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2 09:15:44

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

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篇(1)

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出现的新概念,在《京都议定书》受挫的情形下,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之后,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被政界和学术界广泛地探讨和研究,低碳经济被誉为继两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后的第五次世界革命浪潮。

一、引言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爬坡”阶段,因此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我国在《气候变化国家报告》中不但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而且还确立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从表面看是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规律的把握上,低碳经济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源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短板因素。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间要经过一个低收入低排放、收入增加排放增加、高收入排放稳定甚至降低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有密切关系。在农业社会,人们生产和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对环境基本不会造成多大污染,即使存在温室气体,也能被社会所消化和吸纳,当时社会处于一个低收入低排放的低碳经济阶段;随后,工业社会是以大量投入、大量消耗和大量排放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并且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占较大比例,温室气体排放骤然增加,此时的社会处在高收入高排放的高碳经济阶段;当人们认识到环境是稀缺资源时,逐步加大环境投资力度,于是出现一个高收入排放稳定甚至下降的低碳经济阶段。

由此可见,实际上低碳经济并不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早在农业社会,低碳经济模式就已经存在,只不过资源环境问题尚未突出。

第二,在低碳经济发展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理应成为低碳经济的主体,因此构建低碳型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基础。为此,必须在产品的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方面融入低碳理念。在生态设计时,要把握产品原料、能源投入的低碳化,确保从源头上进行低碳化设计;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确保清洁生产顺利进行,清洁生产可以保证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不断提高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充分利用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等,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保证低碳型的生态化设计顺利实现。

第三,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上,低碳经济发展主要构建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和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改造,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实现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式低碳发展的模式。根据产业结构的宏观构成,按照不同产业结构与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低碳化。一般而言,按照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逻辑,产业结构经过从“一二三”到“三二一”的转换过程,由于第三产业是服务型产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比第二产业低很多,再加上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等产业又具有增汇的功能,所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多,低碳经济发展的状态越好。另外可以根据不同产业间产品、废弃物不同的联系,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来实现减排的目的,实现低碳化发展。

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低碳型园区发展模式。从区域角度而言,园区是发展低碳经济最小的单位,建立低碳型园区发展模式就是依据工业园中各个企业在园区中所处不同的地位和角色,建立起各个企业间能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以及综合利用的稳定的联系,以期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和废弃物排放的减量化。其二是低碳型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型城市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上,低碳经济就是要权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形成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优化,人民生活福利最大。碳排放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标识,已构成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硬约束。正确处理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学界重大的理论问题。低碳经济的提出根源于该问题的解决。数学上衡量低碳的标准目前还不具备,但是可以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测度。其一,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不及经济增长速度;第二,零排放;第三,碳排放的绝对量在下降。这三种情况可以说都是低碳化的表现,只不过程度不同。第一种情况是一般情况,第三种情况是最理想的状态。无论哪一种情况,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保持正的,这样才能符合发展的本意。

第五,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低碳经济发展就必须进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节能减排要根据国家能源基本国情,依靠科学技术进行。我国能源禀赋的特征是“富煤、少油和贫气”,这样的能源禀赋决定了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以煤为燃料的中间转换装置效率低下,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比液体或气体燃料低。目前中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而发达国家现在已经达到40%甚至50%左右;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能耗高的同时,又带来了严重的代价。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我国大气环境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其中二氧化碳占加大比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新能源,加快建立生态能源体系的步伐。

三、构建低碳经济体系的措施

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处于“试点”阶段,还存在不少阻碍。其一,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的刚性特征决定了未来10-20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改变。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首个障碍因素。其二,尽管我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仍然会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由于经济增长的惯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立刻转型,所以,由于粗放发展而导致的碳排放势必增加,这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其三,当前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尚处于基本概念的层面,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还有大幅度提高的潜力。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顺利发

展。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支撑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低碳经济的市场化操作。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建立国际合作。《京都议定书》所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主要有: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ed,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碳减排”贸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e,lET)。其中,JI机制规定,附件I国家可以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获取减排信用。这样就相当于工业化国家之间转让了同等量的“减排单位”;CDM机制是唯一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机制,该机制规定,允许附件I国家出资支持无减排义务的国家通过工业技术改造、造林等活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置并冲抵附件I国家的减排指标,即为附件I国家的投资者可以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IET机制允许附件I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转让它们的部分“排放配额单位”。

第二,建立政府主导的作用机制。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特别是要权衡经济发展与能源的关系。而在资源(能源)环境领域内存在着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者解决不好的难题,诸如温室气体排放的外部性、资源的公共产品特点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弥补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扮演主导作用。为此必须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机制。

第三,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能源效率技术等。但是目前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为此,必须国家采取鼓励措施,建立低碳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第四,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基础,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等方式加强对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的普及,并有意识地宣传和发展一些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的非政府组织,使公众真正融入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大运动中去,推广绿色消费理念,把能源节约活动变成全体公众的自觉行为和日常习惯。实现公众的绿色消费,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

低碳经济是应对温室气体排放而发起的社会变革运动。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等五个方面,深刻理解低碳经济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篇(2)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近30年来,全球各地温度不断上升,冬天不冷,夏天过热,已成为众多人的共识。据有关数据统计,20世纪地球升温约为0.5度。在20世纪,最热的年份是在1995年,而其余11个最热的年份都是在1980年之后出现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众多,但来自工业界的大量数据表明:人类快速工业化,使得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也许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最重要的原因。预计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1.32倍,到2025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为了人类将来更好的发展,必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努力发展低碳经济。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强省―广东省,其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否存在良好的互动关系,正是本文思考的切入点。本文结合广东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远景分析,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广东省2000年至2015年低碳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广东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由英国学者率先提出,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为人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服务。低碳经济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象征,是一种清洁经济和环保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善的合理追求,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一种理性权衡,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理性认识,是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中国低碳经济比较晚,中国学者从2003年5月份开始提出要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从以往的文献资料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分区域分方法对各地碳排放进行测算;二是对各地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三是对区域未来碳排放进行预测。2008年,李俊峰、马玲娟介绍了丹麦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进程,并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建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如何减少碳排放?二是如何开展国际合作?三是具体的措施和目标。①中国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张坤民先生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关键要抓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层面,要大胆创新,并付诸实践;二是经济体制层面,要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时开发新能源,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积极引导低碳消费。②2005年,庄贵阳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有着重大意义,其意义在于改变我国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剧烈矛盾,促进我国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在《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一书中,主要研讨了气候变化的事实,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及今后需要采取的措施,提出要在“不同时段、选择、推广、应用有不同技术和实施不同政策措施,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途径和路线”。③2014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在《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中,从城市层面分析了我国低碳城市的能源发展战略及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④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研究省份的特别少,研究广东省低碳经济的更少,笔者整理了一下,研究广东低碳经济的主要有:2010年,周月鹏采用区域差异分析、经济计量分析,研究广东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2012年,张武英、徐伟嘉、刘永红从广东省经济发展入手,定性分析了广东省能源消费及能源构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2012年,尚少梅、乔梦梦利用LPCC计算方法对广东省1990年~2010年碳排放量进行了系统测试,分析碳排放量对广东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⑤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学者研究低碳经济的侧重点,主要在于排放目标、排放内容、影响因素及政策支持等方面,但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之前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短期均衡还是长期均衡?这种均衡具有多大的依存度?以往文献研究极少,也极少实证分析。本文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初步构建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证明广东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正相关,这种正相关既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均衡关系,因此,这种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在一带一路的大发展框架之下,正从以前的生产制造型向服务经济型转变,而中国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也已经进入重要的发展周期。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开放前沿的经济强省,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最具有市场创新和最具有投资吸引力的省份之一。但广东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三大瓶颈。据有关数据统计,广东省1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以巨大的能源消费为代价的。

作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省份,广东担负着全国发展低碳产业体系、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模式的重任。 目前,《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试点方案》已经制定。广东全力发展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设备和低碳服务业,并在全国率先制定低碳行业的新标准。在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上,广东把绿色环保、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2015年,在广东低碳经济高峰论坛上,广东省发改委提出要把促进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和建设生态文明相结合,把发展低碳经济与当前扩大内需相结合。广东将推动低碳产业扩张,并在一些领域和行业引领国内乃至国际的发展。

广东省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分析

协整分析与因果关系研究模型。1987年,Engle和Granger提出协整理论及其方法,协整理论对解释经济现象是否平稳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一些经济变量本身可能就是非平稳序列,但是,通过对这些经济变量本身的不同组合,得出的结果有可能是平稳序列,且有可能是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我们称之为协整方程 。因此,在现实中,只要存在2个或2个以上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只要他们之间的某种线型组合是平稳的,则我们可以初步认定他们存在协整关系及长期均衡关系。

本文研究广东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的数据是2000年到2015年的数据。为方便起见,我们对所涉及的数据取对数,取对数比较直观,得出的数据便于分析,使变量组合从长期来看线性化,同时也可降低异方差对数据的不同程度影响,下面对碳排放、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分别取对数如下:lnc、lne和lngdp,其中,lnc为碳排放指标,lne为能源消费排放指标,lngdp为经济增长指标。

误差修正模型(ECM)。误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简记为ECM)是一种具有特定形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是由Davidson、Hendry、Srba和Yeo在1978年提出的,因此被称之为DHSY模型。根据Granger定理,若变量序列之间是协整的,则其产生的误差为均衡误差,主要结论如下:

Δlngdpt=β0+β1ΔlnCt+(β2-1)ECMt-1+εt

按照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lnE的误差修正模型。

Δlngdpt=β0+β1ΔlnEt+(β2-1)ECMt-1+εt

均衡误差修正模型主要用来研究模型的短期动态和长期调整动态平衡。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主要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考察变量X是否是变量Y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引入变量X的滞后值是否可以提高变量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则X是Y的Granger原因,此时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另外,还要考虑Y是否是X的Granger原因。其中滞后阶数按照Akaike信息准则(AIC)来选取;

以GDP和碳排放为例,我们建立以下回归方程:

对上式中的(i=1,2,……m)=0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如果拒绝(i=1,2,……m)=0的原假设,则拒绝“lnE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原因”的假设,得出lnE是引起lngdp的Granger原因。同样对(i=1,2,……m)=0进行检验,如果拒绝 (i=1,2,……m)=0的原假设,则拒绝“lnE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原因”的假设,从而得出lnE是引起lngdp的Granger原因。

协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首先,数据来源方面,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及有关学者研究的数据进行整理,所采用的数据为2000年~2015年共16年数据,碳排放和能源消费总量均以万吨计,GDP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其次,lngdp和lnC,lngdp和lnE进行相关性分析方面,根据以上的数据,测算lngdp和lnC的相关数据为0.9645,lngdp和lnE的相关数据为0.9786,这两个数据充分表明lngdp和lnC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lngdp和lnE也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第三,lngdp、lnC、lnE误差修正模型方面,由Granger定理明确表明,两个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具有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

Δlngdpt=0.626+0.2753ΔlnC C0.0237ecmt-1+εt

lngdp和lnE

lngdp=0.2482lnE+0.8953lngdpt-1-0.1624lnEt-1+0.8465

(3.47) (29.64) (-2.71) (4.21)

R2= 0.9978 F= 7483.96

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Δlngdpt=0.8455+0.2366ΔlnE C 0.134ecmt-1+εt

由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可知,广东省GDP每变动1%,碳排放将同方向变动0.2753%,同理,广东省GDP每变动1%,能源消费将同方向变动0.248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碳排放和能源消费从长期来说,能够促进GDP的增长,也就是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对GDP贡献,从长期来说很大。

lngdp、lnC、lnE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lngdp和lnC、lngdp和lnE,都存在着高度正相关关系。我们再进一步思考,GDP的增长会引起碳排放的增加还是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或是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这需要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去进一步研究。

结果如下:

根据以上的结果,在10%的置信度下,广东省的碳排放、能源消费总量增加并不是GDP增加的Granger原因,而广东省GDP增加是碳排放、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

结论

本文分析了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并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两者存在着高度正相关;第二,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短期均衡关系,而且也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第三,广东省GDP增加是碳排放、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因此,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是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

当前,广东经济面临前追后赶的局面,如何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增长向低碳经济转型,实现广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呢?笔者建议,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一是促进区域经济向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转型,以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大力发展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努力推进低碳革命;二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第二产业转型。第二产业比重大,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最大,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原,要加快发展电气、电子等产业,要从资源导向型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过渡,对重要产业,特别是冶金、水泥、建筑、化工等高能耗行业中,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快升级,推动广东省低碳工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对煤碳和石油等消费较高的能源,要高效发展,清洁利用;四是规划碳排放权的确立和分配,建立健全碳排放市场,健全和完善碳排放交易体系;五是完善政府监管水平,将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和社会调整相结合,在燃气普化率、城市绿化率、废物处理率、轻轨交通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有机,生态、高效,引导全社会资源有序、合理流动;六是加强市民环保意识,在节约水电、冰箱使用、低碳餐馆、低碳出行等方面大力宣传,使低碳生活方式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自觉行为,引导民众合理使用各种能源。

总而言之,广东省应通过产业升级、技术研发、政府监管等多方面的努力,促进低碳经济的稳步发展,努力实现广东省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作者为广州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

【注释】

①邹晓蓉:“广东省碳排放与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暨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

②王赣华:“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省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6~70页。

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篇(3)

关键词:

金融发展;碳排放;经济发展;状态空间模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多,北京市CO2排放量逐年上升,温室气体减排压力艰巨。为了缓解由CO2等温室气体带来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寻求有效的碳减排途径、合理估计碳减排需求成为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重要努力方向。特别是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1]以来,相关研究方兴未艾[2]。近些年国际上出现了部分文献讨论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但是结论并不一致。部分文献认为,金融发展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融资和各种技术创新活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能源使用效率,有利于节能减排。Tamazian等(2009)[3]认为,金融发展有助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技术创新,从而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低碳经济发展;Jalil等(2011)[4]认为中国金融发展没有对环境造成危害,反而促进了环境保护,并且中国碳排放量从长期看主要取决于人均收入、能源消费以及贸易开放程度。Ozturk等(2013)[5]认为,从长期看,金融发展对人均碳排放量并没有显著影响。Birdsall等(1992)[6]研究指出,金融发展能够吸引FDI和高水平的研发投资以促进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环境质量提升,而且也会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利用新技术的激励和机会,帮助他们生产清洁的和环境友好的产品,最终广泛提高全球环境质量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但是,也有部分文献通过实证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内涵丰富,发展程度越高,可能会增加对高耗能、高排放设备或器件的使用,从而推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上升。例如,郭郡郡等(2012)[7]利用多国数据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Zhang(2011)[8]则基于中国金融发展的特殊情况,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金融中介、金融市场等多个角度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发现中国金融发展是推动碳排放上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金融中介规模的扩大显著推动碳排放的增加。另外,从研究方法看,现有文献讨论金融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时,基本上是采用自回归模型[9]、动态最小二乘法模型[10]等固定参数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上是静态的,难以表现金融结构、经济结构的动态特征,结论往往较为笼统。鉴于此,本文将采用状态空间模型这种变参数方法[11-12]定量讨论北京市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系,为北京市有关部门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数据说明与模型方法

(一)数据说明由于中国金融发展以金融中介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北京市也不例外,同时由于金融中介效率、金融市场等方面的数据并不完整,因此,本文讨论的金融发展仅考虑金融中介规模,并采用由美国经济学家Goldsmith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13]来衡量,具体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其中,FIRt为北京市第t年的金融相关比率;CRt代表北京市第t年中资银行贷款总额;GDPt代表北京市第t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同时,本文选取北京市人均实际GDP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按1980年可比价计算。此外,由于人类消耗各种能源所产生的CO2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基于北京市能源终端消费值,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推荐的碳排放系数(即0.67)[14]换算得到北京市历年CO2排放量。本文选择的样本区间为1980—2011年,相关数据来自《北京统计年鉴(2012)》。由于对数据取对数后不改变变量之间原有的关系,并能使变量趋势线性化,消除异方差,因此本文对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以lnTCE、lnFIR、lnGDP表示取自然对数后的CO2排放量、金融相关比率以及人均实际GDP。

(二)模型方法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考察北京市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利用状态空间形式表示动态系统主要有两个优点:第一,状态空间模型将不可观测的变量(状态变量)纳入可观测模型,并与其一起得到估计结果;第二,状态空间模型是利用全局优化的卡尔曼滤波(KalmanFilter)算法[15]估计动态参数。

二、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一)碳排量与金融发展的时变均衡关系为了考察所有变量的平稳性,本文采用扩展的Dickey-Fuller(ADF)方法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见,lnTCE、lnFIR和lnGDP的水平序列都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水平序列并不平稳。但是,一阶差分后,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所有变量在进行一阶差分之后都显示出平稳性,因此可认为在样本区间内,北京市CO2排放量、金融发展、经济发展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首先采用固定参数协整方程考察北京市碳排放量与金融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根据EG两步法,采用ADF方法检验协整回归的残差序列,结果表明固定参数协整回归的残差并不平稳(如表2所示),这表明基于OLS回归即平均意义下,北京市碳排放量与金融发展、经济发展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进一步,我们根据王海鹏等[16]的做法,对时变参数协整方程(2)中的残差序列εt进行ADF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见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时变参数模型的残差是平稳序列,这表明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刻画北京市碳排放量与金融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时变参数协整关系是合适的,得到的结果是可靠的。尤其要指出的是,这些变量之间并不具有固定比价的长期均衡协整关系,但是存在长期均衡比例不断变化的协整关系,换言之,北京市碳排放量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固定参数回归是伪回归,但这并不妨碍它们之间存在的时变均衡关系。

(二)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时变影响分析利用Kalman滤波算法估计状态空间模型(2)①,得到时变状态变量如图1和图2所示。可见,样本区间内,北京市金融发展、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都具有时变特征,传统的固定系数模型并不能准确估计它们的影响机制。具体而言,从时变状态变量的演变趋势中,得到的发现主要如下:1.北京市金融发展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是时变的,在不同时间阶段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从图1中可以发现,在1980—1994年期间,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at)的变化较为平稳,始终维持在0.03~0.12之间的水平,同时在此期间,该系数始终为正值,说明总体上来看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正向的,即金融发展促进了碳排放量的增加。其中,at值在1984年出现了较大缺口,其原因估计是在当时出现了国企股份制改革,金融行业活跃,在同年成立的工商银行更是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保证,而在金融体系活跃开始时,金融发展对于碳排放的影响必须通过金融业促进工业、交通行业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快速发展才能实现,而该过程较为复杂并不能很快进行传递,由此出现了1984年的缺口。而状态变量at在1985年、1986年迅速反弹也说明了金融发展影响碳排放量是有时间滞后性的。1994年后,at的值迅速减小,并在1995年跌为负值,在1998年跌至谷底,约为-0.15左右。这个波谷的形成与1997—1998年席卷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当年金融行业大幅衰退使得金融发展不足以推动经济增长而对碳排放量产生正向影响,反而出现了负相关的情况。随后几年,由于金融危机逐步复苏,整个金融环境开始好转,于是又出现了状态变量的快速反弹,并在2007年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2008年状态变量有所下降,其原因估计为美国次贷危机,但此次金融危机中北京市并不是主要受灾区,故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只出现了小幅震荡。2.经济发展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始终是正向的,整体上扬。经济发展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始终为正,表明经济发展一直是推动碳排放上升的重要因素;而其影响程度持续上扬,进一步表明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和设备在北京市经济发展中仍占据重要角色;而且,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明显强于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经济发展在碳排放量急剧上升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可见,经济发展仍然是驱动北京市碳排放量上升的主要因素,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有效碳减排的关键途径。

(三)碳排放量的预测方差分解采用预测方差分解方法比较分析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冲击对碳排放量变化的贡献率,评价两者的相对重要性。结果如图3所示。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对碳排放量波动的贡献率均逐渐增加,之后分别稳定于7%和78%。此外,研究还发现,在第6期以前,碳排放量波动主要的贡献者是其自身,此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碳排放量本身,在系统趋于平稳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相对最高,金融发展的贡献率略低于碳排放量自身。

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篇(4)

二、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说明被研究对象各方面的关系,由若干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统计指标所构成,它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为了对研究对象进行准确可靠的评价。为了准确、全面、科学地衡量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在研究和设定具体评价指标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简明性和代表性

低碳指标评价体系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低碳经济的科学涵义,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低碳经济的本质。同时考虑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性和简洁性的综合指标。

(二)系统性和准确性

低碳经济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诸方面,该评价指标体系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并在不同层面上采用准确的指标和指标群。

(三)可得性且具有可比性

选择评价指标应考虑指标可量化的难易度,本文选取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均可量化。同时,构建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在同一时间上对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序比较。(四)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的相容性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当能够基本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应当体现它的内在经济涵义。同时,由于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的特征,指标的选取还应尽可能地与环境指标相容。

三、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低碳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工程,低碳发展模式是一种以发展低碳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达到科学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目的,建立一个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经济发展、碳排放、环境能源和社会人文等四个方面建立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共有16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二)主要指标的解释

(1)人均GDP: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最基本的指标。人均GDP=当年的GDP/当年的人口。(2)GDP增长率:GDP增长率=(当年GDP-前一年的GDP)/前一年的GDP。(3)碳排放总量: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本文中一段时间指一年。(4)人均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5)平均碳排放系数:平均碳排放系数=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费总量。(6)单位碳排放的产出:单位碳排放的产出=GDP/碳排放总量。(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城市建成区的各类绿地面积/建成区面积。(8)城市化率:本文采用公安部门认定的非农业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率=当年城镇人口/当年全部人口,城市化率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三)碳排放的计算

关于碳排放估算模型,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是日本学者茅阳一(KayaYoichi)教授在1989年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研讨会上提出的卡亚公式,该公式将碳排放与人口、经济、能源结构、技术等因素联系起来,主要估算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3]。计算公式如下。C=P*(GDP/P)*(E/GDP)*(C/E)式中:C—碳排放量;P—人口;E—能源消费量;GDP/P—人均GDP;E/GDP—能源强度,即单位GDP的能源消费,主要与技术有关;C/E—单位能源的碳排放,主要与能源利用结构有关。转换后公式如下:C=∑iCi=∑(iEiE*LiEi)*EY*YP*P式中:C为碳排放量;Ci为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为能源的消费量;Ei为i种能源的消费量;Y为国内生产总值;P为人口;其中Ci/Ei为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文中采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提出的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476吨碳/万吨标准煤、0.5825吨碳/万吨标准煤和0.4435吨碳/万吨标准煤,水电、核电等不含碳能源排放系数为0[2]。

(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过对河北省2005—2009年的数据收集,获得了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的所有数据(见表2)。首先采用公式Zi=(Xi-Xmin)(/Xmax-Xmin),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见表3)。变异系数法又称离散系数,本文利用2010年《河北经济年鉴》和2010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各指标权重的计算公式:Vij=σijXij(i=1,2,…5;j=1,…16)其中,Vij,σij,Xij分别表示第i对象第j个指标数据的权重、样本标准差和均值。在本评价体系所选用的指标中,逆指标包括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平均碳排放系数、单位碳排放的产出、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人均电量消费量六个指标。对逆指标进行同向化处理,使其符合实证分析的要求,公式为:X=1Xi(五)综合得分各个单项指标的综合得分要先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即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然后,求出权重与标准值的乘积,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单项指标得分=权重×标准值各类指标综合得分是本类指标中所包括的单项指标的和,具体的计算过程可用公式表示:Si=j=0ΣXij(i=1,2,3,4,3,5;j=1,2,…16)其中Si,Xij分别表示各个分类指标和单项指标的得分。最后河北省2005—2006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如图1所示。

(五)综合评价与分析

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篇(5)

浙江省金华社科联立项课题结题《文化视角下金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研究》(立项号:金华社科联[2013]Y199)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文化视角下金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证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9日

一、引言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的要素之一,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发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能源消耗占世界能耗的比重越来越大。数据显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1978年的6.2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08年的26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从1978年的5.7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08年的28.5亿吨标准煤。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更是快速增长,2000~2008年年均增长超过10%。因此,提倡低碳经济就显得更加必要。关于低碳经济,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大量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低碳经济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Stern(1993)利用美国1947~1990年的相关数据对相应变量做了因果检验,发现能源消费对GDP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黄棣芳(2011)利用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经济增长与不同的环境污染指标的关系。李文洁(2012)利用1997~2007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能源开发强度和经济增长是负相关的,而且不同地区有一定的差异。邵帅、齐中英(2008)研究了中国能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发现由于能源开发对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投入有挤出效应,同时还弱化了政治制度,这将阻碍经济增长。

第二,环境污染“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证明。Grossman G.and Krueger A(1991)分析城市大气质量,发现存在环境污染的“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杨桂元、李璐(2011)实证分析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走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等问题。林伯强、蒋竺均(2009)验证了在中国是否存在环境污染的“倒U型”曲线。

第三,碳排放的测算方法。朱勤(2011)从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以及二次能源消费碳排放等方面进行了测算;张雷(2010)等则是根据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系数计算了碳排放量。李健(2012)则是利用某类化石能源消费量与该类化石能源折算系数以及碳排放系数的乘积的总和来测算碳排放量。

第四,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企业、人口的关系。付允(2008)、杨万东(2010)从不同视角,定性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周建鹏等(2011)通过构建一个代表性企业产品差异化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政府和企业就不同环境下的低碳选择策略问题。李健、周慧(2012)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产业结构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陈兆荣(2011)通过结构变动指数分析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动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朱勤等(2011)从消费结构、人口变动视角探讨低碳经济问题,采用岭回归方法研究了人口、消费及技术因素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张伟等(2012)利用中国30个省份地区1998~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工业化水平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现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能源消费。

第五,研究低碳经济与财政分权的关系。张克中等(2011)从碳排放的角度,利用1998~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提出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不利于碳排放的减少。薛刚等(2012)利用中国1998~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财政分权指标选择不同,最终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检索现有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更多是基于全国或较大区域,研究视角则多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口、消费结构、财政分权等的关系,研究方法多为聚类分析、因素分解等。从文化视角研究金华市低碳经济路径问题的文献很少,本文试着补充、完善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运用相关年份的数据分析金华文化发展和碳排放(低碳经济的一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金华作为浙中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该市经济增长的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可能是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因此,降低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是金华经济快速、合意发展必然选择。同时,金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通过研究文化发展和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降低金华市碳排放量的途径和方式,对金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就文化发展给出一个统一的指标,笔者从文化产业的视角来分析这个问题,政府投入不仅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始基础,而且在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投入仍然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保障。事物发展的规律使我们坚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政府投入仍将不断加大。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目前学术界的一般处理方式,我们选取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和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作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的指标,分别记为trc和ic;对于低碳经济,我们用碳排放量作为指标,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方法,由于具体计算碳排放量比较繁琐,我们仿照王怡(2012)的做法,用煤炭、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天然气的年消费量进行估算,但这些能源的统计指标一般是实物量,在估算碳排放量时,首先需要将这些消费的能源根据折算系数换成以标准煤为计量基础的能源消费量,因为天然气的单位是立方米,我们也把它转化成标准煤单位,然后计算出相应的碳排放量,记为tp。本文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历年数据和相关网站信息整理所得;碳排放量的数据则来源于历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并通过整理、计算得到。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根据以上选取的变量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同时为了消除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我们构建双对数计量模型:

根据前面假定,ctr为文化事业财政补助;ci为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额,这两个指标用来衡量文化产业发展;tp为碳排放量,用来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t表示时间。?滋t为随机干扰项。

本文首先采用ADF检验法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表1)可以看到,Log(tpt)、Log(ctrt)、Log(cit)这些变量的原始数据都没有通过ADF检验(检验的结果都大于临界值),这说明每一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性数据,若直接对这些变量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则没有任何的意义。然而,对这些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都通过了平稳性检验(检验的结果都小于临界值)。所以,它们都满足一阶单整I(1)。如果变量之间满足同阶单整,那么我们可以继续检验它们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二)协整分析。就协整检验的方法而言,如上文所示,主要有Engfe-Granger两步法、Johansen极大似然法、频域非参数谱回归法等。频域非参数谱回归法在这里不能使用,而恩格尔和格兰杰的检验方法主要适用于样本容量大的情况,本文采用从2000年到2011年间的数据,样本容量较少,所以,我们同样不能使用这种检验方法。相对于两步法,Johnsen协整检验还能检验多重协整关系,而且他对样本容量问题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所以,我们采用Johnsen协整检验。(表2)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只要统计量大于临界值,则就拒绝假定。由表2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检验结果在5%显著性水平上明显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也拒绝了存在至多1个的协整关系,接受至多存在2个协整关系的假定,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协整关系度量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变量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联关系,即碳排放量与文化产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金华市低碳经济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经过标准化调整后,我们最终得到如下结果:

log(tp)=12.365-0.8754log(ctr)-1.0235log(ci)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金华市碳排放量和文化事业财政补贴以及文化事业基本投资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文化事业财政补贴增加1%,碳排放量将减少0.88%,文化事业基本投资没增加1%,碳排放量将减少1.08%。

(三)格兰杰检验。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理,运用Eviews6.0,对金华市碳排放量与文化事业财政补贴和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可以看出,不管是文化事业财政补贴还是文化事业基本投资都拒绝了5%的原假设,这说明文化产业发展是碳排放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但碳排放量并不是文化事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金华市2000~2011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碳排放量、文化事业财政补贴和文化事业基本投资三者的关系。检验了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文化事业财政补贴和文化事业基本投资三者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联系;(2)文化产业发展是碳排放量减少的Granger原因,但碳排放量并不是文化事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

因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部门的支持力度,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传统和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这些领域的发展来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减少碳排放量;(2)提倡低碳理念,通过政策引导,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低排放、低耗能和低污染的发展理念要深入人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富华.金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

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篇(6)

综上所述,研究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应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实出发,发展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低的低碳经济,适合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所以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二、文献综述

1991年美国两位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ger首先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并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很多学者纷纷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2004年Martines-Zarzoso等发现人均收入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存在N型关系。

近些年,国内许多的学者也纷纷置身于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2009年林伯强、蒋竺钧,运用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拐点,并进行了预测。2009年韩玉军、陆旸在文章中认为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类型的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010年许广月、宋德勇在论文中认为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人均碳排放的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西部地区不存在。还有许多例如陆虹(2009)吕志鹏(2012)邵锋祥、屈小娥、席瑶(2012)等学者都运用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了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但对吉林省的具体研究相对其他地区较少。

三、吉林省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近几年全球化问题得到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也置身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库兹涅茨曲线慢慢应用于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的关系。本文利用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分析,描述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收入的关系。并分析推算碳排放时候存在拐点及达到观点的时间路径。

(一)模型、指标与数据

1. 二氧化碳排放EKC曲线模型构建

模型以人均收入作为解释变量,设三次方程式并采用对数形式。

模型的表达式为:

LNPC=α+β1LNPY+β2LNPY2+β3LNPY3(1)

表达式中:α为截距项,β1、β2和β3分别为LNPY、LNPY2、LNPY3的估计系数

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数据样本区间为1993-2011年,研究这一区间中吉林省人均二氧化碳排放(PC)和人均收入(PY)的关系。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历年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吉林省总人口数之比;人均收入则为历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与吉林省总人口数之比表示。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数据来源于《2012年吉林省统计年鉴》,地区生产总值以1993年不变价格计算。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对模型进行拟合,结果得出:

LNPC =0.022233512- 58.1950848734 LNPY + 7.68173747313 LNPY2- 0.333824991434L LNPY3

该模型经检验合格,所以运用该模型。

Ekc曲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线的判定标准为

模型结果分析β1<0,β2>0,β3<0,LNPY和LNPC是倒N型关系

根据表一所示本文模型结果分析β1<0,β2>0,β3<0, LNPY和LNPC是倒N型关系,说明吉林省人均收入和吉林省人均碳排放呈倒N型关系。

计算吉林省EKC曲线的拐点,可根据公式

拐点=exp(-β1/2β2)

得出两个拐点分别为43.28859(元)和99289.68823(元),其中拐点一43.28859(元)不具经济学意义,故不做分析,拐点二为99289.68823(元)当吉林省人均收入小于99289.68823(元)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反之,当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吉林省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与未来。

四、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及其存在问题

(一)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选取

现如今存在着许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我们选取产业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和制度因素等五项因素来分析。

1. 产业结构(CY),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二氧化碳碳排放,优化产业结构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本文选取三大产业中对二氧化碳排放最具影响的第二产业,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与吉林省生产总值之比表示产业结构。

2. 能源强度(ENG),能源强度的大小影响着二氧化碳的排放,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时期,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但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时期,能源消耗量虽大,但能源利用率得到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会相对减轻。本文以1993~2012年历年吉林省能源消耗量与吉林省生产总值之比表示能源强度。

3. 经济发展水平(PGDP),经济发展水平低时,环境的质量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下降,但经过某一拐点后,环境质量就会有上升的迹象,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很好地的衡量二氧化碳排放。本文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人均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

4. 技术的发展(R&D),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对减少碳排放的技术等环保科技的投入和研发,可以很好地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本文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R&D即发展经费支出表示技术进步 。

5. 制度因素(SYS),政府对外开放的程度高,对环境监管力度的加强,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降低,本文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表示制度因素。

6.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CO2),以吉林省1993~2012年历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表示。

(二)模型设定与分析

1. 模型的设定

根据变量的选取,所构建的模型如下。

CO2=α+β1CY+β2ENG+β3PGDP+β4R&D+β5SYS (4-1)

其中对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变量CO2、R&D各取对数,分别记为LNCO2、LNR&D,模型最终为

LNCO2=α+β1CY+β2EN

G+β3PGDP+β4LNR&D+β5S

YS (4-2)

1993-201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被解释变量,其与影响二氧化碳碳排放的因素为解释变量,运用EVIEWS6.0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LNCO2=7.8721-1.490955CY+1285.1

52ENG+3.87PGDP+0.47854LNR&D+1.1

05797SYS(4-2)

2. 模型的分析

产业结构(CY)是由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表示的,产业结构的回归系数为-1.490955,在1%水平下为正态分布,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吉林省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碳排放也是由第二产业排放量占很大的比重,说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着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增加而加剧。

能源强度(ENG)的增加会使二氧化碳排放有这相应增加,表格中能源强度的回归系数为1285.152,系数检验值在1%水平线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从1993~2012年的能源强度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区间的能源强度在逐渐减小,说明按照这一趋势,能源强度的逐步下降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使二氧化碳排放速度逐步放缓,从而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经济发展水平(PGDP)的回归系数为3.87,系数检验值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人均收入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就会上升,说明二氧化碳排放还未经过拐点,二氧碳排放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人们的思想还为提升到对高环境质量的渴望。

技术的进步(R&D)加强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表格中回归系数为0.478542,表示技术进步rd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就能够相应的下降,但技术进步rd的系数检验并不显著,说明技术的进步虽然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吉林省的技术发展相对落后,并不能很好地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应当加强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制度因素(SYS)是由对外开放度表示的,制度因素的回归系数为1.105797,表示制度因素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会加大。这说明吉林省对外开放力度较低,政府对环境监管的执行力度不够。所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会增大。

(三)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因素影响的分析,我们分析目前吉林省二氧碳排放所存在的问题。

1. 重型产业结构,导致碳排放强度大

吉林省以重工业为主,电力、机械设备、汽车、化工、建材等重工业成为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重工业具有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碳排放强度大的经济发展特点,在重工业发展中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会增大,而吉林省又是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大省,所以在高度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碳排放量的增大,排放强度大,会成为制约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阻碍因素。在未来,吉林省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考虑使用清洁能源来代替煤炭能源,降低碳排放量。

2.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清洁能源发展水平低

受能源资源的限制,吉林省的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以煤炭和石油为主,而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却只占很少的比例。吉林省有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是天然气的使用率很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境内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目前基本尚未开发;吉林省有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但是对煤层气资源的利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使用时存在着排空浪费现象。可以这样说,吉林省有着各种各样的清洁能源,但是目前仍以煤炭资源为主,清洁能源的开发程度低,使用效率低。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人民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加大。

随着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民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加大,但对节能减排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的意识并没有普及。比如吉林省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冬季寒冷且时间漫长,煤炭成为居民冬季御寒的主要能源。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房面积大幅提高,居民对煤炭的需求量大增,人均煤炭消费量增加,煤炭消费量的增加必然导致碳排放的增加,大量的二氧化碳排入空气中,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不光是对住房的需求,人们对生活的物质需求和消耗都使得二氧化碳碳排放的增加,严重制约了吉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3. 吉林省环保技术水平低,节能减排效果不明显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吉林省的技术进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我们从中也发现了这种影响十分微弱,这说明吉林省在环境保护上的科技投入并不充足,环保技术水平低。技术的进步发展可以充分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轻,而吉林省节能减排的效果并不明显。

4. 政府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环境制度不完善

吉林省属于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的东北部地区,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还未形成于经济活动中,政府对环境监管力度薄弱,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升高。

五、对策

(一)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低碳产业

技术进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吉林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吉林省可以采取加大科技投入的措施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过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低碳产业来降低碳排放量。

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产业,该产业的主要特点是能耗低、物耗低,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煤炭资源,能耗高导致碳排放量高,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影响吉林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吉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投入资金加大科技投入 来转变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结构,逐步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低碳产业,通过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耗能低的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吉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煤炭的过度依赖

目前,从我国的能源结构来看,煤炭占70%左右的比重,远远高于世界30%左右的比重。吉林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以重工业为主,对煤炭的依赖程度非常大,已经成为我国煤炭消费的主要省份,由于煤炭的碳排放量非常高,因此吉林省近几年的碳排放量非常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吉林省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优化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增加经济发展中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充分利用。

吉林省在经济发展中要重视对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的利用,通过能源的替代,来降低碳的排放量,从而保护生态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将可再生资源提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吉林省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来进行能源的替代,利用低碳能源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利用中的比重,减少对煤炭的过度依赖,最终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一般来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比,对能源的消耗量大,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比较高。从吉林省的经济结构来看,重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导致吉林省碳排放量高的主要原因。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技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吉林省来说,必须转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降低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实现低碳经济的顺利转变,减少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逐渐降低碳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吉林省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国家对低碳经济重视程度的提高,吉林省对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逐步发展能耗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食品、医药、新型能源化工等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机构,但是从吉林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结构来看,仍然是以汽车制造、机械、化工和建筑等国际公认的高碳产业为主,高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大,面对日益增加的碳排放量,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吉林省要维持经济的长远发展,应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科技来降低生产企业的碳排放量,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环保产业,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的利用结构,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而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

吉林省在发展低碳环保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吉林省科学研究院的优势来为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培养低碳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扶持等来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既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也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减轻吉林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五)改变工业品出口结构,实现吉林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吉林省工业品出口结构中,仍然以能耗高、排放量高的工业品为主导,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导致碳排放量较高。为实现吉林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吉林省应该通过改变工业品的出口结构来降低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吉林省政府可以通过贸易政策调整来改变工业品的出口结构,近年来,随着吉林省产品出口的迅速发展,为了促进工业品的出口,国家通过关税调整政策来降低出口工业品的能耗和排放量,对高耗能、高排放量的出口产品征收高出口关税;对低耗能、低排放量的出口产品征收较低的出口关税。

这些措施的实施,既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达到节能降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工业品出口结构的完善,来增加出口工业品的产品附加值,促进出口工业的深加工,提高出口工业品的技术含量,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提高吉林省出口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与竞争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吉林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发展科技含量低、无污染的第三产业,促进吉林省整体经济的发展,促进吉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改善吉林省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林伯强,蒋竺钧.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04).

[2]韩玉军,陆旸.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基于对CO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03).

[3]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05).

[4]吕志鹏.辽宁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J].调研世界,2012(04).

[5]邵锋祥,屈小娥,席瑶.陕西省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级影响因素——基于1978~2008年的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08).

[6]刘华军,闫庆悦,孙曰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于时间序列与版面数据的经验估计[J].中国科技论坛,2011(04).

[7]陆红.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10).

[8]张亚欣,张平宇.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6).

[9]张丽峰.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5).

[10]GrossmanG.M., Krueger A.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1991.

[11]Martin Wagner.The Carbon Kuzne

ts Curve: A Cloudy Picture Emitted by Bad Econometrics?[J].Res 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8(30).

[12]GaleottiM.,LanzaA.,Pauli,F..Reasse

ss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O2 Emissions : A Robustness Exercis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7).

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篇(7)

1 引言

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正在引发新的国际政治、经济、贸易、技术的竞争,以欧盟、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各自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或行动计划来积极应对气候变暖。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促进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中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核心任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1990s以来工业部门占中国能源消费释放CO2 总量的比例保持在66.3%-72%[1],工业部门具有“碳锁定”效应,实现工业部门的低碳化转型,是推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突破口。中国当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度依赖于能源的高强度投入,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强物质化的特征,能源利用的强度和规模不可能短期内减少,导致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发展低碳经济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近年来,研究者对经济低碳转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魏一鸣等采用AWD方法对中国1980—2003年间的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强度和原材料部门的最终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原因来自于实际能源强度的下降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2]。谭丹等在分析碳排放各行业差异的基础上,指出高耗能、高碳排放工业行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这些行业对碳排放量的有效降低,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3]。王灿等分析了中国1957—2000年间的碳排放的变化因素,认为1957—2000年碳排放理论上减少了24.66亿t,其中的95%归功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4]。李艳梅等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而促进碳排放减少的重要因素是碳排放强度降低[5]。朱勤等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多项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认为经济产出效应对中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提出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6]。曹俊文根据江西省1992—2007年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江西省产业部门直接碳排放强度和完全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和分析,并提出控制高碳排放部门的能源消耗,优化隐含高碳排放部门的中间投入以及合理协调发展低碳排放产业的政策建议[7]。朱华友等对金华市不同产业部门的碳排放量进行分析,并预测未来的碳排放趋势,确定金华市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提出金华市的碳排放三级控制模式[8]。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发现关于产业低碳化转型的研究已经有着大量的工作,既有国家和地方等不同层面的研究,又有碳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对国民经济系统中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考虑不够深入,从而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2010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以陕西、广东、辽宁、湖北、云南五省为低碳试点省份,对发展低碳经济进行有意义的实践探索。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陕西省工业部门的22个细分产业为研究对象,计算并分析各产业的碳排放特点、影响力系数和平均影响力系数,深入分析各产业在工业部门低碳化转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根据碳排放强度和平均影响力系数两个指标,将工业部门的22个细分产业分成四类,针对不同的产业选择差异性的低碳转型路径,在保持经济稳定性的基础上实现陕西省工业部门的低碳转型,并为其它相似的区域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碳排放强度计算

目前中国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现有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在对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测算的基础上进行。本文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指南2006》推荐的计算碳排放量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9]:

(1)

其中, 为碳排放量, 为能源种类, 为化石能源消费的实物量(万t或万m3 ) , 为能源折算为标准煤的转换系数 (kJ/kg或kJ/m3 ), 指燃料的含碳量(kg/GJ), 为能源燃烧的氧化率,采用IPCC默认值100%, 为 转化为 的系数。

碳排放强度是由能源消耗强度引申出来的,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是衡量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指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其计算公式为[10]:

(2)

其中 为 产业的碳排放强度, 为 产业的碳排放总量, 为 产业国内生产总值。

2.1.2影响力系数计算

投入产出分析是对区域各产业之间的经济关联进行定量核算的方法[11]。通常 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且, 。 称为影响力系数是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向量之和,影响力系数是衡量国民经济内某产业的生产对其它产业的影响程度的指标,影响力系数越大,表示该部门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波及和带动效应越大, 其计算公式为:

(3)

平均影响力系数 是 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与国民经济所有产业总体影响力的平均值的比值, 有三种可能,即 , , ,其中 的产业将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应该重点进行发展,其计算公式为:

(4)

其中, 为 部门的影响力系数, 称为国民经济平均影响力,是国民经济所有产业总体影响力的平均值, , , 为国民经济所有产业的总体的影响力。

2.2 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数据来源于《陕西省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 和2007—2011年《陕西统计年鉴》,包括工业部门各产业的各种能源消费量、各行业国内生产总值、终端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等,计算碳排放量参考的系数为IPCC公布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表1)[12]。

表1 化石燃料能量转化系数与含碳量

Tab .1Energy conversion factor and the carbon content of fossil fuel energy

能源种类 净发热值(kJ/kg或kJ/m3) 缺损含碳量(kg/GJ)

煤类能源 原煤 2.09×104 26.80

油类能源 汽油 4.31×104 20.00

煤油 4.31×104 18.90

柴油 4.27×104 19.50

气类能源 天然气 3.56×104 15.70

为将投入产出表和能源统计资料衔接起来,以2007年《陕西省投入产出表》和2007—2011年《陕西统计年鉴》中的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和能源平衡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的部门划分,使二者的行业分类口径调整一致,将陕西省工业部门合并为22个细分产业,其中采掘业包括4个产业,制造业包括15个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包括3个产业。

3 结果与分析

3.1 影响力系数和平均影响力系数分析

以陕西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计算和分析工业部门22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平均影响力系数(表2),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力系数最大的5个细分产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影响力系数分别为2.15、1.98、1.98、1.88、1.87,它们对国民经济的其它产业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2)影响力系数最小的5个细分产业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工业,影响力系数分别为0.78、0.85、1.17、1.22、1.29,它们对国民经济的其它部门的影响力水平较低。(3)平均影响力系数最大的5个细分产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平均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42、1.31、1.3、1.24、1.23,它们的平均影响力系数均为大于1,同时这5个产业也是影响力系数最大的5个产业,说明这些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起到较强的带动效应和影响力。(4)平均影响力系数最小的5个细分产业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工业,平均影响力系数分别为0.52、0.56、0.77、0.81、0.85,它们的平均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同时这5个产业也是影响力系数最小的5个产业,但这些产业均属于能源和资源的加工利用产业,其自身发展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2 碳排放强度特点分析

通过对2006—2010年工业部门的22个细分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分析(表2),得出以下结论:(1)平均碳排放强度最大的5个细分产业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为4.29吨/万元、1.63吨/万元、1.08吨/万元、0.91吨/万元、0.87吨/万元,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历年来碳排放强度最大的产业,这些产业均属于高强度的资源利用和消耗行业,能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2)平均碳排放强度最小的5个细分产业为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分别为0.02吨/万元、0.02吨/万元、0.02吨/万元、0.02吨/万元、0.03吨/万元,这些产业均属于提供保障性供给的产业和制造业。(3)工业部门的各产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仅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3个细分产业呈现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25%、3.39%、0.38%。(4)碳排放强度降幅度最大的5个细分产业为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下降幅度分别为93.24%、89.17%、75.48%、65.04%、61.36%。(5)碳排放强度变化幅度最不显著的5个细分产业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变化幅度分别为0.38%、3.39%、16.13%、21.84%、23.20%(图1)。由于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陕西未来经济增长依赖重化工业的发展格局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时期,工业结构仍将持续重型化,这就为陕西省未来的工业实现低碳转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结合以上分析,陕西省工业的低碳转型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历年来碳排放强度大的产业要作为减少碳排放的重点产业;(2)历年来碳排放强度小的产业要继续保持健康的低碳排放状态;(3)碳排放强度呈现增加态势的产业要进行重点关注,要作为减少碳排放量的突破点;(4)对于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大的产业要分析下降的原因,为其它产业的减碳化提供经验和借鉴。

图1 陕西省2006-2010年工业部门22个细分产业碳排放强度比较 单位:吨/万元

Fig. 1 The contrast of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industrial sector in Shaanxi province in 2006-2010

3.3 工业部门的细分产业分类

不同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和影响力系数的差异反应了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减少碳排放任务中的作用不同。工业低碳化转型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考虑减少碳排放,还必须考虑维持国民经济的稳定性。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在选择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2007年碳排放强度指标,对陕西省工业部门22个细分产业进行分类,其中,以2007年陕西省工业部门的平均碳排放强度为0.61吨/万元作为分类临界值,以平均影响力系数等于1作为分类临界值。根据影响力系数与碳排放强度两个指标,将陕西省工业部门的22个细分产业划分为以下4类:

(1)平均影响力系数高,碳排放强度大的产业,(平均影响力系数大于1,碳排放强度大于0.61吨/万元)。主要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这类产业均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传统意义上的高碳排放产业,与其它产业的经济技术联系度大,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最终需求的增长将会大幅度拉动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增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产业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作用。

(2)平均影响力系数高,碳排放强度小的产业,(平均影响力系数大于1,碳排放强度小于0.61吨/万元)。主要包括: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类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强度也较低,是工业部门中应该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

(3)平均影响力系数小,碳排放强度大的产业,(平均影响力系数小于1,碳排放强度大于0.61吨/万元)。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类产业对能源的依赖性强,具有强物质化的特征,降低这些部门的碳排放量对于控制整个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平均影响力系数小,碳排放强度小的产业,(平均影响力系数小于1,碳排放强度小于0.61吨/万元)。主要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及烟草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类产业对劳动力需求大,尤其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的投入只是生产或服务活动的辅助条件,因而碳排放强度较低。

4 工业部门实现低碳化转型路径

为实现到2020年陕西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5%左右的目标,需要出台针对工业部门低碳化转型的具体政策。首先,从源头控制碳排放,尽可能的使用碳密集度低的能源,有计划地扶持风电、水电、太阳能及生物质能项目,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其次,鼓励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有效发挥先进技术在高碳排放产业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的作用。第三,加强末尾环节控制,规范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标准,运用碳税,价格补偿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发展和应用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技术[13];建立行业间的碳交易市场,以经济杠杆的作用引导工业企业向低碳方向发展。第四,推进工业部门的“减物质化”发展[14],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1)通过先进技术的采用和生产工艺的升级,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资源消耗;(2)通过生态设计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资源流动的速度和消耗;(3)通过提高资源和产品的回用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新资源的消耗。考虑到经济系统内部存在复杂的产业关联,为保证国民经济系统的稳定发展,避免工业部门在低碳化转型时产生连锁反应和波及效应,结合工业部门22个细分产业的分类选择具体的减排路径:

(1)对于平均影响力系数高,碳排放强度大的产业:首先,其生产规模保持在既能满足国民经济长足发展的需要、又不会由于其过度发展造成能源浪费和不必要的碳排放产生的合理水平上。其次,选择若干经济关键产品,制定产品碳排放标准,引进先进技术,通过低碳排放要素投入替代高碳排放要素投入,着重降低这些产品的碳排放水平,以点带面地降低整个经济的碳排放水平。此类产业是重点关注和实现低碳化的产业,应该重点推行低碳化转型,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

(2)对于平均影响力系数高,碳排放强度小的产业:首先,依据产业发展规律及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提高该类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既优化产业结构,也有利于降低节能减排的压力。其次,对该类行业进行资源整合,规范该类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增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此类产业是推进经济系统稳定发展,实现工业低碳化转型的突破口。

(3)对于平均影响力系数低,碳排放强度大的产业:首先,加强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革,加强生产管理,淘汰技术落后的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其次,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建高碳排放项目上马,制定产品碳排放标准,抓住关键产品降低碳排放。此类产业是重点推进减少碳排放的着力点,对实现工业部门低碳转型有重要的推进意义。

(4)对于平均影响力系数低,碳排放强度小的产业:首先,在传统主流工艺基础之上优化生产方案,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和流程设计等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其次,通过实现物质回收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使物质的利用、能源利用和生态效率都能够达到最优化,实现资源多层循环利用。该类产业与国计民生有着重要的联系,应该规范这类产业健康发展。

5 结论

减少碳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低碳化的重要路径。为实现陕西省工业部门的低碳化转型,需优化能源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加强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强末尾环节控制,提高碳回收,推进工业部门的“减物质化”发展。此外,根据工业部门22个细分产业的分类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实现路径:优化发展平均影响力系数高,碳排放强度大的产业;重点发展平均影响力系数高,碳排放强度小的产业;约束发展平均影响力系数低,碳排放强度大的产业;规范发展平均影响力系数低,碳排放强度小的产业。

参考文献:

[1] Zhang M, Mu H L, Ning Y D, et al. Decomposition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 over 1991–2006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7): 2122-2128

[2] 魏一鸣,范英,,等.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15-20

[3] 谭丹,黄贤金,胡初枝.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四川环境2008,27(2):74-84

[4] 王灿,傅平,陈吉宁.清洁发展机制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8(3):357-361

[5] 李艳梅,张雷,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2):218-222

[6]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等.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12):2072-2079

[7] 曹俊文.江西省产业部门碳排放特征及减排途径[J].经济地理,2011,31(12):2111-2115

[8] 朱华友,苏阳,沈美丽.基于碳排放控制的区域产业转型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7):124-128

[9] 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R].IGS, Japan: the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Programmers, 2006

[10] 艾明晔,毕克新,李婉红.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动态演进及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48-54

[11] 刘起运.投入产出分析[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

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篇(8)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严重地影响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到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再到英国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人们渐渐对低碳经济思想有了认识,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的迅速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低碳经济被认为是继信息化革命之后第四次产业革命,但低碳经济是如何发展的,何为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究竟会带来“毁灭性的创新”还是“包容性的增长”,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追溯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低碳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综述,并做出简要评论。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一)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高温气体浓度积聚。《斯特恩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行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生态以及灾难的损失每年可能达到全球GDP的5~20%或是更多。

低碳经济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转型,标志着人类对过度损害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高碳排放、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否定,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以摆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二)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不是一个单纯的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发展问题,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加以解决。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矿物燃料消费,伴随着不断增长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其他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出现和不断加剧已经证明这是一种不明智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气候变化作为一个不可持续的因素,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必须解决好能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解决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长期形成的正相关性。很显然,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兼顾两个目标,即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维持经济增长。在此背景下,未来要求温室气体排放刚性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低碳经济是一种可行模式,这是为了适应自然界环境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长期的战略性选择。

(三)低碳经济与金融危机

应对危机的过程,是一个思索和应变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发现机遇的过程。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往往会促成科技创新的重大飞跃。工业化革命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都是以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席卷全球,催生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和动力。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英国并没有界定低碳经济的概念,也没有给出可以在国际上进行比较的指标体系。随后,理论界从不同研究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

低碳经济概念有认识上的分歧,有学者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旨在减缓气候变化。其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徐承红(2010)对低碳经济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他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改造传统能源生产和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其中的核心问题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另有学者提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潘家华(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碳生产力指的是单位CO2排放所产出GDP,碳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人文发展意味着在经济能力、健康、教育、生态保护、社会公平等人文尺度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也指出[1],“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

尽管低碳经济从不同的理解出发,被认为是经济模式或者是经济形态,但其实两者是共存的。低碳经济是具有包容性、兼容性的新经济形态,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的过程,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强调的是发展模式。因此,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模式,使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是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不仅包括技术的作用,还要强调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低碳经济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增长,最终达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改善相互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发展与经济增长

所谓碳,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排放到大气中温室气体所含的碳,其排放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表明,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因此,世界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和安全的威胁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如何控制碳排放量(carbon emission)以及碳排放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发现,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Kaya公式所揭示的人口、人均GDP、GDP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CO2排放强度,还包括国际贸易,两国的商品贸易为碳排放创造了一种转移机制。

(一)人口规模、结构和消费模式对碳排放量的影响

不言而喻,人口越多,碳排放量就越多。从某种角度上讲,人口的增长速率、数量和规模是一种自然过程。人口因子难以通过政策和投资来调控,新增的人口必然需要额外的碳排放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但是,人是资源和产品的最终需求者和消费者,如果没有人口的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和对产品的需求增长将主要来自于现有人口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研究表明,由于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消费模式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居民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美国和英国等欧盟国家人均GDP均超过了3万美元,在消费排放上却存在较大差距。以家庭部门的交通排放为例,由于对私人汽车的依赖,美国家庭人均出行排放约4t左右,是其它国家的2倍[2]。

(二)GDP、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因果关系

有学者对GDP、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Ramakrishnan Ramanathan(2006)采用DEA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法)同时分析了GDP、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之间的联系。他指出以往研究的缺陷是,只分别分析了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或者能源消耗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没有对三者的联系进行分析。该研究以1980-2001为时间段,在DEA分析效率指标构建中,将GDP和碳排放量作为产出,非化石能源消耗作为投入。结果显示效率指标在1980年时最高,接下来的7年急剧下降,随后呈现反复震荡下跌趋势,1996-2001年逐渐回升。

另外,Xing-Ping Zhang,Xiao-Mei Cheng(2009)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及发展方向。他建立了一个包含GDP、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资本和城市人口指标的多元模型,根据1960-2007年的实证结果显示,GDP对能源消耗存在单向格兰杰成因,能源消耗量对碳排放量也存在单向格兰杰成因,而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都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也就是说,从长远来看,中国政府可以推行渐进的能源政策和碳减排政策,这并不会妨碍经济增长。

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化石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低碳经济是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的经济。也就是说,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并不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消耗。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也不存在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耗是碳排放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碳排放量随国际贸易而转移

关于碳排量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国内因素,国际贸易也是影响碳排放量的一个重要因素。Yan Yunfeng,Yang Laike(2010)提出两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为碳排放提供了一种转移路径,不仅使产品可以在世界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同时也使得碳排放可以自由转移。1997-2007年间,中国碳排放量的10.03%-26.54%是由出口产品的生产所导致的,而进口产品的碳排放量仅占到4.40%和9.05%。世界其他国家因转移机制减排的CO2从1997年的150.18Mt增加到2007年的593Mt,而中国在该期间因出口产品而净增的CO2达到4894Mt。该研究为近年来中国碳排放量激增找到了一个新的解释视角,同时这些数据也说明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朱启荣(2010)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年和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活动产生的CO2排放量;然后实证分析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揭示了出口贸易中的高碳产品转移问题。“入世”后,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CO2排放量呈现迅速增长态势;我国高碳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使得高碳产品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研究还表明,一些高碳产品正在向我国出口行业转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自由贸易导致生产和消费环节相分离,要素流动性加强会促进国家间的产业转移。虽然这必然会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但这会给不同国家带来不同的福利效果,也会给发展低碳经济过程带来不同的影响。

四、小结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源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乃至最近的哥本哈根会议,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发展低碳经济而努力。围绕低碳经济,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方法、对不同地方进行了研究。

关于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有:①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有人口、消费模式、能源消耗、技术水平等,而两国间的商品贸易也可以导致碳排放的转移;②目前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能源消耗来实现的,为实现低碳经济,应该降低能源强度及碳强度,逐渐由化石能源过度到清洁能源的使用;③不同行业的碳排放量有着显著差异,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从总体层面上规划产业发展,加大新技术研发力度,提升产业结构。在研究方法上,灰色关联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投入产出法以及对人口经济学中Lotka-Volterra模型的应用等,值得国内学者的借鉴。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各国都致力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并从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才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这一问题更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R].北京:2008,12.

[2]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J].世界,2000:1-19.

[3]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88-101.

[4]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7.

[5]朱启荣.中国出口贸易中的CO2排放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55-64.

[6]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7(3):8-12.

[7]徐承红.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J].管理世界,2010(7):171-17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SJD6300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3078)。

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篇(9)

中D分类号:F275;X19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前言

近年来,世界气候变暖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过程中,温室气体的大量产生使得温室效应更加显著,这已经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鉴于此,“低碳经济”的概念随之而产生,在财务会计方面,“碳会计”理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种大环境下,“低碳经济”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一、低碳经济对电力企业会计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方式,尽最大努力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以此大大降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排放,从而达到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形态。在各个国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各国开始将低碳经济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将低碳经济理念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次,通过开展实施各种战略来促进经济以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式发展。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生计的支柱性产业,特别是火电为主的发电企业,其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均可谓体量惊人,由此决定了电力行业与低碳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飞速发展,碳交易的日益活跃,伴随低碳经济所产生的会计问题也日益增多,电力企业碳会计理念亟待普及,碳会计体系的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企业碳会计体系建设

“碳会计” 一词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作为会计分支进行研究的。我国的低碳经济起步较晚,在最近十几年,我国才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碳会计的发展史不过十几年时间,加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研究手段特殊复杂,所以除了政府和国际机构之外,鲜有电力企业研究碳会计体系建设方面的话题。对此,本文按碳财务会计体系及碳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分别进行阐述。

1.碳财务会计体系

碳财务会计体系主要围绕“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来构造,辅助以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1)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

“碳排放权”对电力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限制。“碳排放权”不仅是电力企业拥有的权利,而且预计可以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流入。因此“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一项资产,这种认识得到了国际上的一致认可。具体地,“碳排放权”通常可确认为金融资产、无形资产和存货三种资产,其中:一是金融资产。“碳排放权”之所以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性质是由“碳排放权”在交易市场中可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自由交易决定的。二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指不具备物质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碳排放权”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可以被出售,也可以自身使用,是一种没有物质形态的权利。因此,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也是合理的。三是存货。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存货在一般情况下需具有物质形态,但“碳排放权”作为一项权利,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2)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在国外,专门从事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机构将碳会计信息的披露称之为“碳披露项目”。笔者通过分析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结构,发现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碳资产、碳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表现。电力企业只要进行碳排放,就存在与碳排放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信息的改变。第二,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引发的机遇与挑战。即相关报表信息要对气候变化下电力企业承担的碳排放风险进行反映。经研究发现,碳排放对电力企业的生产活动影响较大,因此应将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真实风险与机遇披露出来以供利益相关人决策。第三,碳减排的核算以及核算方法。在低碳经济盛行的今天,电力企业报表中碳会计信息的披露已经越来越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对碳披露项目的分析,有助于利益相关各方判断气候变化为电力企业带来的风险,从而为决策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依据。

2.碳管理会计体系

上述碳财务会计体系仅考虑了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在当前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对碳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亦不容忽视。旧有的根据成本、费用进行决策的方式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碳管理会计要求对成本管理有更深层次的剖析及细致研究。例如,碳管理会计可将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碳因素提取,对由此产生的成本费用分解并分析,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企业碳会计成本的影响一目了然,最终形成可供电力企业高层进行决策的依据。由此可见,碳管理会计是适应可持续经营发展需求所产生的一项管理手段,它可促使电力企业不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保护环境,从而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动态平衡,这样发展的电力企业才能长久,才会有前途。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碳会计体系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相关课题的论文研究还是实务会计处理均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差距还是巨大的。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建议从碳会计体系建设角度出发,国家不仅需要完善会相关企业会计制度,尽快出台碳会计核算、披露相关的制度依据,还需制定一系列税收法规,对企业进行政策引导,例如,对于排放温室气体量一直处于标准以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碳排放收益给予一定的所得税减免等。

参考文献:

[1]李萍.浅谈央行强化会计核算内部控科与风险防范的方法[J].听中国总会计师,2009(3).

[2]郭晓莉.国有电力企业内部控科存在的问题与时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篇(10)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561-04

当前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的环境污染压力日益增长,而且到了难以承受和不可持续的程度,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刻不容缓。由于在地理上毗邻,京津冀的生态环境唇齿相依,在环保领域的跨地区合作成为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加剧的“雾霾一体化”,使得京津冀地区在联防联治的治霾行动中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在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进程。虽然京津冀联动防治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实现这一协同并非易事。就目前实际情况看,三地环保标准难统一、地方经济上短期难得利,都成为实现协同发展的绊脚石。本研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需要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为导向,并在同一框架下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实证研究,旨在找出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发展的路径。

1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现状和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经济条件约束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碳排放量。正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曲线)描述的,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与人均收入呈反向变化关系;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环境质量和经济水平可以出现“双赢”的局面。京津冀地区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经济发展活力凸显,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本研究通过测算京津冀地区2005—2012年的碳排放总量,了解其低碳发展现状,以期进一步分析京津冀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1测算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

用于计算碳排放总量的Kaya公式包含的影响因素有:人口总量、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即碳排放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单位能源消耗量的碳排放量。出于数据的搜集和计算的简便性,上述公式可以简化变形转换为:式中:C为碳排放总量;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单位折算为标准煤);δi为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影响我国碳排放量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原油和天然气,因此在计算过程中我们采用这3类能源的数据;碳排放系数采用各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美国能源信息署、IPCC指南、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的平均值,即煤炭0.7329、石油0.5574、天然气0.4226。对于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的测算采用的碳排放关系式是:C=0.7329×E煤炭+0.5574×E原油=0.4226×E天然气。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整理出2005—2012年的北京、天津和河北3个地区的能源消费数据,进一步测算得出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量,详见表1。

1.2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明确了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的现状,下面以京津冀地区2005—2012年的碳排放量和地区人均GDP为数据基础研究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图1可知,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仍处于倒“U”形曲线缓慢上升阶段,即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碳排放量由低到高,环境污染趋于严重。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仍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降低碳排放量至关重要。为此,京津冀地区应该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加强合作,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为导向,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2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低碳经济的定义是指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效率的提高等手段提高碳减排能力、减少碳排放压力,进而促进产出效率提高的一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结合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本研究将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直接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因素两大类。直接因素指可以直接影响某地区碳排放总量的因素,进而从宏观总量方面影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间接因素主要是指间接影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技术影响因素。

2.1直接影响因素

直接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碳排放水平,可以直接衡量一个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1)经济发展水平包括GDP总量、GDP增长率、居民消费能力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仅强调碳减排能力,也注重经济能力的提高,即生产率的提高。一般用GDP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GDP增长率=(本年度末的GDP总值-上一年度末的GDP总值)/上一年度末的GDP总值,可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消费能力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中能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组成,常用来衡量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是对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的直接反映。居民可支配收入越高,表明经济效益越高。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越高,表明经济结构优化程度越高,越具有强有力的低碳经济竞争力优势。(2)碳排放水平包含能源消耗总量、碳排放总量、单位GDP能耗、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总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碳排放的总和。根据Kaya公式原理,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因素诸多,主要包括人口数量、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各类能源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碳排放指标的最主要影响指标,碳排放强度=二氧化碳排放量/GDP。一个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则表示该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越多。

2.2间接影响因素

间接影响因素主要有碳汇基础、低碳技术的发展对低碳经济的支持2个方面,两者通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量,进而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1)碳汇基础因素包括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建成区覆盖率、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碳汇基础反映了地区的低碳资源禀赋以及资源利用状况。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存储库,在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森林覆盖率越高,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碳汇基础越牢固。城镇建成区覆盖率主要是衡量城市建成区的绿化水平、城市碳汇基础及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绿化环境状况还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自然保护区所占比例。地区碳汇基础越好,越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从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2)碳减排能力。低碳技术主要包括生活低碳技术、工业低碳技术2个方面。日常生活方面的低碳技术涉及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新型动力汽车相关技术投入等方面;工业低碳技术水平可以通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碳技术研发经费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等方面来体现[5]。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经济实力作后盾,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有能力支撑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从而降低碳排放量,低碳经济水平才会随之提高。

3京津冀地区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3.1筛选评价指标

基于上述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拟构建1套科学、客观、能够全面准确反映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高低的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二级指标由经济环境、碳汇基础、碳减排能力、碳排放水平4个子系统构成;三级指标由二级指标的影响因素或评价指标组成,三级指标最终构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终极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框架见表2。

3.2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遴选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需要对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而科学合理的权重是正确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条件。本研究采用的变异系数法(coefficientofvariationmethod)是对所选取的各项指标中的内容加以计算从而得到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1]。本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取值差异越大,就意味着该指标越难以实现,也就表示该指标更能反映出被评价的个体之间的差距[2]。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不宜直接比较其差别程度。本研究为了消除各项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的影响,需要用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衡量各项指标取值的差异程度。其他指标的权重都以此类推。最后,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的权重均可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得出,结果见表3。

3.3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的产生方法不同,量纲不同,并且有正向、负向指标之分,直接运算就会使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为了使其具有可比性,必须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评价的角度看,通常将评价指标划分为3类:第一类指标值越大越好,这类指标就是正向作用型指标;第二类指标值越小越好,这类指标就是负向作用型指标;第三类指标则是为中位作用型指标[3-4]。为了便于指标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中通常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目的是让经过转换后的指标数据有统一量纲。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越大,表明指标对该区域低碳化水平影响越大。

3.4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本研究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即用13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借助SPSS软件算出)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然后加总,得出总的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经过计算,京津冀地区各年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如表4所示。根据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可知,2005—2012年期间,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水平明显提高,分别从0.0860、-0.1949、-3580提高到0.7458、0.5847、0.7859,特别是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分别于2010年、2008年、2009年突破0值,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可以看出,3个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存在较大差异,但最终趋于统一,也为京津冀一体化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4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实证数据以及各指标对总评价指标的影响权重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京津冀地区要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在下列环节加大建设力度。(1)加快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尤其是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成为京津冀地区节能减排的重点,河北省和天津市也是该领域碳减排的主要对象。要坚决淘汰京津冀地区高耗能行业和升级改造中的落后产能,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尽快疏解不符合北京市首都功能要求的产能,与此同时津冀两地应做好积极承接工作[5]。(2)大力发展低碳产业[6-8],特别是包括旅游业、金融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对评价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是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途径。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应该是:北京市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而天津市、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此外,北京市应进一步扶持符合首都功能要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天津市、河北省应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新能源服务业、养老产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绿色信贷业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等。(3)京津冀低碳化发展统一规划。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要想实现京津冀地区低碳发展一体化进程,保证跨行政区合作协议的有效实施,京津冀地区应该在高层次的经济和环境合作方面建立高层次的常设机构,建立京津冀地区定期政府会晤机制,制定统一协调的政策。对于三地的低碳经济发展,各省(市)政府应该在充分利用和整合各自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低碳产业集群,对三地的区域整体规划要衔接一致,建立统一、有效的交流平台。由三地共同出资建立节能减排技术和研发中心,并将研发成果应用到整个区域,从而有力地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低碳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吕学都,王艳萍,黄超,等.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27-33.

[2]孔凯.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3]杨洪艳.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4]王相东.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9.

[5]王彦超,许艳玲,蒋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3):107-111.

[6]汪翔,陆五一,周力.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农户低碳养殖认知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3,29(1):189-194.

上一篇: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下一篇: 欧姆定律比例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