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观察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7 16:35:04

课堂教学观察

课堂教学观察篇(1)

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必须经历对校本化教学模式实践的总结、提炼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借助课堂观察,通过诊断性观察,对本校的课堂教学现状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提炼性观察,引导本校教师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选出自己认为得心应手、最满意的几堂课,作为分析研究工作的第一手材料,总结出学校和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范例,归纳、提升形成学校和教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只有如此才能体现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实践的结晶,体现模式构建的校本化特色。

建构教学模式,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完善和深化。一方面,由于学校在总结、提炼模式过程中缺少专业力量支撑,模式本身必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唯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被发现和解决。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模式内部存在着一个不可避免的悖论:“模式的概括程度愈高,涵盖面就愈大,适用范围就愈广,可操作性却愈低;模式的概括程度愈低,涵盖面就愈小,适用范围就愈窄,可操作性却愈强。也就是说,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普适性之间是二元对立的。”要尽可能地消弥这种二元对立,必须在学校总体模式的引领下,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分化出多种变式,形成学科教学模式群,从而发挥总模式整体功能。学科教学模式群的构建要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活动,才能形成一系列体现不同学科特点、反映不同教学风格、针对学生实际且可用、有用、实用的模式变式。

2.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学科模式群的构建,教师的专业合作是保障。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在阐述教师的专业合作时说,目前学校教师之间能成为“话友”的比较多,也很容易,但能成为“作为合作者的同事”很难也很少。崔允都教授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亟需提升以集体备课、听评课、公开课展示等为主要形式的“典型”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他在分析“典型”校本教研活动质量不高的原因时指出,教师之间缺乏专业合作是提升质量的重要障碍。而课堂观察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教师之间合作的专业活动。以下三方面的理由可以验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依靠课堂观察合作体。

第一,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打破常规的创新工作,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智慧。面对复杂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参与,通过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建立合作体,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在合作中,抱着求同存异、尊重多元的心态,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课堂行为的合作研究。

第二,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一项专业活动,必须提高校本教研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课堂观察对备课组、教研组的运作赋予新的意义,要求参与者基于课堂观察的目标、任务和规则开展专业性的日常观察活动。每个成员根据各自的观察任务,承担相应的职责,规范而有序地开展课堂观察的专业活动,避免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趋于业余。

第三,课堂教学改革,不可能搞运动式,靠突击,必须持之以恒。因此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有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行动方案。课堂观察因为有一个固定合作群体,更因为在专业化活动中所享受的成功体验而建立起来的心理纽带,使研究更加有动力,更有持续性。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而言,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战”,不要期望通过一、两次的观察就能实现双方的各自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获得双赢。一般来说,在一段时期(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参与课堂观察合作体的人员基本是固定的,群体中个体的需求差异就会带来开展观察活动的动力,如某观察者可以持续地观察一个点,也可以不断更换观察点;观察目的可以“为我自己”,也可以“为群体中的他人”;可以一个人观察,也可以一个小组合作观察;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会形成持续而有效的观察活动。

3.课堂改革要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对学的研究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研究课堂教学必须对学的时间、内容、方式进程加以深入研究,从学什么、如何学的角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研究模式的有效性。但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是应从教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学校教学模式的流程基本上是从教学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改革要有所突破必须打破这一思维定势。

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因此,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课堂教学观察篇(2)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57-02

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自身发展。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作用,能促使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革新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能激励高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堂观察的目的

观察法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其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贝尔思创立了“互动过程分析”理论,认为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间的自由互动过程,他把师生的交互作用分成4个范围12种类型,并以此开发了“人际互动12类行为编码”作为课堂教学的研究架构。20世纪60年代,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提出“师生语言互动分析系统”,观察者用其编制的编码系统,每隔3秒钟记录一次课堂语言行为,按时间顺序记录课堂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然后运用矩阵形式对记录下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显示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结构、师生语言互动行为等。我国的学者借鉴西方课堂教学观察技术,于20世纪初开始了课堂观察的研究。崔允t教授指出:“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1]陈瑶认为:“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十几年来,教育领域的专家对运用课堂观察技术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最典型的是崔允t构建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该模式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基本维度的课堂观察框架,包含20个视角、68个观测点。归纳看来,课堂观察的内容至少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用、课堂教学组织等;二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习得等。观察可分为有目的的观察和无目的的观察。作为一种有效的观察,课堂观察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课堂观察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与教师之间始终保持着沟通与对话。通过对话与沟通,教师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课堂观察的目的之一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一条重要的途径。其次,课堂观察主要“观察”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果,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模式有很大不同。

二、传统评价方式的局限

课堂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核心。长期以来,高校将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评价成为教育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多囿于听评课的评价模式,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1)评价方案不科学。科学的评价方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既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坚持“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评价观,不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评价目标过于看重量化而忽视质化,未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结果是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制订不科学、主观性强,评价信度、效度不高,评价难以真实反映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甚至会出现极端的情况,就是评价结果与事实情况不相符,评价不但没有起到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相反,还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教学工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2)评价指标体系单一。课堂教学评价首要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发展,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发展情况来反映课堂教学状况,来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帮助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水平。因而,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应该围绕着学生的自我发展来制定。然而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偏向的大多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关注教师个人的课堂“表演”技艺。指标体系多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等内容来设计,评价指标多包含教学基本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而学生的学习效果极少被纳入评价范畴,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价值判断的落脚点――是否促进学生发展也没有被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3)教学评价功利化。先进的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师进行有效评定和选拔的功能,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激励与反思功效,要使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的信息,了解其教学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进一步发扬长处和弥补短处,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较少关注对教学评价作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手段的功用,对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咨询服务功能考虑不足,甚至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的反馈、导向、诊断和激励等功能。[3]总而言之,传统的以学生评教、专家评议为主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教师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于评什么、如何评等问题教师很少有主动权、发言权。为求得一个较好的评价结果,教师作为被评价者不得不改变自己平时的做法,为了评价专门安排教学,重视讲课的“花样”、“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者为评价而评价,教学评价的反馈机制和改进功效欠缺,忽视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促进学生发展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基于课堂观察,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建构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二层次多维度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一个层次是“评教师”。该层次包括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维度,分别编制了专家评价量表和学生评价量表。专家评价量表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基本要求、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态度等。学生评价量表按照一节课的构成要素,确定了“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特点”七个评价指标,每个设计对应1~3个问题项,共设计有10个问题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师课堂教学形态的观察作答。通过对指标赋予权重、以百分制的方式计算教师课堂教学总评分,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第二个层次是“评学生”。该层次是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编制了学生课堂学习满意度调查量表。本量表将学生课堂学习满意度分为“知识习得”满意度、“能力提升”满意度、“情感体验”满意度三个维度,每个维度确定5个评价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对应1个问题项,共设计有15个问题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感受作答。通过对量表的分析,其结果将作为授课教师改进个人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参照信息。

该套指标体系在南阳师范学院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进行了应用和推广。南阳师范学院已将该套指标体系应用到新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测评、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等领域。2013年以来,对100多位新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进行了测评,对300余名参与教学技能竞赛的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测评。测评过程中使用了专家评价量表、学生评价量表和学生课堂学习满意度调查量表。经过统计与分析,形成了《课堂教学评价分析报告书》,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反馈、诊断、导向功能,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观察篇(3)

进课堂之前能事先了解内容,充分与授课老师沟通,了解该老师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考,他将从哪里着力,他希望听课者关注哪些教学环节,得到哪方面的反馈,从而共同确定听课的重点。昆虫学家、商人和教师结伴在黄昏散步。昆虫学家听到蟋蟀叫声;商人听见银元掉地的声音;教师听到茅草屋朗朗的读书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在什么地方,就会在什么地方得到收获;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到教室干什么?我们的想法是我要自我成长,先要有自助,然后才能对别人实施帮助。”因此,进教室前就要开始思考:思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的统一,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联系;思考“假如我来上课,我该怎么处理”?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

二、课堂观察要加强思考

1、思考自己进入课堂的目的。陈瑶说过:课堂观察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说明课堂观察是有目的的。进课堂,不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是先自助后帮助,即成长自己的同时帮助授课者,达到共同研究提高的目的。不要单纯的认为,校长、主任进入课堂就是为了讲台上的老师。

2、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理念和追求,这种思考会使我们在课后的交流中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的统一。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课堂观察追求有效教学。

3、需要思考“假如我来讲,我该怎样?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课堂观察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自己在课后交流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具体教学行为的基础上,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这种思考使观察者置身其中,在观察和研究这节课的过程中,吸纳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同伴互助”,从而切实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三、课后对话要讲平等

课堂观察后的资料分析、评议交流和自我反思可以起到激励教师、改进教学、共同提高的作用。要把握以下几点:

1、环节设计很重要。要创设注重全体参与、平等交流的形式。就像我们追求教师少讲,学生多活动,也就是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一样。课堂观察后的交流也应该这样。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一书中介绍的步骤,可供借鉴。

(1)你确定的主题对你和其他老师专业成长有什么意义?(明确主题)

(2)就相关主题,你有什么特别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和困惑需要大家共同讨论?(讲课者谈感受)

(3)大家就相关主题,观察到什么现象?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困惑?(全体参与)

(4)请大家对困惑发表看法。(合作讨论) 转贴于 (5)还有没有其他需要共同关心的问题讨论?(质疑询问)

(6)对讨论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梳理。(教研组长的作用)

2、以平等交流为基础。课后交流是一种研究,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教学,并探讨教学实践的种种可能性。重在引起参与者对话交流,在交流中促进参与者思想提升。因此,需要以平等交流为基础。参与者要坚信对话者有对话者自己的思考和他的打算,而且有他的道理。不能认为只有我的东西对,我的东西管用。我们认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少用句号,多用问号和逗号。需要容忍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在平等交流的议课过程中,既要克服参与者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事实上,当一个人不愿意听别人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想听他说;而当自己什么也不敢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屑于同他说。失去独立和平等的对话关系,就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觉。

3、这样的话语结构,授课教师易于接受。以学论教告诉我们,交流时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可以这样说,“我注意到”、“我发现”。这样的话教师易于接受,彼此是平等参与的主体,针对问题,互相探讨,达到“双赢”。

为了“双赢”的目的,可以采用这样的话语结构:“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将这样设计……”,“我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将这样设计……”它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观察授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执教,我将这样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

“我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规定了参与者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困惑和问题;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将这样设计……”“我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同时赋予了所有参与者一项平等的质询权利,在这样的话语结构中,没有谁的意见不会被接受。

总之,课堂观察是一种立体性的综合技术,卓有成效的课堂观察总是观察者以认真负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为前提;以原有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参与为基础;以看、听、想、记等多种活动协调作用为保证。高效的课堂观察是准确的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而讲求技巧、充满智慧的评议氛围更易于参与者敞开心扉,各抒己见。从而在集体反思中,发挥大家的智慧,提升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观察篇(4)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36-0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逐步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在此时期,教育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推动科技迅猛进步,进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因素。当代教育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新课程的改革也是人类教育发展中相当重要的阶段,而当代小学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小学数学教学概述

科技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推进了数学的应用与发展。无论是其他领域,还是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涉及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与数学解答能力。因此我们说“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有着双重内涵:从时间上看,数学教学需要考虑儿童身心特征和学习与发展的规律,意味着从数学教学主体出发,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以及文化本身发展与积累和优化的双重需要,选定或构建一个特殊的场域;从空间上来说,数学教学需注重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考虑数学知识的无限丰富性,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文化和环境的复杂互动过程中达到实现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学习数学科学及其优化活动。

二、“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的内涵

“生本课堂、田野观察”是在当今新课程教育教学下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去营造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通过课堂中细心的观察,为有效地评价学生在教育田野上的前进步伐提供实质性宝贵的原始素材。促使课堂教育使学生的成长变得越来越坚实,越来越可靠,并成为学生成长原动力。

由于小学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居于初始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因此小学教育内容表现出基础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如何审视、科学的处理加工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是关键,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生本教育应具备怎样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是构建生本课堂的重点。在此笔者认为,其教学观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民主尊重学生”;教师观的重点在于“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学生应当从实践中学习,从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知识的作用,并依照自己的天性来学习。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而生本课堂、田野观察,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尽可能地精简的讲述基础知识,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做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让学生在田野里自己耕耘、劳作、收获。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的

必要性及其实施

(一)新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指的是“师本教育”,它主要依靠老师教,是一种以教师的活动为本体的教育。可以说师本教育所形成的只可能是灰色的课堂:教师在讲台卖力地讲述,想把所有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却未得奇效,许多同学在座位上听着听着就走神,或发呆、或打瞌睡。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早已脱离了教育的本旨,离开了人之素质培养的轨道。

有别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生本课堂”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田野观察”通过围绕学生学习活动细心观察、调查、总结,由带有泥土气息的“田野”记录给出对学生的评价。

新策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应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无论是在学生学习的热情上、在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还是在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对知识的运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二)生本课堂策略的实施。老师努力给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给不同的运算赋予不同的情景,通过应用题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例如,对低年级同学,可让其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一下自己走路的速度和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引导其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让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去学习轴对称图形;去商场购买学生喜爱的食品去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

(三)田野观察的实施。课堂观察是提升课堂信息交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一种基于课堂场域中的“田野式”观察所带给学生的是客观的评价,良好的引导。

观察内容主要包括: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如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询问);观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自信(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能否清楚的给出问题的答案);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只有认真的观察并加以准确的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缺点,才能就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对于学生的优点加以鼓励,如有进步更不要吝啬表扬。

四、综述

总之,数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当代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科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全能型人才,要不断探索更为灵活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塑造。如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已经并广泛采纳,通过师生、家长和社会的不断努力,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云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与探索[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89-202.

课堂教学观察篇(5)

[作者简介]杨在宝(1979- ),女,云南施甸人,红河学院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云南 红河 661199)张杰(1969- ),男,四川巴县人,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云南 昆明 650500)王燕(1977- ),女,云南蒙自人,红河学院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育、教学设计。(云南 红河 66119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红河学院校级教学建设项目“《教师教学能力》微课程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JG110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68-01

所谓课堂观察,就是观察者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凭借感官及辅助工具,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的连续性教学事件拆解成微小单元,透过观察点对每一个单元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从课前准备、课中观察到课后交流的过程,能够较全面地学习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援助等专业能力,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架起了课堂教学和教育研究的桥梁,让教师开展基于课堂的教学研究,以改善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它既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课堂研究范式。课堂的观察者可以是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教师等,教学管理者和教学督导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策略,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教师观察他人课堂后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从课堂观察中获得实践知识,互相汲取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课堂观察的特点

从定义看,课堂观察具有目的性、理论性、选择性等特点。一是目的性。不论观察者是什么身份,课堂观察总是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课堂观察中,教师通常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目的来选择观察对象、内容和方法,在课前要作出系统的观察计划,这样才能够达到观察的目的。二是理论性。深层次的课堂观察需要运用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在理论和概念的引导下,以观察的课堂为背景,分析、讨论收集的资料,并反思、界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教学和解释,因此,课堂观察有较强的理论性,是一种教育学层次的观察。三是选择性。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就意味着有选择。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必须对要研究的问题,观察的对象、内容、方法、时间,分析资料的工具、方法等进行选择,不同的教学问题,观察的重点不同,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也会不同,并非随意进入某一教室,满堂记即可。

(二)课堂观察的内容

LICC模式把课堂观察的内容划分成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4个维度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每个维度包含5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的观察点不同。学生学习维度重点是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以及目标的达成情况,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观察视角;教师教学维度是实施教学的过程,包括把握教学环节、呈现教学内容、师生对话、指导学习、调控课堂等;课程性质维度主要观察被观察者的教学设计情况,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评价等,教学策略包含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堂文化则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审视课堂,深度观察教学中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变化,包括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五个视角。

(三)课堂观察的过程

课堂观察的过程一般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交流三个阶段。课前准备的目的是让观察者熟悉被观察者的课情(可以采用说课的形式),由此确定观察的目的、重点,制定观察量表,确定数据处理的工具、方法,避免课堂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确保主题明朗、重点突出。课中观察是按照课前准备,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进行观察,记录、收集数据可以采用录音、录像、笔录等方法。课后交流是对课中观察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总结、交流,包括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对课堂提出修改建议等。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什么性质的课堂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始终应是平等对话;观察者切忌以职位自居高位,或代表某一权威,影响交流的深度,失去课堂观察的意义。

二、通过课堂观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

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设计、组织、预测、援助、评价构成教师的核心能力。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预测”发生在教学开始之前,对教和学的初始状态和期望状态进行预测和分析,决定教学设计的其他环节;“评价”则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预测和评价能力又从属于设计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援助能力三个方面。LICC模式的四个观察维度从形式到内涵,全面展示了被观察者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援助能力,为观察者提供最真实的信息。因此,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唤醒教师教学研究意识、创设平等的教研文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听评课呈现出形式化、任务化、客套化的特征,教师只是在完成任务,没有主动性,也不能体现其科学性,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观察。从“任务型”听评课向“课堂观察”转变,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研究意识的觉醒与培育、一种教学生活态度的升华。部分观察者可能是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他们肩负着学校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任,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策略,消除自上而下的“评价性独白”的霸权地位,赋予普通教师教学话语权,促进课堂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间通过平等对话达成共识与和解,实现对课堂教学问题的理解与重构,构筑平等的“研究性对话”教研文化。

(二)重新认识和学习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面向教师的未来教学,以改进教学、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术探讨活动,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获得某种奖励的居高临下的行政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双方地位平等。重新认识课堂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意识到课堂观察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作用,端正教师对日常听评课的态度。对课堂观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还需要教师学习一些常用的观察技术和方法,提高课堂观察的效度和信度,如确定观察内容、制作评价量表、学习观察中的录音录像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等。

(三)多种观察方式结合,加强反思

LICC模式中的每一视角都可以作为一个课堂观察的主题,针对某一个主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授课教师、授课内容进行观察,同样也可以针对某一个教师开展不同主题的课堂观察。教师应该把团队观察与个人观察相结合,主题观察与跟踪观察相结合,课堂观察与自我观察相结合;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关键细节,对关键细节进行分析、讨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和教学援助行为;思考课堂中各种学习场景,分析其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和隐含的教学理念,感悟教学策略,建构置身于情境之中的再设计,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既是一种课堂研究方法的改进,更是一种教研文化的重建,正确认识课堂观察,科学地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潡.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国强.课堂观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1(11).

[3]张爱军.课堂观察之于教师研究:价值、困境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课堂教学观察篇(6)

一、课堂观察的概念与意义

课堂观察,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感知觉器官(主要是眼睛和耳朵)有愈或无意地对教学过程诸要素(学生、教师自身、教材、教法)以及教学环境等进行的感知觉活动。很显然,观察的主体是教师,观察的对象是教学过程诸要素和教学环境。

课堂观察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其意义集中表现在五个方而。第一,课堂观察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基础性的重要职业技能;第二、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教师才能准确了解教室内所发生的事件,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第三,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与教学有关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顺利、更加有效;第四,有效的课堂观察有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老师通过眼神与学生交流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五,准确细致的课堂观察是教师对玖级的课堂纪律、学生的课堂表现等做出科学和公正评价的前提和依据。

二、课堂观察的对象

课堂观察的主要对象是学生。WWw.133229.COM观察学生可以从以下六个不同角度来进行:①参与情况。看学生是否全部参与。没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谈不是成功的教学。匆学习态度。看学生在课堂中听课的专注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一与问题回答的准确程度、发言的踊跃程度、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状况。着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看这些问题和见解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独创性和新颖性。④交往情况。看学生是否有多边的、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活动,是否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行为。⑤认知情说。看学生是否记忆、理解、掌握和善于运用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这可以从学生的口笔头表达、对问题的反应速度及问题回答的准确性、独立分析向题的能力等方而加以分析判断。⑥隋绪状态。看学生的表情、听学生的声音、分析学生的行为,看他们是否有胆怯、恐惧、焦虑、不耐烦和紧张等情绪。要改变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其能有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

教师对自己的观察,可以称之为“自我觉察”。教师自我觉察得准确与否,会对教学的成败产生至关重耍的影响。教师对自己的观察可以从以下五个不同角度来进行:①组织能力。看自己是否很好地对课堂、教材、语言、教学活动等进行了组织。②注意状况。看自己是否在授课时进行了注意的适当分配,既注意了自己的教学,又注意了学生、学生的学习以及其他方方面而。③教学机智。看自己是否在教学过程中;突发或者复杂情况时能表现出敏锐、快速、准确的判断能力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④教学态度。看自己是否充分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以和蔼、热情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⑤教学境界。看自己是达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形成人格”等三种教学境界中的哪一种。

教材和教法也是教师要观察的对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看教学是否围绕教材进行,自己是否准确把握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耍看学生是否适应教材,教材难度是否适中。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看教学活动是否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是否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程序来进行,是否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对象、环境等的不同,从实际出发,在课堂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讲求实效、灵活运用。

教学环境也是教师要观察的对象。微观的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和教室。教师要注意观察校园和教室内外的情况,确保校园安静、整洁,避免噪音和有害气体污染,使其成为环境优美、适宜学习的场所。同时,还要观察教室的布置、教学设备、教学工具等,确保教室里空气清新、光线充足,布置简朴素雅,要避免过多的装饰和不必要的张贴。此外,教师还要观察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班风、学风等心理环境。

三、课堂观察的要求

一般说来,课堂观察需要达到以下四个要求。

(1)自然而同步。观察自然,指的是老师的观察要做到不做作、不刻意、不别扭、不夸张,让学生感到役有压力,很好接受。观察同步,指的是观察要与教学活动同时进行,以使随时发现和处理所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不为观察而观察,木为观察而浪费时间。

(2)迅速而准确。观察迅速,指的是教师在堂上要能够快速地而不是慢慢地捕捉教学过程诸要素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并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和思维引向教学的中心。观察准确,指的是教师对被观察对象的观察要符合实际,不出错误。

(3)细致而深入。观察细致,是指教师能够观察到被观察对象的细微的变化,如学生语言、行为、服饰、态度等方面的细微变化等。观察深人,是指教师能够透过事物表面的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

(4)全面而客观。观察全面,是指教师能够观察到被观察对象的各个方面。观察客观,则指教师没有先人为主的意识,而是实事求是。

四、课堂观察的方法

课堂观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1)注视。注视是指人的视线主动而集中到某个被观察对象之上的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注视对象主要为学生。对教学而言,教师的这种注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老师的这种注视,不仅可以使老师获得来自学生的丰富的反馈信息,而且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监控效果。当然,除特别情况外,注视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令学生感到局促不安,尤其是近距离的目光接触,更容易令学生产生心理压力。

(2)扫视。扫视是指人的视线将被观察对象快速进行过目的行为。在课堂上要把视线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集中一次,看上去有可能,而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但在教学中,教师时不时地用目光扫视全班学生,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这样做既可以快速了解学生的整体清况,及时觉察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又可以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与注视相比,注视强调的是“点”,而扫视强调的则是“面”。

(3)巡视。这里的巡视是指如有可能,老师要到教室的各个地方、各个学生身边转一转、看一看。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空间距离、教师的视力、学生的人数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教师观察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进行到阅读、讨论、练习等教学环节时,教师应该到学生中间走一走,以便收集来自学生的更多、更准确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可以说,巡视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观察手段。

(4)换位。这里的换位是指教师要注意自己所在位置的改变。教师不要总是局限于站在或者坐在讲台上,而是要不定时地改变一下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如站到教室左边、右边、中间、后面等,从而使自己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各种观察。

(5)耳听。耳听是指用耳朵来感知学生。教室里学生的声音往往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教师一定要善于对此加以分析利用。课堂上鸦雀无声,说明老师讲得好,学生学得认真;有人窃窃私语,说明老师可能没讲清,他们没听明白,或者说明有人开了小差;课堂上有人抱怨,说明学生可能有某种不满;课堂上声音很大,说明学生积极性很高,思维很活跃,发言很积极,或说明学生的纪律出现了问题。总之,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具体分析。

(6)口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询问或提问学生。无论是询问还是提问,都可以既面向学生个体又面向学生全体,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7)手记。指做好观察笔记。教师可采用描述法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或者所发现的较为独特的现象与学生行为等在适当的时候、在适当的地方做一些必要的记录,以便今后对学生的评价做到有理有据,客观而公正。

五、课堂观察能力的提高途径

(1)增强课堂观察意识。课堂观察意识的形成或增强与教师对课堂观察意义的认识有关,与教师的责任心有关,与教师的课堂纪律观念有关。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课堂观察的重要作用,要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有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要深知良好纪律、秩序、学风等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2)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对授课内容一知半解、照本宣科、呆板僵化,教师就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堂观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真正内化教学内容,上课时才能做到讲得精、讲得透、讲得活,才能使自己的讲授深人浅出、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课堂教学观察篇(7)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03-01

观察是探求的开始,观察是最基本的智力品质之一。同时,观察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因此,我们在进行化学教学时,要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提供丰富的素材,扩大观察的范围;培养观察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观察力的敏锐程度决定了从一个人或事物身上得到的信息的多少。也就是说,只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尽可能多地将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或者事物的信息更好地把握住。良好的观察力引导人们的猜测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下一个较大的观察和思考的空间。具有审美直觉的问题情境是开发学生观察力的良好契机。在课堂上,不要交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准确引导学生发规律,复杂的问题需要设计观察程序。

以下谈谈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课堂观察研究方面的一点认识和做法。

一、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任何人不能代替别人去思考、去生活、去行动,只能在其原有经验基础上起到启发、激疑、唤醒、发现的作用,促进,教师点燃其内在的创造的智慧。”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教师的个人经验的积累、教学技能的掌握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对自己或同伴的课堂观察,以及由此而进行的反思和再实践。“观察、反思、实践”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旋律。

1.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首先要确定好此次课堂观察的时间、研究的内容、观察的方式等等,做好准备工作,这一阶段是课堂观察的记录资料阶段,采取不同的课堂观察记录方式,课堂观察者在这段时间内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课堂观察后,需要整理资料,得出结果。

3.课堂观察的类型。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自我的课堂观察和对他人的课堂观察、合作的课堂观察与独立的课堂观察、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和专题性观察,上述几种类型是课堂观察几种主要表述方式。

二、课堂观察应关注目标设置的合理性

观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我们不仅应看到师生活动交往的过程,更应透过师生的教学行为关注到行为背后的目标设计,包括整个课时的教学目标、一个个教学环节的目标、重点词句和语言训练点的训练目标等等。课堂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能力和学习基础,以及文本的实际情况,确立少而精的富有切实价值的学习专题,再围绕这些专题设立合适的学习目标,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展开学习活动。目标的设计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具有强大的人文价值,要难易适中,关注学生的立场,让学生充满热情和动力。

四年级新教材《哥伦布竖立鸡蛋》中有一段话描写达官贵人们当众挑衅哥伦布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明明是历史上的伟大创举,而那些达官贵人们却因为忌妒而攻击他,谁来读这句话。

(生读达官贵人挑衅哥伦布的话,但还是未读出攻击和挑衅的语气)

师:看看这段话,他们是用怎样的口气说的?

生:挑衅。

师:对,挑衅(教师板书并指导书写);挑衅的口气中就可能充满了――

生1:忌妒。

生2:讽刺。

师:达官贵人们就是要激怒哥伦布,以此来挑起是非,这就叫――挑衅。

(师再指名生读,生读出了达官贵人们的忌妒和挑衅)

师:我想你也已经感受到了这些达官贵人的挑衅根本就是在――

生1:无理取闹。

生2:无事生非

三、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良好的观察习惯是观察成功的基础,是观察能力形成的保证。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目的性明确,观察时细致,能够在观察时发现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小学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1.切忌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讨论,汇总,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课堂,不仅学生兴趣高,而且效率也高,学生记忆的会更加牢固持久。

2.明确问题的指向。课堂上的时间十分宝贵,我们教师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一把把小钥匙,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十分重视提问的设计,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指向性十分重要。

课堂教学观察篇(8)

1.课堂观察的定义

源于西文科学主义思潮的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等设备),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出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通俗讲,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2.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3.课堂观察是一种流程

课堂观察的程序主要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等主要步骤。结合我们的研修学习,我将它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方面是听课前做准备。主要表现为:(1)听课教师与被听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上课的主题和内容,了解课的大致结构和重难点和上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了解听课班级学生的情况等情况。(2)听课教师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和观察点;制作好相关的观察量表。

第二方面是听课中做记录。主要表现为:(1)选择好恰当的观察位置和观察角度。(2)借助观察量表,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采用录音、摄像、笔录等技术手段做好课堂实录。

第三方面是听课后做反思。主要表现为:(1)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2)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3)形成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4)做好后续跟踪观察。

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4.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

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课堂教学观察的实质,是以研究的方式解决课堂问题,它研究的问题是“微小的”,采用的方法是合理的,依托的理论是科学的,给教师提供的帮助是具体的,因此,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观点如下:

二、课堂观察会促进教师听、评课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听评课是:当听评课者进入课堂时,自己并没有充分准备,也没有与上课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评课结果往往只是体现为一个定量的分数。是为了听课而听课,彼此之间并没合作,没有问题,不去思考,甚至也没有任何反馈,只是按规定填写“听课记录本”就了事。

而课堂观察属于专业的听评课,它和传统的听评课相比,更专业,更注重专业发展。它是运用一定的工具,把获得的事实客观地反映出来,以帮助执教者设计问题、安排进度、运用资源、师生互动,真正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

要提高课堂观察的品质,不是在课堂观察中如何表现自己的“听评课能力”,而是更有效地拓展自己课堂观察的视野,在观察上课人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表现的同时,更要将上课人的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情境结合起来,把上课人的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恢复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与目的性。

三、课堂观察会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堂观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中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教师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学生以及学科知识传授上,这使他们很少对自己的行为有自觉意识,无论这些教育教学行为有效还是无效。另外,长期以来我们以学生的成绩表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而忽视对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的评价和研究,这也使教师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训,还会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课堂观察的目的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与改造,也不是为装饰或者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课堂观察来优化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理念,来提升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能力。

四、课堂观察会改善学生课堂的学习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再次回到自己课堂时,不但会改变自己的课堂理念,而且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离学生学习更近,因此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深度。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是啊,决定课堂进程的,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学生的学习进程;判断课堂教学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不是教师本人能力如何与表现如何,而是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

五、课堂观察有利于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

课堂观察是改变学校“研究文化”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它不是行政命令,也不是规定性的任务,而是出于自愿和协商的专业学习活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当然也就能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氛围、教学质量。

听评课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在不断交流与深入思考中才能共同提高。相信科学的听评课一定会提高课堂观察水平,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能力,在测量分析中提高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真正决定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师的个人理论。”“在教师个人理论的转变过程中,‘外力’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教师个人理论的转变不是仅仅依靠外力的‘指示’和‘指导’就能实现的,它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自觉发现。” 课堂观察只做一次或几次是不能奏效的。没有一种“自觉”的行为可以不经历“坚持”而形成,只有在长期坚持下才能深刻体会到课堂观察带给我们的种种惠泽。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更是需要坚持着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在长期坚持中累积式地成长。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观察篇(9)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质的转变,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学更加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论和实践实现有机融合,学生已成为整个教学的中心。但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面对这种情况,课堂观察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成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之间的关键性纽带,为教师全方位深入了解英语课堂提供了重要的支架。在课堂观察技术作用下,教师可以多角度观察、分析并探索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观察技术的应用策略

1.注重捕捉生成,不要过分强调预设

从某种角度来说,课堂是动态的,但又不是动态的,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的教育对象,不能用预设性代替英语课堂的生成性,必须随机捕捉课堂生成。以“TV programmes”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要随机捕捉课堂生成,巧妙地导出新课题。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大都喜欢娱乐活动,也喜欢看各种电视节目,但太爱看电视并不是一个好习惯。结合该课题,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I like watching music video because of making me relax. What about you?” 在提出该问题之后,教师要多观察班级学生对该问题的反应。当然,班级中会有学生回答到“I never watch TV.”在听到这样回答之后,教师不要一味地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多观察班级学生,灵活应对课堂中的“突发状况”,灵活捕捉课堂的“生成点”。在肯定该名学生答案之后,巧妙地提出相关的问题,“How do you spend your free time?”在提出该问题之后,班级学生会对此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周围学生讨论起来,迅速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新课题,进一步拓展课本内容,随时观察班级学生的互动情况、做笔记情况等,实现一种“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他们已有的潜能,更好地学习英语学科。

2.注重有效引导,不片面强调自主合作

在新课标背景下,更加注重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协作者、引导者等角色,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扮演旁观者角色的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管理意识,能够有效驾驭课堂,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以“Shopping Reading”为例,由于这是一个情景化、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各方面特点,结合章节内容,合理划分小组,并选出小组负责人,明确角色分工,落实到每位成员身上,诠释好不同角色,比如,经理、收银员、售货员,使其全身心投入对话表演中。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多观察学生在表演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及时予以纠正,避免学生趁机打闹、说笑,课堂一盘散沙。这样,在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意事项

在初中英语课堂活动中,应用课堂观察技术的时候,需要对一些方面引起重视。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工作。教师要全方位分析班级学生的已有水平、兴趣爱好等,围绕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以观察任务为纽带,合理选择观察位置。如果是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尽量选择靠前位置。如果是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班级学生的小组活动,尽可能选择离学生较近的位置。比如,在小组表演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进行表演,教师可以站在讲台两边观察每位学生诠释角色的全过程,及时发现每位表演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尽可能让学生处于自然状态。活泼、好动是初中生的显著特征,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采用适宜的观察方法,尽可能不要引起班级学生的注意,避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必须站在客观的角度,准确记录课堂情况,这样才能促使观察结果更加准确、客观。最后,教师要准确区分课堂观察、公开课。就课堂观察而言,授课教师、班级学生、同事都可以成为观察者。就公开课来说,教育专家、教育科研研究者等才是主要对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观察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教师注重课堂反思,优化课堂教学,确保英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并不是评价课堂教学优劣。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观察技术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观察班级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优化和学生的沟通方法,改善师生关系,还能优化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在课堂观察技术作用下,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修改围绕新课题开展的英语教学活动,并学习其他英语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确保英语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以此,促使初中英语教学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客观要求,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婷婷.课堂观察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课堂教学观察篇(10)

一、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教材安排的“观察与思考”

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的教学,教材内容的安排不再是生物学知识的简单的文字结论性叙述。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49个“观察与思考”资料及后面的讨论题,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资料,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平等讨论后得出相应的生物学知识,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的应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的知觉过程,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别人之上”。因此观察是学习生物的最基本的环节和学生应具有的生物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随便看一下,然后教师提出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并讲解后面的思考与讨论题,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参与观察,并自己得出结论人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观察的程序,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不论是观察切片、标本、实物模型还是生物界的某一发展变化过程都应该遵循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例如:在“种子的结构”教学中,我设计的观察程序是:先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然后剥去种皮观察两片子叶,再用放大镜观察胚的结构。最后全面认识各部分的结构特征。又如:

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将曼彻斯特地区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变化的文字叙述,制作成多媒体动态课件图片,先展示曼彻斯特地区的环境的变化,后展示桦尺蠖群体体色的变化,再展示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的变化,最后进行群体变化过程的展示及科学实验的过程。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有序地进行观察。

三、教师根据观察的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有层次的思考题

思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是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考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是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叶的结构”教学时,我设计的思考题是:叶的表皮上有哪几种细胞?这些细胞有何特点和功能?气孔是怎样形成的?有何功能?又如:在“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850年和1950年两次观察曼彻斯特地区时环境有何变化?桦尺蠖群体体色有何变化?黑色桦尺蠖的出现是在环境变化之前还是在环境变化之后?黑色桦尺蠖的出现有何意义?不同体色的桦尺蠖的数量变化主要受什么影响?试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观察多媒体视频资料后,分组讨论,采取抢答的形式或提问的形式让各小组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解答做出积极地评价。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和生物的遗传、变异作用。。

上一篇: 汽车消费金融市场分析 下一篇: 农贸市场诚信经营内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