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新规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2 09:15:45

经济责任审计新规

经济责任审计新规篇(1)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各行各业,对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对不同单位的经济责任者要求也各有所异,特别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需要界定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错误和舞弊责任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往往还会涉及到一些不可量化的非经济责任的内容,如领导水平、管理能力等,审计人员只能根据短时间内的审计调查作出自己的判断。我国目前还没有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具体指标体系,对如何分清领导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如何分清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审计考核评价操作规定,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尺度,致使不同的审计人员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审计评价,影响了审计的客观公正和审计的权威性,加大了审计风险;二是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以定性分析评价为主,定量分析评价不完备,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给审计评价工作造成困难。尽管有的地区制定了办法规定,具体操作起来仍显得宽泛笼统。

(二) 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仍然存在,被审计领导干部不重视,影响审计效果

中办《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第四条中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辞职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从而明确了“先审后离”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审计机关不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立项的主动权,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往往是被动接受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相当一部分审计项目事前不能确定,缺乏计划性,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仍然存在。往往在领导干部退休、调离、转任后才进行,被审计领导干部也就不重视审计,不主动配合审计工作,甚至出现了推诿扯皮现象,增加了审计收集证据的难度,尤其是对查出问题的处理难度加大,审计查出的一些违规违纪问题,责任难以追究,严重削弱了审计的功能。

(三) 审计技术滞后、审计手段有限,影响审计效果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不但涉及到被审计单位,而且还牵涉到领导者个人。个人行为与单位行为的最大差异是,单位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有具体载体记录的,如会计、统计资料、会议记录、纪要、经济合同、协议、电脑数据信息等,容易辨析审查;而个人的经济行为,往往无据可查,尤其是廉政问题,审计是难以从单位的经济资料中发现,特别是领导干部有无贪污受贿、、收受回扣、挥霍浪费等问题,没有相关执法执纪部门以技术手段和强制措施相配合与支持,仅凭审计现有的调查、查询、暂时封存有关账册等手段是难以有效地查证其精心掩饰的违法行为。审计手段的局限,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无论是审计深度还是审计功效都是有限的,影响了审计效果。

(四)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尚存在不足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机制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从成果运用来看大多流于形式。由于一些地方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对审计成果的运用不够重视,往往导致即使查出问题,国家的财产已经遭到损失,此时再追究责任,为时己晚,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计滞后于干部任用工作,先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相脱节,严重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先离后审或离任不审,导致对离任领导干部缺乏约束力,使审计流于形式,起不了监督领导干部廉政勤政的作用;二是审计公告范围有待扩大。审计结果既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也是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的客观需要。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随意性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任用脱节的问题,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三是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的协调配合机制尚不完善。基层审计机关对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做法等各地的认识不统一,在重视和利用审计成果方面的作用也不尽如人意,成员单位协调配合机制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成果的运用和深化。

二、规范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

(一) 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和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审计程序主要规定在《审计法》第37条至第40条及其实施条例中,是一种“三段式”程序: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但是对审计程序的具体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仅仅对审计机关和人员的权利做了规范层面的设定,而对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在审计程序上的义务没有作规定,已经与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从而制约了审计机关工作的开展,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如审计机关发现经济案件线索,在调查取证时,由于没有法律明确保证其在执法、取证中必要的强制措施,对不提供有关情况、甚至阻挠审计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缺乏相应的强制措施,限制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常常错过取证的最佳时机。因此,现阶段,应从基层审计机关做起,由下往上,逐步制定一套规范性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准备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阶段、经济责任审计终结阶段五个阶段的统一体。

二是探索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客观评价被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准确界定他们的经济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研究制定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该标准应涵盖经济任务完成、资产保值增值、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以及遵纪守法等项指标。对涉及的每项指标既要能定量分析又要能定性分析,以便于准确界定领导干部或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第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围绕审计内容这一主线展开。坚持审计什么,评价什么,做到评价“到位”不“越位”。任何超出审计机关法定评价范围的经济事项,都不能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之中。评价时应做到科学和全面。第三,科学界定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对领导者应负的各种责任要进行准确界定,如集体责任还是个人责任、前任责任还是后任责任、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主要责任还是次要责任等等,力求使审计评价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第四,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

(1)是重要性原则。即对重要的方面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管理或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重大决策的有效程度;管理或经营的方法及其效果;执行国家政策和财经制度的情况,在加强单位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是否尽心尽职等。(2)是谨慎性原则。主要在对问题评价的时候,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应该就单位内、外部因素及各种复杂的主客观条件对单位管理或经营情况进行实事求是、全方位的分析,从而作出全面的、没有偏颇的审计评价。(3)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即围绕被审计对象任期内的管理或经营目标,站在第三者的

立场上对审计对象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在充分事实依据和审计证据的前提下,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做到内容准确、数字恰当、文字简洁,切忌任意发挥,夸大其词。

(二) 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推进业务管理,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

1、加强领导,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构,切实保证审计经费的落实。地方审计机关应积极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向各级领导汇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宣传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争取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配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充实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力量。应切实保证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应将经济责任审计所需的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经费的落实。

2、加强制度建设,不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分步制定政府主要负责人、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三类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和分类评价办法,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化。我省目前正在着手制定以上三类制度。同时,还应细化和完善以下几方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一是经济责任审计条例。目前审计署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即将出台,各基层审计机关也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着手制定并细化适应本地情况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包括具体实施办法。二是逐步建立起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三是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追究制度,一方面明确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职责,另一方面明确对审计查明的不同问题,对被审计人分别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等追究办法,使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3、改进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深入,地方党政领导临时交办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逐渐增多。面对繁重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各级审计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加之领导岗位多样、经济责任不同、考核指标各异,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不高的问题也就显露出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积极探索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人力资源,应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重要一环。第一,合理制定项目计划。要在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主动与组织、人事、纪检部门共同商定审计项目。项目数量要控制在审计机关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第二,科学配置人力资源。要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根据各项目具体情况,结合审计人员业务专长,打(科)室界限,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以形成最佳的审计组阵容。第三,充分利用其他审计项目成果。要积极借鉴、利用以往其他审计项目的成果,选择审计披露的最佳途径和方式,使审计结果能被有关部门有效利用。,第四,增强项目管理的可操作性。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方案,对审计质量不仅要有定量指标而且还要有定性要求,不仅要有行为规范而且还要有技术标准,真正使项目管理方案既简便有效又能达到既定目标。

4、加强风险意识,注意规避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控制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以达到审计的目的和效果。一是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严肃审计纪律,保持职业谨慎。只有充分认识审计风险,才能有效地防范,如果审计人员在对任期经济责任人审计过程中,对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判断失误,发表了与事实真相或责任不相符合的审计评价或结论,甚至一些人存在、经济犯罪问题,没有在审计结论中反映出来,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将承担风险和责任。二要采用正确的风险评估和审计技术方法、强化对审计项目的复核和检查等多方面控制审计风险。重点是在检查环节上下功夫。如在未告知任何人的情况下,采取突然监盘的方式,对财务人员掌握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进行盘查;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实物进行检查和核对;根据相关人员口头提供和日常掌握的线索进行重点检查等。遵循这些程序才会有效规避审计风险。三是建立良好的审计环境。加大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协调审计机关与各有关单位、部门的关系,使社会公众理性地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和局限性,以最大限度地赢得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创造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四是实行制度基础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应用多种方法对审计结果进行佐证,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5、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与各专业审计的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在审计方法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也有很多独特之处,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行政事业审计、投资审计、企业审计等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做到在做其他专业审计时,带着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为以后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同时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广泛运用其他专业审计的成果,争取做到事半功倍。我省的主要做法是,经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对列入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年度审计计划的部门、单位,其主要领导任职两年以上的,在对其部门、单位进行审计的同时,一并对该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对纪委、组织、国资等部门提出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审计部门一并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实践证明,这一做法符合我省实际,做到了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资源共享,既节约了审计成本,又提高了审计效率。

6、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财政财务收支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上,更要重点关注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具体行使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权和监督权的情况。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要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要着重关注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中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房地产开发、城镇拆迁补偿、企业改制、教育收费等:二是要着重关注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如土地转让、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三是要着重关注领导干部在把握全局、搞好统筹兼顾上的理解力、执行力和操作力问题。当然,深化审计内容并不要求每个审计项目、每次审计都面面俱到,任何时候都要根据现实的审计力量和工作要求,做到突出重点,确保审计质量。

(三) 抓好整改督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水平

经济责任审计新规篇(2)

    一、 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实践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日臻完善,审计方法逐步改进,有效发挥了审计监督作用。但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亟待我们加以研究解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缺乏科学性。审计部门每年接受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多,而且任务过于集中,随意性大;项目计划中离任审计多,任中审计所占比例小,达不到规定的比例要求;审计计划安排时间比较迟,一般都在正常项目安排好之后,审计部门比较被动。尤其是对离任审计项目的安排,先离后审,有的离任半年或1年以后才安排审计,使审计变成了形式。

    (二)审计内容不够全面。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或者绩效审计,是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进行的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由于审计人员的惯性思维,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把握不到位,仍然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缺乏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全面审计。

    (三)审计成果运用体现不充分。经济责任审计委托部门虽重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安排,但对审计成果的运用体现不充分,很难用在干部的任免和管理监督上;而且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必须运用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的积极性。

    (四)审计评价过于宽泛。目前,在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经济责任的主体界定不准、界定不清或界定模糊,影响到影响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客观评价。如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除规定的直接责任外,只要是所管辖范围内的部门或单位出了问题,都笼统定性为主管责任,过于模糊,造成主管责任等同于没有责任。有的评价超出审计范围,对一些与审计事项不相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不相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有的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廉政情况的评价很难,难在审计不作出评价不行,因为领导干部关注这样一个评价结果。如果要审计部门作出评价,因目前审计手段有限,领导干部廉政情况仅靠审计部门难以发现,加大了审计评价风险。

    (五)审计责任难以界定。2010年中办国办关于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将领导干部责任划分为三种,即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并明确了责任划分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面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复杂性,没有统一模式,界定三个责任往往是统而概之,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同步审计,有关市县长书记经济责任中的领导责任、主管责任、直接责任具体怎么界定及如何取证难度大。

    (六)审计方法还有待改进。长期以来,经济责任审计采用的技术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层面。特别是大多数审计人员往往还是习惯于审查财务账册、凭证,不善于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不善于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不善于运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运用还不够广泛。

    二、 对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认真思考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一)增强审计计划科学性。做好计划工作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面对众多的审计对象需要审计,而审计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应该审计的领导干部都审计了。在当前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制定计划,如何做到审计突出重点,加大任中审计的比例,这确实是我们需要很好的考虑和研究解决的问题。《审计法》明确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组织部委托进行。因此,针对目前计划中出现的问题,每年年底,审 计部门要在充分做好调查的基础上,提前走访组织部、纪委及其他相关部门,及时沟通情况,为增强计划的科学性做好基础工作。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工作协调,使审计计划安排能考虑到审计部门力量和审计情况,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审计部门在项目安排上坚持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把组织部委托的项目与本部门

    的项目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审计。

    (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扩大和深化审计内容是提高面效的关健。开展审计,要在深化内容上下功夫。一般审计多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关注单位财政经费使用中有没有问题。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是单纯地审计财政财务收支上的问题,作为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它所关注的问题更广泛、更深刻。依据新《规定)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审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来评价和鉴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为此,为了更加全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经济责任审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具体事项,要更加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要实现由真实合规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努力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路子。把绩效审计作为深化和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注意防范审计风险,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对审计内容查深查透,不留死角,提高审计质量;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审计内容不能什么都管,否则超出审计法所规定的职责范围,会带来审计机关无法承担的审计风险。

    (三)促进审计成果运用。充分运用审计成果,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为保障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2010年出台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在两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二是对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为此,审计部门要提高审计质量,使审计成果有说服力,与党委政府、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相符。党委、政府可以通过参阅审计结果尤其是任中审计结果报告,能够及时掌握家底和整个经济工作的真实和运行情况,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性。纪检监察机关可以通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时发现和查处有严重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案情以及潜在严重的经济问题,能为纪检监察机关提供案情侦破线索。在查办案件中,还可以根据审计机关提供的情况,直接运用审计结果查处。组织人事部门应把审计结果归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与干部任前公示制度结合起来,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加强监督的参考依据,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及时书面反馈给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审计结果要进行全面分析,对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认真从管理、机制、体制和制度等方面分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切实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审计结果公开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不仅把审计结果送给被审计人所在的单位以及相关的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甚至应该向社会公开。通过各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使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到充分体现。

经济责任审计新规篇(3)

顶层设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引领和方向。AB电力公司以“正于源”为目标,不断完善审计监督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抓标准、树机制、定流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实务指南、组织框架和人员保障,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顶层体系。

(一)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体系,实现工作一体化 以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规定为依据,结合AB电力公司实际,制订了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办法、审计质量控制实施细则等制度体系,按照建立健全流程、职责、制度、标准、内控和考核“六位一体”工作要求,逐步建立了全方位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保障机制。

(二)滚动修订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指南,实现工作标准化 2006年以来,AB电力公司建立了年度动态修订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机制,力求使操作指南成为审计人员现场工作的“小帖士”。在内容上,操作指南涵盖财经法规、三重一大、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工程管理等十个方面近30万字,包括35类52份审计文本、表格模版,确保审计文档内容规范化、格式标准化。在时效性上,定期总结审计发现新问题,及时补充最新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确保指南的针对性、时效性。在实用性上,指南中每个事项均包括问题描述、审计实施和审计依据三部分,不仅列举同一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还介绍了具体审计的方法和步骤,列示依据的法规制度名称及条款,确保指南使用高效、便捷。

(三)动态完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实现评价体系化 AB电力公司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结合实际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并适时动态修订完善,力求评价指标客观界定和评价企业领导人的责任。一是评价内容更全面。评价体系包括4项评价内容和18项一级评价指标、46项二级评价指标,构成对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和所在单位的全面评价。二是评价方式更合理。评价体系联系企业实际,重视绩效评价和社会责任评价,弥补了以财务分析为主要评价指标的不足。三是评价方法上更科学,采取定性与定量、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被审计单位认识自身不足加以整改,也有利于上级部门全面了解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履责情况。

(四)创新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实现资源集约化 AB电力公司在试点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创新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在公司本部层面率先建立审计中心,建立审计部、审计中心一体化运作机制,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上审下”的格局,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严肃性。

(五)强化审前综合培训,实现工作精益化 每年初组织全省180多名审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前综合培训,学习公司重要决策部署,宣贯审计工作方案,讲解操作指南,分析热点和难点问题。邀请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讲授各专业管理应关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点;邀请高校教授讲解沟通技巧;注重理论延伸和工作技巧演练,提升审计人员综合能力,推动了公司审计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过程控制,系统管控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过程控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AB电力公司以“控于流”为手段,以工作方向和工作质量为抓手,着重从前期的充分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手段的有效应用,确保高质量地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一)基于前期充分准备,明确审计预期方向 一是注重非现场数据收集。通过ERP业务审计信息系统、ERP业务系统、营销系统、财务管控系统等信息系统开展非现场审前调查,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提前筛选现场抽样样本,锁定线索或疑点,为现场审计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非现场审前调查,经济责任审计现场审计人员由23人压缩为20人,审计时间由25天压缩为20天。二是建立审计对象典型库。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审计结果与工程典型造价数据库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如在一项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比对,审计人员发现居配工程中顶管施工费结算存在疑点,及时指出由于顶管施工工艺发生变更,而招标套用定额未变,造成造价虚高,该审计成果为公司节约工程造价近2亿元。三是构筑信息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十多年的积累,AB电力公司逐步归集审计电子档案,建立法律法规实时更新库,收录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7600多个,各类审计报告3420多份,审计案例290多例,便于审计人员随时调阅云端数据,运用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定期组织梳理和挖掘审计电子数据,分析审计问题演变过程和发展轨迹,深入查找问题根源,对问题发展趋势作出预判。

(二)基于过程质量控制,强化审计现场成果 一是建立审计现场督导机制。成立督导小组,深入审计现场,定期或不定期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现场督查,点评项目进度和底稿质量,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解答审计人员的疑问,适时纠正审计过程中的偏差和不足,降低审计风险。二是建立审计人员评价机制。近年来,AB电力公司重视审计人员现场审计效果的评价,并将评价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审计人员由审计组组长考评打分,填写《审计人员现场工作考评表》,作为评选年度优秀审计人员的依据;审计组长、项目主审由公司审计部参考态度、能力、效果等要素综合考评打分,填写《审计项目主审年度考评表》,作为评选优秀项目及项目主审的依据。三是建立审计责任追究机制。制订《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实施细则》,明确审计记录和审计底稿缺失、审计程序的执行不到位、发现问题处置不及时以及审计过失行为等问题的责任区间和处罚措施;建立审计现场组长负责制,明确审计人员对分工范围内的事项负责。着力培育审计人员现场审计责任心,出台规范审计人员现场工作要求的十余项制度,在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告知、接受监督,强化“火炉效应”,防范现场审计人员因思想、责任缺位导致的“灯下黑”风险。

(三)基于有效应用手段,确保审计过程效率 一是运用统计抽样技术。AB电力公司创新开发了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工具,目前广泛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工程及营销方向的审计抽样中,提高了审计现场样本选择的科学性,在可接受风险水平内全面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情况,提高了审计效率效果。二是构建沟通交流渠道。以审计沟通为手段,注重沟通技巧,耐心倾听解释,确保问题定性更准确,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同时将沟通内容向“寻求价值增值”拓展,不仅针对审计结果进行沟通,更对公司环境、内部控制、经营风险、管理效果等各方面进行沟通,从管理咨询的角度为企业经营防弊、兴利、增值而服务。三是借助运营监测平台。近年来,AB电力公司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借助公司试点运行的运营监测平台,采纳相关数据和指标,延伸审计视角,规避审计人员因专业限制导致的能力不足,突破专业瓶颈,化解各专业小组间因信息不通导致的重复审计等问题,保障数据收集和问题分析的有效性。

三、末端治理,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

末端治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展现。AB电力公司以“治于本”为理念,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多层运用,以跟踪回访为手段,以审计问责考核为保障,使审计成果效用最大化。

(一)延伸范围,多层次运用审计成果 2012年以来,AB电力公司注重经济责任审计与专业管控审计评价的融合,建立了覆盖了财务、人资、营销、生产等12个专业的审计评价体系,从通用指标和专业管理两个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量化为具体分值。推行评价结果两级通报,在被审计单位层面,通报各专业管控得分及横向排名,协助被审计单位发现管控短板,激发进位争先意识,加速审计整改,深化审计成果运用;在公司层面,定期根据基层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专业管控评价结果,召开审计联席会议,对各专业管理部门进行排名,将审计成果运用提升到公司决策层面,通过顶层管控纠偏引领末端治理水平的提升,推进专业管理整体水平提升,实现“治于本”的审计治理目标。

(二)跟踪回访,多途径监控整改结果 分类审计发现的问题,明确整改期限,严把整改质量关口,保证审计意见从时限和质量上得以双重落实;建立审计回访机制,坚持审后必访,对整改效果不明显、措施不得力的单位,执行问责。近年来,AB电力公司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意见总体整改率达到80%以上,回访率达到100%。

(三)问责考核,最大化实现审计效能 AB电力公司制定了《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办法》、《审计发现重大问题责任追究工作考核与管理办法》、《审计成果运用工作考核与管理办法》,将审计成果运用纳入绩效考核,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责任追究和考核,切实提高被审计单位依法治企、规范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2012年以来,共对18个单位的相关责任部门与人员进行了审计问责,考核责任部门102家,考核责任人员496人,扣绩效考核奖合计27.74万元。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共享:审计结论归入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档案,作为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严重违规和涉嫌犯罪的经济问题,移交公司纪委监察部门,实现审计、纪检工作联动,提升反腐倡廉力度。

四、文化引领,柔性保障经济责任审计成效

文化引领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智力支持。AB电力公司以“慎于思”为基础,构建“合规文化”、“绩效文化”引领经济责任审计,打造“执业文化”,提升审计能力,体现审计价值,凝聚审计精神,发挥审计作用。

(一)尽责开展审计监督,引领合规文化 一是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认真落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关规定,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真正做到为企业负责,为领导负责,为审计自身负责。二是积极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警示作用。组织处级以上干部学习审计署审计央企的审计报告;开展合规教育,在干部培训班和青干班上开展合规专题讲座,编制“小金库”、“国有资产流失”等重点案例宣传册等。AB电力公司以协同监督、自查自纠、风险提示、网站宣传等常态形式,全面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引领依法治企合规文化,促进领导干部正确履责,防止权力失控、权力寻租、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二)尽善开展效益评价,宣导绩效文化 一是拓展效益审计。将公司发展目标、经济指标、电网建设、市场拓展等经济效益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将经营绩效、企业社会责任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以效益为核心,以事实为依据,综合评价被审计企业发展状况以及负责人管理水平,为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依据。二是服务经营管理。从机制和制度层面分析审计发现问题,客观反映被审计单位管理情况。对共性问题,从完善制度和流程的角度提出审计建议;对个性问题,针对企业管理的弱点和难点,提升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对难以界定经济责任的事项,以审计风险提示、管理建议书等形式,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三)全面提升审计能力,打造执业文化 一抓审计执业能力提升。以丰富的审计实务锤炼人才,用鲜活的审计调考选拔人才,鼓励审计人员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和高校深造学习,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实战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专家团队。截至2013年底,AB电力公司审计队伍中中级职称113人,高级职称43人,具有CIA、CPA、注册造价师等从业资格的59人。二抓审计作风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强化审计人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荣誉意识,展现良好职业道德。三抓审计团队建设。组建优秀审计团队,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团队合力;发挥审计人员专长,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达成团队最佳效益;培养锻炼新人,壮大经济责任审计团队。

五、创新驱动,推行经济责任审计提升工程

创新驱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技术支持。AB电力公司以“敏于行”为基础,不断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提升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一)强化理论创新,提升审计高度 一是扎实开展课题研究。近年来,围绕经济责任审计实践,AB电力公司相继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信息化环境下的非现场审计途径与方法的探讨》、《大审计格局构建》、《审计资源集约化提升》等课题研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二是认真组织理论研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总结会和理论研讨会,合理区分经济责任审计特质,界定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体系、全面审计与全面评价、查错纠弊与责任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之间的关系,提升理论高度,以理论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实践。

(二)强化方法创新,提升审计质效 一是探索信息化审计方法。依靠ERP审计、运营监控、专业管控等信息化管理平台,运用远程审计等创新方式,实现审计成果信息共享,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技术进步。二是创新审计抽样技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推行规范抽样,以样本科学推算总体,提升审计效率,提高审计结论的科学性。三是综合应用审计评价方法。研究应用目标管理、平衡计分卡、内部控制评价等方法,优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完整性、客观性和专业性。

经济责任审计新规篇(4)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出现的,也是党中心、国务院在新时期为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而采取的一项重要办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龙头也进入了市场。在国家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也已经形成。作为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中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如何更好地发挥功能,成为相关人员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前状况

目前,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所有部属高等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各校为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和规范化,都结合实际,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并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或规定,有的以学校文件的形式颁布,有的以内部规定的形式颁布,并能健全有关经济责任的配套制度,规范运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总体发展进度较快,已逐渐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

据调查了解,大都分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是经过授权进行的,授权部门以组织部门居多。说明在审计授权方面,各校的熟悉是比较统一的,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和要求。各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包括届满(离任)审计、届中审计。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学校只开展了届满(离任)审计,而未开展届中审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功能的充分发挥。

经调查,绝大多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实施审计情况、存在的新问题、审计评价、审计建议等几方面。审计评价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审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审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审计及其他方面。虽然各高校审计报告及评价涉及的内容基本一致,但从审计报告的具体内容、评价的尺度把握等方面来看,仍有必要制定一个规范性的制度。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新问题[1

(一)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由于学习宣传不够,高校部分干部、群众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熟悉尚不到位,非凡是领导干部对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熟悉不够端正,不能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理解成一种常规的经济监督形式,或认为只有有新问题的干部才会被审计,或认为只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一定要查出新问题。这些直接导致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很难寻找突破口。有的人认为,被审计者都是领导干部,他们的调任或晋升组织已经有意向或即将作出任用决定,经济责任审计是搞形式、走过场。有的人非凡是被审计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组织对领导干部不信任,还有的人认为被审计对象都是领导干部,审计工作过于认真会得罪人等等。

(二)贯彻“先审后离”原则不够

根据中办发[199920号文件第四条规定,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退、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干部管理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熟悉不足,有关部门从自身工作出发,在审计之前就做了干部任用或调离的决定。另一方面,由于和审计部门事前衔接不够,造成“先离任、后审计”多有发生,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审用两张皮的现象。这样难以达到审计应有的效果和目的,起不到监督功能,也起不到考核干部的功能,影响了审计评价的有效性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任务书中所确定的经济责任不是很明确,不能进行量化考核,难以对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进行准确评价。在实践工作中,由于没有具体量化标准,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审计评价不规范,随意性较大等新问题。

(四)经济责任审计未能跳出财务收支审计的模式

目前部分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停留在对被审计对象单位财务收支的审计上,审计的形式还是就账审账,没有认真开展审计调查。如调查被审单位有无“小金库”、有无未在财务部门账上反映的账外账,有无领导个人决策及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财产流失和浪费的情况。因为侧重点不明确,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应达到的高度和层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价值和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审计结果也就得不到学校党政领导和组织部门的重视。

(五)有关部门配合脱节[2

部分高校到目前仍未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也未成立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在审计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协调和配合,如审计部门制定工作计划时没有主动征求组织部门意见,组织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不重视,被动参和或根本不参和。由于部门配合脱节,工作中轻易互相推诿,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六)审计人员较少和任务繁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导致审计滞后

由于批量任免、调动,集中开展审计,审计任务重和审计人员不足的矛盾表现得十分突出,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效果。突击性审计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并且有的责任人任职时间较长,由于审计力量有限等原因,短时间内很难将其经济新问题查清、查透。从而导致审计缺乏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有时审计部门同时组成几个审计小组,全力以赴、交叉进行,也很难按时完成审计任务。

三、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策略

(一)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正确熟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的重视是搞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前提。由于该项工作责任重、工作量大,学校领导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随时听取审计部门的工作汇报,提出要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监督指导审计部门开展工作,以增加审计人员的信心和责任感。审计部门要积极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不仅要向领导汇报本部门的计划、做法以及在工作中碰到的新问题和困难,争取领导的支持,还要汇报各高校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使领导在指导工作时更有针对性。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许多人对其重要性熟悉不足,对审计程序缺乏了解,所以配合不够主动。应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大家充分熟悉到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有利于激发领导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有利于分清是非曲直、促进干部廉洁自律,而且对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管理、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要及时和组织、人事委托部门沟通,确定年度拟进行审计的项目,并将其纳入审计工作计划中。这样,审计部门可以合理布置审计时间,避免突击性任务,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使经济责任审计能有序进行。

(二)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3

加强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是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加快经济责任审计立法的步伐,对现有的《审计法》进行必要的修改,增加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其次,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责任追究制度,规定因对届满、提拔、调任的领导干部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中不负责任导致用人失察失误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追究领导责任,并制定责任追究细则,一是明确追究主体应负的责任,二是明确责任追究的范围,三是规定由谁来执行责任追究。实行责任追究可以减少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的人为性和随意性。再次,各行各业都要尽快制定适合本行业的统一的、明确的、科学的经济责任指标体系,统一评价口径和标准,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三)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

审计评价的核心是如何确立领导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为此,必须正确区分四个界限,即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前任领导责任和现任领导责任、故意责任和过失责任。审计评价应坚持“客观、准确、全面、统

一、谨慎”的原则。合理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对于恰当评价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至关重要。在目前尚无规范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审计评价应注重以下三点摘要:一是紧扣该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不要超越审计的职能去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二是客观明确地界定该领导干部应负的责任,对于和财务收支无关及尚未查清的新问题,以及不好定性的新问题,可通过适当的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咨询,必要时要向学校经济责任联席会议小组提交书面报告,而不宜直接进行评价;三是要考虑影响领导干部业绩和责任的各种因素,在评价时据实写明相关的具体情况,对于事实不清、审计证据不充分或拟移交的事项不纳入评价。

(四)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质量管理是审计组织所有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关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规范的探究,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规范、审计报告规范、审计评价规范等。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严格按规范实施审计,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应注重经济责任审计和日常审计工作相结合。在高校内部财务收支审计中,将涉及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及个人廉洁自律的资料存入“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以备经济责任审计时利用,减少重复审计,节约审计资源。同时,应加强任职期间审计。加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既有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新问题,促进其改善管理,也可降低到离任审计时由于审计范围时间跨度过长形成的审计风险。

在新形势下,高校审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为此审计方法也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高校审计工作。

首先,审计前应重视收集和审计项目有关的资料,包括和审计项目相关的规范、以前内部审计中发现的带有共性的新问题、质量控制关键点等,在此基础上,探究审计风险点及控制办法,并编制充分具体的审计工作方案。应要求被审计经济责任人写出述职报告。听取经济责任人述职有利于审计人员了解和把握其所在部门或单位的全面情况,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为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要和被审计经济责任人及其所在部门或单位签订《审计承诺书》,要求被审计经济责任人及其所在部门或单位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做出承诺。这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也有利于保护审计人员,缩小其承担责任的范围。

其次,在审计过程中应当把握重点,突出审查任期经济责任目标的实现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程序和效果情况,国有资产的平安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情况,有关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健全和执行情况,经济责任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的情况等。对由于会计人员的责任而造成的会计处理差错,在未达到重要性水平的情况下,不应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力争做到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要重视召开相关部门或单位教职工代表座谈会,充分了解经济责任人的经营能力、业绩、勤政、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同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找经济责任人所在部门或单位干部职工个别谈话等形式获取相关审计情况和线索。

第三,审计报告要针对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来反映新问题,并分析落实经济责任人对新问题应负的责任。评价语言要标准规范,不用或少用修饰性词语,切忌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证据不足的事项及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进行评价。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和经济责任无关的其他新问题,可采用管理建议书等其他形式来辅助反映。

第四,要强化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包括对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的复核,及时发现审计人员专业判定中可能存在的偏见,提高审计质量。要加强和被审计经济责任人及其所在部门或单位的沟通。在对审计证据认真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出审计报告的征求意见稿,征求被审计经济责任人及其所在部门或单位的意见,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地方进一步核实并做必要的修改,对被审计经济责任人提出的不合理意见不能屈从,但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此外,应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应用。这是减少误差、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方法。

(五)加强部门协调和配合

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搞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必须依靠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财务等部门协调配合、共同组织实施才能取得成效。为此,各高校应尽快建立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工作中的职责,建立健全工作协调配合机制,要求部门在审计计划、组织实施和成果运用等环节上相互支持,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和程序,形成整体合力。要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专题会议,认真探究和解决审计中碰到的新问题和困难。这不仅有利于对责任人进行监督、考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审计手段的不足,确保了审计结果的权威性,提高了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水平。

(六)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功能,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为了防止出现“就审计论审计,审计结果运用不落实”的弊端,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摘要:一是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方法、区别对待,慎重确定使用方式。二是在干部监督管理上,除了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外,还要求实行任职公示制度,并将经济责任审计和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任职公示的内容,增强干部监督管理的力度。要进一步增强教职工参和监督的功能,不断完善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既可以让教职工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任用干部的情况、尤其是履行经济责任方面的情况,又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功能和效果。三是要把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运用审计的量化结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

(七)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4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功底要求都非常高。审计部门要定期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审和典型案例分析,促进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业务技能,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最新颁布的财经法规、审计法规的学习,更加准确地把握政策界限,为科学全面的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创造条件。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政策性强,审计风险大,审计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还要熟悉被审计单位的工作特征。审计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端正态度、严明纪律,对审计核实的新问题,要认真对待、严厉处理。在审计过程中,不仅要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及利益的诱惑,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还要依据审计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那些打击报复审计人员的行为依法抵制。

总之,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在管理经济活动中的业绩和对存在新问题应负的责任,从而增强领导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依法理财依法行政、进而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有效办法;是从机制和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严厉财经纪律加强学校的财经管理、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实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它有利于抑制各种腐败现象,促进领导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尽其责,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保证教育事业健康顺利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同广。评析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及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摘要:高教探究版,2004,8(4)摘要:73-74.

[2王漪。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浅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4)摘要:113-114.

[3吴万才。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3,(3)摘要:75-77.

[4贺长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和防范[J.陕西审计,2003,(1)摘要:16.

[摘要介绍了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前状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新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等方面,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管理;经济责任审计;高校审计;干部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出现的,也是党中心、国务院在新时期为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而采取的一项重要办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龙头也进入了市场。在国家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也已经形成。作为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中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如何更好地发挥功能,成为相关人员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前状况

目前,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所有部属高等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各校为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和规范化,都结合实际,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并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或规定,有的以学校文件的形式颁布,有的以内部规定的形式颁布,并能健全有关经济责任的配套制度,规范运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总体发展进度较快,已逐渐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

据调查了解,大都分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是经过授权进行的,授权部门以组织部门居多。说明在审计授权方面,各校的熟悉是比较统一的,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和要求。各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包括届满(离任)审计、届中审计。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学校只开展了届满(离任)审计,而未开展届中审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功能的充分发挥。

经调查,绝大多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实施审计情况、存在的新问题、审计评价、审计建议等几方面。审计评价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审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审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审计及其他方面。虽然各高校审计报告及评价涉及的内容基本一致,但从审计报告的具体内容、评价的尺度把握等方面来看,仍有必要制定一个规范性的制度。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新问题[1

(一)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由于学习宣传不够,高校部分干部、群众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熟悉尚不到位,非凡是领导干部对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熟悉不够端正,不能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理解成一种常规的经济监督形式,或认为只有有新问题的干部才会被审计,或认为只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一定要查出新问题。这些直接导致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很难寻找突破口。有的人认为,被审计者都是领导干部,他们的调任或晋升组织已经有意向或即将作出任用决定,经济责任审计是搞形式、走过场。有的人非凡是被审计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组织对领导干部不信任,还有的人认为被审计对象都是领导干部,审计工作过于认真会得罪人等等。

(二)贯彻“先审后离”原则不够

根据中办发[199920号文件第四条规定,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退、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干部管理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熟悉不足,有关部门从自身工作出发,在审计之前就做了干部任用或调离的决定。另一方面,由于和审计部门事前衔接不够,造成“先离任、后审计”多有发生,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审用两张皮的现象。这样难以达到审计应有的效果和目的,起不到监督功能,也起不到考核干部的功能,影响了审计评价的有效性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任务书中所确定的经济责任不是很明确,不能进行量化考核,难以对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进行准确评价。在实践工作中,由于没有具体量化标准,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审计评价不规范,随意性较大等新问题。

(四)经济责任审计未能跳出财务收支审计的模式

目前部分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停留在对被审计对象单位财务收支的审计上,审计的形式还是就账审账,没有认真开展审计调查。如调查被审单位有无“小金库”、有无未在财务部门账上反映的账外账,有无领导个人决策及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财产流失和浪费的情况。因为侧重点不明确,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应达到的高度和层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价值和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审计结果也就得不到学校党政领导和组织部门的重视。

(五)有关部门配合脱节[2

部分高校到目前仍未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也未成立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在审计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协调和配合,如审计部门制定工作计划时没有主动征求组织部门意见,组织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不重视,被动参和或根本不参和。由于部门配合脱节,工作中轻易互相推诿,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六)审计人员较少和任务繁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导致审计滞后

由于批量任免、调动,集中开展审计,审计任务重和审计人员不足的矛盾表现得十分突出,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效果。突击性审计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并且有的责任人任职时间较长,由于审计力量有限等原因,短时间内很难将其经济新问题查清、查透。从而导致审计缺乏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有时审计部门同时组成几个审计小组,全力以赴、交叉进行,也很难按时完成审计任务。

三、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策略

(一)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正确熟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的重视是搞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前提。由于该项工作责任重、工作量大,学校领导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随时听取审计部门的工作汇报,提出要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监督指导审计部门开展工作,以增加审计人员的信心和责任感。审计部门要积极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不仅要向领导汇报本部门的计划、做法以及在工作中碰到的新问题和困难,争取领导的支持,还要汇报各高校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使领导在指导工作时更有针对性。

经济责任审计新规篇(5)

2010年10月,为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党中央、国务院新出台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这对于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审计组织协调、审计内容、审计实施、审计评价与结果运用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尤其在第四章审计实施中对审计程序包括审计通知书、被审计对象单位应提供的资料及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处理与处罚、审计复查与复核等都作了规范,为审计人员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操作指南。但其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或《实施意见》还未出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问题审计人员还难以把握。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对经济责任审计举报受理未进行规范,目前只要有举报,审计就要受理,眉毛胡子一把抓,常常会造成审计疲于应付,既会增加审计成本,又会降低工作效率,同时还会影响到一些优秀干部的选拔任用。为此,笔者就如何规范经济责任审计举报受理谈谈自己的看法,旨在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新《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应当进行公示。有了公示,就可能出现举报,有了举报,就要面对举报问题的受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和常规审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审计目标、范围、重点均不一样,审计对象的任职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如县委书记、县长的审计要涉及十几个部门和单位。审计任务通常又是批量下达,而审计一般长则十来天,短则两三天内就要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审计力量相对不足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普遍现象,大部分情况下连正常的审计程序都很难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受理一些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无关的举报事项,会使我们的审计工作偏离方向。如宁都县在对某乡党委书记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接到一村民的举报,反映某村建房乱收费的问题。接到举报后,该县审计局在审计力量十分不足的情况下,又重新抽调人员充实到一线。通过明查暗访、走村串户,忙乎了半天,结果查出了一村干部以白条收取建房户费用3万余元不入账的问题。就常规审计而言,该举报受理的审计成果无疑是显著的,但就经济责任审计而言,该举报受理既增加了审计成本,又影响了工作进度。因为该问题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而言,除监管不力应负一定领导责任外,其他没有多大关联。尽管审计查实该问题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没有直接关系,但由于受理举报事项应在审计结果报告中说明并另附核查材料,客观上还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规范经济责任审计举报受理刻不容缓,应在即将出台的《实施细则》中将经济责任审计举报受理予以规范,对于各类举报,规定哪些该受理,哪些不该受理。原则上凡涉及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个人的经济问题和应负直接责任、主管责任的其他问题,且有确凿证据的举报,规定审计机关一定要受理;凡没有确凿证据、捕风捉影的举报,以及和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个人无关联的其他举报,规定审计机关可以不予受理。这样有选择的经济责任审计举报受理,既明确了审计人员责任,有利于规避审计风险,又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同时还能消除那些别有用心的举报对优秀干部选拔任用带来的不良影响,引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宁都县审计局)

经济责任审计新规篇(6)

县级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县级审计机关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据民政部网站2004年底统计数字,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共有2862个。由此可见,县级经济责任审计覆盖范围之广,在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国从1984年开始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经过了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承包经营责任审计,1994进入任期济责任审计阶段。历经二十多年,由探索起步逐步成熟完善,在促进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促进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和关注。但在实践中发现县级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采取可行措施,加快研究和解决。

一、县级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审计成果利用不尽理想

1.审计配合机制有待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存在着各部门之间缺乏衔接,信息渠道不通畅,各行其事的现象。

2.离任后审计居多,是一种事后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组织部门和主管部门任用干部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对已升任或离任的领导干部触动不大,同时对审计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3.重查处、轻整改。致使相同的问题屡审屡犯,达不到促使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整改、纠正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滞后,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008年4月,《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2010年12月,两办出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但没有与之配套的全国通用的操作规程及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出台的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各具特色,不同地区内容差别较大,无论在审计程序上、方法上,还是评价标准上都难以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

(三)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矛盾依然突出

经济责任审计占审计项目总量的比重逐年递增,特别是在政府换届和集中调整干部时,审计任务更为繁重。大多数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专职机构只有几个审计人员,除了要完成经济责任项目外,还要承担局里统一分配的其他审计项目。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为了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突击审计的办法,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四)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普遍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开展情况极不平衡,缺乏统一规范的审计工作程序和组织方式方法。在国家现行的法规中,没有给审计机关明确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一职能,审计机关缺乏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执法资格。目前,大多数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乡镇农经站直接实施,部分乡镇农经站在机构改革中被撤并,有关人员移岗,留存的农经站审计人员少、素质不高,这些都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实施和开展。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相关制度,加大成果运用力度

1.完善配合机制,推行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追究制。明确规定从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到审计结果运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责任、义务、分工。并对不严格履行职责、不按程序执行、对移送案件不处理等行为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2.“届中审计”与“先审后离”相结合。可以克服“事后审计”的弊端,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防范作用,也可以对组织部门任用干部提供参考,督促被审计领导干部在职期间尽职尽责履行好职责,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推行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对被审计对象整改落实情况实施追踪监督,要求其以整改报告的形式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和审计建议落实情况进行答复,对不能立即整改的问题注明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确保审计整改落到实处,对“屡审屡犯”的现象也起到了较好的遏制作用。

(二)出台统一的操作规程,科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操作规程尤其是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极其重要,审计人员依据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区分责任。应本着“求同存异、覆盖广泛”的原则,设置反映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资产管理活动、经济业务管理活动以及个人遵纪守法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统一的指标体系建立后,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指标组合,选择适宜而实用的评价指标,进一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可操作性。

(三)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有效解决审计任务重与人员不足的矛盾

1.制定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

每年年底前,联席会议在审计部门及有关部门提交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初步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需要,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的实际承担能力等因素后,拟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经党委、政府同意后,以联席会议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以书面形式委托审计机关具体实施。科学的计划,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有效解决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之间的矛盾,减少监管盲区,有计划、有重点、高效率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2.创新思路,研究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审计技术手段和工作效率

目前,有些县级审计机关尚未实现计算机审计,除了县级审计项目特点(大多为小型项目,审计量小)的客观原因外,主要原因为审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满足于现状。面对会计信息化的挑战,审计人员应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对一些大型项目,除了运用计算机审计提高工作效率外,应会熟练运用内部控制测试法等先进的审计方法。另外适当时候应该借助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力量,相互支持、相互协调。

(四)完善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城乡一体化及新农村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逐渐成为维护农民利益、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凝聚民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审计署2007年上半年围绕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审计程序、审计结果运用等问题展开了一次调查。应根据调查情况,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执法主体、审计操作程序、评价标准和结果运用办法等,促进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新规篇(7)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赋予审计部门的一项新任务。从1983年我国恢复审计制度以来,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经历了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承包经营经济责任审计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三个阶段。1999年,国家制定颁布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规定》的颁布施行,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至此,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就需要随着国家新的规定进行调整和完善,成为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了明确的依据

在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可操作的依据仅有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范,缺乏规范的作业程序。《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对高校经济责任审的原则、计划立项与实施、审计内容、审计评价、审计结果等做出了全面的指导。

二、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的变化

从这十年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情况来看,一些高校未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纪检、组织、审计、监察部门工作无统一协调的制度,经常出现“应审未审”、“先离后审”等现象,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也未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旧,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各高校应认真贯彻执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制定加强本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措施,加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队伍建设,有条件的可设置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在联席会议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范围的变化

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初期,受财务收支审计的影响,其审计对象仅仅是高校实行独立核算的二级机构的负责人与财务部门负责人。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扩大了审计对象的范围,如四川大学已经把所有二级学院及所有管理职能部门的正处级领导干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

四、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内容与评价

一直以来,还存在对经济责任审计定位不清的现象,把济责任审计等同与财务收支审计,用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评价取代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的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财务收支审计有很大不同。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对下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针对不同岗位其具体内容又有所变化。审计侧重点不同的岗位主要分五大类:一是各二级院系的负责人,二是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三是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四是高校建设工程管理部门负责人,五是机关各职能部门负责人。

不同类别的岗位,在采用定量评价方法时,所用指标也有所不同。对各二级院系的负责人,所用指标主要是预算收入完成率、预算支出完成率、收入结余率、人员经费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比率、资产增长率、负债增长率、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对高校建设工程管理部门负责人所用指标是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完成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在建工程资金占用率、工程结算审计审减率等指标。

五、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结果的运用

近十年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有快有慢,但总体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被广大教职工认可,在审计中也对干部的评价起到了参考作用。但在《规定》前,不同的高校对审计结果的运用上也有所不同,没有明确的规范,所以“应审未审”、“先离后审”等现象大量存在。从2010年开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被要求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这一措施非常有效,高校的组织人事部门不再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可有可无,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逐步进入到全覆盖,常规化的新阶段。

六、结束语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于增强高校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加强审计机构和审计队伍建设。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促使高校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经济责任审计新规篇(8)

关键词 经济责任 审计 风险

2010年12月8日,中央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该项规定的出台拓展了经济责任的范畴,有利于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常规审计,其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对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揭露和惩治腐败分子,规范干部行为,促进廉政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结合规定的出台,对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经济责任审计思想认识不足。经济责任审计和一般审计不同,其侧重于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而由于一个地区或企业的经济情况受诸多方面影响,被审计人往往可以找出“客观”的理由而进行开脱。而审计人员由于受到专业素质和级别的制约,客观上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难以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很多人将经济责任审计等同于干部监管,往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定位过高,而将审计结果的运用简单化、绝对化,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2.缺乏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工作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但规定的还比较宽泛,尚未制定统一、具体的责任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标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如果没有具体的衡量指标和客观审计标准,就容易导致审计人员的自由裁量度过高,导致经济内容评价分析不客观、不合理,经济责任界定权属不清晰、不明确,无法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公正的审计评价,也无法对其功过是非作出准确的评价。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个单位、地区的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情况的因素也呈现出多样性的和复杂化特点。所以,迫切需要制定一套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3.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一是审计工作的时间上存在问题。在日常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采用了“先离后审”制度,有的领导干部甚至转任、升迁后过了数月或一年以上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监督滞后导致审计结果与干部考察、使用“脱肘”,而且容易出现 “降者严、调者平和升者轻”的审计现象,使经济责任审计不客观、失去了考核、监督的意义。二是审计内容上存在问题。审计人员往往将经济责任审计当成了常规审计,重问题罗列,轻责任划分;看重财务数据,轻理性分析。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内容重点不突出,影响了审计效果。三是审计成果利用上存在问题。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逐步成为强化干部监督约束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在审计成果利用上存在问题。多数审计项目是临时上阵,总体审计的质量不能保证,而且难以成为干部考核任用的标准。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多属于内部审计,审计结果表扬的多、批评的少,促使很多领导产生“审计走过场”的心理定势,因此很难体现经济责任的权威性。

二、新时期如何有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提高认识,不断加强审计人队伍建设。当前,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式,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加大,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强化审计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成为当务之急,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审计工作中要充分相信人、运用人和培养人,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领导思想和行动上为审计队伍做好制度保障,让审计人员敢审计、敢汇报。同时要充分运用现代风险审计以及信息化审计方法,不断适应新形式下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2.构建新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正确进行经济责任考核评价的利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可从经济责任的内容层面和经济责任的综合特征层面入手。首先,要充分考虑适用性原则,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考虑行业特点、区域特点和管理模式的不同来进行指标的制定。其次,要充分考虑可比性原则,经济指标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发生变化,所以指标的制定要保持动态性,尽量选用国家规定或社会公认的指标做为考核依据。三是结合新规定的出台,可以考虑采用平衡计分卡来进行综合考核,根据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将指标设立为四个层面,即财务层面、客户层面、流程层面和发展层面,每一层面设定相应权重,并根据经济发展、行业不同等来进行及时调整,最后按公式计算出综合评价分值。

3.多重并举,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与效果。一是在审计时间上逐步实现“关口”前移,将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和干部考核、任用相挂钩,并成为否定性指标之一。将审计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监督,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审计效果的最大化。二是在审计内容选择上应具有针对性。要不断拓展审计内容,逐步将各项经济指标具体完成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纳入审计范畴。三是合理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时送组织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并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既可以达到激励工作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又可以鞭策工作后进的领导干部,用经济审计成果来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新规篇(9)

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

1.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落实科学展观和保护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行

经济责任审计时对领导干部行为的一种监督,一方面可以为我们获取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可以更好的调控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审计工作能较为客观的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最大限度的减少领导干部在经济工作中的失误。

2.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环节。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能力、经济管理、政策执行、自我约束等等行为进行审计判断,更为客观的评价领导干部。同时还可以使广大干部受到教育,从而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

3.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增强了领导干部遵守和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促进了廉洁教育。同时也能更好的选备人才,让政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得到充分肯定,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 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够规范。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操作进行规范,审计操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公平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层出不穷的新经济现象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尤其当涉及领导干部个人的直接经济责任时,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往往就会出现分歧,给审计工作带来阻力,影响审计工作的进行。

2.领导片面强调任期经济责任指标的完成力度,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够重视。

经济责任指标是指看得见的硬性指标,企业领导人为了完成经济责任指标而不惜拼人力、财力等等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这种企业生产经营上的短期行为虽然有可能完成当前的经济责任指标,但却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实力产生了严重的损害,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观。由于完成经济责任指标的决策是无形的过程,造成了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难以把握,因此对企业的短期行为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使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造成了企业重大的经济损失。

3.审计目标不够明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一方面,由于审计理念陈旧和狭隘的审计视野,对审计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常规的审计差别不大。同时其审计内容和重点都停留在传统财务收支的纠错上,不能较为完整的反映出领导干部任期业绩和经济活动,很难对其经济责任进行全面的评价,另一方面,国家的干部管理部分出现偏差,对相关领导干部的经济考核过于粗略,不够细致,导致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不够明确,造成了腐败现象蔓延等等,使经济审计流于形式,起不来监督领导干部廉政的效果。

4.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一方面,我国的审计人员业务综合素质不高,一般不具有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不能对出现的新情况及时正确的做出反应,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我国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偏低,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一般都是领导干部个人,一旦查出问题追究其责任的时候,面对多方人员的说情、软磨硬泡或承诺给予某种好处等等方式,往往会使原本很薄弱的职业道德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三、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1.加快审计法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

首先一方面应尽快制定好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让审计工作更加清晰,使审计有法可依,可以避免审计工作和审计判断的随意性。明确审计工作的责任追究措施,使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另一方面应加大对经济责任的执法力度,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同时要加大审计法规的宣传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审计成果,对领导干部进行学习经济审计法规等等,使社会各界对经济责任审计有更准确的认识。

2.任期经济发展要面向未来,做到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有头脑的领导,不仅要圆满完成任期经济指标,而且更要做到面向未来,做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审计重点要从长远出发,不仅仅要注意短期利益,更要看到长远的无形的利益。通过分析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才能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评估企业的人力资源、技术创新、、长远发展、资源储备、市场占有度等等要作为企业审计的重点对象,只要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避免经营造成不必要的风险,从而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

不断创新新的审计方法,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是拓宽审计线索的良好措施,可以得到更多线索,从而更快的完成审计工作。同时,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应该设立举报电话,信箱,网站等等多种形式的平台,让百姓参与其中,人们群众的参与可以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审计人员上应该充分发挥以往的审计档案,通过调阅以往的审计档案,分析发现问题,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还要加大审计档案管理,审计工作结束以后,审计人员应该及时将审计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妥善保存。

4.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执业经验和专业素质没有明确的要求,往往在某些问题上会出现一定的问题,造成审计报告给出的评价问题多多,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刻不容缓。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队伍建设,要尽量的创作条件,通过专业的知识培训,更新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使审计人员逐步适应现代审计职业发展的要求。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配备一批道德素质良好,熟悉审计业务,专业知识扎实的干部从事审计工作,使其能够较好的适应经济审计的发展要求,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有效方法。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总结经验教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济审计工作才能有新局面新突破。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新规篇(10)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非常广泛,在《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为经济责任审计勾勒了基本框架,它既涉及到经济组织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又涉及到责任人的勤政廉政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即领导者的财务责任:(1)是否真正做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照章纳税。(2)各项收入支出的计算是否合规、合法、真实、可靠。(3)是否适时、适量、适度地筹到满足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保持合理的资金数量和资金结构。(4)有无完善的经济责任制,以及对财务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约束。

2、国有资产是否得到合理使用并保值增值,主要表现在对资产的检查,首先通过实行盘点、账账,账表相核对,审查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及长期投资的真实性。在确定资产真实性的基础上,还应对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3、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评价企业法定代表人职责完成状况的依据。

4、从实践来看,重大经营决策常伴随着很大的风险,有成功也有失败,评价时要慎重,根据审计的重要性原则,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对企业事业单位重大经营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如企业经营方向的转变,新产品等重大经营事项,看决策是否科学、有效,这是考核领导者决策能力的主要依据,这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生存和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二)经济责任审计程序

所谓经济审计责任程序应包括审计立项到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意见、审计决定的全过程。它既要遵循《审计法》规定的一般审计程序,也要遵守干部管理程序。

1、审计立项

是审计机关和组织、人事、纪检部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过程。

(1)计划立项。每年年初经过与有关部门充分沟通协调后,编制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并列入本级年度审计计划。包括:对全部审计对象定期进行审计,对任期较长的干部进行审计;对工作成绩较大的干部进行审计;对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审计对象进行审计。

(2)临时立项。在审计年度内,依照有关部门出县的书面委托书临时立项。

审计立项中应注意的是必须有组织人事部门、主管部门或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对某单位行政领导或法定代表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书。

2、审计方案

编制经济责任审计方案前必须充分进行审前调查,以保证审计方案可行、有效。审计调查的主要内容:依据被审的经济责任人的任职期间,职责范围,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所属单位情况,来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

3、审计通知书

审计机关和其他受托审计组织,依据有关文件制定审计方案,下发审计通知书。要求被审计单位应当向审计机关提供下列资料:任期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自查报告;任期单位各年度工作总结;任期的主要计划及执行结果的书面材料;重大经济决策的相关资料及相关会议纪要;重大事项检查结果;任期内的全部会计资料;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资料;经济事项有关的合同、协议;任期前后有关遗留问题的材料。

4、审计实施

审计组进人被审单位后,严格按照审计方案及相关资料测试内部控制制度、查阅重要文件,检查会计资料、召开座谈会、外调等各种审计方法,获得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初稿。

5.审计报告

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领导下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施审计后,向审计机关或有关机构提出的关于审计情况和结果并作为审计处理依据的书面文书。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不仅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而且要征求被审计个人意见。审计机关对审计报告必须严格审定,把关。

6,审计处理

对审计中发现离任下部有违纪、违规问题或有其他问题需要处理的,审计机关依法做出审计决定或按规定程序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

二、经济审计责任的难点

(一)法律依据不充分、工作制度不适应

审计法颁布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中虽然规定了厂长离任前,企业主管机关(或会同干部管理机关)可以提请审计机关对厂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但是在1994年颁布的审计法中只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法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监督的内容中并没有规定对领导干部任职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监督,因此从总体上讲,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另外,目前审计机关还没有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各地做法很不一致,用哪些指标考核评价领导下部的经济责任没有统一的、可比较的标准。

(二)职责不清关系不顺

一是直接由党委组织部门交办或委托政府审计部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与现行党政体制有矛盾,审计部门履行职责只对政府负责,所以,党委组织部门应当通过政府,并由政府下达指令,审计机关实拖审计,审计结果向政府报告。二是经济责任审计涉及企业经营管理,以便全面鉴证和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但这与政企分开的要求不相一致。三是审计机关作为政府部门对党的一把手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这种监督关系没有法律依据。

(三)审计难度大风险大

一是被审计单位管理者素质较低。单位缺乏健全和有效的内控制度,执行审计时,被审计单位不能或不愿意提供充分的重要资料,尤其是账外账。二是审计程序风险。尽管中办、国发的两个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经济责任审计要严格履行审计程序,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此项工作任务偶发性强、时效性强,年度期长、工作量大,给审计工作带来难度。如不能提前三日送达《审计通知书》,原任领导已到上级部门任职的,也无法送达其本人,更谈不上征求本人意见。三是审计评价风险。主要是不能恰当地对离任者的经济责任进行正确评价,不能科学地区分好群体因素与个人因素的界限,使审计评价绝对化。

(四)审计质量不高

一是审计查证问题缺乏深度。特别是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在时间跨度上较长,有的甚至在5年以上,而且财会人员变动频繁,后任财会人

员不知前任情况,不愿配合审计,从而给审计查证核实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了审计质量。二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法规、规章不够完善,而各级党委、政府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委托又急剧增多,在这种只有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边审计、边研究,边规范的情况下,审计质量势必受到影响。三是受审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与政策水平的限制以及对这项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审计报告质量不高。

三、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不审就任和先任后审的问题比较突出

严格执行“先审后离”制度和“先离任后审计,再就职”的干部任用程序。要求领导干部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转岗、免职等之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形成了不经审计换个地方照样当官的状态,对所查出的一些问题不好处理,其原单位的经济责任一般都是由接任者承担,这样对接任者不公平,同时也使审计失去了监督的威慑作用。

(二)处理处罚难的问题必须解决

审计中涉及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明知不正确,但是处理依据却很难找到,有时不得不借用被审计单位的行业规章制度,此时难免出现对本行业的保护倾向。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是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规范,一些地方的领导在贯彻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法规上有的也只停留在口头上,实际动作不大,使有些地方经济责任审计力度还不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审计风险难规避

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会计资料假、乱、差的问题给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风险。

2、审计评价用语一定要严谨

在审计评价上的用语一定要经过认真的斟酌,不能前后矛盾。另外,对审计评价中所使用的“能够”、“基本能够”和“存在”,“严重”的用语一定要根据所审计出的问题的多少、程度、性质等做出最恰当的评价,好就是好,存在就是存在,严重就是严重,不能普遍采用既“存在问题”又“基本符合”等不得罪人的也没多大风险的做法。

四、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能力

(一)以形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监督合力为目的,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协调能力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部门联动,形成监督合力。

(二)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质量为目的,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综合能力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主要原因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审计对象进行综合分析。

(三)以加快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法制化建设为目的,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能力

首先要增强法制观念,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法律监督规范体系;严格审计执法,加大对违纪违规责任的追究力度;构建科学规范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的数据和翔实的指标鉴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工作业绩以及决策失误等情况,督促领导干部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促进其更新发展观念,规范执政行为。要及时更新“经济责任审计法规资料库”和“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资料库”。

上一篇: 中医美容基础知识 下一篇: 调研具体流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