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数字化服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7 16:16:14

保险数字化服务

保险数字化服务篇(1)

图书馆职责所在就是收集、整理与加工、保存与传播文化知识与科学遗产。数字化图书馆是在多媒体和Internet网上以数字的形式处理信息,且通过互联网给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随时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然而随着网络侵权的不断发生,数字化图书馆经营当中涉及到的著作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不论是在文化知识与科学遗产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加工还是传播过程中,都无法规避著作权问题。不论其中那一个环节上侵权问题的出现,都将可能会引发民事纠纷,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所以怎样有效的防范法律风险是数字化图书馆需严肃对待的问题。

1著作权的定义

著作权又叫知识产权,是指“法人对作品在科学技术领域、文化艺术领域内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据法律规定享有的专有权”。著作权的法律效力。保护著作权还是离不开法律的支持,法律保护的目的是对创作者享有的经济权益的保护,促进创作者和创作成果的有效传播及应用。

2数字化图书馆著作权风险识别

2.1法律

数字化环境下的图书馆重要业务就是图书馆的网站建设,如果没有自己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及网站,那么数字化图书馆的所有资源服务都无法实现。想要通过图书馆网站将各类数字资料提供给客户使用,需要在显眼位置公布抗辩申明用以规避侵权风险。网站不仅仅作为数字资源服务的平台及传播媒介,还需要更多的其它内容来充实,例如图书馆服务资源的简介的文字、图片及字体的设计,板块的设计等等都存在着知识产权的内容。然而有的网站建设人员随意参考借鉴别人网站的内容。但是从著作权方面来讲,网站内容设计也属于知识产权不允许复制及抄袭。由于图书馆的网站建设中的内容及运营服务涉及到的资源许多有著作权的,可以说网站建设的主要问题就是著作权。操作不当会导致侵权风险。

2.2服务

数字化背景下的图书馆主要涉及的就是资源的下载及上传活动。有两种情况:(1)用户通过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上传及下载数字资源。(2)就是图书馆管理人员自己在网站上上传数字资源。对于图书馆自己操作来讲,如果法律没有规定免责条款的,后果都是图书馆自己承担的。对用户通过图书馆网站服务上传的资源,如果图书馆收到侵权通知需立即撤销相关资源,就不需要为用户的侵权行为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虽然图书馆不用为用户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但还是要加强侵权防范意识,严格区分公开网络、图书馆局域网的界限,明确告知用户网络传播合理使用,尽量避免侵权纠纷。

2.3用户

用户对著作权的意识薄弱,再加上图书馆对用户著作权风险教育不够,因此从用户方导致的数字化背景下著作权风险比较多,需采取合理的措施降低著作权风险的发生概率。

2.3.1用户上传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数字化背景下的图书馆为给用户提供更为方便的信息上传通道,多数图书馆开通了论坛、博客等信息平台。使用户可以通过此平台上传资源、发表看法,图书馆很有必要进行监督,但是由于用户众多导致信息数量大、内容复杂,图书馆不能做到每条信息都进行判断。导致有些用户上传的资源或信息可能存在侵权的风险,如果图书馆尽到平台服务的职责,就可以免于承担侵权责任。

2.3.2用户下载

资源的下载利用和信息的交流是图书馆提供给用户的共享方式,但是用户在下载后获得资源后的行为不受图书馆的制约,另外大多用户对侵权的后果认识有待提高,导致复制他人资源信息的行为的出现,导致侵权行为,阻挠了著作权保护工作的实施。

2.3.3私自传播信息

从《著作权法》来看,为了个人学习或进行教学,复制从图书馆下载的资源可认为是合法行为,但需要把握好这个度。如果复制后轻微做修改然后自己使用,这样的行为被定义为剽窃就是侵权。但是这种行为不受图书馆的约束,只能利用大量的宣传及教育的途径,使用户明白这一行为的严重性,促使用户减少此类行为。

3如何有效规避著作权风险

3.1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著作权的素养

不仅要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著作权知识的培训及教育,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著作权法》的认识,加强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遵守法律意识。还要废除与著作权制度相冲突的工作方法,将保护著作权意识有效的贯穿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每个环节当中。

3.2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及制约

为有效防止用户不正当的利用作品而导致的侵权纠纷,建议数字化图书馆推行用户的实名注册登记制度。将用户的真实姓名、身份证等信息,统计在数字化图书馆用户系统中。图书馆应引导用户合法利用数字化的作品,降低侵权风险。并及时在图书馆网站上提醒用户要保护著作权,告知用户侵权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发现侵权现象,及时履行通知用户和删除侵权资源的义务。

3.3完善图书馆著作权制度

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的建设的情景下对图书馆著作权的保护有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应该将著作权管理作为日常的工作需求,图书馆针对各个岗位及业务。对数字化资源利用的特点,制定严格的制度,明确规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随时对著作权管理制度的执行进行检查监督,使著作权管理制度能够很好的运行。建立健全的补救措施,在侵权行为发生后,及时履行通知用户和删除侵权资源的义务。建立沟通机制,保持与版权人之间的联系,以提高数字化图书馆版权保护的透明度。

4结语

将来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就是数字化图书馆,但是数字化的资源会引起社会对著作权的重视。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很多环节都会有导致侵权的风险,首先是要识别著作权的风险,才能有效的规避风险。数字化图书馆作为对社会服务提供数字信息资料的机构,主要的日常工作就是与知识产物发生各种各样业务上的关系,与著作权有着密切的关联。数字化图书馆作为个人著作权与用户信息资源需求利益中平衡体,需要承担的著作权风险最大。在出现著作权纠纷时,由于法律的介入,会给数字化图书馆带来巨大的冲击,影响着图书馆工作的正常进行,严重的会影响到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壮大。所以,提前开展著作权风险管理,有利于数字化图书馆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远慧.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著作权风险识别[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03):32~35.

保险数字化服务篇(2)

图书馆职责所在就是收集、整理与加工、保存与传播文化知识与科学遗产。数字化图书馆是在多媒体和Internet网上以数字的形式处理信息,且通过互联网给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随时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然而随着网络侵权的不断发生,数字化图书馆经营当中涉及到的著作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不论是在文化知识与科学遗产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加工还是传播过程中,都无法规避著作权问题。不论其中那一个环节上侵权问题的出现,都将可能会引发民事纠纷,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所以怎样有效的防范法律风险是数字化图书馆需严肃对待的问题。

1著作权的定义

著作权又叫知识产权,是指“法人对作品在科学技术领域、文化艺术领域内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据法律规定享有的专有权”。著作权的法律效力。保护著作权还是离不开法律的支持,法律保护的目的是对创作者享有的经济权益的保护,促进创作者和创作成果的有效传播及应用。

2数字化图书馆著作权风险识别

2.1法律

数字化环境下的图书馆重要业务就是图书馆的网站建设,如果没有自己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及网站,那么数字化图书馆的所有资源服务都无法实现。想要通过图书馆网站将各类数字资料提供给客户使用,需要在显眼位置公布抗辩申明用以规避侵权风险。网站不仅仅作为数字资源服务的平台及传播媒介,还需要更多的其它内容来充实,例如图书馆服务资源的简介的文字、图片及字体的设计,板块的设计等等都存在着知识产权的内容。然而有的网站建设人员随意参考借鉴别人网站的内容。但是从著作权方面来讲,网站内容设计也属于知识产权不允许复制及抄袭。由于图书馆的网站建设中的内容及运营服务涉及到的资源许多有著作权的,可以说网站建设的主要问题就是著作权。操作不当会导致侵权风险。

2.2服务

数字化背景下的图书馆主要涉及的就是资源的下载及上传活动。有两种情况:(1)用户通过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上传及下载数字资源。(2)就是图书馆管理人员自己在网站上上传数字资源。对于图书馆自己操作来讲,如果法律没有规定免责条款的,后果都是图书馆自己承担的。对用户通过图书馆网站服务上传的资源,如果图书馆收到侵权通知需立即撤销相关资源,就不需要为用户的侵权行为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虽然图书馆不用为用户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但还是要加强侵权防范意识,严格区分公开网络、图书馆局域网的界限,明确告知用户网络传播合理使用,尽量避免侵权纠纷。

2.3用户

用户对著作权的意识薄弱,再加上图书馆对用户著作权风险教育不够,因此从用户方导致的数字化背景下著作权风险比较多,需采取合理的措施降低著作权风险的发生概率。

2.3.1用户上传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数字化背景下的图书馆为给用户提供更为方便的信息上传通道,多数图书馆开通了论坛、博客等信息平台。使用户可以通过此平台上传资源、发表看法,图书馆很有必要进行监督,但是由于用户众多导致信息数量大、内容复杂,图书馆不能做到每条信息都进行判断。导致有些用户上传的资源或信息可能存在侵权的风险,如果图书馆尽到平台服务的职责,就可以免于承担侵权责任。

2.3.2用户下载

资源的下载利用和信息的交流是图书馆提供给用户的共享方式,但是用户在下载后获得资源后的行为不受图书馆的制约,另外大多用户对侵权的后果认识有待提高,导致复制他人资源信息的行为的出现,导致侵权行为,阻挠了著作权保护工作的实施。

2.3.3私自传播信息

从《著作权法》来看,为了个人学习或进行教学,复制从图书馆下载的资源可认为是合法行为,但需要把握好这个度。如果复制后轻微做修改然后自己使用,这样的行为被定义为剽窃就是侵权。但是这种行为不受图书馆的约束,只能利用大量的宣传及教育的途径,使用户明白这一行为的严重性,促使用户减少此类行为。

3如何有效规避著作权风险

3.1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著作权的素养

不仅要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著作权知识的培训及教育,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著作权法》的认识,加强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遵守法律意识。还要废除与著作权制度相冲突的工作方法,将保护著作权意识有效的贯穿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每个环节当中。

3.2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及制约

为有效防止用户不正当的利用作品而导致的侵权纠纷,建议数字化图书馆推行用户的实名注册登记制度。将用户的真实姓名、身份证等信息,统计在数字化图书馆用户系统中。图书馆应引导用户合法利用数字化的作品,降低侵权风险。并及时在图书馆网站上提醒用户要保护著作权,告知用户侵权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发现侵权现象,及时履行通知用户和删除侵权资源的义务。

3.3完善图书馆著作权制度

保险数字化服务篇(3)

1.1 外包服务节约数字档案建设成本与时间

数字档案前期工作是需要比较专业并且要求高的设备进行信息采集与输入,而且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信息需要工作人员具备IT行业的一些专业知识,所以数字档案信息技术采取外包模式可以大量地减少前期工作的人员与资金的投入,而且外包企业都是具有数字档案这方面娴熟的技术与先进的设备,外包比档案馆自己操作避免很多操作风险。外包公司具有优良的IT技术、合作协调的工作谈对、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因素都可以让外包公司具有比档案部门更高的工作效率。

1.2 外包服务数字档案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

采用外包模式可以依托外包公司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研发经验加强对系统间的相互沟通,有效借鉴其他部门数据设计模式、兼容其他部门的数据设计格式、避免重复投入。同时在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上可以充分引进或利用现成的数据库,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所以档案部门通过外包企业的帮助可以建立完整而且规范的电子数字档案库,为各部门、各单位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在线查询和访问服务提供便利,使档案部门的服务水准得到提高。

2 数字档案信息技术外包风险

2.1 外包档案的保密问题风险

档案部门拥有许多保密档案与涉密文件,这些档案法律规定是具有保密性的,在一定的保密期限内是不能被随便外传的。因此在数字档案的外包中,必须保障涉密档案的安全,如果一味追求档案数字化外包的高效快速而不顾档案的保密要求,必然会导致档案部门的泄密问题,增加档案部门保密职能的风险。

2.2 外包公司服务质量风险

外包公司尽管拥有先进的IT技术,但是他们对档案部门的业务并不熟悉档案部门业务需求,所以如果档案部门与服务商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就会导致外包公司对档案数字化的需求产生与档案部门不同的理解,就会给档案数字工作带来风险。外包公司的技术能力、财政支持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等多种的因素都会造成外包工司的不确定风险,公司的不确定风险同样也会给数字化档案建设带来质量风险。

2.3 数字化外包的管理风险

外包公司必需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到档案部门们去做前期工作,这个专门的工作小组是临时性的,只是处理相应的外包业务,不同的工作小组完成不同阶段的工作,整个外包由于多个不同的人组成不同的临时性的工作小组完成,这样工作小组的决策权和管理权限都是模糊不清,难于统一管理,互相协调的难度也大,很多档案馆用户会疏忽对外包工作小组的监督管理,所以会因为外包小组的不稳定性导致外包项目的质量受到影响。

3 数字档案信息技术外包风险防范措施

3.1 要选择专业、可靠的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公司

档案部门选择外包公司首先要向专家咨询专家意见,然后应该多方打听,收集社会评价,找那些社会反响好的外包公司,再根据专家的建议分辨外包公司的技术能力、业务处理能力、财务状况,找专家对外包公司的研制与开发能力进行专业的评价与审核,从投标的外包公司中选择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公司。最后要核实一下外包公司在近几年完成的项目表,评定其在软件工程工具、配置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人员、控制项目成本和质量的能力及水平。

3.2 要加强对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的管理

保险数字化服务篇(4)

1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数据风险概述

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2013年中国产生的数据总量超过了8亿TB,并且每天以倍数递增,大数据相关的技术蓬勃发展,技术应用随处可见,我们经常上网使用的百度搜索就是用Hadoop大数据技术管理数据的。与此同时,每年全球数据安全问题损失已经达到万亿美元数量级,我国也有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对于档案行业,大量的档案数字化副本、电子文件、音视频文件组成巨量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档案馆虽然安全意识越来越高,但远远没有满足现实要求。

1.1 风险的原因。风险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忽视硬件故障、忽视软件崩溃、人为失误造成数据丢失、缺乏管理措施造成恶意被盗、对电脑病毒熟视无睹、面对潜在危险抱有侥幸心理、自然灾害直接导致数据丢失、在恢复工作中不能定期对恢复机制进行测试、想当然认为能写入磁带就代表能随时读取、想当然认为管理面板显示成功就能顺利从备份文件中恢复资料。

1.2 风险的危害。不要认为数据存储已经非常安全了,就规避了数据风险,风险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目前,数据泄露的问题非常突出,人们一般对黑客攻击总能引起高度重视,人们也不能容忍IT人员的恶意违规行为,但实际上,人们经常忽略的最有可能泄露数据的却往往是那些没有丝毫恶意的员工。对数据库没有非正常访问的监督,没有为不同用户的当前可用访问权设定限制,这样系统就很容易出现特定工作的员工访问超出了工作范围的数据;没有使用防数据丢失工具,个人数据在通过电子邮件、打印或者复制到笔记本电脑及其他外部存储设备时很容易发生数据泄露。

1.3 风险的种类

1.3.1 自然环境风险。计算机机房不符合规范要求,存在环境风险因素。

1.3.2 硬件系统风险。网络、服务器、客户端、存储设备等损坏、故障、老化风险。

1.3.3 应用系统风险。应用系统架构、应用系统功能、应用系统性能等方面,不完备、设计存在缺陷。

1.3.4 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计算机网络缺乏安全设施防护,没有防火墙、防病毒、IDS、PKI、攻防技术等。

1.3.5 人为管理风险。人为因素带来风险,缺乏制度管理。

2 构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2.1 构建可靠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管理体系。现阶段,大多数的数据中心并不是规划好而建设起来,通常是随着数据积累、设备增多而逐步装备起来。这样做出现很多问题:办公室改成机房,空间狭小,电力不足,承重不够,民用空调24小时超负荷运转,消防措施不到位,监控手段缺乏等。以往对数据中心机房的建设往往只注重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实现网络层的可靠性,而忽略了基建、供电、消防、环保、制冷等方面的影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会导致系统瘫痪甚至数据丢失。

因此,数据中心是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数据中心建设应以实现技术标准化、能力服务化、提供快速化、资源弹性化、管理自动化、管控集中化为目标,从管理、技术、运维多层面保障系统安全、数据安全。

数据中心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设备的安装、调试、运维都必须遵守行业的规范标准,应该按照三级等保要求,把数据中心建设达到科学、安全、经济、绿色、环保的标准。

2.1.1 构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管理体系

2.1.1.1 安全策略与管理制度。总体安全方针及安全策略必须包含安全管理策略、安全技术策略、安全运维策略。

2.1.1.2 系统建设管理。系统建设包含:系统定级、方案设计、系统交付、系统备案、软件开发、工程验收、产品采购和使用、安全服务商选择。

2.1.1.3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分为三个层级:信息安全决策层、信息安全管理层、信息安全执行层,内容包含:人员录用、人员离岗、人员考核、人员培训、访问管理。

2.1.2 构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技术体系。体系划分为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安全通信网络三部分。第一部分指用户身份鉴别、自主访问控制;第二部分指安全区域、结构安全、区域边界强制访问、区域边界包过滤、区域边界安全审计、区域边界完整性保护;第三部分指通信网络安全审计、通信网络数据传输完整性保护、通信网络数据传输保密性保护、通信网络可信接入保护。

2.1.3 构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运维体系。体系内容涉及安全规划、安全控制、安全监控、事件响应、灾难恢复、信息安全事件管理、信息安全问题管理、信息安全配置管理、信息安全变更管理、信息系统配置管理。

2.2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在业务流转中的风险控制。数据流转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就是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的日常防护,一般毁灭性的灾害百年不遇,而数据流转中的风险,就隐含在日常工作中,时有发生,却往往被忽视。先从数据流转规律加以分析,在馆藏数字加工、系统内调用、常规利用、档案接收、移动介质拷贝、整体存备环节之中数据流转规律:移动设备系统;系统移动设备;移动设备移动设备;系统中调用即系统系统。再观察数据存储状态它们有逐层包含关系:网络与系统包含数据中心、库房,数据中心、库房包含硬件设备、移动介质,硬件设备、移动介质包含数据。表1、表2、表3、表4分别对四种存储状态列举了风险与控制情况。

2.3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容灾备份。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容灾备份是档案信息系统抵御灾害的能力,是保证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对信息安全的底线防备,是构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中重要一环。当档案馆受到毁灭性灾害时,馆藏档案信息或历史记录得以保存下来,并能够用异地保存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以数字形式恢复档案馆运行。以对全部馆藏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容灾为原则。

针对局部出现故障、本地发生事故、本地域受到灾害,分别选择本地、同城、异地备份。目前这三种备份所用的介质主要选择硬盘、磁带和光盘,这三种介质在存取速度、存储容量、保存时间、备份成本、管理难易程度等方面的性能,各有所长,基于条件,不可取代。可根据存备的内容、不同的用途和客观条件选择介质,通常用磁带和光盘为主备份介质,硬盘作为应急备份介质,三种介质配合使用,使不同介质的优势可以互补,最大可能地保证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国家档案局《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中,将档案信息系统的容灾等级划分为七级,其中,0级为无异地备份;1级为实现异地备份;2级为热备份站点备份;3级为在线数据手动恢复;4级为定时数据自动备份;5级为实时数据远程异步备份;6级为零数据丢失数据远程同步。档案馆通常采取1级容灾并参照2级容灾管理为最基础策略。即: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备份数据处理系统及系统环境参数数据备份到选定介质上,送往异地保存,制订有相应的灾难恢复计划,灾难发生后,利用通用的硬件设备,调用异地备份的数据,按照预定的恢复计划实施业务恢复。根据数据量、载体类型,选择数据运送的交通工具,应尽量避免托运,推荐采用汽车方式运输。可根据备份介质不同,选择不同的更新周期,光盘介质可采取每年抽检并增量备份,五年做一次全备方式。

2.3.1 本地备份。以北京市档案馆为例,依托档案馆设施,对馆藏电子文件采用磁带介质备份,对其中重要内容进行缩微化异质备份,两种备份介质分区域保存。

2.3.2 同城备份。北京市档案馆依托城市应急备份机构,北京市容灾备份中心设施,选用“介质备份业务”服务模式,对全部电子文件采用磁带介质备份。

2.3.3 异地备份。北京市档案馆依托异地备份合作伙伴,陕西省档案馆的设施,对电子文件重要内容,采用磁带介质备份。

3 研究意义

3.1 构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档案信息化的发展。随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档案馆已经成为档案数据存储与利用、发挥档案社会服务效应的重要部门,不再仅仅是提供服务支持保障的角色。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的建设要站在业务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以档案业务的连续可用性为出发点,以给业务提供7×24服务支持为目标。

3.2 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数字档案馆稳定运营的保障。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的建立对于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数字档案馆的安全运营关系到档案馆全部业务的顺利进行,关系到社会各界是否能及时获得档案咨询服务,关系到档案部门的形象及保存城市记忆,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为了规避数据集中带来的生产运行风险,数字档案馆不仅要在技术层面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化解集中的风险,还要从管理角度通过分析和细化风险,建立以安全防范、安全制度管理和安全控制管理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为业务的稳定运营提供可靠的保证。

3.3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保证。优质的档案馆数字资源是政府管理的基础、决策的前提和为社会服务的依据。电子文件具有纸质文件难以比拟的优越性,理应成为现代社会的优质战略资源。加强电子文件的科学管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就能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由此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是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保证。

保险数字化服务篇(5)

(一)极大方便了档案的查询和使用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只要输入关键词搜索,计算机上就会迅速查询出有关的资料信息,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还可以用电子加密技术对档案进行处理,有效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二)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科学化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促使新型的信息采集、管理服务职能取代了原来传统档案保管和使用职能,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更提高了保险社会服务功能。

(三)可以有效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使档案信息通过远程服务成为可能,实现了资源共享。要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改变传统管理思想,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目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模式实效性较低

一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工作人员面对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潮流,对实体档案也进行了数字化、信息化处理,借助计算机系统浏览检索。但是缺乏对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深刻认识,只重视管理系统的建设,重藏轻用,而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利用效能低下。

(二)信息保密性及安全系数不高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及使用,社会保险档案信息风险不断增加,网络病毒和木马、网络黑客入侵、工作人员无意泄漏、电磁泄漏等都威胁着信息安全,社会保险档案的保密性及安全系数较低。

(三)档案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社会保险经办部门中缺少档案管理知识熟练、信息化技术水平高的工作人员,各级政府也忽视了对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导致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受阻。

三、推进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体制

建立起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就需要创新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统一档案管理标准,在科学的制度管理下进行管理,优化整合资源,实现档案的资源共享。

(二)创新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服务方式

要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创新服务方式,运用社会保险信息资源和的先进技术,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启用公共网络服务系统,为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提供优质服务。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业务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确保档案管理人员具有高度专业化技能,能熟练应用加密或数字签名技术对电子文件进行归档、备份、保存,保证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正常进行。

(四)健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数据,加强信息网络安全控制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量大、内容多、关系复杂,管理难度大,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数据库,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相应的资料信息,提高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措施,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强化硬件防护技术,对电子档案当定期检测和拷贝,避免人为失误操作,防止数据丢失,确保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安全。

保险数字化服务篇(6)

全渠道的数字化已经成为新生代和都市白领的明显特征。他们使用手机等智能设备联结彼此,使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使用购物应用来发现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使用微信这样的社交工具来分享想法和生活体验。

对于新生代的年轻人来说,智能手机已经超越了通讯工具的功能,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新生代年轻群体期望更加快速有效的信息交互、更加便捷高效的流程效率、更加新鲜个性的服务体验、更加数字科技感的创新应用。

客户行为倒逼金融服务改变

年轻人习惯于使用智能手机浏览股票信息,完成消费支付;使用笔记本电脑申请信用卡;使用平板电脑比较不同汽车型号的差别;在银行网点现场签订购买理财产品的协议。

在满足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期望方面,那些拥有海量用户基础和广泛渠道覆盖网络的传统金融机构巨头们在变化上行动缓慢,这些传统金融机构现有的服务交付水平和改进速度差强人意。他们过去几年的业绩增长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受到的冲击主要是在变革的观念上,他们在学习和吸收创新的观念,但在付诸实施的创新行动上处在观望状态。金融行业中相对弱小的行业挑战者反而更努力地通过渠道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行动来营造转变的热点,但这些挑战者们对金融行业整体向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力仍然显得过于微弱。

变化来自传统金融行业以外的新兴挑战者,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创新者,以陆金所、宜人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者,创新以非常规发展的方式迅速进入市场,以互联网式的指数增长速度不断触碰着传统金融机构和行业监管者的神经。

传统金融面临创新挑战的六个领域

规则、数据和技术构建起金融服务的基础,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数字化技术能够跨地域快速实现产品、客户和信息的连接,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新金融服务生态,带来传统金融服务在支付交易、信息服务和资源配置上的创新机会。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领域:

・金融支付。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兴起,无卡化趋势动摇了传统银行的领地。

・保险服务。数字分销带来保险销售的分散化,可穿戴技术驱动了保险产品创新。

・储蓄借贷。P2P借贷的发展开始慢慢转变一部分客户的储蓄行为和借贷偏好。

・募集资金。众筹直接动摇了传统的金融中介角色,带来全新的互联网征信需求。

・投资管理。应用数字技术和云计算,向投资者提供自动化投资建议和投资管理。

・市场配置。未来会出现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以及互联网化的金融信息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者有着不同于传统金融服务的新规则,Apple Pay和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面向微众的P2P网络借贷、面向小微客户的大数据征信与网络贷款、面向大众的众筹融资,这些全新的金融应用正在赢得数以亿万用户的关注和使用,这些先期客户的行为和声音正在倒逼传统金融机构更深入地思考该如何应对和改变。

“互联网+”带来金融服务模式的七个转变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发展为传统金融服务带来了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方式,激发了金融服务互联网化的市场发展潜力和服务创新活力,无论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进入者都在积极行动。

在面向未来的服务营销上出现这样七个转型趋势:

1、金融服务的全渠道整合。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拥有完善的线下服务网点布局和电子化服务基础设施,具有新兴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所不具备的客户关系基础和线下资源优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更多的新增长将会集中在基于智能移动渠道的数字化应用上,这意味着并非是传统的线下服务网点和电子渠道的作用改变了,而是数字化和移动化带来的业务替代性和服务依赖性降低了传统网点渠道在一些高频交易的金融服务中的重要性。在互联网金融创新者更强调在线体验和数字化便利性的时候,向客户传递“互联网+现有渠道”的全渠道服务模式将是传统金融服务机构可以更有效采取的应对策略和发展方向。

2、金融服务的生活化联结。互联网金融更多面向年轻客群,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带来客群定位下沉以及相应的潜在目标客群规模的扩展。未来的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逐步延伸到客户的生活化场景中,年轻的数字化消费者期望未来的金融服务能够与他们的生活方式联结,他们期望银行和保险公司能够变得像苹果和谷歌那样不仅能够主动预测服务需求,而且能够将服务渗透在消费者生活中的每一个接触点上。传统金融机构是唯我独尊的封闭式服务体系,他们在理解客户的金融交易和潜在价值上有着相对完整的数据和信息,但在贴近客户的消费需求和生活场景上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数据收集生态和服务价值链。

3、金融大数据的深度应用。互联网零售服务型企业短期内迅速积累起来的大数据资源为向互联网金融服务渗透提供了可能,他们利用互联网积累的海量数据信息能够实现更准确的用户细分、更可靠的行为预测、更有效的风险管理、更及时的预警提示,从而有能力发起更精准的服务和营销互动。大数据的深度应用要求金融机构逐步实现整合客户交易、风险、行为、社交、生活等数据信息的集中运营,从而能够实现支撑未来从营销场景到客户场景的营销模式转变。传统金融机构的当务之急不是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多的数据资源,而是提升现有海量数据的利用率,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交易数据资源优势和大数据挖掘应用的巨大潜力。

4、智能化的客户体验创新。互联网金融提升了年轻一代客户群体对于金融服务的体验预期,他们期望能够更加实时地从金融机构获得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能够方便地通过互联网络和智能移动设备来完成决策和购买。目前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交付水平距离客户的数字化体验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金融机构需要将提升客户体验作为面对未来竞争的核心竞争力的原因。传统金融机构需要加速应用互联网理念和数字化技术来改进现有的金融服务体验,创新客户的数字化体验模式,实现网点服务的智能化、在线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服务营销互动的精确化,以提升用户体验的方式来建立面向未来发展的客户竞争力。

5、移动化的金融产品服务。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方式已经很好地整合了互联网场景和线下消费场景,在这样的趋势下,金融服务的移动数字化进程也在加速。未来将会出现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移动金融服务形态,它们并非替代现有的传统金融服务,而是提供符合了客户期望的新的互联网金融服务需求。Moven是一家2012年创立于美国的移动银行,其创新了前所未有的服务模式,它并不是今天的银行,而是以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方式来向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从本质上说,Moven是一个APP,利用Facebook社交网络帮助传统零售银行实现传统金融服务在移动互联网端的延伸。未来,这样的服务创新在传统金融服务机构的互联网化过程中将会不断涌现。

6、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不仅能够提升信用风险管理的决策和响应效率,也促进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前瞻性预警的可能。无论互联网金融企业还是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化,都需要将提供更加贴近客户实时性的信用风险管理和更精准的融资服务匹配作为突破口和增长点。传统金融机构多年积累起来的客户基础和品牌信任是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转型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传统金融机构完全可以通过完善现有风险管理的决策效率、风险判断精准度、风险对策响应及时性,通过积累或合作的方式建立起与用户社会化消费数据的连接,以信用风险管理创新打开全新的面向数字化场景的信用管理和融资服务市场。

7、全服务链条的生态平台。传统金融服务关注资金流的效率、风险和增值,互联网服务更强调对用户时间的占有和对用户注意力的争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传统金融机构更快速地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和运作模式。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服务巨头开始行动起来,整合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流和商品流来搭建平台以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比如提供超越资金流服务的全链条金融服务,搭建整合商户和用户交易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构建能够打通金融产品服务、金融信息服务和用户生活服务的完整生态平台,以期未来能够增加对客户的全方位影响力和连接掌控力,转型为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全面的全服务链的综合金融服务。

构建关键的数字化能力至关重要

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纷纷展开行动:银行构建全服务链的互联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保险公司构建分散型保险产品的互联网数字营销平台,券商打造互联网综合理财平台,基金公司将自己打造成互联网理财产品提供商,互联网金融企业以移动支付、P2P网贷、众筹、互联网征信等模式为基础构建普惠金融的互联网服务业态。

要实现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全面转型,不仅需要导入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构建全面开放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提供丰富的互联网化的产品选择,还需要着力打造以下这些关键能力:

・整合传统渠道与数字化渠道,形成全渠道运作的能力

・整合传统交易数据与互联网数字化行为的洞察能力

・整合传统网点服务与移动数字化服务的客户互动能力

・基于大数据洞察与客户数字化渠道偏好的精准营销能力

保险数字化服务篇(7)

1 引言

图书档案在图书馆事业建设中不仅能够科学、有效加强馆藏建设,而且对图书馆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均能起到引领作用。它不但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图书的一项最基本工作内容,还是高职院校校级档案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更是数字化智能学校建设重点内容之一。怎样架构既合理又科学、既方便又实用的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网络管理系统,从而促进和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准和服务效率,是当今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健康、持续发展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2 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建设现状

2.1 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的使用率逐年攀升

伴随着本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逐步深入,高职院校扩招逐年增加。数以万计的在校生规模,与高职院校图书馆传统管理服务愈加不相适应,尤其是被传统束缚而不重视的数字化图书资源,其被读者利用次数越来越多,据河南工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近五年图书档案使用状况统计显示,到图书馆询问、浏览、查阅、下载、打印电子图书档案各类读者,包括在校生、毕业生、教职工、校外学生、社会人员,无论是人数还是频次均大幅攀升,有压倒传统纸质图书借阅之势。

2.2 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的使用覆盖面和领域不停扩容

由于历史原因,多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服务重点是本校的在职学生以及教学、科研人员。在党的十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具备条件的大学图书馆要逐步对周边社区和中小学开放,于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管理服务工作迅速延伸,在保证本校读者需求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向周边辖区居民和中小学逐步开放,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发挥公共资源的最大效能。如南阳师范学院开通的“超星图书馆”及“汉文化研究馆”,主要是面向南阳市武侯社区居民和南阳市第二十三小学、卧龙实验中学和南阳市八中提供学习服务。

3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服务信息化创建面临的困境

3.1 传统的图书馆图书档案服务理念

“重藏、轻用”传统图书馆服务理念烙印很深,还在侵蚀着35岁以上的图书管理者,甚至包括图书馆的领导干部,只认为验收好书、藏好书就万事大吉,图书馆工作就等于干好了,殊不知,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管好书还远远不够的,深入挖掘知识,为读者提供纵深信息服务是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高职院校对图书馆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经费的不足,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工作仍停留在数字管理的边缘化,没有进行更深层的技术改造,当前现有图书档案管理软件难以支撑数字化建设要求,这些软件只是辅助纸质图书进行简单的电子管理,不具备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格式化和自动化管理。

3.3 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开发应用率低下

在图书馆图书档案管理上,长期受高职院校图书馆 “重藏轻用”偏执思想影响,仅仅注重图书档案建档书卷,忽视图书档案快速流通,致使图书档案成了“尘封黄历”,再加上图书馆管理者不注重馆藏图书档案的综合开发利用,缺少图书档案主动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意识,则这些图书档案将彻底失去其应有价值。

3.4 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需跟上时代

据调查发现,现如今图书馆图书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甚至部分人员连最基本的图书档案情报专业知识都没有,这些人员大都是校领导的家属、亲戚或引进人才带来的家属,纯属照顾,显而易见,这些人员满足不了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需求,再加上高学历的情报信息管理专业的顶尖人才都不愿到高职院校就业,更加剧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匮乏。

4 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重点

4.1 科学规划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方向和目标

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提供数字化图书档案信息为全校师生以及社会人员提供学习和实践服务。图书馆应根据广大在校老师、学生及社会公众的需求,对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投入产出效能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规划,有的放矢地进行统筹部署。一、对那些经过鉴定、甄别的还具有重大保存价值的濒危图书档案加紧进行数字化工作;二、对那些需要永久和长期保存的图书档案及时数字化;三、对利用或咨询次数较多的图书档案加快数字化;四、对那些有地域特色或宝贵的图书档案及时数字化,确立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方向和目标,有条不紊推进数字化图书档案建设进程。

4.2 加快转变图书馆服务理念

加快转变图书馆服务理念,强化读者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感,提升服务水准,是数字图书馆建成的内在要求。数字图书馆将切实能够实现根据读者的需求实施读者定制服务,以及学科跟踪服务,还有能够深入推动学科馆员建设等。所以说,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后,图书档案管理者将能够科学管理图书档案资源,根据读者需求,整合各种类型数字资源,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服务,进而使图书馆图书档案服务工作将得到质的提升和量的飞跃。

4.3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风险控制制度

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要持续不断的大量资金注入做保障,在整个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因为国家政策、学校规章制度,还是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人员调整或资金预算等诸多因素,均将会出现一定的预期风险,这些预期风险主要有:

(1)系统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的突变,从而使软件系统的开发中止。

(2)资金链断裂或年度预算偏低以及超支从而使有关硬件设备购入延迟或搁置。

(3)机密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过程泄密。

(4)数字化过程可能发生的知识侵权、产权纠纷等。

为此,必须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风险控制制度。制定各种预案以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如建立财务风险防控预案、技术保障风险防控预案、知识产权风险防控预案、网络安全风险防控预案等,把各类风险降到可控范围内,保障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丁恩多.我国数字档案馆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1).

[2]陈瑞萍.土地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J].科技传播,2012(03).

作者简介

保险数字化服务篇(8)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中国GDP的增长率在过去几年中逐渐放缓,但总债务占我国GDP的比重却呈现出向上攀升的趋势。债务占GDP的比率越越高,表明金融的效率越低,这说明不仅当前中国的经济需要供给侧改革,作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一个重心的金融行业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借助于互联网正蓬勃发展的契机,我国在互联网金融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什么是数字普惠金融?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和探索》中,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界定为支付、理财、微型融资、保险和征信。正如普惠金融这一名词的本身意思,“普”即任何人都可以在需要时享受到相对平等的金融服务,“惠”即其提供的服务应当是性价比较高的并且可选择性较强的,亦即是比较丰富的。数字普惠金融是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强化了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而这些融合具体表现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等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这些技术大大促进了信息共享,减少了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的门坎,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获取用户和风险甄别的成本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小微企业、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等获取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并加快了我国金融脱媒的进程。正因数字技术与金融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我国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探索将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运用于发展金融服务,以此来弥补其传统金融服务的欠缺。以保持与民营金融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目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兴未艾,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二、我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所存在的风险隐患

(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缺乏清晰边界

当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仍然缺乏清晰的边界。《G20 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对于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一项比较科学的制度设计,但其中涉及的相关政策仍有待于具体落实,相关的制度、法规和监管也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在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乃至各类金融机构对如何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看法不一,实践路径也不尽相同,导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至今仍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发展边界,有时甚至会将数字普惠金融与一些低劣的互联网金融相混淆,也由此导致我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所面临的风险不断扩大。

(二)作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征信体系不完善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其中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在着手建立统一的社会征信体系,但现有的征信市场仍然很不完善,由此导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缺少有效征信数据支撑的同时数据获取渠道也很有限。而要想促M数字普惠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信息和信用这两个关键构成要件,尤其是在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中,由于非结构化数据大多被采集于于社交网络、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领域,而这些采集场景大多互相割裂,不能共享和挖掘,在导致其价值难以被实现的同时也产生了信息泄露和信息失真的风险

(三)数字普惠金融风险防控不到位

现今我国缺乏对数字普惠金融有效的政府监管框架和完善的监管法律法规。尽管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规定和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来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良性发展,但我国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风险,包括一些非系统风险,比如数据隐私泄露、金融诈骗、提供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等。除此之外,也存在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因此,要想继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就需要坚持在合规前提下继续强化风险防控,只有在有效监管的基础上,数字普惠金融才能真正为广大民众带来金融改革红利。

三、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加强数字普惠金融“顶层设计”

没有清晰的发展边界,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与目标效果的偏离,数字普惠金融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互联网金融企业假借数字普惠金融的名义开展业务并造成不良影响的案例,而这正是因为我国缺乏明确的顶层设计,没有明确划定数字普惠金融边界的后果。因此,政府需要制定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纲要,以指导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健康有序发展;制定通用的数字普惠金融效果评价指标,实现对我国开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机构统一评价与度量。

(二)构建统一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框架和有效监管法规

数字普惠金融的很多问题的产生,都与监管缺位或者监管不当有关。为了保障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管框架和完善的监管法规以平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创新与风险。具体来说,政府首先要建立一套统一监管标准和框架,并选择一种合适的监管模式,采取诸如设立进入门槛和退出机制等方式来保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质量并抑制风险产生的可能。其次,政府要建立适当的信息披露标准使得消费者知晓自己享用的金融服务究竟有无风险,风险又在哪里,采取尽责的数字金融措施保护消费者。做好应对数字金融普及后可能产生的侵权、信息泄露等问题的预案,以有效保证消费者的利益。最后,要建立符合当前发展需要的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并与时俱进地调整法律监管政策以适应不断创新的金融发展要求。

(三)进一步建立统一的社会征信体系

数字金融需要中央银行、监管当局以及有关部门一起来建立统一的社会征信体系。征信机构唯有掌握足够全面的信息,且具有较强的数字技术运能力,才能更为准确地刻画征信对象的信用情况,减少信息缺失以及信息失真引致的风险。当前我国以中央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征信体系在数据覆盖面上和数据的数量和处理上很难完全满足普惠金融迅速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我国进一步构建完善统一的社会征信体系,比如将大数据信息服务提供商作为央行征信系统的补充,但需要进一步与之进行协调,建立数据接口及数据分享机制。

参考文献:

保险数字化服务篇(9)

养老保险档案是养老保险活动中各个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和资料,主要涵盖文书档案、会计档案、业务档案和网络设备档案等等。这些档案构成了维护广大参保职工根本权益不可替代的重要依据。也成为我们养老保险事业进步和发展的缩影。

2.明确档案在养老保险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法保障参保职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是目的,利用档案资源为参保职工提供优质服务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档案工作是将养老保险业务、财务、计算机和党群行政等活动中产生的文件资料,按照一定的管理方法和规则,归集、整理、组织和保管起来,从而,搭建起社保经办机构与参保职工沟通和服务的桥梁,保护参保职工合法权益下受损害。如果忽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缺乏系统的档案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那么,基金安全就不会得到有效保障,给参保职工一个明白账就无从谈起,为广大参保职工提供优质服务就难以实现,养老保险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贯彻落实。所以,养老保险档案在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地位和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3.切实加强档案基础管理

夯实档案在养老保险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档案的服务作用,应该从强化档案基础管理入手,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科学分类

档案分类不仅是当档文件整理中的一个工作程序,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归档文件整理工作中具有主导的作用。没有合理的分类,归档文件收集整理工作就无法开展下去。归档文件只有赋予鲜明的特征,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所以,确定养老保险档案的分类标准,实现科学分类,是档案归集、整理和保管的基础,同时又指导着其它各项工作的有序展开。

3.2平时归档

平时归档是立卷人员依照档案分类与范围。将已经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随时归入临时卷夹(卷盒)内,这就是平时归档。平时归档要“随办随归”,不得积累到第二年立卷时再归卷。这样,有利于保持文件材料之间的联系,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

3.3有序整理

档案的整理,应按各类档案的归档范围,由各职能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归档文件材料的排列,要按照各类文件材料归档的范围、发生时间、重要程序分门别类地收集和整理,依次进行排列。档案在整理后,要去掉金属物,对破损的应按裱糊技术要求进行托裱。

3.4合理编号

整卷装订的案卷其全部卷内文件要编统一的顺序页号。并以“件”为单位在文件材料的首面加盖归档章。

3.5编制目录

归档文件目录包括件号、责任者、文号、题名、日期、所在页号(或件号)、备注等项目。件号即文件材料的排列顺序号。责任者是指制发文件材料的组织或个人。文号即发文的字号。题名即文件材料的标题。日期即文件材料的形成时间。页数即填写一件文件材料的总页数。备注即需要补充和说明的情况,包括密级、缺损、修改、补充、移出、销毁等。

3.6标准化装订

按照国家最新的档案管理办法,文书类档案可以不装订,可按件和保管期限直接装盒。而会计类和养老保险业务类档案必须装订成册。装订材料,必须选用经档案行政部门认可,符合档案保护要求的安全材质。装订档案,一律采用案卷左侧装订,并将左、下侧对齐,采用“三孔一线”的方法装订。

3.7填写卷面

案卷封面项目包括:全宗名称、案卷标题、起始时间、保管期限、件、页数和归档号。案卷封面项目的填写,要求内容完整、概括准确、字迹整洁、一目了然。这里需要明确几个栏次的概念:

(1)全宗号。全宗号栏内按同级档案局给定的全宗号填写,暂未给定的此项可空置,待同级档案馆给定全宗号后再行填写。

(2)年度。年度栏内填写盒内文件的形成年度。填写时要采用公元纪年,以4位阿拉伯小写数字表示,不得简化。

(3)保管期限。保管期限栏一般以汉字全称表示,分为“永久”、“长期”、“短期”。长期为16-50年,短期为15年以下。

(4)机构或问题。机构或问题栏是指按哪种类目进行分类。如果档案按科室分就是“机构”,如“办公室、业务科”;如按照业务类目分就是“问题”,如“基金核定表”、“业务台账”。

3.8档案装盒

不同类别、不同年度、不同保管期限的归档文件材料不能放入同一档案盒。档案盒的厚度与归档文件材料的厚度相适应,避免归档文件材料弯曲受损。

3.9定期移交

按照有关规定,凡在工作中形成的在归档范围内的文件材料,均由相关责任部门进行整理、立卷、装订,并定期移交档案部门归档。各职能部门应在次年初向档案管理部门移交档案,交接双方根据移交目录清点核对,并履行签字手续。应归档的文件材料要齐全完整。

3.10规范排列

案卷移交档案室后,管理档案人员要将一个年度、一个类别的案卷进行系统化的排列,使卷与卷之间保持一定联系,固定顺序。便于查找利用。

为了保证档案的安全完整和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完成上述步骤的同时,社保经办部门还应建立健全各类档案管理制度。如档案销毁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借阅制度和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等。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坚决杜绝档案遗失、毁损、泄密等事件的发生。如果发生上述事件,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保险数字化服务篇(10)

档案数字化加工是指通过数字化扫描、缩微转换、音视频转换、资料翻拍等技术手段,对各种档案、资料、数据等进行数字化转换。在加工和转换过程中,人为操作的失误、技术的缺失、计算机病毒的入侵、网络黑客的攻击等等,会随时破坏数字化加工系统。

1.1 加工人员操作失误的风险。根据国家保密局的规定,在对档案的集中存储和管理过程中,对涉密档案的定义、过滤、屏蔽和粉碎工作,要全程监管和控制加工数据,避免涉密档案信息的泄露。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高校档案馆对档案卷宗实体、现场、人员及信息安全重视不够,对加工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卷宗扫描模糊,特别是利用率较高的高校录取审批表及涉密文件的图像自动纠偏、校对工作、人工去污处理等问题,没有及时发现,造成出错率高,无法保证数据原件的质量。甚至有些员工因对工作不满,故意为其他机构提供机密的技术与数据等,这些都是潜在的人员风险因素。

1.2 加工技术及设备缺少评估的风险。档案数字化加工人员技术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加工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大部分高校档案馆对档案数字化加工采取外包方式,在招标过程中,只对外包公司的进度保障、扫描设备、档案卷宗的拆装等提出要求,而对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和信息保密缺乏管理,甚至没有签订相关的技术及保密协议,没有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对加工设备的技术参数也不甚了解。另外,大部分高校档案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都是由软件开发公司提供远程技术指导,馆内缺少真正懂技术处理和网络防范的专业人员,对网络安全没有深刻认识,并缺少必要的技术风险评估。

2 高校档案数字化的风险应对措施

2.1 内部环境。高校档案馆承担着学校档案保管和开发利用的职责,从安全风险角度看,既有风险高发的土壤,也有风险敏感的人群[1]。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坚守档案安全底线。在内部环境上,应从加工过程中确保文件的准确、完整和安全着手,在交接加工案卷时要检验档案的内容、范围是否正确,以及交接前后?稻菔欠褚恢拢?并采用“数字摘要”技术,确保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在移交、接收、备份过程中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使系统能够自动监控和发现文件是否被篡改,自动检测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有无缺损,并随时提示档案管理员信息项是否完整,凡涉及电子文件加密、存储、下载、打印等操作事项,要做到全程自动监控,及时形成电子日志记录。

2.1.1 数字文件形成人员风险的应对。档案数字化加工和维护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加工人员的保密观念,避免人员职责错位;与档案软件公司和数字化加工公司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保密协议,加强对保密资质的审核,避免档案数据的失、泄密或者不当扩散,并对后续软件的日常维护工作进行细化管理。另一方面,对加工人员进行统一身份认证,严格控制非法人员和离职人员接触加工数据,提升数字化加工的管理规范,有效保证加工数据和文件形成过程中的安全。强化电子签名的有效性,当发现伪造或无效的电子证书时,系统要锁定相关操作,并向指定的系统安全审计人员发送报告通知,便于及时识别和事后核查操作者身份。

2.1.2 软硬件设备存在风险的应对。档案数字化加工,要严格遵照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等相关规范要求,在图像文件中详细记录实体档案在数字化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类型、设备制造商、设备型号、设备感光器、数字化实践等元数据信息,为分析数字化加工使用的设备、参数提供可追溯依据。高校要选用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载体及软、硬件,采取严密的流程设计,确保电子文件和数据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规范性,减少因设备损坏造成的文件损失。

2.2 外部领域。外部领域的风险主要指外部用户非法入侵、恶意访问、篡改文件内容信息等。档案数据信息易伪造、篡改或误删,因此,确保其原始内容的真实性是数据有效利用的基础。高校可以通过预警机制、多套备份、封装机制和检测机制等技术和管理手段,全方位保障档案数据安全,警惕外部风险的入侵。

2.2.1 加强网络入侵检测技术。高校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包括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资源整合、师生个人信息、校园基础建设等内容,为确保这些信息的安全,首先要将校园局域网与广域网分开,通过屏蔽PC机上全部通信接口、服务器物理上锁等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回避外部潜在的入侵风险[2]。其次,加强监测技术,安装入侵监测软件,发现网络系统有违反安全的行为或遭到袭击时,提供实时报警,及时提醒档案数据管理人员做好监测和防范,确保档案信息万无一失。

2.2.2 做好异地异质数据备份。高校档案数据库,如果没有做好异地异质的数据备份,会存在着丢失等风险因素。因此,高校在加快档案数字化加工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过程中,在加强基层单位电子文件的接收的同时,要对重要数据库信息进行安全备份,并把备份的存储介质与机房隔离,保存于安全位置或异地存放保管。一旦遇到系统受损,就可以利用灾难恢复系统进行快速恢复。

3 高校档案数字化发展思路

当前,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智慧化服务体系渗透到各行各业。高校档案馆应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逐步由“纸与铁”的时代向“数与网”的时代靠拢[3],逐渐将数字档案馆建设融入智慧学校、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中。

3.1 树立互联网思维模式。高校档案管理者应在档案“资政、存史、维权、育人”的四大功能不改变的情况下,改变传统的“封闭、保管、行政干预”的档案管理模式,树立“五位一体”的智慧档案馆信息发展观,树立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审视现代信息技术给档案管理手段、用户体验、档案文化传播及价值体现等方面带来的变化,从“开放、协作、共享”的角度来思考档案服务模式的转变,着力提升高校档案工作的生命力、创造力、执行力。

上一篇: 科技创新特点 下一篇: 采购管理在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