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1 17:21:40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1)

随着财税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金融改革也在进行,对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逐渐放开。随着我国逐渐放开利率市场化,面对互联网金融等新生事物的冲击,拓展银行的融资渠道成为必然选择。因此,探索有效的投资银行业务对于商业银行发展极为重要,也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中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宏观环境

许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残酷,国内商业银行因缺少创新和规模相对小,竞争中处于弱势,只有发展投行业务才能加强竞争力。

(1)是中国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必要补充。金融改革在取得了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众多的不足。中国经济结束了高速发展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更需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完善。近年来中国一直以中介贷款为主,证券融资为辅。融资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弱小致使金融市场发展落后。

(2)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单一,面临考验。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问题是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利息收入,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其201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94.43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为1094.4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78.5%,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69.7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9.4%,主要是手续费的增加。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与美国商业银行的相比明显偏低,且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主要来自手续费,充分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手段单一,很少创新开拓投行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运作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多是借鉴国外已经成熟的发展经验,相应的业务部门成立和运行的时间较短,受制于金融监管环境,主要是通过与证券公司合作的方式实现,如银证转账、基金托管、证券、资金合作和买卖部分债券业务。近年来,随着金融体系的完善和监管的规范化程度提高,商业银行可开展的投行业务逐步增多。

当前招商银行的成绩还是可以的,据招商银行公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季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16%,国内全行业净利润增速跌倒个位数的情况下,招行净利润增速仍维持15.22%。其一季度营业收入507.47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333.89亿元,同比增加22.22%。其中手续费、佣金及其他中间服务净收入,同比增加49.23%,且主要来源于除手续费外的财富管理、基金、债券业务等中间服务,这些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首次突破30%。总之,当前中国商业银行借鉴国外经验开展的投行业务,为其进一步拓展投行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宏观环境所限、自主创新能力和意愿不足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也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投行业务增长潜力有限,但当前由于市场过度泛滥,造成基数过大。基数过大就会导致许多情况的变化,如盈利模式、组织架构、经营理念和市场需求等情况,情况的变化会增加投行业务收入跃升的难度。

(2)涉及投行业务的产品种类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现有的投行业务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复杂的需求,投行业务产品大同小异,使得行业内竞争较弱,难以形成良性竞争。且这种结构很脆弱,一旦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会带来大规模的波动。中国的宏观环境转弱,政策监管严格。受经济下行和企业业绩低迷的影响,部分企业投融的计划不断徘徊,投融意愿较弱。国家政策监管日趋严格使得财务顾问业务发展缓慢,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压力下,利率下调,但有些银行职员为了业绩,却巧立费的名目转嫁给客户。

(3)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不适应投行业务发展。虽然投行业务快速增长,但是一些银行至今尚未真正配备专职人员,而是由从事其他业务的人员兼任,人员的非专业化,难以提供给客户高质量的投行业务服务。

(4)国内银行投行业务增长空间巨大。一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来自存贷款利差较多,非利息收入较少,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中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就是努力拓展创新投行业务在内的中间服务、逐步提升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

四、中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对策

(1)国家层面的监管战略。要更新监管理念。银行监管当局要重点布控于商业银行的决策管理层,检查他们是否了解各种风险以及是否能有效监控这些风险;要在对内部风险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充分论证后,检查这些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情况;要转变监管方式。银行监管当局应从对银行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工协作;要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促使金融监管体系更综合灵活。

(2)商业银行层面的经营战略。商业银行需要对投行业务进行评估和论证,才会以投行业务发展的全局眼光制定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简单来说,首先客户至上。应在现有受众的基础上,找出目标受众,加以定位;多元组合战略。现存的投行业务,行业内同质化严重,要不断根据客户需要创新投行业务产品,在丰富产品的同时,不断打造核心业务。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2)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1、中间业务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大众投资理财观念等的变化,使得中间业务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本身“低成本、高收益”的优势为商业银行的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2004―2009年,我国5家大型商业银行及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值翻了一番之多。

(注:国有大型两业银行指工、农、中、建、交;股份制商业银行指招行、深发展、兴业、浦发、华夏、民生、中信、广发、光大、浙商。200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不包括农行。)

2、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

相较于西方银行业的发展,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起步较晚,并且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直是其传统业务,中间业务的发展更是相对滞后。虽然近几年中间业务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水平30%―50%,更有甚者达70%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在200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7.4%,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重更低,为9.8%。

3、中间业务市场集中度高

市场集中度是一个反应市场结构的指标,衡量了整个市场竞争程度的高低以及效率水平的大小。市场集中度越小,表明整个市场竞争越激烈,越有效率。在本文中,以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10家股份制银行共15家银行为整体,CR5表示5家(其中2009年是工、中、建、交)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1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CR4表示4家(其中2009年是工、中、建)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1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由图2可以看出,市场集中度仍处在较高的水平,2004年、2005年CR5分别为91.6%、84.5%,2004年、2005年CR4分别为86.7%、78.5%,这反映了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竞争程度还较低,基本上处在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垄断的状态。另一方面,CR5、CR4两者均呈下降趋势,表明了随着股份制银行的迅速发展,中间业务的大力开展,市场竞争程度趋于激烈,市场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状本身即是问题的反应,从上述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中可窥其一斑,如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除此之外,本文进一步阐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其他一些问题。

1、中间业务服务收费无序且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服务收费价格的严重偏低。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中的有关结算收费标准,这一标准严重偏低,一笔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甚至抵不上银行因此而付出的相关费用,不能体现出银行经营服务的性质,而只能看作是为维持其他信贷业务,吸引、维持客户所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另外,其他一些银行的中间业务没有明确的定价,或者缺乏行业性的统一规定。

2、中间业务创新不足,技术含量不高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达260余种,但实际运用的品种很少且层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和业务等劳动密集型品种方面,技术密集型品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推行的中间业务已达2万余种,可谓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涵盖、结算、担保、融资、咨询、投行和金融衍生等众多领域。

3、中间业务品种同质化严重,缺乏吸引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经济自由化的发展,竞争逐渐趋于激烈,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产品若要赢得市场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即成本低廉或者存在功能、形象等的差异。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他们本身获得的市场占有率是靠其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的,并且在产品营销方面也处于被动地位,如部分中间业务产品的销售是靠“搭售”来完成的,贷款客户若要取得银行贷款,必须接受该银行提供的部分中间业务,如、信用证、资产管理、理财产品等,随着银行业的改革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依靠这种优势不是长久之计。

4、中间业务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的发展、创新和营销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广、掌握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还需要具备金融、法律、企业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而我国现在对这类人才还比较匮乏,服务手段相对落后。在外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从业人员中,聚集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另一方面又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电子化设备,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便利的优质服务。与此相反,我国银行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商业银行现有的队伍素质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与中间业务创新,尤其是与新兴中间业务创新的要求差距较大。

5、中间业务管理缺乏统一规范

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现在与未来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其有效开展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在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科学有效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出现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并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影响中间业务的开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策

1、转变发展中间业务的观念,提高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各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必须提高认识,不能仅仅把中间业务看做一种附属业务,必须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新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要统

一思想、转换观念,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认识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协调发展各项业务,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工作中,上至总行领导层,下至分支行员工,要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沟通功能,创新中间业务产品,迎合市场需求。

2、加大资源整合,增强创新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层面,而低成本,高收益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尚存在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商业银行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尤其是要不断拓展中间业务品种,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综观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的拓展,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其混业经营,而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制度,使得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现阶段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可以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下属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客户资源共享,品牌资源共享等,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吸引和稳定客户;同时,也为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增强整个集团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完善中间业务定价机制,规范中间业务收费标准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加剧和银行利率管制的放松,商业银行产品的定价自进一步扩大,实施服务收费亦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服务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政策,既有利于银行间的公平竞争,提高银行的服务水平,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又能提高银行的收益。

4、注重高素质人才引进,建立专业的中间业务员工队伍

中间业务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金融、法律、财会、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同时,银行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5、实施差异化战略,创造品牌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3)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以及特征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种类繁多,中国人民银行暂行规定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分为九大类,分别是: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类中间业务、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类中间业务以及其他类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利润的一个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各个商业银行的重视。2003年6月26日《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不仅仅是靠存贷利差来满足银行需要,随着近几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在大幅度的增加,俨然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一个增长极。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征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由于不动用银行资金,是商业银行的表外的业务,因此在性质上具有中介的性质,而且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有近300种,种类非常的多,而且服务面广,通过接受委托,收取手续费来获利。这些性质就决定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成本相对较低,风险较小。

二、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更好的分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本文分别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选取两家对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进行对比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由于各商业银行相继推出新的产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总体上成上升的趋势,并且国有商业银行在形式上要好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银行由于负责国际结算类,所以其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明显的高于其他商业银行。

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所采用的是分业经营的机制,西方国家大都是混业经营的机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所占的比例同西方商业银行中间银行所占的比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西方商业银行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在50%左右,已经超过了存贷利差。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资产、负债、中间业务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但是传统观念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仍占主导的地位。很多的商业银行仍认为中间业务在其整个的生产经营中无足轻重,有部分银行甚至把中间业务作为其“附属产业”,其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上。由于传统观念在商业银行经营中根深蒂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一直只是停留劳动密集型的最基本的方面。并且,由于监管的谨慎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创新上缺乏积极性。没有引起经营领导层的足够的重视。使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投入有限,高素质科技人员不足

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的中间业务大多是大力资本和科技含量高的业务,它的运作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已经基本上达到了行业性、区域性联网的阶段,但仍处于传统的金融业务与现代的金融业务之间,层次不高。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专业人才,中间业务是金融行业的一个高科技的、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它涉及范围广,属于高级服务,因此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既懂技术,又要会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虽然大部分都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和专业背景,但精通金融、法律以及企业管理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却极度缺乏,服务手段也相对落后,导致中间业务难以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

(三)中间业务的产品品种较多,但覆盖范围相对狭窄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正逐渐受到关注,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来看,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其产品已经有了上千个品种,而且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还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其覆盖范围却相对狭窄,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操作比较简单的业务上,比如对技能要求也较低的结算支付类以及委托类的劳动密集型业务,如工资、代收水电气费等。而技能要求高、为客户提供智力服务并可以从中收取手续费的资产评估、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个人理财以及金融衍生类品种才刚刚起步,有的甚至还未开展。

(四)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不到位

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状况分析来看,它们的市场营销已经成为了维系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扩大其中间业务范围的主要手段;而在我国,商业银行多年来一直将“大众营销”和“市场占领”作为其经营和占据市场,获得竞争的重点。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设计某种中间业务产品的过程中,首先是将其实现标准化,然后适合普遍的大众购买。新产品的诞生不仅耗费大量的广告宣传资金,而且由于标准化的特点导致其很容易被其他银行模仿。因此,其推出的大部分中间业务品种与同一地区的市场需求并不能相适应,缺乏针对性。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在推广中间业务产品过程中一般不会使用任何销售手段,而是习惯性的等待客户自己上门。这必然会导致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办理及收费等问不能得到及时的了解,进而对新品种的认同度不高。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市场营销还不到位,总的来说,还是缺少必要的、专业化的营销团队,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影响了银行品牌发挥应有其应有的作用。

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管理体系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中间业务部,而是分散在其他若干部门。因此各商业银行总行应制定全行的业务经营战略管理,加强中间业务的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促使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其次,必须注重中间业务经营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内部监控,设立风险评价部门,对潜在风险和防范化解措施进行分析。

(二)市场目标定位

一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深入的调查市场的需求,了解客户反馈,进行同行动态产品的替代等,争取推出市场反映强烈的产品,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银行还要明确营销目标,采取适当的促销手段,配备专职的客户经理,

为高端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差别化服务。

(三)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大投入力度

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金融、法律、财会、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又要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员工长效培训的机制,给思想先进、积极肯干并具有业务拓展意识的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同时,银行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壮大银行中间业务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适应业务的发展需要。

(四)营销培养品牌

商业银行应加大投入研发中间业务新产品,敢于突破传统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挖潜市场潜在的客户需求,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设计开出为我国消费者接受的中间业务种类。例如:开办私人银行业务,为私人或企业提供理服务,如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家庭银行等便利型业务;拓展信贷服务对象的中间业务,如项目评估、资产评估、信用等级评定、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企业上市包装、企业并购重组策划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等。

参考文献

[1]宋慧.从统计数据分析青海商业银行发展缓慢的原因[J].青海统计,2006(12).

[2]程凤朝.理性看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J].商业银行.

[3]许达丽.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J].时代金融,2011(8).

[4]卢立富.欠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发展中间业务[J].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4)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各种金融知识、专业技术以及广泛的资金信用等专业优势,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要求,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日益积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希望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5998款理财产品,比2008年增长了10.5%。其中,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有4996款,比上年增长25.4%,外币理财产品1002款,同比下降30.6%,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下外汇市场波动加剧造成的。从市场占比来看,人民币产品依然占有主要位置。

(二)理财品种日益丰富。从产品种类来看,各商业银行继续推出不同风险类别的多样化产品,理财产品结构设计日趋复杂,产品挂钩的对象越来越丰富,涉及到汇率、指数、债券、股票、黄金、大宗商品、房地产等。但目前投资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以及信贷资产的产品占据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

(三)产品期限呈现短期化趋势。2009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之前相比有一定变化,金融危机对理财产品的明显影响之一就是产品的期限缩短了。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短期产品占比71.2%,而2008年这一数字为63.5%。金融危机还影响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总体来看,2009年投资者更青睐于保本保收益的产品。2009年共发行保本保收益的产品1999款,占比33.3%,同比增长了77.5%。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国外银行理财业务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差距甚远,存在不少问题。

(一)缺乏专业理财人员,服务意识不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业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服务要求高,要求理财师具备较高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理财师需要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证券、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具备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并有良好的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但是,国内银行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优秀理财人员,一些理财人员自身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对所从事业务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也不了解,对所推介产品的风险特性认识不足,造成了销售行为的不规范。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理财业务中缺乏主动的营销意识,大多是被动的等待客户来办理各种业务。这种坐等客户上门的营销理念需要转变,理财人员或客户经理应主动发现潜在目标客户,为客户制订合适的理财方案。一些银行的理财人员在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一旦签署后,就觉得任务完成,服务终止了,对客户的后续服务没有跟上,导致客户的流失。

(二)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当前,金融分业经营的现状及金融工具的单一制约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目前,国内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虽然名目众多,但实质上大同小异,互相效仿,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缺乏竞争力。多数个人理财产品没有根据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规划,产品的市场定价和定位无法形成区分度,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各商业银行在同质化产品中恶性竞争,而且许多理财产品有较多的客户条件限制,使得产品的适应性不强。

(三)理财产品潜在风险大,银行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它涉及产品、交易等多个层面。一些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没有设置相应的市场风险监测指标和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风险揭示不足,没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追求销售业绩。一些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时没有对客户进行风险偏好评估,或随意评估。对客户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了解不深,导致客户购买了并不适合的理财产品,造成了客户的损失。

(四)科技手段滞后,网络化程度低。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中心的金融电子化是理财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服务手段落后,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科技化程度低,大多数商业银行还在以宣传图表、资料、计算器等简单工具为主,缺少专门为客户设计的电脑软件,以及提供必要的查询和市场资讯服务,更谈不上为客户做理财分析、调查、量身定做理财目标和计划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新兴阶段,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市场前景广阔。

(一)更新营销理念,提升个人理财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在营销理念上应有所创新,建立整体营销体制主动向客户出售服务。银行要培育理财文化,向公众宣传金融知识、理财观念和理财产品,打造有特色的理财品牌。个人理财服务的质量对理财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理财师要帮助客户分析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详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他各方面的投资需求,向客户传达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签署后,理财人员更应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定期为客户寄送理财明细,便于客户随时了解自己的资产负债状况、可运用的资金、盈亏情况等,帮助客户分析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及风险情况,及时给客户提出相应的投资调整建议,增加客户的收益。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5)

1.产品种类增多,但同质化现象严重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健全,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率得到很大的提升,投资银行业务发展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中间业务产品。2010年我国农业银行完成了财务顾问业务平台二期的上线与推广工作,同时建立了财务顾问专业的系统,同时不断发展投融资财务顾问、并购贷款等多类投资银行业务;建设银行为客户提供多种形式进行直接融资,很大程度的提高了财务顾问业务中的债务重组、上市融资等新型财务顾问业务收入的比重;浦发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也有着很大的发展,根据2014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浦发银行债务融资工具承销额为1316亿元,同比增幅78.83%,银团贷款余额为1280亿元,在国内股份制银行中名列前茅。然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在不断增多的同时,还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问题。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投资银行业务都是偏向财务顾问、债券承销、银团贷款方面,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自身实际和客户的需求来开发出个性化的业务产品,未形成自身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牌。

2.经营模式多样化,但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经营模式从以往的单一模式逐渐转向于多样化,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外部经营模式、内部经营模式。其中外部模式指的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中的银行团制模式。如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就是采用该模式经营投资银行业务,它也是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内部综合经营模式则分为实体职能部门和事业部两种模式,民生银行是采用事业部模式的典型案例,其在总行设立了投资银行事业部,同时也在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设立了办事处,灵活运用市场化的竞争形式来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然而由于我国银行监管、内控机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这种模式的可能性还不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制约因素

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只有针对这些制约因素予以具体措施进行改进,方可解决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创新瓶颈。

1.外部制约因素

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外部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分业经营制度的约束。在分业经营制度下,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只是停留在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基本业务操作,严格限制了投资银行业务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其业务创新难以进一步发展。加上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投资银行组织机构,与其他部分缺乏有效合作,难以掌控好市场新动态及时创新产品;另一方面是监督管理的制约。现阶段监管权限划分不清晰,存在重复监管、监管漏洞等现象,影响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工作。同时监管效果不高,很多情况下监管当局采用强硬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忽视市场效率。

2.内部制约因素

经营理念的不科学是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内部制约因素。受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过于重视借贷业务,而忽略了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性,业务创新意识不够强,现有的投资银行业务大多数是中介业务。同时,还存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制约。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产品大都是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成熟产品,缺乏相应的风险转移以及资金对冲机制,风险的控制能力薄弱。此外,相关复合型人才队伍短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投行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薄弱,相关的培训力度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处于弱势,不能很好的满足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

三、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对策

在某种程度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可以占据未来金融市场金正的战略高度,需要从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外部监管约束等方面着手,加快其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步伐。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6)

2010年是金融危机过后全球资本市场逐步恢复的一年,是我国资本市场热闹非凡的一年。截至12月24日,沪深两市共有349家公司首发,融资规模高达4717.93亿元,募集资金总额达9563.33亿元,分别超越2007年4593亿元的IPO历史融资和8172.49亿元募集资金总额的纪录。券商收取的佣金可观,利润丰厚。在分业监管的制度下,商业银行只能望洋兴叹。不过在发行债券,重组并购,资产管理等商业银行也可以做的投资银行业务中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2001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出台后,商业银行经人民银行总行审批备案后可以办理金融衍生业务、证券、各类投资基金托管和信息咨询等投资银行业务。由此,我国商业银行有了发展中间业务的法律依据和巨大空间。

根据08年和09年上市银行的公布的数据统计显示,各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存贷差,但净利息收入增长乏力。存贷差缩小,以投资银行业务为重点的中间业务成本低利润丰厚,各银行已经开始进军这块市场但仍然还未形成品牌吸引客户。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从无到有经营投资银行业务,逐步建立起从产品、客户、区域、网络、业务拓展等方面完整的投资银行架构,业绩也逐年大幅增长,境内分行应当抓住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利用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投资银行业务。

从统计数据显示出,我国中间业务的发展空间尤为可观,随着资本市场的健全,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率较大。在工商银行的年报财务指标上显示,2010前三季度年利息的收入为3388.18亿元,利息支出为1171.55亿元,而中间业务的收入580.29亿元,支出仅为34.66亿元,相比于利息收入的成本,开展中间业务的成本明显低廉。其他上市银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的情况也是如此。

二、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特点及待突破难题

(一)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高端人员稀缺和激励机制不当

投资银行在发达国家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才30年,投资银行是一个新兴行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而兴起。大型商业银行成为全球化的金融机构后,投资银行业务大都集中在总行层面。因此,境内分行投资银行业务几乎是空白,专业人员也极为匮乏,制约投行业务的发展。

此外,投资银行风险大收益高必须有不同于传统业务的激励机制。投资银行通过“承担风险”赚取超额收益,但是承担风险并不意味着蒙受损失,通过对风险实施更有效的管理,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从而赚取超额收益。这才是投行业务真正不同于传统业务的激励方式。

(二)风险控制的标准存在矛盾

商业银行秉承审慎经营的原则,采用规避态度对待风险,而投行则强调风险承担和控制风险,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来分散和控制风险以赚取超额收益。二者存在激烈的冲突。事实上,目前商业银行从事短期融资融券承销,在风险控制上是应该沿用商业银行传统信用业务的准入标准,还是应该关注尽职调查环节的作业风险、承销环节的市场风险,在各家银行内部存在严重的分歧。

如何建立适合商业银行的一套标准来识别、管理和控制投资银行业务相关的风险,是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果用商业银行的自身的风险控制标准去控制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必然受到束缚,这一市场份额将逐渐失去。

(三)业务规划的缺失

目前,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尚在摸索中并未对商业银行从事投行业务形成清晰和统一的认识。尽管管理层高度重视,但是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仍然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无法将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领域的巨大商业潜力转化为生产力,与外国投资银行相匹敌。缺乏长远的规划,更谈不上构建系统的发展战略。所以,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更无法撬动全行的综合化经营,推动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变,让其成长为全能银行的巨人。

三、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几个思路

(一)建设投行人才队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投行业务的收益高成本低,主要是依靠人才,核心的研究能力,高质量的经济研究成果和投资建议。一流的研究机构,一流的研究队伍是支撑投行业务和高端批发业务的基础,也是投行业务核心竞争力。因此建设并培养投行人才队伍是迫切的任务。国外的投行像高盛、汇丰、德意志银行一般都设有全球投资研究部,招聘世界顶尖人才。注重团队建设确保提高自身在经济、投资组合策略以及股票分析等领域的地位。制度和业绩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保证团队之间的协作,均衡团队中不同成员的利益。

(二)调整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位

中国的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年度仍然保持8%的速度发展。资本市场正欣欣向荣,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国内监管框架、金融市场环境以及内外部经营约束条件的投行业务发展道路,依托国内经济形势和各银行各自有区别客户资源,形成自身长期的投行业务路线和特色品牌。国有银行可以利用经济实力和独有的大客户资源等优势,而股份制银行可以以中小企业等长期合作伙伴为切入重点,实施全方位针对中小企业关于贷款、资产管理、财务顾问、发行债券等全方位服务,创出投行业务的特色和品牌,在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占领一席位置。

(三)利用银行融资优势,使贷款业务与投行业务发展良性循环 高盛在融资团队协作中,曾提出了“将资本用作市场营销工具”的理念,融资成为营销和提供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银行现在利用自己的资产为客户提供信贷,为客户承担市场风险,有时还需要与客户联合投资。在开展重组并购时,可以利用直接股权投资或过桥贷款来争取业务,设计方案并获取高额利润。国有大型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本身资金优势强调并购业务、融资业务和风险管理业务、直接投资业务的协调配合,能够增加自有资金的投资机会。在风险控制可以允许的情况下投行部分可以利用专项贷款参与并购业务的投资。

(四)理顺投行业务流程,强调各部门配合

国内商业银行要明确客户营销、组织运作、后台支持到风险控制各业务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资源配置。第一,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行服务如大型客户、大型集团客户和跨国公司等提供并购、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发行企业债,银团贷款,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等由总部机构负责,并且要为全行决策及咨询顾问类业务发展提供研发支持,承担战略规划、组织推动等管理职能。第二,一级分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部门承担投行业务客户具体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前期营销组织推动等职能。第三、二级分行服务团队按照授权要求开展咨询类、债券承销、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每一个投行业务的项目可配备双客户经理,明确责任义务,可以进一步提高投行业务的营销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永奇.探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6)

[2]黄文雄.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D]复旦大学,2009

[3]许庭.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115-02

一、零售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又称为零售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个人、家庭、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存取款、贷款、结算、汇兑等。严格来说,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伴随着商业银行而诞生,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相对批发业务而言,它具有数量庞大、业务分散、类型多样化等特点。

中国零售银行业在过去的十年中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从2000—2010年,零售存款和贷款规模分别增长了4.5倍和17倍。零售客户人均持有产品数从起初的仅略高于1个增加到4个,并且仍在提高。十年间,零售银行的产品体系、人才团队、销售渠道和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尽管增长迅速,目前中国零售银行的盈利能力相对较低。除四大国有银行得益于其巨大的规模效益,其他大部分中国零售银行成本收入比大多在75%以上,相较于国际上其他零售银行不到50%的平均水平高出许多。

二、光大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

光大银行于1992年8月在北京成立,1997年1月完成股份制改造,2012 年8月18日成功完成IPO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全行在对公业、投行、理财、按揭等业务方面占据了比较竞争优势。光大银行的零售业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业务,对私存款业务、个人贷款业务、理财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以及银行卡业务。

在个人贷款业务上,光大银行通过加大对市场及重点行业的研究,优化资产结构,节约资本消耗,提升个贷收入。其中,小微金融业务发力明显,年内按照“强抵押、强担保、强结算、弱周期”的总体原则,先后推出快贷系列、互助金贷款等标准化创新产品,结合个人现金管理平台的应用,小微金融业务向专业化、标准化、电子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在理财业务上,光大银行努力推进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围绕理财业务发展模式、产品模式、投资模式和销售模式四个方面的转型开展工作,同时积极推进系统建设,上线了代客资产组合分级管理系统,实现了理财产品独立核算、科学管理、信息充分披露和资产管理业务专业化、标准化。在私人银行业务上光大银行形成了高端理财、理财定制、高端贷款、同业代销、高端保险、另类投资产品体系,满足客户资产保值增值、受托管理等金融服务需求。相继在北京、上海、杭州、太原设立私人银行中心,业务发展基础日益牢固。建立了金阳光俱乐部,为中小企业主、企业家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三、光大银行零售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从2012年光大银行零售业务指标来看,不仅在业务范围上有所扩展,产品结构也更加合理。但与国外同行比较,光大银行零售业务盈利状况并不乐观,与批发银行业务相比收入占比较低,创新品种太少,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信贷业务。此外,还存在着零售银行中间业务比重低、盈利较差、客户信息管理滞后以及员工服务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

(一)零售业务收入占比不高

以2012年为例,光大银行2012年营业总收入为599.16亿元,零售业务收入159.89亿,占营业总收入的26.69%,利润总额为315.9亿元,零售银行业务利润总额为63.87亿元,占比仅约20.22%。2012年国内主要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收入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

由下页表1可知,光大银行的零售业务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营业收入占比方面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营业规模来看,光大银行仅相当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1/10;在营业收入占比方面,光大银行的营收占比表现要稍好一些,但仍明显低于四大国有银行和招商银行。此外,整个美国银行业的零售业务占比均已超过50%,对公业务所占比率已减少到一半以下。

(二)业务品种创新不足,同质化竞争加剧

光大银行零售业务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同质化和传统化特点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经营模式较为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缺乏复合型产品和综合性个人金融服务,难以体现个性化、差别化。2012年财报显示,受“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政策制约,光大银行目前只能提供常规的银行理财产品,目前无法提供客户进行证券投资和房地产买卖等证券经纪、信托业务,这样制约了光大银行对理财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和创新。此外,原有的优势产品受到了挤压,市场份额也被抢占。以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例,人民币理财产品是光大银行在2004年首次推出的,是理财产品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与同行业竞争的优势产品。但是,随着各家银行陆续进入个人理财市场,光大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再加上各银行理财产品由于受到政策限制导致收益率基本保持一致,光大银行的理财产品更加受到限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未形成科学、系统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客户关系管理水平低下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而言,客户细分非常重要。因为客户对象不仅数量庞大,在经济收入、消费习惯、消费偏好以及地理属性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一样,光大银行的客户经理主要的工作内容仍然停留在“拉存款,跑贷款”的层次,并没有担当起一个优秀的金融服务方案的提供者。此外,虽然近几年光大银行加大了对客户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统一客户信息管理系统(ECIF)、统一客户信息分析系统(ESIC)于2011年投产并正式开始运行,但是客户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限制依然是制约光大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一大障碍。尽管目前光大银行数据库中存储了大量的客户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只存在多个部门业务系统中,并未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客户信息没有实现统一管理,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客户关系管理还未形成。

(四)柜台业务仍是服务的主渠道,自助及电子渠道发展距目标仍有不小差距

在光大银行各网点,现在客户虽然对自助银行的利用率较高,但仍未有效分流各营业网点的存取款业务。在营业网点受理的业务中,有近一半为存取款业务。自助终端的数量、易用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建设仍需要加强。

2013年上半年,招商银行零售电子渠道综合柜面替代率达到91.85%,公司电子渠道综合柜面替代率达到 57.49%,网上企业银行交易替代率达到90.27%。因此,在电子渠道方面,光大银行还需要不断构建零售业务领域的电子渠道与物理网点的有机整合,推出“大堂易”IPAD版、自助终端视频客服、物理网点布设WiFi等举措,促进网点智能化转型;进一步拓宽开放式网络缴费平台的缴费种类和分行数量,使得客户服务更加便捷。

参考文献:

[1] 张萍.中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3-8.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8)

21世纪第一个10年已经过去。其科技化、信息化的特征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中,反映在金融领域中,最为突出的创新即网上银行的出现。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商业银行以柜台为主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与互联网结合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网上支付、在线理财等一系列网上银行业务。

一、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现状

(一)网上银行的概念

网上银行(Intemet Banking)又称为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银行借助网络和其他电子通讯手段,以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为基础,为客户提供综合的、实时的金融服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网上银行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大部分国家已经开始了本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探索。并已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业务体系。培养了广阔的受众群。网上银行业务已经成为银行间竞争的焦点。

(二)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现状

第一。数量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网络技术也逐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就为网上银行不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98年招商银行一家独自试水网上银行业务。而现如今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等均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数量持续增长。

第二。业务量不断增加。随着各银行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大范围推广以及人们对于网上银行认知程度的加深。我国网上银行年交易额从2003年仅仅二十几亿到2009年已超过了400亿,7年间增长了超过15倍的交易量,而2006-2007一年的时间增幅就超过了100%,这一组组数据都充分证明了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同时用户数量也从当初少有人问津到如今已过亿。

第三。业务种类逐渐丰富。形成自有品牌。10年间,我国商业银行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研究市场的需求。过去网上银行业务种类单一、有限。而如今业务种类丰富、服务品种繁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品牌。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的金融@家,招商银行的“一网通”。中国建设银行的“e路通”。都在客户中间有良好的口碑。

第四,外资银行已经开始进入我国网上银行领域。在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也开始关注并涉足中国网上银行,目前已有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恒生银行等十几家外资银行面对我国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并和国内银行展开竞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深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未来将会有更多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领域。

(三)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缺乏个性化服务。网上银行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向客户提供“点对点”的服务,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时。多数业务仅仅是柜台业务的复制,并没有深入挖掘客户的信息,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制定差别服务。同时,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种类有明显的趋同现象,服务差异化程度低,缺乏独特的市场定位以及对市场和目标客户群的选择、定位,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及时地收集客户的信息,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其次。行业环境。目前。我国的网上银行都是各商业银行自己的系统,而业务一般也仅限于一个银行的系统内部,这虽然防止了客户流失。但跨行间支付这种银行间的互通互联的业务才是网上银行发展的趋势。

第三,营销机制不完善。个人业务中,客户群细化程度不够。都市白领及受过良好教育的新锐人群收入较高、经常网上购物、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成为个人网上业务中的主要客户源,对于此类人群的业务也日趋完善。但同时,银行不应忽略未成年和老年人,针对他们的网上业务并没有大力扶持的趋势,网上银行助学贷款及一些夕阳理财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屈指可数,这就白白的流失了潜在的客户源。企业业务中,虽然B to B以及B to C模式已在中国发展多年,但其网上业务成交量规模小,始终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严重限制了网上银行企业间电子业务的发展。

第四、网络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尽管网络已经普及,网络技术也快速发展,但从技术层面看仍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网络安全。一些不法分子和黑客利用人们薄弱的安全意识、网络技术的漏洞以及银行管理的不规范。盗取客户的帐号、密码及其他信息,给客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客户继续使用网上银行的信心,不利于网上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然网上银行已经进入我国十余年,但是立法方面的工作依然相对滞后。直到当前。国家依然没有更新针对网上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仅仅是由《网上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多年前出台的文件在维护网上银行的正常进行。因此我国继续出台一部全面规范网上银行的法律。明确规定在网上银行业务进行的过程当中。交易规则。各方享有的权力、履行的义务。违规时的处罚等。

其次,对于网上银行的监管还不到位。由于网上银行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考虑到它各方面的特殊性,对其的监管也应该不断探索、完善,形成比较个性化的监管。而由于法律法规的缺乏以及管理经验的缺乏。近些年来对网上银行的监管不尽人意。给某些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由于网上银行淡化了国界,其业务可以延伸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所以对于跨境的各种交易必将涉及到国家与国家的往来,这就要求监督部门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国家间对于某项业务的法律法规相冲突甚至出现跨国犯罪时立刻出面给与协调。而我国目前的监管水平有待提高。

二、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对策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监管

2009年之后,随着4万亿经济刺激措施出台,我国广义货币M2值增长迅速超过100万亿元,大量的货币充斥市场,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不希望手里的货币会贬值,进行资产配置投资是实现规避通胀风险,实现资产增值的最好手段。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开放时间较短,各个商业银行,面对个人理财产品这块蛋糕蜂拥而至,纷纷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这也就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我国金融监管能力相对薄弱,而大量涌现的理财产品越来越结构化,复杂化,加大了市场监管的难度,也增加了个人投资理财的风险,而美国遭遇的金融危机正是因为庞大的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率以及市场监管的忽视所造成的。所以研究探索我国个人理财产品如何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内涵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特点

1、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与风险配比更合理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由于受到银监会严格控制,不会像证券投资基金或者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那样高额的收益率,也不会有直接在二级金融市场上进行操作的风险,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上给出的收益率因不同银行的理财产品而在小额范围内有所不同,如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同升21号,该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最高为8%,兴业银行的天天万利定额的年化收益率为6%-7%,国有大型银行的年化收益率大约在4%至6%之间,而一些城市商业银行给出的年化收益率则能维持在6%-8%之间。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则更高,譬如花旗银行的3年期安硕MSCI新兴市场指数基金的澳元票据预期收益率可以达到11%,2年期的可以达到9%-10%,一年期的也有至少7%的收益率,但也有很多货币基金受到汇率影响而收益率大减,譬如日元挂钩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仅有1.8%,低于我国的存款利率。相比较而言,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收益则更为丰厚,但是也存在投资风险,如德邦优化配置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的计算基数为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95% +银行活期存款税后利率×5%,在大盘表现优秀时最高可达33%甚至更高,若大盘表现不佳则有可能亏损。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期限更短,结构更为合理

当前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短期化越来越明显,而且收益率也越来越高,其原因是受到我国央行执行收紧货币政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各大商业银行陷入钱荒,理财产品的配置也更为激进,理财产品中配置的金融资产中,除了房地产信托和票据资产外,同业存款越来越多,其参考利率SHIBOR的飙升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上升,隔夜、7天、14天SHIBOR均有所回落,但仍分别居于6.1117%、7.2617%、7.0592%,因此,为了获得更低的资金,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短期理财产品,同时,以较高的资金回报率来吸引投资者。例如,工行的利得盈产品,推出的短期12天的期限,最高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4.1%。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分类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内容多样,品种丰富,几乎可以覆盖所有大小不同的投资需求,目前市场上根据类别不同分为币种理财产品、投资领域和风险等级三大类。

1、根据币种不同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与外币理财产品

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包括国债、金融债券、央行发行的票据以及其他类型的组合产品,其较为稳定的收益率,吸引了部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的眼光。根据投资额的不同确定浮动的收益率,到期还本付息,是一种收益稳定,安全风险系数低的理财产品,稍高于定期储蓄的利率,安全同样可以保证。由于二级市场的波动幅度大,风险高,所以很多外资银行推出了一些外币型的理财产品,如荷兰银行推出的与多国货币指数挂钩的一篮子强势货币的理财产品,包括澳元、美元、欧元、英镑、巴西雷亚尔等多国货币,采用结构式配比,根据这些国家的货币表现来为投资者提供超额的回报率。

2、根据投资领域不同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挂钩型和QDII型理财产品

债券型的理财产品主要包括央行发行的国债、央行票据及企业票据,个人是不能直接投资央行票据与企业债券的,所以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的形式来间接让个人投资者也有了参与货币市场的机会。信托型的理财产品主要指的是银信合作的方式,由银行负责募集资金然后交由信托公司来进行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担保或回购等操作,或者投资其他优秀的信托产品中,包括房地产与新股申购。挂钩型的理财产品主要由一些外资银行推出,目前我国一些国有性质的私企银行为了占据市场也纷纷推出了相应的理财产品;操作手法主要是将募集的资金用于传统债券的投资,而其收益率跟这些债券相挂钩的市场表现来决定,目标市场包括利率差,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国际大宗商品和股指走势等。QDII型的理财产品主要面对有国际投资需求的国内投资者制定的,QDII也就是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的缩写,是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的简称,对国际市场有一定认知的专业投资者可以通过国内银行兑换成美元在国外投资,到期后将本息返还给投资人的一种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尽管最高收益率很高,但由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所以18个月的相对投资期来说并不保险。

3、根据风险等级不同分为无、低、中、高四档理财产品

国债与定存是基本无风险的理财项目,但收益率也是最低的;而用于同业拆借与债券型的理财产品则相对风险较低,收益率比国债略高;中等风险的理财产品有信托型和结构型,这些产品依赖外部市场变化,所以具有一定风险;高风险的是QDII这类需要较强专业投资知识的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有一定认识进入才能较好的控制风险。

二、欧美发达国家理财产品现状

(一)美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

在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有着品种众多的理财产品,面对多次金融危机之后,做出了多次改革和立法调整,以保证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的安全。与中国不同的是,一是美国理财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长期的个人理财计划,譬如避税、保险、教育和退休金管理,二是美国的银行理财产品是由美国证监会负责监管的,监管力度比银监会更大。因此,绝大多数的理财产品,其操作环境均十分透明,一旦发现有违法违规的公司,其面临的处罚很严厉,如数额巨大的罚款足以使得公司破产,且相关责任人除了民事责任之外还终身不允许从事该行业的工作。

(二)欧洲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

相比于金融市场比较开放的美国,德国的理财产品的规定则更加严格,由于不准任何机构许诺收益率,而只允许公示以往年度的收益率,让投资者自行分析,所以德国的理财产品风险相对较低,除了保险业与房地产业,许多金融机构的职能都由银行来代替,德国的银行实行金融混合经营,在个人理财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德国的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共分为五级,投资者在购买相应的理财产品时必须在风险等级上签署文件,已证明可以承受这样的风险;德国为了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非常重视对投资者进行相关的投资教育,让投资者了解理财产品信息及风险。

(三)欧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方向

教育理财产品和养老理财产品是欧美国家偏爱的理财产品。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在07年之前,美国奉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市场监管”模式,为了鼓励金融创新与刺激经济增长,许多金融机构以房地产为中心开始开发金融衍生品,银行为了转移信贷业务风险,将自己的房地产业务卖给保险公司,并定期支付保费,而保险公司为了规避该风险,与专业投资者签订对赌协议,而这种对赌行为是针对违约行为的出现与否来进行交易,该合同又经过一系列包装后回到银行内部,风险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这些数额巨大的协议又由金融机构委托代销给普通投资者,该协议由于不受监管机构的监管,且数额巨大,杠杆极高,受到金融波动的风吹草动导致最终给美国金融市场造成灾难,给全球经济予以重创。

(四)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对理财产品的监管措施

经过金融危机洗礼后的美国银行业出现了较大的改变。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时期,政府的管理被逐渐淡化,主要依靠行业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公司经营也由股东大会转移至管理层。CDS这类理财产品的危险性,但为了高额的回报,很多人还是会奋不顾身进行尝试,最终酿成金融惨剧。在此之后,美国开始重新收回政府的监管和监督权力。监督框架上,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将海外市场也作为监控范围,对对冲基金实施控制,对所有的金融衍生品进行标准化管理,并在能够受到监督的环境中进行交易;监督权力上,美国将所有涉及金融部门的管理最高领导集合起来,组成金融服务监督理事会(FSOC),由其负责统一监管标准,协调内部冲突,鉴别系统性风险,从而避免了类似CDS的事件再次发生。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产品所遇到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尽管我国实体经济遭受欧美发达国家连累,但我国的金融系统却并未受到系统性风险的太大影响,这其中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利差收入为主,而不是个人理财产品,这跟我国管理层的谨慎态度也有关联,可是就目前的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正在重走欧美发达国家的老路,金融监督管理越来越薄弱,个人理财产品种类越来越繁杂,银行混业经营情况也越来严重,这其中就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一)教育类个人理财产品与养老个人理财产品的缺失

在我国,教育、医疗、养老被称为压在老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然而,我国在这三个方面的个人理财观念的意识非常之低,而且都是由保险机构而不是银行机构代为完成该商业化运作,这是形成我国目前这三个行业同人民群众的巨大矛盾的主要原因;回过头看一下美国在该项数据:美国在个人理财上的业务利润率是非常高的,而且都由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为主对外销售,美国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每年的平均利润率能达到35%,且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2%到15%,花旗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占到公司所有业务总额的40%以上,而且典型的个人理财产品分别是教育计划、退休金计划和遗产计划这三种几乎人人必备的项目,而我国在由保险机构的运作下,该类产品的市场购买率不足2%,且理财效果极差,养老保险制度更是人人诟病。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在这一块是缺失的。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缺乏个性化色彩

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名义上是为个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理财综合,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理财产品都是“量产”批发式的,有投资需求的投资者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自己中意的或者合适的理财产品进行购买,所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都大同小异,仅仅是回报率上的不同而已,长期的个人理财产品也仅仅针对极少数用户,绝大多数投资者无法享受到这类待遇。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人员的业务水平较差

我国商业银行如上述所说,真正的个人理财产品对于大众实际上并不开放,即便是那一小部分的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其专业水平和自身技能能够符合传统银行的标准,却缺乏相应的理财培训经验和理财水平培训,缺乏全面的理财知识,对于个人提供的理财产品仅限于银行业务本身,这就极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理财产品的作用,且其人员市场准入制度空白,根本无法满足个人理财的市场需求,更不用说大众的个人理财产品的规划业务了。

(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系统性风险较高

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不断创新,品种日益丰富,同时风险性也在增加。不仅数十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推出创新型理财产品,甚至地方的私有性质的小型银行也在推出,而我国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三足鼎立的监管分界也在这些个人理财产品的推出下被悄然逾越,这三者所管理的商业银行、证券机构、保险公司都能进入货币市场进行操作,通过银行同业拆借来调节货币市场;银证、银信的不断合作,也为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提供了巨大的温床,严重冲击着我国银行的分业经营体制;混业经营混乱不堪,金融体系乱象丛生,像光大、中信在金融业的所有领域都由涉足,他们都在个人理财产品中的市场中占领着巨大份额;对于个人理财产品来说,由此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投资者遭遇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诈骗,均是由一些商业银行以个人理财产品的名义对外销售理财产品,最后却将募集来的资金进行非法操作,最终导致投资人血本无归的现象发生,在这一环节监管的缺失将是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先兆,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具体措施

(一)丰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品种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种类,增加我国教育类理财产品、养老类理财产品、遗产类理财产品,不仅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营业利润,更能解决我国长期以来面临的巨大社会矛盾,可谓一举两得,目前相关市场潜力巨大,通过为客户的不同设计、制定适合他们的投资计划,设计投资组合,并以此包装为理财产品进行销售,更好的填补这方面需求的空白。

(二)商业银行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理财产品”

我国个人理财产品实际就是某一种理财产品的复制和粘贴,毫无个性可言,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理财产品应该是采用多种沟通渠道和手段,对目标客户提供除了传统网点之外的金融服务方式,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资产数目、家庭信息等数据进行汇总和综合来制定最佳方案,达到既能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能有效的控制相应风险,实现相关环节完美配比。

(三)提高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销售人员的准入标准

参考美国的理财师标准,只有金融行业监管协会会员才有资格考取理财师,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美国金融服务史、各类债券、证券市场、房地产基金、政府政策、以及各类资产账户的类型和标准;同时考试之前要进行备案登记,一旦有过污点或者欺诈等不良记录,将被取消该资格,并且会受到法律部门调查。我国在这个环节的准备则十分薄弱,对于个人理财产品的客户经理几乎没有过多的要求,当然,手里的证书越多越好,但没有强制性规定,对于银行分业经营的我国,实行个人理财部门的分离以及人员准入标准的制定十分有必要。

(四)加强对于个人理财产品的监管和控制

对于现行的金融改革尽管激活了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盘活了表内资金,但是由于混业经营的监管越来越薄弱,形成了大量的影子银行,游离在表外的资金也借此机会不断增多,其大部分正是通过个人理财产品这个渠道来实施的。反观美国金融危机,如果没有及时的系统性风险监控和风险管理,极有可能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中小银行所牵扯的地方债务问题,这也直接会对个人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带来损失。

五、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在不断创新中,日益完善和发展。因此,理财产品的设计首先考虑个人对于该产品的感受,同时,要不断开发多元化的理财产品,大力开展个人理财师的培养和健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制度,而不是将重心放在商业银行自身,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设计、研发理财产品,让个人理财产品成为商业银行自身谋取利益的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去杠杆化,去衍生化的今天,我国银监会在要求银行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真正个人理财产品的同时,应该加强对个人理财产品的管理,要求各个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进行备案,并创建银行理财产品目录予以公示,将整个交易程序暴露在监控体系之中,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以及规范个人理财产品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刘毓.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J].金融论坛,2013(05).

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篇(10)

 

一、银行保险的内涵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不断催生和推动着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在这一进程中,投资者和投资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选择投资工具和渠道,资本融通的成本收益和主要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国际贸易和商品结算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扩展性质的资金来源,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传统意义上只从事风险承保的现代保险企业,对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渗透性越来越强。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保险产生了。自产生以来,银行保险的快速发展逐渐引起了金融服务领域的广泛关注,各机构和学者对银行保险的内涵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描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从销售方式的角度看,银行保险的保险公司的一种销售方式。保险产品的销售方式通常有5种:保险公司员工直接销售保险的方式;通过保险人销售保险的方式;通过保险经纪人销售保险的方式;采用门店销售保险的方式;通过银行销售保险的方式。 (二)从组织形式的角度看,由于银行保险除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外还可以采取合资和金融集团的模式,因此银行保险还可以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合资成立新的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发展现状,也可以是银行、保险公司分别销售其下属子公司的金融产品。 (三)从经营战略的角度看,认为银行保险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了销售产品、扩大服务而采取的战略安排。银行和保险公司为在金融服务市场上更为一体化的动作采取的战略合作关系,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为扩大自己的金融服务范围而采取的策略。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可以利用对方的分销渠道来扩大收益和缩减成本。 (四)从产品的角度看,银行保险是一种保险产品。保险产品的种类,银行保险地过是诸多保险产品中的一种产品形式而已。总结这些描述可以发现,仅仅从银行或保险公司单方面或者仅仅从产品分销的角度阐述银行保险已经不能概括其全部含义。因为,银行分销保险产品虽然是银行保险的主要特征,倡并不是银行保险的唯一特征,因为同时还存在着保险公司提供及分销银行服务和产品,即保险银行。从银行与保险业界的角度,银行保险这一术语应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对不同金融产品的分销,另一层则是不同金融服务之间的相互连结。因此,银行保险的实质就是两种金融服务的融合,银行与保险融合的各种不同形式只是其外在表现。二、我国银行保险现状 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已经有整整十个年头了,这十年可能对成熟的欧洲市场来说只是一个开始,但中国银保市场在这十年里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国银行保险的业务量波动幅度很大,这表明我国银行保险市场还很不成熟,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基础并不牢固。 从总体上说,我国的金融业与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国际上出现的金融业务一体化的趋势,我国要谨慎对待,不可盲目追随,但我们要认真研究和进行准备。待条件成熟时,我们也要逐步放开各种行业限制,促进国内金融企业的一体化发展。 我国近年来构建了完整的金融框架,即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务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分别负责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规划和管理。我国有独立的《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发展现状,银行和保险受行政条块分割,这与我国目前整个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保险业欠发达的背景是相符合的,也是符合我国现阶段金融乃至整个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的。但是,三业联合毕竟代表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前述的导致银行保险产生的因素也都存在于我国的金融业,尤其是加入WTO后,金融业的竞争将明显加剧,国外金融财团凭借雄厚实力和全球性网络,必然会冲击国内金融体系。因此,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强强联合,共同发展,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竞争的合作机制十分重要。三、现阶段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银保合作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粗放式经营,抵消网点的燎原优势 银行拥有的广泛分支机构,为销售保险产品带来了便利,这也是银行保险产生的初始动力,但这种简单的通过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订立分销协议,“借助银行卖保险”,即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人实现保险分销只是银行保险的初始阶段。现代银行保险分为五个层次:分销——市场联盟——战略联盟——组建合资公司——银行拥有保险公司。我国目前的银行保险还只限于单一的银行兼业经营保险模式,是浅层次的合作,与国外的银保融合经营有着本质区别。(二)产品同质性,营销缺乏特色 当前各大银行代销的不同保险公司的银行保险产品,无论从保险内容到费率,或分红险的红利率上都没有本质的区别。去年在银行保险方面获得较大成绩的保险公司主要是凭借其获得的先机才取得超额销售。由于我国金融政策的制约,混业经营近期不可能实现,银行保险的销售在近段时间将继续以银行代售的形式出现,随着“1+1”的放开,银行销售保险的规模不再受到限制,多家保险公司的类似产品很可能同时出现在银行的柜台。一方面发展现状,这种情形可能给客户更大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罗列、解释多种同质产品不仅给银行销售人员带来困扰,也必然会降低客户挑选的热情和再度购买的可能性。(三)技术限制,无法发挥便捷优势 与传统营销的方式相比,银行保险的优势十分突出。利用银行柜台交易使得保险资金结算更加快速、安全。但实际上,由于电子技术的不完善,大多数银行目前只是代收一下材料,真正的保单仍然需要送回保险公司处理,由于中间环节的增加,一旦材料发生缺漏,客户,甚至需要银行、保险公司两边跑,就算是顺利也需要一个星期左右才能拿到保单,无形中使得在银行购买保险,非但不方便,甚至比去保险公司还麻烦。(四)无法满足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银行是我国居民最经常打交道的金融机构,随着银行改革的进行,银行的服务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获得客户的认可。在与客户的经常联系中,银行可以利用更加详细的资料库为客户提供更合适的产品。而实际情况是,现在无论在哪个网点排队现象都十分严重,无法满足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五)后续服务停留于表面化 银行在代销保险方面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其严谨的公众形象和优质的服务。这在保险行业人诚信风波后显得尤为突出。许多客户也是基于此,购买银行保险。但是保险卖了,服务谁来做?不同于国外银行保险的渗透性,我国银行只充当了代售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壮大的银行保险的购买者仍然由各保险公司负责后续服务。银行人员“肯定服务好”的承诺,需要第三方配合才可能得以实现。回想起保险公司的诚信风波,对银保后续服务和理赔的状况不由打上问号,尤其在许多客户冲着银行甚至某个银行人员的声誉购买的银行保险,更会因为后续服务的不到位产生灾难性影响。在加入WTO后的开放政策情况下发展现状,如果不利用这仅有的几年时间巩固国内金融企业的信誉,当国际金融组织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时,其后果着实令人担心。(六)短期特点显著、后续力量不足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经历了数次降息后,我国储蓄利率及国债收益率已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股市又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居民缺乏投资的渠道。银保产品的热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也印证了目前销售势头良好的多是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分红险等险种的原因。但证券市场的低迷不会长久,由于证券市场在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地位,经过政府的大力整治,一旦证券市场进入健康发展的阶段,必将吸引目前转向银保的投资者和资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放开,我国金融市场也必将出现更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供投资者选择,也将分散银保的魅力。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关系是短期行为,在目前的经济形式和经济政策下,银行保险获得了发展的最佳时机,国家刺激内需,降低利率,银行愿意其客户用储蓄购买保险,从而解决存贷差,化解经营风险,并赚取费用。然而,要想获得银保的飞跃,必然需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经济的增长尤其需要资金的推动,而银行贷款依旧是未来几年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银行贷款需求的增加反过来又可能抑制银行保险的发展。等到国民经济形势向好,转而贷款需求上升的时候,银行还是希望把资金贷给企业发展现状,从而获得高额利息收益。因此,在银行贷款业务放量,需要大量储蓄支撑,费收入构不成对银行吸引力时,银保产品的销售可能会受到重创。(七)产品类型单一、保障低 随着银行保险的发展,各保险公司相继推出了一些便于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但产品种类还比较单一,各家保险公司的银行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同质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满足不了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以及价格恶性竞争。各家寿险公司在银行柜台上推出的产品大同小异,绝大部分为简易型人身保险、分红型产品,保障功能设计不足,无法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目前占银保市场份额最大的产品为趸缴的分红保险,占比达到99%左右。而我国资本市场又不是很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加上银行要求支付较高的手续费;有的寿险公司为了扩张业务规模,不得以支付较高手续费抢夺阵地,进行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陷入粗放型扩张状态,从而影响到产品的盈利性,降低他对股东的收益贡献,影响偿付能力,引发风险四、发展银行保险的对策建议(一)更新经营理念,增强银行保险合作意识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是现代竞争的新理念。保险公司和银行都要及时转换经营意识,更新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银保合作的重要性。保险公司应消除靠降低保费、提高支付手续费的低层次竞争理念转变为依靠险种创新、提高服务质量的高层次竞争理念,增强合作意识。银行要看到国际银行业的演进趋势,认识到银行保险这一低成本、低风险的中间业务是未来银行业利润的重要来源,更新经营理念,增强合作意识。(二)建立长期市场战略联盟 银保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现状,不仅能促进保险公司进行销售渠道和产品创新,也能改善银行的经营结构和提升服务质量。银行要重视看待该项创新业务可能带来的长远战略性收益,重视从双方资源互补、产品开发、服务优化、客户资源共享等多维角度进行投入与开拓,重视自身的信用延伸予和管理。银保合作发展方向将是在利益共享的机制下更加紧密合作,包括资本相互渗透、文化相互交融、产品相互融合,建立银行和保险之间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银保合作在“信任、协作、互利、互惠”的准则下,在寻求深层次合作与发展时,银行可通过保险公司丰富的保险产品和专业的理财能力,不断提升对客户服务的附加值和客户的忠诚度,可在现有兼业的基础上升华,衍生形成一种长期市场战略联盟。(三)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保险业务销售体系 银保合作最大的优势是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银行广布的网点、众多的客户进行业务拓展,形成资源共享。如何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销售体系,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人员到位即抓好销售体系的建设,为了加强银行业务的专业化管理,银行、保险各自应设立保险、银行业务部,建立专管员和协管员队伍,从机构、人员上保证了银保合作业务的开展。二是认识到位即对保险公司而言,就是把银行工作提高到关系壮大业务规模、提升企业实力、抢占市场、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与实施,要对员工进行银行业务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意义的教育,提高了员工推行银行工作的自觉性,增强了紧迫感;对银行而言,要把保险业务作为壮大银行实力、增加银行功能、发挥银行优势的重要渠道,看成是一种“双赢”行为。在银保双方达成共识后,各自员工认识的提高,为银行合作的发展打下思想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措施到位即实行公司领导与行领导沟通;做到采取措施、关系、服务、任务、考核办法、兑现、专管员的职责落实到位。银保双方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做到以上三个到位,保险业务工作得到落实,业绩得跟踪,动态得及时掌握,银保合作必然会得到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四)培养复合型保险从业人才 银行销售人员对保险业务知识了解有限发展现状,保险知识缺乏,特别是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保险业务销售体系办理产险业务时,要涉及到承保前的核保、理赔时的核赔等保险技术方面的知识,完全制约了人员办理保险业务的能力,增大了银行开展保险业务的难度;同时可能产生误导隐患,丧失行业诚信,危害银行、保险、消费者各方利益,不利于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险公司要加强对银行专管员在职生涯规划、银行专卖保险产品销售策略、银行专业化销售流程、银行渠道开拓与维护及销售技巧、柜台营销等内容进行培训;对银行协管员和银行网点人员通过保险公司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或到保险业务的柜台上手把手教银行员工保险业务,提高他们的保险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以尽快提高银行的水平。(五)探索产品开发和创新营销策略 1、开发创新业务合作品种是银保合作得以发展的关键一是银行的保险产品应该既形式简单、操作方便、适合柜台销售,又与传统银行业务相联系,这样不仅对银行业务消费者具有吸引力,还能调动银行的积极性。二是在新产品的开发上,银行必须主动和保险公司联手创新,积极参与和配合,改变目前完全由保险公司独家承担,闭门造车的情况,使保险产品能集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为一体,以满足客户对全套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和保险公司抽出专业的人员,组成市场拓展的专家小组,对银行客户进行细分,确定相应的目标市场,根据不同需求层次客户设计出既满足客户需要又适合银行销售和市场需求的保险品种;三是加强产品的共同开发和合作,应当在保证客户保险利益的前提下,开发能够规避银行经营风险的保险产品,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应将投资型保险产品和化解贷款风险保险产品作为发展银保合作业务的重点,共同打造具有即能变现又能维持原有保障功能的投资型保险产品银行保险精品。 2、共同打造创新营销策略。银保双方一是可以共同开展户外咨询活动和经常进行相互交叉宣传,促进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员工之间的沟通,增进他们相互的认同感;二是保险公司可以将通过银行销售产品而降低成本所获得的利润适当的与银行分享,从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发展现状,奖励那些保险业务突出的人员,并将保险的销售额作为评价银行分支机构业绩的标准,这样可以激励银行及其员工保险业务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营销激励机制;三是注重激励机制科学考核。银保共同商定销售人员的激励考核办法,采取奖励基金与销售业绩、产品组合、业务增长点以及目标完成率相挂钩的方法,调动银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对于保险公司银代管理员,应对其推介银行产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共同推动双方产品的销售,强化对对方业务的熟悉度。(六)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我国银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从现行来看,已经远远超出监管制度范围;放宽法律环境是银行保险发展的内在要求,银行、保险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要求改革现有法规。《保险法》与《商业银行法》中的许多规定明显不利于银行保险的发展。从长远来看,金融一体化是银行保险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只有建立较宽松的金融法律环境,才有可能实现金融一体化,为银行业更积极的进入银行保险建立良好的环境。因而,应着手制定银行保险业的统一规范,为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此外,银保合作的开展要求监管部门既保证保险业务的顺利进行,又要防止银行和保险公司盲目发展、违规操作。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协调配合,共同制定监管政策,共同维护金融安全。

Abstract

As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eintegrate and deepen constantly, financial mixed operation has already becomethe trend of the times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circles. The bancassurance is under the economicglobalization and macroscopical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tool,products of bank and products of insurance compound banking and insurancebusiness mutual permeate, bank capital and insurance result that capital mergedeach other. Develop bancassurance, can not merely reflect the cooperative effect,large-scale production and range economy of cooperation of bank and insurancecompany, it is the important step of implemen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system innovation of modern financial group evenmore. However, it is relatively low-level that the bancassurance of China is developed butstill in, many problems exist. The intension of the analysis bancassurance of this text, thecharacteristic, combin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 of probing intodevelopment of bancassurance of our country actually,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and suggestion of developing insurance business of bank of our country underthe trend of mixing industry of the finance.Key words: Bancassurance Development process Countermeasuresand Suggestions

参考文献

[1]程英杰,银行保险发展比较及我国未来发展对策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2]宋雪枫,欧洲银行保险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事,国际金融研究,2005(10)

[3]陈莉鸿,论中国银行保险的合作模式,上海师范大学,2005

[4]赖小民,推动银保合作加强风险监管,中国金融,2005(3)[5]邓志清,香港汇丰集团银行保险的经验及其启事,《国际金融研究》,2006(9)

上一篇: 园林工程法规 下一篇: 消防工程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