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市场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5 10:18:33

国内经济市场

篇(1)

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影响因素分析

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是一个与经济相关的问题,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问题已不可能脱离政治因素而独立存在。同样,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能否获得,不能简单的仅从经济层面来考虑,而要考虑政治因素对其具有的更为深远的影响。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已成为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地位获得的两大直接因素。

(一)政治因素

当今世界中,经济因素已成为国际交往的最主要内容,但世界经济仍不免受到政治因素的困扰。在世界各国频繁的经济往来中,为实现本国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各国往往利用政治权力来积极干预与他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因此,对本国经济利益的维护和扩展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一场政治较量。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国一贯推行的有别于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独立的外交政策,使得美国的商界和政界在我国“入世”、“最惠国待遇”这些可以对中国加以限制的手段相继失去作用以后,一致寻找新的更有力的手段来遏制我国的发展,而“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正中其怀。

市场经济地位的赋予,绝不仅仅是对经济体制的认同,还带有相当的政治色彩。欧美等西方国家在确定一国是否属于市场经济国家时,政治因素、国家利益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2002年给予俄罗斯市场经济地位,2003年给予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市场经济地位,与美国在反恐行动和伊拉克战争方面对这些国家的需要密不可分。欧盟2002年给予俄罗斯市场经济地位也是出于政治需要,欧洲大陆在能源上还要依赖俄罗斯,而且俄罗斯产品对欧盟市场的冲击也不大。

另一方面,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与我国有众多贸易利益关系的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明显感觉到我国迫切需要解决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他们已经开始利用它来牵制我国,牟取最大政治经济利益。今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要求市场经济地位的呼声会越来越高,行动也会越来越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要价也可能会不断提高,范围也会不断扩大,从而我们受到的牵制也将越来越多,付出的政治经济代价也会更加高昂。目前,欧盟和美国拒绝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理由,已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国家干预、法治、汇率、劳工标准等许多方面,远远超出了倾销和反倾销的范畴。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和警惕。

(二)经济因素

近年来,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各国的国内产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威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也顺势开始抬头,反倾销因此被各国频繁利用,来保护本国的工业发展。

尽管欧美国家对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也有反倾销,但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实行反倾销则更为容易。因为对一个在市场经济下经营或者对一个和政府没有任何关系的企业提起反倾销诉讼,诉讼国必须自己拿出有力证据来指控他的倾销行为。而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来说,可以不用拿出证据,只要指其价格不正常,援引第三国价格做一比较,而无须提出更多的证据便可轻而易举地指控倾销成立。因此,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实行替代国制度实质上就是欧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操作简便、成效显著的工具。

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以及在我国已加入WTO的情况下,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的限制作用已逐渐减少,对我国实行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这一非平等的甚至是歧视性的待遇,使得反倾销成为发达国家有效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的同时,直接导致了我国反倾销案件的增多。

如表1所示,我国已连续十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各国对我国的反倾销立案总数在WTO立案总数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如图1所示,我国现已成为以欧、美为首的包括印度、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反倾销的主要对象,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和首选指控对象。

欧美国家只要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就可以以此为条件,随意挥动反倾销的贸易制裁大棒,征收高额关税,制造另外意义上的贸易壁垒和不公平竞争。

对非市场经济地位相关规定的质疑

非市场经济广泛存在于各国的反倾销条例中,尽管各国反倾销法中都有针对于它的具体条款,但是无论是在对它的判定标准上还是在对它的具体反倾销适用标准上,国际上都没有一个具体统一的规定。从而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争取市场经济地位以及更好的应对反倾销带来了很大障碍,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一种不公平待遇。

(一)对非市场经济认定标准的质疑

对非市场经济地位认定的随意性——由谁认定、以什么标准认定,既没有规则可寻,也没有透明性可言。即使在关贸总协定GATT和WTO的相关规则中也并没有专门针对非市场经济的条款,既没有对其做出明确的定义,也没有规定统一的判定标准。

(二)对替代国选择标准的质疑

1.替代国选择标准的随意性。在一个反倾销案件中,视为符合替代条件的国家往往不止一个,至于选择哪一个国家为替代国,是由主理机关确定的。主理机关在确定替代国问题上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因而其结果的不确定性很大。实践证明,同一案件中对符合替代国条件国家的不同选择,对案件的结果即是否构成倾销、倾销幅度的大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在1976年波兰高尔夫草地车倾销案中,美国商务部先选定加拿大为替代国,认定倾销成立,后因加拿大生产商停止生产而改由西班牙作为替代国,又认为倾销不成立,即是典型的一例。

另外,在同样一种贸易争端中,不同国家也会选择不同的参照国。譬如,1998年欧盟对我国彩电的反倾销是以新加坡为参照标准,2004年美国对我国彩电的反倾销则是以印度为参照标准,这种做法不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化。

2.忽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以及比较优势的存在。替代国制度是建立在一个经济学的假设之上的,即如果受调查产品出口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与替代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那么其生产同类产品的成本也必然是相近的。这一假设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不同国家间的生产要素是完全相同的。

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世界上并不存在两个经济发展水平完全相近的国家,即使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也不意味着同类产品生产成本近似。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国际贸易才得以存在和发展。而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的异质性也会造成各国不同的比较优势的存在,这种比较优势也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但是替代国制度却否认了这一事实,忽视了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比较成本优势,结果往往是高估了产品出口国的生产成本。

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存在,为某些国家以替代国政策为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预留了相当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也使得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努力时刻面临不公正的反倾销调查的威胁。

我国的应对策略

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应该积极地加强对外交流与宣传,主动地与有关国家就反倾销问题进行谈判,争取相互达成友好协议,并努力尽快使有关发达国家充分认识和承认我国已是市场经济国家,争取尽快使我国应诉企业摆脱由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一因素而遭致的歧视性待遇。在必要的时候,我国政府也应当出面与反倾销有关当局进行交涉,努力为我国企业争取公正裁决。

(一)加强对外交流与宣传

市场经济的审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歧视性和任意性,对此,被调查者在应诉中的抗辩是力不从心的。俄罗斯取得美国市场经济的认定,俄官员认为是其双方长期谈判的结果。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通过外交手段与西方国家的高层磋商,促使他们尽早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我国政府在坚持不懈地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就非市场经济及替代国问题进行双边谈判的同时,还必须向国际社会大力宣传我国基本完成市场经济转轨的事实,使国际市场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有客观、真实的认识。另外,如确有国家利益需要时还要理直气壮地拿出必要姿态,迫使外国政府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因素考虑做出让步,通过各个击破的方式,摘掉非市场经济帽子,解决替代国问题。

(二)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我国已是世贸组织成员,应该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所提供的法律救济手段,就欧美等西方国家替代国制度中的不合理与不公正之处,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进行有理有力的抗辩。根据GATT附件九第6条第1款第2项规定,“只有全部或大体上全部由国家垄断贸易并由国家规定国内价格的国家”,才属非市场经济国家。然而,事实上中国的对外贸易并未受政府垄断,一般商品的国内价格业已放开,从这一点来说,对我国适用替代国制度是有违GATT附件九第6条第1款第2项的规定的。我国政府适当时可就此提出异议,请求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主持公道”。

篇(2)

1当前宏观经济环境

历经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各国在此之后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复苏计划。

1.1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央行的201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0城镇新增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9.1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处于较高水平”。当前我国工业生产加速回升,企业景气指数上升到较高水平;内需保持平稳增长,出口强劲回升;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仍高位运行;物价明显上涨,通胀压力增大。受十二五规划开局年的影响,国内今年的投资整体上将延续去年的高增长态势,投资冲动依然持续。

1.2国际经济形势

IMF今年1月的《全球经济展望》中指出,世界经济的“双速复苏”仍将继续,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5%,相对2010年10月份的预测上调了约0.25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二次复苏”今年将得以延续,全年GDP平均增速可能在3%~3.5%,且经济增长结构将明显改善,私人需求的持续增长将接替政府刺激,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美国的财政政策将是大选将至、两院分制格局下博弈和妥协的结果。由于金融危机期间的大量政府支出,目前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控性十分堪忧,可能成为今年美国经济增长最大的不确定性之一。欧元区债务问题虽然未找到制度性的根本解决方法,但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正在逐步弱化。由于葡萄牙债务在今年上半年集中到期,因此上半年是影响欧洲债务走势的关键时期。下半年的8月~10月,西班牙的大量债务将到期,或将再次令市场情绪有所波动。边缘国家的融资状况是最大的风险,但各国政府防范任何系统性风险的政治意愿很强,从而降低了风险蔓延的可能性。欧洲未来经济走势的关键点,在于欧债危机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以使各国重归增长之路。

2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

2.1房地产市场需求状况

我国的房地产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城镇,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深入,房地产的需求也在不断的膨胀,这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崛起、产业化,并最终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可以看出;同时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改善性需求也在增加,并且带动了部分房地产投资需求。

①人口城镇化推动房地产需求膨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推行城镇化进程以来,伴随着城乡公共资源的严重不对等,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加速态势,尽管遇到计划生育等因素的影响,但我国的城镇人口基数还是由1978年的1.7亿快速递至2009年的6.2亿,如此庞大的城镇人口基数与增幅需要相应的房地产需求。②改善需求加大房地产市场需求。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的居住条件也需要不断的改善,根据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改善周期为14年,也就是说每隔14年需要改善一次住房,这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③投资需求引爆房地产市场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同样带动投资的需求,而房地产市场作为需求快速增长及杠杆利润较大的行业吸引了大批趋利资金的介入,导致了房地产进一步爆发式增长。

2.2房地产市场供给状况

①高利润诱导趋利资金大量介入。房地产市场不但本身具有相对垄断性的高利润,还具有金融杠杆的收益放大效应。高收益吸引了大量的趋利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现绘制以2000年为基数的我国房地产市场投资指数与利润指数曲线图,如图1所示。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到自200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利润指数呈上升趋势,2004年后趋于相对稳定期,而房地产投资指数却呈现出加速膨胀,特别是2002年后,这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供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供给指数分析。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高需求高收益带动了大量的趋利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同样导致了我国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加速膨胀。

2.3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供给与需求都处于高速增长期,而目前的供需平衡状况是我们很多人关心的焦点,由于数据的局限性,本人只能通过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做个梳理,以期找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正事供需状况,现绘制供需平衡图如图2所示。通过图2,可以看出自从2000年后,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趋势,并且呈现供需缺口继续加大的趋势,当然这一方面跟我国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有关,特别是2000年后,国家放开房地产市场,吸引了大量的趋利资金进入,但同时对于供需继续拉大后的供需失衡不得不引起高度的重视。

3宏观经济环境对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影响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主要上游产业,房地产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因而又带动了钢铁、水泥、玻璃等50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房地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对其他行业辐射而广,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因此,它能够也应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由于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房地产业的兴衰对宏观经济状况也有深远的影响。反之,宏观经济环境也影响着房地产业的发展。

3.1国内经济环境对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影响

3.1.1稳健的货币政策下的房地产市场供求.

受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放缓的威胁,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宏观调控走向发生变化,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主导,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自2010年来,通胀压力明显的情况下,央行采取二次加息措施,旨在抑制通胀防止经济过热。商品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当供给和需求发生变化时,价格也会变化。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影响供求的因素,引起房地产市场供求曲线的位置移动,进而影响房价。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会从以下几方面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

①开发企业的投资资金来源。促使房地产企业转变经营策略。尽管最近两个月一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但对于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来说,其运营状况并不乐观,高负债率普遍存在。房地产业对信贷依赖度很高,此时的加息将直接提高开发贷款利息成本,增加房地产开发的难度,尤其是对于部分高负债运营的地产商无疑带来更大的资金流转考验。②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消费型需求者的影响。抑制一些购房者的购房行为。加息也会直接提高个人房贷的利息成本,与之前的一系列打击投资性购房需求的政策形成叠加效应,必然会打消部分购房者的购房冲动,市场需求会因此而暂时减少。③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投资型需求者的影响。对于投资型需求者来说,投资决策主要取决于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除了会提高投资者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还会改变投资型消费者的预期。需求理论表明,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是影响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经历去年的“国十条”,以及年初的“限购令”出台,是以行政调控方式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但需求被抑制不等于被消除。目前的商品房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这仍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3.1.2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2010年春节以后,在整体房价上涨、通货膨胀的预期影响下,投机、投资及自住型购房三管齐下,房产市场出现抢购潮,价格也随之扶摇直上,高烧不退。1~4月份,经过几近天量的交易量以后,政府出台房产新政。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已经不是经济问题而直接是政治问题了。因此国家决定推出房产新政,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贷款利率的优惠门槛、提高异地置业的投资门槛。之后,北京首先推出“限购令”,随后各地均出台限购措施,在此轮调控中,各地的“限购令”被认为是体现了政府调控房价的决心。同时,“限购令”也起到明显效果,2010年10月上旬,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

3.2国际经济环境对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影响

篇(3)

1当前宏观经济环境

历经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各国在此之后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复苏计划。

1.1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央行的201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0城镇新增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9.1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处于较高水平”。当前我国工业生产加速回升,企业景气指数上升到较高水平;内需保持平稳增长,出口强劲回升;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仍高位运行;物价明显上涨,通胀压力增大。受十二五规划开局年的影响,国内今年的投资整体上将延续去年的高增长态势,投资冲动依然持续。

1.2国际经济形势

IMF今年1月的《全球经济展望》中指出,世界经济的“双速复苏”仍将继续,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5%,相对2010年10月份的预测上调了约0.25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二次复苏”今年将得以延续,全年GDP平均增速可能在3%~3.5%,且经济增长结构将明显改善,私人需求的持续增长将接替政府刺激,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美国的财政政策将是大选将至、两院分制格局下博弈和妥协的结果。由于金融危机期间的大量政府支出,目前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控性十分堪忧,可能成为今年美国经济增长最大的不确定性之一。欧元区债务问题虽然未找到制度性的根本解决方法,但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正在逐步弱化。由于葡萄牙债务在今年上半年集中到期,因此上半年是影响欧洲债务走势的关键时期。下半年的8月~10月,西班牙的大量债务将到期,或将再次令市场情绪有所波动。边缘国家的融资状况是最大的风险,但各国政府防范任何系统性风险的政治意愿很强,从而降低了风险蔓延的可能性。欧洲未来经济走势的关键点,在于欧债危机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以使各国重归增长之路。

2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

2.1房地产市场需求状况

我国的房地产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城镇,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深入,房地产的需求也在不断的膨胀,这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崛起、产业化,并最终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可以看出;同时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改善性需求也在增加,并且带动了部分房地产投资需求。

①人口城镇化推动房地产需求膨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推行城镇化进程以来,伴随着城乡公共资源的严重不对等,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加速态势,尽管遇到计划生育等因素的影响,但我国的城镇人口基数还是由1978年的1.7亿快速递至2009年的6.2亿,如此庞大的城镇人口基数与增幅需要相应的房地产需求。②改善需求加大房地产市场需求。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的居住条件也需要不断的改善,根据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改善周期为14年,也就是说每隔14年需要改善一次住房,这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③投资需求引爆房地产市场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同样带动投资的需求,而房地产市场作为需求快速增长及杠杆利润较大的行业吸引了大批趋利资金的介入,导致了房地产进一步爆发式增长。

2.2房地产市场供给状况

①高利润诱导趋利资金大量介入。房地产市场不但本身具有相对垄断性的高利润,还具有金融杠杆的收益放大效应。高收益吸引了大量的趋利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现绘制以2000年为基数的我国房地产市场投资指数与利润指数曲线图,如图1所示。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到自200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利润指数呈上升趋势,2004年后趋于相对稳定期,而房地产投资指数却呈现出加速膨胀,特别是2002年后,这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供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供给指数分析。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高需求高收益带动了大量的趋利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同样导致了我国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加速膨胀。

2.3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供给与需求都处于高速增长期,而目前的供需平衡状况是我们很多人关心的焦点,由于数据的局限性,本人只能通过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做个梳理,以期找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正事供需状况,现绘制供需平衡图如图2所示。通过图2,可以看出自从2000年后,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趋势,并且呈现供需缺口继续加大的趋势,当然这一方面跟我国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有关,特别是2000年后,国家放开房地产市场,吸引了大量的趋利资金进入,但同时对于供需继续拉大后的供需失衡不得不引起高度的重视。

3宏观经济环境对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影响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主要上游产业,房地产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因而又带动了钢铁、水泥、玻璃等50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房地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对其他行业辐射而广,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因此,它能够也应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由于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房地产业的兴衰对宏观经济状况也有深远的影响。反之,宏观经济环境也影响着房地产业的发展。

3.1国内经济环境对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影响

3.1.1稳健的货币政策下的房地产市场供求.

受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放缓的威胁,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宏观调控走向发生变化,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主导,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自2010年来,通胀压力明显的情况下,央行采取二次加息措施,旨在抑制通胀防止经济过热。商品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当供给和需求发生变化时,价格也会变化。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影响供求的因素,引起房地产市场供求曲线的位置移动,进而影响房价。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会从以下几方面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

①开发企业的投资资金来源。促使房地产企业转变经营策略。尽管最近两个月一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但对于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来说,其运营状况并不乐观,高负债率普遍存在。房地产业对信贷依赖度很高,此时的加息将直接提高开发贷款利息成本,增加房地产开发的难度,尤其是对于部分高负债运营的地产商无疑带来更大的资金流转考验。②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消费型需求者的影响。抑制一些购房者的购房行为。加息也会直接提高个人房贷的利息成本,与之前的一系列打击投资性购房需求的政策形成叠加效应,必然会打消部分购房者的购房冲动,市场需求会因此而暂时减少。③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投资型需求者的影响。对于投资型需求者来说,投资决策主要取决于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除了会提高投资者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还会改变投资型消费者的预期。需求理论表明,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是影响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经历去年的“国十条”,以及年初的“限购令”出台,是以行政调控方式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但需求被抑制不等于被消除。目前的商品房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这仍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3.1.2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2010年春节以后,在整体房价上涨、通货膨胀的预期影响下,投机、投资及自住型购房三管齐下,房产市场出现抢购潮,价格也随之扶摇直上,高烧不退。1~4月份,经过几近天量的交易量以后,政府出台房产新政。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已经不是经济问题而直接是政治问题了。因此国家决定推出房产新政,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贷款利率的优惠门槛、提高异地置业的投资门槛。之后,北京首先推出“限购令”,随后各地均出台限购措施,在此轮调控中,各地的“限购令”被认为是体现了政府调控房价的决心。同时,“限购令”也起到明显效果,2010年10月上旬,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

3.2国际经济环境对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影响

篇(4)

1有关旅游营销

旅游营销的定义有两种。定义一:指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生产商在识别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其所能提供的目标市场并设计适当的旅游产品、服务和项目,以满足这些市场需求的过程。具体还可以分为景区旅游营销、酒店旅游营销、旅行社旅游营销等等。定义二: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出发点是旅游市场需要,研究的目的是获取效益。可见,旅游市场营销是获得效益的重要环节,对发展旅游事业起到重大作用。

2金融危机下我国旅游市场影响

(1)对居民旅游需求产生影响。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将快速传导到居民消费行为,并率先波及到旅游需求。金融海啸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越来越大,中国境内旅游业也受到了重创。国航、南航和东航三大航空巨头大幅降低机票价格,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纷纷调降门票价格,各旅行社纷纷大幅下调旅游团费。但由于民众消费信心已经遭受重挫,宁愿持有现金,对旅游成本的大幅降低并不买账,旅游业陷入多年来少见的“寒冬”。预计2008年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6%和12%。从出境旅游需求看,高端公务类、休闲类产品需求可能下降,跨洲远程出游也不排除下降可能;但考虑到出国旅游仍处在快速成长期,消费较为活跃,金融危机的冲击可能相对有限。预计2008年出境旅游人数增长12%。

(2)对外部旅游需求产生影响。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入境旅游的外部需求明显减弱,拉动增长的需求端缺乏动力。主要表现为,客源输入进入下行状态,市场行情整体低靡;入境旅游者、入境过夜者、外汇收入全面回落,显示入境市场面临严峻考验。

(3)对市场供给及企业经营造成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财富缩水、资金趋紧、经济衰退,我国旅游业引进外资的外部环境有恶化倾向。外部需求减少,旅游企业经营国际业务困难加大。全国部分旅行社入境业务不振,市场预期悲观,更多转向本国居民需求,经营薄利多销的国内游和有较大利润空间的出境游。

(4)金融危机对旅游投资与就业的影响。金融危机损害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而旅游经济发展遇阻又反过来影响旅游就业。由于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由金融危机带来的行业影响也会更大。加之旅游从业人员的资产专用性特征较低、流动性强,旅游企业招收普通员工的转换成本低,从而企业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可能减员自保,导致旅游就业压力增大。新晨

3改革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3.1建设寻得旅游营销渠道体系

营销管理学理论表明,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良好而畅通的营销渠道,有助于目的地营销组织更好地进行各种营销活动。全行业每年都组织和参加国内外例行展会、举办大型促销活动,邀请各大旅行商和媒体前来考察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所有这些渠道都面临进一步建设的任务。要在已有营销渠道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立体交叉和行之有效的旅游营销渠道体系。(1)提升已有渠道。例行展会、大型促销、旅行商及媒体考察采风等既有渠道,要进一步改进模式、强化专业、提升质量,把渠道优势用足用实。特别要加强业界联系,有效识别出与销售本地产品密切相关的利益攸关方,重点培育、扶持、协助,扩大共同利益,形成多赢机制。(2)培育网络渠道。网络渠道具有用户大众化、选择多样化、成本低廉化、操作简便化、时间全天化、空间虚拟化等诸多优势,各行各业趋之若鹜。要更加关注网络营销的作用,加快推进以提供公共信息和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多语种旅游资讯网建设,探索旅游宣传“无纸化”、“电子化”创新,借助网络平台,改进旅游宣传推广工作。(3)创造性地利用好其他渠道。运用好整合营销传播理念,调动或借助一切有用力量或时机,既要借力发力,又要借势造市。例如,要更加主动地向国家年、交流年、高层出访、首脑会晤、国际会议等重大国际活动靠拢,巧妙介入、积极有为。要广泛利用使领馆、海外华人社团等海外资源,拉长、拉宽营销渠道。各地也应主动寻找机会,建立相应渠道。

3.2开展以国内旅游为主的发展策略

面对入境旅游下降,出境旅游吸引力增强的现实,我们应该看到,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以及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情况下,普通民众有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有进行国内旅游的庞大需求,有进行近程、中程旅游的能力。因此,应转变以往着力发展入境旅游,吸引大规模入境游客的策略,开展以国内旅游为主的发展策略。为此,应加强国内旅游产品策划、营销宣传、服务,刺激国内游客国内游,进而增加国内游数量,增加国内旅游消费。在刺激国内游策略中,应当降低景区门票价格,减除高门票价格对开展国游的阻碍。国内游应当着力发展自助游,自助游应当发展家庭游、自驾游。国内旅游还应当发展乡村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休闲旅游。

3.3旅游消费坚持走“低价路线”

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成为旅游市场关注的焦点。雪灾、地震、金融海啸等突发事件使我国入境旅游举步维艰。但是,美元、欧元在内的多种外币兑人民币的汇率节节走低,国际油价下降,包括欧美、澳大利亚、东南亚、日韩等在内的出境旅游线路价格普遍下跌,特别是欧洲游的下降幅度最大。与此同时,许多国内酒店客房、航空公司机票、景区门票的价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都大幅度下调,国内游总体价格与以往相比下降了。这种“低价旅游”将会直接刺激旅游需求的增长。

3.4大力发展网络营销

(1)凡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营销工作,就可称其为互联网营销,营销中的诸多要素如:品牌、渠道、促销等要素都会在互联网营销中体现,而互联网营销更为营销各要素带来新的形式与内容。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有利于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2)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扬长避短。互联网营销还存在着很多弊病,比如付款方式、邮件浏览率低等问题,所以说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市场营销,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

3.5协助政府,制定一系列旅游需求政策

2008年11月16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副教授戴斌表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及时预警、跟踪监测经济形势走势;其次,国内旅游需求是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绝对主体和内容基础,要及时调整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战略,在继续确保尽最大努力保证入境旅游不出现大的波动的前提下,把国内旅游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再次,要尽可能地通过投资的拉动来确保旅游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和就业存量的减少;最后,中国政府和旅游业界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为亚太地区乃至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这过程当中,为促进旅游需求的增长,还需要制定一系列旅游需求政策。

参考文献

篇(5)

在2014年末,由于券商股的疯狂上涨,证券市场结构变得非常动荡。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1月,证券市场几乎一直处于剧烈振荡之中。之所以有这种剧烈振荡,是因为券商股的大幅上涨引发了市场狂热,伴随着杠杆资金的运用,券商股股价和指数的波动率急剧扩大,最后加之各类媒体的忽视与鼓吹更催化了这种疯狂。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政府将股票市场抬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再加上近几年传统经济的不景气,银行信贷的收缩,无风险收益率持续的持续下降,央行多次降息,多种对证券市场不利的举措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这好像对中国经济实体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对于这种情况只能指望直接融资来进行帮助。为了营造一个能够帮助债务问题缓解和经济转型的大牛市,中国股市迎来了奔放的黄金时期。金融监管在金融创新的名义下完全撒手,金融创新的快速推进又夹杂着浓厚的草莽色彩。证券这个利益链上所有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形成这次股市疯牛原因之一便是放松了监管力度,导致大量的资金涌入,大家都愿意获得更大的利益,哪怕是承担与之相应的巨大风险。不仅是券商的各个业务线的不断推进,各个更是想方设法的绕过限制,以看似合法合规的手段参与到股市之中,民间的资金更是大量积极的涌入股票市场,瞬间导致了股票市场的杠杆率急剧上升,推动了疯牛的形成。中国股市疯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杠杆的过度运用,中国股市闪电熊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杠杆的过度运用。当股灾从天而降,演变到最后就成了所有人为了逃出市场,不计成本的抛售股票,在股灾最极端的情况下,市场大部分股票都是无量跌停,并持续了数十日之久。

(二)2015年中国证券市场夏秋季闪电熊原因分析

疯狂的上涨总有尽头,尽管人们并不知道它何时到来。在狂热情绪中,许多的风险信号被人有意无意的忽视。比如高风险偏好的资金已经大规模入市,而市场还在憧憬资产配置的大转移。比如机构和投资者净多仓位大规模提升,几乎买完了市场上的流动性,还在指望更多场外资金的入市。直到大部分人尽可能加足杠杆站在山峰上时,才开始有人意识到自己的脚下好像已经没有太多人了。

有些投资者对流动性风险置若罔闻,认为以当时指数顶峰时的成交额并不会出现流动性问题,且相信有股指期货的做空就不怕现货兑现不了。但这无法解释为什么市场波动率的急剧上升。波动率的急剧上升其实意味着,市场参与者为了买入或卖出股票,需要支付更多的溢价,而这些溢价隐含的就是流动性风险。

但总归有一部分市场参与者意识到了风险的存在,并开始偷偷缩减自己在股市中的头寸。其中最为领先的就是银行。在上证综指接近5000点时,已经开始有银行控制向股市投入杠杆资金。随后,监管层似乎意识到了疯牛不符合自己的工作开展计划,可能在一轮牛熊闪电形成后新股发行规模还未顺利持续的提升,于是着手风险控制。

但是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如果做出退却便会引发杠杆,发生疯牛崩溃,将对整个证券市场造成毁灭性打击。

(三)2015年中国证券交易市场的救市措施

股市从六月下旬起,疯牛突然急转直下,三周来股市蒸发市值约21万亿,A股投资者经历了从火焰中掉进冰窟窿的感觉。面对深市沪市的连连跌停,股灾的突然降临,救市措施呼之欲出。首当其冲的必然是中国政府,在股市调整的三周里,政府积极出台措施,推出了十六项举措旨在救市。6月27日,央行降息0.25个百分点并定向降准。29日午后,中国证券金融公司罕见盘中答问强制平仓规模小,晚间就养老金投资办法征求意见,投资股票比例不超30%。7月1日晚间,证监会进一步拓宽券商融资渠道,沪深交易所调降交易结算费用三成。3日早间,四大蓝筹ETF四天遭净申购395亿,汇金出手护盘已获确认。晚间证监会发力证金公司将大幅增资扩股以维护资本市场稳定,QFII额度将从800亿美元增加到1500亿美元。政府的一系列救市措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大部分股民早已被套牢仍损失严重,受股灾影响,因中国股市崩溃引发的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金融市场的不信任逐渐形成,当资金离开股市时,还有大量资金开始逃离中国,这造成了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压力释放。在这一连串的巨变之下,不得不引发人们的反思,对于中国股市这种经常性大起大落,非常不稳定的特性,必须制定出好的措施来防范并修正这种情况。首先要做好证券市场的严厉监管;同时需要法杖机构投资者,起到稳定投资,稳定市场的作用;然后需要发挥市场的自主供求调节能力,减少国家自身对其的调整控制,推动注册制改革;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营造健康有序的证券市场环境。

二、2015年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一)基本面:数据频现积极信号

目前中国国内经济趋势不被看好,不论是疲软的外部需求,还是落后的产能条件,亦或是不断减少的人口红利,都是眼下中国国内经济的压力,但是仅以此来说明中国经济未免有些片面。

有数据显示,1~5月份,中国国内经济还是处于一个稳定的增长期,居民消费商品的增幅较小,就业形势较为稳定,贸易顺差的规模一直较大。在此规模之上,工业贡献率跟上季度保持基本相同,上涨6.2%。货物贸易顺差为去年同期的3倍,达到13319亿元。1~5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3%,其中,投资于高耗能行业的占比下降,而投资于服务业的占比继续提升。与此同时,民间投资的增长、PMI连续4个月的小幅扩张、部分传统行业的盈利回升出现等积极信号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这些主要经济衡量指标呈现好转态势的同时,经济结构层次的优化升级成为重中之重。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杨松指出,中国经济今年以来实际的表现其实要好于年初各界的预期。“这样的表现,一方面源于中国经济自身所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韧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府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及稳增长政策。”因此从宏观面上看,我国内在经济形势频现积极信号。

(二)政策面:求新谋变屡出实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在这些有关经济的政策性文件当中,很多转型的词句频繁出现,这是6月中旬以来国务院谋求新政策以优化中国经济的具体表现。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在评价国务院推动“互联网+”的新政时认为,把诸如创新创业,协同制造,智能交通医疗等和人民生活日常息息相关的内容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无疑给我们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立足于新经济的政策,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刺激经济增长,同时也能对新技术、新生态的发展方向做出长期规划,从而挖掘出经济运行潜力、释放出更深层活力。

(三)信心面:高质增长广受好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之前指出,未来的人口迁移、集聚和安居将是大规模的,这代表着将要有大规模的消费情况以及大规模的家庭设备更换,这同时也代表着有着巨大的城镇设施建设的进行,在这段时间将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将要出现,各型各类的消费将会层出不穷。这其中不仅隐藏着巨大的商机与潜力,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助力以及推动现代化建设。7月2日,李克强总理在法国图卢兹出席中法工商峰会致辞: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要经济指标趋稳向好。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今年经济增长7%左右的预期目标。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美好愿景,让不少海内外学者和机构对中国经济普遍充满着信心。“从短期来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意味着政府在结构调整和为解决金融脆弱性所作的政策努力方面正在取得进展。从中期来说,这些努力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转型,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从投资转向消费,从出口转向内需。”只要中国走过这一轮的经济调整,将会走出最困难的时刻,迎来一个较好的内部增长期,预计将是今年下半年或是明年。

三、中国证券市场交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及反思

(一)中国证券市场交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从2015年6月中旬开始,A股市场就进入一个去泡沫化和不断探底的过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指数下降了4成。而股市价值的大幅下降不仅会影响到股民的财产,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与信心,也可能会对实体经济市场造成影响。但是对比往年的经验,可以发现中国股市对国内实体经济并没有造成过什么大的影响。2000~2004年中国国内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而此时的股票交易市场处于非常疲软的状态,而2007―2008年中国股市的暴跌70%更是没对中国国内经济造成什么大的影响。或许2015年的股市大跳水并不会影响到中国国内的实体经济,但是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越来越不能独善其身,特别是与其他国家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现如今,我们应该对比2008年欧美金融海啸对其实体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而做出警惕。

6月份如此剧烈快速的下跌,主要原因就在于去杠杆和做空股指期货。加上了高杠杆运作的场外配资不断被强制平仓,A股陷入了恶性循环。如果企业因为缺乏实体经济投资机会而把资金投入股市遭受到巨大亏损,都可能使金融机构趋于谨慎而缩紧信用。不过2015年下半年股市有所回暖,对实体经济市场造成的影响应该也会小一些。

(二)对中国证券市场交易现状的反思警醒

篇(6)

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经济向新型循环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才能推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已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还存在诸多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相适应的制度规定,对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设置了障碍。

一、体制障碍

1.税收制度上存在的障碍。我国现行税制不仅缺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针对环境污染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而且还存在某些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种。

(1)增值税。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增值的比例。虽然现行增值税法规定,对利用三废产品生产的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也实行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但是我国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过少,征收范围也过小,很多企业均享受不到国家的这些优惠政策。

(2)资源税。现行资源税是针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我国资源税规定对开采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生产盐的7种矿藏品征税,并按资源自身条件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设置了不同的税率。就目前而言:一是资源税征收范围过小,仅限于部分不可再生资源,导致大量非征税资源价格偏低;二是已开征的资源税税率太低,导致资源的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这些不但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加大了初次资源和经过循环生产的再生利用资源之间的价格差,使得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3)消费税。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流转税。目前,我国消费税包括的11个税目所涉产品的消费大多直接影响环境状况,消费税的征收起到了限制污染的作用。其中,对汽油、柴油和小汽车、摩托车征收的消费税对环境污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总的来说,消费税对环境保护的程度非常有限,许多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尚未被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一次性用品、煤炭、化肥、农药等。我国的消费税还没有起到引导公众绿色消费的作用,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对消费环节的绿色要求。

(4)排污费。排污收费制度建立十多年来,为污染控制筹集了大量资金,对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该制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收费标准偏低,使得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二是收费方法不合理,总体上实行的是单项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即只对超过浓度标准的排污者征收,且当排放的污染物在同一排污口含有两种以上有害物质时按最高一种计算排污费,导致排污者仅注重被收费的污染物的治理;三是排污费的使用不合理。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用排污费补偿治污资金的不足,因此排污费的80%要返还排污者治理污染,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返还的资金只有少数被用于污染治理。可见,现行排污收费制度不利于企业自觉采纳循环生产模式,不利于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核算制度上存在的障碍。以往的预算、统计、会计和审计等经济法律制度在进行国民经济资本与成本评估时都未将环境的价值因素纳入社会成本中,这就在无形之中助长了人们以破坏环境和掠夺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去谋求暂时的、局部的经济利益。

(1)会计制度。我国传统会计只反映了企业主体与企业主体内部的经济关系,只承认那些能以货币计量的并且能用价格确认和交换的东西,未将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计入成本,仅计算了微观的经济成本,而没有计算宏观的社会成本,变相鼓励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而取得短期利益的做法。

(2)审计制度。传统审计制度重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情况、轻企业的经济绩效审计,对于环境绩效审计更是一片空白。根据环境审计具体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将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细分为以下四类分项目标:①评价环境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政策制定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法规、政策与制度;②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影响其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③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有关部门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④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而当前我国的审计制度设计上,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独立审计或者内部审计,这一方面都很欠缺。

(3)GDP核算。传统GDP核算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因而社会成本和效益并不清晰,既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也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及社会公众的福利状况,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完善对策

1.税收制度上。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生态税收,这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起到环保作用。

以德国为例,为了更好地贯彻循环经济法,德国于1998年制定了“绿色规划”,在国内工业经济界和进入投资中将生态税引进产品税制改革中。德国生产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产品的企业只需缴纳所得税即可。此外,企业还可享受折旧优惠,环保设施可在购置或建造的财政年度内折13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旧。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日本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循环利用项目,制定了各种资金投入和税金制度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税收上,日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政府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②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剔除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处理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获得3年的固定资产税退还。③对公害防治设施可减免固定资产税,根据设施的差异,减免税率分别为原税金的40%~70%。④对各类环保设施,加大设备折旧率,在其原有折旧率的基础上再增N14%~20%的特别折旧率。

美国亚利桑纳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10%。美国康奈狄克州对前来落户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提供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美国对公共事业建设和公共投资项目,包括城市废物贮存设施、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市政污水处理厂等,给予免税的优惠待遇;而企业单一的污染控制设施难以享受这一优惠待遇。

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①增值税。扩大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让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享受到国家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也可以参照日本采取退税政策。②消费税。树立绿色消费税的立法理念,将有关措施进一步改进和细化。特别是在实行差别税率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差别税率的差距。③资源税。扩大征收范围,对某些虽可再生但速度缓慢及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的资源也征收资源税;完善计税依据,只要自然资源被开采,无论资源是否销售或自用,开采企业都要纳税。④排污费。可以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开征污染税。污染税的课征对象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

2.经济核算制度上。

(1)会计制度设计。应逐步构建和完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绿色会计把视野扩大到主体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上,来计算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它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增加,产生“社会利益”,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减少,形成“社会成本”,并将社会利益与社会成本加以比较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贡献。

绿色会计应克服传统会计的缺陷,其基本目标就是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的环境信息,为决策者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信息帮助。超级秘书网

篇(7)

1 我国境内经济型酒店现状概述。

随着旅游与旅行市场的快速恢复和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的市场增长点的出现,中国酒店产业呈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 目前,自主决策的国内旅游者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主体,与国内旅游市场相匹配的“经济型饭店”开始受到业内人士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经济型酒店其最大的特点是房价较星级酒店低廉,其服务模式为“b&b”(住宿+早餐)。经济型连锁酒店始于美国,这类型的酒店也叫有限服务型酒店,其规模和硬件设施要高于汽车旅馆(Motel),属中档水平。经济型酒店规模不大,房价不高但却舒适、干净、实惠、便利。如今在欧美国家已是相当成熟的酒店形式。其便利性,经济性、简单化的服务风格带有明显的美国式生活的烙印。其知名品牌有:圣达特集团(Cendant)的天天(Days Inn)、豪生(HowardJohnson)、华美达(Ramada),法国雅高集团首家“宜必思”,巴斯集团(Bass)的假日(Holiday Inn)等等。

2 经济型酒店成长模式分析。

我国现有的“经济型酒店”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新发展起来的专业化经济型酒店,如目前最具市场影响力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如家快捷”、“锦江之星”和“中江之旅”等。二是低星级饭店,这类饭店与第一类饭店在档次上并无太大差别,只是前一类饭店的装修和设施配备的自由度更大,而后一类则主要执行的是星级标准;三是大量未经改造的社会饭店;四是旅游景区、景点的乡土气息浓厚但具有一定规模档次的农家饭店;五是兴起于我国南方的青年旅馆。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型饭店目前仍处于一种良莠不齐的粗放经营状态。

3 我国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在经济型酒店的成长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运用SWTO分析法来分析一下我国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营销环境。

3.1 外部环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国内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民众的休闲度假意识已逐步形成并日益增强,国内旅游需求日盛,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商务往来频繁,旅游者中自助旅游者的比例也不断上升,因而对经济型饭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的大众旅游发展需要物有所值的住宿设施,同时日益繁重的商务旅游产生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国内旅游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等等。2005年,国内旅游人次达到12.12亿,产生的住宿市场已经达到3亿/人天,目前三星级以下的酒店,包括社会旅馆和个体旅馆的数量约为8万家左右,客房数量为400万间左右,其中70%以上都是一些设施设备简陋,管理及服务部规范,没有卫生和质量保证的社会旅馆和个体旅馆。另外,25%是分散经营,难以形成品牌有适合规模效应的低星级酒店。而真正符合“舒适、卫生、方便、安全”的现代经济型酒店非常少,客房总数不足5万间。

商务旅游对经济型酒店所产生的驱动,中国目前的商务旅游年支出在103亿美元左右,商务游客人数超过1亿,商务旅游酝酿着巨大的住宿市场。越来越多的民营私企,中小企业,以及改制后的国企,因为报销制度的改革,所以一些政府机构他们在进行商务和公务活动的时候所需要的住宿层次明显低端化,原先可能在报销制度改革之前,他们可以住四五星级的宾馆,但是在改革之后,往往倾向于选择一些比较低价的又能够保证舒适性的住宿居所。所以,商务旅游的发展对于经济型酒店也具有非常强大的驱动。

3.2 内部环境分析。

3.2.1 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企业的内部优势。

(1)网点众多。在公务商务和旅游目的地,一般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经济型酒店,酒店数量上具备相对的优势, 如“锦江之星”,是“锦江集团”的经济型酒店的品牌“,锦江集团”在中国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和良好的口碑,这样其在推广自己的经济型酒店品牌时便可以利用原有的在国内的网点进行营销。

(2)有的有一定客源背景。和高星级酒店、普通社会旅馆一样,经济型酒店也存在数量巨大的客源,如“锦江之星”“, 如家快捷”在国内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客源市场。

(3)运营成本相对较低。相对高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的运营成本较低。一些经济型酒店的运营费率远远低于高星级酒店的水平,而且民族品牌的经济型酒店本来就是国内企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这样经营起来就会更加的顺利,成本也会相对较低。

(4)与中国国情相适应。民族品牌的经济型酒店在中国土生土长,对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特性和生活习惯最为了解,这样其所提供的服务可能更能适应中国消费者。

3.2.2 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企业的劣势。

(1)服务较不规范。自营或承包是大多数经济型酒店的经营方式,没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服务准则,经营理念也跟不上。

(2)舒适度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备。这是绝大部分经济型酒店的缺点之一,没有真正理解“经济”的涵义。

(3)酒店负担较重。特别是经营时间较长的国营经济型酒店(据调查,北京的国营经济型酒店占经济型酒店数量的70%,平均已营业10.1年),在人员等问题上负担较重。

4 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营销模式分析。

经济型酒店在市场营销中应采努力改善不利于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劣势条件,回避潜在的威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谋求新的发展。因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4.1 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营销战略。

建立合理精确的市场定位。经济型饭店的市场定位应面向普通的观光旅游者和商务旅行者,即所谓“中产阶级”。他们的特征是年龄在28~45岁之间,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受教育程度较高,对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其次,中小企业商务人士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他们活跃的商业活动形成了以国内消费为主、出国消费为辅的商务客源群。这两类核心消费群体接近总人口的20%,他们常常对价格较敏感,同时又对公共卫生间和公共浴室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目标市场的这些需求特征将直接决定经济型酒店的功能定位与产品设计。

4.2 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营销策略。

4.2.1 发展连锁经营、实现品牌营销。

连锁化经营是我国经济型酒店业发展的普遍成长模式,首先酒店管理公司要加快发展速度,中国酒店总体数量已经达到较高值,但总体质量水平不高,这给中国酒店管理公司的扩展带来历史性的新契机。其次经济型酒店也会考虑加入酒店连锁经营,让专业的高水平的酒店管理公司提供系统的酒店管理技术,利用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客源网络提高经济型酒店的经营水平。“连锁”和“品牌”是经济型酒店成功的两个要件,前者可以使酒店企业做大规模,通过统一采购、统一订房降低成本,提升出租率;后者可以提高酒店企业知名度,增加客源,提高竞争力。

4.2.2 提供规范化服务。

我国的酒店管理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经济型酒店来说,其服务模式“从情绪化到规范化”的提升过程还没有完全完成,大部分经济型酒店的服务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制度性和标准性,员工中存在较强的自由情绪化服务倾向,服务的非规范性无可厚非会影响酒店整体服务质量的水准和稳定性,酒店的品牌和声誉也会受到较大影响,而企业的服务质量将决定连锁经济型酒店企业到底能走多远。服务规范化是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必经阶段,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强有力的后备人力资源的支持,以及严格统一的标准是服务规范化的必备条件。

4.2.3 注重情感营销。

首先我国民族品牌的经济型酒店是中国本土的酒店,这样,在营销过程中可以把情感融入其中,激发消费者的民族情感,使消费者在情感上更倾向于民族品牌,为之创造一个“中国人自己的酒店更适合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人”的思考模式和潜意识的印象,从情感上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其次,要在平时的服务中真正的为顾客着想,体现出对顾客的关怀和尊重,使顾客来到这里,喜欢这里,并留恋这里,为顾客真正的提供一个“家外之家”。

4.2.4 利用网络资源。

基于客户完善的信息建立酒店企业支持系统是连锁经济型酒店必须做到的,把网络技术的优势整合到服务和销售业务中,完善信息支持系统,将从管理、销售和服务等多个角度大大降低酒店运营成本。

互联网同时给酒店增加了一个富有竞争力的营销手段。酒店的网站是酒店在互联网上的一个窗口,实际就是利用传统名片,但同时又比传统的杂志、电视、报纸其他的广告形式更有成本效益的一种广告方式,这种方式对于传统的酒店集团的网站,比如锦江、如家之类的集团网站,让他们可以在移动网站上看到集团酒店各个区域不同酒店的情况,了解每个单体酒店的客房和价格信息,进行网上预订,这样就为集团提供了一站式服务,集团各酒店可以在网上达到资源共享。但是互联网现在对单体酒店的帮助是更大的,因为在没有互联网之前,连锁酒店分布在全国各地有销售网络,有订房系统,但单体酒店没有,所以集团酒店在客源上有一定范围的垄断优势,单体酒店缺乏竞争力,但是有了互联网之后,单体酒店可以通过跟各个订房网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同时单体酒店在面对市场变化的时候显得更加灵活,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更快地调整应对策略。

图1 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的营销模式。

由图1可知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应该在市场定位准确和成本优化的基础上,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向顾客提供标准服务,通过网络和情感因素去影响顾客的消费决策,建立自己的品牌体系,从而形成酒店自身的特色,使顾客对酒店的忠诚度增加。

参考文献。

[1] 舒伯阳。中国经济型饭店的发展机遇与成长战略规划[J].财贸经济,2005(08)。

[2] 刘德光主编。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3] 万后芬主编。绿色营销[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戴斌。经济型饭店发展的国际经验[N].中国旅游报,2003.

篇(8)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涵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指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保护资产,增强会计数据的可信性与真实性,扩大银行经营效益,贯彻执行商业银行的各项管理政策,并在商业银行内部所采用的组织规则以及相关的调节方法与措施。为此,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必须在银行内部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央行监管制度在各部门和各级人员中得到正确且充分地贯彻执行,以有效杜绝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内部欺诈与犯罪行为。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由会计控制、管理控制、内审稽核控制三方面组成。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之中处于核心的地位,银行管理者应该将这一理念贯穿渗透到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此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处在不断运动之中,我们应该掌握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从而制定符合商业银行发展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系统缺乏实质上的重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没有重视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积极作用,片面地认为只有在日常开会或者应对金融监管部门的检查时才会用到内部控制,没有注重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更没有将其视为银行发展战略。此外,当银行内部控制系统与银行业务发展相冲突时,内部控制常常被抛弃,银行过度重视业务的发展,忽视了银行业风险的存在,最终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再加上银行高层领导的不重视,导致银行基层员工更不会关注内部控制,造成银行内部控制的形同虚设。

2.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仍然是以各种规章制度为主,没有建立动态的制约机制,发展不平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存在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虽然我国广大商业银行内部制度了一系列的相关规章制度,但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非常快的,新业务的出现也是层出不穷的,内部控制系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从而避免银行业务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各级管理层没有做到有效监控,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对内部控制不足。

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监督部门认识不足

第一,商业银行存在思想观念上的误区,大多数商业银行普遍地将内部控制等同于事后监督,没有重视事前监督和事中防范,没有形成一致的系统,导致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缺乏效果;第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督部门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专业程度不高,也没有及时更新业务处理知识,落后于时展步伐,更没有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内部监督;第三,广大商业银行忽视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过度依靠人力完成对银行内部控制的审计和检查,造成监督不到位,也不客观。

4.人员配置不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

商业银行是根据业务的操作流程来设置内部控制的,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实现岗位牵制、职责分离,通过确定每一个风险点,对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控制和检查。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自身的业务发展,而且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在外部营销和一线业务处理等方面,导致内部控制岗位出现一人多岗的问题,无法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也提高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内控管理文化氛围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树立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将风险控制思想贯彻到银行业务发展过程的始终。内控管理是银行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关系到银行的生死存亡,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应该让全体员工都树立内部控制管理的理念,将其作为银行全体上下的共同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内控管理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有效的内部监管。

2.加强对银行业务的制度管理

业务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业务管理系统涉及到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直接关系着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和营利性目标。因此,银行应该修改并完善现行的各种规章制度,将内部控制制度渗透到新业务的发展过程始终,积极探索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规制,以风险评估为核心,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管理系统,建立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银行内部各岗位的分工,切实有效地保护银行资产,确保财产的安全性。

3.强化银行内部控制监督

内部审计制度是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制度决定着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质量。建立统一领导的总稽核负责制,对银行各个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对于违规违纪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银行在选拔员工时应该将那些素质高、专业知识雄厚、业务能力强的员工引进来,改善银行的整体质量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建立同行业自律监督机制,让各个商业银行之间进行互相监督、共同交流和学习,互通有无,规范银行经营管理,完善业内规范,实现良性竞争,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降低风险,实现银行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商业银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应该关注商业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自身也要与时俱进,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根据市场变化需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战略,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焦量,卫青.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论坛.2010,8:71

篇(9)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席卷全球,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打击巨大,中国经济也受到重创。此后,奥巴马政府投入7,000亿美元救市,并且采取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的财政政策,以及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中国政府也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济,扩大内需,并行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采取的积极措施,整个世界经济开始逐步走向复苏,可以说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各项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复苏轨迹,全年GDP增长达到了8.7%。我们可以作出判断: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后金融危机时代”。

此次中国经济能较快从危机的泥潭中解脱出来,最大得益于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积极干预和刺激。但是,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和市场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政府作为“守夜人”其作用定位于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机制才是能使整个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真正主体。因此,在后危机时代,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讨论又被推向风口浪尖。中国经济发展中应该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在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政府干预和市场自由之间就开始了分歧与争论。1776年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提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会自发调节经济的运行从而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就此构建了西方国家市场自由竞争的神话。直到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发生,经济学家开始怀疑市场的万能,凯恩斯提出了政府应干预经济的理论,这一理论受到了当时西方各国的追捧并付诸实践,指导西方各国从危机中解脱,并创造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经济大繁荣。此时,古典经济学的市场自由竞争退出主流经济学的位置。到20世纪70年代自由主义思想在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时纷纷兴起,芝加哥学派主张全面恢复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传统理论和自由放任的思想,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市场自由竞争更是盛极一时。最著名的要数货币主义代表弗里德曼,他从“个人主义”的微观经济结构入手,在“永久收入”的理论基础之上恢复了货币在宏观经济结构中的关键地位,以此提出了与凯恩斯干预主义相抗衡的自由主义论点,认为,在国家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行情动荡远远低于干预时的程度;国家的真正作用不在于短期内影响市场,而首先应保证货币总量能定期和有规律地增加。供给学派主张全面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精神,尤其是恢复萨伊定律,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的国家干预主义,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供给管理”,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应该影响供给而不是影响需求,以促进私人中国整理储蓄和投资[1]。

在政府和市场的分歧和争论中,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各自扮]各自的角色,又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既坚持市场机制的自由竞争的自发调节作用,又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以保持经济有秩、有序的发展。

二、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的措施及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在2008年第三季度加速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GDP增速连续五个季度下滑,第三季度的增幅首次回落到10%之下的9.9%,而9月份更是下降到9.0%,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小增幅。面对经济下滑,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主要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措施的实施很快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中国经济快速步入复苏的行列。

1.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

(1)积极的财政政策。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即做出反应,采取了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导的十项措施,包括铁路、公路、机场、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投入、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入、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的投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投入等,计划到2010年底投资4万亿元。这4万亿元的投资将民生工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目标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些措施一方面为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二者兼顾。同时,国家运用税收的政策工具调节经济,实行了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采取减税、退税和抵免税等多种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2)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危机之前,为抑制经济过热,中央银行一直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效果显著。危机袭来后,经济出现下滑迹象,2008年9月份国务院改变策略,推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银行连续三次降低利率,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给,适度放松信贷供给。具体包括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进一步改进中央银行金融服务等。2009年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2.政府政策的积极影响

在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开始复苏。在经济增长表现出拐点时,我们可以用GDP的同比增速来表示(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GDP的同比增长速度从11.3%下降到9.6%,降幅为1.7%,到2009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最低位——6.2%,和2008年第一季度相比降幅达到5.1%,经济增长已经达到最低,危机的负面影响完全暴露。到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拐点开始出现,同比增长速度开始回升,达到7.1%,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政策效果的增强。此后2009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增强,到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甚至达到了11.9%的高位。可以判断,中国经济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复苏,并逐步持续增长,全面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在2008年~2010年经济增长出现转变的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可以看出,中国政府为经济复苏做了很大努力,投入了数万亿元而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政府的作用力越强,人们对政府的的信任会进一步增强,政府会被赋予一种想当然的角色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而相应的人们对市场所抱有的信念就会被削弱。而这种现象显然会阻碍未来的经济增长,并为宏观经济的发展埋下一些潜在的风险。

三、中国政府政策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带来的风险

1.政府投资的过度扩张,在后危机时代会形成经济增长对政府投资的过度依赖

纵观政府的4万亿元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目标是保证经济增长,投资的去向大多是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与民生关系最直接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总额不足1/10,医疗、教育投资只有总额的1/100,这种投资分配方式对于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作用较为明显,但是对于增加居民收入的作用微乎其微,居民收入不能大幅增长,靠提升消费扩大内需的愿望就不会得到实现。由于世界经济恢复速度较中国基本是慢半年,故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在短期内不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这样看来,经济增长对4万亿元的政府投资依赖就会加大[2]。

另一方面,如果考虑政府投资的扩大具有一定的惯性的话,政府会形成过度扩张。而随着经济走向复苏,政府必然要退出支持措施,但由于政府的过度扩张,一旦政府退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会不可估量,也会导致政府退出支持措施的难度加大。

2.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货币供给过度增加、信贷规模大幅扩大,在后危机时代会削弱市场的积极能动性

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为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扩大信贷规模。2009年新增贷款总额高达7亿元,M2增速接近于20%。2009年一年中贷款的环比和同比增速都大大上升,远远高于8.7%的GDP增长所需要的货币和贷款速度。这种巨大的货币注入在短期可以降低利率,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3]。

但是,与此相对比的是,即使在后危机时代微观经济仍然相对低迷,企业自身投资的意愿仍然不强,此时,通过贷款增加来推动居民、企业投资增长有很大的困难。在经济学理论中,市场经济最核心的思想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经济的运行,从而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配置。政府在危机发生的紧急状态下干预经济以避免经济崩溃是合理的,但在后危机时代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而言,企业会过度依赖政府的外部信贷投资,主观投资意愿受到限制,如果外部市场环境得不到改善,企业的市场积极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对增加就业有决定影响的中小企业不良影响更为甚之。

除此之外,在政府宽松的政策的刺激下,随着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即人均GDP的增长,如果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保持不变,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必然会导致工资、原材料价格以及租金的增长,这一切也会导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产生。也就是说,政府的干预在后危机时代会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角度,政府的干预稍有不慎,就会产生政府主导市场的风险,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要警惕市场重新国有化的可能,要做到这点,必须平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四、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应平衡政府和市场

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而言,平衡政府和市场至关重要,这关系着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应坚持市场经济制度,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挽救市场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发生了变化。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30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也创造了值得骄傲的经济繁荣。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发挥了长足的作用,但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经历时间短,无经验可循,加之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旦金融危机袭来,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过度干预经济的现象有可能太过明显。但是为避免金融危机的危害所采取的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并不意味着市场力量的弱化,相反,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平稳发展之后,中国应继续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道路[4],抓住由危机所提供的机会,构建更具竞争力、更有活力的市场机制。因为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和西方国家的事实经验充分证明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市场是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实现“帕累托最优”,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方式。

2.后危机时代中国政府应择机退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中国政府在危机来临后果断地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避免经济下滑,无论是从决策还是实施力度上都表现出很高的效率。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复苏的最根本原因是政府主导的信贷和投资干预的结果。如前所述,货币投放、信贷规模和投资总额已经过大,M2的增长速度也已达到高位,已形成货币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实体经济的发展继续疲软,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继续脱钩,这种经济高涨的情况还会不断持续。加之,如果结构性通货膨胀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的话,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进一步显现,国际热钱就会涌入国内市场,加大国内货币市场的流动性过剩。这些情况会为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回暖阶段,政府还是应该从把握经济稳定的大局、抑制资产泡沫和预防通货膨胀等方面选择政策的调整和政府的积极退市,使经济的发展还位于市场,让市场机制发挥充分的作用。

就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而言,在后危机时代,政府积极退市后,应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真正做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过度依赖的增长方式,同时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问题;三是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镇化进程,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四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5]。总而言之,政府应该在宏观调控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3.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应积极寻求市场和政府的最佳平衡点

篇(10)

供电企业的内部经济活动分析,指的是对一个企业的经营运作成果进行全面、细致探究的手段,其分析以经济核算为主要工作方式。通过设立一定的经济核算指标(涵盖统计、会计等核算指标),来对供电企业在某一时期内的经济运作情况与生产状况做研究,以得出企业所取得经营成果。并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隐患,以便于企业及时应对解决,为其生产、经营成果取得更大进步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本文将以我国县级供电企业为研究出发点,对其在市场机制下的内部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做详细的探究分析。

一、供电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分析与模拟市场运营研究

(一)供电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分析的方式流程

我国各级供电企业(包含县级供电企业)的经营运作活动,指的是对各类电能物资的生产、供应等环节的工作,经营活动中包含有物资、资金以及生产运营信息的流动使用。因此对其内部经济活动的分析,就是将企业这一复杂、多变的经营流程予以科学预测、管理、规划与决策的研究手段,这其中涵盖对电能物资的生产与产品分析、对资金的使用分析与产品销售研究等环节。依据对各企业经营要素的分析研究,就能掌握到本企业的经营活动规律,进而制定、规划出符合本企业生产发展的决策制度。其具体的分析方式流程有以下三种。

在供电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依据深入的市场调研结果,运用经济活动分析手段对企业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推测,进而规划出具体的生产经营战略方针,并由此设计企业的生产、供应成本方法,确立经济核算指标。

以各项战略、规划为指导,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做具体管理与控制工作,并对各项经济活动数据信息予以收集整理,定期核算其经济状况,并编制相应的成本利润报表。

供电企业依据成本利润报表等信息,对其内部经济活动做再次分析研究,以核查自身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果与问题,并对问题缺陷予以及时应对处理,提升企业的经营发展水平。

(二)企业内部模拟市场运营研究

要研究县级供电企业在市场机制下的内部实际经济活动,就需以模拟电力市场的方式检验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情形与指标,其模拟方法经由在供电企业内部实行市场经济运行制度,来弥补部分县级供电企业自身管理经营体制尚不全面的缺陷,并对其在市场运作机制下的生产、经营状况做具体的研究分析。模拟电力市场运营并不是虚构一个市场做实验,也不仅是在企业计算机中做试验分析,而是设置一个真实的电力市场,并且将其与企业经济活动指标与工作业绩直接挂钩,由此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能让企业逐步适应市场运营机制。由此迈向成熟的管理经营水平,以优化供电企业的内部经济活动指标与效益。

二、市场机制下我国供电企业具体内部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探究

(一)对供电企业经济数据的分析方法

县级供电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会记录、收集到海量的经济数据信息,这类数据信息通常均是带有时间性质,并蕴含企业经营活动变化与发展规律、趋势的因素,因而对供电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分析研究首要工作就是对已有的经营活动数据信息做探究分析,具体分析手段主要有两种。

1、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指将供电企业相关的经济指标做各类比对,依据指标间的比率来研究其各自之间联系,由此分析、探索企业经济活动、财务情况的分析手段,其所用的研究比率一般有关联指标比率和构成比率。

关联指标比率。其指的是对供电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相互依存、关联特性,同时又是不同性质类别的经济指标,做具体对比得出比率,以研究企业在经营运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比如可将县级供电企业的资金指标与销售成果指标、利润所得指标做关联对比,以求出本企业的资金周转比率、资金利润比率等数据,由此了解、掌握到企业的经营与财务情况,为后续的决策、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构成比率。构成比率指的是测算某一经济指标在供电企业各生产、运营系统中所占的具体比重,由此研究该经济指标的状况与变化规律,并分析出企业在该项经济工作中的具体内部与发展特性等。比如把县级供电企业的负债额度与本企业所有资金做对比,由此得出其负债比率,进而可研究本企业的财务经营风险状况。并通过对负债比率在企业不同经营时期的表现与差异比对,分析其财务经营风险的具体变动规律与趋势,为企业规避相应风险确保生产经营安全提供数据信息支持。

2、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指的是将供电企业的同一经济指标做不同方面的分析比对,由此探究该企业内部经济活动情况的一类分析手段。该分析法经由对同一经济指标的差异化比对分析,从具体差别数据状况上研究成因与变化趋势。例如将不同历史时期中供电企业的某一经济指标做对比分析,由此研究、掌握到该数据信息及其所代表的经济活动的具体变化规律。或是对相同供电企业的同一经济指标做比对研究,由此探究先进企业在该数据指标上的成果与先进性,并分析落后企业在该项经济活动中的不足与具体成因。亦或对企业同一经济项目中各类方案计划做比对分析,由此研究、判明各项方案计划的优缺点,为后续企业的决策管理提供分析成果指导。

(二)对供电企业经营活动决策的分析方法

如前文所言,对市场机制下县级供电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分析研究,除了对相关经济活动数据信息做研究整理外,还需以数据分析结果为依据,进行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决策与方案制定工作,其也是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分析的目标所在。该环节步骤可用到的分析决策手段主要是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主要是经由提出具体问题、设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建设分析判断矩阵、对层次做单排序与总排序五个环节,来测算出各层次要素在企业总体经济指标中所占的比重。由此为各项方法计划测出具体评价数值,未来企业的决策判断提供最优化依据。其在县级供电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分析的具体步骤与应用方式如下。

1、提出具体问题

县级供电企业的任何经济活动决策,往往都需从多个备选方案计划中进行选取,因此需要相应的选择标准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而实际上企业的选择标准往往不止一个,且相互间存在冲突矛盾,比如某县级供电企业需购入符合本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计算机,要让计算机符合企业经济活动需求,就应从功能、成本与维护管理等方面设立选择标准尺度。而从实际市场调研结果来看,存在A、B、C三类机型可供选择,但三类机型均无法完全满足三个选择标准,进而难以分别出各自机型的优劣,影响供电企业的决策判断。因此需要先设立出具体的决策问题,为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判基础,以得出最优化的计算机选择方案。

2、设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提出具体决策判断问题后,企业就可依据问题的来设立选择标准,或是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计划等。例如设定在处理企业计算机选购问题中,企业已设立计算机采购目标A,以及用于采购的m个选择标准C1,C2,...Cm,同时当前已有n个备选方案计划P1,P2,...Pn,由此设立相关决策问题的层次结构图(如图1所示)。

3、建设分析判断矩阵

比较矩阵,指的是对层次结构中某一层次中所有因素,与其上一层次的因素做比较分析,以判断相关指标数据的优劣与重要性。比较矩阵中各因素的数值指代其在所在方阵中的重要性。例如图1中C1准则层的比较矩阵即为BC1。其所含要素如图2所示。

企业由此可对矩阵中各因素bij在不同方案计划中的数值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具体比对方式如表1所示

4、对层次做单、总排序

对层次的单、总排序,就是依据比较矩阵的比对结果,得出各个选择标准的重要程度排序,并依据各层次的排序结果,具体排列各层次因素对上一层因素影响的重要性排序。最终得出各方案计划对选择标准的重要性排序结果,由此确立各方案对计算机采购目标的排序,进而确立企业的计算机选购方案。

三、结束语

对市场机制下的县级供电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分析,不是做单一的数据信息研究即可,而应将数据分析与企业决策工作相结合,在各类分析方法的推动帮助下,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指标与方案做细致的探究掌握,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遵守税法的重要性 下一篇: 实体经济的意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