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6 17:26:47

现代语文教育

现代语文教育篇(1)

一、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根据现代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化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语文素质教育的知识内涵“是一个包含传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内的大统一观。知识、能力和素质仅仅是知识形态上的区别而已”。因此,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知识指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还包括与生活、生产、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语文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质指的是通过语文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据此,语文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语文知识教育,而应“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在传授知识上力求做到:重视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实践,切实解决语文“双基”的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等现实问题,即切实解决语文基础知识如何获得、语文基本技能如何培养、语文应用实践习惯如何形成的问题。尤应指出的是,语文“双基”的内容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恰当充实。因此,尽管语文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来说不易老化,不易过时,但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语文的内容充实最快,语文的应用要求最广。这说明语文基础知识不单指课文中的基础知识,还应包括生活、实践中的语文知识,必须是显性语文知识与隐性语文知识的统一体。“语文基本技能”不应单指“听说读写”和归纳、概括、综合、演绎的技能,还应包括语言信息的获取、统筹、过滤、筛选、摘要、检索、分类、校对、识别和编辑、删改等;培养能力要做到重视实践,立足未来,切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创造的能力,除具备一般的语文能力外,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利用语料库的能力;发展素质要重视差异,注重个性,切实解决“智育”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系,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育的多元价值,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心理、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表达、语言交流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的同时,科学知识与技能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思想与道德素质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的全面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二、语文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善于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语文精华

中国的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象。据此,语文素质教育更应重视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征,合乎其内在的学习经验和规律。重点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民族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勤熟读成诵、勤校勘查证、勤运思练笔;重科学、伦理,重整体、辩证,重真、善、美统一。二是“课文无非是例子”,选文要“取法乎上”,经典的、时代的,都要典范、合读,文质兼美。对最能体现汉语特点、汉语规律的诗、词、曲、赋和散文等,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对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时事美文、文学精品、科普读物,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力求使学生做到通古知今,融会贯通,化而能用。三是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华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重整体辩证和直觉体悟的思维优势,在读写中既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的审视、分析、解决问题,又达到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和超越的目的。

(二)要善于根据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和幻想

现代语文教育篇(2)

2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的发展

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最早被称为视听教育。20世纪30年代我国引入视听教育并将其译为“电化教育”。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将这一领域定义为“教育技术”。其后,AECT于1994年给出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即教育技术是指“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何克抗等人认为:“教育技术的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应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而现代教育技术,则主要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当前运用于教学中的现代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技术,它包含两层含义:现代教育媒体(如多媒体课件)和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方法(如网络课件设计)。

3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3.1优化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多元化的特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以及生动而丰富的资源,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可引起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优化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

3.1.1从教学观念来看现代科技发展促进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等新教育观念的形成,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在逐渐扩展,学习者要在短短几年在校时间内掌握所有学科知识既不可能也不必要。近年来“,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已得到广泛认可,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语教学,以图像、视频等资源营造了宽松生动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通过创设网络平台等媒介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条件。教授者从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传授,引导学习者掌握获取与处理所需知识的方法与工具,而不再将现成的书本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从“教学生学习”转变为“教学生自己学习”。

3.1.2从教学手段来看科学技术创造了各种新型的学习法,如视听学习、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如语料库、多媒体教室、数字语音室、自主学习网络教室、微格与精品课程自动录播技术、在线学习平台等等,教师的教学手段不再仅限于传统的黑板、粉笔和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课件、投影仪技术等都被广泛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传统的单一课堂学习向多途径的方向发展。除了教师与课本,如电子词典、网络资源、Webquest、博客等也成为学生知识的来源。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与多样性,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需要提到的是,近年教学评估系统与考评系统也在向无纸化转变,许多社会性考试如教师资格证考试已采用机考的形式。

3.1.3从教学方法来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远远超过传统意义的广播电视、录像、录音、幻灯等视听形象化手段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文、图、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形成了多维度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如以教师讲授和教材为主的“传统教学法”,以学生自主探析为主的“发现学习法”,以创设情境为主的“情景教学法”,以游戏为主的“游戏教学法”,以活动为主的“活动教学法”,以全体学生为主的“集体教学法”,以学生个体特点和差异为主的“个别教学法”等等。现如今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的不断应用与改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1.4从教学内容来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下,最关键的是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和教材,多媒体网络课件、电子课本的运用使得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声像并茂。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给学习者最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视频、音乐等还原给学习者真实而立体的形象。例如将有关教学内容列表投影,一方面节约板书时间,另一方面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确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这不仅实现了新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又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大学的英美文学课程讲述《哈姆雷特》时,传统的教师主要是以课本为主,通过朗读和讲解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然而这往往很难让学生接受和记忆。现在我们可以直接播放影片,教师加以讲解,学生自然能轻松地就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抽象化为具体,利于模拟现实反复演示,使学习者容易理解,还可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效果和质量。

3.2负面作用在当前教育领域,技术通过被使用,逐渐由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为控制者的角色。现代教育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但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过分强调或依赖高科技技术支撑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相反还会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首先,某些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过分强调课件的精美和统一性,使教师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特点和优势,学生的注意力也被课件吸引,从而忽视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思维被所呈现的内容固化,不利于思维培养和训练。其次,某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与作业完全使用计算机操作,以致于脱离了计算机就无法开展正常教学。再次,某些教师盲目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用多种手段呈现课堂内容,如以投影代替板书,以视频代替课文,不论材料是否与教学内容相关都堆上屏幕,不仅大大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生不能明确教学重难点,影响教学效果。最后,网络学习的师生互动不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过多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语教学,课堂上展示课件的时间过多,大大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现代语文教育篇(3)

二、语文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善于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语文精华

中国的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象。据此,语文素质教育更应重视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征,合乎其内在的学习经验和规律。重点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民族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勤熟读成诵、勤校勘查证、勤运思练笔;重科学、伦理,重整体、辩证,重真、善、美统一。二是“课文无非是例子”,选文要“取法乎上”,经典的、时代的,都要典范、合读,文质兼美。对最能体现汉语特点、汉语规律的诗、词、曲、赋和散文等,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对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时事美文、文学精品、科普读物,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力求使学生做到通古知今,融会贯通,化而能用。三是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华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重整体辩证和直觉体悟的思维优势,在读写中既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的审视、分析、解决问题,又达到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和超越的目的。

(二)要善于根据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和幻想

汉语言文字的象形性、表意性、灵活性和汉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联想、想象、幻想的空间。它“富有弹性、富于韵律、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如一个“水”字,可以将其放在沙漠里、夜晚间、战场上去体味;一个“无边无垠”的词,可以导引你去大海中扬帆,去草原上驰骋,去宇宙中探秘;一首《沪杭车中》(徐志摩),那一幅“烟、山、云彩;水、桥、橹声;松、竹、红叶”的画面,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激起人们真挚、深沉、强烈、永恒的思乡之情,教你无法抵御,誓与美丽的家乡地老天荒。如此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文章的解读,都是由汉语文富有弹性、富于联想、灵活、自由、生动的独特特点决定的,才使得人在学习汉语文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把特定的语文信息与原有大脑的信息产生有机的组合、扩展和再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难以数计的信息,这就是汉语文的魅力,汉语文创造的魅力。

(三)建立多元的、立体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

现代语文教育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学存在着比较抽象、枯燥的特点,加上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明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1.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如:教学《大海睡了》时,为了抓住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我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是播放白天大海汹涌澎湃的样子,再引导学生想象晚上的大海睡时的场景。在理解文中的“鼾声”时,如果仅用语言叙述则显得苍白无力,而运用音频播放出睡觉时的呼吸声,学生一听便明白什么是“鼾声”。为了营造一种恬静的睡觉的氛围,学生们朗读课文时我播放《摇篮曲》,让学生配乐朗诵,在这种多感官、多维度的体验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也潜移默化地体验了语言的美。学生们都争着想要配乐朗诵。通过这一系列的音频和视频的展示,学生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这样上下来,整堂课都会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愉快的心情主动学习,而不觉得语文是枯燥无味的。

2.实现因材施教,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刀切,不管学生的个人情况怎样,都力求做到整齐划一。然而我们都知道,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一样的程度是不现实的。利用现代技术,在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可根据自己对知识理解的速度自主地学习,生字学习、课文学习、拓展阅读、在线测试,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资料包里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内容,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同时,网络资源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均衡的,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帮助者、协助者,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是近距离的,教师可以关注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落实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孩子们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拓展自己的认知网络,既不让学生感觉负担过重,又能够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指引。

二、借助网络资源,优化教学结构

以往的语文课堂是那种“口授+黑板粉笔”的单一授课模式,而现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学现代化。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能够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学生合理灵活的思维能力,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优化教学内容 课堂上使用了网络中多形式的资料,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在资料库中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时,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多彩有趣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动画效果,视觉、听觉的感觉大大提升,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心理发展需要。带给学生的是全新的愉悦感觉,用他们的话来说:“像在玩,不像在上课。”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优化教学过程 在网络论坛课上,用跟贴的形式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论坛的自由开放,让电脑水平高的学生大显身手,复制图片、文字,写下了自己的心得感想和更多同学交流。也让学生有机会说出心里话。

3.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受年龄、知识的限制,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难理解。这时,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创设情境,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老师们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抓住学生想说的动机并及时鼓励,这样学生们打开了话匣子,自然有话可说,而不是以往的生编硬造。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探究能力

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课堂教学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现代语文教育篇(5)

二、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深化理解

从儿童的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形象记忆能力较强,分析综合能力较弱,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时,巧妙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分散学习难点,便于学生抓住知识关键点,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借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释疑解惑,激活思维,深化知识理解。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哲理性较强,课本重点:学生能够凭借文中语言体味出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难点: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巧妙地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再联系课中的“乘虚而入”“不堪设想”等词,指导学生放飞想象,领悟“眼前利益”和“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的双关之意,领会吴王“恍然大悟”的道理。最后,通过播放视频,展示一些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事例,深化学生理解,把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空间,提升能力

现代语文教育篇(6)

【作者简介】 孔凡成,淮阴师范学院教授,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淮阴师范学院语境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淮安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近几年来,李海林先生在多篇论文中对语文教学定位问题展开论述,较早的如2010年发表的《20世纪语文教育的两个岔路口》,最近的如《致力于语用教学实践探索是当务之要》《语用学之于语文教育》以及《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等,这些论文认为语文教育经历了混合式教学走向语言教学的专门化、语言要素教学走向语言功能教学亦即语用教学的两次岔路口,指出语文教学应定位为语用教学,走向语用教学。撇开社会文化语境因素的影响不谈,李先生的判断应该是准确的。

问题在于语文教学如何走向语用教学,并让语用教学真正操作起来。笔者以为,从“语境”的角度切入,运用语境教学理论改造语文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一、实施语境教学是传统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分水岭

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指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广义的语境指伴随言语交际活动的背景和条件,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以及虚拟语境等。语境教学视野中的语境是广义的语境。语境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在特定语境中所需的具体的语文能力,而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教师的教与学。

之所以说实施语境教学是传统语文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分水岭,原因在于传统的语文教育是静态的、脱离语境的语文教学;而现代的语文教育则要考虑语言的表达功能,并将功能与语境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也就是要自觉地运用语境教学理论进行语文教学。 20世纪80年代,皮特・科德指出:“传统认为,语言是一个‘语言的’语言学概念。它很少关心‘适合性’这一概念,也不考虑语言行为对不同社会环境的反映方式。而现代语言教学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较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待语言,并且注重语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功能问题。”换句话说,是否自觉引入语境、运用语境教学理论是传统与现代语文教学的分界线。

有人认为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实施才是语文教育走进现代教育的标志。其实,这一说法不准确。《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是语文教育由混合式教育走向独立分科教学的标志,是传统语文教育走向现代语文教育的标志。但要注意,是传统语文教育“走向”现代语文教育,而不是“走进”现代语文教育,“走向”并不意味着“走进”。1904年以后人们开始探索现代语文教育的“现代性”,但是,语文教育依然如传统的封建社会一样,深受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依然是传统的、狭隘的思想育人工具,并未真正独立。语文教育要真正走进现代语文,必须从内部因素入手,只有语文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手段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语文教育才算真正确立。20世纪的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一以贯之地强调道与文,看起来似乎也没错,但由于这里的“道”是一元化的意识形态,而与之相应的语文知识教学则是脱离语境的语文知识,脱离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需要,这与我国传统社会中重视儒家之道与八股文训练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因而,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实施,不能说明语文教育真正走进了现代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只有与人的个体发展需要相适应,真正为个体提供生活发展需要的语文能力,才算走进现代语文教育。而与人的生活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语文能力,恰恰是与特定语境相适应的具体的语文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发展须臾也离不开语境。

当然,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是“没有语境的某一因素的教学,例如上下文的教学,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的教学,某些词语教学也不排除语境的使用(随文释义、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方法的强调)等等。但一方面这种语境因素的教学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它们的出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安排,它们缺乏明确的语用指向;另一方面,这种语境内容没有上升为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没有从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这样的层面上来理解语境对语文教学的意义。而实际上,语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概念,它对语文教学有极大的解释力和启发性。”真正意识到“语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概念”的,在西方母语教学中,要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而在我国,全面意识到这一点,并切实开展研究和运用的,要到21世纪初。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境教学的自觉运用才是传统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教育的分水岭。语文教育要走进现代语文教育,必须实施语境教学。

二、语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从语文教学的本质看,语文教学就是语境教学。

(一)语文教学目标是借助语境而形成的具体语境中的语文能力

一般认为,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有人认为是多元的。关于目标多元失当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做了清理工作。其中张志公、李海林的研究最为透彻。如张志公就说:“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无疑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不过这个基础工具身上背负的东西比较多:有思想意识,有文学艺术修养,有逻辑思维能力,有做人的标准,有零七碎八的各种常识,等等。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其特定任务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还会有多种副产的效果……这里就存在一个处理好特定任务与连带功效的问题。”张志公的解说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特定任务是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其它方面的,只不过是在实现语文教学目标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副产的效果”,即“连带功效”。

在传统视界中,语文能力可以分成听说读写能力,这本没有什么错。但是传统所说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脱离具体语境的抽象的语文能力,并没有进一步指出听说能力是具体语境中的口语交际能力,读写能力是具体语境中的书面言语交际能力。在我看来,语文教学不够成功的原因之一,恐怕正是因为将听、说、读、写能力大而化之,无限抽象,脱离语境,结果语文能力目标才无法落地生根。事实上,没有抽象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具体的、与特定语境相适应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是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言语交际能力。王荣生就认为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他认为“笼而统之的语文课程是没有的,笼而统之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没有的”,语文能力是与特定语境相联系的,“能力与所听、所说、所读、所写联系在一起,体现在达到具体目的的听、说、读、写的活动中,也存在于具体的活动之中。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所听、所说、所读、所写,合成听、说、读、写的不同方式。而不同的方式,运用着有所不同的能力,也需要有所不同的方法(知识、技能、策略、态度),尽管最基础的底部要用共同的东西来支撑(比如认识三千个以上的常用字等)。”显然,语文能力是具体的、与具体的语境相联系的。而且,根据我们的研究,即便是最基础的底部三千个以上的常用字的认识,也需要联系语境,通过语境教学来掌握。

(二)语文教学过程是语文教学语境的演变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实质是课堂语境的变化过程。李海林认为:语文教学程序问题实际上是“不同语境的分布问题”,语文教学程序是“主题重现与语境演进”,主题重现指一节课中根据语文教学目标确定的具体的教学内容,语境演进指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按照逻辑顺序推进而体现出的课堂语境变化过程。

课堂交际活动要围绕目的――意图来展开。课堂教学目的是交际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意图是由目的分解而来的、分配在一个个话题之中的局部意向。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交际目的驱动之下进行的,并且是在一个个具体的说话意图中贯彻到底的。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主题要分解为一个个相关联的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与此具体的教学内容所共生的教学语境也不尽相同。这样,语文课堂教学程序就可以分解为一个个与核心主题密切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和与之相应的教学语境逻辑推进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语境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语境的变化意味着教学内容的深化,而这里的教学内容不过是围绕并体现着教学目标的主题重现。因此语文教学可以“以语境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程序,言语主体在每一次言语活动中都面对一个完整的语境,都会发生言语主体与语境的心理建构”。达成不同的交际语境中语文任务需要有不同的语文能力,以语境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通过语境外部媒介来“控制课堂教学中语文能力发展的梯度,促进语境与言语的联系”。显然,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围绕特定主题的语文教学语境的演变过程。

此外,语文教学内容是与具体语境相适应的语文知识、技能与方法,而教学方法则表现为语境教学法,如上下文教学法、情景语境教学法、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法、认知语境教学法和虚拟语境教学法,以及一些以语境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语文教学方法,如朗读法、比较法和评点法等。可见,无论从目标、内容、过程,还是从教学方法看,语文教学离不开语境教学,语文教学就是语境教学。传统的语文教育没有认识到语文教学就是语境教学,当然不会从语境切入,运用语境教学来改善语文教学了。

三、语境教学是对现有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整合

语文教学要取得成功,需要探索出语文自己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探索的路径之一就是通过总结、整合前人经验。长期以来,我国诸多研究者和实践者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了语文自己的教学理论:语境教学。

我们在梳理1949年以来的语文教育名师成就时发现,他们有一根红线贯穿――重视语境因素。如斯霞老师的分散识字实验实质是运用上下文识字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为语言学习创设典型场景;于永正老师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注意提供与特定现实生活需要相一致的学习任务与读者对象,并且具体运用了情景语境教学法与虚拟语境教学法;王崧舟倡导诗意语文,重视语境功能的发挥;管建刚创办班级作文周报――《评价周报》,配一本“评价周记”,为学生提供写作交际语境。中学老师中,于漪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文化背景,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钱梦龙倡导“语文导读法”,认为教师要“因势利导”;洪宗礼倡导“双引法”,主张“相机诱导”,运用设境法,引导学生会读、会写;严华银倡导语文本位,认为“必须把握语境这个背景”,等等。

从理论方面而言,1949年前叶圣陶提出境遇说,夏D尊提出重视教育背景说,1949年以后,特别是1979年以后,也有诸多提法值得关注。如叶圣陶课堂教学交际说、“入境始与亲”说、顾黄初贴近生活说、潘自由言语交际需要说、李海林阅读教学就是语境教学说、王尚文境感说、倪文锦语文命题语境化说、王建华语境策略说、潘新和“母语教学就是语境教学”说、张孔义语境感悟法、郑国民语文教材编制主题―情境说,等等,都丰富了语境教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

透过这些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发现语境教学广泛存在于教材编制、教学内容确定、语文备课、教法运用、学法指导以及学业评价中。将这些研究和实践成果加以整合,进行完善、补充、提炼、概括和统整,可以提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理论――语境教学理论,创造性地整合出语境教学原理,系统地探索出语境教学法、因境定教法、语境学习法、语境评价法、语境设计法以及语文教材语境编制法等基本方法。而且汉语规律和特点表明,语文学习需要运用语境理论,语文教学要借助汉语语境开展教学活动。

汉语言文字具有缺漏性和意合性特点。语言文字是对丰富复杂的日常世界的高度概括,因而它是有限的,是可以穷尽的,具有缺漏性特点。缺漏性特点要求理解汉语必须提供该词语出现的语境因素。汉语具有意合性特点,汉语表达很少受语法形式方面的限制,词类和句法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没有时、态、体、数等形式变化,句法灵活多样。汉语在语义表达上,只要语意上有关联,就可以组合到一起,语义表达规则就是遵循汉语语义表达机制――“前管后、上管下”,即“已知的信息统率、驾驭未知的信息,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就是‘前管后’或‘上管下’,即前字管辖后字的组配选择,上句启示下句的语义范围和陈述走向”。这就是说,在汉语表达中,一般将对方熟悉的信息放在前面,前面的内容控制着后面所表达的内容的范围,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比如我们常说写文章开头难,为什么?因为开头第一句话起到定调作用,规定了下文写作的范围、陈述走向和写作的内容。比如开头写某某同学学习认真,下面的内容只能写他如何认真,为什么认真,不能在中间插入一句某某某遵守纪律,否则就犯了内容杂糅的毛病。同样,这一规则决定了要正确理解词语、文句和篇章的内涵,就必须根据特定的上文或下文提供的语义场,勾前联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意图,领悟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可见,语境教学理论来源于我国本土实践和研究,是中国语文自己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是汉语规律和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实践证明可以提高中国语文教学质量而又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理论。

四、语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底理论

语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底理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语境教学理论来引导学生学语文,是汉语规律和特点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根本需要。无论是何种语文教育理论,都离不开语境教学,都需要运用语境教学理论。

(一)语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理论的基底理论

语境教学理论具有奠基功能,是各种语文教育理论发挥作用的基础理论。语境教学是基底,属于语文教育学的元理论范畴,是各种语文教育理论的平台和基础。

语境是语用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概念,语境在语文教学中居于“基础地位”“中心地位”,语文教学需要以语境为抓手,从语境出发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20世纪以来,语文教育领域出现了诸多理论,但大多效果不彰。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可操作的基础教学理论。现代研究表明,作为语言运用学科的语文教育,必然要以语境教学为基础。比如,工具说突出语文能力培养,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但是由于我们一直只看到工具,没有看到语文是“交际”工具,是要在各种具体的语境中开展语文教学交际活动的,没有重视语境在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训练中的作用,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抽象化,这样的语言训练成了“消极语用”,结果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要使之成为“积极语用”,就需要语境教学的介入。如果我们当初能够意识到作为工具的语文,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与特定语境相适应的言语交际能力,是要学习与特定语境需要相一致的语文知识与技能,那么语文工具说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尴尬了。

同样,人文说、语感说、对话说、言语说、交际说、语用说、生活化说、语文知识教学说、言语生命动力说、真语文说、生成语文说等,都需要语境教学理论作支撑。比如人文教育,大都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作为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我们高举人文的旗帜,如不在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言语交际能力上着力,就可能导致学生的谈吐、书面表达不得体,语文能力水平低下,恐怕人文教育并没有什么价值。语文教育的人文情怀应该体现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中,即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上。培养了学生高超的与具体的、特定语境相适应的言语交际能力,就是对每一位学生的未来的幸福生活负责,就是语文教学中真正的人文教育。当我们能够把语文教学目标归结为具体语境中的言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就能够具体地、自觉地运用语境规律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从而真正面对每个人的实际生活需要,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和谐、全面、健康、正常、科学的发展。

离开了语境教学,各种语文教育理论就无法发挥应有的教学功能;离开了语境教学,语文教学无法成为学生的需要,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没有办法培养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的言语交际能力。

(二)语境教学是解决语文问题的基底手段

语境教学还是解决语文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基底手段。语文课程实施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人们也提出了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许多方法,而从这些方法的核心内容看,仍然是运用语境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游离文本现象,这一现象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对此,人们提出回归文本,倡导简单语文。出现这些现象,与一些教师没有确立上下文意识有关。而回归文本,实施简单语文的实质,也就是要强调回归课文的上下文语境。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化倾向十分严重,文学教育占了主导地位,作文中“小文人”语篇大行其道,片面追求语言华美成为时尚。这显然是将语文教学内容限定在一种语体――文艺语体中,忘了言语交际中还需要事务语体、科学语体、报道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忘了多样的语体与多样的语境相适应,学生在多样的语境中进行交际活动,就要采用与之相应的语体。因而单单掌握一种文艺语体,不能适应现实生活中多样交际活动语境对多样语体的需要。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语文教师联系上下文,时刻提醒学生言必有据,根据课文自身的上下文,充分发挥上下文中的语体风格、文体样式的作用,借助上下文教学法克服游离文本和语体单一现象。

在作文教学中,雷同化现象严重,假作文成风,学生厌恶写作现象普遍。因此提出要倡导真写作,要求学生不写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但效果并不佳。为什么会是这样?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语境意识。写作需要考虑写作的切实目的、读者对象、文体样式、语言表达以及作者在此文中的角色身份等多种语境因素。要写出具有个性色彩的真作文,就要基于真实交际语境,在现场的或虚拟的交际语境中进行写作。不考虑这些因素,作文无法成为学生的需要,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望,雷同化、假作文就会泛滥成灾。

综上所述,语境是语文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因素,语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抓手。语文教学只有牵住语用中“语境”这个牛鼻子,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语用教学定位。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20世纪语文教育的两个岔路口》[J],《中学语文教学》,2010(7):14-18

[2] 李海林:《致力于语用教学实践探索是当务之要》[J],《语文建设》,2014(12):9-12

[3] 李海林:《语用学之于语文教育》[J],《语文建设》,2015(4):12-16

[4] 李海林:《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5):61-68

[5] 孔凡成:《语境教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J],《语文建设》,2014(2):22

[6] [英]S・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83:12

[7]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94

[8] 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85

[9]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61

[10]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97;501;502;394

[14] 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1

[15] 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3

[16] 洪宗礼:《洪宗礼文集》(卷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34

[17] 严华银:《严华银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54

现代语文教育篇(7)

汉语言文学专业独具我国传统文化特色,开展这一专业课程有利于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当中,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展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方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应当将转变教育思想作为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重点内容。

一.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意义后现代教育思想中的教育观念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展开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首先,后现代教育提倡教育的人性化与个性化,即关注人的生存环境与个性发展,使人能够主动对自身以及身边环境进行改善。汉语言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使汉语言文学的特征显露出来。其次,后现代教育提倡提问式与对话式教育,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一问一答中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引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进一步思考。再次,后现代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化发展,这种观念有利于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汉语言文学研究的深入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后现代教育提倡创新观念,创新是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将对创造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了突出位置,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总的来说,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应当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指导,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促进人才能力与思维的全面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二.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途径

1.调整教学计划。

传统教学活动完全依照教学计划执行,缺乏灵活性与实用性,课堂节奏完全由教师掌控,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以被动的形式接受知识,教学效果较差。汉语言文学内容繁多复杂,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因此为了将其特点充分的展示出来,教师应当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予以调整。教学计划应当具有灵活性,应当让计划适应实际教学活动,而不是让教学活动迎合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从专业特征、学生、教师三个方面出发,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2.转变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涵盖内容丰富,包括诗词、小说、曲赋、散文等,单凭直白的讲述,学生是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的,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将单向的输出模式转化为双向互动模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与探究,通过交流学生能够主动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对汉语言文学有着更为深入的体会与了解,使看似枯燥的文学课变的生动活泼。另外,通过面对面交流与探究能够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加深彼此的了解,为教学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3.明确教材意义。

教材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但是却并没有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内容大多为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些文学作品与自身的相关性以及与生活实际的相关性,因此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素质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中应当对教材进行研究,明确教材内容设置的实际意义并将学生的思想意识、实际生活以及教材内容联系一起,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在专业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有效利用知识。

教育教学开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对知识予以利用,提高学生的实际素质与能力。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知识,学生要对知识予以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养成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可以主动投身到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当中。汉语言文学涵盖的内容丰富,仅凭课堂教学难以将让学生完全了解该专业知识,因此学生需对课堂知识予以有效利用,并将课堂延伸到课下。

三.结语

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教育、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一思想的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创新教育思维,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都要对教材的含义进行深入探究并可以对知识予以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现代语文教育篇(8)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理念中,我们将现代教育思想划分为了理论型教育思想、实践型教育思想和政策型教育思想。教育的发展都是通过长期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之后才出现的,而现代教育思想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大的趋势下逐渐形成的,因此这一教育思想也代表着我国教育发展最真实的特点。理论型教育思想主要是关于教育领域中的一些理论性思想。理论是一切教育教学的根本,同时也是构成教育教学的关键,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理论基础的支持,而实践型教育思想则是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中通过长时间的教育教学而逐渐总结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教学思想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而政策型教育思想则是通过我国教育部、文化部制定的明文规定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代表着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这种教育思想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这也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一直遵循的教学大纲基础。

2.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

2.1以学生为主体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我们还是要以学生为主导,始终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般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都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只有被动倾听的份儿。后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师也在逐渐的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真正的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并且在现代教育思想中,我们还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让学生从教学中去感受、体会汉语言文学的深刻内涵,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学习古文言文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准备,让其对文言文先进行翻译,然后再由我们的教师进行翻译和讲解,在课程讲完之后,教师在进行总结,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首先要表示肯定,这样学生在下次授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参与其中,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2.2情境创设教学法

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教师可以运用情景创设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水平,除此之外,利用情景创设教学还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在情景模拟中,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在情景创设中,我们的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古代的文学语言,这样不仅可以体现我国古文学的魅力,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礼仪,对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2.3丰富教学内容

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下,丰富教学内容也就成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像现代文学、古文言文、古诗词等,汉语言文学都有所涉猎,因此在汉语言问些中丰富教学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之间大部分都是想通的,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系统性的教育教学,而在学习古汉字的时候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以下常见的古汉语词组,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将所学的知识与古汉语词语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了,从而提升了学习的整体效率。除此之外,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时候,对其他方面的知识点也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学习。历史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的学生在学生汉语言文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典故融入到汉语言文学当中。这样一来就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对文学的理解也会更加的透彻。2.4实施开放性教学我们在开展开放性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一下汉语言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材当做是客观的认知对象,不断的引导学生通过判断、推理来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到实际的生活当中,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将教材进行多元化看待,不要把教师的定性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

现代语文教育篇(9)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包括语言、文学及文化。对于语文而言,美是语文这门学科中所特有的一个元素,语文汇集了古今中外的精美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可以说,语文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审美教育。只有加强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一、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

尽管语文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种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教育工作者对没有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审美教育的价值,片面进行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学生对审美教育观念模糊不清,对审美教育缺乏认同,认为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无关紧要。

2.审美教育观念陈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普遍认为分数高,学生能力就高,在这种观念下,学生也会以分数来衡量自身,不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进而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另外,在审美教育中,教育工作者简单将审美等同于字迹的工整与否,没有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的内在美,审美教育具有严重的片面性,进而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美学观念,使学生带着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3.审美教育目的不明确

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工作来看,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就在于审美教育的目的没有明确,教师没有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来制订科学、合理的审美教育计划,

进而难以发挥审美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二、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1.提高对审美教育的认识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一直忽略了审美教育,而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作为教学的两大主体,就必须提高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要主动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开展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主动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作为学生,更要认识到审美教育,要主动发现语文中的美,要主动融入审美教育中,积极配合教师,从而在不断的阅读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2.审美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现代社会,无可厚非,那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想开展审美教育,就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审美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发现美、挖掘美。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3.明确审美教育目标

教师无计划、无目标进行教学很难取得成效,对于初中语文审美教育而言,只有制订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品格。作为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要求,科学制订审美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让学生明白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4.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首先,必须加强现有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其次,要对外引进专业的教师,为语文审美教育教学提供保障。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要督促自己去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美是一直存在的,只是缺少发现美、挖掘美的眼睛。为了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提高认识,要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要积极开展审美教育,明确审美教育目标,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现代语文教育篇(10)

    本文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讨论,所以我们要先理解什么事现代教育思想,首先这是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思想而言的。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思想起源于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理论型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教育思想,这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特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没有系统的教育理论指导,我国的教育工作根本就无从开展,不知从何下手。这也是现代教育思想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政策型的教育思想,这主要是指我国在宪法大纲以及教育法律法规上确定教育必要性和对教育的具体规范,从中体现出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大纲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国民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型的教育思想,这主要由广大第一线坚持在教育工作岗位的老师通过实际的教学,经过理论思考而形成的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思想。实践型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用于解决当前教学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的理论指导。

    1.2 现代教育思想的功能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由以下功能组成:认识功能,对现代教育产生最基本的认识,启发人们的思考,从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遇见功能,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让人们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教育思想是对教育活动的规律性的总结,因此,掌握了教育思想就等于认识了教育规律从而实现其预见功能;导向功能,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调整功能,通过认识教育思想进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可以使人们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活动和行为;评价功能,为教育评价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尺度;反思功能,教育思想课促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进行自我观照、自我分析、总结等,使教育工作者能客观理性的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效果,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和的素质。

    2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其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所以教学工作不但要重视理论性的讲解,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技能的运用,特别是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主张学生不但要学习好理论知识,更加要懂得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际技能的运用。另外作为汉语言文学在系统的学习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而且由于其理论性的东西多,导致在课堂上会让学生有枯燥之感,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设计上应有所改变。

    2.1 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一切以老师为中心,“名师才能出高徒”就是最好的体现。“师本位”观念下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是围绕老师来进行的,老师是知识的支配者和掌控者,学生知识被动的接受知识【2】。这种观念在现代来说必须加以改变,“师本位”的观念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按照现代的观念,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事物的内部因素才导致事物变化发展的主力,而学习是需要学生肯学,教学效果才能有效体现,老师只是客观的推动因素。因此在课堂设计上,我们要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去学习。

    2.2 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地广泛。因此,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并加强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古代和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实际阅读水平并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普通话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还要大胆地运用各种多媒体等新型教学辅助工具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做到了如指掌,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地调整,尽量丰富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2.3创设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情境

    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就业领域较为复杂,例如文秘岗位和新闻工作岗位以及广告策划等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工作岗位的特点和优势,创设相关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新闻会的情境,启发学生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该如何运用自身的语言艺术来提高整个新闻会的效果。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记者的形式进行提问,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的魅力和作用【3】。同时,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还培养了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情境教学的设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对未来的展望

上一篇: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下一篇: 企业财务综合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