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0 16:38:14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1)

随着国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视和深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和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育人的重要目标。[1]2017年新修订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将生物学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宗旨,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学核心素养[2],因此课程、教学、评价都要基于核心素养来设计和实施。下面以“DNA的复制冶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摇摇

一、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分析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生命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理性思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涵,科学探究是理性思维的实证过程,在形成生命观念、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义务。[1]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需要我们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会什么,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4]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宗旨的生物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展,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的原生态,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和生物学基本观点[5],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确定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对生命现象及其运作的理解和认识,是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生命观念、思维和方法,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有机升华。“DNA的复制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内容,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6]。学生已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DNA双螺旋结构等知识背景,教师在分析学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理解结构和功能的内在联系;运用假说———演绎法推测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感悟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通过分析推测复制过程的经典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的方法,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建构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功能的概念,体会科学技术的应用;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大胆想象和猜测,培养科学的思维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找准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三点

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本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本节课学科核心素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找准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立足点、切入点、支撑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功的关键性前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了启发式、自主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确立了本节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立足点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切入点是体验假说———演绎;支撑点是科学探究。

(三)定位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助推剂

精心设计教学主线,准确分析教情、学情,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助推剂。教师把科学探究的过程设计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生物学思想和方法[3],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达成对生命的理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素养基础。

二、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教学中,在层层设疑、解疑、演绎推理过程中,学生体会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课堂围绕“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冶这一探究主线实施[6],处处渗透着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达成课堂的核心素养目标。

(一)利用前概念创设新情境

前概念是学习新概念的基础,利用学生已有概念的回顾,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图片呈现问题:DNA化学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建构生命观念。指导学生推测:DNA复制的场所可能在哪?进一步引发思考:一个DNA复制后形成两个子代DNA的4条链可能的组成方式有哪些?问题解决的同时伴随着新的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教学中发挥科学前概念的正迁移作用,使之成为学习新概念的铺垫、资源,成为新知学习的新增长点。

(二)立足核心素养点,开展探究活动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并不是在每节课都要充分体现和落实,根据学习内容、学情等不同,每节课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培养点,围绕培养点开展探究活动,有效的探究活动不仅直接影响核心素养中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落实,也间接影响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达成。在本节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立足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等生命观念,演绎与推理、归纳概括、建构模型等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品质等。1.科学探究建构DNA的复制方式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学习中,沿着“发现问题———做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冶这一主线,感悟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DNA分子复制的方式。发现问题。根据导入环节设疑:一个DNA复制后的子代4条链可能的组成方式有哪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绘图、板图交流可能的复制方式———半保留、全保留复制、弥散复制。作出假设。学生根据问题交流结果作出假设: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是全保留复制;DNA复制是弥散复制。演绎推理。教师设置了5个递进的问题:设计此实验的关键思路是什么;怎样区分用肉眼看不到的DNA分子;若亲代DNA用同位素15N标记,放在含有14N的环境中培养,亲代、子一代、子二代DNA分别含有哪种N元素;实验中如何将不同N元素组成的DNA分子区分开;亲代、子一代、子二代DNA都分别进行离心,结果怎样分布。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绘图、板图交流,在师生交流过程中,预测DNA三种复制方式形成的子代DNA的可能情况,以及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实验验证。学生利用学具动手制作DNA复制的模型,模拟复制方式,初步建构半保留复制的概念,体会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佐证学生的推理结论。得出结论。在前面推理、模拟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2.讨论———探究建构DNA复制过程本环节分两个板块进行,首先教师呈现科恩伯格的两个实验研究,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分析、获取信息、找关键词,推测DNA复制可能需要的条件:模板、能量、原料、酶等。其次,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演示DNA复制的动态和连续变化过程,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交流以下问题:DNA复制的条件、场所、时间、结果?DNA复制的特点、意义,如何保证其准确性?同时结合大肠杆菌半保留复制图例,用数学方法计算三代中含15N-DNA的比例。在此过程思维的碰撞中,聚焦构建概念,学生再次体会生命观点。

(三)课堂总结拓展,课后反馈巩固

师生共同梳理主体知识,重温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深化对DNA复制的整体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学生提出:DNA复制是从一端开始还是两端开始复制呢?两条链复制是同时的吗?是同一个方向进行吗?有些问题远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指导学生对部分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使学习达到一个更新更高层次。结合学生质疑,教师呈现图片,展示DNA复制的多起点、两条链反向延伸的特点,拓展了课堂内容,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课后教师设计了5道重要概念的反馈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深化DNA复制这一重要概念。

三、思考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以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总目标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准确定位每节课核心素养的立足点、切入点,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创造机会,多组织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活动,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设置递进式的问题,创设学习的真实情景,是启发学生思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生物学课程分为初中、高中两个学段,初中侧重于生物多样性及其分类,以及细胞、遗传、进化、生态系统等概念的初步理解;高中侧重对细胞、遗传、进化、生态等概念进一步深入探讨,深入到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活动的机制,更加关注生态学和进化思想[5]。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上,两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如何进行无缝衔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宗旨的课堂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元素,但同时衍生出新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如何利用生物课程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索生物科学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且思且实践。

参考文献:

[1]吴成军.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6(10).

[2]赵占良.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J].中学生物教学,2016(1).

[3]谭永平.中学生物课在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价值和基本任务[J].生物学教学,2016(5).

[4]蔡文艺,周坤亮.以“核心素养冶为中心的课程设计[J].辽宁教育,2014(7).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2)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力强调,高校教师务必要把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用好,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达成协同效应[1-2]。2020年5月,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专注的是专业知识的内容传授,而忽略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思政元素育人的作用[3-4]。在目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重设口腔医学课堂教学,有机融入思政育人目标,完成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已成为口腔医学课堂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5-6]。本文以《口腔生物学》课堂教学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如何融入课堂教学,以及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及意义。

1修订教学大纲,重塑教学目标

《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7]。以往很多高校的教学大纲,主要是围绕专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来制定的,一般会忽视思政育人目标,在专业课与基础课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育人环节,设置育人目标,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三者有机融合,合理设置,形成有机的育人体系[8],将育人的思政内容有机的整合进课堂教学环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及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口腔医学人才是口腔医学的培养目标,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将课堂教学内容的各级目标与育人目标一致,把育人目标细化的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章节中,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中,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实施。如《口腔生物学》中口腔生态系部分章节内容,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口腔生态系概念及组成,熟悉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了解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作用;能力目标则通过对生态系宏观和微观的认识,培养学生从多维度多视角的去认知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育人目标则通过联系生态失衡造成的影响,倡导绿色生态平衡理念。

2打造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机融入思政育人元素

2.1改进策略,拓展路径与方法。高校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力拓展思政融入课程建设中的方法及路径,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9-10]。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课堂教学育人体系[11-12]。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广的进入课堂,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得到了极大丰富,学生学习的便捷性也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在逐步提高。在此背景之下,借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策略,巧妙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其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及爱国情怀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的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改进的。2.2创新组织形式,协同课程思政育人。随着现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都在改革的如火如荼,借此教学模式改革之际,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育人功能的同向同行,切实体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13-14]。如今很多高校教师也都在努力探索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现在的高校课堂教学离不开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也是丰富多样,如精品资源共享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资源,将优秀的网络课程及网络短视频教学合理融入课堂教学;增加教学软件的辅助实现智慧课堂的教学,构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增加研讨课及考察课的教学比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2.3设定过程思路,规范课堂流程。在常规课堂教学流程基础上,实施规范化教学流程,通过旧知引入回顾知识,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新知传授指导教学,结合应用巩固练习,知识归纳完成总结,课后思考拓展运用。建立规范化课堂教学体系,在规范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和提炼思政育人元素,逐渐形成完善的思政元素资料库,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凝练形成规范的统一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育人元素及课程融入点,使规范的课堂教学体系及育人元素体系的有机双重融合统一,并通过完善配套建设形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而推动课程思政的引领和示范作用[15-16]。2.4深入挖掘剖析,精准提炼育人元素。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细致梳理课堂内容,深入挖掘并提炼思政育人元素,将思政育人元素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既可提高专业课教师把握课程思政的能力,又可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从知识点挖掘素材,可以发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以对科学问题的反思分析和经验教训,可以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也可以是学科发展历程、著名人物的故事、教师个人经历等等,都可以成为思政元素挖掘切入点。例如《口腔生物学》绪论引入中,我们可以通过口腔科医生的工作状态导入。再如《口腔生物学》微生物学部分,在讲到口腔细菌中的致龋菌时,口腔链球菌是必讲的细菌,其是唾液中的优势菌群,也是在龋齿形成过程中的主要菌群之一,是重点讲述内容。因为此处涉及的细菌较多,各类细菌的作用又不尽相同,学生学习记忆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管能动性,提升学生科学钻研的浓厚兴趣,本人便结合自身主持的口腔链球菌的国自然基金项目,从科研选题到项目立项,到创新发现等环节过程中凝聚的点点滴滴,通过切身体会与学生探讨科研背后的故事。

3考核与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3.1思政育人目标纳入过程性考核。考核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是对教学成效的判断,对教学各环节起着有益的促进,以往期末考核以终结性考核为主,根据目前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过程性评价有机融合是形成性考核的必然要求。将思政教育的考核目标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相统一,实现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课程形成性评价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反馈教师教学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效果,对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对学生理论素养和价值观念等深层次方面的综合考评体系,以达到口腔医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标准是必要的。在设计过程考核时,可以将育人元素设计成有一定深度的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课堂思政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17-18]。例如,口腔微生物一章内容包括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牙菌斑及其生物膜、口腔正常菌丛、口腔生物膜疾病与微生物关系,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应了解口腔生态系影响因素,掌握牙菌斑生物膜概念,了解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及组成,了解生态平衡对维持口腔健康的作用,熟悉常见口腔微生物,了解不同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此部分考核内容除常规考核外,可以通过安排学生查阅资料、开展调研、小组讨论、总结汇报的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结合上述基础知识组织学生查阅口腔生态学、口腔致病菌等相关资料,参与到临床专业教师开展的口腔流行性疾病调查,组织学生通过PBL分组讨论口腔微生物在龋齿形成中的作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实践能力等。3.2增加学习渠道,构建多样化过程评价体系。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专业课或基础课课程性质不同,积极探索开拓多渠道多方式学习途径,利用相关网络课程资源,开展PBL小组讨论等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期末理论试卷考核、实验考核、网络课程考核、实习调研、总结汇报、平时(PBL等讨论)考核等相结合,分别按照不同比值权重相加,全方位衡量学生学习效果。例如,我们在《口腔生物学》课程考核中,增加了过程性评价的不同环节。参与小组讨论项目占10%,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测评得出此项分值;观看老师指定的网络课程占10%,通过学习通可以实时查看学生观看进度;参加实习调研占10%等,增加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进而多方位多层次评价学生。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3)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在学校的核心教学理念中,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学,培养出一批批性格积极向上、具有一定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的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素养培养主要是指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知识水平能力等方面。教师将核心素养教学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素养教学的范围不仅局限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还是一种扩大的目标教学,通过一些优秀的文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性互动活动较多,容易提高学生的投入程度和知识吸收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可实践性。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方案

1.发散性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在现代的小学教学中,教师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生态化的教学课堂,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从学生年龄特殊性进行分析,语文学习的过程较为枯燥,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现时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激发他们学习小学语文的动力和热情。例如,在设计《乌鸦喝水》的教学方案时,教师要从语文知识的角度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可以列举出具有相近形状的字组,如“鸟”和“乌”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对字形的认知能力,可以进行相关联想解释,“乌”的意思是黑色,而乌鸦是一种黑色的小鸟,诸如这种解释,并利用相关的图片进行解析,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字形和意思的印象。随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在课文中找寻相近字形,并且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更加深入锻炼思维能力。

2.多媒体应用教学课堂

对于如何建立小学语文“以生为本”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对小学语文课堂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身能力。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人类对图形信息的吸收能力远高于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小学生也是如此。开展动态化的多媒体应用教学模式,就可以将一些语文知识融合到图片资料或者视频资料之中,用较为直观的模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和印象的加深,在加深理解后,学生还可以有效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李时珍》这篇课文的时候,小学课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该人物形象无法有个良好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小视频,或者课文中涉及的草药相关图片资料,作为辅助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扩展性的知识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不断扩展课外知识的同时,学

生也会提高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更加渴望了解到其他领域的知识。

3.协作式教学模式

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课堂上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设置具体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语文学习相关的任务,让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小组任务,比如通过课文话题探讨,不断地在思考中提升感知能力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又或者通过小文章撰写、实物制作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应用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提升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致。教师在课堂结束后,将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行阶段性的实物展示,这既是一种教学成果的检验,通过成果展示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人才培养的需求了,教师要实践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有着许多不同的途径,但不管是什么方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都要充分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明确简洁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思维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分析,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4)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对优化教学模式的需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规定要“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大多为题海战术,刷题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动手实践的机会几乎没有,甚至连高考必考实验,很多学生在高中三年都不能全部做一遍。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立足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创客教育能让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的有效转变,让原本以知识灌输为主的物理课堂融入更多的实践探究、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创客理念,给多彩的物理课堂提供有利条件。这种可以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既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创新充分融合,最终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模式。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对优化学习方式的渴望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传统物理教学总是强制学生接受大量的理论、公式、定理等,但这些理论、公式、定理因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远,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很难达到先贤们的认知高度,导致学生在似懂非懂中听课,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接受,在一知半解中应用,最终导致物理学习越来越难,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创新想法越来越少。而创客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努力将教师如何“教”转变成学生如何“学”。通过这些学习方式的改变,更能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团队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物理教学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技能的强化,而这些正是传统教育所缺乏的。通过创客教育融合下的物理课堂,学生一来可以做到对课程知识的深入了解,二来可以以此为前提探讨相应物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助推自身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创客教育融入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性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5)

新课改背景下,结合其中的教育理论,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更好掌握学科理论知识,能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若干问题,引导与促进学生更好成长与发展。高中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政治素养,转变过去落后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共同探究,从而更好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传统上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忽视培养学生政治素养。传统上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是根据课程的知识内容与教学目标实施讲授式教学,较少与学生互动交流,学生不能积极自主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政治素养教育的内容很少涉及,无法有效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次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师生与生生地互动。很多教师只是单纯讲解课程知识内容,学生被动听讲,很少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究,不利于调动学生政治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有效培养学生政治学科学习的趣味性,教学效果往往比较差,不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课堂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策略

布置课前任务,辅助学生预习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通过认真研读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新时期培养学生政治素养,需要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转变传统上教育思想观念,注重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位置,通过认真研读政治教材与教学大纲,进行全方位备课,制作电子课件与预习学案,布置课前任务,要求学生依据预习学案进行自主预习。这样可以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节约大量的政治课堂教学时间。例如,新人教版必修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学目标分为三点:一是科学把握和认同中国梦内涵,更好理解个体梦与群体梦在辩证统一中实现中国梦;二是认识我党的历史使命,理解新征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是认识到当代青年应当坚定理想信念、铸就青想、努力奋斗,进而书写人生华章。教师结合课程的主要内容制作预习学案,并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依据学案与教材进行自主预习,熟悉课程的学习目标与主要内容,以此为课上回答问题与参与相关探究活动打好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指导解决问题政治认同是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重要内容,是指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与思想意识的赞同或者认可,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例如,新人教版必修一的“伟大的改革开放”,需要指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开创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借助唯物辩证法等阐述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图文与视频资源,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现这些内容:1979年和2019年的GDP对照图,80年代初和2019年上海城市面貌对比图,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的变化文本。结合以上相关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以上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什么?教师通过创设以上与本课重点知识和教学目标相关的生动问题情境,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眼球,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比如对于“改革开放的意义”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等方面讲解。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丰富,政治认同是最为基础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明确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引入针对性的图文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创设生动问题情景,构建师生互动的政治课堂。教师讲解相关知识、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引导小组合作,培养理性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和共同探究意识,更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建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课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结合政治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创设自主探究任务,引领各个小组合作探究。例如,新人教版必修四的“把握世界的规律”,主要包括世界是普遍性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三大内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与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指导学生坚持唯物辩证法,运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联系观等。教师可以先运用图文资料讲述“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提出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怎样的道理呢?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结合实际生活探讨对于联系的理解。之后引导各个小组结合本课基础知识,结合这个案例,共同探讨问题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总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与内部要素的相互影响、互相制约与相互作用,任务事物与周围事物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内部各部分与要素间具有联系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之后,教师可以结合自然界的生物与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的各类活动、各种思想与思维方面等内容,举出相应的联系性例子,更好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指我们在认识与改造世界中体现出的理智,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思维品质和行为特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创设探究任务,引领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作出更加理性的解释、选择和判断,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循序渐进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

结合热点案例,启迪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也是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的认可、崇尚和遵从等,是认真学习与运用法律知识、法治思维、法治思想的态度,一般有规则、程序、权利与义务意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法律相关的课程内容,在教授学生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实际生活中的热点案例,指导学生结合热点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教师可以运用法律知识与法治思维分析热点案例,以此启迪学生法治意识,更好培养学生政治素养。例如,新人教版必修三的“法治中国建设”的课程,包含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三个课时的内容,在第三课时的法治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具体事例的方式,指导学生认真思考与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借助图文资料,展示民事活动与公共参与过程中的一些不当行为,解释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意义,指导学生明辨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的正确方式,以此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应当遵守法律、学习法律知识与运用法律,实施法治社会建设也是全体公民与全社会的共同追求,进而启迪学生的法治意识。对于高中政治课堂中启迪学生法治意识,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引入时下一些热点案例,与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法治知识融合起来,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现相关案例的文本、图片与微视频,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讨,然后结合法治社会的建设,具体分析案例,以此更好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政治素养,认识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良好习惯。

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指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与国家治理,自觉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和能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其中,在探究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中更好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通过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可以更好培养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新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的“订约履约诚信为本”课程,教师通过课堂授课,让学生认识合同的概念、特点、意义,正确认识自愿原则,更好熟悉合同的法律特点与重要作用。结合这些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签订合同”的模拟探究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展示内容,以及之前所学的经济生活中的公司知识,分组模拟草拟合同、审定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等活动,以此巩固本课的合同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课知识,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对于其他部分的知识内容,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开展探究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提高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效果。通过做好以上这些方面的工作,可以更好促进学生形成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形成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形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在模拟探究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认识参与公共事项的方法、路径与规则,积累有关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知识与经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教师根据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政治课堂教学经验,研究相关文献与进行问卷调查,明确过去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引入丰富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借助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创设与实践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政治学科知识,在小组合作中探究,更好解答相关问题,以此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6)

灵动,是中国汉语内的一个词汇,表示有了灵气。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一方面是说老师要活用教材,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并且教学思维灵活化;另一方面是说学生在课堂中要灵活、灵巧、灵通,有灵性。在这两方面进行互动时,可以达到身心俱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灵动的意思是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这应该是灵动课堂的显性方面,它的本质内涵是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通过教与学,构建师与生的互动方式。

构建小学英语“灵动课堂”,主张“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爱上学英语”为目的。老师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要合理设计教与学,衡量教学效果,重视社会化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施,注意教学反思,从而打造一个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一个新的方向,这也是英语教学课堂中的精髓。

构建“灵动课堂”的对策

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引导下,小学英语教学则需要注重构建“灵动课堂”,以能够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多样化,从而显著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关于小学英语“灵动课堂”的构建策略,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兴趣 在小学英语“灵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借助多媒体设施,引领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感受情境,达到运用情境的效果。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课堂气氛就显得异常活跃。好的教学开端,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情感,调动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方式,其中以BookThree《lesson9》本课中的五个商店名称bicycle shop、clothes shop...可以让学生拿著相关店铺的道具,扮演商家、老师,通过介绍不同的商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直观了解商店。这样直观而生动的教学实践,清晰明了,把书本静态的呈现方式,以动态的模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语言,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学手段多样化,引发学生关注度 在教学中,小学英语的学习多为贴近生活,随机应变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对英语学习关注度。例如,平时老师运用的“表演法”“模仿秀”等,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可以充当“小老师”,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情况。比如,平时的课前语言的应用,可以把“stand up”“sit down,please!”等加以利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运用,让学生有兴趣去感受英语的乐趣,从而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关注度。

借助“五感”,有效记忆 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英语课本多以图文式呈现,无论是人物、动物、植物等,都是体现这一点。对于英语“灵动课堂”的实践,不再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知,对触觉方面,以绘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老师在教学生颜色的时候,可以借助绘画,在心里呈现美丽的景色。通过感知颜色,让学生知道,blue是蓝色,是天空的颜色;white是白色,云朵的颜色;green是绿色,草地的颜色等,这样既方便学生的记忆,也可以加深学生对颜色的认知,从而学生可以根据颜色的表达,呈现出自己喜欢的美景图。

情景再现,分享快乐 对于英语的学习,应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对学生来讲十分重要。老师可以带头在学校中,见到学生,运用英语打招呼,分享英语学习的快乐。在这种情景多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效仿。他们就会争先恐后地运用英语来展示自己。简单的打招呼说:“Hi,Girl,How are you?”“Good afternoon!”等,一旦学生养成了习惯,他们就会懂得交际了,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学生有了轻松的学习情景,英语老师所传达的“灵动”就在学生身上充分地展现出来。这种学生“动”课堂“活”的教学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取知识。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7)

一、项目式学习概述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由教师提供一些关键素材或创设一个情境,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在该情境中解决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的学习方式,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课堂核心知识、锻炼思维能力、提升自身素养,从而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项目式学习在常规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并不普遍,因为其实践起来有一定困难。首先,该教学形式对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统筹安排能力、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教师拥有更多时间、精力来进行备课;其次,许多中学生在灌输式课堂的长期影响下探究能力、思维能力有限;再次,在高考、学考等压力和繁重的课业任务之下,中学生在课内外是否有充足时间来开展此类学习活动也值得思考。但鉴于项目式学习对于地理课堂教学产生的效果及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教师应该对这种形式的课堂进行探索和尝试。

二、项目式学习案例

项目:探究家乡商业区的布局

教材来源:整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的布局”和该教材第三章第四节“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内容。

课前准备:学生在周末单独或组队实地调查身边1~2个商业区的基本情况。

活动任务:6人为一小组,由组长将组员调查的情况汇总成表,并在地图上标出各个商业区的位置。小组根据相应表格和图像共同探讨三个问题:①商业有哪几种类型;②影响商业区布局的因素有哪些;③不同类型商业的布局各有什么特点,并说明原因。最后用图、表、画等形式将三个问题的结论呈现。

成果展示:将几个研究较为成熟的小组成果投影出来,供全班比较、讨论、修改,最终形成全班性结论。问题①商业区的归类如图1所示;问题②影响商业区布局的因素如图2所示;问题③不同类型商业布局的特点及原因归纳如表1所示。

三、项目式学习的价值取向

1.认知地理核心知识

“认知”是指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理解。课堂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需要经过学生的“认知”而成为其自身经验。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基本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课堂核心知识,从而对其形成深度认知。

本文案例的课堂核心知识即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的三个问题:商业活动的类型、影响商业布局的因素、不同类型商业的布局特点及原因。这三个问题的结论是由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绘制图表――思考讨论――归纳提炼”得出的,并且运用了图、表、画等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相比,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核心知识才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能够让学生形成深刻认识并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要使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的过程获得课堂核心知识,教师就应该把握好课堂主次,不要将细枝末节的知识作为探究主题,而是把课堂核心知识作为探究活动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毕竟课堂核心知识才是最具研究价值的,最值得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其实质内涵。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经过思考摸索,逐渐领悟到核心知识的真谛,才能真正形成深度认知。

2.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适应时展的素养,项目式学习应该具备形成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本文案例对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过程如表2所示。

要使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的过程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教学设计中。如“地理实践力”素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课堂实验、地图的应用活动、课外实地考察、实地观测等来达成提升;如“区域认知”素养,教师可以采用“区域主题探究式n堂”的形式来达成――将系统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知识融合,一节课以一个区域为背景,探究某一系统地理知识,不仅可以落实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对该区域形成一定认知,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慢慢地完善其对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家乡地理的认识和感知。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8)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学会学习素养”明确指出:“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等。”这样的素养目标决定了教师不仅要丢弃以“教”为中心的、学生学习方式呈现特征为他主和被动的教学模式,而且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革新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以适应当前深度课改的发展。

一、正视应试教育的干扰,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了,但我们的物理教学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具体表现为:教师讲得多,学生习题练得多,不适当地拔高新编教材的教学要求,为了教学进度,压缩学生实验和探究时间等。在“升学率与分数”仍然作为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的今天,教师从应试教育角度处理教材和训练学生无疑有着“不小的市场”。其实,认真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不难发现,锻炼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提高学生的成绩并不矛盾,而是在更高教育层次上引领学生的发展。只要我们能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明晰物理概念与规律产生和形成过程,使他们清楚物理知识在人们生活与社会生产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注重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确立“立德树人”的理念,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核心,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将先进理念科学融入到课堂各个教学环节,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恰当选择教学模式,构建动态物理课堂

教学实践证明,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优劣有着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否恰当,不仅能体现教师对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深度,而且直接关系到“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程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启发式、开放式、合作式、探究式、自主学习式等教学模式,通过科学地教学设计、合理组织与引导,使学生“动”起来: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和谐动态又适度紧张的氛围中,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又在探究中不断解决问题,既掌握了科学内容又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学生积极灵动的思维,来自教师动态的课堂设计和教师自身在教学环节中扮演角色的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真正地转移到“核心素养”的培养轨道上。

三、优化教学环节,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优化课堂导入。好的课堂导入应该能很快吸引学生并引发疑问,使他们产生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导入应紧扣课题灵活选择,如典故讲解、生活小实验、一个成语、一句歌词、一张图片、生活俗语、多媒体音像播放……“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不管教师采用哪一种,都应该以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愿望为原则,使学生进入物理情境,激发他们的思维。

2.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多个流程与环节设计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关系到学生主体地位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更关系到“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素养目标能否得到成功地落实。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在精研教材编写意图和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着重思考与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1)如何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怎样突破与分散难点?

(3)以什么样的方式或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选择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探究实验?是依靠合适的物理情境创设,还是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或者是几方面综合使用?

(4)在什么时候安排什么环节?各个环节用时多少?以怎样的引导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5)各个环节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什么地方应该引导或点拨?

(6)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该表现出怎样的角色?是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还是促进者?

(7)课堂教学整体如何设计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如何安排才能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断期待后续内容展开?

课堂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师只有在课前精心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以良好的思维状态完成整节课学习,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能力才会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实际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反应对教学环节与流程做必要调整,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层次的差异,安排适合的学习任务,对实现目标也应该分层要求。

下面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优化学生探究环节的思路。

环节1:活动引入

让一位同学为班级同学拍两次照,一次距离同学近点,一次距离同学远点。

以学生喜欢的活动导入,会立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再适时指出其关键部件是它的镜头――凸透镜,显然,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的兴趣。

引导问题:两张照片有何不同?可能原因是什么?

点评:这一环节设计旨在“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素养培养。

环节2:基础知识准备

展示光具座,让学生认识光心、物距(u)、像距(v)、一倍焦距(f)、二倍焦距(2f)、光屏等。这一步主要是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备的知识基础。

环节3:猜想与初步验证

在“环节1”中,人距离镜头远近,成的像不同。同学们有什么猜想?怎样验证?在这一步中学生往往活动热情很高,并且通过探究很容易验证猜想。

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该做必要引导:

①怎样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②怎样操作使物体在光屏上的像最清晰?

③像放大与缩小与物距有关系吗?你能找到成缩小与放大像的分界点吗?

④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还有其他发现吗?(如一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以内在光屏上找不到像、随着蜡烛变短,像在向上移动等。)

教师适时引导既可以避免学生探究的无序性,又可以突出探究的重点,不但能使学生学会观察和操作,而且能使学生初步形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思路和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做好技能和方法的准备。

点评:2、3环节的设计旨在“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素养的培养,在探究中引领学生“批判质疑”,从而“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环节4:深入探究,锻炼能力

在讨论总结前面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记录表格,探究的步骤。教师根据情况予以评价和完善。然后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并进行总结与归纳。由于有了前面三个环节的锻炼与铺垫,化解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难点,使得学习活动仍然可以流畅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保护。

点评:“勇于探究”素养的培养,需要老师架设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台阶,以免对学生“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造成挫伤。

环节5:活动拓展

怎样使实像、虚像变大或变小?生活中有对应的运用吗?物体不动,凸透镜向上(或向下),像移动的方向如何?物像左右移动和物像上下移动有何特点?遮住一部分凸透镜像有什么变化?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9)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规定了基本的“底线”素养的要求,学校在达到了“底线”要求的基础上,必然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状况和未来追求,对学校教育核心理念、育人目标进行提炼升华和创造性转化,从而找准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和着力点,彰显办学特色。

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秉持“启迪智慧,化育生命”的办学理念,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培育“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这一育人目标。学校致力于孩子良好身体素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学科知识的教育和天下为公、勇于担当、敢于开拓的公民意识的唤醒。期待“实小”孩童经过六年启慧教育的浸润,具有以下素养结构:生命健康、品德修养、人文审美、语言表达、学习能力、认同理解、科学探究、自主创新。这一素养结构,既体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学校“启慧教育”的办学特色。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学校的课程建构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在研究学生需求、教师专长、学校已有的文化传统和家长与社区独特性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大渡口区实验小学通过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和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跨界整合,打造基于“校本化”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学科课程、发展性综合课程、拓展性特色课程与创造性活动课程四个部分。

基础性学科课程

基础性学科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计划确立的标准要求相对统一的课程。基础性学科课程是学校启慧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基础。其具体课程内容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侧重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习能力”的养成。

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重点在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与启慧课堂文化培育方面。学校以“一个支点,四个方向”为途径,实现课堂形态的变化。一个支点是明确学科核心素养,丰富启慧课堂的认识。四个方向指:一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二次解读,提炼本课程所指向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二是根据课程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开发和整合各门基础性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三是对课堂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进一步理清和优化教与学的关系;四是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促进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发展性综合课程

发展性综合课程是学校根据启慧教育的核心理念,结合国家课程标准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是对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也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整合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为启慧科学实践课程,侧重于学生“科学探究、自主创新”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建设了以模拟生态园和实景生态园为主的科学实践活动基地,通过启慧科学实践课程、物联网未来课堂、创客教育、“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等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与交流平台,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学生每期都有连续一周的时间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生态园中,观察动植物生长、体验农耕文化、了解生态文明、开展探究学习,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惑,从而获取成长体验、感悟生命真谛。

拓展性特色课程

拓展性特色课程是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开设的能直接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课程,它是彰显学校育人目标特色的主要载体。其具体课程内容为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课程,侧重于学生“生命健康、人文审美”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从启慧教育理念出发,结合办学传统,将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等课程进行系列化设计,努力打造启慧课程的精品,更好地彰显启慧教育“健体、尚美”的内在品质和特色。

例如,中华武术课程将武术普及训练与体校专业训练相结合,做到学习和训练两不误,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学校武术队连续多年获得重庆市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创造性活动课程

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为达成育人目标而统整、完善的各种主题式活动,它包括经典阅读、四大节日(奇思创意节、缤纷艺术节、阳光体育节、美文美读节)、学生社团、体验式德育活动等。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补充,主要侧重于学生“品德修养、语言表达、认同理解”特质素养的养成。

创造性活动课程统领了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体验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德育活动中的三大典礼(一年级新生入学礼、三年级国旗护旗礼、六年级小学毕业礼),两次评比(星级儿童评选、感动实小榜样少年评选)与年级德育专题教育活动等;实践体验活动包括校内四大节日活动与校外实践体验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通过组建校级、年级两个层面的学生社团,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数学文化、武术、绘画、电脑、科技、阅读、书法、演讲等活动。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文化实践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篇(10)

生物核心素养是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一直都是初中生物教学的核心任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倡导的不断加强,新课标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已经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现笔者结合自身的浅陋见解对培养学生生物素养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与相关人士共勉。

一、科学导入教学,激发学生探知生物的欲望

课堂教育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合理、巧妙的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必须利用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众所周知,教育者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一定要选择恰当的导入,活化课堂,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成功落实夯实基础。例如,在落实“人的生殖”一课教育时,教育者的引入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开展:同学们知道自己是怎么来到世上的吗?你们知道身体是如何形成的吗?利用诸如此类疑问引发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中主动学习。

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生物是一门与实践息息相关的课程,教学中有很多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实例,如遗传关系、杂交技术、生物分子学、遗传临床运用、细胞学等等,只有让学生真正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才能帮助学生感受生物学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才能进一步地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为培养生物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三、善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1.培养实验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所以,实验教学就成了初中生物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生物科学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初中生受自身客观条件的制约,各方面发展还不够完善,他们的实验技能也非常匮乏,但是年龄导致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极易在新鲜感的驱使下参与生物实验。生物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意义以及实验目标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实验兴趣。

2.培养观察能力

实验课的完成基于观察以及操作,尤其是观察,如果观察质量难以保证,那么实验课的意义就无法保障。因此,教育者一定要指导学生科学观察,明确观察的目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新”。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在保证观察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操作技能

实验课程成败的关键是操作,操作会对实验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旦操作不当,不仅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更会影响学生形成生物核心素养。因此,教育者一定要采取有效的办法,调动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使学生真正地在实验课中动起来,积极地克服内心的恐惧。长此以往,学生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仪器和标本,操作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地加强,教师再在适当的时机内予以指导,学生操作技能的提升自然会水到渠成。

4.培养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应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生物学知识,形成知识脉络和框架,从更高、更全局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探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核心素养。生物探究是指学生能够积极地获取生物知识,能够充分利用生物研究方法对生物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生物探究包括提问、假设、计划实施、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等。探究式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生物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价值观。例如,在落实“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一实验时,就可以以提问形式开始,问学生这堂实验课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假设,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明确实验的步骤、意图,在讨论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得答案,培养探究能力。利用上述办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随之提高,学生的生物综合素养培养也会因此变得容易起来。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育者要积极、大胆地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学生应该积极配合教育者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相信通过各方的不断努力,我国初中生物教学一定能够培养出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 下一篇: 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