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体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30 16:09:05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篇(1)

当前高校已经形成多层次的教育格局,但是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当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特别是旅游高等产业和教育的问题以及本科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中的问题,制约着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的就业,更制约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双创”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双创”是指树立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树立起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创客”指的是创新创业的客体,泛指那些喜欢自己动手,通过分析和创造将想法变成现实的人。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主要存在创新创业的教学理念滞后,并且和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师教学的方法单一,针对性以及时效性不强,创新创业的创客性人才缺乏,学生的实践平台也相对较少的问题,对此,“双创”教育理念为其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培养创客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要,成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基本原则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的教学体系建设核心理念

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体系建设的理念。

(二)高校旅游专业创客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关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关键就是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以及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做好教学的保障,确立好教学的目标。

三、“双创”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研究

(一)教学内容设计

1.旅游专业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的

“创客”思维和理念,革新课内外教学内容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当中,主要的任务是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培养创客型人才,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当贯彻好创新创业理念,而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教学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课程内容的设计,所以,教师也要积极地投身创新创业当中,做一个创客的典范,为学生树立榜样。由于旅游管理行业的实践性较强,所以该课程的设置需要将课内与课外的课程相结合。针对旅游创客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具体为,教师在课内做好引导工作,为学生讲解创业创新的相关知识。教师洞悉当前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为学生带去新的资讯。课内建立创新小组,通过课堂上的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课外的课程设置也是必需的。课堂内课程大多以理念为主,所以课外课堂才是最终实践的地方。教师可以定期带学生去旅游公司实习,将所学的理论投入实践当中,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有考核。具体的旅游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包括以下几点:(1)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力求将学生的创客潜能激发出来。(2)旅游专业教师必须紧随时代的潮流,定时做旅游市场调查,掌握最新的动态。创业创新最主要的是发现商机,旅游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探讨自己的调查结果,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在创客的培养上,为学生列举典型例子,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创客的培养。(3)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不断变化的新资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创新创业是基于基础理论知识之上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也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

课程的体系结构就是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把课堂创业和课外的创业活动相结合。“双创”当中提升学生能力的是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是当今社会的应时之需,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三结合教育当中,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课堂创业的实现借助于课堂上的旅游创业游戏,课外的创业创新通过学生对旅游行业经营管理以及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解。最后在校的大学生之间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拓宽个体的视野,激发个体的创新创业激情。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符合,不管是当地创新创业教材编写还是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目的是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只有着眼于当地的实际状况才有助于学生在创业时掌握当地的基本情况,实现创客的目标,使课程体系紧贴旅游管理应用性较强的特点,使旅游管理专业贴近职业、贴近市场、贴近产业等,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进行创业创新。

(二)教法与学法研究

1.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当中,大多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能够直观地展示课程内容,也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双创”的教学理念,高校应该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创新,不断地改进教学的方法,采用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慕课等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方法。例如,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就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授,教师时刻要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的地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小型课题的研讨,依据每组学生的兴趣来进行任务的分配,学生通过参加上述活动,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方法表现为传授一定技巧、观点、信念、技能等。在高校创新创业理念下创客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客能力。例如,寒暑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倡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并给予这些学生一定的创新创业启动金,学生完成活动后让学生就有关旅游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活动写好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收获,并附上过程当中的照片,对那些创新创业活动进展顺利和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学生及其工作小组进行奖励,颁发奖金。同时,举办旅游专业知识竞赛、讲座以及论坛等,聘请大型旅游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做旅游管理的创业创新活动报告,让学生通过直接的经验来指导其创业创新活动,逐渐走向创客之路。

2.学生的学法

学生在创客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基础教学当中要做到基本功扎实,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于指导后期的创业创新工作;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知识竞赛等活动,在社会实践方面要积极主动并自觉地完成。在创新创业方面,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其次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耻下问,多向自己的导师请教,多向在旅游领域有成就的人学习,善于发现旅游行业的商机。除此之外,也可以加强同学间相互合作的关系,当今时代强调的是合作双赢,在强大团队的协作下共同实现创新创业,在合作中达到彼此的目的。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只有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才能探求出新知,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要不断进步,适应“双创”时代下创客人才的发展潮流。

(三)教学评价设计

对“双创”背景下的教学评估,针对的是对教学的计划、目标以及在学生改进的综合方面做出的评价,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学生人员,在展开的具体活动中进行评估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是通过座谈会写出对创新创业的独到见解。对具体的课内活动,则通过对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导师要认真对待具体的小课题研究,筛选出优秀的创新创业研究成果。在大型旅游公司的高层主管做报告会后,学校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能力进行考核。校内举办大型的旅游专业的导游讲解大赛,学校可依据学生讲解技巧,寻找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导游。校外的社会实践主要围绕与旅游业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创客。在教师评估方面,教师要依据课程设置完成教学任务,高校对其的评估主要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多少来进行评估。绩效突出的教师可给予相应的奖励。总而言之,教学评价是对前面所有环节的最终考核,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总的来说,教学评价是对教师以及学生在学期内任务完成情况的检验,这不仅是监督教师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更是监督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实践当中的准绳。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引方向。学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教师布置的实践课题要认真主动地去完成。创新创业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创客是学校的精英,学校要善于发现他们,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平台和奖励机制,做好最后环节的教学评价工作。

四、结束语

在“双创”背景下,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心在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以及推动创客教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旅游创新创业活动需要掌握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的旅游市场情况等。本文主要通过初步构建出高校旅游管理的“创客”教学体系目标,以此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双创”能力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出高级的创客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勇,杨洋,周霄.基于双轮驱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2):67-70.

[2]张定方,张肖敏.高校旅游本科教育“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构建[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05(1):111-114.

[3]柳百萍,任平,唐岭,等.“双创”背景下“专业—创业”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9):177-178.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篇(2)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也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为此,高等院校必须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里所谓的教学管理体系,主要是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具体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1]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给与了关注,其研究成果涉及到英语、经济、新闻、体育、航运、医学、机械等多个领域。笔者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状况进行论述,从中探求学术界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得失,望对后续研究者有所帮助。

1、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

笔者以CNKI网络版作为统计源,使用“教学管理”为检索关键词,并用“体系”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时间设定为1979-2009,检索时间为2009年7月31日,得到有关论文162篇,再将范围限制为高等院校,实际获得论文90篇,其中属于教学管理体系理论研究的有48篇,占53.3%,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教学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院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及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等几个方面。

1.1 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研究。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经济转型、以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深化改革而形成的就业压力等,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作,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且为学校的重要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因此,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建立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是高等院校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如刘艺、张黎指出:“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高级人才保驾护航。在高等教育已经转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转变教育管理观念,研究高校教育管理理论,探索高校教育管理规律,建立符合高校当前实际的科学化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使命。”[2]齐毅也认为:“只有加快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通过建立现代教学管理体系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才能使高等教育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3]

1.2 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研究。如前文所述,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教学管理也必然进行改革,教学管理体系也必然向着更适应实际、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学院的教学管理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应紧密联系,互相支持;另一方面学院要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及专业设置,采取一些灵活有效的管理措施推动教学改革和建设,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管理整体优化,具有活力。”[4]唐日梅也提出:“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院系是高校教学的直接执行单位和管理单位,是教学管理的第一线。院系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的培养质量。”[5]林琼、周远成强调:“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创建科学、完善的系级教学管理体系,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快高校教学改革、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迫切任务。”[6]

1.3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模式被大量引入高等教育,提出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并迅速发展成一种国际化的行动。国内有关教学质量保证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但直到1999年高校扩招后,有关教学质量保证的研究才逐渐增多。21世纪则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反映在高等教育方面,社会所急需的是各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高校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如胡丽竹提出:“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7]为此,许多学者尝试将IS09000系列标准等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引入高校教学管理领域,探讨了基于IS09000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新理念与教育教学质量观。比如王真真提出:“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是在全国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质量管理新模式。我国高等教育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需要,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需要。高等学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要积极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实施步骤进行,领导以身作则,全员积极参与和实行配套改革。”[8]吴立伟也认为:“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现有高校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通过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理念,来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必然会产生巨大的作用。”[9]此外,由于受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地方院校在人、财、物、信息、师资队伍建设、资源设施等实力和教学质量上与省部属院校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王贤生、孙悦亮认为地方院校要突出自己的优势,优化自己的行为,“非常有必要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来规范管理,激发教与学的 积极性”。[10]

1.4 教学管理评估研究。所谓评估,是对正在进行或已经结束的项目、规划或政策所进行的系统、客观的评估,包括其设计、实施和结果,其目的是为判断目标的相关性及其实现情况、效率、效果、影响和可持续性。对于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评估,一些学者进行了论述。比如王政铎指出:“把评估与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机制,形成以课堂教学质量、教研室工作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三个评估’为龙头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一条较为适合目前教学环境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之所以说应建立以上三个评估为龙头的教学管理体系,原因在于,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课堂教学、教研室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是教学系统中对教学质量起主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抓住这三个方面,就其过程和效果进行全面考察,综合评估,进而实现有效调节和控制,无疑就抓住了关键,必将大大提高教学管理的效果,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11]随后,王政铎又分别就评估方案的建立、实施及信息的反馈等环节详细论述了对这三个方面的科学的质量评估方法。

1.5 教学管理新体系的构建对策研究。针对教学管理体系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许多学者在教学管理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的关键与措施进行了研究。比如康德军提出:“教学反馈督导评价体系、教学研究体系、教学服务支持体系和教学监督体系是构成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框架。四个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只有四个体系高效率、高质量运行才能保证高校教学工作的高质量。”[12]杨国辉认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于将实践的自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性,变“钢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为“弹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而这种“弹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指高校本科教育中立足于学生自主开展、自由性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管理与服务体系,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弹性实践教学计划基础上的全新管理制度,开放、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服务平台,学生实践教学自主管理与服务系统。它建设的目的在于使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过渡到“指导性”的“弹性”管理,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主观能动性,实现实践教学经常化、差异化、多样化、规模化,提升实践教学效果。[13]孙鹏、张东旭认为,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偏重行政管理,造成学术型教学管理的弱化。因此,二人在论文中以思想更新为先导,从教学管理制度、二级管理体制、教学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优化机制几方面,系统地构建了学术型教学管理的基本框架,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14]耿艾莉等还进一步阐述:“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基于服务功能的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将会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开展。”[15]胡丽竹则在“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从高校扩招、教育目标、社会发展需求、教学实施情况等多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从教学质量保证、监控和评估方面入手,结合教学管理经验,确定了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与运行方式。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行,提出了相应的具体的管理方法、监督体系与评价机制。”[17]

2、我国教学管理体系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在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各高校始终把管理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针对学校实际,在强化教学管理方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在统计的90篇论文中,实证研究的共42篇,占46.7%,学者们在其中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比如:吉林农业大学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校、院、室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以及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实施“1234”教学质量监控工程,实现了教学质量全过程监控的目标。[17]山东农业大学历经八年的时间,研制开发成功了八个系列电脑教学管理系统,边研制边开发边应用,使教学管理由局部现代化走向整体现代化,由纸与笔走向了激光与电脑,由模糊的经验决策走向了量化的科学决策,结束了手工教学管理的历史,建立了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新体系。[18]

近年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在加强本科教学管理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学院教学管理体制建设方面,学院在理顺四校合并后新浙江大学教学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设了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系。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学院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规定,如《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施细则》、《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操作方法》等,这些教学管理规定有效地促进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和管理效能的提高。此外,学院还十分重视各种教学数据的收集、整理,并及时实行纸质保存和电子信息保存,以便日后能随时调用。而且,学院在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配备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建设,注意营造和谐的教学管理工作环境等。[19]

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先的教学管理体系与模式,日益不能适应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此,华东理工大学于1998年7月确立了相关研究课题,并于2000年7月完成,构建了教务处与高教研究所两者的职能有机结合、“官方管理”与“民间管理”有机结合的教学管理新体系。实践表明,这一新体系突破了原先体系僵化、呆板、疲于应付、就事论事等计划经济时期固有的模式,突出了思想观念领先,注重了分析与调研,尤其是先后设立与完善了一系列以“民间”为主的管理机构,极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参与教学管理,使教务处有效摆脱忙于日常繁琐事务的栓桔,有效提高了管理水平。[20]

此外,经过长期勤奋耕耘,积极进取,清华大学在向国家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有本校特色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四项教学基础性建设,包括专业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含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②四项教学改革,即教学内容、体系、方法改革,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多种形式因材施教,整体优化教学过程;③五方面管理,即教学秩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考试管理,学生学习管理,学籍管理。这个工作体系主要是在人才培养的全局上发挥作用,它保证了清华本科教学总体结构的先进性、合理性,体现了学校真正把培养学生作为主要工作的一贯做法。[21]呼和浩特指挥学院在教学管理中通过发挥党委、机关、教员和学员的作用,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质量。[22]

3、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研究的得失分析

就学术界目前关于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而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研究的现状,对教学管理理论研究及实践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纵观国内学者研究的成果,无论是就教学管理体系研究本身,还是从研究者队伍来看,都还存在诸多不足。

3.1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意义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性、院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等理论问题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建立起高效能的、灵活运转并能创造性工作的教学管理体系的措施,这对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等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体现为:

3.1.1 理论意义。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建设和积累的过程,如何克服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旧观念存在的弊端,更好地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广泛关注的课题。因此,学者们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做一系统的理论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思路和教学管理理念,构建教学管理新体系,有利于丰富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涵,扩大其研究视域。

3.1.2 实践价值。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教育部高教司[1998]33号)明确提出,“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是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院校管理体制一直以刚性的计划性行政管理为主线,作为高校管理体系中的子系统教学管理也一直遵循这一主线。随着高校改革形势的发展,生源质量、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手段等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必须与时俱进构建一套适合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模式。因此,学者们对教学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并结合我国高等院校自身的特点,分析了这些理论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建立方面的具体应用,这为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依据。

3.2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局限

虽然目前学术界关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教学管理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一个变革、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从理论研究深度、研究的系统化、校内外的整个社会环境与条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2.1 理论研究不足。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更多的是从条件层面对如何提高教学管理质量进行宏观探讨,很少涉及观念层面,尤其是较少借鉴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学科的方法论思想。而且从整体上看,对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及对高校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等尚缺乏研究,未能形成完整的、制度化、规范化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模型。

3.2.2 应用研究缺乏。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在结合高校实践的基础上,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新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进展。但由于部分理论工作者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仅作纯理论研究,实用性还不太强;而在一线工作的管理者,他们对某专题的研究具备实践经验,但较缺乏理论知识,对教学管理体系的实施经验和教训难以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

3.2.3 研究队伍相对薄弱。目前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研究的人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员,如教育研究院所人员、高校教师与研究生等;另一类是在实践第一线的工作者,如教务处人员等等。但从高等教育科学的发展来看,许多学校还没有能够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学校的教学管理还不到位,也没有形成必要的校内外教育研究信息沟通的机制。因此,学校缺乏教学研究的氛围,缺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研究,对学习、借鉴、继承、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具体的工作安排。

综上所述,我国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这项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探索。为了突破已有研究的局限,我们应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改革研究成果,并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作为理论支撑,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作一系统研究,以期探索出适合国内高校特点的一套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理论模式与相关实践策略,将教育的各个过程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可控因素进行全面、系统持续的有效调控,从而强化教学管理的效果,全面提高高等院校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康德军.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J].黑龙江教育,2003(11):47.

[2] 刘艺,张黎.构建院系科学化教学管理新体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112.

[3] 齐毅.关于专科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探讨[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9.

[4] 陈广立等.构建院系级教学信息链,优化教学管理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222.

[5] 唐日梅等.构建高校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67.

[6] 林琼,周远成.创建科学规范的系级教学管理体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4):229.

[7] [17] 胡丽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1.

[8] 王真真.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7(3):63.

[9] 吴立伟.ISO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2007(5):58.

[10]王贤生,孙悦亮.地方院校教学管理中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86.

[11] 王政铎.论评估手段在教学管理体系中的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80.

[12] 康德军.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J].黑龙江教育,2003(11):48.

[13] 杨国辉.高校“弹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构想[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4):49.

[14] 孙鹏,张东旭.构建高校学术型教学管理体系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9-61.

[15] 耿艾莉等.基于服务功能的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探讨[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88.

[16] 沈成君等.创新教学管理改革模式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16.

[18] 井明伦,黄瑛.建立高等农业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1997(6):25.

[19] 肖亚芹等.建设高水平本科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综合性大学中学院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1):11-13.

[20] 华东理工大学课题组.教学管理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0(3):69.

[21] 周远清等.锲而不舍,讲求实效,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4(1):19.

[22] 崔振军,赵荣涛.构建“四位一体”教学管理体系[N].人民武警,2008-02-05.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Study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Chang-hai LI Zhen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篇(3)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管理的幅度和难度也在增大,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与基础教学,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应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从外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向内部微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1]。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系。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现状是“校-系”两级管理体系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并存[2]。目前许多高校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各级管理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如何完善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围绕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3],探讨激发教学院和系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为“校-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完善提供切合操作实际的方法与建议。

一、目前“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校级管理权力下放不足

目前,大部分的过程管理和环节审批仍然集中在学校职能部门,决策和管理权限也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当执行力这一因素的重大作用被忽视时,新发展目标、新的管理制度和新的实施方案的制定文件往往成为了学校层面下发的空洞的文字游戏,降低管理效果。

(二)教学院职能定位不明确

教学院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职称评聘、人员调配、人才引进、经费调度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性和决定权不够,成为简单的上传下达的执行机构,对于一些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学院却不敢管或不愿意管,虽然不易出错,却容易致使教学管理安于现状,办学的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活力和生机。

(三)系部功能弱化

很少有人研究教学院所属的系部功能和系部目标,高校预算也鲜有给予系部教学活动的经费,系主任岗位也属于兼职设置,系主任地位、任务和职责也没有在校级层面上明确,系主任属于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级”干部,系部教学管理档案的分类及归档范围没有标准,教学建设、研究、改革、监控等资料的保存完整性没有保障。学校对系部工作的不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部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导致系部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陷入日常琐碎的事务中。学校或教学院没有系部工作的绩效评价,缺乏对系部未来工作的导向作用,系部工作质量的差别没有在学校、学院的管理机制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在“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下,校院系有各自的职责分工:学校主要负责目标管理和监控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与教学质量;学院重点负责学科建设并监控专业、课程建设过程;系的重点是负责专业建设并保证教学质量[4]。

(一)一级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宏观决策与调控的核心能力

一级管理组织包括学校党委会、学校行政和各职能部门。一级管理组织主要通过制订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制度框架、任免干部、考核绩效、检查实施过程和落实情况、筹措并分配经费以及提供服务保障等实施管理。1.作为教学主办者,宏观管理权由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负责。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握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偏差,确定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必要的机构设置,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筹措办学经费;另一方面要负责校园基本建设,扩大对外交往,注重考核评估与监督管理的协调性等协调性工作都是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的主要职责。2.校级职能部门应主要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发展的宏观政策。学校职能部门包括人事、教务、财务、科技、资产、对外办事处等部门及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职责是根据行使职能分块处理学校的具体事务。凭借学校政策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导向作用,利用外部因素影响来引导教学院各项活动的进行,使用目标、规划、督导、评估和经费投入等杠杆因素直接调控教学院的具体工作,进而间接调控学院的教学管理目标,促进学院工作的科学有效发展,使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与学校宏观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二)强化教学院教学建设和实施的主体地位

教学院对各个具体专业、具体学科的情况最了解,教学院应该是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主体和中心,应担当起本单位教学管理的重任[5]。教学院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制定具体计划和执行上级方针政策;既充当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承担着教学科研、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等重要工作的任务,又是执行者、控制者,负责维持教学秩序,组织日常教学活动和具体的学生管理。(1)教学院应具有自主的教学管理权限。教学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应该实行“准企业化模式操作”。即按照教学院的教师及学生人数、课时数、实习实训所需经费等按比例下拨各项资金。学院可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包括制订、调整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经费管理权与使用权、教师岗位津贴分配权、教师岗位聘任权、实验室管理权、学科专业规划建设权,使教学院成为办学管理实体,充分发挥其从事教学管理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2)教学院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教学院在拥有更多自时,义务和责任也相应增加。明确规定教学院主要领导的管理职责;设立学院的教学委员会,主管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咨询、研究工作;应定期研究讨论学校的教学工作,并向学校提出相关建议;充分发展发挥教学骨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业务骨干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主要完成者,在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重视培育教学名师,提升教学团队,鼓励并大力支持他们发挥在基层学术事务、教学、科研以及学校民主决策中的作用。

(三)夯实系部管理职能

学院所属系部是学院领导下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其设立与调整的依据是一个或多个相近专业,或者是与产业链相对应的专业集合;也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是直接在系的组织下进行的,教师依课程(或专业)和兴趣组成课程(或学术)小组,负责组织和落实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和科研[6]。系部的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教风和学风建设。每个系部把本系部的教师管理好,问题解决好,保证每个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都能不断地提高,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也就能得到提升。1.设立系部教学管理的专项经费预算。每年由学校人事处核定学年度每个系部的教职工人数,确定经费标准和经费总额,规定系部教学管理费、办公费、学术活动费、差旅费、短期培训费等支付办法。2.明确规定系主任的权益与职责,择优选拔系主任。通过制定《系部主任工作职责》,明确系部主任的义务、职责和权力。适当提高系主任的待遇,有利于调动系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相应的鼓励机制,激发系主任工作的创造性。3.制定《系部评估质量标准》。按照标准规定,对系部工作和成果进行定期的检查与评估,对评估优秀者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不合格者要求限期整改。通过系部评估质量标准,各个系部不断自查和改进,通过实施科学规范管理,以创建优质高效系部。4.定期召开系主任工作会议和教师代表座谈会,加强教学院与系部之间的沟通,加强对系部工作的指导,及时解决系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束语

文章探讨了高校实施的“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的关键是明晰管理层级,校级管理主要行使宏观决策与调控职能,切实加强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为其赋予更多的教学管理权限,学校和教学院必须夯实系部的基层管理职能,增强其日常教学管理和常规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谢献忠 聂忆华 刘丽芳 钟新谷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西玲.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2,4:83.

[2]王海骊,张兴.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00.

[3]赵保全,孟莉,刘圣汉.校院两级管理十年研究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27.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篇(4)

随着高考的扩招,二三本院校的合并,留入到高职院校的优质学苗越来越少,以辽宁省2016年高考录取率来举例,2016年录取率为93%,留到高职的在86%这个阶次上,换句话说,100个人参加高考,有93个人可以顺利考上大学,这93名学生中,86名学生顺利进入本科院校就读,而排名最后的7名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可想而知这个学苗问题,已经是摆在各大高职高校中一个头疼的现实问题。随着高职院校迎来一个春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样一个新时期下,如果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就业率,就业层次,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是一个需要踏实去做的现实工作。学生经过三年的高职学习,面向社会,“产品质量”能否经得住社会的考验,需要反馈到日常大学生活中去,而重中之重,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这个方面,是大学要面对的主体,如果这个方面管控不力,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毕业质量,而学生这个产品的长期价值,也会收到损害。

一、影响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构件

教学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对这些因素一一和教学质量关联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最大影响因素,抓控主要方面,才能保证教学管理方面不出现大问题。而各个因素也要同时进行监控管理,总之,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将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都要逐一进行分析,才能对教学质量提高产生大作用。根据TQC理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分为三个方面,即:管理目标系统、质量管理制度系统、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

(一)管理目标系统

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受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当下社会培养方向的要求,也受学校当下实际情况例如师资、办学条件、学校性质的制约,因此建立质量管理目标系统,要对这个约束条件进行全面分析。例如这个国家教育方针,目前对我国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工匠精神,具有学徒制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实操性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更要注重进口国家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完全体会到这个要求。再者学校性质的制约方面,例如某个高职院校隶属于建设厅,那么就要进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在学生就业渠道上,广为开展相应就业市场,反馈到教学质量建设中去,这样才能因地制宜的改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二)质量管理制度系统

参与教学的各个因素,都会成为教学质量管控体系中的因素,因此从实际来说,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中主要包括教的方面和学的方面的质量管理制度。在教的方面,无论大到招生、培养、就业,还是小到授课要求、教学文件、学生评测表等,都要纳入质量管理制度中,形成常态的考核标准,并有奖惩机制,要落地去执行。在这里要特别说明师资力量的重要性,要具体和深入的制定相应的梯队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制度,教师的职称评定、学历深造、工作量化考核等,都要是很重要的方面,没有好的师资力量,片面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和长远发展,是典型的“自私”主义,学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没有实践技能和理论课程较好结合起来的优秀老师,对于这样基础不好的学生,想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淬炼学生有一个质的突破,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质量管理制度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纲的性质,要做为一个重点工作去做。

(三)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

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是工作极为具体、复杂和细致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发展方向问题,是对于错的问题。因此,它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学评估是保证和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它分两类:一是来自学校外部的评估,包括国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评估等,后者尚未形成明显影响力,前者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作用日益增大。二是学校内部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实施的教学评估,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通过校内外的教学评估,学校不断健全、强化动力机制,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总结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牢牢抓住高职院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三大构建不动摇,我们就可以基本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控体系架构方向的正确性。当然从系统工程来讲,质量工程是一个大工程,从TQC中PD-CA方面来讲,也需要循序渐进的反复推进修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我们把握住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核心,就一定能把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推向一个新台阶。

作者:殷雨时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黎琳.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2).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篇(5)

体育教学管理应该从以往的过程管理,扩展为按照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建立更为有效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全方面发展。从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秩序管理、档案管理计四方面对体育教学管理进行深入的探求。无论是作为一切管理之首要阶段的计划管理,还是作为教学组织过程、教学任务安排以及教学质量检验之根本依据的教学计划,都体现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质量要求。故不仅要根据教学自身的规律,使教学计划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还要使其根据现代科技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需求,进行适时适量的调整。为保证整个教学过程能达到相应的教学质量要求,并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对体育教学进行质量管理,便成了体育教学的上上之选。

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价值

(一)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

(三)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四)加快了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

三、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系统的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系统是为了解决体育教学目前成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而开发的一套体育教学管理系统,内容包括教研室管理(体育课统筹安排、体育场馆安排、教研室年度工作计划)、教师备课(教学计划、单元计划、备课)、学生个体自我评价(初中、高中体育成绩、达标成绩自动生成、总分等)、运动队管理(训练计划等)、体育器材管理等。此管理系统是广大体育教师必备的教学工具。目前开设体育技术课程是体育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关键,对此,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正就此进行进一步研究。2000年9月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期间,世界最为著名的远程教育机构――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远程教育中心,该中心学术主任Glen Postle教授开发体育教学管理系统。

2000年10月,在北京的“中国及世界远程教育研讨会”上,英国一家公司展现了体育专业教育的体育教学管理系统,显示出教育互动的成功。2007年,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周萍老师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用研究》分别人选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体育科报会和第四届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

(一)J2EE技术管理系统研究。

J2EE是SUN公司推出的一种概念模型。其实它只是一个标准,而不是一个产品。J2EE是Java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的简称,意为Java7,平台企业版,是一组套件。J2EE是通过利用这个平台来简化多级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它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结构的分布式框架模型,项目开发者可以通过运用该模型的重用组件、基于扩展标语语言(XML)的数据交换、统一安全模式和灵活的事务控制的这些能力,更快地发现针对于市场的新解决方案,并且其独立于平台、基于组件的J2EE解决方案不再受任何产品供应商和应用程序编程界面的限制。因此,商品供应商和买家都可以选择最合适它们的技术产品和组件。另外,J2EE定义了一种开发多层企业应用标准,以标准化模块化的组件为基础,通过为这些组件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以及自动地处理应用中的许多细节问题,从而简化了企业级应用的整个开发过程。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篇(6)

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MBO(即目标管理)概念,自此,目标管理理论在企业界被广泛应用,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依据目标管理理论,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稳定学校教学秩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依据教学规律,建立学校、学院、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管理系统,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1 教学目标管理体系的确立问题

所谓教学目标管理体系(Teaching Management Objectives System)是指教学管理者根据教学目标,对各院系、教研室和教师进行引导监控,通过对教学过程管理和其绩效的评估,促使各教学单位和教师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努力工作,以实现整体教学目标。

1.1 教学指标体系确立

确立科学的目标体系,是建立教学目标管理的重要前提。教学目标管理的建立应着眼于高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其中在教学的基本建设中,应考虑到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研室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手段建设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各环节实施监控,从平常的学习、考试、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环节着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设想把一个人的学习状态、工作状态,把一个教研室、一个系、一个学院、一个学校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管理工作的状态,分解为若干个能够表达其数量、质量、贡献、效益的指标,对每一指标,按照一定的办法,赋予一定的分类数值。即用分类的概念、积分的方法,以定量的形式显示出来,作为度量学习、工作状态的依据。最后应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求得其综合的总积分,以积分的高低反映各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业绩和水平。

1.2 教学目标管理的实施要求

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要让各学院、教研室及教师明确在实现总目标过程中自身的责任,落实层层责任制,使各教学单位和个人能在工作中进行自我管理,并独立地实现个人目标。在围绕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领导和管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领导者应积极听取下级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的意见,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极大地激发各教学单位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工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目标实施必须严格按照教学目标管理的要求进行,从而保证完成预期的各项目标值。实践证明,子目标编制得越细,问题分析得越透彻,保障措施越具体、明确,工作的主动性越强,目标实施的过程就越顺利,效果也越明显。

1.3 教学目标成果的评价

根据激励理论原理,教学目标实施到预定时间,必须按照定量目标值对实际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对取得成效显著的教学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反之,则惩罚。将评价结果提供给人事部门,作为教师晋级、评职、获奖的依据,成为激励全体教职员工积极争取更好成果的强大推动力。

2 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建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建立的科学合理性

(1)在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具体制定中,尤为要注意学校、学院和教师、上级和下级三位一体的联合参与。运用戴明环原理,围绕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定期修正,制定每学期工作重点、具体工作计划、计划执行的步骤以及中期检查调控、期末总结提高;科学的实现对各目标管理指标的具体分解落实,以实现教学目标管理体系的全面激励,即全员激励、全程激励、全素激励。

(2)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合理的确定目标。由分类积分得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合理科学,权集往往是其最集中的反映,为杜绝实际上常常存在的主观性、随意性、长官意志,采用专家评定法和迪尔菲(Delphi)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即反复用分发专家咨询表的形式,将专家的意见集中、返回、再集中,最后取得确定权系数的较为一致的意见。

2.2 建立健全教学评价制度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围绕教学总目标,建立健全不同教学时间和不同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检查制度。每学期初有对上学期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分析综述;学期中有学校领导、教学督导员、学院教学院长、教务职能部门及师生之间的教学检查、调查;学期末、年度终有对全年、全期教学总完成情况的综合考评和评优。师生有权力和义务,在教学的整个循环周期中,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质疑,为教学目标管理体系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监控。

2.3 加大在教学管理上的现代化装备投入,努力满足教学目标管理体系的监测、运作技术要求

随着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动态过程的调控,监测愈来愈显得重要和迫切。在教学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校实际,完善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设施,使用先进的教学评价,综合教务管理、动态教学网页、教学监控点播系统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软件,为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定量系统研究、纵深发展,提供精确的经验理论与实践数据。

3 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实施情况分析举例

3.1 某校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实施结果运行轨迹

以下是某校实施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多年来的数据图表1,图1。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篇(7)

其二,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如吴江提出“构建三大意识、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方法”;第二,实践教学的条件,如安翔阐述了完善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第三,国外实践教学的借鉴,如贺慧玲专门探讨了法国公共管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做法。综上,现有的研究侧重于理论探究,缺乏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仍有继续深入的可能,尽管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有序开展,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未能形成合理、有效的体系,未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研究,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题组带着问题走访了吉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高校,并与该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进行了充分交流。通过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同学们对实践教学的看法。根据调研,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情况,总结了行政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根据

当前高校普遍推行学分制,学生只有积累足够的学分才能具有毕业资格。行政管理专业本身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更值得重视。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占多大的比例一直是困扰教学安排的重要问题。以吉林大学为例。吉林大学对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为:本专业适应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专业训练和广泛基础知识、具有创新能力、智力技巧和良好思维方式的高素质的理论性人才和实践管理性人才,包括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和具有现代管理思维的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才。吉林大学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到总学分(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总计)的10.3%,需要指出的是该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仅仅包括大类共同环节(入学教学、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毕业教育)与专业实践环节(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并没有出现课程训练等环节。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具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结构,既掌握现代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和经济社会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电子政务专门技术人才。对比看出:尽管吉林大学与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的培养目标中提到了培养理论性和实践性管理人才,但在具体表述中的确存在差异,这与这两所学校的定位是相一致的。吉林大学定位于研究型大学,而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则定位于高职类应用型大学,两类高校对实践课程设定的学时也明显不同。但关于实践教学在教学安排中究竟应占多少比例,实践教学学时的设定与学生就业及后续的发展有何关联,这两个问题在调研中没有人能给出合理科学的答案与依据。经搜集文献资料,也没有相关研究。

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笔者在2009年发表的《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一文中就曾提到,从已经开展的实践教学来看,现有的行政管理教学队伍还不足以满足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需要,因为绝大多数教师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就走向教学岗位的,本身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与能力,这使行政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推行遭遇瓶颈。至今,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课题组调研的其他高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以南开大学滨海学院为例,根据行政管理系电子政务的特色方向,课程内容融合行政管理理论与计算机理论,很少有教师能够把两门学科做到融会贯通,因此在讲课中就容易出现要么过多侧重行政管理理论,要么过多侧重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在实践教学中表现为过多依赖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传授数据库建设、网页设计等内容。相比其他高校,吉林大学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师资则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电子政务理论课程带头人张锐昕教授。张教授最初所从事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后转向行政管理专业,(先后获得计算机软件专业学士学位、行政管理专业办公自动化方向硕士学位和政治学理论专业行政管理(电子政务)方向博士学位)在多年实践中,他已能做到政府管理与计算机知识的良好结合。张教授在担任吉林大学电子政务实验室主任期间,承担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时参与了吉林省政务网站的建设与评估工作,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我们的调研,在国内行政管理专业领域,像张教授这样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学者并不多,这是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实践不能有效展开的重要因素。

3.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

通过与学生的座谈,受访的学生认为在同学中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不重视的现象。一方面学生迫切意识到就业的紧迫压力,另一方面却对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不屑一顾。通过比较其他高校的课程体系,如表4所示,笔者认为笔者所在学校的行政管理实践课程设置的丰富性已经走在其他高校的前列。除全校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形式与政策教育、毕业设计等课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论从学时安排还是课程内容安排上,已基本起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从教师反馈来看,同学们对教师布置的实践任务不能与理论授课的学习任务给予同等对待,此外,由于实践课程难以单独针对个体进行考评,所以实际操作中通过考察小组集体表现由教师给出整体评分,即每个成员都会享受同等分数,这就难免存在小组成员“搭便车”的行为,考评机制的不完善也客观导致了学生的不重视。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思考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系统论的角度考虑。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既需要有软件硬件提供基础与支撑,也需要有学校制度保障。更重要的是,应在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指导下,同时发挥组织授课的主体(教师)与客体(学生)的积极性。

1.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与培养方案

专业教学必须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整体定位、专业在学校中的定位以及学科特点。行政管理学是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交叉综合中发展起来的,兼具两门学科的特点,但必须明确的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从现实发展来看,行政学的研究需突破行政职能、行政机构、行政制度的研究,更应适应社会需求,重视行政管理的社会管理职能,以此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如新公共管理倡导的构建不断满足顾客需求的政府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对于高校来说亦是如此。行政管理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在实际运行中,课题组所在的行政管理专业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学校定位,已经重新修订了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掌握行政管理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新增部分实践课程,如专业访学,提供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交流平台以拓展视野,秘书工作实训、应用文撰写实训则更加侧重专业技能培养,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凸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由于新的培养方案刚刚实行,运行效果还有待于检验,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需要动态匹配,需在持续修订中实现科学合理。

2.多途径提高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素质

优秀的师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各高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优秀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首先,高校选拔教师应破除唯学历至上的观点。从近些年高校教师招聘条件来看,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已成为最基本的条件,但高学历不代表有较强的授课能力。其次,高校应搭建合理的教师队伍。既要有理论教学型的师资,也应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带领专业实践。一种合理的考虑是,可以聘用具有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管理者担任教师,这样能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引领学生对实践教育的重视,传授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能。最后,学校应给专业任课教师提供到管理岗位实践的机会,可分批次组织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应用所学理论的机会,也可以锻炼教师的实践技能。目前来看,学校团委(学生管理部门)已经提供过此类机会,但由于教师的考核或升迁是由人事部门或组织部门进行,部门之间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教师挂职锻炼对教师的职称晋升不会带来直接的利益,有教师甚至认为挂职只会耽误写论文搞课题的时间。因此,此项制度的落实需要学校甚至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进行整体考虑,才能免去教师的后顾之忧。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篇(8)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250

自国家在建立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后,各个高校纷纷制订了人才培养的方案和计划,围绕社会的需要,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制定。目前,必须要将人才培养围绕着实践和应用两个方面,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才能实现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竞争性的提升。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化解的设置能否成功,与是否可以办出有成效的教学,有着很直接的影响。所以,高校应该构建符合社会发展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1高校开展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将理论知识后额实际操作相互联系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当前这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等现象,经过分析和研究后发现,大部分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要求很高,要求学生不但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运用的能力,也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使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当前很多的学生在学习中,自身动手能力较差,并且课下的时间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课程实践,自身的能力缺失和企业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就是为了缩短这种差距,摆脱当前高校教学的困境,通过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弥补学生自身经验不足的缺陷,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2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新的课程,很多的院校都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但是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很多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不到位,实践性建设条件较差,学校的实践性经验不足,教师的实践性能力较差等。

21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不到位

既然是管理者,那么就要具有深刻的管理知识,只有学生身在教室学习,才是大学。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大部分都是偏重理论知识,课时占用较多,专业实践性课程课时很少。所以即便是安排时间进行专业学习,但是因为经费的紧张,很多的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等原因,导致学生在实践性学习的过程中都是走马观花,并没有达到预期实践性训练的效果。

22教学环境比较差,教学的设施比较薄弱

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是需要有一定的环境基础的。专业实验室的建立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学习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操作联系在一起。但是高效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建立的时间很短。发展很慢,还有一些学校在这一方面出于一片空白。这就使得很多的学生在毕业前都没有使用和见过这种财务的软件,到了工作中并不会使用。同时学校在实训室的经费投入不足,这就会导致在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被耽误,或者是学校在投入的经费不足以支撑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导致虽然进行了实践性教学但是没有达到实践性教学的目的。

23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的学校在教学的计划中设置实践性教学的环节,但是整体的系统还是存在问题的,系统内部的指导性不强。有的在课程中加入了一些实训的课程,加入了一些实践性课程的课时,但是这些可操作性不强。

24实践性教学的师资力量较弱

我国高校的师资力量主要是高校的优秀的毕业生。但是他们的学历虽然比较高,但是自身没有在公司工作的经验,]有相关的经历。所以,在教学中这些教师难免就会将理论和实际脱离。这些教师在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就会影响到实践性课程的效果。同时,因为我国的各个学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设置上起步较晚,但是招生的速度很快,很多从事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教学培训,大部分都是转专业过来的,没有相应的经验,这就会导致实践性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3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建设的具体措施

31转变观念,构建适合高校发展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知识是来自实践的,能力是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的,所以必须要建立各种教学的实践环节,转变高校观念,建立以培养理论和实践结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坚持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培养,完善各种教育的制度和规范,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实习。实习是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地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初步去认识社会实践,了解企业的财务管理专业工作的重要方式。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实训课程的教学环境

实训课程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应尽可能地开辟多个实验室,为其提供经费。还要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实验室,让学生在校门内就有可以亲身体验到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让每个学生在实践的课程中,完善方案设计,扮演合适的角色,感受到财务管理专业的真谛,培养自身的实践性能力。

33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实现。

(1)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开展企业的咨询活动或者是进行企业的专题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老师的实际知识的应用还能弥补教师在教学中的经验不足。

(2)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办公环境和资源。这样就可以弥补学校的场地不足,并且在学生实习中,可以邀请企业人员对其进行讲解,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对系统训练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但为企业培养了人才,还为学生的实践课程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4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需要加强对现有的实训人员的培养,并且制定相关性的政策,引进高水平的教师,鼓励教师参与到实训课程中。学校还应该为教师的自身的水平的提升开展各项培训、考察等活动,调动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促进实训教学课程水平的提升。

35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企业和社会的满意是培养高校财务管理人才的最终目标。学校的财务管理一方面需要很强的实践性能力看,同时还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财务管理中的技能相互结合才能被社会接纳。所以,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应该不断地研究和完善,建立合适的教育教学体系,让学生通过实践课程的考核,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孙家和,王雅敏,杨海蓉涉外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与教改问题研究――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问题再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2).

[2]张艳秋财务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发展[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2005.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篇(9)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这就对旅游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当前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以市场为教学导向,以就业为教学目标,走市场化的办学之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人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确立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它对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和类型作出了总体规定。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使培养的学生懂经济、会管理、善沟通、强应用,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在确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笼统的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之外,还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教学资源和师资对培养的人才进一步细分定位,使其在旅游管理的某一领域成为专业性人才。

二.完善课程设计与内容

在课程设计上,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旅游学原理学习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构架起专业学习的理论基础,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旅游产业发展动态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在教学内容上,以旅游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为脉络,分析旅游活动的构成与特征,引进学科前沿成果,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授课教师要在涉及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等章节后布置学生课后查资料,编制旅游资源开发计划、旅游市场主题促销口号,请同学们评出最佳方案,极大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性。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案例式教学。在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开发、导游业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能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其次,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前沿讲座、专题报告等其它形式为补充的教学方法。学校或者老师应广泛与旅游管理政府机构、各类旅游企业进行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政府官员、旅游学专家、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给学生作有关旅游政策法规、旅游热点问题、旅游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讲座或报告,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随时把握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加深对某些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四.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利用校外实践基地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是在教室或实验室进行的,由于实验室模拟环境缺乏真实性,学生仅凭想象感觉操作,难以提高实践能力,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实验室设施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使用率不高,也造成了极大的教学资源浪费。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完全可以走出校门,利用校外资源,通过与校外旅游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锻炼场所。校企联合办学是国外较为成功的一种教育模式,这既能为高校解决校内实验室建设经费紧张的问题,又能促进旅游管理毕业生业内就业,缓解我国旅游高级管理应用型人才供需间的矛盾。

五.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推动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选好学科、专业带头人。要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确定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要着眼于专业的建设,服务于专业的发展,选拔和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首先从师资队伍的建设入手,通过培养和学习,鼓励基础课教师在完成基础课教学任务的同时,研修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根据课程综合化发展的需要,加大复合型优秀人才以及高学历教师的引进力度,在人才引进上应着眼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工作;鼓励在职教师向高学历和双师素质方向发展,选拔、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

六.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应该通过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从事旅游企业的管理工作,以便有效降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潜流失率。笔者认为,全方位就业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全程指导。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充分的就业前准备,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例如,一年级新生可侧重于职业特点介绍,帮助学生充分、正确认识旅游行业的职业特点、用人制度与发展前景。二年级学生可侧重于专业课程指导,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班学生可侧重于就业技能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2)一对一指导。为了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劣势,找准就业方向,避免学生盲目就业,就业指导应该采取一对一的指导形式。旅游管理专业可通过实施“就业指导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一位就业指导导师,就业指导导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爱好与特点,对每个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总之,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一直是支撑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根本智力保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培养旅游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旅游人才,成为摆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领域的一大课题。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篇(1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3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要想使学生管理工作跟上时代步伐,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模式。ISO9000质量体系蕴含着预防、监督和自我改进三大科学管理机制,既渗透了当代先进的科学管理思想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又借鉴了发达国家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融基本性与先进性为一体。[1]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行并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控制”与“质量改进”理念有助于克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将“结果管理”前移至“过程管理”,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过程的计划、实施、监督与改进不断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

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种标准的统称。它由质量管理体系技术委员会所制定,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12000多个标准中最畅销、最普遍的产品。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正是把质量管理从对产品进行评估转为对过程实施控制,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由质量保证转向质量管理。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得到了企业的广泛采用和认可,因其提出的以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等理念符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规律,也给学生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更重要的是在ISO9000族标准的应用范围中教育排在第37位,可见ISO9000族标准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就已将教育行业包含在内了。

二、学生工作质量管理与过程控制的内涵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之一是“过程控制”和“质量改进”。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视为过程进行控制,依靠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监控,防止工作中出现偏离规范的行为,保证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不断稳步提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就是各种环节和过程的组合。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可分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可划分为若干个大过程,一个大过程又可划分为彼此相关的小过程。对每个小过程的有力控制是对大过程控制的促进与保障,对大过程的控制又为对每个小过程的控制指明方向。每一个过程都有相应的实施标准和工作流程,包括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实施、监控、反馈等。由于主体、周围环境及资源的不断变化,过程在实施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偏轨现象,此时要立足实际对过程进行改进,在维持―改善―维持―改善……不断循环中上升。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忽视了对过程的管理。其弊端是当工作结果出现差错时已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一项工作的失误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并导致后续工作的瘫痪,严重影响了工作效果和办事效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将“预防”寓于教育管理之初始,将“控制”寓于教育管理之始终,力争使学生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整个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精髓与灵魂。将其在高校质量管理工作中加以变通实施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工作质量持续提高。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赖于顾客,因此组织应该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从而满足顾客要求并超越其期望。[2]学校的直接顾客是学生,间接顾客是社会、家长及用人单位,学校提供的是教育教学的管理与服务,产出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要求学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一切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其次,还要以家长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将家长的期望、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方案对接。学校与用人单位可以制定“订单式”联合培养计划,在完成学校规定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单位人才需求定向培养,如加设部分课程、企业文化的宣讲等,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对应单位工作,缩短了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时间,也大大降低了单位人员流动的频率及带来的损失,节省单位为招人、留人等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领导作用

领导者应确保组织的目的与方向的一致。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2]高校领导者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需求后统一制定高校教育管理质量方针与目标,并建立、实施一个稳定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积极争取、充分利用一切有利资源,增强教职工质量与责任意识,完善监控与考评办法,拓宽反馈渠道,以确保教育管理质量目标的实现。高校质量管理工作虽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必须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主体和领航作用。

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唯有其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组织的利益发挥其才干。[2]高校质量管理工作除了领导掌舵,更重要的是要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团队配合,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也要发挥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搭建一个学生自治、家长献言、单位参与、社会监督的平台。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2]高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识别各个教育教学过程,明确各个过程的职能、规范和责任,理清不同过程之间的关系并识别与其他过程的接口,对所有过程进行监督、控制与分析,发现不合理或违规的地方不断进行改进。

5.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2]将教育教学活动划分为过程时不能将所有过程都割裂开来,而要在正确理解各个过程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基础上用系统的眼光将有关联的过程看做一个整体,明确整体过程的目标与规范,识别关键过程,在活动发生冲突时分清主次,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统筹安排,优化配置,保证系统的有序高效运行。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永恒目标。[2]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应当是高校追求的永恒目标。持续改进应按PDCA循环的方式不断进行,将成功的过程标准化,包括过程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确定、具体运作执行、总结执行结果、对结果进行反馈处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解决。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应在这个循环不止的科学程序的运转中得到不断提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一个高效、准确、畅通的信息系统,对各环节和过程的数据进行全面灵活的收集,对社会中各信息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反应。对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分析,利用相关质量管理工具及时发现数字背后的问题,为决策的制定与过程的改进提供依据。

8.互利的供方关系

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2]高校的供方是合适的教材、教具、教学设施等物资的供应者,以及优秀的校内外实验教学环境。[3]高校要建立教学物资、教学设施等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与供应商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建立更广泛、深入、长远的合作。积极与企业寻求合作,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强大合力,建立优秀的校外实验教学环境与社会实践基地,将产学研有效结合。

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1.完善学生工作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学生工作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过程和环节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完善学生工作质量保障体系是过程管理的基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设立学生工作质量目标体系,根据学生工作质量总目标的要求,分层细化各个环节和过程的分目标,在总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完成各分目标,有利于教职工了解组织目标并追求组织成功。二是实行岗位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进行定岗定编定责,本着节约用人、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对确定的岗位进行人员及素质配备,将工作过程及规范细化、深化、文件化,并纳入到管理制度之中。三是强化责任意识,定期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对教职工进行量化考核,确保工作干到实处,责任落实到人。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手段考核工作完成情况,评价指标和内容要科学合理,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晋升和评聘的依据。

2.建立学生工作质量监控体系

学生工作质量监控体系是学生工作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影响学生工作质量的诸多环节进行监控,使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学生工作质量监控体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校内监控机制,通过对每个过程输入输出的监控,对相关数据信息的采集和深入挖掘分析,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将事后修补改为动态控制。二是开通社会监控渠道,让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全员参与,将他们的评价和满意度作为制定和改进学生工作质量目标与计划的依据。三是落实质量改进举措,监控体系建立的目的就在于质量改进,但质量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个个周而复始的运转中不断提高。四是加强全面监控力度,校内外的监控侧重点和情况各不相同,监控信息不能分散割裂开来,而要以系统的眼光综合分析利用,加强全面控制。

3.加强高校教工质量意识

高校教职工是实施学生工作过程管理的主体,学生工作人员的责任缺失、质量意识差等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质量。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求学生工作人员树立质量意识,增强责任心,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对待工作不能自由随意。但教育教学工作毕竟与企业生产有所不同,学生工作人员还要用爱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用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用责任心感染每一位学生。

4.过程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过程控制理论虽然能将事后检查缺陷转变为预防缺陷,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高校作为育人的摇篮毕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学生工作在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同时更要以“人为中心”,要将过程管理与柔性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主动。

以“人为中心”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真正关心、爱护学生发展成长的同时,更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与研究的主体地位,杜绝在课堂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力争教学形式多元化,鼓励学生解放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以“人为中心”还体现在高校也要以学生工作人员为中心,在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与规范、建立全面的监控体系的同时,更要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教职工的潜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在一个既严肃又宽松的环境中创造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沟通交流技术 下一篇: 实体经济概念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