企业阶段,会计主体概念虽然产生,但仍不可能得到充分认识和应用。只有到了股份公司制度阶段,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明显地分离了,会计主体概念才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

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上,从而,在经济上要相对独立,必须成为独立于所有者之外的“法人”。而公司制度就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法人。但是,事物的发展并非如此简单。在早期,会计主体棗企业的所有者并没有放弃自己对企业的所有权。在相当长的历史对期内,指导会计主体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权观念(ProprietaryConcept),所有权观念主宰着财务会计。虽然这个理论也承认企业在会计上是一个独立的主体,甚至也承认企业所占用的资产应当与业主或所有者分离,但是,它又突出地强调,企业的全部资产归所有者所有,企业全部的负债也由所有者承担,构成所有者的义务。所有权观念只是要求会计主体概念服从于业主严格管理和考核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并不完全承认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在经营上的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

以后,随着金融市场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居上。这时,财务会计的基本观念发生相应的变革,从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EntityConcept)。西方会计学者对主体观念的表述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基本上都包括:①公司与股东的关系如同与外界长期债权人的关系;②股东不拥有公司的经营利润(只有宣告股利及股利支付范围的份额才属于股东);③股东仅仅是公司的投资者,不干预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④财产视为公司占有与支配,而不属于股东;⑤财务报表是面向包括公司管理当局在内的全部利益集团,并非仅仅为股东编制。根据主体观念,公司被认为是一个与其所有者相独立的主体。这个主体本身是独立存在的,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公司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而股东

则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企业拥有的资产是企业的资产,企业拥有的负债是企业的负债。目前我国的公司法体现了这点。

会计主体概念要求主体与主体的所有者以及其它主体严格区分开来,会计总是计量某一个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现代会计学的会计主体概念。然而,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不同,法人都可以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却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独资或合伙企业在会计上视为会计主体,但是,它们却不具有法人资格。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它强调的是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关系。这点正与我们前面强调的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点相吻合。这也正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的原因之所在。

企业要成为真正的会计主体,必须在法律上被赋予独立的财产权。而现代公司制度满足了这一点。现代公司制度可以从不同侧面来描述,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制度至少包括三项内容:①法人财产的形成制度或会计学上所说资本金制度。在投资者依法将其资金投入公司之后,这部分资金就与投资者的其它财产相区别,投资者不再直接支配这部分资金,也不能随意从公司抽回。所有投资者注入公司的资金加上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负债所形成的资产,构成公司的法人财产。②法人对其财产的权利制度。一方面,公司法人可以依法对法人财产行使各项权利如财产的支配权、使用权等;另一方面,公司以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③投资者对公司法人财产及其权利的制约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这是因为:①如果公司没有必要的财产,公司就不具备法人条件;②如果公司对其法人财产不具有独立支配的权利,公司就不可能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也不可能成为民法关系的主体;③如果公司没有法人财产权利,公司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在这里,会计主体实际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的同义语,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在现代公司制度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总之,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会计主体概念促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有现代公司制度才赋予企业真正的会计主体地位,而会计主体概念从微观层面上保证了公司法人财产权不可侵犯,从而保证现代公司制度正常有效运转。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三、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

公司资本来源渠道不外乎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条。然而,在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债务资本成本,而没有确认权益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旨在矫正这种缺陷。其主要思想是以股东为导向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右边结构应该进行修正,把原来的股东权益(ShareholderEquity)分成两个部分: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EntityEquity)。根据前述企业的性质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财务报告应该报告主体本身的活动与状况,而不应该主要关心股东们的利益。如前所述,企业(公司)本质上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发达的金融市场把许多契约关系连接在企业(公司)这个连接点上,股东与公司的关系只不过是这一系列契约中的一个部分。作为一系列契约连接点的企业(公司),与外界存在许多的契约关系,这些契约关系所隐含的经济利益关系都是财务报告所应该报告的。

(一)强调主体权益,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

根据主体观念,会计主体被看成是独立于其所有者的,那么,会计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拥有资产,会计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结欠外界负债。这样,某个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应该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利益而不是其所有者(股东)的财务利益。从这点看,资产负债表的右边报告会计主体的资本来源,而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列示的数额代表在资产负债表日资本投入的各种形态。在这里,资产负债表并不意味着反映各个利益集团和个人在会计主体中的利益或权利;相反,资产负债表只是企业整体投资和筹资活动的汇总报告。因此,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应该是“资产=资本来源”。

按照上述思路,资产负债表右边要进行相应修改。这时,资本来源包括:(1)负债。负债代表各种贷款人、供应商(以应付帐款形式表现)、雇员(以应付工资及退休金等形式表现)和政府(以递延所得税形式表现)提供资本的数额。(2)股东权益。现行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部分并不代表股东所提供的资本数额。尽管实收资本项目反映股东原始投入的数额,但是,留存收益却不代表股东的贡献,盈余是会计主体本身赚取的,而不是股东赚取的。股东实际提供资本的数额大于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实收资本数额。除了实收资本这种直接投入外,股东提供的资本还扩大到与使用这些实收资本相联系而又尚未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他们的权益资本成本(权益利息)部分。尚未支付的普通股权益利息本应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是,在目前的资产负债表上并没有体现。目前公司对债券持有者的负债是按照其原始发生额加上尚未支付利息额进行计量的,普通股股东权益数额也理应如此计量。如此,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号概念公告的定义不同,股东权益不是一种剩余求索权,“股东权益代表着股东提供资本的数额。它包括他们直接投入的数额加上这些资本应计的利息。利息是使用资本的成本。权益利息是使用股东权益资本的成本。”④(3)主体权益。根据上述分析,会计主体实际上有三种类型的资本来源,除了负债和股东权益以外,还有会计主体本身努力所创造的资本来源,这就是主体权益。主体权益与现行财务会计程序下的留存收益并不是一回事。在一定时期内,某个会计主体本身的经营活动所创造的资本来源数额通过净收益来计量。净收益应该是各种收入(包括利得)与各种费用(包括损失和权益利息)之间的差额。正如现行的财务会计程序每个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加到留存收益上去一样,每个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应该加到主体权益上去。然而,由于权益资本成本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加以确认,加到主体权益的数额比现行财务会计程序下加到留存收益的数额要小一些。某一特定时日的主体权益是截止到该时日为止的净收益之和。

因此,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资产负债表左边反映某个会计主体的各项资产,而各资产项目反映各种资本形态的性质及其投入的资本数额;资产负债表右边反映取得资本的各项资本来源:负债、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显然,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提出的“主体权益”概念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

(二)现代会计主体概念: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的基础

如前所述,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和企业组织形式以独资或合伙形式为主体时,指导会计主体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权观念。这时,单独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相反,重要的是要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因为从所有者的角度来看,债权人是唯一的、真正的“外来者”。而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相联系的公司通过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个渠道来筹集其所需要

的资本。这时,从公司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角度看,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相对公司这个独立的“人格化”主体而言,都是“外来者”。

值得指出的是,现代财务会计一方面倾向于接受主体观念,另一方面却在会计实务中的某些领域继续采用所有权观念。权益资本成本的“待遇”就是其中一例。根据主体观念,无论是债务资本成本还是权益资本成本都是公司使用资本的代价。目前,有些会计著作还认为债务利息从性质上看并不是费用,而是收益的分配,即对各种权益所有者进行的分配,均属于公司收益的分配。根据主体观念,主体本身的经济活动与主体的所有者如股东以及其他主体必须区分开来。因此,从理论上说,利息费用、所得税和股利都是公司的成本或费用。但是,当前的财务会计理论却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利息费用和所得税作为费用处理,而股利作为留存收益分配处理。把支付给股东的股利作为留存收益分配处理,违背了主体观念。它把公司这个主体的所有者(股东)与公司主体本身混淆起来了。这不能不说,当前财务会计不仅理论与实践相违背,而且理论本身也并不是一致的。

综合上述分析,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强调了主体权益概念,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而且拓展了会计学的研究视野,突破了传统会计学只计量债务资本成本而不计量权益资本成本的局限,从而将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全面计量产权成本。

四、结论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以金融市场为依托,以现代企业理论为基础,讨论安东尼教授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并以此为契机对会计学概念进行经济学思考,以期拓展会计学研究的视野,沟通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讨论,形成如下结论:

第一,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从微观层面向经济学靠拢,从而会计利润向经济利润靠拢。

第二,企业性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会计学必然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独立领域。从总体上看,财务会计为“契约关系”的确立服务,管理会计则为“契约关系”的贯彻服务。而现代企业是“契约关系”确立过程与贯彻过程的统一,又决定了现代会计两大独立领域将在新的层次上融为一体。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9)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的性质,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观点,表现为对企业的两种不同定义,一是科斯的定义,二是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的定义。

根据科斯的定义,“企业的显著标志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他把企业和市场视为“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在企业之外,价格运动调节着生产,对生产的协调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实现的。在企业内部,这些市场交易不存在了,与这些交易相联系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让位于调节生产的企业家一协调者。”②显然,科斯基本上是把企业理解成为一种与市场协调机制具有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行政协调机制。

关于企业的另一种定义是詹森和麦克林于1976年提出的。他们把企业定义为一种组织。这种组织和大多数其它组织一样,是一种法律虚构,其职能是为个人之间的一组契约关系充当连接点;就企业而言,这“一组契约关系”就是劳动所有者、物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提供者、产出品的消费者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③这里的契约关系既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明确的书面或口头契约,也包括不明确的契约,即所谓“默契”。

如果我们以个人为基本分析单位,企业所包含的内容就必然被分解为若干契约关系,参与这种契约关系的无非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和产出品的消费者。如果我们撇开这些契约关系,再来看企业的话,那么,企业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了。

显然,如果詹森和麦克林的观点正确,那么,意味着对科斯的观点之否定。詹森和麦克林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但是,他们忽略了“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科斯却相反,他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忽略了“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因而未能充分指明企业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市场协调的内在联系。企业不同于市场的根本之处在于它具有生产的功能。就契约关系的确立而言,企业确实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但是,作为一个与市场不同的、具有“生产功能”的企业,在契约确立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贯彻这些契约。这时,企业就成为一个层级组织。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就是在这样的层级组织中进行的。因此,全面地理解企业的性质,应该是把表面上似乎对立的这两种企业定义结合起来,企业既是个人之间一组契约关系的连接点,又是一个层级组织,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可见,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企业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性质正表明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层级组织,企业是市场的对立面,它是一种性质不同的协调手段;然而,作为层级组织的企业恰好又是市场本身的产物。除非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一个“巨型企业”,否则,离开了市场,企业便不能产生。在确立了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之后,后面的行文将根据需要而强调其中某一重性质。

尽管今天企业的组织形式存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三种形式,但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同时,推动了现代会计学的发展和完善,而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通过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又反过来促进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和繁荣。这就是现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具有共生互动性。因此,以现代公司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构成现代会计学的理论基石。现代会计学的许多基础问题如会计主体概念等都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基础上。离开现代企业理论就没有现代会计学可言。

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因此,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之进行探讨,有助于会计学界从更高层次理解和把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

会计主体(accounting entity)概念是一个古老的会计学概念。

13世纪地中海沿岸各国的会计活动中广泛采用的复式簿记(复式记帐)就已经有了“会计主体”的萌牙,但是,它发展到今天成为现代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却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虽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大概到19世纪下半叶才在现代管理理论上得到正式承认,但是早在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出现之时,独立会计已经孕育着这样的基本思想:企业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其所有者的经济实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主体基本假定促进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然,会计主体概念的真正确立必须以企业经营独立性为前提。在独资或合伙企业阶段,会计主体概念虽然产生,但仍不可能得到充分认识和应用。只有到了股份公司制度阶段,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明显地分离了,会计主体概念才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

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上,从而,在经济上要相对独立,必须成为独立于所有者之外的“法人”。而公司制度就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法人。但是,事物的发展并非如此简单。在早期,会计主体棗企业的所有者并没有放弃自己对企业的所有权。在相当长的历史对期内,指导会计主体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权观念(proprietary concept),所有权观念主宰着财务会计。虽然这个理论也承认企业在会计上是一个独立的主体,甚至也承认企业所占用的资产应当与业主或所有者分离,但是,它又突出地强调,企业的全部资产归所有者所有,企业全部的负债也由所有者承担,构成所有者的义务。所有权观念只是要求会计主体概念服从于业主严格管理和考核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并不完全承认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在经营上的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

以后,随着金融市场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居上。这时,财务会计的基本观念发生相应的变革,从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entity concept)。西方会计学者对主体观念的表述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基本上都包括:①公司与股东的关系如同与外界长期债权人的关系;②股东不拥有公司的经营利润(只有宣告股利及股利支付范围的份额才属于股东);③股东仅仅是公司的投资者,不干预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④财产视为公司占有与支配,而不属于股东;⑤财务报表是面向包括公司管理当局在内的全部利益集团,并非仅仅为股东编制。根据主体观念,公司被认为是一个与其所有者相独立的主体。这个主体本身是独立存在的,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公司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而股东则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企业拥有的资产是企业的资产,企业拥有的负债是企业的负债。目前我国的公司法体现了这点。

会计主体概念要求主体与主体的所有者以及其它主体严格区分开来,会计总是计量某一个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现代会计学的会计主体概念。然而,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不同,法人都可以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却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独资或合伙企业在会计上视为会计主体,但是,它们却不具有法人资格。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它强调的是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关系。这点正与我们前面强调的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点相吻合。这也正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的原因之所在。

企业要成为真正的会计主体,必须在法律上被赋予独立的财产权。而现代公司制度满足了这一点。现代公司制度可以从不同侧面来描述,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制度至少包括三项内容:①法人财产的形成制度或会计学上所说资本金制度。在投资者依法将其资金投入公司之后,这部分资金就与投资者的其它财产相区别,投资者不再直接支配这部分资金,也不能随意从公司抽回。所有投资者注入公司的资金加上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负债所形成的资产,构成公司的法人财产。②法人对其财产的权利制度。一方面,公司法人可以依法对法人财产行使各项权利如财产的支配权、使用权等;另一方面,公司以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③投资者对公司法人财产及其权利的制约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这是因为:①如果公司没有必要的财产,公司就不具备法人条件;②如果公司对其法人财产不具有独立支配的权利,公司就不可能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也不可能成为民法关系的主体;③如果公司没有法人财产权利,公司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在这里,会计主体实际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的同义语,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在现代公司制度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总之,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会计主体概念促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有现代公司制度才赋予企业真正的会计主体地位,而会计主体概念从微观层面上保证了公司法人财产权不可侵犯,从而保证现代公司制度正常有效运转。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三、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

公司资本来源渠道不外乎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条。然而,在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债务资本成本,而没有确认权益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旨在矫正这种缺陷。其主要思想是以股东为导向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右边结构应该进行修正,把原来的股东权益(shareholder equity)分成两个部分: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entity equity)。根据前述企业的性质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财务报告应该报告主体本身的活动与状况,而不应该主要关心股东们的利益。如前所述,企业(公司)本质上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发达的金融市场把许多契约关系连接在企业(公司)这个连接点上,股东与公司的关系只不过是这一系列契约中的一个部分。作为一系列契约连接点的企业(公司),与外界存在许多的契约关系,这些契约关系所隐含的经济利益关系都是财务报告所应该报告的。

(一)强调主体权益,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

根据主体观念,会计主体被看成是独立于其所有者的,那么,会计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拥有资产,会计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结欠外界负债。这样,某个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应该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利益而不是其所有者(股东)的财务利益。从这点看,资产负债表的右边报告会计主体的资本来源,而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列示的数额代表在资产负债表日资本投入的各种形态。在这里,资产负债表并不意味着反映各个利益集团和个人在会计主体中的利益或权利;相反,资产负债表只是企业整体投资和筹资活动的汇总报告。因此,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应该是“资产=资本来源”。

按照上述思路,资产负债表右边要进行相应修改。这时,资本来源包括:(1)负债。负债代表各种贷款人、供应商(以应付帐款形式表现)、雇员(以应付工资及退休金等形式表现)和政府(以递延所得税形式表现)提供资本的数额。(2)股东权益。现行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部分并不代表股东所提供的资本数额。尽管实收资本项目反映股东原始投入的数额,但是,留存收益却不代表股东的贡献,盈余是会计主体本身赚取的,而不是股东赚取的。股东实际提供资本的数额大于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实收资本数额。除了实收资本这种直接投入外,股东提供的资本还扩大到与使用这些实收资本相联系而又尚未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他们的权益资本成本(权益利息)部分。尚未支付的普通股权益利息本应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是,在目前的资产负债表上并没有体现。目前公司对债券持有者的负债是按照其原始发生额加上尚未支付利息额进行计量的,普通股股东权益数额也理应如此计量。如此,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号概念公告的定义不同,股东权益不是一种剩余求索权,“股东权益代表着股东提供资本的数额。它包括他们直接投入的数额加上这些资本应计的利息。利息是使用资本的成本。权益利息是使用股东权益资本的成本。”④(3)主体权益。根据上述分析,会计主体实际上有三种类型的资本来源,除了负债和股东权益以外,还有会计主体本身努力所创造的资本来源,这就是主体权益。主体权益与现行财务会计程序下的留存收益并不是一回事。在一定时期内,某个会计主体本身的经营活动所创造的资本来源数额通过净收益来计量。净收益应该是各种收入(包括利得)与各种费用(包括损失和权益利息)之间的差额。正如现行的财务会计程序每个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加到留存收益上去一样,每个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应该加到主体权益上去。然而,由于权益资本成本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加以确认,加到主体权益的数额比现行财务会计程序下加到留存收益的数额要小一些。某一特定时日的主体权益是截止到该时日为止的净收益之和。

因此,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资产负债表左边反映某个会计主体的各项资产,而各资产项目反映各种资本形态的性质及其投入的资本数额;资产负债表右边反映取得资本的各项资本来源:负债、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显然,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提出的“主体权益”概念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

(二)现代会计主体概念: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的基础

如前所述,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和企业组织形式以独资或合伙形式为主体时,指导会计主体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权观念。这时,单独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相反,重要的是要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因为从所有者的角度来看,债权人是唯一的、真正的“外来者”。而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相联系的公司通过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个渠道来筹集其所需要的资本。这时,从公司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角度看,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相对公司这个独立的“人格化”主体而言,都是“外来者”。

值得指出的是,现代财务会计一方面倾向于接受主体观念,另一方面却在会计实务中的某些领域继续采用所有权观念。权益资本成本的“待遇”就是其中一例。根据主体观念,无论是债务资本成本还是权益资本成本都是公司使用资本的代价。目前,有些会计著作还认为债务利息从性质上看并不是费用,而是收益的分配,即对各种权益所有者进行的分配,均属于公司收益的分配。根据主体观念,主体本身的经济活动与主体的所有者如股东以及其他主体必须区分开来。因此,从理论上说,利息费用、所得税和股利都是公司的成本或费用。但是,当前的财务会计理论却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利息费用和所得税作为费用处理,而股利作为留存收益分配处理。把支付给股东的股利作为留存收益分配处理,违背了主体观念。它把公司这个主体的所有者(股东)与公司主体本身混淆起来了。这不能不说,当前财务会计不仅理论与实践相违背,而且理论本身也并不是一致的。

综合上述分析,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强调了主体权益概念,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而且拓展了会计学的研究视野,突破了传统会计学只计量债务资本成本而不计量权益资本成本的局限,从而将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全面计量产权成本。

四、结论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以金融市场为依托,以现代企业理论为基础,讨论安东尼教授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并以此为契机对会计学概念进行经济学思考,以期拓展会计学研究的视野,沟通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讨论,形成如下结论:

第一,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从微观层面向经济学靠拢,从而会计利润向经济利润靠拢。

第二,企业性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会计学必然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独立领域。从总体上看,财务会计为“契约关系”的确立服务,管理会计则为“契约关系”的贯彻服务。而现代企业是“契约关系”确立过程与贯彻过程的统一,又决定了现代会计两大独立领域将在新的层次上融为一体。

实体经济概念股篇(10)

在经历了去年大盘的跌宕起伏之后,市场目前正是空前需要监管层、投资者、社会公众悉心呵护的时候,监管机构政策应该考虑到股票市场的稳定情况,任何影响市场的重大决策应该特别谨慎。从动机来说,限制中概股回归A股的用意可能也是来自于防范高估值中概股对A股市场的冲击,其实也是为了呵护市场。这种传闻和监管辟谣之间的矛盾,导致A股VR概念、壳资源概念、影视传媒概念、游戏概念以及互联网金融概念等公司股票的股价均受到了影响,成为大盘下行的主要空头力量。

中国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一面并表利润,做大eps,一面增加新业务新概念,提高市场pe估值,已经成为了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重头戏,各类资本掮客在其中奔走,收购和借壳同辉,配套融资和股份支付齐飞,有人笑谈说:中国上市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都是收购。为重组而重组无可厚非,其中“不靠谱”的高估值并购、炒概念圈钱和潜行的利益输送也时常在上演。现在是并购重组实现了“市场化”,但监管并没有实现“市场化”,从政策监管角度而言,与其直接发话出手控制并购重组的行业,还不如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前几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之后的整合结果,追踪并购高估值和炒概念之后的并购后遗症。

上一篇: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 下一篇: 广告设计与制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