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7 17:40:37

中等职业教学

中等职业教学篇(1)

1.1实行全方位教学

全方位教学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表现,是满足经济建设对高水平、高质量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技术型人才不仅要学习技能方面的知识,更得加强对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全方面的学习是成为高素质人才之前的必经阶段。教师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导下,明确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以培养全面性人才为教学目标,将素质教育理念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多接触课外知识,全方位地了解社会发展动态,这样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是有很大帮助的。

1.2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更新滞后是很多从事中等职业教育者的通病,教师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重大作用。因此,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已近迫在眉睫。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及时地将市场需求反映到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们要走出校园,利用国际化的视角来审时度势,及时、高效地填补自身认知的空白,在全面掌握社会发展新动态的基础上,对学生们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以此来培养社会急需的、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们在学业完成之后能够迅速地寻求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1.3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只有在教学方法改革不断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教学事业的发展不断。所以,要想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且把它作为整个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时,应以就业化为主体发展目标。同时,把市场的形势、学校自身的教育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式多样性、灵活性改革,有利于改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整体素养。

1.4改革教学体制

教学体制决定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在倡导高质量教学的背景下,教学体制改革就成为了中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成分。我国现行的教学体制是比较落后的,相比之下,国外很多国家的做法就比较好,所以,我国对教学体制进行改革时,既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又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中等职业教学篇(2)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效越来越显著,国内各个行业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为中职学生的英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的中职英语教学体系中,有很多学校都专门开设了专业英语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与学生今后的就业之间的联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中职英语教学体系设置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的对接上,很多时候都不能够更好地体现专业英语课程的价值。同时在当前的中职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基础英语,还是专业英语,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在中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是当前的中职英语所需要考虑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因为普遍基础较差,对于英语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这为他们英语能力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要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就需要让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能够长期坚持对英语的学习。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出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长久地保持学习的兴趣。从学生的专业需求出发。中职英语的教学中,不同的专业、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会导致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存在不同。例如烹饪专业的学生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所讨论的话题就存在不同。为此,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出发,考虑具体的专业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师生关系的改善出发。学生喜不喜欢英语,在很多时候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联系。要改善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就需要将真情投入到教学中去,用自己的情感去引起学生的共鸣。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需要与学生真诚相对,主动地接近学生,对学生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有直观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知道学生的心情如何,知道学生缺少的是什么,进而更加地有针对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助于打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2.克服照搬教参的情况。虽然教参能够为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却仍然需要我们教师去思考。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照搬教参的情况进行克服,争取能够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当前年龄段所具备的心理特点,设置更加具有趣味性与启发性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对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每一堂教学中,都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将能够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让学生能够逐渐提高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得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培养。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多开展演讲比赛、唱英文歌曲、观赏趣味性英文电影、辩论比赛等活动,用活动来激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3.利用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相当重要,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越挫越勇,对于思想还没有成熟的中职学生来说,遭遇挫折后就可能失去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他们的英语基础本来就较差,很容易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挫折,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学生的积极评价就变得相当重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成功的体验感受逐渐地认识自我,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对自身的学习策略进行调整。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树立起“Ican!”的信念,肯定性的评价则是最好的激励词语。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给予一些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如果答错了,教师不能够表现出失望与愤怒的情绪,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宽慰、信任与期待,例如“Would you like to think it over?”等,让学生重塑自信心。

二、加强与专业英语之间的衔接

在中职英语的教学中还需要注意的问题则是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的衔接,只有衔接好了才能够对学生的就业产生帮助,让学生端正学习英语的态度。需要做好以下的几个方面。

1.尝试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将企业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容易帮助学生对企业的要求产生正确的认识,让他们能够提前为进入企业做好准备。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中对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相当重视,注重从人性的需求出发,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励员工,让员工能够从内心理解、尊重并适应企业的要求。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营造出一个平等的氛围,对学生尊重,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还需要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走上岗位之后对英语的需求产生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创作,以此让学生的英语水平满足今后的岗位需求。

2.对课程设置进行完善。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的衔接和课程设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在词汇、句式、阅读等方面进行融合,从基础到行业、再到专业逐步地推进。在专业的实习、实训阶段,则需要积极地寻找和专业英语能够进行渗透的场景,对于具体的内容则需要进行科学地点拨,以促进专业英语和其他专业内容之间的结合,使得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能够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中职英语能够具有良好的系统性、有机性与整体性。

3.改善教师基础。不可否认,在中职学校中,英语教师往往都只是具有良好的英语知识,而较为缺乏其他不同专业的知识,这已经成为中职英语教学中基础英语与专业对接的主要障碍。而中职英语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这就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去提升其他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在中职学校中安排英语教师进行交叉方向的研修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是其能够见效的时间却很长。因此,当前还可以采取构建联合教研组的方法,这样能让教师们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进行有机互补,使得教学方案、教学组织协调以及教材研发等都能够得到改善,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之间的沟通。对于教学中的低效现象,教师则需要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具体专业的课程特点出发,结合未来不同行业的发展,根据实际、实用、实践、必需“的原则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具体实际需要,对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设计,让学生产生更强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英语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时其社会关注度也较高。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与热情,很容易因为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而受到打击。在过去的教学中因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原因很容易让学生厌学,使得中职学生的英语素养严重缺失。英语基础要弥补回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让学生能坚持下去,就必须要让学生产生对于英语的兴趣,这样才能有恒心。同时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今后的就业是重点,为此在英语教学中需要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学篇(3)

那么,怎样才能使中专生招得来、学得进,能成才呢?比较现实的选择就是实行分层次教学。具体可概括为“四分”,即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分段提高、分批推进。

1.分层教学

学生入学后便组织摸底考试,根据入学成绩和摸底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班)。具体分层方案可考虑两种:一是分为快、中、慢三层;二是只分为快、慢两层。笔者认为,在试点工作的初期可考虑采用第二种方案为宜。当第一轮试点工作结束取得一定的经验后再进行更细的层次划分,这样更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快班在贯彻现有中专教学大纲,使学生掌握应职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侧重于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加深”、“加高”和“加厚”,为学生升入高职学校深造和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慢班则侧重于现有中专教学大纲中的技能训练,主要是为今后的应职就业做好准备。分层教学对于文化基础来说比较好操作,对于专业课来说难度相对大些,但经过缜密组织也是完全可以实施的。

2.分类辅导

过去中专教学别强调“有课必导、课后必导”的原则,这一原则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专教学中更凸现出重要性。分层教学必须配合以分类辅导,否则它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地得到发挥。分类辅导可分为课前辅导与课后辅导、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课上辅导与课下辅导、专题辅导与普遍辅导等多种形式,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3.分段提高

中专学制现在一般为3-4年,多数专业为三年学制,个别特殊专业为4年。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若干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要因人制宜,设计阶段目标,限期达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的,正因为如此才提出了分层教学的问题。我们允许学生成绩的差异性,但绝不允许学生成绩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没有提高。要通过分层教学使每一名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学有所得、学有进步。对于文化基础课来说,更要强调分段提高的问题。

4.分批推进

目前的中专生虽然个体差异很大,但仍可以大体上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批次。通过分层次教学,我们既可以达到分段提高之目的,而且要实现分批推进。如果说分段提高是对学生个体而言,那么分批推进就是对学生群体而言的。全面性和全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我们要通过分层次教学,使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都能分批次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目前,实施分层次教学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那么如何搞好分层次教学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和环节入手,扎实工作,认真组织,周密实施,稳妥操作。

1.教学计划的制定

要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一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一刀切”、“一个模式”、“千面一孔”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学计划的大目标是使所有的学生都成才,但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决不能强求划一。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与分层次教学是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的。因此,搞好分层次教学的首要环节和关键是制定和修订教学计划。

2.教学大纲的编写

要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教学大纲,结合分层次教学的需要,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实施性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因此,原则上是在分层次教学中分几个层次,每门课程就编写出几套教学大纲。好的教学大纲是有效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

3.教材的选用

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是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能力本位的要求,组织全国中职校优秀教师和实际工作者编写的,现在已经陆续出版发行,还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大纲。这批教材不仅突出了应用性、技能性、适用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而且深浅适度,层次分明,很适用于目前中专学校的分层次教学。现在教育部门正在组织使用前的培训工作,各学校应加以重视,积极安排教师参加培训。

4.教师的配备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和“多边”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亦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层次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层次都应配备精通业务、富有经验、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教师。特别是对于所谓的“慢班”,我们更应配备在教学上强的教师,因为此群体属于重点提高的部分。教师队伍的配备是分层次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5.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全面加强教学管理,大胆地进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动态管理。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成绩的升降情况相应地进行教学层次的调整,使之与实际情况相符,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体制创新。要大胆地进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多证制等改革尝试;最后是搞好常规管理。安排好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验实习,合理调度教室,安排好教学进程等。

6.成绩考核办法的改革

要改革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实现成绩考核的经常化、标准化。特别是要探讨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横向比较问题,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先和毕业时的推荐就业提供理论依据。分层次教学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等教学原则的具体运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证人人能成才,个个都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决不能把学生分成

三、

六、九等。

7.激励机制的建立

中等职业教学篇(4)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9402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2004年5月10日至11日召开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才需求状况的不断变化,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较快,但中等职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此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刻的思考,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进。

1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国家一线劳动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能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修养和职业技能,更快更好的适应自己的工作,能够增强我国劳动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推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属于初中后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对身边和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情缺少分析判断能力,不知道如何冷静理性的应对和处理问题,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不成熟,同时,他们又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他们的思想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道德教育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其中,职业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完善他们的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从而促使他们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1.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新世纪新阶段,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的首要标准是思想政治素质。职业学校的特点是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从事具有一定技能性的工作,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第一线的劳动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个人特点和专业实际,引导学生具有与自己职业相匹配的职业道德,教会学生如何从正确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工作中面对的难题,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踏实勤奋,爱岗敬业,团结友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实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当前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广大青少年亲身体验到现实与理想、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而对各种思想的交错起伏和相互冲撞,往往显得无所适从。我国已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可避免地引发一场意识形态的变革,如竞争意识,职业风险意识,创业和创新意识等等,面对种种新的意识形态,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很容易陷入困惑,去不择手段地追求经济利益,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学校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使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满足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培养他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引导他们树立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公平竞争意识,培养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进行。

1.4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围绕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要切实加强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纪律教育。职业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直接面向社会的,并且其中相当部分将从事第三产业,直接服务在“窗口”行业,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直接体现着社会风气和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这就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具有较强的事业和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作好本职工作,自觉忠于职守,遵守行业道德,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作贡献。只有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2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的策略

2.1 强化理论建设,密切联系实际

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建设工作,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活动,而且是一种理论探索过程,从而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理论探索中,我们重点要搞清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道德的内涵不断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新的载体和形式也不断出现,职业道德不仅要解决好做事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好做人的问题,它内在地包含着对人的服务与关怀,不能忽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合法地位,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实践等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研究小组,将职业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具体的教育过程当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能够及时地去研究、去解决,总结教训,吸取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探索,以保证职业道德教育能紧密联系现实、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2.2 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要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之中。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是把职业道德教育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而缺乏行为规范的基本训练,那么后果必将是知能脱节。要充分考虑到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出其人本性,教学方法要体现多元性和灵活性,注重培养学生由“知”到“行”的提升,要把对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做到在文化课、专业课教学中有机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专业课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将职业道德与专业课紧密接合,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的职业道德这一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另外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学校要加强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密切配合,邀请企业的一些劳动模范、优秀员工到学校做报告,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等等,学校还要加强与社会以及家庭的密切配合,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网络。

2.3 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要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各项实习、实践和社会活动当中去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在实践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增强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非常重要,学校或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时,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熟悉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其相关的职业道德习惯。譬如,参加军训时,让学生学习、体验军人的忠于祖国、热爱人民、严守纪律的职业精神;到工厂实习时,让学生学习、体验工人的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一丝不苟、注重信誉的职业道德风貌;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接待工作,参与社交活动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敬业意识等。总之,要尽量多的让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引导他们不要单去追求自己的专业技术,还要同步追求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收到教育的实效。

2.4 确立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

有了高标准的评价体系,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才有衡量尺度,才会使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显出生机和活力,学校应建立对老师职业道德教育评价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评价两种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确立时,应当遵循信度和效度原则,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可操作性。学生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生职业道德理论掌握程度的检测标准和学生职业道德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应当重点评估学生的人生态度、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服务社会的意识等,教师的评价体系应根据学生反馈,学校检查等情况重点评估教师的业务素质、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综合表现等等,运用适当的评价体系对师生进行量化管理和各项考核评价时要把职业道德教育的成绩纳入进去,进而得出综合评定结果,并及时根据评定结果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树典型,立标兵,以督促师生实行和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自觉性和持久性,保证职业道德教育永远充满活力。

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直接向社会职业岗位输送合格劳动者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比以往更需要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起适合各行各业特点的守法纪、讲信誉、讲公道的新的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要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以丰富学生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陶冶他们道德情操,将社会主义道德思想融汇到自己的职业道德实践中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学篇(5)

1.招生难

现有的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和办学体制造成了职业教育发展轨迹的偏离,致使职业教育备受冷遇。近年来,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中考成绩较差的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较差的高中毕业生为主。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在缩减,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招生数的比例由1996年的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2000年以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招生计划的一半。

2.就业难

现代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严峻,城市就业的客观现实又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下岗、转岗工人再就业的40、50问题刚刚得到缓解,消化年轻人就业压力的20、30问题又凸现出来。中专毕业生缺乏市场竞争力,学生素质并不理想,再加上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更显困难。

3.教学方面

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一部分中专学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较为落后,不能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些学校重视理论教学,片面强调知识记忆,不重视联系实际;基础教学内容多,职业技能教学不足,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不注重改善教学的基本条件,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脱离实际。

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教学环境无法保障,教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需要。

二、对策

针对职业学校面临的困境应采取以下对策。

1.大力倡导职业教育

加强对第一线劳动者的宣传力度,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首先加强思想宣传、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职业需求。其次要借鉴国外经验,德国经济发展得益于系统的、完备的职业教育。外国的职业院校在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上值得我们借鉴,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上值得我们学习。

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由学生向社会劳动者的角色转换,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2.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整改革力度,实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首先,要对职业教育立法,实行技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中职布局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充分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其次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3.积极探索职业学校教学改革

走贴近市场办学、校企合作的路子。首先,要抓紧抓好课程、教材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调整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分配比例。笔者所在职业技术学校很早就将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作为学校改革的重中之重。积极地改革教材与教法是当务之急,而目前职教的某些教材多系套用高等院校的教材模式,“偏、难、烦、旧”弊端突出。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学徒式教育和半工半读模式,强调动手能力与积极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对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有着非常有益的启示;而且在“应知、应会”的教学要求中,职校教育更应该向后者倾斜。

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将大力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要占专业教师总数的30%以上。职业教育老师都要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再回到讲台,他们中的每一位都不仅仅是讲台上风趣幽默的教员,而且所教课程都从他们的具体实践归纳出来,根据企业最新实践重新编写教材,有效地保证课程内容与企业实践的统一。

另外,职业学校要贴近市场办学、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坚决走校企合作的路子。

中等职业教学篇(6)

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高,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都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实用人才。

一、职业素养的定义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具体量化为职商,体现一个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因此,职业素养是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教师职业素养是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具体是指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具有的职业素养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堪忧,优质生源大部分流向普通高中。中职生虽然年龄和普通高中生相仿,但是他们处于不同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中,心理状况、身体发展状况都有着其特殊性,中职生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劣。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所担负的教育责任重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备更全面、更高、更强的职业素养。

1.师德素养

师德素养,即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指教师从事教学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举止行为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授者和示范者。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中职学校教师要教书育人,培养理想远大、人格健全和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素养。所以,身为中职学校教师就应自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师德素养,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深入细致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无私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的人,以优良的思想作风教育和引导学生,以高尚的道德形象和人格影响和激励学生。

2.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1974年美国保罗・车可斯基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技能,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

信息素养是职业学校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教师必须有信息意识,具有储存信息、处理信息和转化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找到与所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信息,同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大部分信息意识不强,不能自觉、主动地接触新事物,不能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源,丰富和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信息知识缺乏、信息能力缺乏、信息道德修养不够都制约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要不断强化教师的信息意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其信息道德修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信息技术培训加强对其信息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信息能力,让教师可以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全面地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3.知识素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也得到不断的充实和丰富。知识素养具体包括知识的深度、广度、结构,知识的获取、管理、运用能力等在内的综合性的知识水平的体现。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有精深、坚实的专业知识,能够透彻理解、全面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操作技术,而且要了解其发展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新,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有终身学习的要求、能力和习惯,紧贴现代科技的前沿,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掌握科学新技术,及时调整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进一步丰富、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手段,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科研素养

科研素养是指在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教育观念、理论知识、思想道德、科研能力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育教学离不开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的先导,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科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教师职业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开展教育科研是兴教、兴校、育人的根本保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助于推广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有助于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培养教师的职业志趣。同时,只有教师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独立研究、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

没有研究就没有发展,职业学校教师往往忽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适应不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学校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应不断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敏锐的科研判断能力,自觉和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职业教学实际中的教学问题,对教学问题进行教研尝试,不断地提高教育科研方法和资料的收集与管理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

5.创新素养

教育部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全面推进面向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就应改变传统观念,具备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尝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有创新思想,建立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素养提高是个持续不断的长期过程,这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才能尽可能地促进中等职业教师队伍走向成熟,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长福.谈高校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杜巨玲.浅析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其提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3]赵春娟.论教师素养新内涵――来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J].教育探索,2006(2).

[4]张义红.论和谐社会中的教师素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中等职业教学篇(7)

一、引言

在现代教育中,职业学校是传授、学习、应用知识的主要阵地,同时又是各类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的职业性人才,是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足球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课程,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现主要从以下几点对中等职业学校足球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二、以职业教育特点为依据,满足职业教育主体的需要

在一定历史时期,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往单一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主体的需求。中等职业院校体育的本质在于突出学生健康主题,创建“参与运动、增强体能、体育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职业素质”的教学模式,重点对学生健康人格、增强体能、提升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意识以及锻炼习惯,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依据设计出“足球课+实用身体训练课”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三、足球课程应使职业实用,训练内容充实

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呈现职业定向教育的特点。在足球教学过程中,需对学生将来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与职业技能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增强其体质,对相关职业疾病进行防控,达成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此过程中需采取各种体育训练达到职业实用的目的,如选用压腿、负重半蹲、深蹲、肩负杠铃等方式锻炼学生肢体力量,往返跑、长跑等锻炼学生的速度与耐力,为将来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对抗性训练也是足球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足球教学对抗中,可以充分表现出学生的体力、耐力以及一些足球技巧的应用,还包含着学生的一些智慧性、创造性的进攻方式。因此在中职足球教学中,教师应要求每位学生接受对抗性训练,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为其职业能力培养打下良好基础。足球教学还需有协同性与教育性的特点。众所周知,足球运动是以集体为单位竞争的体育项目,十分注重群体间的配合能力。在足球教学中,教师不能仅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对足球技巧的掌握上,还应重视协同性的相关训练。目前体育课程指标只强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注重强调学生的足球战术与体能,因此在学生足球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进行多人训练的练习,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四、足球教材需反映职业教育内容

足球教学的教材需反映职业教育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中等职业学校足球课教材应选取锻炼价值高、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锻炼热情、体现学科职业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具有可参与性、可观赏性,且对学生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在选取足球教材时需体现专业特色。中等职业学校足球教材要结合学校专业的特点进行选择,与实操课程结合,侧重体现发展本专业职业活动所需体能素质的主题,选择一些有助于加强学生今后实际工作所具备的身体、心理适应能力的有关教材,且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体能锻炼,以满足职业发展需要。适应学校体育学生主体需求。大部分学生因考不上高中或者上了高中也难以考上大学的情况下选择中等职业学校,以谋求学习一些技术,具有一定的专长,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这部分学生文化成绩虽然不好, 但多数学生均热爱运动、爱好体育,男同学尤其突出,他们思想活跃、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使足球项目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拥有良好的学生基础,以便于足球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五、以足球运动为基础,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职业能力

足球运动包含了跑、跳、投等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形式。其运动本质与人体基本的活动方式相符。所以足球教学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性为教学主要内容之一, 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足球理论的同时,培养其职业能力,提高足球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

六、中等职业学校足球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足球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学生技能的发展上。教师要着力营造一个有益于学生技能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选择具有足球职业特色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 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发展。教师从足球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持续培养学生敏锐性、灵活性以及独创性,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进行鼓励,使学生能摆脱传统习惯性,与时俱进。足球教学以动作教学为本,其教学过程与动作常规性、复杂性、艺术性等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因此,唯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七、结语

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足球教学仍然存在很多亟须改革、完善的地方,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确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足球课程目标需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教材需要体现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实效性,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点侧重于培养学生足球专业所需的体能素质,以促进体育运动健康、全面地发展。

现代体育运动科学的大量研究表明,竞技体育运动也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认真研读足球教材,使足球运动在不失观赏性、参与性的条件下, 能够降低技术难度,将竞技性向娱乐性转化,向培养职业所需体能素质方面转变,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新模式下的足球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对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从而对学生发展力量、耐力、动作协调性与准确性等达到良好训练效果,进一步提高足球专业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足球教学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授课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思想和思路,确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思维。另外,足球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教材要体现出科学性、实效性,体现足球职业能力教育的特点,教学的重点则在于发展本专业所需的体能素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贵生.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足球教育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2):135-137.

[2]吴宝全.院校足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60-61.

[3]郑斌.新形势下高校足球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体育科技,2015(2):148-149

[4]王沛.足球比赛中对抗特征与对抗训练研究[J].科技信息,2009(20):583-584 .

中等职业教学篇(8)

一、中职院校语文学科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占有重要地位,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审美水平较低的问题,如何有效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提升中职学生审美水平,对于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综合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重要的基础性人文学科,语文学科中承载着大量感性内容与艺术知识,通过开展中职语文教学,可以进行审美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美学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发现美和感知美的能力。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语文学科是与审美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例如,在中职语文课文《诗经・秦风・蒹葭》中,不仅蕴含了大量人文知识,同时文中描述的场景也是一副美丽的自然画卷,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利用中职语文教学开展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可以弥补审美教学缺失

在现代中职教育体系中,明显存在着审美教学缺失的问题。在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下,中职教育趋于浮躁,很多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开展,都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直接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融入美学元素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是弥补中职教育审美教学缺失的重要措施。

(二)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没有形成完整的美学认知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渗透美学元素和美学教育,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对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审美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美学观念,进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契合中职语文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多种美学元素,是开展美学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机融入美学教育观念,准确进行课程引导,提升学生的美学认知和接受水平,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深入挖掘语文教学材料,发现其中的文字韵律美感。

三、利用中职语文教学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创设有效的美学教育情境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中职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通过创设美学教育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代入感,让学生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对于中职语文的热爱程度,进而提升审美能力。在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程设计,优化课程结构,引入多种教学元素,可以通过话剧、演讲等多种形式,将课堂教学内容生动还原为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学习活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中职语文审美教学实际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首先营造出一个轻松的语文教学环境,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美学想象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美学教育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现代教学设备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网络上有很多名师的课程视频,也有很多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课件和视频,都可以极大提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展示,学生可以在互动中提升学习体验,强化自身审美感受。此外,通过多媒体教学,也可以减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紧张感和压力感,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在开展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依托XMIND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教学的丰富性,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多元、立体的审美体系,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可以有效融入美学元素,让学生通过新媒体,感知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文字美和结构美,提升自身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学知识的能力。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正是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美学教育的知识宝库。

(三)丰富中职语文美学教育模式

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范围,帮助学生深入语文世界,提升审美层次。例如,在讲解《雨中登泰山》一课的时候,其中有很多优美的文字描写。教师就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搭配多样化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搭配合作的学习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达成基本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要深入引导,让学生深入感知文章所描绘的场景,提升自身参与度和代入感,深刻体会其中的美感,感受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候的内心思绪,进而提升自身审美认知能力,培养健康、正确的审美取向。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中的文字美和思想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感受文中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审美取向。

审美没有统一的标准,利用语文教学提升审美能力,也不应该有固定的套路和模板。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注重个性化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审美体系,进行多元化的美学教育。对于审美,每名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要避免“千人一面”现象的出现,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模仿造句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内心感受,抒发内心感情,提升审美能力。

中等职业教学篇(9)

改进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措施

1 设立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目标。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所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良好职业道德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并掌握学习技能的合格会计人才。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打开已有的知识大门,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寻找打开未来新知识大门钥匙的方法和教会他们开门的技巧。

2 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为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为了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教学应增设诸如网络会计等新兴课程,扩展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材内容上,增加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比例,便于学生从源头上理解会计学,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还应当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增加案例和实务模拟内容的比例,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真正实现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

4 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借助先进教学设备,不但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与发展趋势的认知水平。在会计教学中,借助先进教学设备,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较好克服教学中出现的矛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 强化会计实践。建立模拟实践教学系统。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如通过学生在会计实验室中模拟企业的会计部门,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模拟练习,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未来工作的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单位对就业者有工作经验的要求。

6 深入社会实际,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倡和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主动去适应社会。适应会计工作。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郎兴洪

摘要:语文是高中教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为了顺应高中课改的潮流,高中语文教师要冷静思考、把握形势、研究对策,让处于课改条件下的语文教学有更高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效率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动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效率较低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课堂效率直接影响了教学目的的实现,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知识,成绩自然不理想。面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现状,语文教师在忧心的同时,应该结合新课改实际寻求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全面理解新课改精神

教师首先要真正地体会到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才能实施具体的解决方案。目前,高中语文教师在落实新课改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想法,如课堂提问过多、课堂上的资料补充过多、不注重文本的学习、忽视语文的学科特点等。这些问题都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新课改精神,将新课改理念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教学要将继承传统与吐故纳新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率。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要求教师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事实表明,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更容易放松心情,更容易记忆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充分保证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注重互动环境的创造,为学生搭建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科本身的特点与规律,不可只教授课本上的内容,要充分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通过广泛阅读,积累大量的资料,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样。教师在督促学生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在尊重学生个人爱好的前提下,开展对他们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改变课堂封闭的现状,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学习,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具体化、开放化,降低对习题的依赖,最终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综合素质。

四、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没有必要讲解的面面俱到,应对讲解的内容有所筛选和删减,抓住教学的精华与要点来开展教学,为学生留出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所以若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加强对知识量的控制,筛选知识中的精华与要点,着重讲解重点与难点,注重对学生思维和能力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中等职业教学篇(10)

随着餐饮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业内出现了很多违背烹饪职业道德的事件,个别厨师做出了不守行规、不讲诚信、缺少厨德的事情,严重危害了厨师的形象。烹饪学校作为培养未来厨师的主要阵地,加强烹饪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一、烹饪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其主要内容有:

1.遵纪守法,勤钻业务技能。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底线。国有国法,行有行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纪守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而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法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法律法规日趋完善,在餐饮行业有诸多完备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养管理条例》等。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以食品安全加工、制作营养美味菜点为己任的餐饮行业的全体从业人员,更应该学法、懂法、守法。遵纪守法是对公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公民的道德底线和立身处世之本。同时,这也符合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提出的“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要求。

2.诚实守信,办事公正。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厨师职业道德守则里面重要内容,更是厨师职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备因素之一。诚实守信对于厨师而言,是“立业之道”,具体表现在职业活动上应该是上班踏踏实做事,不偷工减料,不缩减加工程序,不弄虚作假,不以次充好,重合同守信用。

3.奉献社会是厨师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每项职业的从业人员对各自职业应尽的职责,也是他们对社会所应尽的义务。同时,奉献社会并不意味着否定个人的正当利益。个人通过职业活动奉献社会,同时通过职业活动获得正当的收入,社会由此得到财富,真正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依性。而只有那些树立了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在职业劳动中自觉、主动地奉献社会的劳动者,才能真正体会到奉献社会的乐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烹饪类学校开设厨师职业道德课的必要性

由于餐饮业缺乏透明机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种种不规范的现象丛生,主要表现为:

1.菜系及厨师帮派局限,影响菜点的创新与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深厚积淀,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地方菜系。但是,当时代节奏快步向前,社会到了实现资源共享的时候,中餐的发展却依然固守传统。每个菜系都形成了一批厨师保卫者,每个菜系的厨师都在师承中受到了传统制作的影响,菜系之间产生了隔阂,无法融会,交流甚少,于是当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时候,菜点就无法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帮派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阻碍餐饮业的进一步发展。

2.片面追求色香味形,不顾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追求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过犹不及,片面的追求直接导致了不少厨师铤而走险。例如,在鲍翅汤里加入禁止使用的色素,只为达到汤汁的颜人;为了追求牛肉的嫩度,不惜使用工业用碱粉;为了迎合人们的眼球,让鸭蛋黄的颜色看起来红彤彤,不惜使用化学品苏丹红;还有非法加工野生动植物,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等等。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但野生植物资源的稀缺性、个人的猎奇心理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等因素常常让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厨师心动。他们不顾国家法律法规,偷偷烹制野味,图谋个人私利。这些不和谐现象的产生与厨师的职业道德缺失有直接联系。所以,必须加强未来厨师职业道德的研究与教育。

三、如何提高烹饪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

上一篇: 经济学的思想 下一篇: 电气工程研究热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