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小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7 17:40:58

生命科学小知识

生命科学小知识篇(1)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98-01

一 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呼求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社会生活的变化过于急剧,人们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断加深,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使得小学生所处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毋庸置疑,当今的小学生已经处于身体与精神的重压之下,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小学必须针对小学生群体开展生命教育,促使小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从而健康成长。

二 开展小学生命教育的策略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尚未成型、容易塑造的重要阶段,且年龄尚小,珍爱生命的意识较单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1.对小学生进行知识传授

知识传授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要结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有系统性、针对性、目的性地向他们传授有关珍爱生命的知识与文化。(1)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教育时间,为学生开设“珍爱生命”的课程,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案例、故事或漫画让小学生知道爱惜生命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学校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深入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所隐含的关于生命的教育因素。(3)可以通过班会课、写周记或日记的方式让小学生讨论对于生命的看法,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生命教育。

2.对小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古今中外,有不少伟人都深入阐释过关于生命的看法,他们对生命意义、价值和生活态度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形成了生命教育的深厚文化底蕴。学校要充分运用这些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珍爱生命的文化氛围。(1)为小学生推荐有关生命的图书,并指导他们阅读,让学生从真人真事中获得一定感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2)组织小学生动手搜集、整理中外伟人阐述生命的名言名句,了解这些伟人对待人生的态度和事迹,从中获得启发。(3)组织小学生观看有关生命科学的录像资料、电影电视,让他们了解生命起源、生命成长等科学知识,端正他们对生命的态度。

3.为小学生创设珍爱生命的环境氛围

小学生只有身处于与教育内容相吻合的环境氛围中,教育教学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学校要为小学生创设珍爱生命的环境氛围,促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1)学校可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向家庭成员进行采访,询问家庭成员对待生命的看法,从而间接影响小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念。(2)学校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观察社区橱窗中张贴的关于珍爱生命的宣传,了解当今社会保护人民生命的措施和做法,自觉热爱生命。(3)在学校和班集体中积极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从而健康成长。

4.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训

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容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生命教育的效果。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教师是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1)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利用多种教育培训基地,努力培养具有专业生命知识的教师,对他们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通过他们为小学生传授专业的生命知识。(2)对其他相关教师进行培训,要求各学科的教师也应该具有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可以通过知识讲座、专家指导、学习进修、座谈等方式来提升各学科教师的素养,使他们能够胜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学。(3)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不单纯以班级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业绩,还要看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效果,激发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结束语

生命教育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社会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声。学校要采取多重措施促使小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提升生命质量。当然,开展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方能见到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生命科学小知识篇(2)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科学精神正式列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并具体表述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基本要点。将科学精神纳入核心素养培养,从教育目标上更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教育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过程中的重大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基础教育阶段分科教学设计及应试现实压力的制约影响,中小学科学素养培育并未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实践层面实现科学有效的有机融合。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少问题:重技术与方法,轻思维与实践;重意识与创新,轻责任与担当;重特色项目和特色活动,轻人文情怀和价值导向。这些问题将科学教育与立德树人不自觉地割裂,导致了科学教育的技术化、项目化、活动化、浅表化。只有有效加强科学教育中的德育价值,才能持续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提升生活价值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运用于生活,科学蕴含于现实生活之中。在科学素养培育中,必须密切科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倡导科学回归生活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感知生活,并提高生活的能力。

(一)重视科学生活的常识普及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重知识轻常识的现象依然存在。多数学生,可能懂得概念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但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常识却未必了解。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科技产品日益全方位、深层次进入现代生活,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的经验性常识、普及性常识、综合性常识却被中小学教育忽略、轻视,科学常识的缺乏导致中小学学生整体科学普及水平不高,实际生活能力较弱。事实上,常识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而行为决定习惯,习惯最终影响综合素养的实际形成。重视普及科学生活常识,就是要引导中小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本身,从专业知识走向日常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和实际运用中增强科学意识,提升健康生活必备的科学素养。重视科学常识普及,必须注重现代日常生活科学常识的系统性普及,努力克服中小学生对现代生活科学常识的碎片化、零散化、模糊化的感知。重视科学常识普及,必须引导学生从小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基本意识和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基本情感。只有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科学生活常识,才能为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找到科学课程的生活土壤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深刻改变了今天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而今天的生活现实本身,又需要运用科学去观察、去思考、去研究、去创造。因此,现实生活本身就是科学教育最丰厚的课程土壤。注重现实生活的课程化,是克服科学教育学科化的关键环节。今天,部分学校或科技辅导员教师,常常认为没有专门的科学教育教材或课程,无法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其本质就是割裂了科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无法将日常生活本身作为课程引进课堂。促进日常生活的课程化,就是要将日常生活现实引进课堂,坚持问题导向,以现实生活需要为出发点,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去探究和实践,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日常生活的课程化,就是要有意识地克服科学教育中的唯资源论、唯条件论的约束,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结合校情、乡情,结合所在区域的科学教育资源实际,卓有成效地推进科学教育。

(三)培养求是求真的生活能力

科学转化为技术运用于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学会生活的过程。正是在感知科技改变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艰苦创业的意志与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运用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的能力和品质,将比单纯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掌握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指出:科学与技术必须同一切儿童、青年或成人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以帮助个人既控制自然与生产的力量,也控制社会的力量,并从而控制他自己,控制他所作出的决定和行为。[1]这种控制的力量,是学会生活所拥有的最基本的理性精神和意志品质,是科学教育赋予学生最基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提升生命价值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科技进步永不停息,但是个体的生命时空存在方式却是有限的。因此,科学素养培养,必然需要正视科学教育与学生生命价值的内在联系,关注并促进学生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

(一)尊重生命主体地位

极致的科学主义、工具主义,就容易导致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命自身的异化,促进人的身心之间、心物之间的内在矛盾与冲突。因此,科学理性思维的本质意义,不仅表现为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尊重,更应表现为对科学与技术所产生的对客观世界的影响的理性认识和观照。因此,英国数学家哈代曾说过: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无所知的一位人文学士和对莎士比亚名著一窍不通的一位科学家一样糟糕。只有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和谐融合的人才能算是完善的知识分子。[2]爱因斯坦也告诉我们:科学只能断言是什么,而不能断言应当是什么。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3]145在实际的科学素养培育过程中,必须强化科学与技术为实现人的主体价值服务的基本意识,避免夸大科学与技术的纯粹功用,忽略人的主体价值的自我尊重与实现。事实上,随着今天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植入,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误导、概念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失真、泛滥的技术发明与运用,正在累积人的主体地位和生命价值丧失的道德风险,如果离开科学与道德的辩證关系的意识启蒙,必然增加中小学生科学与技术崇拜的心理焦虑和生命困扰。

(二)尊重生命自身规律

崇尚科学的本质,就是捍卫真理。尊重科学的本质,就是尊重真理本身。但是,人们在穷极真理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却往往忽略对生命自身规律的正确认识,忽略生命价值本身的自我实现。有效增强科学素养培育中的德育价值,必然要在科学素养培育中有效融入生命教育。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促进生命的自我完善,始终是每个人的内在需求。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生命自身的规律性,需要充分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尊重生命过程的阶段性。每个人生命过程既要体现每个阶段的特点,更要体现每个阶段的价值。在培育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激励和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面对生命,保持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充分尊重生命境界的完整性。生命境界自我完善的过程,正是不断丰富生命内涵,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注重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丰富和完善。

(三)实现个体生命价值

人们崇尚科学,但是科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们追求技术发明,科学技术发明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因此,科学技术存在的本质意义,无不回归到生命自身的价值实现这一基本出发点上来。科学在启迪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同时,更应该帮助人们清醒地认识自我、实现生命自身的价值。正如一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该更好地启迪人们去捍卫和追求生命的自由,而不是适得其反使人们失去生命的自由;应该帮助人们去追求身心的健康和谐,而不是适得其反使人们失去内在的均衡与和谐;应该帮助人们去追求更加幸福而富有尊严的生活,而不是适得其反使人们失去人的尊严与幸福;应该帮助人们更充分的实现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爱,而不是适得其反使人们失去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爱。

三、提升社会价值

科学本身的道德意蕴,不仅指向生活价值和生命价值,更指向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科学就其意义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 因为科学发现的成果, 任何时候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3]156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必须彰显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价值导向。

(一)增强科学素养培育中的科学伦理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现代科技文明时代,科技带给人们极度物质繁荣的同时, 也延伸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统治力量;不仅摧毁着人类的物质世界本身, 也摧毁着人类的精神家园。不道德的科学开发, 核武器威胁, 生态危机, 环境污染, 所有这些, 与科学发展追求人类最大幸福的初衷渐行渐远。[4]这就促使新形势下的科学教育,必须增强科学自身的伦理性教育。在培育科学素养的具体实践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理解甚至评估、学会预测及控制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风险,切实融入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教育,融入低碳意识和绿色理念教育。

(二)增强科学素养培育中的爱国情怀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深刻影响着社会,科技更是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核心竞争力。物理学家周光召曾说:科学无国界, 然而科学家有属于自己的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增强科技强国的意识,必须在教育中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帮助學生掌握科学常识、专业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同时,更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以及科技发展现状,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科技强国的志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生命科学小知识篇(3)

生命教育是强调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和人文性,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生命教学进行了研究。

一、小学生命化教学的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对个人生命的忽视

受儒家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也深受影响。将学生当作“圣人”来培养。这一思想体现在教材领域表现为对生命权利和生命特质的忽略,强调严格的规训。从春秋的“六艺”到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再到我们建国初期的教育模式,无一例外的是强调服从、“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而忽视人作为自然生命的一面。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教育、教学、教材忽视生命、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等等倾向逐渐形成。虽然新编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致力于改变,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受传统思想影响的痕迹。

(二)工具理性对生命的奴役

工具理性又叫技术理性,是一种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恰当与否的理性。这种理性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自我中心的无限膨胀,以及人们对理性作用的无限夸大而形成,并且迅速蔓延,发展到极端,成为当代社会中一类重要的思想观念。工具理性以其特有的方式型塑着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首先,把生命个体当成了物与工具,而不是视之为“人”,不是以人的方式来对待、引导和使之发展;第二,为了实用的目的把个体生活加以分解、肢解,导致人的生活的碎片化和人的发展的片面性,破坏了人生命的完整性;第三,用同一标准的模式来要求每个独特的个体,抹杀了人的丰富性与独特性,导致了教育的同质化与均一化;第四,用强制性或压迫性的方式来开展各种活动,学生要做的就是完全接受与服从,不允许学生的质疑与批判,使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可能与能力。在教科书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教科书的“功利化”倾向,过分的强调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

(三)考试制度对生命的圈禁

以考试制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是造成小学语文教科书生命化不完全的直接原因。教材在考试制度的“禁锢”下成为了容纳考点的一个容器。为了更好的应对考试,教材将“重点”用黑体字标出来或是在课文后面单独列出,为的是在教师教和生学的过程中能“有的放矢”。这样就促使教材编写者毫不犹豫地将目光聚焦于知识点的准确而严密的表达上,为了更方便教师领会考点,编写时会集中将理论、概念、生字等用方框、加粗等明确的方式表述出来。因为这些编写者们都不得不考虑的一个事实是:不管教科书编写的如何,它最终都是要经过“考试”的检验的。

二 小学生命化教学的策略

(一)教科书内容选择的生命化

教科书“凝结着社会对未来和年轻一代的殷切期待,它为未来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而存在,并因此展现其价值和意义。教材作为教育意识的载体,是教育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实际承担着社会发展牵引器的作用。完全的抛弃知识的教育是不可取的,只注重基础知识而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也是不可能取得教育的成功。同时,教育也不能仅仅关注未来的成人生活,教会如何为人父母、如何做一个好公民,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也应当成为课程和教材的重要内容。教材在选择教材内容必然要将科学世界与儿童的生活世界整合起来,将儿童的当前需要与长远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在保持知识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也要考虑儿童生活世界的真实性。首先,教科书内容应取材于生活。其次,教科书内容应服务于生活。最后,教科书内容应关注生命教育。

(二)教科书编写的生命化

教科书编排方式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语文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具有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统一的特点,生命化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写方法上必须考虑儿童的认知特点,尊重儿童的“生命天性”,“在教材的设计上给出一条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科学的道路,达到教材内容结构与儿童心理结构的和谐统一,即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科书。这样,通过教材的合理设计,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愉快地学习,才能较好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教科书的表述语言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教材语言指的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教学日的,以教材为载体的语言,在学科教材中,教材语言承载着该学科知识的表述。因此,所承载的对象与承载的形式,都会影响到教材语言的性质。”如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语言,在内容上是反映了故事、诗歌等内容,而在形式上又要适应孩子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要求叙述语言明白、浅显、易懂。生命化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要求语言风格力求深入浅出,注重文学性、生动性和通俗性,尽量避免雷同化和枯燥乏味的概述性语言。生命化的教材用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索,给学习者留下广阔的空间去思考和探究。教科书的开发应预留下教师发展的空间。教科一朽的最终使用者是教师与学生。教科是静态的,其所蕴含的思想需要通过使用者的动态结合才能发挥出来。因此,编制教科书,必须切实的从使用者的立场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他们拓展教科书的潜能,使教科书中的知识得得活化和生命化。

三、结束语

“人的发展”是21世纪的主题,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终身学习,为了社会和谐发展。为了达到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教育的生命化问题的关注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领域中凸现出来,必将逐渐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热点。

参考文献:

生命科学小知识篇(4)

一、生命科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生命科学内容越来越被国内外小学、初中课程所关注,是由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飞跃,生命科学领域被大范围涉及,这就决定了它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性。生命科学内容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助于发展科技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从我国研制发现出的牛胰岛素、生化科学理论逐渐成熟、克隆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繁殖的研究等一系列生命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无不证明生命科学已经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中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小学科学课程中设置生命科学这一大领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有助于全面普及自然现象的认识并总结

自然一般规律,挖掘综合探究潜能从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我们不难看到,科学课程将生命科学中一些浅显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由浅及深的整合出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规律之中,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使他们养成从多角度、综合全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有助于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

对于生命科学领域发现,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地变化,科学课程结合多方面学科知识,综合融汇为一体,摆脱了独立学科的知识单一性,对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具有强大地推动的作用。

(四)有助于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阶段是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培养阶段。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生命科学知识结构及内容是帮助学生提升科学探究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的能力,逐步建立生命体知识概念的过程,形成对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科学思维的方法等理性认识。

二、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生命世界”知识体系的构成

科学课程的生命科学内容领域重视选取内容的普遍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强调通过本领域的学习,使学生对生命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乐于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生命的基本信息和基本特征,从而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通过探究学习,学会一些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影响,促进学生关注人类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显现现象,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对生命科学的这些目标要求,形成了四大学习主题: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

三、生命科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一)落实课程目标和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中生命科学领域目标是针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提出的。例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标准中要求学生识别生物与非生物;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测量工具;观察常见生物,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观察和描述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注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生命科学小知识篇(5)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而“人”又是什么呢?人是一种双重的生命存在。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生命的存在,必然要去追求自然生命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精神生命的存在,人能够感知生命存在本身,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去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进而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基于以上分析,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在尊重生命生长规律的前提下,唤醒生命的主体意识,通过学校创设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生命体验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的意义,给予学生体现生命价值的能力。因此,“生命教育”的内涵被概括为:“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培育人的主体精神;反映教育的丰富内涵,促进生命的全面发展。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让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让教育因尊重生命而深刻!”

二、“生命教育”课程建构:

1.生命教育课程目标:

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在一种全人、全程教育的生命发展观基础上确立的课程理念,它倡导在生命教育的思想下,学校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奠定学生的“五基”:“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融入社会的基本经验、智慧人生的基本思维。”

2.生命教育课程结构:

在生命教育理念下,统整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建构多元立体的“五基课程结构”。

五基课程结构立体图:

3.生命教育课程建设路径:

第一,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

国家课程是指学校中各学科的必修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地理、生物、体育、音乐、计算机等。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就是教师在“生命教育”理念下,结合本学科学生能力培养侧重点,对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重组,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侧重学科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学科采取“4+2”的课程模式,即每周的6课时,4课时进行国家必修课教材的教学,z课时是语文学科能力培养。语文学科能力包括:书法写字、戏剧表演、演讲口才、阅读写作能力。英语采取“5+1”的课程模式。其它周课时较少的学科则采取专题嵌入式的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如政治学科情境模拟、礼仪修炼课程的嵌入;生物学科家政与营养学课程的嵌入等等。

第二,校本课程精品化发展

校本课程作为对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它的开设原则是:体现初中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学科知识的拓展与应用、体现“生命教育”的“五基”课程理念。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校本课程经历了五年的开发,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们提出了校本课程精品化发展的目标。现在作为精品的校本课程:

语文学科:书法写字课程、戏剧表演课程、

数学学科:数学思维训练

理科综合:科技创新制作课程

生物学科:插花艺术、家政营养学

政治学科:礼仪训练

4.生命教育课程建设责任分担:

三、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1.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

小学刚毕业的学生,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认知能力都处于较低水平。一些教师往往因为忽略学生现实的低起点,而造成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的脱节,使学生在初中学习的起点上就产生畏惧和逃避心理。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学校提出“低起点,小台阶,体验成功,促进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

“低起点、小台阶”要求教师以现实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为起点;“小台阶”倡导降低台阶、分散难度,循序渐进地拾级而上。“体验成功、促进发展”,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成长的自信,从而激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人翁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在这个教育教学策略中,“低起点”是前提,“小台阶”是策略,“体验成功”是关键,“促进发展”是目的。

2.生命教育的教学原则:

学校是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圣地,课堂是师生生命智慧涌动的乐土。课堂教学既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承,更不是教师个人“独自”的舞台。正是在教学的涓涓细水中,师生的生命潜质被激活;正是在课堂的激情碰撞里,师生的生命内涵才进发出火花!基于对生命终极关怀的教学思想,学校确立了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原则:“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培养思维品质,促进生命发展”。

3.教学的最佳境界:

“生命教育”所要追求的教学最佳境界是:“以知识的传授为载体,赋予每一项教学活动以意义,真正实现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建构充满教育智慧和生命活力的课堂!”

4.建构有生命力的课堂:

(1)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多样化的课堂

多样化的课堂既体现在学校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从而设计的立体课程的多样性上,更体现在学科教学特色的多样性上。在学校“生命教育”整体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全校13个学科的教师不断地把“生命教育”理念与具体的学科课程改革实践相结合,努力探索本学科教学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鲜明的学科教育教学特色,不断充实着学校“生命教育”的内涵。语文教育民族化、数学学科的发展数学思维、英语学科的情境教学、物理学科的感悟物理、化学学科的生活化学、历史学科的感悟有生命的历史、政治学科的人格教育、地理学科的绿色生活、生物学科的生活·生物·生命教学、美术的以美育人、音乐学科的重在感受与表现的教育、体育学科的科学运动、信息技术学科的主题探究式教学。正是由于各学科特色鲜明,在长春市优秀学科教研基地、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中,初中部13个学科全部获得市级优秀教研组、优秀学科教研基地的荣誉称号。

多样化的课堂还体现在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上。学校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每个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知识的有效转化和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准绳。

(2)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体验式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既是一场教育的革命,更是一次学习的革命。学校遵循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学生对知识掌握不是一个“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简单过程,而是学生“课前预习——听课理解——想象探究——动手实践——巩固练习——生成创新”的动态过程。在此动态过程中,学生进行生命体验,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思维品质形成、综合素质发展。

体验式学习意味着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领悟知识的内在规律、掌握知识的科学结论、感受知识带来的丰富情感,从而在领悟与体验中形成每个生命的个性化理解。

为了让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学校创建了10个非实验学科功能教室,这些教室成为学生体验式学习的快乐空间。语文学科的戏剧表演专业教室、书法专业教室、科技创新教室、生物学科家政与营养学专业教室、信息技术学科的机器人实验室、录播专业教室、历史考古专业教室、天文地理专业教室、政治学科的礼仪训练专业教室、英语的国际理解教室等等。

生命科学小知识篇(6)

二、在“知识与技能”中融入生命教育

1.正确认识生命,反对科学主义生命观,敬畏自然

世界是物质组成的,生命也不例外,正确认识生命必须掌握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基础自然学科,可以帮助学生从物质的角度去认识自然生命,但仅仅从这方面去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反对科学主义生命观。科学主义生命观简单讲是把人约减为自然生理生命,把生命约分为一堆化学物质的复合体,如同土石一般,没有什么价值;从宇宙时间纬度、宇宙空间广度上谈生命,生命更是短暂、渺小,没有多大意义。科学主义生命观危害极大,具体表现在:否定心理感受和精神追求,产生内心的空虚、无助和绝望,导致自杀蔓延;否定社会伦理道德,对所做的一切不负任何责任;无视其他生命的感受和苦难,以自我为中心,为了满足私欲,虐待甚至杀戮其他生命;无视自然规律和宇宙法则,肆意妄为,穷奢极欲,无限攫取自然资源。必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生命的诞生经历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有机物到生物,低等到高等的演变过程。要让学生明白这一过程极其复杂而又漫长,使学生感悟到生命来之不易,从而珍视大自然赐予的一草一木。在教授有机物的来源、光合作用知识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更应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自然界中最普遍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是所有生物能量的来源,到目前为止人工方法无法取代。使学生明白人类不是万能的,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感受自然的力量与神奇,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

2.提高生存技能,改善生活品质

给化学教育赋予生命教育的使命,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给合,会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是有用的,学习不再只是为了考试。初中化学课程中蕴含着很多生存教育的题材,如火场求生、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紧急处理方法、天然气(或煤气)泄漏的处理等。我们要意识到“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使教育对象学会生存”,主动挖掘、丰富化学课程中生存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生存技能。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很大伤害和威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把因此而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并给合所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让青少年茁壮成长。

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融入生命教育

1.透析事件,珍爱生命

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去分析不法商人用甲醛浸泡过的食品、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等事件,揭露并谴责为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乃至戕害生命的罪恶行径。更应指出根本原因在于漠视生命,丧失人性,从而唤起学生的向善心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珍爱生命的情感,学会保护自己,同时关爱其他生命。

2.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对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加以关注,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带来的不良后果,展开研讨,共同寻求缓解、防治的有效方法。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能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环保意识。教育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命科学小知识篇(7)

本文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主线研究幼儿生命科学教育,呼吁重视生命科学教育,用科学的方式来唤起幼儿热爱生活。

一、生命科学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是指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命科学教育是向幼儿介绍动物、植物、人体的形态和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使幼儿获取感性的有关动物、植物、人体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初步激发幼儿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理解生物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小班为例,人体方面开展的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有“小鼻子真灵”“亮眼睛”“可爱的小脸”等;动物方面开展的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有“燕子”“毛毛虫和蝴蝶”“泥土下的蚯蚓”“小鸡和小鸭”“我们的国宝熊猫”等;植物方面开展的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有“报春的花”“秋天的”“种蚕豆”“竹子和竹制品”“一串红”等。

人体、动物、植物都来自于我们美丽的自然界、我们和谐的生活环境,即我们伸手即触的生活。在生命科学的教育中,幼儿感受生命的律动,了解生命的奥秘,认识生命的生存环境和对环境的影响。因此,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此外,在对幼儿进行生命科学教育时,还应包括科学的道德和责任教育,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宝贵,让幼儿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这方面也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知态度。

二、生命科学教育的方法

幼儿生命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种植与饲养法、分类法、测量法、信息交流法、科学游戏法、早期科学阅读法等。陶行知从“教学做合一”出发,认为幼儿生命科学教育的方法要“以做为中心”,以行求知,手脑并用。生命的伟大与珍贵更加需要教师踏踏实实地去教,去学,去感受。生命科学教育的方法离不开“教学做合一”。那么如何进行生命科学教育呢?

1.兴趣导入,发现问题

最生活的,也是最能引起兴趣的。人体、动物、植物都是幼儿周围的事物,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图片观察、讨论交流等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从兴趣导入学习生命,激发学习的欲望。

2.以做为中心,探索问题

科学不能有半点猜想、虚假。在进行生命科学教育中,要以做为中心。做,可以是观察、实验、测量等。比如,开展种植园饲养角,在幼儿照顾小动物和培育植物的过程中,教幼儿学会关心生命,学会创造美好生活,真真实实地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如,带领幼儿去大自然郊游,去植物园、动物园参观,这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生命,真真切切地了解自然,感受生命的和谐与生生不息。

3.解放头脑、手脚,解决问题

科学地看,科学地说,科学地听,科学地动,发现了科学的奥妙,科学的价值在于创造,将幼儿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解决问题。比如,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植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都可以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去想“怎样从我做起”,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来源于生活的生命感叹,才是真正的生命科学教育,这也是教学做合一的真正目的!

三、生命科学教育的意义

生命科学小知识篇(8)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89-0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的推广使用,我们看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断呈现出的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对教材编排意图理解的程度不同,数学难学、难教这一现象却依然困扰着不少小学教师和学生。因此,我们进行了小学数学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一、小学数学生命课堂的含义

“生命课堂”就是指师生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构成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主体间的各种交往活动,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

学科教材的知识作为一种非生命载体的知识,它原本是来自于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智慧结晶,经过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加工而形成的。在知识传播过程中,这些知识的生命活力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自发地、自动地显现,需要借助师生活动才能使之激活。因此,学科教材并不只是一些静止的文字符号,需要我们用心去领会它所承载的生命智慧和情感意蕴,用生命去聆听智慧,感受人类生命的律动,从文字符号中寻找其包含着的理论知识、活动方式以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汲取人的全面发展的营养,进而去润泽生命。

课堂在促进人掌握知识、传承知识,在促进个体生命存在走向完善的过程中,在完成人类生命和文明的延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生命课堂的缺失

透视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有这样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课堂上只有数字、符号、公式,而没有激情,没有高潮,缺乏生机和活力。一节课上下来,老师往往是口干舌燥,学生却收获甚微。

在我国,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教育创新的平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然而,由于基础教育的应试性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使学生们都仅仅是为了迎考而学习,仅仅是追求通过考试,却全然不顾各学科的教育效果,关于学科知识所蕴涵的根本精神、思想、方法,几乎一无所知,而老师也从不注意讲授这些东西。这种缺乏生命关怀的教学实践,不仅是学科教育的缺憾,对肩负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来说,也实在是一种悲哀。

三、小学数学生命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培养完整个体的教学目标

生命的发展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学生生命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而且包括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的培养。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欣赏、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这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生命课堂教学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正本清源,力图克服传统“主知课堂”的弊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得到提升。获得知识是个体发展的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认识发展的过程促进人在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等方面的全面而完整的发展。

2、关注生活世界的教学内容

生活世界是相对科学世界而提出来的,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日常交往的基础上,由人与人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行车的架子,然后提问“大家发现了什么?”很多学生举手回答“车架子从整体看是一个三角形”,“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呢?”教师顺水推舟的问,于是同学们纷纷动脑猜测,有的说这样设计结实,有的说为了安全,还有的说是为了牢固。“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测呢?”学生齐声回答“实验”,为了找到答案,同学们的情绪特别高涨,课堂效率自然高了。生命课堂的教学内容把科学世界与师生的生活世界融会贯通作为终极目标。

3.体验生命交往的教学过程

生命课堂的教学过程属于新教学观的范畴,教学过程以追求生命价值为终极目标,以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为手段的对话交往。

3.1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自由。生命课堂要充分尊重学生、关爱生命,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自由。学习是一种内在的思想交流、对话、质疑、反思以及生成新见解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自觉、自愿和自由。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要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由,从语言到行为都流露出对学生的关切和爱护以及尊重和赏识,鼓励他们去说、去做、去想,让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3.2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渴望肯定和赞誉,乐于展示自己的天性。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聪明才智。它呈现的内容可以是知识、技能、方法或思路,形式可以是表演、展览、交流等,方法多种,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使得他们在各自的空间中充分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愉悦和生命拔节的幸福,从而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生命科学小知识篇(9)

一、实现六个转变,突现命题的开放性、体验性、过程性和综合性

1.变封闭为开放

思想品德学科的开放题往往以贴近学生实际的社会热点或生活题材为问题情景,运用灵活巧妙的设问,开放多元而不唯一的答案,具有立意深刻、题材新颖、问题开放、答案多元、评分采意等基本特征。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有效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命题时应该考虑题目的可读性、易懂性、多维度和内涵的丰富性,使学生有话可说,能充分利用思想品德学科中有关的知识、原理或结合一定的经验从不同角度去回答问题。

2.体验题取代再现题

如在考查环境问题的知识点时,以往的命题是:环境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它包括哪些内容?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命题,将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们实现“做中学”。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让学生利用星期六、星期日去考察山上植被破坏后及河水遭到污染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然后这个知识点的命题如下:

(1)你认为环境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你周边存在着哪些环境问题?

(2)近年来,你生活的社区在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方面有哪些新变化?请举出两个实例。

(3)这些变化对你和你的家庭有哪些影响?

学生经过亲身体验,不必记忆,他们对环境问题的一系列知识就牢记在心了。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思想品德学科中的德育教育目标在体验中达成。

3.以重视答案改为重视命题

新课程理念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是否记得准确。这就要求教师在命题时有意安排一些重过程的题目,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品德修养的过程,而不再单纯要得出某个结果。例如,某校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推出了一系列道德实践新举措:(1)开设“道德银行”,“道德银行”是根据同学们良好的道德行为表现,评估折算成“道德币”登记在“储蓄卡”上,作为品德行为记录,你打算在“道德银行”中储蓄哪些道德?(2)“清除文化垃圾”行动,除了“黄、赌、毒”外,你认为还应清除哪些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垃圾?

回答道德实践新举措(1)时,可以从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角度去回答;第(2)题可以从清除封建迷信、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角度去回答。在学生答题过程中渗透了思想品德中的德育功能。

4.以考查信息取代考查课本要点

这类命题不再是将课本知识进行深挖、综合,通常是以现代科技、日常生活、社会或生产实际中的某个事件为材料,用文字、数据、图表、图形和图线等形式向学生提供资料信息。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信息把握事件呈现的特征,进而解决一定的问题。因此,资料信息题的结构主要是由“事件、信息、问题”三部分组成的。通过解题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理解信息、整合信息和运用信息去组织答案的能力。在这类命题中要做到立意高、落点低,学生可以用已学过的知识或经验作答。当然,有可能是跨学科综合的,绝不要在挖深知识上做文章。

二、突出五个重视,强化命题的个性化和时代化

1.重视个性化的题目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探究兴趣强、自我表现欲强的心理特点,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认知状况的个性化习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曾经布置过这样的习题:请以你喜爱的形式描绘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问题出示后,学生的情绪高涨,用绘画、诗歌、小品等形成纷纷表达自己的想象,既发掘和张扬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又达到了认知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2.重视与“STS”结合的命题取向

以社会现实为载体,以现代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使学生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据报道,我国西南某地区是一个仅有5万多人的地方,患呆小症者竟高达1223人,占全区人口的2.3%,科学工作者通过调查了解到:l958年前,该地区并未出现过呆小症。当时该地区森林茂密,覆盖率在40%以上,自然条件良好。后来毁林倡导开荒,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0.4%,也就伴随着呆小症的发病率大幅度提高。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毁林开荒与呆小症流行的联系说明了什么?

(2)要预防呆小症的继续出现,当务之急应怎么做?

(3)这一现象对我们人类活动有什么启示?

3.更加重视学科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的今天,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科内的综合,还要关注学科间的综合,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运用讨论、启发、探究等方式,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来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2003年福州市中考题)在初三毕业班一次主题班会上,语文、数学、英语三位科代表就“艰苦奋斗”进行了如下发言:

语文科代表:“昔人已乘黄鹤去。”

英语科代表:“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

数学科代表:“直线一条。”

你认为哪位科代表的观点最合理?为什么?本题以对话为呈现方式,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知识巧妙结合,从而达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4.更加重视法制知识的教育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法制不断健全的时代,它要求人们必须学法、知法、守法,初中生正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也影响着我们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因此,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担当起这个使命,在习题中体现法制教育的理念。

生命科学小知识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2―0063―02

作业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命科学课程教育应与人类的日常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及生活相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生命科学作业体现生活化是教师必须要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一个课题。笔者于2010年1月对任教的初二年级234名学生做了生命科学作业现状的调查(表1)。

由于课时有限,生命科学作业一般都放在课外完成。根据以上调查,发现学生对陈旧的作业形式非常没有兴趣,为此,笔者就初中《生命科学》课外作业的生活化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

1 生活化课外作业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命科学的许多内容取材于日常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笔者因势利导,尝试将作业的形式、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亦即作业生活化,希望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让课外作业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去发现、探索、应用所学知识?如果作业能始终围绕学生生活,学生就可以通过亲身经历、感悟,逐步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在学习“医学常识”时,根据教学内容,笔者精心设计了2个预习作业和1个课后巩固作业:①课前调查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及日常服药情况(表2);②整理家庭小药箱(①②作业将用于课堂教学时交流展示、评比);③课后请根据家庭成员健康状况,联系本节课已经学习的知识,尝试着为自己的家庭配置小药箱(表3)。

一学生课后感言:上周末,我对家里的药箱来了个“大扫除”,利用课上学过的知识对药品分门别类,逐一整理。还把过期的药品统一打包,送到了小区旁边的国大药房,请他们帮助处理。没想到,从来不肯表扬我的爸爸对我大加赞扬,太有成就感了啊!我喜欢这种有实际意义的作业。

通过这样的尝试,学生们真正体验和感受到学习、作业带来的快乐,有效调动了学生今后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作业不应是知识的简单重复,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态度才会有积极的转变。

2 生活化课外作业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习是为了生活和探究。生活化作业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探究知识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例如“城市环境保护”一节,对于教材内容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去呢?笔者设计了“共建绿色家园”课外探究活动。

首先,确定探究内容。按就近原则将学生4-6人编成若干小组,实地考察小组中某一位同学所居住的小区,观察和了解所在小区的环境问题(绿化、垃圾分类情况、废电池专用收集箱、宠物粪便、小车乱停放等),围绕所观察到的问题,小组进行商量和讨论,确定自己小组探究的主题。如:社区居民环保护绿意识的问卷调查、社区绿化分布现状、社区绿化管理情况、主要绿化树种、宠物扰民等。

其次,制定探究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根据确定的探究主题,制定具体探究方案,主要包含探究的具体内容、时间、手段和方法。如陈嘉雯小组根据小区宠物的管理问题制定了宠物扰民的探究内容。

再次,根据探究方案,如制定调查问卷,制作访谈、观察提纲等,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活动,并在实地调研活动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方案。

最后,汇报交流。各小组提交本组探究小结报告,相互交流,接受评议与质询。在一段时间的努力下,师生共同形成“共建绿色家园”探究报告。

为鼓励学生,教师建议学生以小主人翁的姿态,将各自的报告提交给居委会或街道,作为小区今后环境绿化建设的参考。其中陈嘉雯小组提交的《关于罗山四村宠物扰民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得到了居委会和街道文明办的肯定。

陈嘉雯在总结中说:通过反复讨论,我们决定探究小区宠物扰民问题。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并对学校周边小区进行了调查;走访了居委会,调查关于宠物狗扰民的立案;我们还去了罗山警署,进行一系列的调查……这次的探究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更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沟通。

又如通过学习“人体的呼吸系统”一段知识,激发学生探究“香烟的危害离我到底有多远”等问题的兴趣。通过这些作业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香烟对身体的危害,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段时间尝试发现,不仅学生对课堂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对自己身边事也充满兴趣,比如三聚氰胺、瘦肉精、人造鸡蛋、地沟油、苏丹红等对人体产生的危害。这一些生活化的课外作业都从不同角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生活化课外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关爱生活

生命源于生活,老师有责任教会学生每时每刻感受生命的气息、关爱生活。只是空洞地讲道理,要学生学会去关爱他人,几乎没有效果。为此,在布置课外作业时,为学生创设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表达对他人的关爱,去体会关爱他人后的愉悦心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内在热情。

例如在进行“制定健康计划”时,为提高计划的针对性、科学性,布置了课前作业:调查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通过调查客观评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表4)。

一学生活动后说:我发现原来妈妈身体一直不好,爸爸有高血压,可他还经常在外喝酒!而我平时只要有点不舒服,老爸老妈就紧张得很,嘘寒问暖,惭愧啊!看来要好好关心一下他们了!

又如在讲到艾滋病时,播放姚明做的艾滋病公益广告,指出这是人类尚未征服的传染病,提醒学生传染病的防治任重道远,要全社会关注。那么艾滋病到底是怎样一种疾病?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人?课外作业是:我对艾滋病的了解及看法。希望通过课外拓展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艾滋病,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关爱生活,关爱生命。

上一篇: 房屋土地资产管理 下一篇: 计算机专业学习规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