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工作方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4 17:16:00

经济学工作方向

经济学工作方向篇(1)

    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

 

其主要研究分支包括:演化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学、金融工程学、金融经济学、投资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学、数理金融学、金融计量经济学、行为金融学、演化证券学。

 

就业方向

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银行及金融系统。

 

1、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

2、商业银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3、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4、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风险性很大的金融公司。

5、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6、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7、上市(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处等。

8、国家公务员序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开设院校

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

 

二、物流管理毕业后平均月收入5234元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就业方向

物流职位主要分布在企业内部物流和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前者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采购、仓库管理、物料的保障与协调。后者则关注的是货物的外部,流动过程。

 

开设院校

西南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

 

三、统计学毕业后平均月收入5188元

    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流向有三大部分:政府部门(统计局等),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部门,市场调查公司、咨询公司、各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工业企业的质量检测部门等企业事业单位。

 

开设院校

山西财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厦门大学等

 

四、广告学毕业后平均月收入5178元

    广告学专业是将广告以学术性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专业。它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消费心理、美学,来增强人们的消费意识,产生社会心理共鸣。广告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研究广告活动的历史、理论、策略、制作与经营管理的科学。有关广告的知识,起初只零星地见之于新闻学科和经济学科的部分章节内,且很不成系统。广告知识是这些学科的组成内容之一,如新闻学、市场学、企业管理学、商业心理学等都论述到广告的内容。本专业培养具备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及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分析工作的广告学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可从事教育、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及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等工作;或可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

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

 

五、工程管理毕业后平均月收入5167元

    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工程管理专业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后,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设立的。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入世以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成为热点。该专业对学生经济工程师和经济师的双重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计算机管理和外语的综合知识,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的高级管理人才。

 

就业方向

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和控制管理、房地产经营以及金融、宾馆、贸易等行业部门的管理工作。这一专业涉及就业领域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比较普遍。从银行证券到酒店宾馆,从建筑企业到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急需补充大量的工程营造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因此人才市场上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该专业就业领域所涉及到的工作是:综合系统地运用管理、建筑、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侧重于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并熟悉我国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企业工程开发建设项目的经营和管理。

 

开设院校

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

 

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后平均月收入5142元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开设有此专业。

 

就业方向

主要涉及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工作,还有一些信息管理的工作,这是一个适应面相当广的专业。就业机会很多,主要是:

 

软件开发人员-帮助企业和组织问题;

网络或系统管理员-企业或组织高效运行的保障;

企业信息管理员-在企业中从事信息搜集、管理工作。

 

开设院校

南京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等

 

七、经济学毕业后平均月收入5004元

    经济学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一:经济预测、分析人员

职业概况:此职位分布在各行业中,但一般只有在比较大的公司和**中的经济决策部门才会设置。主要负责各种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将越来越明显。

 

就业方向二:对外贸易人员

职业概况: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寻找国外货源为国内客户;组织国际贸易货物物流等。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在经验成熟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贸公司。

 

就业方向三:市场营销人员

职业概况:只要有产品和服务在出售,就会有销售的职位在招聘。对于以技术为背景的行业里面,例如电讯、软件等,销售的需求仍然会持续走高。即使在非技术领域,销售职位也一直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职位类别之一。

 

八、土木工程毕业后平均月收入6998元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

随着城市建设和公路建设的不断升温,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持续走高。土木工程专业大体可分为道路、桥梁工程与建筑工程两个不同的方向,在职业生涯中,这两个方向的职位既有大体上的统一性,又有细节上的具体区别。

 

开设院校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九、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后平均月收入4935元

    国际经济与贸易大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培养具有较强国际贸易实际能力,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企业管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跨国经营等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活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一:营销人员

职业概况:只要有产品和服务在出售,就会有销售的职位在招聘。对于以技术为背景的行业里面,例如电讯、软件等,销售的需求仍然会持续走高。即使在非技术领域,销售职位也一直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职位类别之一。

 

就业方向二:市场/公关

职业概况:企业通过媒介的介绍、传播,和观众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在公众面前树立并强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而在这一系列活动安排中,专业公关是企业的好帮手。

 

就业方向三:金融/保险/投资

职业概况:工作内容广泛,报酬差距较大,收入多半与业绩挂钩。

 

就业方向四:行政/后勤

职业概况:行政/后勤部门就是协助好上级行政领导施政行政,当好助手。关键是要为领导分忧和服好务,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开设院校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

 

十、市场营销毕业后平均月收入4920元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市场营销毕业生可以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市场开发、营销管理、推销服务和教学科研等工作。营销业务管理员、营销方案策划员、企业市场调查分析员、企业销售代表、客户服务管理员等。

经济学工作方向篇(2)

前言:经济管理在企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新时期经济管理的基础,同时经济管理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也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向。基于以上,本文简要探讨了经济管理现代化,研究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向,旨在为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探讨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特征分析

经济管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管理现代化能够正确引导经济的发展方向,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经济管理现代化特征分析如下:①规范性特征:经济管理现代化有着规范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的规范性,例如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性,对于经营管理的规范性等;②创造性特征: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推动了经济管理的创造性发展,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丰富自身的管理技能,创新自身的管理思想,以此来推动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创新;③科学性特征: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经济管理来说,现代化的经济管理能够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现代化经济管理的科学性[1];④民主性: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中也引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实行的是民主性的管理,注重顺应民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积极支持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实现方法探讨

首先,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以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例如控制论、信息论等,以此来提升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第二,要积极树立先进的经济理念,经济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这就要求经济管理人员要积极树立先进的经济理念,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第三;应当积极提升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同时还要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能够对经济管理措施进行合理的调整;第四,企业应当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第五,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说,经济管理应当积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国情为基础,采取适应我国经济的经济管理方式;第六,企业的经济管理应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将发达国家经济管理经验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经济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二、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向研究

(一)管理理念发展趋向

科学发展观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在经济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济管理理念也呈现出人本化的发展趋势。经济管理工作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持,人才是最为重要的生产力,也是推进经济管理发展创新的动力,这就要求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积极提升人力资源的积极性,注重人才的吸引、培养,要采取有效措施留住人才,并以人才为本积极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

(二)管理方式发展趋向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中,绝对权威性的管理是主要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经济管理的规范性,但不利于经济管理的思想革新和方式创新,随着开放式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大众化的管理方式逐渐成为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向。管理者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原则,实行大众化、开放式的管理,以此来拓展工作人员的思想,实现管理创新,达成管理目的。

开放式的管理将管理的权限和权力下放,实行责任分工制度,这样就能够使工作人员增加对经济管理的责任感,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经济管理中来,并以主人翁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这就有效提升了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对于管理思想的革新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管理手段发展趋向

管理手段即是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也就是经济管理工作中的硬件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呈现出知识化、科技化的发展趋向,这也符合经济发展知识化的重要特征。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丰富的经济知识理论,还会应用到先进的管理工具,例如经济管理系统的应用就能够有效提升经济管理效率。

(四)管理导向发展趋向

市场化经济的深化加剧了市场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积极了解市场的发展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这就是经济管理导向的需求化发展取向[2]。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无处不在,企业可能既是买方市场的重要构成,又是卖方市场的重要构成,这就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会通过市场的需求来判断供应的走向,并以此为导向来开展经济管理工作,随着市场化经济的深入,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济管理势必会进一步发展。企业在经济管理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将导向的重心放在市场需求上,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是企业经营发展中重要的管理内容,其对于引导企业的经营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探讨了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特征以及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方法,研究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向,旨在为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发展提供参考,实现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工作方向篇(3)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政策在我国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应当依托经济政策的指导作用,科学调整企业经济结构,确保其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管理的特征

(一)结合具体情况调节市场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开展市场经济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与社会主体特点紧密联系起来,认真分析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开展有关管理工作。依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形,在经济管理模式中,市场调节具有主要地位。市场调节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换分配资源[1]。应当将经济管理与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对当前市场作出调整,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二)具备民主科学性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管理具有民主科学性。在研究与分析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活动的过程中,经济管理活动应当与企业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其能够与市场发展特征相符合,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具体活动。与此同时,还应当对市场的发展进行系统考量,全面掌握经济发展趋势,概括并总结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依据相关经验提出解决方法,推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

(三)发挥有效作用

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对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生产方面,通过经济管理能够调整企业的相关工作,提升企业生产结构的科学化与合理化程度[2]。

二、宏观经济管理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宏观经济方面

经济发展与运行具有规律,应当注重提升宏观经济发展效率。这就需要针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规律,认真开展研究与分析工作。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应当充分利用宏观经济管理,深入开展调控工作,增强调控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能够更加适应宏观经济管理。在开展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如果盲目开展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则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应当依据宏观经济管理的有关策略,提升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从而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二)经营管理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持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就要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不断增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同时企业应不断优化与健全经营战略,对政策内容做出科学调整。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强化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工作,高效开展人员管理工作,提升企业运行的有效性与科学性[3]。宏观管理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宏观调控政策还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高效开展。企业在进行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对于财务风险应当制定针对性的调控与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强化企业竞争力,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

(一)经济性和综合性目标

开展一切工作都是以一定的目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管理也不例外,其中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性目标是希望可以达到一些经济性质的目的,例如对供给和需求进行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等。而综合性目标是指通过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从而对我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最终和中介目标

在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管理目标,会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平衡就是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而中介目标则是相关人员为了更好地实现最终目标设立的一个具有传到和中介性质的目标,我们应当意识到中介目标的重要性,只有中介目标的良好实现才可以推动最终目标的达成。

(三)总体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相关人员开展宏观经济管理总是会设定-一个总体目标,同时还需要设立很多个具体目标,这样才可以确保经济管理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能够保证手段的实施。另外,这些具体目标虽然大多不具有实际上的意义,但是它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可以有效推动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

(四)短期和长远目标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是相关人员将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目标的时效性作为依据划分的,长远目标主要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一个长期的导向作用,例如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长远目标,所有工作都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开展。而短期目标则是需要在短期内发挥作用的目标,为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具体的指导。

(五)基本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除了以上几种之外,还具有一些基本目标,其中经济增长就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同时在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也是其主要目标。另外,虽然促进就业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是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收入公平分配的作用或者目标。

四、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调整方向与结构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基础是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應该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方向与结构及时开展优化与调整工作。企业要对当下的宏观市场环境给予高度关注。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企业经济发展方向起到科学的引导作用,明确企业经济发展方向,与宏观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相符合。

(二)满足市场需要

企业发展应当与市场需要相符合。企业要想取得平稳发展,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满足市场发展需要。只有确保市场发展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够高效保障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应该详细了解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主动调整产业结构。

(三)规避市场经济风险

经济学工作方向篇(4)

现阶段企业的经济发展中,要想获得更高效的经济效益,就要使企业逐渐步入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但是在我国的企业发展中,大多数企业没有将经济发展现代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还在原地踏步,故步自封,这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要想企业更具社会竞争力,就要把经济管理现代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使企业发展更加全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获得发展的新机遇,逐渐缩小与国外企业的差距,使企业变得强大。

1经济管理现代化概念

什么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现代化就是满足现阶段经济社会的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经济管理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经济管理也应满足社会的更高的需求,对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力增强都有显著的提升。另外,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思想理念,不同的思想观念有不同的经济管理方式,企业应及时更新思想理念,以制定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方式来应对新时期的挑战,从而对企业进行强化管理,不断优化经济管理体系,增强企业整体实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特点

2.1思想现代化

社会经济在迅速地发展,要想早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就要在采取有效的措施之前对思想理念进行现代化更新,让企业在先进现代化思想理念的支撑下正确有序高效地朝着目标发展。首先在发展理念上,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企业的资源可以循环利用,注重长远利益的发展,从而实现成本的节约和经济效益的提升[1]。另外,在管理过程中,要进行团队统一协调管理,避免个人主义精神,要使管理思想理念和管理方式有效统一,使管理思想对应管理方式,管理方式响应管理思想,科学有序地进行经济管理。除此之外,对企业中整体与局部的经济管理,宏观与微观的经济管理都要有不同的管理思想观念,注重企业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让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更加深入且更具现实意义。

2.2管理信息化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变革,社会也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广泛使用信息技术来推进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目标。将互联网、数据库、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上,不仅能节省人力资源,还能使企业整体组织体系高效运作,节省时间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信息技术的优势便在于,只需要计算机通过其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点,就能对整个企业的成品生产、技术研发、市场宣传、销售渠道、员工考核等这些独立个体的组织体系进行有效统一科学的管理,不仅节约了企业人工成本,还能使经济管理高效发展。并且企业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通过高科技的网络交流方式,不仅使信息传达更加迅速,还能使沟通更加平等,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交流,工作过程中更具团队精神,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手段科学化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企业在此时代背景下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发现更多的机遇。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和手段也不是单纯不变的,要有更多灵活的经济管理措施来应对突发状况。在此过程中,制定合理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设计和制定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对社会发展需求做出及时的改变,从而使企业生产符合社会趋势,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社会竞争力。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经济管理制度中合理运用科学信息技术也可以保证管理方式的科学性[2]。总之,在实际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方式、方法、手段的科学化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因此,企业要重视经济管理方式的创新和改进,使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二者相互依存,让企业发展朝着现代化方向有序正确科学地推进。

3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3.1面向人性化的管理趋势发展

现阶段的经济管理体系上虽然单一,但是经济管理方式上比较有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都更新了现有的思想观念,这种单一有序的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目前先进企业的发展了,企业基于这种现状更需要制定人性化的经济管理方式来面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了能够早日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企业目标,及时有效地解决当前企业中的人性化问题,应该对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建立足够重视。人性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中,最重要的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者会最大程度地听取基层员工的需求,在两者平等的沟通交流后,满足基层员工的需求,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经济效益增长。所以,不管企业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经济管理,都要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管理方法之中,这是企业早日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之一。

3.2面向团队化的合作趋势发展

要想有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推进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就要对员工工作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一个团队是否能够有效进行工作,是否能将工作完成得快速且质量高,就要看团队之间是否有坚不可摧的凝聚力和万众一心的合作精神。企业中单单只靠一个人是完成不了庞大的工作量的,是需要团队之间互相帮助、及时沟通去完成的。所以,企业要重视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意识到合作精神和团队凝聚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建立团结合作的员工团队,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另外,在企业推进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中,是否拥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的员工团队,对企业重要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进行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在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培养团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凝聚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3面向网络化的沟通趋势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效先进的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和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企业也要抓住机遇,将高科技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经济管理方式之中,实现更高效快速的企业生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另外,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也方便了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借助各种软件或平台进行信息的传输和言语的交流,比如qq、微信、微博等,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的沟通,在发现问题时,可以及时有效的传达问题并制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另外,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可以方便管理者对员工下达任务要求和指标,也方便员工对管理者提出工作上的建议和意见,使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关系更加密切和谐,工作开展更加顺利,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早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3.4面向以客户为主的趋势发展

产品生产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提升产品的销售量就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产品销售的多少直接来说就是客户量的多少,所以,企业要如何拉拢客户,成为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首先要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企业应顺应时展,采用高科技高效率的生产设备进行产品生产,保证产品的数量;其次,要保证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质量好,设计新颖,才会受到客户的青睐;再次,企业要时刻掌握社会需求,以便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最后,企业还要做好售后服务,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宣传工作,推广产品形象。企业要以“客户为上帝”作为销售原则,在接纳新客户的同时保证老客户的利益,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企业经济收益,为企业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4]。

3.5面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趋势发展

经济学工作方向篇(5)

对地方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物性质,要有一个清醒认识和把握。地方党委作为党执政的中观层面,一个重要职责,是领导和推进经济工作。这是地方党委“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地方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性质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是国家经济的一部分。从国家总体发展布局出发,把握一个地方的经济大局,推动发展,领导一地人民率先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是地方党委的本职。

第二,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这是党执政的物质基础。没有发展,便没有一切。领导发展、推进发展、把握发展的政治大局,领导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地方党委肩负的重任。

第三,领导经济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责任。党是人民利益的维护者。作为执政党的一级地方组织,必须确保贯彻好、实施好中央大政方针;把握地方经济工作的大局、走向、路径;防止经济工作对社会公正、社会正义可能出现的偏离,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地方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责、内容和方式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这一重大命题,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责。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指出:“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这是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规定对于改革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中央提出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六个方面职责”要认真把握。(1)在把握政治方向上,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调控措施;地方发展的政治方向;(2)在谋划发展全局上,主要是谋划社会经济五年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年度重大安排、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性举措;(3)在提出整体战略上,主要是提出市、区(县)经济社发展纲要、发展战略;(4)在制定重要政策上,主要是制定重大公共财政政策、重大金融政策、重大社会保障政策、其他重大民生政策;(5)在推动经济立法上,主要是推动经济发展重要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立法;(6)在营造良好环境上,主要是营造法治化、公平竞争的环境,让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构建良好经济秩序。地方党委这六个方面职责的重点和内容如图示:

2、地方党委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方式。根据研究,我们认为,地方党委领导经济工作具体方式,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形势的研判。清醒地分析形势和把握形势,是领导好经济工作的前提。一是宏观形势,重点研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政治、经济形势趋势和区域经济变化态势;研判中央经济工作的部署和大政方针等。二是微观形势,本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影响科学发展的主要制约或瓶颈等。

(2)目标的确立。一是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近期和长远总体目标,应由党委提出。二是年度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增长率科学把握,应由党委确定。三是本地区重大产业、经济类型的科学定位,应由党委决策。

(3)政策的制定。为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地方党委必须根据需要和本地实际,通过党委决议案等方式,推动制定和出台一些重大公共政策。形成和出台公共政策,应当通过建议人大立法、政府出台行政法规等方式来实现。

(4)措施的落实。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围绕重大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目标,党委要发挥政治优势,推出政治的、思想的、社会的保障措施。通过宣传舆论和组织功能,动员好、组织好社会,特别是动员、发动和带领党员和先进群体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一方面,要防止可能的大包大揽的冲动,防止出现“一元化”领导时期那种直接干预经济的局面;另一方面,要防止疏于对经济全局的调控从而形成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放任”局面。这样一种“度”,这样一种界限的把握,考量地方党委的政治智慧。

地方党委领导经济工作必须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地方党委领导好经济工作,关键在于如何建立科学、稳定的领导经济工作的运行规则。要通过研究,制定一些工作运行规则。如:(1)哪些重大全局性社会经济问题由常委会研究决定;(2)哪些重大全局性社会经济问题由全委会研究决定;(3)哪些重大全局性社会经济问题由党代会研究决定;(4)报请党委决策的经济工作,是由政府审报,还是由政府党组审报;(5)政府报请人大审议和报请党委审议的程序和关系等。

2、地方党委领导好经济工作,关键在于如何妥善处理“党政”关系。这一问题的核心是进行科学的经济工作权力配置。一是要处理好党委与政府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党委与政权(人大)的关系。妥善处理党委与政府、党委与人大的关系,就要对涉及市委、人大、政策的经济决策流程作出制度性规范。党委领导经济工作重大决策流程如下:

经济学工作方向篇(6)

综合统计工具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完善经济管理的服务对象,推动单纯的服务决策向服务决策和战略规划的全面发展,通过对相关服务技能的完善,推动经济管理的高效发展。因此,在经济管理工作中运用综合统计工具,有利于科学判断企业的竞争实力。结合运行现状和相关管理政策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以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综合统计工具的发展

综合统计工具是由统计工具演变、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指统计工作由单纯的统计数据服务于企业管理决策,向综合型的服务决策、服务战略规划等方向发展。客观上有利于为企业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详实、科学的数据参考,确保管理决策和战略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随着统计工作的全面性、多样化发展,逐步形成综合统计工具的规模,有利于运用多种统计手段为企业的经营状态进行全面分析。同时,逐步向企业生产、经营和规划等方面发展,有利于针对企业的现有状况提出完善措施。综合统计工具的高效运用,受统计人员统计水平的影响,因此,应加强统计人员的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运用相关管理措施,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确保企业综合统计工作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发展。统计工具向综合统计工具的发展、完善见表1。

通过表1得知,综合统计工具是对统计工具的完善和补充,有利于在新型网络环境下全民运用综合统计工具,以实现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完善和补充。[1]

二、经济管理中综合统计工具应用的积极性

(一)依据计划检查进行状况,确保按时保质进行

经济管理中综合统计工具的应用,有利于针对企业运行状况制定相应的规划战略,同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统计人员应依据相关规划加强对各阶段运行状况的检查,确保企业各阶段依据相关规划稳定进行,有利于体现战略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例如,某单位进行经济管理工作中,针对传统管理工作中的运行弊端,结合相关规定提出完善措施;加强对企业运行状况的全面分析,及时制定相应运行规划和检查措施,以确保企业稳定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政拨款减少3%,资金流通效率提高5%,结合各阶段检查制度的运行,经过初步统计,企业的经济成本投入减少300万。[2]

(二)通过对比分析,指导改进方向

经济管理中综合统计工具的应用,有利于针对企业的运行规划、运行状况建立详实的数据表格,结合数据表格的分析。其中主要指对数据的横向和纵向比较,指出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结合相关管理规定和完善措施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确保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经济管理中综合工具的运用,首先应通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横向对比,针对企业运行规模、竞争实力和市场需求等进行详细统计,以确保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企业运行中的弊端,结合相关运行管理措施,提出改进方法,以实现在最短时间内推动企业发展的目的。其次,应通过与国际先进行业的纵向对比,找出不足和改进方向,以国际先进行业管理措施为学习榜样,虚心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以结合其管理经验为企业赢得全新的发展空间,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全面运用综合统计,推动经济管理发展的高效性、科学性

经济管理中综合统计工具的应用,有利于运用统计工具各专业分析优势,以形成对经济管理工作客观、全面的分析,通过对企业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综合运用管理资源,以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综合工具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应通过对综合统计工具形成数据的整理、分析和研究,以形成研究结论,应用在企业制定管理决策中,客观上为企业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中综合统计工具的运用,一般通过图像、文字和二者的结合,将抽象的数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数据信息,有利于企业经济管理部门掌握详实的企业运行信息,运用相关管理措施,制定全方位的战略决策,以推动企业的高效发展。

三、经济管理中综合统计工具应用的完善措施

经济管理中综合统计工具应用的完善措施,应加强对数据表格的分析对比,根据相关数据信息的变化情况科学判断企业的运行状况,结合企业的管理规定和相关管理措施,尽快做出调整应对措施,以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行。[3]如果企业能够明确运行状况,同时科学判断发展趋势,应结合企业运行实际进行资源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资源的浪费情况,最大化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如果企业运行处于良好的发展状况,企业经济管理者应制定相应管理措施,以企业的经济利益为核心,采取扩大生产规模和加大生产力度等措施,以推动企业的稳步前进,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如果发展的态势不是很好,则此时决策者就应该及时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努力的研发新产品,确保企业能够在激烈竞争下有效发展。

四、结语

经济管理中综合统计工具的应用,企业管理人员应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同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工作,确保综合统计工具的合理运用,结合企业的相关运行状况和管理规定及时制定发展战略,以实现对企业经济利益最大限度的保护,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作者简介:宋怡霖(1994―),陕西潼关人,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统计专业。]

参考文献

经济学工作方向篇(7)

地方高职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开办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地方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引领文明是四大职能;作为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其最重要的目标定位;作为地方政府出资举办的学校,服务并回馈地方经济发展是其应尽之义务。[1]就上述三个方面而言,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因此,如何提高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建设的实效,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并切实解决的难题。

鹰潭市在经济建设上重点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出了“一强、二大、三新、四特”的产业布局,而鹰潭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等问题上都与鹰潭市大工业的目标存在差距,因此,鹰潭市高职院校应当以立足鹰潭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向鹰潭市经济建设输送大量人才为目标,寻找针对性实效性的服务对策,稳步发展。

1.鹰潭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证分析——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案例。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与其他院校相比,鹰潭职业技术学院起步较晚,无论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实践形式、运行机制,还是其参与地方经济服务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综合起来有下述几个方面:

1.1办学定位不够准确,缺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

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学院转变观念,超越“围墙”的限制,向企业、社会延伸。[2]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行政主导式办学模式的影响,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未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仍然习惯于封闭办学,缺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学院专业培养目标不够准确,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没有明确定位,加上是从师范类教育向职业类教育转变,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师范类教育的理念,出现高职培养目标的简化思想倾向,甚至认为高职教育就是“专业知识+技能证书”的简单组合,缺乏与企业、社会共同的办学的观念,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脱节。

1.2专业设置特色不足,与地方产业衔接不到位。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体现学校办学内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标志,也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依据。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及时随着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调整,学院的专业设置上没有特色,存在专业设置陈旧、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培养方案不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不能按照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当地支柱产业、重点企业,优先发展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部分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本地就业难,造成“人才过剩”。

1.3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工作者群体所普遍认同的遵循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现规范和操作样式,它以教育理念为基础,培养目标为导向,教育内容为依托,教育方式为具体实现形式。[3]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停留在传统层面,没有很好地利用地方行业资源,与地方企业联合办学。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三年制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企业因素,建设学生专业实习基地,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块,使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

1.4服务内容、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地方经济建设需要。

零散的、个体式服务仍然是大多数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主要方式。单一的服务模式无法满足快速地方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除了单纯地向地方企业输送毕业生、提供专业人才外,还应该对地方企业进行员工专业知识培训、学历提升教育等。

1.5科学研究缺乏对地方产业的关怀。

高等学校科研的管理往往止步于科研成果的产生,而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落实合作伙伴、沟通信息、牵线搭桥等介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协调管理则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关怀,热衷于、出版著作、成果鉴定、申报奖项、晋升职称等,高等学校普遍存在成果多、转化少、难转化和转化后难取得经济效益的状况。

2.立足地方经济建设,鹰潭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对策研究。

通过前面对高职院校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鹰潭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问题,可以从自身定位、专业调整等几个方面加以改革。

2.1明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办出职教特色。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生产人员,不仅包括一线的指导人员,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线的组织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培养的应该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掌握特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办出特色”的办学宗旨,面向市场,紧密结合地方人才市场的需求,合理定位,办出特色。

学院应该明确其办学特色,充分发挥教育类专业的办学优势,扩大对理工类专业的投入,从招生宣传、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造、就业指导等全面打造学院特色,提升知名度。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企业行业要参与教材的开发,学校要了解企业的需要,此外,企业行业的专业人士要参与学生能力标准的制定,使标准更加符合企业和行业的要求。

2.2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陈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工作的开展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是推动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策略。

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第一,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办特色学科专业。特色是专业的立足之本,也是专业的竞争之本。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地方自然资源、文化特色,优先投入,培育出学校的品牌学科专业,集中力量,加大投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建设重点学科专业,力争使学校的学科专业在该领域形成影响,抢占学科的制高点。近两年,学院逐渐开设:眼视光技术、物流管理等与鹰潭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同时继续做好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铜加工等重点专业,配合鹰潭政府“1+6”产业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为地方经济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第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没有学科专业的设置权,因此,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不仅表现在开设新专业上,而且表现在根据地方特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传统学科专业的升级改造上。如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加入眼镜框架设计方向,商务英语专业加入鹰潭地区旅游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等。

第三,面向市场人才需求,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对接,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在帮助学校完成紧跟社会需要的同时,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上海雄博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与鹰潭市政府沟通,在鹰潭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眼视光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该公司就业。伴随着鹰潭国际眼镜城的建设发展,鹰潭需要大量眼视光专业人才,该专业的设立可以有效填补人才空缺。

2.3采取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大量专业性实用型人才。

“模式”是某种实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4]以课程和学校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高技能有一定难度,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打造自身办学特色,选择与之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3.1“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三年教学中的前两年的学习在学校进行,后一年由企业组织。学院2009级学生开始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各个专业全体学生在学院期间,首先完成两年的课内学习,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后,完成校内实训环节,有计划地到院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和实训,在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中进行“教、学、做”,使已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加深、细化、熟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岗前(或模拟性岗前)培训及预就业的目标,从而促进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零距离”接轨,不仅可以掌握到最新的科技前沿动态,而且可以提前感受工作环境,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铺垫。

2.3.2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指培养方(高职院校)与用人方(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针对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实行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5]2012年开始,学院与移动公司合作,成立电子商务(移动客服定向班),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移动等公司从事客户服务等相关工作。

2.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校企合作,按校企合作的程度划分,可将其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学生进厂式、企业进校式和校企合一式。学院应该充分利用靠近鹰潭产业工业园区的优势,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互动。在2008级电气自动化专业曾经尝试该种模式,安排学生在第三学期进入企业实习3个月,但由于专业结合度不够等原因,后来并未延续下来。学院应该根据学院现有的专业设置及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适当增加部分课程进入企业教学,同时可将企业的相关课题分解给学生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另外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研修实践,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发展动态。

2.4拓展服务内容,全方面多角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全日制教育形式为主,成人教育为辅,要拓展办学形式,开辟新的办学渠道,通过技术培训、专业讲座、校企联合等形式,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的需要的各种层次的急需人才。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决策咨询、职工培训、技术指导、信息交流等社会是当前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2.4.1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

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加强对企业职工培训指导服务,帮助企业组织新员工上岗培训,开展校企合作,以订单培训形式为企业培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库,及时向社会提供各类工业人才需求信息,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缺、用工难的问题。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每年七月份都会对鹰潭市龙虎山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从业上岗培训,内容涉及龙虎山道教文化、民歌学唱、导游业务等。

2.4.2为地方企业进行学历提升教育,加强职业资格考证。

学校拥有地方政府所缺少的设备、人力等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全方位多角度服务地方:可以对鹰潭市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资格考证培训,可以面向全市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普及,和企业进行科研技术开发,编写适合校企合作教材等。在企业无法派出大批员工到学校培训学习时,学校要急企业之所急,派教师到企业培训员工,专门委派教师或利用空余时间送教上门。

近年来,伴随着成人教育的大力发展,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专业和师资情况,对地方企业进行高起专或专升本的学历提升教育。

2012年,学院派出专业教师为鹰潭市人力资源保障局的近千名务工人员进行专业资格考证培训,涉及初、中、高十余个专业方向,获证率100%。

2.5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科学研究作为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之一,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等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科研活动远离市场需要,与企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脱节,不利于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改变目前状况,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念。坚持科研工作与教学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服务行业相结合的原则,创新科研机制,完善科研政策,调整科研思路,强化科研重点,整合科研力量,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对地方经济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第二,培育高等学校科研地域特色。高等学校要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出发,利用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特色;以服务地方和行业为宗旨,重点支持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行业服务,特别是为艰苦行业服务。通过为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社区和农村服务,深入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社区和农村面临的实际问题。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可以联系地方道教文化,打造鹰潭道教文化旅游精品线。

第三,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各种鼓励政策,引导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从事横向科学研究;积极扶持校办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各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科研队伍,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创造宽松科研环境。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师资,成立学院附属幼儿园,不但可以解决学生实习的场所问题,同时可以为学校创收。

参考文献:

[1]杜祥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年9月下.第27期.

[2]张泽.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4卷.

经济学工作方向篇(8)

【关 键 词】情报学/经济学化/情报经济/情报经济学/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学

1 “经济学帝国主义”与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

近数十年来,经济学不断地向其他社会科学扩张与渗透,形成了许多以经济学方法作为分析方法或体现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学科。经济学界称这种现象为“经济学帝国主义”[1]。情报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界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文献[2]明确提出情报学就是一门社会科学;文献[3]则认为情报学是介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这种观点在国内情报学界一度影响较大;而文献[4]则针对这种分歧,就国外的最新进展情况,对上述情报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作了综述研究,予以了有关问题以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指出国外情报学界目前依然有许多研究者把情报科学视作一门社会科学。尽管情报学的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定位至今在理论界仍未完全取得一致,但是不管怎样,情报学与社会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情报学本身就具有着社会科学的属性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学已经渗透、侵入到情报学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情报经济学的产生如同法律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家庭经济学等学科一样已经成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又一具体表象。

“经济学帝国主义”对情报学的这种侵入与扩散换一个角度而言实际上也就是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趋势。情报学具有跨学科领域的本质。国外有研究者将情报学研究划分为三大领域:管理问题(如工作表现测评、个人技能、个人隐私)、核心活动(如数字图书馆、智能、交互性、情报检索、知识管理)、应用性(如工作流、文献管理、互联网与内部网),情报学这三大领域的发展涉及并依赖于多个学科领域: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范畴的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5]。可见,情报学研究所呈现出的经济学化特征就是作为其来源与支柱的经济学范畴的工商管理领域对上述三大领域的情报学研究发展施以影响与作用的必然结果。情报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与情报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正是这种影响与作用的具体表象,它的向前发展则表明情报学研究的经济学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情报学是为了解决情报需求与情报服务而产生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情报工作的开展、情报事业的发展必然要涉及到现实经济问题,必然要认真地考虑其经济效益。尤其当处在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这个大背景下,情报工作更加强化经济核算与管理,突出经济效率与效益这一目标;整个情报事业开始市场化;情报产品不再作为一种福利品而是成为一种商品;出现情报产业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与情报经济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已成为必然。纵览情报事业的整个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情报事业的发展历程也就是一部情报事业的经济化演进历程,情报产业与情报经济现象的出现是其最终必然结果,我们可以将它的整个发展历程简约地归纳成以下演进路线:情报工作的诞生、情报机构的建立与情报事业、数据库事业的形成和发展、情报事业的产业化、情报产业[6],直至情报经济的出现。当然有研究者为了突出情报检索在情报工作与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如下的演进路向:情报(的产生)、情报检索(的出现)、情报检索技术及系统(的出现)、数据库(的产生)、数据库服务产生(情报服务产业)的兴起[7],直至情报经济的出现。与上述情报事业的经济化发展演进路向相对应的则是,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顺应形势发展针对实践需要而不断向前深入推进。

经济学工作方向篇(9)

落实科学发观既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问题,更是对新时期机关干部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各级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级干部表现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科学发展观是否能落到实处,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提高科学思维能力。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与基础。各级干部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政绩观,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认真了解党中央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仔细研读各个时期的文件,全面掌握文件的实质与内涵,不断提升自己的政策把握能力;认真学习现代经济基本知识,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现实问题,逐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通过学习领导科学管理知识,养成宏观思维和辨证思维的习惯,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二是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这是能否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关键。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宽广胸怀、广纳群言,要坚持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班子集体智慧的能力;要在深刻领会上级方针政策基础上,结合本单位或分管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决策;要善于把决策过程纳入法制轨道,使决策行为始终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符合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是提高科学协调能力。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障。各级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尽职尽责,遇事不推诿,矛盾不上交,困难面前不退缩;要形成执行合力,各级干部既要分工负责,又要团结协作;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和把握科学的领导方法,在把握统筹发展的内涵和规律下功夫,切实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四是提高学习创新能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环境下,尤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必然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如我们遇到的国企改革、国资监管等工作都与其他国家不同,是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新课题。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学习的激情和热忱,善于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兄弟单位学习,尤其要善于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和先进经验,不断利用新知识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创造性地进行思维,形成科学思维成果。要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做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基层新情况、新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新政策和新计划,在新政策、新计划实行之后,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执行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五是提高驾御全局能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它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的统一,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作为党的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要真正做到把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不能只站在本部门、本单位、本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而要站在全系统、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角度来分析、看待问题。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普遍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各级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不断增强。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个别干部在思想、能力上还有一些差距,还不能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是有的干部比较重视把握发展机遇,而把握发展规律的能力偏弱。有的干部能较好地把握住因政策、环境、条件等变化带来的发展时机,但对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各个领域、各项工作的规律来谋划发展的研究和思考不多,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二是比较重视推动单方面发展,而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偏弱。由于工作分工和惯性思维,有的单位注重经济建设,而对社会建设关注不够,有的单位社会建设,而对经济建设关注不够,有的干部具有抓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能力,但对如何统筹协调抓发展做得不够,影响了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三是有的干部学习不够、调研不深、创新意识不强,仍未摆脱旧观念、旧套套的影响,习惯于按老方式抓发展,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偏弱,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是有的干部面对历史遗留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对久拖不决的难点问题,有“等、靠”思想,主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的意识和能力欠缺。

三、对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几点体会

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沧州全面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沧州市委、市政府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多次召开各种层面的会议,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从方针政策、思路方法等方面对今后发展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形成了明确的思路,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采取了有力的工作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各级干部科学发展意识逐渐增强。沧州要发展,靠的是解放思想;沧州要科学发展,仍然要解放思想。市委书记郭华强调,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解放思想的空间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沧洲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沧州市先后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五查五树”集中教育活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提供发展动力。通过这项活动,沧州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努力破除了影响沧州更好更快发展的旧观念、旧思维,克服了阻碍各种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真正把沿海率先突破崛起意识体现在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干部群众建设沿海强市、实现科学发展的热情。其中,沧州大化和沧化

公司两个企业因观念不同而导致结果不同就是两个现实的例子,沧化公司是我市一家化工支柱企业,经过多年努力争取到一个40万吨pvc项目,就在上马前,韩国一家知名化工企业找上门来,希望合作并要求控股。沧化觉得自己奔波了那么多年、付出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舍不得与他人分享这个项目?最终未能实现合作,结果是沧化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沧州大化,为了5万吨tdi项目,前期同样付出了很多,项目开工后,韩国第三大企业集团、世界500强之一的sk集团前来寻求合作。在大化集团内部出现了和沧化当初同样的认识,这不是来摘桃子吗!但沧州大化集团决策层着眼长远,两家达成合作协议,目前合作正在积极推进,使企业发展真正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二是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努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和可持续性。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的统一,我市突出抓好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三个走向,即走向精深、走向集约、走向沿海。走向精深,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市坚持五个统筹,全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集约型城市集群和集约型产业园区建设、沿海临港工业园区开发3个重点,以循环经济、集约经济、绿色经济力促沧州经济跨上新台阶;走向集约,突出抓好了“小企向强企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向城镇集中”这3个层面上,均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加快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向沿海,让城市经济发展重心向沿海推移,成立了渤海新区,明确以沿海临港区域为纵深,建设化工产销、电力能源、加工和装备制造业、大型物流等产业基地。同时,在进行循环经济的深度开发,降低万元gdp耗煤、电耗、水耗,争取循环过程的所有副产品做到零排放。经过不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沧州市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发展后劲更为充足,已经被河北省确定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和隆起带,站在了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最前沿。

三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比如在推进国企改革工作时,市委、市政府创新工作方法,谋求科学发展,在对国企改革的现状、问题、前景进行反复论证后,做出了政府举债推进国企改革的重大决策,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5.9亿元,有力推进了国企改革的深化。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做到以活为先、因企制宜、不搞“一刀切”,努力实现科学合理运作,对资产质量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寻求与国内大公司、大集团和优势民营企业的战略合作,实现以“引”促改;对人员多、包袱重、债务链难以解开的大中型企业,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性破产优惠政策,实现以“破”促改;对产品有市场、发展有潜力的企业,按照“两个置换”要求实行股份制改制,实现以“股”促改;对长期停产、资不抵债、救活无望的企业,了断职工身份,彻底退出市场,实现以“关”促改;对主业较好,辅业或办社会机构负担沉重的企业,按照“两分”政策做大做强主业,实现以“分”促改。经过努力,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进展顺利,市属经济活力逐步增强,具体的说:长芦盐业集团公司与央企中国盐业总公司实施了资产重组,投资5000万元的1.5万吨硫酸钾项目已经通过专家论证,建设出口盐、食用盐、盐化工“三大基地”正式启动;中国化工集团与大化集团进行了资产重组合作,新公司将投资72亿元建设中国化工沧州战略基地,目前已经委托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编制了沧州基地发展规划,与韩国sk投资公司就共同建设化工基地项目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沧州电厂与央企华润电力公司实施了资产重组,加快了热电联产项目的顺利实施;沧化股份公司被省属企业金能股份公司控股收购,将恢复23万吨pvc装置生产、对6万吨pvc和8万吨烧碱装置实施搬迁改造、推进沧骅化工40万吨pvc项目重新开工,在沧州建设百万吨pvc基地。沧运集团实施改制后,出资3500万元控股了河北高客公司,成为全国运输百强企业和全国物流百强企业;地铁局实施改制后,抓住地方铁路与朔黄铁路并轨的有力机遇,步入了新的发展轨道;制酒厂实施改制后,进一步扩展产品系列,增加“保健酒”、“果露酒”两个产品系列,并积极酝酿无水乙醇项目。另外,农机公司、利民机械厂、华源金属储运公司、第一金属材料公司等10多户企业实施改制后,经营机制得到了转换,企业活力逐步彰显,企业发展也都步入了新的轨道。

四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同样,以国企改革为例,我市的国企改革始终站在职工的立场,尽最大努力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有力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首先,尊重职工意愿,切实维护职工的民利,制订完善企业改革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后,向职工通报方案内容和制定依据,征求职工意见,确保职工的知情权;坚持做到不符合政策的职工安置方案不提交、不符合职工意愿的决议不认可、不符合程序的职代会不召开,确保职工的参与权;要求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过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方可组织实施,确保职工的表决权。其次,用足用好政策,确保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在政策衔接上对所有职工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时点,坚决不乱开口子;在具体执行中,就简不就繁、就高不就低,搞好前后衔接。为了确保职工得到足额合理的经济补偿,抽调10多个部门300多名干部进行集中办公,按照离休、退休、在职、内退、等退、工伤、遗属七个类别,分三大类、39个费用项目逐项稽核到每名职工。再次,公开透明操作,确保职工经济利益得到保护。建立费用公示制度,对每户企业统一印制公示公告、计算说明、费用明细表,对每个职工安置费用张榜公示3天,把政策清晰明白地交给职工;建立费用兑付制度,将应职工安置费用逐人存入在定活

两便存折,发放到每个职工手中,直补到位。在这次国企改革中,处处体现着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处处体现着市委、市政府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全面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在工作中赢得了职工的认可和支持,实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四、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点建议

经济学工作方向篇(10)

杨小凯研究的是生产方式的经济学

我认为杨小凯精神的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中,推动生产方式转变,推动社会进步。把握了这个实质,可以在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条件下,像杨小凯那样进行经济学的大胆探索创新。

杨小凯与一般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一个不同,在于他的理论中暗含了历史学派的观点,即生产力的观点,是一种关于发展的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将生产力发展同新古典理论中的生产关系的标准结论结合,形成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理论。

本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没有生产力概念的,因此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从均衡角度看没有区别。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特色就在生产力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硬道理。杨小凯重新提出分工问题时,正值中国处于分工不充分的生产力较低发展阶段,向分工充分的生产力较高发展阶段的过渡中,客观上要求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提出经济学的问题。

与生产力发展相伴的,是生产方式转变的问题。所谓分工理论,实际就是生产方式理论。分工,指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生产方式无非就是这种关系的不同形式。例如农业生产方式(自给自足)、工业生产方式(专业化分工)。在新古典理论中,分工水平是既定的,不存在从较低分工状态向较高分工状态的转变。一国经济好像是没有历史的。杨小凯的经济学却是有历史感的,针对的是中国工业化早期的历史。与一般以改革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者不同,他研究的主要是生产方式,在推动中国尽快走上分工专业化的工业化之路。

杨小凯这种生产方式经济学,当然仍有现实意义。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就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信息化中的转型,也是生产方式的转型;而平时所说商业模式,实际就是行为版的生产方式。我们仍需要借鉴杨小凯的治学精神,将信息生产力,信息生产方式作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以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

杨小凯在生产方式研究基础上还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现代性理论,例如理论。

前提假设、结论及语境的变化

杨小凯的学术话语,有两个特定时代背景。一是推动当时的中国从黄色文明走向蓝色文明,从自然经济走向工业经济。杨小凯进步话语的前提假设,由这个特定背景决定,隐含着两个派生假设,一是将进步定位成由封建社会为代表的前异质系统,向工业社会为代表的同质系统转变;二是将进步定位于从前农业化为代表的复杂系统(血缘生态系统)向工业化为代表的简单系统(机械理性系统)转变。

在这两个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前提约束下,再看杨小凯分工理论的特定结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他强调斯密分工中专业化的一面,而非分工的多样化的一面。他研究的是简单系统的分工,而非更高阶段上的复杂系统的分工。二是他主要以规模经济为结论,合有范围不经济的隐含观点,表现认为越多样化,成本越高;越协调,交易费用越高。

这些结论的取向在中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中,是适用的,正确的。但如果放在另一种发展了的、不同的条件下,即在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条件下,就会看到其中存在着三个局限,一是简单系统的局限,二是同质性的局限,三是范围不经济的局限。这些局限在实践中正遇到新情况的挑战,如企业与产业一体化,自组织与生态经济;从分工专业化到分工协调化、多样化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新的解释。这三个局限当然不是问题,因为相对于前面说的问题意识,它们不算问题。但如果问题意识变了,或者说理论的前提假设变了,就要重新考察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匹配问题。

今天我们面对与杨小凯当时不同的语境,需要我们具有不同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就体现在前提假设的调整上。第一个前提假设的调整是,把黄色文明向蓝色文明转变的进步性话语,置换为蓝色文明向彩色文明(蓝色与黄色文明的融合)的话语,把自然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进步性话语,置换为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新进步话语。第二个前提假设的调整是,把前异质经济向同质经济转变的进步话语,置换为从同质社会向后异质社会转变的进步话语;把前复杂系统经济向工业简单系统转变的进步话语,置换为从工业简单系统向后复杂系统转化的新进步话语。

这种调整仍然符合杨小凯治学精神(“在生产力发展中,推动生产方式转变,推动社会进步”),但具体话语,可能会发生转换。

与上述新的前提重新匹配的理论系统的相应变化,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价值论的调整,在同质性假定外,增加异质性假定。在杨小凯问题上,就相当于从强调分工的专业化(同质化)一面,向强调分工的多样化(异质性)一面调整。目的是解释富生态、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以租代买)等新的现象。二是成本理论的调整,在规模经济基础上,引入范围经济。目的是解释互联网协调成本递减(越差异化相对成本越低,越多样化相对成本越低)的新现象。三是收益理论的调整。包括加强与专业化相反的个性化、定制等在提高附加值中的作用,解释因大而美之外的因小而美等等。

复杂系统的分工有什么不同?

最近,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先生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信息经济是复杂经济。

在这个语境中重新思考杨小凯的分工理论,我认为需要结合电子商务的实际,对其加以发展。可以把杨小凯的理论归于简单系统的分工理论之列,而把信息经济的分工理论归人复杂系统的分工理论。

一般人从直觉上往往一时反应不过来。杨小凯的分工理论明明很复杂,怎么会是简单系统理论呢?或觉得,工业经济明明很复杂,怎么会是简单经济呢?

这里说的简单与复杂,并不是口语中的简单与复杂,而是复杂性理论所指的简单与复杂。简单是指中心化的、自上而下形成的他组织的结构;复杂特指去中心化的、自下而上形成的自组织的结构。因此它是指机械系统与生物系统的区别。一个机械,再复杂,仍是简单系统;一个生物,再简单,仍是复杂系统。

就经济来说,在简单系统下,分工的取向是专业化,生产趋向同质化,在自上而下的中央控制的企业组织中,交易费用随专业化的扩大而相对递增;在复杂系统(如商业生态系统)中,分工的取向是多样化、协调化,生产趋向异质化(如个性化、定制),在自下而上的分布式的网络组织中,交易费用随多样化的增加而相对递减。

如陈平先生指出的,当代劳动分工的特征包括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chandler 1990)。劳动分工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的互联网条件下,分工出现了杨小凯那时还不明显的范围经济和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这当然不是说,杨小凯分析的那种传统工业化条件下以专业化大规模同质生产为主要特色的分工不存在、不发展了,而是说,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除了杨小凯分析的规模经济的分工之外,还要分析范围经济的分工。

上一篇: 农民的形象特点 下一篇: 街道办事处审计重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