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7 16:16:14

科技创新特点

科技创新特点篇(1)

2.技术转移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形式。大量的资料表明,小企业比大企业更适于进行技术转移活动,更容易它与外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在美国,在没有大学参与的R&D活动中,大、小企业R&D支出的回报率均只有14%,而在有大学参与的R&D活动中,R&D支出的回报率则分别约为30%和44%,表明中小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大学或研究机构提供的条件与合作。

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表现出较大企业更高的效率。我国中小企业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始终扮演着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力量的角色,成为推动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据统计,我国65%的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同样如此。美国约50%~60%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身上,80%以上新开发的技术是中小企业来付诸生产。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应用型产品出口国,其中,出口额的60%是由中小企业取得的,而且这些中小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和产品。

4.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很多行业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学者阿科(Acs ,Z.J .)专门对1982年创新最多的34个行业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中14个行业中小企业占优,尤其在一些新兴产业(如计算机等) ,中小企业的优势更明显。几年前,以美国工程科学院凯瑞塞( Kressel ,H.) 博士为首的一个研究小组曾对先进显示和可视系统、可植入器具和外科医疗器械、软件、环境测试服务、网络服务和进网设备、室外运动用品6 个产业进行的调研表明,在其中3 个产业,小型高技术公司(包括小实验室) 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在余下3 个产业,小型高技术企业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的消费市场(如室外运动用品) 里,中小企业往往是惟一的产品和技术的提供者。

尽管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众多的优势,但由于受其自身规模的制约,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很多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不足。首先是市场资金来源不足。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较难获得贷款,我国的中小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企业的创业资金主要是靠所有者本人的积蓄以及向朋友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借款。再次是政府资金支持不足。中小企业从政府所获得的支持与其贡献份额在很多方面都是不相称的。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新增产值的76.6%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占GDP的份额超过50%,而其所得到的政府资金支持约为30%左右。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1%,而日本企业研发投入一般相当于市场销售额的10%。

科技创新特点篇(2)

科技创新基地取得四大集聚成效

从科技创新基地的发展成效看,主要实现了“四大”集聚:

一是创新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基地集聚了全市主要的科技创新要素,是全市科技创新的主要引擎。在创新人才方面,目前张江高新区大专以上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超过50%,并集聚了全市80%以上的高端人才。截至2013年底,张江高科技园区拥有部级专家255人,有96人入选中央“”,其中创业类占全市67%、占全国7%。另外,全市科技创新基地的外向型人才比例也不断提高。张江高科技园区拥有外向型人才(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人员)达7583人,占从业人员总量3.4%,已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或来华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在创新机构方面,张江高新区集聚了全市80%的部级和本市重要研发机构,不少园区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并举,在创新主体方面已经形成国家队、跨国阵营、本土阵营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二是创新成果集聚。科技创新基地是全市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区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如在企业孵化方面,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毕业的携程网络、分众传媒、盛大网络、复旦张江生物等企业均已成长为国内著名企业,以展讯通信、微创医疗、中微半导体、中信国健等为代表的留学生企业茁壮成长。为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漕河泾开发区构建了以“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为链条的创新创业全程孵化服务体系。截至2014年底,漕河泾开发区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1665家,其中优秀毕业企业296家,孵化企业毕业率为88.9%。

三是创新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基地是全市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产业承载区域。目前,张江高新区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研发、通信设备、软件信息、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高端装备制造、航天航空等产业领域占据国内领先地位。张江高科技园区的“E产业”和“医产业”集群已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其中,“E产业”集群集中了全国40%的企业,涵盖了设计、流片、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多个环节;“医产业”覆盖了药物发现、评价、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新药创制环节,抗艾滋病原料药占据了全球40%的市场份额,心脏搭桥和冠状动脉药物支架产品约占全国市场的50%。2014年张江高科技园区“E产业”和“医产业”增长率均达到15%以上。此外,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四新”产业也在快速发展。2014年,张江高新区营业总收入3.37万亿元,工业总产值1.33万亿元,净利润1842.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9%、6.3%和14.5%。

四是创新服务集聚。科技创新基地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政策服务、配套服务等服务体系,形成有力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发展环境。在科技金融方面,张江高新区以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为着眼点,不断丰富园区科技金融资源,汇聚政府基金、银行、风险投资、股权各具特色的科技金融产品,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如张江高科技园区拥有“张江小贷”、“未来星”、“启明星”、“科技支行”、“科灵通”、“投贷宝”、各类私募股权基金等金融服务,并搭建了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资本运作平台。在政策服务方面,张江高新区各分园区基本都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对外提供行政审批服务,并邀请相关行政审批部门入驻,实行“一口受理、一门办结”,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同时,不少开发区不断创新政策服务模式,如漕河泾开发区建立了科技企业创新政策联络员网络,形成“政策信息推送+政策信息宣讲+政策信息上门”三级服务。在配套服务方面,各科技创新基地在物业管理、商业设施、交通设施等方面不断提高服务水准,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满足创新创业企业需求。

目前主要存在五大问题

一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与中关村、深圳的一些园区相比,张江高新区中较多园区在发展中偏重于引进跨国公司总部、研发机构和生产线,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较强,但对依托和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资源重视不够,重引资、轻引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且园区较多企业为制造型企业,而非高新技术企业。如2014年,张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总收入8288.78亿元,仅占园区总营收的24.6%。园区产业项目进入衰退周期,或由于商务成本上升而须向外转移,园区面临企业退出、土地转性等瓶颈,难以快速转型升级。

二是管理体制有待健全。从张江高新区看,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具有多层次结构、多元化主体、多样化组合的明显特点,园区管理主体由政府、国企、民企、集体经济、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实行多种组合,存在政府管理、高校院所等事业单位管理、国企管理、民企管理等多种管理体制。政府管理的园区多头领导现象突出,管理层级较多,管理效率不高;国企管理中政府与市场关系尚未理顺,如张江集团公司既要承担园区功能培育,又要进行市场化开发,导致背负了较大的财务压力。此外,园区间各自为政,相互联动不足,全市园区缺乏有效的协同创新。

三是开发模式亟待转型。目前全市科技创新基地主要有科技园区开发模式、商务园区开发模式、工业园区开发模式。无论采用何种模式,较多园区都是进行科技地产、产业地产、商务地产开发,部分还处于“圈地盖房招商”阶段,用政府财力完成园区规划和一级开发,通过土地物业的出让出租、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产业项目,基本通过土地一级开发获取土地收益,盈利模式简单,虽然实现了物理空间上的产业规模,但不利于业态集聚,除非政府推进重大科技设施和研发机构的导入,难以自主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在当前土地空间紧缺矛盾凸显背景下,园区开发模式亟待转型,必须加快从“土地开发”向“创新服务”转变。

四是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全市科技创新基地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一些政策还有待填补空白;政策支持力度不强,如政策资金扶持项目小而分散,存在“撒芝麻”现象;政策突破力度不够,先试先行政策较少,科技金融、人才政策的力度不如中关村、江苏的一些园区;缺乏针对全市科技创新基地的统一政策,出台的一些政策仅针对部分园区,缺乏全市“普适性”政策。另外,部分现有资金扶持或税收优惠政策条款限制过死过细,导致亟需扶持的企业无法获得支持,政策落实大打折扣。如在企业认定方面,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销售额等条件有要求,研发企业在研发阶段和产品上市前往往无法被认定。

五是制度瓶颈有待突破。当前还存在一些制度与国际通行规则不接轨,对科技创新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如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发展中,欧美普遍采用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即药品持有人和生产许可人可以是两个法人主体,法规允许药品委托生产(CMO)。而我国采用“两证合一”, 法律禁止创新药物的委托生产,生物制剂和中药注射液的委托生产也被禁止,造成创新药上市成本较高、产业化进程较慢。再如,在外籍人才使用方面,国内现有政策对外籍人才引进存在年龄限制,对人才居留存在时间限制,这给企业引进和使用高端外籍人才带来极大不便。如位于张江园区的诺华制药引进了业内顶尖专家带领的研发团队,但由于年龄超过65岁,面临着无法办理外籍专家证、无法获得工作签证等问题。

全球著名科技创新基地的布局规律、建设经验和发展趋势

1、全球著名科技创新基地布局的一般规律

一是大多布局于大城市边缘区域。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和科研资源对科技园区的发展影响很大。国外成功的科技创新基地往往位于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大城市边缘。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充足的人力资源、良好的商业服务、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和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可形成技术创新的优良环境。如法国的法兰西岛科学城依托巴黎,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国际机场,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二是大多发源于一流高校。现代大学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知识传授、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三大基本功能,能够不断培养创新人才、产生新知识、衍生新企业,因而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基地形成和发展的知识源头。依托高校布局科技创新基地可便捷利用高校的知识溢出、人才溢出,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国际很多知名的科技创新基地、创新园区都是依托大学设立,如硅谷早期雏形起源于斯坦福科技园,波士顿128公路与麻省理工学院也存在密切联系。英国100多个科技园中,大学科技园约占25%。

三是大多围绕创新引擎企业发展。大型企业、创新引擎企业一般实力雄厚,科技投入大、创新产出大,是新技术、新产业的引领者,并会产生“溢出”效应,带动更多企业跟进,从而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形成企业密集的创新集群。如硅谷在每个时期都有引擎企业带动区域发展,20世纪50 年代有惠普、瓦里安公司,60 年代仙童公司繁衍变化出英特尔、AMD等众多半导体公司,80 年代的苹果公司,90年代的思科、雅虎等公司都对引领整个硅谷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再如,西雅图围绕波音公司形成了飞机城,英国牛津郡围绕F1方程式赛车形成了赛车谷。

2、全球著名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一般经验

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从国际成功的科技创新基地发展经验看,政府和市场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和市场的推动作用也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市场主导推动发展。硅谷、伦敦科技城等创新区域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发展壮大,而非源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在市场的作用下,科技人才、创新资本、创新创业企业大量集聚,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制定规则,营造和维护自由、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使企业、高校与研发机构之间形成高度联结、畅通协作的创新网络。

二是政府主导推动发展。筑波、班加罗尔是政府主导型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在政府强势规划与推动下逐渐形成的。其中尤以筑波为典型代表,堪称日本政府通过法律与规划“造”出的科学城。1963年日本政府在筑波地区规划建设“筑波科学城”,并推动众多国家科研机构搬迁集聚,成立筑波大学,努力从国内外积极吸纳青年研究者和留学生,积极推动未来尖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日本政府的全力推动下,筑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超过2万名研究者的日本最大规模的科学城。

三是政府与市场双重推动。包括纽约的“科技园区”、我国台湾新竹都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发展的。政府对科技创新发展有较为明确的战略和定位,以具体项目的形式加以推动,与市场机制形成良性互动。如我国台湾的新竹地区较早存在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丰富的科技资源,台湾当局又设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主动聚合科技资源,发展高科技产业。政府在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营造宜业宜居环境,产业界则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在多方共同推动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现在已带动整个新竹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成为我国台湾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3、全球著名科技创新基地未来发展的“四化”趋势

一是科技园区新城化。当前,科技园区的功能已不局限于提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相关基础服务,而要求功能复合化,形成城市功能,这推动创新基地、科技园区向科技新城或知识新城的方向演进。如日本提出的“技术城”概念,表现为产、学、住各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是丰富的地区文化传统、美丽的自然风貌与现代科技文明融合为一体的理想科技城市形态。

二是创新组织网络化。科技创新基地的创新组织不仅仅局限于园区内部,而是着力形成开放的创新网络。许多园区通过与世界各地区的相关园区构建区域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全球流动。如硅谷近年来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组织合作网络,在产业上与印度班加罗尔、台湾新竹等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在资本流动上与中国、英国、加拿大、印度、以色列、日本等关系密切,在专利方面的全球合作也日益紧密。

科技创新特点篇(3)

一、研究背景

富于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也是推动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创新主体。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企业发达并具有的高成长性是浙江省经济的一大突出特点。浙江省政府在《浙江省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从中小企业数量大省向素质强省转变”的总体目标,“全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不断增强,争取到2015年末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争取达到1.2%以上,中小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超过30000件,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万元/人・年”的创新改进具体目标。显然,要完全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断壮大,必须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特点,是科技主管部门实施政策引导、创新研发资助、科技资源分配等工作的前提。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程度高、微观企业数据较难获取等客观条件的存在,使得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我们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调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样本企业概况

(一)调查企业的选取

鉴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统计制度尚不健全,相关数据较难获取的特点,课题组从浙江省范围内获得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的项目中选取了部分企业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开展分析,我们选取了项目验收时间为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之间527家企业进行观测,样本企业覆盖了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七大领域。采用这种方式选取样本企业的优点在于:一是保证了数据质量,二是便于开展项目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的对比。有关数据均来自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验收申请书内。

(二)调查企业的分布

从调查企业的经营领域分布来看,以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类企业为主,两类企业共计322家,约占总数的61%;高技术服务类企业较少,仅有6家,约占比1%左右。

而从地域分布来看,受资助的科技中小型企业以杭州、绍兴、湖州三地为主,所占比重将近四分之三。杭州市是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研发的中心,本次调查中共计244家企业(包括所属的高新区、浙大科技园),所占比重为46.3%。这种地域分布集中性的特点,表明了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研发活动分布极不均衡,地区之间的差距非常大。虽然这只是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的项目的统计分布而得的结果,但已经反映了浙江省科技中小型企业分布的基本概貌。

结合地域与企业经营领域两方面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布的“地域集聚”特点十分突出。电子信息类、高技术服务类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杭州,光机电一体化类、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类企业主要分布于杭州、绍兴;新材料类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杭州、湖州、绍兴;生物医药则主要分布在杭州与湖州。各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地区分布情况可见表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地域集聚”特征,与我省传统的区域块状经济及地区工业基础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比如,杭州市的电子信息类产业比较发达,拥有一批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高新区(包括滨江)的电子信息发展基础很强;而新材料则相对集中于纺织、照明以及化工等工业基础好的地区,如绍兴、嘉兴等地。

二、技术创新项目资金投入与资产积累能力

(一)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规模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我们对技术创新项目的实际投资规模进行了分组,结果见表2。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研究项目的投资规模集中在300万至1000万之间。其中,项目投资规模在300万至500万的企业有195家,占总数的37%;投资规模在500万至1000万之间的企业则有161家,占总数的30.6%。

从项目所属领域来看,投资规模在500万以上的企业中,所占比重前三位的领域依次是,新材料(比重达58.75%)、生物医药(比重达50%)、光机电一体化(比重达47%)。投资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则主要集中于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这两个领域。这表明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

从平均水平来看,本次调查的527个技术创新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为590.90万元。但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在投资规模上,表现出一定的“不均衡”特征。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见表3。电子信息领域的科技中小型企业平均每个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规模明显较低,仅为377万;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高技术服务这三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较大(均超过700万元额,其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家企业,达到了5600多万);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平均投资规模居中。这一特征表明了,与传统高技术领域相比,代表了新兴领域和科技发展新方向的“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项目研发或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投资,可能会存在着资金紧缺的巨大压力。

(二)技术资产积累能力分析

由于技术创新项目的开展,若企业在规模上表现为“有效”扩张,则说明技术创新项目对于企业的资产积累是成功的。而“有效”扩张的判断,则应该从项目开展时的预期企业规模与项目完成时的实际规模的比较中得出。我们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计划企业规模作为预期企业规模目标。企业实际规模超过预期规模的幅度越大,也表明项目的资产积累能力越强。

1.资产积累的成功率分析

通过对实际企业规模与计划企业规模这两项指标的对比,发现在526家企业中(剔除一家数据缺失的企业),共有342家企业的规模超过了预期目标,约占总调查企业数的65%。而这些企业规模超预期的企业主要集中于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与新材料领域,企业数分别为140家、59家和57家,占比分别为40.94%、17.26%、16.67%。从经营领域来看,与其领域内企业总数相比,企业规模超预期企业所占比重较大的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资源与环境、光机电一体化;而比重最小的是电子信息领域,详细数据见表4。

表4的有关结果也表明,在积累成功率上,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资源与环境、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积累成功率,均在70%以上。而电子信息领域项目的积累成功率相对较低。

2.企业资产积累幅度分析

为了从数量上分析不同领域的项目在企业资产积累方面的差异性,我们将企业的实际规模与预期规模相减,称之为企业资产积累差。若该值大于0,为正差,表明研究项目带来了超预期的资产积累作用;该值小于0,则为负差,表明研究项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资产累计水平。比较不同领域科技创新项目的差异性,我们分别从正差、负差两个方向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见表5。

从表5的结果来看,平均每个项目资产积累正差前三位的领域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高技术服务以及新材料,分别是4485.97万元、3615.02万元、3130.95万元;而从逆差方向来看,每个项目平均资产积累逆差靠前的也是这三个领域,逆差分别为987.41万、541.83万、680.98万。

从这些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这些领域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产积累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两极分化的倾向。实现规模超预期的企业,其超出的幅度很大,资产积累能力普遍较强;而规模未达到预期的企业,低于预期目标的幅度也很大,资产积累能力普遍较弱。

三、科技创新项目的产出特点

(一)专利产出分析

从专利产出的数量来看,本次调查的527个项目共获得557项专利;其中,实用新型专利407项、外观专利27项、发明专利123项;在发明专利中,在国外获取的专利为0项。从获得专利的项目来看,有111个项目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有19个项目获得了外观专利、有68个项目获得了发明专利;分别占本次调查总数的21.07%、3.61%和12.91%。

而从各项专利数量的创新项目领域分布来看,呈现出一种较为集中的特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这两个领域,项数分别为238项、67项,分别占所有实用新型专利项数的58.48%、16.47%;外观专利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领域,共计12项,占所有外观专利项数的44.45%;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以及电子信息领域,项数分别为53项、28项和21项,分别占所有发明专利项数的43.09%、22.77%、17.08%。

这些数据表明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专利产出的数量较少,平均每家企业仅获得1.06项专利;二是,所获专利仍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形状和构造方面(即实用新型专利),而对于更具创新意义的新产品、新材料、新物质或者制造方法以及工艺流程创新内容的成果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国际上被认可的专利更为稀少;三是,从企业角度来看,各项专利的企业覆盖面相对较低,具备获得专利的能力、特别能产出发明专利的企业很少;四是,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之间的专利产出能力差异大。

(二)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由于调查中有4个项目未填写经济指标,故在进行项目有关经济效益分析时,利用的是数据完整的523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经统计,平均每个项目实现的累计销售额、累计交税总额、累计净利润、累计创汇分别为1981.28万元、168.09万、253.36万、23.5068万美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在利润实现方面,部分企业产生了亏损,亏损最大的企业达到了1912万元。

根据表7不同领域科技创新项目的经济指标的统计结果,从项目的所属领域来看,平均每个项目的实际累计销售额中,数额最高的是高技术服务领域,达到了5368.53万元,远远超过其它领域;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新材料领域分列第二、第三位。而从平均每个项目的实际交税总额来看,前三位的是,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数额依次为225.47万、205.16万、200.32万。从平均每个项目的实际累计净利润来看,高技术服务领域最为突出,达到了902.85万,远远领先于其他领域。从平均实际累计创汇来看,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以及新材料领域表现较好。

科技创新项目在创汇指标上偏低的原因是,在本次调查的项目中,只有83家企业在技术创新项目上有出口,仅占比15.84%。这种情况直接反映了,这些技术创新大部分还是针对国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有不足。而若按83家企业为统计口径,则平均每家企业的实际创汇额为148.65万美元;从企业的领域来看,电子信息 、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这三个领域的创汇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分别为170.73万美元、164.94万美元、158.98万美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的创汇能力略低于平均水平,为147.24万美元;新材料、高技术服务、资源与环境这三个领域的创汇能力则远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为130.54万美元、103万美元、54.33万美元。这表明,在科技创新项目各领域中,相对而言,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力。

四、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特点

一是,创新资源地区集聚现象突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群”初步显现。根据省科技厅每年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分布情况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丽水、衢州)的企业相对较少;而从本次所调查的企业来看,大多数企业集中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制造业基础较强、科技人员素质较好的杭州、绍兴等,其余地区所占比例较少。特别是本次调查企业中,杭州市的比重占到了46.3%,绍兴市占15.9%,这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源的集聚进一步加强,形成了若干个技术创新“中心”。

而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领域来看,企业“群”的特征也初步显现。例如,电子信息领域、高技术服务领域的企业绝大多数集中在杭州市的高新区(包括滨江);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企业中,共122家电子信息领域的企业,有102家属于杭州市;高技术服务领域的6家企业全部属于杭州市。光机电一体化企业主要集中在杭州、绍兴等地;而新材料则相对集中于纺织、照明以及化工等工业基础好的地区,如绍兴、嘉兴等地。这种企业集聚的特征有助于知识外溢与技术传播,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与良性竞争,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

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契合度逐渐增强。近年来随着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等发展理念的提出,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强,以及高技术发展政策的指导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新材料、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以及高技术服务这些新兴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新材料、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的企业数不断增加,约占总数的37%;企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高技术服务这三类技术领域内,平均每项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均超过了700万元,分别为776.31万、735.95万和729.2万。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引导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从技术创新项目的销售情况来看,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等领域均取得了很好的表现,平均每个项目实现销售额依次为5368.53万元,3176.25万元,2781.10万元。代表高技术发展新方向的“新材料、新能源、资源节能”等技术领域,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大。

三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成长能力有所增强,但不同技术领域间的差异较大。从企业规模成长能力来看,调查中65%的企业实际规模超过了项目实施时的预期规模,部分技术领域,如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资源与环境、光机电一体化等,都有70%以上的项目实现了超预期发展,但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领域的企业规模成长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为48.36%和50%。

从经济效益指标来看,由于项目的成功研发,平均每家企业实现的累计销售额、累计交税总额、累计净利润、累计创汇分别为1981.28万元、168.09万、253.36万、23.5068万美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销售额实现能力方面,约占比重47%的企业完成了预期销售目标,资源与环境、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技术领域的完成情况较好,但高技术服务、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销售额实现能力远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仅为16.67%、30.77%;在利润实现能力方面,尽管约85.88%的企业实现了盈利,但仅有170家企业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在创汇能力方面,实现出口创汇的企业仅占总企业数的15%左右;创汇目标的完成率也较低,仅有40%左右的企业完成了创汇预期值;电子信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两个领域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实现了创汇目标,而资源与环境领域没有1家企业实现超预期的创汇目标。

这些情况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技术领域之间的差异较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有必要考虑不同领域的特殊情况,采用差异化、多样化的扶持政策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

四是,技术创新能力有待继续培育,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从最能体现技术创新能力的专利产出来看,本次调查的527家企业也仅仅只获得557项专利,平均每家企业产出专利1.057项,专利产出量偏低。从专利类型来看,主要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发明专利少,其中,实用新型专利407项、外观专利27项、发明专利123项;发明专利仅占专利总数的12.91%。从获得专利的企业数来看,覆盖面还较低;在获得专利的企业中,有111家企业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有19家企业获得了外观专利、有68家企业获得了发明专利,分别占本次调查企业数的21.07%、3.61%和12.91%;从专利获取的地域来看,在国外获取的专利数为0。这这些情况表明,我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在新产品、新材料、新物质或者制造方法以及工艺流程创新内容的成果较少,更没有被国际认可的创新成果。

五、推进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文对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继续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构筑创新能力培育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增加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推动关键技术的解决,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二是,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科技风险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水平。三是,促进产学研、大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结合的创新链,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推动企业从渐进式创新向突破式创新的转变。四是,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研发分工,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二,健全和完善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通过支持和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孵化器等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技术创新需求。二是,构建创新研发服务平台,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和科技设施,提高公共科技资源的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降低其研发成本。

第三,实施差异化扶持策略,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发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杠杆引导作用,在资助方式、资助金额方面优先考虑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二是,利用各类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先配置。三是,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地区优势产业相结合,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示范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四,继续实施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支持体系。一是,在继续推进科技金融、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的基础上,引入多样化的投资主体,包括风险投资机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优化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体系。二是,积极支持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创业板、中小板,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行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三是,进一步落实已有的税收政策,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

科技创新特点篇(4)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45-0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地方高校培育人才和聚集人才的重要载体,是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包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科学凝练研究方向和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目的是希望借助科技创新平台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继而形成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1]据有关资料统计,地方高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数量的95%以上,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但相比985高校,地方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基础能力较为薄弱。如何建设及提升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优势特色学科进行探索性和创新性研究,是实现人才和仪器设备共享的一种新的运行模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在资源设置的合理化和利用效益最大化。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途径是确定自身的优势特色,寻求全方位合作,加大人才及经费的投入,寻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争取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中心,并且加强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为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解决重大的科学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 2004年7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制定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全面启动。[3]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保障,是科技创新成果产生和转化的基础和载体,也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所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和重要内容,具有技术研发和转移、资源共享、共建企业等作用,是培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是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支柱,更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加速器。

组建科技创新平台可以融合更多学科优势,实现系统集成,提高担当承建重大科研的能力,获得原创的重大科研成果,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所以要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放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的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性。

二、地方高校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地方高校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是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是获得原始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基本手段。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就是通过对现有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等进行多元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改善科学研究现状,增强科技的发展能力,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加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地方高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组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有益于学科间的交叉贯通、高层次多方面复合人才的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的组建和“产学研用”科技攻关能力的提升。

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尚处于探索和起步发展阶段,一些长期困扰平台建设的因素仍然没有得到解决。[5]许多地方高校的科技平台建设还未引起国家或地方性政府的重视,地方高校拥有的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数量太少,而且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创新平台所属学科太过于单一,缺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缺乏原创性成果及前沿性的研究;承担部级重点及重大项目的竞争力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影响地方高校科研平台建设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其主要表现在经费和人力投入严重不足等,从而导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建设水平低;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不够,缺乏科技领军人才;缺乏激励政策,留不住人才;团队协作精神不够,没有大师级人物做台柱,科研团队如一盘散沙;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因此很难形成资源优化配置。

三、提高地方高校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如何建设好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使之有序健康运行,是我们当前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各地方高校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坚持“优化配置、开放共享”的原则积极探索各类平台建设,同时还必须结合地方高校自身特点,争取各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与经费投入,建立起符合各地方高校学科发展实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平台[6],将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研究竞争力为目的,来建设好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

(一)重视团队建设,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整体实力

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好科技创新平台的关键点,也是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只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大师级人才的引进,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采取“开绿灯、花重金、区别化”的方针,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和实施拔尖人才津贴等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才能增强学科的发展实力。同时要发挥团队的优势,利用团队的优势来弥补缺乏大师级学者的不足。利用科技创新这个平台,培养地方高校自己的大师级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重点培养年轻人。充分利用创新平台的优势,加大担子重量,在实践中创造人才,“赛场选马”,我国航天的成功经验就是很好的证明。[7]

因此,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要想具有真正的竞争实力,首要任务是加大人才引进及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其次是建立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组建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形成大师加团队的新格局,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具备与其他高校竞争的真正实力。

(二)加大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的投入

加大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投入力度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方面。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投入的加大对于科研工作人员和设备仪器的功效是显著的。衡量科技创新平台工作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经费投入量的大小,科研经费的多寡决定着科研成果的大小。但地方高校的科研经费往往投入不足,特别是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的投入,这也是制约地方高校科技发展的原因之一。所以,要促进地方高校的科技发展和科研平台的建设,就必须要争取更多的政府以外的企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投入。例如,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横向科研任务的合作,首先应该积极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自身前期投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前阶段研究,努力在前期取得较好的成果,为争取政府更多经费投入创造条件。在取得政府经费投入后,也要注意分阶段、重点突出地朝重点研究领域方面进行投入和扶持。地方高校在争取政府以外的科研经费投入能力较薄弱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争取学校支持,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经费投入力度,为争取承担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必须依靠政策、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来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在争取政府的经费投入方面,地方高校一方面需要省部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来进行科研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争取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进入省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在此之外,地方高校也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争取地方政府的更多经费支持。

(三)整合资源,发挥地方高校自身特色学科优势,凝聚特色,建设特色型科技创新平台

地方高校除了要紧跟国家科研热点和科研重点领域外,更要注重突出和发展自身的优势特色。优势特色是地方高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形成特色,发挥特色,创造特色是实现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重点标志之一。第一,地方高校应树立自身的学科品牌专业,注重加强内涵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增强地方社会发展,比如加强地方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跟地方企业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等,通过对资源的优势利用给地方高校的科研发展带来长足的好处。其次,地方高校要坚持开展校企、校行、校市之间的合作,在给地方经济带来广阔发展的基础上,整合有关的资源,结合相关的优势学科,创建有独特优势的科研创新平台。在该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科技创新团队就能够更好地找准研究方向,更容易取得优良成果和获得较快的科研增长速度,积累达到一定的实力后,就可以朝更具有挑战的领域出发,进一步增强实力,从而努力成为国内外的科研水平一流的团队。

(四)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地方高校的社会认同

产学研结合是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坚持产学研结合是发展科学研究的根本途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是人才、知识和技术的摇篮和重要力量,同时地方高校的责任和功能之一也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地方高校更应该团结学校内部资源和外部地方、企业的相关资源,努力建设完整成熟的高新技术科技平台和对内外可以共享资源的科技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平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高的优势,找准合作的重点,积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力度,努力推进“产学研用”的结合,从而提高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

四、结论

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理应坚持“突出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注重基础应用,强化平台建设,培养顶尖人才”的思路,发挥团队作用,聚集和吸纳创新人才,面向地方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的需求,构筑知识创新体系,促进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综合竞争力。

[ 注 释 ]

[1] 苏跃增,徐剑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39-41.

[2] 覃永毅.基于创新平台建设的地方高校创新能力转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190-192.

[3] 戴晓琳,刘成敏,陈子敏.西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实践――以宁夏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2):91-92.

[4] 闫健,栾忠权.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70-72.

科技创新特点篇(5)

(一)着力抓好科技招商工作

今年1-12月份,县科技局完成招商引资任务1231万元,其中,争取非切块资金131万元,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全年招商任务592万元,完成任务额的208%。

1、智能化连栋温室建设项目。该项目由安徽舒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重建,县科技局积极参与,并为其争取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35万元。该项目总投资1130万元,截止今年11月,县科技局完成招商引资500万元。

2、集成电路板开发与研究项目。该项目由育扬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截止今年11月,县科技局完成招商引资600万元。

3、天羽羽绒深加工基地及现代化服装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已与大众(香港)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截止今年11月,已完成征地协议,即将动工兴建。

(二)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

今年我局在巩固科技特派员数量的同时,调整充实科技特派员19名,今年科技特派员达59名。同时从高校院所聘请专家教授,在油茶、茶叶、中药材、农作物、有机蔬菜、兰花、山野菜、生猪养殖等一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上建立了1个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7个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据统计,全县科技特派员已组建经济实体的37个,其中形成龙头企业的2个、组建产业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17个;实施科技项目50项,推广新技术、新产品219项,引进新品种560个,举办各类形式的培训班215次,培训农民169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0000份,安置农村劳动力2550人;科技项目总投资达13100余万元,实现利润2100余万元。

1、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调研。为了解和掌握科技特派员工作进展和科技专家大院建设情况,不断总结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的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促进此项工作纵深发展,年初,县科技局工作人员深入每个科技特派员创业点和科技专家大院开展调研,详细了解科技特派员实体创业、服务农民、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等情况,逐步建立了科技特派员人才档案。

2、开展科技特派员业务培训。4月15日,县科技局组织召开了全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培训工作会议,会议回顾总结了全县2008年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部署2009年全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任务,对科技特派员进行了科技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培训。会议还表彰了市、县级优秀科技特派员。同时,分管局长在县广播电台“101直播室”就科技特派员工作接受记者专访,向全县直播,宣传科技特派员工作。

3、为科技特派员免费安装智能信息机。为推进信息技术参与科技特派员产前、产中、产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在第一时间把最新的农业信息传递到每位科技特派员手中,县科技局依托中科院合肥智能所为全县科技特派员和科技专家大院免费安装60多台智能信息机,总价值达10余万元。

4、推进金融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为进一步推动金融与科技合作,缓解科技特派员贷款难,县科技局与县邮政储蓄银行共同出台了《金融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暂行办法》,为科技特派员创业打通了绿色贷款通道,截止目前,科技特派员通过绿色通道贷款160万元。

由于我县扎实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今年6月12日,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在省科技厅领导的陪同下来舒调研农村科技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立足科技项目,推动科技工作上台阶

1、开展科技调研,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今年,县科技局对华银茶油、三乐童车、舒农农药、华晶新材料、志诚机电零部件等30多家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技术难题、需求,掌握第一手情况,征集了6项重大科技项目。并针对性地帮助指导企业开展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工程技术中心等申报以及专利申请、成果鉴定等工作。

2、科技项目工作成效显著。①部级科技项目:申报5项,获科技部立项3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安徽舒农农药种业有限公司申报的《闭环法生产2-氯烟酸技术》已获科技部立项,争取项目资金85万元,其中国家支持50万元,省级配套35万元;“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安徽志诚机电零部件有限公司与中国科技大学专家合作申报的“b型车用阻尼板产业化”项目,已获科技部立项,争取国家项目经费40万元。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安徽金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优质安全猪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获立项。②省级科技项目:今年申报5项,获批准立项2项:县农科所申报的《设施瓜菜新品种示范及推广》项目获立项,项目资金10万元;安徽舒农农药种业有限公司申报的《β型内毒素苏云金杆菌生物农药研制》项目获立项,项目资金20万元。③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家:安徽省舒农农药种业有限公司。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项:安徽省华银茶油有限公司的“集成技术生产油茶/绿茶籽油”;安徽华晶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高吸水性树脂”和“防洪膨胀袋”,已获认定。④市级科技项目:申报5项,获批准立项3项。产学研合作专项1项:县农科所申报的《设施瓜菜新品种示范及推广》项目获立项,项目经费3万元;市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项:安徽志诚机电零部件有限公司获立项,项目经费2万元;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项目1项,舒城县三乐童车有限公司获立项,项目经费2万元。⑤组织两家企业开展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安徽华晶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纳米银-高吸水性树脂复合材料”已经省专家鉴定通过;安徽舒农农药种业有限公司的“空气氧化法生产草甘膦原药”正在实施中。同时,申报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5家;申报市级民营科技企业3家;推荐申报市科技进步奖评审4项。

(四)认真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

今年初,县政府被确定为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①选点示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县政府出台了《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实施方案》,选择10家优势企业试点示范,组建了1个专利中介服务机构。试点单位积极性高,把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战略、企业营销战略结合起来,设立工作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研发机构和企业专利制度。②宣传培训,营造氛围。于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前(4月20日-26日),县知识产权局在县城主干道悬挂过街横幅5幅;在县电台“101直通室”栏目中做知识产权专访,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年初,县知识产权局邀请省知识产权局专家来舒举办知识产权讲座,县直有关单位、乡镇、县规模以上企业、县知识产权试点企业负责人、科技特派员、部分高中专学生等300多人参加了培训。今年11月份,县知识产权局邀请省专利事务所专家,联合县委组织部举办了一期青年干部知识产权培训班,来自全县的54名青年干部接受了培训。同时,县知识产权局还邀请市知识产权局工作人员、专利事务咨询服务部同志深入企业开展专利宣传与服务工作,帮助企业现场挖掘企业的创新点,进行专利申报指导。近期,在全省开展的知识产权试点工程中期考评中,舒城成效良好。③开展维权行动,积极配合市局调处专利纠纷案件。2009年5月份,县知识产权局协助市知识产权局,成功处理一例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今年1-12月,全县专利申请量达72件,居全市各县、区前列。同时,在全县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确定了13位市专利工作联络员。

(五)开展了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为切实做好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工作,年初,我局召开了党组会议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成立了工作组,对考核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工作组联系组织、财政、农委、经委、环保、科协等10家单位征集有关资料,认真编写考核材料,并对材料进行了反复修改、完善。材料经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初审,顺利报到了科技部。经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对舒城“三个一票”否决指标之一的科技三项经费支出产生质疑,县局迅速进行了补缺补差,并拿出了具体的整改方案。目前,已经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六)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安徽大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

11月8日,县政府与安徽大学在安徽大学举行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签字仪式。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以及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签字仪式。为此,县科技局深入到全县有关经济管理部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征集课题23个,并多次到安大研究生院磋商创新基地建设事项。目前,全县的23个课题征求了安大有关专家、教授的意见。此外,县科技局认真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机关效能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城市拆迁、整乡镇推进、计划生育、扶贫、抗洪防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

二、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科技富民强县为宗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创新行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采取切实措施,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引导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的重视,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聚集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设立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促进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继续健全和完善相关科技扶持政策,推动财政科技投入向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自主品牌等方面倾斜,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引进或培育创新人才;引导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2010年,农村科技工作继续以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为抓手,力争做到“一新、二抓、三培、四提、五度”。“一新”:开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新局面;“二抓”,抓科技特派员队伍结构优化调整,抓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规范管理;“三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四提”:提升科技特派员综合素质,提炼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提升产业技术升级,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五度”: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向深度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向广度覆盖,创业领域向宽度拓展,产业链条向长度延伸,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向高度增长。

(三)加大工业科技工作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认真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宣传、咨询与培训工作,积极引导科技型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高新技术产品,落实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申报科技民营企业,兑现民营科技企业所得税奖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创建研发中心或其他形式的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四)继续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2010年,是全省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的最后一年。县知识产权局将认真做好试点工程的验收工作,力争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充实知识产权工作队伍,初步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力度,逐步引导全县企事业单位建立专利制度,鼓励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大专利申请力度,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

(五)深入征集科技项目,加大项目申报和实施力度。

联合竞争力强的企业共同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继续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搜集、挖掘项目,从中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竞争力强的项目,指导编写项目书,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紧盯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项目申报指南,第一时间帮助企业组织申报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县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示范工程、产学研合作专项等。

(六)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以及人才、装备、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产学研合作专项,每年择优选择5个产学研合作良好、成效显著的项目予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联合安徽大学做好共同培养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选择10名安大研究生到县经济部门和有关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全县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信息、科技咨询、项目编制、信用评估、专利、财务审计等服务。

科技创新特点篇(6)

一、进一步深化对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认识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科技人员和农民联结起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增加科技人员收入的有效载体,是新时期为“三农”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当前,我县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农民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导和市场经济知识,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加工率低,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特色产业规模小,市场占有份额少,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民增收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经营。

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把市场、科技和农民联结在一起,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科学技术的传播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然后与市场对接;就是要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让科技人员在推广农业技术方面,由过去的让你去推广,转变为科技人员主动去推广,要拿新的实用技术来更新原有的技术、品种,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也不仅仅是动员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主要是让科技人员带项目、带科技,还要带资金、带市场,与农民、种养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实体,实行科农工贸一体化,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标准化种养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市场占有份额,从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和科技人员收入。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是完全符合十六大提出的“四新”要求。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就是发展的新思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改革的新突破,是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创新的新举措。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特点和要义是“创业”,即科技人员到农村创实业。这项工作需要党政推动,科技支撑,项目带动,金融支持,市场运作。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以及广大科技人员,要进一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二、进一步探索创新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运行机制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作为一种新事物,其产生和发展尤其需要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这在过去一年多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尝试,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得到了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领导小组的肯定。这就需要我们在探索和创新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科技项目,突出科技创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舞台上,科技具有支撑的作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要抓住这个本质,在农业产业化全过程中,从项目的策划,到产品的开发、生产,到市场销售,整个过程都要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特派员项目的策划和运行要盯住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因此,选择和运营有竞争力的科技项目,始终是科技特派员的立足点和基本特征。科技特派员所确定的创业项目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都要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推广大量优质新品种、新的栽培技术和先进设备设施。

在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要始终突出科技创业。怎么创业?就是最终要使科技特派员成为业主,或者成为股份公司的一个股东。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意识到,要解决“三农”问题,要发展县域经济,要走向市场化,做大做强,没有一批创业者不行。但创业者不懂科技或不会用科技不行。为了使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有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县委、县政府在保障措施上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保编制、保工资、保待遇,使科技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创业。在人员选派上要始终坚持行政选派与“双向选择”相结合,县内人才与县外人才相结合,创业型人才与服务型人才相结合的原则。认真考虑基层的需求,充分尊重科技人员的意愿,做到科技人员下到基层顺心,创业时用心,用人单位放心。同时,还要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租赁经营、独资创办、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群众和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创业长效机制。

(二)实施体制创新,注重金融推动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要做实做大做强,没有体制的推动是不行的。体制没有解决,科技特派员就没有雄心壮志,就形不成长效机制,就很难进入市场领域里面去。反过来也一样,既使有了体制推动,进入市场领域,但没有金融的配合,资金问题解决不了,也不能做大做强。因此,要搞好科技特派员创业,就需要有一种机制的跟进,就必须要进行体制创新。在体制创新上,要逐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机制;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金、银、铜卡”信用贷款机制和科技特派员

多渠道来源的“双向选择”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允许科技人员取得合法收入,就是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我县农村信用社推行金卡、银卡、铜卡信用贷款,就是金融支持上的体制创新。大家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还有一句话,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不能与金融很好地结合,没有金融的推动,科技要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比较困难。只有科技与金融结合了,科技才能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关键是要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这两者都要创新,才能结合。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科技特派员做大做强的前途所在,是大势所趋。

要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必须建立起信用担保机制。目前,在自治区政府的推动下,已经建立了2个以民营企业资金为主的担保公司。成立这些担保公司的目的,就是为在全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和中小企业贷款承担担保,促进科技型企业与金融的结合,促进金融担保业的发展。

当然,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不能仅仅只盯住银行,还要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一起加盟,即所谓的创业投资者、风险投资者的加盟。创业者要做好工作,来证明你的市场价值和潜在的前途,吸引投资者,进行资本运作,寻找投资者把创业项目实施好。

(三)坚持市场导向,实行三线推进

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无论是科技项目、运行机制,还是金融推动、资本运作,创业行动要始终盯住市场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科技项目的策划和运行才会走向正确的轨道。这样的策划,必须用符合市场的机制把它加以整合,加以运营和发展。为了搞好创业行动,县上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实行党政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三线同步推进。党政资源也就是政策资源,在一开始县委、政府就从最高决策上加以确定,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及配套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对创业行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第二条线是社会资源,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政府可以推动,可以支持,但最后要由社会去干,组织者应该是社会力量,所以自治区一开始就注重成立科技创业协会。我县也要在农村组建各种类型的创业协会,这个协会会员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法人单位;可以是本县的,也可以是外县的。总的来说,建立科技创业协会,是要形成一个社会组织,社会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来共同参与创业。第三条线是市场资源,科技产业化需要创业投资,自治区已成立了科技创业投资公司,集蓄资本金达5000多万元。县上也将安排资金,主要是瞄准产业化项目,按市场机制运作,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

三、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引向深入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要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区全面展开。而且对试点县的要求更高。因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进一步深化。今年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要深入到全县每一个乡镇,两批下派的100名科技特派员都是通过行政选派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方式产生的,是经领导小组研究批准的。你们都是我县的宝贵人才,是实施科技创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农业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推动全县科技进步的生力军。因此,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县委、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搞好服务协调,全力支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促使科技特派员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节本增收创出业绩。

二要进一步拓展。我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做法。在创业形式上形成了法人独资型、股份合作型、技术参股型、技术服务型、中介服务型、承包经营型六种模式。要在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更好的做法。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模式,都必须要在实施创业的过程中,与农民、与园区、与龙头企业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机制。同时,要建立起“龙头+基地+特派员+农户”或“园区+特派员+农户”的长效运行机制,以增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实效。

三要抓好项目开发。项目是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载体。县科特办要围绕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注重成熟程度、注重科技含量、注重双重效益(经济、社会)的原则,筛选、落实好科技特派员项目,以项目吸引科技人员,以项目作为载体,以项目的成功运作展示科技特派员的才能和业绩。科技特派员要重点围绕我县羊、菜、奶、草、种五大产业确定项目,努力做到人人都要有创业项目。并通过科技支撑逐步把我县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做大,品质做强,形成品牌,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要抓好技术培训。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是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所以,必须抓好创业项目区农民的培训。既要做好产前、产中的技术培训,又要进行市场信息、管理知识培训。同时,科特办要对科技特派员进行培训,使科技特派员掌握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实施好创业项目。当然作为科技特派员只懂技术,不懂市场也不行,还要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产品营销知识。因此,抓好技术培训,才能加快我县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的步伐,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

四、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努力开创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的新局面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科技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眼光有项目的科技人员已经捷足先登,其他科技人员也在抓紧选择创业的切入点。这项工作适应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因而受到农民的欢迎,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培育典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对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的领导,不断探索好的模式和机制,树立好的典型和样板,及时总结好的经验,以创新为基础,不断把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引向深入。

科技创新特点篇(7)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科技人员和农民联结起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增加科技人员收入的有效载体,是新时期为“三农”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当前,我县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农民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导和市场经济知识,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加工率低,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特色产业规模小,市场占有份额少,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民增收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经营。

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把市场、科技和农民联结在一起,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科学技术的传播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然后与市场对接;就是要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让科技人员在推广农业技术方面,由过去的让你去推广,转变为科技人员主动去推广,要拿新的实用技术来更新原有的技术、品种,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也不仅仅是动员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主要是让科技人员带项目、带科技,还要带资金、带市场,与农民、种养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实体,实行科农工贸一体化,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标准化种养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市场占有份额,从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和科技人员收入。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是完全符合十六大提出的“四新”要求。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就是发展的新思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改革的新突破,是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创新的新举措。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特点和要义是“创业”,即科技人员到农村创实业。这项工作需要党政推动,科技支撑,项目带动,金融支持,市场运作。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以及广大科技人员,要进一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二、进一步探索创新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运行机制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作为一种新事物,其产生和发展尤其需要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这在过去一年多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尝试,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得到了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领导小组的肯定。这就需要我们在探索和创新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科技项目,突出科技创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舞台上,科技具有支撑的作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要抓住这个本质,在农业产业化全过程中,从项目的策划,到产品的开发、生产,到市场销售,整个过程都要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特派员项目的策划和运行要盯住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因此,选择和运营有竞争力的科技项目,始终是科技特派员的立足点和基本特征。科技特派员所确定的创业项目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都要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推广大量优质新品种、新的栽培技术和先进设备设施。

在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要始终突出科技创业。怎么创业?就是最终要使科技特派员成为业主,或者成为股份公司的一个股东。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意识到,要解决“三农”问题,要发展县域经济,要走向市场化,做大做强,没有一批创业者不行。但创业者不懂科技或不会用科技不行。为了使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有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县委、县政府在保障措施上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保编制、保工资、保待遇,使科技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创业。在人员选派上要始终坚持行政选派与“双向选择”相结合,县内人才与县外人才相结合,创业型人才与服务型人才相结合的原则。认真考虑基层的需求,充分尊重科技人员的意愿,做到科技人员下到基层顺心,创业时用心,用人单位放心。同时,还要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租赁经营、独资创办、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群众和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创业长效机制。

(二)实施体制创新,注重金融推动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要做实做大做强,没有体制的推动是不行的。体制没有解决,科技特派员就没有雄心壮志,就形不成长效机制,就很难进入市场领域里面去。反过来也一样,既使有了体制推动,进入市场领域,但没有金融的配合,资金问题解决不了,也不能做大做强。因此,要搞好科技特派员创业,就需要有一种机制的跟进,就必须要进行体制创新。在体制创新上,要逐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机制;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金、银、铜卡”信用贷款机制和科技特派员多渠道来源的“双向选择”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允许科技人员取得合法收入,就是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我县农村信用社推行金卡、银卡、铜卡信用贷款,就是金融支持上的体制创新。大家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还有一句话,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不能与金融很好地结合,没有金融的推动,科技要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比较困难。只有科技与金融结合了,科技才能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关键是要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这两者都要创新,才能结合。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科技特派员做大做强的前途所在,是大势所趋。

要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必须建立起信用担保机制。目前,在自治区政府的推动下,已经建立了2个以民营企业资金为主的担保公司。成立这些担保公司的目的,就是为在全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和中小企业贷款承担担保,促进科技型企业与金融的结合,促进金融担保业的发展。

当然,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不能仅仅只盯住银行,还要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一起加盟,即所谓的创业投资者、风险投资者的加盟。创业者要做好工作,来证明你的市场价值和潜在的前途,吸引投资者,进行资本运作,寻找投资者把创业项目实施好。

(三)坚持市场导向,实行三线推进

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无论是科技项目、运行机制,还是金融推动、资本运作,创业行动要始终盯住市场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科技项目的策划和运行才会走向正确的轨道。这样的策划,必须用符合市场的机制把它加以整合,加以运营和发展。为了搞好创业行动,县上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实行党政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三线同步推进。党政资源也就是政策资源,在一开始县委、政府就从最高决策上加以确定,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及配套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对创业行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第二条线是社会资源,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政府可以推动,可以支持,但最后要由社会去干,组织者应该是社会力量,所以自治区一开始就注重成立科技创业协会。我县也要在农村组建各种类型的创业协会,这个协会会员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法人单位;可以是本县的,也可以是外县的。总的来说,建立科技创业协会,是要形成一个社会组织,社会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来共同参与创业。第三条线是市场资源,科技产业化需要创业投资,自治区已成立了科技创业投资公司,集蓄资本金达5000多万元。县上也将安排资金,主要是瞄准产业化项目,按市场机制运作,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

三、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引向深入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要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区全面展开。而且对试点县的要求更高。因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进一步深化。今年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要深入到全县每一个乡镇,两批下派的100名科技特派员都是通过行政选派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方式产生的,是经领导小组研究批准的。你们都是我县的宝贵人才,是实施科技创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农业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推动全县科技进步的生力军。因此,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县委、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搞好服务协调,全力支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促使科技特派员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节本增收创出业绩。

二要进一步拓展。我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做法。在创业形式上形成了法人独资型、股份合作型、技术参股型、技术服务型、中介服务型、承包经营型六种模式。要在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更好的做法。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模式,都必须要在实施创业的过程中,与农民、与园区、与龙头企业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机制。同时,要建立起“龙头+基地+特派员+农户”或“园区+特派员+农户”的长效运行机制,以增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实效。

三要抓好项目开发。项目是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载体。县科特办要围绕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注重成熟程度、注重科技含量、注重双重效益(经济、社会)的原则,筛选、落实好科技特派员项目,以项目吸引科技人员,以项目作为载体,以项目的成功运作展示科技特派员的才能和业绩。科技特派员要重点围绕我县羊、菜、奶、草、种五大产业确定项目,努力做到人人都要有创业项目。并通过科技支撑逐步把我县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做大,品质做强,形成品牌,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要抓好技术培训。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是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所以,必须抓好创业项目区农民的培训。既要做好产前、产中的技术培训,又要进行市场信息、管理知识培训。同时,科特办要对科技特派员进行培训,使科技特派员掌握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实施好创业项目。当然作为科技特派员只懂技术,不懂市场也不行,还要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产品营销知识。因此,抓好技术培训,才能加快我县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的步伐,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

四、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努力开创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的新局面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科技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眼光有项目的科技人员已经捷足先登,其他科技人员也在抓紧选择创业的切入点。这项工作适应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因而受到农民的欢迎,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培育典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对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的领导,不断探索好的模式和机制,树立好的典型和样板,及时总结好的经验,以创新为基础,不断把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引向深入。

科技创新特点篇(8)

中图分类号: F27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0892 (2007) 05- 0068- 04

收稿日期: 2007- 03- 20

基金项目: 北京“十一.五规划”社科项目( 06BaJG0044)

作者简介: 张利庠,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管理学博士,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王水莲,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企业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要想在21 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 我们只能依靠科技进步, 不断的进行创新,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科技园区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新细胞, 是我国知识经济建设的试验田, 同时也带动全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最有条件成为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主力。

纵观中国科技园区的创新机制, 主要是以政府推动为主。这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政府和企业的力量对比相关。发展科技园区创新体系必须要集成所有资源, 系统推进科技园区的和谐创新力。

一、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内涵

系统推进体现了基于系统思维的动态发展。科技园区和谐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社会的不同层面。创新的复杂性使得创新模式必须是网络模式。从科技园区和谐创新的角度考虑, 系统推进就是把科技园区和谐创新看成一个整体系统, 要求系统中的各种要素能够从一种分散的状态, 向一种聚合状态转化; 辩证的对待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科技园区和谐创新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运用各种机制系统提高整个科技园区和谐创新系统的协同度。

为建立系统推进的结构模型, 对科技园区创新的相关理论文献进行综述如下。

马克思很早就比较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 他认为创新表现为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认为创新的主体是科学技术人员、工人、企业家和国家[1]。真正将创新理论引入经济学领域并系统的研究创新的是J.A 熊彼特。熊彼特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 1912年) 一书中提出“创新”的概念; 1942 年, 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出版, 标志着他的“创新理论”体系最终形成。熊彼特是创新的特殊主体论者, 他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熊彼特之后, 国内外学者系统的研究创新理论,形成了完整创新体系。科技园区创新系统属于区域创新体系的范畴, 而区域创新体系的奠基理论来源于国家创新体系[2]。现在, 在国际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以丹麦Aalborg 大学Lundvall教授及其同事为代表, Lundvall 认为创新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互动过程, 这一派主要分析国家创新系统中企业、供应商、客户、公共服务部门、中介机构等在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 属于创新主体分析。另一派以Chris Freeman 和美国的Richard Nelson 为代表, 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组制度, 因此, 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体系效率的关键。创新体系效率取决于其机制, 这种机制不仅包括制度, 而且包括权力和文化。创新的来源问题也是学者们争论的话题之一, 普遍的观点是: 技术推动力和市场拉动力( Danielmeyer,1997;Clark&Guy,1998)[3][4]。其中Rothwell 提出了技术和市场动力整合的创新动力发展阶段[5], 由于当代科技迅速发展、观念变革深化和市场竞争加剧, 未来的竞争将主要是知识力的竞争。科技园区的知识力是推动科技园区和谐创新的内在动力。

综上所述, 科技园区的和谐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内容: 主体模块、机制模块和动力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提升科技园区的和谐创新力不仅要照顾到每一个模块的每一个方面, 而且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问题, 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 从思维方法高度寻求出路所在。

二、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结构

面对一大堆复杂的问题, 我们的管理决策常习惯于用还原论的方法, 即培根的科学研究哲学。这个方法是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 如果觉得还太大, 再分解,一点一点地分解下去直到问题获得解决。这个方法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 但由于各种问题之间常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培根式“ 面向问题” 的分析方法,有可能顾此失彼, “按下葫芦浮起瓢”。

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结构是一个三维动态模型, 以价值结点、信息结点、物流结点、商流结点和政府结点的协同性为结点维, 以技术推动平台、市场拉动平台和知识内在动力平台的互动性为动力维,以制度和文化的啮合性为机制维, 如图1 所示。

1. 三维动态模型的结点维

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三维动态模型的结点维实际上是科技园区和谐创新的诸行为主体及他们之间的协同作用, 构成科技园区的多结点创新网络。价值结点是指围绕价值链的企业; 信息结点是为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提供信息的, 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信息服务商等; 物流结点是为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 商流结点是为科技园区企业提供资金服务的金融机构; 政府结点顾名思义就是政府。科技园区的多核网络机制有助于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

2. 三维动态模型的动力维

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三维动态模型的动力维包含了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三个动力平台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三种平台是针对企业创新动力而言的。技术推动平台的核心是想方设法调动一切资源, 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提高技术竞争力, 它侧重于将效率的改善作为管理指向。市场拉动平台侧重于效果指向型管理, 其核心是市场需求。知识内在动力平台是在以信息、科技、智慧为代表的知识体系基础上, 将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信息管理、科技开发、市场分析乃至经营战略等与知识有关的管理内容有机的协调统一起来, 共同为企业创新服务。科技园区内三种平台共存, 通过三种平台的互动有利

于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

3. 三维动态模型的机制维

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三维动态模型的机制维由制度和文化这两大机制以及两者的啮合关系构成。制度是为了科技园区创新的系统推进对园区内行为主体给予一种限制的“硬约束”, 它具有共性和强有力行为规范的要求, 并有具体的机构和人员保证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 带有“强制性”的色彩。文化是一种“软约束”, 是一种潜移默化的, 长期形成的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制约社会成员和组织的更高层次的观念形态。通过制度与文化的啮合, 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这对行为主体是一种“韧约束”, 她在某种程度上既有管理制度“硬约束”的特点, 也有文化传统“软约束”的特点, 并且得到制度的具体显形支持, 同时也得到文化的隐性支持。

三、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系统推进的机制

科技园区内的各要素包括在三维动态模型中提到的三个模块: 一是价值结点、信息结点、物流结点、支撑结点等行为主体, 这些行为主体围绕价值的主要创造者- 企业协同促进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二是技术推动平台、市场拉动平台和知识内在动力平台三个系统推进的动力平台,三个平台的互动托起了科技园区创新的飞升; 三是作为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主要机制的制度和文化, 二者啮合影响行为主体制度和文化, 使科技园区实现和谐基础上的创新。这三者与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关系我们用火箭模型来表示, 图2。

火箭模型有三级动力系统, 制度和文化的啮合是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一级动力, 三个平台的互动是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二级动力,科技园区多结点创新网络是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三级动力。由此可得出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机制。

机制一: 制度与文化的啮合机制

制度和文化是提升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两大机制。制度是硬的, 它通过有形的、明确的规则指导行为主体的行为, 而文化则是软的, 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制度有利于实现和谐的效率性, 尤其当行为主体认同并将其内化为行为主体的行为准则的时候, 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制度对所有主体都一视同仁, 这又保证了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公平性; 从长远来看制度能保证科技园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制度的缺点主要表现在限制了行为主体的自主性, 容易导致“一潭死水”的假和谐、无创新; 制度具有后摄性[6], 无法应对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下的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问题;从长远来看, 制度本身会演化成一种, 成为制度制定者表明业绩的工具, 从而降低了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效率和活力。

文化具备“流体”性质, 正所谓“流水不腐”,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文化的灵活性能更好的解决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问题, 也更有利于形成与时俱进的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氛围; 但文化的无形特点决定了它是难以把握的, 见效缓慢的, 出现“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的现象。

在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过程中, 制度和文化相互替代、相互补充, 如太极图所示交相呼应,形成啮合机制。制度这支“ 有形的手” 与文化这支“ 无形的手” 共同作用于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通过制度与文化的啮合, 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这对行为主体是一种“韧约束”, 她在某种程度上既有管理制度“硬约束”的特点, 也有文化传统“软约束”的特点, 并且得到制度的具体显形支持, 同时也得到文化的隐性支持。

机制二: 平台互动机制

从本质上来说, 技术推动平台、市场拉动平台和知识内在动力平台这三种类型的创新动力平台并无优劣之分, 但由于它们各自的内涵特点互有差别, 因而其适用的环境条件也有所区别。它们的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从企业层面来说, 上述三种创新动力平台的运作理念、适应条件和所追求的目标都有所不同, 而且各种平台对企业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该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创新动力平台, 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推动科技园区整体和谐创新力的提升。从科技园区层面来说, 三种动力平台同时存在,平台的互动机制关系到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如同一颗参天巨树, 市场拉动平台是树根, 是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根基; 技术推动平台作为树枝拓展活动空间; 知识内在动力平台是树干, 连接市场拉动平台和技术推动平台。

机制三: 多结点创新网络机制

企业创新网络是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 是指系统推进科技园区和谐创新力的各结点之间的协同作用。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创新网络的核、创新网络的键等。

1. 创新结点: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 企业创新过程所涉及到的主体不是唯一的, 而是多元的。每一个结点都是活性的, 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中。

2. 创新键: 各个创新结点之间的联结机制成为创新键。创新键的形成可以基于地理位置的毗邻关系也可以基于创新流程的内部关系, 其具体形式可以有多种, 如合作R & D 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由技术因素推动的直接投资、许可证协议、供货商网络、政府资助、企业科研机构联合研究等等。

3. 创新链: 从某一创新核开始的创新结点和创新键交替的序列称为创新链。创新结点通过创新键连接起来共同努力完成创新过程中的某一部分的工作。创新链有闭链和开链两种形式。其中首尾相连的链称为闭链; 首尾不相连的链称为开链。在企业创新网络中各创新结点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联系, 只是联接关系的紧密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所以最常见的是闭链, 开链很少见。

4. 创新网: 活性创新结点之间通过创新键互相缔结形成创新链, 通过各条创新链的互动关系或邻接吸聚方式形成整体网络结构称为创新网。创新网分为平面创新网络和立体创新网络两种形式。平面创新网络中的各个创新结点的创新活力相当, 各创新结点之间创新活动的协同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或者是自发形成的, 各创新结点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大多数采用的是自组织的方式, 是一种相对比较松散的网络结构。立体创新网络中的创新结点出现了位置和分工的异化,创新结点之间的缔结更紧密, 合作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 整个立体网络的创新效率更高。

在平面创新多结点网络中若某一创新结点的创新活性明显增强, 例如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实力的改善及创新谈判能力的提高等等, 这一创新结点就会成为整个创新网络中最具有创新迸发力和带动力的创新结点, 在整个网络创新中起到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称

为主导结点。其他的创新结点称为协作结点。主导结点与其他协作结点的创新链中, 主导结点的关键作用最明显, 在全网创新活动中作用最重要的一条链称为关键链。平面创新多结点网络通过“主导结点突起、拉动关键链、带动全网”的模式即形成立体多结点创新网络。

四、结论

目前发展创新是大势所趋, 只有创新才能有竞争力,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展高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改变过去以市场换技术的局面; 构建科技园区创新系统, 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以政府为主导的他组织模型制约了科技园区的创新, 推动科技园区创新体系走向科学管理、走向自组织的有效机制是: 通过多结点创新网络加强结点间的协同, 实现文化与制度的相辅相成, 通过创新动力平台的互动来驱动科技园区和谐创新。这一机制的核心是集成, 通过集成促进整体绩效的提升, 推进机体要素向更大空间和更高水平发展, 进而提升整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汪澄清. 马克思与熊彼特创新思想之比较[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1, ( 3) .

[2] 尚勇、朱传柏.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M].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 Danielmeyer, H. D. (1997), “ what industry expects fromscience” [J], European Review, 5(2).

[4] Clark. J. and K. Guy (1998),” Innovation andCompetitiveness” [J], Technology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10(3).

科技创新特点篇(9)

20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科技富民强县为宗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创新行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采取切实措施,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引导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的重视,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聚集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设立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促进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继续健全和完善相关科技扶持政策,推动财政科技投入向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自主品牌等方面倾斜,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引进或培育创新人才;引导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20年,农村科技工作继续以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为抓手,力争做到“一新、二抓、三培、四提、五度”。“一新”:开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新局面;“二抓”,抓科技特派员队伍结构优化调整,抓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规范管理;“三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四提”:提升科技特派员综合素质,提炼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提升产业技术升级,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五度”: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向深度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向广度覆盖,创业领域向宽度拓展,产业链条向长度延伸,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向高度增长。

(三)加大工业科技工作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认真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宣传、咨询与培训工作,积极引导科技型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高新技术产品,落实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申报科技民营企业,兑现民营科技企业所得税奖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创建研发中心或其他形式的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四)继续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20__年,是全省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的最后一年。县知识产权局将认真做好试点工程的验收工作,力争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充实知识产权工作队伍,初步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力度,逐步引导全县企事业单位建立专利制度,鼓励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大专利申请力度,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

(五)深入征集科技项目,加大项目申报和实施力度。

联合竞争力强的企业共同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继续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搜集、挖掘项目,从中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竞争力强的项目,指导编写项目书,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紧盯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项目申报指南,第一时间帮助企业组织申报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县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示范工程、产学研合作专项等。

(六)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以及人才、装备、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产学研合作专项,每年择优选择5个产学研合作良好、成效显著的项目予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联合安徽大学做好共同培养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选择10名安大研究生到县经济部门和有关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全县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信息、科技咨询、项目编制、信用评估、专利、财务审计等服务。

(七)加大科技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坚持“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的原则,举办科技培训班,①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培训班,重点培训乡镇科技分管领导和农技人员;②科技特派员和新型农民培训班,重点培训全县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大院技术人员、农村乡土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③知识产权业务培训班。重点培训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人员。

科技创新特点篇(10)

下面,我就做好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切实增强加快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当前,世界正处在一个较为活跃的创新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核心、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支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的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全市综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市先后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城市、全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城市和国家先进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晋升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期间,我市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专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突出贡献奖等一批部级奖励。年,全市争取国列、省列科技项目69项,获得无偿资助9300多万元,2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科技成果208项,20项达到国际先进以上水平,13项成果荣获省科技进步奖,84项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我市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省内兄弟市州相比,与关中—经济区城市相比,我市科技发展还存在投入不足、科研开发机构实力不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科技企业家人才匮乏等差距和问题,亟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关中—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为我们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国家出台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随着“科教兴市”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加快科技创新的规划、政策和措施,为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科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市发展的战略核心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以科技的大发展支撑引领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二、突出重点,加快创新,为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扩大和深化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全国、全球科技资源,组织实施“十大科技创新工程”,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切实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

一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村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正在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农业转型发展。要围绕培育壮大畜牧、林果、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大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快推进航天育种基地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争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格为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科技特派员积极投身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合作组织,建设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实现科技惠民进村入户,促进新农村建设。要重点打造区域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孵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群,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步伐。

二要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市工业企业尤其是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培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优势,大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支持企业建立和充实研发中心,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提高核心竞争力。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广泛带动区域内关联企业聚集发展。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攻关,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技术密集、产品附加值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兴起,努力把我市建成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和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三要围绕增强科技创新活力,努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有强大的科技和大批创新型人才。各级、各部门要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推动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探索新的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不断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力和活力,带动和促进科研成果、创新产品、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的院地院企合作,注重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能冲击国内和国际科技前沿的拔尖人才、领军人才来我市进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要围绕我市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学科领域,注重本土一线创新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科研骨干人才的培养和锻炼,着力培养一批学科鲜明、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队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

四要围绕促进县域科技进步,切实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县区科技工作承担着基层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具体任务,是推动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重要抓手。各县区要以贯彻落实科技部《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为契机,以提高县域科技支撑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健全政府科技管理机构,引导科技、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基层聚集,积极争取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广一批科技成果,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和支柱产业优化升级。要加强蔬菜产业、林果产业、畜牧产业等县区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县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转化应用。秦州区要力争升格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要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科技服务模式,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业一线,形成农村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基层科技创新创业和服务能力提升。

五要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进一步加大科普工作力度。科学普及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全市上下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积极搭建社会化科普平台,普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科普工作,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坚持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推动科普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加强在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等突发公众事件中的科学普及,引导群众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让科技进步的成果惠及群众,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明显提升,为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事关全局,任务艰巨,必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真落实科技进步责任制,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得力、考核到位,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形成全社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二要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战略性投资,省上要求各市州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必须达到国家法定增长比例。各级政府要按照省上要求,进一步加大科学技术经费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实现科技投入稳步增长。

上一篇: 高层办公楼建筑设计 下一篇: 保险数字化服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