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5 16:51:43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1)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274-01

引言: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银行间竞争日趋白热化,传统依靠存贷款利差实现经营效益的经营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金融机构的发展。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着转换经营模式,完善服务功能,调整收入结构,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能力的战略转型。特别是当前银根紧缩,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受到较大限制,银行发展面临新挑战。加快业务转型,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提高非利差收入份额,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机构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存贷款利差一直是我国金融机构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上先进的资本运作方式逐步被市场引进并日益完善,客户可以直接从资本市场融资,向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占比逐步下降,这对银行的收益造成很大影响。同时,利率的市场化趋势,将使银行在存贷款业务上的竞争更加激烈。(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国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银行可以在不改变资产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满足《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底线。首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引来国外金融机构的进驻,他们日趋完善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员工团队都是国内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所有这些使得国外金融机构必将受到国内优质客户的青眯,金融市场将受到冲击。其次,国内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同样需要转变经营方式,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金融服务,如为国内外客户上市提供IPO服务,为国内客户境外经营提供投融资服务等。(三)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社会对金融机构业务需求扩大、功能需求深化的必然结果。企业从创业、生存、发展、壮大、兼并、上市以及经营不善而关、停、并、转都需要银行的帮助,为其提供项目评估、项目融资、财务分析评价、资本运作、清产核资等投资银行业务。所有这些都为完善金融机构的功能、金融产品的创新、经营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需求平台,成为金融机构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

二、当前国内金融机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绝大部分国内金融机构对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解不够透彻。虽然许多金融机构部分高层人员、研发部门认识到投资银行业务必将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一个重点,但是机构上下、同级机构部门之间善未形成共识,许多机构还是习惯用传统的观念进行经营,认为金融机构发展重点就是存贷款业务,忽视了投资银行业务创造效益的基本功能。(二)业务品种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必要的产品差异,并没有真正做到方便客户,降低交易费用。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投资银行业务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品研发市场针对性较差,缺乏个性化,功能大同小异,无法形成竞争优势。(三)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投资银行业务从业人员要求知识面广、有较强的经济、金融、经营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目前这类复合型营销人才十分匮乏。

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对策

(一)加强投资银行业务的总体规划。金融机构总行应对全行投资银行业务进行战略性的统一规划,提出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长远目标。各级分行应该根据经营环境、市场状况和自身实力制定本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规划,并将规划分解细化至相关职能部门贯彻落实。推行产品经理制,客户经理队与产品经理加强联动,一起走企业、跑客户、推产品,让客户像了解银行的存贷来务一样熟悉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促使投资银行业务产品有效地进入市场,并形成规模效益。(二)建立健全内部机构和管理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加大投资银行业务在综合经营营计划中的考核比重,把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与人力费用分配挂钩,调动各级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鼓励各级行优先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投资银行业务技术含量。高科技手段是投资银行业务创新发展的关键,是投资银行业务竞争实力的核心。如何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加快业务创新步伐,适应信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投资银行业务的技术含量,提高投资银行业务的竞争实力,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投资银行业务的工作效率,实现规模经营,提高投资银行业务的经济效益,将是各商业银行重要的战略选。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管院

参考文献:

[1]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J].金融论坛.2004.(12).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2)

1.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总体发展特点。传统投资银行理论研究认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是证券承销业务。然而,当前商业银行开展的部分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相交叉部分的业务领域则属于投资银行业务的派生业务。据统计,随着金融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规模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速度,各大商业银行在投资业务规模方面呈剧增现象,不仅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和投资市场的全面繁荣,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居民投资经济活动的活跃。

2.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不足之处。从商业银行近些年的发展状况来看,银行的投资业务以其对资本的要求低,服务的业务要求强,盈利性也相对较高,且风险程度也相对较高的特点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很好的发展。目前我国,投资银行的收入占银行总收入不到20%,充分认识投资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地位,找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劣势并得到加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1银行投资产品大多是初级的重复性产品,设计缺乏创新性。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和重复性,真正要适合于理性投资者的服务产品并不多,这说明,我国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能力相对薄弱,未形成一个强大的核心业务团队来引领市场业务的开拓和创新,因此,在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团队深入细致的研究投资产品的开发对于业务的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很多的投资产品开发中,银行只是运用网络的优势和营销的技巧以及政策的优势来开发引导市场,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的愿望来设计产品。

2.2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商业银行往往由于缺乏专门从事投资产品研发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缺乏主动性、原创性和持续性。一方面,由于产品的研发是采用集中抽调人员的方式进行选择的,他们还要忙于日常的事务,无法对创新的产品进行持续的研发;另一方面,由于经验缺乏,他们没有对创新事物的意识和敏锐观察。也就是说,创新性人才的缺乏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开发的产品模仿的较多,原创的较少。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及必要性

1.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提升服务客户的水平。近些年来,由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上银行业务在快速拓展的情况下,我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也在跟进以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满足客户服务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和市场金融产品的创新,资本市场的发展为银行的金融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更低的投资和融资成本。外部市场的变化,一方面使得大型的企业获得的投融资成本机会来壮大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衍生了他们更好的需求,要求金融产品的创新,进一步提高服务客户的水平。因此,投资业务的发展给银行到来了很多的优质客户和更大的利润来源。

2.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市场份额。随着市场化的冲击,我国金融行业必定面临着市场的完全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将会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因此,发展投资银行的业务是取得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且现实的手段。主要表现在:直接原因是发展投资业务可以增加收入来源,实现多元化的收入可以使得风险最小化,提高了风险的规避;另外提高客户的综合服务水平,增强业务的营销能力;通过为企业或个人提供财务分析等业务的投资银行,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财务状况,为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做出有效的判断。

3.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在竞争日益严重的今天,拥有其独立的业务和优质的服务带给银行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比拟的。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在完善自身业务的同时,要拓展相关业务来取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拓展业务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着力发展中间业务和增值服务同时提高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投资银行业务具备了风险较低和回报可观的这些特征,是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的主要力量,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强盈利能力、优化收入结构。

三、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1.完善现有业务,拓展新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一方面应该立足于自身发展的业务,从该业务上面好的经验和优势着手,在制定投资银行的长期经营战略时,首先要完善现有的业务,把此项工作做为重点,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拓展中间业务来提高自身的发展,给客户带来全面的服务。其应该体现在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业务。它不仅可以让中间业务带来收益,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也带来了商业银行占领新的市场和新的客户以及促进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等间接利益。

2.提高业务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投资银行业务团队。由于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高度专业化和智力密集的金融业务,专业人才队伍是开展业务的重要力量支撑。所以,培养一批精通金融、财务和企业管理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是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经营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这样的业务团队,也是实现投资银行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3)

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外资不断涌入市场,金融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商业银行的利润不可避免的被挤占和压缩。为了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扩大银行的利润,开展新的银行业务,开发新的投资产品将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在当前,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将会是银行发展的首选项目。商业银行之所以着重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被资本市场严重挤压,如:证券市场分流商业银行的存款,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项目有萎缩的倾向,商业银行的利润严重下降;第二,金融机构改革的趋势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转型,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会把投资银行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

二、投资银行业务的结构将会发生变化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相互补充,共同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并且已经逐步发展成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在开拓和发展过程中,品种不断增多,覆盖的领域也不断拓展。原有的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一些债券品种,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投资银行的业务逐步拓展到企业债券、一些金融机构债券甚至拓展到政府债券。除了承销对象的不断拓展,新兴投资银行业务也不断发展,在商业银行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加大,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产品线更加多样。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除了传统的债券承销、兼并收购、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方面外,商业银行可尝试开展以下几种业务:第一,基金管理,目前,基金已经发展成为金融支柱产业之一,商业银行投资基金主要是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或者收益券,将分散的资金汇集成较大的基金,再对基金加以运作,从中获益;第二,资产证券,这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发行的证券多为票据、和优先股票等形式,获利主要是来源于债务人所付的本金和利息;第三,金融创新,分为三种:期货、期权、调期;第四,风险投资,主要是对一些新兴公司进行资金融通。对于一部分风险较高的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建立较为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规避和解决。

三、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策略将进一步转变

银行和客户之间是赖以共存的战略伙伴关系,没有客户,就意味着银行没有发展前途。因此,决不能把客户资源当成一次性的消费品。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充分重视客户资源的重要性,善于开拓客户价值。

因此,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和完善与客户的对话机制,充分尊重每一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地把每一个客户当成上帝,为他们量身打造一站式服务,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帮助客户创造了价值,而且也有利于促进银行进行资源整合,拓宽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从目前的银行发展现状来看,很多银行已经意识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重要性,在为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大大的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但是,现在这种一站式的服务覆盖的人群还比较少,今后的发展必将朝着这样的方向继续前进。

四、内部制度建设更加规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4)

一、 私人银行业务概念

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按客户对象划分出的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的业务范围和市场,是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银行及其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总称。相对于批发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

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外的发展已有了相当长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用环境的不断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逐步将它们的经营发展策略转向私人银行业务领域,倾注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开发高赢利产品的服务,以代收代付业务、银行卡业务、保管箱业务、咨询业务为主的中间业务迅速崛起。90年代以后,私人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的比重更是与日俱增,并成为它们的主要赢利性业务。

二、我国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现代西方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关系经历了由20世纪70年代的以银行为主,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很高,到80年代客户的产品选择机会增加,客户不再过度依赖某一家银行,银行间的竞争明显加大,最后到90年代之后的银行开始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发展轨迹的变化过程。

随着2006年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我国的银行业正逐步融入国际市场竞争的大环境。四大国有银行雄霸天下的格局已经打破,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外资银行在国内不可能广泛设立网点,争夺高端客户是他们的当然之选。外资银行几年前就获得了经营三资企业业务的权力,很多客户已经抓在手上。现在它们也想争夺中资大企业,但中资企业和政府以及国有银行系统之间有太多渊源,这块资源并不好抢。所以,高端个人客户是外资银行寄予厚望的突破口。如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成为最后的赢家?关键是要留住现有的高端个人顾客,保持现有高端个人顾客的稳定性。高端个人客户作为银行的顾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银行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策略

1、健全相关法律政策和监管体系。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是私人银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外私人银行多年的良好发展,与国外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分不开的。在我国,由于零售银行业务尚且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滞后,法律空缺,导致零售银行业务在操作上出现了不少困难,阻碍了其正常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则更是缺乏法律规范,保障我国私人银行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

2、培育高素质的符合私人银行业务需要的人才。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要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最缺乏的恐怕就是人才。人才的聚集和培养是私人银行首先要做的事情,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是银行内部自身培养;另一方面从外部是引进人才,以弥补本国市场上人力资源短缺的弱点。除了高层次理财人员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对营销人员、客户经理的培养,因为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其营销模式、服务模式不同于做传统银行业务时的模式。

3、推进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产品支持。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必须有大量适合需求的产品,而这对于还在实行分业经营的中国商业银行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加快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试点,尽早实现综合化经营。二是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开展银证合作、银期合作、银保合作、银信合作。三是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满足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需要。针对私人银行差异化的分层服务体现在不同类型的产品设计中。四是对现有产品进行评估定位,以贡献度和发展前景为标准,淘汰落后业务和产品,扶持创利型和潜力型业务和产品,形成新的核心产品体系,从而不断丰富私人银行业务的内容。五是树立业务和产品的特色品牌。通过产品品牌的建设,可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银行的社会形象。

4、根据我国的实际,定位客户市场。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做好客户的定位。要大力挖掘高收入、高消费的个人客户群体,使之成为营销活动的主要目标。对具有“高净资产值的个人”客户进行市场细分,对不同级别的客户和不同的金融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差别化的服务。

5、转变理念,创新组织架构。首先,各家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重视抓“个人金融业务”,将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上重要工作日程。其次,私人银行业务虽然属于“个人金融业务”,但是也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居民储蓄、消费信贷等一般性个人金融业务,要根据私人银行业务的特点开展营销和客户管理。第三,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架构。私人银行业务涉及面广、服务和营销模式特殊、专业性极强,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花旗银行、美洲银行、渣打银行等设立专门私人银行部的形式,独立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6、转变传统的营销服务理念。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内是全新的业务模式,一个新业务能否被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的成败。因此,私人银行业务对营销有着特别的要求。

7、建立健全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私人银行业的开展必须要有坚实的个人信用基础,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实现信息服务共享是私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主要有两种信用模式,一类是欧洲推行的政府主导,联合个人模式;另一类是市场化的美国模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欧洲模式似乎更为适合,这是因为政府的推动作用在现今中国尤为重要,随着运作的成熟,可以逐步向市场化的企业经营模式过渡。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2008年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服务中心在上海挂牌,这标志着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人民银行应加大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力度,争取早日建成包括金融信息以及公积金、社会保障、法院、公用事业等全方位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银行金融业也获得了快速地发展,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我国金融改革的进展,促进银行金融产品业务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创新和改革。银行金融业务品种不断创新,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现在已经成为银行经营中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业务作为金融改革和创新的产物,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潜在的经营风险,必须要对其加强全面的、有效的会计核算。

一、银行金融业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对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核算缺乏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的功能都比较单一,再加上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金融业务的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其会计核算没有受到从业人员的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然而近年来,由于我国国内存贷款利差的不断缩小,大大降低了传统银行业务的利润获取空间,再加上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银行开始关注金融业务的竞争空间和发展潜力,银行开发金融业务逐渐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不过我们也要看到,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核算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银行从业人员从思想和观念上还没有对其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这就对银行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银行金融业务目前存在的会计核算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制度建设滞后,对我国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二是监管部门和银行管理者都没有正确认识金融业务给银行带来的高风险,导致这部分会计信息严重缺失,缺乏必要的防范措施,一旦出现疏漏之处,必然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三是金融业务的发展与会计核算及其信息披露状况严重脱节,使一些金融业务缺乏会计核算信息结果和反映。

(二)银行金融业务的定义和范围不清,且缺乏明确、统一的核算规范

在银行业务中,中间业务范围大于金融业务,但是很多银行将金融业务和中间业务混为一谈,这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只是关注核算程序和核算方法,而不负责具体核算对象的制定,因此并没有对两者进行区分,再加上金融业务的基本范畴没有明确界定,缺乏规范和引导,从而导致金融业务的快捷核算数据不实。到目前为止,我国会计法规以及监管指引都没有对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只是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要求了部分已经存在的金融业务的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会计核算规范作为基础,金融业务的信息披露要求也就无法实现。另外,现阶段我国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四个特点:自定原则、自立规矩、自我监督、各自为战。这不仅难以保障金融业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也使各个银行所披露的金融业务信息缺乏可比性。如果任由这种现状发展下去,最终可能导致有意或无意的虚假金融会计信息的形成,给金融业务带来经营风险,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银行经营决策行为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督行为产生误导。

二、银行金融业务会计核算的改善对策

(一)正确认识会计核算对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性

控制过程、总结观念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职能,其中控制过程主要是指通过货币计算来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项经济活动,因此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就是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活动。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核算也是对其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体现,通过它所提供的信息,银行管理者可以对金融业务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认识其中存在的风险,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并对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会计核算对银行金融业务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必须要受到银行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者的正确认识。

(二)对金融业务会计核算标准进行明确和统一

要想使银行能够根据业务的性质来判断金融业务的范围,提高银行金融业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比性,就必须要对金融业务会计确认标准进行明确和统一。首先,银行要积极制定金融业务会计确认的判断标准,将金融业务与中间业务或者其他业务区分开来。在制定中尤其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银行金融业务所承担的权利或义务会否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收益;二是银行是否因该项业务承担了直接或间接的权利或义务。除此之外,财政部门和监管部门也要对金融业务中的业务或者有负债业务等风险性业务的会计核算、会计确定、会计计量、会计披露等进行强制性规定,而对于那些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证券化信贷资产等金融非风险性业务,则只需进行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就可以了,其他的实际要求则需要根据银行的管理特点来确定。其次,制定金融业务会计科目设置的指引。财务部门必须要重视会计核算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性的指引金融业务的会计科目设置,并尽可能使其与银行监管部门对相关业务的流程和管理规定统一起来,这样就使金融业务会计核算数据相匹配,可以为编制监管报表的统计提供方便,对于银行金融风险的监控和防范也具有积极意义。

(三)对银行金融业务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规范

要提高银行金融业务会计信息规范性和可比性,就必须要对其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规范,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充分考虑核算方法的可操作性。在金融业务的核算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核算是否与国内金融环境和银行管理能力相匹配,是否符合监管机构对银行金融业务的管理要求等;二是准确反映表外业务的风险性质。银行金融业务的产品结构和权责风险之间差异很大,金融业务会计核算要想清晰的反映银行在金融业务中所承担的权利、义务、收益以及风险,就必须要在会计核算方法中将其差异体现出来。

三、结语

银行金融业务作为银行现阶段发展的一个重点业务,要想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对其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给予正确的认识,并加强监督管理,严格金融业务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披露和会计报告,以保证其业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完善和改进,使其能够更好地反映金融业务的开展情况及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和账面价值,为进一步加强金融业务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从而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避免出现巨大的经济损失。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6)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及发展现状

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具有收益高、风险低和收入稳定等特点,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创新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从量到质上都有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1、经营范围小,品种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虽多达几百种,但大多局限在一般性结算、汇兑、代收代付款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品种单调,业务面狭窄,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而且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缺乏具有特色的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些利用经济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软件因素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的中间业务品种,则很少涉及或者涉及不足,金融衍生类工具基本上还是空白。

2、运作不规范,缺乏统一健全的管理体系。一些银行由于对中间业务操作规范、财务制度等规章设计和执行力度的欠缺,而导致中间业务的开发设计、推广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同时,银行不断推出的中间业务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对中间业务新工具、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引发的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缺乏应有的界定。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制定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但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中间业务风险管理体制和控制机制,缺乏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状况、财务状况、合规合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查以及对中间业务进行规范。

3、服务和技术设施落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表现为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支付和结算系统,手工操作无法承担日益增长的结算业务量;网络普及率不高、网络速度慢和网络安全性低,使远程交易和网络交易难以进行;而计算机、电子化的有限开发,使信用卡、电话银行等依赖新技术的业务品种不能有效开展等,这些都是中间业务的障碍。

4、发展缓慢,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加之重视不够,以及严格受分业管理等因素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虽然具备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想法,但是还没有把创新发展中间业务放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高度,即创新观念有待提高,缺乏创新的动力。发展中间业务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银行服务业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将中间业务定位在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上。而我国商业银行向客户大量免费发卡,增加了银行管理和维护成本,遏制了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和动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少,覆盖面窄,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中间业务发展不足,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1、分业经营体制制约中间业务发展。《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只能从事传统的银行业务,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中间业务大多属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交叉经营的领域,因此国家的宏观金融治理政策对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定,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拓空间,使银行无法设计开发出跨领域、综合性、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难以提高业务的集约水平。

2、观念落后,对中间业务发展不够重视。近年来,我国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开展普遍重视,但在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上仍然存在严重不足。由于受传统经营理念影响,商业银行仍把资产、负债业务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认为资产负债业务是银行的本源业务,是银行的主业,对未来中间业务的发展市场和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战略地位以及经济效益认识不够充分,仍然把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经营辅助性产品任其自然发展,而没有从经营战略的高度把中间业务作为重点进行发展,以致中间业务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缺乏整体及规模市场营销,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3、依赖传统业务,缺乏创新机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创新动机不明确,缺乏整体的系统的创新模式和完善的创新机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传统中间业务主要是汇兑结算、信用卡、一般性代收代付业务,外汇买卖、票据承兑、贴现等操作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的品种。而咨询、各类委托贷款及投标承诺、理财、财务顾问等业务都未能得到很大发展。总体来看,劳务型、低收益的中间业务品种多,高知识含量、高收益的中间业务品种少,大多依赖于银行的网点优势,很少能利用银行信誉、信息、技术、人才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中间业务服务。

4、缺乏复合型的专业化人才。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更多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需要掌握先进科技手段的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较全面地掌握有关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在我国,虽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懂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致使商业银行有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业务难以开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中间业务外部环境。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从而为推动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

首先,我国金融业应该早日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的趋势,只有混业经营才能更好地使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

其次,要参照国际法律和惯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相关条款进行进一步细化;完善暂行规定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

再次,需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尽快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套完整的评级体系,培养社会信用意识,从而提高整体的社会信用水平。

转贴于

最后,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促进公平、高效竞争,引导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积极、稳妥、规范地发展。建议出台一批完整的中间业务法规、管理制度、收费标准以及中间业务发展规划来规范中间业务的经营行为,使商业银行做到中间业务收费有理有据,避免银行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或无收益,使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改变商业银行自发状态下开展中间业务存在的种种问题,减少业务竞争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当手段,努力使我国中间业务积极、稳妥、规范的发展。

2、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对中间业务的认识。发展中间业务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银行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应充分重视中间业务,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要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熟悉中间业务,注重处理好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合理规划发展战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和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3、加大科技投入和银行电子化程度的提高。中间业务的发展还依赖于科学技术水平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中间业务电子化建设,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发挥其最大的效率。以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发展中间业务的技术依托,所以中间业务的拓展与提高迫切要求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商业银行应集中科技力量攻关,实现区域性、系统性联网,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共享通讯网络,形成完备的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争取一步到位,形成多功能、多元化、完全可靠、高效快捷的综合网络服务系统,同时配置最好的网络信息系统管理人才,提高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加快资金转移和资料储备的速度,提高支票清算的效率,切实为中间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

4、根据市场需要,加快创新中间业务步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业可以开展一些带有潜在风险的、具有信用性和融资性的中间业务,并可逐步向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拓展,实现资产的流动性,大大提高资产管理的能动性,实现充分分散化的贷款组合,规避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单调,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应注重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向广大客户的需要,大力开发咨询业务、清理债权和债务、国际金融担保等业务。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还要加强中间业务高端产品的开发,提升产品功能和层次,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增加收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应拓展的重点产品主要包括:银行卡、国际结算、银证银保业务、财务顾问及其他业务(包括银行咨询、融通、现金管理、金融衍生业务、利率协议等)。

5、加快专业化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中间业务是一项较为艰巨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必须有一支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商业银行知识,又具有相当的开拓、创新、进取的专业人才队伍。中间业务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而且要求包含会计、财务管理、国际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技术、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通过专业化培训和国外交流性质培训相结合,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中间业务研发、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全方位培养,充分挖掘和调动员工的潜力,以提高中间业务的开发力和竞争力。

中间业务利在长远,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打造成熟健康的中间业务,研究探讨和逐渐规范中间业务的发展,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崔百胜.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析和策略研究[J].浙江金融,2008.5.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7)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中间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和显著,为适应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然而现实的选择。然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加大中间业务创新的力度,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一、中间业务创新的必要性

(一)中间业务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经济效益,为银行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主要是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业务种类基本上集中在存贷款业务上,利息收入几乎是其经营收入的唯一来源。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利率变动越来越频繁,存贷款利差越来越小,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利差获利空间不断缩小,直接动摇了我国商业银行单纯依靠存贷款业务的生存根基,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就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获取最大收益。中间业务风险小,对资本要求低,收益高,发展中间业务能够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提高资产报酬率,还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有助于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中间业务的创新有利于银行转移或分散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各种业务过程中,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证券投资,都是对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商业银行一方面面临着本金损失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利率、汇率波动等市场风险,通过开展中间业务,则可以避免、转移和分散上述风险。因此与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具有风险相对较低、收益较高的特点,所以商业银行加强中间业务创新能够有效控制、分散、规避风险。如金融衍生类中间业务的开展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转移金融衍生市场带来的风险,明显增加银行资本流动性,提高资本运用率。

(三)中间业务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和客户间的关系已经从传统的银行导向型转变为客户导向型。在传统银行导向型关系下,是商业银行卖方市场,银行在议价中相对强势和主动;而在客户导向型的关系下,是客户买方市场,客户拥有自和选择权。商业银行要想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就必须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发展中间业务正是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的有效途径。此外,自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其业务经营的限制逐步取消。与中资银行庞大的服务网络和长期的本土关系相比,外资银行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仍然存在成本高,利润低,风险大等问题。而中间业务成本低,利润高,风险小的特点,必将成为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竞争的切入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银行的竞争,就是银行新兴业务的竞争,重点是中间业务的竞争。因此,面对国内、国际金融激烈的竞争,尤其是面对产品众多、服务全面的全能制外资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创新业务,完善功能,增强自身竞争力。

(四)中间业务的创新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资产流动性

很多中间业务都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可转让性,例如商业银行通过有追索权的贷款出售,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贷款证券化,从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加速银行资金的周转。并且,多数中间业务交易费用较低,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资金,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且中间业务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之内,不必为此类活动提取风险准备金,也降低了管理成本。中间业务中的许多金融产品,具有可转让性,从而增强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如商业银行通过有追索权的贷款债权转让,将流动性较差的贷款证券化后出售,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再如发行备用信用证安排票据发行便利等,或者以银行的信用与信用评估能力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等等。总之,银行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可以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增强资产流动性,从而银行的经济效益和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因素

(一)传统的经营理念仍占主导地位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普遍认识到中间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于推进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业务规模、收入总量及占比仍然比较小,各行在战略定位上仍然将中间业务作为自身发展的“附属产业”,而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上。正是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多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一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从而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中间业务产品方面种类单一,业务覆盖面相对狭窄的状况。因此,可以说观念上的偏差直接制约了中间业务未来的发展与创新,削弱了中间业务创新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间业务品种结构不合理,产品品种少,品牌效应差

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看,劳务型的偏多,中间业务大都依赖于机构、网点多,以中小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且局限在一般性的服务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是结算类、类、担保类、委托贷款等,大多集中于无风险中间业务。其他零售业务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客户需要,与市场的需求量存在较大矛盾。中间业务品牌效应差,在现有中间业务产品中,多数产品的市场影响不大,品牌特征不够鲜明,从而造成中间业务的整体特色不够显著,趋同性较强,缺乏对客户的吸引力,造成竞争激烈,成本支出上升,收益成本不匹配,加大了经营压力,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缺乏创新思维及专业人才

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创新需要大批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要具备一定的财经、市场管理等边缘知识,知晓国内市场情况及国外中间业务信息。但由于高素质人才的匮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多集中于传统中间业务领域,至于可以为银行带来高收益、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创新一直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如上所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人才不足,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而且在银行内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缺乏中间业务创新的动力,明显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

三、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对策

(一)加快经营理念的更新

经营理念更新主要是银行要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把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中间业务提升到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有效处理好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使三者的发展相得益彰,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首先,要明确业务定位。中间业务的拓展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正确处理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关系,提高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注重服务领域的拓展,渗透社会经济生活,在此基础上巩固和发展传统业务,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对中间业务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内容,中间业务不应作为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次优选择,中间业务收入不是利差收入的补充来源,应当从思路理念、管理模式、机构人员、资源投入等方面像发展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样高度重视。此外,商业银行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增强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增强效益意识,把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二)大力推动业务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种类

产品创新是中间业务创新的重中之重,具有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关系到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商业银行要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必须着力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丰富产品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在产品创新方面,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完善,技术先进,种类齐全,因而,充分借鉴国外中间业务品种发展的经验,可以尽快发展我国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结合国内实际和客户需求对产品进行创新。一是要有选择的实施产品开发战略,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发展潜力、资源优势、投入成本和整体发展战略。二是要积极推进中间业务产品转型创新。按照创新主导、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通过创新实现中间业务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由产品低附加值向产品高附加值转变、由网点依赖向网络技术支撑型转变。

(三)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从业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要发展中间业务,首先要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如设立中间业务专职机构,配备中间业务专职人员具体负责中间业务的日常管理、协调、考核、营销推广,集中经营资源,大力开拓中间业务,整合中间业务营销队伍;同时以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调配为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员保障,形成一支强有力的中间业务营销策划专职队伍,研究、开发技术含量高、操作简单的中间业务。在人才培养上,通过各种渠道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留住优秀人才和引入优秀人才,为中间业务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加大投入,完善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软硬件支持条件

商业银行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快商业银行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业信息化程度。根据中间业务范围广、操作技术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创新类金融产品,是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和信誉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业务的特点,商业银行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队伍,既要立足于现有员工的培训提高,又要大胆引进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勇于开拓的复合型人才,构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软硬件支撑条件,在满足迅速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长富.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探析[J].当代经济,2007(9).

[2]王倩倩.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探析[J].财经界,2010(12).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8)

一、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私人银行业务经营理念、营销战略、科技支撑、业务创新、人员素质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对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部分商业银行仍忽视私人银行业务,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理论上没有做好大力开拓个人金融领域的充分准备,缺乏科学的长远的业务发展规划,措施不完备,工作中盲目性较大,影响了产品的推广及私人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

第二,私人银行业务品种单一、规模有限、结构不合理。一是品种单一,缺乏广度和深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仅仅是以储蓄、基金、保险、银行理财等的产品形式,与发达国家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相比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二是规模有限,绝对规模小。我国商业银行各项私人银行业务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此外,其他私人银行业务指标如代收付业务结算量、个人消费信贷总量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目前仍有商业银行对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设置专门的金融产品营销部门与金融产品宣传机构,没有配备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和完备的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此外,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相关的业务宣传、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却严重滞后,使得许多居民个人对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有服务。

第四,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电子业务开发进程慢。我国的atm、多功能自助终端的功能开发缓慢,atm机客户使用较多的功能为取款业务、转账业务使用较少,多功能自助终端功能集中于缴费业务,没有开发与多功能借记卡配套业务(理财业务、定期存款)功能,这样形成了业务开发与自助服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相称局面。

第五,人员素质尚需提高。私人银行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竞争、开拓性强、懂法律、懂财务、懂风险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

第六,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尚未做好。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造成银行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过程中难以对借款人信用的真实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保证贷款质量,降低信贷风险,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过程中从受理客户申请,到调查、签合同、办理公证,手续繁琐,步步谨慎,费时、费力,大大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

二、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

1.转变经营理念,创新工作机制

首先,各家商业银行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次,商业银行在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时也要防止重“资产负债业务”,轻“中间业务”的倾向或将私人银行业务简单地等同于居民储蓄、消费信贷等一般性个人金融业务,要注重拓展服务深度,提高服务层次,并以此增加银行自身的经营收入,提高经营效益。再次,私人银行业务涉及银行内部机构多、服务范围广、业务专业性强,因此,世界各知名银行都设立了专门的私人银行业务部门。

2.加强市场调研,明确市场定位

根据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在资产结构、地域分布和客户群体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各家商业银行应加强市场调研,结合自身的经营实际,制订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一是根据我国私人金融资产结构的实际情况,找准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二是根据沿海发达地区个人收入水平较高,外资银行机构较多的特点,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若干经济金融业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开展私人资产管理、私人客户经理制等业务的试点,突出重点地区,而不必一开始就大规模铺开。三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顾客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多样化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3.加大科技投入,实现资源配置合理

中资商业银行应抓住传统银行服务向3a式银行转型的机遇,加大科技投入,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尽快构建起高起点、符合国情的个人金融业务技术平台。中资商业银行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尽快实现以银行卡为载体,依托atm、多功能自助终端等设备,实现储蓄业务、理财业务(如基金业务等)、缴费业务、汇款业务等非现金业务的自助操作,银行有限柜台可以进行高端客户、理财业务、大额现金业务等高附加值得业务,有效实现优质资源服务优质客户以及高收益业务等。中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城市的大小建立若干独立贵宾服务中心,可以实现储蓄、信贷、理财等综合性业务的网点。中资商业银行贵宾服务中心可以理解为私人银行初级阶段,可以为积累优质客户奠定良好基础。

4.提供综合化、全能化、个性化的私人金融服务

服务是商业银行的宗旨,也是信誉的保证,一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服务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贯穿到整个业务经营管理中。二要细分客户群体,提供差别化服务。银行称之为优质客户,包括三资企业员工、个体营业主、金融证券业、律师、经纪人等高收入行业的从业人员、政府中高级公务员以及演艺界知名人士、体育明星等,优质客户是同业争夺的重要目标。商业银行要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方针,研究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和投资理财方案,实施优质客户发展战略,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贵宾式服务,以产品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服务手段的不断丰富,吸引和留住客户。同时完善客户经理制,由客户经理直接为优质客户群提供面对面、“一站式”的全程综合服务,通过接近客户、了解客户需求,捕捉市场信息,创新和推广产品,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 国际业务 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贸易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国内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和诸家银行国际业务同业竞争的日益剧烈,对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要求提出了挑战。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已全面对外资开放,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滞后的状况也逐步凸现出来,尤其是与本币业务的发展规模比起来,更需要下大力度来发展。国际间贸易往来而发生的债权债务,需要用货币收付,货币的收付必然会形成资金的流动,而资金的流动又须通过银行国际业务的各种结算工具来实现[1]。所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着力发展国际业务是获取中间业务利润的重要手段,更是品牌营销的有效渠道。

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发展国际业务的关键策略。发展策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防范风险、提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重要性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处于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发展国际业务有如下几方面重要性[2],如下图所示。

(一)有效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

重点发展国际业务是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国际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我国巨大的国际业务潜在市场,外资银行凭借其完善的业务品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优质的客户服务以及对国际贸易结算惯例的熟练驾驭能力等优势抢占我国银行国际业务市场份额。在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更应大力发展国际业务,直面竞争。

(二)有效提升农村商业银行效益

目前,随着外资银行的入驻,银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单单依赖存贷款利差已不能保证竞争优势,中间业务就受到了银行的青睐和重视,尤其是国际业务。从2012年银行业统计数据的显示来看,国际业务的规模仅仅占到了中间业务的10%左右,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对于以服务区域客户为主的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国际业务发展的重要性极为重要。

(三)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功能

发展国际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建立健全银行功能重要举措。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今天,我国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门槛。越来越多的农村商业银行的本币客户开始涉足进出口贸易业务。农村商业银行只有在功能上满足客户的需要,健全银行功能,才能有效地避免客户的流失,从而保证银行业务和利润的持续增加,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三、国际业务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国际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图所示。

(一)存在问题

1.管理困难

首先是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管理难度增加。商业银行从原来集中在国际业务部一个网点来办理现钞、兑换等业务发展到所有支行网点均可办理个人结售汇、外汇兑换、外币现钞业务,部分网点可以直接办理公司、私人客户的汇款业务,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网点国际业务力量配置较薄弱。柜员同时办理本、外币业务,本币依然是业务重点。管理跨度增大,分行对基层网点的培训辅导、检查监督的压力不断增加。

其次是业务品种不断增加,操作风险加大。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的业务品种是,各种贸易融资、外汇衍生产品、特色外汇产品成为业务的主流。产品操作的复杂程度较之前的基础业务品种有明显的变化,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操作链条长,时间要求高,操作风险不断加大。

2.客户面狭窄

客户群的“二八现象”突出。前10大客户结算量占到全行国际结算量的60%以上。大客户的业务量变化对全行业务形成直接影响,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每年新增客户的同时也不断有客户因各种原因离开,现有客户的潜力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挖掘,业务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3.员工流失制约业务发展

首先,基层外汇业务柜员流动过于频繁。基层外汇柜员一般都是综合素质比较好的重点培养对象,经过外汇业务的锻炼后,相当一部分表现优秀的员工被调到营销、主管等其他岗位,结果外汇柜员始终处于不断的“培训-转岗-再培训”之中,对客户服务的一贯性受到一定影响。其次,专业化的后台支撑不能满足全行办外汇的营销寻求。全行办外汇的营销机制已经形成,但基层营销人员对国际业务知识的掌握仍显欠缺。国际业务部作为专业化的技术支撑,营销支持人员的配置无法满足全行的营销需求,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二)成因分析

1.对国际业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存在问题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全行对国际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虽然本外币一体化经营已经实施了多年,但“重本币、轻外币”、“重存贷款业务,轻中间业务”的思想依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行对国际业务人力、物力的投入,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业务的发展。

2.忽视国际业务的特性

国际业务有其区别于人民币业务的特性,如时效性、专业性要求高等。在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模式下,全行国际业务覆盖面有效提升,但同时在制度设置上国际业务向人民币业务趋同,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业务的特性,制约了国际业务的客户拓展。主要表现在对国际业务客户的授信上,融资额度审批不够灵活。贸易融资业务是国际业务的核心业务之一,对其他国际业务的带动作用达到1:9。然而,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未设专门的贸易融资授信审批部门,在额度审批时对国际业务的客户特性和业务特性考虑较少,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解决。

3.国际业务专岗设置不足

基层网点没有国际业务的专岗设置,这一点大大限制了基层国际业务的发展程度,从柜面员工和营销员工两方面均是如此。基层柜面国际业务柜员一般由具有较强业务素质的人民币业务柜员兼任。日常工作中,人民币业务占据大量,国际业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附加业务。同时,国际业务办理过程环节多,流程长,对应的政策变化较快,容易出现失误,打击柜员办理国际业务积极性。同样,基层营销人员中也未设置国际业务专岗。人民币业务办理频繁,客户经理掌握程度普遍好,而国际业务客户少,客户经理实际工作中办理国际业务较少,对国际业务产品的掌握相对较差。产品经理岗位人员过少,直接限制了分行本部对基层网点国际业务营销的支持力度,已经成为制约新客户拓展的重要因素。

四、国际业务发展策略

如下图所示,国际业务发展策略可从四方面进行。

(一)提高发展国际业务的意识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大幅提高,我国已正式开放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限制,银行国际业务竞争格局已然形成。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提高对国际业务发展的意识。促进国际业务发展不仅可以推动银行业务多样化发展,更有利于银行整体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二)制定国际业务的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市场激烈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关注本行业国际业务发展动态的同时,注重为特定客户群提供融资解决方案作为创新目标,着力发展单证业务,实现国际业务综合收益水平的提高[3]。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出口信保押汇等产品的推广,大力拓展动产及权利质押授信等新业务。创新不同融资产品的组合,特别是集结算、信贷、投资和外汇交易于一体的金融工具。

2.市场策略

借助外国投资资金的大量进入及国内对外投资资金的涌出的契机,加大营销资本项下结算业务。农村商业银行还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抢占本地企业产生的国际业务市场份额。同时,对本地外商投资企业要加大关注与营销的力度,以结算额度来拉动结算量。另外,农村商业银行在抢占本地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应加大跨区域经营的步伐,适度拓展跨区域市场。

3.客户策略

坚持立足本地中小涉外客户的市场定位,深化现有客户资源的营销链条开发新的客户,培植优质客户群。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既要了解企业现实经营状况,也要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区分不同企业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

(三)健全国际业务考核激励体系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将国际业务指标纳人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设置考核及激励。在国际业务发展初期,奖励薪金比例可以高一些。主要考核手续费收入、结售汇收益、外汇贷款利息收入、押汇利息收入以及外汇存款日均额,再经过风险减值之后折算为模拟利润,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激励薪金。通过奖励体系的构建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

(四)健全国际业务信息系统

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对已经上线使用的国际结算业务系统进行定期检验,从前台业务处理系统到后台帐务核算系统,对于出现的系统问题,迅速改进[4] [5]。总之,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信息系统要随时更新,必须实现客户端与银行后台系统业务信息的高效传递,满足客户端在线操作的功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际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行经营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商业银行应将大力发展国际业务,提升其国际业务竞争能力,以全面应对其他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挑战。因此,在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持续加强对国际业务发展的研究,提出发展及应对国际业务的关键策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防御风险、提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原擒龙.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沈靖.论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策略分.财税金融.2010(04):22-23.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10)

[中图分类号] F8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134-03

[作者简介] 陈立平,农行吉安市分行行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边 涛,农行吉安市分行办公室主任、经济师,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周 磊,农行吉安市分行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江西 吉安 343000)

中间业务作为是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业务之一,日益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创利的重要来源和经营转型的重点。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品种较少,占全行经营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国内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意义,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快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间业务是社会经济和信用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一般认为,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资财的业务。在国外,又因中间业务主要是靠提供金融服务收取手续费为主,故又称其为“服务收费业务”。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6月21日出台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了中间业务的概念,即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总之,中间业务是银行在办理资产负债业务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作为一种资产负债之外的,或占用银行资产较少的业务,它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一般不直接反映出来。中间业务与传统业务相比,具有风险小、成本低、业务量大、收益稳定、派生性强、附加值高等特点。

中间业务种类繁多,传统的中间业务包括汇兑结算、票据承兑、收付、代客理财、信托租赁及国际业务中的信用证、代客买卖外汇等。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变化,银行的中间业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新兴业务层出不穷。如,信用卡业务、电子转账系统、担保承诺、融通、债务互换、信息咨询等业务。特别是近年来,银行业为了规避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出现了一大批新的金融衍生业务。

对商业银行来说,发展中间业务的战略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加快经营转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民众投资、理财意识的增强,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拓宽,金融脱媒已成趋势。随着国家金融监管的加强,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使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传统业务的风险增大,收益减少。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在经营结构上由传统的存贷业务结构向资本节约型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努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占比,实现客户的多样化和收益来源的多样化。

(二)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中间业务不但把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传统的资产负责业务扩展到了表外业务,而且把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信用业务扩展到了各类非信用业务。在传统的经营领域竞争激烈并日趋饱和的情况下,中间业务为商业银行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利润增长点。当前,国内外商业银行已通过不同的途径跻身资本市场业务,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开展的一系列与资本市场业务有关的中间业务,可以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中间业务手续费稳定,是银行可靠的收入来源,其中有些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相当可观。

(三)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公众形象。中间业务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充分反映了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企业和个人对银行多样化的服务要求。由于中间业务种类繁多,联系面广,服务性强,有利于商业银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些中间业务或许业务量不大、盈利性不强,但体现了银行的社会责任,说明银行不是单纯强调其盈利目的。各商业银行通过开办不同的中间业务,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形成各具特色的经营个性,树立良好的负责任的社会形象,会给银行带来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有利于分散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中间业务是接受客户委托,以中介人身份进行的业务,其风险主要应由委托人来承担,是一种安全性较好的业务。同时,众多的中间业务品种能够分散部分投资的风险,起到“不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中间业务自身的安全性也好,还是其分散投资的风险也好,中间业务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的作用十分显著。

(五)有利于促进传统业务的发展。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个人文化素质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无论是个人客户,还是企业客户,都希望通过银行提供的各类服务,为其带来方便快捷的服务、更高的利润、防范和化解其经营风险。一家银行如果不适应客户的要求,不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客户就会转向其他能提供全面服务的金融机构。相反,一家银行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越多,就越有利于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客户对这家银行的依赖性也就越大。

二、中间业务发展的国际比较

(一)发展背景比较。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兴起,源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在此之前,尤其是二战以后,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金融业实施严厉的分业管理,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极为有限。70年代以后,在新技术革命、资本市场自由化及金融改革等因素的推动下,各国放松了金融管制,使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银行业,导致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金融风险不断增大。为弥补利差缩小造成的利润损失,规避和降低风险,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西方商业银行把业务经营的重点转向了既能带来收益,又对资本无要求的中间业务。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加快,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更趋于多样化、自由化、全能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是随着参与国际金融业的深度和广度的加大,以及与各国银行业进行业务交流的不断扩大而逐步推进的。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正面临着和国外商业银行70年代相类似的问题,急需发展中间业务。我国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尤其是我国在2001年6月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业务内容比较。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内容种类繁多,涉足面广。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按其有无风险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为商业银行从事的无风险的所有中介服务业务,即传统中间业务。这类业务银行不提供资金,只提供服务;不承担资金损失,只收取手续费,如结算、信用卡、、信托和咨询评估等。另一大类为有风险的金融新业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具体包括:担保性中间业务,如负债的普通担保、各类信用证、银行承兑担保、有追索权的债权转让、对附属机构的融资支持等;承诺性中间业务,主要有发行商业票据、信用额度、透支便利、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承销证券等;金融衍生工具,有货币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合约、外汇及各种证券指数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虽改革开放以来有所发展,但在业务品种上,仅仅限于结算、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且大部分属于操作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筹资功能较强的品种,如代收代付、审价估价、评估查账等等。而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个人财务顾问、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技术含量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的中间业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三)业务发达程度比较。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各领域,服务范围包罗万象,向客户提供几乎是有求必应的服务;中间业务规模发展迅速,并远远超过传统业务规模;中间业务收入份额愈来愈大,有的甚至取代传统利息收入。据资料统计,西方商业银行在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间,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迅速扩大,1997年美洲银行的比重达44%,花旗银行的比重达51.8%,大通银行的比重达52.7%,英国巴克莱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可弥补全部业务支出的73%。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中间业务收入占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我国香港名列前几位的大银行中间业务多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一些银行高达80%的收入来自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低、效益差,中间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不超过10%。

(四)服务技术与设施比较。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仅规模大,而且中间业务的服务技术、服务设施的科技化程度都较高。以美洲银行和大通银行为例,美洲银行支付网络发达,有45万个间接自动转账账户,具有多种账户服务,其设置的超级账户既方便、灵活,又便于管理,1998年存款账户服务费和其它服务费收入达32亿美元;大通银行凭借其强大的支付系统和市场推销能力在银行卡方面获得了巨额的服务费收入。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技术与设施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表现在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营理念的偏差。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作为经营的重心,虽然也办理中间业务,但认为那是“副业”,办理的目的只为资产负债业务服务,而不是为增加收入。如,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以代收代付为切入点开办中间业务,但是收付不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而主要是争揽低成本的活期存款,既制约了中间业务的有序、健康发展,客户也得不到良好的服务。

(二)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有关中间业务的管理和会计制度不健全,且大多数中间业务品种层次较低,导致各家银行都可以开办,并且通过争揽存款获得的间接收益比较大,于是各银行纷纷降低收费标准抢占市场,展开恶性竞争。从监管的角度分析,由于中间业务属于新兴业务,有关收费等相关的管理规定跟进不及时,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收费依据,导致各商业银行为争夺中间业务而不收费或少收费。

(三)产品与需求错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局限在结算和管理上,低层较次,产品单一,缺乏规模,不成系列。而担保、承诺等表外业务,开展得较少或基本没有。由于相关软件开发、部门内部协调等多种障碍,也没有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四)机制落后和缺乏人才。一方面,银行自身的动力约束机制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自主经营面临制度障碍;另一方面,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比较短缺,使得对人才要求较高的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极大阻碍。

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应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加快同国际银行业接轨的步伐,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以传统业务为依托,以中间业务为主攻方向,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

(一)确立发展中间业务战略观念。要从战略高度,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高度重视,要像抓存款、贷款一样来抓好。现阶段,尽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一定要转变观念,加快经营战略转型,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一是加强对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领导。各级商业银行均要成立中间业务发展与管理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中间业务的政策措施,协调各种关系,管理、监督中间业务的营运操作,形成整体合力。二是构建中间业务的基础体系。基于当前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松散、自发性强的现实,各商业银行应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步骤和措施,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以便规范运行。三是将中间业务纳入整个考核指标体系,明确中间业务量、中间业务收入及发展速度等年度量化指标,加大考核权重,体现政策的导向作用,形成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抓实的局面。

(三)搞好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产品开发要坚持市场有需求、银行有能力、业务有效益的原则。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充分考虑自身在机构网络、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条件,选择那些适合市场需要、发展潜力较大、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品种,集中力量抓好研究开发工作。同时要摆正银行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努力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培育和发展新的客户群体,实现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四)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在业务发展战略上既要重视资产负债业务,更要重视中间业务,同时应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二是劳动密集型业务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的关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和效益不明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发展相对不足。而无论是从发展潜力、规模效益,还是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方面讲,商业银行应把发展中间业务的重点集中在知识密集型业务上,提高业务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使中间业务不断上档次、上水平。三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关系。既应重视间接效益,更应该重视直接效益。

(五)加快电子化建设与人才培养。以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发展中间业务的技术依托,也是实现金融经营和业务处理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各商业银行应集中科技力量攻关,在实现区域性、系统性联网的基础上,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共享通讯网络,形成完备的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与此同时,要优化各种服务功能,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对金融衍生业务等中间业务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要通过岗位练兵、脱产培训、广纳贤才等方式,加强中间业务人员的培育,提高员工素质,注重和珍惜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六)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在开拓创新中间业务的同时,必须全面实行风险管理,防范经营风险。要坚持依法经营,注意合规性,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健全完善管理办法。重点防范信用担保类中间业务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咨询、类中间业务可能产生的信誉、法律风险,衍生类中间业务可能产生的交易风险。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下一篇: 体育课堂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