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4 16:33:59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1)

引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空泛

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缺乏实效性。因为此项工作同学校的其他工作相比,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算学校的重点工作,更多的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文件上和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实到专业队伍建设、设施配套等具体行动中,投入不够。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成为了专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但大部分辅导员在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中知识不足,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在对待大学生出现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困惑等心理问题时,用一些大道理去说教或灌输,缺乏心理咨询的技巧,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甚至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

2、专业队伍不齐整

许多高校缺乏一支专业素质过硬、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化水平要求很高的工作,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自身品德和工作经验都有严格要求。有些高校配备了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但整体上存在专业化水平不理想、工作质量不高、数量不够、队伍不稳定等问题[1]。

3、关注对象过于局限

一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因是认为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适用范围也仅局限于心理疾病方面,将主要的时间、精力、财力放在已经出现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一小部分学生身上,却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人看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完善这类学生的人格,对人格缺陷的学生进行一种心理救助。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弱化了功能。我们知道,需要心理引导及需要有效的人格塑造的是大多数学生。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

现在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理论研究也因此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理论性研究少,经验性研究多;深入剖析少,浅层分析多;发展性研究少,障碍性研究多;前瞻性研究少,事后议论多;宏观研究少,微观研究多[2]。这都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5、缺少家庭教育的合作

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单边作战,不过学校也已经意识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非常关键且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家庭对学生的熏陶、教育绝不亚于学校的作用。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将大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高校刚开始起步,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不够成熟阶段。因此,需不断加强探讨和研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教育观念需转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必须转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只是针对少部分问题学生,而不是针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少数甚至是个别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咨询、辅导和治疗。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高校的整体教育中,它不是一个部门或几个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事情,而是,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任务。

2、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专职心理教师的严重不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障碍。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师资数量的不足,二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限[3]。作为高校应吸收一定数量的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及其他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例如辅导员,平时工作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也需要接受心理学的相关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最新的咨询技术和咨询理论,提升自身工作业务水平,这样方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加强心理健康的课程建设

高校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以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指导他们处理好学习、生活、情感、就业及环境适应等方面问题,从而达到心理疏导的目的。然而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不是很完善,主要是以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开展,本人认为,把心理健康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学分,这样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4]。如果高校不具备某些条件,可以系统地开设一些讲座和选修课。

4、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电子版及纸质版的档案均便于掌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了解整体的心理状况,高校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同学可以进行集中讲座,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5、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新生刚入校期间,高校应该利用专业的调查问卷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且对于问题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干预,通过沟通交流,进行有效的心理支援。此外,高校应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抓基层,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以及反馈制度等,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5]。

6、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应该是动静结合,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便形成一种奋进、和谐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大学生处于积极的氛围影响之中。高校可以利用校广播台、橱窗、校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周宣传活动等,同时可以开辟心理网站,设立网上信箱,比较灵活、及时、平等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由此创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良好的氛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6]。它可以使大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心理上有所依靠,从而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大学生心理障碍。

7、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民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判断能力、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以及对一些不良的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等。

8、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重要意义。理论建设需立足工作实际,注重实际调查分析,通过研究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带动和指导工作的开展,探索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目前国内很多课题的研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令我们对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科学认识,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结束语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教育工作者须认真思考,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措施,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和新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发展性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

[2]朱爱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7,(3):95-97.

[3]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2006,(1):140-142.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2)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医疗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2009年我国在普通校本/专科学生约2021万人,研究生约128万人。同期在校医学专业本/专科学生约151万人,而医学研究生人数已达14万。医学类研究生与本/专科医学生的比例接近了1∶10,大大超出了平均水平。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做好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医学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医学研究生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医学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生源多样化,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原先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及读研目的也不尽相同;学生培养形式也是多样化,可能是公费培养、委托培养或自费等不同形式;同届学生年龄差距大,生活阅历差别大;流动性强;学习和科研任务重,需要补充的知识多,经常会面对束手无策的境况。这些因素决定了医学研究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使他们很难在群体内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代医学研究生在文化层次、能力、理想信念等方面自我评价普遍较高,而自身具有的奉献精神、心理素质和集体主义意识较薄弱。

当前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心理状况亟待重点关注。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社会对医学、对“人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研究生是我国医学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曾笼罩着“骄子”、“天使”的光环,但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医疗环境的变化,当代医学研究生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婚恋、家庭、诸多方面的压力;社会舆论对医生职业形象及医疗环境的负面评价加剧了对其自身前途的担忧。应届考取研究生学位的同学还要面对经济问题,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及研究生们自己对自立性的要求也逐年增强,但是由于连年就读,无就业经历,未曾获得过经济回报,在经济上仍依赖家庭资助。虽达而立之年却需要家庭给予更多的经济帮助,这也会引起自我认知上的冲突。这些压力、担忧、内心冲突会使医学研究生们思想、心理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不少研究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部分同学还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如果没有解决好医学研究生们的这些思想、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影响我国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更可能为社会的医疗安全埋下隐患,这不能不引起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

对于大学生不断显现出的诸多心理问题,引起了国家、教育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早在200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就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中没有像对大学生那样提出心理健康的指标,缺少制度性的指导和约束,因此许多学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缺乏重视和理解。高等医学院校大都开设有心理学相关专业,但缺乏针对医学研究生本身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条件下心理健康在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不断探索规律,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途径。目前,部分高校已开始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纳入教研体系,部分高校已开始筹办研究生心理健康自助团体。

二、新时期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

医学研究生是我国最高层的医学学历教育阶段。医学高校的任务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并且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出创新型医学高端人才,使之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能有效开展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的社会建设者和享有个人幸福的个人。新时期的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专业导师是解决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把钥匙。专业导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情况下,医学研究生要跟随其专业导师共同学习工作3年。专业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学业的引领人,也是他们心理状况最强大的影响者。医学研究生经3年的学习后都需要完成毕业课题及毕业答辩。医学专业的本身特点决定了研究生就读期间必须补充非常多的新知识,会面对许多专业难题。医学研究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能否按期完成毕业课题、通过毕业答辩常常导致医学研究生们焦虑不安。因此,专业导师一定要兼顾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与他们的心理状态,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尤其在研究的开始阶段,这时医学研究生们对所要从事的研究领域还处于懵懂状态,加之医学研究必然涉及伦理学和法律规范问题,专业导师一定要发挥拨云见日的作用,减少研究生蹑手蹑脚不敢开展工作所带来的焦虑和走弯路所带来的挫折感。此外,专业导师展现的宽容、稳重、耐心、平和、快乐、活泼等优良性格和情绪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反之,如果导师具有专制、急躁、狭隘、呆板、刻薄等不良性格和情绪能恶化学生的心理状态。

实际工作中,医学专业导师自身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培养的问题,有必要为医学研究生设定专门的德育导师。德育导师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是最贴近研究生心理教育的把关人。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大而化之,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收效甚微。本着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责任感,德育导师要能够深入到研究生的工作和生活之中,面对面地了解情况,促膝谈心,增进感情,增强他的认同感,贴近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找准结合点,进而施加影响和干预,才能达到较好的工作效果。当代研究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实施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较高知识水准,易于接受新的事物;主体意识较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价值取向较高,有较高层次的追求。这表现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是,处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我们不能忽视他们另一方面的一些特点:首先,当代医学研究生年龄跨度大,背景情况不一,学习目的各异,培养方式也多种多样导致其心理状况差异较大。其次,医学研究生学习内容差别大,往往各自忙自己的事,缺乏集体感,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对于这些变化,应有思想上的准备和工作上的对策,要坚持分析不同年龄层次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也要研究不同专业领域研究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不管形势怎样变化,环境条件如何复杂,只要能够及早预测,加强防范并持之以恒地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鉴别力和免疫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能取得主动。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医学人才,而医学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限长,除专业素质外,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创造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学校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着眼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他们全面成才。近年来,我院组织开展郊游、歌唱比赛、送医下乡、学术研讨会等,在各个舞台充分展示了医学研究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开放、多彩、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能促进形成凝聚力,增加学生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能减轻心理压力,舒缓焦躁情绪;开放的文化氛围也能促进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困境。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能达到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也能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医学院校应建立针对研究生的心理预警机制和心理援助机制,对严重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解决。医学研究生掌握有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也比较容易接触的具有毒性的物质,他们发生某些严重心理问题时,如抑郁、自杀倾向、人格分裂等,可能会危及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高等医学院校在招生研究生时就应该进行人格分析和心理评估。目前政策下尚不能将人格及心理状态纳入招生条件,但心理评估能为高校提供监控和追踪的线索。建立起主要由研究生班主任、专业导师、德育导师组成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如座谈、讲座、个体化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异常情况。针对不同年龄、婚恋状况、经济条件、家庭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对容易发生严重心理问题的重点群体定期进行心理评估,争取对研究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介入。建立规范化的心理咨询中心,针对医学研究生群体面临的心理困惑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与心理治疗,解决心理方面的疾患。

心理教育对促进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学生管理部门及老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少完善的制度,没有正确的方法,使得医学研究生心理教育严重滞后。医学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开设心理学专业的优势,针对专业导师、德育导师、学生管理者进行心理教育培训,使其具备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确保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和解决。

参考文献: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3)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59-02

在经历了十余年寒窗苦读和激烈的高考竞争之后,高职学生终于踏进了大学校门。然而,大学与中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阶段,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的不同,以及社会角色的转变,让很多高职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加上诸多其他因素,很多高职学生逐渐出现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有30%左右的在校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1]。这一阶段是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发现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精神风貌度过大学生活,是高职院校乃至整个社会值得深思的话题。

一、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研究表明,高职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9.3%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问题较为突出[2]。具体而言,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与自责

多年从小学、中学养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在高职阶段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改变,极易造成高职学生焦虑与自责的情绪。在学习方式上,小学、中学阶段属于基础教育,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耐心的课堂教学来获取充足的理论知识;而高职院校却是高等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教师更多是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知识与技能需要学生通过业余时间自学和实践操作才能得到巩固与提升。很多高职学生没有养成自学和钻研的学习习惯,在高职学习中感到吃力。在生活环境上,很多高职学生在高中处于家长或班主任的悉心呵护照料下,没有多少生活阅历,而大学却更接近于社会生活,很多事情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做主。这些转变,让许多高职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感到难以适应,从而变得焦虑不安,甚至对自己不能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感到自责。

(二)自负与自卑[3]

众所周知,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历层次在大学中最低。有很多高职学生尽管已经入学,却对高职院校教育不屑一顾,不能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教育,总觉得自己到这里来学习没有体现自身的水平,也不甘于面对现实。这些同学总是好高骛远,静不下心来,终日浮沉于世,不屑于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与同学们的关系日益疏远。同时,还存在一部分同学,平时在班上成绩差,也得不到中学老师的重视,进入高职院校后,与没有考取大学的同学相比,总算获得了成功,甚至,在高职录取成绩中排名还靠前,因此,便出现了孤芳自赏、自我放纵的心理,觉得在这里找回了自信,却又过于自负,不认真学习、虚心请教,最终导致学习成绩差、不能适应高职大学生活。

相反,有一部分同学因自我评价过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有些同学是因为家庭贫困,生活拮据,连基本的生活保障可能都还存在问题,更不用说大多数同学都在高消费。有些同学是因为觉得考取的学校档次不够高,或者专业不够好,再怎么认真学习也没有什么前途,学习没有动力,得过且过。

(三)迷失与懈怠

进入高职院校后,很多同学因为失去了备战高考的学习目标而变得迷失方向,不知所措。在高中,很多学校采取的是应试教育,目标就一个:考上大学。所以学生的学习目标很单纯,就是学好每门课程,争取在高考中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然而,理想的大学里要学什么,应该怎样学他们并不清楚。对大学专业的不了解,对就业形势的不了解,以及对高校教育方式的不了解,很容易让高职学生迷失自我。更有同学会因为不愿意主动去认识这个新的世界、融入这个新的大学生活便产生了懈怠情绪,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斗志,在学习上便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学习成绩跌入低谷,一发不可收拾。

(四)抑郁与孤僻

在中学阶段,学生通常身处既往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大部分同学都有着非常熟悉的生活和学习圈子,如打儿时起就在一块儿学习和长大的玩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等等。而在高职院校,同学们大都来自四面八方,家庭背景、语言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让很多新生感到无所适从。班主任换成了辅导员,也不随时在耳边敦促大家的学习和生活了,甚至一学期下来,都没几次碰过面。很多同学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或者面对新的人际社会感到疑虑、羞愧或紧张,从而感到抑郁和孤僻,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

二、应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一)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依据

掌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条件。高职院校应该坚持在新生入学后适时采用“心理健康问卷”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通过专业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当年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历年来心理健康问题的变化趋势,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决策支持。此外,应当为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便于日后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工作[4]。不能将心理健康调查流于形式,只象征性地完成心理普测这一任务,忽略了心理健康调查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二)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长期以来,由于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刚进入大学校门的高职新生尚不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是什么,更不清楚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危害有多么严重。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通过专题展览、视频播报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真正含义,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学生逐渐走出心理健康的盲区,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能够正确地认识问题,知道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三)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疏导心理健康问题

应当建立大学生专用的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优良的心理咨询老师,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对出现心理健康症状的学生进行科学辅导和救治,以缓解其心理压力、摆脱心理问题困扰,让他们学会自我调控,培养出健康的心理品质。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应充分认识心理咨询中心存在的现实意义,重视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不能简单成立咨询室挂靠在某个机构之下,将其作为摆设,任其自生自灭。否则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甚至适得其反。

(四)从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品质

高职院校应当从多个角度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首先,应当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培养学生自我心理问题的认识与防范能力。其次,应当引导相关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等课程中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层面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认知。除此之外,在班团活动和学生座谈等方面也要注意灌输心理健康教育,从身边的人和事增强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五)丰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性心理社会环境

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能给高职学生创造多彩的心理社会环境,会给他们积极的情绪影响和精神启迪,从而缓解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压力,让高职新生在愉快中开启新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应当鼓励和引导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业余生活,为高职学生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学习氛围,以有效地调节新生的情感和心理,让他们能尽情地展示自我,快速融入高职学校这个新的大家庭。

综上所述,作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积极主动、深入地了解并掌握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才能对他们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与疏导,只有这样,才能引导高职学生正视和修复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以健康的心理品质去拥抱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2]魏宁,苏永发.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3]赵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

[4]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76-178.

[5]李阳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4.

[6]戴巍.大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7]黄和,蒋阳,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调查报告[J].现代交际,2015(5).

[8]尹忠恺,姜喜双.大学新生适应性因素分析及对策[J].教育求索,2011(5).

[9]朱君,赵雯,等.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4):267.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XIAO Yun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4)

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强。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的两方面健康,现代社会节奏过快,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过大,心理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心理健康上的发展仍比较滞后,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梳理、辅导意识仍比较薄弱。近些年来不断有各种大学生因为心理方面的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被媒体曝光,不得不引起社会与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我们应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步入职场、步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人类自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前提。然而,受我国应试体质教育制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高职学生虽属于大学生群体,但是与重点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大学的学生相比,承受更多方面来自人际、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各方面的压力长期得不到舒缓、将对其健康生长产生不利,甚至导致心理障、人格缺陷等方面问题。总之,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旨在帮助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和同学间互助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内涵

对于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中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心理学家马麦特曼和斯洛认为的标准有10条:(1)拥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生活理想切合实际;(3)对自我有充分了解,并且能对自我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不脱离社会现实环境;(5)能够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完整;(6)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7)具备从过往经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8)能适度地进行自我情绪控制和发泄;(9)在符合社会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张显自我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法规道德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需求。

精神病学家麦灵格(Karl Menninger)则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相互间及对于环境具有较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平稳的情绪,适应外部世界,在各种心理品质中具有愉快的性情。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于1947年对此作出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情感以及智能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情绪与智力间的协调性;能够适应环境,有谦让和谐人际关系;有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在学业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国内学者林崇德认为:“心理素质健康的判断标准指标有两个:发展性指标和适应性指标。适应性指标表现更为简单,所有不能适应社会的现象都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畴。发展性较为复杂,因为大学生处于生长发展阶段,大多数心理问题属于尚未得到发展或尚未发展的问题,例如青春期的各种叛逆表现,只要在家长老师等正确的辅导、引导下,通过发展,能够解决,就不成为问题。所以,分析学生健康的根本性指标是发展性指标。”

综合国内外学者、专家以及国际心理大会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或者是重要表现之一。

三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与一般大专、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文化程度较低,很多学生都是由于成绩较低,无法进入其他专、本院校,才被迫选择高等职业教育,高考的失利让他们面对学业信心不足,面对工作又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高职学生的自我要求与社会对他们的需求不能达成一致,导致学生面临就业、择业问题上有很大压力和困惑,种种压力得不到舒缓,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不仅会妨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甚至会引起轻生或者是不良社会后果。日前,一起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谋杀室友,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试想,如果在遇到同学间的摩擦,人际关系上的纠纷时,能够及时进行自我心理疏导或者正常途径的宣泄,悲剧就不会出现。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消失,而投毒的学生也将面临死刑或者是被禁锢的牢狱生活。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有25%乃至30%的高职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令人堪忧。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

(一)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高职教育与之前的文化课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向、教学内容等都发生了转变,要求学生必须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然而很多高职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学习压力大,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引发心理疾病,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因时有效的解决,将一直困扰高职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一生造成不良影响。

恋爱与性心理方面的问题:高职学生正处在性成熟的敏感时期,处在恋爱的年龄阶段,但是他们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感情上易冲动,思考问题比较简单,不能协调好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的面对失恋,不懂得正确处理感情中的矛盾,致使心理压力过大,产生心理问题,或者是不能正确的理解和对待,不能正确面对被异性吸引、性梦、性幻想等正常生理反应,带来心理压力,严重时,形成心理疾病。

适应性心理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增强,自我生存能力差,升入高职以后,面对突入起来的环境变化以及自我独立生活,难以适应,一方面处于青春期向成年人过度时期,急需外界的肯定和认可,遇到问题不愿主动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从而引发心理压力,适应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

除了上述三点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还有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个性方面的问题,择业求职方面的问题,在此就不一一进行赘述。

(二)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内部因素方面来说:第一,高职学生的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高职学生一方面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急于渴求来自外界的肯定,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自我认同不能得到满足,从而引发心理矛盾。第二,依赖与独立的自我矛盾,高职生在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在自我认定上也将自己视为成年人,但是在父母身边长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又让他们不具备自立能力,一方面渴望摆脱约束,一方面又不能自我独立,这种自我矛盾也会引发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三,封闭与交往的矛盾,高职学生一方面渴求友情的温暖,需要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大的渴求心理,但是他们往往过于自我,不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能理解和关心他人,还认为别人不懂得自己,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也会成为困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

外部因素:第一,家庭因素: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教养方式及态度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谐、平等、民主的家庭观念有助于学生在早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学校因素:高职学校与普通大专、本科院校相比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上还存在着一定差距,高职学生就业前景尴尬,社会认可度不高,这一系列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应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第一,掌握有效调节方法,合理宣泄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健康,首先应学会正确应对负面情绪,掌握适合的宣泄方法和手段,既不能过分压抑自我,也不能过度自我放纵,找到合理表达自己情绪的途径。高职生活的校园环境与以往的初高中不同,接触新鲜事物更多,接触社会面更宽更广,接受的信息大,经常会遇到新的问题,高职学生如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就会出现心理冲突,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一旦负面情绪超出高职生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导致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威胁心理健康,高职生要掌握几种自我疏导、排解的方式,如:向他人倾诉、进行体育运动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哭泣来宣泄不良情绪,从而进行自我心理减压。

第二,增强高职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生活中的挫折,懂得人生不能处处顺境,面对挫折和挑战时能够冷静客观的对问题进行分析,而不是自暴自弃,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有多种方式,挫折只是一时的,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自我实现。

第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能够较为适当的处理恋爱中的矛盾与冲突,恋爱作为学生人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学会正确处理恋爱中男女双方的问题,也是高职生走向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

第四,完善高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高职学校的心理课程应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适应性心理指导、情感教育、性心理教育、健全的人格建设、人际关系指导、意志品质培养等等,课程应充分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总之,本文所涉及方面较多,但对于问题的分析尚不够透彻,今后将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完善理论学识水平,通过理论方面的学习和教学实际相结合,能够更加进一步透彻的分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l]王立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6.

[2]高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院校学报,2004(4).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5)

随着我国医疗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传统意义上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原因――身体疾病,已经不断弱化,躯体疾病问题已经不再是儿童身体健康的主要问题,相反,心理健康问题却逐渐成为儿童身体健康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方面

小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减退、厌学、焦虑与自我疲劳。学习兴趣的减退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扭曲,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对待上课和作业态度被动,长此以往造成对学习厌恶、脾气暴躁、严重厌学。厌学情绪的出现,与孩子承担过多的学习负担有着密切联系。例如,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学生实际情况让其参加舞蹈、音乐、外语等一系列课外培训,使得孩子承担过多的学习压力,导致孩子对学习出现厌恶情绪;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上

课听不懂,又面临老师和家长的压力,所以内心极易出现焦虑、情绪紧张以及精神不振等一系列不良反应,更甚者记忆力减退,注

意力难以集中,身心疲劳,进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

2.社交方面

小学生在社交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不愿和不懂和他人交往。在本论文课题研究以及平时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这样一种学生,他们中的一些学习成绩不差,但是在学习中,他们往往独来独往,很少和周围同学之间有互动,通常不和其他的孩子在一起玩。在老师课堂上提问时从来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是被点名回答,通常也是默默不语,这类学生就是不愿和他人交往的典型。当前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着来自父母、爷爷奶奶等的关心和宠爱,一个个过着小公主、小少爷的生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去在乎别人的感受,而在进入学校以后,这种性格就会使得他们在与同学交往时产生各种矛盾,难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友谊。

3.学生自我心理方面

小学生心理问题在自我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学生自我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心理失调主要表现为:(1)情绪波动,易激怒;

(2)任性和嫉妒;(3)自卑与多疑。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怖、强迫以及歇斯底里五个方面。有学者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96个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根据问卷结果的分析得出下表结论:

从该表我们不难看出,较大比例的小学生心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二、对策分析

1.学校方面

首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因此,学校要注重心理教师的引进和培训,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有人才支撑。其次,要变更教育方法,注重家校沟通。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注重与家长沟通,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在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我曾经把我班的一个同学小俊(化名)单独留下来为他补课,由于他写作业较慢,花了很长时间才把作业写完,刚好他妈妈来接他,于是我把他当天的情况告诉他妈,叫他妈回家以后要监督他抓紧时间学习,小俊妈妈答应我的要求后告诉我:小俊患有抽动症,可能是学习紧张的原因,最近有些厉害。有的时候即使是大人说话大声点他也会显得很害怕。听了她的话以后,在平时上课中我发现当我批评别人时,小俊也会表现出紧张,出现抠手、舌头舔牙、不知所措等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我调整了对小俊的学习要求并且对他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与他父母的通力配合下,小俊的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2.社会环境方面

教育是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全力配合。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社会要为其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例如:对于那些会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场所,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而对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弟,社区以及邻居等要给予关爱和帮助,帮助其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发展不断加速而出现的一个新的教育课题。当前条件下,一线心理教育工作者是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主要力量。

参考文献: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31-02

大学生正处于刚从老师、家长严格管教的封闭环境到学习生活相对自由的环境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因此在心理上还都不是很成熟,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众多的选择、面对形形的群体,他们总是会感到迷茫、会自卑和无所适从。这个时候需要有人能够了解他们的心理想法和感受,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引,这样大学生才可以愉快充实地度过大学时光,才可以健康地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1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总是埋怨环境和他人

大部分学生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很憧憬大学生活,在他们的想象里,大学生活无忧无虑,可以不用没日没夜地赶作业、背课文,可以有充分的享受自由的快乐时间,最重要的是考上大学以后的生活就会衣食无忧、前程似锦、一帆风顺。因此许多大学生因为自己考上大学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和满足感。于是他们开始变得目中无人和狂妄自大,会失去进取心和奋斗力。以至于一些大学生在大学里很难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来提高自己,这样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推卸责任,会埋怨环境的不公平。在这种情形之下,大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真实水平,永远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他们永远不能超越自己,成为祖国和人民的希望。

1.2 心理承受能力差,导致的自卑心理

很多大学生在迈入大学生活的殿堂之前,都是自己所在学校的尖子生,是父母引以为豪的骄傲。但是来了大学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会发现自己身边聚集的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有的外表比自己出众,有的家世比自己显赫,有的才华横溢,有的成绩优异。然而自己在大学这个人才济济、色彩缤纷的大环境里竟然是如此的平凡和渺小。周围人的注意力再也不会齐刷刷地聚集在自己身上,那种被忽视的感觉和巨大的心理落差让自己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没有了以前的自信,成功开始变得离自己很遥远,于是从此陷入了自卑、自我否定和一蹶不振的深渊。这样的心理状态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来讲是很不利的。

1.3 自理能力不足,导致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许多学生在读高中的时候都离父母、离家的距离比较近,在学校里老师的管教也会比较严格。但是进入大学之后,不仅远离家乡和亲人,老师也仅仅只是负责上课的时候为大家传授知识。学生衣食住行方面的安排以及面对的一系列的选择和挫折都要靠自己。一些学生可能会在饮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而难以习惯,比较严重的学生会因为生活难以自理而给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带来诸多的麻烦和不愉快,这样会导致其难以在新的环境下生存。

1.4 学习和生活压力大,不善于人际交往导致的抑郁心理

大学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学习进步的好机会,有些人选择了浑浑噩噩地应付自己,但是有些人选择了轰轰烈烈地奋斗拼搏一场从而给自己留下难忘的回忆。显而易见,后一种选择会伴随着无形的压力。

大学是一个小的社会,充满了激烈的竞争,除了平时的专业课考试外还有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各种等级考试以及考研出国的竞争等等。不同的是,大学生相对于有社会经验的前辈来讲,心理比较幼稚,没有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他们不会去了解竞争对手的底细来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效果,只会盲目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去超越对手。一部分大学生来自贫困的农村,对于他们来讲,能够支付平时的学费就已经很困难了,更不用说是报各种培训班来应付平时的等级考试了。面对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差距,他们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来自生活的压力和心底的自卑感,这对他们平时的学习生活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大学本来就是一个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的地方,南北差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会给学生之间的交往造成一定的困难,加上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会让自己变得内向和孤僻,会拒绝和别人交往。长此以往下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会退化,在与同学相处的时候他们会变得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会导致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这样对自己和身边同学的身心健康发展都很不利。

2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2.1 要增设关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课程,普及大学生的心理知识

大学是人的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教育,为他们指引正确的方向。

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还比较迷茫和懵懂,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己慢慢地成长,他们会产生多种前所未有的情绪和心理。一些学生缺乏对这些情绪和心理的正确认识,很难控制这些情绪和心理。学校如果可以增设关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课程,普及大学生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从产生的原因、具体的表现以及解决的途径等方面来分析各种情绪和心理,让学生可以从心底接受这些心理,通过健康的方式排解这些消极情绪。

对于一些心理问题不严重的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学习心理课程自我调节和排解消极情绪。但是对于一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来讲,学校可以为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为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这样才可以保证所有的学生可以健康的成长。

2.2 要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活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要安排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和班干部定期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问卷调查活动,了解学生平时的心理问题,比如学生在学校期间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压力,在恋爱中的烦恼,在各种选择面前的迷茫等等。这样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就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趋向,并且可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相应的解决对策研究,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就可以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对于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2.3 要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和生活环境

对于大学生来讲,学校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所有的衣食住行都在学校。可以说学校的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因此,学校要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和生活环境。首先,学校要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星期天晚上组织学生看一些积极向上、青春有活力、阳光健康的校园题材的电影,这样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互认识的交流的机会,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其次,校园里面可以粘贴一些心理学家的名言警句的海报或是定期为学生组织权威心理学家的心理知识讲座等,这样不仅可以普及学生的心理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最后,学校要为每个班级配备专业的心理和生活老师,关心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麻烦和困难,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温暖和安全,这样学生才可以专心学习,提高成绩,才可以做到身心健康的发展。

3 结语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从原来的严厉变为如今的宠溺。以至于现在的大学生存在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总是埋怨环境和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导致自卑心理;自理能力不足,导致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以及学习和生活压力大,不善于人际交往导致抑郁心理等4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很不利。因此,为了提高国家未来接班人的道德素养和培养质量,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学校要增设关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课程,普及大学生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抵制消极心理和情绪;其次,学校要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活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地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最后,学校要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和生活环境,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吴晓霞.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9-102.

[2] 李晓月.浅析现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应的对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3):380-482.

[3] 王铭.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的研究及相应的案例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4).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7)

对于“问题学生”的界定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所关注的,目前为止,由于研究者关注的方向不同,研究的领域不同,对“问题学生”的界定也各有侧重。杨怀甫认为,问题学生“从心理学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是指在思维模式、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方面与众不同、不被学校、同学和社会所认同的大学生。”其表现形式为“缺乏正确的名利观”、“缺乏责任心”等,只要具有其中一种表现形式,都可视为问题大学生。[1]薛浩认为,问题学生就是指学业、行为、心理、生理和情绪上存在着偏差与不足,并需要他人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2]我们曾在问题行为、问题儿童、问题青年、青年问题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把“问题学生”定义为“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教育结构和教育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的影响,(可能)表现出问题行为的(全体、部分或个体)大学生。”[3]也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问题大学生”作社会学层面的诠释:①是否符合高等教育运行发展规律;②行为要符合高校主张的主流价值标准以及规范要求;③是否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利益获取。笔者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获悉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类,依次为:人际交往(22.3%)、情绪压力(21.6%)、学习心理(16.4%)、爱情心理(13.8%)、个性心理(15.2%)、神经症性问题(7.6%)、职业心理(2.5%)和性心理(0.6%),在各类咨询的性别比例显示,女生咨询的人数多于男生,大一新生咨询的人数最多,大二、大三次之,大四人数最少。因此本文从各种类型心理问题入手,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模式。本文对问题大学生的界定是指处在一定时间、地点的周围环境作用下,导致学生产生与已有的规章秩序或是人们传统价值不相符合的心理或行为反应。而这种心理或者行为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校正并恢复的。因此我们要具体分析各种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然后各个击破。对问题大学生进行及时地转化。

2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几个要素才能达到真正健康的标准,第一,身体健康;第二,心理健康;第三,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健康。由此可见,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也就涵盖了人的生理和环境的健康。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著名的马斯洛层次图理论中提到的一样,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而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所以,身体的健康和环境的健康也就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身体健康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多数的心理或生理疾病不仅有其生理的基础,而且都反映了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身体的健康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事实也证明,在问题大学生中,身体或者某些器官有残缺的学生在心理问题上所占的比重较高。而且这种身体或器官的残疾问题,在其遇到困境或者受到挫折的时候就显得尤为突出,无限放大,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所以,对这些同学做个性化指导就尤为必要。

2.2 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2.2.1 家庭因素

家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和谐则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性格就会比较稳定,心理也会比较健康,反之,则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方向。当今社会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再是处在象牙塔中的蓓蕾。一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普遍存在。父母的强烈期望,既可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也会成为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二是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城乡差别以及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收入悬殊问题在高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中突出地表现出来,社会舆论,媒体渲染,使一部分贫困生在这个“拼爹”、“拼关系”的时代无所适从,价值观、世界观严重扭曲。三是单亲家庭的学生,除了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还要关照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感受,身上背负着上代人的恩怨情仇,导致自身过早背负上不该背负的情感伤害,导致心理失衡。四是单亲且贫困的学生,这类学生通常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自尊心特别强,或者自卑心特别强,一旦有导火索,就会导致恶性事件发生。所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因此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多地表现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之中,也是他们成为问题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2.2.2 社会因素

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网络、报纸、刊物、图书等构建的开放式信息社会的来临和学校本身的开放使得学生对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接收更为容易,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很快占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而现实的残酷又让很多大学生看不到希望,只能在愤怒中对现实妥协,或是来不及充分分辨就已漫无目的地接受并加以模仿和享受。调查显示大学生课堂以外的70%左右的时间都沉浸在网络世界,而网上游戏、黄色信息、自由反动的言论等一系列不利因素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学生,它们必将摧毁大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另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社会价值观念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趋向多元化和宽容化,社会的包容性更强,大家可以轻易接受那些“另类”的人和他们表现出的行为。

2.2.3 校园因素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校园的环境不但包括客观物质环境还包括校园软环境。现在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各个高校校舍建设也在逐步扩大,大多有新旧两个校区,校区文化建设出现滞后现象,这也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生活参与的热情不高,不积极。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忽视校园软环境的建设,校园里除了高楼大厦和人为景观,就没有其它体现人文气息的文化设施和标签,这就使学生对校园和社会没有明确的区别,认为大学就是一个社会,所以,一切行为准则都应当跟社会靠拢,导致学生盲目跟风社会。最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同虚设,所讲授知识与社会现象严重脱钩,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出现厌学情绪,认为都是假大空的说教,而没有真正对社会有所助益,这也是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积极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构建强大的精神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3 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

3.1 建立详细的学生档案,关注学生家庭

在学生入学初始就对学生建立家庭档案,记录每个学生家庭详细情况,一般新生入学阶段,新生对校园环境处于认知阶段,同学之间的各种差距还没有明显拉开,大家处于平等相处阶段,这个时候最容易获得学生准确的信息,学生也最容易和老师之间建立感情和信任关系,所以,班主任应当在学生入学第一周内就建立好学生的详细信息档案,里面重点要涉及到父母的详细情况、父母的婚姻关系、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家庭经济状况、身体或器官有无残疾或残缺等等。建立这样的学生详细的档案信息,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根据学生出现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找准原因对症下药。针对孤儿、单亲家庭学生、单亲且贫困的学生、贫困学生、残疾学生,班主任或辅导员要定期找这类学生谈心,及时发现问题后不要着急给学生打上精神病、素质差或者异类的标签,而要寻找深层次的原因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与其父母取得联系,通过双方努力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联系父母一定要掌握方式方法,可以在聊天中从学生那里了解到他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处事方式,这样才能寻找到对学生有帮助的关系网络,否则也会适得其反。

3.2 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分类管理

每年入学初都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测,心理普测会自动帮助老师分出学生的心理类型。当然心理普测的结果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指标,而不能作为衡量标准。因为很多普测结果和学生实际情况并不一致。所以,这就要求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在谈心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心理隐患,并根据情况建立分类档案,比如按照人际交往、情绪压力、学习心理、爱情心理、个性心理、神经症性问题、职业心理和性心理等等进行分类,并有针对性地跟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近况,对于非常严重的同学还要通过宿舍和身边的朋友来间接了解情况。针对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要找准病因,通过集体活动或者一对一帮扶活动来解决,要及时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及时发现他身上的亮点,以鼓励欣赏教育为主;对于情绪压力较大的同学要找准压力来源进行帮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与学习方法、技巧的指导;对于爱情出现问题的学生,要从正面进行积极引导,而不能指责批评;对于个性较强的学生,不要硬碰硬,要找准他内心最软弱的那一块,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潜移默化地去改变他;对于神经症的学生,要在精神上给与鼓励。

3.3 建立四个层级的心理安全网络工作体系

在学校层面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采用专业化管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院层面要定期开展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指导队伍;班级层面设立心理委员,学生宿舍层面,每个宿舍设心理监护员,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监护员进行心理辅导培训,通过他们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日常心理情况,主要任务以观察、交谈为手段,协助辅导员缓解学生压力,用同学间的友情和关怀来帮助他们渡过心理上的难关。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28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各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很好的或正常的状态。平常所说的健康心理状态是指一种能够维持认知准确、情绪得当、态度积极、活动适当等的状态。

2荣昌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在2014年到2015年这一年内,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荣昌校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300名学生进行SCL-90心理测量表问卷调查,并收回247份有效问卷。从回收的问卷分析得出,不在测量表中所列症状的人数有74人,约占30%;有点症状的人数有143人,约占58%;有症状的人数有25人,约占10%,中到严重的人数有5人,约2%;非常严重的人数为0人。

荣昌校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总体上来看一部分的学生心理比较健康,大部分的学生在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心理上面存在着相对严重的问题。

3荣昌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以及其他的原因。找出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能够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

3.1个人

3.1.1生活环境的变迁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4.6%的对象会在躯体上感到不适应,且主要分布在大一的学生群体中,还有86%的学生存在焦虑的症状。而对于许多大一的学生来说,在躯体上感觉不适并出现焦虑等症状是因为刚进入大学就面临角色转换与适应环境的变化。

3.1.2心理平衡的丧失

问卷分析得出有5.7%的学生有强迫症,2.8%的学生存在抑郁症。而大学生的生活中的心理失衡主要是因为荣誉的丧失。比如没有处理好名声、处罚等问题,常常会引起学生的不悦、怨气、忧郁等心理,影响大学生的自尊心,严重时甚至会对他们的情感和生活造成重大的障碍,从而导致强迫症和抑郁症的产生。

3.1.3人际关系的困扰

从校区的被调查者中发现有10.9%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症状和8.6%的学生有敌对症状。主要是因为在校大学生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的能力远比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能力低得多。一方面由于无倾诉对象,从而增加大学生的心里压力,另一方面因为交往困难,致使大学生出现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

3.2学校

在我校,大部分的同学对“心理问题”还存在误区,自己去寻求个案咨询的人数十分少。一部分同学不会使用心理测量表对自己进行测量诊断,因此即使觉得心理难受以至于导致身体的不适,也不会想到是自己产生了心理问题;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心理病存在不耻的观念,在发现自己的心理有问题时也不愿意主动去寻求帮助。

同时,我校心理辅导老师严重缺少,学校有5000多名学生,但全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只有三位。学校也没有开展多渠道的心理辅导活动,没有形成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治疗的严谨规范的心理辅导流程,使得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3.3其他原因

从接受咨询的学生中发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社会缺少对大学生的心理重视,使他们易产生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

4解决办法

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其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的能力。为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

4.1大学生自身

其一,要求大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心理治疗观念转变为自主自助观念。大学生要学会使用心理测量表对自己进行测量诊断,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心理,主动发现心理问题,寻求帮助,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其二,学会简单心理调节办法,在发现自己心理不适的时候,运用简单的心理调节办法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而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的时候,要积极主动到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处,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请老师给自己进行心理疏导。

4.2学校

其一,建立专业团队,加强心理疏导。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工作,未经训练的指导方法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合格的辅导队伍。

其二,展开多渠道、课程化的心理教育。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状况,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课程;同时,展开心理咨询活动,通过校刊、校广播站等载体,普遍推广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心理,提高受挫能力。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9)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27-00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缺陷。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需要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而在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些高校的教师没有相关的证件,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当前,还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在一些高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是一种摆设。

3.重视不够。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一方面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力度不够。

4.投入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进行硬件设施建设,还需要进行软件建设,如聘请心理健康教师等。但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

5.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一些教师心目中,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他们的责任,应该是心理学教师,或者是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的职责,其实不然,每个大学教师都有职责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问题。当前,有些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归属于学生处,让学生处进行管理和经营,有些高校将其隶属于学科部门,没有将其设置为独立的教育管理部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第一,思想上重视。学校主管领导、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与老师等都需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工作来抓。第二,经费投入。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硬件方面扩大经费投入,如购置心理咨询中所需要的音乐按摩椅等心理咨询的设备。另一方面,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的经费投入,如聘请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同时加大对师资的培训与教育。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计划。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对大多数教学类型的高校来说。那么,在高校教育中需要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一,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当前,很多高校只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选修课程来对待,甚至有些高校还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笔者建议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并设置为几个学分,纳入学科课程设置中来,提高其学科地位。第二,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学习等热门的话题联系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大学生当前的学习心理状态,关注大学生比较重视的就业问题,将这些大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与大学生联系起来,既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3.大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理论渗透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应用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与能力。

4.与大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其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之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不良的心理情绪。

5.建立大学心理辅导员制度。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大学辅导员要求既是能充当心理咨询师角色,又是能充当职业规划师角色。高校在选聘辅导员过程中,需要充分考核大学生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笔者建议建立大学心理辅导员制度,选聘的心理辅导员既可以是兼职辅导员,也可以是专职辅导员。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员制度,让大学生辅导员正确与大学生交往与沟通,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一旦发现问题,便能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大学生做好“护花使者”。

6.建立大学生心理评估制度。第一,在大学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对大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程度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大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和团体心理档案。第二,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抽查和复查。进入大学后,经过大学教育,特别是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怎么样的?这时候,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抽查,普查,来复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教育、纠正和治疗。第三,毕业阶段,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处于毕业班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变化较大,所以需要特别关注。这个阶段,教师不能放弃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需要对毕业时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评估。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没有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怎么会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因此,需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第二,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加强高校之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发展。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终身学习,需要进行在职培训。因此,高校需要安排让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轮流去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与培训,从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篇(10)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在全面推进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面对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和就业压力等巨大变化,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引发诸多心理问题。从近几年的调查结果可见,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甚至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也不时见诸报端。鉴于此,本研究在了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1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一些院校定期组织和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心理健康相关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演讲等活动。但是就现实效果来说,仍然不是十分理想,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表现为简单地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将两者混为一谈。有些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将之简单地归类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学校则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学生中存在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归结为学生的心理问题,结果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箩筐。无论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都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心理教育,无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必须明确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确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2机构不健全,管理实效较差

据调查,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没有落实,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体系尚未建立,工作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学校领导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认为它是软任务,只要能防止学生出事,走极端就行了。一些院校还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口头上、文件里,没有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没有必要的工作条件,缺少基本的工作经费。在管理体制上比较混乱,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举措,从而导致其实际效果缺失,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1.3片面注重教师主导地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当前的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缺乏互动性和连贯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忽视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心理教师更多地被视为“消防员”,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单一,不注重启发学生的自主性,不注重技能性的培养,造成学生对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过分依赖的现象。应当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是由教育者决定的,而是由被教育者决定。因此,亟需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综合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协调社会和家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和连贯机制,形成强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4教育方法、渠道单一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多样。而在学生管理中侧重于“刚性管理”原则,强调建立全面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高校良好的教学、生活和内务秩序,使学生养成团结、紧张、严肃的优良作风。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仅仅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的层级分明、上施下效的刚性管理在实践中很难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在管理中产生排斥心理,容易产生更多问题。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2001年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紧接着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根据上述理念,要培养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因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为全校党政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将其制度化,对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部署和安排,包括组织领导、教育教学、咨询辅导、危机管理和保障机制等五个部分,并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

2.2要促进内容转向,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按照贴近大学生的心理、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的原则,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和多元化的相关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和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大学阶段教育的全过程,分年级和专业有所侧重。例如,一年级主要是适应、自我和学习心理辅导,二年级是交往、情感和恋爱心理辅导,毕业班侧重于就业和成才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2.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该意见还明确指出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途径,即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工作列人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对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管人员、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以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争取配备专职人员,这样才能在知识、技能、时间及精力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2.4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是大学生个体本身或大学生之间实施的教育和维护的能力,它是相对于教师的教育指导这种外在影响而言的。学校要坚持尊重、信任、理解、关心相结合的原则来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在此基础上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理论及方法,并能自觉地去实践,通过实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使自我构建科学化;树立榜样,特别是树立身边的榜样,使大学生能够找到活生生的效仿对象,把自我设计与榜样相联系,以提高自我教育的效果;选拔一批学生干部进行心理保健知识培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让他们负责帮助周围同学适应环境,调节心理问题等。

2.5促进氛围营造,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灵的陶冶和心态的调整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取代的。如高校要经常组织和开展主题明确、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校园心理文化系列活动,诸如心理科普宣传周、心理征文、心理沙龙、心理辩论赛、心理电影、团体心理辅导等心理互助或自助活动。同时,关心和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象,着力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通过多种宣传媒体和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在大学校园里积极营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使之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亮丽的风景线。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扎实有效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下很大工夫。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要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在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发展机制,从而推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汉德.大学生心理健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 社交媒体广告分析 下一篇: 低碳经济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