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示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8 01:11:56

博物馆展示设计

博物馆展示设计篇(1)

2形式和内容

不同类型的展览内容决定展示设计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评价一项陈列展示设计时,人们往往只从艺术感受的角度上加以衡量,而它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于不同的展览内容,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手法,借用艺术规律及美感法则来高度概括表现内容,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创造出不同的审美感受。如抗日烈士纪念专题展览,其展示设计表现的宗旨是纪念先烈,通过烈士事迹向广大观众进行中华儿女抗日革命传统教育,这样的主题内容,展示设计表现形式应力求庄严、肃穆,使观众对烈士产生缅怀和敬仰,对日寇的憎恨。举办改革开放建设成果的展览,其展示表现形式应追求新颖、明快,给人以气象恢宏、琳琅满目、国富民强的感受。以上两类展览,虽审美感受各异,但表现形式与内容相互交融,形成合力,充分体现出形式是内容的本身携带、不可分切的载体。展示设计艺术的外表形式是内容的集中体现,它们是“形”与“质”的关系,相互呼应,内外交融,外在表达形式始终围绕着内容而展开。

3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一种最具表现感情的视觉语言,是人们认知世界,辨别、突出物像的重要的物质条件。在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中,一方面色彩能创造各种情调和气氛,影响人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对展品、展览环境起到烘托的作用。经验证明:科技展览宜用蓝色调,农林展览多用绿色,而文物展览应采用宁静的浅灰色,回避大红大绿等强烈刺激的色彩。文物展览的色调应让观众处在清净的浅色环境中,减少视觉疲劳,眼睛与大脑产生一种平衡,思绪平稳,在肢体放松的状态下平静地观摩、体会展览内容。另外博物馆的实物展品,如陶瓷、青铜、玉器、竹木牙雕、名人字画等,在灯光下器物阴阳两面,展示在灰色背景上,受光处比背景色亮,阴影比背景色暗,更显得立体、清晰,视觉突出,可抓住观者目光,让观众在清晰、厚重、丰富、耐看的环境中阅读文物,走进那一段段深远的历史。

4采光与照明

光是一切发现、感知物像存在的视觉基础条件,展览设计创造空间、改变空间、优化空间,都离不开采光。展示设计所用光源来自两种:一是自然光,二是人造光。自然光是以太阳照射光形成的光环境,光线随着地球转动与太阳之间的变化而变化。展厅内一般多在朝北方向采用自然光,它变化较少,柔和。人造光是以电灯形成的光环境,利用各种发光灯具,依据需要调节设置,达到预期照明效果。目前国内外博物馆常用照明方法,有基本照明、装饰照明、慢射照明等。主要照明手段有直接照明、间接照明、重点照明等。

4.1直接照明

直接照明,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照明手段,常用吊灯、吸顶灯、导轨射灯等,90%以上的电灯光可得到充分利用。可在展馆的大厅中央,主要通道及大件展品顶部用直接照明,它光线分布广,没有遮光角,但直接照明的亮度需合理,要依据展厅面积、层高、照射物而定,一般照度300勒克司为宜。光照太强,一方面使观众眼睛疲劳,另外对文物也会造成损害,尤其是文件、书刊、丝织、竹木牙雕、漆器等容易产生褪色变质。光线弱了,展厅内视线不清,达不到展示的预期效果。

4.2间接照明

间接照明,是把灯光投向顶棚或墙面,形成第二次光源,在展厅吊顶、隔断、地台、展台底部、展板侧背面,让灯的光线由内向外发光,这种照明光线扩散性极佳,几乎没有阴影,也不会出现炫光,光量适度,光质柔和。在布展时,应量身设置,根据展品的不同类型及所处位置,采用不同亮度和不同色彩照明的辅助与主光源组合使用,构成展厅具有层次变化的光环境。间接照明方式是国内外博物馆主要采用的方法,其特点是烘托展厅内部造型结构、突出展台、展架,为展览主题服务,渲染、营造展览环境的艺术气氛。

4.3重点照明

重点照明(俗称局部照明)是采用较强灯光投射展品的突出部位,形成特写效果,有较强的立体感、存在感,这样的灯光配置,针对性较强,主要用于展览中的代表作品。如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元代青花瓷器《凤首扁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代和田玉雕摆件《大禹治水玉山子》等均采用了重点照明手法,表现出实体与虚空相辅相成的形态,成为照明范例中的经典。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重点照明时,要注意投光方向与立体感的塑造,顶光、顺光、逆光组合投放,并在灯具前加装滤色片,过滤紫外线,控制炫光。还要对展台间距、尺寸实地考量,适当拉开距离,松紧适度,主次分明,同时弱化展台周边光照度,方能展示出视觉突出、一花独放、众星捧月的艺术佳境。

5经典与创新

近期,在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东周时期的(公元5世纪)青铜《花口饕餮耳铜壶》让人眼前一亮,完全透明的玻璃展柜,衬映着红斑绿锈的青铜壶造型。壶身精美的浮雕纹饰,在浅灰色背景下清晰可见,美不胜收,周围置色灰淡,只有微弱光线投射在展柜底部及展板侧背面(属间接照明),地面铺深色阻燃地毯,顶棚网架漆黑,一束光柱垂直投下,犹如探照灯光(属重点照明,也称局部照明),顿显展台明亮清澈,表现出展示空间的通透与灵秀,消除了文物与观众的隔阂,展现出一个全新的意境享受。青铜器古朴厚重、威严神秘气氛仿佛把人们带到遥远的历史时空……细心观摩,悟出设计者的匠心独具:先是展示空间配置得当,透明的玻璃展柜放在相对独立的位置,重点突出;再采用重点照明、间接照明手段,光照主次分明与宁静的浅灰色背景衬映;造型优美的青铜壶似与人们互动交流,向观众传播历史信息,营造展示气氛的文化语境。将物质转化成人的感悟,产生相应情感,让人触景生情、由物及我,让观众得到美的熏陶与心灵的震憾,怎能不让人赞叹?这青铜器与展台相映生辉,光与色的舞动,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视觉盛宴。此设计体现了展览效果背后的构思创意,成为国家博物馆展示的创新杰作,为业界提供了研习展示设计的模本范样。人们驻步于博物馆展览的展台前,在柔和灯光的辉映下,凝视着文献、图片和精巧秀美的展品时,仿佛历史往事呈现于眼前,不时掀起一阵阵波澜。这就是展示设计艺术的“移情”魅力,也是设计师的艺术修养之体现。设计者将观众的审美意识即时情感输入设计语言之中,通过展览艺术策划、空间分割、色彩、展具、照明等设计元素营造的展示艺术气氛,在人们心中留下“神与物游”的情感,创造出物我交融、深入思索后的艺术境界。在快餐式会展文化充斥的今天,独特的展示设计艺术更能带来视觉和精神的享受。感慨之余,也应思考:作为现代展示艺术设计应如何借鉴、利用中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方法,构建展示创意表现风格的多元化,以改变博物馆展览风格单一,缺乏创新的陈旧局面,寻求与现代社会发展观相契合而又为大众所接受的展示语言,传递展览主题,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上的需求,形成我国展示设计表现风格,树立创新意识与现代文化兼收并取的观念,让展示总体规划和局部配置合理,表现形式与主题内容合二为一,色彩运用精准,采光照明手段科学,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发挥积极的作为。

博物馆展示设计篇(2)

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适当解决中小型博物馆展示手段单一、互动体验欠缺的问题

文物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对参观体验的要求也是随着时代背景而发生变化的。如果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只以文物为重,而不考虑观众与时俱进的需求,是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使用互联网终端就能获取原先必须要亲临实地才能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所获信息量之大、之快是过去无法想象的。博物馆要勇于面对网络化知识传播的冲击,改变传统的实体展馆单一形式,从20世纪传统定义中解放出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寻找崭新的解决之道,探索新的生存之道,考虑如何让实地参观博物馆成为不可替代的体验。对于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重拾博物馆学习的兴趣、加深参观记忆等重要问题而言,通过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模拟临场体验,获得令人印象深刻且难以忘怀的信息,会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数字时代,这对博物馆的发展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更为集中、快捷而高效的信息流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当代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表明,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展览方式和展示设计而言,更具多样性和设计性。针对实体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特点提出“扩增展示空间”的展示方式新概念。而增强现实则是当下一个奇妙的例子,增强现实技术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对真实场景有着更好的增强效果,能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场景融合到真实环境中,虚实融合,增强用户对真实环境的感知。由于用户与虚拟世界联系的同时,也未切断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交互方式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需求。基于图像识别的增强现实技术,目前在展示设计中应用比较普遍,将其应用于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展示中,将会扩展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它把相关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现实化、视觉化,让现实环境与虚拟内容进行互补、叠加,提供展品的全方位信息,增强观众在展品参观中的感受,提升数字化浏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感,为文物展示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欧洲、美国的一些著名研究机构在此方面展开了最早的探索和研究,2001年希腊多家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成立了联合开发小组设计开发Archeoguide系统,用于对希腊古遗址如太阳神庙的数字增强再现。瑞士日内瓦大学的MIRALAB实验室也在古遗址以及古代人物情景的数字化增强再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在2009年的SIGGRAPH大会新兴技术展示部分,MultimodalFloor(多模式反馈地板)的出现让人们更加深化了对这方面技术的认识。哥伦比亚大学开发的移动增强现实系统(MARS)为校园景观提供附加的多媒体信息,以便人们了解它们的历史。例如,早期的增强现实技术系统均采用桌面计算机或工作站作为系统运行平台,采用透视式头盔显示器作为融合显示设备。基于早期构架的AR系统限制了用户的运动范围,无法应用于户外环境。随着移动计算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网络和各种移动设备上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广泛,针对移动增强现实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也应运而生。

博物馆展示设计篇(3)

1995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永久机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前任馆长托马斯.P.E.霍文曾表明,博物馆拥有“巨大潜力,不仅能够促进现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且能够提升其质量,并实现社会卓越发展”。①在博物馆里,观众可以享尽自由时光——他们可以自由地在展厅里漫步或驻足,对某些展品一开始可能心不在焉,而后却猛地恍然大悟,可以自由顺原路折回、也可以自由放空、任意遐想,这一系列过程,就是与博物馆交流的过程。吉尔曼曾提出“当一个博物馆能够提供丰富知识让观众好奇时,才算真正发挥出了其全部作用。”

1.2博物馆的功能与发展

早在古代与中世纪时期,博物馆的雏形就已显现,那时期的博物馆可以称其为藏品储藏室和学习、研究之地;到了16世纪出现了两个新的词汇来表达“博物馆”:画廊、储藏室。然而这两类博物馆内的藏品几乎很少对公众开放,他们主要是王宫贵族、教皇和富豪的;17世纪末,博物馆开始步入公众生活;18世纪,人们还是热衷科学与自然法则,当时的知识分子希望在博物馆内收藏人类的艺术品、科学产物以及自然标本等。到了20世纪,博物馆不再局限于藏品,渐渐偏向参观者,衍生出了博物馆实践的研究以及针对博物馆参观者的研究。到了21世纪,博物馆观众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超越博物馆收藏的重要性,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沟通”也已被重视。现如今随着科技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参观者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了知识传播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这种变化不仅使观众获得了全新的参观体验,也增进了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沟通与交流。而物联网在其中的作用也逐渐显著。②

2物联网

2.1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缩写IoT)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通过物联网可以用中心计算机对机器、设备、人员进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对家庭设备、汽车进行遥控,以及搜索位置、防止物品被盗等(图1)。物联网一般为无线网,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连上网络,在物联网上都可以查到他们的具置和相关信息。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③,“物联网”的概念正式问世。报告中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

2.1物联网的作用

在未来,物联网将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及生活,包括改变我们自身。回顾历史,当我们看到互联网是如何影响现代教育、通讯、商业、科研、国家管理和整个人类社会后就会知道,物联网的发展将会超越互联网。而且毫无疑问,物联网将成为人类进步上的重要探索及阶段。物联网,可以称其为互联网发展的全新阶段,人类可以把大量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分配转换成各种信息、知识,甚至是智慧。从这一角度来看,物联网的发明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物联网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其缩小贫富差距的能力,它们可以将世界资源提供给更需要的人们,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星球并学会预见问题。物联网的作用可以说是无限的,在物联网时代,也许你的电冰箱不仅仅只有电冰箱的功能,首先它可以采集你的数据,根据你所储藏的食物,监测你的身体健康,并根据你的身体状态,给你提供合适的膳食菜单。我们可以理解物联网将“数据”传变为“智慧”。在下图中的金字塔中由4个层面: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有用信息的收集是建立在数据上。大量的数据收集会有助于揭示规律性和发展趋势。而当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化成知识。而最顶层的智慧便是知识加经验。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智慧却不会改变。而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源于最底层数据的收集。而物联网就是利用这种扩展数据的方式。数据容量的增长加之互联网传递数据技术的发展将帮助人类更快地向前发展。

2.2物联网与博物馆

曾几何时对于博物馆领域而言,物联网还是一个新兴事物,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运用了物联网技术。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中主要是运用在参观者获取展品信息及博物馆位置信息等相关信息。自从博物馆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后,参观者就可以根据自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导览服务,这样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的参观服务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和吸引更多的人流。对于博物馆来说,物联网的教育价值与商业价值在于它可以允许参观者通过其选择的智能设备直接与藏品交换信息。藏品中的对象作为藏品数据的保存者,并且也能与其他物件交流。不难想象,未来的某天,当一个参观者来到某个艺术馆时,便收到艺术家的做平展览位置的提醒,只因为参观者在其他博物馆曾经看过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一旦站在这幅画作前,一个微型传感器便会提供给参观者丰富、多层面的信息,提供购买该画作的复制品或3D模型的机会并送货上门,或者预定免费讲座的座位。所有这些只需拿起手中的移动设备一扫便可。

3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展示设计方面应用

时至今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已经基本可以在博物馆领域应用,国外的博物馆领域已经广泛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国内的博物馆物联网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与借鉴。

3.1馆藏管理

物联网中首当其冲的一个特点就是智能化的监控和管理。所以博物馆就可以利用物联网来进行馆藏品的智能化管理、运输、库存等。工作人员可以熟练地了解每个藏品的具置、收藏状态等。物联网的智能管理与传统藏品的管理相比,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时间以及人力。可以实时对藏品进行监控,遇到相应问题时可以及时处理。

3.2观众参观服务应用

(1)电子门票

随着社会人文的发展,部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观众人数会大幅增长,博物馆都将面临人流浪超负荷,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但是随着物联网与可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博物馆电子票的出现可以为博物馆带来诸多方便,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博物馆可以通过网站或发送二维码等方式,给观众提供购票凭证。通过将物联网的RFID技术与电子票及观众的移动手持设备相结合,即可实现博物馆内的观众定位。系统通过阅读器采集观众的数据,分析相应的人流量及位置数据,可以及时为工作人员提供信息作出相应的调整。

(2)指示系统

观众在参观博物馆中看得最多的毋庸置疑是展品,而其次就是博物馆的指示系统。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指示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引导环节,如何通过良好的指示系统来带领观众进行博物馆的参观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内置RFID电子标签的门票或观众的移动设备,可以全面感知用户的存在与位置信息,然后快速准确地对观众的位置进行数据分析,然后给观众制订一个准确,有效,亲切的参观路线,减少观众的观展障碍。

(3)多媒体导览系统

导览系统可以说是博物馆展示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单项传播展示已无法满足年轻人的口味了,他们所期待的是博物馆传播的多样性。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观众与博物馆的互动性与自主性的加强。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全面感知观众存在。通过RFID等物联网技术增强展览与观众的互动,并应用观众的移动终端将预先设定的服务推送到观众手中。美国技术创新博物馆是第一家使用RFID技术腕圈的博物馆,该博物馆认为这是参观了解博物馆的一种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样,参观者能够实现与展览之间的互动。观众还可实时查询自己的位置,回顾参观路线,获取最优路线导引服务,调整参观行程并选择需要的服务。同时当持有电子门票或手持设备的观众靠近展品,系统根据观众所在位置情况,触发功能模块,显示该展品详细的文字、语音、图片和动画等多媒体介绍资料,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其背景资料,使得科普、人文宣传更生动、更容易理解,知识更全面。观众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更轻松地查看展品名称、内容等信息。同时根据观众在博物馆内的当前位置分析,结合以往的参观数据及用户信息数据,给出观众独特的个性定制路线,自由参观展品,引导观众参观整个博物馆。

3.2展厅环境控制应用:

物联网的相应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和检测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通过物联网红外传感器技术的使用,得到当前文物所储存的湿度、温度等多项环境因素,以及参观过程中人流量及动向的变化,从而能够更好地针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及时采取一些相应的调整措施,使得文物储存的温度以及湿度等环境得到恢复,使得文物的保存有一定的保障,同时告诫工作人员展厅的人流情况等,对博物馆的人流进行相应引导。案例1:伦敦历史博物馆引进NFCRFID标签伦敦博物馆与诺基亚公司开始合作测试一套系统,通过该系统,NFC手机用户可以从馆内两处NFC标签处得到优惠券、展品信息、预约等信息。伦敦博物馆于1976年建成,里面珍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宝。当观众将手机贴近某些标签的时候,游客的手机可以自动连接到博物馆的Facebook主页或者是Twitter主页,在那里他们可以炫一下展品。观众还可以通过一些标签,浏览存储在博物馆文献中的艺术品照片,下载博物馆的乐曲等多项创新应用服务,这些服务功能的增加都促进了观众在参观中的体验感及获取信息的便利性。

博物馆展示设计篇(4)

关键词:

河南地方博物馆;展示设计;传播自博物馆存在以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追求的就是展品能够真实无误地陈列出来,而随着近年来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博物馆展品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陈列了,如何让观众在有限的参观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展示信息,成为了一个新的关注点。河南地区五千年的厚重历史留给了后人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本着承载本土文化、形成标志性地域特色的目的,河南地方博物馆也开始越来越注重历史信息与价值的传递。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策划展览时,博物馆有意识地将展品、展示设计和观众看作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全面考察展示主题、观众和展示设计三方面,推动博物馆展览的顺利进行。

一、展示主题

展品是展览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展览中,展品可谓是整个展览的灵魂。作为独立存在的对象,不同展品之间的背景信息和学术信息相对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孤立性,那么,在策展时,展示设计师就应该在彼此孤立且琐碎的历史信息中,截获一个适合的切入点,定位展览主题,进而收集展览所需信息,建立展览框架。定位展览主题在博物馆展示设计工作中占据着首当其冲的位置。在进行真正的展示设计工作之前,博物馆展示策划人员应该先从展览的展品和展示内容出发,进行展前的展品信息收集和研究,把握好不同展览的特点,为展览拟定深刻并具有辨识度的展览主题。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虢国博物馆,是建立在西周虢国墓地遗址基础上的一家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在经历了前后两次大型挖掘后,虢国博物馆共探明了以虢国国君墓葬遗址群及虢国夫人的墓葬遗址群为主的墓葬共252座,虢国地下车马坑10座,随墓葬出土各类文物约3万件。虢国博物馆是依托墓葬遗址建立的,墓葬和车马坑便是展示内容本身,因此在展品的位置陈列设计上十分具有局限性。那么,如何为博物馆划分展示区域,如何为各区域进行主题定位,成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根据墓葬遗址的发掘内容,虢国博物馆的展示策划人员在虢国国君墓葬遗址群及虢国夫人的墓葬遗址群的原址上设置了两个展区,作为该博物馆的主要展示内容,并对应将主题定为“国君觅踪”和“梁姬风韵”;车马坑也作原址保留,定为“车辚马萧”展区;同时将随墓葬出土的近3万件文物进行转移和二次展示设计,设置了“虢宝撷英”展区。在以上四个展示主题的基础上,博物馆方面又设置了一个总述性的展厅——“虢国春秋”,在该展厅中设计了图片说明、文案说明、壁画演示等展示方式,用以向参观者介绍虢国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及发掘现状。虢国博物馆就是在展示设计工作前,根据展示内容,进行了全局性的思考,对展示主厅进行了巧妙定位,使观众对展示内容一目了然。在为展示主题进行了准确定位之后,展览策划人员就要以展示主题为统领,为整个展览建立一个展览框架。展览框架,就是博物馆准备以怎样的方式将展品的故事讲述给观众。在梳理展览的故事框架之前,策展人员会收集到大量与展品相关的展示信息,然而在展览中,又不可能将所有的展示信息面面俱到地展示出来,如此,策展人员就要在建立展览框架时,区分出展览所需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以便给观众带来一个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张弛有度的展览。

二、博物馆观众

展示策划人员在进行展示设计规划时,不仅要从展品的角度出发,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展示设计形式,也要考虑到博物馆观众参观展品的意愿和理解展示信息的能力,使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真正做到为参观者服务。根据实地调查发现,河南地区的大部分博物馆都有意识地考虑到了参观者的需求,采取了参观者更易接受的展示设计方式,来传递展示信息。如今,许多博物馆采用“情境设计”的展示设计方式来加深观众的参观体验。情境设计是将信息寄予情景之中,使观众真正参与到展示中,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统一。在博物馆中进行情境类的展示设计,需要展示策划人员把握住展示信息中的精彩点,这就像进行一场电影导演活动,展示策划人员正如电影导演的角色,需要控制好展示情节中的高潮,以激发观众的兴趣,带动观众参与到展览中。洛阳民俗博物馆是一座展示传统河洛文化、洛阳本地民俗风貌的博物馆,按照展示信息,博物馆设置了寿俗、信俗、婚俗、民间工艺四个主要展厅。其中,婚俗展厅使用了场景复原的展示方式,利用蜡像展示和真实婚俗用具展示,将整个展厅还原成河洛地区传统婚礼的现场,如此引人入胜的场景仿佛能开口说话一般,将观众带入展览的氛围之中,仿佛使其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图1)。

三、展示设计

1参观动线要探讨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方式,就不可不探讨博物馆的参观动线。博物馆的参观动线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图2)。一是放射式,这种参观动线的特点是让观众以同一个向心性的公共区域为中心,进行放射式参观。位于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典型的放射式参观动线(图3)。该博物馆放射的核心,是博物馆入口处正对的博物馆序厅。序厅的四面墙下,是通向四个不同展厅的入口,观众在每个展厅参观完毕后,都要先回到序厅空间稍作调整,再进入下一个展厅(图4)。放射式的参观动线,给了观众参观和休憩相结合的体验,更有助于观众有效地接收展示信息,避免了博物馆疲劳的发生。二是线性式,这种参观动线是通过设置博物馆空间,引导观众走一条特定的参观路径。安阳殷墟博物馆的参观动线是典型的线性式(图5)。博物馆的入口位于整个博物馆空间的正中央,进入博物馆,有一座以殷墟文化为主题的水院景观,围绕着露天的水院景观,博物馆设置了六个线性相连的展厅。从进入第一个展厅开始,每前一个展厅的出口都与后一个展厅的入口空间共用,并且博物馆在每个展厅的出入口处都设置了一定的过渡空间,以引导观众调整休息,进入下一阶段的参观。线性式的参观动线,将展示空间本身也作为参观的一部分,给观众一气呵成的参观体验。三是散点式,这种参观动线是对整个展示空间进行二次展示设计,自由分割展厅,机动布置展品位置。如博物馆采用了散点式的参观动线,前来的观众将会获得最自由的参观体验。正如河南博物院的东周展厅(图6)和西汉展厅(图7),展厅内的展品位置陈列的紧凑且灵活,观众进入展厅后,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由参观。

2展示材质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注重展示材质的挑选,是为了能够带给观众视觉及触觉上的全新体验。如使用不同的展示材质进行空间布置,即使在相同的展示场地进行相同展品的展示设计,也会获得完全不同的展示效果。一走进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红旗飘飘”展厅,就被其庄严磅礴的气氛感染了。该展厅使用了大量石材雕塑来还原历史场景,石材效果将缅怀革命先辈的庄重历史氛围成功带给了参观者(图8)。

3展示色彩人的视觉对色彩有着极高的感知度,展示设计中的色彩往往最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在展览中合理发挥色彩的作用,能更大程度地突出展品,有利于展示主题和展示设计的有效融合。河南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展出了彭雪枫将军的平生事迹,一走进展厅,就能感受到浓烈的“峥嵘岁月”般的情感氛围。在这里,展示策划人员先根据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和展览主题,规划了整体的展示设计方式,展厅使用了红色为主要基调,引导观众体验博物馆营造出的昔日光辉的革命岁月氛围(图9)(图10)。

4多媒体如果说早前的博物馆多是处于静态的展示,是让观众通过“看”的感官形式完成参观,那么如今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影像、声音、触摸等新形式融入到展示中,使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得到全方位的调动,从之前被动地接受展示信息,到开始主动参与到参观探索活动中去。殷墟博物馆有一件“陶制人头像”藏品,该陶像保存完好,造型生动,展现了古代安阳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图11)。据分析,这件生动的陶制人头像可能是普通人在日常劳作间隙而作,这样简单的一件展品,也同时代表着该地区古代普通劳动人民辛勤乐观的生活状态。然而,这件陶像实物体积较小,进行普通展示并不能很有效地引起观众的注意。鉴于此,殷墟博物馆的展览策划人员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头像等比例放大,为它还原制作了一个动画形象。这个动画形象被定位为该藏品出土时期的人物,动画形象在多媒体投影上开口说话,向观众们介绍自己日常的生活劳作情况(图12)。较为成熟的多媒体展示手段是以与观众进行有效交流为出发点的,殷墟博物馆说话的陶制人头像动画形象,快速拉近了展品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原本被动的视觉接受,转变为主动的互动参与。与人头像动画形象的“对话”,使观众在得到互动乐趣的同时,也接收到了传递出的展品信息。

博物馆展示设计篇(5)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交互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博物馆设计中。博物馆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藏品、辅助展品、图片、文字等静态展示方式,并且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博物馆从收藏和保护藏品的职能需求转变到教育学习甚至是休闲娱乐的需求上来,这都在改变着当代博物馆展示理念和文化信息的传播方式。

一 博物馆展示中心从“物”到“人”的转变

博物馆的社会化,促使博物馆必须要社会文化相融合,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的需要,从重视“物”的再现进而转向重视“人”的感受。而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设计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根据观众需求设计展示方式,以观众的体验为出发点,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单向展示方式,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双向传播方式。展览,更多的是让人从中获取情感、沟通等等这样富有人情味的体验。

如今,人们去博物馆不只是参观展品,获取信息,也通过观览过程获得一种体验,博物馆展示给予观众的体验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今后博物馆展示设计应该重点关注观众在展示中的参与和体验感受,设计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展示展品,而是通过设计,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展示环境,通过这个环境满足观众的官能感受。将信息有效展现给观众。互动项目的兴起和发展正好能满足这一要求,从创造和接受的层面体现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 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设计

交互越来越多的作为展示手段存在于博物馆设计中,关于博物馆的交互设计,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交互设计带来的体验让人们的认知更加深刻和难以忘怀。交互,有时也被称作互动,泛指人与自然中一切事物交流信息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互设计指的是设计用于支持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交互产品。[1]博物馆的交互展示方式,指的是一种体验式展示手段,围绕着展览主题和观众运用多媒体设计所设计的场景或装置,通过观众的参与和动手动脑的实践,和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将传统的被动参观过程转变成在体验参与过程中的探索发现和思考。

博物馆展示的交互设计中,观众对展品或者展示主题的了解是通过和展品、环境的互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行为是主动的,这样,观众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这样的环境条件有助于观众将信息群组化、形象化,从而有效的提高观众对于信息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德国的德累斯顿卫生博物馆,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向观众传递各种信息,观众可以通过旋钮进行观看和互动。在展厅的墙壁上设有黑色折线,这些折线时而变宽,时而化作各种图形和图表,各种易理解的背景信息和细节亮点一一呈现。同时,折线中有7个多媒体互动装置,并且在展厅内安装有50个小型屏幕和墙上的数字形成对比。观众通过观看、聆听、触摸等方式进行视听甚至是触觉方面的感知体验,这样的交互方式,或者说这样的一个媒介,将我们的参观方式由传统的无目的性参观转变为有目的的选择性参观,提高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查询等能力以及对于信息的注意力,人们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多一些时间了解,在展示的形式和内容上,避免了简单的说教,更多是让观众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参观乐趣和互动体验。

(图为德国德累斯顿卫生博物馆)

数字媒体技术为博物馆交互设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由此带来的展示效果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技术发展快速,交互也呈现多元发展,应用于博物馆展示当中的交互技术给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交互技术有助于加强展示内容和主题陈述,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创造一种虚拟环境,全方位的感官交互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将博物馆展厅变成一个关于展示主题的体验空间,给博物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生机活力。

三 结论

博物馆展示设计应以互动展示和体验为指导,以观众为中心为服务原则,将他们的需求放在首位,吸引观众参与,形成博物馆和观众的互动,实现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美)詹妮弗・普里斯:《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刘晓晖、张景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博物馆展示设计篇(6)

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19-02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所肩负的功能性与一般盈利性质的文化机构不同,它具有知识传播、学术研究、国际文化交流、景观展示、庆典纪念等性质。[1]因此,博物馆展示应突出其公共场所的特殊性质,对于设计风格的选择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博物馆需要沉浸式参观,静下心来才能欣赏展示物的内涵之美,所以在展示设计方面既要出新,要激发好奇心,又不能引起参观者思路过度跳跃,避免其思想游离于参观环境之外。因而,博物馆展示设计需要在色彩情感方面深入钻研,通过视觉达到吸引、激发参观者好奇心的效果。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认识

展示是一种行为过程,是有目的地传达或呈现主题包含的信息,而这个信息覆盖面宽泛,一件物体、一座城市、一个国家,都可以作为展示物进行展示。而展示设计则是专指借助展品、展具、影像、图文等媒介在特定区域为参观者创造参观环境,以实现心理创设,从而实现调动参观者情绪,使之沉浸于参观环境的目的。[2]展示设计的宗旨是通过信息向受众人群传播知识,其目的在于通过平面或结构设计、空间规划或色彩搭配在有效空间内实现视觉场景的切换,便于受众接受信息。[3]

而绝大多数博物馆作为非盈利性机构,旨在进行社会文化传播与服务,以教育、欣赏和文化交流为目的,收集、传播、保护、研究人类环境中出现的见证物与虚拟物。[4]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这一点来说,中、外博物馆在展示设计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外国博物馆(主要以西方博物馆为主)根据展示内容分为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特殊博物馆四大类型,每种类型博物馆的展示风格与其展示内容一致,即历史博物馆展示设计以突出考古价值和历史知识为主。而中国博物馆展示风格几经变化,早期分为专门性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到了近代受西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影响,也分为艺术、历史、科学和综合几大类,除历史博物馆外,其他博物馆展示设计思路基本模仿国外博物馆风格。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历史博物馆较多,陵墓类物品展示较多,风格偏于庄重、典雅,具有一定的特色。

二、色彩情感相关理论

情感作为人类的主观感性体验,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或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状态,真实地展现了人类的价值观。[5]情感的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情感可谓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心理活动,它既影响人类的生理活动,反过来也受生理活动的影响,因此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交织进行的思想形态。情感受到外界环境和主观体验的影响,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如喜爱、厌恶、冷漠,喜、怒、哀、乐,等等。这些情感会影响人类的精神世界。

而色彩是由色相、明度和纯度三大要素组成的。[6]色相是指色彩本身所呈现的样貌,如红、黄、黑、蓝作为四种基本色,可调制出粉、紫、绿等明暗不同的斑斓色彩,通过视觉影响人的情感。如青绿使人沉静、橙色使人兴奋。可见,轻快的颜色给人明快之感,重色给人稳重之感,而朴素之色往往给人以朴素之感,鲜艳颜色给人以靓丽之感。色彩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寓意,比如红色、黄色、黑色都在历史长河中担任过重要角色。红色往往作为庆典颜色,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经常被用到,主要是展示传统文化。再如黄色作为皇帝的专用色,在故宫等历史博物馆中较为常见,而秦代尚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则以黑色布局为主色调。通过色彩的区分,可以看出色彩在文化展示,特别是具有历史、民族特色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是极其重要的。由于博物馆多采取开放的内部空间设计,因此其环境展示设计对空间切换要求较高,而色彩恰恰很好地起到了空间切换的作用,同时色彩能够迅速激发参观者的情感,使之沉浸于博物馆环境中。

三、色彩情感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从上述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认知、分析中可以看出,博物馆设计在灯光照明、空间切换、展品组合和材料应用四个方面都离不开色彩情感的应用。

博物馆展示设计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手段的标新立异,人们对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此对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进行设计之际,作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工作人员,采用何种展示空间、色彩与手段,让博物馆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使新形势下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向智能化、现代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对博物馆展示设计进一步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原则

1.1尊重历史事实

变化是历史的规律,展示设计工作人员的任务并不是尽情创作、变换历史来迎合社会公众的需求,而是按照历史的真相,通过展示形式设计语言将革命先烈为寻求解放的英勇、不怕牺牲的精神表达出来,告诉人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应珍惜眼前的幸福,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

1.2把握主题思想

作为一种理性的感性创作,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设计与一般纯艺术不同,其可以尽情发挥、不受任何约束,能够通过自身的主观判断来体现。而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设计,除了注重个性化外,还应重视外在造型,突出革命题材博物馆的主题特征。因此,在设计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过程中,展示设计工作人员应注重形式设计构想,准确把握展览展示的主题特征,对展览内容整体设计框架进行了解,与内容设计人员反复沟通展览设计内容,从而明确展览主题。

1.3丰富展示手段

文物是革命题材博物馆的生命,但是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的文物都是纸张文献、生锈的刑具、烈士遗物、枪支弹药和战士头盔,这些文物大部分缺少观赏性。在这种情况下,展示设计工作人员必须创新展示设计思路,丰富展示手段,不断挖掘文物中的潜在价值,通过综合手段将文物展示在参观者面前。

1.4坚持以人为本

区域空间的展示不仅是展品展览与参观者的空间,也是传递信息与人们交流的重要场所。为了让参观者了解革命题材博物馆的内容,加强展示设计效果,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展示设计人员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展品展示和展线处理,从而激发参观者的求知体验、实践感悟和自觉参与的热情。

2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的设计要点

2.1重视语言与文物的呈现,拓展展示空间

(1)依赖于陈列语言的组合。实现与深化革命题材博物馆展览的主题离不开文字说明。人的差异决定了自身接受能力,不过总是习惯使用大众化的语言作为沟通媒介,进行良好的沟通、传达信息,又称为语言文字与陈列说明。革命题材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创新,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文字说明的创新应做到准确、规范和简洁。适当、准确的文字说明,能够加强博物馆展览的效果。可见,文字说明要想达到规范、准确和简洁,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科学真实。即在设计过程中,将科学性放在设计的第一位,从而客观、合理和真实地反映出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的内容。第二,层次分明。文字说明在确定博物馆展示结构时要科学合理,明确各个部分、展品和单元之间的层次感,突出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将博物馆展览的内在逻辑关系呈现出来,从而明确展览设计的主题,详细表达出每一件展览品所蕴藏的内容。第三,语言修辞简洁。文字说明主要以介绍知识性内容为主,只有将想要说明内容的客观情况真实反映出来,才能确保知识表达的科学性。例如,在修饰文字说明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将珍贵图片、模型、重要文献、雕塑、图表和书画等“展示符号”有机组合起来,通过展示符号之间的衬托与补充,将展品塑造得栩栩如生,让参观者犹如身临其境,体会博物馆展览品想要表达的内容,以此增强空间的感染力。(2)通过文物特色拓宽展示设计的空间。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的陈列品都是历史内容与视觉形象有机结合的产物。革命题材博物馆的工作即是借助美的感受,将美的内容传递给参观者。例如,在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的设计过程中,可将红军使用过的公文包、手榴弹、手枪以及红军吃过的牛皮带展示出来,让参观者通过参观实物方式,体会当年红军过草地、爬雪山的艰辛。又如,城市文化和奴隶文化,参观者可通过相关文物、器皿,对不同时间、部落的人们日常生活和礼仪制度进行了解掌握。每一个藏品都有自身的背景与价值,通过相应的组织形式来阐述主题和传达信息内容,从而实现传统“欣赏型”转变成“思考型”的空间视觉。由此可见,通过不同的展示设计方法,将展品的社会、艺术、历史、经济和文化等信息呈现出来,营造良好的寓意气氛,突出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的主题,充分启发参观者的想象力,活跃参观者思维,以此提升展示设计的效果,充分发挥展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2重视地域和环境的兼顾,强调展示色彩

(1)通过地域色彩加强吸引力。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设计在保护与弘扬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还应体现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特性。要想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尤为重要。因此,作为新世纪的博物馆,应富于个性化与鲜明的民族、地区特色,这样所展示的展品才会有活力,并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这足以证明,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不是抽象说教,更不是政治运动,而是让社会公众了解当地的历史发展,并将其贯穿教育始终,让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活动中,从而走出一条有价值的红色道路。(2)通过环境色彩加强亲和力。参观者作为博物馆的主体对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参观者,为参观者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展示设计的亲和力,从而满足参观者的精神需求,达到教育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革命题材博物馆的展览品、解说员、休息椅和空调等,都是为参观者设置的。如果没有围绕参观者,强化服务意识,将展览品所蕴藏的内容表达出来,就很难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此外,在灯光设计上,设计工作人员应了解历史展品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充分结合各种颜色灯光给参观者带来的影响力,并将其落实到展览设计的每一个过程中,以提升展览品展示的效果。

2.3重视感官震撼和高科技融合,加强展示手段

革命题材博物馆一直以来都以普及历史知识和开展教化活动为重要使命,陈列展示为传播手段,而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化手段,能够有效、全面和直观地将展品蕴藏的内容传达出来,给参观者视觉与听觉带来很大的冲击力,以加强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的科技感与现代感,带动参观者的触觉、视觉与听觉,通过感官体验,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全身心融入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气氛中,实现和参观者面对面的接触。

3结语

革命题材类博物馆展示要想做到吸引大众、感动大众、启发大众,就必须从展示空间、手段与色彩创新上着手,争取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情景。并重视展示中的各个细节,通过把握精神、营造良好情景给社会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效地传达出陈列品所蕴藏的精神,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提高革命题材博物馆的品位与展示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秋.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视觉语言[J].博物馆研究,2013(1):27-32.

博物馆展示设计篇(8)

二、生态博物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渐提高,生态博物馆应运而生。生态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概念,将民族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保存于其所属的社区环境之中,通过社区居民参与管理,保持文化的鲜活特性和动态发展,寻求民族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延续。生态博物馆是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理念,是人类思考对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的结果。我国的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和保存的社区,是社区居民追溯历史、掌握和创造未来发展的特殊博物馆形式。建设生态博物馆,目的是保护民族文化,并逐步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身保护,从而使人与物、环境处于健康的生态关系中,并共同和谐发展。从地区范围看,生态博物馆要解决一个地区或民族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完整保存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问题;从世界范围看,其要在日益全球化和商业化的世界中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

三、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概况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湘、桂、黔三省的搭界处。通过“馆村衔接、馆村联动、互推互进”的形式进行展示,也就是以国家重点博物馆之一的三江侗族博物馆为生态博物馆的呈现要点,全面展示古老侗寨、侗族建筑与工匠、古朴习俗、侗族服饰、侗族织锦和刺绣、侗乡文艺等侗族文化。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把侗族的鼓楼、寨门、风雨桥以及民间传统习俗、田园风光汇成一体。馆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有风雨桥13座,鼓楼20多座,吊脚木楼1580多座,是侗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图1)。随着旅游开发建设的开展和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区域内优良的自然环境、质朴的民风民俗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旅游者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区域内质朴的民俗风情产生巨大的影响。生态美学视阈下的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深度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只有切实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好生态审美主体古朴的民族审美个性和独特的生态审美趣味,保护好极具审美文化价值的日常生活方式,才能有效保证生态审美环境和审美人生和谐共生的审美场的存在。生态博物馆要保护的不是僵死的文化,而是活态文化,是保持着原有文化特性并不断发展的文化。有学者在谈到民族文化生态村时认为,民族文化生态村保护生态与传承文化的理念,说明民族文化生态村已经不是原生的真实,而是一种建构的真实,但又作为一种真实的文化而存在。随着近几年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三江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遇到了一定的挑战,一些侗族文化遗产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传承艰难,或者由于保护不到位而面临消亡。四、虚拟展示设计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人们进入了一个数字技术时代。虚拟展示以三维技术展示生态博物馆,与现实接轨,与现代技术接轨。用虚拟展示技术展示三江侗族生态圈现状,可使人们不接触真实环境也能欣赏和观摩,同时也不会破坏自然环境。近几年,以数字技术的进步为依托,博物馆数字展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些数字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高度重视数字博物馆的开发和推广,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虚拟展示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再现对对象的真实体验。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内的9个原始村寨中最典型的自然特点,借助巧妙的虚拟设计在博物馆里呈现出来,这需要村寨文化的突出代表和文化特征,把生态馆特色文化、民间习俗和地形、地貌以及其他元素借助有效的设计整合进虚拟博物馆。这样,博物馆可以呈现一个反映真实自然环境的虚拟状态,并可以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图2)。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虚拟展示设计应体现最直接的沟通,采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实现文化保护和宣传的双重效益。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虚拟展示设计可借助数字虚拟技术,构建逼真的动态三维模型,全方位地展现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内代表性村寨的布局和建筑物的细节,从而让三维漫游的模拟功能顺利实现,让观众感受到三江侗族文化的魅力。观众能够针对各个村庄里典型性的建筑景点,如岜团风雨桥、高定独柱鼓楼等开展三维漫游,实现任意行走和自由观看,解决传统的三维动画没有办法进行互动的难题,给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和画面感,这极大地提高了生态博物馆的营销效果。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虚拟展示设计,旨在解决传统博物馆展示中的空间、时间、语言和人数的限制问题,为人们了解馆内文物,特别是不适宜展出和移动的文物提供了方便。各地的人们可通过网络访问虚拟博物馆,随时随地进行欣赏。由于数字技术的特点,该系统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能够自由改变数字显示或显示主题,为三江侗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虚拟展示能够从各个角度对展品进行展现,为博物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数字化展示形式。

博物馆展示设计篇(9)

在社会发展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国家对素质教育和科教文化教育也更为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场所,其所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在传统博物馆中,展示设计主要是通过展品实物结合文字、图片等方式,比较被动,缺乏互动性①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开展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可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和了解历史文化,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对于观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2 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总体策略

2.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观众置于历史文化中心

虚拟现实技术是当前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在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中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形式,从而将观众置于历史文化中心,亲身感受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如博物馆在对历代服饰艺术的展示设计中,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具体的虚拟场景,让观众使用VR设备进入虚拟场景,在游览中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近距离观察和感受各种古代服饰。在参观游览过程中,观众可以通过点击服饰获得解释说明。运用这种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置身于历史文化场景当中,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② ,能够极大地吸引观众,激发好奇心,并将展品更加直观、近距离地展示给观众,让观众更好地感悟历史文化。

2.2 利用互动操作对参观路线进行自定义

以往的博物馆通常都会为观众设置固定的游览路线,但是不同的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参观倾向。基于此,可以利用互动操作的方式,实现对参观路线的自定义,节省参观时间,获得良好的参观体验。如可以制作相应的App,让观众对博物馆的展品及项目事先进行了解,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设定,由系统推荐相应的游览路线,并提醒观众重点关注的展品和项目。在博物馆中设置与之相匹配的引导交互系统,观众在利用互动操作规划游览路线之后,可以在App中存储,并随时调出查看。这种博物馆互动设计,充分体现了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大大增强观众的兴趣和代入感,进而使博物馆对观众的科学文化感染熏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 通过不同层面开展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

3.1 通过观众行为方式层面开展互动展示设计

① 触碰类互动展示设计。触碰类互动展示设计主要侧重于观众和展品之间的肢体互动,以获得更好的反馈。因此,在此类互动展示设计中,需要应用大量多媒体设备,利用装置和多媒体开展综合性互动设计,能够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创造更加新奇、独特的环境,吸引观众,激发继续深入探索的欲望。利用场景道具构建,引导观众和环境道具之间的互动,从而为观众带来更加新奇、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中,触碰类互动设计将传统陈列展示的单一信息传递模式加以改变,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实现与展品之间主观的交流互动,使观众新鲜感得到满足① 。观众对自己的感受做出反应,并产生相应的反馈。此类互动设计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接收观众反馈信息,并进一步完善设计,让观众获得更加独特、生动、全面的体验,这样的设计过程是不断完善的。② 感官体验类互动展示设计。感官体验类互动展示设计更加重视观众个体性特点,能让观众获得更高的体验经历。利用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感官进行互动,让展品展示更加活跃生动,从而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具体设计中,要结合展品的历史背景、文化主题等,对展示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展品包含的信息进行全方位诠释,进而对观众个性化互动体验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的刺激。

3.2 通过观众思维模式层面开展互动展示设计

博物馆展示设计篇(10)

1 博物馆展示中心从“物”到“人”的转变

博物馆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所以其发展一定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发展,决定博物馆首先必须满足社会大众在文化方面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点,博物馆的管理经历了从物到人的转变,而博物广展示中的空间交互设计正是充分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参观者的感受去设计,按着参观者的不同需求设计展示方式,使展示方式由原来的以物为主的单方向信息传播发展为以人为主的双向信息传播方式,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人们走进博物馆并不单纯是为了参观展品,更多是为了一种体验,因此随着人们的认识和需求的变化,现在的博物馆在设计展示方式时应该更加倾向于参观者的体验,设计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展示物品,而是为了营造一种让观众能够得到良好体验的环境氛围,互动形式的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设计理念,使参观者的参与性有所提高,使参观者在主动参与的同时获得相关的展示信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 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设计

随着人们设计理念的不断提高,交互式设计形式在博物馆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且在各国都有体现个性的设计式,比如美国一家少儿博物馆中有一个这样的设计主题:我听了,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这正是体现了在博物馆中应用交互设计给人们的体验使人们记忆更加深刻,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等作用,交互,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互动,包括所有的人们和其它所有事物进行互动而交流信息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交互设计就是指通过一定的产品使整个设计更好地反映和支持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博物馆的交互设计就是通过采取体验式的展示方式,在明确展览主题之后和参观者之间进行了通过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所设计的氛围和环境,使展览活动在观众的参与和实践基础上,达到互动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观众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激发观众的主动发现以及思考。博物馆展示采取交互式体验的设计方式,使观众的参观由最初的无目的性进而转变为有目的的进行参观,使人们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可以使参与者把时间放在对自己选择的、感兴趣的信息上去,在展示和方式和内容方面,避免了原来只是简单的静态图片和文字,较好地通过多媒体使参与者获得更好地体验,使人们在体现的过程中获得信息,更具趣味性,在博物馆空间设计时充分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给设计带来了超出人们想象的效果,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交互式体验也不断地创新,使人们随着能体验到新的方式,给人们多样和新鲜的感觉。

3博物馆展示中交互设计的体现形式

交互设计的方式最早是在计算机知识范围内产生的,随着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这种设计方式已经应用到更多的研究领域,以推游幕传播、构建展览与观众间的互动关系为目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既有展览对观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有观众对展览文化传播的影响。

3.1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

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就是指博物馆依靠展品和交互设计给人们带来的环境体验、传达给人们的文化信息和氛围,从而表现出展示主题,主要表现在一定的的场景条件下观众与展品之间形成的一种交流,从而使展示更具感染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空间节奏变化有利于调动观众情绪,情景式展示有利于信息的解读。

3.2 人与多媒体的交互

对于博物馆的交互式应用设计,一些人把它看成是简单地添加了触摸屏和投影等硬件设备,这种认识是存在误区的,假如投入的设备是无目的性的,或者说是展示的内容和多媒体设备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结合,那么这种设计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还有的设计过程更多地体现一种娱乐性,而没有把要展示的信息和展品与多媒体建立起有效的联系,这样的设计不会有太好的传播效果,也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博物馆作为传播信息的功能,很多博物馆展示在应用多媒体进行交互设计时,之所以没有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其原因并不是多媒体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没有真正地认识并有效应用互动的设计理念。

3.3 人的行为交互

博物馆通过多媒体设计提倡观众和展品之间以及观众和观众之间进行互动体验,通过参与到展览过程中,使观众也成为了展览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展览更具趣味性,比如广东科学中心“儿童天地――我的城市”展区设计,通过通过让小朋友们进行体验参与,并设计各种角色扮演指挥执行警察、不同行业的职员等,使小朋友们可以对警察和一些行业有了个简单的认识,使他们感受科技的进步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其实,观众在整个观展的过程中也是在与展品交互的过程,所以对观众的观展行为进行有效科学的分析与研究,非常有利于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特别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博物馆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这一传媒,通过多媒体进行充分展示,及时准确地了解观众的需求,加强与观众的沟通。

结论

所以,博物馆在展示空间设计时应该以互动展示和观众体验为设计前提,本着为观众服务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所有需求,从而建立起交互式的体验设计,最终达到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作用以及社会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美)詹妮弗・普里斯:《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刘晓晖、张景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上一篇: 园林绿化施工总结 下一篇: 服务业营销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