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发展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3 09:25:07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篇(1)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工作中重要且前瞻性的工作,是城市发展的“蓝图”,为适应现代化社会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典范,分析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开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本文探讨我国进行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运用及影响。

二、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是指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即是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我们国家的信息化正在从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各方面展开并深化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

(一)现代社会,城市规划中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随着人们对城市现代化建设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要不断适应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设计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城市社会发展,数据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复杂,对统计数据与现状图件的综合分析要求有所提高。类型数据的处理与综合城市规划与管理涉及到到了地理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类型因素。数据类型包括:以图形为主的矢量数据、以遥感图像为源的栅格数据等。

2.人类对城市发展的认识本质上是时间上的现势性、空间上的精确性,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不断适应的过程。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也必须加快其更新速度,信息技术也就随着应该不断适应并很好地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去。

3.信息管理规范化、智能化和可视化从规划编制到规范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包括现状的和规划的,如何将规划数据规范化成为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与办公自动化实现一体化,对信息产品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便用户方便、快捷的使用,也是未来城市规划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城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设计从内容以及评价原则来讲,不光是恰当的空间组织、悦目的视觉效果,甚至包括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往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规划师与建筑师主要是通过二维图形加上空间的想象来构思设计方案,局限性很大,而只有在建筑单体设计或者较小的群体上才应用三维效果图,构建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效果也远远没有想象出来的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一现状,大容量数据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专业化图形信息处理软件等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使城市空间信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城市设计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的篇章。

三、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影响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各种运用

随着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不断发展,更新,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决策手段和工具,其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数据处理、分析与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是一种应用于机械工程、电子、和建筑等领域进行制图设计的图形处理软件。目前,CAD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部门进行规划设计与制图,普遍被设计者所运用。其设计效率比价高,设计图纸清晰且规范,效果较美观。

2.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

遥感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携带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的技术,目前也已经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管理等部门,基于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地域现状为前提的,所以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处理可以获取反映土地利用、环境等分布情况的相关可靠。

3.信息系统技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 tem)

GIS是以地理空间定位为基础,结合各种文字、数字等属性进行集成处理与统计分析的通用技术,主要功能是数据输入与管理、数据查询与空间分析、成果表达与输出等,为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分析、评价和预测等服务,同时也将为城市规划方案提供最有效的信息分布与管理手段。

4.网络技术(Network)

因特网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运转的时代用“家喻户晓”这个成语来形容已经不足为怪了,其实它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网络术语,专业角度来讲它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而成的集合体。其所提供的远程终端协议、文件传输协议等服务为数据共享、更新、管理、交流等提供了便捷途径,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可以通过共享各种规划信息来方便设计管理者互相交流,沟通。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影响

1.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可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者之间的信息通信渠道,报建单位只需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将报建所要提供的材料、数据等传输给规划管理部门,而规划管理部门的规划审批工作同时在网上进行。这样可以促进双方紧密联系,互相沟通交流,实现设计与管理一体化,提交并且反馈信息也就相应的方便快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2.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城市规划设计将更广泛地应用CAD技术和GIS技术,CAD技术在传统的图形处理设计中不断改进优化,规划设计师采用笔输入技术来进行设计规划更加方便,可将大脑思维创造与灵感结合,使得设计出的图纸更加直观、形象,设计中所需的数据数字化,获取更方便。同时,采用遥感图像为背景设计,结合GIS技术,获取人口空间分布、交通流量等信息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全方位得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的现代化操作手段。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城市空间信息的需求,它的广泛应用必将给我们的城市规划开拓新的局面,从另一层面来讲,城市规划行业真正步入了信息化时代,我国的城市规划行业发展也将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篇(2)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建设与改造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来说,针对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特点和城市建设的基本需求,应该引进先进的技术,利用先进技术的优势提高城市规划效率,在满足城市建设的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中GPS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

1 城市规划设计概述

城市规划设计是指利用一定的手段或者工具对整座城市的市貌、城市功能、规划布局进行规划设计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不仅需要满足城市的基本职能,同时还要满足市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可以说是一个系统而又繁杂的工作。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相关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比如GPS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城市规划设计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不仅提高了城市规划效率,同时更好的满足了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通常而言,城市规划设计需要结合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规划设计工作,同时规划和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城市职能需求对于规划设计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需要结合各方面因素来选择最佳的规划设计方案。城市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比如城市的人文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城市居住人数等。在传统模式下,有很多方面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和实地勘探,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GPS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不仅提高了规划效率,还更好的满足了市民的生活需求。

2 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需求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人们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需求也不尽相同。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基本生活需求应该加以区别,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考虑,选择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相关工作应该有所创新和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综合动态,围绕城市发展战略进行发展,利用系统工程学以及工程控制理论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系统而又繁杂,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加强研究,在满足城市市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提高城市规划的效率。在面向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的应用,在城市规划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城市规划效率,同时还可以完善城市职能,更好的满足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模式的城市规划设计体系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求,要学会改变传统的模式思维,有效开展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有效的满足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

3 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分析

3.1 城市规划设计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渐提高,同时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面向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的类型数据的处理与综合、多层次服务对象的满足、时间以及空间的精确性需求等,这些都需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因此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满足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需求,相关的信息电子技术需要加以规范,同时针对一些电子信息技术要加以创新和发展,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的需求。目前而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使用不规范、技术不成熟、技术存在缺陷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针对信息技术,必须严加要求,针对相关电子信息技术加以开发和应用,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有效进行。

3.2 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的相关应用

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包括数据处理、布局设计、城市市貌设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可缺少。针对数据处理来说,利用电子计算机或者信息处理工具等来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规划效率,同时还可以使得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更具有规范性和实用性。针对城市布局设计来说,电子信息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观察城市的地理环境,同时还更加快捷简单,更具有实用性。在城市布局设计中,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及交通环境等都需要严格进行考察,这样才可以更加规范的执行城市中交通、绿化规划设计,满足现代市民的生活需求。针对这种情况,电子信息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及时的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规划设计信息,保证了城市规划工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另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来进行城市空间分析和模型分析,从而得出有效的信息分布以及管理方式,保障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准确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信息来源渠道也在不断的拓展,利用信息技术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信息保障,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城市规划效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要,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城市规划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保证工作质量。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规范性使用信息技术,有效的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妍.现阶段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5):103-104.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篇(3)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关于大数据的相关研究也不断曾多。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在大数据是时代下,数据是世界的基本构成元素,数据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大数据时代主要是指凭借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托强大的信息技术将数据进行整合进行数据库的构建。因此,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

1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和云计算技术的应运而生,规划信息化建设包括制定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框架和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等。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对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有效的促进国家规划建设的发展。

2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时代对规划管理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大数据时代之下,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规划管理工作也是规划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也将为国家规划建设的发展提供科学庞大的数据支持,为国家城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依据。

3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3.1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人类对测量、记录和分析世界的渴望是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数据本身所含的价值性却是这种渴望的原始驱动力。大数据的价值性一方面已经影响了世界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对其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现实条件的种种限制,大数据的真实价值性绝大部分还在开发之中。随着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日前大数据的发展呈现着一下四种趋势: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数据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将不断提高;大数据作为一种战略性的生产要素,将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备资源;大数据对要素关系的准确描述将为各类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大数据的广泛价值将会使其在各领域中被普遍使用。

3.2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趋势

随着大数据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趋势也不断增强。规划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将会为规划管理提供直观全面的庞大数据,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相关依据。同时,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将会大大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有效缩短相关工作的时长,为提高规划工作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4大数据时代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内容

4.1加强对数据库、模型、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数据时代下,加强对数据库、模型、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规划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强数据库的构建是在大数据时代下进行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模型的体系化建设涵盖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众多新技术,它通过将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之间的转换,为规划的现实实践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撑,加强模型体系建设,是规划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标准规范的体系建设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标准规范来约束和维护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

4.2进行机制、机构和人才的建设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长效工程;必须要进行相关的机制和机构的建设,通过机制的保障来增强与相关科技研发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大数据的联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此外,大数据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较高,加强相关人才的建设成为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5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5.1提高数据建设和模型建设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提高数据建设和模型建设的灵活性和广泛性,实现大数据空间化是保障大数据用于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宗旨。城乡规划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人们对于空间的需求度。所以,遵循空间化的规划原则加强对数据广泛性的建设,从而促进空间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依托规划管理的综合性,提高数据模型的灵活性,促进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5.2进行对接规划的标准建设

大数据在强调数据的范围同时,而忽视了数据准确性,其对客观严肃的规划管理产生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在规划管理的工作过程中,要确保数据库数据符合规划管理关注的要点,保障模型架构符合规划管理的逻辑分析,使信息化的应用流程符合法规规定。

5.3建立健全相关的规范体系

大数据时代下推进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依靠相关的规范体系进行有效的推进。信息时代下,互联网技术和数据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共享性的不断增强,在现有的网络化境下,数据和信息共享缺乏具体的规范规定,规划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信息化建设,应当依据规范体系,才能有效的运行,从而为规划建设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推进规划管理的科学建设。

5.4加强信息化操作平台的建设

大数据背景下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操作平台是进行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完善高效的信息化操作平台能够增进相关数据的高效利用,提供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益,促进数字化和智能化城市的建设。因此,相关部门加强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加强信息化操作平台的建设。

5.5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的技术人才是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大数据下的规划管理信息化需要综合性的技术人才,这些专业的人才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同时还要有地理信息技术。相关部门应当根据社会和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强对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为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基础。

6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来临,数据资源的不断更新和共享,使得各行各业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规划人员要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加快对相关信息的分析利用,为规划管理提供数据服务,促进信息化技术为规划管理的服务,推动智能城市和数据城市的建设。本文通过对大数据时代下规划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行思考,推动规划管理技术的革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广达.大数据时代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J].信息化建设,2016(1).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篇(4)

对城市进行建设和规划是新时代城市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结果,而GIS技术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也是功不可没。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对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以数字城市为发展目标的规划要求又为我国的城市规划中对管理信息系统和GIS技术的应用作出了考验。

一、地理管理信息系统与城市规划

1.1、对地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认识

地理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依靠GIS技术的应用,对城市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总体而言是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传递、加工和储存等程序。其拥有高效安全的空间数据管理、图文一体化无缝集成、灵活方便的系统管理与维护以及丰富的系统功能。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全面多样,支持多用户进行数据资源共享,在数据处理方面有计划功能、预测功能、控制功能和辅决策功能,使人们在对城市地理信息进行管理研究分析时拥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有利于对城市复杂的信息进行规范化和整理。

1.2、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在于城市规划和专项规划。其中城市规划包括对区域和市域的规划、总体和区分规划,而交通、基础设施、服务建设、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保护等都属于专项规划的范畴。城市规划工作的进行一般都会受到经济、资源、人力物力、旧屋拆迁和地理信息等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在公共设施和景区规划中城市规划的技术性就越发显得重要。由此,我国从事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将GIS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中,让地理管理信息系统为城市规划工作服务。

二、管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的作用

2.1、管理功能

管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功能必然突出了“管理”二字。在管理信息系统上的各种数据和信息都体现着数字化、规范化和计算机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对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多了用户数据共享和管理工作上的自动化。

2.2、评价分析功能

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将各种信息和数据建立成不同的模型进行分析,并作出辅评价以及提出相关决策。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分析功能具体体现在对城市防洪、交通网络和其他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上。

2.3、规划与预测功能

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在城市现有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发展和潜在能力进行规划和预测。这种规划和预测功能方便了城市规划工作中对城市的管理以及宏观调控等。

三、城市规划中的GIS技术应用

3.1、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3.1.1、GIS技术在蓝图型规划上的应用

蓝图型的城市规划着重于将规划方案的阶段性和时间性达到预定城市发展的一个瞬间的状态。蓝图型的城市规划对于技术的要求十分严格,而GIS技术对于蓝图性型规划中编制任务、评价任务以及比较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所以,当前我国十分强调GIS技术在蓝图型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能发挥的作用。

3.1.2、GIS技术在过程型规划上的应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针对我国的现状来说,过程型的城市规划相对于蓝图型的城市规划更经济适用。类似于旧城区的重建和改建就可以使用过程型的规划方案,而过程型城市规划方案涉及到很多社会因素,过程繁琐。GIS技术能在过程型规划中起到很大的帮助,但问题在于规划人员对于GIS知识和技术的缺乏会降低其工作效率,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监督。很多西方国家的GIS技术在过程型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已经成熟,但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挑战。

3.1.3、GIS技术在倡导型规划上的应用

倡导型城市规划方案强调与对城市背景的分析,以及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前景进行预测和模拟,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房屋过剩等社会现状而产生的城市规范方案。对于我国沿海部分地区,例如上海,倡导型的城市规划有利于刺激城市的发展潜能以及对经济活动区域的重新分布。在倡导型规划中需要运用到的分析、模拟和预测等程序可以利用GIS技术来完成,GIS技术在倡导型规划上的应用更有利于在规划工作中对城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假设和预测。

3.2、GIS 在未来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展望

3.2.1、公共平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站群的融合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体现数字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是时展对我国城市规划工作部门的必然要求。数字化城市是指一个将城市各个系统的数据融合,包括城市公共平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站群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方便于各系统信息相互补充和参考。对于未来GIS技术应用到数字城市建设中则需要充分采集、挖掘并整理出城市的各种信息,并建立公共平台已经提出相关的保障体系,这对于我国GIS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作出了更高的要求。

3.2.2、城建政府电子政务与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融合

上文已知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将朝着数字城市前进,而城建政府电子政务与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融合也是一种一个重要的环节。想要实现城建政府电子政务与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融合,就要应用三维、虚拟和分析等软件工具集GIS技术一体化,将动态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互动向图形数据以及空间数据靠拢。

参考文献:

[1]王广震. 基于GIS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2]阮红利. 公众参与式GIS的理论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D].福州大学,2004.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篇(5)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144

1 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促进作用

1.1 推动城市规划设计向着规范性发展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城市规划设计有了一个统一的设计平台,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下开展更加全面而科学的规划评价和设计,使得城市规划设计能够在更加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增加了对规划设计的直观了解。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下各种信息能够进行汇总,便于多种使用方对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便于信息的,从而使得规划开发者能够在全面了解信息基础上开展合理规划和设计,制定出适合当地城市发展的标准规划设计方案,从而更好的制定城市建设,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减少不合理建设和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和使用。

1.2 避免城市的盲目扩张

在目前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由于某些利益的推动,部分城市在规划设计时超出城市发展的预期进行盲目扩张建设,和城市发展不相融合。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时须臾参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并有着严格的管理体制进行约束和监督,使得城市建设的盲目扩张行为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避免了城市建设中的土地等资源的大量重复浪费,促进城市的节约化发展。

1.3 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存在很多环境保护问题,如城市内部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水资源的浪费问题。这两个问题尽管有些部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一直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但是由于各个机构之间缺乏相应的协调性,工作开展一支较为慢,缺乏统一的整改计划及有效的方案。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各个部门能够进行快捷的统一办公,提高问题处理的效率和水平,有效推动城市规划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有效推动城市建设规划的综合性发展。

2 信息化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1 在基础网络与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的应用

在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城市规划设计中,首先需要以基础网络建设和硬件设施为前提设,配备高速的宽带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系统和网络交换系统,这样才能使得信息化应用有一个物理的前提条件,解决硬件问题。目前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基本实现了审批电子化、网络化功能。大部分地区的办公大楼里面都配备了较高标准的局域网,通过高端路由器、防火墙以及采用物理隔离卡等,实现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有效连接和分离,促进内部办公系统内部的数据交换、图档的网络流转等,具体和网络连接及共享等功能。

2.2 业务审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很多地方的单位都采用了图文一体化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开展城市规划信息的获得、分析、存储、管理以及辅助决策的支持等。在发件报建、项目审批、工作监督、办公自动化等方面都实现了信息化发展,在地理信息系统模块开发方面使得属性定义、数据查询、道路红线叠加等模块功能基本具备,推动了传统手工办案到现代办公自动化方式的转变,通过了规划管理和审批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和技术进步相比,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是惊人而无法用数据进行统计的。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更加科学化、专业化。

2.3 城市空间数据库平台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建立和发展了空间数据库平台,将空间技术如GIS技术、GPS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如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相互融合,形成了空间数据库系统平台,使得城市基础规划和测绘能够实现系统、全面化的数据集成,使得数据资源在管理方面实现统一发展。在系统统一界面下,可以实行强大的业务审批、规划设计及项目会审功能,为相关的政策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有利于市政府、市建委、市规划局等不同部门之间开展方便、高效、快捷、全面的空间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及应用。从而为不同部门之间在信息方面的共享、促进政务工作的协同发展,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打下基础,同时在此发展基础上建立了云服务中心,构建了科学的管理模式。借助信息化技术,城市规划和设计形成“一张图”的规划科学管理模式。

2.4 城市智能化地下管网平台的应用

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也是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用水、排水、燃气使用、电力使用、通讯使用多种生活生产功能必须的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只有做好这方面的建设和规划设计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城市更加高效、高质的运转。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城镇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地下管网所需要的里程更长、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负责、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而且地下管网在管理体制和权属方面涉及的部门较为复杂,而且是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通过提高城市地下管网信息化技术水平,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能够使得城市地下网管设计、规划、建设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使得规划设计和建设能够有一套相关标准可以参考,确保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统一性,并实现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规划设计能够在时间跨度上满足现在及未来的发展需求,承接历史建设现状,更好的做好规划和设计建设工作,使得城市地下管网设计及建设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建设,并为相关业务的审批、设计及项目建设会审等提高有力数据支持。

总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已经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的有效应用,使得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信息化技术也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提高,从而更好的提高城市规划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篇(6)

0.引言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以城市作为管理对象的城市规划管理不可避免地需要统筹协调社会、经济、文化、物质空间等方面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协调、相应的管理决策及管理规则的实施等需要靠有序的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规划管理的效率,也相应地促进了城市研究、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能更好地监控城市规划的实施效果,使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及更及时的信息反馈、更规范的管理等成为可能。

提到信息,不可避免地要将其与简单的数据和未加分析的资料区分开来。严格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主要是指在计算机辅助下,对城市规划相关资料进行管理,并辅助规划决策的过程。其主要特征和作用体现在:首先,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GIS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转变和规划管理体系的构建,如西方的宗地管理、分区法和公众参与等规划体制的转变和中国的“两证一书”制度的建立等,都对信息管理或者早期的资料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程序;最后,信息化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规划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这些研究又大大地促进了城市规划学科和城市规划实践的发展。因此,本文分别从与信息管理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发展和管理实践等不同的层面,探讨信息化管理的新进展。

1.国内外信息管理的研究进展

1.1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转变影响下的信息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是与其管理的体制和指导思想密切相关的,特定的管理思想和相应的技术发展背景,决定了管理的手段和管理的具体内容。以美国为例,其早期的规划是以局部改造更新、城市景观设计等物质性规划和改造行动为主,且建立在宗地管理的基础上,并受技术手段的限制。在这种背景下,规划管理的资料主要涉及手工的规划图纸、各类基础设施资料和相关的管理规程等。随着一系列缺乏社会及经济因素考虑的物质性规划的推行,社区分异、社会不公、城市中心衰落等问题日渐突出,并引起了城市政府的关注。因此,美国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实行土地分区法。除了原先的一系列图纸资料之外,各类图则成为了另一类重要的规划资料,规划管理程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之后,城市规划向综合性规划迈进,即除了物质性规划之外,规划还增加了对群众生活、城市建设、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等各类综合问题的关注,并开展了多项相关的规划活动。受规划内容和重点变化的影响,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内容大大地扩充了。相应的,各类来自社会、经济、环境等相关专项的资料和信息进一步丰富了规划管理的内容。在规划与市场的冲突下,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以后,产生了自下而上的民权运动,推动了公众参与的发展。与此同时,计算机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了城市规划领域,使信息处理有了新的工具,相关理论的发展也为信息处理提供了平台,信息类型和形式日趋多元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 网络 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政府数字化工程的推进和GIS/RS技术的发展,使公众参与的形式日渐多样,信息的管理方式和信息流的组织方式更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同样,“两证一书”规划审批制度在国内的建立,决定了规划管理的信息流组织形式和信息的基本内容。城市规划体系的构建,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法定程序的界定和相关法规的制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规划信息和资料的类型和管理的具体内容。

1.2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相关研究的进展

在相关理论与模型研究方面,从20世纪中以来,西方城市研究理论界主要经历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的数量化革命;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对“数量化”的反思,多学科交叉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交叉学科和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城市综合模型研究等几个阶段。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展了大量的模型和理论研究。根据笔者及有关同志对国内外1980年以来对与城市研究有关的主要期刊的检索和统计,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城市学界在信息化等新领域开展了很多研究,且在总量上和比例上都呈上升趋势,学科的交叉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城市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其主要涉及相关的信息化、赛柏地理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城市研究、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关的城市建模研究等。

其中,基于GIS的研究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近年来,GIS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城市研究者的思路,推动了城市地理学向微观的社会、行为、心理研究与宏观的物质空间研究相结合,静态的城市现象描述与动态的演化模拟相结合,定性的分析、判断、总结与定量的归纳、解析、模拟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其中,与城市规划管理密切相关的方向,包括:借助GIS模拟城市发展演变,从而理解其发展演变的动态性,揭示城市微观行为(如人的活动)与宏观结果(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利用GIS及数量建模方法,结合社会、经济分析进行研究等正成为城市研究中很活跃的一个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篇(7)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数字城市,一些城市已开始建设数字城市,但对于数字城市的概念却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建设数字城市,不仅将大大促进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将拉动城市其它产业的信息化,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数字城市也将成为未来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数字城市规划的概念

在2000 年5 月中国市长协会和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的“21 世纪数字城市论坛”上,当时的建设部部长俞正声指出, 所谓“数字城市”与“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一样,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要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将是世纪之交最重要的技术革命, 将深刻改变人们习惯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风俗习惯和思维方法。

所谓数字城市规划,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所需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利用,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城市规划内部信息流程和城市规划部门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进而对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影响城市规划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技术、3S技术(遥感、GPS、GIS)技术、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CA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2 数字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网络技术改变了城市规划中建设者、规划师、规划管理人员和公众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方式。随着通信技术和有限电视网的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网络传输速度的大幅度提高,这些人员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静态和动态的信息交流,尤其是交互式双向信息传输,使这些人员的信息交流可以跨越空间甚至一些时间限制。

虚拟现实技术则使人们借助于各种设备感觉信息空间所反映的现实世界,使计算机的使用更为方便,更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信息世界中所反映的现实世界。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将对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

基础地理数据平台包含基础地形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据规划宝典不仅包括支持城市规划的信息,如法律规范、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期刊论文等,而且还包括城市规划产生的信息,如规划成果数据、规划管理数据等这些信息在体系上既是完整的,又是动态更新、不断扩充完善的。

2.2支撑技术更具多样性

GIS技术是数字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技术,同遥感技术(RS)、CAD、DEM、虚拟现实技术(VR)、数据库技术空间分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一起支撑着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这些支撑技术自身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也会有新的技术不断地充实到体系中来,使体系更为完善。

2.3系统功能完备性增强

数字城市规划体系是面向城市规划的全方位、全过程,包括辅助规划设计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辅助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等在内的应用系统。这些子系统在功能上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从整体上保证了系统功能的完备性,为规划设计与管理全过程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

3 结论

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类构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的信息世界,人们生活在现实空间和信息空间中,现实空间与信息空间的物理界面是由计算机及网络和数据库构成的信息基础设施,人们通过这一界面可跨越现实空间与一些时间的限制,了解现实世界的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进行思想交流。城市规划将在信息空间中构造城市发展的蓝图,并通过建设者在现实世界中实现。

参考文献

[1] 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 戴逢,陈顺清,姜崇洲,丁建伟.城市规划与信息技术-中国广州市的发展与实践[J].城市规划汇刊,1998 (3):6 13.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篇(8)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建设速度加速,为合理规划城市带来很多问题。如果没能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产生多数不合理的监视,例如:大规模圈地占地、损坏文化遗产、创建的城乡结合部混乱等等,严重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步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GIS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提升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准确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运用GIS、RS等先进技术可以对城市中违反城市规划的建设进行核查和监测,这在我国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GIS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中的好处

传统进行城市规划工作通常采用CAD软件。该软件是由点、线、面把矢量数据进行存储,但它没有空间数据库,且属性数据比较少,不便于对属性展开查询、使用。GIS技术可以把对象的有关属性合理的结合,有效弥补原有城市规划中的不足之处,满足用户对空间信息、空间分析等方面的规划要求。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对地块儿的强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等指标加以计算。GIS技术可以对海量数据展开分类存储,同时该技术可以科学的管理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进而正确反映出城市规划的发展形态。GIS技术应用与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城市规划的准确性,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为决策人员给予科学合理的依据。

二、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情况

(一)GIS技术应用模拟预测中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规模进行预测,模拟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指标。在这种情况下,选用数学模型对城市综合环境及发展情况展开预测、评估,为日后的发展提供合理的依据,例如:区域城镇发展趋势和城市化水平对城市用户和人口进行预测等,通常采用回归分析的办法。首先采用回归方程对数据展开预测、分析,之后运用GIS的空间叠置等相关分析功能,把全部的要素展开综合分析,进而或许比较合理的预测结果,重点在于创建回归模型与GIS技术合理结合。同时可以采用GIS有关功能为基础,采用GIS技术二次开发来实现城市环境演变动态进行模拟和预测。

(二)GIS技术应用在分析决策中

明确城市空间之后,合理选取城市的不同用地,并根据城市空间的长远设计方以及日后规划工作相关的决策问题,这是确保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这个环节中,GIS技术可以应用在工程的选址、布局之上发挥独特作用。例如:把GIS技术应用在公共设施选址之中首先采用GIS技术多人口的密度、公交路线等展开数据建库,其次为城市路网的密度、出行距离及交通可达性为合理性展开评价,同有关专业软件相互结合展开城市规划预测,从而合理选取城市地点。

(三)GIS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之中

GIS技术与日常城市管理之中,在初期管理中可以把全部信息输入数据库之中,创建城市信息数据库,从而达到对GIS数据的管理、检查、数据统计、更新等方面的功能;同影像相互结合,达到对信息叠加的效果,确保可以对城市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采用监测技术实时掌控城市环境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合理的解决。可以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审批,有助于审批人员快速统计出所用地块的面积及相关属性,清晰了解地块儿的有关属性,为更加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目前,GIS技术与遥感技术相互结合已经管饭应用在监察工作之中,采用遥感卫星数据同历史数据加以对比,从而觉察土地改变的变化之处,根据现场勘察得出的相关资料,进行客观、科学的规划。

三、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城市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未来的若干年例,城市规划和GIS技术面临很大的挑战,GIS技术的某些新发展也会应用在城市规划之中,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的效率。

(一)3S集成技术的应用

3S集成技术是指由由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者组成的技术。随着3S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3S集成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之中,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直观的数据服务,对所需要观测的对象进行快速追踪、定位、分析,从俄国人更加精细的描绘这种变化,这三种技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CPS获取准确的位置信息有助于遥感航片进行镶嵌和校正,CPS、RS这两种技术为GIS进行空间数据的探测、更新提供有效依据,采用GIS技术也可以提升遥感数据的提取和数据分析功效。随着高精度遥感就似乎的快速发展,学者更加深入的研究GPS技术,从而确保这三种技术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发挥出巨大的功效。

(二)TGIS技术的应用

TGIS技术又被称作是4DGIS技术,是指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加入时间维。它重视采用时空分析技术来对整个动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出处于时空数据内的相关信息。在城市规划中应用TGIS技术,可以有效改革传统GIS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重点体现在以下几点:高效管理数据:TGIS技术可以把不同城市规划的有关数据的时间、属性、空间信息进行关联,实时对这些信息进行监控和更新,有效解决数据出现的时间等相关问题,确保城市的规划设计满足实际要求。及时给予预测:通常采用时间平滑的办法,对未知的时间段内展开合理的推测,不但可以为规划者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运用预测得来的结果对规划方案展开检验,确保该方案实际可行。输出规划成果:同传统的GIS技术相比较,TGIS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同多媒体、Flash等技术相互结合,模拟输出城市动态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景象,采用动画表达规划成果。

(三)3DGIS技术与VR技术合理结合

虚拟现实是采用逼真的手法模拟出人在实际状态下视觉、听觉多种系统的交互运动,采用这种方法把存在或不存在的东西展现在用户眼前,这是一种采用虚拟模拟展现真实存在的手法。在此基础上同3DGIS技术有效结合,为形成虚拟化三维城市规划发挥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迅速创建模型、进行三维场景合成、模拟复杂变化的城市三维地形,把城市未来的演变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确保规划师在三维视景中展开实时的分析,为考察、修改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结束语】: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工作设计多个方面的内容,成果的可利用性比较差,为规划管理工作带来相应的难度。必须创建统一的地理空间为各类规划结果展开整理。文中以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为依据,介绍了GIS技术的应用实况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方文彬.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华民居,2012,(5):856-857.

[2] 牛强,宋小冬,周婕等.基于地理信息建模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3,(1):90-96.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篇(9)

数字城市并非专家学者的空洞妄想,其来源于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快速应用打破了传统的城市规划概念,需要将城市建设与信息技术全面结合,才能打造出适合新时代居民的城市。数字城市规划技术起步较晚,且面临着一次次信息技术革命,其技术体系不断发生着变化。

1 数字城市概述

“数字城市”是计算机技术与卫星技术有效衔接后提出的城市建设概念,其主要是指利用虚拟的空间平台,通过卫星、互联网、遥感等新兴技术,将城市中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基础设施、人文地理等有关信息生动地呈现给城市居民,从而服务政府决策、服务居民生活。其本质上就是把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起来用于规划城市、预测城市、运营城市、监管城市。建设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系统工程,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向,其将大大优化城市内部的系统,并提高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效率,减少时间浪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总的来说,目前数字城市仍是一个虚拟概念,尚无法完全达到全面的信息化,仍需要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 数字城市规划的主要技术方法

数字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较多,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地观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此,笔者结合实际,立足于专家学者的研究,对数字城市规划的最为关键的四项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2.1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

近年来,我国在地球信息科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人们对地观测技术的研究也趋于成熟,使之逐渐实现了多时相、多角度以及高分辨率的目标。现阶段,城市中的各类建筑房屋、汽车等都可以通过卫星图片清楚地看到,它必将成为建造数字城市的重要信息源。就目前而言,数字摄影测量是数字城市数据采集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摄影测量的独特优势,使之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城市规划中各种比例尺数字地形的精度要求,有效地促进了数字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

2.2 虚拟现实技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所谓的虚拟现实技术,指的是用数字空间取代传统的城市抽象地图等以生动的城市模型来模拟与显示城市的三维空间现实。实际上,数字城市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行政部门及普通公众提供城市的信息服务。所以,城市中各类信息的管理、分发以及传输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而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则是虚拟现实技术有效实施的保证。现阶段,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加之因特网的传输速率,笔者认为数字城市完全可以采取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网络结构体系。

2.3 3S一体化技术

3S一体化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总称,它们是建立数字城市的三大重要支撑力量,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地利用好这三大技术的特长,就能够真正有效地形成和提供所需的对地观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多种能力。比如,我国北斗卫星被应用于商业活动,预计将带来4000亿产值。

2.4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指的是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长期受制于数据的获取与不足,规划工作的数据基础高度依赖官方的测绘数据、统计资料等。因此,开放数据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国内外都纷纷建立了共享知识、开放获取、城市数据派等多种开放数据形式,可以说开放数据的形成是大数据的必要条件,而大数据又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数据基础,因此,推动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城市规划技术发展需要努力的方向。建立一个相对集中且完善的大数据中心,这样可以对庞杂的城市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和分析,有利于各种数据资源的整合、挖掘与利用。

3 数字城市规划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意义

3.1 促进城市规划的数字化

传统的城市规划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即人的意志力占据绝对地位,无法充分放大地理资源优势,导致城市规划中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如,著名的化工城市“泸州市纳溪区”,其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无法有效分割,导致城不像城,化工产业发展亦受到城市限制。数字城市规划虽然仍然取决于人的意志力,但数字城市规划技术将各类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科学计算,得出最为科学合理的数值,大大提升了城市规划的准确度和科学度,为城市规划决策者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基础数据。

3.2 促进城市规划的信息化

信息化已经是城市21世纪各地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关键附着物,城市居民习惯于网络上的生活,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元素。数字城市规划技术能够有效整合城市信息数据,扩大城市信息覆盖面,为城市军民提供最为经济的信息资源。如,城市WiFi的全面规划建设将全面促进城市信息化建设。这都是数字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基于信息技术,城市将逐步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如智能家居、智能公交等技术的研发。

3.3 促进城市规划的系统化

传统城市规划虽然也讲究城市功能的完善,但其相对来讲较为独立,而数字城市规划技术依靠信息科学技术支撑,实现城市规划数据资料的共享,为决策者找准城市要素配套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将城市规划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在这样规划建设的数字城市中,各个城市要素相互连接,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实现城市功能的全面化,打造出人与环境、人与城市配套设施、人与人的需求完美结合,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4 结束语

数字城市为城市规划、智能化交通、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城市安全应急响应等创造了条件,是信息时代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将数字城市建设好,这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空间基础,其势必将取代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写下灿烂的一页。城市建设的关键是规划,数字城市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数字城市规划的技术体系,充分利用各类技术方法,力争在城市规划理念上超前思维,减少城市建设的浪费。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篇(10)

Abstract: 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ization processes have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its influences on urban function and special structure have been widely discussed by social scholars, architectures, urban geographers, and so on. In our countr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but the research on urban master planning ininformation era has been limited on very narrow fiel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urban master planning faced in information era, it also discusses the Internetinfluences on urban function design , urban space, urban function development and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above analysis,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urban master planning in information era: reforming urban function design principle, combination of the master planning and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orming master planning economic index system and utiliz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efficiency of master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information, urban master planning, urban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38-03

收稿日期:2005-11-30

作者简介:赵小艳(1979-),女,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化工程中心,数字城市与规划设计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引言

在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信息及其网络已渗透到城市生产、生活、交通和游憩等各个领域中。工业经济时代的城市功能和结构,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面对与以往大不相同的信息化城市,有关城市的所有理论和实践成果都需要重新研究和论证。信息化带来的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城市空间和城市职能的变化直接反映在城市的土地使用模式上,而土地利用规划是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信息化影响下,传统城市总体规划出现了滞后反应,同时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2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滞后响应

我国城市规划发展时间短,发展过程曲折,面对信息化背景下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形势,城市总体规划显得不够适应,总体规划被突破、被改变、被违反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市场行为的作用下显得十分软弱。总体规划的滞后和被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对于社会经济政治的研究不够

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手段,是为城市的社会经济服务的,因此必须进行城市社会经济的研究,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科学性。但是,目前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单位还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思路和做法,主要完成各城市和区域的建设性物质规划,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政策性调控规划等非建设性规划层面关注却很少,造成“软”规划和“硬”规划的相互脱节,表现为城市规划滞后,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2) 规划内容对于信息社会的被动响应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席卷而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经济的命运(曼纽尔・卡斯特,2001)。由信息化产生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已有所体现。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仍然沿用上世纪90年代初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很多方面都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而信息化社会的内容并没有过多的涉及。信息网络建设、信息产业等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不能不对这些内容反映并进行指导性控制。因此,城市总体规划不仅要适应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而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也应该有前瞻性的研究。

(3) 规划编制技术方法落后

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城市总体规划所获取的基础资料和编制成果大都以图纸或文件资料的形式保存,信息存储、流通方式以及信息处理都很不方便,造成总体规划编制周期长、可变更性差等问题。目前总体规划应用计算机辅助涉及已较普遍,工作图和成果图均可在计算机内编辑完成。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未进入规划中海量数据、复杂图形管理及分析、信息综合以及辅助等更深层次。信息化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借它山之石,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技术问题。

3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面临的挑战

3.1信息化对城市功能布局的影响

信息化背景下,由于城市工业布局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大大降低,城市的工业、居住功能布局不再有严格的分区界限。城市中心区将不再是单一的商业功能,而是各种信息最集中的地方,集娱乐办公商业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信息化城市功能布局更多地表现一种空间上的流动,各种城市功能相互融合,将不再有严格的分区界限,而是逐渐呈现一种网络化的布局结构。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工业企业不必位于城市内部就可以获得所需的信息,城市的工业功能布局呈现向地租较低的郊区扩散。与工业功能紧密相关的城市居住功能也相应地呈现一种边缘化的趋势。此外,随着信息网络、交通网络的迅速发展,城市的功能布局已不仅仅局限在城市内部,而着眼于更大的区域范围。

3.2 信息化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城市的功能变化不可避免地引起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变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已经对城市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城市出现了新的空间类型:

a、 远程办公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呼啸而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生存环境,纷纷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开始呈现办公分散化的趋势。一方面,更多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分支机构、合作伙伴遍布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时区的大量业务往来,使异地办公方式大行其道;另一方面,为了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办公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让一部分员工在家办公。据统计,在美国工作人口的16%――19%是在家中远程办公。

b、远程购物

信息化对传统的零售业和批发业场所产生巨大的冲击。首先是信息化的销售方式,越来越依托于电话、邮政、网络等信息流通媒体进行;其次是虚拟商场,只需要一台能够连上互联网的计算机,就能够向顾客提供远距离、低成本的访问和购买机会。远程购物是指消费者不必亲自到商场购物,而是通过互联网挑选商品,通过远程信息系统订购、使用电子银行完成交易的过程。随着远程购物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商业空间将不再仅仅是购物的场所,而是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空间。

c、网上娱乐

信息时代,娱乐方式的电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听、下载音乐,观看电视、电影和演出,获取各种娱乐信息,浏览虚拟图书馆,参观虚拟博物馆,参与网络游戏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情景也将成为人们娱乐消费的主要方式,“动感电影”、“太空飞船”等新奇情景娱乐方式正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d、 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时代,城市的社会化服务除了大型的医疗、教育设施以外,更多的是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使城市的服务体系,部分进入电子空间,服务的质量、水平、多样化及灵活性大大提高。

e、 新的工业空间

在信息时代,创新能力的增强和信息产业的增长对城市工业空间有巨大的冲击。创新功能的集中,创造了一系列新的与全球市场相连的工业空间,涉及到的领域有电子和远程通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核技术、医学技术、环境技术等。在这些新的工业空间中,“高科技信息产业园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3信息化对城市职能的影响

由于信息技术的复合和强化作用,城市内部各种职能扩展到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甚至转移到网络虚拟空间中。具体表现在某些城市职能(如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向郊区、城市边缘区和次级城市中心扩散,或扩散到城市间的职能分工协作。而另外一些职能部门,主要是生产服务部门,如大公司的总部、金融、信息、保险、广告、传播、咨询等则不断向中心城市、特大城市集中。城市的职能由传统工业生产中心转向服务、居住为主,集金融、贸易、科技创新、文化为一体的多元化城市中心。

3.4 信息化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

城市职能的变化直接体现在城市的产业结构上。根据西方工业化进程,可以看出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出现新的发展进程,即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则保持上升势头;近几十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工业不太景气,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却不断地显示出生机和活力,信息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6]。根据近几年城市的发展变化,一些学者研究指出,在信息化技术影响下,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也呈现类似的发展趋势,即一产、二产比例将下降,三产比例则显著上升。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房地产、政府和其它服务则呈显著增长趋势。

4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反思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对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定历史背景下延续下来的城市规划体制和方法在面对研究客体发生巨大变化时,显示出了不适应和力不从心。所以,有必要对当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观念、方法和内容进行探索和创新。

4.1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原则的变革

即变革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目前我国城市总体规划是在预测的人口规模基础上,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并以此为依据,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信息化背景下,城市的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呈现一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城市不断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建立在功能分区基础上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原则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4.2 加强总体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总体规划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手段,是为城市的社会经济服务,因此必须进行城市社会经济的研究,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科学性。

在信息化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城市规划需要发挥对经济空间产业布局的协调作用,培养与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网络时代的CBD作为城市增长级的作用正在受到挑战。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应分析信息产业,寻求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级,如电子信息港和信息特区等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港是通过信息基础设施集中连接高新技术园区,为中小企业提供廉价的信息服务,使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竞争力[1]。城市总体规划只有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才能不断地适应经济的发展,形成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4.3改革城市总体规划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目前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必须提供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城市建设用地以国标对9大类建设用地的比重及人均指标规定作为规划一般性的技术经济评价的重要依据。

信息化背景下,随着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以及信息产业的兴起,任何城市都可以凭借信息、交通网络参与区外经济、社会交流,引进产业,吸引人口居住。而在城市密集区,城市之间的相互通勤、相互分工更加突出。现代城市各功能之间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其参与区域分工的产业基地很难通过自我进行平衡,如跨国企业生产基地的进入是无法用人均工业用地指标来进行控制的。企图在城市内部的土地使用结构的平衡在信息化背景下是难以合理实现,难以符合规范要求的比例结构。

信息化引起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换,产业用地规模受资金投入与技术投入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带来的生产设备自动化的发展使企业的职工人数大大减少,使新兴制造业基地的指标超出了传统城市土地使用结构的框框。同时企业内部逐渐出现分散化,其服务功能与生产功能逐步分离,企业研发、物流中转等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各类新兴产业用地不断增加,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增多,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

居住、生产、游憩和交通等城市功能的实现往往要以空间或土地为依托。但信息时代实现了电子购物、电子金融、电子娱乐、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使这些功能的实现方式部分虚拟化,即与传统的商场、银行、学校和医院相比,这些城市功能的实现不再完全依托于空间或土地,或者说,对空间和土地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而且,城市交通功能的实现也开始部分虚拟化,大量城市活动的完成不再完全通过轮子,互联网络将承担和替代部分现有交通网络的运输功能[6]。上述功能的虚拟化将导致对城市土地需求量的减少,城市的土地结构需要进行变更。

此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居家办公”越来越普遍,加上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发展,城市居民在选择居住地时,考虑更多的是居住环境的影响。而低密度、环境优美的郊区往往成为人们的首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拥有多处住宅也逐渐流行。这些都使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呈现逐步发展的态势。

4.4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总体规划设计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虚拟现实(VR)和网络协作等技术的具体运用,可以实现现状基础资料的快速获取、三维动画模拟、空间信息的快速分析等功能。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而且可以实现公众参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总体规划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KTCHINRM. Towards geographies of cyber space [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8,22(3):385-406.

[2] 李和平,严爱琼.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24(4).

[3]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第一版.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

[4] 年福华,姚士谋.信息化与城市空间发展趋势.世界地理研究,2002,11(1).

[5] 孙斌栋.信息化与城市总体规划.上海综合经济,1999(3).

[6] 王飞虎.信息化影响下的城市及城市设计初探[M].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2.

[7] 威廉・J・米切尔.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 第一版.吴启迪,乔非,俞晓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上一篇: 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下一篇: 理财投资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