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的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9 17:20:58

医疗的意义

医疗的意义篇(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294

医患关系的基本关系和内容

医方:医方指的是医务人员,也就是说经过考核和卫生部门行政机关批准或承认的,取得相应资格的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包括医疗防疫人员、护理人员、药剂人员、检验人员、放射人员。目前我们所说医方不仅只医务人员(狭义的卫生技术人员),还包括医疗机构的其他人员,如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人员和党政管理人员。虽然这些人员不直接从事诊疗护理工作,但他们与医疗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简单的说,临床与非临床工作人员工作完整协调,默契配合是做好医患沟通的前提,如果二者之间出现纰漏或脱节,势必影响整个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患方:传统的患方是指病人本人,也就是直接接受医院检查治疗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患方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它不仅指病人本身,还包括病人的直系亲属、近亲属、人、监护人以及病人所属的单位、组织或保险机构。

医疗的意义篇(2)

前言

医疗服务价格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大众所关心的一个重要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确立与完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双重发展以及社会物价水平的不断攀升,医疗服务价格也在逐渐水涨船高。服务价格不断提高有其相当程度的客观原因存在,而且价格提升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服务工作质量及成本支出不断攀升所出现的现实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价格问题仍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围绕医疗服务价格所引发的经济纠纷甚至民事纠纷也不计其数。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寻找其他方面原因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将医疗服务价格进行有效定位作为工作的中心和重点,要找到定价的合理标准及充分证明,这样才能够让定价工作得到更多患者及社会舆论的支持和理解。

一、医疗服务价格定价的必要性

想要切实加强对医疗服务价格定价的有效研究,首先就应该找到医疗服务价格进行新的科学定价的必要性,从而找到定价工作开展的标准和依据。

(一)政策层面发生变化

医疗服务价格的水平高低不仅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自身发展及经济收益存在着很大关系,同时医疗服务价格更应该体现我国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当前医疗服务价格需要重新定价,其政策层面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医保、新农合的要求

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以及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的不断开展,都是我国政府大力提升社会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质量的重要体现,在此种原则的基础之上,加快医疗服务价格的科学定价才能够切实体现我国政府实现“生病能够治、生病有钱治”的工作理念。

2.医药分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医疗服务收费与医疗药品收费是结合在一起的,从而造成许多医疗服务项目因为药品价格居高不下而无法实现有效的合理定价。而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推行医药分开,真正切断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与药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帮助更多医院真正摆脱以药养医的不合理现象,从而促进我国卫生医疗服务事业的真正发展。所以加强对医疗服务价格的准确定位也是当前我国政府在医药分开相关政策及法规推行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二)医院人力成本没有得到体现

过去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一直都以药品价格为主,其他部分只是在定价过程中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但是此种情况并不适用于医疗服务技术不断提升、各项成本不断提升的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当中,所以加强医疗服务价格准确定价也是充分体现医院人力成本比重的重要表现。

1.未能充分体现医生、护士、专家的知识、技术价值

当前社会各项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不仅有赖于各种物资与材料,更加重要的是其中无不融入了各级专家、学者及具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劳作和智力贡献。而以药品价格为主的传统定价模式在医生、护士、专家能力功能的衡量方面缺少标准与体现,同时也体现不出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开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项医疗研究成果及技术成果的经济价值,从而无法有效激发相关工作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阻碍医疗技术研发工作的健康持续。

2.未能体现医院服务的价值

此外,医疗服务项目的开展也极大的依托于医院这个特殊的服务环境及相关服务资源,如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细心呵护与照料、对患者家属及病患相关疑问的耐心解答以及对患者及家属在心理层面的耐心疏导等,这些看似没有借助任何费用成本的工作内容对于医疗服务工作的健康开展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医疗服务定价模式也未能从这些方面给予积极的体现与肯定,模糊了医院服务工作的突出价值。

(三)医院各项投资没有回报

医院服务工作质量的提升需要依靠各种相关辅助而非仅仅是药品的疗效。而且医院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在为了有效提升服务质量与医疗卫生工作水平不断进行着新的投资与建设,但是这些仍然未能在定价模式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1.基建投资

医院基础建设主要包括不动产如病院、医疗综合大楼以及其他专业化研究场所的新建,这些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其费用巨大却无法在定价过程中明显的予以展现,不仅制约医院相关费用的合理收取,同时也容易造成医患在价格定位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2.设备投资

当前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绝大部分情况下都要依靠相应的设备与仪器,可以说仪器设备建设工作做得越好、越到位,那么医院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影响就会越大。医疗设备投资动辄上百万、上千万,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高昂的维修费用、保养费用及管理费用,必须为这些费用的有效回收进行准确说明,才能够确保设备投资能够得到有效回收。

(四)与当前的物价水平不相适应

医疗服务价格需要进行重新定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了医院各项成本的不断提升,所以重新定价不仅有利于医院的自身稳定和发展,更加有利于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首先,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虽然一直处于突飞猛进的势头当中,各种等级的医院也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成本投入逐渐增高,但是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却仍然执行着10年前的定价,这无疑会对医院的当前发展及未来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阻碍,加重医院的经济负担,进而影响到其他方面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其次,某些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常年偏低,例如护理项目价格、中医理疗价格以及常规性手术价格等。价格偏低不仅打击了相关工作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非常不利于相关服务项目在服务质量及水平方面的有效提升。

二、医疗服务价格定价的意义

医疗服务价格的重新科学定价能够产生社会及经济两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方面

在社会方面能够确保医院拿出更好的服务及管理,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接受更好的治疗,能够帮助医院更好的履行社会医疗保障等相关职能,提升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质量。

(二)经济方面

医疗服务价格重新定位必然能够让医院在经济压力方面得到直接的解放,帮助医院能够获取更为合理的经济收益,促进医院的自身健康发展。而且与此同时,也能够带动一系列处于低迷的医疗设备、器械生产行业,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更加规范有序。

三、医疗服务价格的组成

在医疗服务价格科学定位方面,应该重视成本项目本身的价格以及相关成本加成。

(一)成本项目

成本项目主要包括了医务人员薪资、业务费用、管理费用以及其他设备仪器的使用成本。

(二)加成

加成方面应该突出医疗服务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诊断次数、具体诊断项目类型及难易程度、风险系数等,此外还要加强对特殊病种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单独拟定,从而有效确保各项无形精神劳动及智力劳动都能够找到明确的价值定位。

四、医疗服务价格定价的方法

医疗服务价格的定位方法,首先要考虑服务项目的具体种类及疾病种类,常规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与重大疾病诊断治疗应该分开进行定价。其次,要重视具体服务项目中医务人员劳动付出的多少及比例。以便更好的在定价过程中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再次,要考虑服务项目在资产使用、材料使用以及设备使用方面的比重,将相关成本都更加合理的均摊到每一次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当中,确保各项成本都能够得到有效回收。最后,还要特别重视在使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医疗服务项目中的价格体现,从而确保医疗卫生科研成果能够实现更好的市场转化,促进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安科.对手术费、诊疗费定价合理性的探索[J].卫生经济研究,2011;12

医疗的意义篇(3)

1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善立法的必要性

1.1我国城乡户籍制度及新农合制度本身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城镇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但是据第6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仍然是多数,有近6.8亿人,占总人口的50.32%。城乡分明的户籍制度,使中国较多的农村人口只能享受到较少的社会医疗资源,甚至还得不到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医疗保障事业。所以,通过立法的形式,保证新农合制度在农村长期、稳定和持续地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1-3]。由于我国正处于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加上新农合与传统的农合存在根本不同,在我国属于一个新事物,没有之前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只能边摸索、边积累经验、探索规律。目前,新农合在我国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问题。基于上述原因,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来明确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以保证新农合制度的顺利实施并进一步发展。

1.2需要更具有操作性的制度

虽然《社会保险法》已经于2011年的7月1日生效实施,但是对于新农合来说,还远远不够。《社会保险法》既没有具体规定新农合的实施,也没有对侵犯农民权益的行为进行制裁,而只是进行了原则性和参照性的规定,这显然是不利于新农合的长久发展[4]。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好政策,但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国家应统一新农合收费标准。事关收费,就势必有谋私的可能,为避免侵害农民利益,国家应该统一新农合收费标准。(2)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不住院、不买药应计入农民新农合账户,累积到一定数额后,农民有大病、恶病的,可以按照累积额度相应提高报销额度。(3)取消转院手续登记环节。农民参加新农合后,发放新农合证,农民愿意到哪里去治疗就去哪里治疗,报销比例上可分上下、高低。(4)参加新农合农民,应实现全国联网,无论到哪里的定点医院,只要有新农合医疗证,就能够在当地医院报销,地方报销应延长到1年,期间内允许办理,以方便出外打工者。因此,制定一部专门的《农村合作医疗法》,成为保障新农合制度顺利发展的当务之急[5]。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立法的可行性

医疗的意义篇(4)

一、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开办的情况

医疗责任保险,在我国由于受到经济水平、法律制度、保险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尚处于起步阶段。上个世纪 80年代末期,个别地区开办了地方性的医疗事故责任保险。真正大规模地开展此项业务,始于2000年1月,由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医疗责任保险”;之后平安、太平洋、天安等保险公司也相继开办了此项保险。但该保险推出已两年多,投保并不踊跃,存在不少障碍,部分医疗机构人员的观点代表医疗界普遍的想法。

1.医院地位高,败诉几率小

在执行旧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10多年间,医疗机构一直处于强势地位。首先,在事故鉴定方面,过去是由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单独组织鉴定,这就造成了“老子给儿子”做鉴定的局面,鉴定人员中甚至就有事故医院的专家,鉴定结果的公正性便会大打折扣;其次,患者对医疗事故缺乏鉴别力,而且取证难。医学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使医患双方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出现了技术性错误,只要不是致命的,患者一般也意识不到。就算怀疑院方有,也会因为拿不到相关物证而无法起诉。让一个外行在短时间内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大量搜集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在病历书写龙飞凤舞,而所有病情记录、化验结果、单证材料又都保存在医院的情况下,患者如欲在法庭上胜诉,简直比登天还难。难怪曾有大夫感慨道:“以前我们很少输官司,如果输了,也是因为医院内部有人向患者通风报信。”第三,司法方面也帮了医疗机构不少忙。以往的民事诉讼都是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医疗诉讼也不例外。医院接触并提供证据就比患者容易得多,当然就更方便说服法官,也就难怪医院无所畏惧。此外,缺乏既懂法律又懂医学的律师帮助患者出谋划策,也是患者胜诉难的另一原因。医院成不了被告,即使成了被告也输不了官司,哪还有风险可言,投保医疗责任保险也就没有必要了。

2002年4月1日公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即“举证责任倒置”。2002年4月14日由国务院颁布,并于同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事故的含义、医疗机构的责任、医疗事故的鉴定、争议的解决等都做了重新界定。例如:医疗事故由三级增加到四级;明确和扩大了患者的知情权,病人可以复印病历;参加医疗事故鉴定的专家,由医患双方在处于中立地位的医学会主持下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进行独立、客观的工作,使这一程序更加透明、合理;如果患者认为医政部门有“偏袒”嫌疑,还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上述新法规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有助于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医患纠纷与事故,使患者的权益得到更多的法律保障,这也意味着今后医疗诉讼案可能会激增,而且诉讼中患者打赢官司的可能性会相应增加。

2.赔偿金额少,风险可自担

在一起复杂的医疗纠纷中,患者最关心的就是最终的赔偿金额问题,这也是整个医疗事故处理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确定医疗事故赔偿标准是根据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和各省市制定的《实施细则》。一般一级事故的赔偿额只有3 000元左右,最高也在2万元上下。对于受害者,这一金额在当时可能还算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对于医院,觉得这一标准也还可以承受。一年甚至不到10万元的赔偿,却要多交几倍的保费给保险公司,实在划不来,因此也就没有风险及保险的压力。例如在2002年新法规公布之前,北京市有179家二级以上医院,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的只有12家;河北省有医院4 500多家,投保率只有10%左右。有些医院特别是甲级医院认为自己的事故率很低,即使发生也是小金额的赔付,院方完全可以自担。但凡事都有“万一”,过去无事故并不能说明未来、永久无事故,即使是三甲医院,其从业人员也可能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况且目前已有法院判赔290万元的医疗事故 (湖北龙凤胎儿脑瘫案)出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对人的健康、生命价值认识的改变,几千元、几万元的赔款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解决医疗纠纷的需要,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新《条例》中对医疗事故赔偿详细罗列了11项,并首次增加了精神抚慰金的赔偿,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普遍欢迎,但在医学界却掀起了轩然大波。我国的医疗机构多数还是非盈利性单位,以后,一起事故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赔偿可能会屡见不鲜,让肇事医生掏腰包根本不可能,医院的经济负担也会陡增,而且判赔金额的不确定性也给医务人员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医院、医生恐怕以后再也不会因为赔款少、风险小而无动于衷,毕竟约束医方的法规已经开始逐步完善,患方寻求权益保护的意识已经普遍觉醒,途径也越发通畅。

3.风险保障少,保险交费高

根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2000年1月实施的《医疗责任保险条款》,在一个保险年度内,医疗事故每人最高赔偿10万元,医疗差错每人最多承担5 000元的赔款。保险费根据医院病床数和不同风险岗位的医务人员数交纳。据北京一家拥有一千张左右病床的三甲医院负责人介绍,按规定他们医院一年要交纳将近40万元保险费给保险公司,这是很大的一笔支出,而2001年该医院才赔了4.8万元,这就产生了保险是否值当的问题。从保险赔偿角度看,医疗机构认为10万元的额度也很低,真要出了大事故,保险公司还是不能把全部责任承担下来。当然,无论是保险范围还是收费标准,保险公司都是了1987年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新产品初期投入的成本以及其他相关因素而制定的。

随着新法律法规的出台,百姓维权意识的提高,加之目前医疗事故与纠纷的日趋增多,医疗损害索赔数额的加大,医疗机构对于自身风险的认识有所提高,化解风险的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及时配合2002年9月1日实施的新《条例》,在了前两年的保险经营情况并结合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建议和意见之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原有的保险条款和费率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新产品将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大概而论,医疗责任保险的主要内容包括:

被保险人:依法设立、有固定场所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均可参加此保险。医院投保后,其正式在职医务人员将自动获得保障。

保险责任:被保险的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执业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此外还承担一定限额的法律诉讼费用。

责任免除:主要包括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被保险人的违规、违纪行为造成的损失;以及明显不属于职业责任保险应当保障的范畴的损失。

索赔程序:当发生医疗事故时,患者或其家属向医疗机构索赔,然后由医疗机构根据保险条款的约定向保险公司索赔。

赔偿处理:有三种方式:(1)赔偿金额可由患者、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三方协商确定;(2)由仲裁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裁定、调解确定;(3)由法院判决确定。

除此之外,和医生关心的损害赔偿金额也根据新《条例》的规定有了较大提高,从而使保费水平趋于合理。

二、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的积极意义

1.转嫁执业风险,减轻财务负担

俗话说“人无完人”,即使是医术再高明的大夫,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在从业当中不出一丝差错,尤其是在外科、妇产科等具有高风险性科室工作的医护人员。根据美国保险行业的统计,医院的妇产科是比较容易引起诉讼的科室之一。1982年到1998年期间,美国各大医院为此支付的保险费用增长了167%;2001年上升了12.5%。妇产科医生作为被告的诉讼案,赔偿额往往惊人。1999年的赔偿额平均为349万美元。由于所接触的病情的特殊性、复杂性,医生一旦发生疏忽,就会造成患者身体上的伤残、疾病、死亡和精神伤害。根据我国《民法通则》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国务院 2002年9月1日实施的新《条例》第51条明确了11种赔偿项目及标准;第52条规定:“医疗事故赔偿费用,实行一次性结算,由承担医疗事故责任的医疗机构支付。”新《条例》大幅提高了医疗事故赔偿金额,而且首次增加了对于精神损害的赔偿。由此可见,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可以减轻医院的财务负担,医疗机构只要交一定的保险费,就可以得到十几倍、几十倍的风险保障,从而保障了医院经营的稳定性和营业秩序的正常进行。

2.解除后顾之忧,提高业务水平

医生的医术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主要是依靠大量的临床实践,只有多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例,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手下有准。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大夫,更需要这方面的锻炼。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在于7年、8年基础医学的认真与,更为重要的是在活生生的患者面前,如何处理而使他们转危为安,尤其是遇到一些疑难、突发事件或急诊状态。在新《条例》出台之前,医务人员还没有过多的心理顾虑,只要患者前来求医,本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都尽其所能地进行救治,只要有一分的希望就会付出十分的努力。然而自从宣布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以及加大事故赔偿力度后,医务界的不少人士表现出了担忧甚至恐惧的心理。因为有些医疗事故的发生并不是医生本身的过错,而是由于患者情况特殊所致,不进行救治就会死亡,但进行救治就可能出现意外。以后患者或其家属可以轻易提起诉讼,张口要求高额赔偿,哪一个医生还愿意再冒风险接收高危病人,尝试新式疗法,医学何以得到进步?这种情况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引进国际通行的医疗责任保险,让医生放开手脚去救治病人,这才是一条必由之路。在这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如果医务人员整天担心出事故、患者或家属会闹事、法院会重判,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而然选择保守做法,“大病小治、重病轻治”,最终受害的还是无辜的患者。因此给医生吃“定心丸”,不仅可以排除其杂念,激励他们增强医疗安全意识,勇于知难而上、改革创新,提高业务质量,促进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而且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早日康复,毕竟医患双方的目的是一致的。

3.减少医患纠纷,增强公众形象

医疗纠纷已经成为消费者投诉的10大热点之一,因为轻者它妨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重者则剥夺了公民的宝贵生命。医疗纠纷的大量涌现,不得不让人们感到焦虑,特别是纠纷案逐渐升级,甚至出现命案。典型的例子就是2001年7月10日湖南中医学院附一医院的血液病专家王万林,被他亲手医治的患者,在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残忍地杀害了。尽管医患矛盾在医院里一直存在,但演变为杀人事件,是医生们无法想象和接受的,它为迫切解决医患纠纷和保护医生生命安全敲响了警钟。

据国外的保险同行介绍,他们的医生和患者也会有摩擦,但情节很轻,更达不到使用暴力的程度,因为患者来医院的目的是寻求救治而不是寻衅滋事。国外保险业已经很完善,医院买医疗机构责任保险,医生买医务人员职业责任保险,患者买医疗、住院意外事故保险。一旦出现问题,彼此都有默契,如果达不成共识,就找各自的保险公司,按程度分担责任。大吵大闹、拳脚相加于事无补,反而会更加耗时耗财。

医疗的意义篇(5)

医学,从来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包括人类健康理念、心理与精神状态、生命价值体系等文化外延。美剧作为全球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于剧情当中体现社会状况与文化内涵,同时具有流行性、娱乐性、大众性和文化性的多重特点[1]。在各类型的美剧中,凸显出一批受人关注的医疗类剧集,如《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夜班医生》等,其在线视频的国内点播率甚至超过一些科幻、幽默、犯罪、战争等系列的美剧。这折射出青年人对现代医学发展和人类的健康生活方式产生较高兴趣,对医学技术、医疗环境、诊疗过程等充分关切。医学生是未来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他们理所当然会关注热播的医疗类美剧,从中寻找自身的医学学习价值,通过明星偶像的光环效应确定初步的从业动机,从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中找到自豪感并激发学习动力。

1.医学生专业思想状况

1.1专业选择动机。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往往要通过高考,且由于医学门类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因此医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普遍较高。高考志愿填报医学院校的原因,多数是家长从方便找工作、就业状况好、社会地位高、收入较稳定的角度选择的。高中生纯粹从爱好、兴趣、志向的角度填报医学院校的情况不多,且填报志愿并不一定能录取,录取的都是分数相对高的,而不是代表医学爱好最强烈、从医兴趣最浓厚的。所以从专业选择开始,由于应试教育和社会现实压力的诸多原因,高中生本身心理、性格、心智都处于成长阶段,专业选择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或现实针对性,很少考虑真实的就业意愿和特长。

1.2医学生学习压力大。根据2014年对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学生认为学习中的最大障碍排第一、第二位的分别是自控能力较弱和学习目标不够明确[2]。医学生的第一学年已接触医学专业基础课,如《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文科类、理工类等其他门类专业的课程相比,医学专业基础课表现在微观层面考察较多、抽象而具体、枯燥而缺乏生动、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医学生必须在课外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标本和实验,通过大量的机械记忆弥补知识点的吸收不足。这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导致学习难度过大,会造成医学生的畏难情绪。克服困难的动力、坚韧品质的内因,需要我们从专业思想的确立、学习动机的明确、兴趣爱好的重新构建鼓励学生迎难而上。

1.3学习年限过长。国家卫计委与教育部等六部门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到:临床医学(包含口腔、中医等门类)招生,自2015年起高校不再招收七年制学生,而是实施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培养方案[3]。在现实就业环境中,临床医学毕业生若想进入三级以上医院从事诊疗工作,多数还需要具备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经历。也就是说,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临床医生的学习年限要比其他行业多出很多,这容易让医学生产生知难而退心理,对专业思想教育极其不利。

1.4获得回报较晚。医学生博士毕业已处于30岁左右的年龄阶段,再加上就业、职称、婚姻、体恤家庭等诸多压力,无论是工作、生活获得的幸福指数都不高。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到主治医生,再到副主任医师,其职称晋升的难度、工作上的专业能力具备等需要大量的学习、科研、出国交流等自身储备。与其他行业对比,临床医师的劳动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且获得经济、地位、职业认同的回报时间较晚。这些都会影响医学生的学习心态,从而不利于医学专门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医疗类美剧所提供的价值取向

2.1医学生必须勤奋好学。从传统媒体报道到现在的医疗类美剧中我们早已得出结论:“doctor”这一英文单词既是“医生”的意思,又具备“博士”的含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学和法学、商学属于精英教育。尤其是医学,担负着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使命,所以对医学生的入门门槛特别高。例如美国,每年招收约22000名医学生分别在140多所医学院校里接受正规医学教育。这些医学生在进入医学院前,多数已经完成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并获得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另外,只有本科阶段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且在医学院校入学统考(MCAT)中获得较好的成绩,然后通过正式申请及严格的面试筛选,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医学生。这从另一侧面说明美国的医生选择从事医疗行业前都是经过自身和学校慎重选择的,学习动机相对明确。

2.2医疗行业是爱与责任的事业。医疗类美剧中的情节内容多数阐述了医疗行业从业者用高超的医术和友善的爱心,克服种种困难,以极大的热情和乐观指导患者康复、积极抢救危重病人、妥善处理临终关怀的故事。角色通常突破种族、名族、国家、性别的界限,从生活细节、家庭状况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围绕普世价值描述了主角及行业群体的爱、仁义、道德与责任。如《实习医生格蕾》正是讲述了主角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对医学生的专业思想确立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可作为各种教育场合的生动案例。

2.3医疗行业具备广泛的、较高的认同度。无论国内外的文化差异、宗教背景、生活习惯有多大,人类群体对于生命价值的认同基本是处于同一水平的。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有医疗水平、就t环境、健康理念的差别,但医疗类美剧中所展现的援外医生或无国界医生的事例、风采足以打动医学生对本行业的职业认同感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全球的行业认同,对医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大有裨益,从而在学习、见习、实习的各个阶段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

3.对专业思想的引导意义

3.1兴趣与爱好是专业思想确立的首要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医学学习也不例外。医疗类美剧中所表现的从业者加班加点、不分昼夜,甚至不计回报探讨患者病情,小心谨慎、充分求证地开展各种医疗尝试,一方面是角色人物爱心使然,另一方面体现了对从业者对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较高兴趣。国内院校医学生普遍不缺乏对医学知识的兴趣,因为克服疾病及带来的痛苦是人的本能反应。学生在学习、关注、钻研医学知识的持久度、专一性上需要改进,不能一时兴起,而需要反复的专业思想教育刺激,使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没有兴趣的医学学习必定是乏味的,没有爱好的医疗实践必定是被动的、不积极的,这对青年学生的自身人格形成不利,更对公众健康的维护,对和谐医疗环境的创造不利。

3.2医疗角色形象的树立。医疗类美剧中的医护人员非常注意形象包装,如白大褂和听诊器、衬衫和领带等服饰与器械的搭配,再加上专业演员的长相外貌等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所以这些医疗角色形象往往在影像画面中比较突出,出色表演力与丰富的剧情带来医疗角色的独特气质。演艺人员尤其是影视明星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较大,医学生通过对医疗美剧中角色人员的喜爱,会产生模仿甚至超越角色形象的欲望,从而主动地提高学习积极性。

3.3产生医学情结。医疗剧是美剧常见题材,而在中国国内医疗剧却成了罕见类型[4]。国内有一些医疗剧,但国内医疗剧的观众群体不是青年学生,青年学生主要的观剧类型是国产青春偶像剧和宫廷斗争剧,这些剧集很少有医疗类的题材。美剧中的医疗类剧集所占比例较大,而且季数多、播放周期长。多数情况下,一部医疗题材的美剧都在5季以上,且播放周期要5年左右甚至更长。观看的时间跨度较长会导致学生从学习到走上临床岗位会自发地产生医疗美剧情结,而情结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将是长远的、正面的、积极的。

3.4现代医学文化。现代医学技术来源于西方,现代医学文化发源于西方。美国是全球公认的医学技术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其医疗文化包括人道主义精神、诊疗流程理念、医患沟通关系及病人的隐私保护等对全球医学文化影响深远。这些精神和理念的表现和内涵在医疗类美剧中均有表露,存在大量与国内医疗环境共性的部分,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特有的文化属性。文化的最大特点即是包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中更有友爱、宽容的成分,我们对国外文化的态度始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现代医学文化,更需要教育管理者加以整理和指引,将现代医学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

4.医疗美剧对专业学习的引导

4.1在校W习期间。我们虽然不鼓励学生课外看电视剧,毕竟医学生的学习进度是紧迫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安排是紧凑的。但是越是需要刻苦钻研的学业,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就越需要外部因素的连续刺激才能保持长久。既然青年学生喜欢看美剧,且如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学生看视频极为方便,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平时严格各项纪律的同时,就必须加以对学生观看剧集题材类型的引导。

青年学生的喜好各有不同,引导绝不是强制,而是将喜欢者加以分类,从对自身学业有利的角度给予指引和鼓励。当然,如果教育管理者本身并不对美剧感兴趣,但是喜好的学生较多,从主动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思想动态的角度,教育管理者对于多数在校生喜爱的事物和行为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了解。

4.2见习、实习期间。根据医学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高年级学生在临床岗位上见习、实习的安排较多。作为职业的准备进入阶段,这段时期的行业接触和医疗美剧的情节场景相结合,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见习、实习是从事医疗行业的初始阶段,这部分经历对学生职业追求感的树立影响巨大。随着全球一体化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众多医疗机构中已出现外国患者,就诊且人数并在不断增多。如果有观看医疗美剧的背景,医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除去语言的因素外,就能迅速与外国患者建立交流场景,避免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

参考文献:

[1]秦星.美剧媒介形象建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5.

医疗的意义篇(6)

音乐治疗是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是音乐的作用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中医音乐疗法是结合了中医针灸、穴位按摩等多种医疗方式,辅以中国传统音乐对人身心的影响作用,注重身心治疗,运用中医学及音乐治疗的理论指导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疗与音乐治疗的模式。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第十七届年会便以心身障碍和人文关怀为主题,心身疾病的中医诊治成为其中重要的专题。将中医音乐疗法融入医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是符合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及医学发展需要的。

一、注重音乐鉴赏课程中的思想教育作用,开发音乐鉴赏课程所具有的“心理治疗”功能

近几年,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对比较复杂。例如,新生对校园环境的适应问题、大学生恋爱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压力、就业压力、考研等,针对这些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潜在情况,音乐鉴赏教师应重视音乐鉴赏课在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恰当运用音乐治疗的理念,构建符合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大学生遇事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介绍适用于心理调适的音乐是高校音乐鉴赏教师开展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有力保证。

《史记·乐书》中记载“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通过心理、生理的多重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和行为。音乐特有的旋律、节奏传入人体,调节人的生物节律,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人的机体处于一种良好的运动状态,肌肉收缩得以良好的调节,音乐声波对中枢和内分泌系统是良性刺激,分泌出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类,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乐者,亦为药也”,乐疗治理即药疗之理,用乐如用药,有归经、炮制、升降浮沉、四气五味、配伍、反佐及个体差异。①中医音乐疗法强调阴阳平衡、五脏相生,通过中国传统音乐促进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情志舒畅。

从人才的培养角度来看,音乐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音乐锻炼人们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对音乐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感知和研究也有着促进作用。音乐鉴赏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品格、情操来说,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正所谓“乐者,德之华也”。 所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接触音乐治疗法,让他们意识到音乐不仅有娱乐作用还有心灵慰藉的作用,充分发挥音乐陶冶身心、性情的作用,以确保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中医音乐治疗的学习是医学生音乐鉴赏课程中人文主义教育精神的体现

鉴于艺术教育的人文学科的性质定位,音乐鉴赏课更注重学生如何在接受艺术教育后更好地将艺术感悟融于自身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模式。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很大程度上,艺术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技术层面,更多的是利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其德智的全面发展。在医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音乐鉴赏教师也应将对医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理念纳入教学的最终目标。

中医学对身体的重视是以生命关怀为起点的,而且进一步落实到了对承载生命的身体的关怀。中国哲学对生命的关怀,是以心身、灵肉、形神的合一为其表征。②《类经·阴阳类》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简明地阐述了阴阳代表着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阴阳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二者互为彼此的动因,后将阴阳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乐记》中说:“闻其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追求阴阳平衡协调是中医与音乐的共同目标。所以,古人倡导“中和”的情志,其实就是宁心安神,情志舒畅,养精调血,阴阳调和的最佳境界。③中国传统音乐中隐伏着乐疗哲理,在中医音乐治疗中得以体现和运用,中医音乐治疗旨在以医疗为基本手段,利用音乐的特殊作用调动体内积极因素,乐音动人,哲理化人,以身心健康为目标,促进治疗。

中医音乐疗法倡导“破”“物性”,“立”“人性”;“破”“经验——理性”理论模式,“立”“文化研究”范式,这正与我国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治疗逐步向人文关怀与医学并举过渡相契合。音乐的运用由单纯欣赏逐渐扩大了应用范围,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音乐可以预防、治疗、康复疾病的理念。将音乐、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和谐运动着的整体,从而指导人的生理、病理进行调理,这就是中医音乐治疗的基本指导思想。中医音乐疗法是一个集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的新兴临床应用疗法。对中医国学的学习和继承也是青年学生必须承担的责任,而中医音乐疗法独特的人文内涵需要传承与发扬。音乐鉴赏教师应不断挖掘课程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着眼于探索音乐鉴赏课程在医学生人文艺术教育中的新方向。

注释:

①魏育林,杨甫德.亚健康音乐调理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医疗的意义篇(7)

【关键词】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循证医学

中医学历史源远流长,其诊疗理论在具体的医药实践中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验证,是中国社会医药卫生保健的主导力量,伴随着现代西医学的产生和发展壮大,并成为现代医药体系的主导诊疗模式,传统的中医诊疗模式的改进也就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以使其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中医学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中医诊疗体系评价的客观化,其本质也就是顺应并借鉴现代医学模式,使中医诊疗体系具有更适宜的现代性,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由于中医学属复杂性科学,当前适合于评价中医治疗疾病,能反映出特色和优势的疗效评价体系并不多,如晚期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中,如完全套用西医的标准则显示不出中医药的优势,反而得到中医无效或效果不理想的结论。

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临床疗效,而现存的中医学体系的临床疗效的评价没有公认的标准,其评价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进行中医临床疗效的综合评价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中医学经历数千年,在现代具体疾病谱改观及诊治方式的改进中,虽面临着挑战但仍具有生命力,关键的核心是其临床疗效的存在,这一基本点是中医学存在的前提,也是中医学面向未来,向前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基于此,探讨适合中医药诊疗的疗效评价体系,使其凸现出紧迫性和必要性,如此一方面容易在医学界达成共识,从而被人们普遍接受,另一方面以此为纲,为逐步解决一些中医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中医临床疗效的综合评价是目前中医临床研究的前沿领域,现今存在的各种疗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以西医学体系为基本点,所以探寻能体现中医的特色,反映中医防治疾病所具有的真正效能的疗效评价系统是现代中医药研究的重中之重,如果这种评价体系能够构建,那么制定疾病的可行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措施和策略,客观地判定药物或治疗措施具有改变某一个体或人群的特定病证的自然进程、结局或预后的能力等各种疗效评价的问题就有了可行通用的的依据。而循证医学为中医学疗效评价提供了这种可能。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上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 创始人为英国著名的流行病学专家Archic Cochrane。 循证医学是根据临床遇到的具体诊疗情况,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系统地查寻文献,做出综合评价,将所得结果用于临床实践,作为临床决策依据,解决临床难题的一种研究方法[1]。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为医学界广泛接受,已成为国际上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成为解决临床问题的一种良好方法。循证医学从文字的表述上可以认为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具体是指谨慎地、清晰地、明智地使用当前最好的证据来为个体病人的保健服务作决定,它通过大规模、随机、有对照的研究来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病人长期预后的影响。

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对现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让临床医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临床研究证据,医疗决策者掌握最新医疗动态,制定相应的医疗决策。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过程是在大量掌握证据的前提下,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其证据进行严格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科研设计方案、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实用性等,然后运用统计学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形成有关疾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各方面的评价结果,目前所进行的系统评价多以治疗性研究为主,如果满足分析条件则可进行定量分析。这一过程可以认为是对已有文献的继承,其结果能够使临床医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循证医学方法可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研究、中药和中医疗法的疗效、安全性和成本费用的评价,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以客观的证据取得国际上的认同,从而在更大范围上发展中医药学[2]。

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药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3]:①促使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并最终与国际接轨;②制定循证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科学地对中医药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评价;③通过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评价的证据,促进中医的临床实践,提高诊疗的效率;④成为中医临床医师自我学习、不断提高的终身继续教育模式;⑤开展循证的中医药学教学,科学地设置课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开展循证中医药学教学的研究,培养懂得现代医学科学方法、具有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中医名师;⑥借助相关的国际组织,开展中医药国际协作研究,学习并引进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组织管理机制。

近些年,国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人员及方法学研究人员利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从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科学评价入手,从国内外最常用的疗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分析中医常用的复合指标(综合症状、体征、证候、功能与实验室指标改善等多个指标后,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与国外认可的主要结局指标(如病死率、生活能力、复发率等)的相关性,正确理解与应用终点指标、替代指标(包括复合指标),重视病人自我报告结局的应用,改善中医界常用的复合指标,最终达到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性,实现其客观化和标准化。

在中医药领域进行循证医学的研究工作是一项艰巨但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其近期可望实现的目标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证据质量,而远期目标则是建立与发展循证的中医药学,提高中医药理论更新的能力。

中医循证医学是指利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指导中医中药的研究和临床诊疗,科学严谨地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和在临床上依据最新最佳的证据来选择干预措施。中医循证医学要求中医学的科研当中注重证据的产生,临床上注重证据的运用。对于中医学的科研,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试验,严格按照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进行设计, 而文献报告按照CONSORT声明(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CONSORT) 进行[4]。中医循证医学的目的是对中医中药进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针对临床的治疗和诊断进行系统评价,从而制定出更为客观准确的治疗指南。

循证医学和中医学的结合,最基本的结合就是在证据的产生层面。中医药研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用实验的方法弄清某种中医治疗手段的病理生理基础,虽然耗资巨大但收效甚微,中医循证医学在不排斥基础研究证据的同时,更强调以人为主的临床研究证据,特别是以病人为中心的诊断、治疗、预后、预防及康复等方面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并较好地提供了快速获取所需科学证据的途径。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循证医学不是为中医产生的,但是其对文献进行二次评价的思想和方法确实值得中医借鉴和学习,纵观几千年中医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创新的历史,在科学技术日新月益发展的今天,如果能够利用现代先进的方法和思想,建立适合中医特色系统评价理论体系,必将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内的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者已按系统评价的方法,对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中草药治疗脂肪肝[6]、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7]、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8]、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9]、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10]的中医药治疗上述疾病的疗效进行了评价,提供中医药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医生了解上述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效果提供了客观依据。为使临床医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改进或完善中医药治疗上述疾病的方案,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医疗实践与智慧的结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条件的局限性,其诊疗体系内涵的阐释和外延的拓展在现代社会模式中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只要现代的中医药研究者以诚实、踏实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开展各种临床研究、分析临床诊疗实践所积累的数据,那么,随着研究的深入和高质量证据的不断积累,便能促进中医药学理论的自我更新,使中医药汇通于现代的技术和方法中,具有更宽泛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鸣明,李幼平,刘 鸣.循证医学的起源和概念.首届亚太地区循证医学研讨会文献集[C].成都:中国循证医学中心,2000:1.

[2] 刘建平.循证医学与中医疗效评价[J].中医杂志,2007,48(1):26.

[3] 赖世隆.临床流行病学在中医药研究的应用[A].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34.

[4] MoherD, Schulz KF, Alinan DG. The CONSORT statement revised recrmmendations for in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parallel-group randomized trials. Lancet, 2001, 357 (9263): 1191.

[5] 刘建平, Heather Mclntosh,林 辉.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2001,1(1):16.

[6] 刘云霞,工洁贞,庞春坤,等.中草药治疗脂肪肝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循证医学,2005,5(1):29.

[7] 庾 慧,韩 云,许 坚,等. 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6):468.

医疗的意义篇(8)

[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3-0060-04

[基金项目]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州市医疗服务对外开放战略与法律规划研究”(编号:09B64)和广州市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作者简介] 洪亦卿(1976 ― ),安徽歙县人,南方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和日本爱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

随着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各阶段协议的实施,大陆与台湾地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生效,以及2013年《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我国医疗服务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强,先行先试措施渐次推行。本文以广州为例,研究我国医疗服务对外开放的意义和对策。

一、医疗服务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

1. 稳定的外国客源

来华外国人是我国涉外医疗服务机构的主要客源,尤其是定居或长期居住在我国的外国人。近年来,每年几百万人次外国人从广州各口岸入境、出境和过境。截至2012年6月,广州常住登记外国人口3.4万,2013年广州接待过夜海外旅游者768万人次。这为涉外医疗机构提供了稳定的客源。还有许多境外患者专程来广州治病疗养。比如,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的绝大部分外籍病人是经人介绍从国外而来,每年广交会期间很多外商的家属会随同前来就医疗养。

2. GATS、CEPA和ECFA等协议下的开放政策和先行先试措施

依据CEPA补充协议和ECFA早期收获计划,在医疗服务领域,港澳台服务提供者在广东省内能享受到更多的“超GATS”待遇,这些待遇已超出内地其他省市的对外开放政策。据GATS、CEPA、ECFA和可能生效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境外优势资本、知名医疗机构和优秀医疗人才可以商业存在或自然人存在形式来广州提供医疗服务,或在自己国内提供跨境医疗服务;境外消费者也可来广州接受医疗服务;广州的金融资本和医疗机构亦可走出国门,开辟国际市场。

3. 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国际健康产业城和健康医学中心等的规划建设

2013年《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提出:在越秀区建设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在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设立港澳台医学中心,在白云区建设以中医药为核心的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在南沙区建设广州健康医学中心,筹建高端医学城,开展涉外高端医疗服务合作。这些项目建设必然要引进境外资金、医疗技术及管理经验,尤其是在高端医学城的建设中,境外强势资本、知名医疗机构和优秀人才大有可为。我国其他城市在实施医疗卫生规划时,引进外来资本、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经验也是一种必然选择。

二、医疗服务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挑战

1. 医疗资源部分短缺且分布不均

本地医疗资源和水平是医疗服务开放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从全国来看,各省市间和各省市内部的医疗资源分布仍旧不均,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尤其明显。这种情形制约了医疗服务发展和医疗公平的实现,不利于医疗服务总体水平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就广州而言,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薄弱;专科医院不仅数量少,且规模小,大多床位和用地面积不足;儿科、精神、康复、老年病、护理等急需专业发展缓慢,全市仅一间市级儿童医院,花都区、从化区和增城区无精神科病床。此外,医疗资源在中心、非中心城区及郊区分布不合理,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北部、天河区和白云区南部等区域拥有全市约80%的大型医疗机构,尤其是越秀区,集中了50%的省部属或市属医疗机构,因而中心城区医疗服务压力过大,其他城区与郊区医疗服务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在我国其它城市普遍存在。

2. 国际优质服务品牌缺乏

缺乏国际公认的优质医疗服务品牌是我国开放医疗服务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在广州, 2013年底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共2639间,其中医院222间。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脱颖而出,是广东省公认的优质品牌,在国内影响力也较大,但与国际知名医院相比仍有差距。

3. 产业间协同不够

根据GATS,医疗服务对外开放涵盖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和自然人存在(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四种方式,从而伴随着人员、资本、技术或信息的国际或区际流动。人员问题涉及各国移民和就业政策,投资资本关涉国际收支、外汇管理等国家金融安全,技术信息交流事关互联网等通讯服务和知识产权等法律政策,所以医疗服务开放需要相关产业间的政策协调与技术互动,外贸行业或医疗行业的单独举措不足以保障。广州与其他城市一样,缺乏“大医疗、大服务、大贸易、大旅游”思维,没能统筹相关产业政策,消除部门间壁垒,在打造服务品牌方面亦缺乏协同意识,各自为战,多年来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集群,国际影响力有待加强。

4. 我国法律政策与现实的不良影响

我国对境外医疗服务提供者来华设立商业存在或者以自然人形式提供服务,采取较严格的准入制度,对从业人员的入境、居留也有较严格的限制。这样虽有利于保护我国医疗服务业,但限制了境外资本和技术的进入,不利于长远发展。据统计,从2012年11月22日到2013年11月8日,仅42人在广州办理了1年期的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证。我国法律体系还有漏洞,一些医疗纠纷不能及时合理解决,“医闹”不时发生,某些新闻媒体不能客观报道医疗突发事件,这些情况都会给医院经营带来负面冲击,影响境外服务提供者对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信心和抉择。

5. 外国法律政策的限制与不利现实

各国对本国医疗服务市场的保护通常较为严格,限制外国服务提供者进入,并规定本国居民如果去海外就医,则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美国部分州即立法规定医疗保险只覆盖本国医疗机构。此外,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卫生法制不完善,非法行医现象普遍存在,各国间对医疗专业资格互认等问题长期存在分歧。这些都是我国必须面对的问题。倘若应对不当,将阻碍我国医疗服务“走出去”。广州也需制定对策,应对上述政策限制和现实问题。

6. 国内外医疗服务市场竞争

北京、上海和广州在我国医疗服务开放中处于领先地位,但越来越受到内地其他城市的挑战。自2014年1月起,港澳台资本已被允许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设立独资医院。2014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商务部联合《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允许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7省市设立外资独资医院。目前台资独资的上海禾新医院和港资独资的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已经开业,外国资本独资的阿特蒙医院也将在上海自贸区开工建设。可以预见,国家的先行先试政策将扩展到更多省市,不再局限于广东等个别省市。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只有抓住机遇,先人一步,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境外城市尤其是我国香港、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等亚洲大城市的先发优势和历史积淀,对包括广州在内的国内几大城市角逐国际市场的努力构成了巨大压力。

三、医疗服务对外开放的战略对策

(一)打造地方医疗品牌和全国统一优质品牌,推动专业资格国际互认谈判

为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优质品牌效应,从“大医疗、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出发,各省市应结合自身优势,提出特色服务理念,打造地方医疗服务品牌。在此基础上,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等部门主导,全国百强医院和各医学院校应合纵连横,协同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共同打造几个全国范围的优质医疗服务品牌,并联合攻关与集中宣传,将其推向国际。为了减少外国医疗服务贸易壁垒,我国政府应在商务部的主导下,会同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医疗专业技术资格互认和医院认证方面的国际合作,特别是中医学科和中医资格的国际认可。各级政府应加强医疗服务行业管理,强化透明度,简化并规范境外资本办医审批流程;改革医疗服务体制,均衡地区差异,推进服务标准化,提升服务水平;在倡导医疗纠纷调解解决的同时,确保法院和仲裁机构的独立地位,培育良好的行业声誉和投资环境。

具体到广州,可明确提出“广州医疗”概念,积极打造这一品牌,研究和拓展该品牌内涵和品牌精神,并以此为领军产业,利用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国际健康产业城和健康医学中心及高端医学城的建设,科学规划,凝聚产业优势,带动上下游产业,提高综合配套能力,扩大与周边地市及港澳台的合作,形成产业体系,发挥区域协作优势,从而提高“广州医疗”品牌的竞争力。在“广州医疗”大品牌之下,广州各医疗机构应发挥各自技术和价格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凝练几大特色医疗服务子品牌,并加强子品牌国际认证,与国内外传媒合作开展品牌营销。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子品牌推广活动,协调国际认证,推动并配合国家主管部门开展医疗专业资格互认问题的对外谈判,特别是与港澳台的资格互认。

(二)构筑国际医疗服务信息平台,设置“国际病患中心”

我国应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建设统一的“国际医疗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还应设置“国际病患中心”,协助医疗机构建立国际病患服务标准模式,交流服务经验,并为外国病患来华就诊提供便利,如协助拟定医疗康复计划、选择医护人员、办理食宿等。

广州也应构筑统一的“广州医疗服务信息平台”,从属于上述国际医疗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应提供广州市各类涉外医疗资源的基本信息和医疗旅游产品信息,及时医疗服务政策,提高透明度,方便外资了解广州医疗服务市场,还应搜集并外国和其他地区医疗服务状况的市场信息和指导建议,方便广州医疗服务提供者走出国门。

(三)对外资继续开放高端医疗服务,适当鼓励进入相对薄弱的地区和领域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公立医疗机构势必越来越多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优先强调医疗资源的公平配置,民营医疗机构(包括外资医疗机构)将更多进入高端医疗服务,优先强调办医效益。因此,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和服务领域,可以大力引入国内民营资本和港澳台资本。对于外国资本则优先鼓励其进入技术薄弱领域和高端医疗服务,并分阶段扩大开放地区。外资医疗机构可以是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主管机关应做好立项审批、运营监管,并强化对传统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广州应利用GATS待遇以及CEPA、ECFA等“超GATS”待遇和先行先试政策,继续引进境外优质资本、领先医疗技术、先进管理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其优先投资方向应是广州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和专科领域。为此,在中医、康复、护理、肿瘤、儿童、精神卫生、老年病和慢性病等专业领域,鼓励外资依法兴建合资、合作或独资专科医疗机构,鼓励在花都区、增城区和从化区等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区域举办二级以上规模的大型医疗机构。

(四)大力拓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促进产业联动

各省市应借鉴台湾等地区的经验,本着以旅游促医疗、以医疗促旅游的目的,把医疗旅游提高到地方旅游发展战略的高度,条件成熟时再列入国家旅游发展战略。为此,政府部门、医疗机构、旅行社应分工协作,将医疗服务与旅游服务相结合,深度挖掘和打造本地区的医疗旅游服务品牌,形成产业互助联动机制。广州发改委应牵头,并与卫生局、旅游局、新闻办、外事办等多部门分工合作,在卫生、旅游和宣传等系统之间围绕国际医疗旅游作好规划,建立产业联动工作机制,开发“广州医疗”旅游品牌,并在旅游局专设“广州医疗旅游(协调)办公室”,承担品牌推广和联络协调任务。

(五)适度推进优势医疗服务和中医服务“走出去”战略

国家和各省市要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较低廉的医疗成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动优势医疗服务和中医服务“走出去”。优先在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通过商业存在和自然人存在方式提供服务,并继续开展国际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输出。国家应在保护海外资本和人员安全与利益方面出台更多法律政策。广州由于独特的地缘优势和长久的技术、人才积淀,可以先行一步,取得先机。

(六)吸引优质人才来华工作或定居,研究并试行境外人士就医免签政策

我国各省市应针对医疗服务行业的实际情况,面向国内和国外,采取多途径多方式引进优秀医疗人才和管理人才,解决人才待遇问题。对于境外人士来华就医,有关部门和学者应着手研究进一步放宽入境限制的可行性,包括简化签证程序和实行就医免签政策。广州应在人才来广、留广方面先行先试,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政府应协助医疗机构和院校完善人才梯队。对港澳台居民及外国人来广、来粤就医,协同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并试行一定期限内的免签政策。

[参考文献]

[1] 陈翔.常住广州外国人日本韩国最多[N].广州日报.2013-10-25.

医疗的意义篇(9)

1 糖尿病的主症与脾的关系

糖尿病的主症是三多一瘦,即多饮,多食,多尿,体质消瘦,这些症状的出现均与脾有着密切关系。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身重善饥”,《灵枢•本脏篇》中曰:“脾脆,善病消瘅”,以及张锡纯的“消渴起于中焦”均说明脾虚是消渴的重要原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与肺均为太阴之脏,有经脉相连,相会于中腑。若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津不达肺而使津少口渴多饮;脾与胃关系密切,脾升胃降,若脾气虚,升降失常,气机不利,郁而化火,肆虐中宫,胃阴被灼,食入即化,消谷善饥,可见脾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祖国医学认为:饮食的消化吸收利用,其功能主要在脾。血糖者饮食所化之精微也,若脾失健运,血中之糖就不能输布脏腑、营养四肢,积蓄过多则随小便泄漏至体外,故尿量多而甘。“脾主身之肌肉”。说明肌肉的营养发育功能均与脾有关。脾气旺盛,则肌肉健壮,脾气虚则肌失濡养,而见消瘦。

2 糖尿病的兼症与脾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除主症(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外,常兼有倦怠乏力,视物昏花,口淡乏味,大便干结或泄泻等症。这些与脾也有密切关系,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肌肉失养,故四肢无力而倦怠。《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主精。”脾虚则运化水谷无力,精微不能上注于目,目失濡润,而出现视物昏花,脾在窍为口,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道津亏液少而见大便秘结,脾虚湿邪内生,直趋肠道而下见泄泻。

3 糖尿病治脾的原则与方法

饮食所伤,脾胃为先。临床所见,因饮食不节,劳伤及情志所伤为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故治疗糖尿病当先健脾,以恢复其运化功能,“五味入胃由脾布散”,《类经•脏象类》中,张锡纯主张治疗糖尿病重用黄芪、淮山药、猪胰、鸡内金等益气健脾之品,他认为黄芪能“助脾气上升,还其散精达肺之归;淮山药能补脾固肾,以止小便频数;猪胰与鸡内金同为化食之物”。据此,笔者在临床上提出脾胰同治这一治疗大法,以脾为本兼顾它证,如兼肝郁者,在健脾方药的基础上加疏肝理气解郁;兼湿盛者,用健脾化湿药;血瘀者,加用活血化瘀药。经多年的临床验证,治疗效果深受欢迎。

4 验案举例

4.1 脾虚肝郁型 冯某,男,54岁,于2006年12月25日入院,患者自述近半年来,倦怠乏力,胸闷腹胀,纳谷不香,视物昏花,两目干涩。查患者面色苍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黄,脉濡弦。实验室检查:尿糖(+++),血糖25.4 mmoI/L,拟诊为糖尿病,辨证为脾虚肝郁,治则健脾益气,舒肝解郁,方用降糖精I号:沙参15 g,郁金15 g,黄精100 g,夜交藤25 g,桑皮50 g,白芍50 g,珍珠母50 g,1剂/d,水煎服,治疗40 d,自觉症状缓解,纳增,连续三次化验,尿糖转为阴性,血糖降至6.01 mmol/L,病情稳定,出院后继续巩固治疗,随访半年无变化。

4.2 脾虚湿滞型 窦某,男,54岁, 于2006年5月5日入院,自述两年来自感周身乏力口淡乏味,胸闷腹胀,便溏。查面色黄晦,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而带滑象。空腹血糖27.21 mmol/L,尿糖(++++),诊断为糖尿病,辨证脾虚湿滞,治则健脾化湿,方用降糖精II号:沙参15 g,黄精100 g,黄芪100 g,苍术50 g,茯苓50 g,泽泻50 g,夜交藤50 g,服药20剂,诸证均减,原方加淮山药20 g,焦山楂20 g,继续服10剂。查空腹血糖6.71 mmol/L,多次查尿糖阴性。

4.3 脾虚瘀滞型 王某,男,41岁,患者自述全身乏力体质量减轻半年余,伴有食欲减退,经检查未见异常后又拖延数月,后又因体质量较轻,形体明显消瘦,再次住院就诊,查尿糖(++++),空腹血糖20.01 mmol/L,糖耐量实验诊断为2型糖尿病。经用优降糖,二甲双胍,血糖始终在10.5~12.3 mmol/L,患者改用中医治疗,查体:患者体形消瘦,疲乏无力,肌肤甲错,口干少饮,食欲一般,大便溏,小便量多且多泡沫,脉象沉细涩,舌质暗红,有瘀瘢斑,舌苔白,中医诊断:脾虚瘀滞型。治则:健脾除滞,活血化瘀,方用降糖精III号:沙参15 g,黄精100 g,黄芪100 g,夜交藤25 g,丹参50 g,虎杖50 g,泽兰50 g。服药50剂[1],空腹血糖渐降至8.1 mmol/L,7.10 mmol/L,6.5 mmol/L,体质量增加,肌肤润泽而获显效。此型为虚实夹杂证,虚为脾虚,实为瘀滞。

祖国医学认为,不论是七情内伤,房劳过度,或喜食肥甘厚味[2],饮酒等所致糖尿病的机理都是以虚为本。笔者讨论的是脾虚为本。由于肝虚而致湿滞,或由于肝郁犯脾,而致脾虚或脾气虚而致血瘀阻滞,只要抓住脾虚这个关键,辨证准确,治疗得当,病情是可以控制的。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强调糖尿病从脾论治,是指脾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而言,并不排斥治肾,治肺等其他多种治疗方法。但其他各种治疗方法一旦与脾相结合,则能显著提高,此即糖尿病治脾的意义所在。

医疗的意义篇(10)

中图分类号:R197.324

由于我国在人均医疗资源上相对欧美发达国家缺少和分布十分不平衡的现象。大型医疗设备、有经验的医务人员等优质医疗资源又基本集中在城市三级医院,基层社区的医疗资源不仅在设备上,更在人员等软件资源上与大医院差距甚大。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医院间的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最优整合和最大协同效应。远程医疗的开展可以方便就医,很大程度上降低病人就医的成本;改变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医疗现状和提升医疗水平,使得医疗资源的分布更加合理化。此外,远程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在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处理时,及时调配医疗资源,指导伤员救治。作为城市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站点等),是“全民健康”、“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和前沿。随着医疗体制的新一轮改革不断深入,其职能也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在健康保障和疾病预防等方面应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在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何运用远程医疗系统,本文将进行初步的探讨。

1 远程医疗及对社区医疗服务的影响作用

1.1 社区医疗服务特点和我国现状

社区医疗是指一般的医疗保健,也是病人首先求医之处,即病人到医院前的一些医疗,是以人群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也是为需要治疗的慢性病病人、老年病人及需家庭护理和姑息疗法的病人提供连续医疗服务之处。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社区医疗的主体主要是全科医生或儿科、妇科等特定专科。

我国社区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还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这样就造成病人集中到大医院,社区就诊率低的局面。同时老年病、慢性病发病率、老年化程度逐年增长,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虽然部分地区政府已经有较严格的分级就诊转院的流程规定,但并没有严格转院标准,患者更愿意选择实力强的大医院就诊,造成目前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普遍想象,使有限的医疗资源没有发挥最大的医疗效用。社区、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的卫生机构因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而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使本来并不充足的卫生资源又被闲置而效益发挥不好。周而复始既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浪费,又加剧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影响医患和谐[1]。

1.2 当前远程医疗发展现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职责之一是提供基本的医疗救护保障。其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其工作比重占一半以上。目前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因为受到医疗条件和医护人员水平的限制,这就造成社区就诊率低,病人集中到大医院就诊的局面,使有限的医疗资源的医疗效用没有发挥到最大。国内外资料证明,远程医疗是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医疗作用、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的有效途径之一[2]。

我国很多的工作仅仅是在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应用项目,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国内医疗体制的限制,以及全面技术状况和基础设施水平(主要是网络传输速率)的欠缺,因此目前我国的远程医疗网络在有些方面尚不十分成熟,还有待逐步进行改造、完善与提高[3]。但随着我国宽带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普及,各个医疗机构的相互之间的光纤接入也正被提到日程中来了,这就为各个医疗机构之间能进行大数据量的信息交互,尤其是高清晰度的音视频传输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3 远程医疗对社区医疗的影响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应用领域,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它可以实现患者不在现场的医疗服务。一方面节约患者往返大医院的时间和金钱;另一方面促进不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患者间以及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在为边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以及疑难病患者的诊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4]。

除了远程医疗,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需要不断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计算机通信、音视频技术、影像技术及医疗设备的支撑,远程教学和培训可以与远程医疗集成,形成完整的一套远程医学体系。不仅能提高医院知名度,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有人称其为2l世纪7大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

2 建立远程医学服务平台支撑远程医疗服务实践经验

早在2011年,我院联手国内通讯运营商和国内远程医疗设备提供商,在我院率先建立了国内领先的标准化、数字化、一体化的远程医学综合服务平台。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远程医学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但其巨大的硬件投入和高昂的运行费用使许多基层医疗机构望而却步。为了突破远程医学网点硬件建设投入大、专线接入费用高等发展瓶颈,近年来我院不断加大对远程医学服务网络的建设力度,建立了专网双接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会诊,以及有远程多中心专家联合会诊。此外,还能开展远程挂号、双向转诊等服务。同时开展针对基层医院的医生的远程教育,包括部级、省级、院级继续教育项目直播、医院专业学术会议直转播、远程手术示教和特邀专家讲座等学习和培训资源。通过多年实际的运行和管理,远程医学服务平台为大医院和基层社区医疗之间实现远程医疗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支撑。

2.1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一体化管理

我院投稿远程信息WEB平台对各个远程站点实现医疗质量控制管理。远程医学服务平台积累了大量的医疗信息,这些都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宝贵资源,通过充分开发这些数据资资源,可以为区域医疗管理、规划提供可靠保证,为城乡居民医疗卫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2.2 实现跨院、跨区域的远程信息共享

在我院通过远程医学服务平台将社区居民各种健康档案汇总交换共享并上报卫生部。传统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因各自为政、相互隔离,从而导致大量的医疗卫生数据和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对患者重复检查、重复用药无法实时有效监管,造成人民群众医疗支出一年比一年高。为有效解决居民诊疗信息孤岛问题,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整合各医疗卫生业务应用系统,最终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业务协同网络,方便相关数据调用和资源管理,同时转变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居民健康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2.3 实现方便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患者可通过远程医学服务平台,共享平台建立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体系,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上下级对口关系。在远程医学服务平台支持下促进大中型医院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基层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联动、优势互补、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实现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探索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在充分共享患者健康信息的基础上,远程医学服务平台为双向转诊的有效进行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化运作平台。

2.4 实现社区远程家庭监护系统

社区远程家庭监护系统作为远程医疗系统中的一部分,是将采集到被监护者的生理参数与视频、音频以及影像等资料通过通讯网络实时传送到社区监护中心,用于动态跟踪病态发展,以保障及时诊治[5]。远程医疗和健康保健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随着通讯、网络在家庭中的普及可以迅速拓展到家庭、个人。远程心电监护、远程慢病家庭管理、远程助产护理、远程医疗随访等服务是今后社区人口健康保障重要内容。

3 结束语

远程社区医疗作为提高社区医疗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充分发挥社区医疗作用的有效途径。使得有效地缓解医疗资源的供求矛盾。我院的远程医学服务平台是对大型综合性医院帮扶基层社区的一种新的探索。随着计算机网络、数字化医疗设备的迅猛发展,远程医学服务平台也将提供越来越多的医疗应用服务。

远程医疗在中国的起步较国外晚,在符合国家的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模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大医院的医疗资源,方便快捷的为基层社区医疗中心提供多种模式的优质医疗服务帮助和指导已经体现出强大的社会效益,也必将对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面向城市社区的远程医疗和面向家庭、个人的远程健康监护;在应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性事件方面,这种远程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将发挥重要意义。探讨社区远程医疗运行的新型模式和建设策略,将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新型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梅奎,马毅,周丽,苏金环.远程医疗在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建设策略与模式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0):1281-1282.

[2]Teleradiology and Telemedicine Radiologic Clinice of North.America.1996(03):45-49.

[3]刘翔,朱士俊,李信春.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难点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院,2004(06):8-11.

[4]程顺达,邢茂林,阎鹏飞.构建区域医疗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0(01):126-127.

上一篇: 村镇银行未来发展 下一篇: 毕业设计遇到的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