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3 14:58:01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

篇(1)

本规定所称的旅游资源,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能作为旅游项目,并由*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人民政府)或上一级人民政府评估、界定,向社会公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历史文物古迹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管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旅游资源管理工作,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应当与城乡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协调发展。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当注重温泉之乡旅游特色和潮客兼容历史文化内涵。

第四条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必须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

*县旅游局是我县旅游业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县旅游主管部门),依法对全县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实行统筹、协调。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依法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实施规划、监督和管理。

第六条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由县旅游主管部门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及村庄规划的原则下,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编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编制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论证。

第七条鼓励内资、外资和各行各业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配套设施,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开发建设旅游区(点),包括旅游度假村、游乐场(园)、主题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饭店等建设项目,应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九条各旅游区(点)管理机构应当集中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区(点)的环境保护、卫生设施建设和文物古迹保护工作。

第十条兴建或改建经营性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并编制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报县旅游主管部门组织初步评审。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应当包括:

(一)选址、区域范围和功能划分;

(二)性质、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和资金筹措;

(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容量分析;

(四)文物古迹的保护措施;

(五)市政配套设施;

(六)水土保持配套措施;

(七)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八)安全、消防防护配套设施;

(九)客源市场的定位、接待容量和预期效益;

(十)其他需要申报的事项。

第十一条县旅游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报告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应及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初审。

建设单位应凭县旅游主管部门颁发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评审意见书”,按建设项目基建程序依法向发改部门办理立项等审批手续后,再报有关部门审批方可动工。法律、法规规定需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批准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开发和建设经营性旅游项目必须请有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项目总体规划和详细建设规划,项目规划必须服从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十三条经营性的旅游资源建设开发项目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由建设单位负责开发经营,并负责组织编制该旅游项目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方案,方案包括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和建成后景区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经县旅游主管部门和发改、规划、国土资源、林业、城管、环保和建设、文广、水利等部门评审,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四条县旅游主管部门应会同发改、规划、国土资源、林业、环保和建设、城管、文广、水利等部门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建设项目按期实施。

第十五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或非法买卖、租赁景区土地及旅游资源。

禁止建设单位非法转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经营权或部分经营权。

建设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闲置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对超过法律、法规规定时限开发建设的项目,由县人民政府依法收回。

第十六条在旅游区(点)内从事开发建设活动,应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规定,符合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开发建设前,应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资源保护计划和措施。开发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及噪音的处理处置设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景观、文物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禁止在旅游区(点)兴建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开发建设项目。对已建的,由县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提请县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责令限期治理或限期搬迁。

第十七条禁止在旅游区(点)兴建宣传封建迷信活动的设施。

第十八条在规划开发建设或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区(点)内,严格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爆石、爆鱼、电鱼、捕鱼;禁止倒放垃圾淤泥和排放污水污染环境;禁止捕猎野生动物,禁止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禁止开山采石、挖沙取土、围垦放牧、填盖水面、以及未经批准擅自拦河或筑坝;禁止砍伐树木、土葬造坟以及进行可能改变旅游区(点)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动,保持地形地貌景观。对于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限期整治恢复。

第十九条旅游区(点)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点)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调等,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旅游区(点)内应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第二十条开发和利用古遗址、名人遗迹、历史纪念地、古寺庙建筑、古园林特色建筑等人文资源作为旅游项目,不得改变其特有的历史风貌。

第二十一条旅游区(点)管理机构应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特点,开展健康合法的文化娱乐活动,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安全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及时制止扰乱旅游秩序、破坏景观景物的行为,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旅游区(点)应当设置说明牌、指示牌以及界线标志,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对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旅游资源,旅游区(点)管理机构应制定和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实行重点保护。

第二十二条对潜在的旅游资源,县旅游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统一调查、评审,纳入保护范围。

第二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四条对积极发展旅游事业,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篇(2)

在21世纪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不断地快速发展,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利益的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旅游业中的主体旅游者的数量急剧上升,不管是因为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足够的闲暇时间,还是其他的影响因素,都无不促使着人们外出旅游;旅游开发商对旅游资源无节制的利用,导致旅游业的客体――旅游资源的承载力急剧下降,这将引起人们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

一、旅游资源破坏的潜藏杀手

旅游资源的种类繁多,如: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气象气候与天象类旅游资源等。这些资源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受到破坏。为了使旅游可持续地发展,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工作能够行之有效地开展,人们对致使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要有所了解。一般导致旅游资源有可能遭受破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涉及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这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首先是自然因素作用对旅游资源破坏的潜在影响

自然风化作用,在这方面,较为常见的破坏因素有水蚀、风蚀、日光照射等,这类因素长年累月的作用下对有关旅游资源造成的伤害,随处可见。我国还有很多洞窟由于长期遭受风雨剥蚀和石壁渗水浸泡的危害,都出现了严重的裂塌,很多石雕造像因风化作用,或面目模糊、或断头失臂,大部分洞窟因严重损坏而无法让游客观赏。

(二)其次是突发性的天灾对旅游资源破坏的影响

很明显,每当山火、海啸、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到来,往往会使受灾地区旅游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甚至损毁。如湖南省的凤凰县旅游业“6.8”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致使全县20个乡村景点的基础设施、表演场地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损失500万左右,经济不仅遭受到损失,文物古迹也严重损毁。

(三)再次是动物的侵害也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

如:号称“天下书院之首”的庐山白鹿洞书院,年年遭到白蚁的疯狂啃噬,其院内的古树和木质房屋已遭到严重破坏,部分木质房顶甚至脱落。研究发现,鸟粪对旅游资源的生物化学分解也会导致旅游资源的缓慢衰竭。

二、旅游资源破坏的主导者

当然,除了自然因素的无法避免性,更重要的还是人为因素的主导。人为的破坏是多方面的,大部分超过了自然因素的破坏。不管是游客、当地居民、开发商还是政府都会对旅游资源或多或少地进行损害。使得旅游资源遭到很多不必要的破坏,进而要破费大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挽救不该产生的损失。

(一)游客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游客倍增,超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自身的承载力。还有游客的不良行为:随意乱丢废弃物;在古建筑上乱涂乱画;肆意标记留名;以留取“纪念品”为名,采摘植物花、叶,捕捉蝴蝶等昆虫等等。

(二)当地居民的不当行为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

例如:乱砍滥伐林木;盗掘古墓;偷猎稀有野生动物;挖取万里长城的砖石作私用;在旅游资源附近制造工业污染,排放有毒气体等等。使得旅游资源的寿命一减再减。

(三)开发商与政府对旅游资源的使用管理不当

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直接拆毁、占用文物古迹。在苏州城市建设中,有61.9%的古典园林和庭院已被破坏。工程建设对景区环境的破坏:如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拙政园,在建设过程中,破坏了景区的整体环境美。

三、挽救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有效措施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对于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带给旅游资源的各种负面影响,人们早就有所察觉。尽管上述有关可持续旅游发展问题的警钟已经敲响,但是人们长期以来所看重的一直都是通过经济活动的规模扩张以及对效率的追求去实现经济增长。淹没了一些有识之士关于警惕负面影响的呼吁。可持续旅游发展对于当代人非常重要,但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更为重要。为了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关键在于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一)加强旅游规划工作,防止超负荷发展

在发展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地制定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严格限制旅游景区的游客容量,行使有效的控制。

(二)健全法制,加强管理

旅游目的地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完善执法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的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时纠正旅游活动中破坏旅游资源的种种不正当的行为,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将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有损环境的行为置于法律和法规的监督之下。针对当地居民或企业的行为不当而损害旅游资源的问题,除了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宣传工作以外,还应该制定和颁布一些必要的法规、法律来加以管束。

(三)认真做好旅游资源的修复和养护工作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活动的大众化使得旅游资源已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因此为保护旅游资源而采取的措施可分为主动性措施和被动性措施两大类。这两大类措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防”与“治”的关系。除了不可抗拒和难以预测的突发性天灾之外,针对因自然因素的作用而有肯能带来的危害,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去加以处理或防范。例如:对于一些遗址或洞窟,因受自然风化的作用,我们可以对其改为室内展览馆等。对于有些资源因条件限制而无法采取防御措施的情况下,则应该更加重视,注意经常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治理。

总之,旅游可持续发展对我们人类来说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当今社会,旅游带给人们的种种好处已数不胜数,而旅游活动客体的重要性与主体的重要性不相上下。我们在享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懂得如何维护和更好地建设旅游资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留古老历史遗迹的同时,更要为他们创造可持续的旅游资源。

篇(3)

旅游作为现代人娱乐放松的主要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还可以让游客增长见识,丰富知识结构。也正是这些优势,使得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代人,给予旅游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过度、开发方式不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旅游区生态结构的失衡。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实现生态旅游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程度,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实际应用中,生态旅游管理以受旅游业影响的生态系统为管理对象,由于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管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使得相关学者纷纷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活动中,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管理领域的发展。从本质而言,生态系统主要以生物要素、环境要素为核心,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对旅游资源中的生物和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

1.旅游资源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生态旅游管理逐渐凸显出其价值和作用,并提高了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主要涉及到生态环境管理与旅游管理,经过大量调查显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生态环境受旅游业影响的程度较高,进而降低了我国旅游区旅游资源整体利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居民生活。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是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强化生态旅游管理基本工作,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2.生态资源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生态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生态资源管理指标,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变化进行动态监控,以此为依据调整生态旅游管理结构和各项管理措施,及时发现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而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控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生态资源环境管理主要涉及到控制指标管理、度量指标管理,这些指标随着生态资源环境的自然变化或者是人为变化而变化,评估生态自然环境,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3.景区资源景区资源属于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目的是保证生态旅游景区资源的完整性和生态型的,以防止景区资源受到人为破坏和干扰。其中主要涉及到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湖泊与自然保护区等内容,将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和空气等元素纳入到保护范围中,以实现生态景区环境和生物的保护。除此之外,景区边界位置也在保护范围内,维持景区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稳定,结合景区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规划方案的制定,优化管理结构,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1.完善宏观管理,推进法制管理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要先从宏观环境入手,一方面国家要完善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机制,以法律为主要支撑,明确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健全立法内容,进而为生态旅游管理创造有利的宏观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国家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生态旅游开发、旅游经营以及旅游管理等方面内容,使得生态旅游管理有法可依,落实法律法规,以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将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行统一管理策略,落实责任分工原则,进而促进生态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加紧合作,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开发工作和监测工作,以分工协作为主,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标。2.提高管理力度,发挥管理职能针对生态旅游管理而言,管理机构要提高管理力度,发挥出自身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职能,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培训工作。为了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机构要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活动,一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生态旅游理论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工具,加大生态旅游知识的宣传,推广生态旅游内涵和发展方向,强化思想意识,引导管理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第二,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方案。为了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管理机构要结合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景区资源具体情况,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方向,制定完善的生态旅游管理方案,并完善资源评估机制,了解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依据。第三,加大管理投入。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管理机构要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投入,将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高科技意识,以科技为核心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要及时更新环境监测仪器,参考成功经验,实现环境监测手段和监测内容的更新,提高管理结构层次性,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3.引入绿色科技,落实环保原则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要引入绿色科技,以环保原则为核心,推行绿色管理,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首先,要进一步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对生态旅游主体开展教育工作,重视环境解说,加深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意义,引发生态旅游主体的自觉行为,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其次,借助绿色科技提高环境质量,一是清洁生产技术,通过绿色能源供应旅游生产,以达到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的控制;二是污染防治技术,针对已污染情况,通过污染防治技术进行有害物排放治理,通过垃圾分类开展分类化治理工作,结合污染程度进行差异化治理,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要求;三是环境监测技术,更新监测设备,监测生态环境,以获取准确信息,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最后,管理机构要针对生态环境制定管理流程,重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合理管理和控制影响,并对旅游活动进行干预,以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要完善环境管理评估机制,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考核管理结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措施的调整,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环境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4.规范游客行为,控制游客数量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管理效果,游客要承担起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重视生态教育,从生态意识出发,组织各个生态旅游知识普及活动,深化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进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管理机构要加大生态辅助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辅助设施潜移默化的引导游客行为,落实讲解策略,将生态旅游知识以趣味方式讲解出来,激发生态意识。除了游客自身意识培养之外,管理机构要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做好游客分流工作,使得游客流量处于生态旅游可允许范围内,防止人数超多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进而保证生态旅游系统的正常运行。严格规定旅游景区各个时间段的客流量,将其细化到小时,特别是针对西游动植物而言,做好客流量的限制工作,可以保证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在旅游旺期,景区管理人员可以适当调高票价,降低游客数量,为景区生态平衡提供重要保证。针对游客行为而言,由于游客行为的不可控性,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行。对此,管理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游客行为规范,实现对游客行为的约束,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5.重视绿色经济,实行协调发展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引入绿色营销战略,结合景区生态特色,通过先进技术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吸引大量游客,进而实现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可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营销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融合生态旅游管理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做好经营活动监督工作,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降低生态旅游管理成本,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效果,管理机构要制定参与机制,引导和鼓励当地社区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带动周边地方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生态旅游决策规划,定期举行居民会议,对各个生态旅游管理方案进行投票,将当地居民的意见纳入到生态旅游管理中,落实民主策略,提高生态旅游管理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二是管理机构要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创造良好的平台,从中选择优秀人员进行晋升,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是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结构,针对管理内容配置管理人员,使得管理人员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以环保理念、绿色理念和民主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发挥出当地居民的积极作用,弥补管理人手上的不足,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管理基本要素的研究,在分析生态旅游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景区资源等生态旅游管理要素,提出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协调性,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综合质量水平,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5,10:298-302.

[2]韩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刘秀青.基于居民感知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广州大学,2016.

[4]周伟,李旭,杨锦玉,赵晓东.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及评估研究概述[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5,01:89-94.

篇(4)

生态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实现生态旅游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生态旅游?Y源的保护程度,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实际应用中,生态旅游管理以受旅游业影响的生态系统为管理对象,由于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管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使得相关学者纷纷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活动中,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管理领域的发展。从本质而言,生态系统主要以生物要素、环境要素为核心,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对旅游资源中的生物和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

1.旅游资源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生态旅游管理逐渐凸显出其价值和作用,并提高了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主要涉及到生态环境管理与旅游管理,经过大量调查显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生态环境受旅游业影响的程度较高,进而降低了我国旅游区旅游资源整体利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居民生活。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是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强化生态旅游管理基本工作,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

2.生态资源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生态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生态资源管理指标,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变化进行动态监控,以此为依据调整生态旅游管理结构和各项管理措施,及时发现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而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控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生态资源环境管理主要涉及到控制指标管理、度量指标管理,这些指标随着生态资源环境的自然变化或者是人为变化而变化,评估生态自然环境,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

3.景区资源

景区资源属于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目的是保证生态旅游景区资源的完整性和生态型的,以防止景区资源受到人为破坏和干扰。其中主要涉及到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湖泊与自然保护区等内容,将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和空气等元素纳入到保护范围中,以实现生态景区环境和生物的保护。除此之外,景区边界位置也在保护范围内,维持景区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稳定,结合景区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规划方案的制定,优化管理结构,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1.完善宏观管理,推进法制管理

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要先从宏观环境入手,一方面国家要完善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机制,以法律为主要支撑,明确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健全立法内容,进而为生态旅游管理创造有利的宏观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国家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生态旅游开发、旅游经营以及旅游管理等方面内容,使得生态旅游管理有法可依,落实法律法规,以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将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行统一管理策略,落实责任分工原则,进而促进生态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加紧合作,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开发工作和监测工作,以分工协作为主,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标。

2.提高管理力度,发挥管理职能

针对生态旅游管理而言,管理机构要提高管理力度,发挥出自身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职能,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培训工作。为了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机构要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活动,一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生态旅游理论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工具,加大生态旅游知识的宣传,推广生态旅游内涵和发展方向,强化思想意识,引导管理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第二,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方案。为了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管理机构要结合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景区资源具体情况,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方向,制定完善的生态旅游管理方案,并完善资源评估机制,了解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依据。第三,加大管理投入。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管理机构要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投入,将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高科技意识,以科技为核心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要及时更新环境监测仪器,参考成功经验,实现环境监测手段和监测内容的更新,提高管理结构层次性,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3.引入绿色科技,落实环保原则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要引入绿色科技,以环保原则为核心,推行绿色管理,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首先,要进一步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对生态旅游主体开展教育工作,重视环境解说,加深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意义,引发生态旅游主体的自觉行为,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其次,借助绿色科技提高环境质量,一是清洁生产技术,通过绿色能源供应旅游生产,以达到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的控制;二是污染防治技术,针对已污染情况,通过污染防治技术进行有害物排放治理,通过垃圾分类开展分类化治理工作,结合污染程度进行差异化治理,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要求;三是环境监测技术,更新监测设备,监测生态环境,以获取准确信息,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最后,管理机构要针对生态环境制定管理流程,重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合理管理和控制影响,并对旅游活动进行干预,以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要完善环境管理评估机制,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考核管理结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措施的调整,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环境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4.规范游客行为,控制游客数量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管理效果,游客要承担起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重视生态教育,从生态意识出发,组织各个生态旅游知识普及活动,深化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进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管理机构要加大生态辅助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辅助设施潜移默化的引导游客行为,落实讲解策略,将生态旅游知识以趣味方式讲解出来,激发生态意识。除了游客自身意识培养之外,管理机构要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做好游客分流工作,使得游客流量处于生态旅游可允许范围内,防止人数超多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进而保证生态旅游系统的正常运行。严格规定旅游景区各个时间段的客流量,将其细化到小时,特别是针对西游动植物而言,做好客流量的限制工作,可以保证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在旅游旺期,景区管理人员可以适当调高票价,降低游客数量,为景区生态平衡提供重要保证。针对游客行为而言,由于游客行为的不可控性,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行。对此,管理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游客行为规范,实现对游客行为的约束,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

5.重视绿色经济,实行协调发展

篇(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市场迅猛增长,迅速成为世界重要客源输出国,并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接待国的地位,将来还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将强化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和最具潜力投资地形象。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一、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严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资源的“重复使用性”,从而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自我保护的需要,使之不受损伤、破坏,而且还涉及周五环境的保护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并视其为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旅游资源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特色及保护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水平。因此,要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人均旅游资源却相对短缺。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无烟工业的作用,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持续理论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为目标,尽可能地推迟其枯竭时间。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

旅游是一种产品,可持续旅游是一种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生态环境领域,真正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是在198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得到公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其界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良好和谐的发展道路。

“Globe’90”国际大会提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增进人们认识旅游对环境和经济的理解,促进旅游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其核心是确保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三、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水火灾害等)、气象灾害(风蚀、水蚀、日照等)和生物灾害(鸟类、白蚁等)。旅游资源除了因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外,人为因素是导致旅游资源破坏的主要因素,有时超过自然力的破坏程度,甚至是毁灭性的。旅游资源破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设性破坏。建设性破坏主要指工程建设、市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不当,导致资源被严重破坏。如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工程建设对景区环境的破坏等;在旅游区内的建设不当,破坏了旅游区周围景观的和谐及古建筑的风格意境,添加了与景观及旅游环境不协调的设施,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等。城市建设中的“三无”(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乱分地、乱选址、乱搭建),对文物古迹及环境破坏更为严重。南京市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在1995年对中山北路、中华路等主要道路拓宽的工程中,砍去了数百颗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法国梧桐。

2、生产性破坏。生产性破坏指工农业生产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区周边各种工业的发展,给旅游区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当的农业生产操作,砍伐树木、滥采乱挖等,严重破坏植物资源和旅游用地资源。如享有三国古城美誉的湖北某风景区,既有优美的自然风景,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景区周围的工业生产使景区乌烟瘴气,工业污水破坏了水质,严重影响了景区资源。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旅游景观,失去旅游资源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是老北京的骄傲,已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建国后,为兴建国际大都市,大搞城市建设,拆除了大量的四合院,不当的开发严重破坏了四合院原有的生态,其景观价值和历史价值已大打折扣。近年来,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4、游客本身的破坏。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损坏与衰败。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加大了旅游区的承载负荷,游客的不良行为和保护资源意识的淡泊也是导致破坏的主要因素,如任意采集花草,破坏树木,部分素质低下的游客对文物古迹的乱刻乱画造成的资源破坏,使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交通工具和游客的不断踩压,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景区的超负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导致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特质的消失。例如旅游者的高消费、衣着方式等现代生活习惯,会同化边远地区的民俗风情,致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逐渐失去个性等。

5、旅游管理不善带来的破坏。旅游资源是诱发旅游者出游动机的主要吸引物因素。按照中国的法律,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是旅游资源的主人,即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由于长期实行的条块分隔的资源管理模式,几乎每一个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对旅游资源拥有或大或小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例如,目前吸引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区,包括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它们分别归属建设部、林业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文物局等管理。一些寺庙道观等则分属国家宗教协会管理。在一些乡村地区,风景资源及其所在的山体、水体、土地、森林等属于乡村所有。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村庄、乡镇自行上马,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出现了破坏风景资源的不良现象。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属不同的部门,甚至一个旅游区由几个部门管理,多头领导,在旅游资源的管理上显得比较混乱。管理机构和人员调动的不稳定性,使旅游区的管理制度难以继续实施,旅游区资源的管理十分复杂,具体执行经营管理职责的企业也难有作为。如拥有世界第一大碑林的湖北某4A旅游区,从过去吸引中外游客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可罗雀,除了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外,与管理经营机构的变动、现有规划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重新定位等有很大的关系。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具体措施

1、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强调了保护自然文化珍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技术保护为保障。随着我国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层次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向大投入、大项目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形势要求政府与企业在更高的水平上严格保护旅游资源,技术保护因此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运用。为此必须构建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监管机制、创新机制在内的技术保护管理机制,以确保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科学维修历史文物古迹,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技术手段跟踪测量,利用专业手段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于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

3、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行政保护为保障。行政管理措施,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和方针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权限,对资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的有关活动进行行政干预,以保障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行政管理措施是旅游资源保护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旅游资源管理方面,尤其是旅游规划的编制、资源保护方面与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保护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行统一的规划与监督。

4、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规划保护为保障。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一般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园林以及其他以自然风光为主要风景要素的旅游区。合理开发和规划,保护原始的、零度的风景应当成为这类风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基本要求。如某些旅游景点正陷在高楼、违章建筑的重围中,整体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何使景点能突出“重围”,使周边环境更协调,提升景区的吸引力?有专家指出:问题的出现首先是规划,应采取果断措施,对违法建筑该拆的就拆,该铲的就铲,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制定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旅游开发不能只强调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忽视风险,不能不计成本,不能只强调综合收益而不考虑综合损失。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规划保护和法律保护一样,同属于旅游资源保护的指导性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有条理的的规划是必要的,大众旅游使一些政府认识到旅游的经济优势,认识到必须促进机构性和协调的旅游规划,在规划方面应该考虑全面的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5、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教育保护为保障。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或根本没有资源保护意识,是造成旅游资源人为破坏的根本原因。由于游客类型受职业、年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素质的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不一样。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旅游经营者、民众和游客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发动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参与到资源管理中,是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旅游教育,唤起他们保护资源、参与资源管理的责任意识,减少人为破坏;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者的教育,使旅游者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可以减轻环保人员的工作压力,这种与旅游者“合作”的管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宣传方式,提高旅游者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意识,做到全民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力度,提高全民素质,共同维护,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免遭摧残。

【参考文献】

[1] 卢丽蓉、金丽:全国导游基础知识[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2] 金丽娟: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教育导刊,2005(6).

[3] 刘又堂:旅游学概论[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9.

篇(6)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工业革命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壮大,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越发突出,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化学物质的滥用、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繁、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面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做出选择,因此旅游方面的生态旅游开始兴起。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海洋、山地、沙漠、草原、冰川、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的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等及生态旅游等。据统计,截止2012年年底,我国已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749个,其中1407个为森林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15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同时有1462个保护区管理机构,近4万民保护管理人员;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33个,并有10多个省开展生态省建设,以吉林的长白山、广东的鼎目湖、四川的卧龙和九寨沟,浙江的天目山、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到2012年,我国已建立森林公园2151处,设置各级风景名胜区677处,其中有37处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由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正是这些资源为我国的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1995年到2012年的17年之间。我国的生态旅游人数已经由1995年的6290多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2.39亿人次,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收入由1995年的13.76亿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89.2亿元,可谓发展迅速。

三、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从宏观上看,我国生态旅业发展还存在着缺乏科学配套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法律体系不健全、旅游管理体制不明确、生态旅游业缺乏一个高效的协调机制、产业链“偏食”严重,急需延伸,环境污染破坏、生态问题频出等问题,使得旅游业未能发挥出真正的潜力。

从微观上看,旅游业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旅游管理机制落后和旅游经营管理的理念比较落后,当前绝大多数旅游景区是事业单位编制,吃着财政饭,没有很好的经营好旅游产业的副产品,把旅游购物的潜力挖掘出来,甚至个别旅游景区存在着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价格欺诈等妨碍旅游业长远发展的经营行为。另外我国旅游业还存在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相关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旅游产品同质化等问题,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与保障措施

篇(7)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养生旅游业跟生产制造业有所不同,其质量管理更具必要性也更为复杂,推行质量管理思想理论对于提高养生旅游项目开发质量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养生旅游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1.当前养生旅游项目开发的现状分析

养生旅游项目的开发是一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和配合,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旅游项目开发造成严重的危害。在养生旅游项目开发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不当、盲目开发、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配套设施不健全、营销和宣传不当、管理混乱、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等相关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硬件条件薄弱。硬件条件是指开发养生旅游项目过程中运用的现代科技手段、方法、工具等以保证养生旅游资源能合理开发,由于科技条件薄弱,又强行开发,必然会造成相关问题。二是软件条件欠缺。开发者不能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尊重客观规律,没有良好的科学管理、服务意识给养生旅游项目的开发带来巨大危害。包括对养生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过程的控制、实施应用当中的管理等方面的危害。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并不是孤立的,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都可以归结为缺乏质量管理意识。

2.质量管理的主要理论思想

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以顾客为基础,质量意味着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从而使顾客满意的那些产品特性。质量管理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前期质量计划、中期质量控制和后期质量改进。前期质量计划:包括设定质量目标,辨识顾客是谁,确定顾客的需要,开发应对顾客需要的产品特征,开发能够生产具有这种特征的产品的生产过程、过程控制措施等。中期质量控制:包括评估实际绩效,将实际绩效与质量目标对比,对差异采取措施。后期质量改进:包括提出改进的必要性,做好改进的基础工作,确定改进项目,建立项目小组,为小组提供资源、培训和激励,诊断原因、设想纠正措施,建立控制措施以巩固成果。

3.养生旅游项目开发中质量管理理论的应用

3.1养生旅游项目开发的前期质量计划

当进行养生旅游项目开发时,首先应该进行一个完整的前期质量计划,其中最主要的是应当充分理解养生游客的需要,可以按照如下计划。

3.1.1明确养生游客,充分理解养生游客的需求。对于养生旅游项目来说,不同的养生游客具有不同的需求特点,例如老年人和中年人的养生需求特点就不同,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养生理念也不尽相同。应在掌握养生游客的需求特点以及潜在需求的基础上开发相关的养生旅游项目产品。

3.1.2明确养生旅游项目的目标。制定养生旅游项目目标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制定能满足养生游客需求的质量目标,并以最低成本来实现。这是保证养生旅游项目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2)制定养生旅游项目的成本目标。养生旅游项目的开发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承担着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责任。

3.1.3对养生旅游项目实施阶段的计划。对实施阶段进行划分,明确阶段目标、负责人等。对于养生旅游项目中的设施建设主要有基础设施建设、接待设施建设等方面。通常可以划分为如下阶段:立项、规划、设计、竣工等。对于养生旅游项目中的人员建设可以分为如下阶段:选定组织人员培训、强化服务意识等。

3.1.4确定中期质量控制措施和后期质量改进的预案。

3.1.5确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程序。

3.2养生旅游项目开发的中期质量控制

对于养生旅游项目开发的中期质量控制主要是对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质量控制。硬件方面的质量控制要按照制定的质量目标来展开,其控制措施为:选择控制对象,规定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建立具体建设过程的作业标准,测量对象的实际质量特性,通过对比找出与标准之间的差异,根据差异采取措施并监控其效果,硬件试用,评估,验收。对于软件方面的质量控制一般采取的措施为:项目管理人员的招募、选拔、任用,制定具体的管理行为操作规范,组织培训强化质量意识,工作测评及绩效考核,对比规范找出差异,寻找改进措施,激励或者重新招募新人。

3.3养生旅游项目开发的后期质量改进

3.3.1后期质量改进的因素获得

质量改进因素在养生旅游项目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方面信息。二是项目开发完成后养生游客满意度质量方面的信息。二者的具体获得如下:

第一、与养生旅游项目开发过程相联系的质量方面信息,比如硬件建设所需材质材料的质量、工期进度、计划图控制、资源的配置效率等方面。

第二,养生游客满意度方面的质量信息,项目开发完工对养生游客开放后,需对养生游客满意度进行调查,包括对目标游客和潜在游客的调查,对同类型竞争性养生旅游项目的调查。满意度的调查在内容上包括:养生游客对于养生旅游设施的满意度和养生游客对于养生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3.3.2后期质量改进的具体内容

养生旅游项目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在质量管理理论思想下的养生旅游项目开发方面的后期质量改进,必须在把握养生旅游项目开发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后期质量改进工作,才会得到有效的改进结果。养生旅游项目开发后期质量改进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内容着手:

(1)项目开发管理体系的改进与完善。项目完工对游客开放后,影响养生旅游质量和效率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体系,由于责任不明确、相互之间推诿、只注重形式、行政职能过高等原因造成管理上的纰漏,甚至给项目带来巨大威胁与损失。鉴于此,项目开发者应该积极探讨更适合养生旅游项目的管理体系,改进人员机制以及管理机制,促进养生旅游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服务体系的改进与完善。养生旅游的本质就是向养生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舒适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务就是养(下转第33页)(上接第93页)生旅游的核心产品。提高养生旅游服务质量是创造养生游客满意度,保证养生旅游客源的关键。

总之,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就是要以顾客为上帝,前期质量计划、中期质量控制和后期质量改进这三个方面对于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养生旅游项目日趋多样多变,并且具有时代性,但是质量管理在养生旅游项目开发中可以发挥作用的,其管理原则明确直接,可操作性强,对于提高养生旅游项目开发质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科]

篇(8)

第一条 为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有效保护、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自治区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旅游景区,是**行政区域内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空间或地域。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旅游景区的保护、规划、开发、管理和经营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旅游景区管理坚持注重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促进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经营与服务、旅游者活动的指导和相关监督管理。

乡、场、镇人民政府负责协助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做好辖区内旅游景区管理的有关工作。国土资源、水利、环保、规划、建设、林业、民族宗教、文物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二章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

第六条 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保护规划应由具有相应规划资质的单位编制,经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按规定程序报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有对破坏旅游资源行为进行制止、检举、控 告的权利。

第七条 旅游区及旅游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应当符合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第八条 开发建设(包括新建、扩建、改建)旅游区,应当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旅游价值、环境质量等进行评价并出具评价意见。

第九条 旅游区和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的建设,建设单位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取得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

第十条 在旅游景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旅游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应当充分论证,合理布局;项目完工后,应当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参与验收并签署意见。

第十一条 禁止在旅游区建设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和生态的项目;禁止在旅游景区从事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和生态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二条 旅游景区建设选址必须符合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开发建设单位在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用地前,必须将旅游景区项目规划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应当制定旅游区管理制度,加强对旅游区的管理,维护正常旅游秩序,保持旅游设施完好和清洁卫生,完善服务设施。

第十四条 开发建设旅游景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损害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以及景区风貌;

(二)在旅游景区内进行开山、开荒、采石、开矿、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

(三)盲目、重复建设,或者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建设旅游景区项目及配套设施;

(四)在核心旅游景区内建设宾馆、饭店、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等与旅游资源保护无关的建筑物。

第十五条 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开发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建筑规模和风格应当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破坏旅游资源。

第三章 管理与经营

第十六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旅游景区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有关法律、法规;

(二)监督旅游景区经营者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三)监督旅游景区经营者制定景区管理制度;

(四)监督管理旅游景区经营者的旅游服务活动;

(五)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并接受其投诉;

(六)其他依法应履行的职责。

第十七条 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合法经营,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八条 旅游景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应当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国家规定应当具备岗位资格或职业资格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第十九条 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制定景区旅游管理制度或措施,并负责落实;

(二)设置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和受理投诉的游客服务中心和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志;

(三)公开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保证服务质量,不得对旅游者进行欺诈、勒索、胁迫或误导;

(四)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配备与安全管理工作相适应的专(兼)职人员和必要的安全设备、设施;

(五)对具有危险性的场所或项目设立明显的提示或者警示标志,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六)负责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工作;

(七)其他依法应履行的义务;

第二十条 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对发生的旅游安全事故应及时采取救护措施,并向旅游、公安、安全生产的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 在旅游景区从事经营和服务,不得有下列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一)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与旅游者的合同或者约定;

(二)不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供服务;

(三)强迫旅游者接受服务;

(四)对服务范围、内容、标准等作虚假的、引人误解的宣传;

(五)提供质次价高的服务;

(六)出售假冒伪劣的商品;

(七)侵害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

(八)其他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旅游景区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对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一条 旅游者在旅游景区内进行旅游活动时,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保护旅游资源、环境和设施;遵守旅游景区安全、卫生等规定。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篇(9)

一、游客管理的基本概念

游客管理指的是景区经营者以游客为管理对象,对游客在景区内活动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以保证景区的旅游活动能长期稳定的发展。从景区尤其是保护地游客管理的实践活动来看,人们对游客管理通常有三种理解:第一,游客管理就是游客责任管理,其实质内容是游客行为管理,目的是为了规范与引导游客行为以减少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是资源破坏;第二,游客管理是游客体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增加游客满意度;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数量的急剧增加,很多旅游景区在旅游旺季都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游客的大量涌入,给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带来很大困难,尤其是资源极易遭到破坏的自然保护区和遗产类景区,由于游客游览所带来的资源破坏已经成为制约景点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景区游客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景区以经营景区资产为主要对象,对旅游者的管理也是最近几年才逐步受到关注。景区的游客管理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狭义的游客管理是是对旅游景区中的游客行为进行控制,通过各种手段保证其按照一定的规矩进行游览,不造成对自身和他人的负面影响;而广义的游客管理则包括对游客行为的控制,对游客安全的监督,以及景区的综合方面管理。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有可能损害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它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气物的行为,如随手乱扔废纸、果皮、塑料袋、饮料瓶、烟火等垃圾,还有随地吐痰等;另一类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遵守旅游景区有关游览规定的违章活动行为,如乱攀乱爬、乱涂乱刻、违章拍照、违章采集、随意给动物喂食物等。这两种行为目前在国内旅游景区都是很常见。

三、游客数量管理措施

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相关企业和部门有可能从主观上放任甚至乐于看到景区、景点"爆棚"的情况发生,所以首先要明确的是相关企业和地方部门必须意识到控制游客数量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景区容量意识。而从景区管理角度来看,当前对游客数量的管理主要分为价格手段和非价格手段两种:

1、价格手段价格手段是旅游景区控制游客进入量的一种最普遍的做法

大多数旅游景区都有淡旺季之分,旺季游客爆满,淡季却寥寥无几。为了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状况,旅游景区一般都会采取在淡旺季制定不同的门票价格的方式来调整游客的数量。旺季时适当提高景区门票的价格,以阻止过多游客进入;淡季时适当降低门票价格,以鼓励游人前来游玩。

2、游客行为管理措施

一些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不文明行为,不仅对景区资源造成破坏,而且还人人影响了其他游客的旅游体验。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的行为,如随乎乱扔废纸、果皮、饮料瓶、塑料袋、烟头等垃圾,随地叶痰、随地便溺等;另一类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遵守旅游景区的有关游览规定的违章活动行为,如乱攀乱爬,乱涂乱刻乱画,越位游览,违章拍照,违章采集,违章野炊、露营,随意给动物喂食,袭击动物、捕杀动物等针对游客的此类不文明行为要进行必要的约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①游客教育管理方式

在游客进入景区之前,景区应通过各种方式对游客进行资源保护的教育,如在景区门票上对重点保护的旅游资源进行介绍,写明游客参观游览景区的注意事项,在异游讲解过程中对游客进行资源保护教育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使游客对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如何保护资源有个较好的认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游客对资源的破坏,尤其是会人人减少游客所造成的无意识破坏。

②行为小范管理方式

景区的员工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为旅游者起到示范作用,文明礼貌,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景区的文物及自然旅游资源,为旅游者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黄山环卫人员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旅游者应该保护环境。黄山之所以卫生保洁好,除了到处都是石砌的垃圾箱外,黄山的环卫人员总是不辞辛劳、默默无闻的跟在游客身后,检拾游客丢下的垃圾。为了检拾游客丢下悬崖、山谷中的包装袋等废弃物,黄山的环卫工人再悬崖上打了130多个吊环,用绳子吊着在悬崖间检拾游客丢下的垃圾,看到这样的情景,还有准会忍心乱扔乱丢呢?这样的行为示范无疑会对游客产生巨人的心灵震撼,促使他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

四、结语

现在,很多景区在游客管理方而仍然做的不够好,各个景区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游客管理方式,多种方式结合,并且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为我国景区游客管理开辟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以实现我国旅游景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迎成,郑丽丽.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措施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1).

[2]刘晓燕.对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04).

[3]郭红艳.浅谈旅游景区游客管理[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4]李欣.我国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07).

篇(10)

中图分类号:F595.6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旅游业的国家之一,凭借着世界时尚之都巴黎,地中海蔚蓝的海岸线,以及被称为人类艺术明珠的昔日君主王宫凡尔赛宫等丰富一流的观光资源,多年以来,法国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大旅游国的地位。

法国能长期蝉联世界第一大旅游国的地位,除了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旅游景点资源,也与其在旅游业行业环境、机构设置、促销宣传等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创新,不断优化提高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服务质量密切相关。

1法国旅游业的发展经验

1.1健全的旅游政策支持

法国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还注意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扶持旅游业的发展。法国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建设资金。法国政府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把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列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从政策、资金、税收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1.2完善的旅游管理机构设置

作为支柱产业,法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根据本国国情,实行对旅游业综合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法国的旅游业由三个部门管理和管辖,即政府,旅游局和旅游办公室与首创联合会国家联盟。政府拥有监督和授权的权力,旅游局则负责政策制订实施与管理整个国家旅游系统,而国家联盟属于非政府机构,扮演着协助与执行的职能。这样,三大机构构造起了法国独一无二的三足鼎立的旅游网状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第一旅游大国的旅游事业的运转。

1.3健全的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法国的旅游资源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文化资源和滨海资源,为了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法国政府对其产权及保护利用均有着相当严格的法律和政策。政府的权职主要通过沿海委员会、国家历史遗产和景点委员会、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具体实现,每个部门各负其责。

法国政府在保护旅游资源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健全法律法规。早在1962年就颁布实施了《马尔罗法》,凡是被划为历史保护区的地方,区内的一切建设修缮活动都要经“国家建筑师”的严格咨询、评估和同意。二是重点保护原貌。古建筑的立面,即使装修也不能破坏,厅堂、楼梯等内部格局都必须原貌保持。三是确保新旧建筑协调。老城区都确定了建筑高度的绝对控制线,超高建筑一律建在城外或郊区,新旧建筑相互协调,自然和谐。四是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文物的修复或整修,文物周围新修建筑的高度、格局、色彩及施工方案,都必须得到有关文化部门的许可,政府对此实行垂直领导,向各省派出有公务员身份的建筑师,保证进行专业的审查和监督,切实履行保护文物的职责。五是实施整体保护。凡是确定为文物的古代遗迹、墓葬、石刻、桥梁、建筑乃至民居,保护范围不仅仅在于文物本身,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周围环境。

1.4众多的旅游激励措施

除了繁荣的入境旅游,法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法国人出游度假。这些创新化措施为法国人提供了较多的旅游休闲时间,并为中低收入阶层创造了较多的出游度假机会,使他们享受到了旅游乐趣,达到了旅游者受益,国家增收的双赢目的。这些措施主要有:一是带薪休假制度。法国是世界上节假日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带薪休假制度的国家。任何雇主或机构负责人都无权剥夺员工的该项权利,并要接受相关机构的监管。二是发行旅游支票制度。旅游支票由企业或机构与个人共同出资认购,购买旅游支票金额可免交工资所得税。旅游支票可用于旅游消费者在国内旅游的食、住、行开销,而国家发行旅游支票的盈余,则专项用于发展旅游设施。旅游支票既资助了外出旅游的需求,也对法国国内旅游的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1.5完善的交通设施

法国交通发达,路况良好,公路网络相当发达,绝大多数旅游景点都与高速公路相连接,交通畅通。处于旅游线路的高速公路或国家公路的两旁还设有旅游景点的指示牌,每隔十公里就建有服务区或简易临时停车点,供驾驶人休息。沿途的加油站,公共洗手间、餐饮、住宿点布局合理,给客人的游览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除了高速公路以外,法国的铁路网络也十分发达,连接了所有城市的交通,方便快捷。

1.6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和高质量的服务

法国旅游业拥有健全的旅游人员培养体系,为旅游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则带来整个旅游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使得旅游业更加健康地运转。从业人员提供高水平的旅游服务,以人为本,同时又实事求是,讲求效率。2003年9月,法国政府负责旅游的部长级代表贝特朗提出法国旅游质量计划,敦促法国旅游业及相关服务行业经营者从长远角度出发,关注服务质量,打造鲜明特色。

1.7丰富创新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

为了促进本国旅游业的发展,法国政府及旅游行业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丰富创新的宣传和促销方案。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重视本地化“窗口宣传服务”。旅游办公室享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贴,免费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风公共服务。二是通过在世界各地建立“法国文化中心”来宣传法国旅游。通过在世界各地传播和宣传法国文化、推广法语教学,从而也促进法国旅游业的发展。三是前往世界各国举办法国旅游业推介会,推动国际旅游活动。四是设立法国旅游宣传网站。法国专门推出了“法国之家”网站,负责拓展旅游,通过在线营销手段对法国旅游进行宣传和促销。网站自开设以来已经多次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改版,添加了新的内容和项目,还推出了法国旅游景点的虚幻游览功能。

2结语

法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是在本国的资源情况和国民情况的基础上,探究出来的一种适合本国特色的模式。尽管如此,对于旅游业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依然十分有借鉴意义。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应该试着借鉴法国旅游的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在政府和行业的共同推进下,早日实现旅游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晖.法国旅游促销对中国旅游业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上一篇: 固定资产情况 下一篇: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