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5 16:46:40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篇(1)

关键词:

“互联网+”改造农业精准生产互联网营销

“互联网+”代表先进的生产水平,因其无限的创造力和与其他产业天然的融合性,迅速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与互联网融合的空间巨大。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农业,使农业产业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一、实施“互联网+农业”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仍处在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含量、生产经营模式比较落后,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传统农业因生产要素“世代使用”而发展十分缓慢,必须用工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几千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没有实质性的变革,汉明的犁耙在明清两代仍大量使用,期间生产工具虽也不断改良,但一直停留在农耕时代水平,导致“虽然中国农业在制度和技术上经过多次变革,迄今仍未突破传统的农业范畴”[1]。随着代表工业文明的机械、化肥农药等广泛使用,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在农业中逐渐推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质的变革,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大幅度提升,农业现代化进入了快车道。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同时又缺乏自我变革的能力,因此,必须借助代表更高级产业文明的生产要素进行改造,才能真正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催生人们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对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相对于工业文明来说,由互联网带来的智能化、信息化是更高形态的产业文明,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对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改造,必将创造更加高级的农业产业模式。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不高、交易效率低下、产品追溯难度大的状况,极大影响农业的竞争力,严重制约着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进程。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就是瞄准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全产业链深度改造,实现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其中,在生产和管理环节上,主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精准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在流通环节上,依托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改变农业传统营销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总之,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通过农业互联网系统研发、农业智能设备使用、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强化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革命性变革,创造新型农业产业模式的必由之路。

二、运用智能技术发展农业精准化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决定着一个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水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专业化程度不高,农户从事播种、灌溉、施肥等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个人经验,缺乏科学依据和精细操作。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化、粗放式,不但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还造成水、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利用智能技术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精准化生产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使用,如以色列详细记录农作物所需的光照、水分、养分、温度以及预期产量等数据,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这些数据对灌溉、施肥、温度等进行精准控制,极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为我国农业精准化生产提供了借鉴。

首先,要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准干预。精准干预即以物联网、智能设备、监测系统为基础,通过传感器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进行监测,将相关数据实时传入后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在科学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决策,并通过智能设备进行精准操作。以农作物为例,在田间配置一定数量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对土壤湿度和肥力、光照、温度以及杂草、病虫害等情况进行监测,将这些信息不断向后台控制中心传输,控制中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传感器提供的信息进行精确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在最佳时间开启智能设备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精准干预,实现农作物生长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精准对接。可以这样说,“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打破了粗放式的传统生产模式转而迈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农业因此获得了类工业的产业属性”。[2]

实施精准干预,需要配套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一方面要打造农业生产智能设备。在农作物行业,构建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物联网测控体系;在畜禽鱼等行业,建设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另一方面,要建立精确的农产品专业化数据库。通过开展精准农业资料搜集、信息格式标准化建设,完善卫星遥感资料、病虫害资料、区域气象资料、自然禀赋资料,将农作物不同阶段的体征参数、生产资料需求参数、生长干预参数具体化、标准化,建立详细的数据库,提高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3]其次,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确记录。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建立农产品生长过程追溯体系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课题。实现生长过程可追溯,需要对农业生产过程精确记录,给每个农产品建立“成长档案”。如双汇集团为每一头生猪配备档案卡,记录了生猪从出生到出栏的日期、配种时间、进水进食情况、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等信息。智能设备的运用,为农业生产精准记录提供了方便。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后台控制中心将农产品生长环境、生长周期、干预手段等信息完整记录下来,通过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储并与农产品绑定。消费者和监督部门可以使用信息识别工具详细了解农产品的生长过程,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和追踪溯源提供了条件。

三、依托互联网平台创新农业营销模式

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农产品具有“一长一短”明显特征。“一长”即农产品生长周期长,在投入生产到产品上市的周期内,生产决策依据的市场情况可能已发生很大变化,农产品就会因不符合市场需求而滞销。“一短”是指农产品保质期短。超出保质期,农产品就会失去使用价值而无法销售。农产品“一长一短”的特点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破解这个难题,必须“加快打造‘互联网+农业’电商产业发展平台,建立健全现代农业营销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推动农产品高效流通、价格稳定”。[4]首先,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农产品“一短”的特点凸显其符合市场需求的重要性,“一长”的特点又使这种符合的难度很大。对这一悖论,发展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订单农业是最佳解决办法。订单农业是一种新型营销模式,主要做法是农户与企业、超市、个人等签订农产品订单,并根据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和交易。其实质是根据潜在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优势是实现产销无缝对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由于信息平台不健全,一开始订单农业的应用并不广泛。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B2B、B2C、C2B等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同地方的买卖双方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洽谈业务,订单农业得以大规模应用。

其次运用电子商务模式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逐渐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2014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对于农产品网上销售,我们提供三种参考模式。第一种是利用淘宝等综合性电商和一亩田等农业电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销售业务。其中,农业电商能够集中精力研判农产品市场、提供市场信息、开展一对一服务,较综合类电商的潜力和作用更大。这种模式借力第三方成熟的管理平台和较高的知名度,既降低了融入成本,又使农产品能够迅速走进消费者的视野。第二种是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开发自有互联网平台。农业企业可以借鉴小米公司的成功经验,利用自身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与消费者进行广泛互动。可采用O2O模式实行线上线下融合,邀请网上消费者到企业进行实地产品体验,形成集网购、体验、休闲为一体的农产品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以自有平台为基础,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直接,有利于深入挖掘产品价值,打造品牌农业。第三种是个体农户利用移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农户可以用微信、微博等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随时随地产品信息、完成订单。这种模式门槛低、程序简便、操作简单,十分适合我国农业目前分散经营的状况。

四、小结

在我国的三次产业中,农业发展最薄弱,基础设施、生产方式、销售方式最落后,依靠常规方法,农业很难赶上二、三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各个领域和产业利用互联网加快发展的机会均等。因此,在由互联网引发的新一轮产业融合和调整中,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具体的农企和农户,都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形成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民、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快速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差距,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心合.论传统农业及其改造[J].农业经济问题,1996(4):39-44.

[2]杨彩莲.论“互联网+农业”的新经营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5(19):63-65.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篇(2)

[中图分类号] F325 [文献标识码] B

云南省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造就了丰富的资源条件,这为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云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发展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的高原特色农业新兴发展道路。永胜县位于云南省丽江市中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衔接处,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金沙江中段,在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中,永胜县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永胜县发展精品农庄的思路正是对云南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一种有益尝试。通过精品农庄的建设能够促进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进而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对解决现阶段农村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农庄发展的模式

(一)国外农庄经济的发展

国外农庄经济发展的时间较早,大约在12世纪的欧洲,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分工的深化,庄园农业开始出现。这些庄园按市场化原则,集中管理、自主经营,改变了过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态,为现代庄园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了20世纪中期,现代意义上的成熟的庄园农业才开始在美国、荷兰等经济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成熟的现代庄园。国外农庄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推广先进技术为主要目的的示范农场;二是以农业观光、休闲娱乐为主题的观光农场;三是向青年学生提供农业认知、体验等方面的教学服务的教育农场。

(二)国内农庄发展模式

我国最早的庄园农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福建一带,以种植当地热带特色水果为主,真正的兴起是源于革命老区左权县。目前,涌现出了一大批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农业庄园。就经营范围而言,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观光型庄园,如采摘园、花卉园、药材园等;二是开发型庄园,集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三是以公司+农户形式组建的庄园。

二、永胜县农业发展现状和基础

永胜县充分发挥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效特色引领永胜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一是农业与旅游结合。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将农业和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既推进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又促进了永胜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还带动了农民的增收致富;二是农业成为最有活力、最具投资重点和招商亮点的产业。外地企业纷纷抢滩永胜投资农业,永胜本地原来经营房地产、煤炭等企业也纷纷转向农业,投资农业;三是高原药材成为新产业。2015年,药材种植面积达5.5万亩,约占全市药材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平均亩产达7000元左右,效益可比性较高。2015年,全县优质粮食面积达10万亩、冬早蔬菜面积达7万亩、特色生物产业基地面积达20.42万亩、生态产业发展面积100万亩;烟叶产量突破18万担,螺旋藻年产量达900吨。至2015年底,全县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占丽江市的34%。全县龙头企业固定资产11.76亿元,销售收入17.75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4家,出口创汇1898.6万美元。

三、永胜县精品农庄发展现状

永胜县辖5镇10乡、147个村(居)委会、1366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39.6万元,乡村人口36.9万元,耕地45.7万亩,农作物总播种80.5万亩,粮食播种56.7万亩,粮食产量17.4万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丽江市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永胜县充分发挥气候优势、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优势,在成功打造程海保尔养生精品庄园、中源百菌园两个市级庄园的基础上,按照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标准积极培育丽江三川循环农业生态庄园、金沙江太阳谷生态庄园、丽江安盛高原生态庄园。

第一是程海保尔养生精品庄园。其立足永胜程海天然螺旋藻资源和品牌优势,提出了年产1500吨程海螺旋藻技改扩建项目。保尔庄园努力打造一个集螺旋藻养殖生产、科技研发、产品营销、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吃住娱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其规划建设以一园、一道、一滨、一带、一站为主,以一店、一所、一餐、一购、一娱为辅的大型精品农庄。

第二是中源百菌园高原特色农业精品农庄。丽江中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金700万元,是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近年来产量的大幅减少,市场价格逐年升高,中源百菌园高原特色农业精品农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今后的发展中,把食用菌_发同农业观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大型的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食用菌生产精品庄园。

四、永胜县精品农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规模普遍偏小

除程海保尔养生精品庄园、中源百菌园两个市级庄园外,永胜县精品农庄的经济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型农庄经济规模相比,差距较大。由于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很难实现种植、加工、旅游等综合开发,很难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产业链、生态链的延伸。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较小规模的农庄经济很难准确应对、预测市场未来的变化,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这就严重制约了农庄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很难发挥独特的地域优势和品牌优势,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的能力有限。

(二)资金匮乏,投入普遍不足

农业生产具有生长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回报率不高等特点,极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加上绝大多数农庄以个人或家庭经营为主,很难从银行贷款,融资渠道非常有限,而政府扶持不足,使农庄经济普遍存在资金匮乏,投入不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农庄扩大规模、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多元化经营和产品的深加工只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望。

(三)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许多农庄仍然是传统的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家族式管理,缺乏长远规划,缺乏高层次管理人才,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些农庄甚至连财务制度、核算制度、激励机制等基本的管理制度都没有建立。落后的经营管理水平严重制约了农庄经济的发展潜力,很难与市场有很好的对接,不利于农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四)经营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除少数几个较大型农庄外,很多农庄经营内容基本以观光休闲的“农家乐”形式为主,没有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相互之间模仿、同|化现象严重。这样的经营模式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永胜县精品农庄发展模式创新及对策

(一)采用“公司+农庄”的生产经营模式

“公司+农庄”的经营模式是按照“市场主导、公司运作、农庄自主、农户自愿”的思路,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支付租金后,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组建农庄,将分散的地块、农户整合起来,公司向各个农庄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一体化服务及相应的技术设备,农庄承租人可在农庄内进行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娱乐等基本公共服务用地建设及规划。

“公司+农庄”的经营模式是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行之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效率。

(二)政府应转变观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庄经济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应充分认识到其战略地位,而不能仅仅作为农民增收的旅游业来发展。故政府有关部门应因地制宜,在土地流转、人才流动、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农庄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争取和兑现各项惠农、利农政策;同时,要加大金融服务农村发展的力度,多渠道引进投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发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庄信贷、担保抵押等方面有所创新,切实解决农庄资金匮乏、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要积极推进“本草贷”、“林果贷”、“特色养殖贷”等金融产品,解决精品农庄发展融资难、融资小的问题,拓宽融资渠道;二是要尽快制定和出台与品牌、规模、效益和税收相挂钩的财政贴息机制政策;三是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和出台精品农庄发展税收、用地、用电、用水等优惠政策。

(三)加强经营管理水平,创新经营内容

要激发农庄经济的活力,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进一步明确农庄经济组织或个人的财产权利,建立健全农庄经济组织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按照“走出去”的思路,积极到农庄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考查观摩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经验、新措施,积极创新农庄经营内容,加大科技投入,改变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在精品农庄建设方面走出新的路子。

(四)建立示范精品农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针对目前精品农庄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效益辐射功能不足的问题,政府应重点扶持有竞争力的精品农庄,在招商引资、税收、人才流动、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使其发展为园区的龙头企业,发挥品牌优势,从而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对全县精品农庄的发展起带头示范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吕伟斌,梁仕云,肖安宝.论现代农庄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10)

[2]吕伟斌,蒙绍荣,曹玉娟.论“公司+农庄”现代农庄经济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12)

[3]贾红海,袁秀芸.滇西北地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考――以丽江市永胜县为例[J].中国商贸,2014(3)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篇(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劳不足以稳定发展,基础不丰不足以带动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人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人们不在停留于解决温饱,而是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物质的档次、精神的享受以及亲临的感觉。传统农业走入市场经济,虽然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但是远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于是精致农业应时而出。

1.精致农业的定义

精致农业是综合性、有特色、商品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新模式的运营管理模式,凭借新市场发展需求,以生产高品质、高标准、高科技、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为依托,向加工、包装、销售等领域横向发展或旅游、观光、采摘、种植等领域纵向发展的现代农业形式。精致农业不仅可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农业效益,扩大发展空间,优化生产要素,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农产品的附加值,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2.发展精致农业的必要性

(1)随着农业耕地的不断减少,传统农业由于过度依赖化学药品、种植技术不科学对土地、水文、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与污染。有的长期耕作使得原本适宜务农的地区不再适合,需要改变原有作物种植的方向。粗放式的农业经营模式限制了农民经济的收入,拉大了城乡差距,大量青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务农劳动者的新生力量出现断层,一系列的三农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农业市场经济的竞争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不能仅依靠简单的、传统的劳动耕作作为农业发展的出路。

(2)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农民或是农业工作者、投资者将农业与科技联系起来,不仅省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节约了人力资源,还将农业资金集中运用,结合高科技,从农业生产过程入手增加农产品以及农业产业链条的高附加值。

(3)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却不断被曝光,人们开始追求生活品味与食品安全,绿色无污染、有机的农产品出现了较大的购买市场。于是,促进农产品良性循环,保障环境生态,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卫生标准,绿色食品开发的精致农业则成为必经之路。

(4)农产品供给大于市场需求、加工产品与原料农产品价格的收入差额,促使减少丰产滞销,高附加价值的农业加工品出现了广阔的天地。

(5)精致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不仅为农村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还促进人才能力的发挥。走精致农业道路可以留住务农年轻人,让他们专心推动家乡经济发展,活化乡村农业经济,还可以带动人潮流动,促进消费,同时还能保留乡村中的传统工艺,将我国的精神文化瑰宝代代相传。因此新时代农民必须走新型农业道路,促进农业、农民、农村的生存与发展。

3.发展精致农业的措施

3.1旅游休闲农业

精致农业中的旅游休闲农业是将农业发展成为集果品采摘、花季欣赏、乡间情趣、民俗度假、渔场垂钓、农村文化体验于一身的观光、考察、采摘、体验、休闲、疗养、餐饮、娱乐的旅游休闲农业。发展旅游休闲农业不仅是体现优势、规模种植、合理布局、优化品种、产销一体、生态环保的生产经营模式,而且还是使农业转身成为第三产业中发展极具特色的服务旅游项目。

3.2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就是依靠管理与品牌,建立品牌开发方便、卫生、快捷的食品加工等相关业务,依托安全种植,推行不用化肥、不施农药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品牌农业带动农业升级、延伸精致农业与品牌农业的产业链条。在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的技术、精良的设备如分子层级基因选种,机能性益生菌与活化抑菌素、生物性农药与肥料开发、疫苗开发与筛检技术;在管理过程中注意无毒有机农业的宣传,推动农业专区扩展群聚效益、加强农产品认验证管理。推进现代农业交流与合作、推动小地主大佃农扩大规模效益。强化农业科技研发成果管理制度,建构产学研合作环境及配套措施。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成果盘点分析与专利布局。在市场销售过程中,利用农场及大面积休耕地建立专区,成立物流中心系统。通过产品理货、配销、提升经营效率,建立品牌。拓展安全农产品行销通路,运用资通技术推动远端服务行销,辅导农夫市集,企业认购及电子商务、便利市场、建构多元化销售通道,开发特定人群市场。在研发过程中注重非化学性防治技术、资财及肥料放入研究,开发环控调节、绿能及高效率生产体系导入自动化、遥控技术及技能等系统。

4.发展精致农业的意义

发展精致农业不仅可以促使农民职业专业化发展,把农民变成一项职业,而且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拉动我国第二、三产业经济的增长。精致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变和农业产业多元化,减少了农民老龄化以及新农民培养断层等现象,解决了农业安全和农民收益的矛盾,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精致农业还可以增加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节能减碳、发展绿色能源、保护生态。根据不同的客源需求,开发多元主题的精致农业,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还增加一个修身养性、愉悦身心、沟通感情、体验学习、享受美食、缓解压力的休闲度假场所。

【参考文献】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篇(4)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12-01

Discussion on Agro-meteorological Service Development in ″Internet+″ Age

LI Lan-lan

(Shandong Provinc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enter,Ji′nan Shandong 25003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the integration of the agro-meteorological service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o-meteorological service.Based on introduc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gro-meteorological service in Shandong Province,how to improve quality of agro-meteorological service in the environment of ″internet+″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internet+″;agro-meteorology;service products

农业气象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气象保障服务,让农民根据天气、气候条件来安排农业生产活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方式正由过去的“人力+畜力+精耕细作+分散经营”转变为现阶段的“人力资本+机械化+现代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1],农业气象服务也需与时俱进,“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农业气象服务打开了新思路,“互联网+农业气象服务”将成为气象为农服务的新形式。

1 山|省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1.1 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山东省是农业生产大省,粮、棉、油、果、蔬等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山东省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为大田作物、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作物进行针对性研究和特色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1.2 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多元化

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针对山东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将农业气象观测、卫星遥感监测、气候监测、灾害监测等信息有机融合,服务产品除了常规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外,围绕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大田作物开展了全程气象保障服务,并开展了设施农业和果品系列特色农业气象服务[2-3],使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呈多元化发展。

1.3 服务方式多样化

目前,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主要是通过网站、电话、传真、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手机APP等多种方式提供给决策用户和农民用户,为其提供专业的农业气象服务。

1.4 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的农业气象服务与现代农业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农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程度不够,针对性与时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服务产品结构不均衡,目前的服务产品更倾向于决策服务,随着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服务产品结构需要尽快调整,开发出符合现代农业结构的服务产品;三是服务方式相对落后,农户只能被动接受现有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而不能主动选择自身所需的服务产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APP成为人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新渠道,专业的农业气象APP系统亟待开发。

2 “互联网+”与农业气象相关概念

2.1 “互联网+”的发展

国内“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4]。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确定“互联网+”背景下包括现代农业等11个重点发展领域,“互联网+”的概念被广泛认知。

2.2 “互联网+”农业气象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给农业气象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互联网+”农业气象成为农业气象服务发展的新思路。“互联网+”农业气象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直接拼凑组合,而是需要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气象服务各环节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业气象服务更加完善。

3 “互联网+”对农业气象服务的积极影响

3.1 转变传统农业气象服务方式的滞后性

现有的农业气象服务方式使信息的传递不够及时、有效,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传递到农民手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农民接收服务产品往往处于被动接收状态。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农业气象服务”将成为新的服务方式,“互联网+”环境下农业气象服务直接到农民手中,农民获取农业气象服务的方式从被动接收变成主动获取。利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系统传递精准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效率。“互联网+”能有效打通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使各种农业气象服务(下转第215页)

(上接第212页)

产品全方位地渗透到农村一线,切实指导农业生产生活,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农业科学化、现代化的程度。

3.2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精细化程度

随着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针对现代农业气象个性化、多样化和专业化的需求,新的面向设施农业、各类特色农业的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有待开发。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产品需要更加精细化的产品,用以提升精准农业气象服务的标准。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更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快速地传递到农业用户手中,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3.3 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的物联网技术

所谓物联网就是万物互联,是“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应用。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的物联网技术,在大田农业、设施农业等农业生产中安装具有物联网性质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结合智能化终端系统,可以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用户可以对不同区域的农产品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类型,同时也有助于设计更多更切合实际应用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3.4 _发专业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智能终端

目前,综合性的气象服务智能终端很多,但专业的农业气象服务智能终端较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农业用户量身打造专业化的农业气象服务智能终端系统,提供用户定制、用户交流等特色服务,有利于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受关注程度,扩大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受众面,提升农业气象服务的整体水平。

4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农业气象服务”成为农业气象服务的新形式。在互联网与农业气象融合的情况下,将“服务”做得更加细致、深入是关键。目前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并不能满足现有需要,“供给”与“需求”有一定错位,不少服务产品流于形式。借助“互联网+”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深度挖掘有用信息,开发出符合需求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使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能够从源头上更加满足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利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系统传递精准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5 参考文献

[1] 张红宇.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N].人民日报,2015-03-16(7).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篇(5)

专业建设是学校办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通过精品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推进学校发展,更好地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服务至关重要。

一、精品专业的特征及内涵

(一)精品专业的基本特征

精品专业指建立在先进教育理念基础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建设水平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的优质专业。精品专业也可称为“亮点”专业。精品专业是教学稳定性和创建品牌的基本保障,在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农广校的学员中2/3多是农民学员,因此涉农专业应是我们农广校精品专业的建设方向,

精品专业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专业的前瞻性、实用性、特色性和示范性等方面:

1.精品专业的前瞻性精品专业具有明确的创新导向功能。精品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预期和趋势进行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调整。精品专业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是建设精品专业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成为区域内特色优势产业的驱动力量和智力保障。

2.精品专业的实用性精品专业的实用性区别于学科专业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主要体现为“实用专业”,更加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迁移性。

3.精品专业的特色性精品专业必须具有独特的区别于一般专业的鲜明特色。所谓特色主要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等方面。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过程的持续创新。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的毕业学员则是推动精品专业特色建设良性循环的主要力量。

4.精品专业的示范性精品专业建设以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以专业内涵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示范能力提升为目标。因此,精品专业具有明确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涉农精品专业建设应体现在精品专业毕业学员是否是科学文化素质高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带头人,是否能辐射带动一大批农民。

(二)精品专业的内涵

精品专业的内涵关键是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是否高度一致:是否具有符合实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是否具有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否具有保障教学质量要求的管理模式等。

1.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精品专业的基础,在专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全局性的影响。

2.与培养目标一致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精品专业的核心,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学内容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3.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确保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专业建设中需要多次实践和探索。

4.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精品专业的支撑,对学生进行答疑、面授辅导、实践教学等,确保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实现培养目标。

二、农广校专业建设成效、经验和问题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效

农广校专业建设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探索阶段,从1981年至1983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尝试建设中等农学专业。1981年。中央农广校举办了第一期农学基础班,开设四门相当于中专水平的农业基础课程,开始探索中等农学专业建设,1983年。教育部“原则同意给予农广校中专学历”。第二阶段是逐渐完善阶段,从1984年至1987年。1984年,中央农广校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考试考核和办学组织管理,开办了农学、农业经济管理、畜牧、淡水养殖四个中等专业,并印发了教学计划。至1987年,共建设完善了10个专业。第三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从1988年至2005年。198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农业部下发《关于改革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管理体制及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中央农广校“积极为地方学校提供教学服务,进行教学业务指导,开设适应面广、通用性强的专业或课程”等,省级校“结合本地实际选开中央农广校开设的课程或专业,自办本地所需的其它专业”,即从1988年起,省级校开始自办本地所需的专业,农广校体系专业建设快速发展,至2005年底全体系共开专业近260多个。第四阶段是重点专业建设阶段,从2006年至今。2006年,农业部以农广校体系为依托,启动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根据“百万中专生计划”要求,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广校体系逐步开始突出农业特色,围绕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进行重点专业建设。

通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农广校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了一批特色专业,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如现代多树综合管理、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农村党建等专业,均是农广校独创的具有农村特色、符合农民需求的专业。二是积累了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目前,农广校积累的优质资源,文字教材近千种,声像教材近千小时,多媒体网络课程也建设了几十门。这些教学资源是专门针对农村成人教育开发的,具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特点,体现了前瞻性、特色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央校建设了专家级兼职教师师资库,各行各业专家近500人。这些专家为农广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国农广校体系建立了近10万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保障了农广校教学辅导、实践实习的顺利开展。四是建设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按全面培养人才的要求,将课堂由教室转向与实践基地结合,学以致用,实现课程学习与实际操作的“无缝对接”。通过全岗位的实习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基层农广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纷纷与企业联合,与专业合作社联合,建设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培养模式等。截至2009年。农广校体系共培养中等学历教育学生400多万人,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也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经验

农广校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的做法,如建设特色专业。科学统筹课程,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培养专兼职教师,建设实践基地,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等。

1.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特色专业农广校是行业办学,是农业部门主管的学校,在专业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为基础,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市场导向办学的原则,围绕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发展现代种植、养殖、畜牧兽医、水产和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开设专业,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制订专业建设规划,逐步建设特色专业。并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完善。

2.制定论证教学计划,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积极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及产业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组织专家根据前瞻性、实用性和特色性的原则,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制定完成后,组织该专业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专家、中央校指导教师、省级校及基层校有关人员召开论证会,论证教学计划,并对教学计划修改完善。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通修模块、专业及专项技能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根据专业特色,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注重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突出农广校的远程教学、技能培养、创业指导等特点。

3.突显远程教育特色,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确定教学计划后。组织知名专家建设相关的教学资源。为每一门课程配备文字教材、声像教材、教学辅导大纲和自测题等。部分课程建设了多媒体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经过专家多次论证、审核,保证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实用人才提出的要求不断提高,农广校体系在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示范性不强,导向性不足 如上所述,专业建设包含的内容很广,从专业设置的论证到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培养及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到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必须有针对性,突出农业远程职业教育培训的自身特点和亮点。目前。一些农广校的管理层对专业建设的内涵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性思维,专业设置主要沿袭普通职业教育模式,农业远程教育属性相对淡化、弱化,有的把农广校中职专业建设等同于普通中专或普通本科的学科建设,盲目套用普通学校学科建设的模式和方法,忽略了保持和充分发挥农广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难以适应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需求,导致精品专业建设示范性不强。导向性不足。

2.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亮点不突出 目前,农广校每年统开和自开专业数多在100个以上,在众多专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各专业的建设平均摆布力量,而对精品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导致精品专业的亮点不突出。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表现为对传统优势专业改造和提升力度不够,使耗费多年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的传统优势专业不同程度消弱。而新开专业往律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以“短、平、快”的方式抢占生源,导致新开专业往往投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

三、推进精品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通过对精品专业的特征及内涵分析,总结农广校专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农广校精品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为:以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在农广校已取得的专业建设成效和经验基础上。按照先主后次,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改造已有专业,开发建设精品专业。农广校精品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指导示范,明确精品专业设置要求 中央农广校要加强专业建设管理,制定中长期专业建设规划,指导地方专业建设。要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工作制度,做好专业建设论证相中报实施工作,及时设置新专业,建设、改造旧专业。并定期跟踪管理已开设的专业。在新增专业时,要确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专业建设的任务和发展方向,要把农业农村经济社会需求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着眼未来发展,形成和体现学校特色。通过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贮备并逐步形成一批特色明显、培养目标明确、有一定影响、对其它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模式等方面提供指导、示范和借鉴的精品专业。通过建设精品专业为其它专业建设提供成功的案例,其中精品专业配套的师资力量、实习实训设备和其它资源的共享,将带动其它专业整体实力的提升提高,引导和带动全国农广校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扩大办学容量。同时,要鼓励扶持各地农广校发展具有一定需求前景的有地方特色的自开专业。

在精品专业设置上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专业是农广校中职教育与社会的结合点。因此,农广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对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作出积极响应。以产业政策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及时反映国家产业政策,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二是必须做好人才需求的调研和预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广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且要紧贴市场的发展,认真研究人才市场,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联系,并努力开展“订单式”等多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以通过科学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来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三是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专业建设规划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建设的依据也是对未来发展的部署。一个新专业的设置需要若干年的过程,人、财、物等投入都较大,因此,必须先进行充分论证。同时,学校也不能轻易地停办一个专业,否则,就会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2.突出重点,加大精品专业投入力度 在专业设置上必须要突出重点。集中精力打造精品专业。日前,农广校每年统开和自开专业数达100多个,在众多专业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集中精力打造专业的精品建设,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专业特色。

对于精品专业的设置,除要进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外,还要加大投入,在建设经费上,应该给予优惠和倾斜。通过重点建设,原则上使每个精品专业都建设3~5门精品课程,成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领域内有一定影响的优质课程资源:发挥农业远程教育的优势,每个专业制作5~10门在线课程或质量优良的录像光盘:鼓励基层学校建设拥有设备较为齐全、能满足专业技能训练、满足上岗训练要求的综合实训基地。

3.整合资源、加强精品专业的实践教学 农广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建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首先,要充分挖掘和依靠农广校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提 高资源的利用率。其次,要抢抓国家重视“三农”、重视教育的机遇,争取加大投资支持。加强实验室、实验场建设,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第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联合办学,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并根据实践内容的要求,在需要和可能的原则下,确立实践场所,建设不同的技能训练基地。

四、以现代种植技术专业为案例的精品专业建设

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关键环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我们制定的战略目标,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从建校初始到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农广校始终将种植业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和示范,2006年将种植专业名称更名为现代种植技术专业。下面就以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建设为例阐述精品专业建设的内容与要求。

现代种植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根据具有全面素质和种植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能胜任基层种植业生产操作、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和信息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宽专业、活模块的能力培养模式,将培养的人才定位于种植业生产、推广、管理和服务领域,以作物加工贮藏和生产管理作为活动模块的拓展内容。二是探索教学改革。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将种植技术内容放在重点位置,提高学员的种植生产能力。三是倡导综合素质教育。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又注重人才、人文、身心、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教育、安排了科学发展观概论、法律基础与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和现代农业创业指导等课程。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树立重全面素质的教育质量观念。即转变为知识的教育质量观念,提倡重能力、重全面素质的教育质量观念。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篇(6)

张玉香总经济师在会上做总结发言时说:本届农交会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为主题,继续坚持“展示成果、推动交流、促进贸易”的宗旨和“精品、开放、务实”的办展原则,通过科学安排展品布局,落实到招展招商,精心设计装修布展,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贸易交流活动,向社会各界集中展示了“十一五”和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巨大推动下和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情况下,我国农业经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展现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通过系统展示各地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特别是各地优秀涉农企业的新形象和精美产品,为推动农产品贸易,促进农业交流与经济合作做出了新的贡献。

本届农交会成效显著,贸易成交金额560亿元,比上届增加33%,增长幅度比上届提高23个百分点,是举办农交会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届。

与往届相比本次农交会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室内展出面积大展示面积达到了6.5万平方米,是国内农业类展会中规模最大的;

二是展示内容丰富设立了综合展区,增设了行业十强企业展区和创意农业展区,扩大了农机展区,展示的产品种类超过了3000种;

三是参展企业数量多,档次高展示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7个代表行业的的十强企业,重点宣传“十一五”农业产业化最新成果,为推动优质农产品贸易创造良机;

四是参展产品质量提高,设计精美集中参展的一大批名特优新产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受到了各方面的青睐,也为展示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展出形式更新颖、更全面通过展、销、商、会、网形式,多层次、多视角展现了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篇(7)

二、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模式

(一)公共机构进行扶贫模式

公共机构是进行精准扶贫的主要政府机构,其为农村的电子商务服务提供方案,并引导和监督方案的实施。这种服务方式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对农村商务平台的推动作用。这种模式的主导机构和投资人是政府,所以政府可以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农村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可以加强平台的品牌作用。二是公共平台的运营。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都是政府构建的,政府对其可以进行有效的把握。三是网络技术的创新。农村电子商务的运营离不开设备和技术的支持。四是服务性。农村电子商务的服务性强,收益很多。现在的农村电子商务的资金和设备落实后,就需要引进管理人员,有效地开展农村电子商务扶贫工作。

(二)农业企业进行精准扶贫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体是农业企业,其自发地组织活动,通过电子商务项目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还可以帮助贫困农民。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一是运作企业化。由于其主体是农业企业,所以在运行中也会体现企业的特点,在发展和管理上都趋于企业化。而且其发展具有独立性,可以促进企业的市场化运行,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二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法人独立。农业企业进行的电商精准扶贫的服务程度高,发展力强,创新能力强。但是也存在企业效益与农村电子商务效果相矛盾的问题。[1]

(三)合作社进行电商精准扶贫模式

这种合作方式的主体是在政府的帮助下,与具有一定电子商务规模的机构合作,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合作社对项目进行主导,而政府会进行引导,市场收益也不错。这种方式的组织稳定性强,市场对其的接纳程度也比较高,但是其投资的成本高,获得的利益也不能持久,技术性也不强,其发展存在局限性,会影响这种模式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没有特色

现在的销售模式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已经发生改变,而农产品的销售也发生了变化。很多?r民获得市场消息,对农产品也采用这种销售模式,但是其对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知识照搬,并没有对其销售模式进行了解,对其本质并不清楚,对产品的类型和适用的人群都没有进行了解和分析。而且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销售,对产品的独特性和市场认可度并没有了解,产品的质量也不能保证,所以这种方式实际上对农产品的销售并没有积极的作用,反而浪费了资源。贫困地区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改变这种销售模式,也没有建立品牌,没有对产品进行宣传,产品的质量和商家的信誉没有保证,消费者对产品存在疑问。所以,其就会影响产品交易,而且现在的不法分子很多,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前都要进行考察,了解产品,建立信任感。[2]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精准扶贫中,电子商务项目开展的最重要的设备就是网络,这一项目开展的基础是必须拥有设施。网络覆盖的面积会影响农产品的销售,现在的电子商务的进行往往都是依赖网络宽带,但是在有些扶贫地区并没有网络,也难以实现网络销售,所以这一项目就难以开展。现在,电子商务项目中最为缺少的就是物流服务站,这导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出现问题,销售交易难以达成。

(三)融资困难,缺少扶贫资金

项目的开展需要启动资金,任何的项目都需要这一环节。但是现在的精准扶贫的电子商务项目中缺少启动资金,导致项目的开展受限。而且融资也比较困难,这个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若是资金缺乏,就有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这样投资人就更不看好这个项目了。政府对这一项目的开展很重视,但是政府的资金也是有限的。

四、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中应用的完善策略

(一)打造品牌效应,农产品的特色创新

农村的农业产品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的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其并没有建立品牌效应。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品牌,使自身的农产品独具特色,不断强化品牌形象。二是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帮助。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宣传,促进品牌的建立和形象的强化。三是独有性和独特性。产品的独特性对产品的销售有重要的意义,这可以有效保证与客户的交易,不必担心客户的流失,竞争压力也会减小,同时也要完善自身的售后服务,保证消费者的满意度。[3]

(二)基础设施的完善

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就是网络,这是电子商务扶贫工作进行的主要设施。而且项目的进行还需要建设物流服务站,将产品从生产者手中传递到消费者的手中。同时,电子商务工作的开展还需要更多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要注意对人才的引进,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电子商务扶贫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引进更多的资金,使电商扶贫的各项设施满足项目的要求。[4]

(三)多种融资方式相结合

政府对精准扶贫电子商务的项目很重视,但是政府的资金有限,也不能持续地依赖政府资金,在农村融资中,最为主要的还是要寻找融资的方法,这样才能解决项目的资金问题。在这方面,政府虽然不能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政府可以引导这一行为的发生,对投资资金进行组织,将闲散资金投入到这一项目中,这样可以开展电商扶贫工作,促进农村偏远地区经济的发展,保证偏远地区的稳定。[5]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篇(8)

摘 要:针对湖北农业发展的成效与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提出湖北农业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加工产品附加值;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农业发展的投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实现农庄经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

关键词 :湖北农业;发展对策;具体建议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02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重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HBXY2013003)

作者简介:钟炎君(1982-),男,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长江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经济管理。

收稿日期:2014-11-10

0 引言

湖北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猪和淡水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其农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成效,但仍然还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湖北农业务必因地制宜地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以推动湖北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1.1 稳定壮大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

稳定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是湖北建设农业强省的基本要求,也是湖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湖北要壮大发展粮食优势产业,水稻以江汉平原与鄂东单双季优质籼稻产区、鄂中丘陵与鄂北岗地单季优质籼稻产业带、鄂东北优质粳稻产区为重点,小麦以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优质中筋小麦产区、江汉平原与鄂东弱筋专用小麦产区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地采取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等措施,稳步推进粮食产能、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调整粮、棉、油种植结构,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补贴和收购价保护等支持政策。油菜要以提高优质产品素质、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产业综合效益为目标,以“两江”流域双低油菜生产为主体,以培植油菜籽加工业和油菜种子产业为“两翼”,充分发挥湖北双低油菜生产优势,做大做强油菜加工和种子产业,促进双低油菜产业做大做强。

1.2 大力发展小龙虾、河蟹、鱼类等特色优势水产业

近年来,水产业已发展成为湖北第三大农业产业支柱,要大力转变水产发展方式。一是通过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武昌鱼、小龙虾、黄鳝、河蟹、黄颡、斑点叉尾鮰、龟鳖、泥鳅、鳜鱼等重点名特优新水产品,努力提高水产品经济效益;二是集中整合全省水产资源,全力打造“楚江红”小龙虾、“洪湖渔家”生态鱼和“梁子湖”大闸蟹等代表性的名优精品水产品,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区域化的大宗水产品产销模式,形成湖北水产品市场优势;三是加快转变水产品加工方式,加长加粗产业化链条,大力培育水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四是充分运用水产科学创新技术,普及水产品健康养殖,确保水产品质量,提高大宗水产品产量;五是利用自然水产资源,发展观光旅游、垂钓等休闲渔业,以提升特色优势水产品的发展空间。

1.3 加快发展果、茶、桑、药等特色农作物产业

一是调整优化果、茶、桑、药等特色农产品种植结构,大力推广高产栽培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充分发挥主导品种的品质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根据市场需求改良和开发新品种,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二是扶持产区下大力气建设满足果、茶、桑、药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要求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园,形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做好基地—农户—企业—市场的对接工作,突显产业融合,确保规模建设效益;三是深入开展果、茶、桑、药等特色农产品的深精加工,加大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投入,开发适销对路的高档次、高品质的特色优势产品,努力提升利用率,实现供产销一体化;四是实施品牌整合、品牌打造战略,既要按区域统一整合“母子品牌”,又要全力打造闻名全国的“公用品牌”,突显湖北区域特色与资源禀赋优势。

1.4 大力促进生猪、牛羊、禽类等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湖北的畜牧产业对于其农业的发展不仅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湖北的畜牧产业,就必须改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实现从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一是优质瘦肉猪和水禽、珍禽以“两江”流域为重点,肉牛以汉江流域、大别山产业带为主,肉羊以清江流域、大别山区域为基地,奶牛以武汉1+8城市圈为中心,肉鸡、蛋鸡、肉鸭、蛋鸭、鹅等禽类产品以省内龙头企业为依托,发挥湖北产粮大省的饲料资源、水资源、品种资源丰富优势,在稳定提升传统畜牧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同时,全力推进规模化养殖生产,提升畜牧产品质量,打造畜牧业知名商标品牌;二是加快畜禽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生产体系,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大幅提升畜禽产品附加值;三是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畜禽生产与饲料产业相互促进发展,优化饲料产业结构,满足不同养殖方式和养殖目的的需求,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畜牧产品经济效益。

2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加工产品附加值

2.1 全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据统计,2011年湖北农产品出口总额为14.33亿美元,同比增长32.1%,但其中60%为初级产品出口,30%是初加工产品出口,精深加工产品出口仅为10%左右。可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滞后,直接制约了湖北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湖北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有所突破,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产业,培育一批能引领、带动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创建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一是在已建成的优质稻米、水产品养殖、优质三元猪养殖、速生林等产业带,优先发展优质水稻、水产品、生猪和纸品等精深加工业;二是在“两江”流域的“双低”油菜籽和棉花产业带,突出发展优质食用油和油脂、纺织服装等精深加工业;三是在梁子湖、洪湖等湖区及清江库区、丹江口库区等水产生态无公害养殖示范产业带,重点发展优势鱼类及蟹虾鳖鳗蛙珠莲等名特优势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四是在鄂北岗地、鄂中丘陵、鄂东弱筋专用等小麦产区,推动发展优质面粉与饲料等精深加工业;五是在鄂西全力支持发展茶叶、烟叶、柑橘、魔芋、蜂蜜、香菇、中药材,鄂东发展板栗、茶叶、苎麻、桂花、蚕丝、楠竹、蜂蜜、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2.2 努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总结推广湖北烟草加工产业整合经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政策上予以扶持,加快推进湖北现有农产品加工资源的整合,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行兼并、参股、收购、产业链延伸、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的重组整合、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抓住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在国家较为优惠的政策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湖北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换代,大力促进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的乳制品、食品、饮料、酿酒、纺织、服装、轻工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农产品价值含量,形成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改变湖北长期以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对外销售与出口的不利局面;三是充分发挥湖北科教实力雄厚与人才技术优势,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加工工艺和科技创新,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创新载体,争创名优产品,全面提升湖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农业发展的投入

农业基础设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民保收、增收、抵御洪涝灾害的重要保障。湖北要探索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机制,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3.1 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多元化投资体系

一是各级政府要整合发改委、财政、农业、水务、国土、扶贫等部门的支农项目,形成合力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多条腿走路、多举措并行、多渠道整合”的项目资金整合体系;二是建立财政政策、社会资金的引导机制,利用财政政策和社会资金的导向作用,形成国家、社会、企业、农民四位一体的投入体系,引导社会、企业、农民把更多的资金和劳力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2 引导各方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一是积极筹措各项部级农业开发项目的配套资金,以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更大的项目在湖北实施;二是打破地域、行业、体制的界限,积极开展资金的内引外联,鼓励企业、单位、外商、个人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各类农业投资项目;三是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辐射影响力,完善政府财政贴息制度,引导社会各界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支持农业发展。

3.3 加大政府对农业投入资金的整合力度

各级政府尤其是县(市)一级政府,要在现有的投资渠道与职能部门分工的基础上,打造农业资金投入的整合平台,明确职责、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确定支农资金的重点投向,整合捆绑下达,通过对农业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带动支农资金的集中使用,确保项目建设一批、成功一批,提高农业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4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实现农庄经营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湖北农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当前农业土地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已成为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农业耕地的分散,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经济效益低,促成了湖北农村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城镇化的推进发展,特别是大量年富力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与本省二、三产业及城镇的转移,导致在一些地区大量农田、耕地荒废和闲置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使得土地利用效益降低,“三农”问题更为突出。

当前,要解决上述农业发展的瓶颈及其引起的“三农”问题,就必须从解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入手,通过土地流转措施,将现有的家庭责任田制度进行重组,实施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应用企业化经营管理制度,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形成土地集约的农庄式经营。

农庄经营仍然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在整体上稳定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同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打破所有制、区域等多种界限,以多元投资为主体组成的承包、租赁、转让、买断等方式,所获得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通过建立农村庄园开展种、养、加、销等经济活动。这种实行雇工经营、企业式管理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既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将耕地散、规模小、组织化低、产量小等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向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5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

科技兴农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之一。要实现科技兴农就务必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升接受、应用农业科学成果的能力。

一是政府要加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建设农村中小学,做好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二是根据湖北农村的现实情况,分区域和文化层次等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形式、多渠道的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广大农民在熟练掌握常规农业技术的同时,接受、应用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科技成果;三是政府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乡镇宣传、指导农民学习、掌握、运用农业生产新技术,以点带面,提高农民的实践积极性;四是合理设置农技推广普及机构,建立、完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突出公益性职能,改善农技人员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带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科技兴农还要重点推动农村信息化的普及,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县(市)政府要支持、引导当地通信、信息公司或合作伙伴,建立多层次的乡村信息服务站点,提供农业产供销等各种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使农业、农村、农民、市场、社会等多方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对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等问题给予科学的指导与解答;二是多方联合建立农村信息化应用平台,重点覆盖农技、医疗、物流、产业链等相关农业信息,不仅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农产品收购信息和农产品种养导向,还要为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农资销售企业、农技服务企业、物流及其他商品供销企业等,提供精准化的生产经营服务,以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钟炎君.湖北农业发展成效与问题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4(12)

2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2~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3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篇(9)

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导力量和带动力量,农产品加工业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承担着独特的历史性社会责任。

1、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载体。

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产品加工业通过企业与基地农民对接,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联结起来,使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由工业引入农业,由城镇引入农村。__是农业大县,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是实现农产品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__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的有效途径。

2、农产品加工企业是构建新农村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带动农户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同时作为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不断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有效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构建新农村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农产品加工业植根在农业,发展在农村,动力在农民,与农村经济繁荣息息相关。在带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等方面,农产品加工业大有作为,正在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4、新农村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各级政府投入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将更加直接,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积极性将进一步高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都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局面。这必将进一步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更好的投资机遇、市场机遇和发展机遇。

二、__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作为__的基础和支柱产业,近年来,__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拉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1、主导产业不断壮大。__将主导产业的发展与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围绕蚕茧、畜禽、粮油、食品、饲料等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精深加工,促进全县农产品加工从初级低附加值向精细高附加值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__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2家,累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6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5家,县级17家。今年前三季度62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60.5亿元,销售59.7亿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额的24.2%和28.3%。

2、带动能力不断增强。__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了全县蚕桑、畜禽、粮油、蔬菜、海淡水产品等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依托自身的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以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互动,与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目前9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2.7万户,建立生产基地62.5万亩,其中种植基地60万亩,水面面积2.5万亩,让利返利给农民1940万元,带动农民工就业9435人,有力的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收。

3、名牌效应逐步显现。__农产品加工产品品牌不断增加,档次不断提高。目前已有部级名牌产品2个,省级名牌产品3个,市级名牌产品13个。其中食品饲料行业获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2个。鑫缘集团是南通市第一个获得国家名牌的企业,“鑫缘”牌白厂丝和真丝绸产品荣获国家名牌产品称号;海波牌紫菜通过美国有机食品协会质量认证,成为__第一个获得国际质量认证的产品。

__农产品加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有了一些比较好的产品,但是对照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仍不小,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__是农业大县,这仅仅是指农产品生产的总量。如果从农业总产值、特别是从农产品加工增加值等指标来看,与其它地区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以单体企业规模来比较,周边地区都有年销售5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__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鑫缘茧丝绸集团20__年销售收入刚突破10亿元。

二是精深加工程度较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增值程度越高。目前__粮食、蔬菜、水果、水产、肉畜等加工仍停留在冷冻、冷藏等初级加工模式上,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差,产品档次较低。

三是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少。目前,__秸秆、米糠、玉米芯、稻壳等农业资源绝大多数被废弃,有的甚至成了环境污染源。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副产品转化成饲料或高附加值产品,从玉米芯、果皮、果籽和果渣中提取膳食纤维、香精油、色素等。在副产品加工方面,__几乎是空白。

三、推进__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__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茧丝绸加工产业:以鑫缘茧丝绸集团为龙头,推进茧丝绸产业向深、精加工,高附加值转变,向系列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变。大力拓展市场份额,形成品牌巨舰,走向世界。综合开发利用蚕蛹、下脚茧丝等循环项目,实现桑蚕丝精品化、品种开发多样化、染整加工精细化,推出科技与健康并举的丝绸新产品。

饲料加工产业:以天成饲料、海辰生物科技、正通保健品公司为龙头,以发展畜禽饲料为基础,积极开发特种动物饲料,使饲料工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

,促进饲料业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依靠粮食向依靠各类农副产品转变,全面增强__饲料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由饲料大县向饲料强县的转变。畜禽加工产业:以康德生物、天恩食品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畜禽肉类深加工制品,引导鲜肉制品向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系列化、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蛋制品重点解决传统的食用方法,向分级包装、蛋清蛋黄分离提取、加工蛋黄(白)粉、生产各类具有蛋类营养的食品方向发展。

粮油加工产业:以家惠油脂、里下河大米销售中心为龙头,以粮油精深加工为重点,配套进行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稻米加工以生产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为主,重点开发富硒、免淘、精洁、方便米等新产品,开发各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满足一般消费层次的中低档产品;玉米加工以玉米淀粉和畜禽饲料业为基础,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大豆、菜籽重点开展精深加工,开发脱皮冷榨天然油新产品。

食品加工产业:以百味食品公司、奇佳食品公司、宏远食品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及加工制品。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大力推行净菜上市,重点发展和研制低温脱水蔬菜、冷冻或速冻菜、净配菜、调味蔬菜、蔬菜汁及蔬菜罐头等系列产品;发展果品加工,重点发展果品的分级包装、贮藏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水产品加工,加快发展以名优水产品为重点的保鲜保活运输业,拓展紫菜、鳗鱼、牡蛎等系列保健食品的精深加工,培植河豚等海洋生物药材药源,发展海洋制药业。

(二)__农产品加工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方式

1、产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发展基地,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如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立种养基地,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鑫缘茧丝绸集团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__建成万亩标准化蚕茧生产基地2个,千亩蚕桑生产丰产方30个,桑园面积稳定在16万亩,基本形成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蚕桑生产格局。

2、合作开发。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镇、村合作,共同开发,共同发展。企业可以与镇、村合作建立种养殖基地,也可以采取转移厂房到农村、分解车间到村居、搬迁机器到农户的形式,创办加工基地,使农民就近就业。家惠油脂公司计划与相关乡镇合作建设200亩“双低”油菜基地,每亩补贴农民300元,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减轻了政府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压力。

3、直接参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同时鼓励企业家兼任镇、村干部,直接为镇、村里服务,出钱、出人、出物资,真心实意地为农村、农民办实事。鑫源茧丝绸集团公司南莫镇砖桥村结成帮户对子,集团指定了一名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帮扶工作,帮助该村制定三年振兴计划,并将于20__年在该村建设150亩标准化示范桑园,每亩补助农民80元。

4、公益捐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公益捐助,直接为镇村捐钱捐物,兴办公益事业,如建造公益学校,改善基础设施,长期扶助。兰波公司近年来捐资20多万元用于老坝港镇的道路、敬老院和教育等公益事业。

5、帮助自立。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招收农民工,提供技术培训,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或者技术农民。农民有一技之长,或自主创业,或在企业就业,能够自立。

(三)推进__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1、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增加投入,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力度,坚持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推进产品深度开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注重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职工队伍的素质,加强现代经营管理和科技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人才。

2、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外向拓展能力。

在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中,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__具备出口条件的农产品加工创汇企业仅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农产品出口。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发展水平。采取多种形式与国外企业合作、合资,参与到国际化的分工体系中去。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境外创办企业,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技术、资本和市场,拓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外向经营渠道。积极到境外申请商标注册、卫生注册和取得产品质量专项认证,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目前__仅鑫缘茧丝绸集团公司一家企业在境外设立了公司。

3、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

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的联结模式,创新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推行面向农户的利润再分配,探索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发展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4、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建设能力。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终端产品的竞争,实质是品牌的竞争、质量的竞争。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长远之计,关键之举。针对__农产品品牌少、知名度不高的状况,__农产品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要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积极创建部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打响“特色品牌”、“生态品牌”、“原产地品牌”。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改组、改造,跨地区、跨行业经济联合和兼并,实现品牌扩展,解决__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竞争力弱的问题。除了鑫缘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外,__还有一些知名农产品,如天成饲料、德心食品、兰波紫菜、品王酒、里下河大米等,这些产品都需要通过不断发展,提高知名度,同时也需要通过品牌的运作迅速把企业做大做强。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篇(10)

作为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承载区,近年来,大连市旅顺口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大力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精品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突出成效。围绕旅顺口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亮点及规划等一系列问题,近日,记者对旅顺口区副区长夏德永进行了专访。

因地制宜

做精都市型现代农业

记者:近年来,依托部级农业科技园区,旅顺口区大力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精品农业,努力做精都市型现代农业并取得突出成效。请问夏区长,这个“精”字的具体内涵有哪些?我们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这方面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夏德永:说到这个 “精”字,就要从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传统都市农业的差别谈起。传统都市农业主要考虑为城市提供一般的农副食品,突出的是经济效益,而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旅顺口区做精都市型现代农业就是以环渤海交通支点旅顺近郊为主要集聚地,通过充分利用东北亚组合港的科技、资金、市场、信息等资源优势,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优、特、新、稀的农业精品,为市民创造优美生态环境,并具有旅游、观光、休闲等多功能的现代农业。我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更具有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更强调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

可以这样认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如果说城郊农业只是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的话,则旅顺的精品都市型现代农业还是城市的后院子、绿帐子。

这些年我们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的确做了些工作,要说亮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多功能型。旅顺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具有高质量的生产功能,更强调资源低耗与高效利用、环境洁净、景观优雅等生态功能,生活、就业、安全、福利等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培训、示范、带动等服务功能。二是领域延展型。我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不仅仅是初级产品形式的物质生产,而要向第二、三产业延展并与之融合。在物质生产领域,我们将初级产品生产延伸到加工、制造;在物流领域,我们扩展到营销、配送,直至上餐桌;在精神领域,我们要为居民提供教育、文化、体验、休闲等身心健康的服务。三是可持续型。它不仅高投入、高成本、高收入、高回报,具有极佳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农村与农业景观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在生活、教育、就业、安全、福利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社会效益。

记者:什么因素的支撑使我们取得了这样的成绩?能否简单概括一下旅顺口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夏德永: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对旅顺口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说到支撑,我想世代旅顺农民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夙愿是我们努力工作的力量之源。

我区农业资源相对短缺,土地面积有限。这就决定了我们的都市型农业发展模式,既不能是大面积地发展设施农业,走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也不可能把农业发展为仅仅是供人们休闲、旅游、度假的观光农业。因此,在模式选择上,我们注重农业的经济功能与生态、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采取三种功能并重模式,凸显农业精、特、优的新篇章。

多方联动

打造农业经济升级版

记者:加快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进程中,旅顺口区在调优产业结构、打造农业经济升级版方面有很多好的尝试和做法,能否分享一下?

夏德永:的确,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这里谈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以高新技术为指导发展都市农业。高新技术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为重点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具有旅顺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成为现代农业的创新源和辐射源,努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以高科技武装农业,重点实施种子工程、温室工程、生物工程、绿色工程,形成都市农业科技配套工程,通过高新技术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广开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单纯依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的过程,只有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体系,都市型现代农业才能形成可靠的资金支撑。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财政资金、借贷资金对农业投入的比重。政府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除农民自筹和政府扶持外,还可通过搞股份制、吸引外资等形式广开财源;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

战胜干旱

农业今年不减产

记者:今年,大连市遭遇了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旅顺口区也未能幸免,给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同时我们也看到相关部门为防止旱情蔓延,积极投入到抗旱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今年我区农民收成情况怎么样?

夏德永:今年旅顺遭遇了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为有效抗旱减少损失,我区先后多次召开区级抗旱工作布置会,分析抗旱形势,布置工作任务,落实抗旱责任。同时成立9个区级抗旱工作督查小组,深入街道一线对抗旱工作责任和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指导群众抗旱自救。平均每天投入抗旱人力2000余人,抽水泵约1400台,大型拉水车60余台,耗费油电费用90万元左右,通过开展跨区域调水、完善配套设备和老旧设备更新等工作,全区实际灌溉面积将近9万亩,基本可以保障果树、蔬菜的生产用水。因此今年农业总收成与去年基本持平。

科学规划

助推农业健康发展

上一篇: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 下一篇: 法律对正义的保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