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一对一辅导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3 01:36:24

学生一对一辅导总结

学生一对一辅导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51-03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加剧,高校辅导员的队伍也在逐渐壮大。从职业发展的趋势要求来看,高校辅导员是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习权益的保护人,教学科研的承担人,担当起服务者的角色[1]。但与此同时,由于辅导员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发展任务,如成家、晋升等。巨大的工作量和自身发展的困境交织在一起,给辅导员带来了巨大的职业压力。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已得到较多研究者的关注,但主要集中于本科院校辅导员,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研究较少。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校辅导员的一部分,其职业压力有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如何,应采取什么措施来缓解他们的职业压力,这便是开展此项研究的目的。

一、我们的研究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省高校辅导员培训时,向高职辅导员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0份,有效率90%。其中,男辅导员46名,女辅导员44名;专职辅导员79人,占总人数的87.8%,兼职辅导员11人,占总人数的12.2%;已婚辅导员45人,未婚辅导员42人,3人未填写婚姻状况;拥有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16名,占总人数的17.8%,本科学历的70名,占总人数的77.8%,其他学历的3名,占总人数的3.3%,1名未填写学历状况;工作年限在1~3年的有54人,3年以上的有35人,有一人未填写工作年限;年龄在23~28岁的辅导员有53人,28岁以上的有36人,一人数据缺失。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王平编制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29个项目,共7个因子,它们是:工作负荷、工作乐趣缺乏、发展与机会、科研压力、学生管理压力、学历压力、知识不足压力。该问卷有较好的可信效度,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9~0.91之间。

3。数据处理。计分:问卷包括四个选项:无压力、轻度压力、中度压力、严重压力。计分分别为1分、2分、3分、4分。总分越高,表明职业压力越大。统计: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

4.研究结果。①高职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总体情况。辅导员职业压力总平均分为71.09,相对于116的总分而言,压力处于中上水平。在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各因子中,从高到低依次是工作负荷、工作乐趣缺乏、发展与机会、学生管理压力、知识不足压力、科研压力、学历压力。(见表1)

②性别不同的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比较。男性辅导员和女性辅导员在职业压力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王平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其研究结果表明,男、女辅导员在职业压力上有显著性差异[2]。其他因子(工作负荷、工作乐趣缺乏、发展与机会、科研压力、学生管理压力、学历压力、知识不足压力)也无显著性差异。③年龄不同的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比较。根据辅导员年龄的总体情况,将20~30岁的辅导员分为一组,31~40岁的辅导员分为一组,40岁以上的辅导员分为一组。年龄在20~30岁、31~40岁和40岁以上的辅导员之间职业压力无显著性差异,在工作负荷、工作乐趣缺乏、发展与机会、科研压力、学生管理压力、知识不足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学历压力上有显著性差异,年龄在20~30岁的辅导员的学历压力显著高于年龄为40岁以上辅导员(F=3.23,P

注:*代表P

⑥工作年限不同的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比较。根据样本工作年限的分布情况,将工作年限在1~5年的辅导员分为一组,工作年限在6~10年的分为一组,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分为一组。工作年限不同的辅导员在职业压力总分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工作负荷、乐趣缺乏、发展与机会、科研压力、学生管理压力、知识不足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学历压力上,不同工作年限的辅导员有着显著性差异(F=2.75,P

二、分析和讨论

1.高职辅导员职业压力总体状况。高职辅导员职业压力总体偏大,大部分辅导员职业压力在中等以上。这与陈静等的研究结果一致。陈静等采用《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调查问卷》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量表》对广东省21所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晋升评聘、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压力处于辅导员压力的前三位[3]。辅导员身居高职学生管理的第一线,承担了高职学生管理的大量工作,大到学生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奖惩助贷、评优评先,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住行起居、到课情况等,无不需要辅导员付出大量的精力;同时,由于辅导员身份的不确定性,辅导员还要承担一定的行政事务。超大的工作负荷使辅导员身心俱疲,烦琐的事务使辅导员穷于应付,与此同时,辅导员也要为自己的发展而操尽心力,这些都让辅导员感到巨大的压力。

2.影响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因素。①年龄差异对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影响。尽管年龄差异对辅导员的总体职业压力无显著性影响,但对辅导员学历压力产生了显著性影响。高职院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对教育者本身的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学历要求方面。当前,高职院校在引进辅导员时,大部分都要求是研究生学历,对于那些已在辅导员岗位工作、只具有本科学历的年轻辅导员而言产生了较大的压力。他们一方面要做大量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还得抽出精力去进修学习,常常感到精力的透支。而对于年龄较大的辅导员而言,他们已经完成了职称评定、学历提升的任务,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再加之他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使他们在工作上游刃有余。②工作年限对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影响。工作年限对辅导员的总体职业压力也无显著性影响,但对辅导员学历压力产生了显著影响。工作年限是一个人工作经验、资历的重要标志,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岗位上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通过进修学习,可以拿到研究生学位,成为学生管理队伍的骨干力量,因而学历压力较小。而工作年限较短的辅导员,一方面由于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如果他们的学历较低,学历便会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压力。③学历对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影响。学历对辅导员的职业压力在总分上有显著的影响,对工作负荷、发展与机会及知识不足压力均产生显著影响。这与王平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的研究结果为,本科学历辅导员的压力显著高于研究生辅导员[2]。在发展与机会压力方面,学历为研究生的辅导员高于学历为本科和其他的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学历是教育者受教育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也是地位、薪酬的一个重要凭证。高学历的辅导员对自身的发展与机会期望较高,因而对知识的需求也较大,但是辅导员必须完成大量的学生管理事务,工作压力相对较大。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①辅导员总体职业压力偏大,大部分辅导员职业压力在中度以上;②性别、婚姻状况对辅导员的职业压力无显著性影响;③学历对辅导员的总体职业压力有显著性影响,年龄、工作年限对辅导员的学历压力有显著性影响。

2.建议。①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压力。高职辅导员是学生管理队伍的中坚力量,其自身的素质、工作状态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当前辅导员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能,而且对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来化解辅导员的职业压力。②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建立辅导员心理干预机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体系,但针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工作却开展的较少。辅导员是高压力群体,因此必须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关注。③高职院校应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促使其更快适应工作岗位。通过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可以促使其快速成长,从而减少不适应而产生的压力,更好地胜任辅导员的工作。④辅导员应高度重视自身的学习进修,提升自己的学历。虽然辅导员的工作多而且杂,但辅导员依然必须重视提升自己的学历,尤其是那些只有本科或本科以下学历的辅导员。社会为辅导员提供了较多提升自己学历的途径,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

参考文献:

[1]丁敢真,廖梅杰.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以浙江师范大学辅导员调查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112-116.

[2]王平.川渝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重庆:西南大学,2011.

学生一对一辅导总结篇(2)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辅导员就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此语集中反映了辅导员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本人从事近两年辅导员工作,深感一个辅导员的素质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校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学校办学质量、社会声誉,更为重要的是,辅导员的个性、人格魅力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然而,有不少人将辅导员归结为“打杂”、“保姆”等,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它夸大了辅导员工作的忙碌性,而忽略了辅导员工作的崇高性和重要性。但在我看来,辅导员不能单纯追求良心上的认可,也不能只停留在认真细致地落实具体事务,还应该强调对学生工作深入思考的过程、感悟的凝练和总结背后的自我积淀。

一、思考――让学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效率化,使基层学生工作形成体系

发扬人文精神,注重人文关怀。要以人为本,讲究尊重、理解和关爱的工作技巧。辅导员的工作归根结底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是我们有时候在教育、关心学生的时候,往往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学生并不一定领情,甚至会有抵触情绪。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双方对彼此的理解还不够。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光靠说教是不行的,需要学生的配合;学生怎么会很好地配合你呢?需要两方面的互相理解和支持;怎么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需要你学会换位思考,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

平时要多关心学生,注意观察学生思想动态,正确地开导学生,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辅导员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外,更应该思考如何针对自己所带的年级开展引导、指导性工作。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尤为重要。辅导员应该在每学期初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工作安排,引导并帮助学生设立切实可行的、可供选择的学期目标。

学生工作要形成体系,每个年级的辅导员工作都应该既有不同的侧重,又要存在延续性,不能因辅导员的更换影响学生规律性的培养。我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各项优良品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所以学生工作非常值得一线的辅导员去研究、去思考。

二、感悟――学生工作的迷人与磨人之处在于心灵的不断充实和经历的层层积累

思考过后一定要有所感悟。多数的辅导员都曾因为学生的事情去过医院、市交警队、派出所等,接触过辍学、退学、试读等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有时还要面对无理的家长。但细细想来,这些让人厌倦、郁闷的事情有多少同龄人经历过?但辅导员经历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挖掘到了自身的很多潜能,学到了很多同龄人学不到东西。记得刚来学校的第一个学期,我对学校的环境以及学校的学生还不是很了解,就在一天晚上七点多,一个学生由于和保安人员发生冲突,头被打破了,当时我脑子里闪过的就是不管学生对与错,赶紧将学生送往医院,陪了他整整一个晚上,说实话,当时我真的很疲惫,我曾质疑难道这就是我所选择的职业吗?但是当一切过后,换一个角度思考,用心去感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才历练了自己的逐步成熟。不久前,我们系的一个学生半夜突发疾病,疼痛难忍,见此情形,我二话没说,拔腿就从床上爬起,将其送去了医院,这次事件的处理我没有了以前的烦躁,因为我知道学生需要我的帮助,需要我带给他的力量。

大家要知道世界上没有脉络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在开展工作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有的同学成绩好,但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有的同学则专注于课余活动而忽略了学习;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总之,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什么样的学生都有。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的时候,针对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势利导,讲求灵活、细致、和谐的工作方法。

学会感悟,会让自己的工作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这里借用一句广告词“美好生活源动力”,呼唤我们每一位辅导员,生活可以很精彩,关键要靠我们自己去感悟、去创造。

三、总结――提升自身积淀的“灵丹妙药”

深入思考、感悟后的总结过程是“去粗取精、不断升华”的最佳诠释。想法很多,实施很多,效果也不错,千万不要忘记总结,而且这种总结一定要落实于文字上。在总结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如果这样做,效果就更好了”。我们辅导员都很年轻,有很多的工作想法,如果尝试事后作一个总结,你便会发现自己的思想深度会有变化,即使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也会带给自己一个感叹。这种自身积淀的不断深厚无形中促进了辅导员的个人成长。

所以会思考、常感悟、勤总结,在既定的角色中逐渐历练成熟。

有人说,“辅导员的出路在哪里,总不能做一辈子辅导员吧”。的确,辅导员工作有其特殊性,其工作成绩不容易得到肯定。不过,我们可以放平心态换一个角度考虑,不认可表明我们的工作有待改进和提高。我们都是年轻人,现都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和成长阶段,要清楚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工作是给自己干的,丰富的阅历也是给予自己的,做人做事一定要踏踏实实,最终才会实现自身的价值。试想,如果我们的心总是漂浮的,工作怎么会有深入、有突破?更何谈自身价值了呢?

此外,作为一名辅导员,无论是为了树立威信,还是为了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最好的姿态在学生面前出现。行不正,言不顺,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就没有威信,没有老师应有的光辉形象,从而使学生对辅导员产生了怀疑乃至敌对心理,那么辅导员的工作也就无从开展。因此,只有在辅导员的以身作则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进而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学生一对一辅导总结篇(3)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辅导员进行科学、合理、公平的考核,是切实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障。

一、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是实现辅导员队伍“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重要保证,是辅导员队伍建设闭合系统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带有指导意义的常项工作。辅导员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具体如下:

(一)辅导员考核工作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

辅导员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求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同志具备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要求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而这种队伍的优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考核基础上,通过考核,鼓励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成为学生管理的专家;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促进辅导员队伍合理流动,实现辅导员队伍动态平衡,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及整个队伍素质的提高。

(二)辅导员考核工作是辅导员职业定位和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通过考核,能使辅导员工作时主动尽其职责,认真计划其所承担的任务,认真研究其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认真检查其工作落实的效果,真正形成责任明确、职能清晰的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局面。辅导员考核工作给辅导员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在平时工作中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做学生工作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掌握广博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应急与应变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辅导员考核工作是调动辅导员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通过考核评价,奖优罚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辅导员自身也可以通过自我总结、横向比较,明优点找不足,把外在要求变成内在动力,焕发出努力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薪酬、职业发展机会等事关辅导员切身利益的事项挂钩,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辅导员基本情况

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共有辅导员33名,与学生的配备比例大致为1:213,其辅导员队伍是由专职人员和部分返聘教师组成。队伍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高素质。本科以上学历占94%,辅导员或是从各大高校招聘的研究生,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开展过大型活动,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较强的领导能力,或是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并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

第二,年龄结构合理。年龄分布呈正态分布,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合理梯队。

但是,目前校区辅导员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表现为:(1)事务性工作偏多,压力较大。(2)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足。(3)很多辅导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只是凭经验开展工作。

三、校区辅导员考核工作

针对校区辅导员队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多年辅导员考核工作的经验基础上,近些年,校区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辅导员考核工作方案体系。

(一)考核原则

辅导员考核的基本原则是: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学院考核与职能部门考核相结合。

(二)考核方法

第一,校区成立辅导员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全体辅导员的考核工作。考核工作每年12月进行。

第二,各学院按照辅导员考核内容对本学院辅导员进行日常考核工作。日常考核结果要记载备案。

第三,学生处及各学院对辅导员实施定量考核,定量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学生对辅导员实施定性考核,定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

第四,学生处及各学院依据辅导员考核内容对辅导员各项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学院量化考核成绩占定量考核成绩的80%,学生处量化考核成绩占定量考核成绩的20%。

第五,学生对辅导员的定性考核按照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档次,定性考核成绩最后折合为相应分数。参评学生人数不低于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的1/2。测评工作由学生处负责组织。

(三)考核内容

第一,学院和学生处分别对照考核内容对辅导员对应打分,每项分数由高到低分共分A、B、C三个等级,三个等级按顺序视具体实际执行情况适当降低给出相应分数。

第二,具体考核内容为:从政治指导、思想教育、行为引导和事务管理等四个大方面,共计13项分别规定定量分数,具体考核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客观表现。

第三,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学院给分细则,学生处根据学生工作动态反映出的数据及平时掌握情况给定分数并进行排序。掌握比例为:A级(85分―96分)辅导员人数占辅导员总人数的30%,B级、C级(84分以下)辅导员人数占辅导员总人数的70%。校区考核领导小组按照综合分数及排序给出定量成绩。

(四)考核结果的运用及反馈

第一,校区考核领导小组根据定量结果和定性结果,将辅导员工作的考核结果确定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第二,辅导员工作的考核结果报送校区党政办公室存入本人工作业绩档案。辅导员的工作业绩作为提职晋级、评优奖励、进修学习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辅导员应调离辅导员岗位。对工作不负责任、存在一定问题的辅导员,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工作予以调整。

第三,及时将考核结果予以公布和反馈。

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辅导员考核具体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切实解决了辅导员考核中考核目标模糊,方案主观化,考核结果不反馈、不运用等问题,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能力,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提升个人素养,切实增强辅导员的工作效力,初步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四、完善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考核出发点是将“德、能、勤、绩、廉”这五大指标落实在考核程序之中,将考核内容客观与主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各高校必须结合本校工作的实际,制定最佳的考核方案。笔者针对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辅导员考核工作探索研究的过程中,留下一些经验和启示,对完善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绩有一定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辅导员考核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考核是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水平的重要环节,指引辅导员向着明确的目标方向努力,并且为辅导员日后的奖惩措施的施行提供可靠的依据,最终不断鼓励辅导员改进和提高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保证学校完善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制定针对辅导员工作的具体考核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

(二)树立辅导员考核工作的主体意识

辅导员应市考核工作的主体,因此,作为施行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不仅要重视辅导员参与考核工作的主体地位,也要尽快树立起他们主体意识。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辅导员树立评价主体意识。首先,考核方案的制定要征求辅导员的意见,激发辅导员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要详细介绍考核程序和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帮助辅导员来理解自己在考核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辅导员如何正确的面对考核工作,如何利用考核来达到自我发展和提高的目的。其次,通过绩考核结果的反馈,来提高辅导员的主体意识,帮助辅导员全方位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明确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三)辅导员考核应坚持注重实绩的原则

在辅导员考核的过程中,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短期与长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要有详细的量化考核指标,也要有对辅导员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总体评价,单纯的量化考核只能使考核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于短期考核应主要考核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和基本能力等,对于工作成绩等需时间检验的项目应放在长期考核中进行。只有通过对辅导员考核的结果进行总体的分析和运用,才能使考核更有价值和意义。

(四)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考核应与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要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强辅导员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应该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前提下制定相对公平的考核方法和量化指标体系,要确定各项分值及加减分值的合理性,不断征求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及时归纳和总结,不断完善量化指标,避免考核过程中的主观性。

(五)考核结果的有效利用

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不仅仅是对辅导员所作的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励辅导员更好的改进工作,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准确反映出辅导员群体特点与个体特征,并以此为切入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这样能够有效的帮助辅导员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总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工作,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于优化辅导员队伍,提升辅导员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和完善合理、公平、科学的高校辅导员考核体系,才能不断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学生工作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 16 号文件内容)[R].2004.

[2] 陈瑞三,胡立男.谈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创新[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 谢裕娟.XA学院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设计[J].教育管理,2009(5).

学生一对一辅导总结篇(4)

一、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概述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和《中共福建省教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通知》(闽委教宣〔2010〕17号),进一步提升本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福建各高校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而建立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是其中一项极为重要内容。

各高校结合实际编印《辅导员工作日志》,每位辅导员人手一册,每学期发一本。日志印制有辅导员个人资料、学期工作计划、每天工作记事、学期工作总结等。每个辅导员针对每天深入学生的工作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及工作的体会、认识、经验和收获等为工作日志的主要内容,实行一天一记载。

二、做好辅导员工作日志的作用

“面向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日志》制度,不仅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而且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笔者认为,做好辅导员工作日志,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方便查询,总结规律

通过辅导员工作日志这一记录载体,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工作的周期性规律,进而对学期工作进行通盘考虑。和很多工作一样,学生工作本身也有周期性,尤其是常规工作的周期性非常明显。如补考、重修、贫困生助学金评选等一般都会在每学期开学初安排;综合测评、评优评先等一般都会在每年的九、十月份进行。对于刚参加工作一两年的辅导员来说,则可以借助日志“每天工作记事、一天一记载”这一特点,记录每天每月具体工作,方便以后的查询,摸索学生工作开展的规律,从而逐渐做到对每月每学期工作事项和流程了然于胸,从而提前做好工作规划。

(二)反省不足,对比提升

“《工作日志》作为一种个人写作文本,具有不同于日记和记录的特殊性,它通过个人反思性的记录,对于提高职业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辅导员工作日志中不断总结、反思,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调整、改进。同时,也可以将先前的经验教训反馈到接下去的工作实践当中,不断优化工作方法和技能,从而达到辅导员工作技能和水平的提高,真正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三)成效追踪,自我检验

辅导员工作日志的特点之一是对同一事件或工作对象的记录具有连续性,这就可以帮助辅导员对工作成效进行追踪,并很好地进行自我检验。以与学生谈话工作为例,通过辅导员日志,可以发现学生在谈话过程中的改变和进步。“辅导员日志可以记录同一学生多次谈话的全过程。一段时间几次谈话之后,通过辅导员日志的总结,老师会发现谈话的效果和学生的改变,也能发现学生出现的新问题。”

(四)制订计划,明确目标

做好辅导员工作日志有利于制订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在辅导员工作日志中有制订学期工作计划的内容,通过制订学期工作计划,以计划为学期工作目标,有的放矢,增强工作动力,更有利于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还可以在学期末对照计划,检验学期工作完成效果,以进行自评。

(五)撰写总结,指导工作

做好工作日志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撰写学期工作总结,进而对日后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辅导员借助日志,对学期工作进行系统回顾和梳理,进而撰写出学期工作总结,在对学期初制订的工作计划进行检验的同时,也可以为下学期的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

(六)绩效考核,客观评定

工作日志是科学有效考核辅导员工作绩效的指标之一,它可以“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与考核,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对辅导员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定。辅导员的工作纷繁复杂,如果仅凭客观印象、辅导员自评等定性方法,会削弱考核结果的公正性。而借助日志中的量化记录,可以客观评定辅导员工作量及工作成效。通过定性和定量考核的有机结合,使考核内容符合客观实际,考核指标设计更加合理。

(七)经验推广,整体提高

高校定期收集、检查辅导员日志,不仅可以作为直观评定辅导员工作绩效的一项依据,更重要的是可以挖掘出辅导员工作的先进经验,在辅导员中间交流推广,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系部或学生处等上级管理部门应给予积极的反馈,把日志检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辅导员,一方面通过日志发现问题,指出不足,给予指导;另一方面,通过日志肯定工作中的创新,提取经验,分享推广,以此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

此外,通过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还可以进一步促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工作的成就感。

总之,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是将辅导员日常工作情况进行日志化的一种工作管理模式,是辅导员工作精细化落在实处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考核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依据。做好辅导员工作日志可以进一步推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如果用心做好此项工作,就会从中受益并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中共福建省教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通知.

学生一对一辅导总结篇(5)

一般情况,心理辅导课的辅导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认知目标、态度与情感目标、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认知目标是指对有关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态度与情感目标是指形成对社会、自然、他人以及对自我的积极态度与情感。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是指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分析解决问题。这三个目标层次明确,清晰易懂,在当前心理辅导课设计中较为常用。在确定三个层次辅导目标的前提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就需要围绕辅导目标而设计,然后选择合适的辅导方法和辅导材料来设计辅导步骤或环节。因此,一般情况下,辅导过程可以根据三层次辅导目标设计三个步骤,分别针对和实现三个目标。

关于心理辅导课过程的设计,钟志农提倡“起承转合”的团体动力思想,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过程包括暖身、转换、工作和结束四个阶段。曹梅静、王玲等人提出“导入―展开―结束”的三阶段教学模型。笔者结合他们的辅导设计思想以及以目标为导向的思想,认为心理辅导课过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个步骤,简称“三阶五步”。三个阶段是“导入―展开―结束”。导入阶段对应的是暖身步骤;展开阶段占据了整堂课的大部分,包括与三层次教学目标对应的三个教学步骤;结束阶段即课堂总结环节。因此将辅导过程概括为“三阶五步”。

一、导入阶段

导入阶段即暖身步骤,是一堂心理辅导课的开始。心理辅导课需要学生心灵的敞开,当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不仅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同时也存在焦虑与阻抗,这阻碍了学生心灵大门的开放。暖身步骤正是学生心灵之门打开的钥匙。

钟志农特别重视心理活动课的暖身阶段,认为暖身对团体动力起着开启的作用,是整堂课前进的动力保障。笔者赞同其观点,认为暖身阶段不仅暖身更要暖心;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要启发学生心灵;不仅与下一环节密切衔接,更要对整堂课充满意义;不仅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更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经验开放。

暖身阶段的设计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法,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身体略微活动,从而促进放松,也可以是对心理有启发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领悟道理;可以是需要团体间个体相互合作进行的活动;也可以是不需要合作个体独立的活动。但无论如何,暖身步骤的基本原则是每位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不能只让个别同学参与,其他学生观望,如此起不到整体暖身的作用。另外游戏结束时,适当地让学生谈谈感受和启发,教师给予引导和小结,并自然地引出题目和过渡到下一环节内容。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之,暖身阶段减轻了学生的焦虑感和戒备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为整堂课打下了基础。

二、展开阶段

暖身后应该是进入正式的教学与辅导,但是对于这个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设计。笔者认为这个过程需要密切地联系辅导目标,以辅导目标为指引设计步骤。因此,根据三层目标模式,笔者认为该教学阶段也基本上可以设计为三个步骤,以对应三层辅导目标。

步骤一,What&Why。该环节主要是认知目标达成环节,认知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简单地说是学生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因此这个环节可以采用认知法教学,包括故事法、讨论法、艺术欣赏法等,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学生相互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相关概念、原理和意义。选用的素材可以来自名人故事、经典寓言,也可以来自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两者各有利弊,前者对学生有很强的励志作用和榜样作用,后者来自实际生活故事,更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对学生的启发更大。一般情况,可以先呈现名人故事,再呈现实际案例,从远到近自然过渡。在故事呈现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可以讨论故事说明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反馈、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二,Who。该环节主要是态度与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学生作为自主、独立的个体体验和探索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学生体验“我的感受是什么”“我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在不断和反复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该环节主要是根据上个环节学生明白了一些现象和原因后,开始试图分析和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在上个环节我们明白了别人身上的一些现象,那么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然后请学生将自己的情况和原因分析写在纸上,写好之后也可以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情况和感受以及原因。也可以使用想象技术,即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状态(也可以说是催眠),并跟着教师的指导语回忆过去或者想象未来,在想象中体验各种感受。在想象之后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想象的内容以及体验到的感受。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学生当事人扮演具体生活事件,重新经历生活事件和感受;也可以改编生活故事,体验积极的情绪。此环节的学生讨论尤为重要,同伴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分享体验感受,有助于当事人形成积极全面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三,How。该阶段主要是问题解决目标达成环节,是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环节。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思考“怎么办”,领悟问题解决方法。上一环节学生已经体验到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明白了原因,这一环节学生迫切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一环节,可以采取讨论法,比如脑力激荡法,即针对某一问题或者某位学生的问题,让大家齐心协力出点子,帮助问题解决,因为学生提到的问题解决经验对同伴之间有更好的借鉴作用。教师也可以总结概括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各种办法写在黑板上,并补充学生没有提到的一些方法,总结成一套问题解决方法集,实现资源共享。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解决的方法不能由教师直接呈现和说教,而是由学生讨论、领悟和相互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和总结学生讨论。然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并设计如何在现实中运用这些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示范训练和行为训练。最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堂课的收获以及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应对。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5分钟。

三、结束阶段

一个好的收尾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情况在结束阶段,教师对整堂课作总结,对学生的反应作总结,并给予学生祝福语。也可以让学生对整堂课作总结。

有些人认为结束阶段可以包含到上一个步骤里面,笔者并不赞同,因为通过整堂课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依依不舍,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个过程使师生渐渐为课堂拉上序幕。在结束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定的心理辅导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也可以送给学生一首与辅导主题相关的歌或者诗,以温馨而舒缓的方式给课堂渐渐画上句号。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

总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设计基本理念是以目标为导向,即辅导过程围绕辅导目标而展开,“三阶五步”辅导过程的具体设计则是根据三层次目标而展开的。对一般的心理辅导课设计,“三阶五步”均适用。对于具体的一堂课来说,如果辅导目标层次有所变化的话,那么“三阶五步”的辅导过程设计也要作相应的调整。要灵活运用“三阶五步”辅导过程设计,不能生搬硬套。(稿件编号:090906004)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2]钟志农.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形成性评价[J]. 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7(1).

[3]曹梅静,王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4]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21004,电邮: )

封面人物档案

学生一对一辅导总结篇(6)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中发[2004]16号,教育部[2005]2号),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服务于学生的质量,而辅导员积极性的调动又有赖于学校对辅导员的服务是否令他们感到满意。因此,本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校获得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信息,有针对性地去满足或引导辅导员的需求,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从而提高对辅导员的激励水平,有效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能。

台湾学者徐光中(1977)将工作满意度的定义分为三大类,基本概括了众多学者对工作满意度的观点:综合性定义(Overall Satisfaction),即将工作满意度的概念作一般性的解释,重点在于个人对其工作及有关环境所持有的一种态度;期望差距定义(Expectation Discrepancy),认为工作满意度是个人满足的程度,是其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所预期应获得价值与实际获得价值的差距;参考框架定义(Frame of Reference),指个体根据参考框架对于工作的特性加以解释后所得到的结果,重点在于个人对工作参考维度的情感反应[1]。对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主要包括单一整体测量法和总和评分法。前者就是从整体上考察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而后者认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是由与其工作相关的各个方面满意度组成。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参考框架定义,以总和评分法来测量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

近几年已有研究中,徐明春于2007年基于心理契约视角对高校辅导员满意度进行理论分析,认为心理契约管理以关注情感交换和人际关系为基础,更能提升高校辅导员对工作的满意度[2];饶才敏(2007)探讨了提高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促进其队伍建设等问题,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总体现状、在性别等社会背景资料上的差异及特点,并提出了提高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建议和对策[3];李林蔓(2008)根据管理学中的全过程管理理念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在具体操作层面分析了辅导员从应聘到离开学校的满意度管理全过程,提出建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满意度动态管理思路[4];程德华、陈志纤和龚娴静(2008)从组织行为学出发,对莆田学院辅导员进行有关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对影响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5];张涛、杜倩(2009)调查了南京高校的辅导员满意度,并针对具体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6];冼颖妍(2009)在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激励机制的构建一文中,探讨了从薪酬激励、环境激励、工作本身激励、管理激励、精神激励、发展激励、全面激励等7个方面构建辅导员激励机制[7];叶正平(2009)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评估价值及方法进行了探讨[8];孙元元(2009)调查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并提出对策[9]。这些探索和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研究结合高校辅导员的特点,对贵州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望能够为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做出基础性工作。

二、量表的编制

本研究以贵州省部分高校的专兼职辅导员为调查对象,以自编《贵州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调查》为调查工具,在贵阳市内对六所不同类型高校的辅导员进行施测。深入研究:①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构成因素及各因素的满意度水平;②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个体差异;③阐明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对策。

1.预备问卷的编制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走访不同层次的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听取相关专家和学者的意见,于2008年3月底确定了预备研究的内容和结构。包括指导语、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入职动机、社会支持、职业发展5部分,每部分都留空以便辅导员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充分描述。

(1)被试。预备研究的被试是50名专兼职辅导员,其中男性14人,女性36人;20-39岁的达到94%,其中20-29岁的占74%;来自省属本科院校40人,高职高专10人;专职辅导员44人,兼职辅导员6人。因此,预备研究搜集到的资料基本反映的是20-39岁年轻辅导员的情况。

(2)施测、回收并整理。预备研究于2008年4月底实施,被试答题时间跨度为2天。问卷发出65份,回收60份,回收率为92.3%。经检查,50份合格,进行汇总、统计和整理。答卷的内容在文字表述上多有不同,涉及的主要方面不是很清晰,为了尽量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对问卷的汇总整理按以下方式进行:①对问卷进行编号。将50份问卷编为1-50号,再对问卷的每部分进行编号,如“1-1”表示第1份问卷的第1部分,以此类推。②按问卷中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入职动机、社会支持、职业发展4部分内容将所有答卷分成4份。③将4部分所有“原因”或“描述”分别记录,进行内容分析。

2.正式问卷的编制

(1)正式问卷的结构。整理出正式研究所用的8个维度,然后将辅导员特有的社会背景资料组成问卷的客观部分,最后就初步确定的问卷向相关专家征求意见,对项目的顺序、表达方式以及选项的一致性等做调整。

正式问卷的结构如下:

第一,项目编排。正式问卷最后确定96个项目,其中含4道效标题,14道客观题。

第二,问卷的记分。此问卷中1-78题均设计了5个选项,根据项目的意思不同,“5-1”分别表示从“非常肯定―非常否定”的不同程度;附加题和客观题设计了2-5个不等的选项,力求全面反映项目所包含的不同方面或程度,便于区分。

(2)正式问卷的被试。选取贵州省各高校辅导员作为正式问卷的被试,发出问卷280份,回收率100%,有效数据256份,有效回收率91.4%。被试的社会背景资料见表1。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数据进行KMO and 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示: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2022.650(df=2278,p=0.000),取样适当性度量值KMO= 0.927,接近1,说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作初步分析,根据主成分特征值的碎石图,其曲线在第3个因子后开始趋于平缓,每个因子对累积的解释总变异的百分比增加很少(方差贡献率小于3.080%),故提取3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6.977%(见表2)。根据每个因子所含项目内容的分析,删除与维度相关较小的项目共11个(即20、30、35、38、43、49、55、60、65、67、68题)。

对其结果进行极大方差旋转,旋转后各项目的因子负荷均在0.344-0.741之间(见表3)。因子负荷量较高,各项目与对应因子的相关较密切,说明问卷的有效性较好。

据每一个公共因素所包含项目的内容,对这3个维度进行重新命名。维度1涉及薪酬、培训晋升、工作条件、管理等,共计26个项目,命名为“工作环境”;维度2涉及他人看法、地位等,共计14个项目,命名为“社会认同”;维度3涉及学校认可,领导认可、学生表现等,共计17个项目,命名为“工作效果”。

由于每个维度包含的题目较多,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每个维度分别进行二阶因素分析,结合碎石图,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在“工作环境”维度的26个项目中,删除负荷值较小的7个题项(第7、11、19、40、45、50、56项)后,共提取3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9.332%;在“社会认同”维度的14个项目中,删去负荷值较小的第53题项后,共提取2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62.341%;在“工作效果”维度的17个项目中,删去不合适的题项(第2、14、18、22项)后,共提取3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1.751%(见表4)。

对其结果进行极大方差旋转,旋转后各项目的因子负荷均在0.378-0.816之间(见表5至表7)。因子负荷量较高,并根据每个因子所包含的项目,对各个因子进行命名。在“工作环境”维度中,分别将其命名为“薪酬环境”、“晋升环境”和“压力环境”;“社会认同”维度中,命名为“学校认同”和“工作认同”;“工作效果”维度中,分别命名为“班级工作”和“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最终正式问卷共包含有3个维度,分别是“工作环境”(薪酬环境、晋升环境和压力环境)、“社会认同”(学校认同、工作认同)和“工作效果”(班级工作、师生关系),共计45题。

2.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A1pha系数来考察自编问卷的信度。本问卷的Cronbach's A1pha系数为0.8830,3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30、0.8721和0.8035,表明该问卷信度较好。

3.效度分析

(1)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对各因子与总分、因子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得知,相关系数在0.450-0.930之间;各项因子之间的相关大于0.40;各因子分与总分的相关也大于0.40,且均大于各项因子之间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见表8)。

(2)效标效度。本研究选用一项效标题(79题)作为问卷的效度指标。根据被试对正式问卷中第79题的回答,计算各项目、因子得分、总分与该项目得分间的相关,均在0.193-0.600之间,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说明问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4.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特点

对总体满足感、各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和描述统计,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其平均值与3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9。从表中可以看出,工作满意度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各维度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是工作效果、社会认同、工作环境。

(1)性别差异。对男性辅导员(81人)和女性辅导员(175人)在工作满意度整体及3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男性在“社会认同”上显著高于女性(T=1.725,P

(2)年龄差异。对不同年龄阶段(20-29岁,30-39岁)的辅导员的工作满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其在三个维度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F1=0.002,P>0.05;F2=1.437,P>0.05;F3=0.579,P>0.05;F4=0.323,P>0.05)。

(3)辅导员类型差异。对专、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满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其在三个维度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F1=0.086,P>0.05;F2=0.698,P>0.05;F3=0.646,P>0.05;F4=0.005,P>0.05)。

(4)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差异。对经历不同工作年限的辅导员工作满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其在三个维度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F1=1.643,P>0.05;F2=0.439,P>0.05;F3=1.754,P>0.05;F4=0.613,P>0.05)。

(5)全年总收入差异。对收入不同的辅导在工作满意度上进行方差分析,表明在“工作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F3=4.769,P0.05;F2=0.539,P>0.05;F4=0.104,P>0.05)。

(6)带班学生人数差异。对带班学生人数不同的辅导员在工作满意度上进行方差分析,表明在三个维度和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1=4.397,P

(7)学生类型差异。对带学生类型不同的辅导员在工作满意度上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在“工作环境”和“社会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F1=2.107,P0.05)。

(8)住所差异。对辅导员住所差异所导致的工作满意度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在“社会认同”和“工作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F2=3.718,P0.05)。

四、讨论

1.贵州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问卷的有效性

对预测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主要有三个因素层面,分别是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工作效果。满意度的三因素结构清晰,项目的因素负荷均在0.344-0.741之间,总方差解释率为56.977%,每一个因素项目含义清楚、可解释性强,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另外,表4显示的结果表明,所编制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问卷中,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大于0.40,而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也大于0.40,且均大于各项因素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说明量表各个维度之间相对独立,量表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

2.贵州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特点

总体上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各维度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是工作效果、社会认同、工作环境。工作效果满意度较高,表明其工作得到了学校及领导的认可,学生表现较好,这是因为高校给予了辅导员相应的关注,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考核、职称评定、教育培养等规章制度,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社会认同满意度居中,说明学校对辅导员认同度还没有达到他们自身的预期,一方面有可能是辅导员自身的工作没有做好,导致学校对其认同度不高,另一方面有可能是辅导员不善于运用印象管理技巧来提高社会对其的认同,多提对学校发展有建设性的意见也许能够帮助提高社会认同度[10]。工作环境满意度较低,主要是由于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定位不清晰,辅导员额外承担了大量事务性工作,同时因为学生工作涉及面广,工作机制不健全与部门不协作无疑会增添辅导员工作的苦恼与诸多无奈,这些都使他们工作热情和满意度降低。

本研究对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后表明:性别不同的辅导员只在社会认同上呈显著差异,表现出男性高于女性。这是因为男性辅导员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认为男性辅导员在办事上比女性辅导员稳重,遇事冷静,而女性辅导员易情绪化,同时也面临结婚生子、管理家务等种种压力。

在年龄、辅导员类型、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这三个特征上,工作满意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因为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竞争上岗,定职定岗制度,这与以前的论资排辈不同,学校在对待年轻和年长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管理方式上也是相同对待,因此工作满意度在年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实际工作中,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没有很大的区别,学校在分配和管理专兼职辅导员时,给予的工作量如带班学生人数、学生管理和辅导员考核等方面都是相同的,所以,在这方面也没有明显的差异;学校在辅导员的管理上无论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长短,辅导员管理制度合理化、工作量化,因此工作满意度在工作年限上仍然没有差异。

在全年总收入上,仅工作效果存在显著差异,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全年总收入在2万元以内的大部分都是工作年限较短,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较高,在工作中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效果。

在带班学生人数差异上显示为工作满意度在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工作效果及总体满足感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带班学生人数在100人以内的满意度最高,这是因为辅导员所带学生越少,工作量较小,同时因为所带学生人数减少而使管理更加有序化。

在学生类型上显示工作满意度在工作环境、社会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工作效果和总体满足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类型中“其他”所指为成人教育生、职业资格培训生等,在学生类型的分析中,“其他”在各个维度上的工作满意度都高于其余四种学生类型,这与高校的成人教育生和职业资格培训生的教育管理形式有关。他们在高校学习时很多情况下都不涉及住校、参与学校集体活动等,所以在他们的管理上就省去了很多管理工作,使辅导员工作量减小;另外,由于这些性质的学生一般都已参加工作,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目的都是拿到相应的证书,能够很好地配合辅导员开展工作,因此在这种学生类型上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比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辅导员的住所差异在社会认同、工作效果和总体满足感上都表现为居住在自己家的工作满意度高,这是因为在当今房价上涨的社会环境下,辅导员有自己的房子,减去了购买新房的经济压力和租房的房租消费,从而在这方面提高了工作满意度。此外,工作满意度在社会认同、工作效果和总体满足感上都表现为“其他”高于“集体宿舍”和“租房”,这说明辅导员寄住在朋友或是亲戚家,也减轻了购房和缴纳房租的经济压力。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包含三个维度7个因素: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工作效果;(2)本研究编制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状况的工具。

同时,结合正式问卷中“评价与建议”部分的统计结果,本研究认为提高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应从政府与学校着手,从政策法规的制定、落实,到个人素质提升多方面共同努力。新时期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政府与学校的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完善制度,改善条件,提升素质;加大宣传和落实政策的力度,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使高校辅导员职业真正成为既充分发挥作用,又广泛受人尊重的高尚职业。

参考文献:

[1] 徐光中.工厂工人的工作满足及其相关因子之初探[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7.

[2] 徐明春.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高校辅导员满意度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5):137.

[3] 饶才敏.湖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 李林蔓.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满意度全程动态管理探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92-95.

[5] 程德华,陈志纤,龚娴静.莆田学院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测量与评价[J].莆田学院学报,2008,15(1):94-98.

[6] 张涛,杜倩关于在校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基于南京五大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今日科苑,2009,(12):212-213.

[7] 冼颖妍.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激励机制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5):162-164.

学生一对一辅导总结篇(7)

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考评问题的考究起点是深入剖析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科学内涵,动力源泉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紧迫需求。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在其中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概况、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三个方面。这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因此,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考评问题的研究不仅仅应当着眼于理论上的探究,更应当将其作为一种思想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应用,这是对高校辅导员发展现实需求的直接回应。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科学内涵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是指高校辅导员在履行职业角色过程中所需多种能力的综合,是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发展指导、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所具备的能力总和。

我们可以根据国家职业能力的分类结合高校辅导员具体的工作职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范畴进行归纳总结。从广义上讲,可以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归纳为高校辅导员通用能力和高校辅导员专业能力两个方面;而从狭义上讲,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则特指高校辅导员专业能力,即高校辅导员从事辅导员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巧,是高校辅导员能力中区别于其他职业能力的特殊所在,是应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学生发展指导能力、学生事务管理能力等。①这三方面的职业能力范畴基本囊括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所含“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九项职业功能②。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考评体系的构建原则

辅导员职业能力考评体系中的主要支撑者是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群体,因此考评体系需要兼顾辅导员工作能力分析和学生群体发展特点两个角度进行构建,确保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高效性、发展性。

(一)科学性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考评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链,其建立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循序渐进的开展。在此之前首先要落实好考评体系包含的具体内容,每一项职业能力下又包含了哪些子能力的分支,每一项考评内容的权重分值如何分配,考评结果如何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等问题。

量化考评选项,以分值形式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强弱情况进行界定,是参评者进行定量考评的参照指标。在现实考评过程中逐渐调整考评模式转向定量考核辅以一定的定性考核,客观公正的对被考评者进行定位评估,使得考评结果以具有说服力的数字对比的方式呈现,增加考评结果的科学性。因此,此类考评是否能够正确评估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其关键就在于考核指标的确定以及每一项分值权重的确定。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发挥关键作用力的职业能力分项则冠以较高的分值,相对的,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影响力度相对较小的职业能力分项冠以较低分值,以突显不同职业能力对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的影响程度。

(二)完整性

首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涵盖的主范围及其子范围较广,正如前面提到的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能力、学生事务管理能力三个主要方面,每个主要方面下又划分众多子能力分项,因此我们的考评体系构建必须涵盖所有子能力,同时为每一子项目分配分值,以体现定量考评结果的差异性。其次,可以选择不同的考核群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考评,如参评辅导员所带的学生、参评辅导员同事、参评辅导员上级分管领导等,不同的参评群体对被考评者的评价和熟识程度不一,因此我们还要客观的裁定不同考核对象的参评结果的贡献程度,以保证考评结果的完整性。

(三)高效性

考评数据的统计是一个冗余、复杂的过程,加入只依靠传统的手工统计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可能会出现人为的误差,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评估结果运用的及时性和精确性,从这个角度考虑,可以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支撑,以加快数据处理和统计的速度和精度。采用现代软件开发的统计软件应该初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数据统计功能,以大量调查数据为输入,实现根据不同的统计算法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输出相应的结果数据的功能;二是具有比较输出的功能,可以将汇总输出的数据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呈现,如柱状图、饼图、折线图等,同时可以实现数据的对比、预测、转换等附加功能;三是具有数据存储功能,可以选择对考评结果数据利用数据库等现代软件进行存储,简化对大量复杂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及统计等操作。

(四)发展性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考评体系的构建服务于其考评结果的运用,而考评结果的运用的有效性则正向推动考评体系的改善。因此,应当强调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考评体系一旦建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考评结果的运用效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善,应时代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革创新。考评体系的建立只能说是一个时间段内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结构的不断改善、辅导员教育工作的不断提高,理所当然需要不断改进考评策略,优化考评方法。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考评指标设计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考评指标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到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要求和角色定位,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服务主体“高校辅导员”自身发展的诉求以及服务客体“高校学生”发展的需求。基于上述的考虑,笔者在查阅大量有关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以及相关学术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针对高校辅导员和高校学生两部分群体的调查问卷,围绕“高校辅导员能力建设”问题对山东省五所高校进行了样本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要素及标准,通过分析总结设计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考评指标系统,如表1所示。

该指标系统紧紧围绕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三大主线,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学生发展指导能力、学生事务管理能力展开。依照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每一条大主线下各自划分为四个子能力共计12项二级子能力,作为二级考评指标,在二级系统指标的基础上继续扩展延伸,提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要素的具体要求,拓展成为三级能力指标;与此同时,37项三级子能力又顺次分配了权重分值作为衡量该项能力要求的重要性指标。为了便于计算和观察,指标系统的总分值设计为满分100分。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三级能力指标系统较好地阐释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部结构和能力要求,并清晰地展示了辅导员各个职业能力子项目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同时,这种设计方法使得该指标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可以随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要求和标准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包括增删具体的子能力要求或调整相应的权重大小,使系统设计更加时代化、人性化、合理化。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考评的方法和策略

运用多种多样的考评策略和合理有效的考评方法可以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评估,从而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将针对几种主要的考评方法进行研究。

(一)定量考核

如前所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学生发展指导能力、学生事务管理能力三大部分,而每个能力下又划分为多种子能力。根据各种子能力的重要性排名依次设定分值和权重,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对考评辅导员进行评分。如可以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考评(按照满分值100分计算,不同分值大小体现对应子能力的重要性排名)。

在定量考评方法实际操作中,“量”的最终结果一方面取决于表2中各项子能力所占分值的权重,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参与考评辅导员群体所打分数的权重。考评辅导员群体包括: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同事代表、所带学生群体,权重按照10%、15%、20%、55%进行分配。其中,学生群体是辅导员的直接服务对象,应是对辅导员工作能力最为熟知的群体和服务效果的显示群体,权重比例设置较高;而对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与高校辅导员接触点相对较少,一般以辅导员事务工作落实情况为基准打分,具有一定的评价片面性,因此比重设置最低。在实际运用中,各学校、学院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权重。最后,四大群体各自打分结果根据群体权重计算总值,得到辅导员定量考评分值。

(二)问卷调查

如前提到的定量考评法中,各项指标设定较为宽泛,参评者在打分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选择哪个分数等级较为合适的问题,对于相邻两个档次之间没有清楚的划分界限。针对此类问题,可以选择使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将辅导员日常工作事项以具体的选项的形式展现出来,参评者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选择。

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存在几个明显的注意事项,我们需要谨慎设计:

A.调查问卷题目设计应该能够直接或间接体现辅导员职业能力强弱;

B.选项覆盖范围应该全面,可以按照语气递增或递减的次序依次罗列出来;

C.应从辅导员、领导班子、学生群体等多角度设计调查问卷;

D.设定调查问卷中每个问题的每个选项应与特定的职业能力相对应。

例如,可以设定问题场景:

在校期间你的辅导员是否给班里同学进行过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主题活动(包括班会、讲座、参观等),效果如何?

A.优秀:举行过多次,且同学们基本上都参与,很多同学收获颇多。

B.良好:举行过几次,大部分同学能够参与,但真正受益同学不多。

C.一般:举行过,但参与同学不多,受益同学屈指可数。

D.较差:记不清了,基本没有同学参与。

E.差:从来没有开展过。

规定A、B、C、D、E五个选项分别对应“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依次转换为职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能力的相对应得分为9分、7分、5分、3分、1分。

需要注意的是,调查问卷法设计的关键在于问题设计需要与子能力相对应,选项设计需要与等级相对应。

(三)现场情景参与

在量化考评过程中,我们获得的仅仅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各项子能力达标情况的数字化描述,但考评结果在现实中会受到各项子能力权重分配合理性以及其他因素的约束和影响,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误差性。为了进一步确保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公平性、公正性,我们可以将参评辅导员本身包含进考评的过程中,以丰富考评手段。现场情景参与综合运用心理学、管理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面对面地进行考察和评估,以进一步验证量化考评结果。[1]据此,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考评中,可以针对几个子能力设定特定的问题,由熟知辅导员工作的考官(一个或多个)通过问答形式,分析辅导员工作情况,并结合辅导员所提供的相关工作记录、总结、证明材料等书面档案,给出现场考评分数;或者可以通过工作场景模拟,如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谈话等,考官作为旁观者观察记录辅导员的表现情况,给出现场考评分数。

在考核过程当中,针对辅导员的表现情况可以划分为“优秀A”、“良好B”、“一般C”、“较差D”、“很差E”等不同的等级;或实行打分制,按照具体的分值进行打分。

为确保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考评结果能真实反映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状况,要充分利用各种考核措施,从不同的考评角度和维度进行考虑,从而有效确保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正性、公平性。这样既能强化不同考评方式的优势,又能有效弥补不同考评方式的劣势。总而言之,定量是基础,问卷调查为辅助,现场参与来补充,唯有结合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立体分析,才能提高考评结果的可信度。

注释:

①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2014年3月25日。

学生一对一辅导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师生比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200,高校辅导员长期处于一个工作压力大、责任大、工作负荷高的状态,导致了辅导员的学习、工作被日常的繁琐事务取代,广大辅导员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稳定,更是 12 小时上班,手机 24 小时开机待命。在这种状态下辅导员往往身心疲惫、工作热情逐步减退,变得麻木、冷漠,出现了对各项工作应付了事、执行力弱化的情况。同时,辅导员阅历不深、经验不足、研究不系统与时代环境变化、学生素质变化、学生需求变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辅导员工作专职而不尽专业,从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现实来看职业化发展中的专职配比、资格认证等已具备,但内在素质、能力以及专业精神方面,尚不系统、即不完备也不显著。这些都在客观上对辅导员的能力和精力提出了极限性挑战。

由于社会环境和高校内部环境的影响,一些辅导员对自己职业角色缺乏职业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认为辅导员职业声望低下,社会认可度不高; 二是认为辅导员工作性质特殊、内容重复、事务繁忙、琐碎、缺乏挑战性和创造性,很难激发出高昂的工作热情;三是目前有部分辅导员存在分流问题,队伍流动性大,工作缺乏稳定性,职业寿命短,大多数辅导员不愿意一辈子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在很多高校,辅导员职称发展瓶颈仍然存在,由于没有专门的职称晋升标准、职称评定的学科支持,辅导员队伍很难评上高级职称。此外,职业化发展后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出现了流动过快的趋势,“辅导员”成为了某些人职业发展的跳板和某些部门的“人才蓄水池”,辅导员随时随地都面临着转岗、轮换的可能,而轮岗、抽调走的又是辅导员队伍的骨干力量,长久以往,不仅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人员稳定,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

2辅导员沙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必要性

辅导员沙龙作为推动辅导员探讨工作、交流经验、共享成果、提升工作能力的平台,是高校改进大学生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性尝试。该活动旨在通过专题研讨、主题发言、交流讨论、学习走访等多种贴近工作实际的形式启迪思维,共享经验,从而增强辅导员的工作责任意识、自主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辅导员队伍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工作内容变化多端,工作方法形式多样的高校教师群体,他们可以在最短时间体察学生思想动态,可以对学生问题做出最及时的反应。高校辅导员群体是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础,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坚定依靠。为辅导员创造交流平台,是总结创新性学生工作成果,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国内很多高校如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都率先将沙龙形式引入到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辅导员沙龙作为增强辅导员之间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和提升辅导员执行力的有效措施应运而生。2006年,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了“辅导员沙龙”,旨在加强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辅导员队伍研究工作、交流经验、共享成果的互学互动互助氛围。大家热烈讨论研究诸如“大学学习的适应与转变”、“如何看待社会潜规则”、“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等课题。这种课题研讨活动使辅导员们掌握了很多有利于开展学生工作的方法理论,而且对辅导员工作产生了持久热情。

合肥师范学院辅导员协会(前身是安徽教育学院辅导员协会)成立于2006年10月20日,是安徽省第一家辅导员协会。该协会先后组织辅导员集体备课会、组织辅导员开展各类集体观摩、学习考察活动、协助学生工作部组织辅导员培训、辅导员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各类辅导员征文大赛、辅导员系列讲坛、演讲比赛、迎新年晚会等学生成长导航活动并开展旨在增进辅导员内部友谊交流的文化活动。经过7年的打造,该协会已成为辅导员交流沟通的温馨家园、辅导员素质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辅导员沙龙意义深刻,每一位参与的辅导员可以将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在这里倾诉,在此交流平台上,辅导员工作得以平稳有序发展。辅导员可以在沙龙里交流工作感受,沙龙是辅导员工作专业化、专家化的需要,为辅导员搭建交流平台,很有意义,通过这个交流平台,分享经验,使辅导员的工作思路不断拓宽。

3辅导员沙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应用方法

辅导员沙龙的参加对象为在岗专职和兼职辅导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学院(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相关专业教师和特邀嘉宾。沙龙以专题讨论、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为形式,将主题相关的,或知识,或案例,或情景梳理展示给参加者,提出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并总结出一些可以探讨的焦点;参加者围绕主讲人的观点和提炼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辅导员沙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高校应该如何应用辅导员沙龙呢?本文结合相关的辅导员工作实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1选择合适的主题

这是辅导员沙龙成功的前提。沙龙常见于学术活动中,在青年学者群体内也比较流行,原因之一是他们积累了相当的专业知识,也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主题比较容易选择。但是对于高校来说,辅导员由于知识架构和社会阅历等不同,在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执行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沙龙主题有一定的难度。一是坚持实用性和思想性。从辅导员日常工作着眼,选择一些工作中的问题或者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开展沙龙。同时要兼顾思想性,因为作为辅导员不但要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懂得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等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为学生释疑解惑,析事明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循序渐进。从辅导员自身谈起,为什么选择辅导员工作、心得体会、职业规划等,让困扰辅导员的一些重要问题能够得到很好地释放,增强对自身从事工作的认可度。三是大小适中。题目太大,则难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题目太小,则不利于思维的发散和讨论的展开,甚至导致学术沙龙草草结束。

3.2合理确定时间、地点和人数

这是辅导员沙龙不流于形式、不发生变异的关键。在时间选择上,不能与辅导员上班时间冲突,而只能选择晚上或者周末,但又要考虑到辅导员对家庭的照顾。一次沙龙的持续时间以两个小时为宜,过短则不利于问题的展开和思维的发散,过长则难免重复或者分散主题。另外,考虑到沙龙需要事先的准备和事后的总结,工作量比较大,所以频率不宜过高,一般以每个月不超过一次为宜。就地点而言,沙龙一词的本意为客厅或会客厅,应当尽可能在轻松、舒适的地方举行,例如茶室、咖啡厅、配有小型圆桌的办公室、不宜安排在教室、会议室等过于严肃和正式的场所。就人数而言,以五到十人为宜。过多则不利于激发每一位参与者的热情,也不利于控制沙龙的节奏和进度。过少则很可能形成冷场,也不利于信息的聚集和思想的碰撞。

3.3妥善安排程序

这是辅导员沙龙成功的保障。总体而言,沙龙包括举办前的准备阶段、沙龙本身和结束后的总结与考核阶段。在准备阶段,要确定沙龙的时间、地点、参加人、主题和程序等,并将相应事项通知到沙龙参与者,并且要求他们作必要的准备工作,例如准备发言提纲等。学术沙龙本身一般包括开场白、主题发言、自由讨论、总结四个步骤。在此阶段,主持人的控制和引导十分关键。如果有偏离主题,主持人应当及时阻止;如果出现冷场,主持人要及时发言以活跃气氛;如果争论过于激烈,主持人可以暂时搁置争议问题;必要时主持人还可以宣布茶歇,喝喝茶、聊聊天,吃点零食。另外,主持人应当记录每位发言者的思想闪光点,做好总结和点评,寻找不足的地方和改进的方法,总结和点评应当以鼓励为主。

4如何加强辅导员沙龙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载体作用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辅导员要集思想教育、班级管理和咨询与服务三位于一体。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会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等综合知识开展思想工作。要千方百计拓宽知识面,通过阅读或者调研的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督促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要进步。高校要以辅导员沙龙为载体、辅导员要以辅导员沙龙活动为契机,齐抓共管,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做好辅导员沙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辅导员沙龙建设,顶层设计是方向――针对辅导员沙龙制度建设存在的民间化、碎片化等问题,顶层部门应注意沟通协调,兼顾多重问题,不能各自为政,更不能彼此矛盾。同时,积极推进辅导员沙龙队伍支撑学科的顶层设计,逐渐构建与辅导员沙龙工作相匹配的学科研究体系。要出实效,沙龙活动的开展一定要精心策划,设计好每次活动的主题思想,活动中主题思想突出。

(2)辅导员沙龙要制度化,制度改革是保障――高校应对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加以明确界定,积极推进辅导员沙龙活动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引导辅导员从繁忙的“非本职”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摆脱“保姆式”的发展模式,探索“人生导师型”的成长路径。

(3)加强辅导员沙龙建设,社会锻炼是方法――辅导员承担着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教化职责,其自身的社会化建设也至关重要。应积极推动辅导员的社会化建设,组织辅导员到政府、企业、社区等交流学习,增强社会化认知,使其对学生的成长施加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影响。所有辅导员要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把好的做法进行总结。

辅导员沙龙活动自由、氛围宽松和谐,有利于辅导员之间沟通思想,交流经验。辅导员沙龙的举办,有效提升了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执行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了辅导员队伍建设。

沙龙是全体辅导员的港湾,每个辅导员可以在这里谈心得,倾诉烦恼。同时,辅导员可以从沙龙大家庭里得到理解和支持。辅导员之间只有不断保持联系和交流,才会推动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整个辅导员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辅导员沙龙必将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成长和壮大。

项目来源: 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教育事业发展研究项目。项目名称: 以辅导员沙龙为载体加强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4JFYBC06

参考文献

[1] 王进才,李雄鹰.学术沙龙的创新人才培养功能探析[J].高教论坛,2011(7).

[2] 唐松林,左彩虹.学术沙龙与知识创新――兼对大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反思[J].高教探索,2007(4).

学生一对一辅导总结篇(9)

关键词:团体辅导;朋辈心理工作室;朋辈互助

DOI:10.15938/ki.iper.2016.05.02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130-04

一、问题提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1]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锐亮点,其优势在于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互动平台,能够模拟社会情境,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生涯意识等方面效果显著。[2-6]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7]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 广性强、见效快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它有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有利于助人自助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8]近年来,大多数院校建立的“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构建朋辈心理互助体系提供基础。[9]

2013年,基于生活社区的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学校组织优秀心理辅导员组建朋辈工作室指导团队,并面向社区招募一批对心理感兴趣并有志愿服务意识的学生组成朋辈互助的骨干力量,由心理辅导员指导学生朋辈在心理工作室中实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10]

本研究结合上海大学朋辈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开展,聚焦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交叉领域,在排解学生朋辈自身心理压力的同时,提升学生朋辈的专业技能,增强助人与自助的能力。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结合,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帮助高校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体系,为我校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建设总结经验、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47人,都来自大学二年级,身心健康,有比较强烈的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意愿,对心理学感兴趣,性格友善坦诚,愿意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服务。其中有12人参与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活动,男生4人,女生8人,平均年龄为19.33岁。

2.研究工具

抗逆力成长小组的效果评估使用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简称CD-RISC),该量表共25个项目,分属于坚韧(13项)、力量(8项)和乐观(4项)三个维度。于肖楠等研究认为,其信度指标令人满意,中文版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11]该量表的英文版的信效度也得到证实,且有研究证明其能够反映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治疗之后的全面改善状况。[12]

本研究所采用的《团训效果评价表》借鉴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相关资料基础上修改而来,采取五分制,共4个维度,其中课程适用性(2项)、培训内容评价(6项)、培训师评价(6项)、反思和建议(4项)等。

3.研究步骤

第一步,心理辅导员在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根据团体辅导方案资料、团体辅导理论,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见表1)。

第二步,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由心理辅导员担任团体心理辅导带领者,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开展一系列活动。

其中抗逆力成长小组的辅导活动共7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总活动时间为14小时。成长小组成员固定,7次活动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包含小组破冰和熟悉、小组建设和成长、结束三个阶段。每次活动亦严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标准模式,由热身活动开始,之后聚焦一个事先确定的主题开展工作,最后以小组分享结束。工作主题大致包括相互认识、自我觉察、冲突处理、人际交往等,活动形式包括团体辅导活动、会心交谈、沙盘游戏等。

第三步,评估团体辅导活动效果,采取过程观察法、量表评估法和个别访谈法等三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及时了解成员表现和团体特征,及时调整活动进程,改善团体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在活动结束后了解团体成员对团体的满意程度、对团体活动的看法、感受及收获等,以便于客观评定活动效果。

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

1.学生朋辈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情况

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开展的部分单次团体辅导活动进行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不再赘述。

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评价均值为4.71分,其中课程适用性4.29分、培训内容评价4.46分、培训师评价4.72分。经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抗逆力成长小组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评价(p=0.03

2.团体辅导前后抗逆力得分差异的结果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经过7周的团体辅导活动之后,学生朋辈骨干的抗逆力总分得到显著的提高(p

四、讨论

1.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建设理念

其朋其辈心理工作是践行钱伟长校长的“学生培养更重要在课外”思想,变革学生管理和服务模式,打破学院屏障,在社区学院打造一个面向全体南区学生的,集心理互助、人格发展、素养提升、交流分享、危机干预等功能为一体的学生朋辈活动区域,探索基于生活社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及大类招生分流后大学生协同培养模式。[13]

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注重将发展性心理教育与危机预防干预有机结合,努力将成长危机转化为发展动力,普及危机干预常识的同时加深自我了解、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心理服务接地气,朋辈互助进楼宇,这种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和喜爱。

心理辅导员坚持“走近学生,近距离指导朋辈工作”,通过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不断增强朋辈成员识别危机信号的意识和能力,并给学生朋辈骨干创造分享心理知识的平台,鼓励学生朋辈践行体验式学习理念,积极参加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2.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的效果评估

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朋辈的选拔和培训。[14]学生朋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朋辈互助的有效性。[15-16]本研究中,通过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团体辅导培训效果加以检验,如表2所示,学生朋辈对单次团体辅导和系列团体辅导的总体评价都是非常良好的。

在对团体辅导效果的个别访谈中,学生朋辈们表示“参加活动很开心”“游戏环节十分有趣,也能引发人思考”,既能“舒缓心情,放松压力”,又能“学到很多以前未涉及的东西,有助于提升自己”,还能“增强同学关系及团结度”,“是在繁忙学习中一次很好放松”。学生朋辈对“朋辈互助”的理念也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感。可见,受众对活动本身的总体心理感受是满意和有收获的,感觉活动设计合理,内容有趣有益,培训师带领得力,在活动中很快乐,能有所思考,还能将收获运用于生活中,“希望把这种好的氛围、愉悦感受传播开去,带给更多同学”。

学生朋辈对单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主题、活动频率、培训师控场等方面提出的想法和期待,如希望“游戏更富有趣味性”“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增加活动频率”,建议“培训时间控制地更精准些”“给参与者反思时间多一点”等,也在系列团体辅导上得以改进,因而可能出现“抗逆力成长小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活动”。

本研究还发现,学生朋辈骨干抗逆力水平在7周团体辅导之后得到显著提高(见表3),说明抗逆力成长小组确实能够提高学生朋辈的抗逆力,与滕秀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团体心理辅导显著提高实验组的心理弹性水平,体现在自我效能、变通性、乐群性、情绪冲动性、情绪恢复性、情绪破坏性等方面。[17]而学生朋辈抗逆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朋辈自身成长与朋辈心理工作室发展都有重要推动作用。林静将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咨询员培训,发现前后存在显著差异,[18]王玲针对朋辈辅导员自我管理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取得理想效果。[19]

3.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发展的促进作用

许静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上海高校中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受到师生欢迎,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得到师生认可,但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情况尚不令人满意,在学生参与度、心理辅导关注度、辅导人员专业质量和学校的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20]团体辅导参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普及团体心理辅导,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朋辈和广大辅导员的作用,提高师生对心理辅导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检验了心理辅导员专业素质,心理辅导员所带领的团体辅导无论在主观或客观上都令人满意,证明心理辅导员已经具备较高的团体辅导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为团体辅导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

以往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普通辅导员带领团体心理辅导的认同度尚可,[21]今后可尝试让具备经验的心理辅导员以“Train the trainer”的方式培训普通辅导员,让更多人掌握基础团体辅导技能,扩大团体辅导覆盖面,让更多学生享受团体辅导乐趣。

通过活动体验与系统培训可以培养出具备团体辅导理论与技能的学生朋辈骨干。吴素梅等人发现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缓解社交焦虑,减轻交流恐惧效果显著。[22]朋辈团体辅导可用于新生适应、寝室人际、职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等方面。[23]尽管可能由于权威感的关系,朋辈带领团体辅导在学生中的认同度还有待提高,[24]但学生朋辈更具时代感和创造性,更了解同龄人的需求,可通过提供展示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树立专业形象,让他们在朋辈互助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助人同时自我成长。当然,朋辈带领团体辅导的效果仍待未来检验。

五、结论

第一,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受到学生朋辈好评,总体评价在4.50分以上,且系列团体辅导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

第二,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团体辅导切实能够提升学生朋辈的抗逆力水平,特别表现在坚韧性上。

第三,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在高校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时进,高艳. 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应用的多维度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06(3):60-62.

[2]张新奎.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3]许静.大一新生抗逆力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J]. 心理科学,2010(2):474-477.

[4]赵小青. 大学生生涯辅导课程设计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2007(10):76-78,93.

[5]肖秋萍. 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6]韦敏. 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7]成静.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8]张元洪. 高校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21-123.

[9]祝秀香,陈庆. 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0):67-68.

[10]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朋辈工作室[EB/OL].[2014-10-30].http:///Default.aspx?tabid=10448.

[11]Yu X,Zhang J.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in Chinese people[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7,35(1): 19-30.

[12]Connor K M,Davidson J R 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03(2):76-82.

[13]上海大学社区学院. 学院简介[EB/OL].[2014-10-30].http:///Default.aspx?tabid=20429.

[14]苗秋生,翟瑞,杨慧琴,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初探[J]. 广州化工,2010(7):233-234,263.

[15]蔡晓军. 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3(2):72-73.

[16]倪潇潇,李东艳,曾子秋.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建设与探索[J]. 北京教育(德育),2013(6):53-55.

[17]滕秀杰.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8]林静. 团体心理辅导提高朋辈心理咨询员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J]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769-771.

[19]王玲. 高专院校朋辈辅导员自我管理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 中国校外教育,2010(S1):465-466.

学生一对一辅导总结篇(10)

1.辅导员加强就业教育实践的现实意义

1.1加强就业教育实践,有助于改善辅导员知识结构

就业指导工作要求辅导员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高校辅导员来源多是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多数辅导员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岗位认知鲜有了解,缺乏就业经验导致许多辅导员不了解学生就业过程的各个环节。辅导员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认识到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重点,要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工作内容和需求标准有所认知,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加强就业教育实践,有助于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就业指导工作要求辅导员要具备丰富的就业理论和实践基础。辅导员承担着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任务,学生读大学的直接目的是就业,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职业认知、简历制作、面试准备、就业心理调节等多个环节都需要辅导员的指导。所谓“师者诲人当先知”,辅导员如果不对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和就业过程有所认知,就很难将有效的就业指导通入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去,势必导致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降低,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

1.3加强就业教育实践,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匹配度

就业指导工作要求辅导员要对就业形势有一定的前瞻性。高校扩招、经济社会发展促使学生的就业形势不断的变化,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在近年来层出不穷,企业对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匹配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上海人才市场的《长三角地区企业用工状况调查报告》中的数据为例:2008年,有超过74%的用人单位倾向使用具有一定经验的社会从业人员。不少企业逐步从注重“现货”向注重“期货”转变,和学校签订了人才智力合作协议,设立学生实训就业基地,建立了学生实训就业合作关系。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将改变企业“即缺即用、即招即用”的传统引才模式。[1] “订单模式”是近年来高校的就业工作适应市场需求的产物,辅导员应在充分把握就业工作前瞻性的同时适当对就业指导工作重点做以调整,准确把握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工作重点。

2.加强辅导员就业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2.1加强理论学习,系统掌握就业指导理论知识

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学习,把握形势,辩证的汲取实践过程中的收获。辅导员在上岗前后大多都会接受岗位技能的培训,培训过程中的培训内容涉及的基础理论较多,辅导员要在掌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实战技巧的学习。举例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近年来已经成为就业指导的工作热点,辅导员要在明晰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对学生示范性、指导性强的实际案例,在辅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将贴近学生实际、能够有效示范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做参考,以强化就业指导的工作效果。

2.2深入用人单位,分析总结企业招聘录用标准

辅导员要多走出校园,加强对企业用人需求的调研,逐渐提升就业指导认知的前瞻性。当前形势下,各个高校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都会在春秋两季举办大型招聘会,平时的一些小型专场就业洽谈会也会在学校召开。辅导员可以在招聘会中和用人企业接触,了解企业人员对目前毕业生的评价,了解企业未来用人需求趋势。

2.3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就业教育实践重点

辅导员要不断总结调整社会实践中的重点,根据用人需求形势和学生实际特点制定社会实践计划。从当前就业形势上看,经济发展的转暖给学生就业带来的更多的生机。但是社会对人才需求饱和度、岗位匹配度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企业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就业态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去进一步提高当前形势下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教育重点要研究的课题,辅导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明晰重点,社会实践计划和方向的制定也应该更加准确。

3.就业教育实践过程中辅导员应注重提高的五项能力

3.1辅导员要有积极修身的学习能力

辅导员要通过自身的学习明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侧重点,从而给学生提供良性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是一种思路的指导,做好指导工作的前提是指导者思路要比被指导者的思路成熟,我们很难想象一名知识匮乏的辅导员能做出有高度、有深度、易于学生接受的就业指导。同时,在对企业用人需求调研和毕业生沟通过程中如果不能把握当前就业形势的热点和难点,就很难在交流中达到畅通。

3.2辅导员要有出色的沟通能力和筛选信息能力

如何更有效地将自己要了解的内容和要传递的信息表述给沟通对象,是辅导员应该在平时工作中重视并加强训练的基本点。有的辅导员平日不注重沟通能力的提高,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虽然耗时很多,但收获甚微,不能在有限时间和机会中收集到有效信息,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辅导员在社会实践中能获取大量的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处理总结,也是对辅导员工作的一个考验。

3.3辅导员要有较强的经历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

上一篇: 初三化学期中考试总结 下一篇: 主题餐厅经营管理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