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专业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1 17:19:42

交通工程专业前景

交通工程专业前景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60-03

一、概述

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行业,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急速发展的带动下,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相关的支持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一定会对高端物流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据相关文献[1],我国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在增长。总的来说,物流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流管理人才,一类是物流工程人才。目前前者的数量相对较多,培养模式较为完善,而后者以某些专业为特色的物流工程人才较为匮乏,培养模式也不成体系。主要是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是一个复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需要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物流工程方面的规划、建设、管理、信息、技术等多系统进行了研究。因此,物流工程不同于物流管理,应是一个具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的交叉性复杂学科。

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物流工程高端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以此专业为背景,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质进行探讨,提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色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4)中,将物流本科专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归属于管理学内的工商管理(代码1102)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是归属于工学内的交通运输(代码0812)中的物流工程专业。本文研究的则是后一种情况。物流工程专业大都是依据各高校的某些较强的工科专业延伸而设立的,各自的物流工程专业都体现了背景专业的特色。如以机械专业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工具、设施设备等;以计算机、控制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信息、货物跟踪等;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综合运输体系、货物运输组织等。因此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大都设立在不同的专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也将与特长专业相结合,制定出适合背景专业优势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T”型人才特征。物流工程具有复杂交叉学科的特性,集聚了多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管理、信息等学科及相应的背景工程学科,是这些学科的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其特征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交融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工程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性T字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不同的是,在掌握基本的物流基础知识和现代物流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工程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每个学生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或者系统规划能力,以满足物流行业针对性的人才需求。

针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背景的物流工程人才,在掌握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仅必须具备工程学科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备专业特色能力,如解决物流系统中与货运相关的交通问题的能力。

2.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目前的物流行业高等人才大都从事的是和企业物流相关的工作,企业物流注重的是对企业生产、运输流程的规划和调整,最终达到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物流系统的发展,为了满足行业对于社会物流相关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转变思维,在掌握企业物流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社会物流的思维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扩展视野,以全社会为研究范畴,研究社会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规律;研究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流通的渠道是否通畅;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来保证物流的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等。

社会物流系统研究主体将是全社会,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如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问题、物流节点布局问题、物流搬运设施设备等问题、物流行业标准问题、物流政策法规问题等。物流工程专业大都研究社会物流系统问题。

3.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针对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提到物流,第一反应就是货物运输,将物流与运输混为一谈。对于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专业,两者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点。

交通运输工程是研究支撑人和物移动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相关的交通运输组织优化、交通信息及智能技术等的学科。人的移动是客运,物的移动是货运,而货运又是物流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物流系统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支撑下的物流工程学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如何发挥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优势去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物流工程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交叉知识非常普遍。加强交通信息、交通控制、交通知识的渗透,可以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物流仿真、货物跟踪、路径优化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以传统水运管理科学的知识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港口物流专业方面的能力;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知识的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物流配送网络和节点规划方面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是培养模式的精髓,如何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专业性人才。所谓创新就是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中的不足,提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是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成果来加以检验,而成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即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创新型的,而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定是通过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及创新性的师资来达成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色。如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师资配备等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特色。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的普适性人才,更应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性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学习经历;掌握从事具体交通运输工程特色的物流工程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物流工程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叉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安全等制约因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物流工程及相关(如交通运输)领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咨询、研究、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性物流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

物流工程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支撑,培养的人才在掌握物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需要熟练掌握社会物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货物运输组织、管理及控制,企业物流的运作、管理控制过程及物流方案设计优化。

经过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培养,其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掌握物流工程及交叉的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运用物流及交通运输技术综合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规划与货运交通等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总之,依托交通运输工程特色专业的物流工程人才应该掌握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1)物流工程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针对物流工程系统中的专业问题,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3)针对物流系统中有关的交通问题,要有系统观点、工程理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4)熟悉国家及政府管理部门关于物流与交通运输发展的法规、政策及规定,掌握现代物流体系及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及前沿。(5)要有自我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取的能力。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好的课程体系能够达成培养目标,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是学生获得许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必须要建立科学系统、富有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中已分析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展开。针对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分析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课程体系应以模块形式加以构建。各模块之间既有内在关联又有内容上的区别;在模块内部使用公共的基础理论知识,避免原有课程设置中的许多基础知识在多门课程中重复,既能节约课时,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几大模块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针对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充分调查现有课程体系成效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业人士意见,对课程体系展开调整优化。初步设想建设以下几大模块:(1)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数学、外语、计算机、人文课程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本知识能力。(2)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及专业可能用到的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如概论、专业基础课程、运筹学、建模方法、数据分析、仿真等。(3)物流工程与货运交通专业模块。主要是围绕物流工程和交通工程中的有关社会物流系统而展开的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如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节点规划设计、货运交通等。(4)物流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物流方面展开的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设备等。(5)教学实践创新模块。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主要通过创新大赛、创新课题、课程设计及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加以完成。(6)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论文及设计主要来检验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发展潜力。

3.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围绕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其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论教学的创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经典理论的同时,引入该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及探索性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2)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堂,也可聘请校外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融合贯通,加强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认识能力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现场调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体验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4)研讨试教学。研讨试教学将围绕某个探索性问题或者实际性工程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研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论坛试教学。组织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及教师学生论坛,也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开设各类学术讲座,充分利用专家、企业家的理论前沿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另外,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如实验室、产学研基地、项目合作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建立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尝试建立本科“导师制”,将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分由若干导师指导,围绕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与理论及实际研究,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提前进入导师的研究领域,参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4.师资力量的配套。师资力量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名师出高徒,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师资应该大力引进,引进学术带头人及青年优秀人才;同时,对现有师资要进行培训、进修,为其提供出国进修和研讨的机会,还可以派青年教师去物流企业挂职学习,更好地了解物流的运作模式,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带回学校,让物流工程专业更贴合社会需求;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特别是物流工程这种立足于应用实践的学科,更应该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或物流企业家来学校讲学,进行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发展的认识。

5.教材资料的更新。教材资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材也需要有专业特色,目前,国内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尚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当务之急,具有相同特色(如交通运输特色)的各高校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组织物流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编写物流工程学科的系列教材。对于国外优秀的物流工程类教材,应加以引进和翻译,尤其是国外物流工程及货运交通相关案例书籍的引进和翻译;对于国内实际物流工程案例加以整理,编写成课程案例集。经典理论、学科前沿及工程案例等教材资料体系对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四、结语

作为实用性、工程性很强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出的创新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商业模式的改变,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校作为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必须要紧紧把握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围绕学科优势,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兆花,燕珍,蔡晓丽.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2013,32(2):258-288.

交通工程专业前景篇(2)

(一)全国综合性大学此类院校

以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代表,这两所学校既是最早开设全国交通工程专业的学校,也是该专业的标杆学校。同济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开设于交通学院下,由于该院校知名度高,学生在交通行业口碑较好,学生就业较好。主干课程包括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项目管理、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客运交通系统、运输经济学等。根据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该类型交通工程主要设置轨道交通工程、道路工程设计与交通设计规划三大方向。

(二)传统公路交通类院校

此类院校基本归属于原交通部,交通专业背景性强,学生毕业后也基本是在原交通部的下属交通单位工作,例如中交公路局等。课程设置包括城市规划原理、测量学、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规划、运输经济学、交通设施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公交运营、交通枢纽设计。

(三)传统铁路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主要是在交通运输(原铁道运输)专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专业背景性不强。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该校交通工程专业按交通工程和城市公共交通两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交通规划、运输布局、高速公路管理与控制、交通运输智能技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目前公交公司对本科类人才的需求主要还是集中在车辆工程方面,对运输管理等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该类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够强。

(四)汽车运输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基本依靠汽车工程,交通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基本属于汽车运输工程方向,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汽车运输调度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运输场站设计、交通调查与分析等。由于目前国内汽车运输业发展缓慢,所以学生就业率普遍不高。

(五)土木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基本归属于土木工程系,专业方向为道路工程方向,建设基本依靠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道路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结构力学、土力学、地质工程、结构设计等。由于目前国内公路与铁路建设发展蓬勃,所以学生就业率较高。

(六)民航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基本归属于民航系,专业方向为机场工程方向,建设基本依靠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场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结构力学、土力学、地质工程、结构设计等。目前国内机场建设发展蓬勃,而且该行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因此学生就业率也较高。

二、西华交通工程专业

西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于1999年申报,2000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截止2014年10月,共计招收14届学生,累计培养500余名学生。西华交通工程专业设于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由上述汽车运输类专业转变而来,专业方向目前包括道路工程和交通规划与设计两个,但是根据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只开设了道路工程方向的教学班。对比上述各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开设课程特点,建议西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开设道路施工和轨道施工两个教学方向。

(一)道路施工方向

四川地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道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道路建设需求在未来还是很大,道路施工方向的交通工程专业在未来的需求量将很大。开设课程建议参考南京工业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主要专业课程如下:结构力学、土质土力学、道路工程制图、道路建筑材料、道路施工、路基路面工程。

(二)轨道施工方向

目前全国地铁与高铁建设方兴未艾,对轨道工程方向需求量巨大,但是在本科专业目录里没有轨道工程专业名称。根据上述分析,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可以开设轨道交通工程方向。开设课程建议参考同济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主要专业课程如下: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项目管理、轨道工程、桥梁隧道工程。

交通工程专业前景篇(3)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目前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院校不是很多,属于相对偏冷门的专业,招生和毕业人数也不多,但是总体就业率基本保持在85%以上,高于全国71%的平均就业率。

一、开设交通工程专业院校分类

由于各高校的学科背景及交通工程专业所划分在的院系不同,所以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课程体系设置及学生就业也不尽相同。依照开设院校的特点,本文将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院校分为以下六类。

全国综合性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

传统公路交通类院校:长安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山东交通学院。

传统铁路类院校: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兰州交通大学。

汽车运输类院校:武汉理工大学,西华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淮阴工学院。

土木类院校: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河南城建学院,长春建筑学院。

民航类院校: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南昌航空大学。

上述六类院校中只列举了部分代表性的学校,并未对所有开设学校进行分类。

二、各类院校培养特点分析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在上述各个高校所处的院校及学校特点的不一样,每个学校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但同类高校之间还是具有共性的,下面分类分析。

(一)全国综合性大学

此类院校以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代表,这两所学校既是最早开设全国交通工程专业的学校,也是该专业的标杆学校。

同济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开设于交通学院下,由于该院校知名度高,学生在交通行业口碑较好,学生就业较好。主干课程包括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项目管理、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客运交通系统、运输经济学等。根据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该类型交通工程主要设置轨道交通工程、道路工程设计与交通设计规划三大方向。

(二)传统公路交通类院校

此类院校基本归属于原交通部,交通专业背景性强,学生毕业后也基本是在原交通部的下属交通单位工作,例如中交公路局等。课程设置包括城市规划原理、测量学、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规划、运输经济学、交通设施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公交运营、交通枢纽设计。

(三)传统铁路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主要是在交通运输(原铁道运输)专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专业背景性不强。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该校交通工程专业按交通工程和城市公共交通两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交通规划、运输布局、高速公路管理与控制、交通运输智能技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目前公交公司对本科类人才的需求主要还是集中在车辆工程方面,对运输管理等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该类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够强。

(四)汽车运输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基本依靠汽车工程,交通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基本属于汽车运输工程方向,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汽车运输调度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运输场站设计、交通调查与分析等。由于目前国内汽车运输业发展缓慢,所以学生就业率普遍不高。

(五)土木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基本归属于土木工程系,专业方向为道路工程方向,建设基本依靠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道路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结构力学、土力学、地质工程、结构设计等。由于目前国内公路与铁路建设发展蓬勃,所以学生就业率较高。

(六)民航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基本归属于民航系,专业方向为机场工程方向,建设基本依靠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场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结构力学、土力学、地质工程、结构设计等。目前国内机场建设发展蓬勃,而且该行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因此学生就业率也较高。

三、西华交通工程专业

西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于1999年申报,2000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截止2014年10月,共计招收14届学生,累计培养500余名学生。

西华交通工程专业设于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由上述汽车运输类专业转变而来,专业方向目前包括道路工程和交通规划与设计两个,但是根据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只开设了道路工程方向的教学班。

对比上述各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开设课程特点,建议西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开设道路施工和轨道施工两个教学方向。

(一)道路施工方向

四川地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道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道路建设需求在未来还是很大,道路施工方向的交通工程专业在未来的需求量将很大。开设课程建议参考南京工业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主要专业课程如下:结构力学、土质土力学、道路工程制图、道路建筑材料、道路施工、路基路面工程。

(二)轨道施工方向

目前全国地铁与高铁建设方兴未艾,对轨道工程方向需求量巨大,但是在本科专业目录里没有轨道工程专业名称。根据上述分析,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可以开设轨道交通工程方向。开设课程建议参考同济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主要专业课程如下: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项目管理、轨道工程、桥梁隧道工程。

四、总结

西华大学作为地方性高校,专业建设应该贴合地方,专业学科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建议西华交通工程专业按道路工程与轨道工程两个方向进行人才培养。交通工程作为一个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实践类知识的教授。因此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能吃 苦等特点。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西华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才能在就业中避开与重点高校和其他高校的竞争,做到特色办专业,特色树品牌。

交通工程专业前景篇(4)

二、绿化景观建设内容

道路两侧各30米范围内绿化树木的栽植,绿化景观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行道树的栽植。沿线山体植树绿化和被破坏山体的支护、修复及绿化覆盖,公园、湿地、游园、植物园和石景、水景等节点景观建设。

三、实施步骤和时间要求

分步实施的原则,旅游快速通道绿化景观建设要严格遵循整体设计。重点抓好方案设计、评审、工程预算、招投标、建设、施工监理等6个环节的工作。力争整个绿化景观建设在年月份以前开工,年月份以前全面完成。

(一)方案设计。要请大院设计。展现三国文化和山水园林特色。道路绿化设计施工图年月日以前完成,所有节点景观工程施工设计必须在年月日前完成,并交付使用。

(二)方案评审。由市建设局、市园林局负责邀请省、咸宁市园林绿化、景观规划、土木工程等系列的专家参与方案评审。

(三)工程预算。要委托有资质的预算单位。报市政府审定。

(四)工程招投标。提高投标入围门槛。严格控制资质租用和挂靠。投标单位的资质必须为园林景观建设二级以上(含二级)资质,并提高投标保证金额度,确保工程全过程由中标单位亲自组织实施。招投标工作必须在年月上中旬按建设内容和标段要求依次进行。

(五)绿化、景观建设用地。旅游快速通道绿化用地由各相关镇、办事处负责。产权共同享有的办法,给予适当补偿;景观建设用地采取征用的办法,地面附属物需拆除的实行评估补偿。

(六)业主单位和施工时间要求。旅游快速通道绿化景观建设由市林业局、市交通局、市建设局3家单位作为业主单位。

市林业局:负责完成快速通道道路两侧各30米范围内的绿化树木栽植和沿线山体植树绿化、湿地建设。

市交通局:负责完成行道树和道路两侧被破坏山体的支护、修复及绿化覆盖工作。行道树的栽植在年月份以前完工。被破坏山体的支护、修复及绿化覆盖在年月份完工。

市建设局:负责完成道路两侧游园、植物园、牌楼、小品、景观附属物、石景、山景、水景等景观节点建设。游园和植物园的建设在年3月份以前完成。5月份以前全面完工。

各业主单位在招投标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督促施工单位组织开工建设。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后。

确保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四、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旅游快速通道绿化景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旅游局、市林业局、市城司、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文体局开发区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3个工作专班:

协调工作专班:负责对旅游快速通道绿化景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进行协调。人员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分管主任和蒲圻办事处、车埠镇、镇、沧湖开发区党委书记组成。

确保施工质量。人员由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技术人员和园林绿化、景观规划、土木工程系列的专家组成。质量监督专班:负责建设施工技术指导和施工监理、监督。

交通工程专业前景篇(5)

GIS既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又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GIS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是对既有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提升。

1GIS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背景

自1999年全国开始招收地理信息系统(GIS)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已有超过16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GIS专业设置基于三种背景:地理背景、测绘背景和计算机背景,不同背景GIS专业都汲取其各自学科的营养精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对山东交通学院2004、2005级GIS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去向:(1)按测绘专业就业,约占30%。(2)考研继续深造,约占25%。(3)从事GIS软硬件销售及技术支持,约占20%。(4)从事GIS开发工作,约占15%。(5)其他行业,约占10%。

就业去向表明,虽然毕业生大都从事与GIS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存在就业率不高,就业层次偏低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2培养方案优化指导思想

2.1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层次。解决此问题还应该依靠GIS的就业渠道,例如GIS软件开发、GIS应用系统设计与建立、GIS应用与维护等。

2.2平衡GIS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化过程中注重平衡GIS与地理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和计算机技术专业之间的关系。

2.3体现交通院校特色。具有交通院校特色的GIS专业人才培养需和铁路建设、公路建设、城市建设等行业相结合,应考虑设置交通工程、道路工程等课程。

2.4紧密结合学科前沿领域。GIS技术发展较快且势头猛劲,教学课程应该融入超前的理念,紧跟技术最前沿,以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方法

3.1课程设置优化。GIS学科的多学科性与交叉性决定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多样性,应该结合本校的特点和学生的服务行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优化后基础课中删除了“环境科学原理和国土规划”;“网页设计”更改成“计算机网络”,为开设WEBGIS打下基础;增加了“地理建模原理”,强调地理模型在GIS中的重要性;“地图数据库”更改成“空间数据库”,强调数据库在GIS中的重要性;嵌入式GIS是一个新的行业增长点,故“把嵌入式GIS”由选修课调整为基础课;“数字城市”也是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故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调整为“数字城市”;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了3D GIS和UML,强调了新技术与GIS的结合与应用。

3.2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优化后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重视GIS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改革与建设,强调在人才培养上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优化后减少了实践环节的数量,由10个调整为7个,但总的时间还是16周;增加了2周嵌入式GIS实习,以配合新增加的专业基础课嵌入式GIS;增加了2周组件式GIS实习,以配合专业基础课组件式GIS;删除了测量实习,只保留数字测图实习;删除了1周综合地理学实习,只保留课堂讲授;将计算机应用基础(VC++)课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GPS实习和Web-GIS课程设计合并成了6周的GIS工程综合实习,突出其系统性、完整性。

4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成果

4.1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调整,更新优化了知识体系和结构,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大增。

4.2学生专业认同感增强。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调整,学生对GIS专业的定位更准确,理解更深刻,学生专业忠诚度大大提高,专业信心大增。

4.3学生素质、能力明显改观。2011届毕业生中只有10%按测绘专业到施工单位就业,20%的学生考研,70%的学生到GIS相关行业就业,其中30%的学生从事GIS开发工作;2012届毕业生中20%的学生考研,其余80%的学生全部到GIS行业就业,就业层次大幅提高。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摸索前进。在明确GIS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加强适应性,突出应用性,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不断地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实习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GIS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交通工程专业前景篇(6)

一、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以“交通”为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它依托于大环境艺术设计,是山东交通学院的特色专业和主打专业,主要应用于交通行业,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前瞻性三个特点。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汽车站、火车站、航运码头和航空港等交通场站,以及道路、桥梁、涵洞等交通建设及其辅助设施和周遍环境的设计与施工中,根据实用功能和审美原则,涵盖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和公共艺术的综合设计艺术。其核心课程有交通场站环境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城乡交通环境综合设计、园林规划与设计。

目前,教育部为了提高高等院校教育质量,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指导方针,鼓励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综合革新,促进对科技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本科专业的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学科性质是什么,如何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保证为受教育者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实施,是当下具有环境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一些国家对设计教育已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例如,近年来,日本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特色十分鲜明,艺术工学化与工程艺术化交叉渗透。在西方国家,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新方法和技术型一体化特征也非常明显。

在这种背景之下,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将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种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努力实现就业“零适应期”,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二、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与“工”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发展的必要性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建筑学、艺术学、园林景观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型是其特征之一。在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实践能力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各个环节都应紧密地围绕这一特征进行,而“艺”与“工”结合就是坚持“艺工结合,以艺为主”的主导思想,依托“整合学校资源、突出办学特色,追踪市场发展趋势、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思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为依据,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原则,采取“纵向压缩、横向拓宽、突出特色、重在实用”的措施,以教学为中心,形成“厚基础、宽专业”课程体系。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对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在“艺”与“工”结合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发挥实践教学连接课堂与市场的功能,建立了课程设计与实际设计、工程项目实训结合的机制,探索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较高市场敏感度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就业“零适应期”的新型交通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达到省内有影响,同行有特色的教育效果。

三、“艺”与“工”结合的教育模式

(一)建立“艺”与“工”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艺”与“工”结合是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办学模式,强调艺术与技术、设计与工程相结合,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科互动合作,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实施“艺”与“工”结合、文科与理科交叉的培养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从办学理念凝练、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构建等各层面着力完善。与纯艺术类专业注重学生艺术自由、感性,偏形象思维不同,山东交通学院的交通环境艺术专业更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主要培养交通环境景观设计所需要的执行标准化操作的设计与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逻辑思维,偏理性且重技能。为此,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交通环境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立实际设计项目实训机制,这样既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分享新兴朝阳产业的发展成果,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突出学校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这将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应。按照山东区域发展、经济建设、产业结构等需求,结合学科背景优势,进一步完善“艺”与“工”结合的办学模式,突出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应用特色,增强人才培养的行业针对性,将服务区域经济作为切入点,培育特色专业。

(二)建立教学体系组合方式一:协作组合

协作组合是在专题训练的教学中,由于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知识背景单一的专业教师无法胜任,因此需要将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课题组合,由此来打破传统的专业教师配置。具体方法是:工科技术教师和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共同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将相关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按课题需要进行穿插,制定组合式授课计划和教案。如在环境综合设计教学模块中,景观设计教师与材料工艺教师合作授课,以专业内容为依据,寻找最佳契合点,通过这种协作关系将与该项目相关的学科内容组合进来,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建立教学体系组合方式二:项目组合

项目组合是将完成该项目策划、设计、制作、后期4个阶段进行整合,在这一个模块中,方案授课教师和工程实施教师等联合教学,为完成该项目将所需的课程进行组合和衔接。实行导师负责制,项目化实践教学。通过此课题教学,将方案设计和工程技术系统地传递给学生,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学习项目制作的流程,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建立教学体系组合方式三:企校组合

交通工程专业前景篇(7)

旅游英语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专业分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外语,是英语在旅游活动中的实际运用。旅游从业人员是与外宾接触的第一线员工,他们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旅游业的发展,甚至我国的对外形象,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熟练的交际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还要掌握牢固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旅游英语课程综合了英语的基本特点和旅游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旅游英语课程的特点

(一)实践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交流的不断增长,外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社会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与沟通的工具,在我国的涉外旅游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涉外旅游中,无论是导游还是饭店管理、服务人员,都需要与外国人接触,他们的工作通常贯穿于游客的整个活动之中,从机场接待到结束送别,都需要旅游人才的服务。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旅游知识,更应具备较强英语应用能力,掌握日常的旅游英语会话,可以与外国游客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因此《旅游英语》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他们能与外国游人熟练交谈,并能提供优良的业务服务。

(二)专业性

旅游英语课程以语言为基础,属于一种职业专用英语。它具备自身的专业词汇、用语及语言结构模式,并涉及到深厚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如旅游资源、旅游规划、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交通等各个部门的知识,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旅游英语》的教学不同于普通的英语教学,它的教学内容包括旅游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讲授、研究和探索旅游专业的发展,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三)综合性

旅游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历史、地理、风俗、文学、宗教、地质、烹饪、建筑等多学科知识。作为旅游专业学生必修课程的旅游英语,它的教学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内容涵盖了国家政策、机场、车站及码头等旅游交通和酒店、旅行社、旅游风景名胜区、旅游购物、旅游康乐等诸多内容,旅游英语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旅游英语》的教学应通过各种方式,把各方面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旅游英语教学内容

(一)扩大英语词汇量

旅游英语教学不同于一般英语课程的教学,它属于一种专门用途教学。一些新兴行业如会展业尤其是一些国际知名的品牌会展,拥有众多的国外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对从业人员英语水平有很高的要求。旅游英语教学旨在对学生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各地方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技能。在涉外旅游中,游览景区中的各个景点的名称以及所涉及的相关背景文化知识都要用英文讲出来,旅游英语专用名词多,词汇量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巩固英语基础知识。

(二)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旅游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其首要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求。不论是从事涉外饭店还是英语导游工作,都需要与游客进行面对面的服务。旅游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旅游知识和英语词汇之后,用英语将我国的名胜古迹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在将来具体的工作中,如导游、酒店接待中,与外族语人进行有效的交际,以达到相互交流和了解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要强,能用外语和外国旅游者沟通交流,因此,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必须突出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强化专业知识

旅游英语课程以语言为基础,属于一种职业专门英语。它综合了英语的基本特点和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它具备自身的专业词汇、用语及语言结构模式。旅游英语的专业知识面覆盖极广,既包括历史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历史、宗教、地理、民族、风土人情、、风物特产、文化艺术、古建园林、旅游景点、历史典故等),又包括与旅行游览相关的旅游常识(交通、货币、通讯、卫生、甚至法律常识、热点话题等),还包括广泛的专业知识(客源市场的地理概况、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民情、风土民俗、思维方式等)等等。旅游英语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旅游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是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一门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贴近专业,掌握一定量的本专业词汇、常用句型,熟悉本专业的文体形式。在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也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四)加强文化底蕴

导游被喻为“文化大使”,而英语导游更是肩负着导游和翻译的双重任务。国外与国内有着巨大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旅游英语的学习者必须具有丰厚、广阔的文化知识做后盾,才能向来自国外的旅游者进行讲解和沟通。旅游英语的学习目的就是让英语导游人员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进行文化传播,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旅游者讲解我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地理、风土民情等等,让外国旅游者在参观游览过程中增长见识,体验文化,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根据旅游英语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从培养复合型旅游英语人才的目的出发,旅游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注重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旅游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旅游英语课程综合了英语的基本特点和旅游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运用性,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变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对于旅游英语这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采用一些先进、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与教师教的需求。

(一)情景教学模式

旅游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创造真实语境是提高学生专门用途英语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情景式课堂是把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情景里,让学生通过听、说、看、和表演,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并让学生在真实情景或模拟情景中锻炼、强化、提高运用语言知识和获得语感的能力。在旅游英语情景式课堂,教师将真实的旅游情景搬进课堂,借助图片、录音、电视、投影等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旅游环境中,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进行模拟解说,分角色扮演旅游团成员和带队导游,对著名旅游景点进行大量口头交际练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在导游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提高。在旅游英语情景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多媒体教学,补充背景知识,注重文化教学,如播放旅游宣传短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官认知。教师在讲解饭店英语、景点英语及旅行社英语的相关内容时,还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深入实际,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效果。

(二)交互教学模式

交际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种教学法体系。英语是国际旅游业的一门语言课程。掌握一定的英语和人际沟通技巧,已经成为旅游行业中基本的工作要求。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必要的,掌握一定的交际技巧是必须的。交际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交际互动教学在整个旅游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交际互动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社会活动中创造性、针对性、灵活性地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景并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大量言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交际互动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突出表现为角色的扮演,在课堂中让学生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进行模拟情景的对话练习,要求学生能把在课堂中学习到的英语用在实际交际的场所(如各大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餐厅、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部门、旅游购物商店等)。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进行英语交际,在英语交际中学习英语,让师生间的交际、学生间的交际始终贯穿在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中。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交通工程专业前景篇(8)

中图分类号: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4-0091-02

1.研究背景

BIM技术在2008年引入我国,到目前已发展近10年,BIM技术在民用建筑行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既有单体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也有区域项目前期规划阶段的引入及相关评价。未来它将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主流技术。

轨道交通工程专业多,接口复杂、系统性强,应用BIM技术意义更大。轨道交通工程应技术接口多,设计反复变更等引起的超大工作量与频发的设计疏漏也亟待改善,需要引入新的技术做到多专业协同、可视化,方便进行更好的沟通、讨论与决策,有效协调专业信息,避免矛盾和冲突,提升设计品质。从2011年开始,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城轨已陆续要求利用BIM技术进行管线三维综合,部分城轨项目直接尝试采用BIM技术进行施工设计与生产组织管理。

2.BlM应用软件

BIM应用软件可大致分为BIM工具软件与BIM平台软件两大类,支持搭建信息化模型并利用信息进行成本估计、碰撞检查、能源分析并输出成果等软件均属于工具软件,例如:Autodesk公司的Revit软件。BIM平台软件提供信息模型数据存放平台,并附带其他工具功能,提供接口条件,有分享和互动的功能。对于多种平台的管理与协调,可实现数据管理拓展。

简言之,BIM软件的功能就是创建模型与信息并对其进行管理与应用。在设计这个分项中,BIM软件主要指BIM工具软件。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如图l所示。

3.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及BlM技术应用

BIM技术应用研究涵盖范围:车站、区间、车辆基地、停车场、控制中心。

BIM技术应用研究涵盖阶段:设计阶段(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车站风、水、电及系统专业施工图设计,装修设计),施工阶段,试运营阶段。

BIM技术应用研究涵盖专业:建筑、结构、通风与空调系统、给排水及消防、动力照明、人防、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综合监控、气体灭火、活在自动报警、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门禁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电、扶梯、站台门系统、轨道、接触网。

轨道交通工程的切入点无可争议――车站管线综合,依托BIM模型,在设计过程中各专业对三维管线进行碰撞检查,并标记管线间及管线与土建构件间的碰撞位置,对管线路径和标高逐一进行梳理和调整,直至零碰撞为止。如此解决了设计图纸中存在的差错漏碰,避免了传统二维设计中不同专业之间信息传递的缺失,提高了设计质量,也减少了后期的设计变更及施工返工。

可研阶段根据模型的搭建,通过对周边环境进行模拟(如地形、地貌,建筑物、道路、沟渠、桥梁等),采用多方案比较,整体优化并确定方案。

初步设计阶段BIM的三维虚拟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周边环境进行模拟(如地形、地貌,建筑物、道路、沟渠、桥梁等),采用多方案细化比较,对车站主体和附属等推敲和优化,甚至可结合周边地块的具体功能,分析轨道交通与城市界面的结合问题。

在轨道交通管线迁改和施工断交中引入BIM技术,可以根据站或区间管线迁改及交通疏解具体方案,在软件中创立BIM虚拟模型,对城市道路管线迁改和交通进行疏解时,对方案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进行检验,辅助建设单位、管线、交通及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优化方案,并为后期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施工图设计阶段基于BIM模型,精细化设计,整个过程中多专业参与,各自的本专业权限范围内对模型进行细化设计和检查,完善错漏碰缺,管线实现真正的零碰撞。后期可通过添加材质信息,光源信息及颜色信息等,对BIM模型进行润色处理,模拟实际场景效果,通过云渲染技术最终生成效果图场景,也能实现实时场景漫游。

交通工程专业前景篇(9)

关键词:

西部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在国家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背景下,环境设计作为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一起构成国家设计人才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许多高校开办的热门专业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西部工科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经过近20年的逐步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从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备情况来看,西部大多数工科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西部工科院校环境设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调查发现,西部大多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标准化和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满足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西部工科院校作为我国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其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不仅关系到西部工科院校能否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构建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更关系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与专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西部工科院校多层次、多样性的教育格局形成,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力的提升。

一、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专业设置

当前,我国西部许多工科类高校都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相比国内其他类型的高校而言,西部工科类院校的环境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学校本身具备的条件和特色不同,人才教育模式也各有千秋。主要有以下4类院校设置该专业:第一类是建筑类院校(如建筑老八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原华南工学院)、重庆大学(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以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为依托,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学生建筑理论知识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理解能力强,尺度感好[1];第二类是美术师范类院校,专业开办较早,多承袭工艺美术模式,以造型艺术为主干课程,更多强调审美价值、造型的美观和欣赏性,缺乏理性的系统设计思想和生态规划理念;第三类是农林类院校,依托园林、园艺专业,以园林植物、植物造景、景观生态等占有优势[2];第四类是工科类综合院校,多依托自己学校特点和优势,但由于起步较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也是良莠不齐,培养方向也侧重不一,有些院校仅涉及室内设计方向,而对室外景观不做要求[3]。因此,西部工科院校作为第四类中的典型代表,虽然在量上增长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由于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劣势等因素,呈现投入不足、知识更新慢等现象,从而在质上暂时还没有形成自身发展的特色,没有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系统,致使庞大的环境设计教育规模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同程度脱节。

(二)培养方案

从客观上分析,西部大部分工科院校所制定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有2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人才培养目标过高,教学内容滞后。在教学内容上,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缺少对当前设计发展的最新状况进行揭示和更新,生搬硬套,使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案例过于陈旧,与实践脱节,理论缺少应有的广度与深度。最终造成两方面后果:一是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不重视;二是过于偏重实际,急功近利,导致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方案往往只能停留在低等级的摹仿阶段。在教学模式上,部分西部工科院校依然承袭工艺美术设计旧的模式,存在重表现、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的特点,课堂传授环节大于实践环节,致使一些实践环节的课程大多流于形式。还有一些院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虚拟命题的方式给学生进行设计,不考虑实际环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并没有得到真正锻炼;即使一些课程采用了理论讲授与案例结合的方式,但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4]。这样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只能是停留在国内外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和重构,重复低层次模仿和再创作,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第二,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太空,特色不突出。大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框架体系相互照搬、雷同,忽视了西部工科院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课程设置中,专业理论课所占比例较大,加之专业教材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对设计前沿思想吸纳能力差,不能体现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随动性和超前性,学生获取的信息量有限[5]。在专业课程建设上的趋同性和粗放性也就难免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样样会,样样松”,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上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甚至许多行业类高校为了达到“综合性”的目的,仅仅将开办的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更别说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资源条件

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扩张,制约西部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另一问题是普遍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设备和经费投入不足,尤其在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就更为明显。从西部工科院校的师资来源看,目前已从早期大部分以美术学为主的教师逐渐过渡为以设计学为主,虽然师资结构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普遍存在专业教师较为年轻,且大多数是典型的“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的应届硕士或博士毕业生直接转变来,缺少企业实践项目经验。知识结构影响教学思维方式,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有效见解和方法,教学过于理论化,实战性不强,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照本宣科、不切实际的空谈成为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存在的诟病[6]。所培养的学生对建筑空间理解肤浅,尺度感差,内容涉及在声学与光学处理、生态处理、土方调整、微气候处理、植被设计等工程具体问题的时候难于应付,设计方案的实用性较差[7]。其次,许多工科院校仅仅将所开办的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投入不足。在这样的办学条件下,西部工科院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适应社会的高水平环境设计人才呢?很值得去研究和探讨。

(四)学生就业

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西部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存在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的现象。这既反映了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即“供”与“求”关系失衡的普遍性问题;一方面,由于部分院校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艺术气质的培养,而对企业注重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缺乏,使很多毕业生虽然拥有高学历,但却没有实际工作能力,与企业要求与期望还有相当距离[8];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没有紧密服务于西部地区的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部分学生“毕业即失业”,很难为社会的环境设计事业贡献力量。

二、国家发展战略对西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的影响

(一)相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支持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根据批复意见要求甘肃将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围绕部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建设,甘肃省提出了“一带、三区”构想,即“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2013年9月10日,国家“一带一路(OneBeltOneRoad)”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即对国家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对兰州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丝路信息走廊、产业合作基地、人文交流纽带”五大功能定位。根据国家战略布局的指导思想,将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从而使兰州变成了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

(二)环境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

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一带一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大背景下,将会给学科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提升将会出现大量行业人才需求缺口;其二,地域多元而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带来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其三,在向西开放和国际交流中,促进人才的流动和新的教育思想、理念传入。因此,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在办学思路、培养方向上做出调整,全方位与国家经济政策靠拢,对接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面向社会,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

三、西部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兰州交通大学地处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甘肃省兰州市。环境设计专业始建于2005年开办的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之后又经历了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方向和室内设计方向发展阶段,到2012年在国家专业目录变更后更名为环境设计。在学校、学院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经过10年的建设与快速发展,现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目前,具有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交通景观设计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以为社会、企业输送城市交通环境设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西部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兰州交通大学作为该类院校的典型代表,在人才培养中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对西部其他工科院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西部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最为突出的、首先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特色不明的问题。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西北地区交通运输业迎来了大发展,尤其是在兰州市轨道交通开建的大背景下,紧紧抓住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和优势领域问题研究的两大主题,发挥学校在铁路行业的优势,注重学科交叉,积极拓展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依托我校在铁路行业的历史积累与雄厚的办学实力,在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城市居住区与小城镇建设等领域拓宽服务面的同时,继续发挥铁路大交通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中既体现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又保留服务铁路交通的特色。例如,2012年在交通运输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自设二级学科交通环境艺术,2013年开始招生;2013年在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自设二级学科交通景观设计,2014年开始招生。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交通环境艺术、交通景观设计硕士和艺术学硕士专业学位点,建立了以“城市交通环境设计”为主要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体系,面向城市交通景观规划与设计、园林景观历史与遗产保护、交通景观造型与环境色彩、景观工程与生态修复4个方面形成专业研究核心,培养能够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明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西北,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

(二)人才培养的特色性构建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和优势领域问题研究两大主题,主要形成几个方面的特色与优势。

1.发挥学校行业优势,拓展人才培养方案。

兰州作为丝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部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铁路迎来大发展,特别是兰州市轨道交通的开建,在城市环境建设领域将会需要大量的环境设计人才,这给学科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加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西北,面向交通,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和日常教学中,抓住交通运输业大发展的机遇,密切结合区域性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在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城市居住区与小城镇建设等领域拓宽服务面的同时,保留服务铁路交通的特色,为社会培养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在艰苦工作环境中能够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

2.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专业实验设备和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软硬件资源丰富,教学研究体系完备,已形成了完整地教学和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学院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成立的有旅游景观研究中心、模型制作实验室、陶艺实验室、环境设计工作室等,以及不断加强校外科研合作与实践基地建设,实现资源互补。例如,现已与中国建筑西北市政设计院风景园林所、甘肃省土木设计研究院城市建筑与环境艺术所和甘肃云天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签订了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并展开了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并选聘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设计师作为基地导师,指导学生设计实践。同时在师资建设方面,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清华美院、东南大学交流和访问;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建立了本科生“2+2”联合培养模式的留学项目,即要求学生前2年在本校学习,后3年在国外学习,完成学业获得双学位。这些都为专业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艺术与科学结合。

实践教学环节,提倡体验式教育、开放型教学,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因材施教,敢于大胆尝试。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项目引导制”、“竞赛引入制”、“事实教学”等多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力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教学案例和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充分发挥学校工科背景和铁路特色优势,注重学科间交叉,重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与设计相融合,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将工科院校的严谨规范与艺术类专业学科的灵活与开放的办学特色相结合,优势互补。同时,教师也积极参与环境设计专业有关的工程设计实践、设计竞赛活动,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融入教学。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注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经验渗透教学,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多角度、系统化、开放型的训练中得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9]。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方面,注重师生“第二课堂”的开辟,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型的教学环境。其一,是依托学院实验中心,以学校的“开放实验教学项目”和“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为平台,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二,是依托环境设计工作室,借鉴包豪斯的车间教学模式,形成师生平等、开放合作的“作坊式”师生创作关系,注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释放和开掘,通过课题项目驱动、学科竞赛引导,将本科生的“导师制”落实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之中,将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此外,每年在学生中开展宿舍装饰大赛、体恤衫设计大赛等活动,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也有效地弥补了工科类大学艺术设计类专业氛围不够浓的弱点。

四、结论

新形势下,西部工科院校应该基于环境设计人才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不同学校的特点及学科优势,对学校现有资源与条件进行利弊分析,积极探索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并确立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和培养目标,形成具有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化教学体系,培养出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具有创新能力的环境设计人才,走出一条适合西部工科类大学自身发展、突出办学特色的强校之路,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作者:王鑫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蔚萍,杨豪中,吴庆瑜.构建新时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文化———环境景观设计专业建设[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46-49.

[2]张杰,李海英,耿应福.卓越工程师视域下的景观人才培养研究[J].林区教学,2011(9):4-5.

[3]王东.新时期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3):119-120.

[4]王鑫.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19):202-203.

[5]张兴全,孙心乙.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4):47-48.

[6]张军,孙宝民,杨建生,等.“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探究———以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2(19):107-110.

交通工程专业前景篇(10)

关键词:

艺术设计;课程建设;景观设计;精品课

一、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

目前国内各高校,无论是研究型还是教学型,也无论是师范类还是综合类或者艺术类,艺术设计课程一般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二级结构体系,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有的基础课教学都应该为后面的专业课程服务。如三大构成、制图等课程,在以后的设计课程中都是要经常用到的。

二、什么是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它的宗旨是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三、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

80多年前包豪斯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观点,并建立起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体系,甚至部分基础课程今天仍在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中沿用[1]。做设计,一定要能解决问题,这才是有用的设计,而不是一个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景观设计更是要创造一种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解决目前我国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问题。我们目前做的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让学生能够达到这种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一)课程设置

1.总目标

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使该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机制;以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为实践平台,以工学结合为特色,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

2.建设思路

我们试图摆脱设计教育一直处于脱离实践的“理论教学”、“理论设计”或“模拟式设计”的状态中,将项目教学引入课堂。在过去,往往注重形式及效果表现,很多学生都愿意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效果图上,把画面的好看与否作为设计的唯一评判标准,这就离设计的本质越来越远。特别是在设计技能的实践教学课程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与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水平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实践项目教学的提高,是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全国范围内健全和完整的景观设计教育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一事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在已经具备景观专业和景观设计研究院的前提下,依据景观设计专业应用性强的专业特点,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探索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2.5+1.5”与“订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为2年半,顶岗实习为1年半。安排学生到企业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到企业的学生组成企业“订单”培养班,学生实习结束后由以企业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为主,企业与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实习成绩评定,并颁发“顶岗实习”证书,在学生毕业时可优先进入企业就业。

3.课程建设

构建基于景观行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基础理论内涵为主线来进行。开发常见的市场项目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实施以真实项目或设计竞赛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基础理论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校企合作,建设产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根据市场项目的具体情况逐步改善相关课程。目前,景观设计专业已有的专业课程为景观设计Ⅰ-Ⅴ,分别讲述公园设计,居住区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步行街设计,校园设计这五大设计类型,另外还有快题设计Ⅰ,快题设计Ⅱ,分别讲述城市广场设计,庭院设计。这是我们以前做的教学计划,目前针对市场的变化,我们取消了校园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和步行街设计,把广场设计和庭院设计加入进来,并且重新整合了快题设计,主要讲授小游园设计和中小学校园设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会逐步缩短设计课的学时,增加实践项目的锻炼。景观设计最多不超过7周,140学时,快题设计最多不超过两周,40学时。景观设计课程前期由三部分组成,即理论讲解、地段考察和课题设计。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该课程设计中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方法、要素、过程,并通过实地考察地段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和消化,最终结合课题设计的训练,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讨论、改图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完成景观设计方案,并达到巩固消化理论知识的目的。景观设计课程后期由两部分组成,即方案汇报,设计理论综合考试。方案汇报就是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的时候,任课教师组织本届学生集体在公共课教室,模拟公司向甲方汇报方案时的过程,由教师任甲方,学生为乙方,通过对自己方案的剖析,说服老师和同学,由所有任课教师打成绩,得平均分汇入最后该生的成绩总分。此方案已经在几届学生中实施,效果显著,学生不但能做好设计更能讲好设计,到公司实战的时候用处颇大。设计理论综合考试,就是不管本学期学多少设计专业课,图纸照常交,最后要有这些科目的理论综合考试,以达到督促学生自觉补充理论知识的匮乏为目的。目前,学生作图的水平都很高,但是做得好却讲不出来,不能很好地说服甲方,讲明自己的设计意图。沟通能力是设计师的首要能力,而且公司里实际项目竞标,更是要看设计师对方案的讲解能否打动甲方。除了考试,我们平时还会加强学生对设计说明的编写,使其能够做得好更能说的棒。以上就是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建设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小专业大融合,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紧抓市场,校企合作,教学跟进,尽一切努力,做好景观设计专业的建设。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景观设计是景观专业的专业课,地位十分重要。且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也十分明显。本课程属于详细规划层面,更关注具体人群对于特定地块空间的具体使用方式及心理体验,培养学生利用水体、地形、建筑、植物等物质手段,依据使用者的心理模式及行为特征,结合具体环境特点,对用地进行改造或设计,创造出满足人们交往、工作、生活、审美需求的户外空间场所的能力。为了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我们开设景观设计原理、园林分析这样的理论大课,而在小班教学中,突破目前高校中景观设计的泛泛而论,不具体讲解每一种类型的设计,且没有相应实用教材的现状,主要通过六大部分的讲解与实训来实现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掌握,并且汇编成册,整理出内部讲义———《景观设计》。这六大部分又分为两大块,其一景观设计Ⅰ、Ⅱ、Ⅲ、Ⅳ;其二快题设计Ⅰ、Ⅱ。这六大部分同属景观设计专业课,是目前市场上最为常见的六大类型的景观设计,分别为城市公园设计并且融合滨水景观设计、庭院景观设计融合室内装修、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小游园设计、中小学校园设计。

2.实践教学

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针对景观专业的特点,学生就业去向,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如设计单位、制图公司、施工单位等,全方位的考虑,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3.创业教育

加强创业引导,基于景观设计专业的特点,开设KAB创业基础课程。如果能够培养更多的人创业,那么则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以达到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教学条件

1.教材及相关资料

由我专业教授牵头,组织我们的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编辑完成适用于我院景观专业的针对性教材及讲义。通过几届学生的试用,逐渐的完善并对外出版。构建本专业的资料室,学院出资,由专业教师提供参考资料的明细,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存放。这样教师能够多在教室备课,就能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

2.实践教学条件

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年半,都要到校内外实训基地接受实训,并由老师和实训基地的设计师共同给成绩,这样学生在实训基地的一年,能够充分地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出来,并和实践相结合,起到更好的融会贯通的作用。

3.网络教学环境

计算机互连网(因特网)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知识传递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便捷性、形象性和互动性成为其最大特点。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促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专业教师在校内搭建起景观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并对外开放,课程网站设有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在线辅导和作品赏析、学习论坛等方便学生学习、交流的栏目。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教学模式

景观专业认真研读学院文件和相关教学理论,创设了工作室教学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1.硬件上。

工作室把原来的普通班级安装网线、投影仪和能够容纳30台电脑的电源。在工作室就能实现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手段的教学方式。而且设计专业离不开电脑,这样老师能够更加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电脑制图以及查找网络资源,开拓设计思路。

2.软件上。

每个工作室配备一名专业教师,这名教师的产生是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而来,这样学生有了选择教师的机会,老师也有了选择学生的权利。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专业方向。而且双选工作室的老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更多了,更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以便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自身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工学结合”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课程的不同,我们引进各种设计类型的真实项目。这样我们能够很好的及时准确的把握设计项目的真实情况,能够为学生创造更贴近实战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方案竞标

在课堂上,引入方案竞标的真实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或成组完成该项目并参加竞标过程。最终由各班任课教师联合推举出年级前二十名,然后由我们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负责人共同打分,评选出前三名,并颁发证书。

2.参加竞赛

参加各种景观设计类的比赛,这种实践教学法,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以前枯燥乏味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如:09年组织06级学生参加了第五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并获得个人优秀奖和集体优秀组织奖。

3.参观考察

通过参观各种有名的设计案例,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设计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及设计思路。如:北京的皇家园林、苏州的私家园林、上海深圳的现代恢弘等等,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也逐步建立了很多校外考察基地。

4.实际施工操作

让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地形、设计图纸,并实际参与工程建造,把设计图纸和施工实物联系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让学生独立完成更多的项目。2008年底,组织06/07两届学生实地测量了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地形,并绘制成图纸。2010年,我们组织08级学生,参与了学院休息座椅的改造工程。学生分组设计图纸,并把优秀的图纸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我们还要计划让学生逐步参与到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设计及施工过程当中。

5.模型制作

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设计变为实体的模型,这样有利于学生去推敲自己的设计,以达到修改、论证自己设计的目的。

(六)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1.由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一对一的传、帮、带关系,帮助青年教师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给与具体指导。

2.在教学工作中,由资深教师任主讲老师,青年教师任辅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在寒暑假期间,有针对性的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去兄弟院校参观考察学习;支持并鼓励青年教师在我校或者我国建筑界的优势院校和优势专业进行深造学习。

四、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建设展望

(一)未来设计教育的工学结合要逐渐转变到工学交替

采取1+2+2的模式,学生入学基础课一年,学习了基本的理论和技法后,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两年,在这两年里,他会对这个专业的方向以及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有个大致的规划,这样再进入学校学习两年,目标明确,社会的现实也会激发其学习动力。

(二)在我国提出“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正是设计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

面对“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设计教育更应该重视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使我国从世界的“制造大国”变成设计研发中心和设计创新大国。“英国也曾经是世界制造地国家,1997年布莱尔当选为英国首相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10多年来英国整体经济增长70%,而创意增长93%。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2]。设计教育将是我国打造经济强国的原动力,只有从源头上去真正构建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的设计创新人才,才能在21世纪实现“中国设计”的真正崛起与腾飞[3]。

(三)教育的去行政化

早年就有陈丹青的愤然辞职,后有朱清时的振臂高呼,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是目前的这种状况,那么单纯靠课程改革是很难达到教育的目标。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整个中国教育的改革之中,这样设计教育才有未来,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作者:凌珠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欧姆定律的实质 下一篇: 节能降耗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