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市场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8 17:06:56

医疗市场分析

医疗市场分析篇(1)

中图分类号:B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4-0054-03

医疗消费中存在货币信息弱势问题,这一问题指的是在医疗过程中,病人相对于医疗方处于弱势地位,病人对于客观上的病情、治疗手段和适于药物等信息几乎一无所知,这种情况往往造成一系列危害,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其中的根源,为医疗市场治理打下基础。

一、医疗消费中货币信息弱势的表现及危害

医疗消费中货币信息弱势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第一,医疗质量低。这里的医疗质量既包括医疗技术质量,又包括医疗服务质量,表现为:(1)医疗目的与医疗行为脱节,招揽病人时的热情与对转科室、结账出院等医院和医生无直接利益的病人需求怠慢甚至阻挠欺瞒形成鲜明对比。(2)小病大治。(3)诊病准确性差。(4)医院的规模偏好、医务人员标准化工作机制不健全、医院中医务人员等相关服务的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不完善。第二,收费偏高。医院中一些较高的收费来自:(1)用药不合理,导致“小病大药方”,收费无理由的偏高。(2)各医院自行设置收费项目。如办公所需材料费,移动床位费,特殊病历工本费,甚至有些医院推出强制服务,强制进行某些不需要的检查,甚至设定某些病种的“捆绑式”的服务。(3)收费项目不透明。(4)重复收费。(5)医疗服务虚置收费。没用在病人身上的费用记在病人账上,如病人已经出院,还在收取床费、医药费等。(6)强迫使用非医保的高价药。第三,消费者权益受损害。医生可能利用自身的医学知识诱导患者接受新药、贵药,或者为患者开具大处方,开展一些不必要的检测等过度医疗行为,对这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患者往往不知情或不敢言。第四,背离消费规律。这里的消费规律既有一般的、普遍意义上的消费规律,又有医疗消费的特殊规律。一般的消费规律中,消费者要求明白消费、自愿消费和平等消费,医疗消费中也同样适用。医疗特殊消费更强调个性化消费,疾病人人不同,就要求医生格外关注病人特殊的、个性的方面,但医患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实践中难以通行。以上医疗消费中货币信息弱势诸多表现的共同特点是:病人地位低下、利益遭受侵蚀,多花钱、少办事即享受价高质低的医疗服务。

医疗消费中货币信息弱势使医疗商品诚信缺失,易导致医患关系恶化,很多案例都折射出了这一点,其危害是拉大社会收入差距。其中的机制道理在于:信息弱势就意味着地位弱势,地位弱势就意味着利益弱势,利益的不均衡就是收入差距,这种信息强弱对比越是明显,社会不同信息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

医疗消费中货币信息弱势的另一个危害是劣化GDP结构,降低国民生活质量。从质上看,GDP中包括医疗费用,这项费用一方面说明国民享受了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医疗享受说明健康存在问题,它应该看作是生活质量的扣除。从我国的《国家统计年鉴》中的卫生费用可知,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从1978年的110.21亿元,2001年的5 025.93亿元到2009年的17 541.90亿元,特别是最近十年的卫生费用增长额更是巨大,最近几年占GDP比重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09年占到GDP的5.15%。各地各阶层在不同程度上超出了人们的经济和心理承受力。

医患信息差异还会破坏社会和谐发展,具体产生于以下几种情况:(1)直接的冲突所致。(2)社会矛盾的积累。形成社会对医疗的贬低性评价和舆论,增添了潜在的未来矛盾爆发的危险。(3)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压抑。人力资本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社会生产方式正在由物质消耗型转变为知识型,如果在医疗这一基本的生存环节不能保证人人平等,就会严重影响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制约社会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医疗消费中货币信息弱势的原因

(一)医疗消费高度专业性

要建立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化运转,就必须做到医生与病人地位平等和交易平等。每个行业都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医疗行业更是如此。在医疗方面的知识获得程度上,医务工作者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但是病人处于知识劣势地位。从理论角度看医疗知识不平等地位,就关系到社会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人类发展历程中的社会分工来说,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能够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但社会分工不是单纯提高效率,也为人类能力发展提供一种方式,同时它在一定阶段上又遏制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分工工作原理在于:(1)分工提高熟练度,即提高工作效率。(2)社会之间的交换、分配对每个分工集团进行融合,提高了社会总的工作能力。(3)从社会分工的另一面来看,社会分工下人的发展呈现单一化、不平等化等,如分工导致个体或者群体只具备自己专业领域的能力和知识。社会分工下的不同群体之间有不同的分工,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专业性,主体不同可能导致主体之间的利益不同,就可能存在对立化、主体之间的不平等化,甚至到对抗化的地步,这种现象就容易造成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异、二元的城乡结构形成、工人与农民差距悬殊的社会分工、沿海与内陆地域发展差距和经济平衡严重偏离。

社会分工造成两极分化:劳动者之间的地位在社会分工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同,可能一部人相对占居优势,另外的一部分人则处于劣势。处于优势的人就可能享受较多的社会资源,而劣势者享受的社会资源就相对较少。社会分工下每个人的职能不同,相对应的资源就不同,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追求的影响,资源使用顺序有先后,往往首先利于资源控制者。

医生与医院在社会分工下形成自身的专业性,具备了专业优势,使其形成在这一行业工作的绝对优势,但是病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病情及其治疗与风险。各医院的治疗费用不同,医护人员服务素质不同,医生的医术水平不可度量,医院的仪器配置水平,医院在医疗消费整个过程的管理水平不同,病人对以上的信息都不了解,各种信息呈不对称性。所有这些不透明的信息易造成医疗资源在配置过程中的畸形和扭曲的现象:(1)逆向选择。在医患双方互不了解情况下,以平均的医疗费用水平去消费医疗服务是消费者的习惯。这样,提供较好医疗服务和设置同时医疗费用较高的医院,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状况下难以继续维持经营,因此一些差的医院就在市场上被留下。(2)医疗扎堆。社会上存在如此众多的医疗服务机构,导致有些病人难以有效区分。普遍认为大医院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相对来说比较规范,大医院就医人数的增加,造成服务费用因拥挤而相应提高,造成医疗市场的不平衡。这些大的医院通过治疗次数的增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它可以维持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这种现状就导致小医院和不知名的医院处于严重不利的发展环境中。(3)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概念主要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也可以理解为行动前后不一。对于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医方在从事医疗服务中处于优势地位,所以道德风险主要是在医方出现,而患者只能承担道德风险带来的危害;相反,患者也会在费用方面出现道德风险,对于患者在治疗之前保证缴纳足够的医疗费用,但是在治疗结束后就会出现迟迟不缴费的现象,对此本文不做专门论述。

(二)医疗消费需求缺乏弹性

社会中的任何一种职业都要求这种职业的从业人员具备其特有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信息,但其他的职业所服务的对象没有任何一个如医疗行业服务的对象——患者一样,在这种职业的专业服务里生命攸关,所以其需求弹性极低。也就是说,医疗需求对医疗价格高低的反应极其迟钝,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呈现为:(1)不计成本。生命无价使病人在治疗中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生命。普通的消费品可以讨价还价,但是在医疗消费中就会被曲解为对生命的懈怠,在病人面前不存在理性的经济人消费,生命健康是病人的最大效用,无成本可言。(2)心理弱势。患者在医疗消费中的知识弱势经过生命攸关这一层次的转化,会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怯懦感、崇拜感,进而对医生言听计从,医疗消费中导致病人产生各种严重心理弱势。(3)消费动机强烈。表现为消费的主动性和消费的非退出性。(4)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而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虽然有利于人们在变化的条件和环境中生存,但是这种适应性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消费者对长期存在的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对常见的议论不感兴趣,对改革思路漠不关心等,病人对医疗的乱收费和高收费的忍耐就属于这种情况。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由于生命攸关性,病人为使自己重新获得健康的生命,对于医院的各项服务都具有较快的适应性,对高收费等也就不再质疑,虽然患者不会站在经济人的角度分析问题,但是医疗工作者会考虑自己所处的经济人位置和具有的心理强势,抓住消费者的弱势心理,违心提供各种不需要的服务。

(三)医患信息不对称

医方所掌握的获利性关键信息主要有政策体制信息、专业信息、管理信息、职业信息和个性信息等,各种信息相互交错,患方防不胜防,这里主要涉及的是企业管理信息。

医患管理信息不对称指医疗消费中的医生和医院内部人问题。医生掌握各种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对病人形成盲区,违心追求个人利益的医护人员就会利用来获取收入,如假代病人报销。我国公司治理关于“内部人”控制权问题,是指公司经营者代替公司实际所有者真正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现在很多医院也是以公司的形式存在,比如公有医院是实际经营者行使控制权,股份制的私立医院也存在内部人控制。在医疗消费中内部人概念有所不同,它不是指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作为服务提供者的医生、医院与作为服务接受者的病人之间的关系。内部人通过内幕获利,具有一系列特点:(1)获得非正常收入甚至违法收入。(2)收入高甚至高于正常服务收入。(3)隐蔽性强。

(四)交易性市场文化的扭曲与泛化

在医患关系中,医方以专业知识、信息优势为前提条件,以病人心理为依托,以货币追求为动机,患方的货币信息弱势必然成为现实。市场化改革的医疗领域不仅具有了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特点,有时对货币的追逐也越过了优质医疗服务的价值载体而直奔价值,机会主义盛行,这属于市场经济的负溢出效应。

以上医疗消费的高度专业性、患方需求弹性的缺乏和医患信息差异是导致医疗消费问题的前提条件,而市场交易文化的扭曲泛滥使医疗消费问题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家军.信用风险控制的博弈[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美】塔尔科特·帕森斯,尼尔·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贾强,侯卉.零和游戏[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杨芳.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思想[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

[5]刘业进.“医药分家”背后的计划思维[J].西部论丛,2010,(3).

[6]赵向莉,贾志永.行业协会对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治理模型及实证分析[J].学术探索,2012,(1).

Analysis on Medical Market Credit Mechanism

医疗市场分析篇(2)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树立正确的营销战略管理理念,越来越受到医疗机构的重视。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医疗机构进行市场营销的战略,探讨在市场营销中创建医疗机构竞争性优势,促进医疗机构可持续性发展。

医疗机构市场营销是以满足就医顾客生理、心理及精神等各方面的需求为出发点,科学规范地实施医疗机构的各种技术与管理活动,为就医顾客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并保证医疗机构目标实现的过程。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者只有及时转变思路,正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困难,采取有效的策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医疗机构的市场营销观念是指医疗机构在组织、策划医疗机构营销活动时,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1、医疗市场和医疗服务产品的特殊性

市场营销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医疗市场又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医疗产品服务的对象是人,服务产品质量是人的身体保健和身体康复质量。医疗服务产品和工厂产品不同,没有固定的生产模板和规定的产品合格质量及各种检验方法。因此,对医疗服务产品质量的评定,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衡量标准。医疗服务产品质量的标准会随着社会进步出现相应的变化,消费者对医院产品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因为医疗市场和医疗服务产品的特殊性,市场营销的规律性决定了医疗机构市场营销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格局、价格定位和经营管理理念均发生深刻的变化。医疗行业的格局,从单一的公有制变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竞争发展的局面。医疗的价值定位,打破了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一二三级医院分级管理模式,变成了非经营和营利性医院、公立医院或合资合作医院、民营医院及个体诊所的分类管理模式。医院的经营管理的理念,既要给患者提供价格比较低廉的优质服务,满足患者的要求;又要确保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保证医务人员应享受到的待遇。因此,在医院树立正确的营销战略观念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当务之急。

2、影响医疗市场营销战略的因素

2.1外部环境因素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医疗服务市场逐步开放,国外医疗机构陆续进人我国医疗市场,使我国原有的公立医院处于劣势,尤其是缺少特色的中小医院难免会受到冲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疗机构的稳定。同时,我国医疗市场也正在积极转型,通过合资合作、改制转型、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逐步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与经营方式并存,公开竞争的格局。

2. 2自身内部实力分析医疗机构本身技术力量较强而营销能力较差,则可考虑运用低成本营销战略;相反,企业营销能力强而技术力量相对较弱,则可考虑运用差异化营销战略,以充分发挥其销售能力强的长处;其技术力量与营销能力都很强,则可以考虑在服务上采取低成本战略,而在销售上采取差异化营销战略。对于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如专科医院、乡镇、街道、卫生院等,由于其技术与营销能力都比较薄弱,所以应该选择专一化营销战略,以便集中自身优势瞄准某些特定人群,特定地区实行专科优势和特色服务。

2. 3服务种类医疗技术是医疗机构最根本最核心的,其它一切服务都是从医疗技术服务中延伸出来的,因此,没有突出的技术优势,医院的市场营销无从谈起。另外,医疗设施的数量及先进程度等,也均为定位该医院竞争实力的基本标准。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医疗机构在政府指导下制定实际销售价格。新医疗体制的建立、各类医疗机构的迅速发展,使得满足各类患者的需求成为医疗机构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患者选择医疗机构常以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为准绳,广义的医疗机构质量理念不仅包括医疗质量,还包括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成本等多方面的内容,注重的是患者的需求,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重视患者的评价和满意度。因此,追求百分百质量的营销战略,既使医疗机构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又保证了优质的医疗质量,还让民众得到了实惠。目前,医疗机构的管理逐步进人以患者满意度、信任度和医院知名度、美誉度为中心的品牌经营时代,创建品牌已成为医疗机构生存发展的战略问题。医疗机构实行品牌营销战略,不是少数管理者的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的支持配合,在医疗服务、技术、质量及各项保障服务方面,树立自己的特色。努力创造自己的品牌,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医疗机构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医疗机构的中心工作是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是医疗和服务的有机融合,医疗服务不仅包括对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理、护理和康复等服务,还包括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服务。我国的医疗机构原来基本上由政府开办,医疗机构往往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提供医疗服务,使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关系本末倒置。医疗体制改革后,面临医疗市场供过于求的形势,我国的医疗机构必须及时转变观念,为进行营销活动扫清思想障碍。

医疗市场分析篇(3)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c)-100-02

现代化大型医疗设备通常投资大、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产品推出的间隔时间短,因此,购置设备前进行充分、科学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分析是投资成功与否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风险分析等瑚资管理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大型医疗设备的投资分析。但是,在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投资评价分析时,一些对评价指标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又常常会被忽视,因而影响决策者的正确判断。现对大型医疗设备投资的市场分析不能忽视的几个重点问题分析如下:

1 市场需求量的分析

1.1市场需求总量分析

所谓市场需求量,就是指该医疗设备所针对的病种在医疗的市场范围内的发病率情况调查。医院根据对市场的调查和相关信息数据的采集以后,能够得到这类患者的发病率等数据,据以计算市场需求的总量。以血液透析为例:通过调查,一般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在大连地区占全部人口的0.2‰,我院地处大连市,全市人口220万,按此计算。全区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人数为440人。通常情况,每位患者2天1次,也就是说,每天仅有220人次需要进行血液透析。

1.2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就是医院面对的市场所覆盖地区的居民结构,进行市场结构分析就是为了判断在总需求环境下,有多少需求是真实的需求。因为有许多需求可能是有病不能就医,或者选择其他替代方式诊断或治疗。一般来说,市场细分可按以下几个分类进行细分,如:按年龄段细分(10岁以下,10-20岁,20-40岁等),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发病率,因此,年龄段细分有利于判断发病率的准确性;按城乡细分(城镇、农村)。由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知识结构差异,决定他们对同种病可能做出不同的治疗选择;按家庭收入水平细分(家庭年收入2万元以内,年收入2-10万元,年收入10-50万元,年收入50万元以上),由于收入水平的不同,决定消费水平的不同,消费水平的差异也会做出不同的治疗选择:按知识结构细分(初中及以下、高中和中专、大学、研究生及以上),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对医疗知识的了解不同,这种差异也会做出不同的治疗选择。市场结构分析一般国家统计局或地方统计局会每年或定期,进行市场细分,才能够得到真实的需求量。

1.3医院的市场占有率分析

医院的市场占有率就是医院面对的市场所覆盖地区的同种患者来院就医的份额。市场占有率数据的分析指标很多,通常我们可能对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进行分析,宏观数据有:医院的医疗收入占本地区医疗收入的份额、医院占本地区的医疗保险份额。微观数据有:医院在本地区在本病种的诊断水平;医院在本地区在本病种中的专家数量、医生数量、床位数量、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率;医院在地区在本病种的影响力等。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就能够准确得出医院市场占有率,以及本地区同种医疗设备的数量及其占有率。

1.4市场实际需求量分析

通过对市场需求总量分析、市场结构分析和医院的市场占有率分析,就能够得到医院在本病种中可能的医疗市场,以血液透析为例:大连地区总需求量为每天220人,其中,有25%在农村,远离医院,没有就医条件,有15%的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水平在2万元以内,没有就医能力。能够有条件和能力就医的患者只有60%。医院在血液透析方面专家仅2人,在本地区没有绝对影响力,市场份额为20%,从而可以得出,医院可能在血液透析方面的病源数量为每天220x60%×20%=26人次。

2 设备的利用率分析

我们进行市场需求量的分析是为了提供设备的利用率分析,设备的利用率分析是医疗设备是否投资的关键问题。只有设备的利用率比较高,设备的购置才有意义,才能够为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作用。笔者以CT为例:根据CT的不同型号,CT的利用率是不同的,一般而言,16层CT的总工作量为50000次,折合每天平均工作量为23人次,一天最高使用人次为40次,平均每做一次CT耗时约15分钟,满负荷工作每天工作时间为6小时。我院进行CT检查的患者每天15人次,通常每周一做CT检查的人略多一些,约20人左右,最高能够达到28人次。如果购置16层CT机,平均每天进行CT检查的利用率为15/23=65%。极限利用率为28 /40=70%。如果使用8层CT,CT机的利用率为120%;如果使用32层CT机,CT机的利用率为30%。通常情况下,必需的医疗设备利用率应高于20%,基本的医疗设备利用率应高于30%;提高医疗竞争力的医疗设备利用率应高于40%,提高医疗诊疗水平的医疗设备利用率应高于50%,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医疗设备利用率应高于60%,只有医疗设备利用率高于上述指标,说明医疗设备的投资才是应当的。

3 进行医疗设备投资的市场调查分析还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3.1医疗设备投资的盈亏分析

投资医疗设备对医疗机构的收入、收支盈亏影响很大。有效、合理的决策可以为医疗机构带来可观的效益,而不合理的、不科学的决策只能削弱医院的盈利能力,甚至使医疗机构不能维持正常的业务收入。因此,投资医疗设备时,必须慎重、认真地进行可行性分析,保证资金收益高于成本。

3.2医疗设备投资未来现金流量分析

我们进行医疗设备投资的目的是了为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和设备利用率的分析,都将为医疗设备投资的未来现金流量分析提供有力的数据,笔者仍以CT机为例:购置一台16层CT机需要投资300万元,投资当月即可投入使用,每天以15例患者为基准,收费标准为120元,即全年CT检查收入为65.70万元。每一例CT的耗材为15元,全年耗材消耗8.21万元。需要2名医生,工资5万元,水电暖每年2万元,房屋折旧1万元,其他支出1万元,支出总额为17.21万元,全年现金流入48.49万元,CT机的一般使用年限为10年,现金流入总量为484.90万元,现金净流量为484.90-300=184.90万元。说明医院投资购买16层CT机是可行的。

3.3医疗设备购置对医疗技术和诊治水平的影响

医疗市场分析篇(4)

医疗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各国贸易联系的加强为中国整体市场带来了机遇,外资的进入必然带来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对我国医疗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正效应的,也有副效应的。正效应的影响必然促进国内医疗机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而副效应的影响则会阻碍我国医疗市场的发展。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国医疗市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构成了压力,医疗机构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改变我国医疗服务业不良的、低水平竞争的局面,如何使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给我国医疗市场以正确引导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论题。

一、我国医疗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换,健康观念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与独生子女增加,以及医疗服务消费支付能力提高,医疗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日渐突出。与之相适应,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将有利于满足社会多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健康相关产品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为中国整体市场带来了机遇,为医疗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日益良好的市场环境。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本,提高素质和竞争力,丰富医疗服务的层次性,进而降低医疗成本和消费价格,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竞争力。

与之同时,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将促进医疗服务市场的发育和规范,尽快与国际接轨,逐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体系。进口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关税税率将比原来降低一半,进口许可证将逐步取消。这意味着:一批价格比原来低的先进医疗器械和药品涌入我国的医疗市场,使我们的医疗成本不断降低。在物质购置方面,将与国际惯例接轨,进一步规范操作,减少流通环节,使医疗用品的价格逐步降低。随着各种限制的取消,国外的财团、慈善机构、医疗集团及医疗保险机构将以不同形式进入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与我方合资合作举办医疗机构,使外资在我国医疗服务业中的比重有较大增加。这些都给我国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构成了巨大压力。另外,我国现行的医疗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经过多年的改革,至今仍然留有旧体制的烙印。我国的医疗市场,目前还属于“原始市场”。公立医院基本上还是政府的附属物,在人、财、物等方面还没有充分独立的决策权,尚未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一市场主体。

二、对我国医疗市场发展趋势与改革的思路

1.我国医疗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专家预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医疗改革的深化,我国医疗市场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改变之强烈将让人耳目一新。下面是专家预见的我国医疗市场将出现的变革趋势:

(1)随着医院步步推向市场,财政统包的局面,将逐步退出,而医院企业化运作的趋势将成为现实。由此,引发经营管理模式的调整,原来医院院长专业当医生、业余当院长的现象将越来越少,将出现医院院长职业化的趋势,职业经理人(MBA)进入医院高层管理队伍将成为可能。多年以来,我国医院推行国有化管理模式,财政统包的经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医院业务的经营和拓展,而且医院院长的职业模式,无法激发管理者的开拓进取的积极性,普遍怀着一种“等、靠、要”的陈旧思想意识。随着医院经营管理机制的社会化和民营机制的进一步渗透,医院院长职业化成为未来医院经营管理的新趋势。

(2)医疗竞争将比想象的来得还要快。数量居于少数的民营医院和老百姓所谓的"洋医院"将率先从服务理念入手,抢占医疗卫生市场;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医疗市场潜力巨大,我国现在逐步成熟的医疗市场已成为国外资本觊觎之源,符合要求而进入中国市场的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在其竞争力上不可忽视,现有的公有制医疗机构将苦恼地面临着内外夹击、不得不变的竞争局面。

(3)医院院长由职业经理人出任,董事会管理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会出现在公有制医院中。原来医院院长专业当医生,业余当院长的现象将越来越少;连锁医疗管理集团将不限于目前的几个,新的医院管理集团将出现,旧的管理集团则将尽全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和领域;医院作为企业运作、MBA出现在医院管理队伍中将不足为奇。医院管理者将注意到医院流程的科学和简便,医院将设立品质管理、企业策划、危机公关等部门,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4)卫生机构将出现倒闭现象。由于激烈的竞争,一些技术力量、医疗水平、服务质量跟不上要求的医院会不以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意志为转移,被患者无情地淘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区域卫生规划,将从原来的政府导向和学术导向,更多地向市场和民众需求导向倾斜。

(5)争夺出色卫生技术人员的竞争趋向白热化,高水平者被人抢、低能力者无饭吃的局面将出现。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民办医院等将以高薪、住房、国外进修机会等吸引骨干人才,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本土化趋向明显,国外医生、护士谋求中国国内就业机会。中国传统医药将吸引大批留学生来华学习,传统医药机构将试图走出国门,在境外开设更多的医疗机构。卫生行业准入门槛将提高,现在在岗的不合格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也将面临下岗局面。

(6)医院服务将向五星级饭店及航空公司服务靠拢。医院将改变潜意识中服务低人一等观念,大胆地承认自己就是服务部门,病人就是消费者,是医院的衣食父母。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将成为主导,人的感情、隐私将被尊重。面对医疗市场激烈的竞争,医院将会抛弃“老子”的传统架子,从自己做起,跳出医患沟通渠道的传统框框,纷纷转向“以患者为轴心”的人性化医患沟通模式,将服务水准提升为星级标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轴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将成为主导,人性化管理意识将更为突出。

(7)医疗行业的职业培训将盛行,医院的职业化管理将成为管理者的必修之课,另一方面的培训将针对于医院的硬件、软件不相配现象,世界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气味难闻的厕所比邻而居的局面将被视为管理者的失职。

(8)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的介入将缩短病人平均住院日,很可能出现上午腹腔镜手术下午出院的情况。医院将把眼睛从单纯的疑难杂症治疗放大至对老百姓延年益寿需求的重视上,由此,医院将盯住住院前和出院后潜在医疗人群,延伸视点,进行多元化医疗服务。

2.我国医疗市场改革的思路

改革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面对国际竞争日益加强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在宏观层面清除各种障碍,构建新的卫生管理体制;还要重视微观搞活,改革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效率和质量,使我国医疗服务业走上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发展轨道。首先要建立健全责任制。要逐步扩大公立医疗机构的营运自,积极推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医院的经营目标、发展战略、技术进步、精神文明建设等,用责任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任期结束时,由有关部门审计、检验。在医院内部必须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院技术服务标准,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其次要改革医疗机构分配制度。结合医疗工作知识密集,脑力与体力结合,高风险等特点,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根据按劳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体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最后要建立自我约束机制,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后勤社会化,增强自我发展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改革医疗机构人事管理制度,优化医院队伍素质。第一,我们应结合当前主流,实行聘用制。单位与职工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单位与被聘人员的责、权、利,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各类不同人员的特点实行相应的聘用办法,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第二,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岗位设置要坚持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单位的发展、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第三,工勤人员实行合同制。工勤人员要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提高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其职业工种、技能等级、实际能力等条件,采用择优聘用、定期考核等办法,规范工勤人员进、管、出环节。第四,加强聘后管理,建立和完善岗位考核制度,对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制度。

加强宏观调控,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卫生管理体制。卫生行政部门是卫生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尽快转变职能,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在对存量资源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强对增量资源(主要包括机构人员、床位及大型设备)运行有效的控制,促使卫生资源在区域内实现优化、合理的配置。同时通过建立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运用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准入制度,制定医疗工作规范、工作考核标准,严格执法等手段来实现全行业管理。同时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卫生法律、法规,尽快把对医疗服务贸易的投资、税收及优惠条件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比如,对中外合资合作办医的合作条件,审批与登记,变更、延期和终止,执业和监督等方面。

作者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基础部

医疗市场分析篇(5)

一、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及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器械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2000年颁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来,我国过加食药监督管理局先后下发了部分与之相关的配套规制文件,我国在整体上已经基本走入了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十多年一来,我国在医疗器械市场管理、监督管理工作上取得了极大成就,有力的保障了社会大众在医疗器械使用上的安全性。但仍然需要看到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器械市场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不断产生,传统的规章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形势,本文对此进行归纳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难度大

对于市场中所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在处罚上过度依赖行政法规,很难实现有效的监督管理。

2.监管标准不完善

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的大多数医疗器械并没有一套统一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从而给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管造成了巨大阻力。

3.市场、监管力量弱

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医疗器械监管方面并没有设置专人专岗展开工作,监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给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4.市场准入门槛低

医疗企业进入市场可以通过生产企业直销、经营企业等众多途径,甚至商店药店都可以进行销售,在市场竞争上还很不规范,给监管工作带来了难度。

(二)医疗器械监管存在的问题

1.法律监管不力

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医疗器械监管方面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以《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为例,它本身就是一个行政法规,并没有严密的法律逻辑结构、立法条文少之又少,并不能够发挥出法律法规所能体现的作用,甚至对监督执法工作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其次,在法律制度的设计方面,对于存在的违法行为很难界定与处理,普遍存在着管理规范不健全、监测评价不完善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医疗器械监管浮于形式。

2.监管技术力量不足

医疗器械技术含量较高,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涉及到了大量学科、如光学、生物学、声学、材料学、工程学等。加上医疗器械种类繁多,其中不乏大量的高科技产品。而当前我国在医疗器械监管人才的培养上还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培训机制未建立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下,我国医疗器械监管人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监管工作当中很难落实,给医疗器械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

3.信息化建设与时展不符

众所周知,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加上各地不同风俗观念、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在医疗器械的信息化建设上各地发展不均衡。在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信息化程度高,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仍然停留在基础设置建设与简单应用的初步缓解。信息化建设与时代步伐不同步,因此也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协调,这也给我国医疗器械监管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我国医疗器械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医疗器械法律法规

1.考虑本国国情

要想有效解决当前医疗器械监管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并广泛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监管模式与当地国情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国在医疗器械法律法规的建设上也应该统筹考虑,切忌生搬硬套,而应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情况加以落实。

2.完善监管体制与模式

具体来讲,监管体制与模式的完善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完善,因此必须要对现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进行补充和修订,并在充分考虑当前市场条件与监管情况,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强化医疗器械监管工作。

br>

(二)建设法规监管队伍与监管信息化体系

1.建立起医疗器械监管的队伍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要要充分意识到医疗器械监管的重要性与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出台相应举措不断完善。其次,要加强监管队伍的培训工作,打造一批市场监管知识过硬、专业素质水平过高的医疗器械监管队伍,从根本上提升医疗器械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2.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建设,提高监管水平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医疗器械监管也可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医疗器械市场及监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地区中监管部门、经营企业与销售企业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这对于大幅提升医疗器械监管水平,完善医疗器械市场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医疗器械企业进入市场门槛

众所周知,医疗器械市场的规范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直销、提高医疗器械市场准入门槛、规范生产企业医疗器械经营无疑是强化监管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在医疗器械监管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很多方面并不完善。但鉴于当前的市场环境,改革现行医疗器械管理体系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国政府部门、相关主管单位不断探索新的监管思路、建立健全完善的规制体系,强化监管力度与执法力度使医疗器械市场与监管走入规范化、体系化、制度化的道路,让社会大众更加放心、安全的使用各类医疗器械。

参考文献:

[1]韦高.新医改给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带来的机遇[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

医疗市场分析篇(6)

市场意识也称市场营销观念,它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经营观念。这种新的医院经营思想认为,医院在新的形势下,要善于了解和满足患者的需要,根据患者需要,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现代医院市场意识是一种现代的经营观念,它同以往的经营观念比较,是一种革命性的演变。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医院特别重视市场调查、预测,特别注意如何适应和开拓患者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组织医院的整体经营活动。然而,我国现有的医院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组织上均缺乏现代医院市场意识。尤其是医院经营者,他们缺少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而是战略思维、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能力,确切地说就是缺乏一种市场意识。不少医院的经营者往往只重眼前,忽视长远,只重战术,忽视战略,只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对医院的发展市场、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很少思考和研究,因而在医院发展决策上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感彩,这正是不少医院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这种现状是有历史原因的,几十年来医院一直是承担一项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医疗机构,是人们心目中救死扶伤的神圣殿堂,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不能与赚钱扯上关系。医院靠“计划”来安排医疗消费和进行医院补偿,不仅未能有效地配置医疗资源,反而形成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保障这两种情况同时并存。医院补偿机制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医疗费用的非理性攀升现象。医院主要考虑的是社会效益,因此就不讲效率,不计成本,靠政府、等政策、要拨款来维持医院的运行。医院就成为“坐堂医”,让上门“求医”的患者排队坐等就医,不管不顾就医患者的需求发生了何种变化,致使有的医院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所以医院普遍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观念之陈旧,管理之低下,服务质量之差,己远远不能适应竞争的、变化的医疗市场需求。

二、医院目标市场不准确

医院市场细分是指根据医疗市场中不同病人的需求特点、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等不同特征,按一定的标准,把市场分割为具有类似的不同的病人群。其中,每一个病人群就是一个子市场,或称为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由类似需求倾向的病人构成,实际上是一种求大同存小异的市场分类方法。它不是对医疗服务产品进行分类,而是对需求各异的病人进行分类。任何医院和任何医疗服务产品,都满足不了所有病人群的全部需求。目前的问题是,有些医院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根本不考虑市场细分的问题,更谈不上科学地细分市场,只是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医院可以满足患者的所有需求,对上门患者来者不拒;有些中小型医院资金有限,技术落后,在整体市场或较大的细分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却不懂得扬长避短,在较小的力所能及的细分市场中推出相应的医疗服务项目或专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执意来瓜分整体市场这块大蛋糕;有的医院细分市场缺乏稳定性,做了市场细分后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加以调整,将眼光投向其他市场。受医院自身条件的限制,医院只有在对病人群进行细分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适合本医院特长的服务对象,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市场细分并不意味着把一个医疗大市场加以分解,实际上它是一个聚集的过程,就是把对某种医疗服务最易做出反应的病人集合成群。聚集的过程可以依据各种变量连续进行细分,直到鉴别出规模足以实现医院利润的千个病人群。医院市场细分作为一种策略,蕴含着这样的思路:医院不是满足于在整体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是追求在较小的细分市场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这样一种价值取向,不仅对三级医院开发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二级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也十分重要。

医疗市场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2702

1当前医疗事业发展的良好现状

医疗事业是维护人们身体健康的一项重大事业。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要达到社会的和谐管理,各行各业的良好发展,首先就要保证人们的健康生活水平。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业绩,这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政府也是非常重视医疗事业的各项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体系。

1.1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提升

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不断提升,这显然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救死扶伤,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本来就是医疗事业的根本目的。从古至今,医术手段,医疗技术,医疗环境只有越来越高明,完善。虽然这是医疗方面的必然趋势,但是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资料显示,在旧社会,甚至更远以前的19世纪末,人民的平均寿命不过40岁左右;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也就60多岁;而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民的平均寿命已达到75左右。有人预计在2020年,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将会达到80岁以上。可想而知,种种数据表明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寿命的延长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婴儿死亡率的全面降低,人口数量的增加,也同样说明了医疗事业发展功不可没。

1.2医疗服务资源覆盖全面增加并进一步完善

全国医疗机构显著增长,医院数量也是显著增加。据统计,全国每一千个人口就享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381张,享有职业医师1.82人,注册护士1.66个。对于医疗资源的利用,也是具有明显上升趋势。资料报告,2011年,中国居民平均就诊4.6次,全国各卫生机构、大小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到88.5%,城市地区15分钟内能到达医疗机构的住户比例为83.3%,农村地区则为80.8%。

1.3高科技医疗手段的投入

如今的医疗手段、药品、仪器已是大大领先于旧社会。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许多高新技术也相应运用到医疗手段上面来。像以前一些复杂的手术,也慢慢变得越来越简单。如腹腔镜手术的使用,新型药物的投入,物联网的兴起,都为医疗方面带来了很多好处。

1.4政府相关医保政策

当前,政府也是相当重视医疗事业,制度了一些医疗管理措施。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医药制度的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的建立,公立医院改革等等。尽量保证人人受益,做到全面覆盖。像医保制度的建立,使以前没有医保的农民也开始拥有相应的医保福利。目前,药物的平均价格也下降了30%。改革开放后,公立医院慢慢融入市场,一些私立医院的兴起也扩大了医疗市场,医疗服务覆盖越来越广。

2改革开放市场化对医疗事业的冲击

改革开放即是对内改革,对外开发。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项改革确实至关重要,它实现了国家现代化,也让人民富裕起来。但是除了国有行政部门以及一些国有垄断事业企业部门,在各项公立单位倒闭,私立单位兴起的同时,错误的把医疗机构也作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象。让医疗事业单位市场化,商业化。

公立的医疗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冲击下顽强的生存了下来,没有被私立单位冲垮。究其原因,是国情的需要。政府减少对医院的投入,但是人们有病痛时是无法做出选择的,必须尽快就地治疗,公立医院只好开始独立经营。更何况中国人口众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长,就诊人口也会相应增加。政府投入的减少,医院只好变向收费,无疑给众多人民带来生活负担,下面将对计划经济下的医疗机构和市场化、商业化下的医疗机构进行对比。

改革开放以前,整个经济水平的确还比较低下,但是,我国用世界3%的卫生资源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左右的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大体上满足了所有成员的医疗需求,堪称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的典范。国家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唯一主导者。这一时期,医疗事业目的明确,国家也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实施了相关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贯彻,医疗事业稳步发展。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医疗服务体系布局合理,二是医疗卫生工作重点选择合理,三是初步有了广泛覆盖的医疗保障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主要实施了经济体制改革,医疗机构失去了计划经济制度基础,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变革。许多医疗机构开始向利益化机构方向转变。各类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医疗事业发展受到强大的冲击。

3市场化下医疗事业发展的弊端

在市场经济体制盛行的当今社会,医疗事业确实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无论是医疗技术,医疗结构方面,都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机构出现了种种弊端,随之也暴露了不少隐患问题。这些不足之处整体上看似不会影响医疗事业的发展,不过将造成一个负面影响,不利于将来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隐性存在的一个问题。改革开发市场化将重点导致以下趋势的变化。

3.1医院逐渐转为盈利性质单位

近年来,医患问题层出不穷,就诊人员对医院等医疗机构无法信任。众所周知,医院的宗旨是救死扶伤,给人民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状况。受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当医院慢慢转换为盈利性质单位,医院更多的开始考虑如何收费,如何提高最大利润,相应的减少了一些对医疗技术等医学手段的思考。

计划经济时代,大部分公告卫生服务是免费的。而如今,所有医疗机构,不管是看什么病,进医院这个门槛就要收取挂号费,更不用说其它费用。尽管政府多次改善医保政策,但是当今社会的医院脱离不了盈利的概念。

3.2私立医院兴起,医疗机构两级分化扩大

公立医院虽然没有倒闭,但在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下。私立医院开始兴起,并拥有一套强大的阵容体系。如今的私立医院已占据全国所有医疗资源的43%以上,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虽然大部分公立医院拥有雄厚的历史背景,拥有强大的地理位置优势,但是公立医院的存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随时有被私立医院夺取主导地位的危险。倘若有朝一日,所有医疗机构私有化,那么今后的医院将完全变型为企业单位,完全是以盈利为目的单位。

医疗机构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对于条件设施较好的大医院,就诊人员必然增多,医院的整体收益也将升高,必然对医院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一些其它医院,或者一些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本身能力有限,再加上大部分病人选择了条件设施较好的大医院就诊,如此一来,这些医院仅仅靠政府的一点点支出来维持生存,根本无法发展,导致跟热门医院的差距将越来越明显。在交通高度发展的今天,地理位置的优势已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一些病人情愿坐相应的交通工具去较远的好医院就诊,也不会去近在咫尺的相对较差的医院。

3.3医疗保障公平性下降,医药部门分离

计划经济下城镇的医保体系为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即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障补贴,劳保医疗即为对国家企业人员的医疗保障补贴。农村的医保体系为合作医疗。合作医疗则是在群体自愿互助的基础上,依靠集体经济,直接由承当部分医疗费用。尽管造成了一些医疗资源的浪费,但是基本上覆盖人人,人人受益,也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而在市场经济竞争体制下,城镇的公费医疗逐渐提升,劳保医疗衰退,医疗资源浪费分化进一步扩大。并且私营企业的兴起,又形成了一股无医保的人员团队。城镇医保覆盖面下降,公平性下降。对于农村而言,由于公社的瓦解,合作医疗也相应瓦解。农民又回到自费看病的时期。事实上,大部分病人则会出自于农民与工人之中,而这部分人正是缺少医保的势力,导致公平性急剧下降。并且有大部分的卫生资源是投入了城市中,而农村的乡镇医院,卫生院等卫生资源比较缺乏。所以人们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另外,制药部门从医疗机构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制药公司。医疗机构用药需要从制药公司购买,而病人用药又要从医疗机构购买,形成两层交易。中间所累积的差价可想而知不会低。从而导致大量药物往低成本,高售价的趋势发展,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随着医学的发展,新药物,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必然提高了医疗费用,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医疗费用的盲目增长,将会增加人民的个人负担。人民的个人医疗负担比重由1980年的21%增加到如今的54%。并且医药分家对于药物的管理强度也加大,乱用药的现象也会出现。

4原因分析及相关解决方案

医疗事业的过度市场化必然导致公平性,效率性降低,影响了公民的健康生活状况,并且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而公平性正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一个要素。如果长期这样,置之不理,必然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4.1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现有政策过分重视经济的发展,忽略了某些部门并不是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医院,本身的义务就是保障人民身体,使人民拥有健康生活。医生,本身的义务在于救死扶伤。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医生还要为了自己的生计,为了他明天应该吃什么而去为病人看病。这样的看病方式,医生并不会以最好的药物,最好的效率去看病,而是以最大的利益化去看病。可想而知,这样是不容许出现的。

其次,政府的投入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政府一再强调加大医疗保障制度,并多次制定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医疗政策,但是政府的资金投入依然供不应求。例如,政府拨到医保处的款往往不够用,虽然城乡病人都有了医疗保险,但是,各家医院往往还得自己承担一部分政府所拨的医保资金,这个现象普遍存在,医院只能自己创收。其实国外基本上都是私营医院,但是国外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非常高。美国投入卫生事业的资金占GDP的14%,加拿大10%。而我国仅4%,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何况国外居民本身就有足够的资金看病。试想国外的医疗技术水平如此领先于我国,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国外的医生无需考虑创收问题,用心专研医学学术即可。

4.2几点简单方案

(1)要解决当前所存在的这些隐患问题,所有国民必然要对医疗事业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医疗卫生服务是公益化的性质,是不应该市场化的,更不应该存在竞争什么的。医疗事业不是商品,不存在优胜劣汰。

(2)医疗机构内部也需要一个整体上的改革,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无法信任医院,医疗医患问题老是出现,是因为组织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合理布局配置医疗资源。配合政府,市场合理分工。

(3)各个医疗机构必须共同发展,不能出现两级分化。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联合各个医院,医院与医院之间联合起来,多多交流与合作,应发展成为一个服务整体。

(4)最后,同时也是最有必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政府的大力投入与医疗政策改革,如今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要回到过去的陈旧体制是不可能的。政府只有大力配合并支持医疗事业的发展才能将医疗事业推向一个新的纪元。要能做到医院不再为自身的生计而发展,做到彻底将医院从商业化的性质分离出来,这样才是为人民服务,也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为了国家的前途与社会的安定。

5总结

医疗事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事业,也是一项不可忽略值得重视的工作。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更与国家的安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如今,国家制定了新医改的体系规划,它的实施能否完善这些医疗事业的众多问题,更是对党和政府的考验。医疗事业的问题看似简单,实际解决困难。因为在人口众多的我国,要实施一项医改政策必将牵涉到很多方面,投入量必将非常大。

任何改革有利有弊,市场竞争化给医疗事业带来了相应的发展,也存在不少弊端值得我们深思。在以后的改革中,如何能做到利益远远超出弊端,不违背医疗事业的发展规律,这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对于当今医疗事业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去挖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国民健康,社会才有发展,国家才会富强。

参考文献

[1]王海军,陈刚,李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5):108109.

[2]刘海涛,乌正赉.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7577.

[3]梁万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3.

医疗市场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信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医疗保险中的买卖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得到完全真实的信息,这造成了保险市场中的道德方向和逆选择,影响了医疗保险的顺利运转,使保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现象的发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疗保险机构的负担,影响了医疗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

一、不对称信息理论简介

不对称信息理论又称之为契约理论,是研究在不对称、不确定信息条件性当事人双方的行为,并且寻求一种均衡的制度和契约来规范双方的经济行为的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微观经济中非常活跃的理论,它能够解决传统的经济理论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医疗保险行业中[1]。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发展和保险市场具有密切的关系,保险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是经济学在最为典型的一种不对称现象。对于保险企业来说,信息不对称不仅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管理,而且也改变了保险企业经营的基础,的保险企业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信息经济学中不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要有一些其它的参与人所不拥有的信息,只有自己了解而其它人所不了解的信息称之为私人信息,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之为人,没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之为委托人。信息不对称又可以分为不对称信息内容和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不对称信息内容指的使某些参与人的知识或者行动,在某种环境性人所拥有的私人信息是指其本身所不能控制的外生学习,例如保险推销人员虽然知道他所推销产品的好坏,但是真正能够决定保险质量的是保险公司的行为,这不是由保险推销人员的行为所能够决定的[2]。不对称信息的发生时间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前,应当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事前的不对称信息称之为逆选择的模型,事后不对称信息称之为了道德风险模型。道德风险和道德具有直接的关系,它是由于当事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所采取的行为,

二、不对称信息下的医疗保险市场分析

医疗保险是保险逆选择发生的重要区域,由于投保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具有足够的了解,而保险人则很难得到明确的相关信息。在确定的保险价格之下,会发生健康不佳者积极投保的现象。投保逆选择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投保人对保险的标的的质量、环境以及风险等因素以及和个人的损失期望具有密切关系的私人信息等具有足够的了解,而且保险人由于成本和知识的约束,职能按照医疗保险标的的大类来确定保险费率。当标的的风险水平高于保险费率时,被保险人就倾向办理医疗保险,反之则自留保险。投保人的逆选择会导致其后果不断的循环加强,由于逆选择提高了保险的平均损失率,导致保险企业亏损。保险人为了减少亏损,就会相应的提高保险费率,这又会导致低风险水平的投标人退出医疗保险。这样不断的循环最终将会影响到医疗保险市场的发展,降低了保险市场的效率和质量[3]。

投标人的道德风险也是影响保险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办理医疗保险的投标人由于投保的影响,而降低了在事故发生之前的投入,例如坚持不好的生活习惯等,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放松警惕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事故的发生率。保险欺诈也是医疗保险中常见的消极现象,投标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伪造保险事故的原因、故意夸大自己的损失、故意制造医疗保险事故等方式,使保险人因为认识错误而支付保险金的行为。保险欺诈是对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非法利益,是投标人道德风险的违法保险,是违法法律的道德风险行为。由于医疗保险市场中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所以医疗保险出现之后欺诈也随之出现。同时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具有比较高的隐蔽性,导致了欺诈随着医疗保险的不断壮大而不断的上升[4]。道德风险增加了医疗保险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保险标的的损失,同时也提高了保险的成本,破坏了保险市场的平衡。

在我国的医疗保险市场发展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过度医疗的问题,表现在对新技术的过度使用、临终过度治疗等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而且也影响了医疗保险的发展。为了降低我国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应当在吸取国内外保险检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医疗保险市场发展党员实际,从建立完善的制度,把医患双方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解决道德风险的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理论下,要努力的保持信息的透明、公开和自由,避免在医疗保险的发展在出现信息扭曲、失真。因此对我国的医疗保险体制进行改革,是解决道德风险的重要措施。

三、结束语

在信息不对称的理论下,保险公司常常面临着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风险,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济风险。如果这种放任这种现象不断的循环,最终会降低医疗保险的质量和效率,导致医疗保险市场的混乱,对于社会医疗保障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当从制度上加强对信息的公开、披露,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度,降低保险公司在进行医疗保险业务时产生误判的现象,保障医疗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冠男.我国健康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实证研究及其对保险定价的影响[D].上海财经大学,2010.

[2]李玲,汪浩,曾等.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卫生经济学理论[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05):5-8.

医疗市场分析篇(9)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04

1导言

医疗器械行业是连接医药工业、医疗服务和健康产业的重要经济部门,其核心技术涵盖医用高分子材料、检验医学、血液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是我国的医药卫生系统中保障临床治疗活动有效、安全的核心环节。近年来,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政策导向之下,由于新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措施陆续出台,加之医疗器械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多、小、散、乱”格局,政府干预不当和企业经营费用率高等问题,医疗器械行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SCP)分析范式对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组织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改革建议。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2.1产业规模分析

根据Evaluate MedTech的统计,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规模从1200亿元增长到30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而同期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增速仅为1.90%,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医疗器械生产和消费国,并已经成长为拉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如图1所示。

2010年至今,在医疗器械销售领域销售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国医疗器械批发企业数量始终维持在1.3-1.6万家之间,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但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数量明显偏多,市场呈现出离散化竞争特点,如图2所示(数据来源:IMS Institute)。

2.2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分析

行业集中度指标CRn表示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情况,其公式为:

CRn=∑ni=1Xi/∑Ni=1Xi

经济学家贝恩(Joe S. Bain)利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结构进行分类研究,依据行业集中度指标CR4和CR8,将产业结构类型分为寡占I型,寡占II型,寡占III型,寡占IV型,寡占V型和原子型(竞争型)6个等级。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集中度指标CR3、CR4和CR8分别由21.64%、24.64%和3185%上升至28.59%、31.57%和37.78%,但全国市场整体上的原子型结构没有改变(如表1)。对照部分发达国家,我国的前3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CR3)明显偏低。

数据来源:商务部《医疗器械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0-2015)。

然而,由于我国医药卫生监管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加之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庞大且地域广阔,医疗器械市场并非是全国统一。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业及税收,为本地药品流通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便利,视外地医疗器械企业为掠夺市场资源的“搅局者”。典型表现是在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要求中标企业必须选择当地经销商进行配送,一些地区甚至规定只有成立县级医药公司才能获得该地医疗器械的配送权。从全国范围来看医疗器械领域为完全竞争的原子型市场结构,但随着市场按照行政区域分割,本地企业的市场控制力也随之增强,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成为了医疗器械行业资源整合最大的体制机制障碍。

2.3产品结构分析

根据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统计,从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产品结构来看,影像诊断设备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近几年均保持在40%左右,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其次是各类耗材,占据20%左右的市场份额;骨科及植入性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剩余的市场份额被牙科及其他类器械所占据,如图3所示。而在占我国医疗器械25%的高端产品市场中,70%由外资占领,在绝大多数领域外资企业在技术和质量上遥遥领先于国内企业,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外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

2.4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美国产业经济学家施蒂格勒(George J.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为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必须付出的额外成本,产生原因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度和法律规制等。医药行业存在明显规模经济的特性,即企业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前,对于单位产品(服务)将付出较高的平均成本。此外,依照现行的《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开办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必须通过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两项行政许可,其中,2014年和2015年先后出台的新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均被称为“史上最严”,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软件、硬件方面要求大大提升,成为进入医疗器械行业最严格的政策法规壁垒。

2.5产业政策分析

2015年,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发展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放射治疗设备、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康复类医疗器械等医学装备被确定《规划》为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同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报资料编写指南》,在政策上鼓励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促进医疗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种种迹象表明,国家正在为医疗器械特别是高性能医疗设备领域推进国产化进程,这无疑将χ泄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带来利好。在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下,医疗器械将拥有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国外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42%的份额来对比,国内医疗器械份额仅仅只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对2010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组织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自2010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了规模增速下降、市场集中度低、行业进入壁垒提高等情况。应针对上述问题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医疗器械行业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特征,行业未来必然走向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因此,推进医疗器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应从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入手,整合行业资源,提高市场集中度,淘汰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和长期亏损的企业。然而,由于行业整体利润率偏低,仅依靠企业自有资本积累开展行业的兼并重组必定困难重重,必须充分借助资本的力量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资源的整合。在“新医改”政策完善落实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强力推动下,利用医疗器械领域刚性的市场需求和产业整合后的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投资者关注。符合条件的企业应积极谋求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将企业做大做强,使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成为医药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企业可借力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资本,逐步形成企业融资-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成本节约-效益提升-吸引投资的良性发展循环。

应破除一切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和长期亏损的企业应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输血性贷款,并通过实行市场化重组和企业破产等方式加速淘汰行业的落后产能供给。

参考文献

[1]李先国.药品供应链的整合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0,(5):177.

[2]孙乃强.医疗器械行业等待政策助力[J].中国卫生产业,2005,(10):3033.

医疗市场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279-02

SWOT分析法(机会优势分析法),是一种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战略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采取的战略与战术措施和营销方式,面对所处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其措施与方式就必然显现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把企业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环境提供的各种机会与威胁进行综合分析,努力使企业优势与环境相匹配,以期寻找尽可能满意的战略方案是进行SWOT分析法的原因之所在。SWOT分别代表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SWOT分析法也适用于医院营销。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以下简称肿瘤医院)是一所集肿瘤、结核疾病的预防、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于一身的特色专科医院。通过采用SWOT分析,可以对医院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以识别各种优势、劣势、机会、威胁;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分析,避开存在的威胁,找出重大和跳跃式的发展机会,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优势分析

医院优势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或者是在一定的医疗市场竞争范围内,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应。医院的优势,宏观上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与地理位置、规模及硬件设施等;微观上有管理能力、人才梯队、医疗服务质量与技术水平等。

(一)宏观优势

1、经济发展良好,推动医疗卫生建设。近年来,牡丹江市加强专科建设作为进行卫生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和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建设医疗专科工程和引进先进设备,对卫生生产力要素中人、财、物的优化组合和结构调整,使全市卫生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专科齐全、结构合理、技术适宜、队伍稳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交通便利,方便就诊。因牡丹江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部投资11.24亿元,先后拓宽改造了东四条路等17条主次干道,翻建大修了53条主次干道,新建了黑龙江省第一座多跨连续无梁板结构的东光立交桥后市区内环路全部形成。不但便于牡丹江本市居民的就诊需求,也便于牡丹江市所管辖的所辖的6个县区居民就诊。

(二)微观优势

充足的人才储备。医院拥有一批市级资深临床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其中高级职称78人,中级职称119人。人员专业技术性强,且具备良好医德。

1、医院基础设施全,医疗设备先进。该医院占地4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9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门诊及内科大楼、外科大楼、放疗楼及阳光大厅,医院开放床位300张,医院拥有国内外先进的大型诊疗设备40余台件。

2、历史悠久,形成品牌效应。始建于1962年的牡丹江市结核医院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和经验,在广大的牡丹江市区周边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形成了特色突出、专业性强的品牌效应。

二、劣势分析

医院劣势是指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与其他对手相比较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而言,具体表现在:医院管理体制、品牌建设、服务等方面。经调查可以发现,牡丹江肿瘤结核医院的劣势有:

(一)肿瘤医院管理人员以专家或专业人士担任,医院经营思路不明确,尤其是在新时期医院营销战略规划上缺乏经验,也没有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完全市场化竞争的营销态势。

(二)肿瘤医院在品牌建设上尚处于传统的口碑传播阶段,缺乏系统地提炼肿瘤医院品牌的内涵以及差异化竞争的诉求点。

(三)不能真正领会服务营销的内涵,提供的服务程式化、机械化,缺乏真正从患者角度出发的人性化服务,服务质量还需提高。

三、机会分析

医疗市场机会是指环境中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有吸引力的、积极的、有促进作用的因素。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的机会主要是:

(一)强大的国有医院正在快速适应市场,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逐年加大。

(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命质量的重视,医疗消费支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三)消费者就医行为转变,由传统的被动就医转变为以预防保健为主的主动就医。

四、威胁分析

市场威胁是环境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不利的、消极的、有抵制作用的因素。根据中国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状况,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面临的威胁有:

(一)外资医院进入,国有医院垄断绝对地位正在打破。外资医院的进入打破了国有医院的绝对垄断地位。以国有医院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现代医疗服务市场正在逐渐形成。

(二)大型综合医院(一般为三级甲等)的肿瘤结核科发展迅速。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形式十分复杂,目前主要的提供方参与者包括县及县级以上医院(以大型综合医院为主体、中医医院、工业和其他部门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和各类卫生所或门诊。其中能够提供肿瘤疾病治疗的机构有部分大型综合医院(一般为三级甲等)的肿瘤科、肿瘤专科医院和部分中医医院。

(三)国家政策导致的不平行依然严重。从我国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来看,正在经历从传统的以国有医院占绝对垄断地位的市场,逐步向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国有医院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现代医疗服务市场过渡。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目前已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大于机遇的发展阶段,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经营目前已处于一个发展速度渐缓,发展前景堪忧的时期,在清楚地认识其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及时确定当前和未来发展战略,对于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下面用SWOT矩阵分析医院发展的备选战略。见表1―1。

表1―1医院战略选择――SWOT分析

通过表1―1SWOT矩阵分析,结合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进展和发展广阔的医疗服务市场空间,以及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当前所处的市场环境,我们确定肿瘤结核医院的发展战略为:将牡丹江肿瘤结核医院打造成省级、部级全新、肿瘤结核专科、名牌医院。

以上战略可分两个阶段推进并依此制定相应策略:

第一阶段,制定并实施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的市场营销策略,确保牡丹江市肿瘤结核医院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环境下稳步提高竞争力和经营利润。

上一篇: 课堂学习效率 下一篇: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