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防范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1 08:39:04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1)

引言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有效与否,一方面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及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影响着商业银行经营成败乃至全面金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不规范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逐步深入背景下,银行业务逐步转型,既迎来了大量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实现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就将信贷资产作为银行主要配置资产的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与防范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1.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概述

信贷业务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期间由于遭受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使得贷款难以按期对本金、利息进行回收而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收益形成损伤更或者是资金形成损失的可能性。就很大部分商业银行而言,在银行资产总额中信贷资产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开展好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工作,便意味着管理好了银行的很大一部分风险。就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主要特点出发,依据产生风险的原因及《新巴塞尔协议》标准,可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业务风险划分成三个种类,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2]。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属于就信贷业务而言的一种方法,风险防范是一个有着环节关联性的信贷业务活动过程,风险防范管理全面贯穿于商业银行全面环节,且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商业银行基础工作模式中,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与银行经营全面结合,是银行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是银行基础工作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

2.1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缺失

即便我国商业银行均陆陆续续建立了特有的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然而却存在质量水平不足,技术层次偏低等问题。具体而言:

(1)信贷风险控制系统风险控制功能不足,我国商业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相关信息数据大多经由会计核算系统导入,然而会计系统在应用期间通常做形式录入,并未能够很好的对信贷风险需求进行权衡,使得录入的相关信息数据简单、不严谨。

(2)信贷人员随意录入。信贷人员认为信息数据录入工作过于重复、琐碎,因此不认真对待,造成信息系统信息数据产生错误率高、关联度不足等问题,对信贷风险评定工作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3)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开发、运营难度加大。伴随信息系统的全面普及,商业银行各工作人员均会应用到,系统自然会被提出各式各样不同的需求,进而提升了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开发、运营难度。

2.2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经历了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构变得越来越健全,然而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产权未得到有效落实,责任模糊,经营遭受诸多行政干预,管理体系先进性不足。在国有行业银行中,银行的所有权经由国家行使,然而国家此概念缺乏具体性。国家凭借股东的身份将经营权交由银行经理层,由于形成了不同、多级的委托关系,使得商业银行相应受到的监管力度大打折扣。国有行业银行最高领导层通常通过国家政府行政委任,而并非通过股东代表大会选出,有着十分浓烈的行政色彩,董事会、监事会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股份制商业银行即便构建起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者等组成的治理体系,然而在实践中仍旧无法有效运转,责任缺乏明确性,管理缺乏先进性。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很大一部分依旧为国有单位占大头,使得经营发展脱离不了行政的影子。

2.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长时间以来,商业银行均面临内部控制水平不足,无法对内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问题。商业银行内部制度不健全,具体而言:

(1)内部控制系统建设不及时。内部系统无法结合经验环境转变进行及时更新,内容较为落后,无法对新的风险状况予以适应。各环节内控诸如信贷业务、会计及信贷资金等相对独立,未进行很好的整合,无法对风险进行全面应对。

(2)内部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独立性缺失,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直属高层领导,无法对上级进行有效监管。内部审计通常并非事先预防,总是在问题产生后再展开事后审查,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3)内部监管人员素质不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牵涉诸多方面内容,严苛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然而,我国行业银行一些内部监管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显然不足以满足内部审计要求,致使深层次内部监管工作有序开展受到不良影响。

2.4信贷管理流程落后

(1)授权模式僵化。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授权管理方面,大多结合授权区域行的管理能力、信贷规模等内容对额度进行确立,未能很好地对客户优劣及各类产品需求等进行关注。

(2)集体审议不够具体。我国商业银行所推行的是个人审批制与集体审议制进行结合的信贷业务审批模式,但是在分支机构具体实践时却不够具体。审议委员通常由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层出任,存在对信贷业务不熟悉的可能,从而无法提出有价值的审议意见;通常凡是信贷业务均要进行集体审议,未结合业务风险评级开展细分,极大提升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3)信贷人员管理不科学。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上岗资格评定制定,及组建高素质的技术型专家队伍。信贷人员极为缺乏,客户服务无法得到全面满足;基层信贷人员业务水平不足,观念落后,同时未有系统的组织培训,无法开展好瞬息万变市场环境下的信贷工作;依旧采取行政级别聘任的方式对审批人员进行选拨。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逐步深入背景下,银行业务逐步转型,既迎来了大量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实现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就将信贷资产作为银行主要配置资产的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全面金融行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技术不断优化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如何进一步开展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工作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3.1改善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

(1)构建集中式数据库结构。重新制定信贷综合管理系统原本分布于每一分支机构的数据库,以构建起规模更大、更集中的数据库结构,诸如重新构造数据模型、重新改造应用体系结构等。

(2)与会计核算系统充分链接。对会计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系统整合,促进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的充分链接。会计核算系统中录入的贷款资金变动、贷款情况等信息可直接共享于信贷风险控制系统中,且信息系统中记录更新一并与会计系统进行共享,实现两系统的信息互补与统一[4]。

(3)信贷业务操作全过程实现电子化。对信贷业务全面环节开展电子化控制、记录,改进信贷业务授信审批系统、贷后监督系统等操作步骤,强化操作运行便捷、稳定性。

3.2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1)对公司股权、信贷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对股权进行优化调整,一方面要自经济结构出发,推行客户授信管理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定量与定性分析、静态与动态、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等的有机融合,对客户信用等级展开系统综合评估,做好信贷风险防范事前重点防范工作,全面改善商业银行客户群整体水平。

(2)构建系统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商业银行应当自绩效评价前提出发,构建员工与公司绩效连接于一起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起员工的工作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文化与薪资福利的全面统一,健全稽核评定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健康有序[5]。

(3)强化信贷管理人员素质。商业银行应培育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强化信贷管理人员素质,组建掌握先进技术,熟络信贷业务步骤、拥有风险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商业商业信贷风险防范意识。

3.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完善贷款程序。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部门及信贷管理人员银行开展好贷款调查―贷款审查―贷款检查―贷款回收等各环节的把关工作,全面依据信贷调查程序进行。

(2)完善信贷审批会议制度。为了避免“一言堂”所引发的风险,在开展信贷审批过程中,应当从诸多方获得时间,对客户授信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凸显检查审核部门的监督作用[6]。

(3)完善信贷工作管理。结合经营合规化、文本标准化及操作规范化等要求对信贷业务管理规定、办法进行及时改进,成立银行防贷中心,实现对信贷流程中的法律等相关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3.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1)强化企业中观、内部环境调查。商业银行应当对强化对企业的中观、内部环境调查,调查企业信贷程度、风险管理水平等内容,针对处于各个行业领域的企业制定相对应的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2)强化与诸多方面的联系应用。商业银行应当有效借助信贷集中式台账系统、人民银行贷款卡咨询系统,与各执法部门诸如工商、法院、税务等进行积极互动,了解借款企业各方面信息,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转移与规避。

(3)强化信息获取渠道的开拓。商业银行应当开拓各式各样的信息获取渠道,合理利用银行同业相互的作用,对信贷风险进行共同防范。强化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往来,对企业财务信息、发展水平、偿债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估,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推出针对有效防范机制、策略。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逐步深入背景下,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及强有力的冲击。受行业特殊性影响,信贷风险难以避免,倘若银行在经营期间引发信贷风险,形成不良贷款,一方面会使得银行遭受极大的损失,一方面会对全面金融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鉴于此,商业银行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全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改善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等,积极促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有序健康开展。(作者单位:1.兴业银行扬州城中支行;2.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

参考文献:

[1] 颜亮,饶河清.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01):187-187.

[2] 蔡美珠.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操作风险及防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65-70.

[3] Robert A.Jarrow.Credit market equilibrium theory and evidence: Revisiting the structural versus reduced form credit risk model debate[J].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11,(08):02-07.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2)

一、引言

银行会计制度是规范银行会计行为的准则。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执行不力就会发生会计风险。目前各家银行管理者普遍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抓营销、清陈欠上,一些银行管理层对会计风险防范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制度缺陷造成社会上不法分子和个别会计人员有机可乘。已有的各项会计规章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则会留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主要表现为:一是会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印、押、证”做不到三分管,保管联行印章、密押人员临时离柜不上锁,换岗不详细交接等。二是有关人员把关不严,票据不折角验印,日常核算中漏盖、错盖印章的现象较多。三是操作规程不规范。一些领导和会计经办人员不熟悉近几年新颁布的会计结算法规,对一些业务只凭老印象办理。四是会计核算不规范。各家银行普遍存在下列现象:票据大小写金额不符,凭证、账号、户名、金额随意改动,印鉴缺损,银行印章不齐全,现金支票、转帐支票漏盖骑缝章,转讫章、现金收(付)讫章、业务专用章等不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存在乱用会计科目现象,利息计算不准确,多收、少收、漏收利息现象时有发生,滥用银行内部凭证,不按规定用途和程序审查批准。

会计风险由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外部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诈骗、政策性亏损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内部风险由会计主体主观和客观因素引发。

二、强化会计电算化系统风险控制

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应结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建立内控制度。采用电算化会计处理以后,银行各个管理部门越来越依赖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而这些记录和报表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取决于内部控制功能的强弱。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潜在的控制问题比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更多,更为复杂,其技术性也要求更高。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如系统文件不可读,易于被篡改和毁坏,如果编程错误,则会造成错误的重复性和连续性,更有可能产生舞弊和犯罪行为等。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日益增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很难保证银行会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能够及时、准确,更谈不上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来安排各项经营活动。要提高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可靠性,必须针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特点,从电算化系统的研制开发与维护、职责分离、系统鉴定、应用环境、操作、数据输入、输出、系统安全、硬件与系统软件控制等多方面研究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措施。由于各行情况不一,内控制度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在目前条件下,为了指导各行建立完善的、恰当的内部控制,加强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人民银行总行应制定一个统一的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作为指导,各行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建立一套适合自身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制度。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防范银行会计电算化带来的会计风险。

三、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为对付日益加剧的金融风险,除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外,普遍采取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外部措施建立金融风险保险制度。结合金融业的实际,应对资本充足率及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金融企业实行低保险,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从发展眼光看,金融企业投保可以使客户增强对银行的信任感,是加快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金融会计风险的补偿机制,可先将一些风险大的业务项目参加投保,例如对储蓄所工作人员和出纳人员的人身安全险,现金收付安全险,票据支付结算险,联行往来等风险。还可采用由金融企业自己提取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机制,但须取得财政部门核定的提取项目和费率,允许列入成本。

四、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会计队伍。为此,(1)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造就一支精通各项规章和有章必循、执章必严、敬业勤业的会计队伍。(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短时间、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达到熟练地掌握各项业务技能。(3)要选好各级会计主管人员,会计主管不仅要政治素质好,精通会计业务,还要有较强组织能力,善于用人,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原则,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优良品质去影响会计群体。(4)对会计要害岗位的人选应严格把关,经常考核,不仅要注意其八小时内的表现,还要了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如发现生活异常,参与等不良行为,经教育无效,要调离要害岗位。

与此同时,加快与国外银行的学习、交流,以借鉴和引进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外资银行的全方位进入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为我们加快管理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我们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彻底打破内部分配关系中存在的平均主义,贯彻责权利相结合、按劳取酬的原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五、提高认识,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扩大业务规模,增强资金实力,是银行的发展方向。但发展要建立在稳健的基础上,要注意风险的防范。从农行的效益上讲,不仅存、贷款、结算业务、中间业务创造效益,防范会计风险实际也是效益实现的保障。因为会计风险的存在,是造成资金损失的基础,而有效地防范了会计风险,就相当于创造了相对效益。在发展业务,增设营业网点时,不仅要考虑业务收入和人员成本的关系,而且要考虑投资成本。这样,就可撤并那些高险低效的网点,加大集约化经营的步子,推动财会力量的加强,有效地加大会计防范风险的力度。

六、总结

总之,财会人员一定要把好“财会关”,管好“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守“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行为准则,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向党和人民负责,坚决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权益,不断完善财会制度,努力提高财会水平,控制银行会计风险,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金晓燕,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j],特区经济,2006,(05)

[2]陈壬福,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2)

[3]唐树君,浅议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山东经济,2004,06)

[4]李艾岚,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青海金融,2003,(08)

[5]张晓春,浅谈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j],农村金融与市场经济,2001,(05)

[6]陈由美,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福建金融, 2003,(08)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3)

一、引言

银行会计制度是规范银行会计行为的准则。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执行不力就会发生会计风险。目前各家银行管理者普遍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抓营销、清陈欠上,一些银行管理层对会计风险防范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制度缺陷造成社会上不法分子和个别会计人员有机可乘。已有的各项会计规章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则会留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主要表现为:一是会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印、押、证”做不到三分管,保管联行印章、密押人员临时离柜不上锁,换岗不详细交接等。二是有关人员把关不严,票据不折角验印,日常核算中漏盖、错盖印章的现象较多。三是操作规程不规范。一些领导和会计经办人员不熟悉近几年新颁布的会计结算法规,对一些业务只凭老印象办理。四是会计核算不规范。各家银行普遍存在下列现象:票据大小写金额不符,凭证、账号、户名、金额随意改动,印鉴缺损,银行印章不齐全,现金支票、转帐支票漏盖骑缝章,转讫章、现金收(付)讫章、业务专用章等不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存在乱用会计科目现象,利息计算不准确,多收、少收、漏收利息现象时有发生,滥用银行内部凭证,不按规定用途和程序审查批准。

会计风险由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外部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诈骗、政策性亏损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内部风险由会计主体主观和客观因素引发。

二、强化会计电算化系统风险控制

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应结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建立内控制度。采用电算化会计处理以后,银行各个管理部门越来越依赖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而这些记录和报表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取决于内部控制功能的强弱。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潜在的控制问题比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更多,更为复杂,其技术性也要求更高。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如系统文件不可读,易于被篡改和毁坏,如果编程错误,则会造成错误的重复性和连续性,更有可能产生舞弊和犯罪行为等。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日益增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很难保证银行会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能够及时、准确,更谈不上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来安排各项经营活动。要提高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可靠性,必须针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特点,从电算化系统的研制开发与维护、职责分离、系统鉴定、应用环境、操作、数据输入、输出、系统安全、硬件与系统软件控制等多方面研究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措施。由于各行情况不一,内控制度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在目前条件下,为了指导各行建立完善的、恰当的内部控制,加强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人民银行总行应制定一个统一的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作为指导,各行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建立一套适合自身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制度。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防范银行会计电算化带来的会计风险。

三、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为对付日益加剧的金融风险,除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外,普遍采取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外部措施建立金融风险保险制度。结合金融业的实际,应对资本充足率及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金融企业实行低保险,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从发展眼光看,金融企业投保可以使客户增强对银行的信任感,是加快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金融会计风险的补偿机制,可先将一些风险大的业务项目参加投保,例如对储蓄所工作人员和出纳人员的人身安全险,现金收付安全险,票据支付结算险,联行往来等风险。还可采用由金融企业自己提取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机制,但须取得财政部门核定的提取项目和费率,允许列入成本。

四、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会计队伍。为此,(1)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造就一支精通各项规章和有章必循、执章必严、敬业勤业的会计队伍。(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短时间、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达到熟练地掌握各项业务技能。(3)要选好各级会计主管人员,会计主管不仅要政治素质好,精通会计业务,还要有较强组织能力,善于用人,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原则,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优良品质去影响会计群体。(4)对会计要害岗位的人选应严格把关,经常考核,不仅要注意其八小时内的表现,还要了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如发现生活异常,参与等不良行为,经教育无效,要调离要害岗位。

与此同时,加快与国外银行的学习、交流,以借鉴和引进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外资银行的全方位进入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为我们加快管理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我们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彻底打破内部分配关系中存在的平均主义,贯彻责权利相结合、按劳取酬的原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五、提高认识,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扩大业务规模,增强资金实力,是银行的发展方向。但发展要建立在稳健的基础上,要注意风险的防范。从农行的效益上讲,不仅存、贷款、结算业务、中间业务创造效益,防范会计风险实际也是效益实现的保障。因为会计风险的存在,是造成资金损失的基础,而有效地防范了会计风险,就相当于创造了相对效益。在发展业务,增设营业网点时,不仅要考虑业务收入和人员成本的关系,而且要考虑投资成本。这样,就可撤并那些高险低效的网点,加大集约化经营的步子,推动财会力量的加强,有效地加大会计防范风险的力度。

六、总结

总之,财会人员一定要把好“财会关”,管好“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守“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行为准则,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向党和人民负责,坚决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权益,不断完善财会制度,努力提高财会水平,控制银行会计风险,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金晓燕,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j],特区经济,2006,(05)

[2]陈壬福,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2)

[3]唐树君,浅议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山东经济,2004,06)

[4]李艾岚,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青海金融,2003,(08)

[5]张晓春,浅谈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j],农村金融与市场经济,2001,(05)

[6]陈由美,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福建金融, 2003,(08)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4)

纵观近期发生的操作风险案例,覆盖面非常广,涉及的范围全面,几乎涉及银行内部的所有部门,既涉及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也涉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既包括发生频率高、但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纰漏,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这些案件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刑事犯罪案件频发,内外勾结案件凸现;二是尽管银行案件总数稳中有降,但涉案金额上升;三是大部分案件集中在基层;四是因、炒股、经商等原因诱发的案件比重较大。这些案件的发生,是旧体制的弊端、当前社会矛盾、社会信用环境以及传统的银行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与作用的结果,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不完善、基本制度执行不力、内控制度不落实和对基层机构特别是对机构负责人管控不到位造成的。要遏制当前银行案件高发势头,必须坚持改革和管理并重,要从根本上改变“重业务轻管理,重外延扩张轻内控建设”的局面。

一、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

通过总结这些案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制度因素,内部人员因素,系统因素,有关社会因素。下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阐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1]。

(一)制度因素

主要包括制度不完善、滞后性、执行不力等。目前,各商业银行制度建设正朝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内控制度和各程序设计上存在缺陷,许多制度都执行不力从而流于形式;制度的滞后性使得制度建设跟不上业务创新的需要。诸如银行职工盗用客户资金案、贪污公款案、挪用公款案等。

(二)内部人员因素

包括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员工业务能力、越权和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人是操作风险防范的主体,在操作风险的控制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银行和内部员工之间的劳资和法律纠纷,员工因意外伤害而要求赔偿的事件也不断出现,增加了操作风险的损失。诸如违规放贷案、假冒客户名义办理贷款案等。

(三)系统因素

包括软硬件设备、操作系统网络等。目前,银行都实现了网络化,系统的评估与升级、系统日常维护、系统安全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引发操作风险。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由于网络故障,可能会出现存款重复入帐、取款未下账等。如果不法分子利用这类故障,将错误款项转移将使银行蒙受损失。诸如存款资金被电话银行盗取案、利用假省份证造假案等。

(四)有关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外部欺诈、抢劫、盗窃、黑客攻击以及经济萧条、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从短期来看,操作风险主要来自内外部欺诈,从银行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由于内外部欺诈所产生的损失事件数目占到全部损失事件数目的70%,损失频度和强度均高于其他类型;从长期来看,随着银行业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性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越来越多。诸如:齐鲁银行金融票据诈骗案等。

二、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

(一)广泛性

这些操作风险案例覆盖面广,涉及的范围全面,操作风险发生可能性遍布银行的所有业务环节,涵盖所有的部门,而且风险内容会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和管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增加。既包括较为传统的存取款业务、贷款业务、支付业务、收单业务、担保业务,也包括新兴的代客理财业务、信用卡业务、票据业务、同业业务,还包括银行外包的相关业务;既包括发生频率高但损失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的错误处理上,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损失较大、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重大事件上。

(二)同步性

纵观这些案例,发现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业务的复杂程度上升,在制度、流程、系统和人员上会出现许多新的操作风险因子;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在制度、流程和系统上越是容易出现漏洞,人员越是容易疏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步性,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与人员素质的落后是其频发的症结。

(三)多样性

通过总结这些案例,发现我国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客户产品与经营业务风险、执行分割和流程管理风险。

(四)基层性

纵观这些案例,大多数操作风险案例发生在基层单位,支行对总行与分行的相关制度和业务规定执行不力,总行和分行对支行的监督也不够充分,基层员工法律和合规意识不足,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或抱有明显的侥幸心理。

(五)放大性

这些案例在发生的第一时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大多数基层支行对操作风险案件的发生封闭消息、封闭舆论,只要有负面东西一律不让报道,说是担心引发金融风险。结果是把小问题酿造成了大问题,把小风险酿造成了大风险。比如齐鲁银行事件,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早有预警和提示,结果是人员被换,最终酿成大案。

三、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

(一)防范难点

对于这些防不胜防的操作风险案件,国内银行在监控上确实存在不少的难点[2]:

1、案件防范意识不到位

不论是领导者还是一般员工,对案件防范的意识不到位,片面的认为案件主要是指大案要案,操作上的小问题不是案件,没有考虑到往往是这些小问题才导致了大案件;认为业务发展是主要,案件防范是次要,重发展、轻风险的思想还比较严重。

2、制度执行不到位

再完善的制度落实不到位也只是空谈。有章不循,操作不规范在实际中普遍的存在,过分相信自己,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导致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频繁出现,久而久之,造成风险漏洞越来越多、越积越大,为案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监督检查不到位

没有监督检查,制度就无法真正的落实到位,而在工作中,不论是专门监督检查部门还是业务部门自身,监督检查常常流于形式,重视纸式材料,忽视现场检查,造成在重要工作环节上不能严格履行制度,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相互制约的作用受到了限制,以致引发了案件。

4、案件防范手段不到位

目前,工作中主要强调硬件手段的防范,而忽视员工对案件防范的关心程度、理解程度、执行程度,忽视员工的思想变化、情绪变化、家庭环境变化,缺乏对案件防范措施的创新性、有效性。

(二)防范措施

针对这些防不胜防的案件,纵然监管部门在监控上存在诸多难点,但还是要坚定不移的防范操作风险,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使金融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就如何防范操作风险问题,提出如下几项建议[3]:

1、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是有针对性的管理操作风险的有力工具,有效且能保证严格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主要手段:第一,加强内控管理文化建设;第二,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从制度上保证内控效率。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发挥效率的制度保证; 第三,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建立独立、权威的内部监督制度,确保内部监管的连续性。

2、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这是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主要手段:第一,梳理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第二,专设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第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可能来源于制度、人员、系统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任何方面的缺陷都会诱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在总结我国当今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要抓住重点,克服难点,加强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员工守法合规意识,在全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力争全面控制操作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天玲.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金融与保险.2008.(6).

[2]中恒国际租赁有限公司项目部.金融业风险案例汇编.2012.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5)

如今我国大小型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一般,其所面临的是越来越高的风险。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风险,它贯穿于整个银行业务中,信贷风险的防范管理对商业银行有着重大的意义。管理者应结合我国经济现状以及银行实际发展情况,分析风险原因,解决现阶段问题,并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理论研究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特征。所谓信贷风险,并不是一触即发没有因果的突发状况,而是一个又开始有发展的渐进过程。信贷风险高、收益突出,风险一旦发生,银行往往会受到巨大损失,因此研究信贷风险有着重大的意义。信贷风险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客观性。没有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只要有信贷就会有风险,所以信贷风险不会随着人意志而转移或消除。

(2)可控性。信贷风险是可以被识别、预测、防范、化解的。因此银行需要采取手段预测风险进而防范风险。

(3)扩散性。信贷风险极有可能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它影响的不仅仅是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

(4)隐蔽性。信贷本就具有不确定性,而它的风险也会因为各种因素被掩盖。

(5)易变性。信贷易受到国家政策和市场等影响,从而其风险也会难以确定。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类。信贷风险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市场性风险与非市场性风向两大类。市场风险主要是由市场条件、生产技术等人为因素而产生的风险;非市场风险则是由自然因素或是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等不可抗力因素所起的风险。

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理论。商业银行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它主要包括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以及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中间业务管理理论认为银行存货业务是主要业务,以此为基础进行期货、托管等中间业务,在越来越激烈的银行竞争环境下,银行的盈利空间大大提升。

风险资产管理理论为各种不同的风险设置了不同比例和最低资本充足率。

信贷配给理论则认为信贷成功比率是有市场决定,它是借款人逆向选择的结果。银行应该合理运用利率选择实现盈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

商业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

银行自身原因。第一,银行信贷业务管理水平低,风险分析不够深入,客户资料管理缺乏经验,市场调查不足导致缺少对风险管理现况的了解;第二,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因此造成对借款人审核不足,甚至收取贿赂,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造成银行损失。

借款人原因。我国目前经济市场尚未发达,大多数的企业会通过银行贷款来周转资金,一些企业往往隐瞒自己真实业绩,故意逃避债责,造成了银行损失,形成信贷风险。

客观环境原因。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阶段,整体社会信用意识不强,以至于信用的缺失越发的普遍,而当今法律的不健全将银行信贷风险进一步加深。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1.增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意识。增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意识,树立坚定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首要条件。第一,管理者不能盲目的追求企业飞速发展,必须树立稳健的管理理念,增强管理者的道德约束,对银行内各种风险保持高度警惕。第二,管理者在推出信贷业务时要考虑到业务的推出会得到如何的社会效益,要树立安全正确的竞争理念,扬长避短。

2.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如何健全商业信贷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则需要制度、技术、团队三个方面。合理可靠的制度为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严谨的技术则是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体系靠它得以运转;高质量的团队在其中运作管理,才能高效防范风险,降低损失。其次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也是管理机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分为识别、计量、检测、控制四环节。要结合我国银行实际情况,合理进行风险管理流程,及时发现信贷潜在风险,提出防范措施,提升银行竞争力。

3.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结构。银行应该优化股权并调整信贷结构,以提高中小股东比例减小大股东股权。同时还应该符合我国经济结构,提高防范风险效率。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员工实行绩效评价,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银行经营目标。除此之外,银行还应该培养信贷管理者整体素质,一个合格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是能够高效积极完成自身使命,银行需要具备信贷风险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以此完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四、总结

衡量风险、接受风险、管理风险是银行永远的任务。对于管理者来说,保证银行的稳定发展经营,防范风险管理风险则是他们的首要任务。而信贷风险作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管理者更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加强自我约束,做好信贷每个环节并在其中相互制约督促,及时对信贷业务动态管理以应对突发信贷风险,做好防范准备,从而降低银行损失。总而言之,风险是伴随信贷而来,有信贷则有风险,做好风险防范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6)

一、实现稳健经营目标。将控制放在防范风险上

(一)正确认识风险损失的突发性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的许多风险因素事先往往不易把握,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的危害,令银行措手不及。如由于储户的提款需求具有随机性,难于事先预测,特别是自有资金较少、吸纳存款数额和储户多的银行,一但因某种原因(如小道消息误导)使得同时提出提款要求的资金需求大大超出银行正常的备用资金,就会使银行难以应付。再如,信贷客户不经银行同意将贷款用于风险很高的投机活动,贷款抵押物因火灾损失而产权所有人又未对其投保等,也会给商业银行造成突发性损失。

(二)应认识会计风险控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

有些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认识还不充分、不确切、不完整,存在着几种倾向:一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对内控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认识不够;二是以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

(三)控制因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增加

汇率升值有利于抑制能源和原材料等进口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并有利于降低“双顺差”,从而减少外汇储备的增长,更好地控制中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源头。汇率升值总体上有利于内外经济失衡的调整,是一种“内外兼顾”的紧缩政策。从目前看,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内外失衡”的调整仍未完全到位。因此,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尚有一定升值空间,决策层很可能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允许汇率继续升值。由于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市场还不完善,国内银行间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缺乏,只有外汇远期和掉期两种,汇率风险难以完全有效对冲,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增加。未来如果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银行汇率风险仍将增加,并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趋势的增强使得银行的交易性汇率风险增加。

二、银行应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受到诸多市场环境变化的不确定影响。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和预判提高前瞻性。做好风险防范,并扎实开展管理变革,力求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通货膨胀阴影犹存以及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注意采取下列风险防范及化解措施:

(一)建立全社会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大体系

在转变职能过程中,政府要力促银企关系由过去的资金供给型向互惠互利型转变。政府还要处理好经济改革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地方政府一定要在鼓励兼并、规范破产过程中,严格按中央文件精神操作,杜绝各种形式的逃废银行债权现象发生作为银行也要积极支持企业的改革、改制、改组工作,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尽力盘活一块存量资产为了有效地促使地方政府支持防范金融风险,还应当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政府目标责任制,把金融风险的防范直接与地方党政领导的政绩挂钩,形成以政府为龙头,银行为核心,企业为基础,其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防范体系,以有效防范风险。

(二)加强内控管理,风险管控应趋向专业化和精细化

控制活动是为了合理地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独立稽核。商业银行要树立“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理念,内控规章制度的制定后评价和完善工作趋于常规化,内控管理纳入考核评估体系,无章可依、有章不循的问题要得到较大改观。在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方面,要引入专家论证制度,建立专门的审贷中心,对风险的识别和掌控能力逐步提高。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基础,改进和提高了风险定价技术与能力。还应加强风险问责,特别是对高管的风险问责力度不断加大。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首先,内部控制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内部控制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它们首先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可以说渗透于一个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单位内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环节,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其次,内部控制可以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护资产一般指对本单位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商品、产品以及其他重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行保护。

再次,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来讲,要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报告及时地占有准确的资料和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三)促进经营战略调整,实施以结构调控压力

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配置时应考虑到通货膨胀对各行业的影响,在具备相应能力时提高盈利预见性强、产品价格可以提升的行业的信贷资金配置比率,降低受宏观经济影响大的行业的信贷资金配置比率,积极对能够抵御通胀与经济周期、国家政策支持导向明确的行业提供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信贷政策,防范有关行业信贷风险,实施行业风险限额管理,同时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盈利机会,提高银行经营水平。

(四)全面加强信用、市场、流动性和操作风险的管理

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密切监控企业经营风险,特别是密切关注从紧货币政策环境下.房地产、“两高一资”、出口等行业中有关企业的信贷风险变化,注意防范企业或集团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维护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在防范流动性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提高流动性的日常管理水平,加强存贷款资金的流量监测和融入、融出资金的流量管理,加强头寸预测调度,制订应急预案。并注意均衡安排投资,以实现支付安全和较低的备付率水平,将流动性风险和效益有机结合。在防范市场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汇率,利率的波动加大会给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定价能力带来压力。通过匹配资产和负债来规避结构性风险,同时运用多种金融市场工具对冲借贷资金的币种、金额和期限匹配不完全所产生的风险,并通过风险敞口和止损限额控制来规避交易性汇率风险。

(五)建立多层次会计控制体系,完善重点环节和会计核算程序

银行有着自己的经营目标,也有着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银行机构内部控制目标是“有利于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业务稳健运行,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为了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应在统一认识、明确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责任层层分解、细化,确立各层次会计控制的具体目标,形成一个明确、具体、完整的目标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使内部控制目标具体化。而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核算程序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中心。要按照银行业务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分析核算程序中的重点控制环节,尤其对联行结算等要建立一套严密的、呈刚性约束的会计操作程序和账务处理系统,以强化会计内部控制的约束力。一方面,要规范会计核算流程,提高控制技术,强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硬性约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强化科技控制约束力。目前,银行会计电脑软件程序主要是仿手工的,遵循“双线核算”的原理,符合当今会计理论,但其缺憾是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随着银行电子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改变软件编程的“仿真性”,不断提高其科技含量。不仅是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内部控制的客观要求。

(六)防范风险应对激励考核有所改进

在“资产质量效益”同步考核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当运用经济资本管理平衡计分卡、经济附加值等激励考核技术与方法。一切好的内控制度与方法最终还是要由人去执行,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效用。完善约束机制是银行改革创新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结合我国国情和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应当按照效率优先兼顾社会责任和公平原则,建立对银行贡献度和安全性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并适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精神激励方法,提高精神激励效果。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7)

一、实现稳健经营目标。将控制放在防范风险上

(一)正确认识风险损失的突发性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的许多风险因素事先往往不易把握,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的危害,令银行措手不及。如由于储户的提款需求具有随机性,难于事先预测,特别是自有资金较少、吸纳存款数额和储户多的银行,一但因某种原因(如小道消息误导)使得同时提出提款要求的资金需求大大超出银行正常的备用资金,就会使银行难以应付。再如,信贷客户不经银行同意将贷款用于风险很高的投机活动,贷款抵押物因火灾损失而产权所有人又未对其投保等,也会给商业银行造成突发性损失。

(二)应认识会计风险控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

有些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认识还不充分、不确切、不完整,存在着几种倾向:一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对内控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认识不够;二是以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

(三)控制因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增加

汇率升值有利于抑制能源和原材料等进口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并有利于降低“双顺差”,从而减少外汇储备的增长,更好地控制中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源头。汇率升值总体上有利于内外经济失衡的调整,是一种“内外兼顾”的紧缩政策。从目前看,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内外失衡”的调整仍未完全到位。因此,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尚有一定升值空间,决策层很可能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允许汇率继续升值。由于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市场还不完善,国内银行间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缺乏,只有外汇远期和掉期两种,汇率风险难以完全有效对冲,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增加。未来如果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银行汇率风险仍将增加,并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趋势的增强使得银行的交易性汇率风险增加。

二、银行应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受到诸多市场环境变化的不确定影响。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和预判提高前瞻性。做好风险防范,并扎实开展管理变革,力求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通货膨胀阴影犹存以及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注意采取下列风险防范及化解措施:

(一)建立全社会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大体系

在转变职能过程中,政府要力促银企关系由过去的资金供给型向互惠互利型转变。政府还要处理好经济改革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地方政府一定要在鼓励兼并、规范破产过程中,严格按中央文件精神操作,杜绝各种形式的逃废银行债权现象发生作为银行也要积极支持企业的改革、改制、改组工作,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尽力盘活一块存量资产为了有效地促使地方政府支持防范金融风险,还应当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政府目标责任制,把金融风险的防范直接与地方党政领导的政绩挂钩,形成以政府为龙头,银行为核心,企业为基础,其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防范体系,以有效防范风险。

(二)加强内控管理,风险管控应趋向专业化和精细化

控制活动是为了合理地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独立稽核。商业银行要树立“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理念,内控规章制度的制定后评价和完善工作趋于常规化,内控管理纳入考核评估体系,无章可依、有章不循的问题要得到较大改观。在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方面,要引入专家论证制度,建立专门的审贷中心,对风险的识别和掌控能力逐步提高。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基础,改进和提高了风险定价技术与能力。还应加强风险问责,特别是对高管的风险问责力度不断加大。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首先,内部控制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内部控制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它们首先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可以说渗透于一个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单位内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环节,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其次,内部控制可以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护资产一般指对本单位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商品、产品以及其他重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行保护。

再次,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来讲,要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报告及时地占有准确的资料和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三)促进经营战略调整,实施以结构调控压力

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配置时应考虑到通货膨胀对各行业的影响,在具备相应能力时提高盈利预见性强、产品价格可以提升的行业的信贷资金配置比率,降低受宏观经济影响大的行业的信贷资金配置比率,积极对能够抵御通胀与经济周期、国家政策支持导向明确的行业提供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信贷政策,防范有关行业信贷风险,实施行业风险限额管理,同时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盈利机会,提高银行经营水平。

(四)全面加强信用、市场、流动性和操作风险的管理

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密切监控企业经营风险,特别是密切关注从紧货币政策环境下.房地产、“两高一资”、出口等行业中有关企业的信贷风险变化,注意防范企业或集团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维护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在防范流动性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提高流动性的日常管理水平,加强存贷款资金的流量监测和融入、融出资金的流量管理,加强头寸预测调度,制订应急预案。并注意均衡安排投资,以实现支付安全和较低的备付率水平,将流动性风险和效益有机结合。在防范市场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汇率,利率的波动加大会给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定价能力带来压力。通过匹配资产和负债来规避结构性风险,同时运用多种金融市场工具对冲借贷资金的币种、金额和期限匹配不完全所产生的风险,并通过风险敞口和止损限额控制来规避交易性汇率风险。

(五)建立多层次会计控制体系,完善重点环节和会计核算程序

银行有着自己的经营目标,也有着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银行机构内部控制目标是“有利于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业务稳健运行,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为了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应在统一认识、明确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责任层层分解、细化,确立各层次会计控制的具体目标,形成一个明确、具体、完整的目标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使内部控制目标具体化。而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核算程序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中心。要按照银行业务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分析核算程序中的重点控制环节,尤其对联行结算等要建立一套严密的、呈刚性约束的会计操作程序和账务处理系统,以强化会计内部控制的约束力。一方面,要规范会计核算流程,提高控制技术,强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硬性约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强化科技控制约束力。目前,银行会计电脑软件程序主要是仿手工的,遵循“双线核算”的原理,符合当今会计理论,但其缺憾是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随着银行电子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改变软件编程的“仿真性”,不断提高其科技含量。不仅是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内部控制的客观要求。

(六)防范风险应对激励考核有所改进

在“资产质量效益”同步考核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当运用经济资本管理平衡计分卡、经济附加值等激励考核技术与方法。一切好的内控制度与方法最终还是要由人去执行,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效用。完善约束机制是银行改革创新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结合我国国情和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应当按照效率优先兼顾社会责任和公平原则,建立对银行贡献度和安全性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并适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精神激励方法,提高精神激励效果。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8)

经过几年来不断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国内商业银行传统的运营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既不利于央行实施监管也不利于银行内部的自我防范,在银行活动中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国际业务风险。为此,想要分析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具体防范措施,必须从分析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风险入手,这样才能够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保证国际业务的安全发展。

一、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风险概述

所谓国际业务是指,国际间进行贸易和非贸易往来而发生的债权债务,在使用货币收付时,在一定的形式和条件下结清就产生了国际结算业务。当商业银行承担这部分业务时,就会面临国际间货币的多种风险,由此形成国际业务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风险客观存在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当中。在应对不同风险时,银行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风险可预见,就应当尽量回避风险;如若风险后果可承担,则在积极应对后努力承担风险;在同一个风险组合计划中选取不同方向操作的方法来降低风险;运用金融衍生品来执行对冲操作等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风险分析

(一)国际业务发展现状

加入WTO之前,国际业务在我国的四大行中发展较为平均,呈缓步上升态势,部分中小银行并未涉足国际业务;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结构的不断深化,我国贸易总额不断创出新高,国际结算业务也成为了各家商业银行争相发展的热门业务。实力雄厚的四大国有银行占有了全国商业银行结算总量的大部分。

就目前而言,国有的四大银行的结算产品主要集中于诸如信用证、汇付、托收等常规领域中,很少有银行涉足新型结算方式。即使在实力雄厚的四大国有银行内部,国际业务的发展也并不平衡,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由于发展较为成熟,产品种类丰富客户有多种产品可选择;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则由于发展国际业务的时间较晚,业务发展不成熟,结算产品尚未脱离传统的经营框架,国际业务发展较慢。

在总量上,2009年到2011年间中国银行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则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

(二)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根据巴塞尔的《核心原则》,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共分为八类,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等。在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国际业务风险主要集中于价格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等三个方面。

价格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使得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可能面临的损失,在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领域中,集中出现在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两个方面。证券市场价格会随市场发生波动,银行持有证券的综合市值就会发生相应变化;当外汇市场的汇率产生变动,商业银行就会以现汇或远期形式持有某种外汇敞口,由于波动带有不确定性,就会产生收益或者损失,这种由于外汇市场变动而引起的风险是国际业务特有的。为此,银行想要防范价格风险,必须要对各币种的敞口头寸进行准确的统计与识别,还要进行相关预测,以便能够及时在外汇变动时进行抛补平盘。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缺乏相关的操作细则,人为的操作失误、系统故障或者外部事件影响等原因直接或间接造成的银行损失,流程管理不规范、业务操作违规等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例如,银行内部在进行岗位制定时,需要将交易前台和清算后台隔离开,如果交易员的工作能够触及交易和清算两个方面,就会极大的增加隐瞒损失和违规交易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时,面对形形的客户总会不可避免的面对一些诸如对方违约或者不按照合同履行义务的情况,在面对这些不诚信问题时就可能面对相应损失。例如,交易对方逾期清算款项、交易对方银行违约、清算系统故障等原因都有可能带来信用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范价格风险

银行为了应对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价格损失,需要根据自身银行的情况,制定涉及外汇产品的相应核算操作流程,以标准化的计算对敞口寸头进行详细的计量、识别。

例如,建设银行就在其建立的操作流程中明确规定:“如经办行实际募集金额多于或者少于计划的金额,对差额部分分行国际部及时填制表外科目收入或者付出凭证,登记相应的表外科目明细账。”“对于违约的情况,支行将违约情况上报分行个人银行部,由个人银行部及时向分行国际部出具调整明细,分行国际部则根据书面的调整明细记账,同时向总行反向平盘。”

除此之外,银行应当在制度上狠下功夫,通过规范的制度来降低不可预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建立完善的上下级机构间以及各统计机构之间相关部门的按期对账制度等。有了完善的制度,还需要有强大的制度执行力作支撑,因此需要一系列的会计处理系统限制和培训加强等措施。例如,银行可以建立一种集中处理数据的会计处理系统,将银行每日的结汇、售汇业务平盘都放在这个系统内完成,从而避免一些人工统计上报数据错误而导致的资金敞口现象;对于一些个人的外汇交易形式,系统每24个小时对其进行一次平盘,降低由于资金敞口存在而导致的价格风险。

(二)建立规范操作流程,防范业务操作风险

由于国际贸易量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总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面对如此大量的国际业务操作,规范化的管理对于防范业务操作风险显得尤其必要。

为了尽快完善银行内部的国际业务操作,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开展的不同业务种类制定出程序化、细则化操作流程,经过不断的磨合与运行,逐渐在银行内部形成一种标准化、无差错的运作制度,这有利于改善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普遍存在的业务处理程序欠缺。

谈到具体操作流程的构建,作为银行的管理层,应当有意识的主动构建或者完善一个能够涵盖外币储蓄系统、外汇会计系统、外汇清算系统和对公外汇买卖系统以及个人外汇买卖系统等多种业务操作在内的综合网络平台,打造总行与分行、各个分行之间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互通。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不同种类的国际业务间操作有序、流畅,更可以达到银行内各个相关部门互相制约和监管的目的,防范风险的发生。

(三)适当建立限额管理机制

风险限额管理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在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营中并未普及,是下一阶段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业务风险控制工作的重点。根据国外限额管理的发展经验,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全面实施限额管理还要经历启动——构建——实践三个阶段。

启动阶段先要完成对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思想转变工作,让银行内部从上到下的明白一个道理:风险限额管理虽然短时间内对银行的业务发展会有所影响,但长期来看有利于银行的健康发展。领导层应当对风险限额管理体系的发展做出相关规划,集中银行内的优势资源,积极推进体系建设。

在构建阶段,重点是要完成对业务的测试,只有业务能够接受系统计算所给出的验核结果,才能将其转变为实际的管理效能。

在完成对风险限额管理体系的构建之后,应当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加大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力度,使其能够尽快掌握操作方法和技术。只有将风险限额管理制度化,才能真正使风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更加规范,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

(四)提高从业人员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

国际业务是一项对于知识面、技术性和经验要求都很高并且操作复杂的业务,因此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发展国际业务的过程中,银行应当重点选拔和培养熟悉国际惯例、懂得操作技术并且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加强对现有从事国际业务人员的系统培训,聘请资深教师进行授课,也可选送一些业务骨干到先进银行实地学习;二是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招聘,努力吸纳合格人才;三是建立稳定的人事管理制度,控制内部人才流失。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发展国际业务是商业银行扩大自身影响力,获得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银行业务的平稳、快速发展,银行管理者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实施有效的规避,这对银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9)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

1、资本充足率下降

世界性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造成资不抵债的现象比比皆是,企业的举债和偿债能力下降,导致很多常规的银行贷款变成了不良资产。资本市场严重受挫,企业的融资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上述因素都导致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严重下降,银行资本不足自然会降低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2、银行经营状况不佳

事物都是有着因果联系的。首先,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导致举债能力下降,银行发放贷款的资本量明显不足。很多企业被迫缩小生产规模,减少支出,以此来度过危机,结果导致了银行和企业在贷款问题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这些都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需要贷款的企业由于资质不够而无法获得银行的贷款,符合贷款的条件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生产规模缩小而不需要贷款;其次,贷款结构不合理,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银行在贷款方面总是倾向于大型企业,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就会导致那些行业中的龙头大型企业出现亏损,其辐射效应也造成了相关产业的萧条。

3、不良贷款急剧增加

不良贷款是和企业的举债偿债能力密切相关的。首先,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过热,银行发放的贷款数额空前增多,导致弱化了稀释不良贷款的功能。其次,企业由于严重亏损,周转的资金得不到及时提供,也会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一些企业过于稳扎稳打,只是在企业的举债范围内贷款。再次,企业生产的原材料成本下降和应收账款的增加,使企业的资产相对减少。银行考虑到自身利益的因素,提高房贷的门槛,企业就很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下滑,甚至出现停产的现象,这又反过来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急剧增加。除此之外,人为违规操作也是导致风险加大的重要原因。部分非法担保公司与企业客户经理暗中勾结,进行利益平分,这样的做法将会损害银行的整体利益。

三、银行风险防范的具体方法

1、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作为银行,不能一味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一切,银行要进一步提高抵御风险的意识。在贷款的门槛设置方面,如果银行缺乏这种防范风险的意识,为了获利而一味的降低贷款的门槛,就会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是我国银行业必须重视的问题。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过热增长,房地产行业欣欣向荣,证券市场持续牛市的出现,住房贷款的量大幅度增长,国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扶植政策等,造成了银行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了贷款的风险。

2、加强金融监管

在市场中,监管自始至终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体系出现了很多不应有的监管缺失,这对于我国银行业监管者也是个很好的教训。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渐融合,各国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不仅要防止出现重复监管的问题,而且还要实现国际监管标准的统一,防止因监管标准不同而造成市场中的监管套利。

3、防止员工出现道德风险

一是进行贷款风险排查。每隔一段时间,由客户经理交叉向其他客户经理的每一位借款客户发出确认函,要求其进行借款确认,以防止客户经理借贷款之机冒名融资。二是开展岗位风险排查。要建立健全岗位轮换、强制休假和强制代班等制度,以切断固有的利益链,从而暴露风险。要通过公开竞聘,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实到银行管理岗位上来,并在使用中加快岗位轮换的速度,还可尝试跨地区、换岗位的岗位轮换制度。三是严肃处理违规行为。对违反风险防范措施的员工,一经查实,无论涉及到谁,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予以处分,决不姑息迁就,以防影响工作。

4、建设银行风险预警机制

及时的风险预警可以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因此,要建立和完善银行风险预警机制。首先,银行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银行各部门要按照企业的内部规定来上报财务报表,企业要认真审核报表的真实度,根据各种报表的数据特别是现金流量表来判断风险的大小,从而制定风险预警计划。同时,企业要根据防范风险预测,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是停业整顿,或者是做出内部处罚等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降低或规避风险的发生。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篇(10)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频繁发生金融系统案件,这些大大小小的案例,很多都同银行内外勾结,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有关,并且缺乏健全的会计核算和监管机制,以便来提供正确的信息,客观公正的反映相关问题,灵活机动的自我调节等等,银行中存在的风险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

1、通过对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它长期存在的原因,致力于解决这些阻碍它发展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2、在了解银行会计风险的情况下,熟知会计风险水平,才能够比较具有针对性的对风险提出有效的建议,提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3、通过对提出的相关防范机制的运用,完善商业银行抵御力,加强防范机制的有效性能。全球金融市场的正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是近年中国重大金融案件没有停息的外界原因。中国的商业银行业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高要求、高风险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旨在尽可能提升自己。本文尽力为商业银行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防范措施及策略,使之在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时能更加从容。

二、文献综述

我国相关学者在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上也做了一些研究,着重是对银行会计的风险识别、相关防范机制上面:冀川(2010)指出了在会计工作中,员工存在着操作的风险,因此在风险监管的制度和需求上需要不断改进。杨斌(2011)通过梳理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认为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缺乏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是其外部原因,内部控制不力、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是其内部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和建议。许郡(2012)在《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问题》中指出风险的表现形式,存在于会计核算、操作、监督、结算等方面;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究其原因是在于制度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强、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最后提出相关防范对策,会计岗位轮岗制度及重要物品的保管制度。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金融相关行业也逐渐同国际接轨。在2001至2003年期间,某商业银行总行资料显示一共发生746起案件,参与犯案的人员共达850多人,涉案金额超过13亿元,其中发生在会计部门的有160起,分别占三年案件总量的21.45%、23.66%、18.82%,犯案人员超过160人,涉案金额多达3.1亿元。由此可见,会计部门案件涉及的金额巨大,资金损失十分严重。从200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更是发生了数起重大经济案件,仅仅上半年商业银行就发生案件超过240,涉案金额超过16亿。从上述的数据和相关案例可以得知,在我国迅猛发展的时代,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分析相关案件,我们应从根本上找到风险控制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提出一些可行性较高的相关建议,全面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能力,使之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主要表现为高估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银行资产质量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们把呆账准备金都列入了附属资本因此高估了资产充足率,并且无法完整准确反映商业银行贷款的占用形态、风险状况。二是会计核算中存在的违规操作,工作中的违规现象主要是在办理业务和会计操作中存在着,有点也是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三是会计风险监督缺乏独立性,由于监督的不到位,管理部门缺乏独立性,没有能够很好地指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四是会计岗位设置不当,导致责任和职责不能有效区分,严重影响银行会计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五是会计人员意识淡薄、素质有待加强。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1、金融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鉴于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监督管理机制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有效的控制数量众多、发展迅速的现下的风险。2、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建设不到位,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这是导致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存在的重要原因。3、会计核算方法不规范,会计核算的方法如果不能合规,核算效率很低下,这些都将反应在信息传送的过程中,甚至影响银行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在会计核算时,错账和虚假账务,都会给银行带来风险。4、会计稽核监督不到位,对纸质凭证进行账务的检查是现行商业银行会计稽核的主要内容,而此类监督大都是表面工作,缺乏有效性,使得稽核的只能没能充分发挥。

四、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控制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银行将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各种业务均在网上有所依据,而严格的内控制度将为会计电算化的真实可靠提供保障,防止发生违法行为。

(二)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我们应该从防范会计风险、促进银行业务的角度出发,严格遵循会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结合相应的操作流程,加强各个制度之间的联系,加强岗位内控的建设,防止会计信息的失真,使员工的各项操作都能得到有效的监管。

(三)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建立能够适应商业银行防范会计风险的相应考核的机制,不仅能促进行业的发展,也能在无形中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实行奖罚分明、职责分明的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良性引导会计人员从业的行为。除了上岗前的培训以为,也应该定期组织安排实施一些培训课程,使其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在培训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思广.城市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

[2]王睿.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问题的探析.

[3]朱红宇.论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管理.

[4]胡敬红.完善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5]董银花.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研究.

[6]马睿.高洋.金融危机下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措施.金融视线.

[7]于选满.论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防范.金融视线.

[8]康啸.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措施.理论前沿,2014.

上一篇: 街道科普周工作计划 下一篇: 化妆师辞职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