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3 16:45:00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1)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欧洲,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瑞士、日本等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步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开始初步探索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6~8]。最早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的国家是英国,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有针对性的生产某种产品。此理论是由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的。但这时的生态农业发展过于保守,大多的形式为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而且尚未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发展较为缓慢[9]。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工业化发展的持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加剧,农业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欧美快速兴起了保护农业生产的生态农业新浪潮,在此形势下,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1975年在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许多发达国家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有机农业在欧美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9]。日本生态农业的建立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侧重点在于减少农田的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等突出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9]。东南亚地区菲律宾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9]。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国际生态农业的典范,大规模结合农工生产企业,最大限度降低从外部购买生产资料却能保持高额效益,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废料和污染[1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全球所接受。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得到了确立,该阶段生态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无论是在发展规模、推进速度还是在发展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人均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其生态农业发展着重追求生态效益,不再将农业的产量作为终极目标,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用地比例逐步升高,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世界上实行生态农业管理的土地约1055万hm2,其中,生态农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拥有约529万hm2,约占世界总生态用地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10]。截至2000年,全球194个国家中有141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农业[11~14]。进入21世纪后,生态农业模式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生态农业市场进一步扩大,据德国生态与农业基金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2001年末,世界经过认证的有机农场约有40万个,世界有机农业土地面积已经接近2300万hm2,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阿根廷、意大利等国家[15]。

2.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具有良好的农业文化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化肥和农药的过量施用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导致水资源匮乏;过度开垦和森林植被破坏、湿地资源破坏、超载过牧等行为导致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化现象严重[16,17]。基于此,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开始逐步引入。我国生态农业是在针对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下产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一项政府引导和大力扶持、农民自发创造、科技人员积极主动参与的伟大生产实践,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18]。1993年,国家各部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效益[18]。经过6年的建设,51个试点县在1999年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验收,取得了试点成功。各生态农业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均有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显著[18,19]。到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面积约1000万hm2,占我国农业耕地面积的12%,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包含了生态农户、生态农业村、生态农业县乃至生态农业省等,遍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大致可分为物质多层利用模式、生物互利共生模式、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模式、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模式等。生态农业建设的推进加快了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步伐,有效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已经创造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农业配套体系。初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市场运作方式[18]。

3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传统农业思想观念、技术的不完善、缺乏资金以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影响。中国农业的历史悠久,中国传统的农业具有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特点,自身发展的封闭性和对自然的依赖性使其排斥外部冲击,造成了生态农业推广受阻。另外,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加之科技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造成了技术上的不完善,为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阻力。资金投入短缺一直是长期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虽然保持着绝对量不断增加,但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在保持着逐年下降[10]。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而农民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对其认可度不高,因此不会按需生产,带来了推广的阻力。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2)

一、我国生态农业概况

1、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是必定趋势,发展生态农业对荒野化治理、脱贫致富食品安全、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质量变更、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大意义。

2、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寻求目标是既要保证生产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要掩护和建设好农业生态环境。

3、生态农业评价系统是衡量生态农业建设程度的基础和手段。

二、生态农业的基础内涵与特点

1、中国生态农业的基础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剂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工程系统。

2、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综合性;二是多样性;三是高效性;四是持续性。

三、发展现状

1、生态农业在我国出现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经过学术界的开辟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其次,通过实行生态农业,改良了农民生活质量,增长了收入。一些示范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由于贴近百姓,具有多种功效,深受农民欢迎。

2、生态农业供求状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国的耕地却在不断减少,因而农产品的供需矛盾不断激烈。由于生态农业是高产循环的经济模式,它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但要想消除这种矛盾需要不断加大力度的推广生态农业,直到我国彻底的摒弃传统的农业,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形势的分析

1、优势与劣势分析

1.1 中国农业历史底蕴丰富。但是,我国生态农业在理论上不成熟,科学边界不明确,没有形成自己的技巧系统:在实践上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有必定规模的生产资源(如土地、水域)、较大的资金投入、有多元化技巧和较高的成熟度、有国家相干政策的支撑、有必定的人力资源为基础等。

1.2 中国幅员辽阔,总耕地面积大且有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的土地、气候等件。但是,我国农业的重要成绩就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水资源缺乏、土地资源减少、温室效应、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农业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更为严格的来自资源环境的挑战。

1.3 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迈进了机械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的崭新时代。农业的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将保持前进的势头。

1.4 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显著。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导致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较为显著。但是,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正在兴起,但基础单薄:强地区性和多元文化对发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供给了良好的条件,但对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又客观地形成了一些障碍。

2、机会与威胁分析

2.1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但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产品市场门户大开,国际上大批生产成本低、质量高的农产品涌入中国,而没有关税政策保护的本土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大打折扣,甚至根本无法与外国产品竞争。这无疑对中国农产品主产区及其农民产生了不利影响。

2.2 加入WTO使中国充分享有成员应享有的利益,改善出口环境。但是,国际贸易壁垒及标准化的普及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极大威胁。中国产品尤其是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低,而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标准如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红色壁垒等更是让中国生产者应接不暇。

2.3 中国优势农产品市场扩大。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国际贸易壁垒及标准化的普及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极大威胁。中国产品尤其是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低,而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标准如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红色壁垒等更是让中国生产者应接不暇。

2.4 外商投资力度加大,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但是汇率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威胁。

五、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1、创新我国农业生态理论与模式

开展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不仅是推动中国生态农业理论摸索、技巧集成与模式创新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是改良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和农村、农民生活条件等的急切需要,是建设资源节俭型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现实需求。

2、加强法制、宣传,加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

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进步宽大干部群众的认知程度,激发发展生态经济理念和热情,自觉开展生态环境掩护和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开发和经营。

3、加速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严格依法履行非宜农耕地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杜绝并严惩对天然植被的损坏,同时由国家扶持发展相干产业以解决有关地区国民的生活问题: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掩护工作改良农业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方针,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74-03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传统农业县,全县粮食作物种植每年稳定在1.67万hm2左右,以水稻和玉米为主,常年种植水稻5 333.33 hm2、玉米7 333.33 hm2;经济作物以甘蔗、蔬菜、火麻等为主,2013年全县种植糖蔗7 733.33 hm2、火麻3 333.33 hm2、龙骨花3 333.33 hm2、蔬菜5 333.33 hm2、桑园866.67 hm2。林业以种植油茶、八角为主;畜牧水产业主要以养殖香猪、山羊、麻鸡、银鱼为主。巴马县山青水秀生态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被誉为“上天遗落人间的一块净土”,农业生产以传统方式为主,多数农林产品生产多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较少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田间农药、化肥残留少,十分适宜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1 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巴马县委政府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提出打造生态特色农业“一园六基地”(华昱有机农业示范园和油茶、糖蔗、香猪、龙骨花、火麻、五谷杂粮原料基地)的格局,并取得初步成效。

1.1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以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甘蔗、龙骨花、火麻、五谷杂粮基地等为重点的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全力打造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全县建设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33.33 hm2,其中,巴马华昱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取得欧盟有机认证证书,2014年顺利通过德米特有机认证,成为巴马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的典范和最闪亮的“名片”。二是致力推动甘蔗产业发展升级。糖蔗业是巴马农业的支柱产业,2013年全县糖蔗种植总面积达7 733.33 hm2。榨季进厂原料蔗逾30万t,农民种蔗收入1.5亿元,人均种蔗收入1 000元以上。三是大力发展龙骨花种植。龙骨花是巴马县大石山区终年生长的绿色植物,因其形似龙骨而得名,属多年生肉质草本,无叶,与莲藕一样结节而生,花可入药,也可食用,是上等的佳肴。当地群众把它加工成特色的长寿食品,远销粤、澳、港。目前,全县龙骨花种植面积逾2 000 hm2,年产量1.8万t,实现产值近3 000万元,是石山区群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推进火麻生产开发。火麻是巴马县特有的长寿绿色农产品,2013年巴马火麻产品被国家质监总局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等,是唯一能够溶解于水的油料,是巴马长寿老人经常食用的农产品。目前,巴马县年种植火麻3 333.33 hm2以上,年产量1 000 t以上。五是积极发展特色杂粮生产。巴马县杂粮品种主要有饭豆、粳米、珍珠黄玉米、芭蕉芋、高粱、芋头等,是县内长寿食品加工企业的重要原料,其中加工产品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目前,全县杂粮种植面积1 000 hm2,满足县内长寿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原料需要。

1.2 特色林果业稳步发展

巴马县把特色林果业列为党委政府农村工作重中之重来抓,结合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制定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重点抓油茶种植及油茶低产林改造工作,建立“百里油茶开发长廊”。目前,全县建设有连片66.67 hm2以上的优质油茶示范基地28个,县内每条公路沿线都建设有连片66.67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每个乡镇都建设有连片33.33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适合油茶种植的每个村也建设有连片13.33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其中“百里油茶开发长廊”总面积达8 640 hm2,成为巴马县最大的油茶生产基地。2013年,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03万hm2,投产面积1.61万hm2,年产山茶籽1.36万t左右,产值近1亿元。

1.3 特色畜牧业发展较快

依托“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香猪之乡”2块品牌,重点抓以巴马香猪饲养为重点的特色畜牧业,通过扶持巴马原种香猪农牧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渔牧业企业,加强龙头与农民的合作,形成利益连接机制。目前,全县在巴马镇、燕洞乡、那桃乡、百林乡、凤凰乡、西山乡、东山乡等7个乡镇公路沿线村屯建立巴马香猪生产基地,养殖户发展到1.7万户,全县2013年香猪出栏37万头,农民销售收入1.7亿元。

2 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为推动巴马县农民群众持续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因整体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故尚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相对不足。县财政困难,对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十分有限;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够,造成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项目、资金、技术普遍缺乏,制约全县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步伐。二是农民群众参与特色种植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部分群众只顾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如实施龙骨花项目开发,由于其生长周期长,短期之内看不到效益,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火麻由于单产低,效益较低,部分群众不愿意种植生产等。三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不够系统科学。在培训中,只单一地培训一些相关的种植、管理技术,而关于如何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甚少,造成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四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带动能力不足。生产基地规模小、产量低,农产品原料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其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带动力较弱。

3 巴马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当前,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又具有独特的发展条件,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潜力巨大。一是土地资源丰富。全县国土总面积1 971 km2,耕地面积为1.87万hm2。丰厚的土地资源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二是交通便捷。巴马县东临大化瑶族自治县,西邻百色市凌云县、右江区,南与平果、田东、田阳县接壤,北与东兰、凤山两县交界,交通便利,境内有巴马―凤山、巴马―东兰、巴马―田阳等二级公路,距全国南菜北调基地――田阳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仅70 km,县内实现村村通公路,便利、快速的交通条件为巴马县农产品销售提供了良好的流通平台。三是气候条件适宜。巴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5 ℃,日照时数达1 605 h,年平均降雨量为1 500~1 800 mm,无霜期为337~358 d,春秋季温暖,夏季湿热,冬不甚寒,昼夜均小有温差,气候条件十分宜人,非常适合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四是发展潜力较大。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这决定了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较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从而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地域辽阔,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状况要明显优于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

4 推动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通过分析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全县农业生产实际及发展需要,突出科技投入、组织经营、项目招商、企业带动、品牌发展等措施,下大力气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4.1 坚持科技兴农,健全服务网络

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巴马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要在提高科技含量上狠下功夫,从良种、良法到加工、包装、运贮、营销等整套系列化的新技术,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配套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个生产经营环节,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面推广优质农产品品种,使全县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95%以上。二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采取激励政策,使全县科技人员的服务深入生产第一线,搞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三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建设。重点培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4.2 加大土地流转,突出基地创建

按照巴马县委政府发展思路,结合实际,进一步扩大主导产业如甘蔗、油茶、龙骨花、火麻等生产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扩大规模生产;通过招商引资,把茶油、香猪、龙骨花、火麻等深加工项目引进到县工业园内落户生产,打造成为巴马县的生态特色农业加工示范园区。同时,一手抓新基地创建,一手抓现有基地管护。突出东山、西山、所略、燕洞等重点乡镇为主的火麻、龙骨花、杂粮基地创建及管理,着力打造一批火麻、龙骨花专业村和重点村;继续抓好管护技术措施的推广,努力提高火麻、龙骨花、杂粮等的单产,增强生态特色农业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聘请国际国内相关机构到巴马县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巴马县有机生态特色农业开发;按照“公司化生产,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申报及认证工作,为通过GAP基地认证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打好基础;以年产20万头原种香猪生产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宣传引导农民群众发展香猪生产,扩大种群规模,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4.3 加大农业招商,增强发展劲头

以农业招商为抓手,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生态特色农业开发示范及兴建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培育农业经济新亮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推农业产业发展[1-2]。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如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的招商力度,利用社会资金优势,实行基地种植、规模化发展,使生态特色农业种植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加强对开工在建、列入上级计划项目的发展,如年产20万头原种香猪生产基地项目、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等的跟进服务工作,力争早日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继续组织力量搞好农业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力求早上项目,多上项目,增强全县农业发展劲头。

4.4 培植龙头企业,完善运行机制

农产品加工企业担负着连接群众生产的责任,也担负着支持农户发展生产的重要责任。在引导和培植过程中,将本着“企业壮大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理念,下大力气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使基地建设上规模,满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原料生产需要,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促使其产品上档次、经营上规模、效益上水平;同时,积极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模式。一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建立风险基金等方式,规范产加销三方责权利,解决“同体不同心”的问题。二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突出强调“谁建设基地,谁提供服务,谁收购产品,谁获得利益”。三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服务单位的经济利益关系。实行“分工协调,有偿服务”,由龙头企业向提供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支付服务费用,使一个产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四是处理好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协会与农产品产销的关系[3-4]。按照行业分工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快建设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农民群众进入市场,使农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5-7]。

4.5 抓好品牌创建,促进质量提升

以龙骨花、火麻、杂粮、无公害蔬菜、粳米等巴马特有农产品为着重点,以商标注册、加工包装为手段,突出抓好农产品品牌创建,提升巴马县农产品知名度,促进销售畅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农民群众收入。进一步抓好农业综合执法、动物检疫防疫、兽医卫生和渔政管理等行政执法力度,维护农资、兽药、饲料等市场秩序和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为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经营环境;以取得巴马香猪、火麻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为契机,开展巴马香猪、火麻及其系列产品打假专项整治行动,规范生产加工及供销市场,维护巴马特色农产品声誉[8-9]。

5 结语

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因为其鲜明的巴马长寿特色,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若能够因势力导,找对症结强化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将成为推动巴马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笔者不断深入调研,提出科技投入、组织经营、项目招商、企业带动、品牌发展等应对措施,切合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切实可行。

6 参考文献

[1] 廖静,刘振东,廖倩.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9):319-321.

[2] 余德鸿,余德贵,白银凤,等.“六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实施途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122-126.

[3] 张冬梅.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障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03-206.

[4] 徐东瑞,马礼.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2):114-117.

[5] 肖忠东,周密,孙林岩.中国生态农业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2):65-69.

[6] 周小萍,陈百明,卢燕霞,等.中国几种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实施途径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4(3):303-307.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4)

中原地区环保生态农业只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解决化学农业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三大类新技术。

(一)秸秆生物反应堆生物农业技术和植物疫苗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新技术和植物疫苗技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中原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漯河市澧滨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是最早应用此技术的园区,且成为河南省唯一能够综合运用这项先进生物技术的单位。

(二)农用电生功能水技术目前,农业应用的化学农药分为杀菌剂和杀虫剂,经常大量使用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预防性杀菌剂。替代杀菌剂最好的技术是农用电生功能水技术。中原地区尝试着引进电生功能水生产设备,经过探索,终于掌握了电生功能水在农业中的运用技术,中原地区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把电生功能水运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区域。

(三)遵循大自然碳氧循环规律的生态农业技术中原地区最大的发展优势是气候自然资源优势,光热水同期的气候条件,使中原地区在春夏秋三季生产出大量农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不低于农产品质量的各种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运用生态农业技术把它们变废为宝,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原地区尝试用菌素、蚯蚓处理各种秸秆、畜禽粪肥,在土壤消毒与改良方面成效明显,减轻甚至杜绝了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二、中原地区环保生态农业发展路径分析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5)

(Gansu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Tianshui Gansu 74102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main problems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ianshui,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ianshui.

【Key words】Ecological agriculture;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Tianshui

天水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长期以来,天水市围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要求,从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入手,以生态农业示范村、示范片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生态模式,使全市生态农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推广,产业化开发的方向发展[1]。特别是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的指引和支持下,天水市围绕“川区抓蔬菜、山区抓药材、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农业工作思路,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和综合开发,新建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扶持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蔬菜、马铃薯、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和全膜玉米、中药材、蚕豆三小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1 天水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 总结推广了一些成功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近10年来,天水市通过加大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治理力度,使优质农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畜禽养殖粪便沼气(粪便生化物)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循环链;“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果品、马铃薯加工果汁、淀粉废弃物利用养殖有机肥”循环农业产业链等。这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较好地提高了农业环境保护水平。

1.2 无公害绿色蔬菜、果品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自2003 年甘肃省把天水市确定为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以来。天水市按照“做大规模,做优质量,做亮品牌”的要求,以建设全国一流蔬菜生产基地为目标,全力实施蔬菜产业“一区两园三基地”建设,加快渭河川道1.3万hm2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建设,重点提升0.7万hm2设施蔬菜标准化基地水平,积极实施“菜篮子”工程,扩大设施蔬菜、航天蔬菜、高原夏菜生产面积。至 2013 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7.7万hm2。蔬菜规模生产基地达60多个,总面积 4.47 万hm2,绿色蔬菜总面积达0.4万hm2,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5.3万hm2,占全市蔬菜总面积的70%。并通过严格质量监督管理、加强品牌保护,努力发挥品牌效应,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天水农产品知名度,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r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效果明显

通过推广生态肥、配方肥及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优选农业投入品,修建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将农作物秸秆、有机垃圾等混合发酵生产有机肥,从而解决农业投入品和秸秆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问题。采取“一池六改”,即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改院、改水、改路为主的家园清洁模式处理人畜粪便,以联户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物业管理为模式解决垃圾、污水污染问题,实现了家园清洁,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如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曹石村通过乡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年均产沼肥568t,节约原煤405t,节电5000千瓦时,全村生活用能节支1.83万元,生产成本下降了30%~40%,果园增值2000元以上,80%以上农产品达到无害化标准,项目农户平均每年节支增收2037元,实现了生产无害化、生活富裕化、环境优美化。

2 天水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资源的有限性初现

天水市位于秦岭西段,境内山脉沟壑纵横,山峰陡峭,耕地数量极为有限,仅限于河谷洼地以及很少的较为平缓的山坡地。目前全市有耕地面积38.15万hm2,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39.2%,人均耕地面积仅0.108hm2,且仍以729.2hm2/a的速度减少[2];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5.12%;城区和主要工业区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资源稀缺的状况愈加明显[3]。

2.2 科技队伍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农业,需要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来指导农业生态建设和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来从事农业生产[4]。而天水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许多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致使大部分地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手段比较落后,从而使许多农民接受不到先进实用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信息,对生态农业认识严重不足。同时,由于基层农业科技队伍莨莠不齐,对生态农业技术宣传推广不到位,致使生态农业发展滞后。从全市范围来看仍未形成用现代农业科技装备、支撑的生态农业格局。另外,由于投资渠道不畅,投资力度不够,科研经费严重匮乏,在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方面严重不足等原因,造成农业实用技术的科技含量低,生物农药等高科技的成果未能广泛应用,也影响着生态农业在天水的实施和推广。

2.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部分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漠,为了追求产量,常常违背科学种田规律,在生产中超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施肥结构不合理,使土壤养分失调,理化性质变差,耕地生产力下降。农产品中农药、硝酸盐、添加剂、重金属和违禁兽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地膜的广泛应用造成白色污染,秸秆焚烧和粪便随意排放现象比较普遍,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严重的空气、土壤和地下水等污染[5]。

3 天水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3.1 加强舆论宣传, 提高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政府部门要高度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要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在农户家中、在田间地头宣传建设生态农业和保护农业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宣传国家建设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性,加速生态农业的有效实施。

3.2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发挥科技人员引导作用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除了要不断地总结传统经验,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提高技术效益外,更要积极采用与生态农业配套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生态农业建设。要高度重视和发挥科技人员和典型农户的带动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农村搞试点,推广普及生态农业。通过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3.3 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同时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民间、企业的资金,还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民投入。通过不同渠道的投入,一方面可以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问题,而且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开展技术培训、新技术开发与推广,进而提高农民实施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加大奖励和惩罚制裁力度,使生态农业建立、实施完全在相关政策、法规保护之下,更好地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

4 强化现代生态农业经营意识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6)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部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部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7)

    1.1以农业种植、加工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

    2011年全县完成总播种面积2.7万hm2(含复种),其中:粮食作物0.77万hm2,经济作物1.86万hm2,耕地种草及其他0.77万hm2。蔬菜、番茄、草畜、制种、棉花、酿酒葡萄6大主导产业基地面积达1.91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70.5%。农民从6大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把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着力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着力点,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形成了年加工葡萄酒0.5万t、面粉10万t、玉米种子6.5万t、草产品20万t、番茄酱3.1万t、籽棉0.6万t、蔬菜0.3万t的无公害生产能力。全县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45家,发展农产品加工个体户99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1个,建成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形成加工能力100.25万t,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49.7%。通过采取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措施,使农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县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15万hm2,标准化生产面积2.44万hm2。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0.15万hm2,以精细、安全、无公害为目标,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积极申请注册涉农商标19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产品1个,认证无公害基地3个。

    1.2以林业生产为主的生态环境模式

    以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和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五大工程。全县完成退耕还林0.367万hm2,完成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4.65万hm2,封滩育林(草)3.166万hm2,治理沙漠3.367万hm2,治沙造林0.107万hm2,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绿洲向沙区推进5~10km。实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使湿地保护面积达1.7万hm2,为大批候鸟提供了栖息、停歇、迁徙的理想场所。

    1.3以畜牧饲养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畜牧业是全县农业中的重要产业。2011年全县畜牧业产值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1%,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1546元,占人均总纯收入的23.8%。近年来,县上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财政贴息、发放贷款等额等措施,支持发展养殖业,走粮(草)—畜(禽)—沼—果(菜)循环发展的路子。

    1.4以沼气建设为主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高台县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沼气建设投资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三位一体(沼气池+猪圈+厕所)”生态模式10560个;沼气用户已达1.1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25%。如:黑泉乡定平村郭光寿的温室辣椒今年长势好,光使用沼渣、沼液这一项就比别人的温室少投入300多元的化肥钱,收入比别人的温室整整多1000元,病虫害也比往年明显减少。如今,象郭光寿这样集“养殖—沼气—粮”、“养殖—沼气—果”、“养殖—沼气—菜”等生态经营模式的农户在高台农村越来越普遍。这种集能源、生态、养殖、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把沼气建设与环境整治、村镇规划、污水治理、生态村、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院等结合起来,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使农民群众走出了一条家居清洁、庭院经济高效、农业生产无公害的生态发展之路。

    1.5以秸秆利用为主的环保增收模式

    通过秸秆还田、氨化后作为牛羊的饲料、食用菌种植等模式的利用,解决了农民以往“一烧了之”的做法,过去麦收、秋收后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秸秆的综合利用明显地提高了农户的收入。

    1.6以休闲、旅游为主的观光农业模式

    高台县着力打造“红色胜地、文物古迹、湖泊水面、生态观光”四大旅游品牌。依托312国道,开展绿色通道建设,栽植红柳、松柏、枣树苗等苗木,形成了大通道、多树种绿色屏障;依托祁连葡萄酒业公司开发“三园观光”区,建成啤酒花生产基地133.3hm2,酿酒葡萄基地485hm2,形成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庄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台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建设水平还不高,规模不大。当前制约全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高台县生态农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在理论上没有形成自己明显的技术体系,在实践上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有多元化的技术和相关的政策支持。二是现阶段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大部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符。三是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短,不够紧密。由于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农户和企业利益“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循环连接机制。四是农业结构调整不平衡,特色优势不明显,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卖难”问题仍然存在。五是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够强。尽管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近40家,但是,大部分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六是污染生态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干部群众仍然存在“重发展、轻保护,重经济、轻生态”的错误认识,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超标,家禽、家畜散养、放养破坏植被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

    3高台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强化组织,完善机制

    生态农业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统一协调、分工管理的运行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体系,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各项规划。

    3.2加强宣传,增强意识

    尽管《农业法》对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有原则性的规定,但还需要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自觉提高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意识。

    3.3创新思路,完善模式

    进一步借鉴县内外发展生态农业的先进理论与模式,总结和完善本县发展生态农业的现有模式,不断创新思路,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农业循环、生态安全的新模式。

    3.4加大投入,持续增长

    要依据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以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投入机制。

    3.5抓好典型,带动全县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8)

    二、利川市发展生态农业取得的成绩

    1.农民的收入水平显着提高。2005年以前,当地年人均年收入水平只有1000元左右,2012年提升到3000元左右。2003年,齐岳山偏僻地区的农民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经过几年的农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特色旅游,特色养殖业,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现在大部分都盖上了小楼房,生活状况大有改观。

    2.农民收入渠道多样化。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各乡镇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多种生态农业产业,比如旗杆村,龙船水乡、老场村的春季养鱼,销售到恩施、重庆、万县、武汉等地;农民在秋收后,还发展养殖业,诸如柏杨镇,南坪乡,长乐等地区养殖鸡鸭等,形成了多收入渠道,使农民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3.开展农村职业培训,农民素质逐步提高,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条件。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技术来源。农民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态农业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利川市适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比如种植业烤烟,每年春节后,市政府,乡政府,烟草站负责发展烟叶部门亲自打电话慰问农民群众,嘘寒问暖,主要是询问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需要政府提供哪些现实条件,以及指导他们如何进行科学的种植,从育苗,大田栽培管理,采收,烘烤等进行专门技术指导。同时村支两委每年也会组织农民培训,传授他们如何走向致富的道路,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发展本地农业,提高收入水平;每个乡镇都会举办一些职业技能培训,如柏杨坝乡政府对妇女进行缝纫机技术培训等;凉务乡对部分农民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毛坝乡对当地农民进行采茶技术培训等。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利川市最大限度地培养造就了一批批新型农民,成功地把农村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了持续推动建设生态农业的力量源泉。

    4.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生态农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从2007年开始,地方各部门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一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二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通公路。三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四是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灶。

    5.农产品发展多元化。以往是单一的农产品结构,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后形成农林牧副渔竞相发展的局面,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实惠。近年来,利川市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先后建起优质农业基地15万余亩,其中山药、黄连和莼菜3个产品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由此产生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家,年收购额近2亿元。

    6.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利川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全力实施“名牌工程”,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增强地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结合市内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对黄连、烟叶、莼菜等一批质量好、知名度高的产品“开小灶”,推动产品提档升级。例如莼菜的生产,2004年12月,利川莼菜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品牌效应。天佛莼菜获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被授予“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湖北名牌产品”、“省消费者满意产品”。作为莼菜产业,其销售量占全国60%的市场份额,产销量占全国第一,其产品主要出口日本和韩国,国内销量只占20%,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利川市蔬菜种植年产值达到5.2亿元,为农民增收近1500万。

    7.不断深化特色农产品经营模式,实行生态农业的一体化经营,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了一批专业村、专业户。据统计,该市现有蔬菜种植大户277户、药材种植大户65户、烟叶种植大户2169户、果树种植大户58户、茶叶种植大户168户、生猪养殖大户800余户。扶持天佛莼菜、奥龙生化、飞强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深加工、科技型转变,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运输、冷藏、加工等方面的服务组织,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5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20个。

    三、利川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劳动力严重缺乏,影响农村生产发展。其原因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很多年轻人、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外出务工,致使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劳动力。家里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残幼等,这对未来利川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挑战。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夏收期间一些劳动力不能返回,致使一些老弱病残和生活困难农户因缺乏劳动力而不能完成夏收工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夏收工作。

    2.农村水利取得一定进展,但只是点与点,还没有形成面与面,这也是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凉务的山岔村、车罗村、南坪和谋道的齐岳山部分村落,文斗忠路村落这些地方要种植烤烟,但却受到水资源缺乏的制约。

    3.农产品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这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农产品不具特色性,导致产品销售利润率低下,因此生产积极性不够高,最后只能另谋他路。如果农产品附加值较高,那么也可以有效地稳定农村劳动力。

    4.农村资源开发不够。利川市煤铁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林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等都很丰富,但是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仍存在一些难度。农村生态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之一,恩施州利川市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该区域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目前开发相对滞后。

    5.科教相对落后。利川资源虽然丰富,可是长期存在科技落后,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人才流失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政府不够重视人才,没有完善的人才奖励机制。另一方面源于当地经济发展实在落后,个人经济收入不能收回教育投入的成本,导致那些有专长的农民都到外地谋生,大学生到外地就业,从而导致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或者是停滞不前。

    四、利川市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1.建立多元、长效的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市政府应该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努力做到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建立政府资金引导,企业金融等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解决现代农业所需要的资金。

    2.打造集研发、推广、农民科技培训于一体的科技支撑平台。现代农业是一种科技型产业,要求有现代化的工具,科学化的手段和知识化的农民。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优良品种大农户推广网络。高度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加大对农民以及农业科技人员推广的力度,为现代农业建设打下较好的人才基础。

    3.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夯实现代生态农业基础。一是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清江、重点中小河流防洪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完成山洪灾害易发区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和重点山洪沟治理。城区和临河乡镇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高,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二是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年用水总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国家要求的控制标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完成利中盆地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新增、恢复、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三是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河流及水库水生态明显改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5%以上,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4.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利川虽然是一个县级市,但是各乡镇有很多特色产业。白杨的特产豆干,其特色在于水源硬度较大,因此豆干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忠路文斗的柑橘;毛坝的生漆、茶叶;南坪的水产黄鳝;沙溪大米等。同时还要注意到农村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也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谋道万年古松、大水井古建筑群、腾龙洞、龙船水乡、水莲洞等。这些都可以充分开发出来,成为拉动经济循环增长的链条。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9)

一、发展现状

目前,酒泉市戈壁农业面积达到4万亩,占到设施面积的40%;建成了以肃州区、玉门市为主的2个万亩戈壁农业蔬菜生产基地,建成瓜州广至等戈壁农业产业园39个,其中千亩戈壁农业产业园8个。培育以日光温室为主的高效蔬菜、优质林果、特色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221万亩,培育特色蔬、果、粮、油、肉、奶、蛋、鱼八大农产品各类近120多个品种,特色优势种养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4.2%。

(一)坚持规划先行,着力谋篇布局,确保产业高位推进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河西戈壁农业发展的意见》,该市及时研究制发了《酒泉市关于加快发展戈壁农业的实施意见》,并委托相关资质单位编制了《酒泉市20万亩戈壁农业发展规划(2017年-2022年)》,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戈壁农业发展的思路目标、战略任务、重点工程及推进措施。科学谋划,合理布局,为当前及今后全市戈壁农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遵循。全市七个县(市、区)积极全面开展区域调查研判和分析,围绕全市形成的《戈壁农业发展规划》(初稿),制定了各自辖区整体发展规划和重点建设园区详细性规划。通过精心谋划、上下衔接、反复论证和修订完善,目前,市级《总体规划》已完成定稿和评审。肃州区完成总规编制和总寨、东洞、西洞3个万亩产业园的详细性规划,已经相关部门审核通过;金塔在完成《五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肃航公路为主轴,规划建设长80km,宽10km的戈壁农业产业带,全县5年建成戈壁农业示范园区12个的目标任务;玉门市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和以色列农业专家现场把脉,制定了符合玉门市情的《发展规划》,计划在现有建设基础上,建设8个不少于1000亩的戈壁农业示范园;瓜州县因地制宜提出了构建“三产四核多园多基地产业集群”的产业布局;敦煌结合“三为而农”的理念,提出了构建“二产六园六基地”的发展思路。各县(市、区)《整体规划》既符合全市的总体设计又具区域特色元素,既能体现全市产业布局、发展方向又合理彰显各自工作重点和发展重心。

(二)坚持政策助推,着力多元投入,不断激活发展动能

紧盯政策导向,着力多元投入,强化财力支撑和物力保障。市财政预算设立了全市戈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确保了戈壁农业建设有稳健的资金渠道。市农业、农发部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近2亿元,金融办支持协调申请发行戈壁农业产业发展基金1亿元,用于戈壁农业发展;国土、水务、交通等部门积极发挥行业职能,争取用地、用水、道路等政策措施,保障了戈壁农业基础设施建顺利进行;供销、商务等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拓展农产品外部市场。所有职能部门都能集中精力,围绕职责加强项目资金争取,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利用国家及省级投资支持戈壁农业建设。各县市区也将戈壁农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重心,整合现代农业、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道路、土地治理、小水工程、农村环境整治等各类涉农投资项目,支持戈壁农业建设,引导用水、用地、用电、保险和税收等相关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向戈壁园区倾斜。

(三)坚持科技引领,着力集成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全市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戈壁农业推进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发改、财政、农牧等部门一把手为成员,全力推进;办公室从农口抽调了5名工作骨干,专班司职,确保综合协调、服务督导工作及时到位。其次,为加大对戈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市上组建了酒泉市戈壁农业研发推广服务中心,从中国农科院、甘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聘请知名专家建立研发中心专家智库。组织市、县(市、区)390农业科技人员(市级62名,县级328名),成立了6个技术推广服务小组,1个农产品营销小组,分片包县包挂项目(园区),联系戈壁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开展戈壁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服务、农产品营销、品牌培育、市场拓展等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快关键技术地方标准化的制修订,组织技术单位制定了戈壁绿色、有机农产品设施建造技术标准、生产技术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和包装监管等标准体系15项。积极开展前沿实用技术的攻关研究,目前,全市新一代全钢架装配式温室墙体建造技术已在肃州区试验成功,这种温室大棚建设快捷,能提速7—10天,建造成本较四代石砌墙建造技术节省1/3,必将成为今后戈壁温室主流;全市温室日光管理系统、温室结构设计已获得11项发明专利,仅肃州总寨戈壁园区目前开展的戈壁温室科研试验就达36项,技术集成达28项,并且还将进一步改进和升级;总寨、清泉、莫高等基地进行的番茄、人参果等基质营养枕栽培试验及“以水定地”生态节水工程也取得技术运用上的突破性进展。积极提升戈壁园区的技术装备能力,全市在已经具规模的34个产业园区、35个蔬菜重点乡村、10个大型农产品市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并立项建设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速测大厅,进一步加大蔬菜质量检测监管,确保“放心菜”上市。加快基质加工、冷链储藏、育苗中心配套建设,肃州区在总寨、银达等戈壁农业产业园区配套建成基质生产、育苗中心、交易市场、仓储物流等项目,金塔县建成金苗农业冷链物流、金畜源牧业基质供应、禾丰种苗中心,玉门市在玉门镇、清泉乡建设基质加工厂各1座,瓜州县建成了机械冷库9座,气调库1座,使戈壁农业发展重点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四)坚持内引外联,着力招商入园,推进产业基地建设

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综合化、规模化、标准化戈壁农业发展要求,围绕蔬菜、林果、草食畜等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肃州区、敦煌市部级和玉门市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引领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投身建设发展戈壁农业,发挥主力军作用。以现有龙头企业为基础,在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鼓励企业联合发展,创立自主品牌,不断扩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采取以商招商、节会招商、项目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企业入园创业。

(五)坚持品牌兴农,健全营销体系,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在大力推进戈壁农业建设进程中,坚持同步推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出台了《戈壁农业品牌实施意见》,逐步推进实现全市生产的蔬菜、林果、草食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全部品牌化,切实加大戈壁农业品牌、商标、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使用力度,放大无公害、绿色、有机戈壁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拍摄了“戈壁雪润”宣传推介专题片,突出了“从酒泉戈壁到世界餐桌”的产业背景和有机产品前景主题。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交了“戈壁雪润”商标的注册申请。积极通过外联方式打通主要农产品营销通道,市政府先后与上海江桥蔬菜集团、以色列天然家禽有限公司(NPG)签订了农(畜禽)产销战略合作协议,甘肃巨龙集团成为我市第一家为上海市场供应蔬菜的授牌企业,在酒泉万达广场设立了“戈壁雪润”农产品销售展示专柜。加强产销对接,成功举办了酒泉特色农产品上海推介展销会,组织市内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参加了2017甘肃农业博览会、中国-东盟农业博览会、中国农交会,展销60多种戈壁农业特色农产品,有2个产品荣获金奖,为进一步提高该市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通该市优质戈壁农产品向上海及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密集消费区地区市场输送通道,努力拓展向中亚、西亚、南亚地区及中东欧输送我市戈壁农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不足的问题

全市整体底子薄,基础弱,财政收入少,而戈壁一直是农业的的真空地带,所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零开始,从头建起。经初步测算,2018年全市建设目标任务为4.12万亩,需要近62亿元投资。目前,除农牧、农发向省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申请到的计划投资1亿元和市财政局2018年安排戈壁农业发展产业基金1000万元,戈壁农业专项资金500万元外,政府已争取到的各类财政资金约2亿元,跟预期相比,到位资金缺口还非常大。目前,需要通过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企业和社会进行融资解决的部分,除市金融办通过协调人行优化支农再贷款管理,引导商业银行开发戈壁农业信贷产品等方式有2.1亿元信贷资金落地外,其他很难如数到位。加之省、市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贷款和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还没有完全启动运营,戈壁农业发展还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用地政策不“活”的问题

目前酒泉市通过实施戈壁荒滩等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建成连片戈壁节水高效设施农业2万多亩,不仅创新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也拓展了农业发展用地空间,但由于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限制,戈壁农业用地审批、入市还有一定障碍,且设施农业土地出让没有明确的政策,用地备案制已无法完全适应戈壁农业发展需要,入驻企业融资贷款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同时,土地利用问题上,部分县市可利用荒滩可能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和基本草原、重点湿地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等多种生态项目保护类型,使戈壁农业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工作变得复杂化。

(三)节水文章“难做”的问题

目前,水资源利用政策越来越严格,用水矛盾在局部地方日益突出;全市4万亩的年新增戈壁农业面积,需水量约2800万m3,在保证生态不恶化,不新打井、不新增用水量的底线和红线硬约束下,戈壁农业用水只能从“节”字作文章。一方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农业水价改革严控地下水的措施节水,另一方面只能通过智能化滴灌和喷灌等科技措施节水。而酒泉地大滩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农业发展的短板。

三、对策措施

酒泉市土地面积居甘肃省之首,适合发展戈壁农业的戈壁荒滩等未利用土地资源空间较大。省政府《河西戈壁农业发展的意见》赋予了酒泉市承担主要建设任务和打造戈壁农业产业大市、面向中西亚蔬菜供应基地的新要求,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建设。

(一)争取多方发力,打好政策组合拳

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积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加大对戈壁农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业主投入为主体、社会和民间投入为补充”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高财政支农投入的有效性和精准性。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着力构建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创新农业金融产品,优化农业金融服务,对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加大支持,加快推进农信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戈壁农业招商作为农业招商、园区招商引资的重点,充分依托戈壁农业园区良好的平台,抢抓一带一路及农业农村振兴等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推动农业全方位对外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并成为推动戈壁农业区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打造典型样板,推进戈壁园区示范引领建设

以每年规划建设5万亩戈壁农业为目标,以肃州区总寨、东洞滩、玉门祁连清泉、瓜州广至等园区为重点,支持敦煌种业、巨龙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参与戈壁农业发展,建设5万亩(3.5万亩温室、1.5万亩大棚)戈壁设施农业。加强戈壁农业建设的示范引领,把戈壁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平台和主战场,推动政策项目资源向园区倾斜、改革试验在园区开展、建设成果在园区展示,加大园区基础设施、主体培育、产业延伸、公共服务以及配套功能拓展建设,树立精品意识,打造样板工程,形成集生产、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宜产、宜居、宜商、宜游”的戈壁农业生态发展模式。为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戈壁园区建设经验和模式,该市计划在近期组织全市戈壁农业工作进展推进会,并在6—7月间组织全市戈壁农业发展科技应用交流培训,全面提升戈壁农业发展水平和技术人员服务保障能力。

(三)着力提升质量,全面推广应用标准化技术

以长茄、辣椒、番茄、黄瓜、番瓜、豆角等蔬菜为重点,全面推行有机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标准,保障“戈壁雪润”农产品优良品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加大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安全状况的监管,保障戈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加强戈壁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引进推广统一数据采集、传输格式、接口规范及编码技术,大力推广使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REID)电子标签等追溯手段和信息采集技术,促进戈壁农业追溯市场化进程,引导广大市民绿色消费、安全消费和放心消费。

(四)注重市场开发,积极构建市场品牌营销体系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10)

1继续推动特色农业结构调整

根据市场和价格因素适当调整农业结构,继续扩大核桃、甘蔗、水果、蔬菜、山地鸡等特色品牌农业发展规模,使其由特色产业转化为优势产业,逐步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确保农民增收。继续加大信息引导,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生产者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2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鼓励和支持

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做到在数量上加快培育一批、在质量上迅速提高一批、在运作机制上规范一批,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解决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问题,使其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纽带。

3大力引进、扶持农业龙头

企业进一步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加工型、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全力推进茶叶、蔬菜、核桃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通过发展延长产业链,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全镇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特色产业规模不大

特色产业发展并不明显,畜牧产业因市场行情波动影响,生产量有所下降。柑桔种植面积没有更大突破。镇内产品想要取得区域优势、立足市场,还得不断做大做强。

上一篇: icu优质护理服务新举措 下一篇: 银行债券投资业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