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8 17:08:06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1)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众多文献,提出很多对策。但这些对策的有效性如何,就鲜有后续研究成果。为了更为有效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课题组成员在阅读大量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遴选出较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共20条措施,编制成问卷,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有效性评价的调查研究。

1 调查对象

1.1 对象概况

随机抽取陆河县农村两所中学、两所小学,共向初一、初二和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发出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7份,问卷有效率83.72%。其中:留守儿童897人,占样本学生数59.52%;小学留守儿童145人,占留守儿童数16.16%;初中留守儿童752人,占留守儿童数83.84%;男留守儿童391人,占留守儿童数43.59%;女留守儿童506人,占留守儿童数56.41%。

向四所学校教师共计发出问卷222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问卷有效率98.65%。其中:小学教师37人,占样本教师数16.9%;初中教师182人,占样本教师数83.11%;学校或部门领导16人,占样本教师数7.31%;班主任88人,占样本教师数40.18%;一般专任教师115人,占样本教师数52.51%。

1.2 对象界定

本研究所指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一年中,半年以上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2 调查方法与工具

2.1 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心理健康测验和访谈为辅。

2.2 工具

2.2.1 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等五个问题,每个问题呈现A、B、C、D四项备选措施,要求被试针对每个问题就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项“最有效的措施”。

2.2.2 心理健康测验。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折半信度为0.91,结构效度大于0.516),适用于小学四年级直到高中三年级学生。本测验共有100个项目。除总量表分外,还包括8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和1个效度量表(即说谎量表)。心理测验采用整群抽样、集中施测的方法进行,测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学校和部门领导选择人数最多的是A(具体措施的四个选项依次为A、B、C、D,下同),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则为C。(见表1):

表1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有特别要好同学或同伴”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发现,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n=797)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内容量表分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4.65,P=0.000)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差异显著:p

3.2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前两位的都依次是C、B,并且超过31%的领导还选择了D。(见表2):

表2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心理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n=244)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4个内容量表分得分较非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t=-3.96,P=0.000)差异极其显著。

3.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36%班主任选择A;有44%留守儿童选择D。(见表3):

表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3.4 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分布较分散:超过56%的领导选择A,超过42%的班主任和留守儿童以及超过31%的领导选择了D,超过27%的班主任选择了B,超过25%的留守儿童则选择了C。(见表4):

表4 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和未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经验发现,在总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6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但未达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3.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调查对象都有超过53%的人认为A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最为有效的措施,同时,还有超过28%的班主任选择了C。(见表5):

表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2.83,P=0.005)、身体症状(t=-2.39,P=0.017)因子上差异达到显著以上水平。

4 讨论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教师)――客体(教育内容)――主体(学生)”交往实践关系[2]。学生的主体间性具有交互性,师生在相互作用、影响、认可、理解的关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观点与行为。师生或基于以往经验、或基于理性思考、或基于情境诱发,面对备选策略四选一,如果更多的领导和班主任与更多的留守儿童作出的策略选择一致,我们就可以据此认为该策略有可能是最为有效的策略。

4.1 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领导认为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队伍加强管理最为有效,且31.25%领导认为配备专职教师和专业设施最为有效,这与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未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援助机制,缺乏必要设施与专业教师,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工作必须做、愿意做,但力不从心的困难现状有关。

结果显示: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分别有44.32%和46.6%认为“建立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最为有效。心理学研究证明:同伴关系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到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3]。对儿童人格健全发展影响深远。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有利于促进积极同伴关系的形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也证实“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方面好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2 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领导、班主任、留守儿童以认为“丰富有益心理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最为有效的人数最多,分别达到37.5%、56.82%和46.6%。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交流、增进友谊、培养归属感,有益于缓解焦虑。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内容量表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3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和36.36%的班主任选择了“通过家访”这种直接的方式,但44.37%的留守儿童却选择了“通过社区”的间接方式。访谈发现,现在的农村中小学,家访已经很少了,教师“无事不登三宝殿”,找上门来,就是学生出问题了。

4.4 关于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的领导认为家长主动寻求学校支持以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最有效;42.05%的班主任和43.03%的留守儿童认为,家长多与孩子团聚最有利于加强家庭亲情教育。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至少“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差异虽不显著,但也表明跟父母在一起,有利于缓解留守儿童心理焦虑。

4.5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75%的领导、53.41%的班主任和59.31%的留守儿童认为“主动与父母交流,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最为有效。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那些为留守儿童所认同、接受并愿意努力付诸实践的教育影响,才有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预期的观念与行为变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身体症状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5 结论

建立实施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机制,丰富课外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家长争取更多时间与子女共同生活,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联系、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育”联动共育机制等,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2)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使得孩子与父母无法共同生活的年龄不满14周岁的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性格内向柔弱。留守儿童从小就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他们的监护人与父母的亲疏不同,当儿童遇到一些困难时总会感到无助,长此以往导致性格内向,不愿主动与人交流。(2)自卑孤僻。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作为自己的依靠,他们在父母外出务工时常常会感到失落,容易产生自闭的性格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问题严重的留守儿童甚至会自暴自弃,失去学习的上进心。(3)心理扭曲。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总感觉别人会瞧不起自己,斤斤计较。当自己出现思想困惑时,无人倾诉,在外界不良因素的诱导下,易形成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自律意识不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教和监督,他们基本都处于隔代抚养状态,一些祖辈对儿童过于娇惯,缺乏管教的能力,难以形成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道德情感培养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意志薄弱,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而做出违规违纪的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1.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非常有利。想要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不断加强家庭教育。(1)家长如果想要进城打工,应当在充分考虑子女问题后再做决定。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家长的引导性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若是父母要进城打工,最好让孩子一并跟随,由此可使儿童在父母身边得到好的教育。(2)父母应当与子女多进行交流,争取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通个电话,可以在电话中和他们谈心,对子女的心理和精神需求o予关注,从而使他们远离心理问题。(3)父母应当与孩子的班主任老师进行主动联系,借此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心理问题,以便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向。

2.加强学校教育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学校在解决他们心理健康问题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必须加强学校教育。(1)学校可以让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各种问题,使儿童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2)学校应加强德育,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通过演讲比赛、名人成长轨迹报告等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3)学校应当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当成重要内容来抓,主动承担起解决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责任,如可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咨询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辅导,消除他们不良的心理因素。

3.发挥社会力量

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这一特殊人群可以健康成长。(1)应建立健全社会关爱服务体系,并对工作方式进行创新,通过网络通信手段和个人媒体平台开展相关活动,如家长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给留守儿童最大的关爱。(2)应不断加强大众媒体的宣传,借此来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如媒体可对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组织进行大力宣传,帮助他们扩大社会影响力,促进更多社会组织的建立,从而为更多的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3)建立农村社会教育监护体系,可以为留守儿童选聘义务监护人和辅导员,并引导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借此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专长,使其心理能够获得健康成长的机会。(4)应加强村镇文化建设,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定期的清理、整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总而言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带来重大的影响。为此,必须调动起家长、学校、社会的力量,形成协调合作的教育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呵护,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3)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受限于条件艰苦、学费高昂、精力不够等客观条件,许多父母只得将子女托给老人抚养或交由亲戚寄养,其子女也由此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陪伴和关怀,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攀升,针对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硕,但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却略显单薄。尽管学者都已经认识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疏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由于这一课题的特殊性尚未上升至整个社会层面的症候性,因此部分学者在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开展研究时往往围绕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展开,很难深入到心理健康领域。然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高概率与持续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厘清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的重要一步。一是认知偏差。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出现认知偏差的比例普遍较高且逐年增长。父母角色的缺席,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习惯性对外界保持警惕和疏离,过度的“内生长”也使其长期压抑自己、隐藏自己、封锁自己,这种“自我封闭”的成长环境很容易导致农村儿童对外界产生错误认知。二是行为障碍。农村留守儿童多由老人抚养,由于代际差异,老人往往缺乏正确的教育经验,要么一味溺爱、有求必应,要么不管不顾、动辄大骂。有的老人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管束、无人引导,稍有不慎,便容易行差踏错,沾惹上打架斗殴、吸烟喝酒、沉溺游戏等不良嗜好。三是人格错位。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和心理疏导,农村留守儿童多敏感内向、孤傲偏执,这也导致了两种性格极端:一种是讨好型性格,自卑缺爱;一种是攻击型人格,冲动易怒。

针对上述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纾困之道。家庭层面:父母应意识到陪伴和关心孩子的重要性,即使在外务工繁忙,也要抽空回家看望孩子或定期视频电话,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被呵护、被重视。此外,家人的一言一行均是孩子模仿、学习的“范本”。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其他看顾者也应注重家风家教建设,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学校层面:学校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实行农村留守儿童建档,记录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及时调查摸底,定期随访追踪,逐一记录归档,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条理、有计划、有效果。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通识课程普遍开展,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分类开展,同时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业规划、家庭相处等教学内容有机串联。社会层面:社会应整合各方力量,综合利用资源,提供农村留守儿童救助救济和社会支持。例如,社区或乡镇应定期开展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关切。针对极端情况,落实帮“困”措施,开展个案研究。此外,社区还应不断强化家访、校访的频率和力度,构建社区、家庭、学校三方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牵涉到教育、心理、法律、经济等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大计。无论之于国家大政方针,还是家庭幸福美满,抑或社会和谐稳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都让人百感交集、下笔千斤……关于如何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跳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除了上述措施外,经开明出版社于2021年9月出版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亦能提供诸多参考。全书共12个章节,分别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起源、意义、方法出发,借助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学派的理论研究,强调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保障留守儿童的儿童福利与权利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家庭对留守儿童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网络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该书还从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几个方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纾解进行了前景展望。该书的创新价值在于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既有真实案例,又有临床记录,有助于人们全面、深刻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现实处境,以期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找到真正能够破局的路径。

作者:蒋桂黎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4)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乡村教师作为农村家长最为信赖和敬重的人,能够获得有关留守儿童的第一手资料,在维护其心理健康方面负有重要职责,并且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关键词 :乡村教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维护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52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116—02

收稿日期:2014—08—08

作者简介:艾小青(1985— ),女,河南洛阳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精神应激与心理治疗。

朱建立(1983— ),男,河南商丘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心理治疗。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日益频繁的人口迁移和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并需要其他亲友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是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乡村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也对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

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年老体弱、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难以尽到全面的教育职责,因此,只有少数留守儿童成绩优异,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3]例如,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难以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造成学习兴趣的缺失,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惧症、逃学、厌学等问题。

(二)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被老人溺爱或者亲友疏于管教,加之其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具体表现为不讲究卫生、挑吃挑穿、乱花钱、过多食用垃圾食品造成营养不良等。农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受到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三)性格方面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保护,委托监护人的疏于照顾可能导致其经常被同学、邻居的孩子欺负,被欺负的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阴影。他们或者默默忍耐,形成了自卑、怯懦、恐惧的心理;或者奋起反抗,发生打架、斗殴等行为,这既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又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危害校园安全。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和被抛弃感,相当多的孩子长时间地回避社交,性格变得愈加孤僻,部分孩子表现出抑郁、自卑情绪,内心封闭,不合群,更有孩子存在情感脆弱、焦虑不安、缺乏自信心等问题。[4]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与教育,需要通过教师以及集体的温暖来消融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最为信赖的教育孩子的场所,而教师格外受到家长的敬重,因此,除了家庭,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负有重要职责。乡村教师由于其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留守儿童,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其职责所在。

二、乡村教师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

乡村教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医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然而,城市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师资力量尚且短缺,更何况教育资源匮乏的广大农村地区了。这就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乡村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只有做好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才能最终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稳步地开展起来。

(一)用心关爱留守儿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

乡村教师

除了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还应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应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乡村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努力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使其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对教师产生信任,并在教师的关爱和指导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利用集体的力量

环境对个体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乡村教师可以在学校中担任“家长”、“爱心妈妈”等角色,对留守儿童进行看护和辅导。看护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学习表现等的关注。辅导的内容包括课后作业、心理诉求等。也可以将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小团体,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互学、互进。

(三)与家长或委托监护人互动

外出打工的父母很难做到与孩子及时、有效地沟通,而教师又是他们较为信赖的人,因此,乡村教师要经常与孩子的父母或者委托监护人联系,通过电话、邮件、上门家访等方式告知其孩子的动态,与其交流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情况,提醒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三、乡村教师开展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留守儿童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虽然已经有教师开始留意,并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们格外的关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其心理问题,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齐心协力,统筹规划。此外,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与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问题相吻合,因此,不同于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有其特殊模式。

如前所述,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是乡村教师面临的职业困惑。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制订长期、合理的规划,确保培训工作长期、有序、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依靠一两次培训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短期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他培训的附加课程的做法,必须制订切合本地实际的长期规划,比如,建立地方教育心理学协会,将其作为培训平台,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引进、培训计划、经费投入、培训实施等进行整体的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规范化。

另外,课业负担重、在实践中难以全面兼顾也是乡村教师工作的障碍之一,因此,学校引进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或许是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陈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N].人民日报,2004,10,20.

[2]殷向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5)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40-021政府支持体系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和法规,加大对网吧、游戏室等娱乐活动场所的监管力度,用积极的舆论氛围宣传“关爱留守孩”工作典范,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1.1逐步完善、新订相关政策和法规。首先,政府应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其次,政府应打破城乡二元化经济体制,制定和实施“农民工”相关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他们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医疗、住房和教育权利;再次,建立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进一步修正、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适时出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纲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规划之内,从财力、制度等方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明确父母、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

1.2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美化村容村貌、打造“一村一品牌”,完善农村道路布局网,县乡两级政府将产业园合理规划在村庄集中的周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农民工就近选择工作岗位创造机会,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减少农民工的大量外出。

1.3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合理统筹教育资源。在现有的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基础上,逐步实现义务教育一卡制即那些随父母进城就读同样免除其在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等额学杂费并适度补贴进城就读差额费。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好城乡教育布局,在城市鼓励民办学校的建立,给予政策、财力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也加强监管,为流动子女解决进城受教育问题;在农村通过整合和新建一批师资力量强、教育条件优、教育理念先进的中小学,重点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城市重点中小学要从师资、设备等方面对口帮扶农村中小学,鼓励人才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1.4高度重视,统筹协调,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形成以政府为主的领导协调机制,统筹规划,由关工委牵头成立以教育、卫生、公安、工商、文化、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为主干力量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各部门既分工又协作,共同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外部空间。公安部门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好参与聚众和聚众斗殴的留守儿童的警示和再教育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工商、文化等部门整治不良娱乐、文化广场,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类似网吧、歌厅等社会娱乐场所,彻底清扫有、暴力等内容的书刊、录像的色情文化市场;卫生部门要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提供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计划免疫、常见病诊疗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重点监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要组织专业心理卫生保健人员给予矫治;教育部门要在心理卫生人员的配合下重点做好中小学校心理保健工作;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要结合自身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如“手拉手”、“家长”、“义务支教”、“留儿童之家”、“关爱送温暖”等。

2家庭支持体系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家庭支持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监护人的教养方式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我们调查的结果及以上成因分析,为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我们觉得家庭支持体系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2.1外出父母要建立亲子沟通渠道,提供情感性支持。外出务工父母应有意识地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从内容、形式上改进从而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渠道,给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情感性支持。外出父母要经常性与学校、班主任联系,及时掌握子女的学习情况以及在校的行为表现等,同时也要与监护人保持经常性联系,着重了解孩子在家的身体状况及情感心理表现等,一经发现问题便有针对性地与子女沟通联系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外出父母可以通过电话、写信甚至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等方式经常性地与子女沟通交流,且话题不能仅局限在学习上,而要更多的通过语言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情,特别是在孩子生日的时候更应该送上祝福的话语,让孩子们认识到父母一直在关注着自己,增进亲子和谐关系。外出父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时抽空回家探亲,若工作需要确实不能走开可以在暑假或国庆长假时接年龄较大的孩子来工作地,这样既增进亲子沟通也能让留守子女切身体会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有利于子女回校后更加努力学习。

2.2 外出父母要经常调整对孩子的期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与孩子本身的实际情况不相称也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父母应根据情况的变化设法调整自己的主观愿望以便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要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帮助他们正确归因,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适当的主观期望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引导,使他们形成遵从客观实际的远大愿望和理想。

2.3监护人要转变观念,以适宜的教养方式为留守儿童创建和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让监护者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培育留守儿童优良的心理品质,这就要求监护人与孩子要形成朋友性质的关系,彼此关心、谦让,既尊重孩子的意见又限制他们不合理的行动,既让孩子敢于发表意见又要对孩子错误的言行循循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让孩子们在民主、和平,既安全又温馨的和谐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3学校支持体系

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应当由学校去填补。学校应从办学条件、教育模式等方面加以改进,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针对品行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有针对性开展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治。

3.1全面摸底,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库”。各农村中小学要责成有关部门摸清本校留守儿童数量,并登记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个人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及在外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监护人基本情况,重点记录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状况。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变革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教育。农村中小学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等,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扩建体育活动场所,购置一批运动器材供师生业余活动锻炼,有条件学校可以改善寄宿条件以便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加强管理。变革学校现有教育模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除正常教学内容外要融入更多其它元素,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心理素质,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吸引他们参加文明健康活动,让他们融入到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3.3引进专业人才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农村中小学在上级教育部门支持下引进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员,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对全校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技巧培训。对存在心理困惑的同学有计划的进行矫治,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疏导隐性心理压力,帮助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4注重营造良好氛围,树立典型,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成长互助小组”。借助同伴教育,开展心理互助,引导留守儿童在互助中快乐成长。学校可以将心理素质优秀的留守学生与表现较差、有过心理困惑的留守学生结对子,成立“成长互助小组”,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他们之间可以分享彼此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在成长中的困惑与疑虑,培养他们互助、安慰、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和集体价值观。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在全校开展“优秀留守儿童”评选活动,对那些自立、自强的留守儿童给予表扬和奖励,树立典型,激励广大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勤奋好学、全面发展。

4社会支持体系

构建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形成封闭的支持网络,是短期内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键。

4.1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正面宣传。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群众组织通力协作,对各种可能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不良现象进行监控,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近些年新闻媒介大多侧重于留守儿童生活、心理压力和痛苦,更多宣传的是“问题儿童”,这些负面报道不仅让世人对留守儿童另眼相看而且也使留守儿童形成一种自怨自艾、顾影自怜的悲观心理,这更加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社会媒介应调整报道角度,在反映问题的同时也要大力宣扬留守儿童中自强不息的优秀典型,激发他们的自信[26];对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儿童给予积极报道并呼吁社会更多力量加入到关爱行列中来。

4.2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之家”。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筹建“留守儿童爱心之家”,吸纳社会上一些离退休干部、大中专学生、爱心人士共同参与进来,采取有偿托管教育的模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留守儿童可以采取有偿代养的方式进行寄宿制学习、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留守儿童们以兄弟姐妹相称,同时得到来自社会其他力量的引导和帮助,这不仅可以解决父母后顾之忧,而且也满足了留守儿童基本的归属与爱的需要。

4.3农村基层组织理应充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有力主体。农村基层组织要借助新农村建设契机,整治村庄卫生环境、新建娱乐活动场所、纠正等不良恶习,以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引导全村人民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他们营造一种和谐的成长环境。村干部要深入留守家庭,对有困难的家庭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充分发挥干部带头模范作用,此外还要提高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采取措施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父母儿女进城务工。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存在以及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子女无法跟随在自己身边,而不得不留下与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由此,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作为社会转型阶段的副产品而出现。留守儿童一般界定为:在农村地区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一年及其以上、孩子被交由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他人抚养,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孩子。最新数据报告留守儿童群体已达5800万(罗静等,2009)。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不断凸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的对象大多为汉族留守儿童,比较少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承,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又有其不同的特点。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天柱县选取两所侗族农村初级中学(高酿中学、石洞中学),学生100%是侗族,随机选取300名初中生作为被试。留守儿童145名(男生81名,女生64名,七年级学生44人,八年级45人,九年级56人),非留守儿童125名。

2.研究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简称MHT)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量表由日本铃木清等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订并制订了中国常模,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3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

采用该量表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见表1

以MHT量表总分及各内容量表得分为指标,对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如表2,留守初中生和非留守初中生在MHT总分、孤独倾向、学习焦虑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MHT量表总分及各内容量表得分为指标,对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见下页),黔东南地区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生的总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男生好。在MHT总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症状分量表上,女生和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p<0.01)。

表3 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男生和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M±SD)

以MHT量表总分及各内容量表得分为指标,对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不同年级心理健康水平比较(M±SD)

如表4,对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

三、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非正常状态”中,容易导致思维方式、感知觉和意志品质改变而丧失自身控制感,形成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对此,学校、社会、家庭都应引起重视,以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1.学校教育方面。学校针对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一定要加以重视,并定期开展教育和情感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定期召开隔代家长联系会,及时传达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在联系会上给隔代家长们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更新观念,研究教养问题,掌握现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最新方法,与学校一起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孩子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2.社会方面。在拥有大量留守儿童的黔东南地区,学校并不是留守儿童唯一的活动场所,学校要和村委会大胆创新,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在保障学校教育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把侗族的特色文化鼓楼、花桥、凉亭的教育功能应用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上来,建立留守儿童家园,由当地歌师教唱侗族大歌,利用侗族大歌的叙事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生活、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并结合黔东南地区的特色,适当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3.家庭方面。外出务工父母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对自己外出给子女造成的影响。“事件沟通――只有事情发生才和父母就某件事进行沟通”(参见林坤辉,2006)的教养模式对留守儿童家庭来讲是不适用的,很多外出父母不能够经常回家与孩子团聚,但固定的电话沟通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减轻留守儿童的自卑感和孤独感。父母应转变观念,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不能一味地为了赚更多的钱而对孩子不闻不问,不要把外出赚钱也都是为了孩子作为借口;更不要把出去是为了给孩子更多的钱,让他能够继续上学当作挡箭牌,孩子需要的是全面健康的发展,而不是只满足物质的畸形的发展,只有孩子全方位的健康成长了,才是真正的对孩子负责。

总之,解决黔东南地区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留守儿童父母的职责,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应联合起来,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有效措施,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杜琼.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研究[A].扬州大学,2009.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7)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弥补留守儿童感情缺失、提高留守儿童道德素养为目标,以服务农村留守儿童为重点,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载体,以师生结对帮扶为形式,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开展关爱服务,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和良好环境,提供良好的教育保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

二、工作对象

父母双方(一方)长期或连续3个月或全年累计外出6个月以上的全县中小学在校儿童。

三、中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规范要求

(一)组织管理

1.县教育局德育工作办公室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县各中小学留守儿童工作。

2.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要有人员具体负责留守儿童工作。各学校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建立由教务处、政教处(德育处)、团委(少队部)等部门人员参加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政教处(德育处)负责本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关爱帮扶、管理“留守儿童之家”等工作,留守儿童工作要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3.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的各类制度。如留守儿童教育帮扶管理制度、“留守儿童”学习制度、生活制度、留守儿童管理教师考评制度及“留守儿童之家”日常管理制度等。

(二)队伍建设

1.从在职教师中抽调一批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负校内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和关爱工作,确保“留守儿童”安全、健康成长。抽调教师的工作量记入教师个人工作总量,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容。

2.各学校要争取留守儿童家庭所在社区、村委会、居委会、群众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及其家庭的困难提供具体帮助,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网络。要动员和组织老干部、老教师、乡(镇) 、村党员等社会各界人士与“留守儿童”牵手结对,保持近距离接触,成为孩子们的“编外家长”,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亲情关爱。

(三)实施过程要求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校要对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各校政教处(德育处)专门负责建档及管理工作,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各校每年春季(3月1日前)、秋季(9月1日前)要组织开展本校留守儿童的普查统计工作,并按照相关要求将统计数据报县教育局。

2.建立并不断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的“优先”制度。一要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各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科任教师。科任教师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订立学习帮助计划,明确帮助的时间、内容和方案。要积极动员班内的同学进行结对帮扶,促进学业进步。二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各寄宿制学校要优先解决有寄宿要求的“留守儿童”寄宿和吃饭问题。各学校要积极动员各种力量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全方位的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三要对留守儿童在活动上优先参与和指导。各地各学校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依据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他们感受活动的愉悦,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

3. 建立并完善教职员工与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机制,建立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结伴成长制度,动员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家庭结对帮扶。建立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以及同学间“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交流活动,增进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对家庭十分贫困的留守儿童,学校应纳入“两免一补”范畴,并开展爱心捐赠活动,给他们以经济资助,切实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同时可邀请热心公益的人士担任校外义务辅导员,了解学生校外表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对走读的学生,要组织教师定期家访,及时反馈在校期间的情况,会同学生的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得到关怀和帮助。

4.建立并完善与留守儿童父母、第二监护人和本人的沟通机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每周与帮扶的留守少年儿童谈一次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每月指导其给父母写一封爱心书信或通一次亲情电话,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学期向其父母通报一次学习表现和行为习惯,形成家教合力;每年陪同其过一次有意义的节日,让他们感受浓浓的温情与关爱。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定期组织面向留守儿童家长、第二监护人的家教讲座,提高教育子女的方法与技巧。

5.建立完善班主任和"代管家长"协同管理的"双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代管家长制度,组织教职员工担负起校内监管与教育职责。要加强代管家长的管理与指导,提高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要每月进行一次温馨家访,加强代管家长与家长、第二监护人的密切联系,提升代管家长的管理水平。要加强学校管理职能,班主任要切实掌握学生家庭背景,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要与代管家长密切协同,管好思想,管好学习,管好生活,管好身体。

6.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安全保障和应急机制。各校要切实抓好“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层层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学习培训,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常识,及时检查“留守儿童”上学和放学路上交通安全、食宿安全、防火、防水、防毒、防盗、防骗等危及人身安全问题。要经常过问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要加强防范,及时发现苗头,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认真制定安全工作预案,建立处理“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如遇突发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措施,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任何情况下,以保证留守孩子的安全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诿。要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7. 建立 “留守儿童之家”,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各乡镇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均应建立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可下设活动小组,如学科辅导组、心理咨询组、健康卫生组、后勤保障组、文娱体育组等。各校要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在节假日、学生生日等一些特别的日子,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人失缺、家庭失爱”的情况下能真正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1)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应达到以下标准:

②设施配备。必须做到 “五个一”,即:一台电脑(接通互联网)、一部亲情电话、一台电视机(有闭路或卫星电视接收机)、一台影碟机(DVD)、一套适宜儿童活动光碟(内容分别包括为少儿喜闻乐见的乐曲、舞曲、动画片、电视剧等)。

③配套设施。图书500册,并配置桌椅书架、文体活动器材(如篮球、象棋、跳棋、跳绳等),要能够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娱乐需求。

(2)“留守儿童之家”活动要求:

①日常管理原则。责任明确、安全第一、严格有序、关爱到位,加强力量配备,明确专管人员。

②开放时间。周末、节假日开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课余开放。

③工作运行。要通过家校联系、心理抚慰、生活关心、学习辅导、结对帮助、亲情电话等方式给予留守儿童关爱。积极争取农村基层组织、群众团体参与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动员组织志愿者队伍与留守儿童之家实行定点、定向、定期挂钩,协助教育管理,尽力提供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丰富活动内容,扩展活动空间,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关爱。

④活动开展。要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作用,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道德品格培育。注意研究和把握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文明之心。

二是抓好健康文化熏陶。注重适应和满足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开展快乐活泼、娱情益智的文化活动,通过收看电视、播放少儿影像、读书竞赛、排演节目、书法绘画、兴趣小组、网上学习等活动,对留守儿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留守儿童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

三是开展体质体能锻炼。注重关心和增强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开设防病健身卫生常识讲座,组织各类体育运动小组,开展有益身心的兴趣体育,使留守儿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

四是组织社会活动。注重引导和拓展留守儿童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开阔视野、开阔心胸,增长见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调查走访、劳动体验、关爱老人、保护环境、公益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留守儿童广泛吸取社会生活的丰富营养,茁壮成长。

五是培养独立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和增强留守儿童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意识,提升他们善于沟通、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的本领。通过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困难面前我能行”等活动,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六是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注重了解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抓好人文关怀,与留守儿童面对面、心贴心地开展工作,促进心理健康。

8.工作计划与总结。工作计划主要包括“留守儿童”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历、品德教育计划、体育锻炼计划;要有活动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年末要有专题总结。

9.档案建设。主要包括:“留守儿童”花名册;“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活动成果;“留守儿童”兴趣爱好作品展示;“留守儿童”开展活动记录及相关材料;“留守儿童”成长进步记录;“留守儿童”与家长联系手册;留守儿童工作其他档案资料。

10.留守儿童工作研究。要研究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留守儿童工作的新规律,不断创新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提高留守儿童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并积极申报留守儿童工作课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8)

前言:

留守儿童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弱势群体,在学习、心理素质以及安全等方面存在重大的隐患,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当下待解决的一项重大难题。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急剧上升,他们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受到关心和爱护,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不健康的行为。尽管社会各阶层已经对留守儿童给予重视并进行了一系列帮助,但是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为了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解决这一社会难题。本文就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学教育方法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展开论述。

1“留守儿童”的含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当下留守儿童出现的最频繁地区就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和农村,他们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近年来留守儿童事件也逐年上升,所以我们要对留守儿童多一些关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一步探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2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出现的问题

2.1过分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学教育方面,过分的强调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儿童自身有一些逆反心理,过分的关注心理问题,只会使得情况更加严重。一些没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在长时间的被关注下就会有一个自我暗示,认为自己的心理有问题,而一些本来问题不太严重的留守儿童情况会愈演愈烈。这种过分关注会给他们贴上标签,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比如,在对于留守儿童的表述方面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过于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他们留下不健康的心理暗示。因此,必须要重视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从而可以更好地推进留守儿童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2心理教育方法太过片面:当前的心理学教育方法只是简单的把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现状以及处理方法传授给他们,没有全面的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认为没有出现问题的留守儿童就不需要过多关注,在这种消极理念的指导下,传授给留守儿童的也是消极的理念,容易给留守儿童贴上心里标签。即使解决了留守儿童目前出现的问题也并没有教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在现在的心理学教育下,一些心理健康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得到关注而情绪失落,产生逆反心理,出现一些不健康的行为。

2.3心理教育的形式太过单一:目前的心理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只是一味的老师讲给学生听,没有一些新意,儿童正是处在一个好奇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没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也就导致了教育的效果低下,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对于心理教育应该采用丰富的方式,在给孩子们带来乐趣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儿童去义务劳动,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温暖自己的内心,给他们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必须要用多种的教育方式去推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3心理学改进的方法

3.1适当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为了避免留守儿童出现逆反心理,我们不能过于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可以在一些细微的小地方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要给他们贴上“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的标签,否则会使他们的心里有负担,要在无形之中给他们关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比如,在对待一些心理有问题的留守儿童时我们要有耐心,即使在教育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多阻碍也不要气馁,坚信在自己的坚持下终将会有满意的结果。

3.2培养留守儿童的各种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为了让留守儿童彻底的远离心理问题,我们在解决了他们现在的心理问题后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去挖掘自身的潜能,发现自身的一些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让他们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从容的乐观向上的去面对。比如,我们在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理时,可以给他们灌输一些乐观、坚强、健康向上的品质。

3.3多面化心理教育方法的形式:在心里教育的方式上,不能过于注重教师传授的方法,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不能够深入了解健康向上的心理。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主动获得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还可以播放一些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或者科技发展的成果,给他们留下对于精彩生活的向往之情,进行暗示,让他们健康成长,远离犯罪,远离痛苦。

4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要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提到了传统教育方法的三点弊端:第一,过分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第二,心理教育方法太过片面;第三,心里教育的形式太单一。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适当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其次,偶尔同各种积极向上得优秀品质;再三,多面化心里教育方法的形式。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对留守儿童适当进行心理教育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小茹.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综合》.2014.

[2]贺峥嵘.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49-01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他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他们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产生了极端自卑的不健康的心理。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成长和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利的。

2、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同学,甚至是老师和长辈,理由是“太无聊了”。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

3、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很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感觉自己遭到社会和他人的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是希望,留守儿童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当前,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

二、解决农村留守幼儿心理疏导的措施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学习,保证完善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最有力的保障,让所有“留守儿童”都不用再“留守”。

2、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

3、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每个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以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第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四,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篇(10)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003-01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增加,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增多,导致大批未成年孩子被留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由此产生。留守儿童群体出现反映出我国在就业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方面出现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因此如何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态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1留守儿童问题论述

根据相关调查和统计发现,我国的留守儿童群体逐渐扩大,这引起了社会广届的重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主要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农民外出进行经商或者务工,导致很多儿童留守在农村。很多人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原因在于贫困地区很多农民因为自身生活方面的压力,进入城市务工,很多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儿童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在正常的成长阶段中,很多儿童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缺少家庭关爱,这些儿童都处于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早期,我国对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并不常见。但是,据最近的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报道开始关注农村儿童留守问题,说明这已经成为大众所关注的对象。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在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进入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员逐渐增加,而他们的子女也就逐渐被迫成为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增多的问题,我国不但需要在人口流动以及就业方面加快进程,还应该加强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呵护。

2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分析

2.1完善学校建设: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处在义务教育的主要阶段,这同时也是他们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几年。在这个阶段内,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内,因此,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上,完善学校对于寄宿制度的建设十分重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自立能力,因此,对于大多数初中学校来说,学生对于寄宿制的学校接受能力更高。农村的寄宿制学校能够有效帮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关爱,在学校的监督下,他们的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得到关注并解决。因此,呼吁农村建设寄宿制学校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对策。在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不仅在心理上能够得到有效帮助,还能够更多地接触新朋友,在增强自立性和交际性方面也大有裨益。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方面的建设是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实现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案。

2.2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预防和干预:学校是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场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留守儿童的“家”。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无疑需要借助学校教师和领导的力量来完成。学校方面首先需要组织建立全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档案,档案当中应该详细记载留守儿童自身总体的心理状态。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很多学生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偏差。而农村留守儿童处在特殊的生长环境下,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很高。例如,对于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发现的过程中及时财务有效措施,具体可以是邀请学校专门的心理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独开导,解决学生心理困扰的问题。对于学生在生活和心理上出现的产生的负担和压力,教师应该在了解了事实之后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其次,学校还可以增加设置一些趣味性课堂,在在趣味课堂中适当涉及到心理辅导以及法治方面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并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具体可以是教师在课前搜集心理辅导和法律知识普及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在课程开始之前向学生进行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生处在好奇心较强的阶段,他们在被视频资料吸引的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心理辅导和法治学习的状态中。

2.3加强班级管理和教学设置: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他们在这个阶段中容易出现心理波动,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本身生长环境特殊,再加上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出现心理疾病的几率更大。因此,教师作为接触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重要人员,在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是最为合适的教育主导力量。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学习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教师应该付出更多努力。在课堂的管理上,教师应该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将课堂管理与心理辅导相结合。例如,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准备一些心理知识方面的趣味故事,将讲述故事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中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在听取小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自动进入到故事情节中。教师在讲完小故事之后,引导学生对于故事的情节和结果发表意见,以此了解每个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不同看法,进而发现学生的各项心理特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身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组成几个小组,选出组长将本组的意见统一表达。最后,教师引导每个小组组员对于对方组的意见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在表达自身意见的过程中,不但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在理解故事情节的环节中受到了有效的心理辅导。

结语: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属于一个比较长期的现象,其中涉及到很多教育以及社会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共同的努力。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范围的扩大表明我国在教育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更加突出。笔者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展开了论述,并且对于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改善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华强,徐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2(02).

[2]张连生,杨洁,朱玉婷,向安莉.湖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02).

上一篇: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 下一篇: 英语的学习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