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医学技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8 17:12:33

最新的医学技术

篇(1)

该调查共发放问卷92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37份(有效回收率90.98%。被调查者中,上海占69.06%,三级医院者占81.84%;平均36.54岁(兰州市35.19岁,上海市37.16岁),女性占57.47%(兰州市53.67%,上海市59.17%);医生、护理人员、医技人员和管理者占分别占61.73%、 25.27% 、10.21%和2.79%;高级和中级职称者分别为22.97%和39.78%,骨干人才(包括骨干人员、学科带头人、学术委员会委员、专家委员会成员)占28.41%(兰州市37.60%,上海市24.28%);10年及以上工龄者占51.49%。见表1。

医务人员对新兴医疗技术的认知

新兴医疗技术需满足的条件(多选题)中,选择率最高两项均是:“相对现有技术必须有用途上的改变或创新”(分别为76.69%与81.15%)、“能对医疗卫生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分别为74.58%与75.04%);而选择率最低的两项有所区别,甘肃兰州的被调查者为:“本国医疗市场上尚不普及的,或正在试验中的新医疗技术”(32.20%)与“国际市场上尚未广泛普及,或正在试验中的创新型医疗技术“(40.68%);上海的被调查者则是“本院尚未引进并使用的医疗技术”(31.42%)与“能降低现有疾病的负担”(32.32%)。见表2。

医务人员对新兴医疗技术相关信息的关心情况

医务人员对新兴医疗技术信息的关心程度以及信息监测频率的分析中,两地被调查者间没有统计学差异。总体来看,56.01%的被调查者非常或很关心本领域新兴医疗技术的相关信息,36.62%的被调查者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而医生群体中,甘肃兰州的被调查者非常/很关心的比例,以及较不/根本不关系的比例均较上海高(前者分别为41.02%与36.46%;后者分别为5.86%与1.04%)(P

医务人员所关心的各类相关信息中,甘肃兰州的被调查者选择率最高的前3项依次为“医务人员学习与掌握该技术的可能性” (80.53%)、“对病人健康的改善效果”(80.09%)、“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要的重要性”(77.43%);上海的被调查者选择率最高的前三项依次为“对应人健康的改善效果”(77.74%)、“解决为满足的医疗需要的可能性”与“重要性”(均为74.03%)。甘肃兰州被调查者选择率最低的3项依次为“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使用状况”(33.63%)、“生产、供应厂商的信息”(42.04%)和“可能替代的技术”(59.73%);上海被调查者选择率最低的前两项与兰州相同,第3项则为“所需软/硬件的支持与保障”(48.98%)。而对各类信息的重要性评价中,得分最高的前3项,甘肃兰州的被调查者依次为“对病人健康的改善效果”(3.66)、“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要的重要性” (3.63)、“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要的可能性” (3.61);上海的被调查者依次为, “对病人健康的改善效果”(3.83)、“对已有诊疗模式/技术的影响”(3.66)和“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要的重要性”(3.65);得分最低的前三项,甘肃兰州的被调查者依次为“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使用情况”(2.64)、“生产/供应厂商的信息” (3.01)、“可替代的技术” (3.29);上海的被调查者依次为,“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使用状况”(3.27)、“可能涉及的病人规模”(3.44)和“可能的替代技术”(3.45)。见表3。

医务人员获取新兴医疗技术相关信息的渠道

结果显示,获取新兴医疗技术相关信息的各类渠道中,选择率最高的前3项中,甘肃兰州依次为“国内学术期刊”(86.50%)、“国内学术会议”(68.35%)和“国内同行交流(非学术会议上)” (58.23%),而上海在前两项上与兰州同,第三大渠道则是“国外学术期刊”(59.49%)。在对信息渠道使用频率与重要性的评价上,兰州的被调查者同样对前3项的渠道使用频率最高,而上海的被{查者使用频率最高的3项依次为“国内学术期刊”(2.94)、“国外学术期刊”(2.92)与“国内同行交流(非学术会议上)”(2.51),但两地调查者均认为“国外学术期刊”的重要性最高。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医药公司和医疗器械生产或供应商,也是医务人员新兴医疗技术信息的重要信息来源,使用频率与重要性都不低。见表4。

国际或国外新兴医疗技术监测网站的利用上,两地被调查者的使用率均较低,均不足15%。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仅有28.08%的医务人员认为现有的信息渠道完全满足或大部分满足自己的需求;按不同地区分,上海为26.87%,甘肃兰州为30.59%。见表5。

医务人员关心新兴医疗技术的阶段

结果显示,有64.16%的医务人员会在已有一定临床试验基础,但尚未获得国家审批或更早的阶段开始关注某新兴医疗技术(见表6)。且进一步分析显示,三级医院医务人员相比二级医院,关注新兴医疗技术的时期更早,且上海医务人员相比甘肃兰州更早。

医务人员更看重其创新性与实用价值

调查结果显示,两地医务人员对新兴医疗技术信息的关注状况,监测频率与阶段,以及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与评价上,大体较相似,略有差别。但对新兴医疗技术,医务人员更看重其创新性与实用价值。对于“新兴医疗技术”目前暂没有统一公认的定义,很多医疗机构或是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往往把本院或者某一地区内尚未开展的项目界定为新技术[5-6]。也有学者认为“新兴医疗技术”是指在诊疗过程中,创新或引进开展的有一定数量和临床意义的项目。项目应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适宜性,并易于推广应用等[7-8]。WHO界定“新兴医疗技术”是指还未被广泛普及,或正在试验中的创新型医疗技术,是一种对设备、药物、疫苗、诊疗程序和系统等知识和技能的新兴运用。而新兴医疗技术国际信息协作网络(EuroScan)的官方定义,“新兴医疗技术”指正要出台,或最近出台却还没得到广泛传播,或在用途上代表了革新的,对卫生系统有重大影响的药物、设备、诊疗程序等。EuroScan特别提到新兴医疗技术不是仅仅对现有技术的补充或调整,也不是同样的技术用于新的用途。

已有的信息渠道并不满足需求

本次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医务人员非常或很关心本领域新兴医疗技术的相关信息,近37%的被调查者会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医生和骨干人才对相关信息的需求更高;研究也发现,三级医院医务人员会在更早阶段就开始关注相关新兴医疗技术。目前,医务人员主要通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同行交流的方式获取信息,然而仅有28.1%的被调查者认为现有信息渠道能完全或大部分满足需求;同时,医务人员对于国际、发达国家兴起的新兴医疗技术水平扫描系统(如EuroScan,NHSC 英国新兴医疗技术监测中心网站等)的知晓度与利用度很低,仅有不到15%的被调查者会从欧美国家的新兴医疗技术水平扫描系统网络获取新技术信息。然而,这些系统网络,尤其是EuroScan,是发达国家向社会公众或分享新兴医疗技术的重要平台。

篇(2)

1.1编制情况

(1)床位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比例:最高为1:0.023,最低为1:0.008,平均为1:0.012。(2)卫生技术人员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最高为1:0.014,最低为1:0.007,平均为1:0.0086。

1.2人员素质情况

12所医院医学工程部门总人数为245人。(1)学历:受高等教育的184人(75.1%),中等教育的49人(20%),初等教育的12人(4.9%)。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5.33:4.08:1。(2)技术职称:高级技术职称32人(13%),中级技术职称70人(28.6%),初级技术职称143人(58.4%)。(3)年龄分布:年龄<30岁的53人(21.6%),30~49岁的170人(69.4%),50岁以上的22人(9%)。从事医学工程技术工作多在10年以上。1.3业务工作量(1)医疗设备价值:医院医疗设备总值最高的近9.8亿元,最低的也达到了1.5亿元,平均3.3亿元。(2)维修情况:医疗设备修理率最高为99.12%,最低为89.86%,平均为96.02%。医疗设备修复率最高为99.55%,最低为85.00%,平均为94.01%。

2分析讨论

2.1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地位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一切高科技领域都猛烈地冲击着医学领域,医学上每一个重大成果,都与工程技术信息相关,X-CT、核磁共振就是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图像处理技术发展的结果。医学不再是与理工类分开的独立学科,相当部分高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用于医学,造福人类,正确把握工程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充分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是我们面临的课题。一个现代化医院,不但要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医生和素质良好的护理人员队伍,也要有一支掌握现代高科技技术、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才能创造出高的医疗水平。因此,重视医疗设备管理,摆正工程技术人员的位置至关重要。

2.2现状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近些年医学工程技术队伍从人员素质、年龄结构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但从发展的眼光看,仍存在不少问题。(1)各级领导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关心重视不够。(2)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人机比例过低。(3)人员素质偏低,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缺少高学历和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3几点建议

3.1各级领导加强对医工科工作的重视各级领导对医学工程科室工作的重视是提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地位的关键。要做好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对以下几个问题必须要有正确认识。(1)把医生与工程技术人员人为的分为主角和配角是不恰当的。在发达国家一所现代化医院中,医务部、护理部、临床工程部已成为鼎足而立的3大支柱。所以一定要正确认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作用。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是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正确引进、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密不可分的。(2)要求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什么都会是不现实的。因为医学工程专业是一个边缘学科,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医学等多学科。维修设备与给人看病不同,人体解剖基本差异不大,但仪器设备结构却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功能的仪器,也会因型号、生产厂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工程技术人员必需依靠图纸进行交流。因此,要求某个人什么都掌握是不现实的。通过重点培养,个人刻苦钻研,有侧重地掌握1~2项技术是可行的。(3)维修是能直接创造价值的劳动。1台价值昂贵的医疗设备,很可能只有1个或几个器件损坏而不能运转,可维修的过程却尤如大海捞针,但只要找到故障所在,往往可能不用太大的经济代价,就可以修复。因此,维修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轻视的。医学工程技术队伍的发展之路是曲折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初步形成规模,总的来说,发展相对缓慢,且极不平衡。重医疗轻设备的思想还存在一定的比例,有些单位看似重视,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但在日后的管理、开发却用功太少,造成设备闲置、浪费、功能开发不出来。医学工程专业在我国起步晚,与其他医学专业相比,基础薄弱,队伍也不够整齐,正因为如此,更需各级领导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关怀。

3.2增加编制,明确职责,建立科学的人机比例国家卫生部有关规定的床位与药剂人员之比为1:0.06~1:0.10,药学人员宜占卫生技术人员的8%~9%。但与医学工作相平行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其人员比例明显偏低。卫生主管部门应根据医院的等级、床位、医疗设备的总价值等因素来配备各级工程技术人员的数目,面对现实,给予编制,明确职责,逐步趋向合理。而对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层次(水平、专业、年龄)结构应搭配合理、衔接自然。专业结构要多样化,由检修人才、计算机、医学工程技术人才和组织管理人才组成的医疗设备管理队伍,才是合理的专业群体结构,才能建立一支适应高科技发展的、科学化管理体系的医学工程技术队伍。

3.3整合资源,丰富和扩展临床工程学科内涵临床工程部包含了医疗设备的采购、管理、维修、医学计量、计算机网络、配电等保障部门。应该把涉及医学工程的各学科整合成一个合理有效的技术平台,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总医院的医学保障部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范例。

3.4依靠自身努力提高医学工程学科地位

篇(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医院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是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医院持续发展的核心和重要保证。本文旨在对医院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指导原则、关键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1 现代医院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1.1 技术创新是提高医院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医疗技术的基础是医学科学技术,而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医学科技的发展。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将医疗科技领域的新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技术,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因此,技术创新是加快医院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

1.2 技术创新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医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无论哪一个医院要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以技术创新为手段,提高诊疗水平,是医院巩固和扩大医疗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技术创新是医院经营发展和竞争力增强的内在动力。

1.3 技术创新是推动医学科技发展的驱动力。技术创新为医学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力。

一是为卫生科技政策提供了新思路,即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二是为医学科技组织管理提供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一体化”模式;二是为提高医疗科技效率提供了新机制,即把知识形态成果“临床化”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现代医院技术创新的指导原则

2.1 超前性原则:技术创新要做到高目标、高起点、高要求,突出特色。在对国际、国内医学科技前沿紧跟的基础上,力争在有发展前途的课题上有所突破。。

2.2系统性原则:医院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整体系统考虑,从医院科研设备、科研资金、科研人才等方面综合论证,优势互补,优化配置,形成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系统合力。

2.3效益性原则:市场经济的原则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医疗市场作为特殊的服务市场也不例外。凡符合社会要求和满足人们医疗服务需求的技术创新,必将为医院带来丰厚的的经济利益和回报,而没有效益的技术创新只是得不偿失。

2.4公益性原则:医院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类自身健康的要求,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社会效益是技术创新的第一目的,背离了这一原则就违背了医院“救死扶伤”的宗旨。 转贴于

3 现代医院技术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

3.1 转变观念,积极营造技术创新氛围。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向导,是创新的力量源泉。因此,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和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正确对待技术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不足,在医院内部形成足够的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形成强烈的技术创新氛围。

3.2 以人为本,着重培养技术创新人才。“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人,人才是医院技术创新的关键。

3.2.1 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科骨干的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科骨干是医院技术创新的主体,有名医,才有名科和名医院。医院要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大胆起用青年科技人才,敢于给其压担子,造就一批跨世纪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3.2.2 建立适应技术创新的人才管理机制。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是科技兴院的根本。如何引进、留住、用好创新人才是人才管理的关键。医院应立足近、远期发展目标,一方面建立动态的能上能下机制,让一些有发展前途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带动全院技术创新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合理引进拔尖人才或创新人才,创建一流科室,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3.2.3 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内涵建设,不断增强留住技术创新人才的凝聚力。医院通过经济实力、科研能力、技术设备水平和两个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为创新人才的发展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3.3 科学管理,完善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医院技术创新工作是医院、机关职能部门和科室三方共同面临的课题,而科室则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医院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做好组织领导、计划导向、政策支持、综合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3.3.1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技术创新的组织和决策是医院技术创新成功的有力保证。因此,医院应成立专门的技术创新领导小组,指派专人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解决各科室在开展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加强科室间的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拓宽技术创新的路子,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篇(4)

某一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例,在临床上,泌尿系统疾病涉及肾上腺、肾脏、前列腺、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泌尿外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在形成过程中除了应具备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方法。疾病是一个客观事物,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对疾病的认识,都要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临床诊断要经历初步诊断、会诊、确诊等几个阶段,这个过程是泌尿外科医生对所获得的泌尿系统疾病信息进行临床思维,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最终将信息形成疾病诊断的过程。正确处理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与临床诊断思维的关系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使外科医生的视野扩大了,并克服了过去脏器诊断的模糊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CT、核磁共振等已成为肾脏等腹膜后器官检查的重要工具,而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各科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水平。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进步,不但使医生得到了对疾病的深层次认识,也使其对临床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例如,CT、MRI在成像手段上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它集计算机、物理学、生物工程学等于一身,形成了影像数字化。其高分辨及薄层技术可以对局部较微细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临床产生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诊断手段越先进,越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越要求影像专业的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所以,面对大量的影像高技术参数,临床理论思维方法要求更完善、更全面,就越要求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临床水平。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处理好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关系

篇(5)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生物学、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医学等多专业结合的典型的交叉性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研究组织器官病变机理,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疾病提供诊断、治疗、预防的有效方法。不久的将来,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现有技术的不断演变、改进,新技术的发明、医疗整合及精准医疗的出现会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未来医学对于操作的微创性、精准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越来越精,生物医学的发展无疑会对医学的发展展现其巨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1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

1.1微创技术

“微创技术”始终贯穿于整个医学发展,是医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1985年由英国Payne和Wickham等最早提出了“微创操作”的概念[1]。而“微创外科”的概念是在微创概念的基础上出现的,其本质是腔镜技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实则就是对患者采用最小创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方法都归“微创技术”,如介入超声、介入放射、内镜、腔镜及微创化手术等。而这些微创技术创造、发明,都是在生物学、工程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下完成的。

1.2内镜技术

我国内镜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国内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是纤维内镜。伴随科学技术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和腔镜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得到进一步发展及完善,诊疗过程也越来简便、微创化,是微创技术发展中最为全面和成熟的,如目前有更轻便的胶囊内镜等,无处不体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

1.3腔镜技术

腔镜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自1992年我国荀祖武首次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之后,腔镜技术在国内发展迅猛,直到今天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外科领域[2],目前国际及国内更流行的有3D腹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2生物医学工程在影像及介入医学的应用

2.1影像介入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影像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透视引导下的微创技术更是发展迅猛。根据透视设备的不同,透视微创技术主要包括在X光/CT引导、超声引导和MRI引导下开展的透视微创治疗技术。而介入超声因其设备轻便、操作简便、无辐射等优点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青睐。

2.2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技术是在1895年由Haschek和Lindenthal两位教授在行血管造影后首次提出并应用的,此技术出现后就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此,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和应用的热潮。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介入放射学因其创伤小、效果好等特点,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成立有不同规模的、单独的介入科,介入治疗在国内外已成为部分疾病的常规诊治措施,甚至取代了外科手术。

2.3CT引导下的微创-数字技术与医学的融合

生物医学不仅在诊疗设备、三围图像重建及数字医学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的进步,而且在诊疗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成果的取得恰恰是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的[3]。主要体现为CT辅助的立体定位技术,例如CT定位引导下组织穿刺活检、脑血肿清除及腰间盘突出的定位。

2.4超声引导微创技术

我国在半个多世纪前超声学已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相对于其他医学影像学,超声有其诸多优势(如无放射性、无创伤、费用低廉、设备简单、报告迅速、便于多次随访等),而且还可以动态观察机体或脏器情况,对体内病理改变比较直观,故在超声引导下对甲状腺、乳腺、肝脏及肾脏等疾病进行微创治疗也得到良好效果。目前介入超声治疗在临床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尤其在小肿瘤的治疗优势更明显,其不仅代表了21世纪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展现了其定位精准、疗效显著、微创安全的医学发展模式。介入超声学在临床的应用使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学术活力的医学科学体系。近10余年,由超声科、医学工程学科专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这门新型学科技术,正在被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及骨科等更多的临床医师所应用,这不仅使得介入超声学得到更迅速的传播和承认、在肿瘤及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也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超声引导下肿瘤的射频消融术对探针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对金纳米材料的研究成了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金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热学、化学等性质,在疾病的诊断、食品检测、肿瘤的显像与放射治疗、靶向载药、药物控释、以及对有机物的选择性催化反应等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4~7]。面对学科发展之迅速。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同时也要求我们技术操作更科学、合理、规范、个体化[8],而这些恰恰需要有生物医学工程的参与,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精、更无创的医疗设备。

3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3.1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合作

微创技术需要永无止境的追求。个人觉得相比于“能治病”,“会治病”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要要培养一种临床思维模式,这正如我们需要通过“微创”在客观上建立另一种临床思维模式,即微创技术的创新-微创医学的长远发展[9];在微观上,借国家医改大好政策,展望未来5~10年微创技术将会进一步发展及普及,如现有各种微创技术的全面、系统提升,以及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及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但是,微创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挑战巨大,特别是学科之间竞争激烈,这些可以在医疗资源及专业主导地位的分配反映出来,故使我们不仅要更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而且要促使基础、临床及预防医学和其他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更进一步加快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创造新方法、制造新设备的步伐,最终使各个学科受益,各个患者、医生受益。

3.2医疗整合

近些年临床各亚专科、亚专业的进一步细化,国内医学的发展模式也是以“能分则分、能细则细”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伴随的是医学知识及诊疗实践出现碎片化、机械化的问题。那么如何可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以及未来医学到底该如何发展?樊代明、郎景和等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在2016年中国整合医学大会的发言称: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不仅要进行医学整合,而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更需要我们为保障人类健康而具备新的临床思维模式和新的医学观念,而不是像目前仅具备的单纯“能看病”。所谓整合医学,前提必须是以人的整体为基础,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现实将各医学专业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知识和各专科最有效的治疗加以有机整合,使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更符合、更适合的新的医学体系,医疗服务不仅使得心身并举、防治结合,而且要达到医养共进、人病同治的目的。国民全面健康,医学发展必须要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及预防医学等多学科整合,医学又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凡是涉及和人或人类健康有关的学科或科学都应该用来更好的为医学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而生物医学工程正是这样一门学科。同时把各种先进知识、有效实践经验进行合理、不同程度的整合,使其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形成生命医学高度融合的乘法效应。

3.3精准医疗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30日在国情咨文演讲,宣布美国正式启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10]。早在2011年,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科学委员会就共同发出了“精准医学”的倡议[11~13]。其最高规模4大研究机构的联手倡议,为未来的医学指明方向,代表精准医学就是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医学发展史上发展的3个里程碑分别是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循证医学。而过去的研究模式以试验为主导的[14,15],这不仅和临床距离大,而且根本无法达到临床需求。而以临床为主导的新研究模式恰恰是目前所提出的精准医学,精准医疗的发展必然要应用更精准的医疗仪器及设备,而精准设备及仪器的研发恰恰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16]。展望未来,所有疾病的治疗最终都将走向精准医学,医学的发展一定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同呼吸、共命运”。

参考文献:

[3]罗长坤.当前生物医学发展特征及其对科技创新方式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4,35(1A):1-4.

[4]张磊,刘晓燕,沈晶晶,等.纳米颗粒在抗癌药物可控靶向释放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3,25:1375-1382.

[5]曹丰晶,胡玉才,王卓,等.金纳米颗粒在疾病诊断和食品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2,31:31-35.

[6]凌萍,张旭光,涂或.纳米金在肿瘤显像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1,35:59-62.

[7]王亮,孟祥举,肖丰收.负载型纳米Au催化剂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0,39:827-833.

[8]马和平.微创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实践与展望[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6):489-491.

篇(6)

医疗技术档案是县级医疗机构科研活动的基础和真实记载,是提高医疗科研质量、促进医疗科研进步,为县级医疗机构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保证。加强对医疗技术档案的管理在县级医疗机构科学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为促进县级医疗机构科研成果的获得及转化、加快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县级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档案的管理策略进行简单论述。

1.高度重视,发挥技术档案在科研教学中的作用

1.1统一技术档案管理认识

医疗技术档案是科研成果鉴定和申报乃至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依据。档案人员要针对医学研究和科研人员的需要,设置不同专题,筛选、编辑医务人员的科研成果、医学论文及资料,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和医疗业务发展动向,为医务人员科研活动提供指导,为医务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提供大量充分可靠的研究资料。因此,县级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把静态的档案变成动态的信息,活化科研资料,为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教学、研究工作服好务。县级医疗机构的领导要有做好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意识,做到思想、观念、认识三统一,使各级领导、技术管理部门和技术人员真正认识到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对保证和促进县级医疗机构技术工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2创新医疗技术档案工作的理念

档案工作的创新是指档案管理体制、档案工作运行机制、档案管理与利用活动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因此,县级医疗机构技术档案工作的理念要创新,观念要改变,要较好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需要。要把医疗技术档案工作当作一门学问,去认识、研究、探讨,寻找档案管理的科学规律,使医疗技术档案工作的重点从每年立卷归档多少、利用服务多少转变为县级医疗机构前沿科学发展需要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以求医疗技术档案工作获得实际效益和最高利用价值,从而推动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1.3不断更新医疗技术档案工作的方法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技术成果数量和质量逐年攀升,对技术档案的要求越来越高。县级医疗机构的综合档案管理部门应以医疗科研管理部门为核心,互相协助,互相配合,分级管理,不断更新档案工作方法,克服县级医疗机构原有档案室技术档案材料不足、业务不熟的缺陷。不断探索在信息时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医疗技术档案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开创医疗技术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2.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医疗技术档案收集不齐全

一些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重视技术成果的与获奖,轻视技术档案资料的平时积累工作,认为这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2.2医疗技术人员缺乏档案意识

认为自己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材料不一定要归档,归到档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边使用起来方便,于是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为借口,在科研过程中或技术成果奖励后应归档的资料不愿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动上交。

2.3医疗技术档案归档缺乏制度保证

县级医疗机构档案管理没有真正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在技术档案归档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医疗技术归档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2.4医疗技术档案还存在其他问题

就目前而言,还存在纸质材料多、电子档案少、档案室设备简陋等问题。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医疗技术档案材料,已完成的技术成果、技术项目材料没有随时归档,即使是代表县级医疗机构技术实力的重点、重大技术项目和部分获奖成果材料也因科研人员的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归档或缺失;有些技术项目结题后,没有提供完整的项目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技术材料。

3.加强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3.1建立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技术档案是技术课题技术成果研究的全过程的反映,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技术课题、某一项成果,它是课题及成果之间、学科之间的综合反映,因而就形成了技术档案的专业性、系统性、集体性和阶段性。为了规范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遵循国务院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的“完整、明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要求”归档。为此,必须把技术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走实现技术工作与技术建档工作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建立合理的归档程序,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保证医疗技术档案的准确、完整、系统,最终使医疗技术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达到提高技术档案归档的质量和效率。

3.2突出重大技术项目的档案管理

重点、重大技术项目的研究时间较长,往往有一些阶段性成果,每一阶段中肯定有技术进步和新的成果,这些档案材料既是学校的历史见证,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因此,对重点、重大技术项目应从立项起立卷归档,然后将每个阶段产生的技术进步、最新成果、新立项的子课题分年度补充到技术档案中去,以免遗漏,这对项目研究人员和县级医疗机构档案管理部门都有重大意义。

3.3增强医疗科研人员的技术档案归档意识

科研人员是技术档案形成的主体,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的提高,将会使医疗技术档案的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的轨道,将会使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4提高技术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技术档案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当前县级医疗机构提高技术档案工作的根本保证,一方面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培养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服务管理、团结奉献的高尚意志和工作作风。

篇(7)

1号|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知识激增的今天能否及时获取前沿性的医学科技信息已成为影响医学科学研究质量和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医学信息工作人员在服务上要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随时了解学科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增强信息服务的时效性[1-2]。由于医学信息服务的层次直接决定了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水平,所以医学信息机构必须充分发挥好医学信息服务功能,促进医药卫生科技的创新,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2医学信息服务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2.1 信息保障作用由于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创造性、探索性、连续性等特点,其创新各个阶段都与医学信息服务密不可分,医学信息的获取行为贯穿于医学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医学科研人员需要各类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学术期刊、科技动态、科技查新、专利申请、统计资料等众多医学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人员首先要了解医学科研人员对医学文献的要求,包括所选课题的目的、研究内容、技术指标、文献种类、检索年限等,然后围绕课题的范围,通过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和数据库等各种渠道,不同角度广泛搜集、整理、提供国内外医学研究 域各个学科和各种类型的文献和知识信息。帮助医学科研人员掌握医学最新科研动态,确立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细致的技术路线,使所选课题新颖、先进、可行,保证医学科技创新能科学、高效、快速地实现,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障[3]。

2.2信息推送作用信息服务人员应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不断地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在初始阶段,可提供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题文献目录、索引、文摘和全文等;在进行阶段,可根据研究进展,将课题的原始文献进行浓缩、提炼和归纳,提供专题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充分利用医学信息资源来指导和调控课题研究按照正确目标进行。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始终要以医学科研人员的需求作为获取医学信息的动力和目的,精心制定信息服务计划,以便在资料的收集、处理、储存、检索和传递等环节上实施分阶段、有步骤、高效率、多途径的信息推送服务[4]。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不断会有与课题相关的创新成果和信息报道出现,因此需要根据医学科研人员课题研究的动向,不断定期主动推送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收集到的密切相关文献,以便医学科研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同领域的最新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并从中得到启发,开展新的医学科技创新研究。

2.3信息传递作用科研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医学科研创新成果能否顺利、及时、有效地转化到应用领域,医学信息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科研创新或阶段性研究成果出来后,需要医学文献信息的传递,以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正是因为医学信息在深度与广度上的传递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注人了强大的推动力,促进了医学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同时对医学信息资源起到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作用,也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医学信息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将丰富的医学文献信息转化为高科技含量的信息产品,将巨大容 量的知识信息快速准确地进行整理加工,转变为医学科研人员可方便利用的有序知识信息,以便能够迅速汇集、及时提炼、便捷传递医学信息。医学信息部门应通过网络化、自动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尽快促使医学信息有序化地交流传递,不断扩大信息辐射面,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医学信息服务,积极发挥医学信息机构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促进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进步和发展。

3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医学信息服务创新

3.1 服务理念创新进入21世纪,材料、能源、信息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内容的"3大资源",其中信息资源是3大资源中最重要的开发资源[5-6]。以往的医学信息服务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要更新自身根深蒂固的传统服务理念,变以往被动的服务形式为主动的服务形式。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主动开拓医学信息市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依靠功能齐全、运作高效的医学信息市场来推动和促进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其次,医学信息服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医学信息工作既是艰苦的思维劳动,又是开拓性的工作,要做好医学信息服务,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进敬业精神;第三,医学信息人员应把满足信息时代医学科研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作为信息服务的宗旨,努力适应新时代医学科技创新的需求,掌握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服务的新技能,增强信息素养。时刻密切跟踪国内外医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创新的医学信息服务理念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提供系统性、预见性和前瞻性的服务。

3.2服务模式创新医学信息的价值决定其社会效益,产生社会效益的关键取决于医学信息人员的服务模式。传统的医学信息服务对象主要是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其服务模式主要是简单的资料检索、获取和传递等,医学信息机构没能很好地发挥医学信 息服务职能作用,也没有充分地体现医学信息的价值。现代信息服务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迅速、准确、高效地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7]。为此更新服务模式势在必行。首先,医学信息服务的模式要由分散独立型向一体化融合方向发展,信息服务人员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对资料工作、信息研究和科技查新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服务手段进行创新,促进医学信息服务机构彼此之间内部信息的交流、互动与整合,争取实现传统服务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其次,医学信息服务人员对医学信息资源的加工应以"充分利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精、深、快为目标,医学信息的加工不要只局限于表层、浅层和外层,必须由针对信息表征的浅度加工转向针对信息内容的深度加工,以满足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医学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第三,努力做好反馈性医学信息服务,在医学信息加工中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听取医学科研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对其密切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提供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充分发挥医疗卫生单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和学术优势,加强医院、研究所、院校的横向联合,以保证资源的共享,更好地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服务。

3.3服务项目创新在传统服务项目基础之上拓宽思路,根据医学信息用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文献需求,开展特色服务。(1)个性化定题服务。个性化医学信息服务项目强调针对具体用户的需要和过程而提供连续[8]。信息服务人员应主动调查了解医学科研人员密切关注的学术动态,通过相关的数据库获取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最新信息,分析相关专业各种理论、学术、技术的趋向,对有关医学信息进行系统性地收集、加工并从中提炼出对具体用户科研创新最有价值的医学信息。提供从知识获取、重组、创新到集成的个性化服务。(2)针对性专题服务。根据用户的专题性质、内容以及需求,定期地向医学科研人员和有关部门提供医学信息服务。捕捉医学科研新动向,及时选定课题进行专题信息调研,开展课题筛选、课题动向跟踪服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 题信息报道、信息反馈分析,为领导决策和医学科研人员立项提供快速准确的医学信息服务。(3)培训服务。开展常用数据库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的培训服务,教会医学科研人员从大量原始信息资源中颤别、筛选、利用有价值信息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其对医学信息的搜索能力和利用能力,消除利用网络的障碍。医学信息机构应定期举办短期培训班,培训方法需要根据医学科研人员的实际水平分层次进行。对于一般用户,主要是进行网络基础知识的普及和信息意识的培训;对高层次用户,主要是进行有效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培训,以期提高医学科研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3.4 人才培养创新要想做好医学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机构必须拥有一批素质高、业务精、懂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现代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员必须是熟悉情报理论和方法,有较好外语、计算机水平和较强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目前医学信息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难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从业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应从以下3个方面人子。(1)加强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和信息意识的培养,特别要重视信息服务人员的超前意识、求异性、分析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在收集信息、分析判断信息、提炼最新研究成果、满足医学科研人员信息需求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2)加强医学信息人才培养力度。在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树立以岗位锻炼为主要培训途径的观念,通过岗位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及各种科研活动的形式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从工作实践中培养出整体素质较高的专业信息服务人才。(3)加强现有医学信息人才继续教育。要区分层次,重点培养,选派事业心强、有发展前途的医学信息服务人员去高等院校或兄弟单位进一步深造,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使医学信息人才在素质、层次以及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和提高。在提高整体水平的同时,稳定现有医学信息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保障医学信息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医学信息服务创新是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实施过程中起到支持、促进和指导作用,在医学科技创新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丽芳.科技信息服务如何助力自主创新[1].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70一71.

2潘卫.医学信息服务创新与医学科技创新[JJ.医学信,息,2007,20(5):801-802..72.

3郑萍,王秦玲,罗书练.发挥医学信息服务在医院科技创新中的作用[1].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6,27(3):239-240.

4刘宏军,王海音.科技查新作用的延伸与扩展[JJ.现代情报,2009,29(7):144-147.

5张静海.医学信息资源与医学科技创新[JJ.中国科技信息,2∞8,(21):228-229.

篇(8)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083-02

大连医科大学杜治政教授是我国医学哲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先后出版了《医学伦理学纲要》《医学伦理学探新》《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教程》《医学伦理学辞典》等专业著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0余篇。杜治政教授认为,医学哲学的灵魂是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建构又要围绕美德伦理、技术伦理、利益伦理三个基本维度。他的医学伦理观对于探讨我国当代医学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谋求其合理解决途径以及当前医学科学的研究和临床医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

一、美德伦理:杜治政医学伦理观的核心

杜治政教授医学伦理观的基础性前提在于他对医学和医学伦理学基本关系的思考。他认为医学是“躯壳”,医学伦理学是躯壳之“魂”;医学伦理学与医学亦步亦趋,相伴而行。首先,“医学伦理学的起点是医学,终点也是医学。一个医生运用某种技术医治病人,救人性命,本身就是一种善行,就是一种伦理行为。”[1]其次,“医生的美德(德性)伦理和医疗技术伦理是医学伦理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二者不能互相取代,亦缺一不可。”[2]当代医学一方面使人类在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手段上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突现了许多医学伦理的新问题,譬如生与死的道德问题、卫生保健政策的制定在道德上的可允许性问题、生命质量与医学道德问题等诸多道德难题。杜治政认为,解决这些伦理难题的关键在于重塑美德伦理。基于此,他明确地提出了“美德”乃是“医学伦理原德”的医学伦理学核心命题。

美德伦理是基于我们“是什么”而断定我们要去“做什么”的一种伦理。美德伦理为塑造医生必须具备的职业伦理提供最基本的理论依据。杜治政提出的将病人利益置于首位的医患关系模式,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美德要求。他指出:“医生的美德,是医学伦理学的起点,是医学伦理的原德。医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医生做什么样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德具有医学伦理学母德的性质。”[2]

杜治政认为,美德是医学伦理学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医学主体群的内在要求。美德可以调节社会人群的各种关系,可以有效地净化社会。在医学伦理学中,美德伦理首先应当是医生的美德伦理。医生的美德是有效处理医学中具体伦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医学科学的精神支柱。在医患冲突升级的当今社会,医生美德显得尤为重要。杜治政认为,一个医生对身患疾病的患者表示同情,深切地想为患者解除痛苦,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无关技术高低的仁爱之心构成了医生的美德;高尚的医德是提供最佳医疗服务的保证。首先,医生对自己职业生活的崇尚和向往是美德的内在表现,具体体现在对各种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规则、法规、标准的坚决执行力上;其次,医生的美德不仅表现在其对患者生死抉择的关注和责任上,更表现在其对病患的人道理解和支持上。正是这种稳定的、持久的医生美德才构成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永恒的保护伞。

显然,在当今社会,单一的医生美德已很难适应医学科学的飞速进步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传统的美德伦理需有新的改造、补充和完善。对此,杜治政剖析了现代医学道德伦理的几个特点,其一,“医务人员的伦理道德观念由面向单个病人扩大到面向整个社会。”[3]即医生不仅要面对病人个体,而且需面对社会各种不同的群体。其二,医学道德主体与医学道德客体的扩大。即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亦成为重要的道德主体,道德客体也亦有亚健康和健康的加入。其三,医疗保健服务项目是传统的医学道德伦理的新进路。其四,现代医学道德伦理需补充公益论的原则。

美德伦理是医学道德评判的核心视角。杜治政认为,美德需内化为所有医学道德主体的思想理念,外化为实际的医学行为。医生的美德无疑是医学伦理学的归宿和目的,是当代医务人T道德修养的方向和目标,应成为医院和其他医疗建制决策的理论基础。

二、技术伦理:杜治政医学伦理观的基底

医学技术作为医学科学的工具化和实践化的延伸,是医学活动尤其是临床医疗活动的主体,是医学科学的现实存在形态。杜治政首先肯定了当代医学技术的重要性,指出医生如果没有医疗技术的支撑,其美德伦理就无法实现,就是空谈。在此基础上,他全方位地剖析了现代医学技术伦理的特征,尤其对于医学技术主体化问题、技术-资本结合等问题进行了反思,试图为现代医学技术伦理的实践应用提供新的参考模式。

杜治政认为,医学技术就是医生在医学实践中的工具,医学技术伦理就是决定医生在应用技术时“该如何做”的问题。这是医生在应用医学技术时的道德向导,美德伦理最后必须通过医生运用医疗技术这一工具性的方法来实现。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生用于治疗疾病的技术工具和技术手段愈来愈多,这就引发了该如何应用这些现代化设备和方法的伦理决策问题。这是医学伦理从医生自身的美德伦理延伸到以器械、手术等为主的技术伦理的阶段。

当代医学技术已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技术主体化已成为医学中的一种突出现象[4]。也就是说,当代医学的某些技术,已经开始脱离医学目的自身的需要,开始基于其自身的发展潜能去决定能够实现的目标。其结果是: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疗活动目的不再是为了人类健康服务,而是为实现医学技术的自身价值。这一问题在实践中表现为医生大量依赖检查数据、过度使用高新设备,诊疗受制于医学技术的科学性,而忽略了医生自身的经验性和病人的特殊性。此外,技术主体化实质上体现了技术与资本结合所呈现的特征,造成了医学宗旨的异化,甚至有可能造成技术对美德乃至人性的奴役。

杜治政指出:首先,技术伦理具有群体性特征。医学技术的主体已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医生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包括医疗保健服务的管理者、药商以及政府,使得技术伦理的责任分散化。其次,技术伦理具有多维性特征。医生的医疗行为内在于信念伦理,外在于制度伦理和责任伦理,其中以信念伦理作为一种道德的最高指示,也是医学技术伦理的最基本要求。再次,技术伦理具有过程性特征。从技术的创想到临床的实践应用,都应寓于一种必要的伦理学思考。最后,技术伦理具有或然性特征。也就是说,现代医学技术应用的不确定性,促使要对其有一种预测和防范的伦理警觉。

三、利益伦理:杜治政医学伦理观的边界

在现代经济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医学科学的诸多实践行为尤其是临床医疗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不可避免地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问题。利益伦理即医学活动中展现的利益差别、利益冲突和利益矛盾。“利益矛盾和冲突是基于利益差别而产生变化的。”这使得利益问题日益成为医学界面临的新危机[5]。医学伦理要在医生、患者以及相关社会各方利益博弈以及调和中产生、存在和发展,不能离开利益的语境而孤立存在。

然而,利益伦理这一重要维度往往被传统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者所忽略。而这种忽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医学伦理学的研究缺失了其时代性特征,也缺失了一个能够作为其新的研究框架和条件的重要边界性参数。为了矫正这种缺失,杜治政明确指出:当今应把利益纳入道德范畴一并考虑;利益伦理不仅是当代医学伦理学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美德伦理和技术伦理的必要补充。“医学伦理学……只要我们精心思考一下,揭开其外层的种种面纱,便不难发现这些关系的背后正是利益的纠葛;而伦理学所寻求的也正是利益的合理调节和配置。实际上,我们对当代许多医学伦理问题的争论和研究,都没有绕过利益这个门槛。”[6]这样,杜治政从我国当前医学伦理学若干纯粹思辨性的争论漩涡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利益伦理的重要性。

杜治政认为,当今的卫生保健争论、以药养医问题、医患关系其实质都是利益使然。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应当将病人利益放在医务人员个人利益和其他利益之前,在这个前提下处理医疗服务的一切问题。这是杜治政利益伦理观的核心议题。他指出: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经济利益成为一些医学主体从事医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和内在驱动力,这不仅导致了美德伦理的丧失,也导致了技术伦理的迷失。为有效协调医学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杜治政教授强调,我们要设置利益的道德界限,也就是让道德成为利益的内在保证,恪守利益的边界原则。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强卫生法制建设,使得从外部环境到医院集团以及医生患者都能够将各自的利益置于合理的道德限度内,从而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找到恰当的利益平衡点。在此过程中,当然也要支持并强调医务人员的合理利益。总之,只有我国的医学伦理学研究正视利益伦理的存在感,才能使利益伦理有效引导医学实践,规范医疗行为,也才能使美德伦理和技术伦理得以真正的实现。杜治政所主张的利益伦理本质上是一种人道功利主义。这是解决利益伦理问题的一种全新视角和向度。首先,人道功利主义强调利益的本质应当是人道的。也就是说,经济利益必须以整个社会人群的健康利益为出发点,人的价值和人的生命的神圣性是人类最大的利益。其次,利益的博弈应具备合理的法制外部环境。最后,利益分配应当向社会弱势群体适当倾斜。这就是杜治政所提倡的以病人利益为导向的人道功利主义的利益伦理观的内核。

四、结束语

杜治政教授对t学伦理学的三重基本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医学伦理学的视域和理论深度。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框架,他明确指出,支撑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道德前提有三点:一是医生应忠诚于病人;二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关爱;三是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所有这些方面归结到一点就是,医学伦理学的最终旨归在于推动医学成为人道的医学、人文的医学、公平的医学,成为人人可及的医学。杜治政的医学伦理观是内容丰富、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内在于医学的医学伦理学,它不仅为我国医学伦理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处理当前医学临床实践中面临的伦理难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为我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杜治政.医学伦理学魂归何处[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0):1-4.

[2]杜治政.美德:医学伦理学的重要基础[J].医学与哲学,2014,36(9):1-5.

[3]杜治政.医学伦理学探新[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

篇(9)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医学教育;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医学教育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而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信息含量增大,医学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医学教育内容多、专业对象多、教育层次多等矛盾,为医学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和技术保证。

1医学教育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医学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有所不同,它不仅仅是传授传统的医学理论、医学原理,更需要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了解有关医学的最新动态。传统医学的教学模式远远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严重影响医学教育的效果。而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独有的信息量大,更新快的特点满足了这一需要。传统的医学教育手段较单一,趣味性、直观性不强。难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传统的医学教育手段不能直接展示医学教育中的形态学、机能学内容。加之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逐步提高,病人的维权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在传统医学教育中常采用的病例示范教学难以开展,个别医学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被迫采用“病人模特”的方式来满足教学需求。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开展医学教育。

2在医学教育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

目前,教育技术在我国正处于观念更新、优化重组、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寻求新的发展的阶段;其职能在扩展,技术品种在增加,电视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高清晰度显示技术等组成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大家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将为我们在医学教学上创造一个在功能上、空间上、时间上进行信息交互的崭新环境,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教学的内容及手段上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2.1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北京沃和赛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制造了卫星卫生科技教育网(双卫网),该系统能够把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全部通过JP广播的形式,有选择或无选择的传送到某个或多个远程站。接收端通过一个卫星接收机和电视机或计算机即可接收到所有广播节目,还可以进行大量的数据下传并将其保存。“非典”时期,我们通过双卫网及时得到了最新的预防“非典”的措施和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最前沿的知识教育,同时又消除了学生的恐慌心理,维护了学校的稳定。中华医学会曾于1996年和1997年成功地举办了“中国一加拿大首届空中医学研讨会”和“中美心脏病学学术研讨会”,两国医务工作者在各自的国家,通过教育技术的先进手段,在屏幕上进行了面对面的学术交流,它打破了国界,拉近了两国之间的距离,对各类医务人员了解医学科学技术前沿,提供了新的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利用现场录像技术我们可以实况转播并完整地记录一台新开展、高难度的手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医学专家高超、精湛的手术技术。高等医学院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为了教学的需要,可以到附属医院录制病人的病理特征及医生的一些操作步骤等,保存其资料。老师上课讲到某个内容时再辅助放映相应的资料,学生很容易接受并形成深刻的记忆。

2.3积极开展多媒体授课医学临床上授课内容及形式较多,有课堂授课、学术讲座等,其中讲解和演示是重要的环节,也是多媒体课件应用的主要地方。临床授课中的许多内容是活动变化的。如-一些疾病的发病过程、症状表现、治疗操作过程等,以常规的粉笔板书的教学方式讲授,常常使学生不易理解。而利用多媒体的文体、动画、视频、音频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展示讲授的内容,就可以使内容形象、生动,学生可以多方面受到感知,并使不易于理解的知识形象化。 转贴于

2.4充分利用Intemet上的医学教育资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信息互联网,它上面有众多与医学教育有关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在线分布于世界各地数百万台计算机上。Intemet浏览器的出现,多媒体的检索方式极大满足了医学教育工作者查询及使用Internet上医学教育资源的需求。作为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只要拥有一台个人电脑并与Intemet相连,选择部分有价值的网点设置成热点联结,即可以最短的时间得到最新的医学信息资料或医学指导。充分利用Intemet上的医学信息资源,对现代医学教学的改革及发展,全面提高医学教学水平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5学习和使用最新医疗设备近年,各种医疗新设备、新仪器大量地出现在医院,进口设备就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学习和掌握这些设备成了当务之急。我们可以把这些设备和仪器的基本性能和基本操作制成电视教材,及时地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掌握最前沿的医疗器械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使学生到医院实习时能够更快的进入角色。

此外,教育技术各种传统教材也在医学教育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如录音教材、幻灯教材、电子模型教具等。

3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增加了在医学教学和学习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率,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大致在以下3个方面有很大的效果。

3.1学习模式改变现代化教学的开展与应用,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模式,解决了I临床教学内容中的难点,起到了教学改革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在课余学生也可以从校园网上浏览教学网站或者通过网络进行对话。目前,我们使用了电子邮件、留言板等联络方式,建立了专门用来网上答疑的讨论区,定期专人进行网上答疑。课余时间学生也可以到学术报告厅去看卫星广播。这样学生就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角色转换到主动学习的角色。

篇(10)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ies impacted on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Yu Xichong, Yang Wei, Wu Bola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

Abstract: The networking, integrating and fasting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ies demanded talents who should have broad vision in some fields and process team spirit and creative ideas. In the present article, we will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the effects of them on med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possible results.

Key words: moder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edical education; creative thinking

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娱乐和教育等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医学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社会医疗事业推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对现代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这种变革,21世纪的医学教育对现代医学科技革命作出积极回应,开展一系列改革的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并具有科学思维的医学人才。

1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革命特点

1.1 现代医学科技的集成化

现代科技衍生出不同的门类和亚类,不同的门类和亚类渗透衍生出不同的交叉学科。在医学科技发展过程中,吸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环境科学、信息学乃至人文科学新理念和新技术,极大地刺激了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如核磁共振技术的引入无论在临床诊断还是在微观药物分子结构的研究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药剂学研究中引入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药质体、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促进药物的研发和使用,融合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在原有医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了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等学科。因此,在医学科技范围内,单一的学科实际上已经集成了众多的医学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方面的最新技术和知识。现代物理学、信息网络技术可进一步推进医学科技集成化,形成以某一学科为中心的技术群、知识网。

1.2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快速化和全球化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呈现快速化发展的特点,包括新的医学科学技术的建立、推广和应用。随医学科技的发展,医学知识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医学论文、专利、专著、方法等飞速发展,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随现代网络“高速信息公路”的建立以及网络的扩大和提速,医学科技、医学知识实现了实时传播,全球共享医学知识。无论普通百姓还是专业人士,均能及时获得医学知识的更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网络和3G手机的普及使医学科技普及更快,更全面。从局域网到有线互联网时代,再到无线网络,现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医学科技和知识的普及。医学知识不再专属于专业人士,而成为被普通大众接受的知识。

1.3 现代医学科技的理论和技术密切联系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新技术和新理论,包括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的引入。而新技术的发现则依赖于全新理论的指导。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现象,形成新的医学知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催生新的理论,又促进技术发明,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现代医学科技中理论和技术密不可分,实际上是以医学科技为核心的技术群落支持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明。

1.4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使不同医学领域的专家合作更加密切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任何人都不可能以个人的行为独立完成技术和理论的创新。现代远程医疗系统的研发使来自不同领域、区域和层次的医学专家更加紧密地合作,为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由于医学科技集成化使科技合作在医学科研中更加突出,能更有效地提高效率。

2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2.1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人才思维模式培养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实践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中,没有创造性思维很难产生创造性成果。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手段的涌现更加依赖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关系到医学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科学技术和理论应用与创新的主体,加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将提升未来医学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尤其是现代医学生的培养中,要培养更强的创新思维,建立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灌输现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如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预测疾病的研究,需要在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疾病和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和处理能力预测某一医学现象的发展规律。要求研究者通过发散思维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建立并处理某些命题。

2.2 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包括医学科技革命使创新思维、创新成果评价的主体由科学家个体转向科学家联合体。医学科技创新思维的提出往往来自团队的智慧。医学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如果没有群体意识,或失去了社会联系,任何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将一事无成。其次,科技革命推动科学家之间的紧密合作,包括区域间乃至国际合作,反过来,这种合作促进科技革命向前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合作更加突出,联系更加紧密。最后,由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已经形成,未来成千上万的专业论文、专利、评论产品的出现,知识和技术可能围绕某一专题展开,尤其是在医学研究方面的论著和专利发明,任何个体都不可能全部掌握,只有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群策群力,才可能较全面地掌握其发展动态和前沿。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主体,医学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工作者组成联合体彼此紧密合作,解决科学问题。

2.3 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快速更新医学知识

在医学教育基础知识(成熟的理论体系)的传授中,对新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介绍较少。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带来庞大医学信息量,每天都有成熟或不成熟的技术和理论观点出现,这些知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广泛认同的医学理论所替换或更新。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医学教育加强新知识和新理论的传授,为知识更新做好铺垫。如近年来提出的网络药理学(诸如信号网络药理学等)、小分子RNA干扰技术理论的提出,使医学工作者重新审视药物作用及机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提出观点并发展不同的技术。

2.4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升级换代,使复杂的医学问题简单化和实时化,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尤其明显。远程网络控制技术、网络会诊、远程课程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医学教育、解决医学难题和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代医学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大学校园,而是向实现校际合作、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教育模式发展。如远程医学教育在继续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继续学习不需要长途跋涉,而是就地学习、更新知识。

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现代医学教育产业的运作模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校际合作愈加紧密,诸如医学院校之间互派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互派访问学者等形式的合作。医学教育资源的急速膨胀也为学生学习选择范围扩大、个性化、互动式的终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尤其是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现代医学教育具有开放性特点,这将冲击乃至颠覆传统教育模式。

3 对现代医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思考

3.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2,4]

传统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某一层次的知识展开教学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现代科技和医学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方法、时间等可选择性增强。来自互联网的医学传播平台,如各级精品课程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各种在线即时通讯平台,尤其是专业的医学网站,均可提供各种医学知识。因此,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应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大可选择范围,逐步将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至以学生为中心。

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工作适应性强的人才。根据社会需求设计培养目标,现代医学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坚持“产学研”培养人才的模式,加强医学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技能。

3.2 改革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

现代医学科技革命促进全球化发展,医学高等教育要适应科技革命,就必须改革运作模式,按现代科技发展提出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办学模式,如公私并存、中外合资等办学方式,提倡开放式办学。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社团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模糊,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象牙塔式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即医学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源尽可能实现共享。医学高等教育所负的社会责任不单是培养人才,同时也要普及医学知识。随现代科技革命的推进,开放式的医学教育应为医学知识的普及承担更大的责任。

3.3 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3]

创新思维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创新思维作为智力的一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少年智则国智”,国人的创新思维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而创新思维的出现需要培养和熏陶。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显得很重要,在医学教育中同样很重要。首先,创新思维的培养依靠一线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可能,不妨邀请专职科研人员作学术报告或授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其次,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开阔的视野。在医学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主动获取医学知识并非难事,关键是发挥监督的作用。除常规知识传授之外,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阅读最新的医学进展并书写提交自己感兴趣领域的阅读笔记。此外,设立讨论课,要求学生阅读规定的文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创新思维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在医学教育中设立科研基金资助学生优秀的创新性想法。

3.4 强化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现代科技革命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合作、区域间合作乃至社团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1]。在临床医疗行为和医学科研中,合作尤其突出,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新技术、理论和方法,不可能单独承担医疗和科研项目。医学教育在培养个性的同时,还应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在现有的实践性课程中加强团队合作,通过分组和考核指标,对每一位参与团队工作的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评价。另外,参与教师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团队合作,形成团队意识。

3.5 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拓展新视野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特点,要求医学教育的内容更新,不能拘泥于以往基本知识的传授,而要拓展其内容,主要在新思维、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设备的介绍上突出新。教学内容最好由传授者自行拟定,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对教学手段应当不断提高和改进。信息技术发展和软件的发展,使教学手段发生巨变,大量应用多媒体技术,包括动画、视频、音频和幻灯演示等。此外,随着网络的发展,远程网络课程成为医学教育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医学继续教育中,提高了传授知识的容量和传授效率。如在高年级医学生的专业课教育中,可直接采用数据库,检索需要的文献,针对医学症状现场讲解,这样既丰富了讲解内容,更新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

强化实践教学功能。实践是获得理论的途径,同时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让医学生接触较先进的设备,亲自动手操作,掌握新技术,同时通过对新技术和理论的了解和应用,始终坚持产学研的道路,提倡医学生参与学术团体的工作,接触较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拓展视野和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浩明,赵国杰.现代科技革命与科技社团的国际合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41-47.

[2] 王余丁.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3):1-4.

上一篇: 常见的网络营销方法 下一篇: 采购管理与采购的区别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