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统计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2 17:19:42

服务业统计工作计划

服务业统计工作计划篇(1)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承担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等重要任务,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的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是新时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计划生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技术服务项目的扩展,以“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的改变。为计划生育服务站开展优质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护理工作是计生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护理工作是否到位,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计划生育服务质量和服务对象对服务过程,服务结果的评价。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形式的变化,迪庆地区传统的计划生育护理服务体制及模式受到很大冲击,给计划生育护理服务工作增添了一定的压力。新出台的计划生育护理政策法规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工作基础薄、工作水平不高、计划生育系统护理智能弱化及传统生育观念的存在、计划生育护理人员短缺等原因不能很好地落实,给该地区计划生育护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现就当前迪庆地区计划生育护理服务工作所遇到的障碍及解决措施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1.当前迪庆地区实施计划生育护理服务的障碍

1.1 生产力、工作水平不高,工作基础薄,不能很快适应新政策的变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目的是要事先计划生育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的两个转变,从以往的行政制约型向管理型转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改进,计划生育护理工作也应当跟上改革的步伐。而我州由于地处西南边疆,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计划生育意识淡薄,带来计划生育及护理服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很难跟上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步伐。

1.2 基层业务素质偏低,工作责任心不强。由于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节育技术服务占很大一部分,护理技术局限、知识面狭窄。而一些计划生育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护理人员学历低、专业知识缺乏、护理操作技术水平低、临床观察能力低、综合分析能力低等现象。护理人员工资态度不积极,上岗意识不强,不能适应新的护理模式,工作不负责任,服务态度不好,无视受术者的权力。

1.3 计划生育系统护理智能弱化。在迪庆地区,由于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对计划生育护理智能缺乏认识,加之计划生育部门人员忽视其重要性,导致计划生育系统护理智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致使护理智能逐步弱化。

1.4 传统生育观念的存在及计划生育护理人员短缺。“农村养儿防老”、“传宗接代”、“早婚早育早享福”、“人多势众无人欺”等传统观念一直深入迪庆人民群众,也是该地区计划生育及计划生育护理工作很难进行的原因。近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计划生育及计划生育护理工作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传统观念一时难以摒弃。计划生育护理人员短缺则使得开展计划生育护理工作难度加大。迪庆地处偏远边疆,很多计划生育护理专业人士很少选择到边远地区工作,使得计划生育部门人员分配不均,导致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2.当前迪庆地区改进计划生育护理服务的措施

2.1 努力提高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努力发展生产力,加快旅游业畜牧业是发展,由此来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带动计划生育护理工作的发展。

服务业统计工作计划篇(2)

ERP不仅是计算机系统,更代表了一整套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这就要求ERP必须与不同行业的管理高度融合。

物业ERP是将物业服务企业的人事、财务、采购、行政、质量、市场等专业管理和多个物业项目的房产、客服、设施设备、环境和秩序维护等物业服务管理集成到一起,对总部的职能部门和各分公司的物业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实现异地项目的远程管理及实时业务处理的集团化管理系统。

提高管理水平

可以说,ERP几乎覆盖了所有现代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

客户关系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根据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物业ERP系统首先要实现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客户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对客户需求的掌握和及时处理,为物业公司提供对客户服务申请登记、流转处理、服务质量跟踪、客户回访和满意度调查等一站式客户服务平台。设施设备的零配件、保洁的耗材等物资采购,电梯和消防系统保养的委外工作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成本和服务质量,因此物业ERP系统应把客户服务处理、设备计划保养、日常保洁、秩序维护等专业工作和物资供应商、委外供应商的管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并通过采购供应管理、委外供应商、合同管理和质量管理专业检查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

信息共享与集中管理的思想随着物业服务企业布局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何在整个企业实现跨地区、跨项目的资源共享,及时进行信息传递,实现有效的沟通,已经成为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增长的要求。借助大型数据库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物业ERP系统能够帮助物业服务企业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总部各职能部门对多个(异地)项目的集中管理。

事前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计划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管理效率的高低。物业ERP中的计划管理体系包含:财务预算与执行计划、重点工作计划、集中采购计划、设备保养计划、委外工作执行计划、专业检查计划、物业应收款计划、人力资源计划等,借助信息集成技术,企业的计划体系可以实现逐级制订、汇总与下发、执行和验证功能,保障了计划制订过程的科学性、正确性,以及对各专业计划执行情况的及时掌握和考核。

提高经济效益和决策支持

服务业统计工作计划篇(3)

西部计划在*实施6年的实践表明这是引导大学毕业生参与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基层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有效举措,是为贫困地区提供人才支持的有效模式,是高校毕业生在基层锻炼成才建功立业的有效平台,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中共*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中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等领导曾专门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曾多次出学生志愿者奔赴基层的出征仪式,勉励志愿者建功基层,到基层调研工作时专程看望、慰问大学生志愿者。今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为*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任务要求,也为西部计划在*的实施指明了方向。高校项目办、团组织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实施西部计划的时代意义,增强做好西部计划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加强统筹,求真务实,确实把西部计划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专职干部专人负责,切实抓紧抓好,实现西部计划的长远发展。

二、加强宣传动员的力度和深度,实现对应届毕业生宣传动员的全覆盖

西部计划作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旗舰项目,要保持自身发展优势、保证服务成效、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在宣传上树立“大宣传”观念,切实加强宣传动员力度和深度,高校项目办要完成宣传“五个一”工作:一是报名第一天向本校每一位应届毕业生邮箱发送西部计划招募信息和公开信;二是在校园网首页一个月的西部计划招募消息;三是在学生餐厅视频电视中播出一个月的西部计划电视公益广告,在校园广播中播出一个月的西部计划广播广告;四是协调本校有关部门,在学生人流集中处悬挂西部计划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海报;五是在学校主要活动场所设置西部计划招募咨询台,实现对应届毕业生宣传动员的全覆盖,以富有成效的宣传工作促进其他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要通过毕业生集中动员会、现场说明会、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宣传形式向全体高校毕业生推介西部计划、宣传志愿服务理念,提高对志愿精神的认知程度,增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自觉意识。要深度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一大批志愿者在艰苦环境中无私奉献,利用掌握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基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和帮助。高校项目办要着力宣传本校选拔的扎根基层就业、创业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和在基层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进一步彰显主流价值,让更多的毕业生在典型的示范引领下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形成良好导向。

三、严格把关规范程序,确保圆满完成招募任务

今年需要新招募的志愿者要求本科比例在85%以上,高校在西部计划招募工作中要进一步发挥能动作用,坚持原则,程序规范,做到数量和质量、规模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把握好关键要素,不断提高招募质量。一要把好思想关。把确实具有志愿精神而且愿意到西部基层经受锻炼、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毕业生招募到西部计划志愿者队伍中来。二要把好专业关。按照“按需招募”的原则,真正把西部基层急需的农、林、水、医、师专业及其他专业的志愿者招募到西部计划志愿者队伍中来。三要把好面试关。本着对志愿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协调学校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等有关部门,对入选的报名者逐一进行包括心理测验在内的面试,对志愿者进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评定。面试结果要书面备案。四要把好体检关。按市项目办统一安排,组织入选者集中做好体检,把具有服务能力、身体健康、能够适应西部基层艰苦工作、生活环境的高校毕业生招募到西部计划志愿者队伍中来。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因体检不严导致既往病复发等所产生的责任由招募高校承担。五是把好制度关。严格执行招募程序,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笔试、面试、公示等多种方式对报名志愿者进行审核,多重确保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招募质量。

服务业统计工作计划篇(4)

(一)“十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省低生育水平稳定,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0‰和3‰以内,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只生一个孩子的妇女占已婚育龄妇女的71.53%。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育龄群众普遍享有较好的避孕节育全程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得到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十五”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关键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我省人口基数大、密度高,部分地区群众的生育观念与现行生育政策还有较大差距,政策内生育率逐步上升,人口增长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期,2010年左右将进入第四次生育高峰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仍然艰巨;出生人口素质和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有待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流入人口不断增加,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控机制和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计划生育机构和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人口问题是制约我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关键因素。各地各部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不懈地做好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二、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任务,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宏观调控和综合治理,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工作目标。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育龄群众普遍享有良好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新型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基本形成,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完善,在全国率先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率先建立计划生育服务新体系。

(三)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把人口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宏观调控,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行教育、管理、服务和利益导向机制有机结合,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推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能力创新、载体创新,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

——坚持分类指导。苏南地区率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苏中地区加快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苏北地区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依法行政,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法治化

1、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体系。坚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研究,制定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地方法规规章,协调和推动社会各领域制定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规定。

7、全面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深入贯彻《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严格履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定职责。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入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主体合法、权责明确、程序严密、行为规范、制度健全、监督有效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体制。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执法监督和行政监督,坚决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工作“八项纪律”,建立严格的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行政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开展便民维权活动,打造“阳光计生”。强化依法管理,对违法生育的一律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对影响恶劣的可运用社会曝光、个人不良记录等手段予以揭露,是党员、干部的依法依纪从严惩处。认真贯彻《国务院条例》和《*省条例》,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率先建立依法工作长效机制。

3、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各项措施,进一步搞好村务公开,增强村级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建立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区计划生育工作机制,落实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不断提高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

(二)强化利益导向,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体系

1、加大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力度。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对象按时足额领取奖励扶助金。将政府资助和社会捐助相结合,在省、市、县各级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对因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等造成的困难家庭进行扶助。落实并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让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坚持把计划生育政策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体现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的原则,把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与建立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制度相结合,与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等制度相结合,解除实行计划生育群众的后顾之忧。

(三)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大力促进生育文明

1、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普及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的国情意识、人口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建立大联合、大宣传、出精品的宣传教育新格局,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广泛开展全民性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加强人口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各级党校人口理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党政领导人口理论学习普及率达90%以上。中等以上学校普遍开展人口国情、基本国策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校学生接受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

12、积极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加强新型生育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特色的生育文化建设指标体系。建好全国生育文化示范市,在全省建设一批新型生育文化示范点,充分发挥其典型引导作用。加强生育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群众性生育文化建设活动,建成一批具有较高生育文化品位的活动基地。

(四)完善服务网络,不断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1、创新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实施“世代服务”机构建设行动计划。按照“公共投入、品牌管理、依法执业、按需服务”的要求,逐步把市、县和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成“世代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人员培训、信息咨询作用。严格实行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的准入制度,构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网络为依托,以“告知、预约、服务、筛查、转诊、回访”的服务链为纽带,以免费技术服务为基础,建立各级服务网络之间联动的运行机制,提升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让人民群众满意。

2、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坚持公共型服务,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行动计划,在确保为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妇免费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基础上,积极开展生殖健康、家庭保健倡导型、特需型服务。推进知情选择和随访服务标准化建设,应用与推广避孕节育新技术新方法,促进生殖道感染、艾滋病防治和社区干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男性生殖健康、不孕不育筛查转诊等工作。建立健全出生缺陷孕前预防机制。完善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和生殖健康相关指标监测体系,构建人口与生殖健康信息平台。探索建立生殖系统高发肿瘤的预防机制和社会干预体系。

(五)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管理和评估机制

1、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统计制度。逐步建立全面及时反映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以及相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和动态监测制度,完善集定期报告、专项调查、工作记录、信息共享、综合分析为一体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16、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实施“数字人口”信息系统建设工程。依托国家及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以建设省级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系统为龙头,建成全省“数字人口”信息系统。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及与相关部门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进一步开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各项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众信息网,建成以人口宏观信息和育龄妇女个案信息、业务工作管理和服务信息为主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数据库,形成人口和计划生育评估、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等信息化应用体系,

(六)推进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1、建立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长效机制。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与决策支持工程。形成以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开展人口战略研究的协作机制。深入开展影响我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人口问题,以及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加强对影响人们生育、迁移与流动等行为以及影响人口安全等方面重大问题的研究,提出人口发展的战略措施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2、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出生缺陷干预行动计划,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建立出生缺陷干预体系,重点做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的宣传倡导工作,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加强婚育咨询和营养指导,倡导科学婚检,进行优生项目检测和风疹疫苗的接种,降低可以预防的多发性出生缺陷发生率,实现从产前-围产期保健预防模式向孕前-围孕期预防模式的转变。

3、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建立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标本兼治工作机制,加强综合治理的过程评估和责任考核。贯彻实施省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决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行专项督查,坚决制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贩卖、残害、遗弃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社会新风,强化有利于女孩及计划生育女儿户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孕情监测和孕期服务,建立出生性别、引产登记报告和分析评估制度。继续对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的地区实行省重点管理,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并逐步使性别比趋向正常。

4、改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实施流动人口维权行动计划。修订《*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暂行规定》。深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改革,逐步消除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优质服务”的要求,加快建立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制,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双向考核,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构、人员。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纳入现居住地人口基数,由现居住地财政予以安排。确保流动人口享有国家规定的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并逐步开展生殖健康等服务。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强化社区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实现流动人口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和跟踪管理。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经商、务工、运输、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手续时,应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

四、保障措施

(一)增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调控能力

1、建立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与调控机制。各级党委、政府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级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每年听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专题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制约人口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各省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向省委、省政府做专题报告。

2、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部门协调机制,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搭建平台,真正形成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自觉履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及时进行工作部署、监督检查、考核评估,形成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协调、督促、推动各部门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目标任务。

3、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采取签订责任书等措施,对党政部门、责任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分别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实施党政主要领导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期考核、晋升考核、责任追究制度。把领导干部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制的情况作为衡量政绩、奖惩任用的重要内容。开展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强化以人为本、依法维权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导向,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1、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公共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建立稳定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措施、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县乡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等经费的投入。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十一五”期末达到人均30元。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向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

2、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的管理。根据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严格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管理和监督检查,研究制定规范的经费支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制定《*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严肃查处奖励优惠资金发放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三)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干部队伍

服务业统计工作计划篇(5)

1.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凡是向外资开放的服务领域,都向内资开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一般业企业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除法律、行政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另有规定外,一律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对创新性、示范性强的服务企业,在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应适当放宽条件。除有特殊规定外,服务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可持总部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劳动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部门对本领域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服务,要研究提出放宽市场准入、清理进入壁垒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2.尽快形成“1+x”服务业政策体系。市级有关行业或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要求,及时对现有的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对需要制定专项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的要抓紧研究制定,成熟一项,出台一项,为服务业进一步加速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尽快研究制定鼓励楼宇(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

3.加大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市财政继续每年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物流、金融、旅游、商贸、楼宇(总部)经济、创意信息等六大服务业行业的发展,并根据财政状况和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同时,为了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统筹引导力度,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奖励等多种扶持形式,在服务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市区服务业关键领域发展、薄弱环节改进,集聚区和规划布局内重点项目的建设,服务业国债项目、重大项目贴息补助的配套以及加强服务业工作、前期研究和推进。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优化使用结构,每年年初由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确定年度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和规模,汇总审核有关部门提出的资金使用方案,下达年度资金使用计划,跟踪监督资金到位情况。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估机制,对各部门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需要安排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服务业发展。

4.贯彻落实服务业税(价)费优惠政策。根据中央和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认真梳理和整合现有的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企业从事国家规定的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符合规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所得,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所得,对于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的所得,可按有关规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经认定的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试点物流企业和从事货运、拆迁、保险、知识产权、广告、会展等企业取得的业务收入,实行差额征收营业税。对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新办高新技术服务企业和连锁超市、省重点物流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经地税部门批准,酌情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物流、连锁超市等企业在省内设立跨区域分支机构并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所得税可由总部统一缴纳。

根据省政府的相关文件,及时调整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服务业用水(除桑拿、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外)实现与一般工业同价;执行销售电价分类结构,实现商业用电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

财政、物价等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省政府有关清费减负政策,对涉及服务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清理,并开展监督检查。

二、强化服务业的要素保障措施

5.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政策。在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明确保障服务业发展用地;在制定年度用地计划时,要根据本地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提高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列为省、市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内的项目,在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时予以优先考虑。

鼓励企业“退二进三”。在*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已通过划拨或协议出让方式依法取得工业、交通、仓储等土地使用权,符合*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法律、法规、行政规定及《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没有明确应当收回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的,经审批可以通过改变土地或建筑物用途,从事除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住宅项目以外的服务业经营活动。对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可给予一定的优惠,具体参照《*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市中心城区功能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实施意见(试行)》(温政发〔20*〕87号)执行。

6.努力改善服务业融资环境。将服务业贷款比例纳入金融机构年度评价依据,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服务业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企业的授信额度。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推进应收账款融资业务顺利开展,探索逐步扩大收费权、股权质押贷款范围,继续探索农民房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建立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制度,银行根据信用等级加大与担保公司合作力度,积极为中小服务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贷款担保。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与银行资金联动的长效机制。

7.加快服务业人才培育和引进。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引进计划,通过几年的努力,培养出一批既了解市情特点,又熟悉国际规则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中职学校的作用,大力培养服务业急需人才;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人才再培训、再教育;选派服务业管理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院校、知名企业接受业务培训。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人才评价体系,按照我市设立的“人才突出贡献奖”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加快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金融商务、国际经贸等高级专业人才,按有关规定在住房、子女就学、户籍迁入等方面给予照顾。

三、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

8.大力推进物流业。以构筑大交通枢纽为契机,加快航空、铁路、公路、港口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对符合我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经营状况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且成长性较好的物流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补助。

9.创新发展金融业。完善地方融资平台,引导发展创业投资公司,创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进企业债券的发行申请工作。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地方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培育力度;加强金融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入驻我市。对积极扩大信贷总量、积极创新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的机构予以奖励。推进服务业连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10.精心打造旅游业。加快旅游接待设施、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和海峡西岸旅游市场开发与合作活动,加大旅游推介力度,提高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加强旅游网络营销,促进与外地旅游网站之间的链接与合作,建立客源地旅行社信息网络平台。

11.着力提升商贸业。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加快传统交易市场改造升级和社区便民服务点建设,发挥在外*人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优势,通过*内外市场的互动发展,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商贸流通形式。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和谐社区创建,提高新农村社会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

12.做大做强楼宇(总部)经济。科学合理布局市、区两级楼宇经济发展空间规划,加快对城区现有楼宇改造和升级步伐,推动会计审计、法律咨询、工程咨询、评估认证、科技中介、产权和技术交易等商务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13.积极发展创意信息等其他生产业。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传输设施,加快发展数字电视、无线宽带网络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信息传输服务业。积极培育信息咨询、数字出版、动漫网络、数字化创意设计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于行业信息化改造的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技术共享平台。鼓励发展系统集成、信息工程监理、系统外包等信息技术产业。

四、积极引导服务业领域创新发展

14.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分离发展服务业。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一、二、三产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分离后的税负如高于原税额,高出部分由各地财政对该企业予以扶持补助,鼓励分离后的服务企业为社会服务,其自用的生产经营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占地面积较大的服务企业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如纳税有困难的,按规定权限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后,设立初期的3年内可酌情给予减征;其所购的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等原因,可以加速折旧。有关部门要对工业企业组建生产业企业给予支持,在市场准入、登记注册、资质认证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相关费用、提高办事效率。

15.鼓励服务业品牌建设和业态创新。引导服务企业强强合作和品牌嫁接,实现服务品牌和产品品牌的良性互动,开发品牌的文化内涵,注重品牌内容和形式创新,形成一批品牌知名高、竞争力强的服务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开展现代服务业品牌的申报,对获得国家、省等不同级别的名牌企业,按照相关政策予以奖励。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商贸营销手段,积极引进大型购物中心、综合百货等商贸流通业态。引导生产领域的服务和政府行政管理的服务实行外包,形成新的业态。

16.着力引导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突出集聚功能,积极打造一批公共生产服务、现代物流、总部经济、商务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和综合服务业等集聚区。编制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选择一批已有一定基础、符合区域定位且发展前景看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争取列入省规划布局内集聚区加以重点培育。对列入省重点集聚区中的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和投资贴息补助,县(市、区)也要给以相应的配套补助。集聚区中鼓励发展的服务企业,若纳税确有困难的,按规定权限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可酌情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17.推进国有服务业企业改革。积极推动国有服务业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战略性重组,鼓励国有服务企业通过股权并购、股权置换、相互参股等方式进行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支持社会法人、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公用事业和文化科技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18.加快发展服务外包。根据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向,围绕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两种形式,重点发展信息、金融、保险、物流、研发设计、外籍船舶修理等服务外包领域,引进从事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跨国公司,培育一批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努力创建省级国际服务外包重点培育基地。

19.积极推进服务领域标准化。在现代物流、旅游、交通运输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对试点地区和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暂不具备制定标准的服务行业,积极开展服务承诺、服务规范和服务公约等行业自律制度建设。加强对服务企业的标准化培训,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

五、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20.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成员会议,听取各成员单位服务业工作情况汇报,分析服务业的运行状况,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督促检点任务的完成。每半年向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汇报全市服务业发展情况,总结部署全市服务业工作,明确服务业发展方向。通过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市服务业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研究和问题协调。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加大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力度。

21.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为改变服务业工作部门分割和交叉管理的状况,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和权限,必须制定既有部门分工负责,又有统筹协调的服务业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作用,配备力量、明确职能,加强对规划、政策、资金、项目前期工作和年度计划的统筹。年初,由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确定年度服务业重点工作,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以市政府名义印发的有关服务业规划和政策,须经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咨询论证后,提交联席会议审议,重大事项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课题研究,编制服务业发展年度报告。各县(市、区)要建立服务业工作机构,统筹、协调、指导本地服务业发展。

22.加强统计考核。建立政府统计与行业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服务业统计工作机制,加强行业管理部门服务业统计力量,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健全服务业信息制度,做好服务业发展形势的监测与分析工作。

建立服务业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提高市政府对县(市、区)和有关部门服务业发展考核的权重。对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要工作责任制的服务业工作,要定期督促检查。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服务业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检查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各自职责范围内相关工作绩效。各县(市、区)的服务业工作考核,主要对其服务业发展状况作出综合评价,并定期进行公布。

附件

*市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市直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强化统筹协调,完善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格局。

一、总体要求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部门分工,责任到位;强化统筹协调,行动一致;紧密各方协作,合力推进;加强统计考评,提高绩效,推进我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机制框架

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年安排一次专题听取全市服务业工作汇报,就全市服务业发展做出总体部署;每半年听取市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或服务业各口的专项汇报,研究协调重大问题。

市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建立和完善市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市长为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常务副市长为召集人,市政府工作联系副秘书长和市发改委主任为协助召集人,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市政园林局、市交通局、市外经贸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卫生局、市房管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市信息办、市金融办、市工商局、市质监局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

市政府分管领导。按照分工,指导协调归口管理的服务业工作,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职能部门。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服务业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完成统一部署的服务业重点工作任务,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行业协会。组建*市服务业联合会,加强对各服务业协会的工作沟通和指导,充分发挥服务业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各服务业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商务咨询、信息交流、标准制定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完善行业自律机制。

三、职责分工

联席会议职责:每年年初制定全市服务业工作要点及成员单位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定期召开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成员会议,听取各成员单位服务业工作情况汇报,分析服务业的运行状况;督促检点工作完成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讨论审议以市政府名义印发的服务业发展规划、政策和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统筹服务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绩效评估;根据需要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根据服务业联席会议的精神开展工作。确定年度服务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并将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组织论证和审核以市政府名义印发的服务业规划及政策,提交联席会议审议;编制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推进计划,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同相关部门确定年度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和规模,汇总审核有关部门提出的资金使用方案,下达年度资金使用计划,跟踪监督资金到位情况,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课题研究,编制服务业发展年度报告;建立服务业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组织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服务业工作绩效和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考核;组织实施服务业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事宜。

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职责:

1.市发改委:负责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政策和项目的综合协调,以及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指导协调,承担市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2.市经贸委:负责全市商贸流通业、创意产业、楼宇(总部)经济发展的指导协调。

3.市教育局:负责服务业人才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指导协调,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市教育行业统计工作。

4.市科技局:负责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指导协调。

5.市民政局:负责全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和行业协会的指导协调、监督管理,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市社会组织的统计工作。

6.市财政局(市地税局):负责全市服务业财税政策的制订、修改、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企业主辅分离工作。

7.市人事局:负责全市服务业人才工作的指导协调。

8.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市服务业用地政策的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

9.市规划局:负责全市服务业空间规划,“退二进三”实施和指导工作。

10.市建设局:负责全市房地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

11.市市政园林局:负责全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

12.市交通局:负责全市交通物流发展,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市交通运输业统计工作。

13.市外经贸局:负责全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指导协调。

14.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牵头组织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全市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电影业、新闻出版业等行业统计工作。

15.市卫生局:负责全市卫生服务业的指导协调,负责组织实施卫生行业统计工作。

16.市房管局: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市住宅与房产业、物业服务行业和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统计工作。

17.市体育局:负责全市体育服务业的指导协调,负责组织实施体育服务行业统计工作。

18.市统计局:负责全市服务业统计的组织和综合协调,做好服务业统计数据库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监测分析工作。

19.市旅游局:负责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指导协调,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市旅游业统计工作。

20.市信息办:负责全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及统计工作。

21.市金融办:负责全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指导协调,推进完善服务业企业融资环境。

22.市工商局:负责全市服务业准入政策及专业市场发展的指导协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市知名商标认定、省著名商标推荐、中国驰名商标培育。

23.市质监局:负责全市服务业质量和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市服务业名牌产品的认定,推荐服务业省级名牌、中国名牌。

服务业统计工作计划篇(6)

随着信息技术在散杂货码头企业中的逐步深入应用,散杂货码头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传统的纸质单据流转向数字化、系统化的现代物流管理方向发展。企业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起一套安全、高效、方便、灵活和适应自身业务特点的管理系统,从而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及时性和透明度,实现企业管理的专业化、系统化,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节约成本的目标。

2 系统简介

曹妃甸钢铁物流码头信息系统是为实现企业管理提升的要求,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建立的一套基于工作流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其核心思想是计划、派工、调度和监控完成物流管理,同时综合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并将上述技术与码头作业实际相结合,实现完善的业务流跟踪与控制。该系统通过与财务系统、计量系统、集团管控系统、海关海事系统等其它信息化系统的数据交互与共享,实现对企业合同受理、计划编制、作业调度、人员派工、现场作业、结算管理的全流程跟踪与管控,为客户综合服务中心和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3 系统流程

本系统引用现代物流理念,力求打造一个以客户为中心,以计划(船舶计划、库 场计划、作业调度计划、人员分配计划、机械分配计划)为主线,将港口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单证、计划、调度、现场作业)纳入系统的管理范围,将各个生产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环环相扣的优化作业流程。

以卸船流程为例:(如图1)

4 系统功能设计

(1)客户服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是以客户为核心,提升服务水平为宗旨,各个物流环节为支撑的客户业务统一办理窗口。它由商务受理、单据打印、财务结算和作业信息实时查询组成,通过消息机制和信息共享将各个物流环节贯穿,实现客户订单签订、相关单据打印、客户缴费、客户作业信息查询等功能,简化客户业务办理程序,实现对客户的一站式服务。(2)商务管理。商务管理是在客户信息管理、作业类型管理和费用信息管理基础上,以客户为主要单位的信息管理平台。它由客户信息管理、费目信息管理、费率信息管理组成,通过客户化的费率维护和现场作业信息的实时反馈,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客户费用信息的自动统计分析与反馈。(3)计划管理。计划管理是在合同受理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库场利用情况、泊位利用情况、现场机械配备情况、人员到位情况等进行企业作业计划编制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它由库场计划、泊位计划、昼夜作业计划、潮汐计划等组成,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计划编制的可视化,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同时为码头调度作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4)调度管理。调度管理是在计划管理的指导下,利用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实现对船舶靠泊作业的指挥、对码头人员的调度和对现场船舶动态的实时监控。它由工班任务单管理、员工出勤管理、作业单配工管理、船舶动态管理等组成,通过对人员信息和机械信息的精确调配,以确保码头生产作业的高效有序进行。(5)现场作业管理。现场作业管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射频技术,通过现场手持终端的数据录入、条码扫描等将现场作业实时数据利用无线网络传回服务端,实现对现场作业信息的实时收集与统计,为生产调度和客户服务中心提供支撑。它由现场作业、进门管理、出门管理、衡重管理等组成,通过对进出门信息的管理实现对在场车辆的控制,通过对现场作业信息的实时收集实现作业资源的及时调配和客户服务中心的实时反馈。(6)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是设计的一个重点,考虑系统各个方面的功能和配置,数据库服务器采用双机热备和定时备份机制。两台数据服务器通过磁盘阵列连接成为互为备份的双机系统,当一台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其上所运行的进程及服务可以自动地由另一台服务器接管,保证网络用户的工作不受影响。权限控制方面,系统将用户权限控制到按钮级别,可以保证不同用户在相同界面具备不同的数据操作权限。

5 应用效果

散杂货码头信息系统通过对码头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管控,实现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射频技术等实现了多个系统的整合和数据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服务水平,确保了数据的及时性与可靠性,为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规范企业管理,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通过本系统的实施与应用,实现了对钢铁物流码头的业务流程梳理,形成了集港、疏港、装船直取、卸船直取、倒垛作业五个标准化业务类型。针对相同的业务类型建立统一的流程控制,实现企业的业务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建立一站式客户服务中心,提升企业服务水平。通过本系统的应用,钢铁物流码头建立了统一的客户服务中心,极大的方便了客户的业务手续办理,提升了业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可视化计划编制,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系统实现了企业作业计划的可视化编制,大大提升了企业的人员、设备、泊位、库场利用率,提升了企业的盈利水平。

服务业统计工作计划篇(7)

二、工程咨询企业计划、调度、统计工作的特点

工程咨询企业计划、调度、统计工作作为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环节,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计划工期明确性、强制性

作为服务类咨询企业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计划工期是非常明确,计划下达节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工程咨询企业提供的是辅助决策、过程管理服务,其将与项目业主或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作为计划执行的最终依据。签订的咨询合同一般将项目的计划工期作为合同约束的重要内容。对一个项目的计划管理工期是以合同确定的工期为最终计划完成工期

(二)生产调度工作时效性、动态性

设计咨询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设计咨询企业以智力服务于社会,其所提供的服务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设计咨询企业的性质决定了生产调度的必要性。由于设计咨询企业涉及的专业多,通常有几十个专业,生产环节多,协作关系复杂,生产连续性强、情况变化快,一个专业设计滞后将会影响整个设计咨询进程和设计产品按期完成。因此,调度工作具有较强时效性、动态性。

(三)统计数据真实性、及时性

设计咨询企业统计管理是企业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企业的生产计划、调度管理提供可靠依据。统计工作是设计咨询企业重要的管理内容。对项目咨询过程中产品不同时段完成的工作量进行统计,通过对完成数据的分析,采取增加设备、人员及技术手段的投入等措施,确保计划工期按期完成。

三、工程咨询企业计划、调度、统计工作的内在需求

工程咨询企业工程咨询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是从原来的各部委脱离出来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工程咨询企业已成长为市场活动的主体。随着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的现实不断变化,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目标,这就需要设计咨询企业必须拿出更加过硬的产品。而作为产品生产的核心环节,计划、生产调度、统计三个核心环节是工程咨询企业最需要加强的方面,首先要在满足合同工期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计划工期。其次是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即生产调度管理。第三是及时统计完成数据,为更好地组织调整生产节奏提供数据支撑。

四、设计咨询企业计划、调度、统计工作提升模式的建立途径

(一)以业主为中心,是计划管理立足的基石

对于工程咨询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业主的需求为出发点,只有提供的咨询服务满足业主的要求,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当前设计咨询市场中业主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正在成为发展趋势,计划管理要求我们把用户需求作为企业的最高指导意见,在管理中全面了解业主的需求,并将有关的内容反馈到设计过程中,通过完善的售后服务力求业主满意,形成业主信赖的企业形象。将项目业主的要求及合同约束作为计划管理的最终控制目标。

(二)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是实现最终计划实现的基础

在确定了项目业主或合同总计划工期后,必须制定工作计划,此计划可以使得咨询工作有序进行,各项工作及时得到安排,避免因计划不周造成项目各项工序之间的相互牵制,出现窝工现象。计划分为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年度计划、年度调整计划一般是根据合同工期及项目业主的要求,对项目进行的整体计划安排。

(三)生产调度有效组织、指挥、监督和控制,确保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满足项目业主的要求

生产调度是对计划工作的组织落实。生产调度工作以生产计划为依据,在生产计划的基础上排定项目综合进度表。综合进度表实际是节点计划的进一步细化的过程,表中明确了各专业完成的阶段性工作时间、专业之间互提资料时间,复核、审核、内部审查的完成时间等。综合进度表一般以生产调度单或调度命令的形式下发,一旦下发,原则上不进行调整,以确保其严肃性。

(四)利用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计划、调度、统计工作管理水平

近年来,工程咨询企业努力推动勘察设计手段智能化,实现勘察设计计算机一体化,特别是设计过程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信息自动化基本实现。计划、调度、统计工作要适应目前的形势,加强相关管理软件的开发。计划管理要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及时进行上报、下达。生产调度要制定适应咨询模式的项目进度控制平台,专业人员依据项目生产计划在完成工作后通过程序予以确认,以确保项目的生产进度处于可控范围内。统计工作采用网上直报业务,加快完成数据的统计进度,保证信息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避免造成人力的浪费或经济上的损失。通过信息系统的分散收集,分散处理,公共享用的内部信息管理机制,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信息共享能力和利用效率,以及对市场的敏捷反应能力和生产应变能力,保证了设计任务的高质、快速地完成。

(五)提高计划、调度、统计人员素质,确保计划执行、过程可控、统计数据准确

工程咨询企业对计划、调度、统计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在实际工作中,要确保计划、调度、统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计划人员要对项目的规模、工作量、工作节点、工作难点有充分的掌握,只有达到这个要求,才能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生产调度人员要对咨询项目的各专业设计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要熟悉专业的接口控制,人员要从承担过一定项目的总工程师中选拔。统计人员必须具备统计专业知识,统计工作是确保实施计划的前提,只有正确的统计数据才可以反映出计划实施的合理性,这样对统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加快计划、调度、统计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建设

工程咨询工作是一个智力劳动,标准化的建设能够有效避免“经验”代替“流程”的现象。在计划、调度、统计管理中,要根据咨询项目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标准化版本。计划管理的标准化包括勘察队伍标准配置、计划工期横道图、计划作业流程表;调度管理标准包括综合进度标准表、专业接口工期标准表等;统计标准管理包括统计标准台账表、勘测进度标准表、勘探进度标准等。通过加快计划、调度、统计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建设,可以极大提高咨询企业生产管理水平。

服务业统计工作计划篇(8)

(一)全区各镇(开发区):共10个单位,分为两个考核类别,即a类镇(镇、练市镇、双林镇、菱湖镇、开发区)和b类镇(和孚镇、善琏镇、旧馆镇、千金镇、石淙镇)。

(二)区级有关部门:共16个单位,分为两个考核类别,即服务业主要部门(区发改经信委、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统计局、区住建交通局、区旅游局、区文体局、区民政局、古镇管委会、区市场办)和服务业配合部门(区国税局、地税分局、区国土分局、工商分局、区质监分局)。

二、考核内容

(一)各镇(开发区)服务业考核

1.服务业增加值增幅(10分)。完成区下达的目标任务得10分,每超出目标任务0.2个百分点加1分,下降同比例扣分。

2.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排名(5分)。与上年持平得5分,进一位加0.5分,进二位加1分,进三位加1.5分,进四位以上加2分;退位同比例扣分,但退6位以上不得分。

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分)。完成区下达的目标任务得10分,每超出目标任务0.2个百分点加1分,下降同比例扣分。

4.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0分)。完成区下达的目标任务得10分,每超出目标1个百分点加0.5分,下降同比例扣分。

5.服务业投资占比(5分)。与上年持平得5分,提高2个百分点以内加0.5分,2—4个百分点加1分,4个百分以上加1.5分;下降同比例扣分。

6.服务业项目储备引进(5分)。建立服务业项目储备库并制定相应推进工作计划的得3分;每月按要求将项目情况报送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得2分。以各镇(开发区)相关书面材料评定。

7.服务业项目建设(8分)。全年有在建服务业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得3分,没有项目不得分,有列入年度区级、市级、省级重大服务业项目的,每个项目加0.5分、1分、1.5分,同一项目按就高原则计分;每月按要求向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项目进度得2分;在建项目全部完成当年投资和形象进度计划的得3分,没有完成不得分,在完成基础上投资进度每增(减)1个百分点分别加(扣)0.2分,加(扣)分不超过3分。

8.服务业项目服务(7分)。成立项目服务机构得2分;建立项目服务制度得2分;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问题的得3分。以各镇(开发区)相关书面材料评定。

9.服务业日常工作(7分)。服务业发展工作管理机构健全得2分;全年定期召开服务业工作会议得2分;有会议记录、工作推进计划和工作举措得3分。根据各镇(开发区)的相关书面材料进行评定。

10.服务业工作联动(8分)。按时参加区里组织的活动并从未缺席得2分;及时、准确向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相关材料和信息得6分,迟报1天次减1分,催报后仍延迟则延报1天次减2分,质量明显不符合要求和存在明显差错1次减0.5分,扣完为止。

11.服务业统计工作(5分)。有专职统计人员得1分;建立详细完整的服务业台账得1分;按要求及时上报有关统计资料得1分;网上直报无漏报得2分。每发展2家网上直报企业加1分,加分最高不超过3分。

12.服务业品牌建设(10分)。新增服务业商标注册数量达到同类平均水平得5分,每增(减)1个百分点加(扣)0.5分,加(扣)分不超过3分;新评为部级(驰名商标、中国名牌、4A级以上旅游区、五星级以上宾馆)的得5分,省级(著名商标、名牌、知名商号、3A级旅游区,四星级宾馆)的得4分,市级(著名商标、名牌、三星级宾馆)的得3分,同一项目按就高原则计分。

13.服务业企业培育(10分)。完成区下达的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培育任务得10分,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每少1家扣2分;在完成目标任务基础上,每新增1家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加2分。

14.特色工作加分。一是服务业资金争取。争取到中央、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分别加3分、2分、1分,同一项目按就高原则计分;二是发展生产业。鼓励支持工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业,每完成1家加2分(以分离企业取得营业执照为准);三是服务业企业培大育强。净增年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含5000万元)、超3000万元(含3000万元)、超1000万元(含1000万元)的服务业企业,分别加3分、2分、1分;净增年实缴税金超1000万元(含1000万元)、超800万元(含800万元)、超500万元(含500万元)的服务业企业,分别加3分、2分、1分。同一企业可累计加分。

(二)部门服务业考核

服务业主要部门

1.主要目标任务及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区发改经信委(60分):

(1)制定2012年度区服务业发展工作考核办法,分解落实各镇(开发区)、各部门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务(10分)。

(2)全区20个服务业项目完成当年形象进度,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5.49亿元(10分)。

(3)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0%;新设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组建政府背景的信用担保公司1家(10分)。

(4)全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增长9.3%;培养省信息30强企业2家,信息产业出口优强企业1家,培育市两化融合试点企业3家以上(10分)。

(5)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工作,推动打造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前期;加快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完成分离企业3家(10分)。

(6)建立全区金融、信息、物流服务业企业培育库;组织金融、信息、物流服务业企业参加服务业优强企业评选工作,企业被评为服务业优强企业数量比上年有突破;完成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鑫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通达物流有限公司2012年度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1.3亿元、1.344亿元、1.0028亿元(10分)。

区科技局(60分):

(1)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支出占GDP比重在2%以上;全区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10分)。

(2)中电21所分所科研大楼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3000万元,土建完工(10分)。

(3)科技创业园新增10家在孵企业(10分)。

(4)争取省级以上重大重点科技项目20项以上,组织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10项以上,新列省级研发中心3家(10分)。

(5)专利申请量增幅5%以上,新培育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开发省级新产品60项,创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10分)。

(6)建立全区科技服务业企业培育库;组织科技服务业企业参加各级服务业优强企业评选工作,企业被评为服务业优强企业数量比上年有突破;完成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电机研究院有限公司2012年度营业收入达到2.2亿元(10分)。

区财政局(60分):

(1)全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0%以上(15分)。

(2)足额安排和落实2011年度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15分)。

(3)协助区发改经信委完成3家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工作,落实省、市、区主辅分离企业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15分)。

(4)协助相关部门建立服务业企业培育库,提供企业年纳税额数据(15分)。

区统计局(60分):

(1)贯彻落实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完善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相结合的统计工作机制,强化部门统计管理,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工作例会制度(12分)。

(2)提高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抓好限上服务业单位网上直报,健全统计台帐,规范和完善限下单位及个体户抽样调查,加强数据审核和评估(12分)。

(3)加强与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信息沟通,按季提供各镇(开发区)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和市考核各项指标完成及在全市排名情况,及时做好服务业相关指标数据资料的分析工作(12分)。

(4)完善服务业统计体系,健全统计网络,抓好服务业统计业务督查和指导工作,做好服务业统计业务培训,全年培训不少于1次(12分)。

(5)协助有关部门建立服务业企业培育库,提供企业年销售额数据(12分)。

区住建交通局(60分):

(1)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增加值增长8.3%(20分)。

(2)全区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6.7%(20分)。

(3)8个区中心城区房地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0.08亿元(20分)。

区商务局(60分):

(1)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9.7%;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7.1%;全区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增长5%;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11家(10分)。

(2)完成菱湖、石淙、千金、旧馆、和孚5家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启动大桥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10分)。

(3)完成中心城区商贸规划;争创城乡统筹商贸服务示范镇1个(10分)。

(4)7个现代商贸类服务业项目完成当年形象进度,完成年度计划投资5.43亿元(10分)。

(5)加快推进屠宰行业转型升级,推进华统集团屠宰加工项目建设(10分)。

(6)建立全区商贸服务业企业培育库;组织商贸服务业企业参加各级服务业优强企业评选工作,企业被评为服务业优强企业数量比上年有突破;完成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市市场发展有限公司2012年度营业收入达到102亿元(10分)。

区旅游局(60分):

(1)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628万人次,同比增长14%;接待入境旅游者18.3万人次,同比增长14%;主要景区门票收入4600万元,同比增长12%;旅游经济总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14%(12分)。

(2)启动古镇景区5A创建工作,协助古镇管委会拟定5A创建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做好申报对接工作(12分)。

(3)全年争创1家三星级酒店、1家绿色饭店、1家省特色文化主题饭店、1个省级特色旅游村;完成1个省级特色旅游村的复核(12分)。

(4)8个休闲旅游类服务业项目完成当年形象进度,完成年度计划投资5.65亿元(12分)。

(5)建立全区休闲旅游业企业培育库;组织休闲旅游业企业参加各级服务业优强企业评选工作,企业被评为服务业优强企业数量比上年有突破;完成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古镇旅游区、快乐旅游有限公司2012年度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904万元、2640万元、1200万元(12分)。

区文体局(60分):

(1)全区文化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20分)。

(2)区现代文化休闲观光健身综合园区项目完成当年形象进度,完成年度计划投资2亿元(20分)。

(3)建立全区文化服务业企业培育库;组织文化服务业企业参加各级服务业优强企业评选工作,企业被评为服务业优强企业数量比上年有突破;完成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长城梅地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艾迪特琉璃工艺品有限公司、市善琏湖笔厂2012年度营业收入分别达到3452万元、1512万元、664万元(20分)。

区民政局(60分):

(1)全年完成20家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20分)。

(2)全年完成10家五星级社区服务中心和5家示范三星级农村老年活动中心的创建工作(20分)。

(3)建立全区社区服务业企业培育库;组织社区服务业企业参加各级服务业优强企业评选工作,企业被评为服务业优强企业数量比上年有突破;完成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市区久安老年福利中心2012年度营业收入达到100万元(20分)。

区古镇管委会(60分):

(1)申报古镇休闲旅游集聚区为省第三批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2分)。

(2)完成《古镇地区城市设计》终稿的编制(12分)。

(3)完成国际旅游度假中心项目并试营业(12分)。

(4)古镇保护及修复项目完成当年形象进度,完成年度投资8000万元(12分)。

(5)启动古镇景区5A创建工作,拟定5A创建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做好申报对接工作(12分)。

区市场办(60分):

(1)做好省首批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复评工作,确保中国·国际建材城继续列入省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0分)。

(2)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规划修改完善后上报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明确示范区运营机制,启动规划实施前期工作(10分)。

(3)指导建材市场开发有限公司完成工程竣工验收,并交付经营户入驻装修,确保市场顺利开业(10分)。

(4)完成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市市场发展有限公司2012年度营业收入达到102亿元(10分)。

(5)加大国际建材城品牌招商力度,力争一线品牌入驻达到10家以上;落实国际建材城三星级商务酒店招商建设(10分)。

(6)加大市场运营力度,启动省级重点市场的申报;完成服务业集聚区统计直报工作(10分)。

2.基础工作(20分)。明确分管领导,有专职服务业工作人员得10分;全年有计划目标、工作重点、工作措施得10分;按要求做好相关工作、按时保质上报有关信息、行业形势分析、总结材料得10分;按时参加或组织本行业企业参加区里组织活动从未缺席得10分。单项缺失相应扣分。

3.服务基层(20分)。加大创新服务基层力度,支持各镇(开发区)服务业发展具体工作,年终由各镇(开发区)评分,做得好的得基本分,未做到位的相应扣分。

服务业配合部门

1.工作联动(40分)。按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做好相关具体工作、参加相应活动、及时上报有关资料、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举措,年终由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分,做得好的得基本分,未做到位的视具体情况相应扣分。

2.工作协作(30分)。加强与服务业主要部门的协作配合,支持主要部门开展服务业发展工作,提供新增服务业单位的相关信息,落实助推服务业发展举措,年终由各行业牵头部门评分,做得好的得基本分,未做到位的视具体情况相应扣分。

3.服务基层(30分)。加大创新服务基层力度,支持各镇(开发区)服务业发展具体工作,年终由各镇(开发区)评分,做得好的得基本分,未做到位的相应扣分。

三、奖励办法

(一)a类镇考核按考评总得分高低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二名;b类镇考核按考评总得分高低评出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二名;并由区委、区政府表彰为“服务业发展综合考核奖”。

(二)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和占比提高各第一名的镇(开发区),由区委、区政府表彰为“服务业发展提速奖”;对服务业固定资产增速和占比提高各第一名的镇(开发区),由区委、区政府表彰为“服务业发展投入奖”。

(三)服务业部门按考评总得分高低评选出前六位,由区委、区政府表彰为“服务业发展先进单位”。

具体奖励标准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参照2011年执行。

四、考核程序

由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每季度对服务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实行一季度一排名一通报。年底会同各考核责任部门组织考核并提出考核意见,报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区委区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五、其他事项

(一)全区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工作在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考核的具体工作,并会同区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做好服务业考核指标的测算和监督检查、考核等工作。

服务业统计工作计划篇(9)

1引言

运用市场手段为城市规划行业提供知识产品、信息咨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等专业服务企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一门相对独立的服务门类——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从当前来看,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既是城市规划行业的分支业务,也是信息服务业或者出版行业的分支业务;从其运作方式来看,其更多具备的是信息服务业和出版行业的一般运作特征,而就其承载的内容来看,则主要是城市规划的相关信息和服务。在城市规划行业管理工作或信息产业中独立划分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对于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发展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意义

2.1有利于更高效、更合理地配置城市规划信息资源

独立界定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行业内部的相互交流,通过各业务环节的相互衔接,可以充分运用各方的资源,实现分工合作的效益。例如城市规划平面出版媒体,可以通过其传统的、权威性的渠道,在大量的信息中筛算出更有价值的城市规划知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机构,则可协助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建立与其他管理部门、设计机构、城市规划电子出版机构等部门的互动平台,提高信息供需双方交流的便捷度和速度。因此,独立划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供需双方的相互结合,提高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

2.2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如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培育,一批原来从属于城市规划行业或者信息服务业、出版业的人才和队伍得到整合,提高其服务于城市规划信息工作的专业水平。例如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业务环节既需要熟知城市规划管理业务的人才,也需要系统建设人才,在当前这两方面的人才和队伍绝大多数是相互分离的,而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业务需求的扩张,这种专业分离的人才和队伍将会在业务合作过程中整合为专门的人才和队伍,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2.3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促进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的发展,主要依托市场主体来实现。就全国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制定标准和工作交流等主要依托政府部门组织。而在城市规划信息市场发育成熟以后,一些企业将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构建起更具操作性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企业间也将根据业务需求组织不同层面的交流,无需政府部门出面组织。此时,官方或半官方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机构,则主要是依托企业进行产品或服务标准的制定和推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就各城市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主要依托政府部门推进,存在各自为政、资源利用效率低、重复建设等问题。而在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发展壮大以后,通过采购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也将从繁琐的技术业务中摆脱出来,转向宏观层面的指导。

3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3.1信息(知识)逐渐成为规划设计行业竞争的重要砝码

随着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设计部门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业务所需的各方面信息和知识,成了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筹码。在这种背景下,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将越来越多,这将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规模化的需求。

3.2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化将促进政府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服务需求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城市规划信息化,多数大城市已经开展办公自动化、档案数字化、电子辅助报建等系统的建设。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的城建信息化工作尚未得到理想的推进。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入,每个城市都建立起完备的城建信息系统将成为必然,这将为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等服务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3.3部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己积累业务经验与市场运作经验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在实践过程中,已积累丰富的业务经验和市场运作经验。如1999年成立的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就是依托广州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的部分职工为主体,以自动化中心原有的成果为基础,面向市场提供城市规划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发和服务,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业务领域涉及规划、环保、测绘、商业布点、人口统计等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对象已经达到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的几十个城市[1]。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系列数据库的运行商,也开展了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并制定了产品和服务标准。这些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也可以为其他同类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4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深化对城市规划信息价值的认识

城市规划信息的持有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编制的质量、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城市建设的水平。而目前,有一些政府部门和规划设计企业认为专门开展信息工作是一项负担,将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认为是一种浪费行为。这种观念不仅不利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市场拓展,更不利于政府部门与时俱进、科学决策,不利于设计部门把握时代设计理念、提供高水平的设计产品。为此,需要行业的信息管理部门、社团组织积极宣传及依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宣传城市规划信息的价值和作用,改变部分机构和个人的不正确认识。

4.2及时开展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工作

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是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相对统一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交换平台标准,交易双方就难以达成交易或者交易成本很高。因此,在互联的环境中,只有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做到总体规划、统一标准,才能发挥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各个节点的互动性,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实现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良胜发展。

4.3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的城市规划信息大部分为政府部门持有,而目前这些信息的共享程度普遍不高,另外不少城建档案馆(室)的信息化工作尚未起步或正在起步,信息质量不高。因此,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需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政府信息部门应当积极对所贮存的规划信息进行深加工,并以一定的补偿方式提供给城市规划服务企业。

例如城建档案馆中的一些优秀设计作品和历史照片,如果通过有偿使用机制提供给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再由他们加工、之后转售给设计部门,则可作为某些历史建筑复原重建的依据。

4.4调整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职能

目前,不少城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数字化等工作;有些规划设计单位也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信息资料库,向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向发展。这种内设机构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对于提高办公效率、促进内部信息共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对外的信息共享仍普遍处在较低的水平。随着城市规划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规模化,事业型城市规划信息机构也需要重新定位,以适应信息市场化的需要。目前,这些内设的城市规划信息机构,可向以下方向调整工作职能:主动提供有偿的对外信息共享职能;注入市场因素,推进其向企业转型;部分城市规划信息管理部门可剥离具体的技术业务。

4.5培养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工作所需的专门人才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业务分析、系统设计、编程、数据采集和输入、系统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中有些业务环节是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来完成的,但业务和系统管理等环节的人员却是不可或缺的。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人才缺乏的弊端也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建议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或者城市规划专业中设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课程或专门成立分支学科,培养专门的人才,并鼓励和支持一些机构依托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业务培训,如支持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开展面向全国各地的业务拓展和培训工作等。

4.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培育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服务、自律和维权的作用。在当前可主要开展如下工作:在推行城建行业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资质认证,让有水平、有能力的企业参与信息化的各项工作;通过企业实力、业绩等评比,培育城市规信息行业的知名企业和服务队伍,让他们成为城市规划信息行业发展的先行军;为城市规划信息企业协调价格、开展合作,甚至战略并购等提供平台和仲裁;为信息企业和政府、非政府用户等供需各方的合作提供交流平台;以运作相对成熟的机构为依托,制定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标准;研究城市规划信息和服务的价格机制,协助物价部门维护行业价格秩序;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共同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对策和措施。

5结语

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门类,其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并具备了发展的基本市场条件。政府有关部门与行业协会等机构应在信息资源供给、人才培养、标准建设、价格机制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从而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1]参见: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引(试行)(GDPG--006)[Z].2004:P56

参考文献

[1]雷翔,欧阳东.关于我国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6,(5).

服务业统计工作计划篇(10)

第一,各级党政领导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各县区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组织,出台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意见,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层层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加大考核力度。同时,切实加强了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经费的保障,各县区把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一起纳入财政预算,切实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

第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几年来,各级公安、计生、劳动保障、建设、交通、卫生、工商等部门加强协调和配合,联合构建流动人口合署办公平台,积极探索“一站式”、“一证式”管理服务模式,共同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做到了综合决策、综合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原则和“三同”要求得到较好落实。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中,较好地坚持了“现居住地和户籍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优质服务”的方针,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现居住地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做到将流动人口纳入现居住地计划生育经常性管理范围,外来育龄妇女在我市都能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免费技术服务、免费药具供应、免费查孕环检查,基本做到了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吴兴、长兴等地还积极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管理和服务的有效途径,流入地和流出地相互签订计划生育双向管理和服务协议书,及时通报信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逐步得到加强。多年来,流动人口有关信息交流渠道不畅,时效性、准确性差,成为制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正常开展的瓶颈。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我们初步建立了市、县区、乡镇以及重点村、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并与全国、全省联网,基本实现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异地查询,提高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率,提升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同时,我们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通过组建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发挥志愿者作用等手段,依托社区、中介等组织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取得一定成效。

第五,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基本权益得到了更好地维护。各级各有关部门调动社会各种资源,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生育、生活和生产上的服务,努力维护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等合法权益。比如,这几年我们努力改善流动人口集聚地的环境卫生,加强了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努力降低流动人口感染流行性疾病的几率;为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孕产妇提供孕产期检查和住院分娩的优惠等。通过检查、暗访以及考核评估显示,外来流动人口对我市计生工作的满意度在逐年上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看到,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大量外来流动人口进入我市,加上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造成城市人户分离增多,继续依托户籍制度实施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降低,管理和服务的难度加大。这几年,我市和全国全省一样,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全社会对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包括我们少数党政领导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一些基层干部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有畏难情绪,“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先进理念尚未得到普遍确立。部分乡镇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经费投入等方面还存在差距,流动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优惠政策等落实率还不是很高。

二是流动人口违法生育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无论是流入地还是流出地,违法生育主要发生在流动人口中。据市人口计生委多年来的统计显示,我市户籍人口违法生育者中有近30%属于外出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违法生育的底子还不是很清。

三是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还不够到位。外来流动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约占30%,且大多处于生育旺盛期。这既加大了流入地人口计生部门开展生殖健康服务、技术服务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当地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由于涉及人数庞大、人员流动性强、信息交流反馈渠道还不够畅通等原因,我们的管理和服务还有许多地方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流动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需求还没有得到完全满足。

四是部门职责落实还没有完全到位,部门之间的政策还不够协调。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涉及许多部门。这几年部门间的互相配合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也有个别部门对流动人口实施管理时偏重执行行业法规,沟通协调还不够,各自为政的现象还有存在;有些部门尽管制订了相关的规定和管理办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没有落实到位,有时存在推诿扯皮现象;还有个别部门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些改革举措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弱化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力度。

总之,通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我市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成绩不宜估计过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还是整个计划生育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

思想决定行动。这几年,各级各部门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但是,共识还没有完全形成。我们要加强县区之间、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配合,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水平,必须从统一思想认识入手,只有思想搞通了,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增强。

第一,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迅猛增加。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接近2亿人,其中80%以上是农民工。在全国就业人口中,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已经占到第二产业的57.69%、第三产业的52%,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新生的劳动大军,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庞大的农民工队伍所形成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成为支撑我国制造业持久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大量流动人口到城镇定居和就业,也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

和全国情况一样,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市流动人口数量增长很快,已经达到55万余人。特别是在民营经济活跃的织里、南浔等地,出现了外来务工人员人数超过本地户籍人口的现象。光一个织里镇就集聚了14万以上的流动人口。不可否认这14万流动人口为织里镇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之一,我们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受益很多,各级政府理应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公平对待流动人口,把流动人口当作建设者看待,与本地市民同等对待,在治安安全、劳动保障、人口计生服务、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方面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不仅是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外来务工人员的执政理念问题,也是改善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良性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大多数流动人口是亦工亦农、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两栖人口”,他们在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国家自行补贴了对农业的投入,支撑了农业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有17%来自劳务收入,而农民收入增长的41.8%依靠外出务工。除此以外,流动人口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农民进城务工的过程,也是培养一代新型农民的过程。他们在城市环境的熏陶下,在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中,拓宽了视野,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培育了市场竞争意识,学到了经营管理知识,他们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带头示范作用。

同时,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也是当前我国人数最多、社会奉献最大的劳动群体之一,是合法权益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困难群体。近几年来,中央在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保护农民工的权益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问题仍然存在。流动人口一方面承担了城市绝大多数最苦、最脏、最累、最险的工种,另一方面却无法享受市民的待遇。同城镇职工比,他们经济上低收入、生活上低质量、政治上低参与、权益上低保障、公共服务上低享受。这些弊端致使极少数流动人口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如果流动人口的弱势地位长期得不到改变,就会使社会肌体变得脆弱,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终会成为我国社会安全运行的隐患,造成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

因此,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既是促进流动人口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需要。

第三,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是整体提高我市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扩大已成为必然趋势,它既对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带来一定的冲击,也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手段提出了挑战。加强和改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是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民群众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水平的关键所在。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十分关心和重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和意见。与此同时,国家和省加快推进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召开了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推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成功经验,推动各地加快建立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由于流动人口分布广、数量多、流动性大等特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始终是人口计生事业发展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只有通过全市上下的积极探索,真正建立一整套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这个难点突破,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这个薄弱环节补上,我市的人口计生工作水平才能全面提高。

三、认真总结,学习推广织里经验,努力构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长效管理服务机制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新时期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过去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很多前置性管理措施已经逐步取消,而有效的后置管理措施尚未探索形成,这给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正是基于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正确判断,吴兴区织里镇在学习借鉴外地“一条龙”、“一站式”管理服务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创造了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三统一、六整合”工作经验。今天我们在织里镇召开全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服务现场会,就是要学习推广他们的经验,进一步转变管理服务理念,进一步改革管理服务办法,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探索建立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学习推广织里经验,我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学习推广织里经验,就是要加快推进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这次织里的试点,很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加大了公安、计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力度,统一开发信息共享软件,统一信息采集,统一信息录入,统一暂住证管理,从而真正构建了公安、计生一体的流动人口动态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的运用,既完善了公安暂住人口信息系统,又为构建市际间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省和国家流动人口计生信息管理系统自动接轨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各地要认真学习推广织里的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部门协作和配合力度,加快公安、计生一体化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争取在年内全市全面完成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任务。这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这项工作抓好了,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流动人口的底数和相关信息,才能深入开展其他方面的探索。因此做好这项工作至关重要。织里镇流动人口这么多,这项工作也能抓得好,我相信,全市其他地方也一定能抓好。

其次,学习推广织里经验,就是要更好地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原则。作为我国重要的童装生产基地,织里镇集聚了我市近三分之一的流动人口。外来流动人口为织里镇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得益最多的应该是当地的老百姓和政府。因此,织里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镇委、镇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研究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亲自抓试点方案的实施。他们真正把流动人口当作织里的建设者看待,给予他们市民的待遇。比如,这几年,织里镇党委政府下大决心开展“三合一”厂房整治、加强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努力维护流动人口的各项合法权益。他们还组织开展了“亲情织里、温馨家园”等系列文化活动,努力让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同时,他们面向流动人口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免费为流动人口发放避孕药具、为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提供查环查孕服务。凡在我市进行计生四项手术的对象,政府按规定给予报销,让流动人口真正享受到市民化待遇,从而真心诚意地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工作。

第三,学习推广织里经验,就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的作用。流动人口分布范围广、人员数量众多、流动性强等特点,决定了抓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工作不可能象本地人口一样来抓,必须创新思路和办法。织里镇试点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根据当地实际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健全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他们的做法是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单位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通过计生协会组织推行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管理,实现流动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正确和有效的。

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努力开创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工作新局面

刚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庞大,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布局,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低生育水平长期稳定。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

(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工作领导,加大工作考核力度。要按照中央《决定》精神的要求,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流动人口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真正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流动人口综合治理的总体方案之中,真正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积极推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改革,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健全出生人口登记和生命统计制度,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要加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考核力度。通过完善考核评估办法,加强考核评估,引导各级把工作重点放到探索和建立符合新形势要求和本地区实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制上来,促进现居住地为广大流动人口提供更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

上一篇: 政协培训心得体会 下一篇: 心理指导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