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1 17:18:47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1)

1诠释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又称基础结构,原属军事用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包含了新的内容,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则是为了满足城市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向城市居民和各单位提供基本服务的公共物质设施以及相关的产业和部门,是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地域内的延伸。

城市基础设施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了城市技术性基础设施和城市社会设施。在我国通用的文件上城市基础设施一般是指狭义的技术性设施(本文所讨论的城市基础设施均是指狭义的基础设施)。根据它的定义以及近年来专家和有关部门意见,基础设施的内容大体包括六大系统,20多个子系统。即:(1)交通系统: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对内交通;(2)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水资源保护、给水、排水;(3)能源系统:供电、燃气、集中供热;(4)通信系统:邮电、广播、电信、电视;(5)环境系统: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6)城市防灾系统:防火、人民防空、防地面沉降、防风、防雪、防地震、

防其他自然灾害(泥石流、滑坡等)。

2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时均不同程度地配套有相应的基础设施规划。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一般均要求有相应的道路系统规划图,综合交通规划图,绿化系统规划图,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给水、消防工程规划图,雨水、防洪工程规划图,污水工程规划图,供电工程规划图,电信工程规划图,燃气工程规划图,环保、环卫设施规划图等作为规划管理文件。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1)原始资料不全。

基础设施里的各种管线工程都会埋设于地下,或架空设置,且早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缺少规划管理,这不但造成了人们对基础设施的忽视,更给现状基础资料的管理带来了麻烦。尽管现在地探技术越来越先进,但很多开发商或政府部门却不愿意投资采集现状资料。基础资料不全,使规划工作难以开展,也令规划成果失去可操做性。

(2)受重视程度不够。

基础设施无论在规划阶段,还是审批阶段,或是到后期的建设及管理阶段都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基础设施提供的都是现代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正因为如此,规划与建设时人们往往想当然;而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又往往需要超前规划与建设,才能做到使用时不落后。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未能做到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往往是哪里出现问题,或开发强度超过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再来改造,带来很多重复建设和污染问题。

(3)各专业协调性不够。

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的部门很多。每个子系统均由不同的专业部门监管,如给水子系统有给水厂、自来水公司,电力系统有电力集团,电信系统则分别有邮政局所及电信局所。虽然规划编制工作由一家设计单位完成,但无论在前期的资料收集等准备工作,还是到后期的规划审批,到最后规划文件的管理实施,各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性都令整个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处于混乱之中。

(4)规划的实施性不强。

这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首先就是前面谈到的资料收集及各专业间的协调问题等令规划成果难以在真正建设中起到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规划人员虽然在各专业上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往往对实际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少经验,这使得规划成果变成纸上谈兵,没有可操做性。

(5)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加之近年我国城市每年新增人口规模都在2 500万人左右,因此市政基础设施总体投入不足,城镇市政公用行业亏损面之大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最近几年,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带动下,我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是差距甚远。发达国家单是环保投入就达国民生产总值的2%~4%。因此,投入不足仍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

3几点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规划报建手续。

完善规划报建可以从立项、设计、审批、建设到最后的档案管理阶段对每个项目进行跟踪管理。由相关专业部门委托设计单位考虑各项目的规模及细部建设,由城市规划部门统筹考虑总体布局,确定选址。对于管线工程,则更是由城市规划部门统一管理,理顺各管线的布设,能大大减少道路的重复开挖。

另外,电脑出图已基本上代替了手工出图,因此,建议规划部门完善电子报批手续,这不但能大大提高审批效率,更是有利于对城市空间的统筹考虑及规划档案的管理。

(2)提高各专业部门的协调性。

现时的基础设施监管部门都相对独立,并有一定的垄断性。在规划的基础资料搜集、编制阶段到最后审批阶段各部门都应积极配合,必要时,需要各级政府来统一协调,带动规划编制工作能顺利进行。

(3)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

政府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城市基础设施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做法,近年来,政府为摆脱过重的财政压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已开始利用民营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政府开始利用监管手段来代替原来对资产的实际拥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原来直接建设经营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政府直接投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决策、资金使用都由政府某部门官员决定,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政府官员任期制的短期行为。比如说,有的城市规划往往随着某个政府领导的意图而随意修改,令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按规划实施,令本来有序的规划变成无序的建设。另外,由于资金是来自政府财政预算或政府融资,因此往往考虑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较少,在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容易发生问题,也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2002年,建设部为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设部推出的改革措施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投资中的主导地位,营造有利于市场要素合理流动的政策环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调动社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实施市场化。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资产的经营,鼓励采用特许经营权转让、资产经营权转让、收费权转让、资产证券化以及股权转让或出售等多种方式,盘活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产,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能力,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4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1)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市化的必要条件。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其内涵包括产业结构及社会结构的转换、城乡人口分布的转换、城市空间形态的转换、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转换、经济要素集聚方式及其相关制度的变迁或创新。可以说,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是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过程。而同时,基础设施体系也是城市化水平的一项指标。如在广东城市化发展规划概要中,广东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中第三项就是定下了一系列关于交通、通讯、通水、通电、供气的规划指标值。

(2)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载体。

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平台。技术性基础设施状况决定一个城市产业的水平,拥有发达的高技术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和培育高技术高附加的产业(包括金融业),创造和持续创造更多的价值。

(3)基础设施是实现生态城市的支持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2)

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含有机场、桥梁、港口、通讯事业、水利工程以及城市的供气、供水、供暖、供电等建设,同时,还有科教文化建设、无形产品等,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所有企业以及单位生活和工作的共同性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城市正常设施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我国物质生产条件的重要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其作为影响我国城市竞争力以及发展等的重要因素,对于推动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满足居民的诸多公共服务的要求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总体来讲,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立足于现状以及一体化发展的视角,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以及现状比较分析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践论证,并且运用有关数据信息、指标等,进行定量性的研究,进一步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宝贵的意见,并且对其中存在缺陷的方面进行完善,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今后的建设发展的基本方向,提供思路以及借鉴。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深入并且细致地针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发展的现状等进行研究和分析,是加强此项工作的一项基础性环节。总体来讲,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与困境

首先,我国的城市普遍有着良好的资源条件以及自然条件,由于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分布较为广泛,具有极强的环境承载的能力。同时,在我国多个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绿色地区,其中石油矿产资源、煤矿资源、有色金属资源以及农业等,都在持续稳定发展当中,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关键工作。其次,我国有着较为稳固的经济发展基础。最后,我国的科教事业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进程当中,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但在当前的形势之下,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面临有较大的困难,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不够明显,在城市的制度、文化环境、政府的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其次,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城市化的进程进展较慢,基础设施建设还较为落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相比较而言,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此外,在城市当中还普遍存在有污染较为严重、可用绿地面积不足、住房较为紧张、交通阻塞、供水不足等疑难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解决。而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还普遍存在有欠账较多、缺口大、排水设施较为落后以及能源的供应不足等情况,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需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最后,在我国的城市当中,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还有待加强和提升,虽然出台了各项管理的政策,但是普遍存在有监督管理不力、协调工作没有做好以及各自为政的管理局面,在很大程度之上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其中也缺乏应有的保障制度,常常会出现效率较低以及腐败等现象。

2.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农村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而其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首先是农业的综合生产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国家针对大型的灌溉工程改造、种子工程以及优质粮食工程等政策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改革还需深化进行。在农村当中,农业生活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诸如引水的安全、农村的道路、沼气以及电力等,都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农村的教育事业、卫生事业以及文化基础建设等方面,也都普遍存在有不足,还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来进行合理解决。

针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有着全面的了解和细致的掌握。接下来,将针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存在问题以及缺陷的重点对策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针对其中的一些关键性的环节,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力求更进一步的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发展,为有关工作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1.合理地进行规划

针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普遍存在的交通堵塞的问题,还需要提出有效的措施方案,对交通设施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另外,还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协调,需要在强调均衡的基础之上,避免建设的盲目性以及滞后性。针对供水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还需要编制基本的城市给水系统的布局,对供水的管网进行改造与再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当中,其设施本身以及各个子系统的完成性、有效性等,还需要进行协调与平衡,这一点极为重要。

2.推进节能机制能源运用

城市的能源消耗,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而要实现能耗的降低,首要的一点就是针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改造以及升级完善。在实践的工作当中,需要结合我国的情况,采用最为先进并且适用的技术,对集中能源性系统,进行改建和完善,在满足了居民的使用要求基础之上,再来进一步的改善环境质量。与此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这一点对于节能降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3.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框架之下,还需要针对我国的现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化改革的步伐,需要大力地鼓励社会性的资金,并且允许跨地区、跨行业的参与到市政公用的企业经营当中,通过招标以及发包的方式,对城市的市政设施建设进行选择,同时对环境卫生及园林绿化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完善,推进有关工作的进步。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需要加强村庄的规划以及居住环境的治理,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而推进小康社会的进步,改善村容村貌,并且安排相应的资金对其进行专项的整治。重点的针对道路、引水以及燃料、用电等方面存在的困难进行加强,为其提供安全、经济并且适用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农民进行污水的治理以及垃圾的处理等工作,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最后,还需要注意防范山洪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强农村内部的消防工作,在有充足资金的基础之上,对房屋建设进行改造,避免大拆大建等情况的发生,防止进一步的加重农民负担。

综上所述,根据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对改进的对策及有建设性的意见方案,进行了论述,力求更进一步的为此项工作的进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J].现代化改革,2009(7):33-75.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3)

中图分类号:X799.1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代城市更新中,特别是欧洲,其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已经很完善了,但在后来的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就是城市更新了,其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却跟不上,这一度导致了城市的瘫痪。而在我们国家这一现象则显得更为严重,因为我们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是分开实施的。这一问题在当代城市的更新中一度困扰着众多理论者与实践者,使城市建设几近停滞。而景观都市主义思想理念的产生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一、城市基础设施概念

现代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一种具有支撑结构性的或隐含于内部的维持社区和国家持续、健康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性基础。(图1一l)

从基础设施的自身属性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参与城市的生产和流动的活动,如公路、铁路、给排水设施等,即工程性基础设施;一类是从事社会公共保障活动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叫做社会性基础设施。

图1一1现代城市基础设施

二、现代城市基础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机器模式”的基础设施

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整个城市基础设施是由众多的“局部基础设施零件”组合而成,就像工业产品一样,当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被设计出来后,就会在一定时期内被批量化的在城市中使用,而且这种使用通常不会考虑地域条件的区别。这些“基础设施零件”具有局部固有的稳定性,以简单叠加的方式在城市中不断发展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城市功能需求,通过建立一种机械联系来构成整个城市复杂的基础设施系统。尽管整个基础设施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由于它自身工作模式的限制,使得基础设施系统的变化是顺着预先确定的一些程序轨迹进行的,而且变化非常有限(图2一1)。

图 2 一 1 1881 年纽约曼哈顿岛规划平面图

(二)基础设施成为人类抵抗和控制自然的工具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基础设施是城市中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组成部分之一。许多基础设施曾经是或者现在仍然是城市主要的自然支柱,肩负着城市自然物质能源输入、传输分配和城市代谢物处理、输出的功能,是城市与周边环境联系的纽带。但是,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己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方式来控制自然环境和城市物质能源循环过程,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正在消失。基础设施在保证全球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依托强大的技术力量,而完全忽视城市的气候、水文、地质等复杂的条件。从生态角度来看,现代基础设施也正在利用现代技术降低、取代甚至遏制自然生态功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图2一2)

图 2-2 硬化的河堤

(三)超负荷运转的基础设施和潜在的基础设施灾害风险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区域范围内都市群的出现,使得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正在迅速的扩张,极大的增加了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负荷。其次,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强以及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单位面积的基础设施功能负荷也将不断地加大。另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极端气候情况将会出现的更加频繁和猛烈,许多沿海城市还需要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问题。这些影响因素都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城市气候问题。(图2一3)

图 2 一 3 暴雨后造成交通瘫痪

(四)单一目标和功能的基础设施模式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无论是城市建设决策者,还是工程设计和技术人员,通常都习惯于孤立的看待基础设施所要解决的城市问题,重视单一的目标,进而产生单一功能的设计成果。这种工程化的设计在理论上要求基础设施在某一时间段内高效地完成某一特定任务,但不能使它们在城市中提供更加连续和多元的使用效益。(图2一4)

图 2—4 排污渠

(五)基础设施产生大量“失落空间”

基础设施用地在空间和时间层面上都没有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产生了大量的附属的“失落空间”。(图2一5)高架城市道路和立体轨道交通的下层空间,城市快速路沿线的土地,城市立交桥内的大型绿地,铁路沿线无人维护和使用的土地以及建筑屋顶等城市空间都没有被很好的利用。

图 2—5 高架道路旁的“失落空间”

三、应对城市基础设施问题的方法

“景观都市主义” (Landscape urbanism)由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在1997年首次提出,他在《参考宣言》(A Reference Manifesto)中指出在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整合现有城市秩序的新的有效手段,也是组成城市自身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景观综合考虑城市周围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嵌入城市内部的空间,并通过目的明确的设计和规划方式,加强城市的可读性和凝聚力,从而使城市成为一个健康的和具有活力的有机统一体。

说详细一点即两层意思,第一: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指导城市规划和结构的调整。例如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城市之间的绿色网络生态廊道的建设等;第二,将城市现有的灰色基础设施绿色化,综合绿色的基础设施,成为城市景观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图3一1)

图 3 一 1 美国布鲁克林皇后大街改造

(一)景观生态学和绿色基础设施思想中的生态连接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阐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原理,将其总结为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模式,是景观生态学描述生态系统的“空间语言”。斑块是指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于周围环境,且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非线性空间部分。廊道是指景观中与其两边相邻的环境在上地利用的内容和物理结构方面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基质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

在此基础上,绿色基础设施提出了一个由中心控制点(Hubs)、连接通道 (Links)和场地(Sites)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图3一2)。中心控制点是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同时也是整个大系统中动植物、人类和生态过程的“源”和“汇”。

图 3 一 2 绿色基础设施连接理论模型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4)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一场社会变革。所谓现代化,指的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会,走向着重利用科学和技术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进行艰苦探索。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3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制定了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多的一个时期,也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为了把这一重要的历史进程及时载入史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十分明确地将第二轮地方志书的编纂内容的上下时限界定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正好是记载改革开放30年的现代化轨迹。这一时期的成效最显著的进程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其中城市化是以现代化为导向的。城市现代化强调以人为中心,以现代科技装备、管理城市,使城市在整体素质上达到当代先进水平,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一个现代化城市的主要表现特征至少有八个方面: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管理科学化、城市功能多样化、居民生活高度社会化、生态环境园林化、城市经济高效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居民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是首当其冲的。城市基础设施是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生产和发展的依靠。了解一个地区,或是在一个地区进行投资、开发和建设,首先要认识这个地区的基础设施情况,因此基础设施应该是城市志记述的重点之一。而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记述,必须以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其现代化的演进过程。

一、现代化视野下城市基础设施的内涵

城市基础设施的定义与分类纷繁多样。《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其定义为“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辞海》解释“基础设施”为“指为工业、农业等生产部门提供服务的各种基本设施。包括铁路、公路、运河、港口、桥梁、机场、仓库、动力、通讯、供水,以及教育、科研、卫生等部门的建设。”[1]浙江省建设厅、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将其内涵归纳为“道路交通、给水排水、能源供应、邮电通信、园林环卫、城市防灾”六大系统。由此,结合宁波的实际,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包括六个方面:

1.便捷的交通系统

对内拥有完善的城市内部道路网络和城市交通枢纽,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干、以公共汽车为基础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格局。对外拥有以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空中走廊、大型港口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快速通道网。市内外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相互配套发展,干支衔接、畅通便捷。基本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及基于城市道路网络的物流网络,形成城市现代物流体系。

2.稳定通畅的供排水系统

拥有能满足城市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的清洁水源,形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新机制。城市供水输配管网运行有序,安全性强。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广泛采用,水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利高。中心城区拥有完整的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系统,基本实现城市排水雨污分流。

3.完善的城市能源供应系统

形成高效、洁净、可靠的城市电力能源保障体系;基本普及城市管道煤气,基本建成全面覆盖的安全输送管道系统,供给充分,使用便捷。

4.高速安全的信息网络系统

信息网络系统在技术、性能、规模和可靠性、实用性上要全面进入国内先进行列,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信息社会新的信息枢纽和信息节点,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分享知识和技术,在新的生产地域分工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全面构筑智慧城市。

5.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

形成完善的城市垃圾集中分类处理系统和城市环境监测系统。现代化的城市生态环境体系基本实现。城市河道清洁通畅,城市绿色空间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和绿化率指标达到森林城市水平,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

6.安全可靠的城市防灾减灾系统

城市防洪体系的规划和建设要与流域防洪相衔接,与区域防台御潮、抗旱治涝相结合,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重视城市地质灾害防治,重视城市和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加强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和人民防空设施建设,形成平战结合的人防体系;建成完善的城市急救和应急系统。

二、现代化视野下城市基础设施内容的记载

用现代化的视角来研究区域的历史发展轨迹是当今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在历史记载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其编纂必须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鄞县通志》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现代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盛赞该志为“古今方志第一”,就是因为在编写过程中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手段,如志书以现代科学的气象和气候学理论记载鄞县的气象气候。用现代科学观点方法记载地质、岩矿和海洋,用现代科学的动植物知识记载地方的动植物,每种动植物除记载单名外均附以拉丁文名,还以经纬度定地址,以注音字母标读音等。由此,城市基础设施内容该如何谋编布局,结合鄞州区志,笔者认为要考虑如下几点:

1.以现代化的视角谋篇布局

宁波市的近几次党代会都把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全市上下一致在为之努力,所以,我们本轮修志就必须回答宁波市如何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的,搞清楚宁波现代化的演进历程。而基础设施又是城市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以城市里的人们生产生活赖以依靠的最基本的外在条件。要全面记载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进程,就要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按照现代化的体系设置编目。因此,在完成资料征集以后,要按照这一科学体系来重新组织材料,安排内容的结构层次。因为在征集材料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社会分工和部门职能,所以在总纂阶段,负责统稿的人要以现代化的视野审视材料,进行有机的组合,力争能够完成宁波是如何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的整体框架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的,最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面貌。因而笔者建议,六大系统都要单独成编,交通编记载市内外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城市水利编把供水、排水、污水三水结合起来;能源编记载电力和天然气、液化气的生产和消费以及节能增效的推进;信息编、城市生态、防灾减灾也要单独立编。

2.以现代化的视角搜集资料

志书内容横陈百科,时限纵跨古今,内容覆盖全地区。各部分要概括各行各业,在各行各业微观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宏观概况,让人观百科而得大势要领,知微观而不觉繁琐破碎;整体上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综合升华各部分的内容,使志书彰明因果、反映规律,使各部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修志人要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展现现代化进程的方方面面。

3.以现代化的视角记载发展轨迹

宁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821年建立州治时,就有车轿大街等城市干道。经宋、元、明、清四代,宁波城市不断向江东、江北方向拓展,并逐步形成以环城河为标志的空间格局。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宁波的基础设施一直非常落后,市内道路总里程、人均道路面积、过江桥梁建设等方面均处于很低的水平。而建国初期,出于军事战略的考虑,国家主要发展中部地区,而对东部沿海地区投入很少,因此宁波的基础设施发展非常缓慢。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基础设施也获得了较快增长。这一时期,宁波市基本建设投资由2.91亿元增加到了23.09亿元,增加了7.93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的财政收入也获得了较大的增长,因此政府有能力拿出大量的资金来投资基础设施,以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压力。从1993年至2008年,宁波市对基础设施共投资1821.5亿元,占建国以来总投资的93.68%,可见宁波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时期发展快速。现在已经转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上来了。所以我们在记载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时,要记载现代化开始的基础、发展过程、断限时的结果,所有资料性记述除了记载至少三个时间节点(起源点或上限点、中间点或转折点、终点或下限点)以外,还要概要说明发展的轨迹。只有这样,才能完整记载宁波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演变过程。

三、现代化视野指导修志的意义

1.有利于体现出时代特色

一个时代有着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显著特征。二轮修志所要记述的内容的上下时限,大致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这段时间恰好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由开始到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启动“三步走”战略到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时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2007年)1982年,党的十二大主报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战略部署,尔后每次党代会都要求把现代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说这段历史就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这段时间最大的特色就是先现代化。以现代化的视角来修志,构建一个新的地方志书系统,最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特色。

2.有利于构建新的地方志编修布局体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在介绍民国时期的方志编修时则以《鄞县通志》作为代表,称“其中以陈训正、马瀛等纂修的《鄞县通志》体例最为完备”。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祯则盛赞该志为“古今方志第一”。当时的《鄞县通志》之所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享有如此高的学术地位,就在于它创新体例,形成了新的方志布局体系,被誉为“当代方志的雏形之作”。新时代的地方志编修,必须要以一个主线串联起来,这样才能体现志书内容的整体性。二轮修志所要记述的内容,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探索、奋斗的历史。走向现代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色,现代化的内容在时代的变迁中也不断丰富。尤其地处长三角南翼的宁波,更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正在率先走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笔者推崇二轮修志尝试以现代化的视野来指导修志,从谋篇布局、资料收集到最后的文字表述,都要反映各行各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从整体上反映一个地方现代化的进程。

3.有利于指导现代化实践。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全面反映一地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是当地领导的“辅治之书”。1985年4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这是社会主义时期首轮新编地方志工作第一个条例性规定,确定了首轮修志一系列重要原则,作为共同遵循的依据。《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第一章第一条明确指出:“新方志应当系统地记载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为本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基本情况,以利于地方领导机关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效的决策”;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以上两个地方志编修的纲领性文件都规定地方志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而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当中,宁波更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列。要让新修志书对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指导,为决策部门了解现代化的现状和地方特色,必将加强地方志反作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从而提高地方志利用率,提升地方志的知名度。一个以现代化视野透视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发展变化的地方志书,无疑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同于以往志书的指导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化的作用是给城市带来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它带来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城市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传播,同时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及其不良的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城市化不仅形成产生了大量的城市景观和建筑,同时也占领了非常大面积的生态空间,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我国生态保护措施在现阶段缺乏一定的规则,生态破坏现象越来越严重。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基础设施来源于美国,至今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1999年8月,首次提出了关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绿色基础设施是我们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和其他保护区域,农场、牧场和森林,荒野和其他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以及提高美国社区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荒野和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

因此,“绿色基础设施是有城市的周围、城市与地区之间、所有空间尺度上的一切自然半自然,人工的多功能生态网络组合而成。”绿色基础设施使城镇规划、景观学等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更加便利,从而从整体上维护城市内外的生态资源等等。

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

绿色基础设施体系主要由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和小型场地组成,与生态基础设施包括的廊道及踏脚地概念接近,单其外部可能还有不同层级的缓冲区。

2.1网络中心

“网络中心是指大片的自然区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起源地或目的地。”主要包括;①大型的生态保护区域,比如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栖息地;②大型公共土地;如兼具资源开采价值,自然游憩价值的国家森林等;③农地;包括农场、林地、牧场等;④公园和开放空间;公园、自然区域,运动场和高尔夫球场等;⑤循环土地,指公众或私人过度使用和损害的土地,可重新修复或开垦;例如对矿地、垃圾填埋场等。

2.2连接廊道

“连接廊道是指线性的生态廊道,它将网络中心和小型场地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系统。”廊道包括,①景观连接廊道;是连接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公园,农地和为当地的动植物提供成长空间的开放性的空间。②保护廊道;指为野生生物提供通道,他是一种线性廊道,比如河流和河岸缓冲区等;③绿带;通过分离相邻的土地用途,缓冲使用冲击的影响和保护自然景观,同时也维护当地的生态系统以及农场或牧场的土地类型,例如农田保护区等。

2.3小型场地

“小型场地是尺度小于网络中心,是在网络中心或连接廊道无法连通的情况下,为动物迁徙或人类休憩而设立的生态节点,是对网络中心和连接廊道的补充。”

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绿色基础设施起源于美国,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很多地区都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和肯定。

3.1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中的理论应用

绿色基础设施能够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规划理论。在城市不断扩张中,时代的主流理念已经变成追求形态的紧凑和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增长。完整的区域开敞空间体系将在保护和恢复那些支撑城市、郊区和乡村村落的自然资源和公众空间的同时,巩固和提升城市的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对城乡各种绿地的整合以形成的网络化开敞空间结构,对控制城市无序蔓延起着突出作用。”新城市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皮得·卡尔索普曾明确指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保护有助于为都市区定义发展边界,抑制城市蔓延,是区域集约发展的重要框架。”

西方国家的规划实践早已体现了对绿色基础理念的运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6年美国(USA)编制完成的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三州大都市区第三次区域规划。该规划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明确提出“3E”,即“经济”、“环境”与公正作为规划的核心要素。与之对应的是五大规划方略。居于首位的是绿地方略,其意在保护区域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流域、森林、河口和农田,并明确指出;应该以绿道网络连接,并且滋养城市和郊区和受保护的景观。

3.2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中的实践应用

2001年美国马里兰州推行了绿图计划(Maryland’s Green Print Program),“旨在以一个大型的生态型网络中心通过绿道或连接环节连接形成全州网络系统(图2),用于减少因发展带来的土地破碎化等消极影响。马里兰州逐渐发展了功能健全的庞大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体系—绿色基础设施评估。”

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在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并不多,相关实践就更屈指可数。尚未开展有关的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也没有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规范,从城市社区到整个城市缺少系统的技术和管理, 也出台关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性文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6)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城市建设上下足了功夫,颁发并实施了多项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法律政策,尤其是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更是加大了建设投入力度,实现并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相比起以前,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是不可磨灭的事实。但如果细致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如市政公用产品供给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公众要求等等。下面对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1、建设投资力度加大,体制得到了改革

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我国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当做了一项重要的工作来看待,并采取实际措施加大了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助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目的。尤其是在近几年,随着我国相关部门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愈发重视,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所投入的建设资金也越多,进而从整体上加大了城市固定资产的投资金额,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世界银行所推荐的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低标准。

2、市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近20年来加速改善,进入高速发展期;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加速提高,市政公用行业供给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行业供给和服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总体大幅提升,以1981年指标值为“1”计量,其他各年份指标值除以1981年指标值即为各年份的标准化值。大部分单项指数是线性上升的,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状态,反映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难题,容易受到资金投入和政策等外因影响。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用水普及率指数呈“S”型增长趋势。

二、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前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面对这些成就我们也不能太过乐观,如果从更细致的方面分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详细如下:

1、重建设而轻管理,资金投入有限

重视建设但轻视管理,这个问题是我国当前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很多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了功夫,懂得加大资金投入,但大多忽视了设施的管理和养护,没有将设施的管理养护工作提上日程,结果导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使用寿命急剧缩短,短短几年时间就被人为破坏或自然侵害,造成严重的财政损失。另外,在设施管理资金的投入上也有所限制,大部分城市每年用于维护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好度的资金很少,只能小修小补,如果要大修的话,投入资金远远不够,这也一问题也是当前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政出多门,管理不善

需要清楚的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诸如电信、电力、园林、市政等等,这些部门大多只负责自己管辖内的事情,各自为政,缺乏整体上的统筹和规划,极容易造成城市建设工作反复返工,马路被“开膛破肚”的问题发生,比如今天电力刚刚挖开马路,埋设好电力管线,明天市政部门又申请开挖马路清理下水道。这样的情况如果频繁发生,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还会影响城市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不便。

3、投资方式单一

首先,投资资金匮乏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首要难题,资金不够,基础设施的维修养护工作便无法正常开展,设施质量便得不到保证,进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其次,投资方式单一也是一个难题,长期形成的“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大环节为一体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流程使得市政建设的唯一支柱变成了资金,结果产生了没有资金,就无法建设的局面。

三、相应的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所提及的市政设施建设问题,现结合实际情况作详细分析,并给出几点相应的解决措施。

1、改变现有的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模式

解决当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难题的首要任务是先改变现有的基础设施投资模式,或者说改变当前现有的投资制度。原因是因为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投资模式单一,投资力度不够,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从源头入手,改变现有的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模式,汲取原来的模式优点,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的,新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加大市政设施建设管理资金投资力度。建立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

2、市政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要从现代化的高度,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进行远期、中期、短期规划,综合考虑其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适度的超前建设。现代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从横的看,要对新开发区的工业、交通、住宅、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商业、服务、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园林绿化、行政及其它建设,统筹安排,配套建设。从纵的方面看,要对建设的全过程即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组织施工、验收交付使用、后续管理等,做到各环节紧密连接,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3、打破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加强城市运行管理

加快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已将城市公用事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深化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打破行业垄断,开放投资建设和经营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和推行特许经营制度,保证公众利益。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运行成本,不论是总体上,还是具体到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个小城镇和乡镇,都要讲投资成本、投资效益。

四、结束语

截至目前,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弊端。如果以后的市政设施建设工作仍然坚持这样的发展,势必会给国家经济以及人民利益带来更达的损失,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只有解决好了当前存在的市政建设问题,完善好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生活品质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参考文献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7)

〔关键词〕新农村;城乡统筹;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6-0025-05

一、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于一体的发展战略,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目标。统筹城乡发展,重要的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转提供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并保证其社会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实现的各种物质技术条件的总和。其一,基础设施是为公共经济和生活提供服务的一种公共服务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其二,基础设施是社会扩大再生产所需的公共物质技术条件,即社会所有部门都需要的共同条件;其三,基础设施是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和保障基础;其四,基础设施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存在形式,也包括各种无形的公共条件。1当前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即包括上述内容。具体而言,通过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以及交通设施、水利水电、通讯网络等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科研卫生医保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领域和受益对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缩小城乡差距,让城乡居民共享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1.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新农村“20字”目标的基本保证。第一,生产发展要求有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和给排水网络系统。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和给排水网络建设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改善水利设施,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积极发展旱作农业和牧草业,有利于不断提高灌溉率。第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求有良好的土壤条件和不断改善的土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增强土地资源的功能,改善动植物生长的外部条件。通过土壤改良,可以增强抗灾能力;通过植树造林,江河流域治理,加大河道生态防洪工程建设和对河流的综合治理开发利用,能够有效地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治风沙,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农业防范灾害的能力增强。第三,农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有完善配套的连接城乡的交通设施、电力电网和信息网络系统。按照基础设施城镇化、服务设施社区化的要求,需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2通过着手实施以中心村(农村社区)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以路网建设带动商贸物流、农村客运、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乡风民风有较大改善;通过电信、电力、给排水、环保设施和其他生产生活设施的全面改善,使农村的人居条件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通过借助各种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使村务公开化、透明化,推进村级议事决策和行政管理决策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第四,新农村建设要求统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政府或社会公共部门对人力资本、财力资本等的投入,可以产生一个对社会资源的聚集、转移效应,促进城镇人才、资本等要素向农村的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条件,改善农村教育、科研和农技推广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科技教育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农村科技人员和管理者的技能才干,增强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8)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3-(页码)-页数

1 .城市基础设施与房地产的基本概念

1.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义与特征

基础设施一个城市得以正常运转与健康发展的基石。从定义与分类上看,城市基础设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更为宽泛,涉及文化、卫生、教育等各领域,后者更偏向于基础设施的技术性领域,譬如给水、供电等。本文采用城市基础设施的狭义定义,即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设施,包括:交通、水、能源、通信、环境和防灾设施或系统(图1-1)。从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等城市物质实体的承载体,这使得它具有“社会支撑性”的特征。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并不完全着眼于经济利益,而在于为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即具有公益性特征[1]。而从投资角度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回收风险高的特征。

1.2 房地产(开发)的定义与特征

房地产是指土地及定着于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附属物的总称。房地产开发则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通过投资建设适应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房屋建筑及配套设施,并以此实现企业盈利和提高土地使用社会经济效益的活动[2]。从市场投资角度看,房地产开发以盈利为目标,具有投资量大、建设期长、投资周转慢的特征。而从空间角度来看,一个城市中不同地区的房地产价格也会有高低之分,即区位差异性。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作用及影响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概念表明,它们两者都具有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回收资金慢的市场特征,但由于投资或开发主体不同,导致了两者社会属性的根本差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公益性,一面是盈利性。从城市土地经济学的视角,可以较为清楚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与影响。

2.1土地的增值、贬值和外部性

土地本身的自然属性(有限性、不可搬动性、差异性等)和经济属性(稀缺性、集约性等)都会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新古典经济学家阿隆索的“城市竞租模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认为:城市土地利用(种类、强度)受该块土地的可达性(相对于城市中心)及形成的运输费用的影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可达性要求有差别,其结果就形成了不同陡缓的地租曲线。如图2-1所示,一般情况下,从城市中心出发向外推分别是一般商业服务业、住宅、工业、别墅、农地等[3]。

土地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优势及相邻地块土地使用的影响,但是城市土地使用存在较大的外部性,这些外部性效应是土地的价格机制很难反映出来的[4]。以房地产开发为例,不同土地的使用性质对应相关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按照阿隆索的“竞租模型”,可以认为从城市中心出发向外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总体趋势是商业地产、住宅地产、工业地产、别墅地产等。若从土地价值的角度看,土地自身价值决定了房地产价值。然而,在一块 “七通一平”的土地上进行开发的地产价值肯定要高于在一块没有任何基础设施的土地地产价值(尽管这块土地可能是在城市中心区),也就是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种可以让土地产生外部正效应的行为。

就某一个城市地块而言,由于土地区位优势的存在,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会最先被开发。大量的资金会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包括轨道交通、道路,给排水、供电等,以确保在此基础开发的房地产可以较高的价格出售。从城市中某个地块这个“点”上讲,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量越大,房地产的开发量也会也大,收益也会越高,它们成正相关的关系(图2-2)。

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供应量是有限的,当中心区的开发量趋于饱和之时,人们理所当然的会转到“跳出旧城,发展新城”的思路上去。新城的建设需要城市基础设施的巨大投入,但事实上,在新城的建设中,房地产的开发始终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前面。这是因为政府只有先把土地出售,获得相应收益,政府才能支撑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政府行为对土地价值的外部性效应,也使得在中心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落后于房地产开发。所以,从城市这个“面”上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随着离城市中心区距离的增加,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减弱,房地产的开发往往走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前面,但后者对前者的作用仍然重要(图2-3)。

2.1 “囚犯困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博弈

“囚犯困境”模型是博弈论中经典的理论。在这个模型中,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所以,“囚犯困境”模型反映个人最佳选择而不是团体最佳选择[5]。

运用这一模型,可以从另一角度分析城市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开发之间的关系。

假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都认为独自运行而不是合作会取得比较好的收益和社会效益,按照 “囚犯困境”模型,表2-1中的结果显示,两者共同合作的收益是最高的,各自单独运行的收益是最差的,而有一方有意合作的收益(可以理解为适度的合作)为中等收益。所以,即使在假设只考虑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之间相互合作所获得的利益仍然是最大的。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却很少发生。投资主体都认为公益性的城建项目投资大且回收期慢,都等待对方来承担。虽然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但是相当一部分政府只顾短期利益,靠低价卖地获得财政收入,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收益又再次进入房地产市场,造成的结果就是房地产开发的发展速度要远远高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前各地区热衷于新城的建设。旧城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但既有的城市结构又使得基础设施的更新变得十分困难,导致更新旧城的成本比发展新城要高的多,跳出旧城发展新城一方面避免了旧城更新的种种困难,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靠出让土地获得财政收益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得以维系。

2.2 小结

从以上分析看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①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房地产开发始终起着积极的作用,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②随着离城市中心区距离的增加,两者相互作用关系减弱,房地产开发的步伐要走在基础设施建设之前;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合作,能使二者的收益得到最大。

3 .城市基础设施与房地产的联动开发

3.1 联动开发

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看出,两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联动开发”的理念。

联动开发(Joint Development)的理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被研究多年并付诸实践[6]。联合开发就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相关活动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并对其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以使其整体利益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单一规划与建设的利益[7]。

3.2 联动开发的主体

3.2.1 政府

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与房地产的统一规划和开发,政府可以引导城市向规划目标方向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与房地产的联动开发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功能及空间布局的完善,更利于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同时也可有计划的疏散中心城区人口,改善市区人口分布结构,缓解城市地面交通压力,从而使新城的建设具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2.2 房地产开发商

房地产开发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受益者,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房地产企业参与开发并获益的保证。进一步讲,通过联动开发,城市基础设施沿线土地往往可进行高强度开发,开发企业能够高密度使用土地以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而获得的投资收益,又可以通过联动开发的参与机制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反哺,从而形成二者的滚动开发与更新,从而保证城市的合理有序发展。

3.3 案例分析:上海轨道交通建设与房地产开发

3.3.1 上海房地产开发

以商品房开发为例,从行政区域分布看(图3-1),2002-2008年上海商品房开发面积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内的浦东新区,其次是中心城外的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青浦区等。而从内中外环线空间分布看(图3-2),商品房开放面积主要集中在外环线以外,2006与2007年两年的比例均超过50%,增长速度明显,开发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4.2%。同期,内环线以内的商品房开放面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3.3.2 轨道交通建设与房地产开发

上述数据显示,上海房地产的开发主要是集中在中心城。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对于基于轨道交通将其与中心城联系的郊区来说,轨道交通的供给是十分缺乏的。

截至2009年,中心城现状轨道交通站点周边(1000米服务半径)居住用地面积约43平方公里,占中心城现状居住用地总量的24%。郊区现状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居住用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占郊区现状居住用地总量的6%。郊区新城和部分新市镇虽有规划轨道交通覆盖,但轨道交通建设相对滞后于房地产开发(这里具体指住房建设),尤其是位于新市镇的已实施的中低价商品房和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基地尚未轨道交通支持[9]。这也直接导致了上海中心城周边的新城虽已开发,但人气不旺,未能发挥疏散中心城区人口、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的作用。譬如松江泰晤士小镇,现在俨然已成为婚纱摄影基地,这距其作为新城的作用相距甚远。

可见,城市基础设施与房地产的联动开发是必要的。

3.4 联动开发的相关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4.1 发展模式转变: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

如果不改变靠“卖地”为本的发展模式,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始终落后于房地产的开发,这也将直接影响房地产的收益,也会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所以,城市基础设施与房地产联动开发的前提是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即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

3.4.2 制度保障:成立专门机构并制定联动开发的实施办法

成立相关专门机构,以确保相关合作能顺利进行。为了保障联动开发的顺利实施,应尽快制定联合开发实施办法,包括要求编制轨道沿线土地利用专门规划,并制定相应审批管理制度。

3.4.3 规划先行:从空间上落实城市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开发的同步性

在制度保障基础上,各个层面规划应结合联动开发的相关原则,制定相应具有可实施的规划,在空间上落实落实城市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开发的同步性,譬如TOD发展战略。同时,应对各层面规划的实施进行跟踪评估,发现问题时应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以期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健康发展。

4 .结语

由于相关资料(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房地产价值的影响)不足,本文未能对案例进行充分描述与分析,以致不能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的联动开发进行相应定量分析,在此表示遗憾。但笔者相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的联动开发是城市得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联合开发的复杂性、参与主体多样性的特点,制定更为合理的制度政策十分必要,也是本文可以继续深化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程立茹,江若玫,周煊.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概念、特点及各国引资经验比较[P]. 新疆农垦经济, 2009.6.

[2] 李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联合开发[T], 2005.11.

[3] 康琪雪. 西方竞租理论发展过程与最新拓展[P].经济经纬, 2008年第6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9)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国家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建设更是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而评判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否合理科学从微观上主要是看城市的绿化系统营造与建筑节能的措施是否高效,从宏观的角度上主要是看城市的自然生态是否平衡,是否切实落实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总之,对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对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还是在恶化,环境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程度,生态的赤字在逐渐扩大[1]。具体表现有:沙漠化在迅速发展,水土流失的状况严重,草原的退化现象加剧,大气和水体的污染严重,废渣等垃圾的存放量过大等。城市的这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市容市貌,更造成了城市的财富流失和经济损失。总之,当前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

2.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要点

2.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最初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规则,因此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城市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尤其是位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城市[2]。因此,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的自然生态基础。城市生态建设对自然生态基础的充分利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①保护。保护是充分利用的基础,城市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一种人工生态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②提升。提升指的是保护基础上的完善和提高,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相关的工程技术措施来维护与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生态资源的共享性[3]。

总之, 充分利用城市的生态基础来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城市建设只有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的基础,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2.2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的规划是城市建设总纲,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4]。总体来说,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生态经济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人口的分布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等。因此,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成一套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指导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环境和社会各方面的精心设计。

城市规划的社会发展指标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的环境为中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以使城市的载体功能和城市发展相适应。同时,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生态保护性开发和环境污染防治并重,以建设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系统,不断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最终促进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精心的生态城市设计需要体现不同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的吸引力和风格特色。主要设计领域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和城市的产业设计三个方面[5]。

①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和由建筑、园林为主的人文景观构成的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园林设计要做好沿河、沿江、沿湖、沿溪等两岸林带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在这些设计中融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生活理念和历史传统于一体,来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与共享性。建筑景观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设计与规划,尤其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在做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适当布置好低层的生态建筑。总之,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最终提高城市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益。

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要结合生态建筑的原理来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以形成由生态建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的设计原则有:

a.合理布局。对城市的地理特征以及水、气、地质等条件以及长远的发展要求进行综合考虑,来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的发展区位和发展规模;

b.节能低耗无污染。首先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以此避免由建筑材料造成的化学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学污染等;其次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具体间距、具体朝向,以此解决住宅的采光和室内通风等问题;

c.积极采用生态技术来处理生活上的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d.通过增加居住区的绿地面积,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湖河溪流坡岸的绿化等措施,来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同时,居住区内一定要设置集中的公共绿地,保证公共绿地的人均面积大于1.5平方米;

e.增加居住区的文化体育设施。

3.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到,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对当前我国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清楚认识到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作为建设的基础,切实做好生态城市的精心设计和生态城市规划的科学编制工作,就一定能做好生态景观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雅静.规划生态城市 发展城市建筑[J].山西建筑,2009(02).

[2]秦马付.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山西建筑,2009(25).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篇(10)

1、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意义

随着数字城市的初步建设,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就被提了出来,并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2001年建设部组织有关专家编撰的数字城市导论中就给出了一个经多次讨论修改的数字城市框架体系,该体系中列出了三个公共平台,分别是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城市电信基础设施平台。

通过建设数字城市信息化服务平台,不仅能提供城市统一的基础信息平台,实现整个城市的各类信息可视化查询、显示和输出,而且可以满足城市各政府职能部门的日常办公及其专业应用需求,在空间上优化配置,在时间上合理利用,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综合和合作;同时还能宏观性的全局性的制定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为城市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提供综合决策的现代化工具和手段,。

2、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

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于程序专用或公共网设施,为城市信息共享和应用提供高效率的网络环境支持。实现城市的网络化,即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Internet,三网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网络将分散的数据库,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建立互操作平台,建立数据仓库与交换中心,数据处理共享平台;二是通过建设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为社会经济等信息基于位置的整合与集成提供支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既是一座城市的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也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信息集成的载体,是数字城市赖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三是在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和扩展城市公共社会经济等信息,建立信息管理与应用服务系统,实现城市公共信息的共享,为基于公共信息平台开发各种信息应用系统,开展综合或专题应用提供保障。

3、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内容:

早在2002年中国GIS协会完成的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总体战略研究中,数字城市框架系统基本上被完全接受,并被扩展为数字中国基本框架,上述提到的三个平台被分别表述为:社会经济信息平台,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和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尽管用词不一致,但在城市层面上提及意思是一致的。它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网络基础设施主要为数字城市的运行提供基础保证,是国家和地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或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平台一般由城市最基本的空间信息及其管理和服务系统构成,是空间信息应用以及实现社会经济信息与空间信息整合的基础;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和社会经济信息平台,就是在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平台的基础上的一个服务于城市应用的整合性公共平台。这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所应包括的基本功能和应起到的核心作用。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要建设起来,并能发挥其作用,首先需要合理确定城市公共信息的内容及质量。地理信息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是其他各类信息的空间定位基础载体,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比如目前所谓的基础地理信息实际上是基本地形信息,不能满足大多数应用的需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是一级有最广泛用户群的空间基础数据,主要包括行政区划、道路、水体、地名、建筑物、地下空间设施、地址、地籍、数字影像高程测量控制点,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用地园林绿地,特殊管理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等数据。

城市公共信息除包括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外,还应包括一些基本的社会经济和统计等信息,这些信息的质量取决于数据本身的特征及应用需求,同时还需要认真研究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服务模式,北京、武汉等城市在信息平台服务方式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尝试,他们可以提供基于专用网络在线信息租赁服务,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提供或拷贝服务以及面向公众的信息和浏览服务等等。

4、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成果:

应该说在十五期间,我国在数字城市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比如,众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与空间信息平台和城市信息应用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对城市空间信息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研究开发了一批关键技术,并形成了若干示范应用工程,多项城市空间信息应用方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等等。而与此同时,人们对数字城市及城市空间信息应用的认识更加理性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5、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面临的挑战:

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广阔数据平台,充分实现了城市信息的共享,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提供了工具。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数字城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整个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既有技术上的局限,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比如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程度较低、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时效性相对滞后,海量公共信息的存储维护更新问题,地理信息的保密与公开服务的矛盾问题,具备处理公共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等,使信息平台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整个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推广和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但是信息平台包含着的强大功能和应用价值,只要在未来采取措施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平台还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6、结语

数字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智慧城市、云中心、物联网建设的兴起,城市信息化建设又将掀起新一轮的高潮,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及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虽然面临一些挑战,必须转换观念,以战略眼光认识城市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意义,以发展眼光看待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与前景,以务实的态度处理好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的关系,通过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和共享机制,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迈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金融工程的意义 下一篇: 离婚后的经济纠纷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