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6 11:08:51

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篇(1)

我们究竟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不在于我们的教学条件如何优越,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构建了适合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而课堂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决定我们培养模式是否科学。我们之所以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不适合学生的健康成长,或者说,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很差。我们要想改变教育就必须从改变课堂入手。

2.教师不变,课堂就不变

教育的希望在课堂,课堂的希望在教师,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课堂,没有好课堂就没有好教育。中国多次的教育改革的主体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而

唯独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变,课堂就不可能改变,教育就不变。所以,课改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改教师,构建新课堂必然呼唤有新思想、新观念、新行动的新教师。

课堂教育篇(2)

一堂好的体育课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事,教会学生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情感投入。教师应该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堂学习,并将育心教育活动充分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第一,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在讨论、竞争、合作中自主参与,在互助、互学、互练中全员参与并共同提高。第二,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主性、自信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如在练习跳绳时,有的学生创造了新的跳法,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并让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第三,在探究学习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发现者、倾听者和参与者,要善于发现、珍惜学生的创造冲动。倾听、理解、尊重学生的内心表露,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发展,做到教学有法,促进其人格发展。

二、师生有情,充分体现育心教育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同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每一次接触都能激发他们心灵的热情,这件事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学生心灵深处涌现出的力量便愈大。”这就告诉我们,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心理活动、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等。要在教学中以诚相待,营造一种没有“围墙”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教学中,教师不能总以一副高高在上、令生敬畏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其次,应重视感情投资,向学生传递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信息,使学生产生敢于学练的良好学习心理,点燃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再次,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当给予点拨与帮助,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绪。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敢于创新,才能做到师生有情。

三、学练有趣,有效驾驭育心教育的方法

课堂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238-01

1 体育教师自身的习惯

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能于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能束缚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的模式时间一长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不思创新,不求进取,自我感觉良好。

2 课堂结构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通过多年体育教学,在教学课堂结构这方面进行的改革实现了很大的突破。

例如:

(1)三部分式结构: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一恢复和结束部分。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规律安排的六段式结构:

1)引导阶段——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

2)引起动机

满足活动愿望

适当降低强度,保持运动情绪——发展运动能力,掌握技能——恢复身心,调整——小结,布置作业。

(3)按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使练习按照一定顺序连续地进行,侧重学生情绪与心理活动的调节,而不分阶段的顺序式结构。

“教无定法”,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有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既完成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不断发展和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3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碍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3.1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

从教学最优化的实现条件来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优化一起构成的。

3.2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形成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肥胖儿多,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弱,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无情的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3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不适应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并不相符。

4 突破传统授课模式

课堂教育篇(4)

教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频率最高的材料。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材料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目前的教材题材丰富,包括历史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名人传记、人际关系等,为老师提供了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我们英语老师应该及时把握机会,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英语知识为载体,及时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1.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实施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活动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语言的交际性决定了学生要在与他人模拟交际的真实环境中学习英语。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尽力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境,组织交际的活动,使学生满怀兴趣地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际,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如在教材Unit5DangerandSafety中,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安全警示标志,让学生分组表演警示标志中的正确含义。更可以给出一些紧急情况的案例(如火灾、地震、流鼻血等),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会如何处理并远离危险。这些课堂教学活动有助于学习形成正确的危险处理方法和安全意识。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中,学生被施以德育教育。

2在英语练习中实施德育教育

英语中有很多练习是暗含德育的,老师在评讲时可以及时地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在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短文改错、任务型阅读中,很多文章都含有德育主题。例如下面这篇阅读理解文章,老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er.”时,可以提倡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堂教育篇(5)

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一定要恰如其分。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有所依据,例如《氮和磷》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氮族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认识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引起氮族元素性质异同的原因;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初步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重要性质;使学生了解磷的性质和用途。②能力目标:通过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阅读、归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演绎和应用知识的能力。③情感目标:认识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关系,意识到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化学学习中的体现;巩固元素周期律的的知识,使学生能成功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理论解决化学问题,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学习处理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的关系,学会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方法;通过对固氮的意义、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等知识的学习,加强环保意识的培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理清教学思路

理清教学思路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课前一定要用足够的时间分析教材的编写、理清教学思路,做到逻辑要严密、过渡在自然。

每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因具体内容而定,例如学习《硫酸》一节课,我首先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一个通性(酸的通性),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一个重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并提出“教材中怎样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①对于酸的通性,可以在复习初中内容,用提问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完成;②对于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可以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由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课堂,是展示教师能力的大舞台,教师要以自己精湛的实验操作艺术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③对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来完成,以此为基础再提高到理论高度去分析和认识,从而使化学知识得到深化,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学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却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减弱,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起着积极的引导、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使学生乐学、活学、易学、会学,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能积极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明确讲授思路

明确讲授思路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一定要理清课堂讲授思路。

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教师应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使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例如我在教《原电池原理及应用》这一节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先定池,后定极,再写电极反应式。”抓住这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索,这样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又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知识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都有“授”的能力,能清晰而有条理的授课,但多数采取“填鸭式”的教学。从表面上看知识点传授到位,课堂内容丰富,教师也讲得非常精彩,但客观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缺少创造性。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学生是“主体”,主动积极地学习是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点出要点,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有时就要把自己降到学生的水平,要与学生共同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探索和自学能力,使教学效果提高。

五、巧设悬念诱兴趣

巧设悬念诱兴趣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多设、巧设悬念,通过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复习《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先吟于谦的《石灰吟》,使学生“倾听……惊奇……疑问”。然后再分析逐句分析,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只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巧设悬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课堂教育篇(6)

1.教育界对中职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中职教育虽然经历了多年发展,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冷落,相对于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言,教育界对中职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忽视,认为中职教育可有可无,从而导致教育界对中职教育投入的精力以及师资力量远远不到位,许多中职学校纷纷倒闭。在这种大的环境下,课堂教学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而出现学校不重视,教师教学态度消极,学生学生不积极的局面。

2.教材选用不合理

中职学校没有合适的专用教材,选用的教材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要求,可以说,这是当前中职学校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相对于高等素质教育而言,中等学校教育更注重实践性,其主要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如果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会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如果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则可能由于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完善,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

3.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自觉性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教师还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就会形成你唱你的“独角戏”,我走我的“独木桥”的局面。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中职学校的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随着近年来社会用工岗位的增加,对初中级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中等职业教育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国家也加大了扶持力度,使中等职业教育不受重视的局面得到了很大改善。而要提高办学质量,课堂教学改革是必经之路。大环境的改善,使课堂教学改革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除了完成教材所需传授的知识以外,更要结合所教专业的特点,教师自主研发,开发出适合社会需求的自编教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在课堂教学方面,结合笔者从事职业学校教学的经验,认为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应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学一些知识、多掌握一门技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及课堂教学衡量标准

首先,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研读教材、了解学生才能对教学环节进行周密的安排。才能抓住教材,明确教学目的。才能对具体的教学群体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学生会有一种“听天书”的感觉,课堂氛围不言而喻了。

其次,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探讨,而是让教师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开放教育的理念,能力教育的理念,发展创新教育的理念。有了这些理念,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积极进取,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有了这些理念,课堂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评价课堂教学,理应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作为重点。学生对常见的专业问题,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它与社会现实,与时展完全接轨,都应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

(二)转变教育理念,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难,一流的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能缺乏,职业教育与社会岗位需求不匹配等等,因此,我们必须着手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改革,更新办学思想,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要尽量使课堂教学积极“有效”。举例来说,某一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

(三)借鉴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已所用

课堂教育篇(7)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如何使学生处于主体能动状态是使他们生命火花迸发出来的基础,而学校的问题常常忽视了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学校要为学生这个资源主体创造适合其开发生长的条件。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我们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有人谈到创新,就会很快和那些天才联系起来,似乎与己无关,对一般学生更是望尘莫及的事。其实这是对创新的一种偏见。事实上,天才与平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有的人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而有的人却受到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主要经历是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是这个资源主体开发的中心活动,提高学生主体素质是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

二、高尚的师德是德育教育的灵魂,平等轻松的课堂是德育教育的基地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

传道者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身必须有高尚的灵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以及他的言谈、举止、穿戴、情感(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 、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将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文明,举止大方端庄,严肃而不古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刻意保持课堂的纪律性,不能用命令式的语言训导学生,不要迫使学生违心地按教师的旨意学习和生活。在班级管理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对每个学生要公平,不能厚此薄彼,形成生动活泼、团结紧张的局面,使学生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

数学教师沃兹绘同学们设计了一种新课型——“自由日”。在“自由日”,孩子们可与老师天南海北地聊这问那,无拘无束。有人干脆跳上凳子手舞足蹈:“嗨,让数学见鬼去吧:干点有刺激的事。”沃兹老师平静地说:“问吧,说话算数,所有的问题,只要我能回答的,我都会回答你们这帮家伙。”一个调皮的家伙高高地举起手:“老师,你认为你是不是一个天才?”老师幽默道:“有什么天才会来到这里教你们这帮家伙呢?”同学们大笑。聪明的迈克慢悠悠问:“你知道怎么做核武器吗?”谁都没指望老师回答这个玩笑,但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讲解,把核弹的工作图及点火系统的示意图画了出来。还有一个学生想嘲笑老师:“嗨,沃兹先生,你一生中干的最蠢的事是什么?”老师反唇相讥道:那就是让你通过这次段考。”这个回答把全班同学笑得前俯后仰,矿矿说:“一个‘条理型’的老师,很需要像沃兹老师那样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小小的活动,让学生从平淡无聊的代数、三角几何中发现乐趣……还教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乐趣,这一发现定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和谐,不是任何政治或德育的标签能达到的一种状态。我国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并未有达到生活般自然浑成。只有生活化的德育,才有生命力。

三、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课堂教育篇(8)

“十一五”以来,因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推动,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各类企业单位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在上述社会大环境的不利影响下,加之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相对处于弱势,且处于思想不成熟、易波动的年龄段,使得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社会的冲突和竞争,容易形成复杂矛盾的心理,思想道德素质堪忧。而目的在于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以负责的态度面对工作、以进取的心态面对未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德育教育却难掩隐忧:一是只重视工作技能的传授,轻视甚至忽视德育教育;二是德育课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不感兴趣不愿意上。

为什么要强调新环境下的德育课程的创新?就如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这句话说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同样适用于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如果说技能的传授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工作的内容,那么德育课程则是为了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思考成为怎样的人,为了什么而工作。

因此,在当前的职业教育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参与者应充分重视德育教育,培养符合时代精神和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其中,德育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思考人生的环境,教师应主动作为,创新德育课堂,提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德育课堂的互动当中,引发他们的思考。

一、道德生活的当事人还是旁观者

长期以来德育教育最大的误区是教师只注重系统的讲解,知识的传承,忽视学生的个性、认识、体验和感悟。仿佛学生可以脱离生活场域作为一个旁观者,无须有自己的体验。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在活动和交往中,外界的教育影响反映到学生的主观世界中去,通过他们的心理矛盾运动,形成行为动机,进而做出行为方式的选择,然后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行动动机变成实际的言行,在多次反复活动中,行为变成习惯,发展了个性。简单说,品德形成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塑造新的品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必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和知识的系统传授,而是通过对现实工作、生活场景的课堂再现,引导学生去体察和感悟。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连接起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场域,使学生认识(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到道德并非只是单纯的讲解和知识,而是内化为自我认知,养成行为习惯。

二、单向的还是互动的,自导演的还是双向讨论的

因为种种原因,职业院校的德育课常常沦为教师个人自导自演的话剧演出。要贯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营造出课堂教学中特殊的场域氛围让学生“沦陷”――而只有对话教学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知识本位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单向的灌输,而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基本是双向的对话。学生是道德生活的当事人,只有在课堂上展开互动的对话和讨论交流,这活生生的当事人才可能体现出来。思想的过程,思想交流的过程需要所有在场者认真地、投入地、持续地进行。而课堂潜在的纪律约束无形中构成的人气场内在的张力,又有利于话题相对聚拢和深入挖掘。只有在这种真正互动的,充满探索渴求的课堂形成特殊的场域,才能使每个置身其中的人不自觉地受到激励。

课堂教育篇(9)

一、课堂教学活动前的教学反思

1.反思教学设计。课前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时甚至对教学的效果起决定作用,是课前教学反思所不能忽略的。要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照顾了学生实际,可操作性够不够。优秀的教学设计固然有许多条件,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人为本是其重要理念,因此照应学生实际是设计是否合理的先决条件。

2.反思本堂课在整个单元教学与章节教学中所占有的位置。就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来说,在一堂课中教师不可能实现太多的教学目标,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能够扎实使学生能力、情感等得到发展,循序渐进就能使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对一堂课有过多的期待,有时会让学生与施教者自身有过多压力,与教学初衷适得其反。

3.反思教具准备与课件设计是否充分合理。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在某种情况下,多媒体课件设计不够合理,运用不够恰当,反而会影响到教学效率与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反思其运用的必要性,扬长避短,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积极作用。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

1.反思激励与评价是否调动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是否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鼓励与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平等的心态和意识来对待学生的理解和发现,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没有畏惧和崇拜,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赞可夫指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阅读氛围,就能使学生徜徉于智慧的乐园,在智慧与智慧的撞击中闪现思维的火花,以思维发展促进阅读能力发展。

2.反思某一教学环节是否与整个教学过程相协调,是否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或者是否到位。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们在理解新课标思想的同时,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变“教”为“学”。“教”是为“学”引路、架桥、导航,教师要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主导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是否使生成性课堂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能否对教学预设进行灵活调整并做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程改革理念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打破教师对课堂和学习过程的垄断,教给学生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感悟,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与时间,而不应众口一词、千人一面。

三、课堂教学结束后的教学反思

1.反思课堂教学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与把握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误区。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理念才能有科学合理的行动,理念偏差容易导致行动失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理念反思,因此在课后它应是反思的第一要素。

2.反思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设计是否有趣味性、挑战性,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反思以下几点:①是否缩短了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坚持了“厚爱原则”,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成为真正的“朋友”,说出自己的心里话。②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原则,把训斥变为鼓励。学困生往往是被训斥的对象,越训斥越自卑,对学习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并产生抵触情绪。要反思是否发现了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了恰当有效的鼓励,使其产生了某一方面的兴趣。③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氛围当中,从而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3.反思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堂表现)或解题方法、解题结果的生成与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是否合理有效,特别对突发问题的处理是否机智。叶圣陶指出“课堂教学,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教师要反思学生是否进入这一境界,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了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只有激发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提倡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有独立、创造的思想,教育学生不迷信任何不思考和检验的结果,把“课堂”变为“学堂”,才能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因素,摆脱被动的“死记硬背”的框架的束缚,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课堂教育篇(10)

关键在于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要有明确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规定了教学的方向,而且具有调控教学过程的功能。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依靠目标的达成来实现。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必须将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意志、情感、习惯、行为教育等,都写进教学目标,使之有机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融于学生认知结构之中。

(二)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素质化的教学目标要求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为之服务。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封闭沉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这种带有浓厚应试色彩的课堂结构,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研究表明,高效率、素质化的课堂教学至少包涵以下四个环节:

⑴展示教学目标。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如果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是心理学的基本常识,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⑵达标导学,就是以达标为目的,引导学生学习。这是课堂教学的主环节。应该明确“教为学服务”的主导思想,将教学目标细化为若干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讲授,对学生达标有困难的,教师精讲。把课堂教学严格地定位于以学为主、为达标服务的基点上。

上一篇: 供应链优化的方法 下一篇: 民事谈判技巧和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