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养殖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1 16:37:59

农村生态养殖前景

农村生态养殖前景篇(1)

一、引言

“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目前,成都市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部级试点地区,其各区县和周边地区改革和实验的案例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具体到微观单位――西部一个村庄(四川省彭州市丹景山镇石河村)而言,在汶川大地震中其支柱产业――传统农业受到很大的破坏,灾后在面对诸多约束条件的情况下,该村能否通过实行现代生态养殖业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值得考察和深入研究的。

二、现状解读

汶川大地震破坏了该村的主导产业――传统农业,使当地农民获得收入的来源遭到了破坏。从2009年起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产业脱贫”的发展新思路。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郫县民政局和德源镇人民政府的对口援助下,石河村开始发展现代生态养殖业(以养殖生态鸡为主)从而寻求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以此带动农村现代生态产业发展,实现适合村村民的灾后持续增收。目前村委提出的具体的生态养殖产业发展模式是“农民养殖户+专业合作社”,但是据我们了解合作社现在还是一个空壳,没有真正为养殖户提供什么具体的帮助。预期模式为“农民养殖户+专业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即农户负责生产――养殖生态鸡,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公司负责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并负责市场销售,其中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户和公司的信息和利益纽带。

山地鸡养殖是在2009年村政府提出 “以产业扶贫”的发展思路,确定了以发展“纯绿色生态养殖业”为今后的产业之路的背景下提出的。并且得到了对口扶贫单位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和郫县德源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对养殖大户的所关心的几个方面:一是山地鸡养殖的投入和收益情况,二是养殖户对政府支持、合作社运行的评价和期望,三是养殖户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担忧等。

综合起来,石河村山地鸡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被动销售,母鸡销路困难

从目前的市场需求和销售情况来看,公鸡由于卖相好销路很好,鸡蛋营养价值高,产量又低,更是供不应求。但是母鸡由于外形不如公鸡好而且体型比公鸡小,在农家乐点杀中不占优势,很多人买山地鸡是用来送礼,公鸡也是送礼的首选。

从目前的投入规模看,一只公鸡100元,卖公鸡的收入完全可以收回全部成本,母鸡的收益就是纯利润,母鸡滞销,要承担每月每只5元左右的养殖成本,严重影响总收益。

如何提高母鸡销售量,是目前七彩山鸡养殖存在的一大难题。如果母鸡销路好了,利润将更加丰厚。

2.筹资困难,难以扩大养殖规模

从事山地鸡养殖,一般投入要几万元,对大多数农民来说,一次性支付这笔费用有一定困难。该村经济条件普遍不好,向亲戚朋友借钱也不容易。加上农民贷款仍然是个难题,由于农民的偿还能力低,山地鸡养殖业尚不成熟,农民很难从银行待到款。

采取几家几户合伙的形式,出资比例、利益分配难以协调,有很高的合约成本,农户害怕产生纠纷,一般不选择合伙形式。所以筹资困难,是很多农户没有从事山地鸡养殖的原因。对于养殖户缺少资金也是扩大的一大瓶颈。

3.宣传力度不够,山地鸡产业鲜为人知

宣传广告是山地鸡走出石河村的双翼,目前,山地鸡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虽然曾被成都的多家媒体报道,但是在当今传媒发达的今天,一般几天前的报道都会被人遗忘,仅仅靠暂时的报道是远远不够的,成都和彭州地区了解石河村山地鸡的人少,想要被成都市民接受,以及全国人民接受,必须打出自己的品牌,做好宣传工作。

三、调查分析

从山地鸡养殖收益角度分析:

农民的收入来源于养鸡的利润,收入的提高即利润的最大化。

从山地鸡养殖成本角度分析:

通过向石河村的村支书刘光建书记了解,我们了解到,山地鸡养殖是在2009年村政府提出 “以产业扶贫”的发展思路,确定了以发展“纯绿色生态养殖业”为今后的产业之路的背景下提出的。并且得到了对口扶贫单位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和郫县德源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9年7月第一批七彩山鸡落户石河村,并且成立“山地鸡养殖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开展生产。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10万元扶贫基金,专款专用,由合作社统一支配。政府非常重视山地鸡养殖业的发展,积极动员农户加入合作社、参与山地鸡养殖;还帮养殖户进行宣传,制作宣传牌、宣传网页等;并且给予试点户无息贷款,帮助其投产。

石河村立足以发展“纯绿色生态养殖业”为今后的产业之路,将继续做大做强山地鸡养殖项目,预计扩大合作社规模,进行分批养殖,循环上市销售,更好的回笼资金,打破周期限制获取持续性收益。

其中,C为单位蔬菜种植的总经济成本,y为单位蔬菜种植的总经济收益

养殖户的收益大于其经济成本,所以山地鸡养殖项目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应该大力发展山地鸡养殖项目。山地鸡养殖项目存在规模经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以及可行性。

四、政策与建议

1.政府指派大学生村官进行专项负责

成都中级人民法院对石河村进行对口支援,除了政策扶植,资金支持,同时也派驻邵龙担任丹景山镇党委副书记作为常驻代表,但是我们觉得再安排一名大学生村官专项跟进,更有利于养殖业的做大做强。与其让大学生在地方上做些后勤工作,不如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切实做到锻炼能力,帮助农民致富。

担任村官的大学生,其自身政治素养都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低,文化浅。我国农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理念相对陈旧,迫切需要转变,这就需要在具有相对先进理念和创新观念的大学生村官来帮助农民们改变思想,转变观念。石河村当地农民保守思想严重,害怕风险,不愿进行山地鸡养殖尝试,大学生村官可以进行思想疏通,促农民思想解放。另为,作为直接与群众进行接触的大学生村官,更能了解民情,真实准确地向上级部门做出反映,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自身的知识面广、思路灵活等方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大学生与有关研究部门进行对接,宣传和推广养殖项目,联系社会资源争取到更多的帮助,大学生来统领全局,推动养殖产业的发展。

2.加大宣传广告力度,打造品牌,推向市场

我们在彭州,成都两地市场调研时发现消费者对山地鸡的认知程度非常低,人们普遍接受生态养殖的山地鸡,只是不知道哪里有卖,也不知道石河村的山地鸡,我们觉得宣传力度不够。从丹景山团委平书记那里了解到彭州市电视台,成都新闻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都对山地鸡进行过相关报道,只是报道的后续效应不是很明显。

然而石河村本身就是一个贫困村,他们没有能力资本去为自己养殖的山地鸡进行宣传,这就需要政府的平台帮助,且政府的宣传应该侧重差异化,差异化产品概念来源于消费者,消费者态度与行为研究对开发产品概念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川渝两地包括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经济水平消费者,因而我们产品定位于哪些消费群体,在哪些地区销售,这些地区消费者有何相同不同的偏好或习惯,认真研究分析,一定会找到差异化的产品概念来包装山地鸡。以打造出一款立足于健康养身食品的品牌,形成品牌效应,以让更多的人熟知山地鸡的营养价值,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打开销售渠道,提高收益。

3.关于技术培训

当地的养殖户丁师傅向我们介绍,很大一部分的鸡苗在成长期死亡,带来巨大损失。农民的养殖知识普遍匮乏,缺少技术支持,只有在技术环节进行指导,才能更好的促进养殖收入的增长。由大学生村官具体负责,联系成都市妇联,又由成都市妇联牵头,由四川三联家禽有限责任公司想村民提供免费学习40天,主要学习育雏知识,免疫程序等,由石河村选派2―3位能吃苦耐劳、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社员在近期内参加培训。在动员农户大规模参与生态鸡养殖项目时,成都市家禽产业协会会长邹平到村进行技术讲座。

4.关于销售渠道,打开母鸡的销售市场

养殖的公鸡体型较大,颜色好看,购买的人非常多;相反,母鸡因为体格较小,变得无人问津。如果能扩大母鸡的销售,养殖收入将会得到极大地提高。

找到四川农科所,成都农科所对山地鸡的影响价值进行科学的分析,使人们认识到母鸡的效用价值,自然而然就不愁销路了。

母鸡肉蛋白质的含量比例较高,种类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有增强体力、强身壮体的作用。母鸡肉含有对人体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类,是国人膳食结构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来源之一。母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5.山地鸡养殖资金来源的改善和拓宽

目前石河村山地鸡养殖户资金来源主要来源是靠向亲朋好友借款,和向饲料商赊账,少量的政府扶贫款投入。而这样却严重地制约着山地鸡养殖的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就必须改善和拓宽。首先,石河村是贫困村,可以通过政府利用扶贫款对山地鸡养殖进行倾斜,已对其先期成长起到重要支持作用。并合理充分利用对贫困村追加的项目经费(扩建3000只山地鸡养殖场)。其次,可以在政策上对石河村山地鸡养殖的贷款服务降低门槛,这个需要协调各方的力量。再次,因为石河村当地没有多大的资金能力,可以以合作社向社会召集基金,给予社会资金利息的方式、甚至入股,来拓宽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农村生态养殖前景篇(2)

在县委组织部对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创新创业的不断引导与鼓励下,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悉心指导下,龙港镇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结合当地实情,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创业增收,创建斑嘴野鸭生态养殖中心。

二、项目经济及社会必要性评价

凤江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由于种植业收益率低及凤江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所限(易涨水,经常遭受台风侵袭),导致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如何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破解这一瓶颈,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摆在当前的一道难题。

凤江村群众有养殖的传统习惯,养殖积极性高,但由于品种单一、生产原始、技术落后,且防疫工作不到位,导致成活率低甚至造成鱼鸭的大批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打击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此外较小的养殖规模没有给养殖户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因此让农民真正做到养殖增收,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农村养殖的紧迫课题。

三、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野味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经过人工喂养结合野外放飞的野鸭,能很好保持纯正野性。其肉质细嫩,脂肪少,野味浓郁,并以其低胆固醇,低热量、瘦肉率高、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高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我县绿色野味品种少之又少,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千家万户的餐桌、宾馆、酒店等到处都是施展魅力的地方。野生水禽养殖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商机,随着人民对食品安全及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对于生态野味消费需求量将会逐年快速上升,后市一路看好。

经调研,我们认为根据凤江村区域位置及市场特点,结合龙港城区的消费水平,非常适宜在此地开展斑嘴野鸭生态养殖。由于本县鲜有人进行斑嘴野鸭养殖,市面上极少量斑嘴野鸭皆由外地运入,仅见于个别高档酒店,运输费用占产品成本很大部分,造成该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极大限制了普通消费者对斑嘴野鸭的消费需求。因此,我们认为高品质的野味养殖业在我县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前景。

四、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养殖规模与方法

苍南县福利蛋鸭养殖场由残疾人创办,是全县规模较大的蛋鸭养殖基地。自2006年创办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合作社得到较好发展。现养殖场共有水域面积约4亩,杂地面积约3亩,养殖场面积较小,因此需要发展立体生态养殖业,充分发挥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去年底大学生村官到该养殖场做完调研后认为蛋鸭养殖市场饱和度高,附加值低,建议该社可利用多年的养鸭经验,合作发展斑嘴野鸭生态养殖。斑嘴野鸭抗病能力强,味道纯正,营养价值高。该品种野鸭养殖在我县尚属空白领域,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增收明显,前景广阔。若市场销路能够打开,可扩大生产规模,进行野鸭及鸭蛋深加工处理,带动本村及临近村农户发展相关生态养殖业、禽畜加工业,共同致富。

所谓生态养殖主要是用谷物、玉米、豆类和黑麦草作为主食喂养野鸭,河道放养经济鱼虾类。野鸭吃剩食物可扫入河道作为鱼食,小部分鸭粪可滋养水生浮游生物供给鱼虾食用,大量节省鱼虾饲料。竞争力弱的小鱼小虾还可以成为辅食供放飞野鸭时它们自主觅食之用,增加鸭子野性。大部分鸭粪还田用作黑麦草肥料或作为邻近番茄、柑橘等经济作物肥料。副产品野鸭蛋可直接供应市场或供应食品加工厂进行深加工。野鸭毛亦可销往附近羽绒被服厂。相信依靠科学养殖和精心管理,野鸭生态养殖一定大有发展前景。

现在养殖场已经着手扩建原鸭舍。5月底引进种苗1500羽进行试养,加盖室内飞棚。先在网棚内饲养,等技术成熟再进行放飞养殖。

2、 具体建设内容

(1)养殖棚舍建设

初步建设鸭舍3栋,雏苗舍1栋,加盖室内飞棚,河道修整及清淤,第一期投资6万元。

(2)种苗及食物费用

第一年引进三期共9500羽种苗19万元,人员管理费(3人)一年4.8万元,野鸭食物及鱼虾苗成本20万。

(3)其它费用

防疫费0.5万元/年,保险费0.5万元/年,河道及场地租赁费1万/年,交通、通讯、技术培训费等1.7万。明年准备建造一座孵化厂约8万元,这样能大幅减少种苗成本。

以上几项共需资金61.5万元。

五、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该品种野鸭饲养90-120天左右可上市,据目前市场价,每只可卖80-120元,每天食物和管理费用约为0.3元/只。一年能养3批,每批4000 只,一年能养12000只,初步计算纯利在40-50万元左右。如果市场反应良好,养殖经验成熟,准备在明年扩大养殖规模并向邻近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推广经验,大量供应市场,走共同致富之路。

六、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

农村生态养殖前景篇(3)

山西省作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循环经济试点省、生态省试点省和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实施城乡化策略。山西省城乡生态化就是要遵循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实现城乡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的演进过程,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1]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还含有自然和社会两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产业下的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生态产业注意到了自然生命生态系统中本无废物的事实,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共生”的生态调控原则,而生态产业协调了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复合生态系统在某一发展阶段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得以持续发展。[4]基于城市和农村生态系统下的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农业、农民和农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看,“三农”实质上分别对应着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即农村→自然、农业→经济、农民→社会,可见,三农现象不只是经济或社会领域内的问题,“三农”之间形成了“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关系,相互作用,协同发展。[4]

二、城乡生态化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分析

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可以作为山西省城乡生态化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根据榆次区20个村、灵石县14个村和保德县16个村的调查,目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

村建立水源保护区占调查村总数的100%,村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占调查村总数的38%,基本上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村委能主动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而且有30个村地下水资源受到煤矿区的影响,占调查村总数的60%,农村主动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存在一定的问题。

2.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在榆次区、灵石县和保德县城周边村污水没有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距离榆次区、灵石县和保德县城较远、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没有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村尚未做到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村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直接倒入深沟和深坑内;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52%,但各村推广的户数并不多。在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方面,能够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户用沼气村达到调查村总数的100%,但各村发展的户数并不均衡;村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能源生态模式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6%;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的村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

3.企业对农村外部不经济性的影响。

村周边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已经建立,有效地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村周边不存在污染问题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在拥有煤炭资源丰富的灵石和保德县,由于煤矿企业的开采,村内存在一定面积的土地坍陷问题,村内存在坍陷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48%。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村内已经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占调查村总数的100%。

4.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各村能推进健康养殖,在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方面,已经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力求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但人畜混居现象彻底改变的村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已经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力求提高养殖的规模化水平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能够通过养殖小区发展沼气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能够通过养殖小区生产有机肥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但不能有效地进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0%;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村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

5.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按标准化生产,强调采取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村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在种植区域普及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50%;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50%;实施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50%。#p#分页标题#e#

6.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村对农产品种植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均为0;村对煤矿废弃地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均为0。但所调查的村均能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占调查村总数的100%,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7.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村能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但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的力度不够,村庄绿化工程建设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6%;庭院绿化工程建设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2%;通道绿化工程建设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6%;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6%;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64%。

三、城乡生态化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1.公众参与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基于主动自愿原则,以农民个体为主导,农民具有科学的环保意识,按照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对农民自身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规范,农民在构建良性生态环境中自觉参与治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行为。推广秸秆免耕覆盖栽培、秸秆还田、生产沼气、用作食用菌生产等成熟技术。严禁露天焚烧秸秆污染空气,或者将秸秆随意堆放在公路沿线、林盘、院落,或者抛入河道堵塞沟渠。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行为。有效地进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农村沼气建设行为。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要与改厨、改圈、改厕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充分利用沼气综合技术,对规模化养殖场的粪便、污水进行处理,产生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料,治理农村养殖污染。农业循环经济行为。开展“节水、节药、节肥、节种”等清洁生产技术。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农药施用要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控防技术,农膜要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规模化生产。农村河道疏浚行为。配合水务部门全面疏浚镇村河塘沟渠,清除河塘淤泥、杂物垃圾、杂草飘浮物,严禁向河道沟渠倾倒农业生产垃圾,建立河塘长效管理维护机制。村庄容貌整治行为。按照“清洁、秩序、优美”的镇村整治标准,村庄要集中清理乱搭建、乱堆放、乱贴画等现象,农户房前屋后保持整齐洁净,做到村居整洁,庭院绿化,村庄秩序井然,环境优美。资源环境保护行为。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重视自然恢复工程建设。

2.法律管制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制定环境法规,对农民个人的行为进行限制。

排污限制。根据政府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管理的实施意见》,在已划定的畜禽养殖禁养区、适度养殖区基础上,加强监督管理,禁养区内不得从事畜禽养殖。适度养殖区内要引导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对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治污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三同时)”制度,逐步实现畜禽粪污治理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规范畜禽养殖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畜禽养殖场的环境日常监管,禁止畜禽养殖场直接向河流、水体排放粪污;对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畜禽粪污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以及向水体超标排放、倾倒畜禽粪污等违法行为,由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查处。对规模化养殖场、畜禽养殖小区及庭院养殖户要根据污染的影响程度分类进行指导与治理。对分散的小规模庭院养殖,主要依靠加强宣传,推行人畜分居,实行畜禽圈养或拴养,鼓励建设沼气处理设施,配套“一池三改”等技术措施,引导粪污还田利用。对规模化养殖场,要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种养结合、达标排放的要求,指导养殖业主进行综合配套治理———采用节水措施,减少污水排放;铺设污水管道、实施雨污分流、完善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建造与养殖量相匹配的防雨水冲刷(流失)的干粪堆仓和污水处理池,保持养殖场整洁卫生等措施,强化养殖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

技术限制。

农村生态养殖前景篇(4)

经过多年养殖探索,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明显,发展前景看好,符合产业政策导向,既能促进林区生态文明,又是山区林农致富的新门路[1]。

1建德石蛙生态养殖的环境优势

1.1自然环境优越

建德市地处浙西山区,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7.4 ℃,降水量1 600 mm,日照总时数1 760 h,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光湿同步,气候条件优越。拥有森林面积15.7万hm2,森林覆盖率75.4%,立木蓄积量359.15 m3;小流域38处,水库塘坝5 010座,正常库容1.1亿m3,中国著名品牌“农夫山泉”就诞生于此。境内溪流众多、沟壑密布,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十分适宜许多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繁衍,也十分适宜石蛙人工驯养繁殖。

1.2人工养殖技术趋向成熟

石蛙俗称石鸡,学名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由于石蛙驯养难度大,国内养殖技术滞后,尤其是人工规模化养殖几乎空白。经过多年驯养实践,建德市在野生石蛙驯化、亲蛙培育、蝌蚪孵化、幼蛙饲养、石蛙病虫害防治及活饵饲养技术等方面,都居国内领先水平。根据建德市石蛙养殖实践技术编制的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2004年由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推广实施。

2建德石蛙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1石蛙产业发展历史

建德历史上盛产石蛙。严州府进士方延熹就对在《陈源捕石蛙歌》中这一山珍极品作了广告:“状如蛤蟆,产山涧石穴中,大者可达一斤,肉洁鲜美,村人取以供客。”20世纪80年代,建德市建德林场、寿昌林场进行野生石蛙圈养试验。90年代后期,该市许多农户开始人工养殖石蛙,2000年后,新安江、洋溪、更楼、莲花、下涯、大洋、三都、航头、大同、李家等地都办起了不同规模的石蛙养殖场,经过养殖实践,养殖户均已掌握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2.2建德石蛙人工养殖现状

建德现有石蛙养殖场12家,从业人员有山区林农、城市居民、下岗职工、退休干部、大学博士生等。2003年新安江、莲花、下涯实施“石蛙生态养殖”项目,获建德市农业经济发展项目奖。

2004年,实施杭州市项目“棘胸蛙无公害养殖产业化”;同年,市水产行业协会编制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db33-1/t068-2004),由杭州市质量监督局颁布实施。

2005年,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电脑监控生产,黄粉虫车间实行温控;注册“大洲源”牌(2007年更名“新安江”牌)石蛙精致包装上市。同年,引进外地客户,在大洋镇创办鑫泉石蛙养殖场。

2006年,市林业局与下涯镇政府联合发出通告,将洪村樟坞林区列为石蛙生态资源保护区。同年,实施市科技特派员项目“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及养殖技术推广”,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创造的“沟渠式蛙池”,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140231.3)。莲花东林石蛙养殖场的养殖技术,在央视七频道播出30 min,并录制成光盘向全国发行。

2007年,2家石蛙场成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月28日,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创办“中华石蛙网”()。8月18日,建德市千岛石蛙专业合作社成立,6家有一定规模的石蛙养殖场成为首批成员,9月30日,浙江电视台以“石蛙养殖用上电脑、旅游开发请你支招”为题,在“1818黄金眼”民生版,对建德打造石蛙产业“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进行特别报道。同年12月28日,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林学院召开,笔者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就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和产业发展情况作了交流。

2008年,在推广实用新型专利“沟渠式蛙池”的基础上,国家专利局受理了建德市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的“集约型孵化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 1 0164150.0)、鲍强明的“一种锅底型石蛙蝌蚪变态养殖池”(申请号2009 2 01118657.2),吴成根、张建荣的“石蛙卵块采运技术”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报。此外,引进活饵新品种大麦虫、中草药防治石蛙病害、温控充气孵化等有突破性进展。浙江卫视六频道拍摄了专题节目。

2009年,在完成浙江省高效生态渔业项目“建德市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杭州市农业发展基金扶持项目“石蛙沟渠型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基础上,石蛙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建德市石蛙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列入浙江省2009年“种子种苗工程”项目,新丰石蛙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安江’石蛙产业化养殖技术”,列入杭州市“金桥工程”技术攻关项目。正在实施的还有杭州市科技项目“石蛙亲蛙选育与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建德市产业提升、标准化示范基地水产首席专家项目等。

2010年1月,浙江省林业厅授予建德市千岛石蛙合作社为驯养繁殖示范基地。

3建德石蛙产业的发展前景及经济效益分析

3.1建德驯养石蛙的发展前景

建德市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县级风景旅游城市,区域优势明显,距长三角经济发达的高消费城市群近,交通便捷流畅,人工规模养殖石蛙市场前景广阔。

3.1.1体现山区特色,符合产业政策导向。2003年“非典”风波后,国家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出发,适时提出野生动物资源要从过去野外资源获取为主转向人工繁育为主。建德石蛙产业的兴起,既适合本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符合国家对野生动物产业政策导向[2]。

3.1.2减少滥捕野生石蛙,促进林区生态文明。野生动物属于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重要生物链,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自己。石蛙是野生动物一员,保护野生石蛙是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行动。野生石蛙资源越来越少,仅靠野外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唯有靠人工繁育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3.1.3丰富市民菜肴,改善饮食结构。石蛙素有“蛙中之王”、“山珍极品”之称,在历代宫廷御膳中享有佳馔之名;列于参、翅、骨、肚、窝、掌、蟆、筋“八珍”之七[3]。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近20%,含17种氨基酸、其中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尤为丰富,谷氨酸达11.9%;还富含va、v■、v■、vc及尼克酸、矿物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疗保健成为热门,人们不仅对菜蓝子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而且调节口味的档次也越来越高。石蛙这一稀缺佳肴,不但味美可口,而且夏天可以清凉解毒,冬天可以温虚补阴,男女老少皆宜,是滋补身体的佳品。目前,野生石蛙在市场上几乎买不到。开发石蛙这一传统山珍佳品,让其成为广大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工驯养繁殖石蛙是唯一的选择。

3.1.4造就石蛙科技繁育管理队伍。石蛙是野性极强的两栖动物,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十分特别。因此,人工养殖石蛙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钻研,掌握石蛙的生活习性规律,在实践中学会选种、繁殖、防病、治病等技能[4]。随着人工驯养繁殖石蛙规模的扩大,必将出现一批养殖石蛙的技能高手,为建德做大做强石蛙产业提供人才资源。

3.1.5有利林农调整产业结构,致富于民。目前市场上1对种石蛙可卖200元,1kg商品石蛙夏天可以卖到200元,春节期间包装成礼品蛙可卖到300元。石蛙是两栖冬眠动物,适宜长途运输,冬季把石蛙放在透气的包装盒里可以存放1个月以上。元旦、春节期间把石蛙包装成高档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市场前景看好。

3.2发展石蛙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石蛙生态养殖从野生石蛙驯化、繁育、产卵,到蝌蚪孵化变态、幼蛙培育、成蛙养殖、商品蛙出售,全过程一般需要2~3年。以建德市莲花东林和下涯洪村二家石蛙场2008年和2009年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为例,2家石蛙场2年共产商品蛙4 000 kg,幼蛙7万只,蝌蚪11万尾,共获利润42.9万元,年平均利润21.4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42.9%,当年投入回报率69.6%,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4结语

建德养殖石蛙环境优良,历史悠久,技术领先,市场前景看好,经济效益明显,政府应当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促进石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让南方的石蛙同东北的林蛙、海南的虎纹蛙一样点亮活跃一方农村经济。

5参考文献

[1] 胡长贵,沈跃仙,吴成根.打造建德石硅产业的实践与设想[j].渔业致富指南,2008(3):11-13.

农村生态养殖前景篇(5)

经过多年养殖探索,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明显,发展前景看好,符合产业政策导向,既能促进林区生态文明,又是山区林农致富的新门路[1]。

1建德石蛙生态养殖的环境优势

1.1自然环境优越

建德市地处浙西山区,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7.4 ℃,降水量1 600 mm,日照总时数1 760 h,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光湿同步,气候条件优越。拥有森林面积15.7万hm2,森林覆盖率75.4%,立木蓄积量359.15 m3;小流域38处,水库塘坝5 010座,正常库容1.1亿m3,中国著名品牌“农夫山泉”就诞生于此。境内溪流众多、沟壑密布,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十分适宜许多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繁衍,也十分适宜石蛙人工驯养繁殖。

1.2人工养殖技术趋向成熟

石蛙俗称石鸡,学名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由于石蛙驯养难度大,国内养殖技术滞后,尤其是人工规模化养殖几乎空白。经过多年驯养实践,建德市在野生石蛙驯化、亲蛙培育、蝌蚪孵化、幼蛙饲养、石蛙病虫害防治及活饵饲养技术等方面,都居国内领先水平。根据建德市石蛙养殖实践技术编制的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2004年由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推广实施。

2建德石蛙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1石蛙产业发展历史

建德历史上盛产石蛙。严州府进士方延熹就对在《陈源捕石蛙歌》中这一山珍极品作了广告:“状如蛤蟆,产山涧石穴中,大者可达一斤,肉洁鲜美,村人取以供客。”20世纪80年代,建德市建德林场、寿昌林场进行野生石蛙圈养试验。90年代后期,该市许多农户开始人工养殖石蛙,2000年后,新安江、洋溪、更楼、莲花、下涯、大洋、三都、航头、大同、李家等地都办起了不同规模的石蛙养殖场,经过养殖实践,养殖户均已掌握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2.2建德石蛙人工养殖现状

建德现有石蛙养殖场12家,从业人员有山区林农、城市居民、下岗职工、退休干部、大学博士生等。2003年新安江、莲花、下涯实施“石蛙生态养殖”项目,获建德市农业经济发展项目奖。

2004年,实施杭州市项目“棘胸蛙无公害养殖产业化”;同年,市水产行业协会编制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DB33-1/T068-2004),由杭州市质量监督局颁布实施。

2005年,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电脑监控生产,黄粉虫车间实行温控;注册“大洲源”牌(2007年更名“新安江”牌)石蛙精致包装上市。同年,引进外地客户,在大洋镇创办鑫泉石蛙养殖场。

2006年,市林业局与下涯镇政府联合发出通告,将洪村樟坞林区列为石蛙生态资源保护区。同年,实施市科技特派员项目“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及养殖技术推广”,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创造的“沟渠式蛙池”,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140231.3)。莲花东林石蛙养殖场的养殖技术,在央视七频道播出30 min,并录制成光盘向全国发行。

2007年,2家石蛙场成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月28日,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创办“中华石蛙网”(china-shiwa.com)。8月18日,建德市千岛石蛙专业合作社成立,6家有一定规模的石蛙养殖场成为首批成员,9月30日,浙江电视台以“石蛙养殖用上电脑、旅游开发请你支招”为题,在“1818黄金眼”民生版,对建德打造石蛙产业“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进行特别报道。同年12月28日,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林学院召开,笔者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就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和产业发展情况作了交流。

2008年,在推广实用新型专利“沟渠式蛙池”的基础上,国家专利局受理了建德市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的“集约型孵化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 1 0164150.0)、鲍强明的“一种锅底型石蛙蝌蚪变态养殖池”(申请号2009 2 01118657.2),吴成根、张建荣的“石蛙卵块采运技术”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报。此外,引进活饵新品种大麦虫、中草药防治石蛙病害、温控充气孵化等有突破性进展。浙江卫视六频道拍摄了专题节目。

2009年,在完成浙江省高效生态渔业项目“建德市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杭州市农业发展基金扶持项目“石蛙沟渠型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基础上,石蛙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建德市石蛙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列入浙江省2009年“种子种苗工程”项目,新丰石蛙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安江’石蛙产业化养殖技术”,列入杭州市“金桥工程”技术攻关项目。正在实施的还有杭州市科技项目“石蛙亲蛙选育与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建德市产业提升、标准化示范基地水产首席专家项目等。

2010年1月,浙江省林业厅授予建德市千岛石蛙合作社为驯养繁殖示范基地。

3建德石蛙产业的发展前景及经济效益分析

3.1建德驯养石蛙的发展前景

建德市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县级风景旅游城市,区域优势明显,距长三角经济发达的高消费城市群近,交通便捷流畅,人工规模养殖石蛙市场前景广阔。

3.1.1体现山区特色,符合产业政策导向。2003年“非典”风波后,国家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出发,适时提出野生动物资源要从过去野外资源获取为主转向人工繁育为主。建德石蛙产业的兴起,既适合本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符合国家对野生动物产业政策导向[2]。

3.1.2减少滥捕野生石蛙,促进林区生态文明。野生动物属于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重要生物链,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自己。石蛙是野生动物一员,保护野生石蛙是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行动。野生石蛙资源越来越少,仅靠野外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唯有靠人工繁育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3.1.3丰富市民菜肴,改善饮食结构。石蛙素有“蛙中之王”、“山珍极品”之称,在历代宫廷御膳中享有佳馔之名;列于参、翅、骨、肚、窝、掌、蟆、筋“八珍”之七[3]。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近20%,含17种氨基酸、其中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尤为丰富,谷氨酸达11.9%;还富含VA、V■、V■、VC及尼克酸、矿物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疗保健成为热门,人们不仅对菜蓝子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而且调节口味的档次也越来越高。石蛙这一稀缺佳肴,不但味美可口,而且夏天可以清凉解毒,冬天可以温虚补阴,男女老少皆宜,是滋补身体的佳品。目前,野生石蛙在市场上几乎买不到。开发石蛙这一传统山珍佳品,让其成为广大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工驯养繁殖石蛙是唯一的选择。

3.1.4造就石蛙科技繁育管理队伍。石蛙是野性极强的两栖动物,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十分特别。因此,人工养殖石蛙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钻研,掌握石蛙的生活习性规律,在实践中学会选种、繁殖、防病、治病等技能[4]。随着人工驯养繁殖石蛙规模的扩大,必将出现一批养殖石蛙的技能高手,为建德做大做强石蛙产业提供人才资源。

3.1.5有利林农调整产业结构,致富于民。目前市场上1对种石蛙可卖200元,1kg商品石蛙夏天可以卖到200元,春节期间包装成礼品蛙可卖到300元。石蛙是两栖冬眠动物,适宜长途运输,冬季把石蛙放在透气的包装盒里可以存放1个月以上。元旦、春节期间把石蛙包装成高档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市场前景看好。

3.2发展石蛙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石蛙生态养殖从野生石蛙驯化、繁育、产卵,到蝌蚪孵化变态、幼蛙培育、成蛙养殖、商品蛙出售,全过程一般需要2~3年。以建德市莲花东林和下涯洪村二家石蛙场2008年和2009年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为例,2家石蛙场2年共产商品蛙4 000 kg,幼蛙7万只,蝌蚪11万尾,共获利润42.9万元,年平均利润21.4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42.9%,当年投入回报率69.6%,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4结语

建德养殖石蛙环境优良,历史悠久,技术领先,市场前景看好,经济效益明显,政府应当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促进石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让南方的石蛙同东北的林蛙、海南的虎纹蛙一样点亮活跃一方农村经济。

5参考文献

[1] 胡长贵,沈跃仙,吴成根.打造建德石硅产业的实践与设想[J].渔业致富指南,2008(3):11-13.

农村生态养殖前景篇(6)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环境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是提升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环境设施的投入水平直接关系到城乡环境质量。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特别是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已成为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1,2]。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现状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3,4]。本文主要通过相关资料查询、分析考察,用准确数据指出延安市梁家河流域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提出延安市梁家河流域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对各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有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梁家河流域农村环境现状分析

1.1自然概况

梁家河流域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东南方向5km的文安驿镇210国道以北,全流域包括梁家河村、梁家塌村、舍和沟村、木瓜山村共四个行政村,共有393户,总人口1133人,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梁家河村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梁家河流域位于文安驿川饮用水源地(为延川县县城地表水水源)上游,梁家河河水流向为自南向北,梁家塌村、梁家河村、木瓜山村沿梁家河干流由南向北沿河分布;舍和沟沿梁家河支流分散分布。

1.2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1.2.1畜禽养殖污染

近年来,按照延安市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该流域4个村坚持“远抓枣果、近抓畜”的产业发展思路,发展枣果面积4000亩,发展养殖大户80户,猪存栏2000余头,鸡5000只,牛存栏252头,使整个流域农村村民收入显著提高,养殖业已经成为该流域农民致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梁家河流域内的规模化养殖比率不高,大部分养殖方式沿用传统的家庭式养殖模式。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及冲洗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内,对位于下游的延川县县城地表水水源造成了污染,夏季极易滋生蚊蝇,也会成为传播病菌的途径。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使流域内脏、乱、差矛盾突出,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当地最主要的污染源。因此,梁家河流域的养殖业发展威胁着流域及县城居民的饮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1.2.2村庄生活污染

梁家河流域内因农村经济条件限制和观念意识落后,加之大部分村庄缺乏统一规划,住宅建设没有与村庄道路、排水沟渠统一考虑,因此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大部分未经有效处理,随意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倾倒,尤其是排入河道内,严重影响了下游水质质量。不仅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而且由于污水的渗漏和随河水漂流,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及河道的严重堵塞和污染。与此同时,随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水冲式厕所的使用、农民洗澡条件的改善,将会使得农村水污染问题凸现。生活污水问题解决不了,农村群众生活水平难以实质性提高。

此外,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已不再只是草秸、草灰等有机垃圾,“白色垃圾”、塑料制品等有害垃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成份不可降解,而且析出物具有毒性。

1.2.3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严峻

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流域的四个行政村近期支柱产业已确定为畜禽养殖,规划发展养殖大户80户,正以其在农业中不断扩大的比重逐渐改变着该流域的农业生产结构,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经济带动作用。但与此同时,这种转变也使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显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特有的气候和地形地貌造就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延川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林草覆盖率36%,植被以草丛低矮灌木为主。水土流失是延川县的一突出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条件的全面恶化,是延川县多年农业生产以及生态建设徘徊不前的致命因素。长期面临的水土流失使区域表土层不断剥蚀,土壤贫瘠,地表植被难以形成良好的覆盖度。此外,植被物种相对单一,生态循环链相对脆弱,人类生产的每次不良侵入,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显著的破坏。

(2)农业结构转变消减了一部分人对种植业的热情。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努力。部分粮、果种植农户转变为畜禽养殖户,使其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其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也使当地只有持续投入才能形成一定程度维系的农业生态,有可能出现因缺乏持续投入而荒废的情况。

(3)河道侵蚀严重。经实地调查,梁家河流域内村庄和河渠的绿化覆盖率很低,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河川两岸缺乏植被和必要防护措施的保护,河水的冲刷对河道侵蚀严重。

(4)行政村的绿化没有达到绿化标准,村庄缺林少绿、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与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中“生态良好”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2梁家河流域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1水污染治理

为了对流域内的畜禽养殖污染及生活污水污染进行综合整治,确保下游城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按照“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根据建设地自然资源情况,按照“因地制宜,满足功能,方便管理”的要求;综合考虑投资和效益的关系;坚持“低投入、多产出、上档次、上水平”的方针,采用建设大型沼气工程集中处理人畜粪便和采用人工湿地处理优质杂排水的方式来治理。以沼气技术为纽带,将沼气、养殖和种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形成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完善沼渣、沼液及沼气利用,保证环境整洁,物尽其用。优质杂排水成分简单,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无需消耗动力,运行简单方便。

2.1.1人、畜粪便处理

(1)梁家河村、梁家塌村和木瓜山村人、畜粪便产出量预测

沿着梁家河河道有三个行政村,分别为梁家河村、梁家塌村和木瓜山村,梁家河人、畜排泄物预测量为7.5m3/d,人、畜粪便冲洗污水为30m3/d。具体畜禽粪便及污水产出量预测见表1。

表1梁家河河道各村畜禽粪便产出量预测表

(2)舍河沟村畜禽粪便产出量预测

舍河沟村位于梁家河的支流,畜禽排泄物预测量为4.35m3/d,人、畜粪便冲洗污水为40m3/d。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舍河沟村畜禽粪便产出量预测表

(3)粪便收集方式

由木瓜山村起,至梁家塌村共4.4km,区域内沟壑纵横,地形高差约20m。区域内地形高差较大,地形支离破碎,不利于管道敷设;由于流量较小,粪便易在管道内沉积;管道易堵塞。 根据现场踏勘,区域内共形成5处较集中的养殖户,在每个养殖户集中区域设置一座粪便收集池,容积25~30m3,沼气工程建设位置设置在养殖户比较集中的梁家河村东侧。采用5t吸粪运输槽车进行清运,日处理按30t测算,每日运输次数6次。

舍河沟村现已着手进行集中式养殖工程的建设,系统紧邻养殖区,设计采用管道式收集方式。

沼气工程建设方案

梁家河上游区采用人工清干粪工艺,沼气工程的发酵原料粪便悬浮物少,固形物浓度较低,设计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工艺。具体工艺设计采用中温UASB高效厌氧工艺,水力停留时间(HTR)4d,COD去除率80%~85%,池容产气率1.0~1.2m3/(m3•d)。按照废水30 t/d,COD 10000mg/L,有机负荷为2.5 kg COD/ ( m3•d)设计,消化池容积约为120 m3,池容产气率按照1.0m3/(m3•d)计算,沼气产生量约为120 m3/d。

舍河沟村禽畜养殖场沼气工程的发酵原料以粪便为主,而粪便悬浮物多,固形物浓度较高,设计采用升流式厌氧固体反应器(USR)工艺。具体工艺设计采用中温USR厌氧消化工艺,有机负荷2.5 kg COD/ ( m3•d)、池容产气率0.9m3/(m3•d)设计,消化池有效容积约为290m3,水力停留时间(HTR)7d。每天产生畜禽粪便为4.35t/d,粪便含固量20%,TS为0.87t/d;

沼气产生量:0.3m3/kgTS,则沼气产量为261m3/d;总粪污量:总粪污量为40m3/d,此时固含量2.2%,;沼渣量:按TS量的35%,则产生的沼渣为0.3t/d。

在稳定的工作运行状况下,沼气经气水分离器、脱硫净化塔净化处理后作为燃料使用。沼气作为清洁高效能源,热值为5500kcal/m3。沼气在经过阻火器后,通过燃气管道直接供区域养殖场和农户用气。

2.1.2优质杂排水处理

优质杂排水(洗衣、洗米、洗菜、洗澡废水)成分相对简单,可以应用生态湿地的方式处理,然后达标排放。这种处理方式将节约成本,便于操作,产生较好的环境效益。

拟按照一个行政村一座人工湿地的规模设置,设置4座人工湿地系统,在人工湿地前端设置厌氧调节设施,并按照分流制的要求,设置单独的优质杂排水污水管道,以保证人工湿地雨季的稳定运行。

2.2生活垃圾污染治理

2.2.1治理对策分析

梁家河流域内有梁家河村、梁家塌村、舍和沟村和木瓜山村4个行政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梁家河流域村庄基本情况

农村生活污染治理主要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由于农村生活污染涉及范围大,不同规模的村庄存在的问题不同,其整治方法也不应相同。梁家河流域的村庄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主要沿着梁家河沟道分布3个村庄,舍和沟分布在舍和沟沟口,平均每个村子常住人口100人左右,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00kg/d,总的垃圾量400kg/d,年垃圾量146t/a,没有必要在流域内建设垃圾填埋场,可以在各村庄设垃圾台,将生活垃圾收集起来,运送到周围附近的垃圾场统一填埋。延川县已经规划在禹居、文安驿两镇之间建设日处理垃圾15吨的垃圾填埋场,梁家河流域的生活垃圾可以送到该填埋场填埋。

2.2.2治理规划方案

建设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包括垃圾收集台、垃圾压缩设备和垃圾清运车辆配备。根据梁家河流域内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规模平均为100人,每半个月清运一次估算,生活垃圾产生量按照1kg/p•d计算,每个村半个月生活垃圾产生量1.5t,每村可以设1.5m3的垃圾台2个,整个流域配备1台垃圾车,用于垃圾清运。具体建设规模如表4所示。

表4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程项目规模

2.3生态环境恢复及治理规划

生态环境恢复及治理规划主要包括村庄美化绿化和梁家河流域生态防护林建设两部分内容,其中村庄美化绿化面积约2.1万m2,流域生态防护林绿化面积约16.5万m2;以庭院、村庄、道路、沟渠两旁绿化和村周围一片林建设为主要内容,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形成“道路沟渠林带化,乡村园林化,人口居住区坡面风景化、生态化”的造林绿化新格局。具体生态环境恢复及治理规划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生态环境恢复及治理规划内容

2.3.1村庄美化绿化

2.3.2梁家河河川生态防护林建设

(1)道路绿化

加强规划,以轴带面,与村庄整体绿化景观及周围大的绿化生态背景共筑清晰完整的绿化网络。重点做好道路两侧行道树与绿化带的建设,行道树宜选择旱柳、速生杨、刺槐、元宝枫、侧柏等本地适生的乡土乔木,并可搭配一些常绿乔木。绿化带的植物配置要呈现植物多样性展示景观,采用不同群落聚集栽植,各植物品种之间有机过渡。

(2)一村一片林建设

结合地方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的实施,制定山林种植规划和年度种植计划,组织开展山林建设。具体实施时要注意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在制定作业设计方案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力求使作业设计与当地农村实际及群众的意愿相结合。二是注重选择乡土树种,实行针阔搭配,绿化与观赏相结合。三是注意选择经济林种树种,与群众增收相结合。尤其在“一片林”建设上,大都选择实施了适合当地生长的苹果、梨、红枣、花椒等经济林,沙棘、速生杨等有经济价值的兼用树种,或在村庄四周直观迎坡面栽植侧柏、火炬等风景林。山林建设初期计划每村营建约50亩。梁家河川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将增加林地土壤蓄水的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抑制水土流失,最终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河川生态防护林建设以“一村一片林”为基础,以形成村庄建林、流域连片的河川水土流失防护林体系为目标,而防护林的建设宜选用针阔混交型、经济林型等,林分结构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带、网、片相结合,充分发挥森林的防护效能和提供林特产品的能力。此外,根据树种特征、立地条件、经营目的,主要选择乡土树种,有条件可引进成功的外来树种,包括马尾松、落叶松、冷杉、云杉、圆柏、漆树等多类树种。经过改造以后,单层次结构的林分转变为复层结构的林分,可以改良土壤,不断提高地力。

在河道上游进行生态防护林建设的同时,也应对河道进行适当的疏通,对局部堤岸进行工程防护,对全线河川进行植被恢复,从而实现防、疏、截、治、保相结合的河川综合整治模式。

3结语及建议

综上所述,针对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流域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采取沼气+人工湿地生态模式,解决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的问题;建设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应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采取村庄美化绿化和梁家河流域生态防护林建设的方案改善梁家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但是,要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为广大农民提供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农业的全面发展,除了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还要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农村各项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林洁.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7):49-52.

[2]郑晔,刘志祥,王勇术.在新农村背景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J].社会科学研究,2012,6:25-29.

农村生态养殖前景篇(7)

风景区建起生态园

2008年,广东省英德市黄花镇溪村来了个陌生人。溪村风景如画,这个人一眼便看上了这里,这人叫冯加昕。他找到村干部,说要租块儿地搞农业,村里就将废弃的村小学和周边的一块地租给了他,租期40年。

接着,他便带着人来这里整修田地,建办公用房,挖鱼塘,修凉亭……在过往的村民看来,这里不像要种地,更像要搞个生态园,真正能够种东西的土地面积少的可怜。当启德农业的招牌树起来后,冯加昕的身份才被外界所知――启德农业技术总监,而土地也摇身一变,成为农业示范园区。

“我们这个基地并不是为赚钱,而是要给农民一个示范,让他们亲眼看到技术不仅能改变传统农业,也能让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事半功倍。”冯加昕告诉记者,这也就是为什么启德是一家农业开发公司,而非环保科技公司的原因。

启德农业成立之初的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无论对着农民谈环保技术,还是对着资本商讲农业种养殖,冯加昕和他所创办的这家公司都步履蹒跚。于是,他萌生了开展示范种养殖的想法。而这也吸引了苏培森的眼球,启德农业就是早年靠IT起家的苏佩森所投资的,这座公司并非囿于某一城市的写字楼,而是很接地气地坐落在农村大山之中。这里是当地风景名胜区英西峰林走廊的核心地带,也是全省出了名的贫困地区,苏佩森和他所投资的启德农业在这里正做着实验――通过先进的技术令当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此他先后为启德农业投入了两千多万元的资金。

对外宣传上,广东启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物科技研发、推广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以实用农业技术研发及成果销售为核心,业务覆盖农业、工业、商业等多个领域。公司长期致力于解决环境污染排放问题,以达到零排放目标为己任,拥有干式无臭养猪、养鸡技术,有机蔬果种植技术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技术以及废污水处理技术和垃圾场除臭技术等,已开发的多种有机种养殖技术已成功帮助众多村民实现共同致富。而溪村村民看到的更像是一个农家院――旅游时节,这个农家院里挤满了周边过来歇脚的游客。

环保与致富并重

几个月前,启德公司的基地刚刚有500头生猪出栏,这让冯加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因为这意味着启德农业示范养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运用高效环保零排放健康养殖模式,每头猪较传统养殖方式多创造利润168.9元。

据了解,养殖废水的污染已成为国内主要污染源之一,而产生废水最多的地方就是猪场,每头猪平均每日排放50公升的废水及耗费100克生化需氧量,相当于6―8人每天排出的粪尿量。且我国生猪存栏量世界第一,如此庞大的数量,若是将未经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河流沟渠中,将对整个河流及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利用纯天然生物技术在猪栏内对猪的排泄物进行无臭处理,实现无臭味、零排放、零污染,再将这些回收的废弃混合物,通过启德高效的堆肥发酵技术,在21天内转化为高效有机肥,再返还给大自然,实现一个经济的循环。这是冯加昕在养殖生猪之前的想法。这样一个生产流程,可以将启德的多个核心技术串联,更可将传统养猪和环保养猪的利弊全盘呈现。

在启德生猪养殖的过程中,前来考察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对于这个坐落在风景名胜区且紧挨村落的生猪养殖厂,所有人都很好奇,真的没有污染吗?

“真的没污染,真的不臭!”冯加昕拍着胸脯向他们保证。当记者走到猪舍旁边时,只淡淡的闻到些许气味,这和人们以往所见的养殖场区别很大。猪舍的清洁作业是用农作物碎末垫料铺垫后再统一清理,清理出来的混合物被运到了一旁的堆肥池,再配合相关技术即可在21天内制作成高效有机肥,实现额外收益。另外,绿色猪肉价格可比市场价高出10%。

“猪舍底部的垫料是通过收集木糠、竹糠、木薯杆、果树枝干、建筑废旧材料等有机废弃物,在‘废弃物加工中心’粉碎、晒干、打包后制成的,在猪栏内铺设这些垫料辅料,加入环控液,猪粪与垫料辅料混合后,在环控液的作用下,臭味完全消失,猪场内不再肮脏潮湿、臭气熏天。”冯加昕说,这个流程实现的关键就是启德公司生产的环控液,这也是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冯加昕看来,启德农业主推环保养猪农业园,技术支撑就是零排放健康种养殖技术。而环保养猪农业园建设的意义非常突出:能够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并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

启德高效环保零排放健康养殖法的优势在于,环控液喷洒在养殖空气中,可抑制有害菌;禽畜的排泄物不会腐败,里面所含的病菌得到清除,因此能大大降低人畜疾病的发生几率。该技术投资小,禽畜成活率高,农产品品质高,农业废弃物全部回收,经过启德公司国际领先的发酵技术,生产出高效有机肥。其次是衍生出环保碳、鱼饲料、蚯蚓养殖等等整个生态系统的环节,实现环保效益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化。另外,有机肥可改良土壤,经过环控液作用制造出的高效有机肥里含有大量的有益菌,放到土壤里可恢复板结的土壤原生态,使土壤恢复种植农作物的能力。

“在解决养殖业和种植业污染的问题后,畜禽养殖可以在靠近居民聚居地进行,而不被赶到大山角落。特别是现在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在清理污染严重的养猪场,强制性将养猪场迁到偏僻山区,那里又是饮用水水源所在地,所以不论将它们搬到哪里都是一个污染环境的过程。协调养殖户与政府间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养殖场达到零排放零污染,社会便会少一分怨言多一份和谐。”冯加昕认为,启德农业的技术可以向全国推广。

除了养殖生猪,启德还在基地挖了一个鱼塘,建了一个棚子养蚯蚓,辟出了一块生地做土壤改良。这些让启德的基地成为了一个生态种植基地,各种产品生产之间存在供需链条,环保的同时也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身处贫困村,启德农业也不忘将自己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公司是广东顺德扶贫开发协会的理事单位,苏佩森更成为这个协会的副会长。在广东,顺德对口帮扶的就是英德市,启德农业也成为顺德扶贫的一面招牌。

2012年,地处顺德区的广东美的集团在自己对口帮扶英德市的贫困村用上了启德公司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为村中建起了第一座环保“公厕+垃圾站”。美的集团驻村帮扶工作队每年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启德农业提供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服务,启德农业安装喷洒装置,每个小时进行一次喷淋,实现公厕和垃圾站的无味化,这一试点也将逐步在当地推广开。

技术推广迎来新契机

2013年10月初,对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2003年以来,浙江省开展该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生态养殖前景篇(8)

(二)划定目的

通过划分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对我市的畜禽养殖按不同环境功能和区域的要求实行分类管理,进一步调整、优化我市畜禽养殖业生产布局,推行生态化养殖,实现畜禽养殖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污染,以达到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

(三)划定意义

科学地划分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有效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四)划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年

(五)划定原则

1、严格依法保护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工业区等环境敏感区的原则。

2、保障城区、城镇人口密集区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原则。

3、重点流域沿岸一定范围内畜禽养殖污染预防的原则。

4、公路、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主干线两侧一定范围内景观保护的原则。

(六)划定类型

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为禁养区、禁建区和可养区。

1、畜禽养殖禁养区

畜禽养殖禁养区是指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规定,在指定范围内禁止任何畜禽养殖的区域。禁养区范围内已建成的畜禽养殖场,由所在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农林场负责整治。

2、畜禽养殖禁建区

畜禽养殖禁建区是指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规定,限定畜禽养殖数量,禁止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的区域。禁建区内现有的畜禽养殖场由所在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农林场负责整治。经依照法定程序责令限期治理,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并达到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无法完成限期治理的,应搬迁或关闭。

3、畜禽养殖可养区

除禁养区、禁建区以外的区域,原则上作为畜禽养殖可养区。市、镇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市畜牧业发展规划》,依法对可养区内畜禽养殖规模实施严格控制,划定规模化畜禽养殖集中分布区,集中区外的可养区不得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控制散养户养殖规模。在畜禽养殖可养区内从事畜禽养殖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其污染防治措施及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

二、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划定

(一)畜禽养殖禁养区

1、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畜禽养殖禁养区

(1)市城市规划区:西至福厦高速公路、石竹山,东至福厦铁路、瑞岩山、东南村,南至步履岭、龙江南岸的溪下村、观音埔村、玉融山、下梧村、师大分校、苍霞村,北至汽专线、金鸡山、洪宽五路的范围及外延1000米区域。

(2)各镇镇区规划用地范围及外延500米区域。

2、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畜禽养殖禁养区

(1)东张水库汇水区:东张、一都、镜洋三镇汇水到东张水库的所有陆域、水域范围。

(2)虎溪水源地汇水区:城关水厂以上流域汇水区。

(3)各镇(街)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库流域汇水区,包括建新水库、东皋水库、万利水库、山前水库、占贝水库、东方红水库、庄上水库、糖果块水库、梨庄水库、乌仔底水库、犁壁桥水库、十八重溪水库、北林水库、梨洞水库、海尾溪水库、香城水库、西溪水库、乌江水库、里下底水库汇水区。

(4)长乐三溪水库、西皋水库,侯溪兜水库流域汇水区在市境内区域,包括南岭镇马斜村,城头镇南田村、南冲村,镜洋镇琯口村、西边村等。

3、主要流域、输水渠道畜禽养殖禁养区

(1)龙江干流两侧外延1000米范围内,龙江支流两侧外延500米范围内。

(2)东张水库至山前水库的高干渠和东张水库至江阴东江水厂地面库的江阴渠道两侧外延500米范围内。

4、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畜禽养殖禁养区

石竹山风景名胜区、黄檗山风景名胜区、瑞岩山风景名胜区、南少林寺风景名胜区、目屿岛风景名胜区、东壁岛、三山温泉规划区、灵石山森林公园、玉融山公园、龙山公园等用地范围及外延500米区域。

5、市级以上工业区(开发区)畜禽养殖禁养区

市行政区域内经批准成立的市级以上工业区,包括: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阴工业集中区、元洪投资区、出口加工区、洪宽工业村、龙田工业区、镜洋工业区等规划用地范围及外延500米区域。

6、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畜禽养殖禁养区

福厦高速公路、渔平高速公路、福厦铁路、324国道两侧500米范围内区域。

(二)畜禽养殖禁建区

1、城镇规划区畜禽养殖禁建区

(1)市城市规划区用地范围外延1000-2000米的区域。

(2)各镇镇区规划用地范围外延500-2000米的区域。

2、主要流域、输水渠道畜禽养殖禁建区

(1)龙江全流域(含干、支流)汇水区,包括玉屏、龙山、龙江、音西、宏路、石竹、阳下7个街道行政区和海口镇的东岐、东峤、李厝、晨光、后路、海口等村除禁养区外的范围。

(2)东张水库高干渠两侧外延500米、低干渠和天宝陂灌渠两侧外延200米内除禁养区外的范围。

(3)大坝溪、渔溪、迳江全流域汇水区范围。

3、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畜禽养殖禁建区

石竹山风景名胜区、黄檗山风景名胜区、瑞岩山风景名胜区、南少林寺风景名胜区、目屿岛风景名胜区、东壁岛、三山温泉规划区、灵石山森林公园、玉融山公园、龙山公园等用地范围外延500米至2000米区域。

4、市级以上工业区(开发区)畜禽养殖禁建区

市行政区域内经批准成立的市级以上工业区规划用地范围外延500米至1000米区域。

5、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畜禽养殖禁建区

(1)福厦高速公路、渔平高速公路、福厦铁路、324国道两侧500米至一重山范围(不含下里部队农场)。大真公路、福北公路两侧至一重山范围。

(2)各镇主要交通干道两侧500米范围内区域。

6、其他畜禽养殖禁建区

(1)镇村居民、文教、医疗区外延500米范围内区域。

(2)海岸线以内500米范围内区域。

(3)镇村主要河流两侧200米范围内区域。

(三)畜禽可养区

除上述规定的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范围以外的区域原则上作为畜禽养殖可养区。在可养区内兴建畜禽养殖场,选址必须经科学论证,符合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规定,不得影响周边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并须经有权审批部门的审批。

农村生态养殖前景篇(9)

1、贵妃鸡养殖

贵妃鸡与普通鸡不同,其价值比普通鸡稍高。贵妃鸡外表各异,以三冠、五趾、黑白花羽为其最典型的特征,显得十分美丽,因此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贵妃鸡饲养90日龄就可上市售卖,养殖500只的成本在8000元左右,重量在3~4斤左右。售价达到每只100元左右,纯利润每只70元,一年收入真不可少。养殖2千只,一年赚10万元没问题。

2、甲鱼养殖

甲鱼是十分常见的一道菜了,也有很多人觉得甲鱼是十分珍贵的,现在几乎各地许多地方都在养殖甲鱼,因为在很多宴会中,尤其是农村的宴会上甲鱼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证明这很有价值,其实甲鱼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也是用途广泛的滋补药和中药材料。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也逐渐增强。

养殖一亩秧苗重量以0.5斤为例,可养2000只,成本2万元左右,一年重量1.5斤/只左右,这个价格可捕鱼,目前甲鱼售卖价格约32元左右。

因此,一只一斤半的甲鱼能卖48元左右。2000只能销售96000元,除去养殖成本,利润只能赚7-8万元,当然如果是投喂颗粒饲料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了。

3、野兔

农村致富小项目有哪些?野兔肉蛋白质比瘦猪肉高出50%,比羊肉高出一倍,脂肪仅为猪肉的1/16、羊肉的1/7,胆固醇含量为猪肉的1/3、鸡鸭肉的2/3,因此深受市场宠幸,特别是在南方市场,农村养殖致富项目野兔现60-70元/只仍供不应求,且现国内的饲养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4、养鸽业

养肉鸽的成本大大低于肉用鸡。肉鸽饲养简单、投资少、成本低、用粮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是有发展前途的养殖业,也是快速致富的好项目,适合国营农、林、牧场和专业户饲养。

5、肉犬养殖

狗对大家来说很常见,不仅是人的灵魂,也是人的朋友。然而,肉犬就与宠物看家犬不同了,犬肉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有补肾、壮阳等药用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犬养殖前景更加广阔。饲养肉犬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养殖行业,不仅是成本低的养殖项目,利润也很高,利润主要取决于肉犬的生长速度、肉犬的市场价格、饲料成本等因素。

养殖200只的话,成本大约2万元左右,养到40斤左右的样子,就可以上市了。近年来,各地肉犬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而且价格也有所上升的,特别是广东、广西等地价格都达到了15元/斤,一只狗能卖600元左右,200只的话就是120000元,除去成本,利润在10000元以上的养殖项目。

肉犬养殖市场前景广阔,利润空间大,培育良好,赚钱非常容易。当然犬类一直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有的人对于吃狗本来就心里抗拒的狠,还是要结合自身情况决定!

6、奶牛

如果具备饲养条件,可以放心发展。奶牛是我国目前发展潜力较大的畜种。就畜种生产力水平来看,奶牛是饲养报酬较高的畜种,其饲料转化率居畜禽之首,是目前发展前景广阔的致富门路。

7、生态养猪

生态养猪,这种养猪模式主要适宜于300~1000头左右的适度规模生猪养殖场、养殖大户及养殖小区。是中科院博士周传社和他的几位师兄、师弟,共同研发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养猪模式:利用生物发酵原理处理粪尿,从而解决农村粪污随意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生态养殖前景篇(10)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59-02

养蜂作为一项传统的养殖业,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自上世纪初引进活框养蜂技术以来,现代养蜂开始起步,上世纪后半叶养蜂业开始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养蜂技术仍很古老,以家庭业余方式饲养、小规模经营、手工操作为主,要实现农村蜜蜂养殖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1 我国农村发展养蜂条件优越

我国农村地域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跨越多个气候区,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人均蜜粉资源面积较大,分布着被子植物达24400种,其中已查明的蜜粉源植物达14317种,发展蜜蜂养殖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南方地区不但全年可从事养蜂生产,还是繁殖蜂群和培育蜂王的理想基地。

古田县位于福建东北部,全县土地面积2385平方公里,森林履盖率达67.8%,最高峰石塔山海拨1611米,最低地方水口镇海拨仅有65米,地势落差大。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短夏长,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20℃,年平均降水量1400-210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607.4小时。古田县立体气候明显,森林履盖率高,生态植被良好,自然生态独特,是中华蜜蜂的“生态乐园”,是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据调查,古田县蜜源植物达上千种,主要有:山鸡椒、盐肤木、紫云英、薄荷、泡桐、板粟、女贞、胡枝子、槐树、乌饭树等。

2 发展养蜂业在“三农”中的重要作用

2.1 发展蜜蜂养殖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蜜蜂养殖技术含量低,设备简单,操作容易,男女老少均可从事。一是养殖不需要专门的场地,不占耕地。二是养殖所使用的工具简单,农民可自己制作,专业工具如蜂帽、割蜜刀、摇蜜机等价格也便宜。三是养蜂省力,大部分时间不需要专人看管,只要定期消毒、打扫卫生及冬季定期补饲,劳动强度不大。

2.2 发展蜜蜂养殖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投入成本低,一般情况下发展一群蜜蜂仅需300元,一般农户均可接受。二是发展蜜蜂养殖具有“吹糠见米”的功效,当年投资一般当年就可收回成本,一群蜜蜂年产蜂蜜15-35公斤,产值可达1000元。有关资料显示,养蜂投入与产出比为1:8.8,优于养猪、养羊和种植业,投资回报率高。

2.3 发展蜜蜂养殖是农村精准扶贫好项目。养殖蜜蜂是一项大有潜力的经济型产业,风险小投资少,只要政府稍加扶持,引导贫困农民发展蜜蜂养殖,容易形成“一村一品”产业优势,脱贫致富就有可靠的产业项目。

2.4 发展蜜蜂养殖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蜜蜂养殖特有的蜂箱保护、蜂蜜收割技术,以及蜂蜜作为上等的旅游产品,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很适合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可有效促进农村旅游业健康发展。古田县的白岩洞、白溪草场、高岗草场等地既是蜜蜂良好的生活地,又是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2.5 蜜蜂可为农作物传花授粉,促进农业增收。蜜蜂的采蜜活动可帮助农作物、牧草、经济林木等传花授粉,经过蜜蜂授粉能使油菜增产40~60%,果树增产50%,瓜果增产50~60%,蜜蜂授粉已成为当代农业有效的增产措施之一,所创造的价值要比蜂产品的直接价值高出数十倍。因此,蜜蜂被称为“农业之翼”,植物的“红娘”,西方国家把蜜蜂授粉作为养蜂业第一要素来考虑。

2.6 发展蜜蜂养殖可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生存和发展。发展蜜蜂养殖会提高当地植物授粉总量,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平衡和保护作用。所以,发展养蜂业对保护生态、对生物进化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 当前农村养蜂业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蜜蜂养殖主要以中华蜜蜂为主,也有部分人养殖西方蜂种,如意大利蜂等。中华蜜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独有的宝贵蜂种,其适应性强,发病率低,产量稳定,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采蜜,非常适合我国山地定地饲养,目前已知野生原种有5种。古田县野生中华蜜蜂资源丰富,几乎每个村都有野生蜂群,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野生蜜蜂把巢建在村民家中的事经常发生,甚至县城居民家中也有野生蜜蜂筑巢。

古田县蜜蜂养殖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养殖蜂种均为中华蜜蜂,很多养蜂户都是通过代代相传,延续发展至今。据调查,目前有10个行政村比较集中养殖蜜蜂,有100多个自然村都有零星养蜂户,从事养蜂人数在500人左右,基本上分部在高海拔和植被茂密地区。古田县蜜蜂养殖以兼职方式为主,每户养蜂从业人员一般2人,年龄最小46岁,最大83岁,文化程度以小学为主,平均每户饲养20群蜂,年收入可达2万元。

4 当前农村养蜂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蜜蜂养殖虽然历史悠久,蜜源丰富,但还处于生产无序,技术落后,产量较少,产品单一,效益低下,市场封闭,配套服务缺乏,扶持政策滞后的原始阶段。

4.1 养蜂人员老龄化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留在村里养蜂人员更是如此。据调查,古田县养蜂人员中年龄最小的46岁,最大的83岁,老龄化问题给养蜂业敲响了警钟,如果没有年轻人的传承,人工养蜂将成为历史!

4.2 蜂农文化素质低下。据调查,蜂农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是高中毕业,最低的未上过学,绝大部分是小学文化,养蜂人员素质低下,养蜂新技术难以推广。

4.3 假蜂蜜的冲击。由于蜂蜜鉴定缺乏科学权威的标准,蜂蜜真假难辨,假蜂蜜在市场大行其道,有一位养蜂技术人员叹息道,市场上的蜂蜜80%都是假的,如此大量的假蜂蜜对养蜂业造成了致命的创伤,严重扰乱蜂蜜市场秩序,极大影响人们购买心理,降低了人们购买意愿。

4.4 销售渠道单一。由于蜂农大都住在偏僻乡村,蜂产品交易方式还停留在最原始状态,买家必须到蜂农家里购买,这种原始而单一的销售方式,极大地限制了蜂蜜的销量,制约了养蜂业的发展。

4.5 发展规模受限。蜜蜂养殖必须有足够可利用的蜜源,每个地区蜂群数量不可过多,蜂场不能过于拥挤,蜂场之间要达到一定距离,而且蜂群太密会引起蜜蜂相互打架。因此每个村养殖户数量不宜太多,这制约了养蜂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4.6 组织化程度低。当前农村养蜂产业发展低下,不足引起政府重视,而养蜂户零星分散各地,难以组建养蜂协会进行协调。造成当前农村蜜蜂养殖户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容易形成恶性竞争。

5 促进养蜂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县虽然自然资源,蜂蜜品质优良,养蜂产业发展空间大,但也存在较多问题,要发展养蜂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理顺体制,科学规划,加强培训,规范市场,建立示范基地,促进养蜂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5.1 加强领导,理顺体制。一是农业部门成立专门的养蜂管理机构,理顺体制,加强养蜂业的领导。二是成立养蜂协会,由专业人员和养蜂户组成,负责养蜂技术交流,增强养蜂发展科学化,促进养蜂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增加扶持政策力度。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争取养蜂纳入国家补贴范围,提高农户养殖的积极性;实行银行优惠贷款和政府贴息的方式,鼓励农民发展;引进适合优良蜂种在当地农村推广。

5.2 加强部门配合,强化市场监管。一是加强外地养蜂户的进入管理,强化外来蜂种的引进管理,有效保护地方优良蜜蜂品种。二是加强市场监督力度,强化蜂产品市场监管,实行严格的检测和准入制度,净化蜂产品市场,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蜂业的健康发展。

5.3 加强培训,提高养蜂人员技术水平。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强化养蜂人员技术培训,增强养蜂人员素质,提高养蜂技术水平,造就一批懂养蜂技术、懂经济管理的新世纪养蜂业人才,促进农村养蜂业的大发展。

5.4 建立养蜂示范户示范场,带动农村养蜂业全面发展。在养蜂饲养好,条件成熟的地方,开展养蜂示范户或示范场,在“专”字上做文章,推广活框养蜂等新技术的应用,以点促面,带动农村养蜂业繁荣发展。

5.5 强化品牌意识,加强产品开发。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发展无污染养蜂基地,生产绿色蜂蜜产品;加强养蜂品牌开发与保护,树立本地特色品牌,提升农村养蜂知名度;培育养蜂企业,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提升养蜂科技含量;加大蜂产品的深加工,丰富蜂产品种类,促进养蜂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5.6 强化养蜂业与其它产业的有机配合。一是加强养蜂业和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结合,如药材基地、茶叶基地、干鲜果基地、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既可以为蜜蜂养殖提供优质的蜜粉源植物,又可以有效提升农作物产量,发展高质量生态有机食品。二是加强养蜂业和乡村旅游业的结合。蜜蜂养殖作为传统养殖业,其特有的饲养技术与蜂产品,能够有效提升农村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内涵,丰富农村旅游产品,推动农村旅游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下一篇: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