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8 16:55:38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1)

0引言

经济发展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全球正处于新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与人才对企业发展、国家发展愈加重要。作为一种特殊又极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是各类生产力要素内最活跃的因素。十五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是知识的载体与创建者,作为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要素、结构与创造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作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1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况

1.1人力资源的概况

人力资源具有三层含义,一为国家或地区内具有劳动能力人口总和;二为一个组织生产力作用发挥的所有成员;三为一个人具备的劳动能力。一般而言,人力资源数量是指具备劳动能力人口的数量,人力资源质量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具备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作为社会生产的必备条件,人力资源数量充足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但其数量应满足物质资料需求,如多于物质资料生产,将增加新增产品消耗量,更会导致大量人力资源浪费,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活动内提升人口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只有重视人力资源,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1.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况

《世界自然保护战略》(1980年)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其概念为“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护其后代人需求与欲望的潜力”。以经济学角度分析,英国经济学家巴比尔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通过长期分析与研究,还可将经济可持续发展归结为两类:广义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类似,通过整合经济、社会与环境,在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加以重视的同时,应将社会、环境等因素合理加入,以此综合考虑整个经济运行体制。狭义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有效区分社会与环境因素,在经济运行可持续发展评价中,需协调国民经济部分主要指标增长速度等内容,如经济发展速度协调性、结构协调性等,无法将社会、环境等因素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充分考虑。

2解决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2.1按照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与未来发展规划的根本保障。在经济发展中,要求人力资源数量充足,人力资源劳动能力、知识水平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通过合理配置产业结构及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实现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中必须重视企业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只有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才能实现开发、规划人力资源的目的。在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制定中,必须对当地问题加以分析,并做好需求预测工作。按照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可将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分为3个阶段,短期、中期与长期。短期是指为满足当前人才需求,实施的短期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处于忽视地位,为此,企业必须调查、评估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实施状况,确保企业能够健康快速发展。

2.2加快经济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经济发展水平将对教育、医疗等资源供给能力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对人们的文化、身体素质产生制约因素。当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时,国家才能具有宽裕的财政收入,才能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才能丰富教育资源。相比物质资本投资增速现状,目前人力资源投资增速较低。为提升人力资源存量,必须加大教育、在职培训投入。同时对初等、中等与高等教育投入结构合理调整,对职业教育加大发展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才能为国家发展、用人单位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2.3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人力资源在经济结构中的合理配置

按照一般经济规律,产业结构变动一定会引起生产要素结构的改变,如人力资源产业分布结构等,因产业间存在差距,将带动产业间生产要素资源的流动,为此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结构中引导人力资源合理配置。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转变传统思维,更新观念。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应提高对第三产业的认识,站在产业高度发展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做好资金、立项与贷款等内容的合理安排,将第三产业安设于合理地位。通过加强管理,可进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的合理制定,并建立以主要领导带头的第三产业发展管理机构,对第三产业发展加以规划管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为第三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2)以市场为导向,政策上积极扶持新兴服务行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在社区服务、房地产服务等方面社会需求越来越大,进而加大了供需矛盾。为此,相关部门需进行优惠鼓励政策的合理制定,在政策上给予新兴服务行业更多支持。并进行统一标准的制定,达到管理经营行为规范的目的。

2.4调整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源体系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加大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力度,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国家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制度加以完善,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环境调整,如激励政策的合理利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优惠政策的合理制定,引进人才。在就业等方面应取消地区保护政策与禁止带有歧视眼光,对高素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或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政策,以此对当地投资环境加以改善,并达到引进人才与思想观念转变的目的。2)有效结合长期引进与短期服务。经济发展速度快、交通便捷、待遇丰厚与生活环境良好的地区,往往更吸引人才。为帮助发展中地区能够引进高素质人才,需选取“柔性流动”与结合长期引进与短期服务的方法,也就是户口、工作关系不变动的前提下,通过兼职特聘等方式实现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并提升人力资源利用价值,解决人力资源缺乏等问题。

2.5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对实现生产要素与分配间的形式加以探究,逐步建立人才激励长效机制。以资金的方式个人或法人可向基础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投入进而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根据投入资金份额可实现投资者分配的确定。单位内部自分配落实过程中,可进行分配激励机制的建立。通常遵循岗位工资为主,兼顾其他工资分配方式。针对企业贡献率大的员工、高层管理者,企业可遵循其工作需求与业绩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公平、公正的晋升与薪酬增加的工作环境。在物质激励实施的同时,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还需重视精神激励,也就是重视员工个人意愿、尊重员工,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员工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

3结语

为达到成本与效益双赢目标、为有效降低能源消耗、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改善、提升人们生活环境,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经济竞争以从物质资源竞争向人力资源竞争转变,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力与发展前景,不仅受经营规模的影响,更离不开丰富的人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的分析及科学措施的应用,可满足国家、企业发展需求,这已经成为时展的必要条件。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2)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1.1海洋

海洋指的是地表由陆地分隔成并且相互连通的广大水域,它占地球表面积的30%以上,约3.6亿km2。海洋中含水量占地球上总水量97%,其中可用于人类饮用占2%。地球主要有5个大洋,它们分别是北冰洋、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目前为止,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十分有限,已探索的海洋只有5%,还有95%的海洋是未知的。

1.2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级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即人们对海洋中各类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如海洋捕捞业、海洋油气业、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

1.3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时候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在對海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使海洋资源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使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2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2.1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海洋可以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大量资源,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保护,人类文明正在以全新姿态向海洋发展,国际间以海洋为中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包括以尖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竞争。目前海洋领域的产业主要分为海洋渔业、海洋能源工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的海洋产业实现了从劳动力资源粗放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转型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今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2.2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这个新形势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并制定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的影响力不断向各个领域延伸,表现出了迅速增长的态势,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其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海洋经济的区域性变得显著,区域布局逐渐形成。目前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为中心的海洋经济区迅速发展,同时,沿海各综合经济区发挥各自区域比较优势,已基本形成以辽宁沿海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为中心构成的海洋产业经济带,海洋产业在我国沿海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海洋经济现阶段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但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仍制约着我国海洋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同时,我国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对海洋开发利用的层次不断拓展。废弃物排放过多、海洋资源消耗过多的粗放型海洋经济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和对海洋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并加剧海洋经济及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影响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妥善处理好海洋经济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3对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3.1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从渔业资源的特性看渔业资源属于可再生生物资源。鱼类通过自身不断的生长、繁殖,实现自我更新,使种群数量维持在在一定范围内。但要实现永续利用必须要实行适度的捕捞。如果捕捞不当,严重超过自我更新的速度,将会严重破坏渔业资源。

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面临着海洋渔业环境破坏严重、海洋渔业资源骤减、海洋水产品安全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这其中,最为严重的表现为:最近几年,不少地方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赤潮,对海洋生物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黄渤海区由于缺少饵料性鱼类,使经济性海洋鱼类生长缓慢。对海洋鱼类生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导致鱼群数量减少,严重影响着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海洋污染主要来自海洋的污染、船舶油污的污染、陆源污染物污染。海洋是所有污染物质的最终积聚地,而海洋本身强大的自净能力也使它成为污染物的天然处理场所,海水的流动和海洋生物、化学、物理过程的作用,污染物通过稀释、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反应被分解为无害物质,但是这种洁净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一旦进入海洋的污染物质数量和速度超过了海洋自净的能力,海洋就会被污染,海水水质必然受到破坏。

4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4.1舟山的海洋区位优势

舟山市在舟山群岛上,具有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杭州湾外缘,面朝太平洋,海域辽阔,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离上海、杭州和宁波等大中城市较近,是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重要海上门户。舟山还具有非常丰富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港口资源为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舟山拥有全国最大的渔场,渔业年产量居浙江省第一位,约有120万t,种类也非常丰富,约有500多种。舟山还拥有2447.87km的港口岸线,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港口岸线水深在10m以上。

4.2舟山的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海洋经济在舟山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目前,舟山的海洋经济正在由“涉渔型小产业”向“临港型大产业”的转变,初步形成水产加工、船舶机械制造等临港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链、海洋生物和海洋旅游等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但是,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一些问题,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舟山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3制约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在舟山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制约着舟山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主要有两个问题制约着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一是海洋生物资源日趋枯竭。对鱼群的过度捕捞大大超出了鱼群的繁殖速度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很多鱼群的退化现象严重,难以形成大规模的鱼汛,很多被破坏的海洋生物资源难以恢复,海洋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二是海水污染严重。由于工业排放得不到有效处理、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油污无法得到及时清除等原因,海水污染影响着舟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舟山的产业结构也存在着一定问题,第一產业占有的比重过高,二、三产业的相对薄弱。舟山渔业较发达,但是第二产业主要是传统船舶工业,附加值不高,结构单一,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开发、海水生物等高新产业的比重较低,产值不高。第三产业中的对外贸易、港口物流和海洋旅游等还需进一步完善。

5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1产业方面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立,需要以新兴产业为发展核心,这是促进海洋经济升级的关键。为了实现海洋经济和社会全面对接,一定要以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发展高效率、低消耗的海洋新兴产业,对于舟山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开拓海洋相关设备制造业、服务业等等。比如,水下检修系统、海洋防污系统、海洋电子技术等等。这些都是和海洋产业开发有关的新兴产业,能够从新的角度来拓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空间,为海洋地质、海洋信息、海洋药物等等领域的需求提供新的技术经济增长点,建立系统化海洋结构,完成高效益技术的升级,实现海洋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5.2资源方面

渔业捕捞行业的管理需要从强度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渔业资源保护与修复要共同维护、同步推进。舟山渔业经济的发展核心要从“拼资源”转移到“拼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说,海洋资源产业技术含量的提升,就意味着海洋产业发展的可升级空间扩大。对于非资源型海洋产业的发展,也要用可持续观点来维护产业发展。舟山海洋产业需要根据新的渔业技术升级来寻找现代“绿色渔业化”的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积极发展科技含量更高的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捕捞渔业更要向着保护近海资源方向发展,通过远洋渔业、外海渔业来提高产品的隐性附加价值,促进海洋渔业效益型的转变。

5.3环境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要以产业升级转型为契机,根据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来完成低污染、低消耗的产业链建设,在推广高新技术应用的同时,用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来强化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方式。在大力发展海洋环保产业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来提高企业对污水、废气的处理能力,将污染物排放压缩到最低程度。在进行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时,需要根据海洋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系统能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实现海洋经济的健康、安全、全面发展。舟山市组织的“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就是将河口、海湾为治理重点,以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作为目标,利用新技术对滩涂等等海洋环境进行保护与合理开发。着重开发无居民海岛的海岸沿线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能够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这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秦宏,孙浩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1(1):139-142.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3)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劳动,社会的发展是在劳动的创造中产生的,而社会的发展也包括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人民才是社会的主力建造者,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的小康生活目标就必须从发展农村经济做起,科学规划,合理计划,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经济

(一)农村经济的含义

概括来说,农村经济包括农业经济和农村中的非农业经济。农村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中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其补充结构。在农村经济中,农民是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农村经济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综合,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保障。

(二)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农村经济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经济形式:1、农业经济,主要以农林牧资源为基础,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林业等;2、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经济;3、农副产品的加工行业;4、以打工为主要收入的农民工;5、以运输为主的经济;6、旅游业为主的经济;7、其他服务行业为主的经济;8、农村的个体经济;9、其他。

二、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纵观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当前农村经济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2003年才有所回升。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具体来说我们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在我们的实际考察中,不难发现,农村的基础设置相对于城市来说,十分落后。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保障,要发展农村经济就要做好农村的基础设置建设。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为:1、道路设施落后。道路是外界和农村的联系桥梁,是农村经济对外发展的必要保障。在农村许多道路并没有开通,即便是开通的道路也是质量薄弱,道路狭窄,负重不足,不能满足日常车辆或是大型货车的通行,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民不能即使或得外界信息,使新的科技水平不能及时被宣传到农村中。2、水电、通讯设施不完善。虽然目前农村的水电设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然存有许多不足,例如农村基本没有路灯,夜幕下的道路是漆黑一片,只有一些乡镇道路上有为数不多的路灯,却也是处在半瘫痪中。此外,农村的通讯网络比较落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宽带系统几乎没有覆盖,只有少数地方的电信网络可以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信息更新和与外界沟通。水电、通讯设施不健全,减低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模式落后

从现实来看,目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农村的经济模式比较落后,受传统的经营方式影响较重。其问题集中表现在:1、生产力落后。生产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目前我国大多农村经济的生产力比较落后,依然存在对天气过渡依赖的现象,生产模式局限于小家生产、自主消费,农民科技知识欠缺,导致生产技术含量不足,劳动者素质低,进而导致生产力不强。2、农业结构单一。目前,土地是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民也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并没有形成科学上的农业生产一体化,农、林、牧、副、渔的经营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农业结构单一,经济作物和粮食品种单一,经济收入刚好自足。3、农村市场规范性欠缺。从我国的农村市场建设来看,市场管理不规范,场所设立不完善,经济农贸市场规模小,商品流通力度不强,再加上农村市场的网络性不健全,导致农村许多农产品卖不出,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4、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低,劳动力过剩。在农村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科学,导致许多资源闲置中,农村的劳动力也因此剩余,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第一大难题。5、乡镇企业过少或是发展缓慢。乡镇企业是新时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主要的带头作用。但是实际经营中,我们发现农村乡镇企业的管理和生产规模都比较落后,不能满足新时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其自身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没有竞争实力,甚至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对于农村经济来说,完善的经济发展制度是当务之急。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中,由于发展制度不完善,导致许多问题产生。1、给农民带来严重的负担。由于农村经济制度发展不完善,导致许多不良经营出现,给农民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使他们不能积极生产和经营,缺少投资热度;2、基层干部管理机制。在经济制度不完善的环境下,我国基层干部的管理机制也有所影响,基层干部不务职,甚至腐败管理,使许多农民问题不能解决;3、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在农村许多经济发展激励措施没有被实施,使农民的积极性不能被鼓舞,大部分的经济发展政策不能被有力执行。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就是缺少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使村民的素质较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话题,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就是建设新村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以此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将科技引用到农村,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完善农村各项管理机制,是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发挥特色经济

“特色带来发展,特色就是生命力”,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结合农村的现状发展特色经济。如城市郊区的可以利用交通的便利条件和市场的流通条件来发展蔬菜的种植产业,在给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给城市市民提供了方便,树立特色的农村产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

2、发展农村产业集群,创立重点龙头企业

在农村发展产业集群,建立龙头企业,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实行一帮一,一带一的经济发展措施,在集群中创立龙头企业,打响知名度,对外实行招商引资策略,对内实行人员培养计划,内外结合推动农村的经济建设。

3、建立农村专业市场

专业的农村市场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和经济产品的销售。在农村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的销售是一大难题,为此,我们可以建立专门的农村市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扩大农村产品和农村企业的销售渠道,实现产品的集中销售。此外也可以跟某些大型签订交易合同,或是对外出口,实现物流式运输等等,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4、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农村,土地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农民生活的根本保障。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模式也逐渐实现机械化,这就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因此,我们可以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条件来创造特色产业和企业,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依赖土地的农民数量,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新发展。

5、加强农村干部建设

要实现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加强基层农村的干部建设,提高干部的素质水平,培养他们勤政爱民的作风,严格对其进行考核,从各方面提高农村干部的建设水平,使他们将自身的发展与农村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起到带头作用和引导作用。

总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和将来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才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4)

一、国内外分享经济概览

早期,分享经济以“协同消费”或“合作式消费”为人所知,最早出现于1978年的《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上,而其背后的经济理念在于“人们需要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非产品本身,即使用所有权,而不占有所有权”,这种经济模式被称为“协同消费”,并列为未来影响世界的十大理念之一。

Benita Matofska女士对分享经济做出了如下定义,分享经济,也被称为点对点经济即P2P模式,也称协作经济、协同消费,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分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它包括不同人或组织之间对生产资料、产品、分销渠道、处于交易或消费过程中的商品和服务的分享。这个系统有多种形态,一般需要使用信息技术赋予个人、法人、非营利性组织以冗余物品或服务分享、分配和再使用的信息。一个通常的前提是,当物品的信息被分享了,这个物品对个人或组织的商业价值将会提升。

随着国际市场上房屋共享服务Airbnb估值超过10亿美金、汽车共享服务Zipcar等提供租赁服务的公司在纳斯达克陆续上市,分享经济即“协同消费”为众人所知,得到业界和学术界各方的关注,并且“协同消费”的风潮也由国际市场吹入了国内市场,滋生了不少借鉴国外经验而兼有中国市场特色的提供各类租赁服务的企业。日前,国内提供专车服务的企业有滴滴专车、一号专车、易到用车、Uber等等,有关“专车”是否为“黑车”也引发舆论热评,最终交通部表态:“‘专车’服务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化需求具有积极作用。各类‘专车’软件公司应当遵循运输市场规则,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让使用‘专车’服务的乘客更加安心,放心出行”,这意味着国内专车服务叫停社会化运营,其构成中很大部分是租赁体系内的车辆,排除了有“违法”风险的私家车。那么,争论的新一番焦点就集中于“法律”和“经济”,那么到底是选择保守稳定出租车市场,维护消费者消费权益还是打开共享经济社会化运营大门,加强管制,最大化利用社会闲置资源重新整合再分配,关键看时势。

二、分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存在足够量的有待提升使用价值的资源――社会闲置资源

所谓社会闲置资源是指暂时没有使用起来的对象,如空余时间、空闲资产、名称、边角余料、废物垃圾等。此类事物都处于闲置状态,对人们没有产生效用,其使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被闲置的原因在于社会闲置资源的价值没有被认知,其利用价值达不到商业化要求,人们习惯忽视闲置资源而非另寻门道重新整合分配利用。

分享经济对社会第三、四产业的主要行业有一定冲击,尤以对服务业冲击最大,目前分享经济风入国内后,首先异军突起的是“滴滴专车”“易到用车”等专车服务提供商,其次是“途家”“小猪短租”等提供短租房、日租房住宿服务的在线交易平台,还有在城市间“人人快递”“跑腿帮”利用个人空余时间提供同城快递的服务平台。分享经济理念的深刻性,在于它深深触及了财产权、财富制度这一核心问题,在分享经济里,人们支付购买的不再是商品本身,而仅仅是一次性的使用价值,用更加低廉的价格满足个人需求,虽然此种模式无法涉及全部商品,但却能对社会闲置资源重新整合再分配。目前,全球已有100万人通过Airbnb将自己的房子分享出去,这些房东遍布190个国家近3.4万个城市,有超过2000万人成为住客,2014年的夏天,通过Airbnb订房的人数,单晚最高超过了40万人。Task Rabbit利用“点对点”的劳动力雇佣模式曾在美国失业群体增长的市场环境中运转优良,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之间达成交易关系,利用空余时间做活动打杂跑腿等工作,甚至企业也开始雇佣跑腿工来完成重复性高专业性低的简单工作以降低人力成本。

只有当社会上存在一定量的社会闲置资源时,资源的所有权拥有者赞成并支持P2P模式时,分享经济的大门才算是真正叩响了。

(二)交易支付第三方平台――信用体系

《经济学人》曾评论在15年前,分享经济的发展过程有点像网络购物,起初,人们对网络购物的安全性存在质疑,但当人们成功在Amazon上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后,他们就觉得网络购物的安全性是可以信赖的。马云曾说:“我高兴的是571亿,几亿笔交易背后意味着信任。然而一开始淘宝网面临的质疑也是铺天盖地的,辛苦难以言表。

Airbnb一开始花了2年多时间重点培养种子房东和市场,尤其是短租市场,并设立淘汰机制过滤优质房东和房客,这一淘汰机制基于信用体系。所以,在网络购物领域,陌生人之间相互交易,需要的是一整套有效可控机制包括支付、评价、客服、沟通等。“每次预定的信息――预约、支付、房东与客人之间的沟通,以及评价――都在Airbnb的平台上,公司能够完整追踪每一单交易”。在中国国内,作为Airbnb的模仿者“爱日租”却忽视了种子用户的培养、信用体系的建立以及法律风险的规避等等最终导致失败。

国外在线交易系统已经成熟,直接与信用卡挂钩,最终找到真实用户,但是国内消费者的信任感普遍偏低,所以在移植过程中,第三方需要做到对房东和房客双方的保障。为此,小猪短租设立《房客体验保障计划》以及《个人房东财产保障暂行方案》规定赔偿方案,以保障房东和房客的利益。

(三)有交易需求和支付经济能力的交易双方――人

分享经济的实践者Benita Matofska女士曾评论道:“人是分享经济的核心,分享经济的参与者可以是个人、社团、企业、组织、联盟等任何一个可以深入高效参与分享的组织形态。分享经济的参与者向这个分享系统贡献,并从中获益。在这个系统中,人权受到尊重并被保护。人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也是创造者、协作者、生产者、合作生产者、分配者和再分配者。在分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中,企业主、雇员和消费者都得到充分重视,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受到尊重并被融入到具体的企业运营过程中去。”

分享经济不将所有权纳入考量范围内,只是专注对社会闲置资源进行再利用,释放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潜力,使得社会闲置资源的所有权拥有者与社会闲置资源的利用者实现“双赢”。即在有交易需求,需要相关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时,需求方从闲置资源供应方处“租赁”以满足个人需求,实现P2P的交易,避开所有权的争夺,只谈使用价值。

只有当市场上存在有交易需求的供应方和有支付经济能力的需求方时,分享经济的供求双方才会一拍即合,所以交易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观念需要渗透到分享经济的各个环节:“第一,提供有使用价值“物有所值”的东西;第二,交易过程尽量简化;第三,必须有趣。”

(四)强大的信息技术做背后支撑――社会化媒体

分享经济的实践者Benita Matofska女士曾评论道:“在分享经济中,信息和知识是开放的、可分享的、易获取的。而良好的、开放的交流沟通方式是知识和信息流动的关键,是分享经济系统高效、可持续运转的核心,技术和社会网络促进沟通和知识分享”。

一开始,Airbnb在历时2年培养种子用户的过程中,发现每个能提供房源的房东都有着自己的社区关系和社交关系,而在出租房子时也会更多依托口碑传播在亲戚好友圈中扩散开来,房东倾向于将房子租给自己熟知的人而非陌生人。但由于强大的信息技术作背后支撑将本地化分享经济推向社会化分享经济,由超一线大城市为试水先驱逐渐向一二三线城市开枝散叶,使其拥有共同竞争的机会,分享经济也对提升城镇化水平造成一定影响。当然,并非所有分享经济都具有跨区域大规模整合的复制性,诸如人人快递、跑腿帮、友友租车等分享经济业务对时间限制要求高的业务可以与社区经济业务结合,依赖社区媒体,深耕社区用户。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了诸如云计算这样的技术一个重新解读从‘分享’到‘分享经济’的机会”。云技术把同类资源汇聚一地 ,用户按需索取相应资源并为之付费,用完后资源归档重复利用,不断获取经济收益,实现良性循环,给“分享经济”以有力支点。

国外与分享经济对接的社会化媒体有Facebook账号,LinkedIn账号、谷歌账号、学校edu账号及身份证账号验证等,其背后是一整套的信用体系,国内与分享经济对接的社会化媒体有新浪微博、微信、腾讯微博等,但其背后的制约力度还是无法媲美直接绑定信用体系,仍需突破改进。

三、分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一)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分享经济的实践者Benita Matofska女士曾评论道:“在分享经济中,法律的制定机制是民主的、公开的、公平参与的。规则、政策、法律和标准通过民主的系统制定。这个民主的系统最大程度上鼓励各个阶层的参与者参与民主政治。法律和行政政策支持并鼓励居民间、企业间的分享行为,如汽车分享、P2P借贷以及各种形式的资源分享。法律、政策、社会结构、基础设施形成一个以保险、信任、社会评分、声誉资产为基础的庞大体系”。而在中国社会经济背景下,民主系统决策分享经济保障基础还有待考量,法律和监管落后于业务发展,如何争取官方力量的政策法规倾斜成为必经之道。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传播的S形曲线”是指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呈现“S”形曲线,开头人数少,扩散过程很慢,但当人数增加到居民的10%~25%时会突然增快呈曲线上升。分享经济着实是互联网思维下借力“分享”创新的新模式,虽然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却注定是曲折的。日前北京按照《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北京市汽车租赁经营备案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用于租赁的车辆应当由汽车租赁经营者所有,且经过车辆备案才可提供专车服务,“私家车”只有通过车辆备案才算洗清“黑车”之名。在中国作为新事物的分享经济,要迈向“S”形发展曲线,仍需突破重重,一旦突破,就能实现更长尾的供给。

(二)养成“分享”消费习惯

艾瑞咨询认为:“完全的分享经济是建立在高度发展成熟的经济社会体系之上的经济形态,有两点要求:一是处于分享经济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道德素养或经过良好的‘分享’习惯的培养;二是人类通过信息系统已经建立了可靠、可追溯的数据闭环,并借助跨行业的数据互通,构建了强大的信用体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基于有效数据而实现基于理性的相互信任。”

德国汉诺威信息与通讯技术博览会负责人弗兰克・玻尔施曼说:“当分享成为一种新的生活、生产和消费方式时,‘使用’将代替‘占有’,‘消费者’将变成‘使用者’或‘分享者’。”在巴黎伦敦两地举办的LeWeb大会的联合创始人企业家卢瓦克・勒・默尔曾说:“我喜欢将他们成为数字嬉皮。拥有一辆车并不算酷,借来一辆车才算时髦。”在千禧一代的价值观中‘占有’不再是唯一的价值准则,互联网思维中的‘分享’则逐渐崭露头角,并且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社区邻里关系、追求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巨大市场中,分享经济有着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挖掘真实市场需求

分享经济的发展初期,以“租赁”服务为特点的方式方法确实在一定意义上动摇了酒店、汽车以及出租车服务等传统行业的经济地位,但是从长远来看,分享经济这种P2P的新模式究竟将在多大程度上颠覆传统行业,尚不明晰。分享经济现在面临的威胁来自四面八方,传统行业的联合抗议封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渐行渐远,税务机关对初创企业收入部分的虎视眈眈,分享经济现处于势单力薄的境况。

“有求有应”的最佳收场并非那么容易,对这类服务的真实市场估计也存在争议。Airbnb的一位租房房东表示来到她家里的租客主要是国际旅行者,他们希望获得一种真正的、而非观光客的经历。他们希望知道在旧金山生活是何种感觉,喜欢坐着巴士观光,他们最希望的是住宿比传统酒店便宜。Priceonomics的一项研究表示,在美国大多数主要城市里,Airbnb的公寓价格平均要比酒店便宜21%,庞大的吸引力会让越来越多的房主开始乐意在线出租自己的房子,这意味着租客们需要在海量的租房信息中筛选自己心仪的房子,当Airbnb培养了种子用户和种子房东后,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口碑营销也成为可持续性挖掘真实市场需求的一种方法。但对其他利用同样原理照搬照抄的跟风企业来讲,比如经营园艺工具和自行车出租业务是否具有能力简化繁复的交易过程成为用户选择分享经济的首要因素,因为传统租赁业务已经将最简便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分享经济的优势要如何体现”这一问 题成为挖掘真实市场需求的拦路虎。

(四)注重“分享”文化的多样性

分享经济模式的多元化,源自于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不同,社会经济领域的分享消费趋势就有所区别。交通孕育私家车分享、旅游孕育住宿地分享、城市功能分区孕育停车位分享,“DIY”文化孕育家庭工具分享,“绿色出行”孕育自行车分享,“健康环保”孕育本地种植分享,“量力消费”孕育服饰品分享,“美食文化”孕育食物分享。

资深互联网趋势观察者提姆・赖利曾评论道:“传统租赁与分享经济式的租赁,将不可避免地相互融合。”出租自行车、“拼小饭桌”等传统租赁形式早已存在,但如今分享经济与之不同的地方在于“文化”氛围。人是情感动物,不喜冰冷“有距离感”的东西,更趋向接近与自己发生情感交流磨合的东西。就像美国拼车服务商Lyft的广告语一样“你的朋友有辆车”,每一次交易对象都是独具特色的个性体,而每一次交易就是一次社交行为。Lyft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洛根・格林曾说:“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每个人都在更努力地工作,而科技到目前为止使个体之间变得更为孤立。社会上对真实可靠、个性化的产品需求很高。这些穿梭于城市之中的短途旅程,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极为难得的联系。”美国Plenry试图用家庭代替餐馆提供食物分享,“去别人家吃饭”满足当下年轻人喜欢社交寻友的需求,按照个人兴趣爱好来吸引志同道合的“陌生人”,重点在于创造一个好的用餐气氛。

英国《经济学人》曾发表文章评论:“即便早期理想主义的共享经济企业会失败,但向个人而不是一个公司租东西的主意不会消亡。目前规则制定者、税收收取者和大公司所不屑的模式,反而受到数百万大众的欢迎,这足以说明共享经济的价值和增长潜力。”

参考文献:

[1]吕福玉.分享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商业时代,2014(10).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5)

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调节经济运行,保护环境和生态,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从税收制度上寻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也是当务之急。所谓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税收制度体系,是指有利于经济发展、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社会全面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税种,也不仅是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税种,而是一整套系统的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的有机集合。税收立法要体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税种、税基、税率、纳税人、纳税对象等税收要素的设计也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构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税收制度体系的可行性

(一)立法时机有利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定推行税收改革。这一任务的提出,预计我国税收制度将会进行一次大幅度的改革,在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过程中,为我们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新的税收制度中,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税收立法的目的之一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

(二)立法基础有利

一是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纳入了全国和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之中。在公众方面,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加强,对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合理利用资源、社会民主、公正、社会进步的要求不断高涨,公众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二是有比较完善的税制基础。

(三)立法效率可行

从经济意义上看,收费和征税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可以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但从效率上看,征税效率要高于征收费用;征税比收费更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统一性,该收的税一定要收上来;征税可以克服收费的随意性,拖欠和拒缴现象,可以解决各地征收标准不一的问题。同时,征税还可以防止政出多门,可以减少机构重叠以及部门和地方利益的干扰,从而节约征收成本。

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税收制度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促进经济发展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十分紧密,经济决定税收。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速度决定和制约税收规模、结构和速度。同时,税收对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构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发挥税收“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调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要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通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的安排,有效地调控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使税收自动地产生抵消经济波动的力量,维持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其中,要特别注意克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产业结构低度化、高新技术产业滞后的现状。

(二)促进社会发展

构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以税收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可以促进人们“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也可以增强人们监督“税款”使用的积极性,调动人民参政议政积极性,推动社会民主进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要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文明方面做出贡献,税种、税目等税制要素的安排,都要有利于促进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救灾防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它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原材料和自然环境条件,还直接和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必须体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要求。要按照“谁污染谁纳税”的原则对污染物、废弃物产生、排放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污染税;从税收制度上体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人人有责;通过税收制度变革推动环境、生态保护由事后管理转向事前管理,提高环境、生态保护效率和效益。

三、构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税收制度体系的途径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它不是一种自动形成的社会机制,而是一种需要由政府、公众和社会各界共同讨论协商制定,最后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制度的设计和安排,要受到观念、利益、技术、程序等多因素约束。构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以下重点工作:

(一)树立全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只有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才能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准则、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依靠广泛的社会成员、社会力量的参与,坚持走群众性的/可持续发展0道路,我国可持续发展事业才有可靠的基础。

(二)总体设计、分步实施

税收制度体系怎样设计和安排,决定于制度功能的定位。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税收制度体系最基本的功能。构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要紧紧围绕这一基本功能,在1994年税制结构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统一设计,选择时机,逐步推出。

(三)克服利益障碍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6)

关键词: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的管理;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rational use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V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166-01

1减少污水的排放,运用保护水体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的用水量越来越多,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水体的污染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如果人类生存环境周边的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那么只能实施远距离取水的计划,这样给生活和生产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合理利用水资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减少污水的排放。

2管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供的资料,农业用水约占用了全球淡水资源的70%。联合国预计,在未来20年内,世界需要增加17%的淡水灌溉农作物以满足人类对粮食的消费,农业节水尤为重要,应该根据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需水量这一规律,把各种农作物进行优化配置,使产量和用水量达到最佳,从而提高灌溉用水效益,并大力推广优化技术与计算机在灌溉用水管理中的应用,提高水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同时,应重视发展高科技节水技术。

在全球水资源日趋匮乏的今天,合理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而合理用水的关键在于管理。

首先是强调水资源的公共性。鉴于水具有流动性、多功能性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海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性等特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强调水资源的公共性。强调水的公有性的实质,是为了消除各种以牺牲更大的社会利益为代价,追求狭义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协调水资源利用上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水利共享、水害共当的原则。

其次是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世界各国大多都强调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据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第13次自然资源委员会资料,在22个成员国中,已有13个国家设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综合管理机构,另有6个国家正在筹建这种机构。从各国实践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工农业用水和城乡用水等各个方面,并通过立法予以明确的规定。

最后是实行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制度。世界各国大多以用水许可制度和水权等级制度为切入点,规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并对用水量进行管理。各国实施的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制度,通常包括下列内容:实施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的程序、范围;许可用水的条件、期限,用水权的等级及用水权丧失、废止或转让的规定,以及有关奖励和处罚的原则等。

3科学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坚持人水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人水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必须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既要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也要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更加注重节水型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加强需水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生态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形成“人水和谐”的社会风尚,就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用地上水置换地下水。要用“量水而行”的原则指导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用损害水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和社会指标的增长。

其次是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节约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建设节水型社会,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满足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要求。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牢固树立起“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就不可能实现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思想。要拿出抓经济工作的力度去抓水资源保护,把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树立水资源忧患意识,绝不能以牺牲水资源、严重破坏水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性的经济繁荣。要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抓好管理保护,切实处理好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

最后是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是重要的水利工作方针,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必须坚持地表水地下水统筹,水量水质共管,水体水域兼顾,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实现水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首先要考虑本地区水的利用不能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使其依靠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能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做到量水而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发展。同时,在用水秩序上应以人为本,先生活后生产。通过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保证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要加快改革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管理体制和机制,实行水资源一体化统一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开源节流并举,节水与防污并重,建立完善用水节水保护水的责任目标体系,层层落实责任。要不断破除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资源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7)

1.应用结果管理模式。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结果管理的模式,各个海洋产业要按照政府的要求达到一定的结果,如果只注重管理的过程和手段,不注重结果的监督,一些产业就很难达到所要求的标准,就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使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信任和相互尊敬,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受到污染的环境再进行治理会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效果也很难保证。为此,政府倡导在管理中要注重结果,各个部门必须对于具体的结果进行有力监督,按照管理的业绩来评价,比如,对于企业的排污以及废料处理等问题,不仅要告诉企业如何处理废料、如何减轻污染,而主要监督它们是否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否达到了政府规定的环保水平,表现出了哪些业绩等。

2.海洋资源的多样化利用。澳大利亚的海洋资源非常丰富,政府认为,了解和探求海洋资源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生存,支持并鼓励对海域的多样化利用,加强养殖和生产加工系统的研究开发、发展海洋生物工程技术产业、替代能源的开发以及海底矿物资源的开发、海上油气田的开发等。另外,要加强对海洋药物的研制技术,搜集海洋和沿岸域的有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情报,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加强海洋旅游。多样化利用要具有协调性,要建立开展多样化利用所必需的管理结构、政策和数据,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决策要合理科学,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海洋特性进行不同的利用,不能盲目追求一致和短期效益。澳大利亚海域是公众财富,管理必须为所有潜在用户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根据这一点,政府不仅必须进行环境规划,而且还要考虑产业如何在与其他用户一致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3.进行综合化管理。澳大利亚政府认为,和其他经济形态相比,海洋经济有其独特性,这些独特性就要求必须对海洋经济进行综合化管理,政府要对一些方面重点监督和管理,这些方面包括:制定海岸带的综合管理战略,协调各个部门的海洋政策;加强部门的责任性和运营能力的管理;各部门建立横向科学研究计划,加强海洋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保障海洋科研和技术开发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地有效利用;加强政府与民间企业的协作,促进行政管理与各个团体之间的协调与交流;对新出现问题的有效把握和及时响应。改善通信设施,建立海洋自然数据库的档案以及管理措施等。

二、发展可持续性海洋经济重点要注意的问题

1.海洋产业的控制和管理。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海洋环境和资源的管理者,有责任保证产业的发展达到政府和社会的目标。然而,当前的管理制度和计划体制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比如:众多部门之间和各级政府之间政策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致;确定各级政府责任时出现困难;审批或决策过程的延长;对一些特殊事件,责任部门不能打破常规予以处理;各部门缺乏协调和分散管理等等。为此,要逐步发展具有更大透明度、更大凝聚力并以最终结果为核心的管理方式,有关责任部门应遵循这个方向,改变海洋环境管理方式,在任何方式中,质量保证系统都应形成一个整体。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应定期审查影响海洋产业的政策和决策过程,并与产业和其他利益集团共同协商。

2.基础数据的收集和管理。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不能凭借主观意志,应该以科学客观的数据为依据,无论是海运、造船、石油开发、观光旅游等都要考虑海洋的特点和属性,对于资源和发展机会的评价,以及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测来说,这类信息都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政府倡议,加强澳大利亚沿海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管理,这既需要广泛的、协调一致的国家行动来支持,也需要各个部门的有效配合,各个部门要认识到充分的基础数据对于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有关项目的研究与人员培养。在澳大利亚,开发海洋产业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海洋资源型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渔业、海洋药物、海水养殖和海底采矿业;海洋系统设计与建造业,包括船舶设计、建造和维修,近海工程和海岸工程;海上作业与航运业,包括海上运输系统、漂浮和固定海洋结构物的安装、潜水作业、疏浚和倾废等;海洋有关设备和服务业,包括制造业、机械、通信、导航系统、专用软件、决策支持工具、海洋研究、海洋勘探等,这些方面都需要进行研究。政府认为,要满足上述各种产业的需求,必须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对于高级研究人员,要依托大学进行培养,对于技术熟练工人要依托职业院校或者相关企业进行培养,还应该依托社会机构进行培训,各级政府要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

三、澳大利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1.对海洋资源要综合协调地开发和管理。当前,由于缺乏综合化的有效管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要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科学论证与综合管理,开发方式要由资源消耗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对海洋可再生资源,要改善其利用效率,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持续再生能力,对海洋不可再生资源,要有计划地适度开发,提高循环利用的水平,在特定海区,限制或禁止开发资源,使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持久的利用。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8)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160-01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路途是漫长的,在这条道路上,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审时度势,以现代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在保障其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产业调整和市场融合性调整。

1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迫切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发展农业现代化其本质就是带来全中国人民共同奔向现代化的新生活。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并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已经根深蒂固,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农村的现代化耕种技术已经全面推广,并获得了较好的产业成效,但是现代化发展的链条化结构还是不稳定,除了应用现代化耕种技术以外,其余的类似于营销、技术推广等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推广还远远不够,其不均衡发展已经构成中国现代化崛起的重大约束瓶颈,其薄弱地位亟需改变。如何在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村现状根本改进,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建构和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实现[1]。

2现代化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自然资源的局限

农业是依靠自然资源生产的基础产业,当今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却很少,加上非法占用土地的现象屡禁不止,耕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的局限十分明显。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有自然资源作为基础条件,在自然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很多农业现代化整合计划就只能搁浅。

2.2 农业信息化发展缓慢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对于农户来说其种植、养殖的各项产业都需要有足够的市场信息作为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90%以上的农户还停留在依靠自己的判断能力来决定种植项目和养殖时间,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蔬菜市场和肉制品市场出现价格浮动,相应的农户的经济效益也变得不稳定,扩大再生产的信心降低,低投入的农户工作成为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模式[2]。

2.3 劳动力不足

受现代化农业耕种技术的影响,农业生产变得较为轻松,这样就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了,农村青壮年劳力的转移,使得农村产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降低,新的技术缺少了人力技术传播的支持,很多新型技术不能引入,得不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实验的机会。

2.4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国大部分农业乡镇企业处于困境之中,产品结构与周边地区雷同,随着农业的生产专业化、地域集中和规模扩大,各种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这些问题都归结于产业化程度过低,农业没有形成程序化的建设模式,独立的产业结构使得多种问题凸显,短期利益不能长期地发展现代化农业,也不能长期保证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

3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3.1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带动农村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及加速农村城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建设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例如:农产品网络营销是建立在互联网之上,借助互联网特性来实现农产品的销售与经营活动的一种营销手段。具有跨越时空、覆盖面广、高效率等特点。通过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农产品企业可以扩大市场、提高营销活动的效率、降低产品成本等等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还需要有政府的调节,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网络营销平台,开设专门的网络营销绿色通道,保证农民的产品有更广阔地营销天地。另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要通过地区网络来加强对各种农产品价格的列举和短期产品价格的预测,通过信息网络来保护农户的利益。总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也必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

从农业技术角度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进而实现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改善民生、安稳民意的目标。在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之初应该首先分析当地的农业优劣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状况,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全面的农业现代化指标,采用层析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计算各级权重,构建一个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然后根据这些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技术的开展。使得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当然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是在农业技术员的技术传授下开展的,但是也需要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才可以,所以村组织应该鼓励家庭中留有1名年轻劳动力,保证农业先进技术的有效推广。

3.3 发展“以工带农”的市场经济模式

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弱势群体的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为了更好地稳定农业发展,以工带农的策略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和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焦点和关键。具体措施就是通过发达的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建设的扩大,实现农业结构的区域化布局,大规模的农业发展能够加快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使得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更具有紧密度,将农业的多种产业联合起来共同进入市场环境。这种经济发展途径其本质就是农业市场发展的现代化体现,将农业全面推向市场经济,进而推进农民进入现代化的生活和农村的现代化升级,进一步升级“农业”,为“农业”迈向现代化作出贡献。

总之,农业现代化发展应该认清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发展“以工带农”的市场经济模式,全面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9)

摘 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副省级城市GDP增速来研究城市经济发展是否具有“热手效应”, 笔者研究发现,14个副省级城市以五年计划计算GDP增速不具有持续性,但其中10个城市以五年计划计算GDP增速具有持续性。

关键词 :热手效应;副省级;可持续性;双向表

中图分类号:F832.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5.001

收稿日期:2015-05-16

0 引言

所谓“热手效应”,就是在NBA比赛中,教练和观众对连续几次投中的篮球运动员期望比较高,认为下一次仍然会投中,而对前几次连续投失的期望比较低,认为下一次投篮会依然不中。“热手效应”意味着成功会持续,失败也会持续。然而,也有不同结论的研究,如Thomas Gilovich等发现人们在篮球比赛中普遍认为,如果一个球员以前表现好,连续命中,则下次他投篮命中的可能性大;如果一个球员以前表现不好,连续投失,则下次投篮他失败的可能性大。但Thomas Gilovich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预测体育比赛结果会产生系统性偏差,下一次投篮是否命中与之前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不存在“热手效应”。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以深圳、宁波为代表的一大批城市发展迅猛。现在我们考虑,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好的城市(GDP增速快)的城市是否下一阶段继续表现出色?还是所谓的“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前段时间表现不错的城市下阶段会沦落?研究城市经济发展是否具有“热手效应”,意义重大。首先,有助于城市决策者、管理者科学认识国内城市发展,正确认识自己城市在国内城市的位置;其次将有助于城市管理者作出合理的政策决策,避免其做出受短期业绩目标驱使的短期行为,避免城市发展“大跃进”或不作为。

1 副省级城市发展现状

从2014年的GDP总量来看,广州、深圳、武汉、成都和杭州居于前五位,分别为16 706.87亿元、16 001.98亿元、10 069.48亿元、10 056.6亿元和9 201.16亿元。从地理位置看,上述城市即有处于传统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也有中部、西部城市。2014年GDP排名与1978年比较,东北城市退步较大(长春市1978年起部分年份数据缺失,不参与排名,见表1),如沈阳、哈尔滨和大连排名分别退步9名、8名和5名,包揽退步榜的前三甲。深圳、杭州、宁波和成都则排名分别进步12名、4名和3名。从GDP增速看,剔除长春和深圳(深圳1979年建市),13个副省级城市GDP相对1978年平均增长251.6倍。分区块看,东北三城市(大连、沈阳、哈尔滨)GDP相对1978年平均增长159.7倍,西部两城市(成都、西安)GDP相对1978年平均增长252.4倍,略高于13城市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武汉市GDP相对1978年增长251.3倍,略低于13城市平均水平;而深圳相对1979年GDP增长8 163倍。

我国副省级城市中部分城市总量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人均GDP也已经比较高,如广州市2014年GDP与当年埃及、以色列、菲律宾相当,和新加坡也相当接近。深圳市2014年人均GDP为14.95万元,连续多年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与韩国水平相当接近;GDP总量近年来多次排在副省级城市第二位,GDP增速多年超过15%。

2 实证模型与数据

从国内外文献看,关于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比较多。但各种研究一般是针对“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或危害后续发展。”研究一般侧重于可持续性发展的要素为主,如用人文发展指标、生态发展指标、绿色GDP、熵值法。而对这种行为是否存在持续性,尤其是城市发展是否具有持续性,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

目前研究持续性大多数采用双向表研究办法,本文研究采用办法就是双向表。本文双向表的具体操作办法为:①按照每个5年计划,将评估期分成若干个阶段,把各个城市每个5年计划GDP平均增速排序,增速排在前半部分的称为领先者,后半部分的称为落后者,然后分别计算出领先者和落后者在第二阶段的领先落后概率;②依第二阶段的领先落后分类,并统计在第二阶段的落后或领先的情况下第三阶段的领先落后概率。依此对各阶段进行分析。然后利用卡方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

本文数据的范围及来源:本文的研究样本为1978年到2014年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的GDP(现价)数据,由于长春市缺失1978年以来部分年度数据,加上分组用偶数个城市,特剔除长春市,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本文采用ExcL和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把14个副省级城市GDP增速按照每个五年计划分两组排序,增速排在前半部分的称为领先者,后半部分的称为落后者。可以看出,深圳市、广州市成为最大领先者,分别有7次为领先者(共8次),尤其是深圳,其中4次排领先者中的第一,一次第二;宁波市、厦门市也分别获得6次领先者。而哈尔滨市成为最大的落后者,共7次成为落后者;青岛市和大连市也分别有6次成为落后者。另外,十一五期间相对十五期间14个城市中有10个城市领先落后出现反转,十一五期间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

(1)15个副省级城市剔除长春后,剩下宁波市、深圳市、广州市、厦门市、杭州市、南京市、武汉市、西安市、成都市、哈尔滨市、大连市、青岛市、济南市和沈阳市14个城市。利用双向表得出的城市GDP增速持续性的结果。表现最好的7组(每组7个)城市在下一个半年表现仍然好的有25个,不好的有24个。反过来,表现最差的7组(每组7个)城市在下一个半年表现仍然差的有24只,变好的有25个。再来看检验结果的显著性,在领先/领先、领先/落后、落后/领先、落后/落后的情况下的观察值分别为Q1=25,Q2=24,Q3=24,Q4=25,理想假设下的数学期望值为Ei=24.5(i=1,2,3,4),构造统计量:χ2=∑(Qi-Ei)2/Ei=0.04,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χ2临界值为3.84,因此接受原假设。说明我国上述14个城市以五年计划计算,GDP增速不具有持续性。

(2)剔除武汉、成都、西安、南京后,南方城市剩下宁波市、深圳市、广州市、厦门市和杭州市五城市,均为长江以南的城市;北方剩下哈尔滨市、大连市、青岛市、济南市和沈阳市五城市。利用双向表得出的城市GDP增速持续性的结果。表现最好的7组(每组5个)城市在下一个半年表现仍然好的有21个,不好的有14个。反过来,表现最差的7组(每组5个)城市在下一个半年表现仍然差的有21个,变好的有14个。再来看检验结果的显著性,在领先/领先、领先/落后、落后/领先、落后/落后的情况下的观察值分别为Q1=21,Q2=14,Q3=14,Q4=21,理想假设下的数学期望值为Ei=17.5(i=1,2,3,4),构造统计量:χ2=∑(Qi-Ei)2/Ei=4.6,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χ2临界值为3.84,因此拒绝原假设。说明我国上述10个城市以五年计划计算,GDP增速具有持续性。

4 结论和建议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副省级城市以五年计划计算GDP增速不具有持续性。暂时落后的城市,可以通过城市管理者的努力,正确施政,借助国家政策,实现弯道超车。越是出现危机,落后城市越是可能出现弯道超车。2008年左右的金融危机,就造成了副省级城市GDP增速反转。

(2)南方、北方10个城市以五年计划计算GDP增速具有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南方副省级城市GDP高速增长,而以东北为代表的北方副省级城市GDP增速总体上落后于南方副省级城市。南方副省级城市通过解放思想,加大开放力度,深化市场改革,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3)在全国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根据波特教授对后发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四阶段理论(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大部分副省级城市经济比较明显处在投资驱动阶段后期。前期表现好的副省级城市,下阶段通过创新来驱动经济,继续保持领先的可能性比较大。创新是下一阶段副省级城市GDP增速是否具有持续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杨湘豫,谭国威.开放式基金经理与热手的实证研究.系统工程,2007(6)

2 Thomas Gilovich,Robert Vallone and Amos Tversky.“The Hot Hand in Basketball: On the Misperception of Random Sequences”[J]. Cognitive Psychology,1985(17)

3 Gotzmaun W N and Ibbotson R G.Do win repeat[J].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1994(20)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10)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的因素。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认真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对于支持和保护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实现跨域性发展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水利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责任。

一、舒兰市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自然地理概况

舒兰市位于吉林省东北部,第二松花江东岸。东与黑龙江省五常市相邻,南与蛟河市、永吉县交界。西部隔江与九台市相望,北部与榆树市接壤。地处东经126°25′至127°45′,北纬45°56′至44°37′之间。总幅员面积4557.5公里,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山地气候特点:春季干旱少雨,多西南西北风,风力偏大;夏季炎热,雨量偏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有时出现冰雹;秋季凉爽,多晴朗天气,每有寒潮侵入,气温骤然下降,降而复升;冬季稍长且寒冷,西北风凛冽,多下霜雪,积雪覆盖地面,气温变化较大,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5℃以下。舒兰市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县级市,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3.7万公顷,其中水田面积占1/3以上,是吉林省重点水稻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之一。2007年以来,连续三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1-2 水资源现状

舒兰市境内河流均为松花江水系。其主流(第二松花江)及其较大支流拉林河分别环绕本市西、东边境向北流去。第二松花江境内流域面积623.8平方公里,曲长47公里;拉林河及其支流境内流域面积3933.3平方公里,主河曲长17公里。其较大支流卡岔河、细鳞河、霍伦河、石头河、均发源于本市长白山山脉老爷岭山麓。境内主要江河干流几乎等距梳式排列,平行北流。加之集水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小河流50余条,形成疏疏密密的河流网系。全市大小水库、泡塘千余座,星罗棋布。

本市地表水资源较丰富,2008年总量为5.9766亿立方米,占吉林市地表径流总量的12.76%;地下水资源面积为4600千立米,多年平均天然资源量为2.336亿立方米。其中河谷平原区为2.09亿立方米,山区为0.2258亿立方米;地下水埋深一般在4―15米。2008年我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316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天然资源量减少0.03亿立方米。

总水资源量是由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两者相加扣除重复计算量而得。2008年舒兰市总水资源量为7.394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9.674亿立方米少2.28亿立方米,减少23.6%。

2008年全市用于农田灌溉水为2.8414亿立方米,用于生活用水为0.1426亿立方米,用于工业用水为0.059亿立方米,总计为3.043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量的41%。

1-3 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人均占有量少且分布不均,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042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699立方米,地下水343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73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54立方米,地下水176立方米。在省、地区均处于偏少水平,在吉林地区9县市区中列第四位,占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分布趋势为由东至西逐渐增多。东南部山区、东部半山区偏少,西部平原区略多。二是水资源总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空间分布也有多有少,旱、涝灾害频繁。三是水质污染严重。尤其是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工业废水排放,市区,重点城镇水质污染严重。以舒兰市内细鳞河为例,监测断面为舒兰水文站,由于上游有舒兰制药厂、化肥厂、造纸厂、纺织厂、城市污水排放等,河水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有挥发酚、氨氟、BODs、CODcr等四种。近几年稍好,但仍然达不到水质标准。四是部分已建的水利工程标准低、不配套,且年久失修,造成水利基础设施差,不能正常运行,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工程障碍。

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关系

2-1 农村经济跨越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必然条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村经济跨越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当今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通过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应用,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为原则,不仅为现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证,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留以足够的利用空间,确保后人的发展机会。

2-2 舒兰市的农村经济跨越发展有三个基本目标:一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达到高产高效优质,实现农业增产,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二是大力发展项目建设。促进农业综合发展。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持续合理利用、保护和增值自然资源,维护、改善生态环境,强化农村综合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我市农村经济跨越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水利不仅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人类生存的命脉。二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舒兰市既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市份,又是一个干旱频发、常年缺水的市份。从1989年到2008年这20间,本市就出现了5次较大洪水灾害和8次较严重的春旱。特别是1989年的特大洪水和1998年的严重干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至今令人怵目惊心!如果没有小城、沙河、新安等几座中型水库及二松提防的保障,舒兰市的国民经济将受到更大的损失,全市67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更加严重的威胁。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工业强市、农业富市、畜牧大市”是舒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水利兴,农业兴;水利强,农业旺。已经是促进和保证农村经济突破、社会事业突飞猛进发展的历史经验。四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主导作用。随着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的发展,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重。如近几年发生的沙尘暴,使人们都认识到环境破坏的重要性。其中很严重的原因就是水资源生态环境,绿化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综上所述,水利是国计民生的命脉,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跨越发展的基础保障措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农村经济跨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下大力气抓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改善和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应该看到,舒兰市是水资源紧缺市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还较低,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也比较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结合本市实际,建议要努力抓好三件事:

上一篇: 工地水电施工流程 下一篇: 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