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4 16:41:35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议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议篇(1)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104-01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2011 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各省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该研究者从各种报道中梳理分析了当前的建设现状,分析其建设过程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1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自2009年开始,财政部、水利部在继续组织开展面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决定启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 年投入超过50亿元。全国各地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平台,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调研发现,由于地域差异,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状况参差不齐,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典型的值得相互借鉴的成功经验。

1.1 存在的问题

(1)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缺乏清晰的内涵。

目前,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来看,没有对什么是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评价指标作统一规定。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高标准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高标准的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高标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2)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文献查阅发现,各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多数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

1.2 成功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功做法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对规划区域基本采用先丈量收回土地,然后重新规划布局,施工完成后再丈量有效耕地面积并分配到相关用户,使得工程所占土地做到了共同分担,避免因局部利益受损而造成建设工作受阻的问题。针对施工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河北等省大力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通过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加大受益群众的监督力度。

2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建设标准

水利部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对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为了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2.2 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资金的整合机制

建议县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各方认可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县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整合办法,建立部门协商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切实推进各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整合,解决临时性拼盘式整合的问题。

2.3 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造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缺乏保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首先,工程投资标准需要提高。现行的工程定额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阶段工程建设,需要修订完善各类工程的概算定额,提高工程概算的准确性和项目投资的科学性。其次,要实行全局规划、科学布局田间系统。要使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长效发挥其内涵所蕴含的各项功能,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将集中连片的大片农田进行全局规划设计,剔除原有的杂乱无章的路、渠,合理布局新的、耕作效率高的路、渠、田埂,这样就会把原承包者的农田重新分割、划块,故需要国家或行业管理部门出台有关高标准示范农田工程项目占用耕地及索赔政策,或采取别的一些有助于工程规划布局顺利执行的可行措施。

3 结语

为了保证这项利国富民的民生工程健康稳步发展,建议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了解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内涵不清楚、建设标准不统一、 建设资金和项目缺乏统一规划、建设质量缺乏保障、运行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加强地区和行业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经验共享,带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议篇(2)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议篇(3)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议篇(4)

摘 要:“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建设4亿亩高标准农田,大力建设农业现代化国家。为此,笔者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以具体的案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关键词:高标准农田 建设 分析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45-01高标准基本农田即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001年以来,全国统筹推进田、水、路、林等综合整治,建成了2亿多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2个等级,平均亩产提高10%~20%,生产成本普遍降低10%~15%。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建设农业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辽阳县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为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1 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及成效(1)基本情况。辽阳县于1995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2009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县。2009年至201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共投资917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亩。(2)主要做法。一是科学规划,规模开发。选取资源潜力大、有一定生产基础、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块作为项目区;从现场勘测入手,对水、田、林、路、桥、涵、闸、站等工程建设内容进行反复论证,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根据区域农业发展的需要,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科学谋划项目和工程布局。二是严格规范,公开招标。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及“择优、诚实、信用”的原则,抓好土地建工程招投标,选出一流的施工单位承建项目。三是科学组织,保证进度。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工程指挥部,确保项目建设做到“三个到位”和“四个确保”,即组织到位、宣传到位、谋划到位;确保项目如期完成任务、确保项目实施期间不出现问题、确保群众真正受益、确保做成一流的项目工程。四是完善制度,形成合力。按照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项目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阶段就明确管护主体,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引导项目区群众管好、用好工程。同时,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的思路,搞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强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的工作合力。(3)取得的成效。一是完善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渠道的杂草没了,田间运输修了作业路,又有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区灌溉和洪涝问题。二是从经济效益上看,增加了农民收入。以该县2009年小北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高标准农田1万亩已经建成,通过示范项目开发,水稻每亩增产50 kg(开发前亩产600 kg、开发后650 kg),以2.8元/kg计,1万亩增加收入140万元;每亩节电30元(开发前每亩电费120元,开发后每亩90元),1万亩共节省电费30万元;同时,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扶植农户购买农机,项目区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每年可以节约资金70万。以上三项共增加农民纯收入240万元。2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1)存在的问题。一是费用上涨。人工费上涨,2009年至2012年,3年内两项定额费用均未上涨,实际费用却分别上涨80.07元和144.98元。机车费用上涨,以挖掘机为例:2009为每小时200元,2012年上涨到260元,涨幅为30%。材料费上涨,钢材上涨18%。水泥上涨52%。燃油2009年每吨7700元。2012年每吨9800元,上涨28%。综合费用上涨40%以上。二是投资标准低。高标准农田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亩1200元。比2009年中低产田改造多投入500元。但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增多,建设标准提高,扣除人工材料上涨因素的影响,实际投入与2009年改造中低产田基本持平。所有的农业开发项目设计,均是根据资金来安排工程。去掉管理费、科技费、管护费、监理费、招标费以及改良土壤、农机作业补贴等费用,真正用于工程建设资金约占财政资金的83%左右。而且设计费没有列支。加之,项目区现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因此,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资金则非常有限。三是农民投入意识淡薄。农业开发资金的农民自筹部分不到位,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设计缩水,影响建设标准。四是重建轻管,建管失调。竣工工程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破损的开发工程陷入了小病不治,大病治不起的恶性循环状态,农业综合开发的长基效应得不到发挥。(2)改进建议。一是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标准。据测算,按目前现有的农田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的投入标准是:旱田应为每亩1300~1400元,水田应为每亩1600~1800元。二是合理确定开发规模。项目规模的确定应实事求是,有多少面积便一次性治理到位,以保证一个排灌体系的完整。三是浮动投入标准。由于现有田间基础设施差异性较大,需要建设的内容也相差甚远。因此需要在不打破一个地区每亩投入标准的前提下,对项目建设的投入进行适当浮动,按照建设内容来确定资金补助标准。四是提高管护费提取比例。建议上级开发部门加大管护资金的提取比例。同时,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加大对工程管护的投入力度。五是压缩农民自筹,才能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程预算更切合实际。六是强化对项目区领导干部的考核。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以提高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近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到2020年,完成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相信通过全社会上下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改进不足之处,创新建设方式方法,这一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议篇(5)

1 前言

随着我国农村政策的不断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之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等作用,同时也为农村提供了可靠的防洪保证和水资源保障。但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设施建设工程标准低、管理维护组织力度不足和工程水费收取困难等,并且作为小规模经营的农民,没有搞农田水利的紧迫意识,给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带来了诸多的难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创新管理体制,寻找有效的处理措施来促进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 科学分析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

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受当时建设条件限制,存在工程标准低、配套差、后续投入不足、工程老化失修,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主体发生了变化,建设管理模式与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不配套,导致建设管理滑坡,投入下降,农田水利设施服务农业和抗灾的能力不强。根据调查分析,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农民自筹受“一事一议”政策实施困难。现有农田水利建设组织群众投入需采取“一事一议”的形式,村民每年每人筹资最高不超过15元(属国家和市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原则上不向村民筹资),筹劳每年每个劳动力最多不超过10个标准工日。这个标准不仅包括投入水利项目的投劳筹资,也包括所有投入村内的公益设施建设,如交通、卫生、教育等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需要群众完成50%的工程量,“一事一议”的上限规定满足不了项目建设的需要。严格按“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来筹,投入不够,完不成项目建设任务。按任务建设需要来筹资筹劳,群众不愿意,政策不允许,组织难度大。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农民投入已超过了“一事一议”的上限规定。

(2)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农民建设小农水项目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农业属弱势产业,农民建设水利设施的积极性不高。农民种植一亩稻田的纯收入不到500元,而农民在城里随便打一个月工,就把一年的粮食问题解决了。

(3)建后管护组织难落实,运行困难。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小、散、多的特点,其建后管理难落实。集体管理,由于工程量多、分布面广很难管理到位;单户管理,由于项目和设施的受益大多为集体受益,单户也不原意管理;联户形式管理,如果政府不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由于管理机构和运行方式得不到落实,运作不规范,管理责任难全面落实。加上由于农业产出效益低、水价定位低,水费收缴困难,工程的运行维护经费很难保证,运行起来也很艰难。

(4)工程水费收取困难。农村水费改革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实施种粮补贴并逐步扩大补助范围,并提高了标准。基层干部、群众在应不应该继续收缴水费上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正是由于没有认识到灌溉水费是农业生产成本这一性质,造成全市水利工程水费收取率相比税费改革前大幅度下滑。

(5)工程建后管理跟不上,人为破坏严重。首先,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人员缺乏,农田水利设施保护不善、破坏严重。如农民在渠道两边垦地种植蔬菜等,不仅破坏了渠道断面,影响边坡稳定,还造成渠道淤积、坍塌。全市各地的固定提灌设施被盗时有发生。

3 对策措施

水利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管理水平、服务抗灾能力直接影响着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影响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也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新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求实创新农田水利建设机制,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现状,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从根本上解决建设管理政策问题。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专业灌溉管理组织,属于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非营利的民间社团组织。用水户合作组织有管理和使用合作组织渠系范围内水利工程的权利,也有自主安排灌溉用水的调度权、工程维护与改造的决策权、工程规划的参与权、工程建设的实施权。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建设管理政策问题。一是解决建设任务需要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上限规定的矛盾问题。用水合作组织在筹集劳务时,其实施主体发生了变化,不再由村民委员会以行政程序进行组织,而是群众自发组织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已的生产生活条件,不受“一事一议”政策的上限规定。只要群众愿意,只要工程维护与改造需要,投工多少都行。二是解决建后管护组织落实难、运行难的问题。合作组织主席和执委由农民选举产生,是农民自已的组织,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和愿望,能真正让农民参与灌溉管理,自觉维护灌溉工程。由合作组织向会员收取水费,减少了中间环节和支出,减少了农民的水费支出,促进了工程的良性运行和管理。

(2)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首先,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要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资金投入机制。财政补助资金以“民办公助”的方式,组织和引导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这些年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增加专项资金的资金规模,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工程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工程建设的补助标准,按照中央补助50%,省级财政补助10%~15%的比例,对群众自发筹资筹劳开展的农田水利建设给予补助。其次,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组织群众筹资筹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为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必须强化农民议事功能,建立议事组织,坚持“协会组织、村民自愿、量力而行、共同受益、民主决策、程序规范、使用公开”的议事原则,通过协会和村组联合议事政策,履行民主程序,坚持议事公开,严格管理筹集的资金和劳务,提高“一事一议”的议事效率,通过“一事一议”,组织和引导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3)进一步整合资金,提高投资效益。通过项目整合资金,按照“统一规划、项目管理、渠道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把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专项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现阶段,每个县每年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部门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多为部门分割使用,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不理想。若以水利部门做规划、设计为依托,其他部门资金整合,农民自主建设,则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4)加大对小农水项目的宣传和监管,引起全社会重视。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宣传标语、广告牌、公示牌等媒介,对小农水项目的政策、建设内容、投入规模、效益目标、受益范围等进行宣传、公示,建立全社会重视水利、参与水利、监管水利的氛围。一是要加

大对小农水项目建设与管理政策的宣传。计划经济建立起来的小农水项目建管模式,很难适应现行农村生产方式的需要。当前,党和政府以及各级水利部门都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改革小农水项目建设管理的政策,这些政策一定要通过各种媒体、各级政府、社会有关部门进行有效的宣传和贯彻,使农民知道政策、明白政策,按照政策来解决小农水项目建设管理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民这个主体利用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作用。二是要加对大小农水项目的公示、监督力度。全社会监督农田水利建设。对新上马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要在当地主要媒体进行公示,国家补助范围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业主、规模、投入资金、发挥的效益、受益人口等内容要对社会公示,对群众“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和劳务及国农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要向受益区农民张榜公布,接受社会及群众的监督,并建立村民代表监管制度、党员代表监督制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监督制度、政府部门监督制度。对项目的质量、进度、内容、效益、资金进行全方位监督。三是要加大对小农水项目建设管理经验和项目效益的宣传、推介力度。对小农水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一些先进人物、先进典型、先进经验,要组织有关媒体、新闻单位和政府部门进行专题报道,表彰奖励、全面推广。对小农水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要通过图片、文字、电视等多途径进行宣传报道,使全社会都知道小农水项目小、效益大、农民受益好,是一项惠及农民、惠及子孙、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好事、实事。

4 结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和命脉。当前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农业投资成本和缓解农村旱情方面发挥着大中型水利设施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国家应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议篇(6)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11—1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直接影响农民收益。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的水利建设重点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上,特别是沿海塘坝建设。但是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上,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状况严重。

1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等原因,现行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酬劳的办法未能发挥预期作用。这一投入缺口目前没有从政策上予以解决。此外,由于一些地方财政困难,以往地方配套资金并未完全落实,造成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据统计,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包括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建设三项投入仅占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的6%左右。

1.2 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农田水利建设往往是被动进行。主要原因:我国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以生产队为基础,农民种粮与兴修水利利益一致,积极性高;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加之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力缺乏,农民对兴修集体所属的农田水利积极性不高。

1.3 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现象严重,难以抗御重大自然灾害

目前,全国多数农田水利设施存在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洪涝面前束手无策,水利设施不堪重负;有的完全失去了灌排功能,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仍然“靠天吃饭”;有的是能种的角落全部进行农业生产,反而由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造成原有良田荒芜,地力下降,不能种植等。

1.4 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造成河道淤积、田间路网管网破坏严重

我国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没有或很少考虑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农田排灌设施,使得道路等大型设施建设对田间路网管网破坏严重,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变成了道路上游农田的一道道大坝,造成台风大雨排水不畅,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不怕旱,只怕涝”的情况。有的村由于农田水利设施瘫痪,灌溉能力不足,为了种植水稻,利用水管抽水灌溉,这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也极大地浪费了水资源。如温岭城南五里泾村,有200多亩水稻田一季打水费就花了2万元。

1.5 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并没有真正解决水利系统“最后一公里”的梗阻问题

农田水利建设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由于投入渠道分散,运行环节繁多,造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从农业发展实际来实施项目,项目监督和评估难度加大,重复建设和管理主体缺位的情形并存,难以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力和效率。在项目安排上,标准农田建设等这样的项目偏少,没有也不可能在一定区域性内全面实施。在项目落实上,受已有农业生产条件限制,一般都落实到生产条件好的乡镇、村,真正急需改善生产条件的村却得不到项目支助。在项目实施上,并不考虑农田设施的后续使用和修缮,加之大部分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设施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存在一边建设操作道和排灌设施,一边被作业机械破坏的现象。

2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建议

如果不迅速扭转农田水利老化失修的严重局面,切实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梗阻问题,而任其发展下去,将危及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稳定。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2.1 提高认识,增强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感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命线,各级要增强责任感,建设好、管理好农田水利设施,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兴修农田水利工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2.2 建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

建议市、县(市、区)要从耕地开垦费专户划出10%~15%,设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修复,并对农田水利所需节水机具及材料、用水、用电等实施适当补贴。

2.3 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建议在积极争取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市、县、乡镇三级政府从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增加安排部分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发动群众投资投劳等的形式,对农户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奖励补助,发挥好政府扶持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同时,按渠道的大小分类进行维修、维护。建议县、乡两级承担的农田水利设施修复等投资应以乡镇为主,合理确定县级与乡镇投资的比例。

2.4 统一规划,实施全国农田水利设施发展计划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议篇(7)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57-02

彭阳县自2002年就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并被自治区作为宁夏南部山区的典型区域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投入,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得到有效增加。特别是2009年以来,把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梁峁沟坡台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全面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区域产业培育、小流域生态治理协调推进,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生态显著改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初步成就。

1 主要做法

1.1 创新思路,提高认识

彭阳县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中低产田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将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等进行综合运用,以促进地方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走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之路,创立了山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新模式[1]。

1.2 科学谋划,合理布局

县委、政府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两大战略,加快三个进程,推进四个转化”的总体工作思路,对全县各个流域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踏勘、调研论证、规划设计,编制完成了《彭阳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十二五”规划》。并积极探索以发展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为主,配套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争取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逐步拓宽农业综合开发在南部山区新的发展空间,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为加快推进彭阳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1.3 多措并举,统筹推进

通过坡改梯,使人均基本农田拥有面积达1 333 m2以上,采取开挖水平沟整地造林、截流蓄水,打机井、找水源、旱改水等方式建设节水示范田,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2-4]。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载体,统筹规划各流域单元,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林水牧项目捆绑,按规划要求实施的工程,收到了“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

1.4 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对于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一律实行行政干部包进度、包规模,技术干部包技术、包效益的办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农业示范项目,采取打攻坚战的方式,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会战,集中流域综合治理,整村推进,落实到位,探索大规模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2 取得的成效

3年来,彭阳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 835万元。农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实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得到加快发展,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2.1 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营造优质经果林133.33 hm2、水土保持林416 hm2、高接换头嫁接改造666.67 hm2、农田道路防护林20 hm2,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2.4%,基本上达到荒地林草全覆盖,初步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和“山绿、水清、地平”的目标,既涵养了水源,增加了灌溉蓄水,增强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5]。

2.2 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近3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坡改梯田200 hm2,拓宽铺砂田间耕作道路60 km,配置小高抽20处、建成容量不等的各类蓄水池12个,水保塘坝2座,新打及维修配套机井37眼,铺设输水管道123 km,建日光温室及水泥拱架棚1 600栋。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的田园化格局,旱、涝、渍等障碍因素基本得到排除。

2.3 促进生态产业链形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通过3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培植了一批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如红茹河流域的辣椒种植、肉牛养殖,长城塬的菌草生产,草庙的红梅杏,北部山区的苜蓿草收储加工、林地放养生态鸡,彭阳果脯加工等优势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以粮食生产为基础,林果、草畜、劳务为主体,特色种植、多种经营并举的格局,发展后劲持续增强[6]。

2.4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加大投入硬件设施外,还重视软件设施的建设,积极引进推广各类农业科技成果,加强对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项目区共举办各种培训班30期3 000人次,实现了10户农民就有1名农民技术员。红河乡上王设施农业示范区是彭阳县确立的设施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园区之一,占地面积166.67 hm2,重点推广水泥拱架和钢竹混合结构2种棚型,共建成日光温室50栋6.67hm2、移动塑料大棚2 758栋160 hm2,加之引进蔬菜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据测算,仅设施蔬菜一项可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近700元。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彭阳县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兼顾了山区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化了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功能,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3.1 农业基础环境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立项原则有一定差距

彭阳县地处宁夏东南边缘六盘山东麓,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残塬区,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区域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建议山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区域划分上也应以小流域为单元,考虑到山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约1 333 m2的实际情况,建设规模应在连片333.33 hm2左右,格田面积控制在2 000 m2以内。

3.2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生态与农业并重,治理措施多样化,高标准农田涵盖不足

在小范围集中成片的农田中,实行水利、农业和科技措施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而在宜林荒山、荒沟上沿等高线统一放样,进行工程整地造林,防风保土,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因此建议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也纳入高标准农田的范畴,以满足山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求。

3.3 投资标准偏低

一是自筹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实际投资标准低于计划投资标准。二是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相应下降了建设标准。三是山区农田建设成本偏高。由于山区大多都是人多地少,人均吃饭田仅为1 333 m2左右,因此,在农田规划设计时,一般按照1 000~2 000 m2一块进行设计,相应的灌排渠系设置也较为紧密,从而增加了大量渠系衬砌的工程量与田间平整土方工程量,大大影响了实际的投资标准。

3.4 资金整合程度差,项目开发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按照“渠道不变,资金配合,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政出多门而产生的扯皮现象将很难避免。建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部项目资金由一个职能部门来投放,有利于项目的组织实施,有利于建设标准的提高。

4 参考文献

[1] 舒琳.都市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研究与应用[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2] 杨磊,郧文聚.加快良田建设 促进农业转型―对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土地,2013(9):57-58.

[3] 杨邦杰,杨磊,郧文聚.加快良田建设,夯实农业转型基础―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发展,2013(4):7-11,2.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议篇(8)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2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持续为实体经济减负;部署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推硬业升级发展;确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措施,夯实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基础;通过《农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

会议指出,大力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是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深化简政放权的关键内容。2013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出减费降费措施,中央层面统一取消、停征、减免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496项,地方取消收费600项以上,2015年以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减少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和企业社保费用支出的举措。但必须看到,目前收费名目较多、乱收费等问题依然突出,给企业加重负担。下一步,要深化认识,深挖潜力,国务院部门要带头以更大决心进一步清理和降低涉企收费,尽快推出一批制度性、管长远、见实效的清费举措,加大审计、督查力度,坚决取消事业单位不合理收费,坚决杜绝中介机构利用政府影响违规收费,行业协会商会不得强制企业入会或违规收费。要抓紧建立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切实减少涉企收费自由裁量权。让企业和群众切实得到实惠,为市场增添活力。

会议认为,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加快产业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也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一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打破区域壁垒,取消各地区、各行业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建筑业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限制。缩小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把应招标的项目纳入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二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高建筑设计和建设水平,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改进工程建设组织方式,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培育咨询、施工等专业企业。三要加强承包履约、劳动用工等管理,严防拖欠工程款。实行工程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打造“中国建造”品牌。

会议指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要紧密结合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土地深耕和节水灌溉等,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健全规划、资金等统筹机制,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协调开展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生态保护等建设。二是完善建后管护机制,建立全国统一数据库,依托遥感监测等对高标准农田实现全程监控、精准管理。三是加大政府投入,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共同参与高标准农田投资建设和管护。

会议通过《农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草案围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严格全过程管理。将原由多部门负责的农药生产管理职责统一划归农业部门,解决重复监管、监管盲区并存的问题,对农药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建立进销货查验、质量检验和废弃物回收等制度,鼓励减少农药使用量,加强剧毒、高毒农药监管。二是强化主体责任。明确生产经营者对农药安全和有效性负责,要求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及时召回有严重危害或较大风险的农药。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农药等违法行为在原有处罚措施外,通过提高罚款额度、列入“黑名单”等加大惩戒。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法治保障。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议篇(9)

建立稳产高产田和样板农场,也是这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1964年1月底至2月初,兵团召开了农业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农、林、牧、水、机等的综合会议,也是兵团很重要的一次会议。陈实、杨宗胜、陈德法、毛乃舜等分别就农田水利建设、加工副业生产、农牧结合、经营管理等问题作了专题发言,陶峙岳、张仲瀚作出重要讲话,各先进单位也介绍了经验。

会议的中心任务是总结1963年生产工作经验,安排1964年生产任务和制定兵团农业七年发展规划。着重讨论了以建立稳产高产田为目标,如何把农田基本建设、当年生产和经营管理结合起来,改变目前农业生产“三低一高”(单产低、商品率低、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的局面。提出要切实搞好土壤改良,逐步地走向草田轮作、农牧集合、机农合一,把现有耕地种好,提高单产。同时,要改进经营管理,加强生产责任制,降低生产成本,扭转亏损,增加盈利。

会议制定的《兵团农业七年发展规划草案》指出:农业长期规划的核心是大力建设标准农场和标准农田,把稳产高产放在首位,一方面对现有条件较好的农场和牧场要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补课”,提高单产;另一方面,根据发展规划把所有的农场都建成标准农场,全部耕地都改造成稳产高产田。

当年5月,农垦部下发了《关于建立样板农场的通知》,提出:为了更好地总结国营农场在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和政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经验,不断地改进国营农场和推动生产工作,各地都应当根据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的精神,积极地培养一批先进农场,搞好样板,为开展“比学赶帮”运动及分期分批地完成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任务创造条件。兵团根据农垦部的指示,对样板农场的具体条件和标准农田的标准又做了补充规定,并决定将农四师十二团(现四师七十一团)等20个农场作为首批建设的样板农场。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样板农场的生产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农四师十二团被树立为全国的样板农场。1965年,该团粮食种植面积8.2万亩,平均亩产296公斤,总产2440万公斤,上缴粮食1850多万公斤,商品率76%。小麦每公斤成本由1961年的0.384元下降为0.256元,玉米每公斤成本由0.188元降低为0.15元,全场盈利198万元,其中农业盈利158万元。

农七师二十团(现七师一二三团)建成粮棉并重的样板农场,1965年全场播种面积13万亩,粮食作物面积5.16万亩,平均单产70公斤,总产149.5万公斤,都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综合利润185.8万元,其中农业盈利73万元。农八师石河子总场是一个以粮、棉、糖料综合经营的样板农场,1965年粮食面积13.5万亩,单产179.5公斤,总产2423.3万公斤。棉花面积1.64万亩,平均单产67.5公斤,总产110.5万公斤,生产甜菜1.52亿公斤,综合利润130万元,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此外,兵团对林业果园建设也一向重视。从1955年开始,就把植树造林、培育果园列为建设正规化和现代化国营农场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水渠、道路、条田、居民点五位一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这一时期,兵团开荒面积迅速扩大,大部分农场仍坚持边开荒边建场,边植树边造林。兵团成立之初,张仲瀚写下了“杨柳三千何足奇,要留绿洲满边疆”的誓言。他曾一再提出“开荒到哪里,种树到哪里……要三年成林,四年成荫,达到农场园林化”。每年春季植树造林季节,各农场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有的农场还提出“人植百棵树,队造十亩林”的要求。

为了保证幼树成活,很多团场成立了稳定的专业园林队、护林组,切实加强了林带、果园的管理培植。植树造林较早的农七师二十团和农八师二十三团(现八师一四三团)自1956年起林园建设就已引人注目,曾被誉为“花园农场”。

当时造林主要以防风护田为目的,沿条田四周营造防护林,主林带宽20米至22米,副林带宽14至16米,栽树10行以上,树种以杨、柳、榆为多,白蜡、槭树次之;灌木有沙枣、紫穗槐、荆棘等。这种宽林带大网络的防护林,是当时连片面积750亩左右的大条田的屏障,一直延续到1963年才改变。果园以苹果为主,其他因地种植,很多农场有大果园、连队有小果园,不仅有新疆本地的各种水果,还不断从内地引进了了许多新品种。据1963年统计,苹果品种有210种,梨90多种,桃87种,杏28种,还有核桃、枣、樱桃、无花果等,当年产各种水果1200吨。

1963年至1966年,兵团林果业进一步蓬勃发展,并形成了新的布局。一是随着条田的改建,沿小条田新设农渠两侧补栽了两三行窄林带,使大网格变成小网格,提高了防风护田能力;二是在林带中开始增栽速成树种和桑、杏、核桃等经济树种,提高了林带收益;三是根据王震的指示,在农一师和农二师的部分农场建设桑园、桑林,积极筹备发展蚕桑事业;四是果园面积成倍增长;五是有些农场开始在场外营造固沙片林和防风林。

至1966年,全兵团有林木、果园、桑园面积64.9万亩,其中林地36.4万亩,果园10.6万亩,桑园17.9万亩。很多农场林带成网、道路成荫、果园飘香、风光迷人,参观者络绎不绝,过往行人有口皆碑。

农八师共青团农场(现八师一五团)还受到林业部和国务院的奖励。1963年,国家科委遵照全国人大《关于总结推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营造防护林经验的提案》,派出“防护林经验总结工作组”前来兵团,在农七师、农八师的车排子、下野地、乌拉乌苏、莫索湾等垦区进行考察,撰写了《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营造防护林的经验总结报告》,高度评价了兵团防护林建设的成就,引起了全国特别是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有关部门的重视。

9月,自治区三干会议组织与会代表数百人,到农七师、农八师的一些农场参观,要求以兵团农场为样板,规划建设“五好”(好林带、好条田、好渠道、好道路、好居民点)新农村。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议篇(10)

2009年,总局农机化发展步伐加快,农机装备结构水平,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农机标准化管理和田间标准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垦区现代农业发展登上新台阶。

(一)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今年是垦区农机投入和争取国家农机补贴资金最多的一年,实现全年农机更新总投入14亿元,其中国家农机购置补贴3亿元,新增各类农业机械4.6万台(件)。继续组织实施了40个旱田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投资1.6亿元,引进了国外大型先进的农业机械243台(套),使现代农机装备区累计达到266个,负担旱田耕地1400万亩。同时还更新装备了水田机械,青贮收获机,马铃薯,甜菜,芸豆等种植与收获机械,预计到2009年底垦区农机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比上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其中旱田达到96.5%,水田达到95.3%;垦区农机总动力61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不仅农机装备总量增加,而且装备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2009年航化作业面积达到1317万亩,比上年增加203万亩,增加18.2%。

(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有提高

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新增一批性能先进水田机械和设备包括高性能插秧机720台,水稻全喂入收获机842台,半喂入收获机317台,大型自走式割晒机46台等,水稻生产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5.3%,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

(三)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推广成效显著

坚持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重点推广应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机自动导航和智能化管理技术,大垄密整形起垄机,水稻育秧集中浸种催芽,水稻高性能插秧机,水稻产地烘干机,青贮收获机,玉米专用收获机,马铃薯,甜菜等播种与收获机械,先后多次在建三江、红兴隆、北安分局等有关农场组织召开了新技术,新机具示范试验和推广现场会。其中继续试验水稻植质钵育机插技术和塑盘钵育机插技术。组织实施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场”项目等,均取得较好效果。全年农机作业实现节本增效达9亿元以上。

(四)农机标准化管理和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结合总局开展农业标准化达标活动,深入开展了农机标准化管理达标与创新活动,加强了对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管理和田间作业机具的检查验收,提高了农机标准化水平。加强了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总投资1.5亿元,扩建和新建“场库棚”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涌现出一批如红星、宝山、友谊五分场二队,七星、尖山农场等建设标准与管理水平较高的“现代化农机管理服务中心”。

(五)强化农机安全监理,实现了农机安全生产

加大农机法规宣传教育力度,开展了农机安全执法专项检查等活动。促进驾驶员和广大干部、职工增强了守法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和全社会支持农业、支持农机化发展意识。培训农机管理人员和驾驶员7万人,检验农业机械30余万台(件),截止到目前没有发生农机重特大事故,到年底有望实现连续三年零死亡事故的目标。

(六)“场县共建”,农机跨区作业实现新突破

今年垦区九个分局75个农场共计出动7200台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完成跨区作业面积2300万亩,完成了年初计划任务,比上年增加21%,实现垦区农机创收2.07亿元,农村农民节本增收5.06亿元。从总局、分局到农场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加强对场县共建跨区作业的组织和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九三分局各场与嫩江县各乡镇“整村推进”已复盖全县面积达到70%;农场与地方共建农机合作社已达23个,其中今年新建14个;九三、绥化、北安等分局加快农机场县市共建步伐,其中北安分局二龙山农场与北安市二井镇共建农机合作社,总投资2600万元,其中北安分局投资16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使用,现代农机装备已到位,作为黑龙江省11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之一,得到黑龙江省各级领导认可,成为2009年全省整县(市)推进试点的典型。

二、2009年农机化工作存在问题和不足

尽管垦区农机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垦区仍有大量机型陈旧,性能落后的农业机械,迫切需要更新换代;二是农机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更加

突出,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三是农机化发展还不够平衡,经济作物和畜牧生产机械化程度偏低;四是农机经营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五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没有专门的农机推广机构和专职推广人员;六是农机场库棚建设量大,标准高,任务重,迫切需要增加投入和政策扶持。

三、2010年农机化工作思路

根据总局党委确定的明年工作要以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为目标,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确保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推进垦区城乡一体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2010年农机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

(一)工作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总局党委(扩大)会议和总局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现代农业装备示范区和实现粮食总产350亿斤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机,以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的“一个转变”、“六个发展和延伸”,进一步加快农机更新步伐,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化农机新技术与新机械,强化农机标准化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创新体制与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农机场县共建,努力开创农机化工作的新局面。

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的“一个转变”、“六个发展和延伸”,是农机局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垦区农机化发展的实际,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机而提出的垦区未来农机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之一,其含义:“一个转变”,就是努力实现由农业机械化向农机现代化的转变;“六个发展和延伸”即:由旱田装备向水田装备发展和延伸,实现水旱田全方位机械化;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等非粮食作物机械化发展和延伸,实现全作物的生产过程机械化;由农业生产的产中向产前和产后机械化发展延伸,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由种植业向畜牧养殖业机械化发展和延伸,实现种养业全面生产机械化;由地面机械作业向空中发展和延伸,实现现代化大农业的立体生产作业;由垦区内向垦区外发展和延伸,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主要工作目标

2010年,实现农机更新总投入15亿元以上,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4亿元,新增国内外各类机械5万余台(件);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5%,其中旱田达到97%,水田达到95.8%;航化作业面积超过1500万亩;确保跨区作业面积3000万亩。

(三)主要工作任务

1.加快农机换代更新,进一步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加大更新投入力度,继续从国外引进先进大型机械,新建旱田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40个,使垦区现代农机装备区总数超过300个,负担旱田耕地面积达到1500万亩以上。进一步更新装备一批水田机械,同时也要装备一些经特作物机械和畜牧机械,还要从国外购买农用飞机10架,使整个农机更新总量和质量进一步突破历史。

2.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机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重点推广应用十大农机新技术:一是精密播种机械化技术,在垦区掀起新一轮的播种机械更新的革命,重点是玉米、大豆高性能精密播种机;二是保护性耕作技术,重点是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联合整地机,深松机,耕耘机,免耕播种机;三是水稻全程机械化关健环节技术,推动垦区水稻生产登上新台阶,重点是水稻集中浸种催芽设备,自动精密播种机、高性能插秧机、大型收获机和割晒机、半喂入收获机;四是精准农业和农机信息化管理技术;五是旱田节水喷灌技术;六是经济作物关健环节机械化技术;七是畜牧机械化技术和饲料搅拌饲喂技术,榨乳与保鲜储运技术;八是农作物秸秆还田与收集、打捆机械化技术;九是植保机械化技术和航化作业技术;十是重点突破水稻钵育机插技术,要在垦区较大范围示范推广。

3.坚持农机管理创新,全面提升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继续深入开展农机标准化管理达标与创新活动,继续推广红星农场等“现代化农机服务中心”的经验。要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入2亿元,新建“场库棚”130万平方米。新建的场库棚要统一规划、高标准规范化建设,推进农机标准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4.创新农机经营管理体制与机制,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发展农机大户;鼓励走联合投资、联合经营、股份合作之路;鼓励和引导成立农机合作社等农机专业经营服务组织;加强农机维修保养和销售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加强以跨区作业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农机推广工作有机构有人员。积极支持和扶持促进垦区农机流通,生产加工制造和农机服务业的资源整合与合作,推动垦区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 建筑施工的要求 下一篇: 税收风险控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