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1 17:19:25

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

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在商业银行的各类贷款业务中,流动资金贷款是人们经常接触的一个基础贷款品种。作为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融资工具,它具有周期短、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针对此类贷款,银监会专门出台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0年第1号,下称暂行办法)进行规制,本文结合该暂行办法的规定,拟对流动资金贷款的概念、管理要求、需求测算的意义、方法等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在实践中能够有所借鉴。

1 流动资金贷款的概念

根据暂行办法的规定,流动资金贷款是指贷款人向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发放的用于借款人日常生产经营周转的本外币贷款。

正确理解上述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这里的借款人是指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并不包括自然人。但在实践中,以自然人名义申请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所在企业经营的,也多参照适用该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第二,流动资金贷款系用于借款人的经营周转,期限相对较短,一般不超过1年,主要用于满足借款人的短期资金需求,当然也可以用于满足借款人的临时性、季节性等资金需求;第三,贷款的用途限于借款人的日常的生产经营,不能挪用于固定资产项目或股权投资等,并且贷款金额不应超过借款人的实际资金需求。

2 银监会对流动资金贷款的管理要求

根据暂行办法的规定,银监会对流动资金贷款主要提出了以下管理要求:

2.1 全流程管理要求

暂行办法要求商业银行要全面了解客户的信息,包括各种财务和非财务的信息,建立流动资金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岗位制衡机制,将贷款从受理到收回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并建立各岗位的考核和问责机制。

2.2 资金合理测算要求

暂行办法要求贷款人应根据借款人生产经营的规模和周期特点,合理设定流动资金贷款的业务品种和期限,合理测算借款人的营运资金需求,审慎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授信总额及具体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借款人的实际需求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该办法明确规定,超过借款人实际资金需求发放贷款的贷款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银监会可采取监管措施,并进行处罚。

为便于管理和实际应用,暂行办法在附件中对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测算提供了参考方法。

2.3 统一授信要求

暂行办法要求贷款人应将流动资金贷款纳入对借款人及其所在集团客户的统一授信管理,并按区域、行业、贷款品种等维度建立风险限额管理制度,以防止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过度授信、多头授信。

2.4 用途合法要求

暂行办法要求贷款人与借款人约定的流动资金贷款用途必须明确、合法,并作了一些禁止性的规定,如流动资金贷款不得用于固定资产、股权等投资,不得用于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用途等,流动资金贷款不得挪用等。

3 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测算的意义

3.1 遏制借款人的盲目扩张,防止过度负债。

借款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经常会有盲目扩张的冲动。为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这些企业往往通过流动资金贷款的形式快速获得所需资金,极易导致过度负债的问题。对流动资金贷款的需求进行测算,客观上会促进企业了解、评价自身的营运资金周转、财务状况等情况,避免不必要的利息费用支出。

3.2抑制贷款人的放贷冲动,提高管理水平

当前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充分发挥贷款业务的龙头作用,带动其它业务的全面发展是各家银行的普遍做法。为完成利润等指标,受各种利益的驱动,各银行争相向所谓优质客户发放流动资金贷款,造成风险的不断累积,而在实践中,部分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却经常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对流动资金贷款的需求进行测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银行通过量化的指标将借款人的资金需求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合规的形式抑制贷款冲动,提高其授信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其形成健康的信贷文化和理念。

3.3控制贷款资金的流向,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在实践业务中,企业挪用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流入非实体经济领域等现象并不鲜见,商业银行对借款人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合理测算以及对贷款资金流向的控制,可以确保企业将贷款资金真正用于其实体经营,防止借款人任意予以挪用。为此,暂行办法要求贷款人应按照合同约定检查、监督流动资金贷款的使用情况,并对贷款支付方式、资金的回笼等作了明确规定,贷款人放任借款人将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以及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用途的,会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4现行测算方法及存在缺陷

根据暂行办法的规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应基于借款人日常生产经营所需营运资金与现有流动资金的差额(即流动资金缺口)确定。该办法认为影响流动资金需求的关键因素为存货(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现金、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借款人当期财务报告和业务发展预测,按以下方法测算其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

4.1估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量

营运资金量=上年度销售收入×(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营运资金周转次数

其中:营运资金周转次数=360/(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

周转天数=360/周转次数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预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预收账款余额

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预付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预付账款余额

应付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应付账款余额

4.2估算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

将估算出的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量扣除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以及其他融资,即可估算出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

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营运资金量-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

上述测算方法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所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在满足借款人生产经营的正常资金需求、提升贷款人的信贷管理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从实践情况看,该方法还存在以下缺陷:

(一)适用前提的缺陷。该方法适用的前提是企业所编制财务报表须具有可用性,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国内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尤其是部分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不规范,提供财务报表的质量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测算出来的资金需求量可能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从而失去其测算的意义。

(二)适用范围的缺陷。该方法以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作为流动资金需求的关键因素,对生产经营相对稳定的一般制造类企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对新成立的企业、特殊行业的企事业组织,如医院、学校、建筑业、娱乐业等可能难以直接适用。

(三)取值标准的缺陷。因缺乏统一标准以及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对计算公式部分因素的取值标准和范围存在不同的理解,造成实践执行中的较大争议,调节空间过大,测算数据易纵。例如,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如何取值?以前年度的销售收入增长率是否可以不考虑?自有资金如何取值才算合理?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具体可以包括哪些?等等。

(四)选取因素的缺陷。计算营业资金周转次数时,测算公式选取了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预收账款等五个与流动资金需求密切相关的因素,但是各行各业的企业面对的经济环境不同,经营模式、资金结算方式等也有较大差异,完全照搬上述因素未必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资金运转情况。例如,有的企业的应收票据、应付票据在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中占比较大,是否应该考虑?在达到什么程度时考虑?又比如,很多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一些正常经营的应收、应付款项,甚至对外借款等都计入了其他应收款或其他应付款,上述情况也有可能造成资金测算的偏差。

5几点建议

(一)建议修改暂行办法的附件,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类型、不同的贷款用途等提供多种测算方法(不局限于财务报表)进行参考和选择,增加灵活性,赋予商业银行更多的业务操作的自利。

(二)完善现行流动资金贷款的资金需求测算方法,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相关概念的含义和范围,或另行出台相关文件予以解释,缩小计算公式中取值可调整的空间,避免为达到目标数值而任意进行调节的现象。

(三)商业银行在实务操作中还存在运用上述公式过于机械和僵化的现象,建议充分利用附件中“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例如银行在预测周转天数时可考虑一定的保险系数,对小企业融资、订单融资等情况,可根据实际交易需求确定流动资金额度等。

(四)资金需求测算本身即含有内在的不确定性,并受企业对外投资、市场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估计数、预计数来完全准确预测借款人的流动资金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实务操作中,为避免受到监管处罚,资金需求测算在某些范围或程度上已经流于形式。笔者认为,手段与目的要进行区分,不能为了测算而测算,商业银行要树立正确的贷款管理理念,切实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业务运作模式,过于纠缠数字的精确是得不偿失的。建议在暂行办法中也可以考虑删除关于具体测算方法的相关规定,适当减少行政介入,而由各商业银行自行制订测算方法并报送监管机构备案。

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篇(2)

(一)现金流预算精细化管理内涵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预算管理概念的不断发展,现金流预算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现金流预算的目标是保证现金流在经营活动中的流动性,防止财务危机,调节现金平衡性;而当前对现金流预算的定位,是从价值管理的理念出发,使公司现金流价值最大化。见图(1)。

(二)现金流预算管理评估框架

笔者认为,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预算管理评估框架可以从以下管理环节和驱动因素构建。见图(2)。

可以将现金流管理环节可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中长期战略性现金流规划与预算,短期现金流预算(月度预算)与付款计划,现金流预算业务控制以及现金流预算分析与评价。这四个阶段彼此形成首尾衔接、相互作用控制并反馈,从而形成现金流闭环管理。

二、现金流预算管理模型构建及应用

(一)现金流预算管理模型构建及应用

现金流预算模型构建的出发点是提高收入的预测能力,并通过判断售电量预测的准确性从而改善售电收入预测的准确性,即构建月度现金流入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收入和业务支出预算结合起来自动反映为年度总体现金流,从而为业务决策对现金流的影响提供判断依据,提升预算的决策支持能力,即构建年度预算编制模型。同时,为了使资金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提升资金在月度及年度间的收支平衡能力,即构建资金平衡模型。预测模型、预算编制模型及资金平衡模型在财务预算流程中的定位和作用。见图(3)。

(二)预测模型构建及应用

ARIMA 模型又称B-J模型,是自回归模型中的一种,该方法通过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揭示现象随时间的变化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向未来年度延伸,从而进行短期预测。Winters 季节指数平滑模型是时间序列法中的一种重要模型,基本思想是把具体线性趋势、季节变动和随机变动的时间序列进行分解研究,并与指数平滑法相结合,分别对长期趋势、趋势的增量和季节变动作出平滑估计,然后建立预测模型,外推预测值。特别适用于包含趋势和季节变化的时间序列预测。

直接预测法是使用某个年度之前的现金流来预测该年度的现金流。间接预测法是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先预测出电量,电价预测模型预测出电价,两者相乘得到售电收入,然后再通过线性函数模型也就是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售电现金流入。两种方法各有优势:现金流直接预测法简单直接且易操作;现金流间接预测法能够反映现金流入与售电量、售电价变化的关系和敏感性。两种预测方法、预测机制预测结果比较见表(1)。

从比较结果可以看出,直接逐月预测SRIMA方法的预测效果最好,预测最准确。直接预测全年时,直接holt-winters乘法比间接预测方法的效果好一些,但是间接全年预测法可以对售电现金流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因素分析。无论是从绝对误差的平均值还是波动率,三种方法的预测效果都要优于原有业务部门的预测效果。

由于项目客观限制,对售电量的预测主要基于数据本身的特点;对于影响售电量的外部因素,目前考虑了温度异常变化的影响;未来可以考虑加入其他外部因素,以期进一步完善预测方法。

(三)现金流预算编制模型构建及应用

现有财务年度预算模型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现金流预算与资产负债和损益预算缺乏必要关联;二是预算编制结果无法同时模拟前端业务指标对现金流和核心绩效指标的影响。通过预算编制模型,根据年度预算和业务假设,可以根据预算模型来自动生成年度现金流预算,使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和损益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如售电收入和应收账款变化直接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购电费支出和应付购电费变化直接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见图(4)。

在此基础上,预算编制模型还可以为年度管理决策提供场景分析支持。即改变年初业务假设,观察对各项关键指标和现金流的影响。由于兼顾了绩效指标如利润总额、EVA等和现金流表现,可以进而为决策提供更均衡全面的参考。见图(5)。

(四)资金平衡管理

在预算编制模型的基础上,根据资金流入预测和支出安排,借助模型自动计算功能,提出资金流向均衡分配指导意见,以确保资金效益最大化。

(1)年度资金平衡。年度收支平衡目标首先是分析年初预期资金存量曲线,对可能存在资金安全隐患的月份自动预警。然后按照当年资金控制要求设定预期资金存量,通过自动计算调整可变流出调整量,使原始资金存量达到预期水平,使全年资金使用均衡有效。

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篇(3)

从银行、单位之间的信贷关系进行分析,超额授信、超量用信等问题较为常见,也存在着较大的贷款风险,为了将单位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确定,规范银行的业务行为,实施单位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在实际信贷业务和信贷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加强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降低贷款风险,为贷款单位提供满意的流动资金的贷款额度,促进其发展。

一、单位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的重要性

在单位、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其流动资金贷款需求进行的测算,主要是根据单位的生产经营现状、特点,单位资金的运行状态、特点、规律等,对单位的流动资金的占用额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测定。在此测定结果的基础上,将单位不同时间内,流动资金贷款的合理需求额计算出来。对单位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进行测算,在单位信贷风险的防控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对单位流动资金贷款需求进行测算,可以防止企业在多家银行超额用信

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不断增加,各大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提升银行的业务,将银行自身的存款效益提升,部分单位在超额授信的过程中,会将其中潜在的信用风险忽视。而采用国家国定的各项基准贷款利率政策,而相关单位在借款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获得各大银行更多的贷款额度,进而忽视了超额用信。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测算,对单位、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测定,保证单位的流动资金的贷款额度与其实际需求相接近,也将单位的从其他银行获取贷款资金的可能性考虑其中,对单位的实际财务信息进行核查,以此为基础,对单位的流动资产贷款需求进行合理的测算。建立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帮助单位、企业提升融资能力,促进单位、企业的发展。

(二)对单位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进行测算,可以防止单位挪用贷款资金

从各大银行的业务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不难看出,各大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客户非常多,而且流动资金的贷款用途非常广。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流动资金贷款的客户非常多,在贷款用途上的管理,难度在不断的增大,会出现借款人的借款金额与其实际需求不相符,超出实际需求很多等现象,这位借款人改动流动资金贷款用途提供了便利。为了防止贷款单位挪用贷款资金,对单位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进行测定测算,保护贷款资金的安全。

(三)对贷款单位流动资金贷款需求进行测算,促进贷款单位资金的周转

在实际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测算中,对贷款单位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进行测算,可以促进贷款单位资金的周转,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银行对其贷款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管理。从贷款单位的角度,对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进行分析,这项措施可以为贷款单位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还可以促进贷款单位为自己施压,不断的提高单位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将单位的资金结构优化,减少资金的浪费,节约财务开支。从银行的角度对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进行分析,其可以促进银行对贷款资金的合理分配,有效的提高银行贷款资金用途的管理等。

二、单位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有效实施的策略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单位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的有效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点,相关单位、企业的财务制度还不是很健全,财务核算工作也没有规范等,影响着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的有效实施,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单位、企业的财务制度、财务核算工作将得到完善,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也会得到有效的应用。从当前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现状进行分析,在单位财务工作中有效实施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的策略主要有:

(一)强化单位、银行对流动资金的贷款额度的认识

之所以会提出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是因为这些措施具有一定的显示意义和作用,为了有效的实施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需要加强银行、单位对流动资金的贷款额度的认识。银行需要转变其发展理念,单位、企业需要正确的认识自身财务现状,以及贷款资金的需求,在贷款和处理贷款中,准确的掌握合理额度的含义,在进行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时,将工作细化到每一个方面,准确的测算出,贷款单位的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额度,将出现的超额授信、超量用信等问题消除,从流动资金贷款的源头上对其贷款风险进行防控。

(二)对贷款单位有详细的了解,合理的测算其贷款资金需求

银行需要对自己的客户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客户的财务状况、业务范围等等,进行详细的掌握。银行的业务人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价值,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学习更多关于信贷的知识、理论等,在实际的信贷工作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在对贷款单位的相关信息、财务现状、财务核算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之后,对贷款单位的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进行合理的测算,在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中,需要加强容易出错指标的测算和关注,保证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符合贷款单位的实际资金需求,具有可行性。

三、结束语

单位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是为了将信贷业务行为规范,促进单位管理水平提升,促进单位发展,进而形成的一种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额度的测算方法。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为了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需要对合理的信贷额度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信贷客户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加强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测算的审查等。

参考文献:

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篇(4)

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公司破产事件让人们发现一个事实:公司能否持续经营下去并不在于资产规模的大小,不在于账面上会计利润的高低,而在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撑维系下去。从史玉柱巨人大厦的倒闭到安然“不沉的航母”的神话破灭,无数惨痛的教训使人们终于深刻体验到“现金为王”的道理。流动性相对一个公司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盈利能力。

决策者如果能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则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企业经营管理层可以对本企业未来经营业绩作出完整客观的综合评价,了解企业发展的潜力和实力,尤其是企业资产管理能力、变现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与历史水平相比是否有所改善等情况;企业进行并购决策时,只有对现金流进行准确的预测,才能通过自由现金流量法,对被并购的企业准确估价,为企业的并购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决策者可以尽早对预计流动资金的缺口的解决方案进行安排,或者从往年的利润中全部提取或部分提取,或者提前联系银行及其他投资机构来争取贷款或他方的投资,实现自有资金与债务的最优资本结构,既降低财务风险又充分利用较低的资金成本,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预测现金流的方法概述

目前已有的测算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法、销售收入资金率法及资金习性法。但是趋势分析法应用的前提是假定企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已定。销售收入资金率法的局限性主要是假设资产、负债、收入、成本与销售额成正比例,资金习性法的缺陷在于根据资金数量与产销量关系的规律测算资金需要量时建立的数学模型为线性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模型通常不符合实际情况,由于存在规模经济现象和批量购销等问题,现金流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因此存在难用线性函数来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是运用样本学习,在输入和输出结点建立非线形映射关系,它通过各种输入信息做出反应而完成信息处理并具有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非线性动态处理等特性。所以具有以往方法一些不曾具有的独特优点,如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习能力,系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更新和完善知识;神经网络可以以分布式方式存储信息,所以容错能力强,网络中少量单元的局部缺损不会造成网络的瘫痪,影响全局,反映了神经网络的鲁棒性;具有大规模的集体运算的能力。

神经网络BP算法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神经网络中的BP算法 (Back-propagation Learning Algorithm,简称BP算法),是目前人工神经网络中最完善并且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

其中η为学习率,是控制算法收敛速度的参数。在第一阶段得到的总误差平方和又在第二阶段被一层一层地反向传播回去,从输出单元到输入单元,权值的调整决定于传播过程中的每一步。如果,E≤ε(给定的收敛值)则结束,否则重新迭代。

神经网络在现金流预测中的应用

预测现金流量的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简明性、科学性、数据易得性原则的基础上,将不同角度影响某企业现金流的指标按隶属关系、层次原则有序的组成集合。对影响现金流的因素加以系统分析和合理综合,提出三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中,某企业预测现金流量指标(O)是由企业资产管理能力指标(O1)、企业变现能力指标(O2)、企业盈利能力指标(O3)三方面决定, 即有:O=fo(O1,O2,O3)其中,设fi(i=0,1,2,3)分别表示企业现金流、企业资产管理能力、企业变现能力、企业盈利能力的预测函数,而这三个中间层指标又各自分别通过最能反映该方面状况的细化基础层指标进行测定。例如,对于O1它可以通过U1:流动资产周转率;U2:总资产周转率;U3:应收账款周转率;U4:存货占总资产比率4个具体的基础层指标来衡量,即有:O1=f1{U1:流动资产周转率;U2:总资产周转率;U3:应收账款周转率;U4:存货占总资产比率}。同理,对于O2、O3可以分别通过指标集中的具体指标决定:

O2=f2(U4:流动比率;U5:速动比率), O3= f3(U6:销售净利率;U7:资产净利率)。

由于该指标体系具有前瞻性和先行性且简单明了,能较全面完整的反映某企业现金流的发展水平。不仅起到前瞻决策的作用,而且体现企业现有经营管理能力、未来发展潜力等。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计算机实现过程

一旦网络模型确定以后,为了检验模型的实际效果,可以对企业发展 “拐点”进行模拟预测。

步骤1:现分别对某公司2000-2003年季度现金流进行网络训练。按前所述方法把历史数据正规化作为输入矢量输入神经网络BP算法模型。

步骤2:启动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具体运算原理如上所述。利用MATLAB软件计算,计算机在反复叠代的学习过程中找到一个逼近优化的映射利用训练模型。本文中学习率α取0.01;N为调整次数;Δwjk为样本输出层单元调整量的积累;Δwij为样本隐含层单元调整量的积累。k=1;共6组样本,n=6,误差判断原则是:当E

对照表1可知,神经网络给出的结果与真实值几乎完全一致(最大相对误差仅为0.02361)。

步骤3:将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存入知识库,这样该网络就可以推广到其他年份或者季度现金流预测问题,只需输入2004年基础层指标特征值矩阵,便可立即得到现金流的预测值。在确定预测年份输入变量时,根据企业实际生产、供应、销售情况,确定2004年各基础层指标的季度目标值。结果见表2。

上述结果表明,用神经网络进行企业现金流测定的训练,并用训练后的网络对未来年份现金流进行预测是完全可行的,相对误差控制在0.1以内。预测结果2004年各季度企业现金流量较平稳,比上一年略有减少,主要原因是由于该企业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以及2003年非典疫情的影响,销售售入有所下降;而且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不强,例如存货占总资产的比率较高,应收账款数额较大。

企业领导者应该加强企业变现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到2003年年末时就应对预计流动资金的缺口的解决方案进行安排,或从2003年的利润中全部提取或部分提取,也可提前联系银行及其他投资机构来争取贷款或他方的投资,实现自有资金与债务的最佳组合,既降低财务风险又充分利用较低的资金成本,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实践也证明上述预测结果对实际生产是有益的,可与另外三种方法结合使用,取长补短,使定量分析技术发挥最佳的预测功能。

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篇(5)

按照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可以采用因素分析法、销售百分比法、资金习性预测法等方法对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进行估计和预测。在此基础上,依据流动资金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银监会在2010年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给出了一套测算参考公式,通过对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合理测算,不仅帮助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所需流动资金贷款的管理和控制,也便于大型企业集团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对集团内部成员单位进行放贷管理。本文总结了国内某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下属50余家成员单位内部信贷过程中具体应用测算公式的实际经验,发现在利用测算公式过程中还存在几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一)测算公式分析

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公式整体思路是:首先,根据借款企业的近期财务数据估计其营运资金总量;然后扣除掉通过其他方式筹集到的资金、已经取得的流动资金贷款、借款企业自有资金等,估算出所需新增的流动资金额度。最后,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类型、订单类型等对整体信用额度和期限进行调整。

(二)测算公式的应用情况

第一步,利用EXCEL设置公式来计算营运资金量,也是整个测算的核心。公式测算项目均取自年度报表,通常年度报表更能够全面、动态地反映企业资金情况。上年度销售利润选取营业利润,因为这个指标反映了直接由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预计销售收入增加率根据某集团公司年初制定的生产经营计划,因为这是一个硬性指标,虽然比较保守但也比较可靠。不加任何调整的情况下直接结果是参加计算的73家单位中:营运资金量为正数的有25家;营运资金量为负数的有24家;结果报错的24家。结果报错的单位部分是由于规模小或者应收账款管理较好,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项目为零,不能直接计算营运资金周转次数。也有部分单位由于新建项目单位,有些数据不全。通过调整公式计算项目剔除报错因素,最终34家为正,32家为负,其余5家都是项目基建单位无结果。

第二步,以上计算结果减去现有流资贷款额。由于该集团对自有资金的安排有严格的要求,通常是安全储备、固定资产投资、归还项目贷款、收益分配,用于生产经营的自有资金通常很少或者没有,另外也没有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因此不考虑这两项扣除内容。按照这一计算过程,最终比较后发现,几乎没有单位有新增流动资金的需求。结合各个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逐个分析后,可以发现有些企业是有特殊情况需要考虑的,个别单位的实际资金需求要远超出计算结果。公式是以理想财务报表为基础进行测算的,实际计算中每个企业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建议

1、测试项目不够全面

目前以及以后的很长时间大部分生产型企业包括作者所在的某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都大量依靠票据周转,应收票据、应付票据占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重相当大。此外,对经营时间已久且从业人员众多的老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费等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而这些项目在公式当中并未得到体现。

在调整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的相关科目时,应以是否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直接有关且是否影响资金需求为标准,将与正常经营活动直接有关且影响资金需求的项目纳入测算公式,符合条件的科目主要是应收票据、应付票据,这两个科目作为企业在销货和购货中的基本债权债务,不仅符合条件,而且易于合理估算,因此应纳入测算公式,在测算中可以与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合并形成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进行统一计算。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由于通常因企业之间的资金占用而形成,与正常经营活动的相关性较弱,因而应排除在测算公式之外。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由于数额偏低,不适合纳入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公式,其影响作用建议在最后步骤“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中体现。

2、个别项目中包含与生产无关的因素需要剔除

对于项目投产初期的企业,工程设备款等并未完全支付,也在应付账款中反应,而且占相当比例时就会影响营运资金周转率计算的准确性。而有的企业在建项目采购设备等固定资产需要大量的预付款,同样影响营运资金周转率的计算。

例如:某焦化企业A,2009年开工建设,2011年初陆续开工投产,根据2011年度报表计算,营运资金周转率为-4.8,运资金需求量为-1.97亿元。由于该公司应付账款中平均有60%均为应付项目工程款,扣除后计算营运资金周转率为5.05,为同行业偏低水平,营运资金需求量为1.9亿元。

从表面上看,某家企业应付项目与应收项目差异过大,明显不匹配,即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工程项目等与生产经营并不直接相关的部分。在调整时,直接从相应科目中扣除即可。

3、资金储备考虑不足

发展势头良好,财务状况稳定的企业往往会有相对充足的账面营运资金规模,这对于企业应对突发危机至关重要,同时也能够保障企业及时利用商机进行规模发展。而银监会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计算公式显然未对企业保持部分相对闲置营运储备资金的需求做过多考虑。而对于煤炭生产企业来说,属于高危行业,按照《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必须提取一定比例的安全生产费用,在资金存量上也需要保证相应的安全生产资金,以应付突发事件。对于特殊行业的储备资金应该根据该企业的具体情况在测算结果之后作为其他因素予以考虑。

4、对于流动资金贷款的扣除不能一概而论

受银行信贷政策和项目本身手续报备的影响,该集团内部煤焦化工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项目占用部分流动资金贷款,主要是受银行信贷政策和项目本身手续报备的影响。该部分企业流资贷款余额均较大,按照公式测算结果,原有流动资金贷款到期无法续贷,若在短期内归还流动资金贷款,则资金筹措存在问题,就有可能威胁到资金链条安全。

因此对于流动资金贷款偏离正常经营需求的企业应分析其具w情况,是否存在上述特殊因素。作为企业集团内部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处于集团整体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保证其下属成员企业必要的营运资金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5、不适用于该公式的情况

对于某些新建项目面临投产的单位,没有历史数据,或者数据不全的,大多不适用该公式。可以根据项目规划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所预测的销售收入以及同类企业平均资金周转率来测算。也可以根据项目投产时所达到的产能规模按照同行业的材料投入比例就主要材料、动力等需投入资金的项目进行具体测算。

(四)应用启示

综合以上几点,不难发现,无论怎样调整,我们都是根据所测算单位的具体情况行分析,剔除与生产经营活动不相关的因素,将与公式以外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因素考虑进来。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公式能得出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测算结果,既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须的资金支持又要避免超额放贷防范信贷风险。

实践中,需要结合考虑企业特征对流动资金需求的影响,应当量体裁衣、因地制宜,根据行业、企业具体特点选择适合该企业的预测方法。

参考文献

[1]《关于对大型煤炭集团流资贷款影响的分析》 平少林 《会计之友》, 2010(11).

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篇(6)

如果采用正常的经济金融指标对应衡量货币供应,货币量显得过多,流动性过剩问题被关注。本文首先界定未被观测的金融经济范畴,并测算未被观测货币规模,在此基础上,分析未被观测的货币与流动过剩之间的关系,判断未被观测经济金融活动对流动过剩的影响。

一、未被观测的金融经济活动与未被观测的货币

(一)未被观测的金融与经济范畴

未被观测经济最早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并于2002年以正式文件《未被观测经济测算手册》正式使用这一术语(OECD、IMF、ILO、CIS-STAT,2002)。创设未被观测经济一词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非正式经济、地下经济、影子经济等概念混乱造成的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问题,基于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从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可操作角度出发,建立官方口径一致的未被观测经济核算方法和标准。之后,联合国欧洲经济理事会出版《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未被观测经济――国别实践的调查》(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2003)。未被观测经济包含了过去理论界经常使用的非正规(非正式)经济、地下经济、影子经济、隐蔽经济等范畴。对这些术语,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内涵和口径并不一致,导致研究结论可比性较差。

同样的问题存在于金融领域。理论界研究非正式金融(Informal Finance)、地下金融(Underground Finance)、民间金融(Civil Finance)、灰色黑色金融(Gray and Black Finance)等的文献很多,最普遍的提法是非正式金融或非正规金融(Prabhu Ghate,1992,Dale W Adams and Delbert A.Fitchett,1992)。这些概念术语同样存在相互交叉、模糊不清的问题。借鉴OECD的经验,基于金融统计理论基础和为货币当局分析判断金融形势、提升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效果的目标,来统一界定并使用“未被观测金融”非常必要。未观测是金融监管与统计监测体系应该包括的金融活动和由此决定的货币资金流量及配置结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被监测的金融活动。它包括:地下金融、非法金融(不包括地下金融)、非正规金融(不包括非法金融)、住户部门内部的民间金融,以及正规金融中被遗漏的金融活动(或称统计遗漏)。

其中,地下金融(Underground Finance)是与公开的地上金融活动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出于“食利”目标,未经金融监管当局许可而开展存款、贷款、结算等基本金融业务,或提供虚假的金融市场交易环境,或提供交易境外金融市场产品的地下通道,是非授权人开展的金融活动。地下金融活动和组织没有合法的身份,属于无牌照、无资质的信用机构,处在隐蔽状态,典型形式是地下钱庄、高利贷组织等,这类金融活动可能是合理的,有市场需求,但由于没有合法的身份,没有受到金融当局的监管。非正式(非正规)金融(Informal Finance)是指出于互助目标或为解决自身融资问题而进行的小规模金融活动,非正式金融部门不是在官方制度框架或官方法规、条例的基础上运行,而是基于地缘、亲缘、友缘等关系信任基础进行的金融活动,它的运作模式是历史、社会、文化传统的积淀形成的民间规则,辅之以民事契约和社会公证制度的支持。

民间个人之间的借贷、民间合会、互助基金会、非官方小额信贷组织(NGCO)等,都是典型的非正规金融形态。非法金融(Illegal Finance)是指法律明确禁止的金融活动,非金融性质的企业开展金融活动,工商类企业出于自身需要或以拆借获利为目标,通过间接方式或变向方式吸收社会公众存款,或未经许可发行融资工具直接融通资金,为非法收入提供洗钱的金融通道等。未观测金融还包括由于基础统计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金融活动(Omission 0f Financial activi-ties)。未被观测金融经济活动对应的货币指标称为“未被观测货币”(Non-observed Money,NOM)。

(二)未被观测货币的界定与层次

未被观测货币是全社会货币供应量当中被未被观测经济活动与未被观测金融交易所占用的部分。从货币金融当局角度看,未被观测货币是未被观测金融范畴中的货币量指标,性质上与全社会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和现金流通量M0没有任何差异。未被观测货币的来源是正规金融体系,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共同供给和创造,它包含在货币当局的货币量统计中。它的产生是由于未被观测经济和未被观测金融活动的存在。以地下生产、非正规生产和非法生产为主要形式的未被观测经济活动,需要用货币来媒介交换,实现生产的货币价值。未被观测货币同样具有三个口径:未观测现金NOM0、未观测狭义货币NOM1和未观测广义货币NOM2。流通中的现金是存量指标,可以作为未被观测经济与金融活动的基础。某一时点上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余额及本身的运动状态,尤其是分布结构是不可观测的,它的规模变化反映的是现金流转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未观测现金规模的测算采用等比例分割法从全社会现金流通当中分离出来。货币供应量口径中的M。是经济交易中使用的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和可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构成。未被观测经济和金融活动形成的货币价值转移同样需要通过M1来媒介和实现。未观测狭义货币NOM1与可观测狭义货币OM1交织在一起,只有通过等比例分割,才能从M1中将二者分离。广义货币M2是一个存量指标,它本身受到未被观测金融活动的影响。假设金融结构是二元性的,正规金融与民间非正规金融并存,那么,全社会广义货币M2是二元金融结构决定的货币总规模。我们事实上将广义货币M2只看作正规金融体系决定的货币量,而忽视了未观测

到的金融活动的影响。与M1一样,通过等比例分割法将广义货币M2分解为可观测广义货币OM2和未观测广义货币NOM2。

二、未被观测的经济与未被观测的货币规模

(一)未被观测经济规模

从收入法核算角度考察,未被观测经济表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未观测收入,如,企业部门的未观测收入出于规避税收或其他管制而进行地下生产,或为获得暴利而进行的非法生产所创造的价值。居民部门的未观测收入包括在企业地下生产或非法生产中提供劳务所得,居民非正规型生产与经营获得的收入,如自产自用,或没有登记申报的租金收入。未观测收入不管如何隐蔽,最终要在支出环节表现出来,如消费、投资、净出口以及货币储蓄这些资金运用中表现出来。

在货币经济体系中,一定时期内,绝大部分形式的经济活动,最终的结果都要通过货币表现出来。货币运行依托经济运行,不管是可观测经济还是未被观测经济,经济活动所引发的货币运行结果都表现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变化上。因此,一定时期内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来源变化如果与同期国际收支差额不相等,就存在未观测信贷资金来源(NFCS)。未观测信贷资金来源包括国内未观测信贷资金(NFCSd)和境外流扩的未观测信贷资金(NFCSf),未观测的外部储蓄可以通过本国国际储备变化与国际收支差额的差异表现出来,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体现为净误差与遗漏(NMOBOP)。

NFCSd=NFCS-NMOBOP (1)

国内未观测信贷增量(NFCSd)是统计核算年度本国实物经济交易形成的储蓄增加量。假定居民、企业和政府等经济活动主体,在使用未观测收入时与使用可观测收入的支出倾向是一致的,未观测收入的支出同样表现在消费和投资等方面。国民在可观测收入与未观测收入方面的储蓄率相同。只要官方SNA核算体系已经计量出各年度的储蓄率水平s,就可以计算出未被观测经济规模,计算公式为:

NOE=NFCSd/s (2)

依据公式(2)测算的结果见表1。

(二)未被观测货币规模

1、未被观测货币规模测估理论方法

全社会货币供应量Ms,不管是广义货币M2,还是狭义货币M1,以及流通中的现金,它们所媒介的经济交易既包括官方统计核算到的GDP,也包括未被观测经济NOE,尽管未被观测经济活动使用现金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在提取现金限制越来越松,电子结算支付越来越普遍的背景下,未被观测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货币循环大部分依靠正规金融体系完成,与可观测经济活动产生的货币流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假定全社会货币供应媒介可观测经济与未被观测经济方面是没有差异的,这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分割计量未被观测货币基础。于是,得到未被观测货币的测算公式:

NOM=[NOK/(GDP+NOE)]・Ms (3)

测算出未被观测广义货币NOM2以后,按照全社会广义货币M2与狭义货币M1以及流通中现金M0的比例关系,将未被观测货币NOM2分解为未被观测狭义货币NOM1和未被观测现金NOM0。

2、中国未被观测货币的测度:1982―2006年

依据公式(2)和公式(3)测算的中国未被观测货币规模见表1。数据显示,我国未被观测货币规模按照广义货币M2的口径衡量,1986年突破1000亿元,1995年突破10000亿元,2006年达到70378亿元。1991―2000年的十年间,未被观测货币的高峰出现在1998年,M2口径的未被观测货币规模达到18231亿元。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外部需求减弱,国内消费不旺,为拉动需求,国务院提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方针,开始通过增加发行国债,进而增加政府投资来拉动国内需求。货币政策松紧适度、以松为主。这一年的未被观测金融活动突出表现为:正规金融机构通过非正规方式发放贷款,企业获得贷款并没有真正用于投资生产,而是在不同账户之间空转,或转贷给企业协会内的中小企业。2001―2005年,未被观测货币规模的峰值出现在2003年,达到创纪录的42373亿元。这一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特殊的一年,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的高涨时期,国际能源价格暴涨,国内煤炭、电力、钢材、水泥、电解铝、汽车等行业投资规模急剧膨胀,同时,出现内外两大对经济影响很重要的因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非典型肺炎SARS)和来自国际上的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003年上半年政府专注于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防护和消毒用品、药品等价格暴涨,粮食、加工食品一度短缺。

未被观测经济活动集中体现在暴利行业的投资生产上,在国家宏观部门进行信贷和产业政策调节下,正规金融对过热投资需求的支持程度减弱,非正规金融活动进入活跃时期,对正规金融产生了替代效应,经济运行没有因为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而转入平稳区间。

2006年未被观测货币规模比上一年净增加30000亿元,这与2005年7月人民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加快有关系,国际游资为套取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收益,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其中,虚假贸易、虚假投资,或通过地下银行系统汇入资金规模扩大,这些跨境未被观测经济交易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流动性过剩成为困扰货币当局的主要问题。

三、流动性过剩与未被观测货币关系及其政策意义

(一)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关于流动性过剩的计量,欧洲中央银行提出了价格缺口法、真实货币缺口法、名义货币缺口法和货币过剩法。衡量流动性过剩程度可以采用两个角度,第一是从名义货币增长与名义经济增长之间的比较,如果名义货币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名义GDP增长速度,说明货币供应过多,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导致流动性过剩。但是,由于货币当局已经采取了紧缩型货币政策,回笼了一定规模的基础货币,货币供应增长已经受到控制,可能导致第一种判断结果与实际经济状况有出入,人们感受流动性过剩,但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并不快。

采用第二种方法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即经济货币化比率指标,它是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值。货币化比率超过1,且比值越高,说明流动性过剩程度越严重。图1是采用货币供应增长与GDP名义增长

比较判断流动性过剩问题,2000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基本上快于GDP名义增长速度,由于2003―2005年中央银行每年净发行的债券在9000亿元左右,还采用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的政策,回笼基础货币的力度不断增强,2004年货币供应增长速度低于GDP名义增长速度,但2005年再次反弹,2006年两者差异再次收小。图2是中国经济货币化比率指标变化,1995年该比率达到1以后,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2003年超过1.6,2004年略微回落,2005年和2006年都在1.6以上。表明近年来,流动性过剩问题比较严重。

(二)未被观测货币与流动性过剩

未被观测货币规模扩大是否会加剧流动性过剩问题。图3是未被观测货币占M2的比重变化图。从图1和图3的比较看,未被观测货币相对规模变大的年份,往往是流动性过剩严重,或货币当局采取严格的紧缩政策回笼基础货币的年份,1993年和2006年未被观测货币占M2的比重比较高,分别达到21%和20%,当年货币供应增长与名义GDP增长率基本接近,与当时货币当局紧缩政策力度加大有关。2000年和2004年未被观测货币占M2的比重下降,仅有8%和11%,当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基本不明显,货币名义增长与GDP名义增长基本一致。其他年份中,未被观测货币相对规模变大的年份,往往也是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显著快于GDP名义增长的年份。毫无疑问,未被观测货币是影响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因素。

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篇(7)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各大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势头极为猛烈,尤其是中国每年高达8%的经济增长速度被嗅觉灵敏的国际游资所捕捉,因此大量的国际流动资本进入中国,这就是热钱。热钱炒作的对象包括股票、黄金、其他贵金属、期货、货币、房产甚至于前两年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都不乏国际游资的炒作身影。1992年发生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与热钱的国际间流动密切相关。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因此针对热钱的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而如何能够准确的测算热钱流入的规模至关重要。

二、有关“热钱流入测度问题”的文章内容和主要方法

全球流动性过剩产生大量的热钱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对于热钱入境的监测很困难,准确衡量难度较大,因此,学者们多采用估算模型。总体来讲,国际上关于热钱的测算方法主要有直接法、间接法和综合法。

(1)直接法测算热钱流入规模文献研究。直接法是利用公式“热钱=净误差与遗漏(正)+私人非银行部门短期流入资本”对热钱流入的规模进行计算的,直接法主要思想是将属于热钱的部分直接相加,容易理解,但是缺点是难以估计,对于短期流入资本的定性难以控制。

热钱规模的直接估计法中,Cuddington(1986,1987)的估计 方法具有代表性,他使用国际收支中的误差与遗漏加上私人非银行部门短期资本流动来直接估计资本的逃避,前者代表隐蔽方式流出的资本,后者代表短期的游资。

尹宇明、陶海波(2005)采用直接法测算热钱规模的具体公式修正为:热钱规模=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私人非银行部门短期资本流入+(收益-前五年收益均衡值)+(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值-模型预测值)+(其他投资的短期项目实际值-指数平滑预测值)。这个估算公式存在两个明显的不妥之处,其一,把误差与遗漏项中的误差认定为热钱;其二,尹、陶认为进出口贸易不是热钱流动的好渠道,没有将贸易渠道纳入热钱规模的计算。

(2)间接法测算热钱流入规模文献研究。间接法是利用公式“热钱=外汇储备增量-经常项目顺差-对外直接投资(FDI)净流入”对热钱流入的规模进行计算,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认为外汇储备=热钱部分+非热钱部分,该方法逻辑清晰,但是由于热钱的高流动性、强隐蔽性和难甄别性,在实际中很难将热钱单独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单独剥离出来。

Morgan Guaranty Trust Company(1986)认为银行持有短期外国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外汇交易的要求,是一种合理的资本流出,因此他们在直接法的基础上扣除了银行体系和货币当局拥有的外币资产。Cline(1987)认为已留在国外的外国资产再投资收益从未进入国内, 不应该视为资本外逃。因此, 在Morgan Guaranty Trust Company的基础上,Cline扣除了已留在国外的外国资产再投资收益。

段涓(2014)在直接法以及间接法的基础之上,探讨了热钱流动的隐藏渠道,从汇率、资产意见、利率三个角度探讨影响资本收益的因素,并构建“三重套利”模型 对我国热钱流入的动因进行实证研究。其中对于热钱的估计,采用修正的间接法,公式为:热钱流动规模(流入)=间接法测算结果+贸易项目下隐藏的热钱+FDI项目下隐藏的热钱+短期外债;该估算模型是基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特殊性,直接法不适合作为估算我国热钱流动规模的基础上,改进间接法形成的。

(3)综合法测算热钱流入规模文献综述。 综合法是利用公式“热钱=净误差与遗漏项(正)-本国居民除FDI意外的对外债权增量-由World Debt Table中获得的债务增量与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外债增量之差+产生国际平均收益的对外债权额”对热钱流入的规模进行计算,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加上属于热钱的部分,然后减去不属于热钱的部分,实际上是直接法和间接法的综合使用。该方法灵活性强,但缺乏理论基础,致使测算的结果的说服力较弱。

李扬(1998)的研究表明自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国内储蓄剩余与国外资本大规模流入同时并存的现象。这在世界上和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它是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

王信、林艳红(2005)主要通过分析非直接投资形式的资本流动,来说明我国短期资本流动的变化。非直接投资净额的关系式:非直接投资净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一直接投资差额,考虑两个政策性因素, 即2002年有关部门允许银行购汇303亿美元补充其外汇资本金和营运资金,以及2003年国家动用450亿美元对中行、建行注资。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进一步计算非直接投资净额的构成,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非直接投资形式资本流入的增加。

三、简要总结

通过众多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短期资本流动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在本外币正利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驱动下,境内机构和个人减少在国外的资产运用,将外汇资金调回境内,或增加对外负债,增持人民币资产。资本可通过证券投资、借用外债、贸易进出口及相关融资、经常转移和直接投资等渠道,实现跨境大量流动。而且,资本流向很快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热钱流入规模测度的研究未来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和深入探索,一是对于热钱的流人路径,可多进行调查分析, 以便能得出更为准确和细化的流动路径;二是对于热钱的规模测算可多采用非线性统计方法提高测算的精确度进一步摸清实况 ; 三是建立完善的热钱监控体系实时掌握热钱流动的最新动态,进而得到最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篇(8)

一、引言

近年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已经成为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中使用最广泛、理论上最健全的方法。该方法是指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地对企业预期获利能力的预测和适当折现率的选择,计算出企业的价值。其中,企业预期获利能力的预测是指根据对企业历史绩效的分析,预测未来若干年度内的自由现金流量。而自由现金流量指的真正影响一个公司内在价值的经常性收益带来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在满足投资需要之后,尚未向股东和债权人支付现金之前的剩余现金流量,所以,由自由现金流量的定义可以得到: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折旧及摊销-资本支出-营运资金追加额。通过公式可以看出,营运资金的预测是采用现金流量模型进行企业价值评估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在实务中,营运资金的预测仍存在较多问题,亟须改进。

二、营运资金预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营运资金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营必需的资金,由于它属于公司中被占用的不能用于其他用途的资金,所以营运资金的变化会影响公司的现金流量。营运资金增加意味着现金流出,营运资金减少则意味着现金流入,所以,在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一定要考虑公司营运资金的追加额。但是,营运资金管理的理论研究相比于日新月异的营运资金管理实践明显滞后,而企业价值评估中预测未来年度营运资金的方法也存在问题。

传统的营运资金预测一般是利用预测年度的销售收入乘以一定的百分比来计算的,可是百分比的主要是依靠评估人员的主观推测,没有具体详细的理论规定,实务中的随意性也很强。

(一)理论上缺乏对营运资金预测的可操作性指南

首先,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企业价值评估准则,有关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规定主要是2005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颁布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二十七条,该条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收益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应当从委托方或相关当事方获取被评估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和收益状况的预测,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和调整,确信相关预测的合理性。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对被评估企业收益预测进行分析、判断和调整时,应当充分考虑并分析被评估企业资本结构、经营状况、历史绩效、发展前景和被评估企业所在行业相关经济要素及发展前景,收集被评估企业所涉及交易、收入、支出、投资等业务合法性和未来预测可靠性的证据,充分考虑未来各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不得采用不合理的假设。可以看出,该规定缺乏对营运资金需求预测的可操作性指导意见。

其次,大部分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研究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都过于简略,主要是把营运资金简单地分为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三部分,而没有考虑预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短期借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其他营运资金项目,而在很多企业或行业中,这些项目的数额可能占据了其营运资金的绝大部分。例如房地产开发行业,其预付工程款和预收房款的数额都可能相当大,不可忽略。

(二)实务操作中存在随意性

由于营运资金理论研究过于简略的分类,所以实务中对营运资金的预测经常不能涵盖各个营运资金项目,更没有把营运资金与业务流程和渠道管理结合起来。在通过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实际运用中,对未来年度营运资金需求的预测中,往往简单地以预测年度的销售收入作为基准,再乘以一定的百分比得出预测年度所需的营运资金。但这种预测方法与企业过去年度的历史数据完全脱节,主要依靠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与假设,这样的操作缺乏系统的、令人信服的理论推导和科学合理的依据。

三、营运资金预测方法的改进

通过上述对营运资金预测现存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改进营运资金的预测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营运资金的涵盖范围应该扩大,而不只是局限于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三部分;第二,应该利用历史数据进行预测,这样相对于只是利用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更为准确。

(一)营运资金预测方法的思路

营运资金的计算是通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得到的,为了能够涵盖各个营运资金项目,并清晰地反映出营运资金在渠道上的分布状况,我们可以借鉴王竹泉、逢咏梅、孙建强2007年对营运资金进行的重分类,即将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其中,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包括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和应交税费等,这部分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主要是提高资金周转率,最终增强盈利能力。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利息、应收股利、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股利以及应付利息等,这部分营运资金的管理目标主要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下其资金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而按照经营活动营运资金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其又可将其进一步分类为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和采购渠道营运资金。所以,营运资金的计算被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库存商品+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在产品+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采购渠道营运资金=材料+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理财活动营运资金=货币资金+应收利息+应收股利+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股利-应付利息。

另外,为了准确地做出预测,评估人员需要仔细查看企业的历史经营状况,在获取企业历史信息的基础上,推测未来的营运资金变动情况。想要更准确的计算出企业预测年度的营运资金,历史数据是最直接的依据。做数据预测离不开准确的数据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准确地数据源应该是已经确实存在历史数据。所以,评估人员可以通过分析预测年度之前的最近3年的历史财务数据,由这3年内营运资金占各自年度的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估测未来年度营运资金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但是由于每一年的市场环境存在特殊情况,只根据单一年份估计容易出现不准确,所以选取3年数据的平均值,并按上述营运资金的四种分类对四种营运资金取期望值的方法得出预测年度的营运资金。

(二)营运资金预测方法的运用

假设对A公司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在预测A公司未来年度的自由现金流量时,根据分析历史绩效已预测出未来3年的销售收入,那么,利用上述营运资金预测方法的思路,在已知A公司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财务报表历史数据的情况下,可以预测其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营运资金。

根据已知3年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可以得到已知3年的销售收入和营运资金,并且可以按照营运资金的四种分类,分别计算出这3年的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然后根据历史数据进行预测计算。如表1。

表1 A公司营运资金预测表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销售收入

营运资金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

理财活动营运资金

表1中,2008年至2010年的各项数据是根据3年的财务报表得到的数据,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表示2008年的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的数值,而、、、分别是按上述营运资金分类计算得到的结果,且。、、是根据历史绩效已预测出未来3年的销售收入,而、、是现在需要计算的预测年度的营运资金。按照上述营运资金预测方法的思路,可以得到:

即利用3年的历史数据的平均值再对分类营运资金取期望值得到预测年度的营运资金。得到2011年度的相关数据后,可同理利用2009、2010和2011年3年的数据求出2012年的营运资金值,以此类推。

参考文献:

[1] 潘焕娣.自由现金流量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0,(19):128-128.

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银行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提供足额资金来应付资金需求增加或履行到期债务的风险。金融危机后,流动性风险成为巴塞尔委员会又一关注焦点。而结束入世过渡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的巨大挑战。但目前我国银行普遍存差大,呈现“流动性过剩”现象;同时国有银行受国家信誉影响,流动性控制缺乏激励机制。

关于流动性风险的研究由来已久。Robert I.Komar(1971)将流动性管理所涉及的变量分为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Diamond和Dybvig(1983)对银行挤兑进行研究,提出DD模型。之后,Diamond(1997)、Franck和Krausz(2004)等在此模型基础上衍生出了许多复杂模型。目前,VaR作为衡量风险的传统标志得到广泛应用。Hisata和Yamai (2000)提出L-VaR模型计算风险调整后的VAR,模型进一步深化。

我国银行业受体制性信贷膨胀及信贷资产质量影响,一直存在流动性风险。唐爱国(2002)提出了群体决策理论,以广义随机占优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广义随机占优单调一致风险测度概念和ES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季民(2006)在只考虑流动性短缺情况下,采用QAR分位数自回归法对流动性风险的动态衡量进行了实证分析。

目前国内流动性风险研究仍有不足,表现为对各影响因素间的共同作用研究较少;其影响程度缺乏定量分析。对商业银行如何在宏观环境变化中适应变化,并随之做出改变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二、 ES(n)测度模型为基础的流动性风险度量探究

1、模型假设

对商业银行来说,资产流动性管理的关键在于流动性资金供给与需求,因而将影响银行流动性资产供给与需求的因素分类如表1。

表1 商业银行流动性资金需求和供给来源

流动性缺口Y = 流动性供给-流动性需求 = X1-X2。

2、 模型建立

假设E(n)( ,X)为风险变量X的n阶条件期望,则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ES(n)为:ES(n)( ,X)=-E(n)( ,X) (1)

其中 E(n)( ,X)=n! -nQI(n)( ,X) (2)

其中,QI(n)( ,X)为n阶上分位数积分。

则,QI(n)( ,X)=q( ,X),q( ,X)是X的任意分位数函数。(3)

(4)

为保证数据平稳,在运算前对原始数据采用经典分解模型进行去季节性和趋势性操作。

Xt=mt+st+Yt,t=1,…,n(5)

其中,EYt=0,st+d=st,。Xt为原始流动性供给和需求的时间序列,mt为确实性因子,st为季节性因子,d为季节性因子周期,取为12。Yt为去趋势性和季节性影响的时间序列,即模型中的流动性供给和需求。而在原始数据处理中采用Copula函数法找出最符合X的多元分布函数。最终,通过比较ES(n)在银行的表现判断其流动性风险。

3、实证分析

采用某省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光大、招商、浦发等银行数据实现该模型,对各银行流动性短缺和流动性过剩风险分别计算排序。

在流动性短缺风险计算中,ES二阶、三阶计算结果现实光大银行流动性短缺最为明显,而ES低阶计算结果现实为招商银行。而在流动性过剩风险计算中,ES二阶、三阶排序结果和ES低阶排序结果相同,但在具体数值计算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差距。(具体计算结果与图表分析略)

经上述处理和分析后发现:

(1)相比较于低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ES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测试结果和排序都有一定区别,说明ES低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在排序上可能错误,也说明ES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的优越性。

(2)相对于流动性短缺,该省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更严重。银行需在资金运用上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而在流动性过剩测度中,ES高阶期望损失测度方法的优越性依然存在,有效避免了低阶期望损失测度模型的错误。

三、总结

高阶ES测度是对ES低阶期望损失的高阶推广,意味着它拥有一阶ES测度的优良性质,而且是0~(n+1)阶广义随机占优单调一致的风险测度,保证在高阶广义随机占优情况下不发生风险判断错误。

当然,在目前的研究情况下,该方法依然存在问题,主要是在风险变量非正态时,ES高阶测度计算量巨大。同时,它依然是一种单纯反映静态流动性风险的测度。若能够结合一定方法反映实时风险,将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很好的数据基础。

本文系浙江省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R408034)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章乃器学院)

参考文献:

[1]季敦民、金百锁、缪柏其.ES自回归方法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衡量中的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9

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篇(10)

一、资本外逃的界定

目前,在学术界,资本外逃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有一点基本得到认同,即把资本外逃视为由于本国资产的实际收益率较低,或是为了逃避税收或政治风险等原因而导致该国资本账户的“非正常”流出。然而,在对非正常的理解上,国际经济学界也有不同的解释: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37)在其经典著作(博士论文)《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中提出资本外逃动因论;英格・沃尔特(Ingo Walter,1985)提出:资本外逃是私人部门对一种隐含的社会契约的违背;卡丁顿(Cuddington,1986)是在严格假设前提下进行国民效用损失论的逻辑推导。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定义,我们认为,资本外逃是指未经批准的、违法违规的资本外流,是超出政府实际控制范围的资本流出。

二、国内外现有主要测算法

根据国外现有文献对资本外逃的测量方法,可以将其归为三类,即直接测量方法、间接测量方法和混合测量方法。直接测算法中卡丁顿(Cuddington,1986)测算公式为:资本外逃=误差与遗漏+非银行私人部门短期资本流出。间接测算法用公式表示为:资本外逃=对外债务增加+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官方储备增加-经常项目赤字。混合测算法的计算公式为:资本外逃(即未申报的对外债权存量)=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记录的所有资产-外商直接投资+误差与遗漏+未记录的债权的调整(向世界银行申报的外债存量-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负债)+已申报非 FDI 收入的资本(其他投资收入流量/一年期国际平均利率)

国内现有的测算方法主要有:1、李庆云和田晓霞(2000)的测算方法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世界银行的间接测算方法所进行的相关调整,具体测算公式:资本外逃=[(外债年增加额+外债低报)+(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外商直接投资高报额)+经常账户盈余-国家外汇储备增加额] -银行国外资产增量-长期资本项下的延期收款净额-长期资本项下的对外证券投资额和对外贷款净额-居民境内外币资产增加额+进出口伪报。2、李晓峰(2000)采用的修正后的间接测量法为:资本外逃=对外债务增加+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外国证券投资净流入+外国其他投资净流入+经常项目变动+储备资产变动+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对外其他投资净流出。

三、本文测算模型的构建及对调整项的说明

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以及余额法本身存在的缺陷,本文将对余额法的估算值进行几项调整,调整后公式为:

资本外逃(CF)=资金来源(A) -资金来源项目调整(B)-正常资金运用项目调整(C)-居民境内外币资产(D)+漏记的资本外逃(E)-错误与遗漏正常统计误差(F)=外债年增加额(A1)+FDI净流入(A2)+经常账户盈余(A3)+外资股发行(A4)-国家储备年增加额(A5)-FDI与外债重复部分(B1)+外债低报额(B2)-FDI流入中的水分(B3)-对外证券投资额(C1)-对外贷款净额(C2)-正常贸易信贷(C3)-(存款货币银行国外资产年增加额(C4)-中行外汇结存增量(C4.1)-存款与货币(C4.2))-居民境内外币存款(D1)-居民境内其他外币资产(D2)+进出口高低伪报外逃资本(E)-错误与遗漏正常统计误差(F)对部分调整项及数据计算的说明:

1、外债年增加额

由于“隐性外债”与“变相外债”普遍存在(李庆云,田晓霞,2000),我国官方

统计的外债数据并不十分精确。中国统计的外债年增加额(A1)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而得,同时进行外债低报额的调整。具体来讲,本文将采用杜利(Dooley,1986)介绍的方法进行估算,即:将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外债年增加额与中国统计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如前者大于后者,则外债低报额为它们的差额;如前者小于后者,则外债低报额为0。其中外债低报额以B2表示 。

2、FDI净流入

FDI 净流入(A2)是指境外(包含外国与港、澳、台)资金在大陆直接投资和大陆资金在境外进行直接投资之间的差额。数据根据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考虑到外债与直接投资存在重叠部分,根据我国外商来华投资的有关规定,结合田晓霞(2000)的估算,将以历年FDI的23%加以剔除。FDI与外债重复部分以B1表示。

其次,外商直接投资FDI中的资本品含有很大的水分,即外商作为投资品等设备的进口报价常常高于其实际价格。计算方法为:FDI虚报 = FDI贷方发生额×(投资品所占比例×投资品价格高报比例)。FDI贷方发生额数据来源于《国际收支平衡表》(1987-2012),投资品所占比例按照宋文兵(1999)的方法采用对外经贸部(现商务部)的估算数据,即55%,投资品价格高报比例按照1995年国家商检局检验的结果数据,即32%。该项调整我们记为B3。

3、外资股发行

外资股指的是我国上市公司发行的 B,N,H 股,其中,B 股指境内发行的外资股,N、H 股指在美国(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和香港发行的股票。另外,红筹股已成为除B股、H股之外,内地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经由它筹得的其中一部分资本应计入中国的外债当中。本文假定这些筹资额中平均每年有大约 50%的资金流入了中国境内。

4、正常资本流出的剔除

中国政府对居民境外证券投资的管理非常严格,BOP中的对外证券投资额都是经过严格审核批准、并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备案的投资额,它们处于政府部门的监测范围之内,应该属于正常的资本流出范畴,因此,本文对这部分的流出额(C1)作了剃除。

BOP中长期资本项下的“对外贷款”部分外流资本是处在政府部门的严密监测之下的,而且同样属于必要的资金运用,本文对该项的净额(C2)也作了进一步的剃除。

正常贸易信贷(C3):对1997年前国际收支平衡表长期资本项下的“延期收款”进行剔除。1997年后我国按国际收支手册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不再区分长期和短期资本流动,

本文参照杜玉兰、刘韬(2002)的方法,将总贸易信贷额的70%作为正常贸易额加以剔除。

同时,根据摩根担保信托公司的研究,整个银行体系(应当包括货币当局与存款货币银行)的国外资产一般都是用于国际结算,属于正常的资本流出范围,而间接测算法中剔除的只是货币当局的国外资产增量,因此,本文将进一步剔除存款货币银行的外国资产年增加额(C4)。

为了避免重复统计,结合“对外贷款”的统计口径的变化本文分两时间段对之剔除:1997年前采用IMF《国际金融统计年鉴》我国存款货币银行海外资产增量,并将1992年前中国银行每年的外汇结存增量(C4.1)从银行体系总的国外资产增量中扣除。1997年以后,扣除BOP中的“存款与货币”项下的资产项目(C4.2)。

5、居民境内外币资产

D3数据来自历年《中国金融年鉴》资金流量表。这里我们主要是借用了李庆云和田晓霞(2000)的数据和方法:通过估算中国居民个人外币存款的年增加额分别占到居民外币存款的年增加额的比例的平均值,来估计居民(包括居民企业和个人)外币存款的年增加额(D1)。居民境内其他外币资产(D2)也沿用李田的方法,结合外汇黑市溢价,1988、1989年以居民境内外币存款增量的0.7比例来估算,1990-1993年以居民境内外币存款增量的0.515的比例来估算,1994年以后以0.45的比例来估算。

6、漏记的资本外逃

本部分主要是估算通过采取进口高报出口低报的方式实现的资本外逃(E)。进出口伪报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进出口伪报额=出口低报额(EX)+进口高报额(IM)

EX=(Mw -Xh -Xre)/SHR

IM=(Md -Xw-Mre)/SHR'

其中:Mw 一一伙伴国统计的从中国进口额

Xh――中国海关统计的对伙伴国的出口额

Xre――中国商品经香港转口出口至伙伴国的金额

SHR――中国商品经香港转出口至上述四个样本国的金额占经香港再出口总额的比例

Md――中国海关统计的从伙伴国进口额

Xw――伙伴国统计的对中国出口额

Mre――伙伴国商品经香港转口出口至中国的金额

SHR'――四个样本国的商品经香港转出口至中国的金额占经香港再出口总额的比例

7、错误与遗漏正常统计误差(F)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与遗漏项,至少有一部分可归因于资本非法外逃(胡祖六,1998)。在处理中,本文参考美国和日本等国际收支统计制度较为发达和完善的国家,计算出其“净误差与遗漏”占贸易总额的比例,并以此作为我国正常的统计误差标准。剔除统计误差后的“净误差与遗漏”即为资本外逃额。

四、测算结果与简要分析

依据上述测算模型,本文对1987-2011年的资本外逃规模估计见下表:

(注:数据的计算方法见各部分考虑项的说明,数据来源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金融年鉴》、WTO官网、世界银行官网、IMF官网、香港交易所官网、《香港商品贸易统计》、《香港对外商品贸易回顾》)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到,从上世纪 80 年代末至今,中国的资本外逃一直呈恶化趋势。国内资本从 1997 年开始加速外逃,主要可能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引起的恐慌性出逃。进入 12 世纪后,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不断加大、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增强,中国的资本外逃规模一度走低。2005 年人民币正式步入升值通道后,获利游资迅速撤离,同时逐步放松的外汇管制使资本外逃更方便,导致 2005 年的资本外逃金额激增。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导致西方金融动荡,中国资本外逃额在 2007-2009 年间显著下降,但在 2010 年又强劲反弹。

同时我们注意到1999、2009年的资本外逃额为负值,虽然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两年不存在任何隐性的资本流出、反而存在有隐性的资本流入,但至少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这两年的资本外逃额很小,导致1999年这种局面的首先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渐消退;其次,该年度的资金来源比上一年度有了明显下降。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过后,国际投资环境恶化,资本逃离中国风险加大,2009年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渐消退,这些可能均对资本外逃规模产生了影响,其次,危机前后资本外逃规模波动十分明显。

五、总结与本文的不足

本文的进步之处在于比较全面的从资金来源、正常资本流出、居民外币资产、重复统计、错误与遗漏项下的正常统计误差及进出口高报、低报所产生的资本外逃进行了估测。结合以往的估测方法,尽可能的修正了余额法,使之更能适应中国的情况。

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一是事实上中国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类型的资本外逃,即被政府错误“记录”的资本流出部分,我们可以称其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资本外逃”,如一些非法所得和资本项下的外汇支付混入经常项下流出等。由于这部分外逃资本隐蔽很深,所以很难将其从经常项目下很清楚地剥离开来,尽管中国对资本账户实行非常严格的外汇管制,然而仍有一些外逃资本是混入资本账户流出去的,这部分外逃资本更加难以剥离,遗憾的是目前我们没有找到关于这部分资本外逃规模的测算方法,数据也具有一定的不可获得性。二是虽然考虑到了重复计算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完全的避免,如银行国外资产变动额与对外证券投资净额、对外贷款净额、居民境内银行存款之间就有较大的重复。三是最后,经常项目下的旅游收入、侨汇收入,通过子女留学汇款等途径进行的资本外逃,由于数据的难以获得也没用进行计算。

因此,由于这些原因可能导致规模的高估和低估,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的细化和修正,尽管如此测算结果本来就是一个估计值,可以较为准确的显示出资本外逃情况,对于后续的研究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Kindleberger,C,1937, InternationalShort-term Capital Movement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Ingo Walter,1986,The Mechanisms of Capital Flight,Paper presented at a conference in Capital Flight and Third World Debt,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Oc-tober2-4.

[3].Cuddington,D.,1986,Capital Flight: Estimate, Issues and Explanation, 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No.58.

[4].Dooley, Michael P.、Helkie, William、Tryon, Ralph and Underwood, John. 1986.“An Analysis of External Debt Positions of Eight Developing Countries Through 1990.”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May,21(8):283-318

[5].Tornell, A.,1992,“The Tragedy of Commons and Economic Growth:Why Does capital Flow from Poor to Rich Countr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0,no.6:1208-1231.

[8].李庆云、田晓霞,2000:《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重新估算:1982-1999》,《金融研究》第8期

[9].宋文兵,1999,《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研究:1987-1997》,《经济研究》第5期

[10].任 惠, 2001,《中国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和对策分析》, 《经济研究》第11期

上一篇: 语文教学常规要求 下一篇: 减少环境污染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