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能力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5 16:51:28

高中生能力培养

高中生能力培养篇(1)

2高中数学教学中记忆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还有一点能力是很容易被忽视的,那就是学生的记忆方面的能力,这也成为提高其它能力的基础和保证。所以,在重视计算能力培养的同时,绝不能轻视他们记忆能力的训练。因为学生的记忆质量直接影响着他们数学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的形成,影响着他们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变通,完整的、有条理性的知识体系更便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形成。鉴于此,数学教师要从下面三点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1鼓励学生预习,使其形成初步记忆

由于课前预习的信息摄入量较大,学生难以完全理解,记忆也不会很清楚。但是,预习却明确了上课的内容,学生能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和模糊记忆去听课,不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还能强化记忆、加深理解。

2.2注重知识的引入和过渡,清除学生的记忆障碍

高中数学知识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迈进。在教学中就要注重现学知识和已学知识间的关联,通过旧的知识不断把学生引向新的内容,做好知识之间的衔接,从而排除障碍,强化记忆。当然,在此过程中,巧妙的利用类比法、比较法、形象记忆法等特殊的记忆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加强理解,强化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学生不明白的知识内容,强化记忆也不会稳定而持久。高中数学中大量的公式、概念等都需要准确的记忆,才能够灵活运用。因此,学习高中数学应从数学事实出发,积极探求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数学知识架构,用联系的方法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和运用,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其记忆和运用能力。

3高中数学教学中交流能力的培养

作为社会个体之间需要交流。甚至人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文化的革新和社会的变革。数学交流除在同学之间交流思想、经验、方法和技巧之外,还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激活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可小觑。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加强语言训练,重视数学语言的运用

语言是文字、图片、语义等的形象表达,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理解深刻、全面,才能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达到语尽其意的效果。因此,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加强课堂讨论,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生生间的交流。通过讨论,发现自己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其更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其表达水平和认识层次。

3.2以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数学不仅被广泛运用于计算领域,实用性也非常突出,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应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因此,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可以适当开发适合教学内容的活动或课题,让他们在不可预知的实际问题中,通过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各种解决办法,通过实践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理解;通过交流,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表达能力;通过实践锻炼,使思想不断走向开放;通过活动,实现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融合。

3.3高中数学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创新需要勇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和能力,质疑能够促进知识的发展。能够质疑,才能挑战习惯做法、纠正现实存在的问题,取得应有的进步,因此,质疑是一种能力。高中数学教学更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积极倡导质疑,营造质疑氛围。学生缺乏质疑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或学生理解不深刻无以质疑,或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畏惧质疑;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或喜欢“规规矩矩”的课堂,不喜欢学生插话,亦或由于课时任务过紧不容许质疑。针对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为学生营造积极的质疑环境。教师要放弃“唯我独尊”的陈旧思想,广开言路,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提高彼此的信任度;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交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对那些敢于提出反面意见或新奇见解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在得到肯定的同时,更大的激发思维潜力,进而培养其质疑能力。

高中生能力培养篇(2)

在目前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大部分课程的设置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生物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显然,原本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再加上大部分生物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剥夺了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权利,导致学生对生物这门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生物成绩不理想,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会重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对生物课程的投入不足,落后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设备,导致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生物老师的教学方法受到限制,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部分生物老师的创新意识淡薄,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对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目前的高中生的生物创新能力普遍较低。

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1、在对教材的学习中焙养创新能力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育依靠的资料主要生物教材,而生物教材的编写依据主要是他人的时间经验的总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教材的理解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实践经历以及心得体会,不能盲目的死记书本知识。生物课程是一门与实践知识联系很强的课程,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与已学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经历相联系在知识体系的构筑过程中要注意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灵活的对知识进行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肖学生提出与书本知识相“勃勺理论以及认识时,老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交流在正确的理解学生观念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引导赴学生能够大胆地思考。不能武断地否定学生的想法,专制的死板的按照书上的知识授课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批判精神的培养达不到培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加强科学探究,提升创新能力

高中生能力培养篇(3)

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能够巧妙的运用以往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将其转化为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有助于发挥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态度,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兴趣使最好的老师”,要想让高中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有自主的创新意识,高中生物教师首先就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放在首位,从而让学生能够有较高的热情度投入到高中生物的学习与创新中[1]。例如:教师在讲解“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树叶照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指导学生将相机的底片在树叶之上进行固定,将其放置在能够接受阳光照射的室外,从而让树叶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在一段时间之后,将树叶从相机底片上摘取下来,并将其放进煮沸的酒精之中,待树叶的在酒精中褪去颜色时,将褪色以后的树叶放置在培养皿之中,随之加上几滴碘液,让学生观察树叶会有什么的变化。照片的影像会在树叶上显现出来,这个就是树叶照片的整个实验过程。在完成实验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为什么照片的影像会在树叶上显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由于底片上的黑白浓度不同,导致树叶接受阳光照射的强度不同,导致树叶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淀粉情况不一样,而碘液的染色程度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了树叶照片。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但可以让学生学到扎实的生物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实验学习和创新思考的学习生物的习惯。

2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更是一门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验性的课程,有很多的生物知识、生物现象都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检验。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大自身对生物实验教学的力度。教师通过实验教学来让学生对生物知识形成一个更加具体直观的认识,在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之中产生各种创新思想,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例如: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并让学生学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装片,观察叶片中叶绿体和细胞质的现象。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不需要对实验创作步骤进行示范,让学生在极具自由的环境下积极开动思考实验操作步骤,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高中学生已经知道要观察叶绿体可以从藓类的叶片和菠菜叶片的下表皮提取,但是还是会有很多学生会观察之后提出“为什么一定要选取菠菜叶片的下表皮?不可以选取菠菜的上表皮吗?”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学生有着这样的疑问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小组思考,学生也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路,在学生范围之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并及时利用实验室的其他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没有了任何限制,能够进行畅所欲言,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对显微镜操作的思考,小组合作思考制定出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步骤,使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进行具有自主性的思维活动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思维活动,才可以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可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尽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自主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成员的头脑风暴中产生碰撞,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从互联网、杂志、报刊以及自身的经历等收集人类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小组内进行探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法。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够提出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然而,有很多学生的想法看起来荒诞不羁,但是随知道在未来能不能够得到实现呢?随也不知道,但看似荒诞不羁的想法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4加强教学和生活的联系

其实书本上的知识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学生生活与生物教学的联系,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的抽象感觉,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教材中对糖类的种类和作用进行探讨,让学生彼此说说自己的看法。糖在我们的生活之中随处可见,所以他们极有兴趣从而展开思考与讨论,各种创新的想法层出不穷,生物教师只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强。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作为生物教学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帮助不断汲取、巩固与复习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切实将我国对新课改对学生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实处,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其发展的学生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能够为学生日后的道路发展添上色彩靓丽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王洪振,刘淑华,程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5,(02):115-116.

高中生能力培养篇(4)

生物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学法指导:首先,在课堂教学环节应改变以往对书面知识的照本宣科,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让学生从动手实践中去体会生物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总结能力,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去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初中生物学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自主进行生物学习的基本方法。生物学科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和记忆。如果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不但不能理解消化变为真正的知识,而且也很容易遗忘,任课教师如何对学生加以正确的指点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动手和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要上好一节实验课,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高中大部分学校实验教学设施有较大的改善,多数的生物实验能够让学生操作。因此,可以充分的利用实验课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各种能力的提高。例如在介绍《观察植物细胞》这一节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充分让学生到实验室上,训练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验内容:练习制作细胞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形态和结构;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然后根据实验目的要求、材料用具,让学生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通过观察并绘画其中一个细胞结构简图。通过实验,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较高,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对那些操作不当的学生进行纠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和正确使用显微镜,使学生从实验中学到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技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动手和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学会做记录,培养观察能力。

新教学大纲对生物实验的考查要求学会科学观察和实验方法,初步学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做出合理的结论。生物学实验大多数是对照实验,虽然是定性实验,但变量的控制是实验成败的关键,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变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好观察,正确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对分析实验结果包括误差分析都至关重要,而学会观察是做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基础,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急急忙忙做实验,等到进行分析时没有数据,就照搬教材上的数据,结果非常准确,但学生并不理解数据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实验所反映的原理及实质,就要引导学生做好记录,学会观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记录包括实验过程中测到的数据、现象、变化等要如实做好记录,如在做“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要强调学生及时绘制观察到的细胞图像,经“自来水――蔗糖溶液――自来水”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细胞形态各不相同,而且分离的方式与教材上的也并不相同,只有及时通过绘出洋葱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过程的形态图的方式做好记录,才能理解质壁分离过程也并不是均匀进行的,而是在细胞的角落里不规则进行。通过边做边记录的训练,培养观察能力。

三、重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实验现象明显,效果好的装片,让全班学生对比看,对实验效果差的同学,不急于指出毛病出在哪,而帮助他们分析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各种可能情况,让他们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有的细胞重叠在一起,看不清每个细胞的形态,让学生分析可能是哪一步骤出现错误,通过分析,学生得出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解离时间短,二是制片过程压片没压好。在同一实验中细胞有时会出现颜色过浅,学生会分析出可能是漂洗和染色时间短所致,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学生发现有些滤纸条上的色素带很淡不清晰也不整齐,有些比较清晰且整齐,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通过分析发现过滤后的滤液放置一段时间就会分层,因此在取滤液时应将毛细吸管尽可能伸到试管下部;同时画滤液细线时要快且直,这样效果才比较理想。做完实验后我要求学生将滤纸条夹在书中保存,过了一段时间有学生反映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变暗了,我问是否都有变暗了,结果有的学生保存的仍然很好,就让大家讨论,最后得出只有避光才能保存完好。由此我让学生联想到保存原色材料也要注意避光,否则色素就会被分解。通过这样联系实际的思考,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并遵循一定方法获取知识的智力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指导学生针对学习内容不断调节智力活动,促使他们运用已有知识、技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新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观念只有融化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转化为自觉的意识、行为才算落实到位。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有好效果。例如,教学《营养繁殖》,知识点是弄清什么是营养繁殖,分清繁殖的方法。为巩固知识,并未采取教师举例,学生说植物或部位的教法,而是从学生的意愿、情感出发,让每个学生想出、说出自己对植物进行繁殖的最常用的方法和部位。课上十分活跃,有的说用柳树枝插到河边最省气;有的说把夹竹桃枝弯到地上就能长成新的小树;有的说桃树用桃核来种,也可以用桃枝来嫁接;还有的说“叶子也可以种,我家里的那个不知名的花就是用叶子来繁殖的!”怎么样,主动参与,自学起来就能产生火花。

(二)学生进行前知的重组。

只有进行前知的启动,自我建构,才能促进自主学习。可通过参与、询问、质疑、评价等方法激活。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关键是让学生乐意又自然地流露真实的前知。例如在教学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亲结婚危害子孙后代和国家民族?学生们就会联想到前面所学习过的基因、遗传、伴性遗传等内容,然后进行筛选、归类有机地整合,方能来进行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具有启发性、悬念性,以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三)使学生展现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展现学生由少知到多知,由浅知到深知,由偏知到全知,由孤知到发散,由求同到求异的学习过程,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开启那停滞、封闭的心灵,随时准备兴致辞勃勃地迎接新鲜事物。如在做一个生物实验的过程中,有学生对前知的再现,有知识的重组,有各种技能的整合,还有共同协作,感受到知识是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自己的脑海中,进一步潜意识地进行自觉学习。

总之,学生能否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取决于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既是中学教育要使学生达到的一项目标,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今后工作中继续学习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王树峰《高考(综合版)》2013年第12期

高中生能力培养篇(5)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新世纪将是高等教育发生划时代变革的世纪,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体育教学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更具有自身鲜明特性,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操作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体育教学中应突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以及坚定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和支配其行动的倾向性。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认为个性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培养个性是创新素质的基础。而体育活动它要求参与者的身心必须有较大强度的紧张,同时与追求优异成绩的积极意向紧密联系,这对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交往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功能之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是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素质表现为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势和理性精神。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不仅可以培养人的自我完善能力,还可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在体育活动中不断突出自我,完善自我,最大限度的发挥体力和智力水平的实践活动中以创造佳绩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已经蕴含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肩负着这一培养重任。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求新求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要善于获取知识,永远充满对获取知识的渴望,并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和深入,因为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创新素质的最好体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体育运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创造思维的能力,教学实践中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造就创造型人才的首要任务,

三、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转变教学指导观念。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的的教育理念,体育教育应身体力行,转变观念,从单一的生物体育教学观转变为多维的体育教学观,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让学生树立起自理、自制、自练、自评的思想,只有让创造者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才有可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体育教学必须实行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往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这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它能力的培养,应把封闭式教学转为开放式教学在完成教学计划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图书馆及社会上去学习,寻求创新的灵感。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活动空间,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教学的双向活动中,要使学生主动处于积极的创新思维状态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问、答疑、讨论、布置作业、设计创编动作,社会实践以及教学中的区别对待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求知欲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相互制约。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鼓励和表扬,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相反,如果受到不合理的惩罚和批评,则会使其丧失信心,抑制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讲求方法的灵活性,要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积极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例如,学生在掌握体育游戏或体操技巧单独动作后,就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创造小游戏或技巧小组合。在组织形式上也可以让学生轮流带领做创编的准备活动和新游戏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才能的创新能力。

(四)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教学情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挖掘其潜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中领略运动与锻炼的价值,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娱乐、休闲结合起来,为终身锻炼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评价中应体现创新成分

1、设立创新附加分。以往的教学评价以技能方面定成绩,缺乏创新能力方面的考核,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评价中应设立创新附加分,鼓励创新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的让每个小组创编一套健美操,经过一段时间的编排,教师组织学生创作作品展示。学生们自创自编自演的青春飞扬、激情飞越等健身操不仅创意新颖,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健身效果。

2、设立自我表现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应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创造一个让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其施展各自的特长,并尽情发挥,表现其活力。要适时表扬其创新精神。例如在游戏活动中,让不同省份的学生展现和带领做其富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游戏或舞蹈,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及参与积极性得到提高,更有利于学生智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3、改变课堂提问方式。课堂上可由学生提问,教师回答问题。根据学生提出问题水平高低,给学生打分。如在讲解推铅球的出手角度时,有学生提出要使物体抛得更远抛物线的最佳角度是多大推铅球的出手角度,是不是45度?为什么要小于45度呢?教师在讲清楚铅球的出手点和落地点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有个地斜角的关系。因此,出手角度应该为38~42度之间。学生更能注意听讲,用心去想问题。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又可以使教师直接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改变学习地位,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4、改变课的评价方式。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身体的实践外,还应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析问题,利用多种信息丰富自己的头脑,开拓视野。例如由学生轮流进行课的小结,对师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实践活动如组织纪律、运动负荷、技术质量战术运用等情况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及改进意见等。这样不仅可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素质。

四、结束语

体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传递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从考核方法上入手,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在体育实践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培养创新素质,才能使学生不单纯学会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向着高综合文化素质方向发展”使其具有创造性学习的品质!具备会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本能力,成为能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参考文献:

高中生能力培养篇(6)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使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发明与创造的基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以此来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动机。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首先,认真研读教材。教材是重要的教学依据。现行教材与新课标同步,在编写上有了很大的改进,非常注重问题的设计。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时能灵活地处理教材。

其次,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学生是教学服务的对象与最终归宿,一切教学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规律、接受水平与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全体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动机,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再次,注重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生物学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在二者间找准结合点,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引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同时又要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真实性,增加探究的可信度,鼓励学生探究,同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学有动力,学有目标,学有成效。如在腌菜的过程中,坛子里会出现大量的水,这些水是哪里来的?农民在给农作物施肥时,如果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农作物萎蔫,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烧苗现象,这又如何解释?这些问题与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关注,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二、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与观察为主的学科,运用实验来探究物质的规律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对生物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运用实验,让学生发现规律与真理,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不重视实验教学的现象,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实验,亲自操作实验,通过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探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探究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1.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这是进行实验探究的前提与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第一,操作的定向,即学生对基本操作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需要教师在平时让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向学生讲清基本的操作要求与要点。第二,操作的模仿,即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进行模仿,这是一个过渡阶段,既是对前面定向的检验,同时又是后面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示范与指导,精讲精练,以使学生更规范地操作。第三步,操作的熟练,即学生灵活地运用、完整与规范地操作。

2.设计探究性实验。步骤主要包括: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数据材料,分析论证,交流讨论,归纳总结。教师要找准实验问题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进而进行验证,使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当然,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时,教师要加强指导,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

高中生能力培养篇(7)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把问题的答案一下子交给学生,而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佳的思维状态,善于为学生架设“台阶”,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思考。

1.通过课堂提问启迪思维。

(1)提问要难易适度

在目标教学实施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问要按能级从低到高,由易到难逐层展开,其难易程度不能超过或低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践证明,过难过易的提问均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2)提问要艺术新颖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艺术又不新颖,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引起较强的注意。如果变换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被新奇之感所吸引,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

(3)提问要有启发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程度的高低。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富有启发性,达到激发思维、诱导思维的目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点拨,及时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越过思维障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

2.通过思路教学激发思维。

所谓思路教学,是教师在研究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征,设计一条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有目的地促进其发展的科学思路,让学生循着这条思路的正确线索而探索知识的教学过程。思路教学的本质是以思维活动的显示来激发学生思维。教师根据教材思路,联系自己的领悟,理清思维脉络,先讲科学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再导出思维的结果,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3.通过生物实验活跃思维。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生物实验以其丰富的生物对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深入细致的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无疑可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入生物实验,努力改进、增补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物质与能量的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在生物学习中都有重要的意义。综合是在分析学习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有机整体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分析和综合。

2.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根据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某类事物具有该属性,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法能从经验事实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原理,获得新知识。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出发,按照一定规则得出个别具体事物的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在科学证明、科学预见和构建理论体系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例如遗传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得出的,教学中可以用一些个别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应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中的更多现象,从而更深入地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

3.比较、分类和类比。

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的本质特点和相互联系。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分类的实质,是为了认识事物之间种与属的关系和联系,它可以使大量繁杂的生物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为有序地学习生物创造条件。

三、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

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既服从于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性,又表现出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个体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这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等。在生物教学中,训练提高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的一个重大突破口。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善于质疑,勤思好问。

疑问是思维的契机,思维总是从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问题是思考的开始,又是思考的结果,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我们一方面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从反面发现问题,在反思考中发现问题,在探索因果中发现问题,在归类判断中发现问题,通过类比、比较发现问题,从实际中发现问题,等等,同时对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创造让这一部分学生发问的机会,并善于抓住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充分肯定,以增强他们的意志,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我们应注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局面,通过质疑不断把思维引向深入。

高中生能力培养篇(8)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学校教育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在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始终是高职院校学科教学发展的方向。生物学作为现代生物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应用性强、涉及领域广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专业知识能力培养

专业知识是高职学生必需的基础能力储备,专业知识能力的获得来源于积极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能有效树立学习目标,对在学习遇到的问题容易产生探索兴趣,这种带着问题的学习,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其实就是一种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培养首先是兴趣的培养。当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积极思考,努力钻研。教学中,我们一是广泛收集素材,精心准备教案,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认真组织课堂教学;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入手,阐释生物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揭示其本质。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生物学作为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园林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对“必要”的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内容进行重点介绍,让学生做到扎实的掌握,这是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而对于一般性的知识内容,则可“浅尝辄止”,留下更多的知识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根据章节内容设计学习问题,学生带着问题上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问题的解答。学生求解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协同完成实验任务,是一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做法是在实验教学前期安排基础实验能力训练,这个环节每位学生的操作必须达到规范要求,教师进行严格考核。如让学生正确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药品的称量与药液的配制,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基的配制、无菌操作要点等,完成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安排综合性实验,内容可选择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生活饮用水的微生物检测及菌落分析、食用菌的人工培育等。教师提要求、理思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形成联合实验小组,利用集体智慧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并分解实验内容到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实验期间,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实验中遇到困难,小组成员共同协商讨论并予以解决。过程中每一个实验步骤、操作环节不规范或成员间配合不默契,均会导致前功尽弃。综合实验的开设,不但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与协作能力。

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

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启发,让学生找到问题。启迪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法与策略。

三.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学生不仅要有扎实够用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有目的的将科研意识引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团队的科研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一是组织参加大学生技能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项目。学生们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训技能取得佳绩,同时收获付出努力的成功。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二是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企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中,实现校外基地教学化,产学结合,以产促教,以产促研。这种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引进科学领域,学习科研方法,促进了“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综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解决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学校教育就是要把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转化为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很好适应岗位能力要求的职业化技能。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用人单位已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我们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时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高中生能力培养篇(9)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1.前言

创新能力主要指个人通过创新活动,最终获得成果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是顺应新课改背景下,当前高校素质教学改革的要求,并在教学中实施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吸引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注意力与兴趣。本文从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展开分析,深入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以期提升生物教学质量水平。

2.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新教改主要以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发展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习方法,能够巧妙的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以及提升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精神,进而形成创新意识与能力。

3.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

3.1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

提升高中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就应使其对生物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好奇心。高中生物老师应有效的利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好奇心,并将其好奇心直接转变成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望,进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将其转变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动力。例如,老师在讲解“植物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时,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老师可在课前设计出一个“树叶照片”的实验,老师帮助学生将相片底片直接固定于叶子上,但要确保植物可接受阳光照射,就可进行相应的光合作用。几天后,将底片剪去,摘下叶子,并将叶子放到煮沸酒精中,待叶子颜色完全退去后取出,将褪色叶子放在培养皿内,加入适量的碘液,这时照片会出现在叶子上,即“树叶照片”。学生亲自做完实验后,生物老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并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该种现象。通过学生与老师间的讨论,可得出结论,主要因底片上面的黑白浓度不一致,所接受到的光线也不相同,因此,在阳光照射下产生不同的淀粉,使得滴入碘液后染色度也不同,进而形成“人像”。老师通过指导学生亲自操作,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进而激发学习动机。

3.2加强实验教学,实现创新发展

高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的设计应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老师根据课程要求制定相关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操作指导方法,并分析最终实验结果,使学生经自己思考、观察,通过相关的实验步骤来证实实验结果。老师可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实验设计方案的条件,帮助学生设计出与实验项目相符的实验操作方案,同时仔细查看实验的过程与步骤,总结实验的结果,对实验中出现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此外,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实验知识,还能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生物老师在讲解“如何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扮的消化作用”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需与酶的基本特性相结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如将唾液煮沸、高温水浴以及将淀粉换为蛋清液等问题,学生勇于创新,老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学生经过多次对比实验后,创新热情被有效的激发出来,在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可提升其分析和观察能力。

3.3注重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

高中生物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应将课程讲解的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消化与吸收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并且生物老师在教学时,应多听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感受,并根据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创新教学方法,进而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例如,生物教师在讲解“生物基本特征”这部分内容时,可在课前提出,如:“向日葵为何总围绕太阳转?“”含羞草为什么一碰就合上?”等问题,并布置学生在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这样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还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生物老师要想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就必须要先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充分注重生物实验教学,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高中生物老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刘美玲 单位: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生能力培养篇(10)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物课程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而编写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教材,有关实验方面的课程设置地十分丰富,但日常传统的教学中,生物实验教学一般局限于教师课堂上实验的文字讲解,或是教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单纯的实验操作课,这些对学生实验一小部分能力提升有效。如教师课堂上实验的文字讲解,一般只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记忆;教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一般只侧重于学生对实验的形象具体理解;学生单纯的实验操作课传统基本上是课前教师都为学生准备好预先的材料和设定好相应的步骤,学生只是对实验过程进行操作上的练习,一般只侧重于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与记忆,对实验结果的感性认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只停留在被动角度,对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有限,不能从主观上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动手的能力,不能很好培养学生实验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面对日常传统的实验教学可以达到的目标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较大差距,如何改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高中学生生物实验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呢?

二、问题的分析

培养高中生物学生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与实验密切相关,离开了实验,无从谈起对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源于对问题的分析。通过生物组的集体的讨论,分析日常传统的各种实验教学不足,我们发现主要矛盾集中在只对实验部分的教学,给学生展示和体验的只是实验的部分,因此培养的只能是实验某一小部分的能力,为解决这个矛盾,生物组展开积极的研讨和各种方法的探究,发现其中较为有效方法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仪器的准备,实验试剂的配制,实验思路的设计,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结果的记录过程,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以及实验成果的分享,实验过程优点和不足的分析等有关实验的所有部分都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这样,有关涉及实验的各方面能力学生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培养和锻炼。当然,选择相关的可行的实验成为一个关键。通过这种方法,要有效利用普通高中课程教材,选择有效可行的实验则可以成为学生实验综合能力培养的良好载体。为此,我们选择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中探究实验,即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把它作为实验综合能力培养的载体,采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生物是一门探究性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探究实验中体验生物课的乐趣是我们教学想要达到的目的之一。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旨在促进学生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深刻理解,尝试如何科学地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得出实验结论,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实验设计、分析、创新以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实验综合能力。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教学中,笔者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符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得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能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的。

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课前实验准备充分,能提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和事先让学生准备材料用具进行相应的分组实验,能很好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进行实验结果的处理。课堂上学生有可讨论可探究的内容,包括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探究实验给学生带来乐趣,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小组的实验各方面综合能力。

针对日常传统教学可以达到的目标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较大差距,进而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改进的探讨,我们发现其中较为有效方法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生物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有集体的思路、教研组集体讨论、共同讨论教学策略及教学细节,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调整“课例”实施具体方案,由执教者在多个班的学生中进行前期引导工作,再在多个班上一一实施具体的课堂方案。在这个过程里,生物教师集思广益,发扬团队精神和集体的智慧。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

要让学生真正去完成实验全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组织成为学生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进行预估,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要进行监控性的把控,才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使学生的实验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第一阶段:

1.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有目的地让不同程度不同特长的学生进行组合,以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锻炼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取长补短来解决问题。学生分为三组。

2.要求每个学生事先做好预习,并且根据教材要求先各自独立设计实验并写下完整的实验设计各环节和细节;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由学生自己组合出小组最优的实验设计。这样每个学生的整个实验思维都得以锻炼,又可以通过讨论锻炼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对每种方案进行鼓励肯定及一定的点评。经教师点评修改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形成的三组实验设计,很完整,也较为优化。

第二阶段:

1.为学生提供一间实验室,进行实验。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如选择何种植物的枝条作为插条,学生们会提出各种植物,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电脑和图书对各种植物生长特点进行比较,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植物,最后由学生作出决定,选出柳树和桑树这两种植物的枝条作为插条,这样既能满足实验要求又方便取材的实验材料,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实验仪器的准备,如培养插条生根的容器的选择,提示学生利用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学生们提出各种看法,最后有学生提议用大小一致的用过的空的矿泉水瓶,该意见最后被学生采纳。实验仪器的选择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让学生在准备充分的条件下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引导小组讨论进行适当的修改,如对于多组的材料要进行编号,对于考虑不周到的细节引导其进行讨论补充。

第三阶段:

上一篇: 教育学研究 下一篇: 民俗文化的传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