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艺术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4 17:21:08

艺术与艺术教育

艺术与艺术教育篇(1)

“体育、艺术2+1项目”(以下简称“2+1”)就是教育部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而在中小学推行的一项育人工程。“2+1”的含义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通过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终身受用的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其中,对音乐技能的掌握被作为重要的内容列入艺术技能之中。

为配合该项目的实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开列了一系列体育和艺术技能项目供师生选择,制定了相应的技能标准供学校参考,同时组编了“2+1”系列辅导用书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其中音乐类的《声乐》(刘东主编)一二册,《钢琴》(潘淳主编)一二册,《电子琴》(沈晓明、王晓莲编著)一二册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

从整体来看,这套辅导用书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首次由政府组编,保障了该项目用书的权威性

这套辅导用书从前期的调研、选题的确立,到编委会的组建、作者的遴选、写作大纲的完成、书稿样章的专家审读、最终的出版,各个环节始终由教育部体卫艺司组织管理,使辅导用书具有较高的水准和权威性。

二、专家锻造,教学理念和方法先进成熟

本套辅导用书的主编均为该领域顶尖的教育专家,既有高超的演唱演奏水平,又掌握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技能训练理念和技术,这使学生在学习该项技能的入门之初,就被引领上一条科学、规范的路子,无论是将该技能作为爱好还是将来走向专业学习,都能在这个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其水平得以有效和迅速的提高。

三、以人为本,精心设计学习内容模块

这是这套辅导用书最值得称道之处。我们通常见到的技能教学的教材,多为音乐作品和简单知识的组合,内容枯燥简单。而“2+1”音乐类辅导用书的几位主编都有着几十年的青少年音乐技能教学的丰富经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他们别具匠心,充分考虑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使得看似枯燥的技能学习转化为生动、有趣,充满美感的艺术之旅。

以《声乐》为例。该书根据中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根据声乐作品的内容,以文学的语言提炼出每章的标题,同时结构起各章。各章内容在一个主题下被设计在一起,看起来相当有趣。《月亮月光光》《风》《过新年》这些根据青少年已有的生活体验建立起来的标题,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了亲切感。音乐不再是那么抽象,它可以如此生动地表现生活、表现情感。

该书还确立了一个概念:声乐技能不应简单地被理解为唱歌,其内涵包括“对音乐的审美——听、音乐素质——唱以及发声方法三个部分”。在这个立意之下,本书每章安排了五个模块:

一是欣赏部分。首先通过聆听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对音乐的理解力,启迪艺术想象力,为进一步表达音乐积累能力。

二是歌曲演唱部分。每章提供两首歌曲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经典和现代优秀作品并重,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有齐唱、合唱、独唱、重唱和表演唱。这使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和再创造能力、鉴赏能力、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得以循序渐进地提高。

三是推荐歌曲部分。每章包括两首歌曲,供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之用。二三两个部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四是音乐知识部分。介绍了演唱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的音乐家、小故事、小常识。这部分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表现作品,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体现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五是名人名言部分。这部分看似与本书无关,但仔细阅读和体味,却都是与所学相关的箴言妙语,这对于激发学习兴趣、领悟作品内涵、营造学习声乐艺术的氛围大有裨益。同时也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和对青少年的满怀期待。

四、零为起点,进度编排合理,易于普及和达标

“2+1”项目旨在通过学校课外教育的力量,使每一位对体育和艺术技能有兴趣的学生都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辅导用书制订了零起点、趣味性、易达标、有提高的编写方针。这使得教材定位在音乐技能基础学习的层面上,具有很强的普及性。不仅适合“2+1”项目使用,也可供少年宫、各种社会办学、家教授课等使用。例如《钢琴》,从基本的乐理入手,带出作品的演奏,并附演奏提示,下一步还将配套制作作品范奏教学光盘,为教学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源准备,便于进行基础教学。

五、技能引领,能力和文化并重

技能教学无疑是本套辅导用书的主线,同时,这套用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和相应的音乐文化。如《钢琴》和《电子琴》都涉及了对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培养。通过即兴演奏,学生可以为歌曲、乐曲编配伴奏,掌握了又一项表现音乐情感和与人交流的手段,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仔细研读《钢琴》训练作品的进阶安排和提示内容,一条钢琴艺术发展史的脉络于不经意间又形成了。学生不仅掌握了技能,同时也受到优秀音乐文化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

六、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参与,切实保障学习目标的实现

根据技能学习的实际,即教师辅导、学生练习、家长协助辅导。本套用书考虑了这三方角色的共同参与,特别对于低龄学生,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每个角色都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使得艺术技能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能够真正取得实效。

七、教学资源配套,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为了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套辅导用书还配套有相关的音响资源,例如《声乐》一书录制了百余首少儿声乐作品范唱与伴奏。涉及范唱形式有齐唱、合唱、独唱和重唱,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学演唱,也有利于学校或社会办学开展演唱活动。这使得教学内容完整、丰富、生动,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艺术与艺术教育篇(2)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学校就注意教育过程中美学思想的灌输,他们除了直接设立缪斯教育(即音乐、戏剧等艺术教育)外,还通过其它教育环节和教育本身的行为规范、讲授、课堂氛围、人际关系等,来使儿童养成自制和摒除一切过失的习惯,从而喜爱和谐与美的节奏,习惯于温顺与亲和等等,同时通过优美的教育过程,让学生接受教育者要传输的各种知识、德操、技能等。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维多利诺不仅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还注意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其它因素来影响儿童,他所创办的“快乐之家”学校位于优美的环境之中,在校内墙上描绘了壁画,周围栽上了各种花卉,让儿童在一种审美的境界中完成学业。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对此问题愈加重视。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非常强调以艺术化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审美感觉,以促进教育过程的审美化。他说:“教学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法国文学家、教育家卢梭认为除了以艺术来发展学生的视、听、触觉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内在感觉。他称为“共通的感觉”。他这种“共通的感觉”指的就是审美想象力。卢梭认为儿童如果没有审美想象力,他们面对日出的彩霞、灿烂的黄昏,就不能看出这些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就不能理解这些美。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通过艺术化的教育,可使每个人都获得充分和全面的发展。”斯宾塞则认为,没有审美价值,教育过程就失去了一半的美好意义。蒙台梭利则强调为学生提供一个美好的环境等。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一般说来,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所以要通过美,并在美之中为了美好的生活而进行教育”。他说:“我一千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美与活生生的实际,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就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而六艺中的“乐”即专门的艺术教育或审美教育,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等,乐是用来“修内”陶冶情感的,是用来增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孔子通过本身的审美体验和教育艺术实践,认为艺术不仅可使个体感到快乐,获得精神享乐,而且更能使人顺利地学到知识,获得教益,提高内在修养。因此,虽然礼教是当时的主要教育内容,但他不是以枯燥无味的说教和强制性的训练来达到目的,而是借助于诗歌的激发和音乐的熏陶,借助于美的形式和感染力来实现。为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教育理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宋代朱熹强调“乐教”的重要性,注意以歌舞、吟诗、讲故事之类使儿童“乐学”。明代的王守仁也曾主张围绕伦常道德给学生讲历史故事,故事书则要配有图画,诗歌要有韵律才易于记诵。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西方教育家们,还是东方的教育家们都非常注重施教于乐,在教育过程中融进审美意味,既能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又可促进儿童智能等方面的发展和伦理道德的塑造。

艺术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之重要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同,本世纪五十年代,世界各国对艺术教育空前重视。在日本,近年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并称三大科学。许多综合大学都开设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在美国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大学达上千所。我国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艺术教育必将越来越能被社会和人们所重视。

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生艺术教育的开端。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即受先天遗传的影响,同时又是在后天的实践和经验中建构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动力结构,而在这个动力结构中,教师是一个重要链条,因此教师本人的艺术素质直接影响到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而我们的艺术教育更多地停留在表面化和形式化,而且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艺术教育中过多追求技巧的传授而没有把潜在的艺术素质纳入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了隐性的审美熏陶对儿童的影响。一个教师内在审美要素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它既包括教师的一般知识素养、教学技巧、能力,也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风貌、情感、意志等。要真正把艺术教育落到实处,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使幼儿的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幼儿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应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以能胜任培养儿童艺术素质的重任。首先,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其次,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理论修养。再次,提高幼儿教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艺术与艺术教育篇(3)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发展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时尚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中国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应用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科技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历史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教育,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应用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现代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时代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发展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艺术与艺术教育篇(4)

中图分类号:J01

一、艺术欣赏与艺术教育都是美育教育

艺术欣赏从本质上说,是通过美的欣赏,引导人们去追求真、善,摒弃虚伪与丑恶。艺术欣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也是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人们接受作品“美”的同时,自然也接受了它的“真”、“善”。它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样。人们将艺术中的真、善、美境界融入现实生活,逐步产生了对人生超凡脱俗的新认识,从热爱艺术进而热爱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1997年开始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要求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设“艺术欣赏”课程。从此音乐欣赏进入了课堂,成为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如: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通过变奏,不仅描绘了“傍晚”、“小舟”、“箫鼓”等江上秀丽的晚景,表现微彼荡漾、温馨恬静的春江景色,而且借景抒情,激起人们对祖国山河无限赞美的深厚情感。

它的主题曲调富于歌唱性,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运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变奏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使我们领略了中国民族管弦乐曲的神韵,充分展示了我们民族器乐的魅力,使我们了解到中国民族乐器在世界之林中永远是一株光彩夺目的厅葩,更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应充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特点,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学习对音乐“不完美的音响感知”的心理状态,动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创设意境、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想象,使学生围绕思考题更加认真细致地欣赏音乐。展开联想,引导学生以主题因素的发展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各乐段的分析与描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层层深入音乐的意境,整体把握作品的脉络。在此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在音乐联想空间里得到熏陶与教育。从而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全面提高审美素质,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的目的。

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1、美育与艺术教育。

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 概念,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我国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来提倡美育的是清末学者王国维,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 更是大力倡导美育,把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美育实施设想,对美育的本质、内容、作用和实施美育的途径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和阐述。蔡元培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把西方康德、席勒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美育传统揉合到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美育思想。

虽然美学理论关于美的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划分,实施美育的途径又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区分,但普遍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它对提高创造美和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个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 1993 年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召开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艺术与艺术教育篇(5)

当代艺术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处在传统艺术和未来艺术相交碰触之处,如何正确欣赏、分析、理解和评价当代艺术,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艺术的发展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在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双重融会中,大学生对自己身处时代的艺术更容易感同身受,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目前国内大学设计专业教育对当代艺术普遍着墨不多,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艺术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发挥当代艺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作用,是目前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需要迫切思考的课题。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和困境

艺术设计的包容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具有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诚如清华大学教授李砚祖所剖析的:“艺术设计具有包罗万象的兼容性,它既涉及材料详细表达技术,又涉及方法和观念,既是艺术又是技术,既有人文学科的属性又与自然科学相关,既有实用功能的限定又有审美心理要求,既有文化的传承又要求创新。”①因此,基于艺术设计的学科特点,艺术设计的相关课程应具备丰富性和系统性的统一。丰富性是指艺术门类包罗万象,既包含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也囊括古典及现当代艺术,还涉及民间、民族和国际艺术;系统性体现在艺术的繁复性和矛盾性,艺术设计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的技能,还涉及艺术的欣赏、批评和阐释,需要学生全面整体地予以掌握。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防止学生因专业划分导致的知识结构片面性和狭隘性,培养学生全面、深厚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宽口径、厚基础”教育理念在艺术设计学科中的重要体现。具体到当代艺术课程的设置,主要是通过当代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辨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体验能力。目前,我国众多高校的艺术设计学科正在摸索中办学,经历了20余年的艰难探索,形成了一种相对主流的教学理念。大多数艺术设计院校重视适应市场发展和产业的需要,积极吸收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加强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的联系,注重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设计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目前高等设计院校的现状来看,设计学科提倡设计实践,注重与市场需要的有效结合,具有明显的短期成果优势。但从长远角度来分析,学生在职业工作中的成长能力不足,很多学生都反映自己能够适应不同的技术材料,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设计。可见,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全面、深厚的人文素养是学生创造能力的源泉,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思辨能力同样不可或缺。

二、当代艺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缺失

目前,很多艺术设计院校已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其予以修正和调整。笔者考察目前设计院校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发现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设计概论和中外美术经典作品欣赏,关于中国和西方的当代艺术较少涉及。笔者曾在课堂提及中国的几位当代知名艺术家,学生大多对他们并不了解或一知半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尚且如此,遑论其他专业学生。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在《谁来承担我们的当代艺术教育》一文中谈到,国外研究西方艺术的人有90%在研究西方当代艺术,而中国却相反,研究中国艺术的人中只有10%的人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事实上,当下世界当代艺术的活动非常丰富,国际和国内的三年展、双年展等艺术展览会比比皆是,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美术馆也在增加。很多人对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普遍会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但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对当代艺术仍然处在基本不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的状态。当代艺术不再存在一个标准的创作艺术方式,也没有统一的表现手段和形式。美国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认为:“不管艺术是什么,它不再是被人观看的对象。或许它们会令人目瞪口呆,但基本上不是让人看的。”②当代艺术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增加了对其诠释的难度,在艺术欣赏、教育的过程中,人们侧重于对艺术的消费和享受。从认知的对象到被消费和享受的对象,艺术对很多人而言仍然是陌生的客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当代艺术的接触有限,难以发生共鸣。三、当代艺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价值作为现代设计教育起源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即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这种艺术与工业结合的教育模式打破了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分割的旧有教育观念,完成了艺术与工业之间的连接,使艺术与技术获得新的统一。近些年,我国的设计学院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纠正了一些向包豪斯设计学院学习过程中的误读,不再一味注重标准化、技术化和功能化等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提倡素质教育,加强了艺术设计与艺术素质教育学科的联系,从根基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以期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如笔者所在的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有如下举措:第一,调整了一年级入学后立即分专业的做法,要求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综合学习之后再进入分专业学习;第二,细化和优化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除了艺术概论和中外美术史欣赏以外,还开设了设计美学、当代艺术思潮、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当代艺术评论等课程。具体来说,当代艺术有助于纠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片面性,提高其在美学、艺术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跨界融合能力,从而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造能力。当代艺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当代艺术有助于设计专业的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和培养跨界创作意识。产生于西方的现代设计,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审美泛滥和一元化。在迅速发展的中国,“以往个性鲜明的城市被千城一面所取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用品趋同……设计如何在改变这种现实中发挥作用,仅依靠产生于现代社会的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是无法应对的。”③可以说当代艺术设计正在寻求着一种多元的、有活力的新的设计思维,而当代艺术的多元与复杂正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突破藩篱。当代艺术的创作从架上绘画、注重视觉效应的作用向其他领域跨界,同时当代艺术也希望其他领域和自身跨界交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波普艺术。波普艺术大量采用设计艺术中的商品招贴、广告符号、电影广告和大众传媒的图像做拼贴组合,其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更是采用丝网印刷,试图取消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直接挪用商业设计的符号,唤起大众关注现代社会的商业现实,以及艺术与商品的关系。对于当代艺术的跨界创作,美术理论家皮道坚认为:“当代艺术在美术史上最重要的贡献便是拓展了艺术的领域及其语言方式,而对于观众来说则是拓展了审美的感觉力,发展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元和跨界可以产生新的思维角度,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生活品位和情感诉求,并以解决这些多元的问题为核心来创作,有利于脱离设计师先入为主的概念设计和同质化设计。其次,当代艺术有助于设计专业的学生认识设计、艺术、文化与生活的融合思辨关系。当代艺术证明美与艺术的本质并没有关联,艺术不一定是观看的对象,观念艺术的出现表明艺术品甚至不需要是可以触摸的物品。对于教师来说,引导学生评价和认识各种形式的当代艺术,必须从感官经验转向哲学反思。当代艺术比以往任何时代的艺术都更加注重意义和价值,追求艺术的深刻性、普遍性和永恒性等真理。尤其是对许多优秀的当代艺术家而言,他们不希望人们把他们的作品当作物品来看待,而是将其作为媒介来认识和改善社会大众的生活,让个人的世界乃至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与艺术设计的本质追求完全一致。从表面上看,当代艺术拒绝表现美的视觉世界时,设计艺术却承担起了美化生活的责任,建构起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世界;从本质上看,这表明人们的生活既需要感性的美的愉悦来创造理想的空间,也需要用哲学思辨的观念来帮助人们认识繁复多变的世界。在对当代艺术学习和认识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认识和把握世界,丰富自己的人格世界,把情感与理智完美结合在自己的设计中。最后,当代艺术有助于设计专业的学生认识到自由宽松的艺术创作环境和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是统一的。多元化和跨界融合并不意味着、反人类甚至反文化的自由。但是,在当代艺术中有一小部分的艺术家因为社会政治体制的相对宽松,走向了狭隘和极端。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正处于一种多元文化互相交融也互相博弈、彼此合作又彼此批判的局面,正需要人们积极地展开讨论、研究和批判。正如丹托所说:“今天的艺术批评更关注这些意义是否同时具有真实性,而不是关注传统的视觉愉悦的观照。艺术家已经成为哲学家过去担任的角色,指引着我们思考他们的作品所表达的东西。这样,艺术事实上就是关于经验了艺术的那些人。它也是有关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④

当代艺术中美丑混杂,真理与伪善并存,每个欣赏当代艺术的观众同时也是阐释者,越自由的创作环境也意味着越需要自律的社会责任感。设计的范畴不仅是物质产品,也涵盖了设计理念和价值,最终的指向也是人的生活和人性。学习当代艺术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作观,从而能设计出人们真正需要的作品,为国家设计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付蓉 单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注释:

①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53.

艺术与艺术教育篇(6)

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在西方艺术理论以及现代工业潮流的冲击之下,我国的艺术形态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一些珍贵的民间艺术被一些迷信现代文明的人们所丢弃,所以,现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非常不好。许多的民间技艺、民间作品以及民间的艺人在一天天的消失。一些民间艺术在学者的保护之下被搬到美术馆或者是博物馆,它们便成为了一种历史的记忆,可是还有很多在濒临灭亡。所以,这个严重的情况告诉我们:不能只靠专家学者去保护民间艺术,还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这要成为一种意识,要靠大家去保护和传承。

(二)大学教育与民间艺术的契合点

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高尚的品格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要让大学生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大学艺术教育当中要将这个现代艺术教育目标当中体现出来。民间艺术教育具有很高的融合性,因为它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些民间艺术作品可以强烈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望,它们是人民群众审美观、价值观等的集中体现。一些民间工艺、民间绘画等可以自由抒感、强调主观想象,具有审美、教化、实用的功能,是人民群众精神物化的产物。还有的艺术创作将文学、美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将中华民族的质朴生活经验与审美高度进行融合,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以及传统文化全面、直接的体现出来。

二、大学艺术教育中民间艺术的作用及意义

(一)相关课程实现对接,大学艺术教育更加完善

我国民间艺术的种类非常多,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是对于艺术学科的教学来说,在每一个专业的课程当中融进数百种的民间艺术形式,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对专业课程进行学习的时候,学习的重点是要吸取民间艺术的精华,使专业课程与民间艺术进行对接。比如说动画专业当中,在进行基础专业教学的时候,可以挖掘戏曲脸谱、篆刻印章、民间书法、石器工艺以及刺绣纹样等传统的图案作为绘画基础,为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功底;在专业技能的教学当中,可以侧重民间文学、戏曲以及精华艺术等表现元素,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传统知识更加熟练的掌握,也可以使他们的技能得到提升,进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具有艺术特色的动画作品,让大学的动画教育合理化,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与特色,从而使大学动画课程的建设更加完善。

(二)让大学艺术生实现“文化自觉”,使文化得到传承

要想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让它们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得到孕育。高校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艺术教育当中融进民间艺术,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得到培养,还可以加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学习以及传承与创新的自觉性。与此同时,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可以得到集中的展现,可以使民间艺术作品得到传播与发展,这为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利用特色学科建设这一渠道,使民间文化知识得到普及,让民众的自觉意识得到提高,这位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促进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

民间艺术作为开放的文化艺术载体,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内涵在不断地积淀,在现代意识和技术的不断冲击下,民族艺术需要不断进行更新与拓展。在现代艺术教育当中加入民间艺术,可以更好的让现代艺术与民间艺术进行互动。这样不但可以使艺术教育的审美内涵与艺术思维更加丰富,而且也使艺术创作在情感的抒发以及审美的表现上面有了更好地深度拓展。同时在艺术创作当中增添了很多优秀的元素,充分运用民间艺术的思维方式、色彩搭配等对它们进行重新认识,再重新创造,最后打造出更加优秀的创作形式。让现在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进行沟通交流,使现代艺术的设计形式更加合理化、生态化,使现代艺术的艺术形式可以更加自然、更加合理的得到发展。

三、大学艺术教育中融进民间艺术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教学时结合社会实践

将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可以通过口传身授或者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所以在大学艺术教育当中融进民间艺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主要是给学生讲解并评价一些民间艺术的起源,然后再讲它们的发展经过,最后探讨民间艺术的价值体现。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一些校外的民间艺术实习基地,开展一些民间艺术调研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增强,使其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产生责任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民间与现代艺术的共同点。

(二)建立高校民间艺术的学习平台

大学中可以建立一些民间艺术馆或者是研究机构,培养一些民间艺术研究的专业人员,为他们进行艺术研究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从而可以形成一种氛围,然后再在校园里开展一些高品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这样可以更加与民间艺术氛围亲近。在高校当中举办一些艺术展览,吸引更多的民间艺术爱好者走进高校,也可以举办一些民间艺术的交流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可以与艺术研究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可以让民间艺术在高校中生根发芽。

(三)组织学生参加民间文艺活动

将民间艺术比较集中的展现在群众面前的一个比较大的平台就是元宵节、中秋节以及春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庆祝这些节日的时候,基本上会包含绘画、民间音乐、雕刻、书法、地方戏曲等许许多多的民间文化的精彩内容,这是一个进行民间艺术研究的最好机会,学校里的领导以及老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当中,并且要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对民间艺术的见解,要把它们加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要为民族的创作献出自己的力量。

艺术与艺术教育篇(7)

二、艺术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元素的教学策略

民间艺术博大精深,门类多样,民间艺术渗透到艺术教育中的目标不能仅满足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不能仅把教会学生一两样艺术技巧作为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要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让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和创新运用,通过显性或隐性的语言、符号或精神反映到学生具体的创新实践中去,这才真正体现了进行民间艺术教育的真谛。[3]所以其教学策略要重点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来展开,在科学、合理性基础上,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来有效进行渗透。

第一,结合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薄弱的特点,适当补充设置一些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的课程,地方传统文化与地方民间艺术息息相关,民间艺术中呈现的思想、意境往往是地方传统文化的艺术再现,通过地方文化与相关民间艺术比较的讲解,可力求让学生能够透过“艺术现象”看“文化本质”,领会和掌握民间艺术中的博大精深的艺术语言。

第二,在进行地方民间艺术传授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应多以互动实例的方式来进行,让民间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互动案例的展开当中,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创作,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针对民间艺术知识应长时间学习的特点,所以除了集中设置课程外,还应该让民间艺术学习分散、分流到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不定期的邀请地方民间工艺大师、艺人举办一些讲座、论坛,以此来丰富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感受民间工艺大师、艺人的艺术气质,增加学习的乐趣。[4]

艺术与艺术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74-02

艺术的价值和艺术教育的价值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的价值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对人产生教育作用。艺术教育是以美的对象和美的存在形式,按照艺术教育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本文就艺术及其教育价值进行探讨。

一、情感方面的价值

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饱含着艺术家最为充沛的情感,而观赏者之所以被这些艺术品感动,也是因为被艺术品所表达的情感所感动。故情感价值是艺术及其教育的基本价值,也可以说是本质价值。而其他的价值功能都是以情感价值为前提和基础的。而情感价值系统又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一)陶冶情操

每个人都有情感,而情感的陶冶就是联系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检验方法和表达方式。情感的陶冶其实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感发志意”,所谓感发志意,就是指每个人的情感是其志向和意志的体现,可以满足人的精神发展需求。因此,情感的陶冶是艺术最基本以及最本质的价值所在,也是艺术及其教育的本质功能,其他功能与价值都是在这种功能基础上产生的[1]。西方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很早就认识到音乐可以随着节奏的起伏引起欣赏者相应的情绪波动和起伏,与此同时使得性情发生变化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发展到现当代,艺术作品更是注重艺术表达的情感功能,更向着情感的表达宣泄方面发展。美国著名的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人的内在生命中有一些复杂、微妙或是强烈的真实感受。而这些感受必须要借直觉和体验方才可以得到,类似语言、数字这类理性的符号是难以驾驭的,而这些只能由艺术这类表达性的符号才可以胜任。

(二)与人格的关系

每一件艺术作品与人格的关系都是极为密切的,一般理论认为从一件艺术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气质、品味以及修养。每一个功成名就的画家都有他自己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位画家的个性化的、内心化的体现。因而才会有“画如其人”这种说法,指的就是从绘画作品的风格面貌中可以看出这件作品的作者内在的气质修为和精神面貌。正如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所说:“艺术的美,就是性格和表现。”[2]气质、品味以及修养等等构成了每一个人的人格。人格这个概念从其广泛的内涵来讲,就是指这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等,是构成每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的综合统一模式,就教育范围来讲,人格相当于人的“个性”和“身心”等概念。在心理学中就是指每一个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体现在个性倾向中的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在哲学概念中的人格则是感觉、情感、意志等的同义词。在艺术中,人格的价值意义必定也是存在的,好比中国书法就十分讲究人品对书品的影响作用,有“字如其人”的说法。不过艺术创作与人格的联系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心理结构的特征方面。性格是涉及各个层面的心理结构的总特征,它与艺术风格有密切的关系。性格通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综合地体现出来,其中包含着态度特征、意志特征以及情绪特征等诸多方面。人的心理结构在成熟以后便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不再发展变化了,性格会随着逐步的、深入的学习以及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艺术风格不可能非常全面地反映人的各种态度和行为方式,它也只能集中地体现心理结构中与形式有关的方面。

而其中还有一种更加稳定的因素,一种即使受到心理结构变化的影响而变化,也会保持不变的因素,这是由很多成功的艺术家的风格发展所验证的。正如毕加索的风格面貌有过一些变化,如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立体时期等,但再变也能看出是毕加索画的。这就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始终透露着他的气质和性情。赫伯特·里德认为:一切艺术风格的差异都最终归结为气质上的差异。人的各种精神活动都是一种运动,而气质就是基本的精神运动的动力特征,具体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耐久性等方面,这与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不同的精神上的强度、运动感和刺激性等是相应的。可以说艺术风格是作品中所体现的内在精神的动力特征。但是特征毕竟是特征,它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决定性的东西还是人的生存与行为最深层的动力本身。在审美经验中,人的基本需要是作为内在的精神动力而起作用的。这种基本需要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以不同的面貌体现出来。而这种以特定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基本需要,就是艺术家们所孜孜以求的内在精神。这种内在精神能激发人们的艺术潜能,而人的气质是内在精神的体现,艺术表现风格与人的性格气质是一致的。如果注意研究一下美术史上的各种风格流派,不难发现美术发展史亦可按照内向型、外向型或理智型、情绪型等性格类型来分类。

艺术的发展都会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性格,有热情奔放的和冷静淡然的。如徐渭的大泼墨花鸟和的花鸟画,就是典型的豪放派和冷静派。而艺术风格的特点就体现了艺术家的性格气质,或者说是艺术家个性的直接体现,正如徐渭的癫狂和的冷峻。这种审美与艺术风格不仅在纯艺术中需要,在实用艺术中同样需要,马萨诸塞州教育局的艺术教育专家史密斯就学院的职责说过:“不管什么人,只要看一看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审美趣味和艺术修养而被积压在仓库中的任何一种工业产品都能发现,尽管我们在产品设计上投入了大量的技术和劳动力,但是其美观方面的不足却是显而易见和令人痛苦的。只要那些承认艺术感染力的外国工厂车间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艺术个性而我们的没有,那么我们在竞争中不可能拿出什么有效的保护法。”[3]这说明审美与艺术风格已经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与心理的关系

人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艺术体验可以调节人们的心情从而潜移默化地调节人们的性情,从而形成乐观健康的心态。常常有这种例子出现:奶牛养殖户通过放音乐来使奶牛多产些牛奶;葡萄庄园给葡萄放音乐使得葡萄增产;养猪场定期给母猪播放音乐促进母猪多产等等。这种生理上的关系虽然尚未得到科学验证。但是,在心理上的关系早就有所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艺术体验是一种“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指“对人的最美好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的概括,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转引自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译序,三联书店)[4]。而这种高峰体验可以使人的身心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艺术是可以使人心情愉悦的,可以启发增强人的自信心,因此在欧美国家一些医疗单位治疗癌症时通常会加入艺术的欣赏,使得病人增强对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因此,在医院的墙壁上经常挂满了优美的画作,就是用来陶冶情操调节心理的。

二、认知能力上的价值

(一)开发认知能力

在认知能力上的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应用于幼儿教学上。音乐、绘画、舞蹈、诗歌寓教于乐,这些都是培养幼儿的重要手段。幼儿两三岁以前的涂鸦是没有主观控制的肌肉活动,经过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练习后这些活动就可以逐渐变得有所控制,而这种无意识的涂鸦和有意识的锻炼正是幼儿智力成长的重要过程。就像人类刚刚开始的岩画和原始舞蹈以及有节奏的喊啸,这些可能不算是真正的有意识的艺术,但是现代的艺术正是由这些渐渐转变而来的。这是一个随着人们的智力和感受力全面增长的过程。

(二)身、心、手、感官的协调

在绘画基本功写生的练习中就强调眼手心的统一,也就是眼睛看到的要通过自己的审美取向进行取舍再通过手表达出内心所想,这就需要长期的练习来协调好眼睛、心以及手,所谓的“眼高手低”和“手低眼高”都是没有协调好这三者的关系导致的,由此可见绘画练习可以加强人们的感官协调,加强感官之间的对话联系。

三、与创造力的关系

(一)培养创造力

“只有创造性劳动,才能创造知识和文化,才能发展人的智力,使人更加完善。”[5]“天才是指进行一种没有明确法则可循的创造活动的能力。”[6]由此可见,艺术是自由的创造,艺术这种性质在教育过程中肯定会对培养人们的创造力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诗歌需要按照平仄要求进行创造,音乐需要按照调子进行创造,戏剧需要按照故事的发生、高潮、结束进行创造,绘画需要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这些艺术能力的培养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并不是随随便便进行的。因而艺术及其教育是可以培养良好的创造力的,而现今国家也正强烈号召建设创造性新中国,可见艺术及其教育在创造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

(二)培养创造技能

这是随着创造力的培养必定带出的,无论是学习绘画也好还是音乐也罢,任何艺术的创造都是需要相应的创造技能的,在培养创造力的同时,创造技能是随之逐渐形成的。

四、对社会价值的贡献

人类在远古时期会将生活刻画在岩壁上,会围绕篝火跳起收获的舞蹈,会因为需要交流而进行有节奏的呼喊和嚎叫……这些都是艺术的最初模式,虽然当时没有为艺术而进行这种创作,但是这些渐渐发展成为了现今的各种艺术门类。与此同时,对人类的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人类正是通过这些艺术性的创造活动逐步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高,渐渐地向着文明发展,从而使得社会生产力逐步快速发展起来。从而使得人类社会从各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进步。这就是艺术及其教育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4]王志明,许笑松.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艺术教育价值系统研究[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20,21。

[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66.

艺术与艺术教育篇(9)

人类需要哲学,更需要的是符合实际的哲学。这是因为“在思想里,特别在思辨的思想里,把握哲学内容是与仅仅了解文字的文法意义和仅仅了解它们在表象或感性范围里的意义很不相同的”。哲学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它可以塑造心灵和品格,甚至是掌握一个国家命运的主要力量。哲学研究的本质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以及意识和物质。与哲学相反,其他学科侧重于具体的问题。哲学涉及宇宙中的一切,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极限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哲学不是一个活动,它不可以被定义,不具有局限性,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一个时代令人信服的哲学,在另一个时代就可能主要是出于对历史的兴趣才被看中……任何一种哲学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如果以为任何一种哲学,……可以被当做‘为一切时代’的一个声明,那就狂妄到了极点。”

哲学(英语:Philosophy,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按照词源有“爱智慧”的意思。在希腊文中,“理念”是指idea或eidos,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idein的原义是“看”。所以,“理念”的本义是指“看见的东西”,亦即事物的形状。柏拉图的“理念”是指“用灵魂看见的东西”。“柏拉图之理念论是一个本体论(on-tology),重在考察宇宙之本体,……重在解释。”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论”中,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但是感性世界里,形式不能独立存在。“……那些认为灵魂不能脱离躯体的人是对的,但灵魂自身绝对不是躯体。它不是躯体,而只是依存于躯体。灵魂寓于某一特定的躯体之中。”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这表明,知识意味着智慧、欲望和爱。需要注意的是,哲学定义的意义和文化,也许会因哲学家的不同而不同。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开始探索哲学理论——存在和真正的存在。同时期的东方哲学不同于西方的形而上学,东方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并将焦点关注于道德和政治。当然,我们无法得知前哲学家或思想家在观点上真正的思辨过程。但是,这些观点是很有价值的,它可以指引我们,指导我们的观点,尤其对理解过去、了解现在以及预测未来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哲学史,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哲学家讨论的都是艺术与美学。如艺术是怎样存在的?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哲学作为哲学学科有义务处理这些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

二 艺术哲学

我们将从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语言与哲学语言三个维度来阐述艺术哲学。

1.艺术作品

艺术的基本目标不是培训,也不是改变或崇尚什么。艺术的基本目的是表现与审美,而不是教授。对于艺术本质的了解越深入,越能发现它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所包含的巨大心理力量。艺术起源与人类的起源同步,并存在于人类的文明之后。艺术作品的显著特征是,它是客观的本体,它不服务于任何实际的功利目的。离开艺术作品去谈论艺术的一系列问题是毫无意义的。“作为艺术的核心问题——理解艺术的关键就在于阐明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艺术媒介与物质的熟悉与把握,同时也体现着创作主体的内心生活和精神境界,体现出创作者体验自然、领会社会和感悟人生所达到的深度与高度。”“艺术所蕴涵的精神力量和独有的美学功能只有通过艺术作品才能来实现。”艺术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但是,这个“需要”不是物质需求,而是一个可以感受到的人类的道德心。

2.艺术家

尽管艺术体现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意蕴,但我们仍然认为,艺术作品的基础在于“创作”的人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即在艺术生产中,艺术家是艺术品的生产者和创作者。“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我们不满足于看到一个艺术品就够了,我们更加注重艺术作品中所蕴藏的艺术意蕴和审美意境。“就所有艺术而言,应当说:是艺术家给了我们视觉体验和各种感受。因而,他们就是感受的报告者、发明家以及创作者。”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家,他像哲学家一样,不断进行着对各种事物的解释。艺术家将“解释”置于画布上或者旋律中,而哲学家将这件工作转化为理念。正是理性与感性的对立,使人类和谐。

3.艺术语言与哲学语言

在将哲学引入艺术教育时,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问题:哲学怎样运用于艺术教育?如何将哲学语言带入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如何使用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休谟的观点,对研究这些问题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艺术问题可以通过人类哲学、文化和知识的哲学、本体论哲学以及教育哲学得到解决。如用哲学的理念(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分析哲学和道德范畴等)分析高洁、善良、宽容等感性词汇。艺术哲学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哲学理念分析背景下的艺术行为,这可能对学生的艺术观、世界观以及他们的行为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使用宗教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理论将有助于提高艺术教育课程的质量水平。例如,席勒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他说,“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说明游戏是人类的自由状态,人类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摆脱各种外在压迫,回到灵魂的故乡。而艺术最终追求的是自由与幸福。也就是说,艺术的本质就是自由,这种自由就是真理本身。“真理的本质乃是自 由。”因此,艺术就像游戏一样,需要人们远离日常生活的烦琐、恐惧和疑虑。黑格尔认为,艺术从不反映完整的真理,只给出了真理的形式,它可能会出现在具体的感觉之中。在这一点上来看,艺术的功能是显著的。

三 实例

许多艺术作品如果从哲学的视角去分析,也许更能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本文将以爱德华·马奈的绘画作品《草地上的午餐》、萨特的文学作品《恶心》、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格尔尼卡》以及蒙克的绘画作品《呐喊》为例,进行分析解读。

1.爱德华·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

画中几个人物构成一个互相交错的三角形,两位男子和裸体女人(此女是马奈从街上领回的一个妓女,长期为画家充当模特儿)的肢体互相交缠。马奈丝毫没有男性主义色彩,以平等的姿态为女性作画,将女性的柔美和伟岸印写在了画卷上。艺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告诉众人什么是美的、真的、善的。此画让人震撼的美丽在于借助于对光和色的调和渲染出了年轻女性的身体美和气质美。马奈并没有结束和模特之间的表象关系,“而是显明了表象的诸种条件,就是说显明表象的这个盲点,它只允许在未被看见的条件下去看”,马奈要的是“绘画的沉默……马奈用一种可见的绘画代替了可读的绘画”。“言说并非言看”“观看只是意味着一种谨慎的可测量的分离……目光是一个停顿中的不可见活动——在其中,事物隐藏自身”。艺术作品的创造是为了实现某些特定观点或目标。作品的艺术形式是由总体构成,并借此实现它更为深刻的意义和目标。

2.萨特的小说《恶心》

萨特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小说《恶心》中,第一次产生“恶心”是在一个星期六“我”拿起石块要学顽童打水漂的时候,“我看见了一件东西而且感到厌恶,可是我再也不知道我看的是海还是那块石头”。几天后,“我”又说“那是从石头上来的,我可以肯定,这种感觉是从石头上传到我的手里的”。“恶心”不只是一个客观的感觉。通过简单的直观感受“恶心”,表达出另外一种广泛、深刻、意义非常的心灵感受。领悟到“存在”即“恶心”的根源,他发现“一切存在之物都是毫无理由地生出来,由于软弱而继续活下去,最后随遇而死”。这就是存在的虚无。存在的事物缺乏合理性,存在的世界当中没有理性秩序,事物没有既定的本质。世界是荒谬的、残酷的、野蛮的、充满敌意的。但即使是世界荒诞,人还是有自由去创造自己、创造自己的价值。《恶心》不仅告诉我们一些存在的东西,而且也倾注了萨特所有的哲学思想。

3.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就像萨特的《恶心》,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也是一个在艺术创作中做了隐喻的作品。《格尔尼卡》是一幅壁画,画面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而创作。毕加索开始绘画前,准备了几个草图,所有准备的草图都隐喻着深刻的含义。“一些由曲线和锐角的对比交错所组织起来的扭曲变异的形象,支离破碎,如夜走的游魂充满画面,揭示了地狱一般的战争恐怖——到处是断臂残肢,到处是绝望的哀号和泣血的心。”这种赤裸裸的灯泡描述了战争时审讯室里的酷刑。画中央是一匹老马,引颈嘶鸣,长矛刺穿身体,象征了苦难的西班牙人。在左上部分,一头公牛在那里顾盼自雄,阴险地狞笑;公牛下方,是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怀里抱着死去的孩子——这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全画由黑白灰三色组成,以激动人心的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4.蒙克的《呐喊》

蒙克的画作《呐喊》中,没有一处不充满恐惧的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成鲜明对比。画中央的人物双手捂住耳朵,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死亡的骷髅。整个画作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灵魂。画家用视觉效果传递听觉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震动。蒙克把画中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将画中的情感表现推向了极致。

在实例3、4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绘画不是一种应该记录在空间的物质性中的纯粹的视觉形象……绘画——独立于科学知识和哲学主题——贯穿着知识的实证性。”

艺术的观念和艺术的分类也表达艺术。艺术使世界以一个非常开放的方式在情感上优先考虑人类的特质。例如,艺术可以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人道。一场音乐会表现的乐观主义和一幅画的宏伟壮丽或一段舞蹈的凄美婉转能够深深触及我们的内心情感,这些都是对于人类艺术品质的挖掘。艺术作品的创造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和观点。每一个艺术符号的创建,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经验的感知,是艺术家情感和智力的表达。  

四 结论

艺术哲学,就像哲学本身,通过其独特的方法解释人类、自然和宇宙的问题。对于一个观点,试图只用一个学科解释艺术作品的方法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在艺术哲学的范围内,带给学生更多的审美享受和喜爱之情,以及正确的审美态度和判断概念的能力。哲学可用于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解释能力,以及确保艺术教育的基本素养。同时,艺术形象与科学形象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有助于不同学科的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增强判断力和行动力。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熊蕾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罗安宪.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3卷)(苗力田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艺术与艺术教育篇(10)

教育的意义不是单纯的知识赋予,而应是培养精神、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多重富有者,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很多人把云师大附中的教育特色形象地说成是“放羊吃草”,我们理解的放羊吃草实际上就是“授人以渔”或者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即“教是教给学生会学”,所以我们的校训是“不但要学会,关键要会学”。

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公式: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确)+z(不说空话)。成功,绝非偶然,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资讯时代,知识高速更新,社会快速发展。环境迅速变化,只有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者才能应付这种变化,才能在这种环境中求得进步和生存。

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在成语“点石成金”的故事中,那个书生很聪明,他知道成千上万块黄金也抵不上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他要仙翁的手指头就是要仙翁教他点石成金的方法,因为掌握了这种方法一辈子受用。这就启示我们:教学也要重视教会方法,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样,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用。正如古语所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WWw.133229.COM”

学习是动脑的事,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作为教师,不能授人以鱼,而应该授人以渔。就是说,教给学生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颖、富有见地观点,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在教学中,我们学校是这样要求老师的:

从人学教育抓起,在高中第一课中,让学生知道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学习方法;立足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寻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教师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和时间;尊重学生个性和特长,开设选修课和校本课程;给学而优的学生创设自修的时间和空间。

二、多渠道、多角度开展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在有高考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往往得不到重视,认为是浪费时间。艺术教育处于不利地位。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艺术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所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特别是在情商培养、缓解压力等对学生起着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做了这样的努力:

(一)校园环境呈现艺术美

校园环境是师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优美的学校环境对师生的人文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艺术教育的隐性课程。因此,精心打造学校的环境,使其具有自然美、艺术美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的校园有山石,它能给人以“力”气;校园有水榭,它能人以“灵气”;校园有繁枝茂叶,它给人以“生气”。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校园有文化,它给人以文明;校园更要有艺术,它给人以灵魂!

校园环境包括景观环境和文化环境。驻足师大附中校园,墙廊流韵,环境优美。经过近7年的认真规划,精心设计,师大附中的新校园已经呈现出四时花开不断,常年绿树葱茏,一步一景的优美景观。更为可贵的是,在学校环境的营造中,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出了“温暖命名”、“毕业纪念树”等活动,让师生的智慧与对母校的爱,艺术地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徜徉于树影斑驳的梧桐、银杏之下,畅游于翠柳环抱的学海旁,流连于芬芳的桃李园中,无不令人心旷神怡!

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我们特别注重渗透师大附中的办学思想,使之与环境文化相结合,从而优化了隐性艺术教育的功能。文化环境还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既融入环境,又能从环境中凸现,形成环境与学生相融的和谐人文环境。在学校走廊,随处可见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学校的宣传橱窗绝大多数地方是由学生自主创作完成的,使校园文化环境成为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平台,使环境艺术发挥其无形的教育作用。

(二)传播美育的艺术课程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学校德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开发学生的智力、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学校课内课外的艺术教育,尽力为艺术课程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艺术课有专用的办公室、教室和排练场地以及相关的设备,如配有学生钢琴房。艺术课的老师在教学中,尽量挖掘教材内涵,结合学生实际,利用视频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拓展,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培养学生的鉴赏品味。通过书面作业或小节目表演,以及选修课、合唱队、艺术节、艺术作品等形式,展示学生的歌舞和绘画表达情感,赞美生活,体验艺术感受艺术魅力,丰富精神世界。

(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

上一篇: 医院后勤保障的精细化管理 下一篇: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