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茶文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4 17:09:44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1)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坐落于湄潭县中国茶城内,是贵州省关于茶文化主题的唯一展览馆,展馆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展陈了茶的起源、古代茶事、历史名茶、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茶叶农垦、茶叶科研、茶叶供销与外贸、当代茶叶、茶礼茶俗九部分,首次全面、系统、精辟展示了贵州茶文化从起源发展至现在的全过程。在国内,目前还没有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博物馆”。而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较好保存,湄潭茶乡的秀美风光,为“贵州省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了先天的“社会人文条件”、“自然生态条件”。这个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必将成为贵州茶文化的窗口、茶文化遗产保护的基地、贵州茶人的精神家园。

早在2011年,为纪念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72周年,湄潭开展了一系列茶文化调查,对贵州省茶科所陈列室、湄潭茶场老工厂、永兴等地的茶文物进行了实地普查,发现这里集中了大量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茶文物,既有全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野生大茶树标本,又有近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献,更有规模宏大的全木红茶生产线等生产工具。尤其是1939年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建场后,其茶叶科研、种植推广、生产生活的整套茶文化体系,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保存得最完好的,也是全国少有的珍贵茶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上个世纪我国茶叶的辉煌历史,更是奠定了贵州在上世纪中国现当代茶业的地位。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作用

2013年9月29日,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落户湄潭并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贵州省唯一的一家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博物馆,目前已基本建成的有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心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纪念馆、贵州茶工业博物馆、东方红电站陈列馆等专馆,初步建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群。该馆群的建成开馆,不仅填补了贵州省茶文化主题博物馆的空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将为充分挖掘贵州茶文化内涵、保护茶文化生态、发展茶文化产业、推广茶文化旅游等都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贵州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和茶文化发祥地之一,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是了解贵州茶文化的一个窗口,保护与传承贵州茶文化遗产的基地,更是建设贵州茶叶品牌的重要平台。我们坚信,高品质的贵州茶,高品位的贵州茶文化,将给世界带来更加深厚的香醇!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介绍相关文章:

1.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2.贵州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3.贵州茶文化的现状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2)

河东盐业博物馆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盐池北岸,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池神庙”。池神庙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池神庙坐北向南,总面积2.6万平方米,是我国唯一保存良好的盐神庙。1995年,盐业博物馆在此处建立。

盐是文明的尺度。河东大地能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盐。运城古名盐氏,汉时曾设司盐都尉,故又称司盐城。为了盐,这里曾经发生过战争。据说,黄帝与蚩尤交战就是为了夺取盐池。蚩尤是今天运城解州人,是九黎部落的酋长――今天盐湖区所辖的中条山北坡上,尚有“蚩尤村”存在。盐池当时属九黎部落所有,黄帝想夺取盐池,不料“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最后不得不和炎帝联盟,内外夹攻,才攻破蚩尤的坚固堡垒。黄帝部落联盟首领地位的得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住了运城盐池。

茶叶博物馆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

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面龙井路旁双峰村,建筑面积为7600平方米,展览面积2244平方米,1990年10月开放,是国家旅游局、浙江省、杭州市共同兴建的部级专业博物馆,通过茶史、茶萃、茶事、茶缘、茶具、茶俗六大相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展示空间,从不同角度对茶文化进行诠释。

茶叶博物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仅在需要阻隔的地带密植下带刺植物,既通透又能有效阻拦,为人们营造出一个“馆在茶间、茶在馆内”的生态型文化乐园,独具江南风味的园林艺术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展示相得益彰。

酱文化博物馆

传说,酱是王母娘娘创制的,汉朝班固的《汉武帝内传》中就有西王母下凡告诉汉武帝神药中有“连珠云酱”“玉津金酱”“无灵之酱”的记载。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还有一种说法是,酱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叔旦所制。不过,《周礼》中已有“百酱”之说,可见酱在周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看来,中国是酱的创始国,历史已长达数千年。最初的酱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后来才逐渐成为调味品。明朝时,制酱技术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中国酱文化博物馆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平水镇山渡槽南侧古老的若耶溪畔,占地5000平方米,于2007年10月底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布展分为中国酱文化、酱油文化、醋文化、腐乳与酱制品文化、酱园文化、绍兴酱缸文化、世界酱文化、信息中心结构内容,深层挖掘了历史上素有“三缸”(酒缸、酱缸、染缸)文化之称的绍兴酱缸文化和广博的中国酱文化。

乳业博物馆

早在秦汉时期,马奶和马奶酒就已成为高级饮品,从西汉时的《礼记》到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都有关于乳牛饲养、挤牛奶以及制造各种乳制品方法的文字记述;从唐、宋时期的本草经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把牛奶及其制品当作滋补佳品。李时珍还写有一首《服乳歌》:“仙家酒,仙家酒,两个壶芦盛一斗;五真醍醐,不离人间处处有。丹田若是干涸时,咽下重楼润枯朽;清晨能饮一升余,返老还童天地久。”

中国乳业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闸北区彭浦科技园内,于2001年11月建成,展馆面积为1000平方米,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大展区,介绍了中国乳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2004年作为上海市科普实事工程之一的项目,乳业博物馆又增加了300平方米的展示面积,并将原来单纯的文史类博物馆转变为科普、文史综合型博物馆。这次扩建增加了大量新的科技手段,以影视、三维模拟、Flas等形式辅以知识竞猜、互动游戏等展项,使整个展馆更具参与性和知识性,声光电的展示手段将参观者带进一个奇妙的乳业知识走廊。

黄酒博物馆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曾在他的自传《午夜日记》中写道:“我们喝中国的黄酒,把盛着醇厚黄酒的小酒杯放在很烫的水中,只要呷上一口,略带甜味、暖洋洋的香气沁入肺腑,传遍全身……”

浙江省绍兴是黄酒之都,绍兴城市的历史以及支撑历史的文脉,均与黄酒有着深厚的渊源。总理、西哈努克亲王、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等都是黄酒的“粉丝”。2006年,绍兴黄酒的酿制技艺还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坐落于绍兴光相桥边的中国黄酒博物馆于2007年10月开馆。博物馆的序厅里有两幅面积共100平方米的锻铜浮雕壁画――“中国黄酒演义图”,展示了中华民族5000年来的黄酒文化;酒艺厅用三维幻影展示出黄酒从一粒米到成品酒的酿造过程;400多平方米的地下酒窖中,存放着4350坛3~50年的古越龙山陈年黄酒和500坛古越龙山奥运酒;馆外3000平方米的广场上,结合绍兴特色和酒文化特色的“品”字型花岗岩石雕传递着品酒、品史、品人生的寓意,近邻博物馆大门的“青铜六礼”雕塑、酒坛垒成的高近5米、长36米的“城墙”,把人们带入悠久辉煌的绍兴酒发展长河中。

马铃薯博物馆

7000年前,南美大陆的人类就以野生马铃薯作为食物。秘鲁人则最早开始种植马铃薯,当第一批欧洲探险者在印第安人的菜园中看到马铃薯时就喜爱上了它,并把它带回欧洲,但因为《圣经》上没有对它的记载,于是人们咒骂它是“罪恶的食物”。后来,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认识到马铃薯的食用价值,便请国王推广种植,法国从此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到了18世纪,西欧地区连续发生严重灾荒,粮食作物都枯萎了,唯独马铃薯大获丰收,马铃薯成了救命粮。自此,欧洲人对马铃薯刮目相看。在法国还有句谚语:“爱情和马铃薯一样宝贵。”

如今,马铃薯已遍布世界各地,它也有了很多别致的名字:意大利人叫它“地豆”,法国人叫它“地苹果”,比利时人叫它“巴达诺”,德国人叫它“地梨”,美国人叫它“爱尔兰薯”,芬兰人叫它“达尔多”,俄国人叫它“荷兰薯”,中国人则习惯叫它“土豆”。

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马铃薯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个“土豆”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马铃薯生产的全过程,还能看到小如黄豆的微型薯、大如枕头的大土豆,还有红皮红肉、紫皮紫肉、黑皮黑肉的彩薯,适合炸薯条的夏波蒂、做菜的荷兰薯……还有一幅名画――《吃土豆的人》。

通过珍贵的图片和丰富的实物,马铃薯的历史、现状、发展以及在中国的推广、应用等,在占地3000平方米的展厅里得到全面展示。

榨菜博物馆

榨菜是一种半干态非发酵性咸菜。1898年,榨菜始见于中国四川涪陵(今重庆市涪陵区),时称“涪陵榨菜”,是中国著名特产品之一,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历来为素菜佳品。榨菜有特殊的酸味和咸鲜味,脆嫩爽口、浓郁鲜香,既可佐餐,又可炒菜,还能入汤。

榨菜虽是一款调味小菜,但涪陵人把它做成了一张世界名片。涪陵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榨菜办”,全区的榨菜种植涉及到相关人口达60余万,超过涪陵区总人口的一半,是名副其实的“榨菜之乡”。如今,涪陵榨菜已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

榨菜博物馆建在涪陵榨菜创始人邱寿安的故居附近,它不仅全面展示了涪陵榨菜的百年发展历史,还可以让游客在这里自己动手制作榨菜,亲身体验涪陵的榨菜文化。

柑橘博物^

柑橘是橘、柑、橙、金柑等的总称,在我国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也是柑橘的重要原产地之一。

据研究,柑橘起源于中国云贵高原,途经长江而下,传至淮河以南、长江下游,直到岭南地区。1471年,葡萄牙人把中国甜橙带到地中海沿岸栽培,当地称为“中国苹果”。后来,甜橙又传到拉丁美洲和美国。1821年,英国人来中国采集标本,把金柑带到欧洲。英语把“柑”和“橘”总称为“曼达宁”,意为“中国珍贵的柑”。日本的柑橘也是唐代时日本和尚田中间守来中国浙江天台山进香时带回去的。

我国浙江省台州市黄岩是蜜橘之乡,中国柑橘博物馆就坐落于台州市黄岩区澄江街道凤洋村。这是我国第一座以柑橘和橘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2009年开馆,主体建筑由一栋一层圆形建筑和一栋一层、局部两层的长方形建筑组成。建筑物由一系列庭院与内室组成,馆内建有序厅、柑橘资源厅、柑橘生产厅、橘文化展示厅、柑橘多功能厅等多个展厅,游客可以从柑橘广场或水上码头步行到博物馆,这样既保持了博物馆的小环境,又保护了果园的自然环境。

淮扬菜博物馆

作为全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淮扬菜讲究“五味调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中和”理念;讲究“就地取材、土菜细作”,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文化内涵,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誉。

2001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扬州“淮扬菜之乡”的称号,扬州成为中国第一家以菜系之乡命名的城市。2010年1月,中国淮扬菜博物馆在扬州开馆,该馆建筑面积为7000多平方米,由主馆展示区和副馆体验区两部分组成。主馆以图片场景说史,以文字典籍论史;副馆则以体验盐商文化为补充,“看历史、品文化、吃风味”,两馆合璧,双区辉映。

国外饮食文化博物馆

泡菜博物馆位于韩国首都首尔。博物馆按泡菜的历史、种类、制作及保存方法、功效等主题划分陈列厅,展示了泡菜的演变文献、考古遗物以及见证泡菜制作过程的书画和容器等。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韩国泡菜,博物馆还展出各地方的泡菜模型,并按坛类泡菜、海鲜酱类泡菜进行展示。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3)

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

来到联合国馆,先是被高挑的展厅所震撼,展厅内部是一片反映贫穷与发展、战乱与和平、饥饿与健康的照片丛林,

“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入驻世博会联合国馆暨中国茶展示区启动仪式”在联合国馆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会议厅的电子显示屏上不停地在滚动播放着来自世界各地充满爱心的笑脸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与憧憬的录像,主题背景板的蓝色调与2010上海世博会吉祥物

“海宝”的色调一致,表达着东道国中国与世界历史文化的交融。在这样的环境下。品一杯中国香茶,无论是当天的与会者还是普通游客,都对倡导和谐、合作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增添了一分理解和向往。

启动仪式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来自中国七大茶行业组织和全国有关省、市的茶文化、茶学、茶产业、茶艺、茶道等各种茶文化、茶经济形态的几十家行业组织以及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参加并见证了本次盛典。可以说,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国茶文化和中国茶产业的盛会。从神农氏发现茶到今天,五千年的中国茶今天终于兑现了一个承诺,世界茶文化史上中国茶第一次走进世博会联合国馆,并诞生了属于中国茶界自己的《共同宣言》,这预示着中国茶经历了从药用、食用、引用到品用4个阶段,今天终于跨上了一个最高的台阶。

“联合国馆是世博会众多展馆中最特殊的一个展馆,是一个世界各国和平交往、合作共赢的大舞台。让传递和谐、美好信息的中国茶走进联合国馆,具有特别的意义。”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活动组委会主任黄汉庆这样说到。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兼总策划舒曼宣读了《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共同宣言》。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关心作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代表发言。现场展示的加盖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组委会篆印的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授牌牌记长卷,更是赢得了热烈的掌声。随后大家还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茶艺表演,由北京、江西和河北分别选送的茶艺表演团队带来了风格各异的茶艺表演,令人心旷神怡。

这次入驻的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中,当属福鼎白茶最为用心,在会议进行的同时,福鼎白茶还专门在会议厅旁设了一个茶席,由茶仙子表演现场泡茶并为每位游客奉茶品饮,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的福鼎白茶,形状似针,色自如银,冲泡后香气清鲜,滋味醇和,杯中的景观也使人情趣横生。游客们品尝后纷纷称好,连不懂茶艺的外国游客在看了茶艺表演之后也对中国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强烈要求和茶仙子一起拍照。还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和她们攀谈了起来。

会议结束,所有与会者都来到了联合国馆内的中国茶展示区,一睹来自北京、杭州、六安、池州、都匀、武夷山、安溪、益阳、溧阳、福鼎的十大名茶风采。这个展示区不仅为每款世博名茶都设立了专柜进行展示售卖,在靠墙的位置还展示了非常精美的中国风桌椅。我们看到这些桌椅全体都是用玻璃制作的,接口的地方采用中国青花瓷的设计元素。新颖且别致。除此之外,条案上展示的茶器和青花瓷花瓶也为整个展区增加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气氛。与会者不仅关注名茶的售卖情况,还对茶叶质量和茶罐的设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每个人都对中国十大世博名茶组合礼盒装的设计称赞有加,还表示会购买一部分赠送亲友留作纪念。

世博园寻茶第二站

台湾馆

大榕树下喝杯茶

造访台湾馆纯属缘分,跟一位朋友说起要做世博园寻茶的专题,他马上告诉我台湾馆有陶作坊的赞助并介绍展商的官方网站给我看,浏览完网站后我觉得这家展商品质非常好,于是马上联系总负责人,而总负责人林荣国竟然在这一个月内只有5月17号一个晚上的时间在上海,15号参观完台湾馆后。我们在上岛咖啡约见了他。如此巧合,除了缘分,还有什么能解释?而茶,就是连接我们的那份缘。

说起赞助台湾馆整件事情的始末,林总说任谁都不能相信。整个活动他们只用了1个月的时间准备,当台湾馆组委会临时决定邀请陶作坊参加台湾馆茶艺的展演时,已经是4月份了。选中陶作坊,除了认可陶作坊的品质,能够参加这次世博会台湾馆茶艺的展演,陶作坊在上海已经拥有的成熟的运营机制。便于迅速对组委会的要求作出反应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迅速集合所有资源之后,就有了我们现在在台湾馆看到的一幕。

不论风和日丽还是艳阳高照,台湾馆的人气一直居高不下,白天3000张的预约券只需一个小时就能发放完毕,排队的人龙可以绵延数百米。多数参观世博园的游客已经将台湾馆设为。不看会后悔”的展馆之一,这其中会后悔的原因除了有全天域球幕剧场和点灯平台之外,城市广场的展演项目也是游客们蜂拥而至的原因之一。而这城市广场吸引人的奥秘就在于。整个广场被设计成一个竹编的大榕树。游客们分批有序地进入,陶作坊的工作人员为每人奉上一杯台湾高山茶。游客们在品饮的同时,坐在大榕树下的长凳上。观看集合台湾各大学国乐系美女的“无双乐团”演奏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情的创新国乐,在竹编大榕树下欣赏美妙的丝竹之音,随着口中慢慢四散开来的高山茶茶香,人们仿佛真的被带到了美丽的宝岛台湾,热情的台湾人民和美丽的宝岛风景浮现眼前,令人沉醉。

“游客们接受到的服务看似简单,我们在背后却做了非常多的准备”。林总这样说到,“先说人员准备,我们从台湾专门邀请了高级茶艺师来台湾馆做表演,世博会持续时间那么久,对她们来说也是一种牺牲,所以公司采用轮休制安排她们3个月回一次台湾。再说设备,由于现场奉茶时间上不允许,我们只能在后台准备好泡好的茶。而这就得用到泡大桶茶,泡大桶茶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水温上都有很多的讲究。泡好的大桶茶注入水柱子保温,游客到了就倒入准备好的小杯子中供他们品饮。你可以看到台湾馆组委会还专门为此设计了漂亮的杯子,这样游客品完茶之后就可以把杯子带回家,不仅环保,还能给他们留下一份对于台湾馆的纪念。”听着林总这样自豪又热情地陈述,我想到了当天在馆内遇到的一个老人家,在品完茶离开台湾馆时他跟我说:“平时都喝大陆的茶。这是我第一次喝台湾高山茶,很清香很特别。我尤其喜欢这个小杯子,还有这个小布袋,这次我老伴有事没能来。我回去可以带给她。”

除此之外,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陶作坊这次选择的参展茶席――怀汝系列。林总说:

“汝窑的经典作品非常

稀少。我一直认为好的作品是靠缘分才能产生的,材料、天气、时间、温度和制窑人的心情都能影响到一个作品的品质。而我们陶作坊就是希望以艺术的情怀、专业的素养和实用的考量来创造每一件作品。这个‘怀汝系列’可以说是陶作坊的经典系列,茶艺师运用台湾高山行萘法进行泡茶,希望能通过每一个细节向游客展示台湾的人文风情”。是啊,与其他场馆相比,不论是精心准备的小礼物,还是优美精致的茶席,在台湾馆,游客领略到更多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到我家喝杯茶”的台湾人文风情。

世博寻茶第三站

宝钢大舞台

“来了您呐,里边请!”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4)

本届广州茶博会因应规模扩张的需要,将告别多年举办地中洲中心,于12月23~26日移师至亚洲最大专业展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隆重举行,迁移后展会总面积近50,000平方米。展会参展面也遍及中国乃至世界的产茶区,来自云南、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广东、广西等中国内地20多个省市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印度、斯里兰卡、越南、马来西亚、肯尼亚、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茶业企业都带着各地的特色茶品,百花齐放竟相峥嵘。铁观音、大红袍、普洱、藏茶、广西六堡茶、广西白茶、湖南伏茶、正山小种红茶、滇红、祁红、广东单丛、四川雅安蒙顶黄芽、中国台湾冻顶乌龙、中国台湾阿里山高山茶、贵州都匀毛尖、安徽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浙江西湖龙井、印度阿萨姆、锡兰红茶、越南红茶、越南河江黄茶、木州雪山茶、马来西亚老茶等;以及来自江苏宜兴的紫砂壶、江西景德镇的陶瓷茶具、中国台湾的茶具、日本的老铁壶老银壶、韩国的茶具、西方创新茶具、各式茶家具……。除了丰富的产品,可以发现属于中国的优秀茶叶品牌正全面涌现。

场馆规划方面,大会已根据展品类型分设品牌企业馆、中国及国际展团馆、普洱茶展馆、茶具及茶文化展馆、综合馆五大专题展馆,大大方便专业买家及一般消费者的参观和采购。品牌企业馆是中国及潜澳台茶业界品牌企业专区,大腕云集;中国及国际展团馆由中国内地及各国著名产茶区组成,品尽天下名茶;普洱茶展馆沿袭了华南观众对普洱茶的偏爱,众多优秀普洱茶企业、老茶新茶共聚一堂;茶具及茶文化展馆内陶、瓷、竹、木及玻璃茶具备式其色,紫砂文化独树一帜;综合馆是各类茶饮品、食品、茶产品的大观园,促销和购物的天堂。

大会一如既往地策划了贯穿产业生产、流通、终端各环节的主题活动,同时重视文化内涵的培养与传播,知识、趣味共冶一炉。精心打造的各地特色茶艺茶席、传统书画雕刻艺术、文化讲座与长廊等活动,共同勾画诠释出这块中华瑰宝的无尽韵味,为行业人士和其他与会者在采购以外带来丰富的精神收获。

看今朝,知来年,一直被喻为茶市温度计与风向标的广州茶博会,今年焕然一新全面升级将会出现什么惊喜,今年茶市总结,明年有何走向,部即将揭晓,让我们在期待中前行吧。

大合唯一指定纪念茶:云南下关沱茶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5)

祁门地处黄山西麓,与江西毗邻,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祁门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是“中国红茶之乡”。

祁红博物馆选址在此可谓顺山得水天时地利,展馆本身与祥源茶业生产工厂相邻,生产的厂房不仅仅可以用来生产还承担着博物馆的活态展陈功能,使得游客在参观完博物馆对红茶有一定认识以后进入工厂参观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本馆占地面积6632平方米,建筑面积4164平方米,包括祁红博物馆、多媒体报告厅、世界红茶展览厅、茶艺厅以及藏品库、贵宾室、庭院、水池等配套和景观。其中,祁红博物馆的建筑分为两层,一层布展面积1184平方米,二层布展面积1296平方米。

设计思路与理念

1.空间环境的衍生

“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引发人持续性思考的空间设计,我们尝试借助着红茶博物馆本身新徽派建筑的风格延展进空间设计内,达到里外设计的互相融合。”

建筑其实也是一种环境,而建筑置身环境之中亦创造一种新的环境。它是人文思想与外部环境的融合以及向内部的延伸,建筑本身也是组成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当代建筑设计已从单纯追求体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到更多的强调室内外的空间交融和不同层面的空间穿插以及对人性化空间的创造。建筑始终是组成环境的一部分,建筑设计首先是外部空间环境的衍生。

2.传统文化的衍生

建筑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建筑总是镌刻着各个时代文化的深深烙印。所以我们常说“建筑是活着的历史”,而失去了文化特色的建筑就如同失去了灵魂的肉体,看上去毫无灵气可言,因此在现有建筑精神上如何继承和发扬当地特有的人文特质并使之融入到现代空间创作中,是本项目前期设计思考的重点。

设计的手法和过程

1.总体思考

我们通过分析和调研基地周围建筑环境,深深的感受到徽派建筑的精巧和清秀朴实的美感,小桥、山泉、粉墙、黛瓦等江南民居建筑特有的元素符号,都在这里很好的保留着。而基地本身的建筑形式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徽派建筑。因此,我们认为设计的起点应该是传承周围的建筑和人文文脉,同时尊重自然、协调环境与原有建筑本身的特色也是重要任务之一。从整体环境出发,我们以现有的馆体建筑为出发点,该建筑总体布局采用依山就势,与自然背景取得了有机的联系和协调。所以对于空间形态设计的考虑我们本着“宜整不宜碎”的原则,将空间的布局与功能分区以块状划分。

2.空间设计思考

(1)内容布局上,我们考虑以时间为经,展示祁红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空间为纬,展示祁红茶从祁门风靡全国,远播海外。以茶文化、茶工艺(科技)、茶产业、茶经济为核心观察点,古今统筹,雅俗共赏,力求把它打造成为弘扬祁门红茶历史文化 , 宣传祁门红茶产品的专题博物馆。

(2)空间设计上,我们主要以现代设计为主,兼容徽派元素,祁门红茶出自徽州,茶文化沾染了浓郁的徽州文化气息。作为祁红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设计,也应反映地域文化特色,从徽州建筑室内装饰文化中提炼设计元素,打造独一无二的空间环境。

(3)展示技术上,传统性和现代感兼具。兼用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手法和前沿的科技展陈手法,最大限度地突显主题内容为原则,却又创造出闲适高雅的整体氛围。

结语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6)

元泰红茶屋的展位在文化中心副一层帝芙特国际茶文化园里,其右边是上海天坛茶业,左边是鸣龙茶业,对面是帝芙特做的立体花草茶包。这一层展馆里最特别的地方是中心的一块区域,差不多有3个标准展位大小。这片区域是被福建省茶叶学会包下来的,分给福建的小茶企。因为小茶企大多数都不能全程参与世博展示,因此就分成3个月一周期,两批茶企轮换参展,这样能充分利用资源,让更多的茶企走进世博。东南收藏家协会也在这里举办过“品茗论壶”紫砂专题活动。

小庄在元泰红茶展位上做的是接待游客、推荐并冲泡茶品的工作,和另一位同事小刘一人一天轮着上班,每天早上9点要到展位上打扫卫生,整理好泡茶器具,摆放好产品,10点左右游客陆续进来,然后泡茶、给客人介绍产品。客人走后及时清洗茶具,一直重复着这些工序,直到晚上9点闭馆之后才坐地铁回到住处。

世博文化中心里每天来往的游客要比那些热门国家馆少,但也不乏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游客。小庄粗略统计一下,外国游客要占中国游客的三分之一。通过半年来和老外打交道的经验来看,小庄觉得和外国游客交流要先从知道对方口感喜好入手。见到对中国红茶感兴趣的老外。小庄便会先问他们喜欢什么样口味的中国茶,浓的还是淡的?用选择题式的询问可以直接而且快速获得答案。然后再根据对方的描述来推荐适合的茶品。如果遇上那些想要喝清淡高香的茶,可以直接把他们带到旁边鸣龙茶业或者对面帝芙特去试品绿茶和乌龙茶。

小庄说,不用对老外介绍太深奥的东西,直接把卖点告诉老外即可。而元泰的卖点就是有18款来自全国的红茶,几乎把中国各地的红茶都收罗到一起。这也是极为难得的。有些老外会好奇地反问小庄这里是否真的有18款红茶,甚至要点算一番。大部分外国客人就是因为这样被吸引,然后驻足品尝。还有一点让小庄特别自豪,每一个坐下来品尝红茶的老外都会被冲泡的过程深深吸引,这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且极具魅力。小庄边冲泡边把每个步骤都告诉他们,比如温杯、闻香。到了最后把茶冲泡出来盛在玻璃杯里递给他们的时候,他们满脸神圣,对杯中之物格外珍惜。每一次续杯。老外都特别有礼貌地对小庄说“谢谢”,小庄便把叩手礼教给他们,用指尖在杯子旁边轻敲两下就是向为你斟茶者表示感谢,这也是中国茶桌上很常见的礼节,老外知道之后都忙着现学现用,喝茶的气氛显得特别融洽。

有两个老外分别来自西班牙和法国。他们是朋友但平时很少见面,这次两人把见面地点直接约在上海世博园里。他们逛到元泰红茶的展位,小庄先后请他们品尝了贵州黔红和正山小种。也许是先入为主,他们都表示更喜欢黔红,也因此爱上了中国红茶。这次中国茶缘让他们和小庄成了好朋友,现在还通过电子邮件保持联系,聊的最多的话题还是关于中国红茶。

小庄在招待游客的时候也常常收到一些有趣的礼物。有一次是两个日本女人带着一个翻译,小庄穿着旗袍给她们展示红茶茶艺,冲泡了“政和工夫”和“滇红”给她们品尝,这两款红茶带着花香,她们很喜欢。为了表示感谢。其中一个日本女人送给小庄一串精致的挂饰,另外―个因为事先没有特别准备礼物就找出一枚五日元的硬币给小庄作纪念。后来她们同时看上了元泰的一套玻璃茶具,但是只剩最后一套。这对日本朋友很有礼貌地相互谦让了很久,小庄灵机一动,把正在使用的那套茶具冲洗干净送给她们。她说,日本客人那种谦虚敬让的礼节特别能感染身边的人,可以看出她们是发自内心对中国茶的喜欢,无论如何也要满足她们的愿望。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7)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8-137-03

Abstract:From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the paper illustrated surperi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nd unique quality of Huangshan tea. Huangshan te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Taking the ecological experience of tea and the research of Tea Museum as an example,the paper studied th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tourism in Huangshan,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s of tea culture tourism.

Key words:Huangshan;Tea resources;Tea culture tourism

茶业是黄山的传统特色产业和农业支柱产业,作为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的原产地,黄山市不仅是产茶大市,还是新兴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正向其他产业全景化、全覆盖推进融合,茶产业和旅游业开始了相互渗透。茶文化的独特价值已经在旅游业中得到体现,茶文化旅游正在成长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形式。

1 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1.1 黄山茶生态环境优越,品质独特 明茶学家许次纾《茶疏》语“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黄山市地处皖南丘陵,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貌和适宜的气候赋予了黄山市迷人的自然生态。黄山市境内群山环立,壑谷幽深,岭谷交错,溪水回环,山涧潺潺,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卷。茶园一年四季云雾飘绕,茶绿林翠,景色宜人,茶林郁郁葱葱,漫山遍野,小桥流水、徽派古建筑掩映其中,令人陶醉。

自古名山出名茶,黄山的灵山秀水孕育了冠绝古今闻名中外的黄山名茶。“黄山毛峰”外形微卷,状似雀舌,银毫显露,绿中泛黄,滋味醇甘,香气馥郁持久,韵味深长;“太平猴魁”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色泽苍翠,兰香高爽,滋味甘醇;“祁门红茶”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门香”闻名于世,是红茶中的极品,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徽州松萝”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历史名茶还有“老竹大方”、“白岳黄芽”、“屯绿”等。

1.2 黄山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1.2.1 茶史 作为传统产茶区,黄山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见载于唐陆羽的《茶经》,茶圣陆羽把全国分为8大茶区、43个子茶区,歙州列在“浙西“茶区,歙州是徽州的前身,由原来的新安郡改名而来。明《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道出徽州茶叶重新崛起,今休宁松萝山的一株古茶树,经专家鉴定,树龄在200a以上,印证了松萝茶乃至徽州茶横贯几个世纪的年华[1]。祁红、太平猴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见证着黄山名茶百年的辉煌。

1.2.2 茶诗“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源。中国是茶的故乡,诗的国度,历史上有关黄山的茶诗佳作迭出。“茶话略无尘土杂,荷香剩有水风兼”(方岳,祁门人,南宋文学家、诗人);“汲得名泉水,来烹松顶茶”(《松萝试茗》明程嵩明);“袖中小筐贮名茶,…旋炊鲜火整茶器,小盏细既亲涤洗。松声蟹眼火候良,灵草之性乃无并。”(歙人汪士慎,扬州八怪之一)“最爱晚凉嘉宾至,一壶新茗泡松萝。”(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春风春日采新茶,生产徽州天下夸。祁红屯绿好姊妹,淡汝浓抹总无瑕。”(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1964年来黄山作)这些茶诗吟明泉、咏煮茶、赞茶功、歌茶人[2],是黄山茶业发展史瑰丽的一章,也是茶文化长廊中的重要组成。

1.2.3 茶俗茶礼 油盐柴米酱醋茶,徽州人爱喝茶,各种习俗都离不开茶。如大年初一早上要喝“发喜茶”,茶点佐茶必不可少,茶点用精美的果盒盛装,果盒在黄山市各地的叫法也不同:休宁叫“春盒”、祁门叫“桌汇”、歙县叫“茶盆”等,整个喝茶的仪式非常隆重,有大吉大利之意,故又称“利市茶”。家庭若遇不吉之事,讨7家茶饮用,便可化吉,称为“神茶”[1]。茶礼更是丰富多彩,一个徽州人的完整人生必定是以茶为礼的一生:从呱呱落地起就要接受茶的洗礼,婴儿出生3d要用茶水洗澡(洗三朝);满月要喝“满月茶”;儿童周岁要喝“周岁茶”;读书要喝“启蒙茶”;拜师要奉“拜师茶”;结婚茶礼更是丰富,称之为“三茶六礼”[1],因“茶不移本,植必生子”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茶叶伴着人生走,人生因茶而多姿。

1.2.4 茶歌茶舞 黄山茶与民间歌舞有着不解之缘。如茶戏,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以祁门采茶戏为代表,又称黄梅采茶戏,反映了茶乡人恋茶惜文的心理,著名茶师胡浩川先生执笔的《天下红茶数祁门》尤其值得一提。戏以改良场的历史史实为背景,以祁红的采制工艺为内容,宣扬了祁红品质优异,冠盖中华,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将祁门红茶生产到加工的过程表演出来[3]。采茶扑蝶舞是祁门独有的茶舞,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扑蝶舞原称扑蝶灯,表现的是一群采茶姑娘在采家茶时被身边的彩蝶所吸引,因而丢下茶篮而去扑捉彩蝶的情节,唱词为一年里10个月的花名和农事,以方言演唱,浓郁的乡土气息唱出了茶农的喜悦,折射出内心深处对茶的眷恋[3]。

1.2.5 茶书 茶文学作品提高了茶叶的知名度,其本身也是旅游资源。2006年黄山市知名茶学者郑建新著《徽州古茶事》,茶寮声细氤氲远,道尽徽州古茶事。201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名优茶系列丛书就包括了《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松萝茶》。丛书内容翔实丰富,文字优美,史料珍贵,雅俗共赏,颇具艺术鉴赏价值、专业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较早2006年郑建新、郑毅合著《黄山毛峰》道出了”黄山天下奇,毛峰悠韵长,珍品巧制作,泡饮得真谛,美誉天下传”。2014年《天下祁红》以祁门红茶创始人余干臣为原型,以清末民初中国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徽州儒商余干臣一生的传奇经历。小说获安徽省首届长篇小说精品创作工程作品。2015年是太平猴魁获巴拿马金奖百年纪念之年,吴兴华所著《百年猴魁》付梓出版,猴魁之味,猴魁之趣,猴魁之韵,猴魁之奇,无不跃然于字里行间。

2 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2.1 依托优越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茶生态体验游新路线 农业部于2016年3月28日了以“早春到乡村去踏青”为主题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在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计219条涵盖60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中,其中黄山区踏青、采茶、赏春天3d游,歙县休闲养生3d游等黄山市3条线路入选。生态旅游、茶文化旅游正成为黄山茶产业发展亮丽一章。

2.1.1 谢裕大唐模旅游观光茶园 茶园空气新鲜、景色怡人、广阔茂盛、恬静自然,与周边古朴的人文景观相互辉映,成为摄影写生、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示范茶园基地内可为游客提供茶叶采摘体验,让游客们轻松体验茶叶采摘的乐趣,同时,茶园内具有多年种茶、采茶、制茶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游人详细解说种茶、采茶、制茶的方法和制作工艺,让游人在享受采茶之乐的同时,更贴切地了解徽茶文化。

2.1.2 歙县璜田乡蜈蚣岭村梯地茶园 歙县璜田乡蜈蚣岭村6.7hm2梯地发展成集中连片的茶园,浑然一体,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高山石砌梯形茶园。层出不穷的山间梯田所营造出的美丽画面,成为摄影爱好者追随的对象。郁郁葱葱的高山茶园中18株白茶树,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梯地茶园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是蜈蚣岭人“农业学大寨”的见证,2012年“蜈蚣岭梯田及大队部旧址”已被安徽省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

2.1.3 黄山区茶乡风情游 黄山区以多个著名茶产地为“点”,适时推出了太平猴魁核心产区“茶道寻源”之旅、环太平湖“寻茶世外桃源”之旅、环黄山“茗品茶忆”之旅等3条茶乡风情游线路[5],串“点”成“线”,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茶商前来赏茶艺、听茶歌、闻茶香。每当春茶采摘季节,到黄山区茶乡来观光摄影、体验茶家生活、购买优质茶叶的游客络绎不绝,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成为促进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2.2 以历史名茶为基础,形成“茶叶博物馆+研学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茶叶博物馆是弘扬茶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传播茶文化的载体之一。近年来黄山市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了一批集历史文化、制作演绎、茶艺表演和旅游纪念为一体的茶叶博物馆、文化楼等茶文化展示中心,丰富了茶产业内涵,旨在提升茶文化价值,不断形成“茶叶博物馆+研学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2.2.1 谢裕大茶叶博物馆 谢裕大茶叶博物馆,2008年4月由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面积

3 500m2,按徽派风格建造,通过丰富详实的收藏展品和历史文献、文物展示了黄山毛峰茶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谢正安历经艰辛、数年耕耘创制出具有独特样式与品质的毛峰茶,被后人誉称为“黄山毛峰第一家”的历程。是首家以弘扬黄山毛峰茶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茶叶博物馆。

2.2.2 太平猴魁茶文化博物馆 太平猴魁茶文化博物馆(体验中心)2015年12月在徽茶中心屯溪正式开馆,展馆面积900m2以上,由“黄山六百里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展馆以直观实物展示太平猴魁柿大茶的优良品种;以制茶器具加上图文说明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太平猴魁加工制作技艺;以器具陈列展示,以实物反映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伟人与猴魁的经典轶事和对太平猴魁历史文化的展示讲述了太平猴魁走出深山迈向大城市进而步入国际舞台的发展历程,成为展示太平猴魁悠久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2.2.3 中国祁红博物馆 中国祁红博物馆位于祁门红茶原产地,由祥源控股集团投资兴建于2015年7月建成,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是目前安徽省规模最大的茶叶专业博物馆,分“千年一叶、神奇茶境、精工细作、风云际会、蜚声四海、红色梦想、品饮时尚”等7个展厅,重点展示了祁门红茶深厚的历史文化脉络、优异品质形成、名扬四海盛况和祁红科普知识。馆内设资料茶史馆、茶艺馆、表演车间等,是一个集采摘、加工制作、品茗、采购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旅游休闲度假区。

2.2.4 黄山松萝茶文化博物馆 黄山松萝茶文化博物馆是2012年由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山市松萝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承建。该馆以传说、故事、文献、史料演绎松萝茶的养生保健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通过珍贵史料、图书档案、文学作品、群雕模型、情景再现等展陈手法,重点展示了徽茶及松萝茶的发展过程和悠久文化;松萝茶在中国茶界的大领先地位以及松萝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历史轨迹。是一座典型的将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的专业展馆。2014年黄山市旅委公告,正式批准黄山松萝茶文化博览园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黄山茶叶博物馆的发展与黄山旅游业的发展融合度高,使得茶业与旅游业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无疑有利于徽茶文化与徽文化的弘扬和传播[6]。茶博馆为旅游者提供大量丰富的茶的科普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提高文化修养,使游客从中得到感悟与升华。

3 加强茶文化旅游人才的研究和培养

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对人的精神熏陶,茶文化旅游重视的是游客的精神体会,它需要导游人员的适时引导和深入讲解。因而,加强大众茶文化修养,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实现茶文化与旅游完美衔接,是成功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关键所在。

3.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做好茶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有着天然的渊源,将制茶工艺开发成旅游产品,既可以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业发展,又可作为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中国主要茶类制作工艺能够从文化遗产的高度被重视和保护,不仅日渐成为传播茶文化、丰富大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必将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目前黄山市众多名茶已经列为传统茶叶制作技艺项目,其中部级: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省级:绿茶制作技艺(屯溪绿茶、松萝茶)、顶谷大方。手工制茶技艺是我国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的一个特殊技艺,原黄山茶校的学生代表全省参加首届全国性的比赛就获得了金、银等奖项;歙县的安徽省行知学校作为省赛基地近几年承办了省职院校的手工制茶技能大赛,对于黄山产茶大市来说,这项非遗技艺不会因为机器而消失,做好茶文化的传承,黄山茶人理应担当。

3.2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打造茶文化展示中心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黄山市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利用黄山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徽文化灿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黄山茶产业优势,正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的茶文化旅游复合型人才,服务于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学院积极与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联手打造茶文化展示中心暨实训中心,中心的成立旨在为年轻的茶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院内成立“裕大茶社”,邀请知名茶专家郑毅老师开展茶文化知识讲座,通过介绍徽茶文化知识,分析茶与旅游、茶与养生等问题,对茶社进行推介。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茶文化知识,让在徽州文化熏陶中的年轻人更加熟识、喜爱并传承茶文化,带动地方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旅以茶名,茶以旅兴”,黄山茶业资源丰富,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对促进黄山茶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建新.徽州古茶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2]郑建新.黄山茶诗[J].农业考古,1998(12):143-146.

[3]程启坤,郑建新.祁门红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113-114.

[4]朱生东,李德明.徽州茶文化遗产资源及旅游开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4):126-130.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8)

走进位于成都大邑县的安仁古镇,黑色的老爷车在窄窄的石头街巷内穿行,巷内随处可见“洋马儿”“洋火”等颇具年代感的店招;坐上款式别致的有轨电车或是黄包车,前往刘文彩公馆找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记忆……

安仁古镇,地名“取仁者安仁之意”。始建于唐朝,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时期,尤以民国年间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建筑最多,风格是中西式样结合。庄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造就了安仁镇特殊的建筑风貌,被称为“川西建筑文化精品”。目前在安仁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街区及庄园住宅古建筑群,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有保存民清时期的对外开放的刘氏庄园群、刘湘公馆等古公馆27座;有红星街、树人街、裕民街3条古街;原公益协进社址的小洋楼、原文彩中学的安仁中学和钟楼等。中国博物馆学会于2009年正式授牌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安仁也成为中国唯一以博物馆小镇命名、以文博旅游产业发展立镇的文化镇。

三条老街成一线

大块石头砌成的欧式建筑站在街道两旁,安详的老人坐在厚实的木门前,青石板的路面已经被行人的脚步摩擦得有些光滑,叮叮当当的响铃声是有轨电车驶来的声音。

安仁小镇的树人街、裕民街、红星街这3条街,它们修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当时安仁镇的核心区域和商业中心。整个片区共有14个各具特色的公馆建筑,安仁中学、星廷剧院、袍哥楼、万成堰纪念碑、九大碗茶馆等罗列其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川西古镇风情画卷。

坐落在老街的8座老公馆根据其不同风格、布局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有茶厅、客栈、会所、展室等,供游客休憩、参观。

游客泊车于“安仁接待站”后,可穿行于“安仁老街”领略“洋马儿”“旗袍铺”的韵味;可以欣赏“星廷剧场”的别致;可以歇“高明轩”的屋;喝“陈月生”的茶,吃“九大碗”的餐,品“红星街”的小吃……

穿过树人街、裕民街,来到“刘文辉”公馆——现在的电影博物馆。漫步于“安惠里”的曲径,向南可到达“刘氏庄园”,电瓶车可以带游客去迎宾路以南的“建川博物馆聚落”,为游客设置一条完整的线路,即“安仁老街”—“刘氏庄园”—“建川博物馆聚落”。

刘氏庄园探往昔

刘氏庄园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地主庄园,占地面积7万余平方米。老公馆现名“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其布局错综复杂,曲折幽深;新公馆现名“川西民俗博馆”,其配置对称,主次分明。庄园建筑为高墙深院封闭式院落,山墙压顶,重门深巷,迂回曲折,宛若迷宫,充分体现了近代川西富豪之家的奢侈和排场。古镇上的古建筑群中,中西合璧的同庆茶楼、豪华迷宫般的刘元王宣公馆、小姐们看风景的刘体仁小独院,极具气势的刘湘公馆都是游客聚集地。

刘文彩庄园可用庭院深深来形容,曾经福极一时的人物的院落最为吸引人,其中人气最高的地方要数“收租房”的展览,还有“逍遥宫”,游人扎着堆向里面探望,走近才瞧到牌子上注释写着“逍遥宫,这是刘文彩同一些地主、官僚的太太、小姐玩乐的地方。花园内常人不得入内,由一名哑巴佣人在这里伺候他们。”细琢磨似乎有语病,刘文彩娶了5房姨太太倒是不争的事实。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9)

博物馆馆主杨育新现年54岁,是上海市收藏协会理事、汲古斋总经理。他从小就酷爱传统书画艺术,15岁时随哥哥离开父母,离开故乡,上山下乡到北大荒插队,虽然条件艰苦,但并未削弱他对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执著追求。这种文化积淀为他日后创办汲古斋,创办中国古茶器博物馆打下了厚实的基础。返城后,他在煤气公司担任工会干部期间,组织了集邮协会、书画协会、足球协会,并自任秘书长。1992年,领导让他带领一批富余人员搞三产,他在一无资金,二无场地的情况下,借当时福佑路古玩市场附近一间15平方米的店面办起了画廊,并请著名画家唐云题了“汲古斋”店名,从此开始了经营书画的生涯。孰料,正当他欲一展抱负之时,与他一起在北大荒战天斗地的“黑兄”,竟瞒着他以公司的名义向某企业借了130万元去炒股,及至发现又携款潜逃。从那年清明节开始,杨育新便沦为“犯罪嫌疑人”,历时两年半。当法律终于还其清白时,他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终究要失败。事后,他把这年的清明节定为“耻辱日”,请著名美学评论家邵洛羊在耻辱碑上撰写碑文,以告诫员工,并由此更坚定了搞企业文化的决心。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汲古斋已发展成占地1000平方米的大店,底楼有老宁波花板店、苏州永昌红木家具店、古玩店、上海艺术网画廊;二楼中国古茶器博物馆旁,辟有名人字画陈列室、书画家活动室、茶室、邓廷毅古陶瓷修复室,雕塑创作室以及王贻强、张国恩、周京生、高林等海上书画家工作室。还经常举办古玩鉴赏知识讲座,推出各类画展,上海市收藏协会更是经常借此风水宝地举行各类活动。汲古斋已成了沪上收藏界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正如汲古斋大门两侧的对联所云:“汲英咀华融四海名士,古玩真品飨五湖藏家”。他是杨育新以诚信为本,广交朋友,打造企业文化的真谛。十几年中,他先后组织唐云、吴青霞、邵洛羊等名家作品赴新加坡办展;组织钱君90岁寿辰艺术展,陆一飞、钱行健、毛国伦个人展;组织海上50位名家曹简楼、乔木、高式熊、钱行健、杨正新等首次赴京办展;为庆贺香港回归,组织海上十大名家程十发、王康乐、乔木、顾炳鑫、林曦明、颜梅华、刘旦宅、汪观清、陆一飞、王宏喜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盛大展览和“沪港情”大型画册首发式;与《新民晚报》《古玩宝斋》专版联合举办名家印谱征文活动;组织收藏爱好者随书画家、古玩鉴赏家赴徐州、龙泉、安吉等地进行文化考古之旅。进入21世纪后,他更是不遗余力地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程十发、周慧、韩天衡等数十名书画家泼墨试纸九龙云纹宣,徐昌酩百鸡图展,军旅画家郭德照首次国画展,颜梅华书画展,以及全国首创的保真拍卖会。对于这一切,杨育新解释道:“一个文化企业,必须要有企业文化。我的宗旨就是要打造一个‘北荣南汲’的局面。”

也许是日久浸淫于中国传统文化,杨育新结识了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著名书画家孙仲威,两人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把壶言壶。一个是为匡正民族茶文化历史的使者,已收集了100多件中国古茶器;一个是以探寻企业文化为己任的儒商与收藏家。于是,两人在2000年成立了中国古茶器博物馆。在6次迁址后,中国古茶器博物馆终于在汲古斋生了根。

当人们步入汲古斋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程十发先生题的“中国古茶器博物馆”匾额,字体苍劲、古朴。50平方米左右的展馆内,靠墙而排的是12只仿明式红木立柜,还有一件2平方米左右的平面橱,里面陈列的120余件各个朝代的古茶器,大多来自孙仲威的捐赠。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两代,林林总总,绵亘2000多年,有春秋的、战国的碾,钵、汉代的灸鼎、晋代的茶(gs),也有唐代的青铜扬勺、宋代的茶罐、元代的茶碗、明代的茶碾蔚为大观。材质从银、铜、铁到陶瓷,几乎囊括了中国古茶器的全部形制。平面橱上方还张贴一幅图文并茂的古茶器探微图,有茶臼、五管瓶、铁碾、青铜扬勺和药茶,其中,铁碾的注解:是碎茶的工具之一,茶碾似船形,有一车轮形“堕”,堕中心穿轴,以便于手推或脚踏,早期还有石碾、铜碾、瓷碾等。五管瓶的用途是东晋时代饮茶时,将擂好的芝麻、花生、核桃、松子等粉末,分别装在小罐中,逐一放在五管瓶上,任客人随意选用。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篇(10)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为人们描绘了一个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理想王国。在上海世博会,湖南馆便塑造了一个梦幻版的“都市桃花源”,它吸引了近千万名游客来此留连,成为人气最旺的省市区馆之一。不过,湖南馆里除了令人魂牵梦萦的“世外桃源”之外,还有让不少爱茶人心驰神往的湖南黑茶。

就在这个“人间仙境”里,有两位身着绿领白衫、粉红中裙的茶艺师特别引人注目,她们一个叫白丽君,是主泡;一个叫蔡高凡,是副泡,二人年纪相仿,合称“小白蔡”,正合谐音“小白菜”。在历时6个多月的世博会期间,“小白蔡”每天都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认认真真泡好每一道茶,泡出湖南黑茶的“天真味”,并耐心地为游客介绍湖南黑茶以及黑茶文化。“桃花源里每天都是人流如织,大家基本都冲着‘仙境’和黑茶来的。”白丽君说。据蔡高凡回忆说,当时她们茶艺表演和免费奉茶是每小时一次,有个德国游客为了喝到这一杯黑茶,足足在湖南馆里等了2个小时。等到她们开始奉茶的时候,他迫不及待地站到了泡茶桌前,从她手里接过茶,很陶醉地闻了闻,然后细细地啜了一口,接着又闻香,那模样就好像生怕一下子会喝完似的。“他喝完一杯,嘴里啧啧作响,似乎还意犹未尽,后来我们又给他斟了一杯,看得出他十分地高兴。”她微笑着说道。

除了老外,湖南馆里还曾来过一位重要的来宾,他就是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宋先生的祖籍在湖南湘潭,他对家乡的黑茶自然是情有独钟。“那天刚好是世博会开园首日,宋先生及其夫人在省领导的陪同下,顺着‘潺潺溪水’走进桃花源里。他当时穿着深蓝色运动外套和米黄色休闲裤,看起来很和蔼可亲。”白丽君说。宋先生与其他游客相比很不一样,他一边看着巨型‘魔比思环’的潇湘美景,一边品着刚泡出来的黑茶,脸上明显流露出欣慰与自豪。“宋先生在为湖南馆挥毫题字的时候,还特意在落款上写下‘一个骄傲的湖南人宋楚瑜’呢!”

从姚晨到潘基文

上一篇: 语文的教学过程 下一篇: 高中统计学知识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