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市场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8 17:38:56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篇(1)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地位与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2011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从增加财政投入、加强金融支持、保障合理用地、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建设和各地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七个方面保障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2012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强调要加强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惠农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等方面破解“三农”问题。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走绿色、高效的新兴农业发展之路。2015 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持续加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农业为工业与服务业提供原材料,是三大产业中的基础产业,只有保证农业的基础稳定,才能实现工业的不断进步与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各级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以蔬菜、水果、花卉、肉、蛋、奶及水产品等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的人身健康与安全,对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生鲜农产品为保证其质量与新鲜度,在运输、储存及销售等过程中对温湿度要求较高,物流对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1.2 研究意义

对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及实际价值。

1.丰富生鲜农产品物流问题的理论研究。我国的物流发展还不成熟,针对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生鲜农产品物流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可以丰富这一研究领域,在大量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有助于解决生鲜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2.为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通过对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其实际情况,从事实出发,为其物流发展提供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参考价值。

3.有利于促进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以及质量要求将不断增长。本文通过对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对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Mahmood Ebadian 等(2011)提出了一个新的物流模型,并将其应用到为纤维素乙醇工厂提供混合农业原料中。这个新模型,也就是多种作物集成生物质能供应分析与物流模型是基于集成生物质能供应分析与物流的框架构建的。多种作物集成生物质能供应分析与物流模型是一个混合的推拉物流模型,在收获季节尽可能多地收集生物质能,拉动下游的操作来满足乙醚工厂每天的需求。生物质能物流系统在满足服务需求、降低物流成本和最大化利用资源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Omar Ahumada 等(2011)提出了一个针对生鲜农产品生成短期计划决策的运营模型。这一应用帮助生产者在收获季节通过制定生产和分销决策来获得最大化利润。设计这一模型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农产品生产者的利润主要取决于收获季节对短期计划的处理能力这一事实。对劳动力成本的管理、对生鲜农产品质量的保护、通过交通模式对时间与成本的权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利润。这些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对它们的有效管理是获得较好利润的基本前提。文章提出的计划模型表明,通过增加劳动力和运输工具来提高递送过程中农产品的新鲜度将获得显着的节约。而且,动态的、基于信息的管理实践优于传统的基于固定劳动力和分销的实践。

José Santa 等(2012)指出,在全球定位系统被应用于车辆追踪与管理的同时,其他的信息与通讯技术也被提出用于提高供应链的效率。这其中,射频识别技术与无线传感器最近占据了文献研究的主流。然而,很多提案缺少实际架构,供应链的系统集成,弹性与成本效益。此外,几个重要的研究空白需要被填补,例如无线通讯数据收集过程中的司机身份鉴别、行程计划的自动管理和安全问题。文章通过提出一个集成的信息平台,加强对车辆与货物的追踪能力,通过在车辆中安装无线处理单元,当遇到问题时,可以给出安全解决方案,识别驾驶员与行程路线,并且确保整个行程中的运送环境参数。硬件与软件技术雏形已经被成功开发

并在几个实际的车辆案例研究中测试,包括对西班牙东南部生鲜农产品的运输。 国外对生鲜农产品物流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建立模型,或是选取某一实例,研究比较具有针对性,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具有普遍意义,为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

2 相关理论及国外生鲜农产品物流现状研究

2.1 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概念及特征

2.1.1 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概

物流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善,对生鲜农产品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是指将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地运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从本质上来看,生鲜农产品物流是一种服务,服务对象为生鲜农产品,服务目标为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与新鲜度,顺利让渡其使用价值,实现其价值。表 2.1 为物流、农产品物流和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比较分析。

2.1.2 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特征

由于生鲜农产品具有数量大、品种多、季节和地域性明显、对温湿度要求高、不便于运输和储存等特点,生鲜农产品物流也不同于一般的物流活动,其具有如下的鲜明特征:

1.生鲜农产品种类繁多,物流总量大

生鲜农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花卉、肉、蛋、奶制品以及水产品等生鲜初级产品,由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知,2013 年,我国水果产量达到 250 93 万吨,肉类产量 8535 万吨,奶类产量 3649.5 万吨,禽蛋产量 2876.1 万吨,水产品产量 6172 万吨。生鲜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生鲜农产品物流的产量也必然较大。

2.生鲜农产品物流地域性强,差异性大,供求分散

我国地大物博,东西跨越经度 60 多度,南北跨越纬度近 50 度,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由于受气候、降雨、地形、纬度等因素的影响,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生鲜农产品的产地相对集中,但需求则来自于全国各地,比较分散。

......................

2.2 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生鲜农产品物流分为不同的模式。以物流主体为依据,可以将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分为自产自销模式、批发市场模式、直配模式和深加工模式。

2.2.1 自产自销模式

所谓自产自销模式,是指农户自行到当地农贸市场销售其生产的生鲜农产品。该模式较为原始,物流过程也较为简单,生产者、物流主体与销售者都由农户自行担任,其模式占整个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比重较小。自产自销模式物流流程如图 2.1 所示。

2.2.2 批发市场模式

所谓批发市场模式,是指农户、产地农贸市场或生产基地将生鲜农产品统一配送到产地批发市场,再由产地批发市场配送到销地批发市场或者超市专卖店,经由销地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又通过销地农贸市场、酒店食堂或超市专卖店等到达消费者。该模式涉及到的中间环节较多,耗费的时间长,在实际运作中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损耗。批发市场模式物流流程如图 2.2 所示。

...........................

3 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 19

3.1 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 19

3.1.1 蔬菜物流发展现状 .......................... 19

3.1.2 水果物流发展现状 ....................... 21

4 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 ................. 28

4.1 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目标 ................. 28

4.1.1 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节点合理化 ................ 28

4.1.2 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运行高效化 ................. 29

5 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 ................. 34

5.1 完善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34

5.1.1 加强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与功能完善 ....... 34

5.1.2 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水平 ....................... 34

5 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

5.1 完善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重要影响不言而喻。为推进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加强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与功能完善、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着手,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为张家口市的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作用。

5.1.1 加强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与功能完善

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加工设施、包装设施、仓储设施与运输设施。运输与仓储一体化是现代物流的目标,也是节约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配送中心的合理布局,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节省出库、入库时间,最大限度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对运输网络的优化、对运输线路的合理选择、对运输车辆的专业化配置,有利于节约时间、里程,节省燃料,即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运输效率,达到时间、成本、资源的最优配置,符合绿色物流理念。通过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的功能,有利于提高设施的利用率,降低设施闲置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

5.1.2 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水平

标准化水平的建设为行业的发展与运行提供了统一的规范,是促进行业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准则与依据。通过建立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标准化水平,有利于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装卸、搬运以及运输过程中因标准不统一而衍生的重复装卸问题,即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人力成本,又节约了时间,提高了物流效率。

.........................

6 结束语

6.1 本文结论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篇(2)

开幕式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马承伟教授、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杨其长研究员分别就《中国设施园艺及日光温室的最新进展》《中国连栋温室及植物工厂的现状与发展》向日方嘉宾做了着重介绍。

日本筑波大学山口智治教授、日本蔬菜茶业研究所安东赫研究员、日本农林水产省农研机构农村工学研究所森山英树主任研究员分别就《日本设施园艺及节能对策》、《超级园艺计划及日本植物工厂现状》,以及《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冲地震导致的温室损害及对策》和《檐高对管棚式温室风压系数的影响》做了报告。

通过中日双方代表的交流,大家对中日两国彼此设施园艺的先进经验进行了相互学习。据了解,中日设施园艺交流研讨会每年一届,在中国、日本两国间交互举办,该交流研讨会已成为中日科研工作者彼此交流的便捷平台。

将中国国际农机展打造成世界知名展会

2011年10月27―29日,2011中国国际农机展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张桃林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会。

从2011年开始,中国国际农机展首次由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中国农机化协会、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共同主办。张桃林指出,这有利于整合现有农机展会资源,合力打造全国性农机展会品牌,也将有效地减轻企业负担,要将中国国际农机展打造成特色明显、质量水平高、成效作用显著、世界知名的展会。

为办好这次展会,三家协会做了精心的安排,包括组织农机行业发展问题研讨活动、技术讲座、信息交流会、新产品新技术会等,为企业开拓市场、用户选购产品提供政策、技术等信息,充分发挥了全国性展会沟通产需、联系市场、服务用户的综合功能。

中国国际农机展是展示我国农机工业发展成果、加强国际国内交流的平台,是政府、企业和农机使用者之间的桥梁,也是全国农机人交流、学习的大舞台。本届展会成果丰硕,共有来自境内外1600多家企业参展,参展产品涵盖了农业生产建设所需的各种机械装备,展览面积达到17万m2,展览面积、观众人数均超过历届,并首次设立国际展区,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

来源: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张桃林考察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

2011年11月19日,农业部张桃林副部长在重庆市荣昌县考察调研了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情况。张桃林先后参观考察了中国(荣昌)畜牧产品交易市场、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荣昌交易中心、荣昌县昌州街道畜牧兽医站、荣昌国家现代畜牧科技产业示范园及市畜牧科学院,调研畜牧产业发展和示范核心区建设情况。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陪同调研。

2009年2月,在农业部大力支持下,荣昌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建设正式启动。近3年来,荣昌县依托畜牧科技优势,以核心区建设为中心,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不断延伸“荣昌猪”产业链,强力推进示范核心区“三大体系、三大基地”建设,畜牧经济大幅提升,农民人均牧业收入逐年增长。目前,荣昌已成为全国仔猪、种猪、肉猪生产供应的重要基地,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饲料兽药集散地。

位于荣昌板桥工业园区的中国(荣昌)畜牧产品交易市场,是畜牧产品专业交易市场。设在市场内的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荣昌交易中心,搭建起全国唯一的仔猪网上交易和生猪期货交易平台,试运行一个月来,已集中竞拍交易了5万余头生(仔)猪。张桃林对这一创新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荣昌不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猪产业链,还通过网上交易,有效解决了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变化大的共性问题,实现了农产品和畜产品市场的共赢。他认为,农畜产品交易所不必每个省市都建,可借鉴深交所、沪交所等股票交易所的做法,引导全国各地的生猪都进入重庆这一平台进行交易。

近年来,荣昌县在大力推进生猪良繁体系、畜牧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狠抓防疫体系建设,全县21个镇街全部新建了标准化的畜牧兽医站,配备基层畜牧专业人员400余人。张桃林饶有兴致地来到荣昌县昌州街道畜牧兽医站参观。兽医站面积不过300

m2,但产地检疫报检室、动物疫病诊断室、化验室、疫苗保管室、猪人工授精保管室一应俱全。得知兽医站检验检测设备更换一新,疫病防控水平大幅提升,近年来全县未发生一起牲畜产品安全事故,张桃林感到欣慰。

在市畜牧科学院远程诊断与监控中心,通过墙上的大屏幕,能够清晰地观看到荣昌以及武隆、酉阳、云阳等地养殖场的实况,点击鼠标即可旋转、拉近镜头,动物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专家们坐在这里就能马上会诊。”市畜牧科学院负责人汇报。张桃林对重庆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动防保障体系的做法表示赞赏。他希望重庆逐步健全动防保障体系,实现“养殖―屠宰―加工―交易”和“生产―屠宰―加工―市场”全程溯源监控,从源头上把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关,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昌州街道已启动的500万m2国家现代畜牧科技产业示范园里,陶然居、重庆草牧公司等龙头企业先后落户,建起4个规模化养殖场。仅陶然居生态商品猪养殖场规模就达到1万头,今后还将扩大到5万头。示范园里,不仅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还新建了不少沼气池,将猪粪用于沼气,沼渣用于施肥,实现了废物综合利用、相关产业链接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有机结合。张桃林对陶然居下乡投资农业的大胆尝试表示充分肯定。张桃林说,餐饮企业下乡养猪、养鸡、种菜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实现“农餐”无缝对接,大大降低餐饮企业采购农产品的成本:二是可以带动一方农民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从源头管控好农产品质量,让消费者能够吃到放心的农产品。张桃林说,“农餐”对接的做法值得推广,示范园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生态养殖、规模养殖,将畜牧业等农业产业与餐饮产业、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效益。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项目

技术评价方法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1年10月26日,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现代农业产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在中欧宾馆召开了技术评价方法研讨会。项目组首席专家朱明院长、部发展计划司郭红宇副司长、发展投资处罗东处长,各课题负责人、联络人及部分主要成员共计5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朱明院长主持,各课题组分别就本研究领域的技术评价框架和研究思路,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与筛选以及技术评价方法等进行讨论交流。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齐飞所长代表课题三“设施农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从设施农业领域的技术分类研究、技术评价的方法选择、评价流程、原则、层次等方面,汇报了课题组的工作进展。

综合组卢凤君教授进行了点评,认为目前各课题在技术评价研究中,大多采用层次分析法,但是对于其中“准则层”的界定,仍比较模糊,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明确。

朱明院长进行总结,认为各课题组对理论方法研究的认识有了很大提升、研究能力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深度不断加强。朱院长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3点要求:

(1)各课题的研究工作要紧紧围绕课题目标,研究主线应该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现行主流技术进行分类,通过技术评价,实现技术的筛选集成,然后才是对模式的优化集成和评价:

(2)结合今年的研究任务,提出一批重大农业工程科技项目、提出重大农业工程建设的项目建议:

(3)按照科技部的要求,做好经费的执行工作。

全国园艺作物标准翟园创建观摩交流会在成都召开

2011年11月1日~2日,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主办,四川省农业厅承办的全国园艺作物标;隹园创建观摩交流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各省(区、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负责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的经作处(站)长,农业部蔬菜、果树、茶叶专家指导组及产业技术体系的部分专家,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的部分专家和领导参加了会议。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篇(3)

1、贯彻执行国家和省、许昌市、禹州市有关农业机械化工作的政策、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

2、研究拟定全市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工程、农用航空业务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指导农业机械结构调整,引导农业机械产品结构调整。

3、研究提出农业机械化的重大技术措施,组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的论证、立项、实施及监督管理工作。

4、组织实施农机产品质量检验、认证管理工作。

5、负责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检验、注册、牌证管理;负责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检查及乡村道路、田间场院农机事故的调查处理;拟定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办法,经批准后监督实施。

6、负责农机维修网点审定和农机修理工的培训、考核、评定、发证。

7、研究制定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指导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组织调整农业机械化生产、农机抗灾工作;规范、规划指导农机作业市场。

8、指导农业机械使用维修管理工作,制定管理规范和技术措施,并监督实施;负责农机教育和农民农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

9、参与农机用油的供应、优惠政策的协调和市场监督工作,指导农机节油工作;研究提出农用救灾柴油和补贴资金的分配意见,并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10、管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各项资金;负责农业机械化统计工作,指导农业机械化管理系统信息网络建设。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篇(4)

中图分类号:S210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1.06.026

Enlighte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in Japan, the Netherlands and Israel to China

ZHAN Jia-fang, SONG Zhi-wen,LI Feng-ju ,WANG Xiao-rong

(Information Institute,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are wonderful successes on Modern agriculture in Japan, Netherlands, Israel. and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s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developed in China following a deep inspiration from these succeed countries: it was the precondition i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by establishing and agreeing knowledge-based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and market-oriented philosophy, it was critical by reflecting national will, government-led development, it wa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by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intensive agriculture, it was core of agriculture facilities on spe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main specializ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gricultural market-oriented;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intensive agriculture; spe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设施农业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的农业生产,它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并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成为当前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设施农业”是“设施”和“农业”的组合,设施指可以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环境的系统,它由简易塑料大棚、温室发展到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很高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由于把农业生产置于可以控制的环境中,使农作物或养殖物得到生长的最佳环境,因此,设施农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特点。设施农业在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其栽培主要对象为蔬菜、花卉和果树。设施农业成为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亮点,它展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日本、荷兰和以色列通过设施农业为世界创造了现代农业的奇迹,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对中国发展设色农业有深刻的启示。

1 确立农业知识化、工业化、市场化理念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事情只有在先进科学的思想理念指导下才可以顺利开展,有序运行。基于中国当前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要有效发展设施农业首先必然要确立合乎市场发展规律、符合时展的理念,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行动指南,即农业知识化、工业化、市场化的理念。

1.1 农业知识化理念

所谓农业知识化,是指农业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知识含量达到相当的高度,从而逐步进入以知识驱动农业发展的知识农业阶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决定生产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在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中科技知识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范围也越来越广,一方面在于这些国家农业生产者的知识水平都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在于政府在农业科研上的投入较大,促进农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彰显着知识和科技的魅力。这与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别,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知识水平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的农民,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知识在农业中的运用。总结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农业知识化的经验主要在于以下5个方面:知识在农业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农业经济活动日趋信息化;农副产品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成为知识型劳动者;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农业工业化理念

农业工业化是指运用工业化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来谋划农业产业发展,即农业生产过程中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现代工业成果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手段经营农业,最终形成工业化的新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其涉及两层意义:一方面是指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对传统农业带来的改革和变化,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另一方面,指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广泛应用于农业,使传统农业内部整个系统发生裂变,不断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过程。中国当前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较传统农业有所进步,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机械化普及程度逐渐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逐渐加深等,但是农业工业化的理念仍有待普及深化。而荷兰、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研究农业的成套技术,采用智能化温室综合环境控制系统可节能、节水、节肥、节省农药、提高作物抗病性。各国还通过建设植物工厂来生产莴苣、番茄、药材等。农业工业化生产所创造的适于作物生长的环境,促进了单产水平的提高。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促使日本、以色列等国家温室单位面积的优质蔬菜产出率相当高。简而言之,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的设施农业真正实现了“农业技术装备工业化;农艺技术措施工业化;农业管理工业化;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这一农业工业化理念。

1.3 农业市场化理念

农业市场化的概念内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农业市场化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无论从怎样的视角来分析农业市场化的概念,我们不可否认农业市场化的几个要点:(1)市场机制在农业经济中对资源配置发挥的作用持续增大;(2)农业对市场机制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和增强,亦即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3)生产主体以获得市场利润为出发点。确立农业市场化理念符合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顺应了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需求,促进产业结构间的协调发展。荷兰、日本等国一直把农业发展当做立国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把农业技术创新、设施农业发展、农业科研等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逐渐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认可度。如荷兰生产的蔬菜80%用于出口,商品率高达90%以上;在以色列,经济市场化步骤的加快,也促成了吉布兹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转化――其生产领域已大大扩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和为农业服务的相关产业,有的还扩展到工业和服务业。目前以色列农业生产经营全部实行订单生产,吉布兹的农民们只管精心种植,种植之外的加工、采购、财政、购销等繁琐的农业服务由区域合作组织承担,从而使农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发达国家的这些做法为我们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实现农业市场化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水平,同时可以活跃中国的第一产业,加强中国对农业的科研投入和新技术的研发运用,实现中国土地最优化利用。

2 实行政府主导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关键

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发达国家设施农业发展如此完善,产生如此的影响力,最重要的因素便在于政府在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设施农业的发展充分体现国家意志,而国家意志主要是通过法律政策实现的。即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通过农业立法体系建设,以扶持和规范等手段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首先,日本、荷兰、以色列政府通过立法干预农业生产,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日本通过立法把政策目标和经济措施法律化,削减化学农药使用量,削减农药使用量,首先必须建立有可能最大限度减少农药使用量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即通过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注意场圃卫生,选用抗病虫品种,利用各种资源设备等所有防治手段的有机结合,使病虫危害量控制在发生危害阈值以下;同时与植物检疫和病虫预测预报等防治体系相结合,共同构建环保型的病虫防治体系。从而保证设施农业产品的绿色、安全,从而获得市场的高认可度。

其次,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政府根据农业发展各个时期的需要,通过立法把政策目标和经济措施法律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例如,日本早期的《蚕种检查法》、《肥料管理法》、《奉井地整理法》、《必行事l4条》等法律分别对选种、耕地整理、肥料、农具的改进等进行了规范,极大地推动了优良品种和先进耕作方法的推广和应用。20世纪4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并颁布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加强了土地的集中和管理,为小农经济的组织化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50年代颁布的《农村渔业重建完善法》和《农林渔业组合联合会完善促进法》,使农协的组织机构和服务功能基本上固定了下来,并延续至今。1961年,日本政府颁布实施了《农业基本法》,该法确立了日本农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基本经济制度。70年代,日本开始推行“综合农业政策”。80年代实行“长期农业政策”。所有这些法律措施较好地保证了农业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是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手段。这为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借鉴,政府必须在设施农业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掌控设施农业发展的大局。

第三,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政府还将扶植农业的财政金融措施等落实在法律制度上,以保证足够的资金发展设施农业。在日本的农法体系中,专门针对农业的财政、金融、灾害补偿及保险等法律占有重要分量,这方面的法律约有30多部。针对农业的财政法规有十多部,其中,《粮食管理特别会计法》、《强化农业经营基础措施特别会计法》等带有“特别会计法”字样的法律,实质上是日本在财政上设立的农业专项资金,如针对农业制定的“特别措施法”或“暂定特别措施法”等,一般都包含着相应的财政扶持措施。针对农业的金融法、保险法有20多部,其中,带有“补偿法”字样的法律,既包含着对“补偿办法”的规定,也包含着“必须予以补偿”的法定义务。由于日本在法律上规定农协具有融资功能,而且还有一套政策金融系统支持,比较有力地保证了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要。而以色列政府亦通过法律政策规定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金。如有关政策规定以色列的农业科研经费中“竞争性基金”的分类管理。如此一来,便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法律的效力。iii

第四,制定法律及各项优惠政策,促进设施农业新发展。由于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国土面积有限,农业资源缺乏,因此,这些国家的农业不得不走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农业技术的创新也是其农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实际上,这些农业技术的创新得益于国家颁布相应的法律政策以保证农业技术创新和设施农业的新发展。如以色列完善高效实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便是由《工业R&D鼓励法》定义的R&D创新项目、创新计划、支持中心、国际工业R&D合作4个支撑部分组成。更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政府大力支持研究与开发,给投资者和创业家提供多种优惠,包括优厚的投资津贴、政府贷款保证、免除税额和高风险企业创业基金等。政府专门制定《鼓励研究与开发法律》,早在1984年,政府就通过了一项“鼓励投资法案”,政府设立开发风险基金,目的主要是为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便利。7年之后,国家有了培植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现在全国有近30个这样的“孵化器”。

3 生产经营集约化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

“集约”是指农业上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现代意义的“集约化经营”引自于前苏联,指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是相对粗放经营而言,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农业集约化经营作了精辟的论述:“所谓农业集约化经营,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在设施农业的发展中主要包括经营组织合作化,科学技术集成化等。

3.1 经营组织合作化

集约化经营组织要求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经营集团化、规模化、合作化。荷兰的农业以家庭式农场经营为主,由于小单元的生产结构,个体农民的市场力量较弱,缺乏竞争能力。各农户彼此之间视为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而不是竞争对手,在市场面前,农民们具有近乎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利益,也具有相同的市场地位,因此开始自发地组织了一种适合市场功能的最经济的农户组织农业合作社,这种合作组织保存了其他一切农民习惯的独立经营功能。荷兰农业合作组织类型很多,均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强有力的市场规范能力和全程服务机制。它不仅是生产者和交易者的桥梁,还是双方相互利益的“保证人”。同时,农业协会还在产业发展中积极涉足农业科普工作,成为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中间人”。以色列传统农业合作组织有两种,一种是自称为共产主义的吉布兹(Kibbutz),另一种是自称为社会主义的莫沙夫(Mashav)。全国约有吉布兹270个,莫沙夫400多个。政府与它们的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补贴政策。吉布兹和莫沙夫所购买的农业设备,政府给予40%的补贴,农业用水价格低于工业用水的80%;二是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吉布兹和莫沙夫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三是吉布兹和莫沙夫所有的经营活动都要向国家纳税。

3.2 科学技术集成化

技术集成化即把若干技术集中在一起,使其功能更加丰富多样。室内技术集成化是将温室内的多种技术的联动创新和配套运用,它反映了设施农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农用机器人是温室技术集成化的典范,它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空间技术等高科技引入设施农业,使设施环境监控系统朝着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日本开发出能行走的耕耘施肥机器人以及柑橘、葡萄收获机器人,美国开发出能辨别秧苗质量并进行分拣的移苗作业机器人。温室技术集成化使以色列温室栽培采用的技术日益成熟,不同的品种均有一套可行的技术措施,日常栽培靠每日连续或间断的监测灌溉液和土肥的pH值、EC值以及各种主要营养元素,并配合光和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综合考虑调整各项栽培技术。集成化的工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荷兰温室农业,赋予荷兰温室农业高度工业化的特征,成为工业化大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荷兰的温室园艺产品的生产完全可以实现按照工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和管理,不仅体现在种植过程中有其特定的生产节拍、生产周期,还体现在产品生产之后的包装、销售等方面。

4 生产主体专业化是发展设施农业的核心

从发达国家设施农业发展经验来看,设施农业具有技术和劳动力密集、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因此,中国设施农业要取得长远发展就必然要通过生产主体专业化这一有效途径予以实现。要实现生产主体专业化必然要构建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的农业科教体系,如此,方可促进中国设施农业的可持续高速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教体系不仅能够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推动科研、推广、教育协调发展,促进设施农业发挥最大价值。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能否产业化、商品化, 除了看其技术水平是否高、新、尖, 或是获奖层次、数量的高低多寡外, 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能带来超出正常投资回报率的高额边际收益率和社会边际收益率。因此说这3个环节都不可忽视。

设施农业技术的研发是生产主体专业化的前提,也是最关键的一部分。通过对日本,以色列等国家技术研发的研究发现,技术研发首先要结合本国气候特点和国情,进行必要的、系统的非重复性相关基础研究;其次要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把握技术创新的核心;再次要有足够的资金作支撑。以色列通过给农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农业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方便了对本地区农业发展的调研,同时也能够到经验先进的其他国家学习。“约有10%用于基础研究,70%~75%用于应用研究,另约有15%~20%的科研经费用于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其中,农业部的投入约占60%,主要用于资助应用性研究;科技部与教育部的农业科研经费约占20%,主要用于资助大学的农业基础性研究;民间企业的农业科研经费约占10%,主要用于资助技术开发”。通过分析应用于农业研究上的经费分配,可见技术研发对生产主体专业化的重要作用。

5 小 结

综上所述,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设施农业发展的科学理念;二是加强国家的重视力度,提高设施农业的影响力;三是实现生产经营集约化,实现设施农业发展的高水平;四是强化生产主体专业化,促进科研、推广、教育协调发展,增加农业从事者的知识积淀,提高其综合技能水平,以保证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徐长玉.我国西部农业知识化发展战略新探[J].学术论坛,2006(4):89-90.

[2] 袁春新,唐明霞,沈锦根,等.从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视觉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548-1549.

[3] 张舒英.浅谈日本的农法体系及其社会经济意义[J].日本学刊,2004(5):70.

[4] 李干琼,许世卫.以色列农业科技・农民培训及科技政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950-1952.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篇(5)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省郑州市  451464)

 

摘要: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断增加的市场风险,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市场供求、国民生活和经济稳定。综合国内外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理论的研究及实地调研,深入探析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而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系统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如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制定农产品保护价、加强期货市场建设、发展农业保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等提出了农产品市场风险防范的策略措施,以期能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风险;防范

一、引言 近些年,农产品市场供求态势的变化,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受多方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市场风险不断增加。农产品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农产品在生产、储运和销售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政策、市场行情、消费需求等不确定因素的变化而造成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我国人多地少,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产品市场集中度较低、产品差异程度较弱,进而加大了农产品市场风险,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者种植的积极性,甚至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产生冲击,削弱经济发展的增长潜力。因此,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风险的防范机制,不仅保护农户利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更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市场开放条件下的农产品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二、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研究现状及产生原因 (一)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研究现状

我国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研究开始于对农业风险管理的探讨,许谨良等提出了风险管理的程序【1】,孙良媛等认为其功能主要是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降低或分散农业风险给农业经营者造成的意外损失的程度【2】,姜春海认为其目的就是对各种农业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力图以最小代价减小农业生产波动,使农业和农民获得最大安全保障【3】。接着,李敏【4】,王俊发、戴胜华【5】等人主要研究了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特点,如不确定性及季节性等。孙良媛、张岳恒【6】,王川,徐祥临等人分别从市场供给、从农产品流通、我国农村政策等角度分析了农产品市场风险的成因及影响。厦门大学经济系的许经勇【7】分析了农产品市场风险的根源,如市场信息的偏差与滞后等。

以上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上的风险进行的定性研究,如研究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特点、成因、影响等,在现实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特点、成因等方面的研究不是很透彻,因此所提出来的应对策略也略显薄弱,更没有从风险管理的视角下,系统性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能显著提高农产品市场风险防范能力的措施。

(二)农产品市场风险的产生原因

农业的生产特性及产品特性所带来的农产品市场风脸,如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及农产品的易腐不耐储性,使农产品供给对市场价格的反应滞缓,造成供给量和需求量很难平衡。农产品市场供求变化也很难预测。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及不对称性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市场风险。而且我国农户大多呈分散且小规模分布,区域内农产品间的同质性严重,产品的议价能力差。同时,随着我国农产品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市场的影响程度日益增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价格的波动,使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面对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提高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对策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从风险管理的视角,系统性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建立起政府、市场、企业、农民为多元主体的农产品市场风险防范模式,提高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宏观措施 1、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主体的预测准度

政府部门是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可建立一个多层次配套、上下联动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来解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等问题。通过该信息平台,一方面将政府部门制定的与农业相关政策、法规等及时传达给农户,完善农产品市场的供求信息,另一方面将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的应对措施传达给农户,为农户提供决策咨询,从根本上提高农户应对风险的能力。

2、顺畅流通体系,降低流通环节成本

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不仅会加大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幅度,也会增加农产品市场风险。为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可通过财政引导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加快农超发展,采取供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价格稳定,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法律,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配送企业和超市的营销行为。

3、制定合理的农产品保护价格

农产品市场价格往往因市场上的供需情况而出现大幅度地涨落。一般来讲,商品价格的下降,将会带来需求的增加,如果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话,收益反而增加;但是粮食这种商品,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人的生活必须品,是需求价格弹性较低的商品,价格降低,需求并不会随之增加。所以,如果农产品价格过低,由于粮食生产在时间上的特殊性,供给又不能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就会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谷贱伤农”。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

农产品市场价格往往因市场上的供需情况而出现大幅度地涨落,可能会损害农业生产者的利益、生产安排的盲目及社会很多产品价格的动荡。由权力机构制定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及相应的配套措施,一方面可以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可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减少农业生产者的价格风险。

4、加强期货市场建设,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与现货市场相比,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两个突出的功能,对预防农产品市场的价格风险及价格风险的转移作用显著。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增加交易品种,管控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发挥期货和期权市场信息的统一性和超前性优势,使农产品市场朝着对市场发展有利的方向波动。但应注意须引导农民企业和农民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并要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广大农户容易接受的期货市场及完善农产品综合信息的配套设施。

5、规范农业保险,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补偿长效机制

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生产风险的压力,但却无法缓解市场风险。为了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国家可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职能,根据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及博弈理论,一方面建立利益机制,以保证保险机构通过关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而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形成约束机制,加强宣传,增强农户的保险意识,并尽可能因地制宜地设置险种,吸引农民积极参与,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投保率和总水平;同时,要制定由国家、地方、生产者和经营者多级承担的保险理赔方式,达到风险分散,保持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使保险业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互助互利的效果。

(二)提高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微观措施 1、发挥农产品市场经纪人的积极作用

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经营现状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很脆弱,对各种市场信息的反映也很迟钝,进入市场后的议价能力很弱。而农户与市场间的“中介组织”——农产品市场经纪人拥有着专业的生产经营知识,不仅能够促成交易,还可挖掘出农产品的潜在市场价值,甚至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拓展分销渠道,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也可以利用农产品的期货市场信息,优化产品品种和种植结构,对实现农产品市场信息与广大的生产经营者的有效对接,稳定市场供求关系等起着积极作用。

2、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户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营体制和制度的创新,把社员的农产品集中起来统一对外销售,甚至有些还办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十公司十农户”的模式将农产品加工之后再出售,在提高农产品产业化、附加值的基础上,还可减少了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但此模式中企业和农民的实际地位显然不对等,农民很难得到二、三产业的增值利润,因此需对企业实行激励与监管并重,以保证合作社中较为弱势的农户的利益。

3、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

在以市场化、产业化为导向的农业转型发展过程,订单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衍生出来的非常主要的一种经营组织模式。订单农业在解决“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减少农民决策的盲目性,降低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和农产品市场风险方面,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功能。将发展订单农业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结合起来,可以发挥其互补作用,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

4、农产品合理养护,均衡上市

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特点,成熟季节比较集中,再加上大规模的单个农户对农产品的储备设施不完善,导致集中成熟、集中上市,使得农产品价格带有明显的季节性。为了避免风险损失和加强市场稳定,应当力求避免农产品集中上市,而选择均衡上市。农产品均衡上市的措施有很多,如适当搭配品种或分期播种(如蔬菜生产),错开成熟期,延长上市周期,进行加工、储藏、保鲜等农产品养护措施,根据农产品自身特性而分批上市,同时也要合理选择目标市场。

5、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差异化产品

根据地域特征和传统优势,在科学规划和论证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优势农产品区域的建设,大力发展品牌农业。通过科学有序的生产结构调整,达到农产品在时间、品种、品质、色泽、口味、包装和外形等方面存在差异化,丰富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许谨良等.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M],1998

[2] 孙良媛等.转型期农业风险的特点与风险管理.农业经济问题[J],2001,8

[3] 姜春海.我国农业风险管理的问题与研究.湖南经济[J],1999,4

[4] 李敏.大力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J].中国统计[J],2003, 3

[5] 王俊发,戴胜华.提高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乡镇经济[J],2005,8

[6] 孙良媛,张岳恒.转型期农业风险管理的特点与风险管理.农业经济问[J],2001,8

[7] 许经勇.农产品市场风险的根源在于信息偏差.经济纵横[J],1999,6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篇(6)

(一)不同经济基础和会计准则模式产生的经济效果由于经济基础和会计准则制定的差异,会计准则在变革过程中对宏观经济效果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自由市场多为发达市场,且多以第三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在竞争中资本供应者以私人投资为主,资源配置则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实现,其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公司法为依据,因而准则的制定多以保护股票持有人或公司的利益为出发点。而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环境下的市场以欠发达市场居多,以我国为例,竞争中资本供应者以国家为主,而我国作为农业和人口大国,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自然更偏向于农业发展。这就决定了国家对市场经济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且经济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则更有利于农业企业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会计准则的制定也以政府的利益为第一导向。而作为第一经济支柱的农业企业必将得到最优待遇,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也将更符合农业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会计准则变革对农业税收产生的经济效果会计准则的变革会对税收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在农企资产计价方法的选择、损益的确定和变更上都有所体现:首先,资产计价方法的选择与会计和应税收益具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公司选择以历史成本原则作为资产计价的方式,那么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计价结果对税收的影响程度就会增强。例如,目前我国的农业企业在会计实务中的特定资产在初始计价时多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而期末计价却以公允价值为依据,因此期末在核算净收益时会扣除坏账费用、投资跌价、减值损失等项目,这必然导致净收益减少,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其收益的多少会直接影响政府的税收。其次,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损益确定或会计政策变更对公司损益造成影响的,需采用“追溯调整法”。也就是以调整后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为准,对本年度内的损益额进行重新核算,这就对期初留存收益和纳税额做出适当的调整。

(三)会计准则变革对农业上市公司产生的经济效果会计准则的执行会对农业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规范、信息披露和公平竞争都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我国农业企业在管理和会计制度的推行方面都比较滞后,尽管许多农业企业已经上市但是其陈旧的观念仍有待改善。会计准则明确了会计在农业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行为规范,因此其会计行为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能够通过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分析进行判断。农业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得到了很好的制约。这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农业企业制度的先进化和现代化,同时也提高了政府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监督力度。其次,农业企业在发展中受到市场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的程度较高,所需的信息量也更大,这都决定了农业企业在运营中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会计准则能够督促交易双方将自身的财务、业绩和经营等信息公开,继而有效地防范证券交易中的欺诈行为,确保交易双方不会因被错误的信息引导而做出对自身发展不利的决策,这就从稳定市场的角度促进了农业企业的发展。最后,近年来上市公司中操控利润、做数字游戏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的案例中甚至有些只是单纯的进行了报表重组。如上所述,基于此类事件会计准则做出了相应规定和防范措施,新准则将报表作为监督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这不仅对农业企业的经济增长有利,同时也保证了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会计准则变革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经济效果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变革对经济增长能够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而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必然会首先受益。新会计准则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所作出的调整能够确保市场经济更加稳健的发展,内容上也增设了许多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相关条款。但是从现实的研究来看,在会计准则实施前期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缓,甚至出现了暂时的经济发展速度回落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会计准则中的规定有助于抑制泡沫经济的增长,继而提高支柱产业的经济影响力。所以从长远角度来看,会计准则的变革对经济增长是十分有利的,在长期影响和引导下我国的农业企业将得到快速的崛起。

二、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经济效果影响的检验

(一)数据来源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沪深两市A股的上市公司报表,为了保证研究的普遍效益,笔者在信息的初选中随机抽取了1000家上市公司,之后又做了有针对性的筛选。此次会计准则在调整后定于2013年1月开始正式施行,因此为了对会计准则变革前后的市场和企业状况作出更好的对比和分析,选择了2012—2013年的数据作为研究依据。而为了明确研究的方向性,因此本文最终从样本中抽取了包括莫高科技、新五丰、丰原生化等286家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本文之后的研究中所涉及资料以及数据均以农业企业为例。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会计准则的变革对证券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从财务报表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中以农业股受到的影响最大。将准则变化对证券市场尤其是农业股的影响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会计准则在变革后会计处理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对企业财务报表的披露信息也做了全新的规定,这是会计准则变革对宏观经济造成影响的前提;第二阶段,会计准则变革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投资者普遍开始关注变革后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问题,因此这一阶段能够更清晰的看到整个证券市场的变化和会计准则带来的影响;第三阶段,2013年1月1日后变革正式生效,企业的相关信息开始得到披露。将会计准则的变革分为3个阶段,有利于研究中更全面和透彻的分析准则变化所引起的经济效果,并可以看到证券市场最真实的反应。因此本文根据以上3个阶段,结合农业企业财务报表提出了以下3个假设:假设一,由于会计准则变更造成的股票净资产变化能够反映证券市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假设二,由于于会计准则变更造成的股票净利润变化能够反映证券市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假设三,股票净资产的变化比净利润的变化更能反映证券市场的显著性。

(三)研究设计1.研究模型的确立根据前文提出的3点假设,本文在研究中将建立以下模型:2.模型当中各项指标的计算(1)关于非正常报酬率累计的计算目前对非正常报酬率累计的算法有市场指数法和市场模型法两种:运用市场指数法进行计算是将市场的平均报酬率作为企业内部的实际报酬率的调整依据,并由此得出非正常报酬率。市场模型法则是通过建立市场模型来预测未来市场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从而计算非正常报酬率。周轶强(2004)对以往案例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在研究后指出市场指数法和市场模型法在进行非正常报酬率计算后得到的数值都能够与回归分析的结果吻合,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都有较高的准确性。在本文的研究中,选择了以市场指数法对上市公司的非正常报酬率进行计算。第一,确定时窗长度。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可知本次会计准则的变革颁布日期为2012年12月6日设定为第一阶段的基准日,而2013年1月1日为会计准则变革的实施起始日设为第二阶段的基准日,之后将2012年各农业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日定为第三阶段的基准日。之后以基准日为起点选取15个工作日作为研究周期,即本次研究的时窗长度为(-15,15)。第二,计算各农业样本企业的Rjt(实际报酬率)。实际报酬率的计算公式为该公式是以股票价格的变化记录为依据,Rit为第j家企业所属股票第t天的报酬率;Pit为第j家企业所属股票第t天的收盘价格,Pit-1是第j家企业所属股票第t-1天的收盘价格。公式在计算中之所以会选择复权后的收盘价主要是为了消除企业在配股和送股过程中对股价的影响。第三,计算Rmt(市场平均报酬率)。市场平均报酬率的计算公式为:券市场第t-1天的市场指数。在计算中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分别在沪深两市中随机选择了农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因此在计算时深市样本应选择深证成分指数,而沪市样本则应选择上证综合指数。

(四)实证分析1.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环节针对会计准则变更的3个阶段进行了分别研究,目的是检验投资者对准则变更的知晓情况是否会对企业当期的收益情况造成影响。表1为286个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情况。表1中CAR1j、CAR2j和CAR3j分别代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非正常报酬率。从数据中可以看到,2012年12月6日即会计准则尚未发生变化前,累计报酬率为负数。这说明市场投资者由于对会计准则变革的认识不足而对投资抱着观望的态度。到第二阶段,超额累计报酬率转为正值,这是投资者对会计准则变革内容进行透彻了解后信心增强的有利表现,也突出反映了投资者认为会计准则变革会促进农业企业盈利的思想倾向。其后的第三阶段,即2013年1月1日,会计准则变更正式实施,超额累计率持续上升,其原因与年报的披露信息量增多以及投资者的投资意向变化有直接的关系。以上几点可以在下图中有更直观的体现,图1、图2、图3为各阶段非正常报酬率的趋势图。2.累计非正常报酬率的T检验原假设H0:CAR=0进行检验市场反应并不突出。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3个阶段中会计准则的变更都对证券市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影响。从准则颁布时起直到准则实施前累计非正常报酬率均为负数,在经过T检验后能够清楚的看到前两个阶段对市场经济已经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股票价格受到冲击。而在第三阶段,也就是会计准则变革后的年报告日其累计非正常报酬率已经转为正值,并通过了T检验,这说明会计准则的变革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当会计准则变革的系数为正时,其变化时有助于宏观经济增长,这就意味会计准则的变革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将使政府经济收入以及社会经济收入都出现一个客观的增收现象。除此之外,更具检验的结果显示,不仅国内的基本经济会随着准则的变化而出现浮动,在外汇储备方面也将有所体现。由此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的增长而言,会计准则的变革确实能够带来潜力巨大的财政收益。但是,由于本次研究针对的是证券市场中的农业企业部分,因此无法将政府对会计准则变革的情况考虑在内,但是根据一系列的正面推测,仍然可以认定会计准则变革的净收益为正,政府会更加积极稳妥地推进其改革进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特殊国情出发而实施的会计准则变革,能够使会计准则在经济发展中呈现更强的激励作用,这不仅体现在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对政府收益的正面影响。再者,由于农业企业的增收直接影响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促进宏观经济发展、支持农业企业的进一步增收是对我国会计准则实施改革的主要动力和原因。3.回归分析根据上文构建的模型CARjt=a0+a1nacjt+a2npcjt+a3UEjt+ejt(t=1、2、3),可以将农业样本企业的非正常报酬率对股票净资产变化、股票利润变化以及未预期盈余进行线性回归。表3和表4为线性回归实证结果,对会计准则变化对市场和企业的影响作出了描述性统计。从表3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在第一阶段,即2012年12月6日,也就是会计准则变革颁布时a1在显著性检验中水平已经达到了5%以上,a2在显著性检验中水平也超过了10%,且a1和a2均为正数,a1>a2。由此可见,会计准则变更要求颁布时各个样本企业通过股票净利润和净资产价值的变化对市场做出了较大的正面影响———对市场而言,股票净资产的变化明显比股票净利润更具影响力和显著性。因此,假设一、假设二及假设三都得到了验证,并通过了事实检验。在2012年12月31日会计准则变更实施前,也就是第二阶段,a1在显著性检验中水平达到了10%以上,但a2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从结果来看,a1与a2均为负值,并且a1<a2。这说明在会计准则变更实施前股票的净资产变化数以及股票净利润的变化数对经济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股票净资产变化对市场的影响力明显比股票净利润的影响力大,股票净资产变化更具显著性。所以,假设一和假设二在这阶段得到了验证并通过了检验,但是假设三不成立。第三阶段,也就是2013年1月1日后,会计准则变更条款得以顺利推行。可以看出,这之后的股票净资产变化以及股票的净利率变化在显著性检验中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而未预期盈余的显著性也超过了5%,a1和a2均为负数,而且a1<a2。由此可见,会计准则在变革后通过股票的净资产变化数和净利润变化数从负面对经济市场造成影响,且与股票的净利率变化相比,股票的净资产变化对市场经济造成的影响更显著。因而假设1、假设2和假设3都得到了验证和检验。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篇(7)

相关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生产业的研究成为服务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总体上看,国外关于生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的相关问题,如Bailly(1985)、Coffey(2000)等研究了生产业在大都市的集中和不均衡布局现象。涉及到农村生产型服务业的研究较少,这和生产业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地区密切相关。Thomas J.Kirn,etc(2006)对美国华盛顿周边乡村地区的研究发现,乡村地区的生产业发展的机会比较有限,原因在于市场可及性较差、较少的专业人员储备以及缺乏经济集聚效应。Beyers(1994)对比分析城市和农村生产型服务业竞争力以及Besser Terry L.(2003)的研究指出,乡村生产业与城市相比,其服务质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别。但Thomas J.Kirn,etc(2006)认为,作为美国经济中增长最为迅速的部分,生产业已经成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在贡献者,并指出城市生产业的发展有向农村拓展的趋势。

国内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生产业在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更为明显,学者的研究也主要是围绕着城市生产业进行,如闫小培(2005)、胡晓鹏(2008)等。相比较而言,关于农村生产业的研究更为稀少。李启平(2008)考察了生产业与农业的关联性,认为加强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和互动发展,可以稳步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专业化。闻海燕(2008)以浙江省为例的研究发现,生产业与农业生产融合的特征还不是很明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生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平衡等。在一些具体的行业中,一些学者考察了城乡生产业的合作发展问题,如周海蓉(2005)、陈星宇、任保平(2011)等。

总体上看,国内外对于农村生产业发展的研究均不太丰富,更缺乏针对城乡生产业如何协作发展的研究。本文拟结合前述针对城乡产业协作发展的研究,落脚于生产业这一特定但也涵盖广泛的产业领域,为我国城乡生产业协作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做出一些探索。

城乡生产业协作发展的积极效应

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互动作用微弱,更多地在各自的市场中分别发展。城市区域工业化发展较快,专业化分工较为细化,这为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因专业化分工不足,消费能力较低,使得农村生产业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迫切要求打破城乡藩篱,实现二者的互动协作发展。

(一)有助于培育和发展农村地区生产业市场

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对生产的需求意识不强。只有富裕地区的农民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能够意识到现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质量问题十分关注,从而派生出从生产技术服务到产品检测服务,再到产品物流配送运输服务一条龙的生产产品的高需求。这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生产业发展均处于低水平状态,这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地区对生产业的需求。相对高水平的城市生产企业进驻农村,将促使农村地区生产外部化,并使农村生产业的市场空间逐渐扩大,新的服务领域不断出现,进而促进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

(二)拓展市场空间并迅速提高服务业水平

拓展城市服务业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市场空间,并迅速提高农村生产业水平。随着城市生产企业向农村市场拓展,将带动城市相关资源,包括资金、人才、信息等向农村转移。而这些企业在为农村地区提供相对高质量的生产的同时,也为农村本地生产企业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如越来越多的商务服务企业开拓农村市场,通过高水平的服务,正逐步改变农村地区对技术、法律、咨询、会计、广告等服务的态度。

(三)推进城乡生产业的合理分工

随着城乡市场一体化格局显现,将促进城市地区把更多的资源用在知识密集型、信息密集型行业,如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等,进一步提高城市生产业的产业层次;而一些相对传统的生产业,如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包装等行业,在城市中不具有比较优势,将逐步向农村地区转移,进行产业链延伸,农村生产业企业可在承接城市服务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合理分工与紧密合作,城乡之间实现融合,共同发展。

实现城乡生产业协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拉近城乡距离,降低城乡要素流动壁垒

城乡生产协作发展重要的是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使得生产从城市进入乡村,具有便利的条件和比较低的壁垒。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扩展城市空间结构,扩大城市辐射范围。我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演化,主要是随着区域开发的不断扩展,由最早开发的核心地区的城镇逐渐向外扩散而形成和发展的,现代工业和交通体系的建设使其空间网络更趋完善。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逐渐扩展,城市空间网络辐射范围逐渐扩大,形成城市圈层,在圈层结构内的农村地区,均受到城市经济的影响,而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展亦使更多的农村地区被纳入城市辐射范围。城市通过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聚散与周边乡村结合成一个有机系统,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生产业在这种城市空间结构扩展过程中,亦逐步随着城市与农村经济互动的增加,而向农村地区拓展,提高了城乡之间经济的粘合度。

第二,加快城乡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近年来的中央文件多次提出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体现出农村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现状已不容忽视。促进城乡生产业协作发展,更需要打破城乡体制藩篱,通过改革形成城乡统一的大市场,促进各种资源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减少生产企业跨城乡经营的成本。

第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通畅衔接。大力投资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一方面可降低城乡间物流成本,城市大型流通企业可充分发挥现代物流服务的优势,将农村地区产品大量向外部运送,而农村市场的物流企业则可转变为现代物流服务下的中型流通企业,形成城乡商贸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城镇集聚对工业、居民的吸引力,推动城市产业逐步外迁到农村地区。先进的通讯技术跨越了城乡间的空间界限,生产业的大量资金和业务均可以通过顺畅的通讯技术流通和运行,在一个无需交通成本的空间中为城乡间紧密协作创建了信息平台。因此,可着力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支撑和服务。积极鼓励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软件供应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和信息服务商参与平台建设。通过提供技术支撑、咨询、培训等公共服务,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发挥政府与市场合力,共同培育协作环境

在发展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政府的行政干预可在短期内迅速输送资源,建立较好的条件,但其缺点是不能长期持续。市场经济的突出优势在于其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通过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风险机制,使得资源发挥最高效率。但缺点在于往往引导资本和企业向利润高的地方转移,而农村这种市场狭小的地方则难以自动获得丰富的资源。因此,城乡生产业协作发展,初期是政府为主导,为城市生产企业进驻农村地区营造便利条件和良好的环境,甚至通过直接的补贴对城乡生产企业提供支持,使得农村生产领域不断拓宽,逐步健全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城乡生产业协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市场逐步培育起来,引资环境也得到较大改善后,应逐步减少行政干预,转变到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吸引更多的城市生产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在农村寻找发展和利润空间。而农村生产企业亦能够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积累能力和经验,在与城市生产企业合作中寻找城市中的市场空间。

(三)增强企业合作,提升网络效应

现代经济发展是以网络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企业网络的扩展速度和密度决定了企业之间合作的频率。农村地区企业之间的合作愈多,愈能推动企业向专业化发展,从而扩大对生产的需求。具体来看,增强农村地区企业网络效应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推动农业产业化与集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和集聚化发展解决的是农村生产业的需求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得农业生产本身对于生产业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工业化,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分工的细化。而现有文献指出,制造业的集聚化发展是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城市地区如此,农村地区亦然。因此农业的产业化和集聚化发展将大大扩展生产业的作用空间。

第二,推进城乡间产业转移,带动生产网络延伸。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把一部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周边农村地区扩散转移,农村地区通过承接城市产业扩散而逐步提高自己的产业化水平。通过转移与承接,城市地区减少了工业污染,实现了把经营主体转向可提供更高附加值的高技术行业或服务业。而在产业从城市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中,由于企业间网络的作用,驱使向所转移产业提供生产的企业逐步向农村延伸,从而把产业链更多地转移到农村地区,带动农村地区生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城乡生产业协作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短期内能够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中上述提及的诸多策略措施互相促进,也互相牵制,只有发挥合力,才能推动城乡生产业有效地衔接和协作。但这些策略也并非必须同时进行,在不同阶段可以择其重点,着力发展。这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交通设施和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他诸多因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故而应在初期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引进民间资本,大力完善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当城乡间通过交通、电信等联系日益紧密时,也将推动其他举措的快速实现。

参考文献:

1.姜长云.我国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状况[R].农业部产业发展研究所研究报告,2007

2.Thomas J.Kirn.Growth and change in the service sector of the U.S.:a spatial perspective[C].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87,77(3)

3.Besser,Terry L.New Economy Businesses in Rural,Urban 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s[J].Rural Sociology,2003,68(4)

4.李启平.我国生产业与农业的关联性分析[J].求索,2008(4)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篇(8)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11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on Facility Agriculture

JIA Bao-hong, QIAN Chun-yang, SONG Zhi-wen, WANG Jian-chun, LYV Xiong-jie, LI Feng-ju, LIU Shao-wei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eliminary discusses the current main restric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OT bottleneck problem, put forward the applied research lacks is the key factor. Facility agriculture IOT application research to combine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mainly in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data accumulation and analysis, research suitable application model, development for making a fool of Internet management system, study agriculture IOT application standards,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crop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nformation.

Key words: greenhouse; facility agriculture; internet of things;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具体应用。它利用各类感知设备,采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以及动植物本体的相关信息,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无线网和互联网传输,最后通过智能化操作终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科学决策和实时服务[1]。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已经涉及水产养殖与畜牧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运输与流通等农业领域。由于设施农业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的农业生产,更有利于物联网技术助力设施农业实现精准高效,因此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效最为显著,前景十分广阔。

1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设施农业的历史及现状

发达国家设施农业物联网发展较快,20世纪后期就已经有基于网络化、分布式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研发的报道,这与他们先进的生产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英国研发出用于储藏室或花园温室的入侵警报系统和霜冻系统、通风加热控制系统、远程无线洒水系统等系列无线设备;日本研究开发出“Open Plannet,OP”双向远程监控系统,利用基于以太网的嵌入式网络技术实现了温室环境和视频的实时动态监控[2]。荷兰向花卉培育者提供植物生长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复杂环境下温室植物的个性化追踪管理。在美国,20%的精细农业都应用感知技术,在农业生产信息获取、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智能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国加州研发出的“草莓培育物联网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植物的生长状况,根据土壤和环境空气的动态变化,自动启动施肥浇水或温度调节等智能设施。近年来,随着一些发达国家大面积推广精细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并针对作物生长需要进行生长环境、农业机械的自动控制,使得物联网技术可以无缝接入,应用环境较为完善[3]。著名的系统有英国开发的农业管理与决策选择系统、美国的作物决策管理系统等[1]。有此作保证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智能决策与控制。这其中,欧美发达国家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农业知识处理与应用系统开发方面,他们通过集成大量知识和农业生产流通第一线数据,来为品种选择、土壤营养诊断、水肥管理、病虫害诊断、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信息化服务。

我国物联网的研究几乎与国外发达国家同步进行,在农业上的研究应用领域也较为广泛。2011 年,农业部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包括北京市设施农业在内的三大部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2013年,上海、天津、安徽3个省市被农业部列为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4],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迄今全国已有8个省(区、市)(另外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承担的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先后启动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带动了各地农业物联网的发展。

成绩较为突出的如:北京市重点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在农业用水管理、环境调控、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应用示范,开发了与农业技术结合的墒情监测系统,为政府决策、农户技术指导、公众消费和设施蔬菜生产管理提供了便利,实现了设施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业用水精细管理[5]。江苏省则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平台,侧重对设施农业、猪舍生产环境进行监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农业设施的自动化管理,并逐渐开始进行规模推广[6]。天津市建成了国际先进的农业物联网平台,实施了农业生产经营物联网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工程。应用种植业设施环境信息监测、智能化控制与管理等物联网技术,建设了总面积逾667 hm2的核心试验基地,开展了约1 000栋节能温室的示范应用。此外,国内许多企业也加入到农业物联网研发行列,如北京昆仑海岸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上海顺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开发产品的同时,还提出了设施农业物联网体系解决方案来构建设施农业智能控制系统,以适应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生产需要 [7]。

2 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应用的发展瓶颈

虽然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国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成效较为显著,但农业物联网是项复杂的工程,在我国总体上尚处于试验阶段,目前主要在示范型农业、科研温室等系统中有所应用,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促进农业物联网蓬勃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我国设施农业物联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一是优质农业专用传感器的缺乏。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说:“目前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不到世界的10%,国产化率低、缺乏市场规模效应。在覆盖面、适用性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4]。”而且,国内产农用传感器良莠混杂,质量参差不齐,性能不够稳定,使得监测数据不够准确,又没有权威的评价标准,因此农业生产者很难信赖物联网设备。

二是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一次性资金投入大,需要长期更新维护,而且回报周期长。目前,我国仍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业整体比较效益低下,对于普通农民来讲,物联网设备价格偏高[4],过于“高大上”,很难大面积推广。只有规模经营或者高效种养殖业才更有利于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是应用研究缺乏,急需“接地气”的生产应用参数及软件产品研发。目前国内农业物联网的市场需求仍然是以设备采购、网络接入为主,在设施农业生产上还主要停留在监测与初步分析环节,没有真正意义实现科学决策和智能控制,根本原因在于对数据分析及其生产应用的研究不够重视。

综合分析三方面问题,首先对于设备问题,我国的企业、科研机构普遍较为重视,相信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大批低成本、低功耗、性能好的各类农业传感器很快会在市场上涌现。其次对于资金问题,当前还是政府投入引导为主,随着设备成本的降低,政府补贴的实施(据报道,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建立农业信息补贴制度,加快推动将农业物联网相关产品和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4]),将会引入电信运营商、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等社会力量的加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的格局。因此,制约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的最大瓶颈无疑是采集数据如何应用,物联网如何为农业生产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即如何打破“拿上来一大堆数据,却不知道干什么用”的窘况。重视“应用层”这个顶层设计,以应用为导向来做研发,是农业物联网发展到今天必须引起重视的核心原则和目标。

3 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方向

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研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确立研究方向要结合生产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重点从5个方面研究入手。一是注重数据的积累与分析,通过分析各类型数据发现农业生产规律,建立设施作物水肥管理模型、病虫害发生预警模型等,用于指导生产;二是研究成本低、效果佳、面向不同作物栽培的各种类型设施的应用模式,包括研究设施内网络节点的布控、设备系统的集成等;三是开发适用于当地设施生产实际、扩展性好、操作简便的物联网管理软件,结合专家模型的嵌入,成为农民身边的技术管家;四是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为基础,制订操作性强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如针对不同设施蔬菜种植制定物联网栽培管理应用标准、蔬菜环境监测系统集成规范等,便于推广应用;五是加强作物生理生态信息的监测与研究,从长远来看,研究作物生理生长模型是提高设施作物生产潜力的根本和核心技术,有必要及早开始规划并实施[8-9]。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设备将会日臻成熟,但要大规模推广应用,得到市场的认可,还必须与各地区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不能操之过急。要优先从基础好、规模化程度高、产值高的行业入手,但更为关键的是要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加强应用层面的把控与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物联网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余欣荣.物联网 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 农业物联网知识读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3-64.

[2] 张唯,刘婧.设施农业种植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广场,2012(1):238-241.

[3] 唐珂.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700-707.

[4] 乔金亮.物联网如何和农业更好结合[N].经济日报,2013-11-5(13).

[5] 许世卫.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686-692.

[6] 刘家玉,周林杰,荀广连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以江苏省农业物联网平台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377-380.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篇(9)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汕头农业区正在暴露出过去短缺经济环境下掩盖住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其中农业整体质量引发的连续多年农民增产不增收已发展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并存,且逐步向买方市场过渡。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铁定规律已不复存在,买方市场的快速形成,城镇居民对农产品选择性消费趋势的发展.给我市农业生产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即如何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安排、管理农业整个体系,满足外向型、开放性囚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农业产品多样性、高质量的需求,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品种性、地区性、季节性不相应的问题〔2〕。这个命题从表面看是给特色农业提出质与量的双重要求,实质上则是一个质与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的融合问题,特色农业正在呼唤着建造标准型农业构架的要求。标准化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

1.2从创农业品牌的角度肴

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农产品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竞争.而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创品牌必由之路。一个农产品牌的形成,必然要建立在对资源、市场、科技、经营管理、配套服务体系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克服传统经济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要在育种、栽培、植保,到产后的加工、保鲜、贮藏、运输,以及生产资料的供应和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实现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我市农业领域正在确立一种新理念,这叫做“小商品、大市场;小商品,大产业”,这是一种“品牌农业”的理念,是发展品牌农业、提高竞争优势的理念,这种理念将为我市农业标准化快速发展开创一个新视野:农业标准和农业品牌产品是互为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要以效益为中心,要靠赢利来支持,而农业名牌产品的效益远远超过非名牌产品,具有巨大的价值升值功能,能够为农业创造巨大的效益。第二.名牌产品离不开标准,名牌产品的基础就是高水平的产品标准。把标准化工作同创建农业名牌产品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农业名牌效应,提高农业标准化效益。农业产业部门的领导将象工业部门的领导一样抓标准化生产。

1.3从我国加入WTO对我市农业带来挑战的必然趋势

加人WTO与实现我市农业外向型.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际农产品自由贸易对一个发达农区实施标准型农业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相对优势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由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产品质量.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主要因素。因此,努力提高我市农产品的质量也就成为我市农业科技进步模式选择的出发点之一,同时,也是我市农业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我市应从遗传改良、生物技术、条件控制、品种更新,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化等方面人手,综合运用各种农业科技手段,研究、开发、推广农林牧渔等优质农产品的标准体系,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商品性能和国内、l司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农业发展的国际前景,对我市农业外向型的发展已经提出了很高的农业标准化要求。推动我市标准化构架的建设是因应WTO对我市农业带来的挑战的有效举措。

1.4我市初具实施构筑标准型农业构架的良好机遇和条件

第一,民众生活水平较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正初步由“生产者主导型”转向为“消费者主导型”.光靠传统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传统用途,已经很难适应和满足一个大城市广大消费者高度分化对农产品的要求,比喻,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及营养倍受关注,这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条件。第二,我市大多数农产品相对过剩,都市型农业结构调整面临千载难逢的良机。同时,城市居民对绝大多数农产品有极大范围的选择权(国内优质,绿色食品,国外产品).这为实施标准化农业构架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三,我市农业既属城郊型农业,也属港口型农业,更具都市型农业的基本特征,具备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环境、资金、技术、人才。通过在城市率先实施农业标准化,进人城市市场的农产品就要达到城市对农产品要求的质童标准,这就促使农产品生产者要以此为导向,以城市的农产品标准为导向进行生产。同时,城市拥有的资金、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设备,可以通过城市强大的辐射作用向周边地区渗透和发展。这样,城市就可以在市场上对本地区农业标准化进行引导从核心农区向农区推进。汕头作为粤东的中心城市,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效应十分明显,这是实施标准化农业的良好条件。第四,我市具备发展农业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区优势、沿海优势、邻近台港澳地理优势、侨居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潮人众多优势(人文资源优势)等比较突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市场观念和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具有一定基础,为实施标准化农业准备了市场竞争条件。

2.标准型农业的内涵与我市的规划构架设想

2.1标准化农业的内涵

农业标准化是把生产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的生产经验,同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成果相结合,纳人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指导和规范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活动,进而达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预期目的。农业标准化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而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农业领域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则可以说,这种农业就称之为标准型农业。标准型农业是通过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而形成的.标准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标准化体系的综合性: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标准、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标准、农业环境保护标准、农业经营管理标准;—标准化体系的政策性:表现在要遵循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来确定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农业标准化方针政策和标准化规则与计划;—标准化体系的技术性:突出特点是以载体的形式而不是以物质的形式出现,所以标准不是研究对象技术本身,而是研究负载其上的载体(标准)的。标准这一载体的技术形式,不是只迫求反映对象技术的先进性而是合理的先进,是融合着标准化方针、政策、经济要求的总合。所以,标准化是受政策性指导的技术;—标准化体系的经济性:表现为可以使农业生产发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劳动损失.其经济效果有的可以定量地计算出来,有的是间接地表现出来,有的是从保护自然资源、人类工作与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等而长远地表现出来;—标准化体系的法制性:突出地在产品质量监督和质童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

2.2农业标准化是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技术支撑

“九五”期间,我市农业全面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形成一批有区域特色作物区、水产区、畜牧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发展,2000年全市15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5万多农户每户增收2000余元;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始启动,组织一批优质农业产品注册商标,实现零的突破;农业科技服务广泛开展,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我市70%土地和人口在农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一定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渗透作用,重视刚刚兴起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对特色农业的推动作用,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川;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长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依靠科技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农业产品规模化经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机制,把农村分散的千家万户与市场联系起来。政府要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刚刚实现“零的突破”的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更有效地推进一个新台阶。我们必须首先明晰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总体思路(发展的阶段目标、规划)和采取的有效方式(结合国家标准,参考国际标准,制定适合我市农区特色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具体标准,以及建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然后确立标准化农产品市场的战略定位,并深人研究实施农业标准化对本市农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的作用机理,进而探索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来调整、优化本区域农业结构的新途径,以此指导今后我市特色农业经济的具体实践。从而,为我市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成功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2.3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思路

以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中有关毛I毛找11化问题的论纲,作为我市实施农、l卜今l、找l•化_l二作的理论指南‘“,,包括:“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促进种植业和产品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加速养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开展畜牧水产优良品种选育、饲料开发、生产设施设备研制、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加快畜牧水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建立健全畜禽水产品质t检测体系,推动畜牧水产业全面发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检测技术体系。开发先进监测技术与设备.推动主要农产品监测、检测网络体系的技术升级,加速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检测网络体系的技术升级,加速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检测技术体系与国际接轨。发展有机(绿色)食品等无公害产品,提高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性。”“依靠科技,建立新型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公司加墓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引进良种.开发配套生产技术,推动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培育大宗农产品加工科技企业.开发国内外市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提高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展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建立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开展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和示范;大力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提高抵御早、涝、风、雹等气象灾害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建设。”汕头农业标准化工作既要以“纲要”作理论指南,更要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创汇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强农业的国内外竞争力。

2.4我市标准型农业规划构架

2.4.1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标准化和监测工作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根据本市区域农业优势制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规划和项目,把重点放在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上,品种的重点放在名、特、优和高产、高效的农业产品上,立足创建农业品牌和名牌,在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注人新的科技成果,从选种、育种到生产、收获、加工、贮藏,都执行规范的生产方法和质量保障体系。要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能有较大提高,就必须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在现代市场经济对农副产品,特别是消费者对名、优、特农副产品的商品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势下.制定并实施农副产品的加工标准、检测技术标准、包装规格标准、品质等级标准等可以使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过程在标准的监控下,以高品质和优质服务适应市场竞争,使农产品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农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更能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农业监测体系是指为提高农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由各类具备农业专业技术和监测能力的检验、测试机构组成的监测网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就必须重视建立以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监测为重点,包括对农业生态环境检测在内的完整的农业监测体系。此将有效为规范市场交易,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流通,切实保护生产者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2.4.2我市农业标准化体系范围

农业标准化体系主要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制定的,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为重点,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系列标准的总和,还包括为农业服务的化工、水利、机械、环境保护和农村能源等方面的标准。按农业生产主体和为主体服务的其它因素,我们把我市农业标准化体系分为主要农副产品标准体系,以及支撑和服务农业的标准体系两大类。农副产品标准体系,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其它农产品(包括茶叶、烟叶、糖料、热带作物(引种>、食用菌、花卉等)、动植物纤维等方面的标准。支撑和服务农业的标准体系包括饲料、动植物保护设备、农用化工产品(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农业机械管理与使用、农用水利与水土保持、农业能源、农业环境保护等。上述的两个方面都应按市场需求的原则,根据具体需要确定标准的级别,按标准化法规的规定操作,逐级分解细化,制定具体的个体标准。总体来说,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副产品的等级标准,二是种苗的品种和用种质量标准及生产资料质量标准,三是农业技术规范,四是农副产品包装、储藏和运输标准。

2.4.3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计划、规划项目选择

2.4.3.1农业标准化项目内容非常广泛,对于全市性的计划、规划项目,只能因地制宜,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具体细分如下:第一,着重考虑种子标准项目种子标准是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和菌种、鱼苗的标准总称。在计划中,要着重考虑种子标准项目。第二,重点制定并实施农产品等级标准项目农产品等级标准,是对农产品等级质量的技术规定,是产品生产、产地检验,交货验收及质量仲裁的技术依据。农产品等级质量以外观形态、内在质量、加工精度作为分等级的主要依据。第三,突出种养生产技术规程项目种养生产技术规程,是指农作物、林木、畜禽及水产类,在各自生产过程中,把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有机地形成最佳生产技术方案,经选用优良品种并合理运用栽培、速生、饲养及养殖生产技术措施。第四,开发农业主导产业标准项目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立足我市长期以来形成的畜禽、水果、水产、蔬菜、食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作基点,按商品化生产要求,从这些特色产业中找准系列品种,列入计划,实施主导产业标准项目,并在实施中按市场要求不断提高完善标准,全面与国际市场的标准接轨。这不仅满足了农产品优质化的规范要求.也满足了小包装、规格化的市场需求及现代连锁店经营的需要。这是一种“小商品,大市场”的现代农业理念。

2.4.3.2实施我市“无公害农业”标准化工作无公害农业是90年代出现的一个全新概念。它是指在无污染区域内或已经消除污染的区域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限制污染物质进人农业生产系统,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同时,生产及加工过程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农产品生产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或称之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消费者环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普遍需求市场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西方发达国家对进口农产品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不断进行严格限制.可以说,未来的市场将是无污染市场。因此,必须将“生态安全”和“环境友善”作为现代农业标准体系的新内容旧。发展无公害农业不仅具有极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大大地增强我市农产品具有应对加人wTO后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当前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出口优势的汕头农产品的商标标准、定量标准、包装标准,这些标准是发展外向型农业中消除国外技术壁垒的通行证。我们建议把无公害技术标准的构架中的关键技术的突破补充列人市“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抓好以下工作:通过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改进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农药、肥料、饲料)的人工化学物质的配方,开发符合我市土地、水质、气候条件的高效、低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制品,培育具有复合功能生物农药工程菌种.使之兼备优良的生物学工艺特点及工艺性状,为产业化打好基础;着重研究微生物和植物性生物农药的资源开发和品种选育,开展发酵、后处理、制剂等工艺研究.提高生物农药产品的品质、稳定性、货架寿命,降低成本;开发安全、高效、价廉的兽药系列产品;采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制多功能生物肥料工程菌株,开发新型微生物肥料生产工艺,重点开发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腐殖酸类肥料、矿质肥料、及其掺和肥料等;研制安全、天然、营养、多功能和通过发醉技术制取的新型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着重研究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天然资源开发和提取技术,开发微生物发酵、提纯等工艺研究,提高天然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品质、色泽及效能,降低生产成本;在包装储运方面,重点研究物理灭菌工艺、CO: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冷冻干燥、挤压膨化、低温浓缩技术,研制灭菌包装技术及安全、可降解和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开发食品气调储藏技术;为生产出符合人体健康或特定需要的安全谷物、果蔬、畜禽及水产品莫定符合国内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准进口的严格品质安全物质的标准要求。没有上述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和开发,实施无公害农业的标准化工作即失去核心的支撑科技力量,外向型农业将会受控于人。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我市发展无公害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化工作要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标准接轨,才能获得国际贸易“通行证”;才有“资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能拉动无公害蔬菜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无公害标准体系的构成与建立,包括与其生产、流通有内在联系的各个环节的标准:—无公害生产基地的条件标准。主要规定生产基地的土壤质t、空气质量、农用灌溉水质最控制指标,以确保生产环境满足无公害标准要求。—无公害蔬菜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限量标准。主要规定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及其试验方法。—无公害蔬菜农药合理使用规则。主要规定严禁使用的杀菌剂、杀虫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允许限量使用时的常用药盘及稀释倍数及安全间隔期(天),以确保无公害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不得超标。—无公害疏菜产品标准。主要规定无公害蔬菜品质质坛和卫生质量要求,以此作为无公害蔬菜质量判定标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根据无公害蔬菜生长特性,规定出品种选择、育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农药化肥使用标准、病虫害防治、采收、初加工等技术操作规程,以确保其生产过程达到无公害标准规定。—无公害蔬菜农药残留量试验方法标准。主要收集、制定与无公害产品标准相配套的方法标准。—无公害蔬菜包装标准。主要规定无公害蔬菜包装用材料、包装基本原则,标注内容等。由于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的建立比较复杂,需由专业部门进行专题的调研论证工作。

2.4.3.3研究制定一个我市农区通川的“安全I又生优质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地方标准”这项标准是结合汕头农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实际情况,参考有关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标准进行制定,它应包括与优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有密切相关的土壤、水质和空气三个环境质量要求,包括农[[]灌溉水质标准、养殖少}l水质标准、畜禽用饮水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等。其中,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采川国家标准中有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要求。用汕头优质的空气、韩江优质的水源、潮汕无污染的优质耕地等构成的优质生态环境,生产具有汕头系列品牌标志的农副产品,将是汕头特色农业的最大特色。

2.4.4关于我市标准型农业的战略思维综上,提出建设我市标准型农业基本构架,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将使汕头农业现代化有一个实用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整体体系。分为六大体系:建立以环境农业为主体,水、土、生物资源科学为依据的生态体系;二是建立污染环境极小的“三高”农业技术生产体系;三是形成布局合理,连接国内外市场的运输、仓储、营销技术体系;四是建立高水平都市林业和都市园林为主体的环保科技体系;五是建立能提供有效服务的信息服务和情报服务的服务体系;六是建立完善的监测、法律体系。由于标准化工作的网络式贯穿作用,以上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一个农业科技总体,体现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推动构建我市标准型农业构架的战略对策

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这是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专家测算,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如果投人决策目标从产量最大化转变为效益最大化,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可以增加10一30%以上〔,,。如何有效地推动?我们提出:

3.1用“区域发展”推进“标准型农业”的跳跃式发展

我市于2000年通过实施的“汕头面向21世纪科技振兴规划”中确立四个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重点区域”,是我市标准型农业的示范区域川。它们是:设施农业示范区示范区设于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及市白沙禽畜原种研究所,基地总面积为1715亩,分为蔬菜业设施示范区和禽畜业设施示范区两大类。蔬菜业设施示范区下设蔬菜研究成果展销中心、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区、蔬菜引种研究中心、蔬菜生物工程研究区、良种繁育区、种子包储加工区,通过采用远缘杂交、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染色体r几程、基因工程等现代种子人工二干涉作物遗传变异.培育出水平更.佰的蔬菜新品种,认真抓好“种子工程”,实现蔬菜种子产业化。畜牧业设施示范区下设种鹅场、种鸡场、现代化孵化厂、种牛输精配种场和家禽育种中心,力求布局科学合理,设备先进配套。通过示范指导作用,为家禽育种提供一个符合科学设计的场所,促进家禽育种工作的开展,增育更多更好的家禽良种。农业科学园科学园以市农科所为载体,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和研究开发条件,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结合汕头市情形成“科学内容、园林外貌、潮汕特色、规模产业、良好效益”的综合体,将对摸索、总结和推广“三高”、“四化”农业发展经验,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丰富地方文化意蕴情趣,美化市容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探索新时期农业科学研究所发展的新路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农业科学园置于汕头市区西北,占地面积约20公顷。参照潮汕园林设计模式,整个园区按功能分若干个小区,并人工改变部分地貌,依靠园林造景、人工湖、人造山丘结合种植特色植物,达到园林风景如画,处处洋溢科学文化内涵与潮汕特色的境界。设立墓因工程育种、航天育种等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重点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花生和名贵花卉新品种,并利用组织培育、工厂化育苗,实现花卉种苗产业化;研究适合南方气候特点的农业设施设备及模式化栽培技术,建成设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优化资源配置,建成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基地。汕头农业科学园,作为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相结合的产物,以其在集约经营、资源优化配置、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等方面综合表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充分发挥研究、试验、开发、推广、培训、示范、服务的典型作用,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潮阳民曹科技发展试验区民资民力雄厚、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是潮阳的优势。本区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调整种植业区域结构,发挥区域优势,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国外市场需要的高价值经济作物。以潮阳盟兴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和侨丰(集团)公司二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和高科技工厂化养殖,发展水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抓好大宗水产品的保质和低值水产品的深加工,提高水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南澳科技兴海示范区国家科技部等五个部委己把南澳列为“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区”,是我市海水增养殖的主要基地,将以汕头大学在南澳建立的广东省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临海试验站为依托,利用本地的地理环境及资源优势,建立海洋经济生物培苗中心,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开发新品种和增养殖新技术,优化增养殖结构,重点建设水产种苗厂.工厂化养殖场,搞好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水产品附加值。上述四个高技术农业发展区域,备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其农业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远远超出汕头农区,波及粤东整个区域,在省内乃至全国也颇具知名度。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生态资源等优势条件,极其适宜将其建设成汕头标准型农业的试验基地、示范基地及中心区。这不只是简单再加挂一个招牌的问题,而是应当有支撑性的再投人、吸引人才、增加设备和设施,成为有实力的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模范区域。要在动植物良种、生物工程、现代化集约种养技术、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及自然无害的综合防治、农业资源的高效运用、农业检测、土壤能源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先进的经营管理等的技术及其含量的标准化措施,并在设施化、工厂化、企业化建设和管理方面,提出并建立可行的技术化标准。模范区域要成为有能力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形成网络健全、反应快捷、测定精确的现代农业标准监测及管理体系的中枢,并有能力把触角伸向广大农村,提高监测品种和手段,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和打假力度,真正使标准农业取信于民,成为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中枢。

3.2发挥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我市1999年有潮阳市侨丰集团有限公司、澄海市畜牧总公司被广东省评为第一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00年又有汕头大洋集团公司、潮阳市盟兴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潮阳市粮丰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被省评为第二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至今全市已有包括5家省级龙头企业在内的15家农业龙头企业。据统计,1999年共创值10亿元,带动6.36万户农户,增加农民收人1.39亿元,户平均2183元。上述农业龙头企业较好地化解农民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初步(一个侧面)解决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一实际情况所带来的问题,成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羊。但是,我市农业的总体产业化水平仍然是低水准的,其发展规模仍不及全省的平均水准。1999年广东全省公司加农户产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已近1400家,销售收人39。亿元.带动农户140万户。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试办的十大农业示范区总面积为14万亩。预计总投资40亿元,1999年已投资10亿元。形势说明,在农业产业化竞争中,我市需要充分发展和发挥产业链条中“龙头”企业的作用t6J。把产业化的规模和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才能有效缩短距离,获取应有的农业产业化利益。如生态农业是通过生物链把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结合起来,产生循环经济所特有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样,按照耗散结构经济论的观点,现行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结构是一个特有的经济非平衡系统,产业只有不断打破原有的平衡,呈现开放状态,才有活力;注意与其它产业要素的融合,才有促协力。农业产业化就是企业、基地、农户三要素的相互融合,因而融和之后产生一种杂交优势亲和力。这种“活力”、“亲和力”的经济表现就是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与农户经济效益都得以提升。在这样一个经济生态系统中,再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标准型农业理念”引进这个系统中去实施,“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系统又一次被打破原有的平衡,再一次呈现开放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标准化工作是农业龙头企业取得壮大和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把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再发展至30家或40家.带动的农户再增加至10万户或者说15万户,汕头全市标准型农业将呈雏形而不仅仅是实现零的突破。这样,现在表现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农产品发展的市场定位不准确.大路货农产品供过于求,造成价格因成本倒挂,亏本生产经营;市场预测难度大,生产出现盲目性;加工保鲜技术跟不上,制约具有地方特色优稀高值品种的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值、高效优质品种不多,引进力度不够;缺乏农业企业、中介组织,制约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品难以形成品牌,难以打进大市场、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等等,将在龙头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有效地被消化被解决.我市农业实施发展“小商品大市场,小商品大产业”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3.3选择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盆点

现代农业食品几乎不再是从菜园子到菜篮子,而是经过多重加工和各项消费前服务川。要从汕头实际出发,抓住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确定加工目标,扶持加工企业,不断提高加工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汕头特色,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农业加工产品名牌,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对农产品商品价值的提升。我市大宗的农产品主要有蔬菜(尤其是冬种大芥菜)、海淡水产品(尤其是贝壳类、中低档鱼类)、禽畜产品(尤其是鸡、鹅),目前多数以初级产品进人市场.要认真研究加工、保鲜技术,开发系列产品,善于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加工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要选择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品,如潮阳金玉三棱橄榄、澄海樟林林擒、潮阳西肪杨梅、南澳桔红,以及各地的一批优质蕃薯、优质玉米等,进行保鲜和包装研究开发,把具有稀少性价值,而市场价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属小型、分散,竞争力不强.要通过知识培训.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要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人Wl一O的需要。企业不仅要有注册商标的产品,还应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引导和必要扶持,促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骨于企业形成。要通过选择有一定规模、效益、有自己品牌产品、有市场前景的企业.经过筛选,确定一批重点农业和农蒯产品加工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扶持。一是扶持企业开展150900。系列标准认证;二是产品技术开发扶持,帮助重点企业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开展新产品和保鲜包装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及应川;三是帮助企业组织一批品牌进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认定和15014001绿色食品认证。强化一系列服务,使我市形成一批基础扎实、产品知名度高、信誉良好的农产品加工绿色企业,让汕头农产加工品在即将到来的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营销的大潮中领导潮流。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成功,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才能实现。如何拓展市场,最重要是规范现有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秩序和管理,形成市场的交易吸引力。与此同时.要选择一、二个大型的市场建立信息网络,逐步实行网上报价、交易、代购、代销,配套金融、保险、食品卫生检验等机构,以形成标准化农产品的标准化市场。

3.4用“人才离地”支持构筑标准型农业产业构架

我市倘若缺乏一大批具有标准化科技知识的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人才,就难以构筑起标准型农业产业构架。因而培养和广揽人才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所需,吸引人才的政策则要由“刚性”转向“柔性”。为适应发展之需,我们认为我市至少需要形成以下三支队伍:一是具有全局观念、超前意识、创新精神及现代农业管理能力的农业产业化的宏观管理领导者队伍,尤其要造就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农业企业家.以适应加人WTO以后的发展形势;二是具有市场眼光、知识转化能力,敬业创业,熟悉本产业、本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的管理者队伍;三是具有较强的岗位能力.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起骨干作用,始终坚持在第一线,提供一流优质服务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宜在现有的农业技术、农业管理队伍中进行知识改造和更新)。“人才高地”的形成.其最终目的是为我市建立“三个体系”、“四个创新”提供智力资源保证闭:’’三个体系”:一是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人标准化管理轨道。二是建立农业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三是建立农产品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农业品牌(商标)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个创新”:一是种子质量标准创新。农产.钻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谁就能掌握质最竞争的主动权种子既是农业生产的“源头”.也是农业标准化的第一站。二是操作规程创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大中城市农产品准人证的实施和加人wTO,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今后在制定操作标准时,既要重视操作规程的技术含量,更要注重操作规程的操作环境和安全控制。三是产品标准创新。我市农产品大多数至今还没有实施产品标准.这不仅给实施品牌农业带来困难,而且也难以实行优质优价。四是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创新。加工和包装是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4.措施建议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篇(10)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强化市场监管,提升我市种业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支持科研院所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让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坚持扶优扶强。加强政策引导,对具有一定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自主研究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种子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提升执法管理水平,强化市场监管,搞好技术服务,促进农作物种业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引进和培育适应市场需要的粮油作物品种10—15个,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1—2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种子生产基地7万亩。培育选育品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4—5个。建立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

二、重点任务

(四)强化农作物种业基础研究。发挥市级农业科研、推广单位资源优势,加大对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开展育种理论和方法、育种材料改良和创新、新品种选育和试验、栽培技术集成和推广等基础性研究。建立健全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成果共享受机制,为种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培育壮大种子企业。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并积极利用科研院所的商业化育种成果,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加大对种子企业投入力度,重点扶持企业的科研育种、生产基地、加工贮藏、精选包装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种业,增强种子企业发展实力。

(六)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种子生产基地,逐步建立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技术规范的种子生产基地。重点建设杂交油菜、杂交水稻和马铃薯制种基地;同时建立海南南繁及种子质量鉴定基地,增强种子生产能力。

(七)加强优良品种推广。科学规划农作物品种布局,做好新品种示范和展示,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充分发挥良种增产作用。认真落实良种补贴政策,在粮食主产县开展种子配送试点,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

(八)强化种子市场监管。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督和日常执法,强化对种子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强化农作物品种权执法,维护品种权人合法利益。

(九)健全种子储备制度。建立市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重点储备水稻种子及短生育期农作物种子,鼓励种子企业参与种子储备,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对于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市级财政给予补助。

(十)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种业队伍人才建设,培养一批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种业学术带头人、种子企业家和种子管理人员,为全市种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保障措施

(十一)制定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市农业、发改部门按照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编制全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分作物、分阶段提出发展目标和重点,明确今后10年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确保全市农作物种业健康发展。

(十二)加大种业发展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品种引进、选育和试验推广、质量检测、种子生产等工作,开展农作物种子生产政策性保险补贴试点,扶持种子企业发展。

(十三)加强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市级发改、科技、财政、农业等部门要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的契机,整合项目资源,统筹安排全市农业基本建设项目,重点支持农作物品种引进和选育、品种试验及种子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提升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上一篇: 银行特殊资产管理 下一篇: 公路工程信息化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