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1 16:49:34

实现经济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篇(1)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

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融合的成分,并将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点看,在我国经济非公有制的产出结构中,国有、集体经济的比重最大,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的比重也有大幅度增加;在全国民营经济的投入结构中,外商、股份制经济的比重最大,增长率也高于国有、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以轻工化为特征,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民营经济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的产业组织规模结构水平总体较低,对其适应工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带来困难;民营经济的资本、技术密集度低,这也对其适应工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带来困难。但是民营经济天生具有与市场经济接轨、融合的特点,对中国经济转轨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第二,从国家政策看,目前,针对政策环境不平等,缺乏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融资困难,“”与“寻租”等问题,私人财产的保护问题及地位等急需解决,对应不失时机地制定政策措施,促进非公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要逐步建立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税收体系和其他经济活动规范体系。要大刀阔斧地改革复杂繁琐的审批制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非公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一,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关系。原则上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个大框架下,两类企业之间本应是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关系。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它们不仅必须根据法律的要求照章纳税,还必须尊重劳动权和劳动收益权,同时也必须依法有效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这并不排除目前阶段客观存在的各种制度性和政策性歧视。

第二,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关系。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企业间的基本关系,更是非公有制企业间的基本关系。各类企业之间在市场上展开竞争,必然派生为对市场利益的争夺,包括对更多、更好资源的争夺,对更多、更好技术的争夺等。对于这类争夺,处理得好,有助于经济发展;处理得不好,则会导致矛盾加重。

第三,非公有制企业内部所有者与管理者间的关系。这实质上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企业招雇经营管理者,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双方事先达成的聘任契约,并不能保证经营管理者一定能够在事后表现出色,而即便表现出色,实际上又有一个事后重新谈判的问题。这是一个双方间的博弈过程。一旦利益失衡,博弈的链条则很可能会发生断裂,产生矛盾。

第四,陈旧的思想观念制约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目前,来自社会各方面一些陈旧思想观念,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表现为:一是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行为不规范的制造者。二是社会上仍有一部分人用老眼光看待今天的非公有制企业家,总以为他们是靠偷税漏税赚钱的暴发户。三是有极少数非公有制企业家经不起困难的考验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磨炼,想见好就收,不思进取,这是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江西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第一,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加快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中,我国个体户、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加快,江西也是这样。非公有制经济的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多元化市场主体竞争的格局,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旺盛的生机和强大的活力。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生力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1%,提高到现在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近年来江西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很快,从经济总量上看,2005年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到全省的生产总值的35%以上,从投入上看,近年来非公有制投资比重逐步提高,去年的非公有制投资比重达到了40%以上。

第二,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非公有制经济也必须努力创新,才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先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不断壮大,发展的质量也不断提升,但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晚,起点低,经济领域有待于拓宽,产业层次有待于提高,竞争的实力还有待于壮大,竞争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面对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新的形势,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坚定不移以创新为新的动力,进一步谋求发展的新趋势。

第三,切实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毫不动摇地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党的既定方针和政策。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显著改善,但在思想观念、体制、政策法规、生产要素的获取、竞争环境等多方面还存在着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经济理论界、企业界等进一步探讨和努力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源: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鲍洪俊: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J].经济日报,2006年03月09日

实现经济发展篇(2)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5-0003-04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

3、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只有32.2%,这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但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都在0.8个百分点以下,第二产业在5.3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在4个百分点左右。第一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过高。

第二产业的发展,导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自2004年以来,我国钢铁、水泥和电解铝3个行业的投资增长像勒不住缰绳的奔马,不仅引发了这些产品的轮番上涨,加大了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还使得产业结构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市场供需矛盾,导致钢材价格上涨,致使钢铁产业盲目扩张,仅河北省就年产钢铁5000万吨,有钢铁厂205家,平均生产钢铁5万吨,这样的生产规模势必造成高投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

4、引起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已经十分明显。我国甚至被国际上称为不平等发展最快的国家,改革已经不能够普遍提高各群体的“收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就有对中国的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的描述。据国家统计局披露,内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银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户手里。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多年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聚集在少数人手里。在我们这个正在迈向小康的社会里,“丰裕中的贫困”依然触目惊心。

改革开放以来,在处理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关系时,压倒性的主流观点是“发展是硬道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毫无疑问,这种观点对计划经济下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打开一个新的思维领域,实际上也符合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因此,有观点认为,适当的、阶段性的“不平等”、“不公平”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因而“利大于弊”。在这种认识下,一些原有的违背基本公平原则的政策迟迟得不到纠正,甚至一些新的还在陆续出台。比如,当前仍未被废弃的户籍制度就是一个带来更多不公平的制度。类似的制度性安排,造成的结果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了改革的成果,却没有或很少承担改革的风险和代价;而另外一部分人却承担了大部分改革的风险和代价,同时却未能或很少享有改革的成果。

三、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

1、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

首先,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统筹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东部的率先发展与中部的崛起、西部的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相协调,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相适应,对外贸易全方位展开与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大相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经济结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结构全面优化,最终使经济发展的效率最大化。

其次,我国的产业结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关系来看,我国的第三产业还比较落后,需要大力发展。从要素密集程度来看,我国的资本密集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产业还不够发达,也需要大力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业,以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发达的产业基础之上。

再次,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的转化。停止和限制高消费、高物耗、低效率、低产出的产业和企业的生产。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利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2、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质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而这关键取决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改进产品、工程的设计;可以更新机器、设备,降低能耗,提高利用率,从而节约物化劳动的投入和使用。同时,科技进步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或者是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活劳动含量,节约活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科技进步还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值,提高效益。总之,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为促进科技的进步,就要增加研发投入,完善创新载体,构建以自身企业为主体,科技人才高度集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技改力度,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努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这样才能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目前我国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70%,这方面的潜力还很大。科学技术进步通常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自己投资进行研究和开发,二是向其他国家学习和模仿。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上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具有后发优势,可以采用模仿、购买等手段实现技术的进步。同时,随着世界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发基地以及中国产权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3、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而且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即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循环经济的运行路线是“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这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价值取向,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新型发展方式,其根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1/3、铜产量的1/2、纸制品的1/3来自于循环使用,水的循环利用更为普遍,一些发达国家在17个产业部类的生产中,水资源的消耗速率已达到“零”增长,有的实现负增长。国外钢铁企业采用高炉喷废塑料、余热余压发电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不仅减少了污染,还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巴西的铝饮料罐回收率高达85%,日本为82.5%,美国为55.4%。近几年来,我国辽宁省在鞍钢、沈化等大型企业开展能流、物流集成和废物循环利用,形成生态工业链网,重点行业和主要产品的能耗、物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我们不妨学习国外和辽宁的成功经验,将循环经济的理念注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中,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为此需要从三个层面人手:一是企业层面,打造循环型企业;二是区域层面,打造循环型区域或城市;三是社会层面,打造循环型社会。

4、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力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应加强劳动态度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为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目前,我国对科技人才、教育及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偏低;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供的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率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生可以提高生产率43%,初中生可以提高108%,大学生可以提高300%。而我国人力资本资源是比较匮乏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急需提高。

5、尽早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

实现经济发展篇(3)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实现经济发展篇(4)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了突出发展民营经济40条意见,全面实施了五大工程,民营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1-7月份,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77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1.2%,同比增长15.5%;预计全口径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1%。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2555.9亿元,同比增长20.1%,增幅居全国第8位。

实现经济发展篇(5)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志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同志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讲质量、讲效益等重要战略思想,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飞跃。同志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做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醒目的标题写在报告上和载入里,表明我们党对这一发展新思路的高度重视。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6年,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党的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路”,并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三、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实现经济发展篇(6)

 

在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选择。徐州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城市,无论是国内需求还是实现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地区,都被迫加快产业结构转型,走低碳发展之路。

一、低碳城市是我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发展都做出过历史性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徐州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原有的基础、传统的结构、固有的观念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要扭转这一局面,发展低碳经济走产业优化升级之路乃是当务之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1]。低碳城市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排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以及在城市内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低碳徐州建设

我市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结构失衡。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资源依赖程度高,因此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1)我市产业结构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徐州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工业总产值居于前几位的分别是普通机械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煤炭采选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还有木材加工及门、藤、棕、草制造业等。这些行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产业链延伸能力弱。从三次产业在江苏省和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来看,徐州同其他十二个城市相比,第一产业排名比较靠前,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排名比较靠后。虽然呈现“二三一”格局,属于工业化中期,但其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产业升级还需要继续。除烟草加工和煤炭开采等行政性垄断和经济性垄断行业外,徐州市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

(2)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是建设低碳徐州的必要条件

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徐州,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是重头戏。徐州产业结构中食品、原材料、机械制造、木材加工等传统行业占绝对大头,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不足,占工业投资的 3.2%,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 2.6%,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少[2]。徐州应抓住在金融危机中全球投资商信心缺失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全面推进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尽多的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先进制造业项目和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支撑作用的项目。,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优化调整要以重大项目为着力点,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改变产品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促进工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全面提升全市工业整体水平,加快徐州向新型工业化迈进的步伐。

(3)抓住发展低碳城市的机遇,提升我市的核心竞争力

徐州总体规划中对产业规划有明确目标,至 2020 年基本实现把徐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融合历史精华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到规划期末,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居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其中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900 亿元,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基本实现现代化。将徐州建成以工程机械、电子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化工、能源产业为依托的区域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以现代交通枢纽为依托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从其产业结构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出徐州政府已经认识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对资源型城市的重要性,及时的转型势在必行。

三、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低碳徐州跨跃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徐州经济虽然增长较快 ,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 ,差距还相当明显。因此 ,徐州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紧抓国家发展低碳城市的历史机遇,争取实现我市跳跃式的非线性发展。

(1)将低碳发展列入我市产业发展规划

作为淮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徐州目前已经具备建设低碳城市的条件。徐州要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城市和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目标,建立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根据这一要求,建议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当中全面导入“低碳”理念。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坚持集约化建设理念,认真借鉴新加坡、香港和欧洲一些城市实行集约化建设的范例,配合高效的城市交通运作系统,弥补城市生存空间资源的不足,有效减少对机动车的过度依赖。新城区开发建设要积极推广“低冲击”开发模式,做到城市建设不影响基本的地形构造,不影响碳汇森林容积量,不影响城市的文脉及其周边的环境等,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2)低碳徐州需要公民、企业与政府共同协作

低碳城市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而是一种政府同市场,同公众三方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首先,政府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起到领导、指导、引导的作用。在考虑城市现状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制定低碳发展的目标,从而展开相应的城市规划,并同本地的企业和公众合作,同上级政府、其它城市合作,甚至同国外相关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多方合作,顺利执行并监管低碳城市的建设。其次,低碳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形成和良好运行。低碳产业和与其相关的环保产业形成了低碳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将现有的市场体系引导到低碳方向,完成产业节能技术的升级、减排能力的提升,形成低碳技术开发的大环境,并积极开发低碳产品,积极引导低碳的消费,在市场的运作机制中嵌入低碳因素,是建立低碳城市不可或缺的方面。第三,低碳城市的核心和可持续的动力是拥有低碳理念的城市居民。进行低碳消费引导、低碳理念教育和低碳生活宣传是提升公民低碳意识的基本手段,也是未来建立低碳决策的全民参与、以及设立低碳的全民监测体系的基础。

(3)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当今世界,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从徐州来看,近年来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也迫切需要推动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为此,我市宜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发展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将低碳战略全面融入“十二五”规划,并把低碳标准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指针和衡量尺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度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争取在未来的几年内,将我市的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产业结构。

总之,徐州应该及时地做出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复明.资源型经济及其转型研究述评[J]中国社科学,2009-6.

实现经济发展篇(7)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加快发展,在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畜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一、发展现代畜牧业管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

(一)建设现代畜牧业有利于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现代畜牧业建设的进程和水平。畜禽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是现代化畜牧业的重要特征。现代畜牧业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发展,以发展高效、生态、品牌畜牧业为目标,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建设现代畜牧业,要通过改善生产环节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规范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使用,扩大优质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提高畜禽的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可能。建设现代畜牧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根本措施,通过建立优势产区,以畜牧企业为龙头,以培植世界知名品牌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外向型畜牧业,不断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畜牧业与消费者健康畜牧业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深远,可以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从积极影响来看,畜牧产品消费大大有助于人们的健康。从不利影响来看,主要是畜牧业生产中的公共卫生问题,如药物残留的影响(瘦肉精、抗生素等),动物疫病的影响(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畜牧产品的安全性如何,饲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发展现代畜牧业,就是通过舍饲化、集约化和企业化,一方面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提供出更多的畜产品,另一方面更好地控制药物科学合理使用,更好地防控禽流感等各种动物疫病,从而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三)建设现代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畜牧业,是新阶段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已达600多元,占到现金总收入的30%,在一些畜牧业主产省超过了50%,四川省已超过60%。建设现代畜牧业,可以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水平,不断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大力发展畜牧业,不仅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副产品,而且带动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业、兽药、食品、制革、毛纺、畜牧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目前,我国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达1亿多人。2005年与我国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兽药等产业的产值超过了8000亿元。2005年饲料工业的产量达到1,07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八分之一,居世界第二位,产值为2742亿元。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成为繁荣经济的重要途径。

二、不断提高发展现代畜牧业管理水平,实现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目标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要求,积极发展畜牧生态养殖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一要突出抓好优质高产人工牧草、饲料作物生产基地建设和农副秸秆加工利用,不断提高牧草的利用效益。二要着力搞好天然草地恢复与建设,充分发挥草地生态屏障功能,推动畜牧业稳定发展。同时,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要充分利用冬闲地突出抓好多年生牧草和一年生牧草及粮草轮作的种植。加强草原防火、鼠虫害防治、对草原灾害、草原纠纷和草原违法处理率达100%;及时监测、及时治理、减少损失,提高草地生态建设服务能力。三要着力推行畜禽清洁生产,狠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要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运用生态养殖新理念、新工艺,积极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无害化处理及利用等生态养殖技术,大力推行猪沼果等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以畜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态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关键。产业化是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畜牧产业化经营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使生产、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一系列过程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可有效地将分散的个体生产与市场联结起来,既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又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加工增值的自我良性循环,解决畜牧业效益低的问题。

(三)坚持科学管理这个理念,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科技兴牧的第一要务,加快畜牧业科技体制和兽医体制改革,着力提升畜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畜牧兽医人才资源配置,加大对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人员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加快现代畜牧科技知识的更新和普及,全面提高畜牧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采取多种形式,培养懂管理、善经营的畜牧企业家,带领和帮助农牧民发展畜牧生产。深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行动,增强农民应用科技、掌握职业技能的能力,让传统农民转化成现代农民和现代农业企业家,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发展高效、低耗的现代化畜牧业,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科技进步是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支撑?。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保护环境是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根本?在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从而达到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的目的。

实现经济发展篇(8)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重要国策,对我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针对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生态环境的恶化及气候问题对人们生存及发展带来了较大威胁,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必须实施。我县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做好保护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天保工程主张对天然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不仅有利于生态保护,还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实现。

1天保工程主要内容及进展分析

1.1天保工程主要内容说明

所谓天保工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建设生态文明,用科学技术指导林业生产,改善林业环境,以促进经济、社会及生态协调发展的目的。对于此,天保工程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对天然林资源进行重新分类与分区,专业化管理,及时调整林业发展方向,以起到保护、培育及发展生态天然林业的目的。其二,对分区的林业进行合理保护,禁止乱砍乱伐等现象,加大生态林业建设。其三,对林区经济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妥善安排林业护理工作人员,发挥其积极意义。

1.2天保工程所取得成就说明

随着天保工程在我县区域内的有效实施,生态林保护取得了较大进展,具体成果如下:天保工程的实施,使得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好转,森林得到了有效管理及覆盖率有效增加。同时,对森林实施经济化管理,有效改善了我县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得部分闲余劳动力得到了很好转移,职工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另外,天保工程的实施,使得森林资源由政府主管逐渐向企业、个人过度,逐步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为国家带来了有效的财政收入。

2天保工程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讨论

2.1天保工程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实施的必要性及意义说明

关于森林资源的特殊作用,如涵养水源、农田防护及气候屏障作用等,对生态保护具有积极意义。如我国一些特殊的森林资源,其具有极大的不可复制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其原状。对于此,保护天然林,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施天保工程,首先是满足当前国家经济建设及林业职业群众的需要,按照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对天然林资源实施合理保护及有效开发利用,以实现林业资源有效管理的目的。但同时,在未来森林资源环境需要,应将可能构成生态资源管理造成严重破坏的一系列行为及行动进行限制,以保证资源开发与利用。

2.2天保工程的实施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前面对我县天保工程实施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说明,具体来讲,全县林业基本实现了两个增长与三个提高,即我县森林资源的积蓄及林业面积实现了持续增长,而森林质量、生态效益及资金投入得到了显著提升;森林资源在涵水、保土及制氧功能得到了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有了显著增加。同时,我县部分区域在实施天保工程以后,在保护天然林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并限制木材的开采量,对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我县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效果。

2.3天保工程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要求

天保工程最核心的目标在于保持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我县为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天保工程。对于此,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以下内容:其一,可持续发展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如生态林业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可持续发展失去其本质意义。其二,林业的破坏,最基本的原因是人们对土地及木材的需求。而基于现状分析,随着建筑行业的兴起发展,木材需求量增大,部分人员采取非法手段,肆意砍伐木材,导致林业损坏严重;因此,需要天保工程对林业进行有效管理来调减木材产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此外,森林培育是天保工程实施的主要方面,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经费的投入对天保工程部分项目实施提供必要保障,对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天保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探讨

依照以上分析,天保工程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有效的政策及技术手段实施管理,以保证其协调友好发展,促进生态改善。首先,天保工程实施,加强林业道路建设和维护,推进林业棚户区改造,把棚户区改造和山上林场布局调整合并、实施生态移民建镇相结合,实施集中供热、供水,消除森林火灾隐患,全力推进和谐林业社区建设。其次,加强制度改革,理顺企业与政府的职能及权限关系,使得企业与政府彻底分开,以保证采用市场经济的手段促进生态林发展目的。另,为保证生态林业及相关附属产业发展,政府及企业应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优势,加快旅游等资源建设,加快体质改革,大力发展特色林业经济。此外,为保障天保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政府等相关部门的资金投入也是必须资源与保证,一方面对于各类措施的实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企业也可采用融资的方式发展林业,以减少对政府的依赖,促进林业资源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及现状,生态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挑战,为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发展,生态林业必须得到保护。对于此,天保工程的提出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起到了积极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林业管理经验,就天保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有效应对措施,以便为后期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隗权,陈丽琳.宜昌市天保工程区公益林建设分析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5(6):54。

[2]高怀松,刘汝春,李保贵.勐腊生态公益林生态社会效益浅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4(12):155.

实现经济发展篇(9)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提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既说明改善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生活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又体现了党中央已经把加强残疾人事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今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这一切对于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为把握机遇,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残疾人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把残疾人事业纳入我区社会发展大局之中,以解决残疾人基本需求和加强基层工作为重点,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残疾人的根本利益,推动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建设。

一、奋斗目标

到20xx年: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使城乡重度肢体残疾人享有无障碍设施进家庭服务,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着力解决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生活问题,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改造残疾人危房40户;加大对全区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比例;发展特殊教育,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使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98%以上,继续资助大、中专新生上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文体活动,积极参加国家及市级组织的各类赛事;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建设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残疾人组织体系,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建设盟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

二、做好七项工作,全面发展残疾人事业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机遇,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努力在我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建设中,大力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开创残疾人工作新局面,使广大残疾人得到更多的实惠。积极争取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把残疾人工作列入区残联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稳定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

(二)、认真实施康复工程,推动康复工作全面开展。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相结合,将残疾人康复工作列入全区卫生工作规划,纳入村街一体化卫生服务体系,完成社区康复示范区建设和白内障无障碍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康复,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继续实施国家重点康复工程,着力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难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办法,对贫困残疾人康复给予补贴。为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9例,为截肢肢体残疾人装配假肢1例,为脑瘫儿童做矫形手术,为重度肢体残疾人配备轮椅及座便椅11件,为听力残疾人安装助听器20件,切实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

(三)、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扶持残疾人尽快摆脱贫困.

根据残疾人特点,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每年扶持50-70人,辐射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脱贫致富。重点改造农村残疾人危房,做到每年改造34户以上,争取用五年时间实现所有残疾人危房改造目标。进一步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救济和补贴政策,提高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保障标准,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基本生活。

(四)、依法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稳定扩大残疾人就业。认真贯彻执行《残疾人就业条例》,依法落实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把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工作纳入劳动监察的范围。鼓励就业岗位多、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兴办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同时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扩大残疾人就业面,使残疾人就业率逐年增加十个百分点以上。完善各级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 构功能,为残疾人就业提供职业培训和指导服务,加大对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使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多种形式的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公益性岗位,完善残疾人就业保护措施,实现残疾人稳定就业。

实现经济发展篇(10)

引言

无论是宏观调控政策还是微观调控政策,所有的经济管理手段都必须立足于科学的发展观,都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都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

一、防治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1、我国推行的经济管理制度,比如,政府采购制、国库集中支付制、财政审批制度、经济工作责任制等经济管理制度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的确收到了卓越的成效。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在上述各项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但要继续加强与完善上述各项经济管理制度使之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本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经济实施更加有效的调控政策。使我国的经济在冷热可控、快慢能控、风险必控的状态下持续、稳定、快速地向前发展。使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防治通货膨胀不仅是党中央在国家经济管理方面态度坚决,而且一定要贯彻到底的经济政策,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一致的愿望。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是经济发展、风云激荡的30年,而且也是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30年。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改革开放,同时物价的高企、楼价的飞涨也要拜改革开放所赐。这是因为高额投资对经济的剌激、巨额货币供应对经济的稀释导致了物价的飞涨。由于改革开发初期,我国的经济与法制发展的不平衡、不对称,导致了经济呈现出一种类似“畸形”的“增生”,在这种粗发式的经济“疯长”过程中,我国人民在一无政府补贴,二无国际外援的情况下付出了艰难应对“通货膨胀”的代价。

2、可以说,这种代价对于我国人民而言是无比惨痛的。因为通货膨胀的增长之快、持续之久、影响范围之大是空前的,而我国普通的工薪阶层的工资水平的上涨幅度却远远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虽然某些无良的经济学家一厢情愿地认为通货膨胀仅仅只是一种货币的表象,但是我国的民众,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积蓄被淘空却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象,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着的客观存在。这一切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经济转型期的阵痛,还应归结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我国的民主法制的不完善。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现在与未来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做好通货膨胀问题的预防措施,这是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关键性任务。为了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进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应用,以确保物价的合理控制,进行适当利率的调整。在此过程中,相关政府部分,要进行财政政策实施的综合考虑,确保国计民生问题的顺利实现,强化各个政策环节之间的流动性,确保政策整体环节的可持续性发展,以有利于市场经济形势的稳定,以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运行。由于全球性经济的兴起,我们也要根据国家形势的变化,进行国内相应政策的调节,确保汇率政策环节的顺利实施,以满足中国特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单位根环节中,我们发现,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并且这些环节的有效变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在此前提下,我们进行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环节、货币供应环节的相匹配,以确保我国对于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确保他们之间关系的协调性,以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环境的稳定。

二、关于抑制经济过热的方案设计

在实际场景中,我们发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联系非常密切,并且它们之间的联系高于其与货币供应环节的联系。目前来说,随着我们对于通货膨胀的处理模式的深化,大部分通货膨胀问题都能得到的很好的解决,这有赖于我国相关部分对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优化,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对国内物资需求的拉动,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经济协调发展措施的深化

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行经济建设相关环节的有效深化,促进国家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改变,确保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经济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外开放要从引进资本为主转变为引进智力资源为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从根本上说要依靠人才,不仅仅是依靠个别优秀人才,而是依靠人力资源的集聚。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革财税制度,要重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分权的财政体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工业的集聚、集中。

四、结语

上一篇: 手机银行的发展 下一篇: 工商管理就业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