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5 16:51:51

课堂学习方法

课堂学习方法篇(1)

英语课堂教学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基本技能,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的主要环节,也是师生交流进行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严重地束缚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发挥,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造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作学生的知识朋友

卢梭说得好:“只有作学生的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是教育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以满腔的热情来帮助学生,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搞好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2.教师应利用教材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包括学法和教法,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中。都会学生学习方法的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现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应从“研究教法”为中心转化到“研究学法”重心。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在一步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都有所不同。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学习也就是学法指导。主要方法如下:

⑴ 对比法

对比法主要用于学习一些相似词组,通过对比学习一些词组的用法,区别他们的不同点加深对这些词组的印象。如在教学in/on/to+方位词+of+某地这几个词组的用法时,如直接给学生讲授他们的用法比较抽象空洞,学生学得比较被动,我们可以给出几个句子让学生区别他们的用法, 通过比较,学生大都能总结出这几个词组的用法:to + 方位词 + of 表示在某一地方范围外的某一方向;in + 方位词 + of 表示在某一范围内的某一方向;on + 方位词 + of 表示在相邻并接壤的某一地方范围外的某一方向。得出这一结论后,再让学生反复操练,这样学生对这几个词组用法就根深蒂固了。不但词组学习可采用此法,时态教学也可以采用此法。

⑵ 归纳总结法

对某一语言现象,我们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找规律,引导他们思考之后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比教师直接灌输效果就大不相同。原来我们的英语教师对语法教学最感头疼往往采取的是由教师介绍语法规则,学生被动地听,然后来一些练习操练,这样导致听者感到枯燥乏味而浑浑欲睡,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的效果。

通过这些句子让学生归纳总结书本要求掌握的被动语态几种时态的构成及其基本用法,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⑶ 联想法

很多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一直比较被动,方法单一死板,导致词汇量不够而给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词汇学习中我们可以采取联想法,学到一个新的单词,可以根据其词形、音、义,通过加前缀或后缀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单词、词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由学习 care 可以联想到 careful, carefully, careless, carelessly, carelessness。由 happy 联想 happily, happiness, unhappy, unhappily 等等。

⑷ 交流互动法

教师通过组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发挥集体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一起来解决问题。新的内容出现后先让学生自学掌握大概内容,然后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6 人,分组时考虑好、中、差的合理搭配,每组挑选一个组长组织讨论,小组内大家畅所欲言,一起找难点、重点,先在组内讨论,互相解答,解决不了的组长记录下来在组长汇报本组情况后由全班一起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充当一个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

不要轻易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能够解决的问题,对每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一个同学解答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碰到学生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这样既调动了全班同学参与,克服了他们胆怯、观望、依赖教师的心理,又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⑸ 交际法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最终运用于实践,在交际中运用英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分析角色表演对话,朗读课文,或组织游戏、猜谜,看图说话,根据课文改编对话等方式检验学生英语的掌握程度。这样才真正发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做到了学以致用。

课堂学习方法篇(2)

1、学会听课:

教师要利用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注意去听老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对概念要点的分析、对例题关键部分的处理方法和对疑难问题的解释。

比如,在设计《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这一节课时,在一上课时就强调这一节课的两大内容为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让学生听课时有目的的听,有重点的听,而后在讲授同类项概念的时候,从身边的例子出发,理解在数学概念中什么是“物以类聚”,使学生能够从已有的生活知识迁移、类比得出同类项的概念,并在讲解概念和讲授例题时利用彩色粉笔标注明确重难点,这样,让学生会抓住重点,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2.学会思考

数学课堂如果单纯的听,学习只会陷入被动,甚至一部分学生坐上了“旁观席”,认为课堂跟他无关了,这时,不但授课变得被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课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使得他们积极思考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一节的教学中,题不要贪多,选择经典例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思考,教师只是从旁引导,多问“题目问什么?条件用什么?解题怎么办?”等问题,一题彻底研究透彻后,由学生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看似松散的一节课,由于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反而很好。

3、学会说写

很多七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时好不容易掌握了知识,但不会书写,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述,因此,应切实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教学。

首先对教学语言的解释,这是理解、掌握数学语言的基础。如通过比较、区分和弄清一些易混淆的词语,如“大于”与“小于”,“都不”与“不都”,“有一个”与“至少”等等。由于数学语言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其概念符号需要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必须咬文嚼字。其次要注意语言规范,是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保证,书写、作图要规范,如(x+5)千克,不能写成x+5千克。画图也要规范,直线要直,垂线要垂,不能没有规矩。

课堂学习方法篇(3)

中职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偏差,我们作为中职教师更不能常常把他们跟高中生来做比较,毕竟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中职学生也有他们的闪光点,我们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策略,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中职学生的一个特点就是学习差、贪玩、自制力差,英语学习更是一门要求学生细心、踏实的学科,有的学生连英文字母都不会写,更别说句子了,日积月累,他们就越来越厌烦英语,以至于很多人把英语叫做“外星文”,完全看不懂。有些学生则不识音标,不会拼读单词,学过的单词读不准,新的单词不会念,心理上害怕、厌恶甚至抵触英语。水平稍好些的也只是会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用语,词汇量少,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一、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创新,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

1.创新课堂初始环节,注重学生自我展示

由于受学生交际习惯和周围氛围等的影响,很多学生都没有用英语进行自我展示的场合。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英语展示的舞台。比如利用课前五分钟,开辟一个“课堂展示Show”,采取轮换或者随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项目进行展示。爱唱歌的可以演唱英语歌曲,爱说相声的可以用英语说一段相声,爱演讲的可以用英语进行演讲。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为了更充分地利用这个课堂展示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将课堂展示环节定为演讲Show,可以在每节课结束时围绕英语教材所学内容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自由创作自己的演讲课,在演讲Show环节进行展示。

2.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扫清阅读障碍

预习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法,学生需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独立自主地去发展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提前预习是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有效手段。但课前预习这一方法,长久以来,并没有被教师和学生很好地利用。

首先,教师应为预习布置好明确任务,要求学生对于生词,能够掌握正确的发音,理解单词的意思,知道单词的词性以及用法,为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打好基础。其次,要求学生应对课文的背景知识有一定了解。有些文章会涉及、地方风俗习惯或特定历史事件,这些背景知识学生如果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很难读懂文章含义,对内容也难有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轻松导入新课

只有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才会让学生自动自发地去学习。而由于兴趣所产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完成效率,更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教师在没有教授新课前,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可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导入新课。

1.可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将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导入新课

2.对于有很强故事性的文章,可进行设疑导入

3.对时事、新闻进行导入,或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参与热情

4.讨论式导入

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设立不同题目的正反观点,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辩论或讨论,通过讨论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从中建立学生的自信,进而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5.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应以启发性为主,结合新颖性、趣味性导入新课。

总之,教师作为英语课堂的组织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应该先行一步。首先,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其次,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必须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师要对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进行重新定位,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把学生参与环节当做重点环节来抓。只有教师充分树立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重要性的意识,他们才会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进行教学方法等的创新。再次,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课堂,要敢于营造一个活力四射的课堂,教师要做足充分的课前准备,以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碰撞”,维持英语课堂的秩序,保证学生英语课堂参与活动的持久性。

参考文献:

课堂学习方法篇(4)

一、“以旧习新”的学习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数学知识是有严密的知识系统,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应的认知结构。 “以旧习新”的学习方法是数学学习活动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从而掌握新知。

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的教学片断。

1.复习。口算:

2.学生口算完后小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然后把上面三道题改为

让学生观察改变后的三道题(从同分母加减法改成了异分母加减法),并尝试用以前的知识算出来。

3.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然后全班反思并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上述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分界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整合旧知,顺利掌握新知,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自主推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

二、有序性的学习方法

有序性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认知技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学习方法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的发展,运算的正确性及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的形成。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起有序教学的思想,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有序、操作有序、思考有序,让学生观察思考解答的全过程,说出分析操作的程序,并概括出解题步骤,把陈述性的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的知识。

例如,分数除以分数的教学,学生理解算理推导出分数除以分数的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后,再次要求学生观察解答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步骤:一抄、二改、三倒、四约、五乘。学生用这十字解题步骤来解题,计算的正确率明显提高,课堂实现了高效。

三、形成可逆联想的学习方法

联想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的。双向联想是可逆联想。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的灵活性与可逆联想有关,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内容的可逆性质,只重复形式单向的联系,会造成思维的呆板,学生如果形成可逆联想,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后,教师可提出课后思考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是7厘米,它的宽是多少厘米?”并让学生思考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宽的公式是什么?第二天的课堂上重点让学生看长方形的周长图,先理解第一种解法:“用周长减去2条长所得的差是2条宽的和,再用所得的差除以2就求出了宽。”接着理解第二种解法:“用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求出的是长加宽的和,再减去长就是宽。”并比较这两种解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从而得出公式:宽=长方形的周长÷2-长。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

数和形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可分割且联系在一起的。数形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降低思维坡度,开阔学生思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经常运用直观图像来分散难点,启发思维,并教给学生画图分析的能力。

课堂学习方法篇(5)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现在有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的设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课题。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一、建立合理的教师指导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到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明确学习任务,指明方向

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后,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包括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才能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学生才会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把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与之结合起来,把任务分解给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让人人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搭配。而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是少数学生在动,大多数学生只是流于形式在附和。在教学中要注意优生和后进生搭配,善于表达的和不爱发言的搭配,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要求在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两个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了任务。从而为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课堂学习方法篇(6)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公开课中,许多老师会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但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老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并未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理念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所以,掌握合作学习的理念与方法,是运用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1)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以他们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一位教育学者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有2~6名学生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认为:合作学习是同学们为了共同的学习任务,通过分工与协作来开展的一种学习活动。从合作学习的概念可以看出:“共同的学习任务”“分组分工协作”“以组评定成绩”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2)合作学习的要素。合作学习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美国的约翰兄弟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素:积极互赖、个体责任、面对面的积极互动、社交技能、小组加工。也就是说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必须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还要关注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帮助其他组员完成学习任务,对他们的学习负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要充分交流,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成果,同时倾听别人的成就。同时为小组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解决组内矛盾,使小组整体和谐健康成长。为了有效运用合作学习方法,教师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必须明确组内分工,让每个成员了解自己的任务,同时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3)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合作的形式一般有同桌间的合作学习、小组内部的合作学习、全班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其实,在具体的一堂课中合作形式并不是唯一的,可以先个体学习,再同桌合作或组内合作交流、再全班互相交流,这里面包含了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全员互动合作。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的常用策略是:教师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以异质小组(有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构成,各小组总体水平一致,以便进行公平比较)为单位就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活动,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总结评价。

二、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合作任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管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培养学生兴趣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分组合作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在熟知教材教法的基础上,通过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课,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坐在一个半径为r的摩天轮的座舱中,随着摩天轮的转动,你如何刻画自己所处的高度呢?摩天轮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从数学的角度怎样来研究坐摩天轮,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同时明确了学习任务,即如何刻画自己的高度,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知道可以用转过的角度a和半径r来刻画高度,还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座舱所在点的坐标(x,y)来表示。通过合作学习,发现这两种刻画方式是有联系的,三角函数正好把a、r、x、y这四个量联系起来,而且可以推广到任意角。

(2)明确分工,每个同学都参与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特点是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教学实践中,要想真正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教师就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一名成员的积极性。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承认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分配任务,这样一些学困生就会减轻或消除自卑心理,能够在小组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能够与“优秀生”直接对话,并以此来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学生合作用图钉和绳子画椭圆探究椭圆的性质时,可以这样来分工:每组4人,分别为ABCD,AB为学困生,C为中等生,D为优生。在分工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AB合作画椭圆,学生C观察并作记录,学生D分析画出椭圆形状不同的原因,归纳总结结论,并让AB同学动手操作验证结论是否正确。这样,AB同学通过亲自操作体验,再由D同学的讲解,能够直观深刻地掌握椭圆的性质,CD同学也通过分析问题,提高了自己的探究能力。

(3)教师合理评价,提高合作积极性。教师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力,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个性发展为主旨。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学习的态度、主动性与积极性、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教师在课堂上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口头评价,口头评价应带有感彩,如:“你的椭圆画得很美,可以谈谈是怎样做到的吗?”评价时不仅要谈个人表现,更应该评价小组整体水平,以形成小组的凝聚力与自豪感。比如说:你们小组在短时间想到的解题方法最多,你们小组在短时间内学习的效率最高。

三、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效果反思

通过合作学习活动的尝试,发现合作学习是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精神、意思、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提高了各方面能力:①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②学会倾听别人,讨论问题,提高了合作交流的能力;③通过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

合作学习提高了高师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课堂的学习效率。首先,五年制高师生入学时学习习惯和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同学能够自学教材的大部分内容,有的同学需要老师多次讲解才能明白,所以这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如果老师上课的进度慢内容浅,基础好的同学就觉得无意义学不到东西;如果进度快内容深,基础差的同学就觉得跟不上,一直这样就会放弃学习。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其次,高师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特别是非理科专业的学生,他们会认为只要通过数学考试就可以了,这样他们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动力、放松对数学的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利用同学之间的互相督促来促进大家的学习。再次,高师数学教学不像高中数学那样以高考为主要目的,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数学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课堂学习方法篇(7)

一般来说,英语课堂有效教学都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进行的,它立足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学生优秀品质培养,其教学效果至少都能达到普通教学标准。相应的,其中的有效学习指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本文基于英语教材《展望未来》中的有关内容,分析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提出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指导实际工作,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内容形式多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目前,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英语基础差,对英语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而在多媒体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展示五彩缤纷的图片,这样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把图片、文字、影音、数据等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全面系统地展示给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一些专家指出:“只有让学习者把五官全部参与到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换句话说,语言学习最佳效果是建立在五官充分参与基础上的。另外,多媒体教学摆脱了传统英语教学固定模式束缚,教学形式更加多样,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能够让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

如,在学习《展望未来Ⅱ》第3单元“计划旅行”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介绍西方国家的视频,例如法国的国旗、地图以及著名景点等,从而导出怎样制订巴黎一日游。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中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虽然中职学生往往英语考试分数不高,但这不等于他们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很差,很多中职学生反而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远比别的学生优秀。实际上,在语言学习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中职学生潜能,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而情境教学融合了视、听、说多种感官体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非智力因素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如,在学习《展望未来Ⅱ》第5单元中的单词“obligation”时,教师可以说一个例句:“Now it’s your parents’ obligation to feed you and send you to school.”学生这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单词的意思,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What’s your obligation when your parents are old?”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会回答:“To support them.”这时,所有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知道单词“obligation”的意思是“义务、责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具体语境,从而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语言含义和使用技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形成良好语感,从听、说、读、写多方面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三、注重学生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研究意识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交流,在交际理论中,人际交往的互动性是其核心思想。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互动交流,特别是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缺陷。同时,学生通过成功有效的互动交流后可以提升信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

在中职课堂英语教学中应采取多种互动形式,包括表演、游戏、比赛等,可以把流行元素作为载体来传递知识。例如,学习《展望未来Ⅱ》第4单元“购买衣服”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喜欢的衣服或者一些偶像明星的服饰,然后制作成PPT课件进行展示。通过这些新颖教学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锻炼他们的互动交流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细致研究,做到灵活应用。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研读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依据“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注重学生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研究意识,最终实现中职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课堂学习方法篇(8)

物理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这个中心环节,结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积极推进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利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对各种教学方法加以优化组合,灵活应用,让物理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三种常见课程类型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如下三种,即实验教学、知识教学和习题教学。

1.实验教学法。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演示实验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为了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演示实验要提前准备,力求现象清楚,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每个实验在操作中的能力培养要具体落实,教师在实验中要巡回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是实验教学的补充,初中物理书中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很贴近生活。如:土电话的制作。

2.知识教学法。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个比较系统的过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创设物理环境,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学生正确的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再利用典型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学会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习题教学法。习题教学法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之后,一般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

二、选择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客观依据

物理课堂教学不是固定的模式,也不是教师的主观意向决定的,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要有客观依据。

1.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归根到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为此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其次必须作出深思熟虑的分析,以便有针对性的选取教法。

2.教材内容特点。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会受到教材内容的制约。一般说来,内容特点不同,具体教法也有差异。中学物理内容中的核心知识是概念和规律。有从观察生活、生产实例和物理实验中总结概括出来的知识。如力的概念、功的原理等。还有由已知的物理知识,运用数学方法推导出来的知识。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按照教学活动和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要对应的采用观察、实验、推理、分析的方法。

3.学生特点。学生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与心理特点,智能水平与潜力,知识基础,物理学习中的困难因素,课堂学习表现等等。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4.教师特长与教学风格。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教学方法的编导与执行者。教师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在方法选择与实施中要尽可能扬长避短。

三、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组合

一般说来,一堂优秀的物理课不可能从头到尾只采取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科学地、创造性地进行优化组合和实施。

1.实验教学与知识教学结合的建模过程

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要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充分做到信任学生,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分析,让他们既用视觉、听觉,又亲自动手。如“电磁感应”一节,每四人一组,每组备有:多匝线圈一个(外面有明显的绕向标志),蹄形磁体、导线若干、灵敏电流表,然后教师发下实验讲义,重点指出以下几点:

(1)什么是电流;

(2)怎样证明电流产生;

(3)每次实验时应明确线圈运动与否和运动方向;

(4)感应电流方向由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向测出,教师应重点指出,电流从哪一端流入,指针就偏向哪一端;

(5)在实验小组内相互讨论总结规律,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再与课本对照,并找出电磁感应现象的关键字句;采用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讲授法课堂体现更多的主动学习。

2.用多媒体展现抽象事物辅助教学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学生在课堂教学初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在这一阶段教学应创造生动、活泼的物理情景。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学生很难对这样看不见的抽象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如果在初期播放有关的图片或用课件的方式展现就一目了然。课的中期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可以讲述振动和波的理论知识。“黄金”时期之后,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始出现“疲劳”,这时可以播放各种发声现象的资料图片或相关课件,让学生讨论它们各自发声的原理。

3.讨论法、探索法结合的习题教学

课堂学习方法篇(9)

历史教学内容广泛,是综合的、多样性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解决通过自主发现而提出的问题。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渐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它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是熟知某些知识,而是要真正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因此,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 历史意味着过去,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广泛收集、接触教材以外众多的史籍、文献和实物等史料,让他们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弄清:历史事件和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影响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教材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并初步分辨出哪些文献和证据是可信的等等,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

三、探究性学习在历史课堂中的具体实施

1.课前的预习: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大多忽视这一教学环节,尤其文科类课程,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必须加以改进;课堂的教学:课堂教学不是教学的全部,应向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延伸;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学内容的采撷与剪裁,每一节课的导入,注重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没有“好奇心”与“兴趣”,哪来探究性学习?

课堂学习方法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80-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功能、内容、结构、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变旧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根据物理教育的特征和现化教育的要求,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发展,鼓励开拓创新,倡导学科综合等全新教育理念。要想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真正实践新课程,关键是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1.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新课程标准中物理学科课程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说,凡是生活中常见的,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或是社会需要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寻找生产和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物理学习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形成新的物理知识。

如在"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教师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学生们又非常熟悉的例子。如"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时,筒壁会发热。""用锯锯木材时,锯子也会发热。"由于把物理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顺利地完成了课程目标,掌握了新的物理知识。

2.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伙伴,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指导和引领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践表明良好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的主动探求,并力争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发现者,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自豪感,逐渐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良好学习方法。

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教师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引导作用。首先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学生们也非常熟悉的例子。如"桌子不推就不动,树枝无风就不摇"。故意说"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接着,又反过来举一些事例,如"已推动的桌子一松手就停止了运动"等等。故意说:"这些事实更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然后提问:"我的看法对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就活跃起来。开始三三两两地讨论,进而是互相辩论,争得面红耳赤。渐渐地,同意教师"观点"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教师"顽固地"坚持原来的错误观点,并做了一个实验:拿起讲台上的黑板擦在讲台桌面上移动,一松手黑板擦就停止了运动。并用这个实验来支持教师"观 点",一下激起了许多学生的"攻击",他们纷纷举手发言,并列举大量事实来批驳教师的"观 点"。有的说:"踢足球时,脚虽然在球离开脚后,不再对球有推力,可球仍能继续前进";有的说:"射击时子弹离开枪膛后不再受火药的推力,可子弹仍能继续向前飞行并命中目标" 等等。甚至有的同学亲自到讲台上来用实验教师的"观点"。只要有一个同学同教师辩论,台下其他同学便都纷纷给他出谋划策,急切地期待着教师的失败。最后,教师"理屈词穷",只好宣布"投降",承认学生"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正确观点,这时学生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他们更体会到了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乐趣。

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提出了问题,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将如何运动?并要求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论断。于是课堂上再次出现了讨论的高潮。同学们又纷纷动脑筋、出主意、共同讨论,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最后教师从学生们的方案中筛选了一个较完整的进行实验验证,即用小钢球从相同高度的斜面上滚到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观察比较小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与水平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再引导学生用推理方法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以上教学过程充分说明新课程物理教学活动是一个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 动过程。不应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写、学生抄,这么一种教学模式。作为教师, 要善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好探索知识的引路人,使学生的物理学习进入一个良性 循环,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逐渐掌握科学探究的良好学习方法。

3.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学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去独立地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学习能力。人一生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少数是从教师那里"学"来的,大部分则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得的。这一特点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就更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所以,一个人自学能力的强弱对未来个人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教科文组织负责人所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学阶段是学生自学能力迅速增长的关键时期。

上一篇: 商业银行监管现状 下一篇: 加强企业采购管理的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