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7 17:40:55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1)

杨明森:说到生活,别的都希望更现代,只有环境例外。年龄稍长的人,都想回到那个纯净的童年。清澈的小溪流,有小鱼小虾,掬水可饮。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夜晚可数星星看北斗七星。山上长满树,春鹅黄,夏墨绿,秋五彩,冬肃杀。现在梦想很时尚,这算不算梦想?

陈鸣明: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抉择。

李领超:今晚,无风,空气凝滞在污浊中,停止了流动,pm2.5悬浮于北京上空而不肯离去,找不到月亮的痕迹,星星也是一丁丁看不到,灰蒙蒙的空气让我不敢大口吸气。城市的路灯透视着城市自身的污浊,我对城市充满了失望。

熊焰新浪个人认证 :昨日解振华副主任透露,发改委已经起草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切实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完善政策机制方面,国家发改委将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深化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生态文明大戏开场了!

平湖民政: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还是要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以及生态文化上入手,如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加大工业企业污染处罚力度,对污染严重企业实行转、停、关措施。在生态文化上要重点抓住全民教育,提升群众的自我意识,做到低碳绿色出行、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人民财经:人民日报报道了发生在武汉赫山的“毒地”事件,污染深度最高达9米,修复成本预计达2.8亿元,“解毒”过程非常艰难。我国受污染的土壤状况令人忧虑,污染类型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有机物污染等,毒地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啃的硬骨头。

微太原:太原市正在积极筹备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是我市自2010年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后的又一重大举措。申报城市必须是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其“评估更注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增加了衡量地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恢复水平的综合物种指数、本地植物指数、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等评估指标.

大漠胡杨:确实,贵阳地处西部,出台类似条例的做法值得赞赏。但,也说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不分远近、贫富,只要有心,都能做出贡献,赢得喝彩。

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上海崇明大打生态文明牌 第二轮规划建设已成形崇明生态岛建设跨越了工业文明,以生态文明形式实现现代化,具体以项目为抓手,相对应地规划了一个10年项目库过去3年崇明县启动实施了93个项目,完成59个,累计完成投资54.4亿元。

NingBoCN--阿拉宁波:据统计,去年全市累计火化遗体38983具,减免殡仪基本服务费用3118.64万元;免费入葬生态墓地(含骨灰存放处)4028人,减免费用524.99万元,切实减轻了人民群众的丧葬负担;以节地、环保为特征的生态葬法比例达到10.3%,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中国将进入绿色生态文明时代。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近日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问题接受了《经济参考报》专访。他说,十报告将促使中国进入到绿色生态文明时代。在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体系中,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是重点更是难点,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因素将是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宣言的指引下,通过国家规划的引导,推动整个社会增加绿色投资、实现绿色创新,就能促进生态资本的增加和绿色财富的积累,使社会经济走上绿色发展道路,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丹佛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强调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有害物质排放;美丽中国建成,急需提高新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而改变,绝不仅仅是数据的增减。

神农尚品: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唐珂:“今年将围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能源与生态文明建设等中心工作打好‘三大战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农村能源工作,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绿色梦想-深圳:正在研究制定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以生态空间格局、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制度为一级指标,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不再局限于日常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工作。

南京环保:杨卫泽: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南京整体变革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生福祉、民族未来。能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看到蓝天白云,这些不是简单的生态问题,而是满足民生诉求的问题。

篇(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目标,任重而道远。而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迫于政绩考核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一些基层政府为完成招商指标而招商,降低门槛,引进技术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又出于税收的考虑,对这些企业不进行严格监管,于是县域内空气、土壤、河流污染日益严重;为追求GDP增长,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过度开发,耕地、湿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锐减;农民为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收益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农产品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失衡,难以恢复。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说明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保障机制中整体统筹,科学规划制定与执行的欠缺。

2.县域生态文明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

县域产业大多规模小、散乱分布结构不合理,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存在一定矛盾;滩涂养殖、风电等项目的规划和发展,港口建设及临港产业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存在一定的冲突;各种休闲度假村、山庄、农家院的乱建乱设严重影响了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经济要发展,要不断加大投入和产出,但县域诸多项目却存在产业层次低、环境风险高的特性,发展与保护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之中,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确保县域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将成为首要问题。

3.县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

我国大多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国家投资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导致治理标准低,综合配套差,进度慢,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不理想。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给生态环境建设带來了许多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不断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继而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

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1.培育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长期的培育。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媒体的宣传作用以及学校的教育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完善、课堂上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等等,力争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加大宣传力度,逐渐转变县域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自身身体健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只要让生态文化理念逐步渗透到每个单位、家庭和个人,在县域民众心里生根发芽,彻底转变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与环保双赢,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科技创新谋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最重要的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只有以科技为指导,才能科学的分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路径和模式、重点和难点、前景和风险,比如如何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新能源、如何提高县域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如何开发生态农业等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科技创新;反过来,只有科技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自然环境的改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不断结合。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循环生态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问题。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确定县域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间的循环生态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绿色产业既包括环保产业的内容,也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绿色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是人与环境的中心环节,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的。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篇(3)

一、前言

福建作为党的十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特别是位处福建省会城市的福州,更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较好。这给美丽福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也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位于福州新区核心地标的龙祥岛就是座天然的生态岛,其城镇化建设必须是基于生态文明的保护性开发。为此,本文主要结合龙祥岛的开发建设工作实践,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实现生态文明的保护性开发提供参考。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保护开发举措

国家六部委联合制定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并强调了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抓手。以下主要从五个方面结合龙祥岛开发建设实例,探析推进生态文明型城镇化建设的举措建议:1.科学谋划,集约开发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全国在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陆续出现了一大批诸如生态新城、绿色新城、零碳城市等生态文明型新城镇,而龙祥岛开发定位为国际生态岛也同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根据龙祥岛控制性详规明确了其总用地规模6.47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22.22公顷,可开发用地的总建筑面积为146.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91.7万平方米。从这些规划指标数据可以明显看出龙祥岛的开发将极大保护了原始农田和自然资源,合理划定了生态红线范围,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龙祥岛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基于控规指标的龙祥岛城市设计将着重强调在开发建设岛内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和商业项目开发引进中,对自然植被、水域、湿地、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以及在公建配套和城市空间开发中,将集约开发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资源贯穿城镇化建设始终,实现生态资源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利用,产生1+1>2的聚核效应。2.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特征和目的,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而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复合生态系统,应该切实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同步解决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安定稳定问题,探索和寻求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发展道路。龙祥岛是一座自然生态的江中洲岛,在螺洲大桥未通车前仅靠两岸的摆渡往来交通,岛内现有两个主要行政村,岛上主要以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为产业依托,产业结构低下、公共配套设施薄弱、用地不经济、道路交通系统不完善,这些都需要在开发过程统筹考虑并解决。通过提升岛屿开发后的产业结构,积极创造岛内就业机会和岗位,安定稳定原住民思想情绪,解决其后顾之忧的同时,改善和提高岛内原住民的生活品质和经济收入,实现在龙祥岛开发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步发展。3.因地制宜,生态环保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充分重视并科学运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解决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的问题,因地制宜,促进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龙祥岛曾被广大市民和海峡都市报等媒体评为“最拉风城市湿地”,其得天独厚的水域和湿地资源自螺洲大桥通车后吸引了无数的市民前来旅游休闲和观光观鸟,为此,在该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应用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严格控制岛内市政配套和基建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强度;根据区域功能分区定位和土地性质限制,既要完成应有的基建配套,又能有效改善和维护脆弱的城镇生态环境,应有效依托现有的自然农田、湿地、河道等生态资源,建设形成农业科技园、百花园、珍稀鸟类大观园等生态主题园,保护和适当扩大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观赏性和互动性,促使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投入成为龙祥岛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4.文化导入,凸显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除了其自身不可替代的生态资源做支撑外,还应基于所处的地域特性和人文特征建立生态文化体系,以此达到人文民俗与自然风貌的相互融合、和谐共生。龙祥岛作为福州江中湿地岛,以及其控规指标确定的低容积率低密度低限高的“三低”控制,应避免照搬照抄“千城一面”的问题,宜开发建设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群,使其掩映在自然植被中,与水天一色相得益彰。在此硬件基础上,导入闽越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等软性配套,积极打造又一张城市新名片,构建民俗文化村、闽商会议中心、闽台文化交流中心、温泉度假村等功能分区,传播福州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利用大面积保护的原始生态湿地和耕地农田,积极倡导推广生态保护文化和知识,广泛引导岛上居民和上岛游客的绿色消费观,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5.产业升级,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型新城镇的开发要实现可持续循环发展,就必须注重原有单一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培育和促进生态文明伴生的经济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资源为代价,而应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动城镇一体化生态文明进程。如前所述,龙祥岛原有交通闭塞,岛上居民主要依靠农业种养殖作为经济来源,现借交通改善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就应转变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出台相关措施和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如重点发展现代化农业种植示范、培训教育、会展演艺、养老养生、水上运动、旅游度假等方向的现代服务业,拓宽岛上原住民的就业机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促进产业升级改造,实现经济发展同生态文明齐头并进。

三、总结

当前,在全力推进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持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相融相生,终将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格局。

参考文献

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ideas discussed how the science building design save resources, and build a good afforest,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effect, prominent building ecological design advantage, there is positive and effective stimulative effect..

[keywords]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design;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B84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基于生态理念的建筑设计原则

基于生态理念的建筑设计应遵循自然环境固有特征,体现与其良好的和谐性,通过科学的组织、规划,令建筑、环境及小区空间构成有机统一体。建筑设计实践中应注重选择环保节能,可二次应用、循环或再生利用的环保材料,并合理延长建筑工程服务使用寿命。建筑住宅节能生态设计还应体现应用阶段中的节约能耗,即在投入使用时期应实现节水、节气、节电科学目标,并可营造人性化的应用服务环境。在控制设计阶段中,应从初始环节入手,合理规划建筑材料、工程用地,适应性配备必要的建筑机械,体现节能环保综合需求,并促进建筑与横向行业间综合生态产业模式的良好构建。

2、基于生态理念的建筑设计科学策略

2、1 建筑资源的科学生态设计

建筑设计实践中,应由其主体功能、外观结构与施工过程等层面入手,促进污水处理系统、建筑用水、景观水系及雨水的环保节能与再生循环利用,科学创建集成生态体系,进而激发建筑生态水系的综合价值。首先,可进行中水的处理汇集,并用于植物景观的灌溉,还可进行雨水资源、建筑使用形成废水的集中收集,用于卫生洁具用水、小区绿化与灌溉养护。可创新应用环保材料进行输水管道设计施工,有效提升其使用年限,并合理实现节水目标。再者,住宅建筑各个家庭可选用分级水处理应用系统,降低污水的产生及用水总量,控制水系设备的不良损耗,并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分级水处理主要位于地下进行储水装置的分别设置,一共分成三个级别储水装置,首级进行住宅坡面顶部的雨水资源汇集存储,第二级储水装置进行建筑生活用水的收集,而最后一个级别的储水装置则进行各类废水的贮存收集。为实现能源节约目标,可挖掘再生能源应用。即建筑设计中尽量用洁净能源取代污染能源,广泛引入天然气系统。倘若只能应用煤炭能源时,则应深入研究如何促进煤炭的洁净应用及燃烧环保技术,提升其燃烧效率。同时,建筑设计中应科学应用洁净的风能、环保太阳能源构筑建筑取暖、通风系统,实施节能规划。建筑设计中还应科学引入智能理念,构建集成智能化建筑体系。可引入自动化室内环境、空气质量调节、测试系统,通过对室内温度、湿度标准的测试实施多功能优化调节控制,依据室外气候环境进行室内空气的相应调节,确保舒适、健康的室内空间,给人们营造快乐、轻松之感。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用地日益紧张,因此建筑生态设计应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节约,不应大量占用农村耕地。应科学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合理的建筑用地规划。在设计前期科学调研,强化宣传,进而通过社会全员综合努力建设布局合理、分布科学,选址良好、密度适宜的生态建筑体系。

2、2建筑环境生态的优化设计

不同地域其内涵的人文历史有所不同,是城市、区域长期发展形成的文化积淀。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历史人文特征不容忽视,建筑设计更应遵循城市历史特征,基于其文化内涵创造富于地域特色的优质建筑工程。离开了文脉继承,城市将失去特色,无从实现持续发展。因此,建筑设计实践中应基于生态理念开展环境生态设计。例如,我国北方与南方区域在设计建筑层面便存在显著区别,倘若不顾地域环境特征,一味的在北方区域设计江南水乡建筑,虽然体现了标新立异的设计理念,会吸引部分消费者购买入住,然而大额的成本投入与环保生态理念相违背,必将在使用阶段呈现不良问题,陷入能源的不良浪费恶性循环之中,有违生态设计本意,无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令建筑象征一个时代的特征。因此,建筑设计不应盲从跟风,应充分基于地域环境特点、人们居住习惯、人文背景,建设环保、生态、节能降耗的建筑,进而科学集成文脉,促进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同时,生态环境的设计应基于绿色环保理念,进行建筑空间环境的集成化、立体化设计,还可引入人工湿地,美化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态补偿,优化建筑总额节能效果。可进行标准绿化率的控制,基于LAI指数优化建筑环境,创设显著的生态设计效益。再者,应丰富植物复层结构,适宜配比草地、乔木灌木植物种类,依据建筑工程现状综合规划。为节约绿化成本,可优先选择当地植物种类,节约灌溉用水、种植养护农药,体现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提升植物成活率。建筑生态环境的设计还应满足多样生物标准,创设完备、综合、全面的建筑生态体系。为节约建筑空间,可采用立体种植培养技术,实施垂直绿化与屋顶空间生态绿化,不仅有效利用了建筑空间,还对其热工性能实现了良好的保护,创设了建筑工程的显著生态效益。建筑室内环境的优化调节,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健康心理需求,降低空气污染,减少灰尘,缓解城市生活人们长期紧张压抑的情绪。因此建筑室内生态环境设计,应科学应用生物技术,基于生态核模式进行科学设计。例如,创设温室功能房屋,合理促进室内空气流通,形成烟囱效应,进行建筑室内空间植物群落的微型设计等。还可基于生态设计理念,在建筑内部构建空中花园、绿色中庭,营造结构完善、规模各异、具有集成生态功能的建筑内部空间。为优化设计效果,我们则应科学探寻怎样的条件适宜空中植物的健康培育,植物发挥了何类优质的生态调节能效,其对他类控制调节环境模式会产生如何的作用,明确生态群落适宜建筑空间的具体规模。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便可令建筑生态环境设计更加完善、科学,发挥优质生态效益,并真正创建出综合完备的生态建筑工程。

3、结语

总之,伴随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建筑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考验。为适应时展特色,我们只有基于生态理念科学开展建筑工程设计,明晰生态设计原则,科学做好建筑资源、生态坏境的优化规划,才能真正提升综合设计水平,提升设计效果,并真正创设出环保、绿色、实用、耐用的建筑项目,促进建筑行业真正向着可持续生态模式全面发展。

篇(5)

据了解,近期,我国生态建设投资总额达到2388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30%;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7亿元,是1981年25亿元的135倍;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67.5亿元,是1981年的272倍。

然而,当前中国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生态环境恶化也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大片森林消逝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危机凸显,土地沙化荒漠化不断扩大,已引发酸雨危害加重、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暖等系列问题。

篇(6)

关键词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一、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梦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同时,党的十八大精神也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我国的土地超过90%分布于县域,县域人口又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自然资源也大都分布于县域,这就决定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因此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又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生态文明观念淡薄

我国县域民众的生态意识和相关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生态观念、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总体上不强,生态文化、生态教育发展较为落后,不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进展步伐相对于城市较慢,又由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分布较分散,致使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压力等问题感受不是那么强烈,还存在较为依赖政府的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满足眼前利益,短期效应还在左右着许多人的决策,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旧屡禁不止,对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县域生态文明及道德观念还很淡薄。

2.整体统筹不足,长远规划欠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目标,任重而道远。而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迫于政绩考核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一些基层政府为完成招商指标而招商,降低门槛,引进技术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又出于税收的考虑,对这些企业不进行严格监管,于是县域内空气、土壤、河流污染日益严重;为追求GDP 增长,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过度开发,耕地、湿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锐减;农民为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收益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农产品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失衡,难以恢复。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说明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保障机制中整体统筹,科学规划制定与执行的欠缺。

3.县域生态文明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

县域产业大多规模小、散乱分布结构不合理,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存在一定矛盾;滩涂养殖、风电等项目的规划和发展,港口建设及临港产业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存在一定的冲突;各种休闲度假村、山庄、农家院的乱建乱设严重影响了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经济要发展,要不断加大投入和产出,但县域诸多项目却存在产业层次低、环境风险高的特性,发展与保护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之中,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确保县域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将成为首要问题。

4.县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

我国大多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国家投资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导致治理标准低,综合配套差,进度慢,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不理想。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给生态环境建设带來了许多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不断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继而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

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1.培育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长期的培育。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媒体的宣传作用以及学校的教育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完善、课堂上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等等,力争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加大宣传力度,逐渐转变县域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自身身体健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只要让生态文化理念逐步渗透到每个单位、家庭和个人,在县域民众心里生根发芽,彻底转变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与环保双赢,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科技创新谋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最重要的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只有以科技为指导,才能科学的分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路径和模式、重点和难点、前景和风险,比如如何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新能源、如何提高县域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如何开发生态农业等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科技创新;反过来,只有科技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自然环境的改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不断结合。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循环生态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问题。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确定县域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间的循环生态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

绿色产业既包括环保产业的内容,也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绿色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是人与环境的中心环节,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的。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4.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十八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条。生态文明的建设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完善生态文明的建设机制应从县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政绩考核机制等等,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通过加大投入、科技引领以保障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有序、健康、有效地推进。课题编号:

L13BZZ007。

参考文献:

[1]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篇(7)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美国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曾指出,21世纪的两件大事将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然而,关于城市化的定义各个学科理解不一,有学者综合各类研究认为“城市化居民聚落和经济布局的空间区位再分布,并呈现出日益集中化的过程,其中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有相关研究数据表明,2008年10月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0%,2005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2.99%,2008年末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约45%,2012年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城市化对于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基于当前形势,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尽城乡差异化协调发展” ,是我国特色城镇化的必经之路,而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进一步将生态文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内容。居住作为城市的第一功能,建设城市生态居住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下建设生态居住区亟待研讨。

2.城市化进程中生态居住区存在的问题

生态居住区作为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应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态居住区设计往往能够保护当地的生态资源,降低居住生活能耗,推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但同时设计不当的生态居住区给居住区居民带来不便,同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2.1土地条件制约

土地条件的制约对于生态居住区建设有一定影响,一方面是土地价值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土地原有的环境制约。前者是由于某些大城市内地价普遍较高,某些地区土地价值可谓寸土寸金,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干预,导致地块密度、居住区内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极高,难以创造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后者则是由于历史原因,大城市内部普遍缺乏可利用的自然生态资源,生态居住区内部的景观多为人工建造,造价成本高,同时又形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

2.2技术设备影响

大城市内部的生态居住区景观由于缺乏自然的生态环境,多依赖于技术设备,从而营造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然而技术设备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开发商造价成本的提高,其次设备易产生故障,增加了日常维修费用,另外设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再一次的增加了小区营运成本。上述影响导致不少大城市中的生态居住区设备往往形同虚设,规划设计时美好的愿景反而成为居住区内的累赘。

2.3新城镇盲目模仿

大城市内居住区往往是由于缺乏自然生态环境而不得不采用人造景观的手段,然而有不少新城镇居住区纷纷模仿试图营造相似的生态环境,将丘陵夷为平地又将平地开凿为池塘,极少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环境,盲目模仿大城市内的生态居住区环境建设,导致原有生态体系的破坏,增加了建设成本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

3.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区生态设计策略

如今,以生态的策略进行城市化进程中居住区的设计早已迫在眉睫,但如何真正做到系统性的整体的居住区生态设计以达到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仍然需要去探索。新城镇地区具有较为良好的环境风貌,对于其中居住区的生态型设计亟待整体研究,目的在于减少现代城市化进程对所在区域所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以及改善生物圈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促进城市化进程汇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3.1城市设计层面——合理规划居住区功能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协调

因地制宜,根据基地不同自然环境条件设计居住区的功能布局,以获得最佳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功能布局与周边环境息息相关,生态居住区的功能布局并无固定模式,需以当地具体、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生态文明为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将居住区内部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空间结构相联系,结合开放空间,促进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3.2住区规划层面——合理保留住区内部自然风貌,与自然生物环境相协调

3.1.1保留自然环境风貌

居住区设计应考虑基地中是否具有保留价值的自然环境风貌,同时考虑保护现有的生物栖息地。保持自然环境要素譬如湿地、河流、池塘等的自然状态,也就是保护生物自然栖息地。此举一方面为居民提供了自然生态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保护了生物自然栖息地与自然环境风貌,同时以较少的技术设备以及较低的成本运营塑造了零号的自然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地区内的可持续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3.1.2促进物种多样性

篇(8)

四川省委、省政府强推“文化强省”发展战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已成为主要的途径。四川如何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性,均等化?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何……且听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的解答。

问:四川是如何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性均等化的呢?

答:目前,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由单一重视硬件建设转向软硬件并重。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不少地方缺乏配套资金,文化设施从建设之初就不达标,有地方还没有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四川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实现从领导重视到制度保障的转变,从单向投入向政府系统投入的转变。文化投入从最需要、最落后的地方破局,加大扶持力度,缩小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差异,缩小数字鸿沟。坚持公共文化发展思路,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源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公共文化差距,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

问: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影响着一方的发展高度和深度。那么,四川省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答:四川文化紧紧抓牢灾后重建机遇,完成文化产业投资15.5亿元。加大整合力度,加快转化速度,推动优势文化项目与优秀文化资源的对接,提高文化旅游发展的潜力,使灾区富集的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积极推动政府的文化管理创新,遵循文化产品生产和市场供给的规律,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提升四川特色和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其次,四川通过灾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资源集聚与重组,培育了一大批依托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旅游、依托名城古镇的休闲娱乐、依托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的艺术品生产项目等。 另外,四川大力扶持新型业态,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壮大。

篇(9)

[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1674-6848(2012)04-0087-08

[作者简介]黄 娟(1963—),女,上海崇明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湖北 43007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1BKS045)、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与实践——以我校为例”(2011133)的阶段性成果。

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是近年来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两大重点、热点问题,其背后是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十七大以来,学术界对这两大问题、两大建设给予了诸多关注,但将二者结合起来认识和思考的成果却较少;实践工作中,人们重视前者胜于后者,两大建设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甚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生态与民生、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深刻认识两大问题的关系、推动两大建设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从生态视角认识民生问题、从民生角度认识生态问题,深入认识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冲突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与民生

生态、民生的概念、内涵、任务与目的是什么、生态与民生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如何实现生态与民生的有机结合等,都是本文欲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民生的概念与内涵

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是节约能源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本文所指的生态建设,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与生活。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主要表现为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面。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是我们主要的民生问题,因此,作为社会建设重点的民生建设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目的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生态与民生的辩证关系

生态与民生是两个不同的建设领域,它们的概念、内涵、任务与目的各不相同,但这两大问题、两大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生态影响民生。生态是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制约和决定民生建设的前提和关键。生态不和谐将会破坏民生建设,“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①反之,生态和谐可以促进民生建设,因为生态和谐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生态和谐也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生态和谐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民生影响生态。目前,教育不公平、就业不充分、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完善、基本医疗不具备等民生问题已经成为生态问题的直接或间接原因,生态问题的背后是民生问题,生态问题是民生问题的延伸,只有解决民生问题才能缓解生态问题。社会和谐是生态和谐的重要社会条件,只有社会和谐才能促进生态和谐。因此,加大民生与社会建设力度,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充分就业、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提供基本医疗,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支持。

(三)生态与民生的最佳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也就是说,生态和谐与社会和谐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生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社会和谐是生态和谐的社会保障。生态与民生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统筹考虑两大问题,促进两大建设协调发展。我国先后提出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但至今没有认识到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致使民生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处于相互分离,甚至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的状态,改善民生却破坏生态,保护生态却影响民生。为避免生态与民生的冲突与对立,摆脱生态与民生的相互制约,实现生态与民生的互促共赢,我们应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民生社会建设、借助民生社会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护生态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保护生态,让生态为民生引领方向、让生态成为民生起点和终点。

二、生态民生化

篇(10)

1引言

针对我国水利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各地区水利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以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俨然已成为我国水利工程部门的共识,是国家建设所必须进行的。随着水利工程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各地区因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不良因素而遭到环境破坏,造成生态危机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追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必然需求,是国家平稳均衡、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2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

水利工程建设以调整资源分配,蓄水发电为建设目的。它能有效的调解水力资源,对于国家资源的分配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水利工程往往涉及面广,工期长,工作条件复杂,对环境影响大,失事后果严重。正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对于水源地可能造成的水源污染,过度抽取而造成资源短缺,改变蓄水地和引入地的生态环境等。为了践行水利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并行发展,我们应结合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分析,以寻求降低生态环境破坏的方法。

3影响水利工程建的主要因素

3.1人力因素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人力是影响施工质量和施工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环境,造成环境破坏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之前,设计人员的整体规划是否合理的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积极将环境保护措施体现在设计中对于整个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施工中,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对于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起着推动作用。国内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也只有在人力的配合下才能够顺利进行。

3.2建材因素

建筑材料是影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降低环境破坏影响的因素之一。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使用期限较长,对施工质量的要求较高,如何在选材方面既能保证施工质量又能节能环保是我们应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在不影响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环保材料,以达到降低环境污染和破坏是我们最终要的效果。

3.3方案因素

在水利建设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离不开施工方案的指导。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方案是整个水利工程的灵魂所在,在制定时,要充分考虑技术水平、管理经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配合,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工程建设面临的环保问题,也应在方案设计之前加以考虑和规划,以方案指导建设才能最大程度减少环境破坏的可能。

3.4其他因素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这其中不仅包含建设过程中的施工技术,施工人员,施工设备以及材料等,对于建设地的生态构成,风俗民情我们也应进行充分考虑。对于突发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考验,我们要积极准备,做好应对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同时最大程度的维护生态环境。

4将工程建设和环保并行的策略建议

水利工程建设本身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影响周边地区的居民生活,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屡见不鲜,对此,针对如何更好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推动其与环境保护融合我提出以下建议。

4.1施工设计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在对水利工程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充分考虑建设地周边的环境生态。在进行设计前,充分收集和整理建设地周边的水文资料和地址勘探数据,以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符合当地水文水利需求。除此之外,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要进行一定的工程构造设计,以满足该水域的水生生物习性需,维护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

4.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

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监管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加强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和环境监督,明确各参建的环保责任制,并将责任制细化,落实各参与人员的环保岗位职责,采取奖惩制度,对提出并落实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进行奖励,对因失职造成环境破坏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进行处罚。从组织管理方面以及工作任务分工和职能分工出发,尽可能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4.3革新建设技术和施工方法

在水利建设施工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施工方法,提高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率。同时,加强先进环保技术的应用。例如,在混凝土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变态混凝土,不仅能够满足水利施工所需要的排水、隔离、防渗等需求,又能避免环境污染。除此之外,通过革新施工技术和环保技术的运用,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与环保并行融合,如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先进的节能设备,采用近年流行的喷播植生技术都能有效的解决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新兴技术是解决施工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

4.4在细节方面加强环保意识

水利工程建设与环保并行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在这之中我们要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积极组织对参建单位人员的环保水保教育,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将环保理念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交流渗透进整个建设进程。在建设场区树立环保标语,维护生态平衡的宣传牌等加深环保氛围,从而促进建设进程与环保活动的融合与发展。

5结论

综上所述,将环保理念和生态意识融入水利工程建设中,既是符合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明智选择,又是推动环保事业,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要做好水利工程的环保工作,确保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发展,就必须积极革新建设技术和施工方法,提高建设人员水平,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以此来推动工程建设与环保并行发展,促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 下一篇: 影像艺术专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