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5 16:51:28

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

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篇(1)

我国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无形资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无形性、资源性、不确定性、独占性、长期性、高效性六个方面。其中,无形性是无形资产最明显最基本的特征,资源性和高效性体现了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潜在收益。不确定性是指无形资产开发过程以及未来市场收益的风险。独占性和长期性都说明了无形资产是受到法律保护和企业拥有长期持有无形资产的权利。无形资产作为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重要经济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无形资产本身具有超乎想象的价值,这是有形资产所不能比拟的。

(二)软件企业无形资产的特征

软件企业是指以计算机软件开发生产、系统集成、应用服务和其他相应技术服务为其经营业务和主要经营收入,具有一种以上由本企业开发或由本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或者提供通过资质等级认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等技术服务的企业。

软件企业无形资产的特征:第一,高收益性,无形资产常常给企业带来较其他资产更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第二,不确定性,无形资产产生于创新,但创新过程充斥着巨大风险;第三,价值比重较大,软件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占总资产价值的比重较大,体现了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人才依附性,以知识形态为主的无形资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软件企业的人才管理极其重要。

二、软件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案例分析

我国软件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下面以A软件公司为例,详细分析软件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A软件公司背景介绍

A软件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电信软件开发及集成供应商,公司主要经营范围为本公司和成员公司自产产品及技术出口业务。属于高新技术、双软认证企业,软件产品销售享受增值税税负超过3%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软件产品的开发属于四技收入,享受营业税免税政策。主要客户是中国联通,公司在中国北方五省及南方三省均有项目,每年新开工项目上百个。公司员工规模达600人,研发团队人员占人数总数30%以上。

(二)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A软件公司作为电信软件行业的先驱,撰写并了多项国际电信标准,但多年以来未形成一套从无形资产形成、积累、评估、管理、使用和创新的管理制度,在无形资产管理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发投入存在盲目性。投入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研发项目立项缺少必要的审批环节,往往是研发部门自行规划研发投入量,而公司其他管理部门并不参与研发项目过程管理,研发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资金短缺、预算不足、人员缺乏的现象。可行性分析本应是研发项目立项的重要一环,但该公司研发项目立项前没有相关部门对该研发项目的可行性、收益性做前期调查分析,立项资料中缺乏可行性分析内容。

2.企业经营者对无形资产缺乏关注。由于无形资产流失在短期内不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经营者对无形资产缺乏关注,具体表现在淡薄的无形资产保护、保密意识和缺乏对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如申请专利权、限定无形资产接触范围、保密规则等措施。不重视研发人员的培养及团队建设,该公司没有形成一套对技术人才培养、任用、考核、激励的机制,造成这些人员认为企业只顾效益,而完全忽视了他们个人的发展,故而导致了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

3.无形资产核算体系不完善。由于该公司未建立起完善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导致财务报表披露的无形资产金额不实,影响了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具体表现在: (1)在无形资产准则修订前,企业研发费用应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但为了追求经营利润目标的实现,研发费用的归集科目只有两个,“研发费用”或“技术成本”。当月计入“研发费用”科目的金额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而当月计入“技术成本”科目的金额中则全部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下。此类成本没有合理的利润空间结转,故而在存货成本中大量堆积,最终形成企业的不良资产。(2)在无形资产准则修订后,在对研发费用资本化条件的五项原则并没有深入研究,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体系没有重新规范的条件下,迅速调整了对开发项目成本的核算方法,即将开发项目成本全部计入了“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内,项目结项后即刻转为无形资产核算,没有必要核算依据。2010年末,事务所对该公司进行年终审计时发现,该公司当年开发项目成本结转至无形资产金额422万元,而此核算内容无法提供任何有效的过程文档证明其操作的合理性,导致审计人员提出本年度开发项目成本结转无形资产的核算依据不充分,建议将本年结转至无形资产金额全部计入当年损益。由此可见,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直接关系到无形资产价值的准确计量。

(三)A软件公司无形资产管理措施

A软件公司针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现状,从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使用管理三大环节采取措施,形成对无形资产的闭环管理模式。投资管理从投资可行性分析入手,进行投入产出情况预测,并且加强新产品价值后评估分析。财务管理指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建立健全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准确计量无形资产入账价值及分摊金额,并定期报告新产品的投资预算执行及产生效益情况。使用管理即为强化对专利权、非专利权以及技术人才的保护意识。

无形资产管理措施实施后的一个会计年度,从研发部门立项审批到项目阶段性成果评审,从项目预算评审到各阶段考核,研发流程非常清晰,资料完备。年末无形资产账面摊余价值约1500万元,除原账面外购无形资产价值500万元外,均为自主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A软件公司已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企业价值得到了提升,为下一步战略资本扩张带来更多的机会。

三、完善软件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无形资产投资管理措施

1.无形资产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可行性分析是指相关部门对企业决策机构确定的无形资产投入(包括外部购入及自主研发)进行投资支出和未来获得能力的测算。无形资产投资分析主要包括无形资产投资支出预测、产品生命周期内营业收入预测、预计销售成本及分摊成本预测、产品盈利预测等。可行性分析一般认为净现金流量为正值的无形资产投资方案都具备经济上的可行性。

2.无形资产的投资预算及监控。无形资产投资预算是企业投资于无形资产所需的未来资本支出总额。每一项无形资产投资,无论是外部购进的,还是内部开发的,都需预计人力、物力、财力耗费的总成本。投资预算金额应与可行性分析中的投资预测基本一致。对于企业内部开发的无形资产投资预算批准后,预算考核成为项目日常监控的重要内容,相关部门应针对项目各阶段点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比对,对超过预算额度的现象及时预警,以确保项目预期利润的实现。

3.无形资产的投入产出分析。对于开发成功后结转无形资产的新产品,应在其寿命期内进行持续跟踪,每年应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工作,通过科学地分析体系输出客观、有效的信息,以期达到辅助公司经营决策和战略规划、有效改进经营管理质量的目的。投入产出分析工作主要以损益结果为主线,运用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财务分析方法对新产品进行损益后评估。

(二)无形资产的财务管理措施

企业应严格按照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建立健全无形资产财务管理体系。外部购入的无形资产确认计量可依照常规方法进行核算,在此不再赘述。下面着重探讨软件企业自主研发项目的财务管理措施。

1.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两部分。对研究阶段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项目成本支出应当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对开发阶段的成本支出如在开发完成且开发成果达到预定用途,且同时满足准则规定的五项资本化条件的,将开发阶段支出结转为无形资产。

2.会计核算依据。(1)项目立项阶段核算依据。①财务部门应根据项目管理部门提供的《研发项目立项通知书》对新设项目单独进行建帐核算。财务部门应分别对新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公司决策机构批准的立项文件以及其他能表明项目所处研发阶段的相关说明和证据资料进行审核。②研发管理部门提供开发阶段项目的立项依据和资料,用以说明所开发的项目已经经历了研究阶段的探索、测试并获得了阶段性技术成果,已经具备了进入开发阶段所需要的技术条件,并附有专家鉴证的结论性证明。(2)项目开发阶段核算依据。①项目在开发阶段发生变更或者异常终止时,财务部门必须取得项目管理部门提供的《项目变更通知书》、决策机构批准的变更文件,以及其他相关变更资料。②会计期末(一般指年末),项目管理部门应对尚处于开发阶段的项目进行项目阶段性总结,并将《开发项目阶段总结》提交至财务部门。总结中除汇报开发项目阶段性技术成果、成本支出、进度完成情况外,还应对项目是否仍然具备开发支出资本化五项基本条件进行判断说明。(3)项目开发完成阶段核算依据。项目开发完成后,开发项目经专家鉴证(或专业验收证)已达到预定用途,应由项目管理部提交《验收证明》《项目总结》《研发项目结项通知书》,公司决策机构批准开发成果纳入无形资产管理的批准文件。财务部门复核相关资料后,将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处理,对于未达到预定用途的,应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3.会计核算方法。财务部门根据研发项目管理部提供的《项目立项通知书》,将界定为“研究阶段项目”的支出当期予以费用化;将界定为“开发阶段项目”的支出暂在“开发支出”科目项下归集,待资本化条件满足时进行结转。对研究开发支出进行核算时,需要设置“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和“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会计核算应对研究开发支出划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并对每个项目单独建账核算。研发项目的建账、记账和结转应与项目的实际进度同步。资本化项目结束后,通过对开发成果的检测和专家鉴定,如确认已经完成开发任务且开发成果达到预定用途,即能够直接投入使用或出售。需将开发支出的账面价值全部结转计入“无形资产”科目。

4.会计计量。财务部门应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研发成本进行准确计量,即研究阶段的成本为当期发生的全部研发支出,开发阶段的成本经鉴定可结转至无形资产的成本为开发过程中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全部成本账面价值。会计期末应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开发项目发生的成本支出予以资本化所形成的无形资产,由项目管理部门组织技术专家对开发成果的技术性进行论证,预测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并以此作为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会计期末,财务部门应与项目管理部门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减值测试,对于预期不能为公司带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应由项目管理部门向公司决策机构提交《无形资产减值测试报告》,经批准后,可将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和累计摊销转销。

(三)无形资产的使用管理措施

1.非专利技术的保护。非专利技术可采用保密合同或技术合同以及雇佣合同中的保密协议、竞业限制等进行保护。保密协议是一种法律性的保密措施,企业应与接触企业技术、商业机密的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协议中应注明员工的保密义务、违约责任及赔偿。用以来约束员工在研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等创新活动时,自觉做好保密工作。企业还可以从技术手段等多方面入手,做好无形资产保护和保密工作。要运用高科技手段来保护企业的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营销网络等商业秘密的安全,如限制接触机密权限,外发邮件加密等,防止因保护不当而导致核心技术资料外泄。企业要深刻认识到人才管理的重要性,努力营造一种尊重人才、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工作氛围。要克服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等传统观念,形成竞争择优,奖勤罚懒的薪酬考核制度,保留人才,以确保核心技术的安全。

2.专利技术的使用管理。(1)加强专利技术资料的管理。在专利技术开发过程中,对关键技术资料一定要严格管理,避免流失。(2)对开发成功的技术要及时申请专利保护。我国专利法规定的是申请在先原则,权利授予先申请人。(3)无形资产管理部门应将企业内的专利技术整理造册,专利年费上缴要及时准确,避免因过期缴费而丧失权利。(4)制止侵犯企业专利技术的行为。加强市场监控意识,运用法律手段打击侵权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F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106-02

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其垄断性上。有些无形资产在法律制度的保护下,禁止非持有人无偿地取得,排斥他人的非法竞争,如专利权等;有些无形资产的独占权虽不受法律保护,但只要能确保秘密不泄露于外界,实际上也能独占,如专有技术、智力资本等;还有些无形资产不能与企业整体分离,除非整个企业产权转让,否则别人无法获得,如商业信誉。前人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研究综述多从价值评估成果出发,而对研究方法综述涉及较少。本文拟对实证研究方法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领域应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按照上述所说的专利权、高新技术、商誉、智力资本的分类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一、在商誉价值评估研究方面的应用

Jenning S & Robinson(1996)利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回归分析1982年至1988年间259个需要对商誉进行摊销的并购样本企业,研究商誉与企业股价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为商誉与企业股价呈正相关关系,同时这一结论也证明商誉是名副其实的一项资产。

钟翰(2012)根据商誉所代表的超额盈利能力与Ohlson剩余收益模型中的剩余收益是可以替换的这一结论,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针对2007年新准则规定的商誉项目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检验[1]。在Ohlson剩余收益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负债和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形成对于股价的截面数据多元回归方程,同时用资产负债表上的商誉项目替换剩余收益形成第二个方程。回归的结果首先满足剩余收益自回归系数介于0~1之间的限制条件,说明所取样本使用Ohlson剩余收益模型是合理的,然后得到的一组两个回归方程的结论中,用商誉(GW)替代了剩余收益后,模型的解释力显著下降,说明面对理想的剩余收益模型,现行准则要求披露的商誉并未完全代表超额收益能力,这与理论分析的现行准则要求披露的商誉是包含着许多“杂质”的“合并价差”账户的结论是一致的。

陈雯(2008)先将所有样本进行线性回归,来检验各个自变量是否对商誉价值有相关性,回归结果可发现投资报酬率ROEt的系数、市场占有率Mt的系数及经营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RPt的系数均大于0,并通过t检验可以得知系数的结果是具有显著性的,说明上市公司的投资报酬率、市场占有率、会计原则的保守程度以及盈余持续程度对上市公司内部商誉价值的影响具有显著性,说明在衡量企业的内部商誉价值时,均可以利用上述指标来进行判断。作者将研究数据分为两个部分,成长性高的上市公司和成长性低的上市公司,分别对两组数据进行回归检验,回归结果显示:高成长性上市公司市场占有率Mt的系数高于低成长性上市公司的市场占有率Mt的系数,并且其符号均为正。仅从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来看,具有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的内部商誉价值对市场占有率Mt以及采用的会计估计原则的变化较低成长性上市公司来说反应更为敏感[2]。

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在商誉价值评估研究方面,主要采用了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

二、在专利价值评估研究方面的应用

专利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包括质性研究、量化研究和质性量性相结合的研究。Sneed K.A.and D.K.N.Johnson(2007)针对不同的拍卖环境探索专利的交易策略,Greenberg G(2008)通过对以色列初创企业的融资情况来预测企业专利交易价值。Bessen J(2008)采用新型价值回归模型对现有上市公司专利价值做量化分析。

曹晨(2012)以药品专利组合为例,构建了专利价值评估模型与专利组合理论的专利组合价值评估模型。他采用的方法是以在美国上市的82个药品的610项专利为样本,通过整合单项专利的综合专利价值指数(CIPV),进而构成专利组合价值指数(PPVI),并与对应药品的销售额进行相关分析来检验其显著度水平。结果表明(CIPV)值算术平均数分块加和所构成的专利组合价值评估模型最适用于对专利组合价值的评估[3]。

因此实证研究方法在专利价值评估研究方面,大部分研究主要采用了实地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使用的主要实证分析方法是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

三、在高新技术价值评估研究方面的应用

刘照德(2013)建立了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的一般分析框架:从价值链视角对高新技术虚拟企业进行分类基础上,分别利用二项式树期权定价方法、B-S模型和Geske复合期权模型构建了虚拟生产型、前向虚拟型和全组合虚拟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的价值评估模型,并利用企业实际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4]。

曹月朋(2013)实证的主体部分包括研究假设以及模型的提出,价值评估指标的选取以及样本数据来源的介绍,还有对所研究问题的实证性统计分析的过程。通过实证研究假设,确定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因素,选出关键因素指标,为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实证部分涉及的研究方法有描述性统计方法、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统计性回归分析。整个实证过程都是通过IBMSPSS Statistics21分析软件进行的,实证研究的数据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及和讯网等财经网站,并通过EXCEL办公软件的数理统计分析和计算功能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5]。

詹学刚(2009)应用拉巴波特模型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并购价值中现有资产经营能力进行了评估,通过案例来对模型中主要参数的获取提出了解决方法,该模型简单清晰,对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现有获利能力可以方便地应用,但并未对该模型做进一步实证检验[6]。

由上分析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在高新技术价值评估研究方面主要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数理推导、案例研究等方法。采用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统计性回归分析进行实证研究。

四、在智力资本价值评估研究方面的应用

Pulic(2000)是智力增值系数模型(VAIC)模型的创造者,也是VAIC的积极倡导者。其对30家选自FTSE250指数的上市公司的市场增加值(Market、MVA)与VAIC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其还利用VAIC模型对国家层面的宏观价值创造效率进行分析(Pulic,2004)。其他学者如WilliamS(2001;2003)则分别对VAIC度量的智力资本绩效与会计信息披露行为间的相关性、智力资本与传统绩效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经验分析;Ho等(2003)以VAIC方法测量企业物质资本与智力资本的效率,对南非、瑞典和英国的286家上市公司的物质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增值效率同董事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国际化的比较分析;Tan和Hancock(2007)对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150家上市公司的智力资本与财务回报进行实证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在VAIC的度量框架下,进行智力资本实证研究。我国大陆学者李嘉明等(2005)、万希(2006)、傅传锐(2008)、宁德保等(2008)、刘超等(2008)与台湾地区学者Chen,Cheng和Hwang(2005)、shiu(2006)等分别以两地的企业为样本,就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竞争优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

傅传锐(2009)注重运用新近开发的聚类分析方法与计量经济模型作为实证工具:第一,率先在企业价值评估研究中使用了自组织树聚类算法、基于模型的凝聚层次聚类算法与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算法等多种现代聚类方法,并使用有效性评价指标筛选最佳的聚类结果,克服了以往聚类分析在评估中较为粗糙的应用;第二,率先将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非参数模型和中位数回归模型应用于企业价值评估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7]。

在价值创造函数的估计与评估流程构建等规范性研究的基础上,傅传锐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多种聚类分析方法、聚类结果有效性评价方法、参数与非参数回归计量经济模型等实证工具对所提出的基于智力资本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思路进行实证检验,以期提供具有一定说服力的经验证据。注重将多种评估方法、模型和价值内涵进行比较,并评价其长处与不足。在实证检验中,分别就各种聚类分析结果、回归模型估计结果的统计拟合能力和经济意义、价值创造函数与市场法的评估精确度进行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迈克尔・波特(Porter)也对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检验(McGahan和Porter,1997)。其在Rumelt(1991)的研究基础上将样本拓展到美国所有的经济部门,时间跨度更长,使用能全面考虑行业、年份、母公司和企业因素的短暂效应的更加稳健的统计模型。然而,其结果显示:企业因素和行业因素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因子为19%,这表明企业因素要比行业影响来得更为重要。

不难看出,实证研究方法在智力资本价值评估研究方面,主要利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参数与非参数回归计量经济模型等实证工具,结果更具说服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实证研究方法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专有技术、专利技术和工业版权等为代表的技术型无形资产的评估和以商誉、智力资本为代表的潜在价值型无形资产的评估。从研究现状看,使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相关性分析、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并大量运用文献法、数理推导、案例研究等方法。就目前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应用的主要情况看,倘若评估实践中的待评估企业可用于模型估计的同类企业样本较少,那么就需要扩大总体样本,重新寻找待评估企业的可比企业样本,直至可比企业数量达到模型有效性估计的要求。因此由于受到量化困难或者数据取得不易以及样本量的约束,我国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面的实证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规范和体系。另外,无形资产本身较难衡量,有些学者通过无形资产与其所处活动之间存在的相关性进行价值评估,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也会存在同类无形资产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即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钟翰.商誉性质、超额盈利与Ohlson剩余收益模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2]陈雯.企业内部商誉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3]曹晨,胡元佳.专利组合价值评估探讨――以药品专利组合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3):174-177.

[4]刘照德.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篇(3)

一、会计经济的发展状态

(一)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计目标主要研究决策标准派、知识流派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是区别会计目标标准完成的。通过区分向前性、可靠性标准,对未来的重要标准性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最大局限性问题,确定知识性经济是否满足现有知识水平。根据企业经济信息使用标准,对企业的资本知识进行创新研究,分析企业财务报告标准内容,分析满足企业的资本物资资源增长标准,提高复合企业综合经济资源发展的信息要求,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经济发展建设。

(二)影响会计信息的综合质量

可靠性、谨慎性的会计特点,适合企业综合经济的发展,可理解、及时性、实质性是应用会计技术的主体标准。通过分析企业可持续性经营发展标准,确定货币的基本计量,对提前虚拟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改变传统知识经济发展变化可能产生的信息质量模式冲击问题,提高会计信息的综合质量。一是加强货币标准时间和经济价值体系的研究,通过分析历史会计信息标准价值,分析会计成本可能产生的缺陷,对比价值差异,分析企业经济现有的价值水平。二是对企业的知识经济资产进行产业发展分析,按照企业信息量进行计量,分析可能存在的各种竞争问题,目前,主要采用的计量货币标准较为单一,影响会计信息对知识经济的分析。

(三)与传统财务数据报表的冲突

传统财务数据是以会计基础理论为前提,通过对实际的经济事项的判断,对重要的经济资本货币、固定产值进行分析,确定会计信息服务的可用量标准,分析人力资源、商务名誉等多种无形资产的信息内容,确定货币时间价值标准,是否具有价值风险问题,是否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准确性。为了有效更新知识,采用信息决策的方法,提高财务报告数据的研发性,对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分析可用时间价值标准,确定风险价值水平,确定财务报告内容,降低与传统财务数据之间的冲突问题。

(四)对资本的影响

企业的资本是一种可计量可控制的数据,是可以为企业的经济带来利益的。企业经营通过工业、农业物资资源分析企业的综合经济资本。通过分析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确定企业知识经济类型,确定企业最优价值的资源。知识资本是发展企业经济的主体资本,企业的无形资本一般占据企业综合知识经济的一半以上,知识经济利益远高于物资经济。将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发展列入到企业资本资产范围内,对企业的会计概念进行调整,拓展企业的资产范围,实现会计核心资产的发展。

二、企业会计创新的知识经济构思

(一)会计信息的创新研究

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全的会计基础,会计的发展需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环境,逐步提高企业变化架设标准。利用全面的概念标准,将传统的会计成本进行原则化分析,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企业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依附会计实际发生的基本交易事项,对会计记录、会计内容进行综合总结分析,确定可评价、决策的标准范围。随着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企业未来的发展现实意义。树立良好的会计动态标准观念,不断完善企业的变化时间,充分利用企业事件标准,对企业的经济风险进行分析,深入了解企业的会计风险、机会标准,从客观动态的角度对企业的环境要素进行评判,建立会计信息理论体系,实施合理的动态会计管理体系。采用网络系统的发展标准,对企业网络会计管理方式进行沟通。网络是企业知识经济发展的标准,利用会计系统设计、会计方法搭建合理的网络系统,完善会计企业的网络结构化标准,改善会计信息的基本内容,提高会计假设标准。利用会计主体思想,加强可持续经营分期管理,假设会计的动态实体标准,分析会计的风险问题,对新派报酬进行假设,完成新会计概念的突破。

1.科学技术与生产能力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企业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企业从劳动型生产产业发展为技术型科技企业,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会计核算问题越来越重要。通过采用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对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成本进行合理的确定,完成企业整体管理模式的不断合理化,促使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使用效果更佳的准确。

2.国家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宏观调控

通过国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上的宏观调控,保证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方法,提高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形式下的合理运行,最大限度的实现我国企业综合经济能力的合理化发展。例如:国家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消耗的要求,分析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标准,对会计成本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宏观标准,致力于加强人力资源的福利控制管理,保证人力资源各项福利的控制,提升人力资源对企业会计的管理水平,企业员工可以享受到合理的社会福利,企业的综合发展可以受到更好的宏观调整影响。

3.会计经济下企业效益的快速发展

随着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需求不断增加,快速的发展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实力,提高企业人才的培训和管理,是保证企业内部人才素质和企业整体实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化管理的合力分析,判断出企业在整体发展经营上的合理管理方向,确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成本规划,加速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提升会计经济企业的稳定发展水平,保证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问题上的有效发展。

(二)会计模式发展的创新研究

1.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

依照知识经济发展标准,对无形资产进行分析,确定企业综合经济发展标准范围。知识经济是无形的,又是具有主导意义的。企业的经济创新主要依赖无形知识资产。针对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无形资产,分析高收益经济发展特点,确定企业的实际经济价值,对企业的投资、负债水平进行分析,从全面的无形资产范围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出合理的资产识别。无形资产需要进行合理的披露,分析企业知识无形标准,确定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水平,确定可获利能力,突出无形资产的重要地位。在信息披露中,要尽量减少企业会计信息的投资风险,根据企业综合经营特点,对企业的不等距制度进行报告分析,及时分析企业无形资产的更新范围,确定企业可开发的新无形资产范围。

2.建立良好的会计管理环境

企业在信息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下,企业内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成本的管理。每一个人员都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部分,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的成本会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会计的维护管理环境,逐步建立适合企业会计管理发展的基本标准,提升企业会计保护水平,加深企业综合成本控制管理,保证成本管理规定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中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加强员工对于工作技能和工作素养的培养,保证员工的整体素质符合企业的成本管理,这样可以建立良好的企业会计技术人才储备能量,提高企业会计管理的功能性标准,制定合理的人才分配管理过程,加深企业会计管理的执行力度和管理力度,加深企业会计管理的准确性,确保企业会计管理环境的合理性,实现企业会计内部人才的有效发展,建立良好的会计管理环境,加深企业综合经济发展。

3.加强会计核算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会计核算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的方法加强企业目标化管理,保证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保证企业在每一个会计核算和解锁流程中完成对于企业整个资产折算的评估。企业通过对固定资产的不同折旧处理,对成本和利润进行所得税额分析,保证企业的成本化费用得有结余,保证固定资产的基本价值份额得以保证,降低企业的基础利润,保证企业的应收税额,企业可以较好的利用资金的时间分配比例进行资金成本分析,从而使企业在成本会计管理中得到结余。例如:工业中企业的管理方法以作业成本为基础,加大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效果,使得传统的成本化会计不单单局限为寄存的方法,而是扩大为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具有加强固定化资产的递进型折线型方法。灵活多变的会计核算管理,对企业的会计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核算标准,分析会计核算的准确多变意义,从会计核算运用下实现对会计核算的合理管理。

4.对会计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

企业对成本会计的管理有很多环节,成本会计中的信息量巨大。成本会计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可以保证企业工作的基本要求,企业通过对成本会计的信息化管理,保证成本会计工作可以更好的完成,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合理开展。企业通过设立合理的成本会计管理部门,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工作,制定合理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企业信息科技水平的更新,及时将新科技、新信息融入到企业会计管理职责范围内,确保企业的各项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管理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企业会计信息人才管理部,及时搜集、整理、储存优质的会计管理人才,定期进行信息系统检查和维护,分析信息保证企业成本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的发展是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角度范围进行综合分析的。通过会计领域的综合分析,确定会计创新发展标准,确定企业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分析企业的会计管理风险问题,从企业的收益中获取企业的综合探索标准。利用知识经济发展条件,对企业的会计创新进行发展变革,改善企业的会计理论体系,更好的实现企业投资债务、债权的管理。

作者:韩炬 单位:哈尔滨市南岗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篇(4)

1、无形资产开发策略。企业在进行无形资产开发时,要将本企业的现状与国际竞争者或同行业的领先水平进行 分析 对比, 研究 评价本企业开发手段的先进性和竞争力。此外,也可以将竞争者或领先者的无形资产开发成就和先进经验移植到本公司无形资产的开发管理中,使得企业保持无形资产开发的强大竞争力并保持不断的进步。

2、无形资产延伸策略。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对企业增值的最大贡献在于其巨大的延伸价值。以实施品牌延伸战略为例,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品牌生产其他相关的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新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减少了新产品的促销费用,同时提升了原有产品的价值。

3、无形资产融资策略。在企业 发展 的不同阶段利用不同的无形资产进行融资是一种新的融资手段。在企业初创阶段,可以利用一个很好的“概念”或“方案”吸收风险投资取得创业资本;在持续经营阶段,可以将无形资产进行抵押取得贷款;若是以特许经营权方式接受投资,对受资方来讲前期只投入少量资金就可以取得特许方的先进管理经验、配方、商标权等无形资产。

4、无形资产扩张策略。企业利用名牌效应、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无形资产可以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实现企业扩张,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5、无形资产分配策略。在 现代 企业中, 科技 人员、管理人员的劳动不仅要按照他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按劳分配,而且要把他们的劳动成果资本化,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参与利润分配。近年来,高科技企业专用人力资本参与利润分配已成为一大趋势。

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降低无形资产运营中的内在风险,就必须开展无形资产运营的审计,对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确认、考察和了解无形资产运营的现状,编写无形资产运营状况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使企业的无形资产运营达到最佳状态。审计则是在无形资产运营中通过发挥监督、评价和咨询的功能,起到事前的战略导向作用、事中的监督纠偏作用和事后的评价预测作用。

专业判断无形资产运营审计的基础

(一)无形资产运营中的审计立项判断

(二)无形资产运营审计中的价值量判断

无形资产价值动态变化频繁,而且其自身价值的形成与其可为企业带来的未来超额利润的价值量是不配等的。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曾经指出:经济学可以被视做人们创造和使用财富的许多不同且通常会有抵触的 理论 中归纳综合而产生的一套学说,它的中心是财富。而财富是以 自然 资源为象征的,这是由它的有用性和稀缺性所决定的,有用性决定了人们对它的占有欲望,而稀缺性决定了他们可用于交易的条件。自然资源构成了 工业 社会 有形资产的主体,因此,传统的会计模式正是建立在以有形资产计量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在现有的会计计量模式上主要是采用 历史 成本计量原则,在企业的资产形态中,物质资产是静态的,可以用原始凭证为依据加以计量。知识经济 时代 的到来对传统的会计计量 方法 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会计重点反映的无形资产是动态变化的,增值性大,稳定性小,而这些特征以历史成本原则是难以准确计量的。审计是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再认定,无形资产价值量的合理判断将直接影响无形资产运营策略的效率和效果。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能够进行运营审计立项的无形资产可以参照以下标准进行判断:

1、无形资产取得的交易渠道具有可辨认性。即无形资产的交易渠道可以是单独获得的,也可以是作为企业合并的一部分或以政府补助的形式获得。

2、无形资产的交易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按照国际惯例,对无形资产应以初始成本进行计量,且对该成本能够进行可靠的计量。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格(包含进口税不能退还购进税)、可直接归属于使无形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支出,如支付的 法律 费等。在进行具体的审计判断时应认定:内部形成的无形资产成本是否要包括可直接归属或以合理、一致为基础分摊于该资产,并使其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所有支出,如形成该资产时使用或消耗的材料及劳务费支出,直接参与无形资产生成的人员的薪金,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注册费,固定资产折旧、保险费和租金的分摊和利息等。但不能直接归属于使无形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其他一般性间接费用,以及可清晰辨认的无效和初始运作损失不得构成无形资产的成本。

3、 研究 开发中的无形资产。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的无形资产必须符合以下几项标准才能作为审计项目予以确认,第一,虽然处于开发阶段,但目的是为了使用、销售,且在技术上已经有保证, 企业 持有输出或销售该种资产的证据;第二,有能够证明企业内部使用的有用性的证据;第三,有能够表明该项资产已经得到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保证与支持的证据。

除具备上述条件的无形资产外,企业内部产生的商誉、与商誉相同的企业内部生成商标、客户名单和销售网等项目,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运营审计的审计项目。

分析 评价寻求进一步提高业绩的可能

无形资产的运营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欲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价,审计 方法 必须有所创新。无形资产运营的审计重视的是无形资产的价值潜力和创造过程,即从市场、法律、 经济 、技术等多角度开展审计工作。所适用的审计程序是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借助于预定的审计评价标准,分析评价无形资产运营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风险性,以及有关无形资产运营的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

针对所掌握的数据、信息等资料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比率分析、系统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无形资产运营中各环节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要点评价、综合评价、系统评价等方法,对无形资产运营效益的实现程度进行确认,并寻求可能进一步提高业绩的途径和方法。分析评价的具体 内容 包括:

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篇(5)

3、无形资产融资策略。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利用不同的无形资产进行融资是一种新的融资手段。在企业初创阶段,可以利用一个很好的“概念”或“方案”吸收风险投资取得创业资本;在持续经营阶段,可以将无形资产进行抵押取得贷款;若是以特许经营权方式接受投资,对受资方来讲前期只投入少量资金就可以取得特许方的先进管理经验、配方、商标权等无形资产。

4、无形资产扩张策略。企业利用名牌效应、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无形资产可以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实现企业扩张,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5、无形资产分配策略。在现代企业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劳动不仅要按照他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按劳分配,而且要把他们的劳动成果资本化,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参与利润分配。近年来,高科技企业专用人力资本参与利润分配已成为一大趋势。

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降低无形资产运营中的内在风险,就必须开展无形资产运营的审计,对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确认、考察和了解无形资产运营的现状,编写无形资产运营状况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使企业的无形资产运营达到最佳状态。审计则是在无形资产运营中通过发挥监督、评价和咨询的功能,起到事前的战略导向作用、事中的监督纠偏作用和事后的评价预测作用。

专业判断无形资产运营审计的基础

(一)无形资产运营中的审计立项判断

如何确定无形资产运营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该项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至目前为止,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对无形资产运营审计产生直接影响的问题是,无论无形资产如何定义,无形资产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普遍认可,但会计确认的内容相对狭窄。会计确认是会计核算程序的第一个阶段,只有确认一项业务和事项可以进入会计运行系统,才有可能根据其特点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运营审计的审计对象才可具体确定。传统会计侧重于确认和反映物质资产,无形资产在财务会计中没有得到全面反映。据统计,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29项,特别是自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以后,经济资源已由物质形态的“一元资源”转变为物力和人力的“二元资源”。但会计中的资产观念一直没有得到突破,目前我国运用单项和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有12项,列入财务会计系统的只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几项,以知识、信息等形态独立存在的无形资源多数没有在无形资产会计中显示出来,其中商誉在企业合并或向外购入时才可以作价入账;人力资源也一直游离于财务会计之外,不能真实反映各经济主体的资产规模,对收益的分配造成了障碍。

(二)无形资产运营审计中的价值量判断

无形资产价值动态变化频繁,而且其自身价值的形成与其可为企业带来的未来超额利润的价值量是不配等的。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曾经指出:经济学可以被视做人们创造和使用财富的许多不同且通常会有抵触的理论中归纳综合而产生的一套学说,它的中心是财富。而财富是以自然资源为象征的,这是由它的有用性和稀缺性所决定的,有用性决定了人们对它的占有欲望,而稀缺性决定了他们可用于交易的条件。自然资源构成了工业社会有形资产的主体,因此,传统的会计模式正是建立在以有形资产计量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在现有的会计计量模式上主要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在企业的资产形态中,物质资产是静态的,可以用原始凭证为依据加以计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会计重点反映的无形资产是动态变化的,增值性大,稳定性小,而这些特征以历史成本原则是难以准确计量的。审计是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再认定,无形资产价值量的合理判断将直接影响无形资产运营策略的效率和效果。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能够进行运营审计立项的无形资产可以参照以下标准进行判断:

1、无形资产取得的交易渠道具有可辨认性。即无形资产的交易渠道可以是单独获得的,也可以是作为企业合并的一部分或以政府补助的形式获得。

2、无形资产的交易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按照国际惯例,对无形资产应以初始成本进行计量,且对该成本能够进行可靠的计量。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格(包含进口税不能退还购进税)、可直接归属于使无形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支出,如支付的法律费等。在进行具体的审计判断时应认定:内部形成的无形资产成本是否要包括可直接归属或以合理、一致为基础分摊于该资产,并使其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所有支出,如形成该资产时使用或消耗的材料及劳务费支出,直接参与无形资产生成的人员的薪金,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注册费,固定资产折旧、保险费和租金的分摊和利息等。但不能直接归属于使无形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其他一般性间接费用,以及可清晰辨认的无效和初始运作损失不得构成无形资产的成本。

3、研究开发中的无形资产。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的无形资产必须符合以下几项标准才能作为审计项目予以确认,第一,虽然处于开发阶段,但目的是为了使用、销售,且在技术上已经有保证,企业持有输出或销售该种资产的证据;第二,有能够证明企业内部使用的有用性的证据;第三,有能够表明该项资产已经得到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保证与支持的证据。

除具备上述条件的无形资产外,企业内部产生的商誉、与商誉相同的企业内部生成商标、客户名单和销售网等项目,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运营审计的审计项目。

分析评价寻求进一步提高业绩的可能

无形资产的运营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欲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价,审计方法必须有所创新。无形资产运营的审计重视的是无形资产的价值潜力和创造过程,即从市场、法律、经济、技术等多角度开展审计工作。所适用的审计程序是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借助于预定的审计评价标准,分析评价无形资产运营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风险性,以及有关无形资产运营的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

针对所掌握的数据、信息等资料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比率分析、系统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无形资产运营中各环节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要点评价、综合评价、系统评价等方法,对无形资产运营效益的实现程度进行确认,并寻求可能进一步提高业绩的途径和方法。分析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

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篇(6)

1、无形资产开发策略。企业在进行无形资产开发时,要将本企业的现状与国际竞争者或同行业的领先水平进行对比,评价本企业开发手段的先进性和竞争力。此外,也可以将竞争者或领先者的无形资产开发成就和先进经验移植到本公司无形资产的开发管理中,使得企业保持无形资产开发的强大竞争力并保持不断的进步。

2、无形资产延伸策略。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对企业增值的最大贡献在于其巨大的延伸价值。以实施品牌延伸战略为例,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品牌生产其他相关的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新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减少了新产品的促销费用,同时提升了原有产品的价值。

3、无形资产融资策略。在企业的不同阶段利用不同的无形资产进行融资是一种新的融资手段。在企业初创阶段,可以利用一个很好的“概念”或“方案”吸收风险投资取得创业资本;在持续经营阶段,可以将无形资产进行抵押取得贷款;若是以特许经营权方式接受投资,对受资方来讲前期只投入少量资金就可以取得特许方的先进管理经验、配方、商标权等无形资产。

4、无形资产扩张策略。企业利用名牌效应、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无形资产可以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实现企业扩张,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5、无形资产分配策略。在企业中,人员、管理人员的劳动不仅要按照他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按劳分配,而且要把他们的劳动成果资本化,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参与利润分配。近年来,高科技企业专用人力资本参与利润分配已成为一大趋势。

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降低无形资产运营中的内在风险,就必须开展无形资产运营的审计,对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确认、考察和了解无形资产运营的现状,编写无形资产运营状况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使企业的无形资产运营达到最佳状态。审计则是在无形资产运营中通过发挥监督、评价和咨询的功能,起到事前的战略导向作用、事中的监督纠偏作用和事后的评价预测作用。

专业判断无形资产运营审计的基础

(一)无形资产运营中的审计立项判断

如何确定无形资产运营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该项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至为止,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对无形资产运营审计产生直接的是,无论无形资产如何定义,无形资产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普遍认可,但确认的相对狭窄。会计确认是会计核算程序的第一个阶段,只有确认一项业务和事项可以进入会计运行系统,才有可能根据其特点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运营审计的审计对象才可具体确定。传统会计侧重于确认和反映物质资产,无形资产在财务会计中没有得到全面反映。据统计,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29项,特别是自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以后,经济资源已由物质形态的“一元资源”转变为物力和人力的“二元资源”。但会计中的资产观念一直没有得到突破,目前我国运用单项和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有12项,列入财务会计系统的只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几项,以知识、信息等形态独立存在的无形资源多数没有在无形资产会计中显示出来,其中商誉在企业合并或向外购入时才可以作价入账;人力资源也一直游离于财务会计之外,不能真实反映各经济主体的资产规模,对收益的分配造成了障碍。

(二)无形资产运营审计中的价值量判断

无形资产价值动态变化频繁,而且其自身价值的形成与其可为企业带来的未来超额利润的价值量是不配等的。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曾经指出:经济学可以被视做人们创造和使用财富的许多不同且通常会有抵触的中归纳综合而产生的一套学说,它的中心是财富。而财富是以资源为象征的,这是由它的有用性和稀缺性所决定的,有用性决定了人们对它的占有欲望,而稀缺性决定了他们可用于交易的条件。自然资源构成了有形资产的主体,因此,传统的会计模式正是建立在以有形资产计量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在现有的会计计量模式上主要是采用成本计量原则,在企业的资产形态中,物质资产是静态的,可以用原始凭证为依据加以计量。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传统的会计计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会计重点反映的无形资产是动态变化的,增值性大,稳定性小,而这些特征以历史成本原则是难以准确计量的。审计是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再认定,无形资产价值量的合理判断将直接影响无形资产运营策略的效率和效果。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能够进行运营审计立项的无形资产可以参照以下标准进行判断:

1、无形资产取得的交易渠道具有可辨认性。即无形资产的交易渠道可以是单独获得的,也可以是作为企业合并的一部分或以政府补助的形式获得。

2、无形资产的交易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按照国际惯例,对无形资产应以初始成本进行计量,且对该成本能够进行可靠的计量。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格(包含进口税不能退还购进税)、可直接归属于使无形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支出,如支付的费等。在进行具体的审计判断时应认定:内部形成的无形资产成本是否要包括可直接归属或以合理、一致为基础分摊于该资产,并使其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所有支出,如形成该资产时使用或消耗的材料及劳务费支出,直接参与无形资产生成的人员的薪金,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注册费,固定资产折旧、保险费和租金的分摊和利息等。但不能直接归属于使无形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其他一般性间接费用,以及可清晰辨认的无效和初始运作损失不得构成无形资产的成本。

3、开发中的无形资产。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的无形资产必须符合以下几项标准才能作为审计项目予以确认,第一,虽然处于开发阶段,但目的是为了使用、销售,且在技术上已经有保证,持有输出或销售该种资产的证据;第二,有能够证明企业内部使用的有用性的证据;第三,有能够表明该项资产已经得到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保证与支持的证据。

除具备上述条件的无形资产外,企业内部产生的商誉、与商誉相同的企业内部生成商标、客户名单和销售网等项目,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运营审计的审计项目。

评价寻求进一步提高业绩的可能

无形资产的运营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欲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价,审计必须有所创新。无形资产运营的审计重视的是无形资产的价值潜力和创造过程,即从市场、法律、、技术等多角度开展审计工作。所适用的审计程序是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借助于预定的审计评价标准,分析评价无形资产运营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风险性,以及有关无形资产运营的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

针对所掌握的数据、信息等资料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比率分析、系统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无形资产运营中各环节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要点评价、综合评价、系统评价等方法,对无形资产运营效益的实现程度进行确认,并寻求可能进一步提高业绩的途径和方法。分析评价的具体包括:

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12-0155-03

一、OECD《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指引》的相关内容介绍

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行动计划是从全球价值链分析和价值贡献的角度,研究无形资产对企业盈利的贡献及利润归属,以解决税收收入与实际经济活动相分离的问题。

在《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中,无形资产被界定为既不是实物资产,也不是金融资产,它可被企业拥有或者控制以用于商业活动,而且该种资产的使用或者转让如果发生在可比的独立交易的情况下是需要得到补偿的。这一表述完全不同于会计领域和法律领域中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与转让定价领域中传统的以列举法定义的无形资产相比,《指引》中的无形资产定义包含更为宽泛的范围,不以是否可获得法律、合约或者其他形式的保护以及能否独立转让作为辨别转让定价领域中无形资产的前提和条件。

针对当前无形资产利润收益归属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指引》提出了以下分析步骤:根据法律安排的约定和条件确定无形资产的法定所有人;通过功能分析,确定在开发、提升、维护和保护以及利用无形资产的过程中执行职能、使用资产并承担风险的企业;通过详细的功能分析,确定各方行为是否与相关法律安排中关于无形资产所有权的条款相一致;根据相关文件和合同中规定的无形资产法定所有权,并根据职能、资产、风险及其他价值贡献因素所创造的有关贡献,确认与开发、提升、维护、保护以及利用无形资产相关的受控交易;在可能的情况下,为这些受控交易确定与各方所创造的贡献相符的独立交易价格。其中,确定无形资产的法定所有人是整个分析的起始步骤,但这只能作为在各关联方之间确定无形资产收益归属时的一个参考。《指引》认为需进一步分析各关联方在无形资产的开发、提升、维护、保护以及利用过程中所执行的职能、使用的资产和承担的风险,及对无形资产价值创造所做出的贡献来确定无形资产收益在各方之间的分配和归属,而不能仅根据法定所有权来决定收益权归属。无形资产收益最终是否归属于法定所有人并非绝对的,这既取决于法定所有人为无形资产预期价值的创造所做出的贡献,又取决于跨国企业集团内其他企业为无形资产预期价值的创造所做出的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

从上述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一方面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做了更为宽泛的界定;另一方面,是在判断和确认无形资产的收益归属时,将辨别和确认无形资产的法律所有权作为初始起点、以对无形资产价值创造是否做出贡献以及所做出贡献的性质和程度为评判的基础性标准、以关联交易的经济实质优先于法律、合同安排为指导原则。

二、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相关税收法规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特别纳税调整办法》明确了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包括土地使用权、版权(著作权)、专利、商标、客户名单、营销渠道、牌号、商业秘密和专有技术等特许权,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等工业产权的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的提供业务。可见,我国现行税法中采用特征叙述和类型列举相结合的方式对无形资产进行了定义。

《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交易净利润法、利润分割法以及其他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合理方法进行调整。《特别纳税调整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可以适用于无形资产转让和使用的转让定价方法包括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和交易净利润法;在对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进行可比性分析时要考虑无形资产类别、用途、适用行业、预期收益以及无形资产的开发投资、转让条件、独占程度、受有关国家法律保护的程度及期限、受让成本和费用、功能风险情况和可替代性等。

现行税法还规定,企业与其关联方共同开发、受让无形资产,可以达成成本分摊协议,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独立交易原则对共同发生的成本进行分摊。成本分摊协议的各参与方对开发、受让的无形资产享有受益权,并承担相应的活动成本,关联方承担的成本应与非关联方在可比条件下为获得前述受益权而支付的成本相一致。成本分摊协议的各参与方使用成本分摊协议所开发或受让的无形资产不需另支付特许权使用费。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企业向境外关联方支付费用的转让定价管理,国家税务总局于2015年3月18日了16号公告,规定企业因使用境外关联方提供的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而需向境外关联方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应当通过分析关联各方在该无形资产的开发、价值提升、维护、保护、应用和推广中履行的功能、投入的资产及承担的风险,考虑和判定关联各方对该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的贡献程度,以确定各自应当享有的经济利益,并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企业是否应当向境外关联方支付特许权使用费以及应当支付多少特许权使用费。企业向仅拥有无形资产法律所有权而未对其价值创造做出贡献的关联方支付特许权使用费,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三、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存在的不足

(一)未制定专门针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税法

我国关于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相关规定零星散落于不同的文件,与其他关联交易(如劳务的提供、有形资产的使用和购销等)的转让定价法规交织在一起,并未针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自身的特点制定专门的、独立的、系统的税法。这难以有效应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给国家税收带来的严峻挑战,不利于解决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问题,也增加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成本和税收风险。

(二)无形资产的定义不一致且不全面

《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将无形资产的范围限定为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六大类。而《特别纳税调整办法》中无形资产涵盖的范围要更宽泛一些,还包括客户名单、营销渠道等。《特别纳税调整办法》的法律效力低于《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但其所规定的无形资产却与上位法的规定存在不一致,这是否具有合法性值得商榷,同时也会带来许多弊端,很可能会引发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税务争议,尤其是在纳税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权益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环境背景下。此外,与《指引》中无形资产的定义相比,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实际上还是沿用了会计领域中的无形资产定义,尽管《特别纳税调整办法》中无形资产涵盖的范围要更加宽泛一些,但仍然与《指引》有较大差距。

(三)虽体现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行动计划最新成果但仍不充分

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相关税法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BEPS行动计划的一些最新成果。《特别纳税调整办法》规定企业与其关联方共同开发、受让无形资产,可以达成成本分摊协议,成本分摊协议的各参与方对开发、受让的无形资产享有受益权。这实际上体现了关联各方(成本分摊协议各参与方)只要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创造做出了贡献,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补偿、享有无形资产收益权。值得注意的是,16号公告中要求分析关联各方在无形资产的开发、价值提升、维护、保护、应用和推广中履行的功能、投入的资产及承担的风险来判定关联各方对该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的贡献程度,以确定各自应当享有的经济利益,这与《指引》中无形资产“开发、提升、维护、保护以及利用的交易”的表述相吻合。此外,16号公告还规定“企业向仅拥有无形资产法律所有权而未对其价值创造做出贡献的关联方支付特许权使用费,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这也与《指引》中“不能够仅仅根据无形资产的法定所有权就决定无形资产的收益权归属”的观念相一致。但对《指引》中其他有价值的最新成果和理念,我国的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法规还尚未加以吸收和借鉴,如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和法定所有人、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分析步骤等。

四、《指引》对我国的启示

(一)梳理和完善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税收制度

由于无形资产相对于有形资产、劳务等有其自身的特点,其转让定价问题也更具复杂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单独列为BEPS 行动计划中的一项,并了具有针对性的中期报告。可见,制定专门针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问题的税务处理规则已成为国际发展趋势。我国应积极适应这种发展潮流,系统梳理当前散落在多个不同文件中与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务处理相关的规定,制定专门的税法制度,改变目前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与其他关联交易的转让定价法规交织在一起的混沌现状,从而更好地应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所带来的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问题,也为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和降低涉税风险提供制度性保障。

(二)进一步明确和统一无形资产的定义及范围

如前所述,与《指引》相比,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和范围过于狭窄。如果采用过于狭隘的无形资产定义,极有可能出现税务机关认为属于无形资产而纳税人认为不属于无形资产的项目,从而引发税务争议。在跨国贸易如此频繁的当今,这也不利于维护我国的税收利益。此外,无形资产的定义和范围在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特别纳税调整办法》中有所差异。因此,我国应尽快统一和明确现行税法中无形资产的定义,以增强税法的确定性和严肃性,同时积极吸收借鉴《指引》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改变以逐项列举的方式确定无形资产的定义,根据国际发展趋势适当扩大无形资产的范围。

(三)吸收和借鉴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指引新成果

虽然我国当前与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相关的税法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已吸收和借鉴了《指引》的一些最新成果,但对该指引中其他有价值的最新成果和理念还未加以吸收和借鉴。我国应在系统梳理与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相关规定和明确统一无形资产定义和范围的同时,吸收和借鉴《指引》中其他有价值的新成果、新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务处理规则。

(四)持续关注和积极参与OECD的行动计划

尽管BEPS行动计划已取得不菲成绩,但仍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细化和达成共识的地方。《指引》并未就如何在为无形资产价值创造做出贡献的关联各方之间合理确定补偿的多少和程度以及如何实现经济补偿与价值创造保持一致给出清晰的指引和更为详细的说明。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今后OECD必定会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我国应不断关注BEPS行动计划,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对其中与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念持续加以吸收和借鉴,以建立起与对外开放和税收现代化相适应的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务处理规则。同时,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牢牢把握历史机遇,积极参与BEPS行动计划,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维护我国税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与国际社会携手共建良好、公平、公正的国际税收秩序。

[参考文献]

[1]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4).Guidance on Transfer Pricing Aspects of Intangibles.OECD/G20 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 Project.OECD Publishing.

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篇(8)

目前,中国对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主要有本息清收、诉讼追偿、破产清算、债权重组、债权转让等。其中,在债权转让处置中,对于大量的金额较小的债权,在很多情况下是批量打包进行处置的。

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的特殊性是,评估对象难以鉴定、评估依据资料不完整和评估程序受到较多的限制。

目前,批量打包出售的金融不良资产的价值分析,尚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和经验。金融不良资产包,通常是大量的债权,同时也涉及企业股权与实物等。其特点是包内涉及的债务人户数很多,银行及相关机构所掌握的有关债务人的信息又较少,大多不具备履行正常资产评估程序的条件。一般情况下,不良资产包是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分析,但在这样的分析工作中,主观因素的作用往往可能过大,从而导致价值分析的结果偏离客观的价值。为了减少主观臆测产生的差错率,我们认为,可以考虑应用运筹学决策分析原理及数理统计技术,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资产包科学合理的价值分析。这是我们的一个尝试。下面,我们将结合实例对金融不良资产包价值分析数学模型的应用进行说明。

2.金融不良资产包价值的分析模型

为了分析金融不良资产包的价值,需要建立金融不良资产包价值分析模型。该模型由三个模块组成,即输入模块、分析计算模块和输出模块。如图1所示。

2.1 输入模块

输入模块有指标数值确定和数据采集系统两个程序组成。

确定模块的指标数值

影响金融不良资产回收价值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环境与还贷意愿、当地的经济环境、债权交易市场的情况、债权形态、抵押情况、担保情况、债务企业及债务责任关联方的性质、行业特点、剥离时的资产状况、债务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及债务企业的信誉情况、债务企业未来发展前景预测、借款时间、借款金额、借款用途、还款来源、逾期时间、银行贷款形态、诉讼前景和诉讼结果执行前景等。我们根据对目前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研究成果和我国金融不良资产的特征,并考虑所需求信息资料的可获取性,圈定影响因素的范围,构成输入模块初步的指标体系,见表1。根据指标体系,我们将进行数据采集。

2.2 分析计算模块。

分析计算模块是金融不良资产包价值分析模型的核心。它由3个子模块组成。

数据分类处理模块

由于该指标体系中既存在定性指标,又存在定量指标,这就需要在正式运算前对指标进行分类。

特征变量选择模块

本模块的功能是在数据分类处理模块中,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敏感且特征性强的变量作为特征变量。

价值分析模块

根据运筹学的决策分析原理,通过判别分析数据分类处理模块的样本数据与特征变量选择模块确定的样本数据,进行金融不良资产回收率的预测。

2.3 输出模块

综合判别函数计算出每一债权的回收概率,确定债权包的综合回收率,并将计算结果按指定格式输出。

3. 金融不良资产包价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3.1 数据的处理

相关资料存在着可靠性和有效性的问题,需要进行酌情处理。

如贷款本金、表内外利息和孳生利息占本金的比例、贷款时间三个变量的数据的处理方法,是对其取以10为底的对数。

还款记录、剥离形态、经济与地理区域、债务企业性质、债务企业经营状况等定性变量,我们采取对样本不同特征的频率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在此基础上对有关影响因素(特征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认识样本的分布特征。根据不同类别资产的回收率之间是否存在着显著差异,进一步进行数字化处理。

3.2 建立模型实例中债务企业经营状况的数字化处理

本模型建立实例中,采集了国内287家企业金融不良贷款案例作为样本。这些样本涉及各个行业、地区和各种特质的借款人。经过挖掘与研究,数据集中包含了影响偿债能力和反映借款人信用状况的众多因素。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处于半关停、关停和破产状况,只有42家企业(占全部样本的14.63%)维持正常经营。随着大部分企业经营状况的不断恶化,贷款回收率必然会逐步减低,但对于正常经营的企业,贷款回收率是很高的,能达到39%。表2为不同状态企业回收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该结果表明,经营状况变量的不同状态对回收率会产生显著影响。

经以上分析,我们将债务企业分为破产、关停、半关停和正常经营四类状况,在数字化处理时分别设定为1,2,3,4。

3.2.1应用因子分析法建立分析指标体系

因子分析法简介

在人们设定的各类指标体系中,可以发现指标间经常具备一定的相关性,从而促使人们希望用较少的依然能反映原体系全部基本信息的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于是就产生了主成分分析法、对应分析法、典型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各类以较少指标替代原体系中较多指标的方法。本次建模中,我们选择采取因子分析法对体系中的变量进行筛选,以达到浓缩变量数量,但又能够保证信息量损失达到最少的目的。具体过程如下:

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求出因子载荷矩阵A。依据载荷矩阵A,建立起新的指标数量更为浓缩的指标体系。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见文末图2)

分析过程

对样本做必要的数据处理之后,经过SPSS软件计算后得到上述12项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见文末表3)。由矩阵看到某些指标间高度相关。通过计算巴氏的球形检验统计量的数值(342.527)并利用正态分布的可加性和林德贝格――勒维定理将巴氏球形检验,据此进行相关度检验。结果表明指标体系存在着系统变异,有必要进行因子分析。为了尽可能不丢失信息,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主轴法,得到因子载荷矩阵。然后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共性因子结构模型。如果不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其表征含义,则需要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采用Kaiser1958年提出的最大方差之正交旋转法(Varimax)将因子4次旋转后,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4)。

表4中金融不良资产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能够得到以下信息:如因企业大多存在还款记录,公因子f1与X3呈正相关,载荷系数为0.873;因样本中贷款时间都较短,所以f1与X4呈负相关,载荷系数为-0.363;因样本中贷款本金较少,载荷系数为-0.525;债务企业经营状况、有无保证人、保证人经营状况载荷系数分别为0.562、0.878与0.647, 载荷系数的变化与金融不良资产回收率的变化一致。

而f2、f3两个因子,与不良资产回收率的变化方向一致性较差,故确定f1为“回收因子”,f2、f3则舍弃。

通过以上的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金融不良资产打包价值分析中6个相关性较强的指标,即贷款本金数额X1、还款记录X3、贷款时间长度X4、债务企业经营状况X9、有无保证人X10与保证人经营状况X11。

3.2.2 应用判别分析法建模

判别分析方法的选择

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是一种根据变量观测,判断研究样本分类的统计分析方法。判别分析法是在一个p维空间R中,确定样本点X(X1,X2,…,Xp),应该属于哪一个Gj(j=1,…,k)总体。

进行判别分析时,通常是根据已掌握的一批分类明确的样品,建立判别函数和分类规则,然后将待分类的样品的实测值代入该函数,求出其函数值,并据此作出判断。

判别函数可用下式表示:

D(j)=a0(j)+a1(j)X1+a2(j)X2+…+ap(j)Xp, j=1,…k

其中,j是组编号,D(j)是判别得分,ai(j)是判别系数,Xi(j)是预测变量。

判别分析有多种类型,其中常用的有距离判别、Bayes判别和Fisher判别。距离判别是基于样品到总体间的距离所进行的判别。这种判别较为直观,适应面广。距离判别的缺陷是不考虑各总体的分布和由错判造成的问题。而在Bayes判别中,当两个总体都是正态分布,而在其协方差相同时,可导出一个线性判别式。Fisher判别利用方差分析导出一种线性判别函数,从而解决了距离判别和Bayes判别存在的缺陷。本文采用Fisher判别确定各样本点的预测类别归属。

建模过程

1.对金融不良债权有无可能回收进行判别

首先,对金融不良债权是否有回收可能建立判别模型,这是一个两总体的判别模型,即将样本分为有回收和无回收两种情形。利用这个模型首先筛选出预期零回收的债权。

2.对金融不良债权能否全部回收进行判别

这同样也是一个两总体的判别模型,即将样本分为100%本金回收和非100%本金回收两种情形。

3.一般债权回收情况判别

在进行上述两种情形的判别之后,我们对回收率在0-100%之间的情况进行建模。首先将回收率区间分成10组,每一组作为判别分析的一个总体(或类别),再用SPSS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变量相关性分析,建立一系列判别规则,最后确定判别函数。

我们仍以这287家样本企业为基础,演绎建模过程。

首先对债权回收情况进行特殊与一般性的判别,其中,有23家为零回收的债权,9家为100%本金回收债权,剩余255家为一般性债权,故将这255家一般性债权纳入到判别分析范围内。

其次,根据因子分析法得到的指标体系,即贷款本金数额X1、还款记录X2、贷款时间长度X3、债务企业经营状况X4、有无保证人X5、保证人经营状况X6,作为判别分析的预测变量,在对255家样本企业指标进行数据化处理后,作为预测变量样本值。

再次,采取Fisher判别建立判别规则,进行判别分析后得到了10组判别系数:

最后,根据显示的非标准化判别方程系数,得到判别函数为:

D(1)=-24.435+7.528X1+0.200X2+…+2.287X6

D(2)=-25.479+7.013X1-0.784X2+…+3.201X6

D(10)=-35.390+4.927X1-0.204X2+…+4.144X6

回收率计算

将所评估不良资产包中的新样本代入各个判别函数就可得到相应的判别得分D(j)(j=1,…,k),然后计算样本落在各组的概率。即:Pj=exp(D(j))/Σkj=1exp(D(j))

我们可以用每组的平均值或中间值来表示该组内的平均回收率。用上述判别分析得到的判别概率对各组平均回收率进行加权平均,就得到最终的回收率。

在此基础上计算所评估不良资产包的综合回收率。即:

Y=∑YiLi/L

其中,Y为综合回收率,L为全部债权金额,Yi为单户债权回收率,Li为单户债权金额。

4.结语

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篇(9)

无形资产指的是企业所拥有,并能够在生产经营过程为企业未来创造额外价值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的特点是具有长期性和独特性。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著作权、特权经营权、商誉以及土地使用权等。整体性无形资产,指的是企业内由众多单项无形资产所组合而成的全部或部分无形资产综合体。整体性无形资产与单项无形资产的关系是,单项无形资产的全部或部分组合构成了整体性无形资产;同时,单项无形资产对企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通常需要通过整体性无形资产或若干单项固定资产之间的相互配合发挥出来。整体性无形资产价值决定于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预期超额收益,单项无形资产价值则决定于对整体性无形资产预期创造的超额收益进行合理的分割。整体性无形资产的理论意义在于:

(一)通常来说,企业的单项无形资产必须同其他一项或若干项无形资产有机组合起来后才能创造出预期超额收益,所以,单项无形资产创造的预期超额收益无法单独做出评估,从理论上来看,只有从整体性无形资产创造的预期超额收益中进行分割决定。

(二)即使某项无形资产创造的超额收益在理论上可以单独计算,但是,在现实当中,由于数据或其他信息难以收集,或测算模型建立存在较大困难,导致单独评估单项无形资产价值不易,而通过对整体性无形资产创造的额外收益进行分割计算更简单更容易。

(三)在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中,对整体性无形资产评估比对各单项资产进行评估后再进行加总计算更容易,而且意义更大。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通常表现为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大小,而这一无形资产指的就是企业的整体性无形资产。

二、整体性无形资产评估方法选择

从国内外的评估理论与实践来看,对整体性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主观赋值法,一类为客观赋值法。主观赋值法包括层次分析法、德尔非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具体方法;客观赋值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离差及均方差法和多目标规划法等具体方法。主观赋值法指的是有关专家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对评估对象做出打分,或提供相关指标权重系数,再进行加权计算得出最后评估结果的评价方法。主观赋值法的优点是方法简便,容易操作;缺点主要有: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过程存在复杂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在层次结构复杂、整体性无形资产当中含有众多种单项无形资产时,计算过程尤其繁琐。而且,不同评估人员因自身经验不同做出的判断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对数据的处理带来困难。而德尔非法则易存在较多的人为干扰因素。客观赋值法指的是按照评估对象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设计出相应的指标体系,再以此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然后计算出指标的权重,最后进行加权计算的一种评估方法。此类评估法和优点是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干扰,并在保存有价值信息基础上对数据或结构做出简化处理。缺点是该种方法对样本数据与实际问题域存在依赖性,同时缺乏通用性与可参与性。

三、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法的优势对整体性无形资产进行分割评估,关键是要把整体性无形资产所包含的各个单项无形资产的相应价值,从整体无形资产价值中逐项进行剥离,或将整体无形资产价值在所包含的各单项资产间做恰当的分配。前者为“剥离法”,后者为“分配法”。剥离法需要对特定无形资产在整体性无形资产中创造收益的内在机理做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而建立相应分析方法和计算模型较为复杂,因而实际应用较少;分配法可将现有的评价方法和统计工具拿来应用,因此得到理论研究者和评估实务界的重视。而要将整体性无形资产的价值在各单项无形资产间做出恰当的分配,就要获得各项无形资产的分配系数。而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价值主要来源于对四项指标的贡献程度:一是销售量,二是价格,三是额外收益;四中成本降低额。所以,可以将单项无形资产对这四项指标的影响程度作为确定分配系数的依据,采取定量化的测算方法确定各单项无形资产分配系数的数值。但是,在评估实务中,有些单项无形资产只在四项指标中的某一项上产生影响,有些单项无形资产却能在四项指标中的多项上产生影响,而且,单项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界限难以在四项指标之间做出确定。出于解决分配法存在的可操作性问题,需要对单项无形资产在四项指标中的某项指标是否发挥作用及作用程度具有可判断性做出假定,同时还要假定某项无形资产同其他相关无形资产在发挥影响的程度上具有可对比性。而采用客观赋值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该种方法可以在尽可能保留原始信息条件下,借助无形资产之间存在的相关组合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项指标做出评价,使选择的指标更加合理化。在完成指标选择基础上,对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评估对象的评价表达式与排序结果。主成分分析法的优点包括:1、全面性。尽管只选取发2-3项主成分,却保留了超过85%的原始数据代表的信息量,其中包含各项指标信息。2、可比性。在整个分析过程当中对数据做了标准化处理,使指标量纲与数量级影响被剔除。3、客观性。该种方法的综合评价函数为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比重,主成分的重要性随着方差值增大而增大,而方差是对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果,不存在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赋权原理假设存在n项评估指标,评估对象为m个。对原始数据矩阵X*做标准化变换,得到标准化评估矩阵X评估人员认定,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直接来源为:高于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销量的提升,竞争力的提高、产品成本的下降,并以此作为评估指标。数名专家为评估对象进行赋值。其顺序按照重要程序由大到小分为五个级别,分别赋予5、4、3、2、1值。再经过标准化处理,获得标准化矩阵表(表略)。通过数理统计软件处理,得到下列样本相关系数矩阵表、样本特征值、贡献率和样本特征向量。然后,经过计算得出4项主成分的分值与整体性无形资产得分,再分别计算出4项单项无形资产在整体性无形资产中所占权重。结果如下:商标权重0.427;专有技术权重0.275;商誉权重:0.209;专门人力资源权重:0.088;其顺序按权重值由大到小进行排序。

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篇(10)

一、会计信息应该是无形资产

会计信息,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产生了经济效益,即会计信息具有价值并可以带来利润。会计信息显然是经济主体的重要资源,但是,它是否是无形资产,尚无研究文献可供参考,需要分析认定。可是,目前对无形资产的界定也没有共识,造成了认定它的难度。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给出了一个列举性的提法:“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这很难概括无形资产的本质和内容。裘宗舜教授提出,无形资产可以这样界定:无形资产是指有偿取得的,一般不具有实物形态,可供企业长期使用,能带来超额的级差收益,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特殊的长期资产;并指出无形资产有五个特征:1.无实体性;2.超额收益性;3.有偿性;4.不确定性;5.依附性。应该说明,这些特征并非严格的约定,只能通过综合评定来辨认。如,实务中作为典型无形资产处理的专利权,未必就一定能产生超额收益。用这些观念来辨析会计信息,它应该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是社会对会计作用的认可。会计作用重要性的来源,首先在于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也是会计信息发挥作用的结果。简言之,会计信息对于合理组织、协调、利用企业资源等无疑存在重要作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会计信息记录对于客户、投资者、社会经济管理者等,产生优良的信誉,成为企业商誉的构成部分之一。因而,从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之一无形资产的高度认识与评价会计信息的价值,有着特殊的必要性和重要的意义。由于会计信息是会计活动的结果,是会计活动存在必要性的反映,因此,对会计信息价值的计量与评估,也自然成为对会计活动自身的认识与评价。笔者认为,在信息时代从无形资产计量的角度,定量性地评价会计信息的价值,对于科学的认识会计的作用,衡量会计工作的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会计信息的价值体现在其作用上

会计信息为什么具有价值,如前所述,其价值源于会计信息的作用,概括地说:

一方面,对各类经济主体而言,会计信息的作用在于:1.内部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如:资金调度、采购、成本、工资、产品(商品)价格、资产保管和保全、利润及分配等诸多方面的经营管理决策;2.维护股东、投资者资产所有权(受托责任履行的信息);3.保障债权人的经济利益;4.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有关决策;5.对外经营活动的需要,如:筹资、投资;6.了解市场情况和其它企业最基本的途径是阅读会计报表;7.影响着企业的地位、声誉;8.影响消费者决定购买与否的信息之一。

另一方面,就经济社会而言,会计信息的作用在于:1.其是一种商业语言,反映经济往来之间关系(如反映应收、应付、债权等关系),是社会经济活动开展的支撑点之一;2.反映各种经济主体的社会责任,即影响环境的情况;3.保证国家财政税收,税务部门依据会计信息征收税款;4.税收还是调节社会分配的手段之一;5.资本、证券市场的运行中主要依赖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是社会经济状态的晴雨表,是市场调节机制的信息;6.当前会计信息虽然主要是一种微观信息,但其是宏观经济信息的一种来源,对宏观经济决策存在重大的影响;7.国际间的经济交流,需要会计信息的沟通;8.会计信息反映着社会各种经济利益关系,致使会计准则的制订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焦点。

概言之,企业自身的会计信息于生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会计活动存在的基础;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于经营决策有重要的价值,成为企业必得之经济资料。会计信息的这些作用,使之成为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成为会计产生并存在的根本原因。这些作用,不仅造成了对会计信息的极度需求,也形成着会计信息的价值。如同物质产品的价值基础在于其所蕴涵的功能,功能发挥作用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一样,会计信息价值的本源在于其提供信息的内涵功能,即信息的内容。诚然,为能使会计信息合理以至充分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保证。但是,会计信息质量应该是反映会计信息价值的一种条件,但是仅就质量这一种条件,远远不能评价会计信息的价值。质量仅是、也只能是保证功能可靠发挥作用的一个方面。所以,衡量会计信息价值,应该从其所含有的内容及其所能发挥的作用程度上来评价。

会计信息内容的核心是其反映经济活动(经济业务)。会计账户体系、会计报告的项目是构成会计描述经济活动的信息框架结构。从其依据原始经济业务凭证填制会计记账凭证开始,进而登记会计账簿,直到编制会计报告,利用的是会计信息框架结构,产生了详尽、总括的几种会计信息。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所起到的是信息内容合理化、条理化等规范化的作用。

三、会计信息价值的计量

从会计信息的内容作为描述经济活动的功能出发,则信息内容的效能、数量成为评价会计信息价值的主要指标。形成信息可用的效能机制的基础在于其自然属性,如信息的扩散性(可传递性)、非消耗性、累积性(可存储性)、扩充性、更正性、真伪性、新颖性和可验证性等,并由此形成了信息携带价值的条件。在信息技术中计量信息量的单位是比特(bit),其为发生事件数目的以2为底的对数,即:I=log2(N),式中I为信息量,N表示事件数目。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上无须使用这种复杂的计算公式,只要计算有多少字符足以够用。信息内容的效能与数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信息量大,一般应该是效能高,但是决定信息效能更多的是由于其高能性、真伪性、新颖性、复杂性和累积性等所形成。从经济学的研究角度并为简化计,可以从会计信息的内容上分成两类,即:常规生产的信息和特殊生产信息。

常规性生产的会计信息受到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的制约,从而使其生产具有惟一性、规范性和重复性(可重复是进行验证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信息化的条件下,这类信息甚至可以由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目前的各种会计软件可以自动由账簿生成报表、由凭证登记账簿,就是证明。而由经济业务填制会计凭证,从笔者的经验来看也是可以实现的。诚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对信息进行收集、放大、重新组合乃至发送――所有这些工作,非人的‘信息系统’能做得更好。”对于可以由计算机自动生产的常规会计信息,其价值量应该由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计量与评价,以不断提高其生产效率。从会计核算需要的角度出发,这类会计信息价值的计量,基本可以参考其获得时所投入的成本,如信息生产的成本或购买的成本。

因特殊需要而生产的会计信息,如管理会计的分析、特定的会计资料的分析,首先其不仅源自于特定的经济效益的需要,而且也在于其生产过程工作量可能庞大、必然带来工作的复杂性,更是由于所需要工作人员的知识量、素质、特殊的敏感性等因素,则不但要参考生产的成本或购买时的成本,还要考虑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对有功人员予以奖励。如果需要预计这些信息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收益现值法、超额收益法等进行分析。顺便指出,这类信息的获得,或者来自于对常规性会计信息价值再挖掘的分析,或者来自分析者以敏锐的洞察力采集到的偶然性、非常规性的信息。

根据上述讨论,可以设计会计信息价值的计量模型为:

E=M+C×V+γ×μ×У

式中由三部分构成:1.M是信息载体的价值;2.C×V是常规信息的价值,C是单位信息生产的成本,V是信息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与信息量相关;3.γ×μ×У是特殊生产的高能信息的价值,γ是特殊会计信息生产的开关值,常规时为零;μ或者是即时成本支付因子,取值1,例如临时聘用分析师的一次性付出;或者是预计未来效益的系数,根据评价模型取适当系数;У,当μ=1时为一次性支出,当μ≠1时,采用预计的评价效益。

从信息应用的经验看,具有新颖性的非常规偶然信息常常具有意想不到的特殊作用和价值;而积累的常规信息的挖掘也能产生巨大的效益,证券市场上成功的大家常常是从长期会计信息的分析中,做出惊人决策的。故而,企业应该重视信息的积累。

四、会计信息价值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了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交换实现价值。如此,会计信息的价值存在着形成和实现两个过程。所有劳动产品的价值都凝结着人类的劳动,会计信息的价值形成当然也不能例外。就社会总体而言,人类的劳动目的是为了生存与发展。远古人类劳动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生存,现代人类劳动的直接目的常常是为了实现其价值。而价值的实现,则通过交换来实现。就此深入探究,交换的基础动机源自于双方的需求;需求,则在于对方产品所具有的内在功能――这种功能所具有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这是价值形成的机制。换言之,没有需求就没有交换,就实现不了价值。不能实现价值状态的劳动不仅无效,也难以维持。由此,可以说,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内在功能,其引发了使用者的需求,是产生交换的基础,进而实现了劳动的价值。

上一篇: 外资银行市场前景 下一篇: 高校能耗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