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8 16:55:37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1)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途径

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实现价值取向从自给型向市场型的转变;产业结构从分割型向联动型转变;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而推动上述转变基本的途径在于实现农业产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利益为纽带,以科技为支撑,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及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动而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新阶段面临的问题

1.产业化经营组织整体竞争力弱。我国农业产业化竞争力弱,不仅体现在单项产品、单个市场主体上,而且体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以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上。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66000多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目前我国农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80%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1至4:1,而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0%-50%,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占到2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0.8:1。 总体来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2.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在农户和企业还都缺乏制度约束和风险保障机制。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3.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主导产业是指能支撑区域经济状况和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源头和基础。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

4.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的缺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瓶颈问题之一。中介组织是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较为成功的国家,中介组织往往由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担当。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限于技术、信息咨询和市场销售服务,而真正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则很少,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大部分合作组织生存较困难,因而很难做到积极有效的带动广大农户,服务农民。

三、进一步加快和推进新形势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的总抓手。工作的重点放在优化区域布局、培植主导产业和扶持龙头企业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化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以壮大规模和增强带动能力为重点,把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龙头企业实力强弱和牵动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水平和成效。发展龙头企业,一方面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从市场体系的建设,金融支持和法律支持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同时在资金投入上,要引导各类资本向龙头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

2.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商品基地。选择农业主导产业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应该按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这样可以达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的目的,还可以有效避免农业产业地区趋同的问题,防止某些农特产品生产能力过剩,有利于开发特色农业、开发特色农产品,创出名优特新产品,确立市场优势地位。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2)

1.1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业支撑 农业产业化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渗透、联合,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相对分割的格局,形成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从而夯实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通过突出地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科学整合资源,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农业企业向优势农产品集中的区域聚集,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1.2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组织支撑 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农业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的完善。农业产业化实行“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龙头企业以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产品为主,上连农产品销售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带动农业商品化生产。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经济契约关系,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促进形成企农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1.3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经济支撑 建设现代农业,既要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扶持,也要靠农业自身积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财力保证与经济支撑。一是壮大地方财政。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可以大幅增加地方的经济产出和税收;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除了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获得工资收入,或直接分享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程。农业产业化通过三个产业联动,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促进过去用于工业和城市的投资转移到农业和农村。

1.4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打破农村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为农业现代化吸引人才;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动三个产业的整合,使一批农村建设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通过促进农、工、贸、技、科、教等各部门、各行业的联动,成为现代农业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以工带农,壮大龙头企业 要瞄准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县的目标,把扩大加工转化作为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农业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新型工业化体系加以扶持,做强龙头企业。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扶持标志性旗舰企业,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避免同类竞争原料和市场;提升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通过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的方式,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纽带,以科技为后盾,通过典型企业的带动及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动而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

1.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内涵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调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重心,围绕农业典型产业,优化生产力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的运行,能够促使农业经济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是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效,稳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良性轨道。加快农业经济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是当前农业经济摆脱生产困境的根本出路。

2.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2.1 区域化和规模化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伴随农村改革的深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兴起的,它是以农业的典型性支柱产业为中心,逐渐辐射、引导周围相关经济的联动发展,形成的一体化产业规模生产体系,具有一定的区域化和规模化效应。

2.2 集约化和高效化,

现代经济体制下,农业原来的家庭生产责任制运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式,农业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各种生产力资源的不断整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化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集约化运行。

2.3 现代化和社会化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其中心主要是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科学有效的运作形式以及发展规划,必须具备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

3.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3.1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推动,农民自觉调整种植观念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大,以规模化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3.2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为保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农业发展具有可靠地基础保障。

3.3 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随着现代型农业经济发展的推进,遵循科技创新、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的进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不断优化。

3.4 机械化推广幅度大

机械化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量。随着科技下乡的运作,各种农用机械的配套,在各项惠农政策指导下,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力。

4.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问题

4.1 产业化运作机制规划不完整

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当前农业经济的合作组织协作形式极不稳定。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的积极作用,农户和合作实体的责权利关系不够清晰,服务功能不强,内部运行机制不够规范。

4.2 产业化经营实体市场竞争能力低劣

由于传统农业发展的桎梏,我国当前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体现在农业经济产品与市场主体上,由于农业经济实体的规模小实力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3 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潜力弱化

主导型产业是农业区域经济与特色经济发展的支柱性经济实体,是农业产业化的源头和基础。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当前农业经济实体的规模、实力、竞争力普遍弱化,产业辐射联动能力不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发展不平衡,缺少长远发展的潜力。

4.4 产业化优惠政策落实困难。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的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一些惠农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实际操作性不强,相关部门对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主体未能细化,导致产业化发展缓慢。

5.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5.1 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创新多种渠道,加强农户与产业实体间的联系与沟通,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经济运行机制。加快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体系的构建,探索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确保新型农业经济合作模式的正常运作。

5.2 坚持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实体的综合实力

科学技术的普及,加快了现代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依靠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的规模化效应,加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等农业经济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市场竞争力。

5.3 注重人才开发,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要切实转变人才观念,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创多种渠道,引进和培养农业综合型技术人才,营造和谐的人才运转环境,积极组建各种开放型经济合作组织机构与联合形式,推动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5.4 坚持科学管理,保障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4)

近年来,单集镇不断突破传统思维,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新路子,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呈现以下新特点: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单集镇注重打造产业龙头企业,近年来,投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90多个,投资额超亿元,徐州丰荷、环宇缫丝、鑫港禽业、神农牧野、福马生猪、晨阳奶业、苏牛牛业、洪楼维多利亚葡萄园、佳谷科技等一大批农业项目,投资额均超500万元。全镇新增的农副业农业项目80%以上围绕提升设施蔬菜、优质畜禽、栽桑养蚕和瓜果蔬菜等高效主导产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强势带动和规模化产业经营,全镇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六大集群”:一是万亩优质稻麦生产基地;二是双千亩钢架大棚生产基地;三是千亩日光能温室科技园;四是中草药种植科技园;五是优质林果生产基地;六是以肉牛、奶牛、肉鸭、蛋鸡、生猪为特色的亿元高效规模养殖。

以基础设施为保障,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化的牢固根基。为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近年来,单集镇累计投资1.2亿元,以邢楼黄淮海农田开发、万亩良田改造和洪楼3000亩土地复垦等工程为重点,实施山、水、林、沟、路、渠综合治理,完善水利设施,突出林网建设、山区开发等重点规模农业,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实施1.6万亩良田改造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2112万元,通过填平废沟塘,增加连片有效耕地1679亩;优化土地布局,实现土地方整化、道路机耕化、主干道硬质化、沟渠U型化、灌溉电气化、农田林网化。这些措施为农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可靠的基础,也为全镇安全度汛和抗旱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以土地流转为驱动,切实做大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为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我镇不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流转土地9000余亩,开展水稻机插秧种植8000亩,推广土地深松旋耕技术5000亩,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产出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以专业组织为平台,着力构筑农业产业化的联系桥梁。不断引导农民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全镇申请注册各类合作社130多个,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5000户农户走上了致富路,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新提高。

以政策支持为杠杆,努力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活力。单集镇党委、政府像抓工业招商一样抓农业招商,农业招商与工业招商一起布置,一起组织,一起督查,一起考核。坚持建设基础设施、培养人才与改善服务并行,促进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强化政府部门对现代规模农业的支持,如为徐州丰荷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入80万元的补助资金,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内驱力。

二、冷静面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

虽然单集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苏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存在诸多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不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变化不大,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快,农产品附加效益低;群众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差。近年来,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力度较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山区、丘陵等大片耕地“靠天吃饭”的现状依然未能根本解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调整结构的需要,服务仍以产中指导为主,对产前的市场预测和产后的流通指导较少,无法给农民提供超前市场信息,农户难于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交易基本处于自然成交,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还不强,尤其是大型企业少;初级产品多,深度加工高附加值的少;简单买断的多,一体化经营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短、名牌产品少、高科技项目更少。

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6038”人员占绝对多数,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民群众普遍缺信息、缺技术,科技意识不强、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技术更新滞后,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农技推广力度还不足,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新举措跟不上发展步伐。

三、依托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兴则国力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天下富。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政策为导向、以行政为推动、以技术为支撑、以队伍为保障,唱响农业产业化主旋律,推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标志。经济欠发达地区更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继续在“调”字上做文章。如单集镇力求做到:一要调优布局结构。继续科学打造“六大集群”,显现六大功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主导产业,在做大做强上做出特色。二要调优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单集镇优质稻麦、反季节蔬菜、优质林果、优质肉蛋奶、中草药等五大支柱产业,积极提高生态养殖水平和农产品加工水平,依托“故黄河二次开发”和将墓山水库建设,构筑观光、休闲农业。

积极培育生态农业,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向生态方向发展。不断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园,并使之成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基地建设以现代农业为主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得天独厚的农业镇大背景为依托,狠抓建设标准,促进生态农业规模发展。重点在优质稻麦生产上抓突破,在生态高效健康养殖品种上抓突破,在观光休闲农业的展示上抓突破,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的同时,着力抓好三种类型人员的建立和培训。一是抓好各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培养。主要有粮食生产、植保服务、育秧服务、机械服务等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二是抓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根据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社,分期抓好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三是抓好农村综合经营管理人员培养,努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技术农民、职业农民,按照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队伍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扎扎实实地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重要支撑。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少的实际,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建设一批蔬菜、畜禽等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路子,进一步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辐射带动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企业和农户对接,通过企业实现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最终实现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5)

王市长: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把握农业产业化经营主线、搞好相关工作的基础上,每年工作都有所侧重,突出焦作特色,发挥自身优势,以求出精品、出亮点。2004年,突出抓结构调整,抓特色经济,抓规模效益,抓产业集群,以求形成市、县主导产业。通过几年努力,全市发展小麦种子繁育面积60.6万亩、四大怀药种植面积25.3万亩、奶牛存栏4.4万头、速生丰产林55万亩。全市建成了168个特色专业村,形成了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怀药种植加工基地、孟州市、武陟县粮食深加工基地等各具特色的规模化基地和产业集群,实现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2005年,突出抓农民专业合作社,抓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求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现代农业的装备水平。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市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03家,入社农民2.79万户。2006年,突出抓农副产品深加工,培植龙头企业,拉长链条,争创品牌,以求占领更多市场份额,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增收。通过几年努力,全市建成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15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20家,形成了牛奶、速生杨、小麦、玉米、肉鸡、肉牛、生猪、怀药等8大产业链。2007年,突出抓农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建设,抓三品认证,抓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有效对接,以求把焦作打造成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努力,建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3个,无公害畜产品产地118个;推出无公害农产品91个,绿色食品23个,有机农产品2个,省级名牌产品35个、省级著名商标17个;在中心市区实行了蔬菜市场准入制度,蔬菜检验合格率达到97%以上。2008年,突出抓生态农业,抓循环农业,抓农业可持续发展,力求实现新的跨越。

记者:焦作市近年来在组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请王市长谈一下焦作市在此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及遇到哪些困难?

王市长:在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必须提高,必须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才能应对大市场变化,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势在必行。2005年初,市政府主管领导带领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浙江省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经过认真学习,充分研究,我市在全省率先以市委文件形式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同时,我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户通过转包、转让、租赁、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发展。目前,沁阳市初步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平台;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0.2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4.4%。

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一些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给排水、垃圾处理、道路、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二是种粮经济效益仍然较低。近几年,由于粮食价格增幅不大,种粮的利润空间很小,加上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不断攀升,抵消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造成种粮效益下降。三是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拉大。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26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6.3%,城乡收入呈逐渐拉大趋势。四是贷款融资困难。大多数农民由于无物抵押,无法办理贷款;没有专门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联系担保户不易,多户联保范围狭窄。五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扭转。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户籍改革、构建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记者:粮食生产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请问焦作市是如何把支持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落实到基层。进而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在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方面有哪些措施?

王市长: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惠农政策,累计兑现粮食直补2.06亿元,补贴标准由2004年的亩均19.58元增加到2008年的亩均86.38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2004年到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由337万亩增加到395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92万吨,增加31万吨。2008年,夏粮单产实现重大突破;全市平均亩产达到505公斤,4个农业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亩产突破600公斤。

我市粮食生产先后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以培育新品种为主要特征的提升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以提高粮食单产为主攻目标,狠抓新品种选育,先后培育出“豫麦25”、“豫麦41”、“豫麦49”、“豫麦58”、“豫麦65”等小麦新品种,实现了小麦单产的飞跃。二是以推广超高产品种为主要特征的普及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大力推行统一供种,推行绿色栽培、测土配方拖肥、超常量施用磷酸二氢钾等应变管理措施,实施良种良法配套,粮食增产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良种覆盖率100%。三是以注重高产向注重高效转变为特征的飞跃阶段。2001年以来,大力实施小麦种子产业化工程和优质小麦工程。小麦种子年产量达到2.6亿公斤,供种范围辐射到8省106县。小麦生产成功地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高产到高效的战略转型,我市一跃成为小麦种子大市和优质小麦大市,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粮食储备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焦作市涉粮部门是如何围绕管好储备粮,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好保供工作的?

王市长: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严把粮食收购关。严格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使种粮农民售“放心粮”、“明白粮”。二是抓好安全储粮。各购销企业做好空仓消毒,搞好晾晒和除杂,确保净粮入库。加强储粮设施建设,加快储粮技术改造,改善储粮条件。制定完善了安全储粮责任制,严格执行粮食储藏事故责任追究制,确保储粮安全。三是加强市场监管。明确收购纪律,规范收购程序,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

违规违纪行为,切实维护种粮农民利益。四是做好粮油供应。增加供应品种,创新经营方式,加强社会化服务粮油供应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供应活动,保障粮油供应。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6)

农业产业化伴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应运而生,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体制创新,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一、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一) 现代农业的涵义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手段、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它实现了全面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经营和管理农业,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生产经营达到高度社会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企业化和市场化,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各类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行种养加、产共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形成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机制和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既能有效地解决分散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结问题,又有利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农业产业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充分发挥其为农业服务的功能,通过改善服务设施,有效组织生产,拓展市场,增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传播先进技术的功能,通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和生产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其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功能,通过制定、实施包括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市场销售等生产和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其营销农产品的功能,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统一结算,扩大农产品市场空间,增强获利能力;充分发挥其落实产业政策的功能,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行农业产业经营,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有组织进入市场;有利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扩大就业空间和就业领域,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形成新型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技术、资金、人才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性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和竞争力。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的有效载体

    分散农户的小规模生产缺乏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既不利于资金的注入和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也不利于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实施和组织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形式,采用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投入,重点扶持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源、乡村基础设施、新型农用工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自主创新搭建了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按照市场需求组织、有规模地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标准,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对科技的需求和推广是在市场推动下,出于自身发展和农民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要,这种动力是内生的,最富有生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农业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促进农业经营形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通过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政策扶持,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创造了条件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7)

【正文】

【益阳】以电商为引领  促品牌富农战略——参观益阳市安化县现代品牌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有感

11月25日下午,有幸参加省供销经济学会年会,得以参观益阳市安化县供销社领办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品牌农产品展示厅,切身体会现代互联网、物联网的魅力,亲身感受供销社为农服务,致力于发展品牌农业、现代农业的气息,心灵中,好似一股春风徐徐吹过,令人心情振奋,让人耳目一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迅猛发展,农村,这块古老的土地将面临一系列挑战。脱贫攻坚是首要任务,增收致富奔小康、带领全体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必须长期奋斗的根本目标。新时代,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迫切期待着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质量富农、品牌强农已成为“三农”工作的一个突出重点,也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安化县品牌农产品涉及农业的很多方面,米、油、鱼、肉、蛋、菜等等品牌农产品展示厅里灿若星辰,琳琅满目,包装精美,卖相绝佳。特别是安化黑茶,更是闻名中外。在电商的引领推动下,农民的品牌梦想越做越美,县域经济也是芝麻开花,不仅甩掉了省级贫困县帽子,而且,品牌强农战略领先全省。供销社以电商为引领,推品牌、扩销售,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彰显了为农服务“国家队”的担当。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8)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58-3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生产中一直占有着重要地位,其肩负着实现国内粮食基本自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根据我国的自然、人口和经济条件,党和政府一直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和实现路径进行着探索和实践。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当前,我国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如我国人均占有资源的约束、全球市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约束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约束等[1]。解决这些问题也正是发展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任务和要求。纵观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就是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实施土地整理的过程。为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和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村土地整理会不断的以新形式出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已有学者提出农地整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农地整理产业化,作为农地整理的发展趋势,必然会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农地整理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内容与关系

从我国农地整理的实践看,农地整理内容大致可分为耕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未利用地开发、小流域综合整治,农地整理的任务可归结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3]。农地整理的实质是合理组织农地的利用。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整理水平不高,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我们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综合整治和优化配置,实现土地整理企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以及综合效益最大化,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实现农地整理产业化的过程。农地整理产业化基本前提是将农地整理作为一种产业来看待。农地整理产业化其中心思想是把整理后的土地,作为农地整理的“产品”推向市场。农用地整理产业化的运作过程是通过培育各种形式的农地整理企业,接受政府、集体、农户的委托进行农地整理,建立土地整理储备库,以出售新增耕地折抵的建设用地指标、收取耕地开垦费、新增耕地租赁经营发展高效农业等方式获取土地整理收益的农地整理经营模式[4,5]。

对于什么是现代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农业的问题,2007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做出了明确回答。文件明确提出: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用现代生产手段和现代技术逐步装备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经济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全面武装农业劳动者的过程,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生存环境的过程,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

农村土地整理作为按照农业现代化的生产要求而进行的一种资源再配置过程,有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作为农地整理在新时期下所采取的模式,农地整理产业化的内容目的任务与农地整理是一致的,同时,对比农地整理与农业现代化,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目的任务是相互统一的,农地整理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高水平的基础平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地整理水平的高低反映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农地整理产业化,作为可实现资金良性循环的一种适宜的农村土地整理模式及发展趋势,会更加积极全面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2 农地整理产业化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

2.1 农地整理产业化增加了有效的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

农地整理企业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可以运用各种现代的技术和手段对具有整理潜力的土地进行开发整理。包括耕作田块的归整、田间道路、灌排渠系、防护林带的整治,中低产田、中低产林、中低产园、中低产水的改造,低产土壤改良、山区、丘陵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退耕、土壤改良、耕作措施改善,以及未利用地开发等。也就是对之前很难进行整理的土地进行开发,同时更好地挖掘现有耕地的潜力,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积以促进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2.2 农地整理产业化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农地整理的产业化经营追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在农业基础建设上的投入最终会在整个市场中得到产出,所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有所提高,其规划和科技含量也都会有所提高。引入产业化的经营理念后,土地整理的产出不仅包括经过整理重建的各类土地,而且还包含了在重建土地上生产提供的各类产品,如农田水利配套设施、道路、电力设施、农产品以及改善的生态环境等。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缺乏规划约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浪费土地、多占耕地、生活不便、就医求学困难等,农地整理企业通过对村庄整体开发,自己受益的同时,可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条件、并有利于教育文化医疗等的大为改观。也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2.3 农地整理产业化加速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农地整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要求其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高,因此这需要企业积极购置所需农业机械。这对于优化农业机械化区域的布局,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农地整理产业化也会改变现在农机的投入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的格局,并可以加强农机管理,还可以提高受聘于整理企业中农民群体的科技素质,进而推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很快,已经建成了相当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但是,大多地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理想,农业信息网络如何进村入户,广大农户如何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农业信息,如何方便地接受生产中期的技术指导和后期的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但农地整理产业化的经营,使得大多数经营管理整理后土地的主体换为农场式的企业,经营管理土地的企业对于农业信息的获取、接受和利用水平更容易进行提高,信息化的过程必然会加快。

2.4 农地整理产业化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整理后的土地适合农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农地整理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首先设定因地制宜的整理目标,并应用规划设计、先进的工程设计与生产技术等重建各类土地,整理后的土地会与高效农业相结合,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整理后土地的经营方式可转变为企业或农场经营,这样可以加强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监管、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水平,有利于农业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转变,以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市场的竞争力。

2.5 农地整理产业化加快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

在产业化土地整理系统中,整理的目标要多元化,要求包含生态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没有经济效益就不可能实现土地整理的产业化,而如果没有生态效益来维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那么经济效益也只能是短期的,同时社会效益会对经济效益和产业化过程的推进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农地整理产业化过程会改善农民的生产和居住环境,同时加大对对村庄的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的建设还可以发展休闲观光型的生态农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快了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农地整理产业化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用地整理产业化的发展最初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产生于江苏的张家港和吴江等地,以后逐步发展到山东、陕西、辽宁、黑龙江等地。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农用地整理产业化的发展已取得了一些进步,全国大多数地区由政府或其他单位组建土地整理公司,将土地整理与高效农业开发、生态园区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等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目前,土地整理产业化主要面临着资金不足、市场信息不畅通、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合适的市场管理体制、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化人才队伍的缺乏、地方政府认识不足等一些问题。[6]由于我国各项事业均处在发展之中,资金缺口较多,而其他一些筹资渠道尚未通畅,致使资金周转困难,影响土地整理的成效。土地整理市场信息的不畅通与土地整理企业较少,至使土地整理市场内缺乏竞争性,不利于土地整理产业的发展。我国有关土地整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土地整理的产业化进程。如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项目工程财务决算的程序、土地整理后的土地产权调整与利益平衡、各土地产权主体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都亟待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同时,目前以行政推动为主的土地整理市场管理会导致管理手段单一,政府职能混淆,建设行为主体责任淡薄、监管不到位、质量不符合规划设计要求等问题的出现。土地整理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金审计管理不规范,相应中介服务结构的缺少,以及土地整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土地整理质量。虽然各省市都在土地整理中不同程度地引入产业化的经营方式,但有些地方政府土地整理产业化意识淡薄,其所推行的产业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土地整理产业化。真正的土地整理产业化应该是“生产-流通”环节中每个环节都有市场主体的参与,一旦某个环节没能产业化,就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进而影响整个农地整理产业化进程。

4 加快农地整理产业化以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地整理的产业化发展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地整理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其相关的许多方面都还不完善,同时也缺乏结合我国国情的成熟经验借鉴。为了促进农地整理产业合理健康的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4.1 完善与农地整理产业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与管理制度

随着农地整理产业化工作的不断开展,加快农地整理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势在必行,以促进土地整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实现。首先,应积极开展土地整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农地地整理产业化过程中涉及的权属调整、利益分配等重要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依据;其次,在完善国家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加大地方法规与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工作,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细化和落实,政府应该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农地整理工作流程和相应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行政监督管理,制定和严格实施管理办法,抓好项目进展中每一个环节的监督、检查验收工作和项目效益的评价体系,确保农地整理工作的质量。这可为农地整理的全面开展创造条件,使农地整理产业在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指导下有序发展。同时,这也有利于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使得农地整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4.2 政府宏观管理的加强和投资力度的加大

农地整理产业化运作中,政府应转变职能,把重点从微观实施转到宏观管理上。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规范、标准和管理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管理体系,并且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中积极引导和协调各个部门,理顺各种关系,注重发挥整体效能。具体的工作要以完善市场规则、实现农地整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为原则。同时,由于农地整理产业项目规模大,资金要求高,需要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政府需加大对农地整理的金融支持力度,设立土地整理专项资金,从土地收益中回收资金,这可对一些经济组织和个人起到示范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地整理项目中来。

4.3 健全农地整理产业市场服务系统

农地整理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而市场竞争机制形成需要良好的农地整理市场服务系统做支持。因此,要积极培育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的农地开发整理中介、咨询服务、网络信息、技术培训、保险担保等机构,以形成系统化的农地整理服务市场,为农地开发整理提供信息、技术、监理、指标交易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农地整理产业更好的发展。

4.4 实施人才战略并推行行业资质认证

农地整理是一项政策和技术指向性都很强的新事业,从事农地整理项目的从业人员对农地整理行业的认识、对国家有关政策的把握程度、对农地整理工程的特点的了解程度等直接关系到农地整理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农地整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政府及土地整理企业应加强对人才队伍培养,树立人才观念,政策上加以扶持引导,财力上加大投入,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土地开发整理科技专家队伍。同时,对农地整理的从业人员进行个人执业资格的认定也是不可缺少的,获取个人执业资格的从业人员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土地整理个人执业资格考试。农地整理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兴行业,还必须尽快推行土地整理行业资质认证制度,使其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洪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河南农业科学,2010,(16):5-8.

[2] 纪素霞.试论农村土地整理与农业现代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18(4):10-13.

[3] 严金明,钟金发,池国仁.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23-26.

[4] 彭群.土地整理产业化概述[J].中国房产导报,2001,(11):16-17.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9)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54-03

Abstract In the Twelfth Five-Year-Plan Period,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had rapid advance,it effectively drived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rural incomes and employment in Jiangsu Province.However,there′re still several issues,such as the low rural socialized service professional,the low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further processing and added value,regional leading industry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unified planning,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dispersion.Jiangsu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proposed based on Jiangsu Province circumstance,mak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lanning,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improve level of development,promo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cultivat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 advantage,optimize the benefit to create a goo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of core competitiveness,promoted modern agriculture in Jiangsu Provinc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agricultural structure;developing status;countermeasure;Jiangsu Province

r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各地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根主线,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龙头企业“五个一”示范创建和“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年”活动,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联农富农机制不断完善,较好地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1 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各地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建设现代农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实现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产业化组织的快速发展,不断将工业和城市的先进生产要素、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引入农业,给江苏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目前,全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面积已占到总耕地面积的67%,全省符合“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条件的专业乡镇有156个,专业村达到2 306个,居全国第二。全省拥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 823家(其中部级61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达162个(其中超100亿元的达12个),经认定的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5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5 797.97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7∶1.00。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大大加速了土地流转,江苏省已有 734个专业村建有龙头企业,与1 27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建立并保持紧密的产业对接关系,合作发展优质高效的优势特色产业,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为基地农户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服务功能。

1.2 提升了农业技术水平,增强了农产品竞争力

近年来,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江苏省农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温室、农业物联网技术、现代化规模畜禽养殖、工厂化育种等许多新技术、新装备得到了应用。截至2015年初,60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年完成科技研发投入68.58亿元,拥有部级农产品加工专业技术研发分中心19家、示范基地22家、示范企业31家。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401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357家,获得省以上名牌农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336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1 420个。依托品牌产品的带动,江苏省农产品结构大为优化,竞争力显著增强。

1.3 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和就业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应运而生,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方式,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户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在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致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014年,607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1 135万户农户,其中,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股份合作为3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达到95%以上,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作用更加突出。仅全省72家农业产业加工集中区创造的就业岗位即达31万个,带动农户37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总额116.4亿元,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务工。

2 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社会化服务专业性不强,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

江苏省已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万家,社会化服务机构侧重于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性不强、信息化薄弱、辐射带动能力差。基层农业部门的工作以宣传引导为主,生产技术指导和农产品销售方面的服务工作有所欠缺,经常出现“销旺―扩种―难卖”的怪圈,这表明江苏地区农业信息化网络和农民信息素质都亟待提高。社会化组织服务缺乏配套性,部分乡、村没有任何社会化组织为分散的农户提供服眨而已建立服务组织的地域也存在无能人牵头、无经济实力支撑、服务组织内部规章制度缺乏、成效不大等问题。

2.2 农产品深加工及附加值比例较低

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但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新产品研发投入少、科研能力差等问题。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粗加工水平,精深加工比例较低,很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一般都是复制、模仿和跟风行业知名企业,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

2.3 地区主导产业缺乏统一规划,行业管控能力较弱

各地区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规划间缺乏协调和科学规划,部分地区农业产业投资建设重复,农产品销售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农业资源的浪费,甚至导致不少农业企业倒闭。地区农业行业协会在产业化实践中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力量薄弱,组织比较松散,风险应急管理体系流于形式。

2.4 土地权益分散,金融支持不足

江苏省部分地区由于土地权益划分不明,金融支持不足,导致很多农户无法实现土地集约化和耕作机械化,致使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困境[1]。部分地区没有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地区间农业生产缺乏合理互助和协调。大多数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自有资金不足,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内部治理不规范,中小型农业企业以及合作性组织很难获得资金支持。

3 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 机遇

3.1.1 在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省农业产业化依然有着新的发展空间。当前,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从总体上看,我国某些行业领域产能过剩、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但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人们消费结构升级依然快速进行,食品消费格局由温饱型为主体向便捷型、风味型、营养型、功能型方向转变。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的行业以食品加工为主,需求的刚性特征明显,与宏观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关联度小,市场稳定,不仅如此,随着人们生活消费的升级,会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催生新的产业。因此,农业产业化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3.1.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背景下,江苏省农业产业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经济下行的风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三农”优先发展。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这对吸引工商资本,建设原料基地,解决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促进作用显著。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对于其他领域创业资金门槛和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更容易成为初始创业者择业选择。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扶持民众创业创新政策的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业大军会加速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水平也会进入快速提升期。

3.1.3 在现代农业建设新要求下,江苏农业产业化发展拥有了新的用武之地。目前,江苏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水平较高,相对低的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把现代农业搞上去,就会拖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后腿。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加快“四化”同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首要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以科技为支撑,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把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如产业链、价值链等引入农业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3.2 挑战

3.2.1 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的压力。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除了因市场需求不足、去库存化周期延长等因素外,受大宗原材料同比大幅下降影响,工业企业普遍出现“产量增、产值降、效益下滑”的情况。2015年江苏省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明显下滑为96.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下滑为99.1,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据统计,2015年苏南的劳动力成本为67 683元,是苏中(58 437元)的1.16倍、苏北(48 601元)的1.40倍。因外需萎靡不振、内需能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涨、前期产能集中释放等多重因素影响,2015年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乏力、经营困难,中小企业表现尤为明显,不利于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3.2.2 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不成熟。经过多年发展,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但也存在小而散、大而不强、产业链不完全、集约化程度低等诸多弊端。在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中,江苏省部分地区对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对农业产业化相关政策的学习和贯彻落实不到位,农业产业开发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农民对市场信息和技术等的获取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江苏部分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3.2.3 农民与企业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在农业产业化体系中,相关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缺乏严密的合同履行制度和有效的利润分配激励机制,农民和企业利益共同体有待形成[2]。在产业化经营中,常常存在价高惜售、价低压价的情况,农民和企I双方没有形成真正的信用合作关系。另外,企业在技术、资金和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散户的利益易受到侵犯,风险大、获利少,导致农户在产业化生产经营中积极性不高。

3.2.4 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度差距较大。农业产业化最终体现在生产经营规模化、集聚度和辐射面上。江苏省近几年发展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现代农业基地,部分特色优势产业的经营规模较大、辐射能力较强,但距离农业产业化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对真正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尚需努力。

4 提升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对策

4.1 立足各地基础和资源禀赋,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江苏省各地要立足现有基础和资源禀赋,正确把握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趋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科学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产业布局。制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要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科学编制,保证专项规划高度一致于总体规划。有机组合系统内力量和社会上专家的力量,在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科学决策,制定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规划,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权威蓝图及产业资源科学配置依据。

4.2 开拓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必须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江苏省各地农业产业化提质增效。一是大力推动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水平。加大对规模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其产品更新、技术改造、经营方式创新和品牌建设[3],引导相关企业有序兼并与重组,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二是寻准本地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加大扶持,加快构建强有力的支撑体系。通过采取扶优扶强、定向招商等措施,补齐产业链短板,完善强大产业体系。三是走特色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优化经营管理机制,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并促使其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强大牵引。

4.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

坚持市场导向、消费导向,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培育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优势现代农业企业。加强产业链衔接、种机技配套及产学研结合,鼓励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主体综合发展、农牧结合,引导生产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加工主体聚拢、抱团发展。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重点打造都市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圈,环湖、环丘陵休闲观光农业区,沿江、沿海风光带等休闲观光农业群。加快设施农业提档升级,推进园艺产品“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推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新型种养结构。

4.4 优化利益联结,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要正确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民在发展机会上的关系,优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方式。鼓励农民多形式流转承包地,积极推进以土地入股的合作形式,逐步提高参股经营、合作经营及自主经营比重,建立健全盈余返还制度。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收益稳定增长。此外,加强对龙头企业履约能力的审核,防止农民陷入因龙头企业经营发生风险而土地收益落空的境地。

在农产品加工、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现代物流等领域,各地农业产业化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搞好协调与服务,为工商资本的进入开足大门,保持畅通渠道。

各地区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合理利用各类有效手段,精准施策,推进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把龙头企业对当地高效特色产业和当地农民的辐射带动力作为排序的根本依据,择优扶持,从利益机制上激发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更好地发挥对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带动作用。

协调金融部门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加强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部门的战略合作,优化政策、信息等多方面服务,改善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全面优化投资软环境[4]。

4.5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升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和科技入户、挂县强农富民等惠农工程,建设农业科技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示范基地,加强创新成果与产业基地对接,逐步建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物联网建设,推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同城(区域)配送服务,推进专业村和专业园区电商化。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5],重点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专业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和农业企业负责人培训。

5 参考文献

[1] 彭媛媛,周月书.农业产业化下农户融资渠道偏好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和南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7):9596-9599.

[2] 刘康华,赵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3):134-139.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10)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4-090-03

作者:樊志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杨凌,712100/段鹏飞,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建部讲师,博士;陕西,西安,710061。

在国际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德博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然后迅速传入西欧、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潍坊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首先提出来的。之后,农业产业化就不断地发展,党中央对这种经营方式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肯定。如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曾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十五届三中全会又强调指出;“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在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一定要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2007年1月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再次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同时强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其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措施,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之路。为此,我国西部地区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涵义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按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原则,将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形成区域化经营,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的整体规模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继家庭承包经营以后的又一重大创新。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经营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二是要实行经营一体化;三是要培植主导产业。并在主导产业的关键环节建立龙头企业,以带动整个一体化经营的强劲发展;四是形成一种利益互补机制,使农民真正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好处。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

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考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和现实实践,其最基本的特征有六个方面。具体而言:

1、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技术集约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优质化为方向,准确把握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诸种因素,侧重解决质量问题,在农业产业化链条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上。技术都要达到标准化。

2、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服务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把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相互联系的社会生产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而且还能够组织有关科技机构,对共同体内各个组成部分提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全程服务,促进各种要素直接、紧密、有效地结合。

3、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生产专业化。围绕某种商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协同相结合,使每种产品都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作成为最终产品,以商品品牌形式进入市场。

4、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布局区域化。每个支柱产业或生产系列,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设立专业化小区,按小区进行资源要素配置,安排商品生产基地布局,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

5、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经营一体化。各有关环节联结成一个严密的有组织的产业链,实行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综合经营,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6、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管理企业化。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联结方式,构成一体化的联合体,采取合同契约制度、参股分红制度、全面经济核算制度,互补互利,自负盈亏,讲求效益,对全系统的营运和成本效益实行企业化管理。尤其是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模式实行公司制度,以法人身份出现,带动农业产业经营企业化。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我国西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

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当前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西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志曾经指出,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措施,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农业农村工作中带方向性、全局性的大事。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持续提高农业竞争力,稳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西部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以工业化的理念和生产方式来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从而提高农业规模效益的新途径,它对创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行行政区划体制下,以区域性城镇为中心,西部一大批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和发展壮大,是在产业政策上对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城乡分治模式的突破,并进而有效促进西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对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西部农村现代化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西部调整农业经营体制、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制度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与农户的连接。既发挥了农业家庭经营成本低、生产管理精心等优越性,又弥补了小规模分户经营难以调整结构、把握市场、获得产后利润等缺陷,为家庭经营注入新的活力。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非常适合我国西部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可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不但从种、养业中获利,还可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增加收入。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我国西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对我国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层面的结构调整都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深度进军的过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带动我国西部千家万户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的农户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全面推进新阶段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新阶段我国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等深层次问题,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全面提高我国西部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进入新阶段,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竞争。当今农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农业生产者和单一农业生产层次的竞争,而是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整个农业产业综合生产力水平的竞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造就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创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参与竞争,这样既可以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也可以提高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耕地状况差异大,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劳动者素质不高。是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经营的基本特点。实现农业现代化。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各设施和管理方式等改造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立足我国西部地区的特殊情况,依靠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业产业升级。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是各项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可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引导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组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科技创新的有效组织载体。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集约化经营。是适合我国西部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种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形式。是在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我国西部现代农业的应对措施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我国西部现代农业必须重视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是关键环节,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强弱和牵动能力大小,直接影响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成效。为此,发展农业产业化应以乡镇企业为联结点,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小城镇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各地在农产品资源、劳动力以及加工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城乡统筹。在城镇体系及产业布局上,应统筹考虑农产品生产基地、小城镇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理布局,注意把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城市加工企业配置到农村城镇。应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下乡,农村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进城。并在土地、工商、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农产品加工给予政策扶持,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我国西部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由于农民处于分散的、无组织状态,农民没有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在与大公司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和被动的地位,其权益难以保护。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无论从经营管理和协调对话方面,都难以直接应对每个企业和市场,也使得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规模很有限,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必须要在农户和企业及市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同业联合体等,或通过经纪人和能人牵头兴办中介组织、创建专业服务组织等方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推动“公司+农户”的模式逐步向“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过渡,并提倡农民合作组织自身创办龙头企业,让农民组织与经济实体有机融合,使农民合作组织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连接载体。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探索建立合同约束、服务合作、利益分配和风险保障等机制。通过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建立风险基金,实行利润返还等办法,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关系,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我国西部现代农业必须实施农业标准化

农业迫切需要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换,其转换的方向正是现代农业的方向,而这种转换,首先需要的就是农业标准化。实施农业标准化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农业产业化是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增加农产品数量或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收的余地很小,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通过实施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培育优质高效名牌农产品,从而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益和市场占有率。

上一篇: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下一篇: 手术护理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