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3 16:46:24

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篇(1)

关键词:大数据;银行业;电信行业;场景化;行业应用;电信运营商

1银行业大数据业务需求及现状

1.1银行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32万亿,同比增长15.8%;本外币负债总额为215万亿,同比增长16.0%,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商业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16490亿元,同比增长3.54%,整体行业发展良好。随着互联网、移动手机的普及,传统银行的业务形态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逐步重塑银行业态,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支付等新兴渠道正在快速替代传统的柜员服务,目前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电子交易占比已超过80%;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传统银行业造成巨大冲击,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借贷等业务快速扩展,传统银行业面临管道化危险。因此,银行业面临迫切的转型需求,即从原来的账务性、交易性处理转向经济生活全场景化的服务。面对压力,银行业积极探索通过创新驱动业务增长和市场发展。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一个分支,银行业创新的本质在于更好地吸引和服务客户,提升综合竞争力。其中,数据作为金融行业的核心资产,是服务好客户的前提和保障,而大数据的出现则为银行业充分利用数据手段提升客户服务效能、拉动业务增长提供了有效途径。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业也成为大数据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行业之一。

1.2银行业大数据业务需求及现状

从应用维度来看,银行业对于大数据业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客户精准识别画像、产品精准营销以及金融风险防范。从应用领域来看,银行业对于大数据的业务需求分布于零售业务、公司业务、资本市场业务、交易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和风险管理。从银行业实际需求来看,银行业对于大数据业务的需求集中在应用、平台和数据3个维度。现阶段国内外银行业都在积极探索使用大数据创新业务模式,拉动银行业务快速增长。如建设银行已经实现在实时数据仓库上对客户经理做实时的数据提供和交付,并设计6类数据应用模式,包括挖掘类、数据实验室、机器查询、仪表盘、固定报表、自动查询等。中国银行则通过打造中银开放平台,将中国银行的大数据整合开发为1000多个标准的API接口,在将其应用于自身业务开展的同时,探索面向外部合作伙伴提供API接口服务。银行业在积极探索大数据应用的同时,也面临如下问题和挑战。a)随着客户交易行为越来越线上化以及第三方支付与店商的合作,银行对客户交易行为的了解相比以前减弱了,银行业急需通过多维度数据资源补全客户行为画像。b)由其行业特点所决定,银行业大数据需要使用个人类数据较多,如何获得数据拥有者的许可和信任,即合法合规利用大数据优化现有业务模式,也是银行业在开展大数据业务时不可忽视的问题。c)银行业积累了较强的数据研发能力,基本都已建完备的数据平台。但银行业细分业务场景繁多,如何将大数据与细分业务流程融合,寻求大数据业务合理的切入点,是目前银行业大数据应用的核心问题。

2电信行业大数据特点及应用现状

2.1电信行业大数据的4V特征

按照业界常用的方法,从体量(Volume)、速度(Velocity)、价值密度(Value)和多样性(Variety)4个维度分析电信行业大数据。a)体量:电信行业大数据具有体量大和覆盖广的特点。截至2016年底,全国移动通信用户累计达到13.278亿户,全国宽带用户累计达到2.76亿户。同时电信行业用户覆盖国内各级自然行政区域及国外漫游区域,数据采集基本不受地理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b)速度:电信行业在多年处理用户信息消费的过程中,通过计费、管理、服务等平台的多维度建设,已经建成可以快速处理海量用户数据的计算分析平台,能够快速地对外提供数据加工和挖掘服务。c)价值密度:大数据以低价值密度为主要特征,电信行业具有相对优质和高价值密度的数据资源。以国内电信运营商为例,截至2016年12月31日,国内已100%实现电话用户的实名登记。此外,电信运营商以号码为唯一的ID来整合各类数据,其刻画客户的完整性是一般企业难以企及的,因为号码就是业务本身,而且还有终端ID作为移动通信网业务属性而存在。d)多样性:从数据来源区分,电信运营商数据来源涵盖B域(Businesssupportsys),O域(Operationsup⁃portsys),M域(Managementsupportsys)。从数据类型区分,电信运营商数据分类包括消费、位置、终端、网络行为等多个维度,而且维度间存在强关联。

2.2电信行业大数据在细分行业应用情况

电信行业大数据因其数据质量高、数据应用经验丰富已经在许多细分行业得到深入应用,如表1所示,此处结合电信行业数据类型,对部分目前使用电信行业大数据较多的行业进行了分析。

3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场景化应用

3.1应用思路

在为银行业设计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时,应该立足电信行业已具备的大数据能力,通过深入了解银行业务应用场景,寻求电信行业大数据与银行业务流程的结合点,完成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应用。

3.2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主要应用

按照上述思路,电信行业在银行业的主要应用可分为6类,分别是精准营销获客、用户特质描绘、消费信用评估、欺诈识别防范、智能投顾辅助和业务运营优化。a)精准营销获客:利用电信行业积累的用户消费、信息等数据,结合营销产品和计划,通过电信行业设定的用户标签筛选重点目标客户群体,然后开展精准触达营销。b)用户特质描绘:利用电信行业用户标签,完善银行业已有用户画像库,为后续开展针对和营销提供数据参考基础。c)消费信用评估:将用户在电信领域的消费、投诉等历史记录,作为银行业客户消费信用评估的重要参考维度,辅助银行开展互联网借贷等新业务,或者直接通过API接口比对验证用户在电信侧的相关数据。d)欺诈识别防范: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环节的欺诈识别预防。利用电信行业用户位置、朋友圈等有效数据,合理设计场景,辅助识别金融欺诈行为,避免银行客户损失。e)智能投顾辅助:依托电信行业完整的用户画像,为银行业开展智能化投资理财提供用户分群参考。f)业务运营优化:利用电信行业的位置数据以及积累的PoI数据库等信息,辅助银行业开展日常业务运营优化,如网点选址、市场分析等。

3.3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通用场景化应用

基于上述6类应用场景,本文对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划分,在充分研究银行业务场景需求和用户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共设计提出16项银行需求较为急迫的通用场景化应用,对场景化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4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场景化应用案例

4.1银行客户征信

4.1.1应用场景银行在信用卡用户开卡、银行账户开立或者金融借贷发生时,利用电信行业大数据,判断用户提供的部分初始信息是否准确,进行金融业务的事前风险防范。

4.1.2应用方案数据传递:通过API接口传递数据,传输协议使用SOAP。银行客户通过调用接口完成数据征信。

4.2银行电子交易风控

4.2.1应用场景在电子银行交易过程中,存在用户交易确认短信被不法分子以非法手段截取的欺诈场景,如植入木马、复制SIM卡等。通过引入电信运营商的位置大数据服务,可在银行电子银行交易过程中实时比对用户登录电子银行、用户接收短信以及用户操作U盾等交易环节的位置数据,然后通过比对各交易环节位置数据,通过位置差值触发和阻断可疑交易。该思路同样适用于手机银行登录、手机银行交易等。

4.2.2应用方案引入电信运营商大数据服务以后的电子银行交易流程,通过运营商处位置和银行获取的用户交易位置进行比对,在发现距离超限后,银行实时阻断和挂起交易,减少欺诈的发生。

4.3利用电信行业大数据完成银行客户精准分群

4.3.1应用场景某银行希望对其部分有潜在理财需求的客户进行电话营销前,进行精准分群,针对不同属性的客户提供针对性的理财产品,并设计个性化的营销方案,进而提高电话营销的成功率。

4.3.2应用方案基于客户应用场景,在进行客户分群时共使用个性化定制标签34个,包括近3~6个月出账收入、触媒偏好、在网时长、终端类型、访问特定类型网站情况等,数据类型涵盖用户身份属性、终端基本属性、位置状态、上网行为、兴趣偏好等。最终,通过使用上述标签对银行提供的客户样本进行分析,完成客户精准分群如表5所示。按照营销产品属性,将样本用户分为4类,分别是关注商务应用类网站、关注炒股类APP、接听客服电话超过30s和关注××银行APP,针对分群后的不同用户,建议银行采用不同的营销方案,如针对接听客服电话超过30s的客户,建议通过外呼的方式进行产品销售。

4.4利用电信行业大数据风控模型帮助银行开展贷前授信评估

4.4.1应用场景

银行在提供小额信贷、消费贷等面向个人的灵活类型借贷时,需要通过一系列风控模型对借贷人进行信用评估。电信行业大数据可帮助银行从移动号码维度出发,对借贷人进行信用评估。

4.4.2应用方案

参考银行业借贷业务场景,贷前审核分为身份核实、授信额度信用评估两部分,由于个人信贷额度一般较小,因此对用户还款意愿的评估比还款能力的评估更为重要。提炼电信行业侧与用户小额借贷等个人借贷行为相关联通信信息行为属性,构建风控模型,经过模型能力训练,部署至实际数据生产环境,在借贷业务场景下调用模型接口,为银行提供风控参考。

5结束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数据已经成为银行业保持业务增长的重要手段。聚焦融合行业特色的场景化应用,电信行业大数据可有效助力银行业大数据应用,帮助银行业创造更多价值。通过跟踪银行业实际业务需求和新业务发展,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应用将不断深入,应用场景将不断丰富,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场景化应用将同时推动2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庞引明,张绍华,宋俊典.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分析[J].中国信息化,2016(10).

[2]郑东盟.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优化经营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5).

[3]孙妮,康守松,刘晓峰.数据资产视角下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7(2):79-81.

[4]张晋.移动运营商在大数据方面的应用及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6,18(11):93-93.

[5]陈涛,鲁萌,陈彦名.运营商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J].电信科学,2017(1):130-134.

[6]廖慧,李娜,王蓉.大数据时代下电信运营商应用模式研究[J].电信技术,2016(3):8-12.

[7]穆致君,何阳,杨丹.运营商的大数据业务发展模式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2016,46(1):8-12.

[8]陈科帆,周洪成.电信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变现模式及策略研究[J].移动通信,2016(1):63-67.

[9]吕良成.电信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应用及变现探析[J].通讯世界,2016(13):75-76.

[10]范济安,李卫,魏进武.电信运营商的大数据发展战略[J].信息通信技术,2015(6):5-12.

[11]魏进武,靳淑娴,张基恒,等.大数据关键技术及运营商落地建议[J].邮电设计技术,2015(5):9-12.

[12]王熙.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加速大数据应用落地,运营商试水大数据经营[J].通信世界,2015(1):34-34.

[13]杨虎,易丹辉,肖宏伟.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4):3-5.

[14]余韦.基于电信大数据的位置类应用服务策略[J].移动通信,2015(24):77-81.

[15]张雅.电信企业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及发展策略研究[J].经营者,2015(2).

[16]胡为艳,艾民,周光彬,等.基于大数据的信令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2016,40(1):95-101.

[17]施恋林.大数据征信助力运营商转型[J].中国电信业,2016(12):46-46.

[18]黄志凌.大数据思维与数据挖掘能力正成为大型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J].征信,2016(6):1-7.

[19]蒋耀萱.大数据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5(16):85-87.

[20]孙畅.大数据背景下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商情,2016(29).

[21]汤雅妃,魏进武,张云勇.基于大数据的信令监测系统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4(7):47-52.

[22]桑宏伟,刘占强,曾毅,等.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移动分组网络安全及IP性能的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6(1):32-38.

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篇(2)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许多银行由于流动性危机倒闭,让人们见识到了流动性风险的危害之大。鉴于此,近年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和指引文件。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也于去年提出了我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要求。

一、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后果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在特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相关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资金需求的能力。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三个关键的要素:资金、取得资金的成本以及取得资金的时间。

流动性风险通常被认为是商业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但是实质上流动性风险是信用、市场、操作、声誉及战略风险长期积聚、恶化的综合作用结果。如果这些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最终就会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爆发出来,进而引发商业银行的生存危机。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商业银行所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可能导致存款人对同行业金融机构清偿能力的担忧,进而发生连锁效应引发国家范围内的行业系统性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的评估方法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一方面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希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贷款和投资中,并倾向于期限长、收益大的资产;另一方面,负债经营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又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持有足够的流动性资金来应对经营过程中的流动性需要。以避免发生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因此选择恰当的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有助于把握和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指标法

流动性指标法是各国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其做法是首先确定流动性资产的种类并进行估值,然后确定合理的比率或指标并用于评估和监控。以下介绍指标法中常用的指标和比率。

(1)流动性比例。流动性比例是财务分析中分析流动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率。衡量的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目前我国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的这一比率不应低于25%。

(2)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依存度反应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中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该比率越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越稳健。核心负债依存度是核心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根据银监会在有关文件中的解释,核心负债是指那些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对利率变化不敏感的负债,季节变化和经济环境对其影响较小;总负债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总计的余额。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的这一比率不应低于应该低于

(3)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率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的核心指标之一,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的比例。流动性缺口为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减去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的差额。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的这一比率不应低于10%。

(4)存贷款比例。存贷款比率是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是一种传统的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指标。该比率越小则表明商业银行存储的流动性越高,银监会对这一指标的监管要求为不得超过75%。

(5)流动性覆盖率(LCR)。这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中引入的新的流动洼风险监管指标,且将最f邸艮设置为100%。

LCI=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

这一指标的计算指定30天为期限,而引入这一监管比率的目的在于强化短期流动性风险状况的监控,确保单个银行在监管当局设定的流动性严重压力情景下,能够将变现无障碍且优质的资产保持在―个合理的水平。

(6)净稳资金比率(NSFK)。这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中引入的又―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最底限也为100%。

NSFR=可用的稳定资金/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

这一比率的计算以一年为期限。引入这一比率的目的是促进银行业机构的资产和业务融资更趋中长期化;根据银行在一个年度内资产和业务的流动性特征设定可接受的最低稳定资金量。

除以上介绍的比率之外,还有一些常用的比率,如超额备付金率、现金头寸指标、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例、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例、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易变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以及大额负债依赖度等。

使用流动性指标法的优点在于简单实用,可以直观地理解当前和历史的流动性状况。其缺点在于属于静态分析,无法描述商业银行未来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状况。由于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其业务特质及获取流动性的途径和能力各不相同,必须综合多种比率、指标以及相关的内外因素,才可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和变化趋势作出评估和判断。

2、现金流分析

通过商业银行对短期内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预测和分析,可以评估商业银行短期内的流动性状况,一般表现为流动性剩余或赤字。当流动性出现“剩余”时,商业银行必须考虑这种流动性剩余头寸的机会成本;若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赤字”,则必须考虑这种赤字可能自身运营带来的风险。根据历史数据研究,当剩余资金与总资产之比小于3%~5%时,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个预警。

实践证明,为了合理地预计流动性需求,可以将流动性“剩余”或“赤字”与融资需求在不同时段进行比较,其目的是预测新贷款净增加值、存款净流量以及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净流量。然后将上述流量预测值加总,再与期初余额相加,获得未来时段内的流动性头寸。

现金流分析有助于真实、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在未来短期内的流动性状况。但是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日渐复杂,现金流量的可能性和准确性随之降低。在实际操作中,现金流分析法和缺口分析法通常―起使用、互为补充。

3、其他评估方法

除采用上述的流动性比率法和现金流分析法以外,商业银行还广泛利用缺口分析法和久期分析法来深入分析和评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1)缺口分析法。该法被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是评估商业银行流动性较好的方法。缺口分析法是针对特定时段,计算到期资产和到期负债之间的差额,来判断商业银行特定时间内流动性是否充足。

商业银行的贷款平均额和核心存款平均额之间的差异构

成了所谓的融资缺口,如果缺口为正,商业银行必须动用现金和流动性资产,或者介入货币市场进行融资。为了实现赢利目的,商业银行的短期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通常为负数,但商业银行必须确保此项差额得到了有效控制,并有足够能力在需要时迅速补充资金。

积极的流动性缺口分析的期限很短,通常为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于活跃在同业拆借市场和易于在短期内筹资的商业银行来说,可以具有较短的流动性管理时间期限;而活跃在长期资本和负债市场的商业银行则需要采用较长的期限。

(2)久期分析。由于利率变化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造成流动性状况发生变化,因此久期分析经常被用来分析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的影响。

用DA表示总资产的加权平均久期,DL表示总负债的加权平均久期,v^表示总资产的初始值,vL表示总负债的初始值,R为市场利率,当市场利率变动时,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久期缺口可以用来衡量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以及对其流动性的作用效果:

久期缺口=资产加权平均久期一(总负债/总资产)*负债加权平均久期

当久期缺口为正值时,如果市场利率下降,则资产价值增加的幅度比负债价值增加的幅度大,流动性也随之加强;反之则相反。

当久期缺口为负值时,如果市场利率下降,则流动性也随之减弱;反之则相反。

当久期缺口为零时,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没有影响。

总之,久期缺口的绝对值越大,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影响越大,对其流动性的影响也就越显著。

目前最值得推荐的做法是,商业银行同时采用多种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来综合评价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全过程。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过程见图1。

1、资产负债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属于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就会引发流动性危机。因此在银行确定资产负债额度、结构和期限时需要考虑流动性风险的控制与缓释。加强资产的流动性和融资来源的稳定性。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遵循分散性原则和审慎性原则,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要制定具体明确的资产、负债分散化政策,使资金运用及来源结构向多元化发展,提升商业银行应对危机的能力;应审慎评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对资产负债业务流动性的影响,从流动性风险的源头开始密切关注不同风险间的转化和传递。

(1)资产的变现能力。资产的变现能力衡量的是资产的流动性,具体包括变现需要的时间以及变现的成本。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基础建设还不健全,商业银行在对资产变现能力进行评估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市场深度、交易对手信用状况以及其他因素对资产交易和资产价格产生的影响。要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不仅在于资产本身的性质,还需要考虑金融市场的活跃性和交易主体的信用状况。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充足。

(2)负债的稳定性。商业银行应关注负债的稳定性,即融资来源的稳定性。提高负债稳定性的方法包括:提高核心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提高流动性来源的稳定性,并减少对市场波动较大的债务依赖;商业银行应通过优质服务建立与资金提供者的关系,并持续关注大额资金提供者的风险状况。

2、现金流量管理

现金流量管理是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的一种重要工具,商业银行通过分析现金流量和期限错配情况,有助于发现融资缺口和防止过度依赖短期流动性供给。

现金流量管理的核心部分是现金流的预测。现金流的预测主要分为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目的在于评估商业银行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短期现金流的预测主要服务于头寸管理,针对1-7天内发生的现金流,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预测比较有经验,因而预测比较准确。由于现代商业银行交易的产品日渐复杂,预测长期现金流则较为困难,与此对应的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对应于现金流预测中的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现金流期限错配分析可以针对短期,也可以开展中期乃至长期的期限错配分析,以便及早发现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设定现金流期限错配限额应以其融资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为基础。最好的做法是保证每一期限内的现金流错配净额低于对应期限内的现金流限额,现金流限额的计算步骤可参考图2。

商业银行在设定现金流限额时应尽量保守,并通过返回检验确定该限额的有效性,同时对所有超限额情况作书面记录并分析原因,必要时还需要调整现金流预测的方法和模型。银监会在这方面的监管要求为“现金流限额测算期至少为一个月,鼓励商业银行按更长时间段进行测算。”

3、压力测试及情景分析

由于现金流预测不能准确地反映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需求,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对其流动性风险进行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进行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商业银行抵御危机的最短生存期是多久,与此相应的监管要求为“商业银行在压力情况下的最短生存期不得少于一个月”。

考虑到各类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内在关联性,还需要深入分析假设情景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其反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在设计压力情景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单个机构和整个市场,还要结合本身业务特点、复杂程度,使假设条件涵盖来自于市场、信用、操作、声誉等多个风险类别的市场波动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并充分反映融资流动性风险与市场流动性风险的高度相关性。根据压力测试的结果,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包括核心资本金和附属资本金的比例,持有充足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用以缓冲流动性风险,建立行之有效的应急计划。

4、应急计划

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吸纳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在完善流动性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同时,制定不同情况下的应急计划。

应对流动性危机的方法主要包括资产变现和负债融资。资产变现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的变现,其中要加强备付金的管理。负债融资的渠道主要包括向央行借款、银行间市场拆借和发行金融机构债券。

商业银行在制定应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水平和组织框架等因素,涵盖银行流动性发生临时性危机、长期性危机和压力的情景,并预设触发条件和实施程序。

四、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

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篇(3)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24-03

1引言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系统的核心,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不只是对其经营业绩有影响,同时也对整个金融系统,乃至经济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针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所暴露的欧美国家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的重大制度性漏洞,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 Ⅲ),这次改革要求单一银行的稳健性扩展到整个金融体系以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稳健性上,更加注重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我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也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格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在综合考虑实体经济体系、银行自身经营能力以及所要发放贷款客户情况等因素下,制定符合条件的信贷投放政策。在我国,宏观信贷投放政策通常由中央银行制定,商业银行再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周围环境制定符合实际的微观信贷投放决策,然而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不能再用传统的仅分析微观市场情况就制定信贷投放决策的方法,而应该拥有宏观视角,通过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市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信贷投放决策。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宏观经济景气程度、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和中国对外贸易情况四个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影响程度,从而给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建议。

2文献综述

信贷是指一种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它是以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到期偿还本金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由于商业银行主要的经营业务就是信贷业务,因此国内外研究学者对银行信贷的研究非常广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果。

2.1信贷投放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Bikker & Hu(2002)通过对OECD中的26个国家的经济和银行信贷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银行信贷规模有很强的相关性,当经济扩张时,银行信贷规模也随之增加;反之,经济衰退时,信贷规模也将减少。中国工商银行课题组(2009)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和商业银行信贷情况,得出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银行信贷是互为反馈的过程,经济周期对银行信贷经营在资产质量和赢利能力两方面都有影响。

2.2信贷投放与企业、消费者等市场因素的关系

Safaei&Cameron(2003)对加拿大1956—1997年的宏观经济季度数据分析得出个人信贷在短期内对真实产出的解释能力强于企业信贷,消费者具有更强的信贷约束特征。Bougheas et al(2006)对英国50万家企业11年的财务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企业规模、风险以及债务等特征会影响企业在银行信贷市场上的融资可得性。

2.3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管理研究

聂广礼和成峰(2012)以上市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不同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对象同质性严重,区域分布比较集中。廖林(2012)针对西部地区特点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分析了西部地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面临的问题,并给予了建议。

在众多文献中,部分学者从宏观角度出发将宏观经济情况与银行信贷投放相结合分析问题,而部分学者从微观角度出发考虑企业发展和消费者因素与银行信贷的关系,但是并没有从微观市场与宏观经济两个角度结合来分析一个问题,同时大多数文献仅是定性地给出某一因素对银行信贷有影响,但没有说明这种影响是否存在时滞现象以及其持续时间多长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方法从微观与宏观角度全面分析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影响因素,并就该因素的影响时滞和持续时间给出诠释。

3理论模型

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是指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对个人或企业等客户贷出货币,并按期收取利息和本金的行为。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对象主要是个人和工商企业,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可分为个人贷款和公司贷款。商业银行在提供短期贷款时,通常会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个人的消费行为、企业所在行业的经济景气度等方面。正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会考虑到以上因素,因此本文选取全国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支出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情况的代表;选取宏观经济预警指标和贸易顺差比作为行业经济景气度的代表;选取消费者满意度指数作为个人消费者对消费市场的态度的代表;选取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作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代表。

本文的研究方法脉冲响应分析是基于VAR模型的,其中VAR(向量自回归)模型最早由Sims在1980年提出。这种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它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最一般的含有g个变量滞后k期的VAR模型表示如下:

Yt=α+Φ1Yt-1+Φ2Yt-2+…+ΦkYt-k+Ut

其中:Yt为g×1阶时间序列列向量;α为g×1阶常数项列向量;Φ1~Φk均为g×g阶参数矩阵;Ut是g×1阶随机误差列向量。

4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影响因素VAR分析

4.1数据说明

本文引用中宏数据库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6个样本数据,其中DK=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信贷支出(银行总贷款),YJ=宏观经济预警指数(预警指数),XF=消费者满意度指数,MYBL=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增加或减少额(对外贸易差额),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4.2单位根检验

要进行VAR分析,首先要对各序列的平稳性做单位根检验,以判断是否平稳。只有平稳性序列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进而考虑VAR分析。本文采用ADF检验来验证变量是否平稳。

4.3格兰杰因果检验

4.4VAR模型的构建

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简称VAR模型,该模型是多方程联立回归的变种,公式中每个变量为时间序列向量。为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本文采用LR准则,得出lag=3时LR值为38.728,符合LR准则,因此该模型定的滞后阶数为3阶,所以建立VAR(3)模型。

图1VAR(3)的AR特征多项式逆根图

通过计算模型的AR特征多项式,发现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倒数全部位于单位圆内,如图1所示。这表明VAR(3)模型是稳定的,也就是说,当模型中的某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即生成一个冲击,会使其他变量发生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会逐渐消失。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银行贷款规模和信贷投放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但是宏观经济景气程度、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中国对外贸易情况、企业综合经营状况这四个变量对其的影响是稳定的。

4.5银行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的意思是在扰动项(innovation)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对一个变量的冲击直接影响这个变量,并且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导给其他所有的内生变量。上面通过VAR(3)模型分析了各经济变量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趋势,为了更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银行贷款冲击的大小以及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本文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

(a)宏观经济预警指标对银行贷款冲击

(b)消费者满意度对银行贷款冲击

(c)对外贸易差额对银行贷款冲击

(d)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对银行贷款冲击

图2各因素对银行贷款的脉冲响应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

(1)宏观经济预警指标对银行贷款的冲击最为剧烈,影响时间最长,而且在第4个月宏观经济变动对银行贷款的影响最大,说明宏观经济变动对银行信贷投放的影响最为严重,但是该影响有4个月的时滞。

(2)消费者满意度对银行贷款的冲击在未来第三个月达到最大,说明消费者的消费市场态度的转变对银行信贷投放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且这种转变作用到银行信贷投放的时间较短,从第二个月开始就显现,同时作用时间较长,三月影响达到最大以后逐渐减小。

(3)对外贸易差额对银行贷款的脉冲响应相比较其他变量而言冲击较小,对外贸易变化对银行信贷投放的影响从第二个月开始,且波动幅度不剧烈。

(4)而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对银行贷款的冲击在第二个月最为明显,说明银行信贷投放对企业经营状况变化的感受最为迅速,当企业经营状况发生变化时,银行会在第二个月就做出反应,但是这种影响持续时间不长。

5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宏观经济景气情况,市场消费者购买欲望,以及企业经营状况,进出口贸易情况等。其中,宏观经济景气程度和市场消费者购买欲望是对银行贷款冲击持续时间最长且脉冲响应最为剧烈的因素,虽然这两种因素在期初对银行信用风险作用不明显,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越来越明显,在3或4个月后达到峰值。由于银行信贷主体主要是企业贷款,因此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对银行信贷投放的影响在第二个月起冲击明显,但是这种冲击较为平稳,不会出现重大波动。进出口贸易变化对银行信贷投放的冲击通常在一个季度后才显现出来,而且,这种冲击不会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银行在进行信贷投放时不能只单纯看重企业的运营状况,更应该考虑到宏观经济运行前景、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环境变化因素,这样才能更全面地考虑信贷投放政策,从而避免过度或过紧的信贷投放对商业银行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

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94-02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向一体化趋势迅速发展,使得全球经济的发展重心逐渐转向国际金融市场。同时,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使得我国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受到极大的影响。为了使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化的需求相适应,应该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利弊得失进行权衡,充分认识与国际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不断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1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11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方面的障碍

近年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对银行内部的管理进行了强化,使粗放型的经营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树立了良好的经营形象。然而,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实际要求,在经营决策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粗放经营的痕迹。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交易类业务和投资类业务方面的管理还十分薄弱,且大多数商业银行面临着实际操作及业务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还没有形成已汇总较为完善的做法。

12制度和体制方面的问题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探索风险防范、业务拓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管理误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那么在基层机构中,统一法人的经营管理战略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出现各方面的经营管理误区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各方面,一是由于对资源进行了不合理的配置;二是由于经营成本的核算意识薄弱;三是由于缺乏统一法人意识,易产生本位主义思想[1]。

13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差距

商业银行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的基本前提是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工,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以经验为导向,而忽视了数据加工方面的工作。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存在着许多症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信息化管理工作方面总体规划不到位,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资源交互不畅。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传导机制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信息可利用程度不高,信息传递不够规范以及信息渠道单一等问题。

2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商业银行对策

21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其承担的风险高于任何一家企业,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想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应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对我国商业银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可以使商业银行的透明度得到有效加强,从而使该类信息的使用人员能够有效掌握到各大商业银行的相关信息,了解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从而增加对商业银行的信任度[2]。同时,信息使用者通过了解各大商业银行的相关信息能够对各大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等经营业绩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价。此外,对商业银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进行市场约束,发挥更好的作用,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从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快速高效地开展各项业务。

22统一信息系统的各项标准,构建全行MIS基础平台

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想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使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业务部门所使用的信息系统的各项标准得到统一,如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建立并不断完善各大商业银行的MIS基础平台。然而,要想做到这些,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快速有效地统一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正在运用的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最大限度减少不同信息系统中共用的数据信息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发生,使部分相同数据的定义保持一致,从而使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中共用的数据信息在各子系统之间的共享程度得到加强。二是应该在我国商业银行当前运用的信息系统以及目前所拥有的业务得到充分论证的前提之下,对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进行严格的规范[3]。三是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实现统一的前提之下,建立可以供各大商业银行共用的中央资料库,并且该共用资料库应该将各大商业银行的共用数据集中起来,比如业务经营统计数据和客户的基本信息等,这样便可以使各大商业银行的相关人员能够根据自身的权限在工作需要时随时使用到这类信息。

23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走向国际化

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走向国际化。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对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只有各大商业银行的会计法规体系得到更好的完善,才能确保商业银行能够以全面公开的原则为基础,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将信息记录下来并披露出去。有相关研究显示,在东南亚及拉美国家的商业银行危机中,在发生银行危机之前和银行危机之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银行的不良贷款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主原因是由于在发生银行危机之前,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所采用的会计标准不符合国际惯例的统一会计标准,导致无法正确评价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同时也无法合理确认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使得债权人、监管当局、商业银行管理当局都无法准确有效地获得商业银行的财务收支方面的信息,从而无法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延缓了处理问题的时间,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4]。因此,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借鉴国际会计标准的成熟经验,对自身的会计规范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制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准则,不断推广与国际惯例相符的商业银行会计制度,并制定出统一的会计报表与会计科目。

24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

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想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还应该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首先应该严格按照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要求,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并不断完善各大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不断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如完善银行内部权限控制制度,加强业务控制制度的建设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风险防范制度和内部制约监督制度等。另外,我国的商业银行还应该不断加强各项业务经营计划的能力,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抓好战略规划管理工作,从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管理规划工作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并不断完善监测机制、评估机制以及风险识别机制,尤其是在信贷风险、利率风险、财务风险以及清算风险等方面,需要进行重点研究,并及时有效地评估商业银行经营的单项风险和总体风险,不断加强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变化的敏感性[5]。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使经营机构、经营对象、经营机制、经营方式以及经营理念等各方面实现集约化。

3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还面临着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方面的障碍,在制度和体制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想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国际化进程、统一信息系统的各项标准,构建全行MIS基础平台、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走向国际化以及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翟耀,赵金梅商业银行社会贡献度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商业会计,2014,5(9):2-4

[2]孙银风,李小青商业银行董事会异质性、金融创新与财务绩效――基于沪深两市上市银行10年的数据[J].中国集体经济,2014,6(18):9-10

[3]杨光浅析地方性商业银行向区域性转型的发展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99(11):183-185

[4]王宝田,王榕梓完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基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谨慎原则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4,3(10):6-8

[5]李波,张艳萍区域影子银行现状、发展动因与风险研究――基于金融抑制和金融脆弱性的视角[J].西南金融,2014,05(4):7-9

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篇(5)

3.赵进文,闵捷.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非对称性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2).

4.杨绍基.我国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效应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2).

5.彭方平.STR模型及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非线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6.白静.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篇(6)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1-0086-04 中图分类号:F832.45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动向

(一)房屋销售价格增幅有所回落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价数据显示,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涨幅从1月的9.5%上涨到4月的11-8%,其中3月份国房景气指数达到阶段性高峰106.59,之后在一系列政策调整下,涨幅有所下降,在11月下降到7.7%,国房景气指数和房价同比增幅基本回到了2009年末水平。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与住宅市场供应量增加

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3511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3512亿元,增长33.8%,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0.2%;同时,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5.5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8.1%;房屋新开工面积11.94亿平方米,增长63.1%;房屋竣工面积3.69亿平方米,增长10.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99亿平方米,增长8.1%。

投资和新开工面积的大幅增加将导致当前和下一阶段住宅市场供应量的大幅增加。

(三)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量波动反复

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3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8.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5.8%;与上述数据对应的两个现象是,前两个月商品房销售同比增速还高达38.2%,而另外,前三季度全国办公楼销售增长27.0%,商业用房销售增长33.2%。显然,商品住宅销售受2010年调控政策的冲击较为明显。

前三季度,各地商品住宅市场大体都呈“u”型走势,即使十月这个传统热销月份,“新国五条”的推出仍然影响到了市场行情。

但应注意到,房价受调控政策的影响显得相对滞后。在调控政策下,2010年6-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环比处于稳定、甚至略微回落的状态,9月份该指数又略有上涨;同时,该指数同比仍在上涨,只是涨幅有所放缓。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情况

2010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50504亿元,同比增长32.5%。其中,国内贷款9398亿元,增长27.2%;利用外资452亿元,增长26.0%;自筹资金19123亿元,增长49.7%;其他资金21531亿元,增长22.3%。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12185亿元,增长18.7%;个人按揭贷款6391亿元,增长19.6%。

(五)房贷新政相继出台

2010年,国家为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其中被广泛关注的包括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调整、“国十条”的出台、央行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个人房贷二套房认定标准的明确、九月“新国五条”以及即将出台的物业税与房产税等。新政策主要的目的是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满足民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也反映了今后房地产市场将会更加趋于规范。

(六)2011年房地产市场趋势判断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为房地产行业拟定的总发展基调是:“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应从“保增长”转向“保民生”,房地产产业定位将出现根本性调整;从供求关系上,2010年不仅房地产投资增速赶超了销售增速,投资额也超过了销售额,加之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计划扩大了81%,在这种趋势下,2011年供不应求的市场矛盾将得到一定缓解。

鉴于以上分析,在调控政策下,虽然短期全国房价并没有出现明显回调,但是从市场发展趋势看,各地的供求矛盾已有所缓解,库存普遍有所上升,而企业资金最充裕的阶段已经过去,现金流开始有恶化的趋势,随着资金的日趋紧张和存货压力的日益增大,行业正越来越靠近降价的临界点,2011年的房价出现回调将是大概率事件。不过,虽然房价出现回调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从中央保持房地产行业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初衷以及中央在调控中的掌控力来看,房价会适度回调,然而深跌和暴跌的可能性不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现状

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由于具有对关联产业的强势带动效应,及对短期经济增长指标具有的明显促动作用而备受政策扶持,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大幅增长带动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飞速增长。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从2006年以来呈现爆发性增长的趋势(如表1),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银行房贷有其自身的业务优势,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庞大的信贷规模,即使不良率仍相当低,但是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价格存在全面系统性下降的风险下,如果银行监管不力,风险管理不到位,不良率将会跳升,这不仅会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同时对我国整个金融系统及房地产业都是很大威胁。

基于此,本文将利用银行压力测试分析当房价下跌不同幅度时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的影响,来判断其面临的风险大小,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房价下跌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带来的影响

(一)从借款人违约成本角度分析

目前,个人住房贷款还款方式主要为按月等额还款和按月等本还款两种。其中按月等额还款和按月等本还款的贷款本金偿还情况如下表2,从表中可以看到,借款人按月等本还款在第3年、按月等额还款在第4年所支付的贷款本息就已接近或超过贷款本金的一半。

另外,借款人在购买房产时还需要支付契税、维修基金、过户办证等大约4%的相关税费,而购买二手房则增加了中介机构费、营业税、卖方税费等成本,以上成本大约占购房总价的4%-6%。

从借款人违约成本角度分析,当房价的下降幅度超过了借款人已经支付的首期付款、贷款本金累积额、交易费用时,借款人才有理性违约的必要,而此时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才面临系统性违约风险。在我国,由于购置房产投入的资金和成本相对较高,即使借款人在一年内违约,其至少损失25%以上,因此,只要存在真实交易,即使房价下降20%-30%,借款人违约成本仍然较大,选择理性违约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二)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压力测试简介

1.定义

根据国际证券监管机构组织(IOSCO,1995)指出:压力测试是假设市场在最不利的情形(如利率突然急升或股市突然重挫)时,所产生的对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IOSC0(1999)具体补充指出压力测试是将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极端但可能发生的风险加以认定

并量化。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BCGFS,2000)则将压力测试定义为金融机构衡量潜在但可能发生异常损失的模型。

2.我国银行个人住房信贷压力测试的框架设计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压力测试框架中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借款者行为模式的分析、对违约损失的模拟等。

宏观经济变量预测主要是指对房地产价格、房贷利率波动的预测,以及其他对银行房贷构成影响的宏观经济变量,这些变量对银行资本账户的影响都会间接通过房价、贷款利率两个指标反映出来。借款者行为估计主要是对借款者个人特征,如收入水平、年龄、职业等决定其违约行为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以判断其对违约行为的影响程度。

3.银行压力测试的步骤与程序

(1)确定数据的可得、正确以及及时性。

(2)设计压力情景。压力情景事件是指一些可能对银行的资产质量、盈利及资本充足性等产生重要影响的不利条件,它往往由金融机构通过分析历史上发生过的不利事件,或由专家根据经验假设产生,比如房价下跌、经济衰退等。

(3)选择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压力测试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敏感性分析,即单一因素分析。此方法假定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比如利率、汇率、房价等发生不同幅度的变动时,分析银行的盈利情况、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情况,来揭露银行风险暴露程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二是情景分析,即多因素分析,假设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不利事件比如资产价格下跌、GDP下降以及金融危机发生时,分析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的能力。

(4)确定风险因子。风险因子是指会对资产组合的未来收益产生影响的变量。具体到我国银行业,影响其收益的风险因子常见的有违约概率(Probability Default,PD)、违约损失率fLOSS Given De-fault,LGD)及违约风险暴露(Exposure At Default,EAD)。

(5)选择假设条件。即设定某压力情景的冲击幅度。

(6)依照新的压力情景重新判断银行的损失大小、赢利能力变化。首先需要确定情景参数(GDP、利率上升、失业率上升、房价下跌、股指下跌等)和风险因子(PD、LGD、EAD等)之间的联系,然后确定风险因子对资产组合价值损失等的影响关系。具体就是EL=PD×LGD×EAD,其中EL(Expected Loss)为预期的损失。

(7)分析压力测试结果以衡量银行的稳健性和安全性。即判断银行的准备金能否覆盖在特定压力情景冲击下银行的预期损失,如果不能,再判断银行的资本金能否覆盖该损失。

(三)利用银行压力测试检测房价下跌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影响

本文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一级分行为例,分析当房价下跌时该行面临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对这两类指标进行压力测试。

依据上述的银行压力测试的步骤,设定相关的参数并确定相关的数据:

1.确定测算数据以2010年3月31日该分行人民币贷款数据为基准。

2.设计压力情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利率由央行制定,短期内不易变动,同时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和借款者特征短期内也保持稳定,因此本文仅选取宏观经济变量中的房价进行压力测试。

3.选择敏感性分析的方法研究房价变动对该行房地产贷款的影响作为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

4.确定LGD、EAD、PD等风险因子的取值。按照BASELⅡ的有关要求,房地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LGD统一取50%,房地产开发贷款LGD统一取45%,EAD取贷款余额作为近似,PD的取值计算方法如下:

对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主要根据压力情景假设前提,观测LTV(贷款房价比率)和DIR(月供工资比率)的变化,建立不良贷款余额与PD(违约概率)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专家判断法进行压力分析。

以2009年3月底贷款客户为基础,计算出当时每笔贷款的LTV和DIR,得到贷款分布情况,见表3。

其中对于LTV,利用如下公式:当前房价=200X年x月房产评估价×(当前房价指数/200X年x月房价指数)。

对于每笔贷款,检查其一年内还款情况(2009年4月到2010年3月)。出现逾期90天或以上的状态为1;否则为O。可得出如下的PD账户分布,见表4。

将表4除以表3,即可得出每一个LTV/DIR的组合相对应的PD概率,见表5。

5.选择假设条件。我国银行压力测试是在三种假设情景下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质量的迁徙情况进行检测。具体分为,轻度压力环境,即房价下跌10%;中度压力环境,即房价下跌20%;重度压力环境,房价下跌三成。

6.依照新的压力情景判断银行的预期损失。在房价下跌10%、20%、30%的情况下,计算PD的值,然后利用EL=PD×LGD×EAD,计算银行预期面临的损失。

7.分析压力测试结果以衡量银行的稳健性和安全性。该支行的房地产贷款损失准备金为9.6370亿元。

(四)压力测试结果

该分行到2010年3月31日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44.8341亿元。通过计算,压力测试结果见表6。

测算结果表明,在轻度和中度的测试环境下,房价的变动对该行个人住房贷款的质量影响不大,即使到了严重压力条件下,该行信贷质量也并未超过警戒水平。

(五)结论

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篇(7)

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系统设想 刘春红,王铭耀

强化外资银行监管的构想 王翠婷

股票回购中的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 龚佳

二板市场信息披露的思考 聂叶

我国国债发行方式简析 黄雯,王俭保

中国私募基金及其对香港基金管理业的启示 黄欣

会计核算管理"四集中"--人行泉州市中支会计核算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调查 何逞锋,高丽阳,杨志山

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认识及思考 陈沐

增强支农再贷款使用效益的再认识 江生尧,高庆,王兰芳

地方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李国庆

高风险农村信用社化解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人行福建省顺昌县支行课题组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政策规范与现实思考 林章毅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须慎对三大问题 张晓斌

WTO规则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开放 王苏凌

化解高风险过程中若干法律问题 顾振华

金融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可行举措 袁亦华,杨奕,黄剑锋,龚伯新

粮食购销市场化对山区县域粮食生产流通的影响 苏亦林,铙小兵

当前商业银行县级支行信贷权限改革建议 张如兴

1897年上海贴票风潮述略 史立丽

2001年11月上海金融动态 吕佶炜

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李杨,杨思群

政策性银行的异化 秦勉

金融控股公司集团发展的地域差异特征 孙健,俞自由,张志柏

粮食购销市场化背景下农发行向何处去? 刘琼瑜,顾红

中美利率结构变动机制与国债利率调控效果的差异比较 胡海鸥

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效果的比较研究 刘燕,庄起善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制度透析 马立新

建立现代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现实思考 钱辉

中国银行业的开放:现状、前景及应对之策 管文昕

对外资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看法 殷兴山

中国股票市场做空机制初探 贺显南

从监管者角度看我国私募基金的市场定位与风险承担 郑敏

2001年9月人民币外汇牌价表(中间价)

对我国在境内外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比较研究 欧阳令南

日本信用补完制度的历史和现状 田野

温州市房地产业发展和银行信贷支持情况的调查 钱敏,章俏慧,陈明衡

嘉兴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剖析 中国人民银行嘉兴市中心支行调查组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2001年9月人民币外汇行情

浅论信用卡市场的营销策略 邓丽梅,沈蕾

国有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现状与对策探讨 刘闻湘

论不良资产转移定价方法之选择 吴彩容

改进金融监管处罚措施的若干建议 陈清辉

保险受益权与我国《保险法》的完善 陈书高

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 罗亚芬,刘雪君

防范企业借转制逃废银行债务 邱佛发,何国钦

开展农户联保贷款的必要性及实施建议 吴慧来

2001年9月上海金融动态 吕佶炜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和加强金融监管工作

上海票据市场改革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课题组

试行"创业天使"攻克创业初期融资瓶颈 刘子馨

对政府投资公司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肖兴涛

金融功能整合对保险业的深层次影响研究 许拯声,吴圣佳

从世界排名看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奚君羊,刘卫江

论我国金融租赁业的激励与监管 陈萍

完善外商利润再投资的外汇管理 郑惠淮,郑宇

对基层央行实施"零距离"监管的认识 中国人民银行湖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国有股减持的重新审视 杨咸月,欧阳令南

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与投资咨询业务关系的再认识 单惟婷

析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对策 于建刚

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困难与应对 张步湘

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农户信贷问题的调查研究 吉明,钱敏,陈明衡

农信社支持农村中小企业的两难选择 李健,唐少景,朱雨农

江阴市农村商业银行运营情况探析 陈执和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金融思考 葛敦禄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2002年11月人民币外汇行情

商业银行房地产住房信贷风险及其防范 臧国华,徐晗笑

浅析人民银行系统养老保险统筹制度 谢龄

网络环境下银行会计发展探讨 顾晓敏

中外小额贷款的比较分析 孟建华

会计集中事后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何逞锋,高丽阳,梁培金

人民银行会计联行业务的风险防范 林启梅

2002年11月人民币外汇牌价表(中间价)

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入世之策 江腾

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篇(8)

一、基层央行对外统计数据采集与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采集统计数据困难,数据质量不高

1.采集数据困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银行部分统计数据采集部门与调查企业没有任何服务职能和约束力,调查企业参与调查的积极性不高,配合程度下降,数据采集困难。如基层央行的调查统计部门与货币信贷部门和企业没有业务往来,这2个部门的统计员向企业单方面采集数据时,如果对方不愿意配合,统计员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要求对方协助工作,数据采集工作很被动。另一方面,采集数据包含企业产值、利润、成本、借贷、汇率等核心经营数据,涉及商业秘密,企业不愿意透露。甚至有的企业明确规定,凡是对外材料涉及经营数据的,一律需经总经理审阅签字。企业调查员对外发出调查表需要经过层层审核,直接影响了数据采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数据真实性、完整性难以保障。国家统计部门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向被调查对象采取数据,并依法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央行对外采集统计数据属于部门统计调查项目,被调查单位没有法定义务向基层央行提供经营数据,即使提供了数据,其真实性、完整性也难以保证。

3.调查样本数量较少,代表性不强,增扩或调整调查样本困难。企业景气调查24个样本单位、物价调查13个样本单位、汇率波动承受力监测4个样本单位与某市约4.9个工商企业相比,样本比例偏低,代表性不强。为提高样本代表性,就必须增加或调整样本。但增加或调整样本的工作难度大,主要原因是基层央行与企业没有任何行政或经济的约束力,人行调查部门只有依靠企业的开户银行,通过开户银行出面协调,企业才会勉强答应成为调查对象。

4.各类调查样本重复现象较普遍。5个由基层央行业务部门直接实施的统计项目涉及44个样本,其中有8个样本重复。有2个企业需要向基层央行3个部门提供4个项目数据,有2个企业需要向基层央行2个部门提供2个项目数据。由于不同时间、不同部门、不同调查员向企业采集相同或不同的数据,重复的调查,使监测企业调查员意见较大,直接影响其配合采集数据的积极性,甚至出现拒绝配合采集数据的现象。

5.采集数据的部门较多,项目较杂。目前,基层央行主要有3个部门6个项目向外采集统计数据。其中,除民间借贷利率监测委托国家统计局某调查队调查外,其它5个项目分别由调查统计、货币信贷和外汇管理3个部门直接实施。

6.采集数据报酬不一致。基层央行6个对外采集数据项目中有4个是付费项目,分别是:调查统计部门的企业景气调查、企业商品价格调查;货币信贷管理部门的民间借贷利率监测;外汇管理部门的出口换汇成本监测。而其它2个项目则是无偿的。

(二)对外采集统计数据运用效果欠佳,分析质量不高

目前,通过对对外采集数据的整理、分析,基层央行形成的材料分别为:进出口企业家问卷、工业景气企业家问卷、企业商品价格等3个调查分析报告,以及企业对汇率波动的承受力、利率、重点进出口企业等3个监测报告。由于对外统计调查样本小,代表性差,数据准确性有限的现状,基层央行调查员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每月每季需要频繁撰写调查分析报告,但缺乏数据和材料,另一方面,时间紧,任务重,专业分析能力欠缺,导致现有的调查报告质量普遍不高。

为提高经济调查分析报告质量,减轻基层央行调查员的工作量,充分发挥各市中支为全省分析报告提供素材的作用,提高全省分析报告的广度和深度,从2008年起,一些省会中支采取了“减量提质”的措施。各市中支报送制度性分析除工业企业景气调查月度指标变动说明外,其它各项调查分析材料只需按照指定安排,在相应的月份上报即可,其它月份只需按时上服数据。该措施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检查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反映在:一是调查员数据审核不严、分析不透。二是个别基层央行统计调查人员配备不足、设备更新不及时、经费没有足额落实。

(三)部分对外经济监测项目与国家统计部门调查项目重复,项目质量存在一定差距。在上述6个对外采集数据的项目中,我们将某中支实施的企业景气调查和企业商品价格调查与国家统计局某调查队实施的企业景气状况调查和工业品品出厂价格调查进行了综合比较,从中发现比较大的差距:

1.调查项目与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重复。基层央行实施的企业景气调查和企业商品价格调查,属于部门统计调查项目,与国家统计调查项目??企业景气状况调查和工业品品出厂价格调复。

2.调查样本重复。某市中支企业景气调查样本24户工业企业中有12户与国家统计局某调查队企业景气状况调查样本相同,样本重复率达50%;企业商品价格调查样本13户企业中有7户企业与国家统计局某调查队工业品出厂价格调查样本相同,样本重复率达54%。

3.调查样本量偏小,调查样本的代表性不足,导致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失真。某市中支企业景气调查样本24户工业企业与国家统计局某调查队2009年企业景气状况调查样本50户企业相比,仅占48%;物价调查对象13户企业的35种产品与国家统计局某调查队2009年工业品出厂价格调查样本76户企业相比,仅占17%。

4.收集数据困难。人民银行统计部门与调查企业没有任何服务职能和约束力,监测企业参与调查的积极性不高,增加了经济调查工作的难度和经济调查员的工作量,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国家统计部门能依法确保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5.收集数据成本高。依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关于人民银行制度性经济调查费用调整的通知》(银调发[2008]6号),按照月度企业财务调查费用标准每月每个调查企业200元,企业商品价格调查费用标准每月每个调查企业200元计算,为完成上述2项制度性经济调查任务,人行某市中支直接支付给调查对象的费用为88800元/年。相比之下,如果能利用国家统计部门已有的渠道,委托其开展有偿调查(虽然其中也存在一些困难,但终究可以通过协调沟通得到解决),资金利用效率则高得多。例如,人行某市中支委托国家统计部门开展的民间借贷利率监测,调查样本为10户企业和100户农户,每年委托费用达12000元。

6.数据利用率低。因是部门统计调查项目,通过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只限于人民银行系统内使用,不得对外公布,利用范围和利用率偏低。

二、改进基层央行对外统计数据采集与运用工作的建议

(一)调整对外统计调查项目,变劣势为优势,减少对外统计调查项目,增加并完善金融统计调查项目,强化基层央行金融统计调查和分析工作。

1.建议取消企业景气调查和企业商品价格调查或调整统计口径。主要理由有二条。一是调查项目与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分数据重复。央行实施的上述2个统计调查属于部门统计调查项目,与国家统计调查项目??企业景气状况调查和工业品品出厂价格调复,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相关规定。二是从项目质量来看,基层央行实施的上述2个经济调查项目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调查数据质量可能低于国家统计部门。

2.建议加强与国家统计部门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从该部门获取企业景气和企业商品价格数据和分析资料。主要理由也有三条。一是有法律支持。新的统计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银行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统计资料的保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统计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基层央行与地方国家统计机构一直有业务联系,例如民间借贷利率监测就是委托其进行调查。现在与其洽谈共享企业景气调查和企业商品价格调查数据和分析材料事宜,也应是水到渠成。三是地方统计机构愿意增加委托项目,扩大统计信息的利用效率。

3.建议弘扬中央银行在金融系统开展统计调查工作的优势,扩大基层央行金融统计调查项目数量和样本规模,切实抓好微观金融分析和预测工作。目前,可考虑从2 个调查项目入手。

(1)普及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制度从1993年实施以来,为人民银行及时了解我国居民的投资、储蓄和消费意向,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大量参考信息。但该调查制度的调查范围不广,目前人民银行总行仅要求50个城市开展此项调查,其中江西省有宜春和吉安2个城市被纳入调查范围。基层央行需要通过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居民的投资、储蓄和消费意向,从而做好辖区内微观金融分析和预测工作。建议在人民银行地市中支推广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2)增加银行家问卷调查样本数量,切实提高问卷调查质量。目前,某市银行家问卷调查样本为5位银行家,即辖内农业发展银行和4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行长。截止2009得6月底,上述5 家机构人民币存款和贷款余额占同期某市各项存款和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68%、76%。尚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3家银行金融机构未纳入银行家问卷调查范围。其中,某市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占同期某市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的17%、19%。农村信用社是某市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农村信用社纳入银行家问卷调查样本。在增加调查样本的同时,还应提高调查的质量。

(二)整合对外统计调查资源,变多个职能部门向外调查为一个单位向外调查,巩固基层央行对外统计数据采集与运用工作基础。

建议将对外统计数据采集的工作均划归一个职能部门进行操作,实行“事权和物权”统一,一个窗口对外。这样做有几大好处:一是强化调查分析力量。3个涉及对外调查的部门的6名工作人员,可进行统一分工,强化“AB”角工作制,提高数据采集和运用效率。二是集中物力和财力。现存的4个付费调查项目可以实现财务统一,集中对外支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6个对外调查项目的办公设备可统一调配,集中使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三是对外采集统计数据由3个部门操作变为1个部门操作,该部门能够更好地代表基层央行开展对外统计数据采集工作,避免调查统计部门和货币信贷部门因与企业没有业务往来而采集数据困难的现象。四是便于调整调查样本,有效避免调查样本重复,提高样本普及率。五是减少企业负担,避免因不同时间、不同部门、不同调查员向企业采集数据从而导致企业财务人员抵触的现象。

(三)设计对外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变多份统计报表为一份统计报表,增强基层央行对外统计数据采集与运用工作的实效性。

按照“企业一套表”的思路规范统计报表,将基层央行调查统计、货币信贷、外汇管理等3个职能部门的对外常规性统计报表合并为一份统计报表。按照从实际出发,精简适用的原则设计统计报表指标体系,该体系应注意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指标体系衔接,相互使用,避免重复。同时,加强报表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报表质量。在坚持有偿采集统计数据原则的同时,应采取奖优罚劣的措施,督促企业调查员按时按质报送报表。

(四)改变对外统计调查方式,变单方面向经济监测企业索取数据为双向互惠互利的新型银企合作关系,构建良好的对外统计数据采集渠道。

在为监测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一是搭建服务平台,为企业融资牵线搭挢。二是整合内部资源,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可充分挖掘人民银行的内部资源,从征信管理和外汇管理等方面为监测企业提供情报优质服务。三是举办专题讲座,为企业增强避险能力。四是反馈专业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可向监测企业提供人民银行的内部调研成果,反馈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收集和整理相关区域、行业的动态信息,帮助企业及时掌握本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的发民动态,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支持企业加快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应用统计》贾怀勤 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年

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篇(9)

一、前言

2008年至今,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并且危机迅速由房地产市场扩散到金融市场,进而又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日益突显。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与信贷风险,作为我国金融业最重要的主体,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策略,平稳渡过金融危机已成为维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寻找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管理风险提供建议。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中面临的风险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降,实体经济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海外市场需求的减弱,使得中国经济亦面临诸多困难,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我国的实体经济遭受了重大的冲击,导致我国众多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国民收入降低。银行业作为与宏观经济联系最紧密的行业,经历金融动荡和实体经济下滑的双重考验,金融危机造成其商业银行的贷款、还款等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风险有:

(一)房地产信贷风险

在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链上,商业银行基本全程参与了房地产项目的完成。一方面,商业银行为房地产项目开发商、建筑企业提供贷款资金以确保房地产项目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又给购房者提供按揭贷款,用于购买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商品房。通过住房消费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企业贷款以及土地储备贷款等,商业银行实际上承受了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一旦房地产市场衰退,首先受到冲击的将是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而银行将是最终损失的承担者。美国的次贷危机便是“两房”造成的房地产贷款信用危机所导致的。因此,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存在要求商业银行需加强这方面的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

(二)粗放式信贷管理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使用的信贷客户评级和分类方法,在总体结构、等级结构、评级程序等方面都比较粗放。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的稳定,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将长久繁荣的假象,导致银行不仅在放贷的方式上是粗放的,而且在对信贷管理的方式上也过于粗放。另外由于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银行监管系统不严密、信贷管理技术手段有限等众多原因致使银行在信贷管理上的形式、手段过于粗放。众多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甚至只是为了达到业绩,而没有科学、长久、有效的管理机制。这种粗放的信贷管理方式,在经济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并不会显示其危害,但在金融危机袭来时,很可能是商业银行踏上不归路的罪恶元凶。

(三)企业信用风险

次贷危机对大型企业的影响尚且不足为虑,但其对出口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的影响却有可能是致命的。在出口方面,由于全球经济的低迷,我国出口需求下降,出口企业关闭现象增多,资产负债严重导致债务无法偿还,给银行带来坏账风险。再者,由于某些地区(如江浙一带)民营企业家利用民间借贷补充流动资金的风俗盛行,一旦经济不景气、出口下降导致某个链条断裂,可能就会影响一大批的企业,这往往也导致了商业银行贷款的大量违约。而中小企业由于受到经济增速回落以及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影响,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现象十分突出,再加上受人民币升值等原因影响,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历来不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重点,而是其他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或是外资银行,所以中小企业的萎靡不振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四)内部信贷控制风险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普遍问题。近年发生的数起信贷不良案件都涉及银行信贷制度的不健全、执行得不到位等问题,充分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存在较大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风险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制度“救火式”的较多、缺乏前瞻性,制度总体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强调控制成本,将获利作为弱化或者逾越内部控制的理由;领导审批,缺乏完善的控制点和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的文字性内容较多,缺乏清晰的流程图;缺乏保证措施,很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既没有监督也没有奖惩措施等等一系列问题。内部控制的脱位使得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变大,无法为商业银行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这就要求信贷风险管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建立规范市场环境

要使银行业健康发展,法律是保障。只有完善法律制度,才能使监管有法可依,对违法操作才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高层监管机构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法,严打违法金融操作,规范金融市场。另外,监管机构还应当适当地、适度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制度改革提供良好法制及市场环境。

(二)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评估体制

要完善风险管理体制首先就是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首先,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体系应全面,涵盖所有的风险类型和所有的业务领域,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日常运营中最关注的风险,但同时也要加强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既要评估内部业务的风险,也要开展外部业务的风险评估;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应该是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的有机结合,不要放松任何阶段的警惕。另外,风险评估应尽量避免主观判断的成分,逐步引入定量分析以及线性分析的技术手段。最后,我国商业银行还应以正确的姿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评估机制和方法技术,并按照世界金融业界风险管理的要求,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建立风险评估模型以及科学的内部评估方法,同时还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商业银行风险数据库,为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作为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绝大多数的操作风险都与内部控制不健全有关联。内部控制的建设是银行的一个重要系统建设,需要加强各部门职责的分配,既能各司其职又能互相配合。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完善、适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根据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提出的内部控制五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察,来设计完整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操作性强、具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建立可行的监督执行制度和科学的奖惩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要加强对基层分支机构负责人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住操作风险,将粗放型的信贷风险管理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风险管理方式。

(四)加强监控房地产市场风险

房地产风险作为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最大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的监视。房地产行业也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其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大量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同时银行业承担着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巨大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要严密监视房地产行业的动态,及时调整对房地产行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信用评级以及信贷量。同时加强对已经发放贷款的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监控,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现金流状况,及时发现风险以及潜在风险。

(五)加强对贷款企业的信用审查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应充分注意贷款企业的财物能力以及经营能力。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贷款企业的信用审查,尽量把操作风险降至最低,努力规避各种人为风险。其次,为适应新的监管趋势,商业银行应逐步构建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商业银行应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分析客户行为、客户信用、客户风险、客户资产负债状况、客户盈利状况等,并基于分析结果构建授信客户的全景图,客观评价客户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进而建立起大数据时代下的商业银行内部客户信用评级体系。该体系可以准确对企业风险进行预测,并及时发出报警信息。再者,应该加强对贷款企业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的分析,加强企业违约、破产的预测和预报工作,尽量使商业银行减少损失。最后,我国商业银行还可以运用资产组合,综合考虑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未来发展趋势等多方因素,降低和分散风险。

四、总结

金融危机的浪潮尚未完全退去,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和影响也是极其深远,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出合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日益暴露的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如何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的角度入手,分析其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马佳杰.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商贸.2014.02.21.

[2]杨佳.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J].时代金融.2013.11.30.

[3]何振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14.02.28.

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篇(10)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强风险的识别与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商业银行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高负债性和高外部性的特点,这就使其不仅追逐收益性,也必须关注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转型与发展”的双重使命,这必然使信贷风险不断积累。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信贷风险管理已不再是对风险的规避和对冲的博弈术,而是一种保值增值的差别化技能。虽然我国金融市场由于实行相对开放和汇率管制等措施,形成了“天然防火墙”,使国内各商业银行到目前为止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作为开放的组织系统,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将其转化为产品或服务,输出给环境,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反作用,所以未来国内商业银行的效益及可能的损失情况,在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由于目前的金融危机如何演变,还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本文试图重新审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在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

(一)信贷投放的行业较集中。近年来,房地产业、制造业、通讯业及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银行的贷款资金也随产业的火爆集中到这些行业上来。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房贷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到5年,而我国房地产行业个人信贷业务是最近4年才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已进入房贷风险初步显现的时期。同时,商业银行前几年发放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可能由于房地产的滞销,使巨额房地产开发贷款面临危机。

(二)缺乏不同等级的违约概率估计和违约损失估计。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信贷客户评级办法在总体结构、等级结构、评级程序、信息收集等方面都比较粗,所用的信用等级划分也较粗(一些银行将客户信用分为四级,即aaa、aa、a、bbb,而巴塞尔协议要求至少为八级,在每一级别存在略升和略降的情况,如出现aa+、aa-)。这种粗放式的信贷管理方式,在宏观经济环境好的情况时并未显露,但在目前金融危机环境下,很可能使商业银行踏上未知的“地雷”,使信贷资产遭受损失。

(三)抵(质)押物的评估价值相对较高且缺乏更新机制。商业银行发放的大量贷款中,有部分贷款是抵(质)押贷款,其中有很多抵(质)押物的价值评估是在我国经济上行时进行的,那时的宏观经济背景还比较乐观,现在经济处于下行中,银行的抵(质)押物的价值已大幅缩水。如,2007年上半年我国股票市场异常火爆,很多银行以股票为质押物发放了大量贷款,随着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撤离、大小非的纷纷解禁,股票价格回落,并且可能会长时间低迷,这无疑给商业银行的抵(质)押贷款带来巨大风险。而且,商业银行对在建工程、未办理产权证件房屋作抵押的抵押物跟踪管理薄弱,没有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甚至会出现抵押的在建工程已经完工,还没有办理好后续抵押登记手续,使银行的抵押权“悬空”。

(四)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及方法不完善。这表现为:信贷风险管理条块分割,信贷风险管理框架不完善,难以从总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在制度上没有把信贷风险的计量、分析规定为日常性工作。如,缺乏独立的风险报告程序,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贷风险状况。对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管理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详尽完整的企业信息数据库,缺乏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

(五)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控制不健全。商业银行内控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骗贷案件及信贷的操作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充分暴露了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如,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零散等。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建设职责没有明确归属,内部控制还没有形成体系化、标准化。这就要求信贷风险管控水平在经济的下行通道中进一步提高。

二、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而且还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对内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如银行由于内部的信息传导不及时、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操作失误、贷款抵(质)押物价值没有及时更新等,可通过加强控制程序和业务检查力度来实现。同时,由借款人履约风险、借款人可能出现的经营失败及行业性风险等外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则需要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具有完善的内控措施、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检查等措施来防范。

(一)建立更为谨慎的信贷风险文化。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当前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提高资产安全为现阶段的第一要务,兼顾流动性和效益性。应深入研究风险规律,科学识别风险,及时总结,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不能简单采用“依赖经验、简单比较、同业跟随”等方法模糊评审。同时,要严格控制房地产业的“两高一资”、纺织业的“两头在外企业”授信风险。对贸易融资业务要把握好客户风险和产品风险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迷信产品对授信风险的控制作用而忽视对客户风险的管理,要严格控制出口押汇、船舶预付款保函、行授信的国家信用、商业信用、金融信用的风险。适度提高本轮经济周期下行冲击较大行业和区域内企业的授信准入标准,适度提高中小企业的授信准入标准。严格信贷审批标准,收缩和严格控制授信额度,一般情况下不给予新增授信,对管理良好、发展前景较佳的企业,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继续支持。

(二)加快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步伐。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做好如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成立由管理层直接推动的内控机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是由管理层发起越易取得成功,建议成立由行领导直接推动的建设机构并争取整个管理层的支持。这样既明确了目标,又在建设过程中加强整体意识,方便与各个层面沟通,并可获得员工的支持。二是强调信贷部门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强化各部门职责,使其互相配合,提高内控体系的效率。同时由内部审计等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反馈,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使其长期处于有效状态。商业银行只有完善信贷内部控制,才会在信贷业务流程的每一环节控制风险。

上一篇: 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 下一篇: 劳动教育的收获和启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