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的技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3 16:44:46

茶艺的技巧

茶艺的技巧篇(1)

一、课前任务

课前任务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从而顺利地开展教学。在龙井茶的冲泡授课前,可为学生布置三个课前任务,即要求学生登陆中国茶文化网站,搜集、整理绿茶冲泡的相关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走访本地茶社,了解本地区常见茶类的冲泡方法;登陆班级QQ群,查看教师上传的介绍茶具的视频,为接下来的授课打下理论基础。这三个课前任务,既为新课做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

二、课中任务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课中任务设计巧妙与否,学生任务达成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龙井茶冲泡为例,可设置四个课中任务。

(1)精选泡具。器为茶之父,要泡茶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泡具。因此,设定的第一个任务为:精选泡具。茶艺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抢答茶具的名称和作用的方法来检查学生对泡具的认识。因为有了前置任务作为基础,学生的抢答进行得较为顺利。随后给学生布置一个实践任务,要求各小组使用三种常见的泡茶器皿进行泡茶实践,仔细比较、分析三种泡具在泡制龙井茶时的优缺点,最终为龙井茶挑选出最为合适的一种泡具。

(2)把握要素。要冲泡出一杯高品质的茶,投茶量、泡茶水温、冲泡时间、冲泡次数这四个要素的把控缺一不可。可以采用自由竞猜、小组合作操作、教师操作、学生代表操作四种不同的方法,对四要素逐一进行探析,最终为四要素找出最为合适的数值范围。

(3)掌握技巧。龙井茶的冲泡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技巧,可以将这两个关键技巧设为两个子任务。第一个子任务为“投茶”技巧的掌握。要求各小组使用不同的投茶方法进行冲泡实践,将泡制好的茶放在一起共观茶色,共品茶味,最终为龙井茶挑选出一种最为合适的投茶方法。学生通过该任务的完成,不仅知晓各种投茶方法,而且懂得应根据不同的茶品选择不同的投茶方法。第二个子任务为“凤凰三点头”技巧的掌握。“凤凰三点头”是绿茶冲泡过程中的传统技巧,运用该技巧不仅可以表达出对茶和喝茶人的敬意,而且可以激发茶性,冲泡出高品质的茶。为了任务的顺利开展,可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分析这个技法的关键所在。随后通过对视频的停顿、回放等操作,将动作进行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接下来随机挑选一名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其他学生仔细观看,针对操作情况进行评价。在随后的分组实践过程中,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拍成视频,当堂进行播放,让学生对照视频自查自纠,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纠正错误动作,明确下一步的练习目标。评价总结之后,学生再次进入实践环节。通过反复实践、反复总结、反复评价,促使职校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完成学习任务。

(4)实施流程。这个任务是让学生熟悉整个龙井茶的冲泡程序,并且能够进行实践操作。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完整操作的视频,让学生对整个操作流程形成一个初步印象,随后通过“看图说步骤”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整个操作流程的印象。在实践阶段,先带领各组组长进行操作实践,其他学生仔细观看,一是为了继续强化学生对流程的印象,二是为后面的实践操作培养小教员。随后,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依次进行角色扮演,分别轮流扮演茶艺师和茶客,进行茶水的冲泡和品评。角色扮演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感,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衔接。随后可以安排一个斗茶赛环节,之后又安排一个评价任务,最后根据积分统计表评出本课“技能能手”,起到榜样激励作用。在该任务完成之后,学生对于龙井茶冲泡的技能已经基本掌握。

三、课后任务

茶艺的技巧篇(2)

中图分类号:J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231-01

江西采茶戏又名三脚班,三脚戏,是客家文化孕育出来的艺术瑰宝。她曾盛行于江西全省各地及广东、福建、广西、湖南等省的客家居住地区,并对上述地区的采茶戏或花鼓戏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可以称得上是采茶戏的鼻祖。

一、江西采茶舞的表演特征

江西采茶戏的艺术形态有如下特征:

1.源自民间灯彩,载歌载舞,欢乐活跃;2.以茶歌灯歌为主,朴实自然,充满生活气息;3.舞蹈摹拟自然,形象逼真;4.三人成班,小丑为主;5.善于表现凡人小事,以小见大;6.语言通俗生动,富有艺术表现力。

江西采茶戏由于历史悠久,流行地域较广,一些剧目和音乐曲调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文化传媒多样化、文艺鉴赏多选择的现代文娱活动中,江西采茶戏要想占有足够的份额,还需作出不断的努力,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进行艺术创新,以增强戏剧表现力、争取戏剧观众、扩大演出市场,再创辉煌,实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江西采茶舞的表演艺术

(一)女高男矮特色男子矮子步

在江西采茶舞有舞蹈界绝无仅有的女高男矮表演方式。也就是舞蹈表演时女子处于二度空间,而男子处于一度空间。这特有的舞蹈表演形式源于采茶的动作,采茶时女子在山上采茶,男子就要担着装满茶叶的下山。男子担当驼背屈膝形态,就是三绝矮子步的由来。矮子步是男子丑中见美的独特的基本动作,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交叉步,摇搓步,惊步,滑步等。动作要求是下蹲屈膝,背挺直与地面保持垂直的体态,抬头目视前方。保持步子平稳向前后移动步子。的情况下要保持膝盖的巧劲,不能是步伐僵硬。再加上手臂摆动和手腕的动作形成了矮子步。矮子动作难度高,想跳好矮子步还是要演员很强的基本功底。在完成长时间屈膝动作体态的情况下还要保持步子轻巧,以及还要配上情趣和眼神。矮子步是江西采茶舞的特色技巧之一。有着极强的观赏性和特色的表演性。是江西采茶舞的举世无双的亮点。

(二)别具一格的单袖筒

经调查发现,在全世界的歌舞艺术中,“水袖”舞的种类很多,形态也各异。而唯独江西采茶歌舞中的“水袖”呈现出典型的“单袖筒”这一独一无二的舞蹈形态现象。关于采茶单袖筒的来历有诸多的传说,虽然已经无法论证,也在此不作阐述,但足以可见其奇特性和神奇性。在江西采茶歌舞中,“单袖筒”是生和丑的专用道具和表现技巧。它不同于其他剧种常见的水袖,江西采茶的水袖是左衣袖比右衣袖加长60厘米,用以耍甩挥舞,与右手的扇子花进行配合使用。关于采茶耍舞单袖筒的技术要领,老艺人也进行了精辟的概况:“摆动象狗尾,站势吊马尾,游走象蛇过,龙头又凤尾”。可见,采茶耍袖筒的动作极为丰富而富有变化,其表演虚实相济,技巧涵盖了耍、甩、扬、佛、抛、摆、绕、抖、挥、拖、撩、飘、卷、缠、掸、摇、抓、捧、圈等几十种,而且每种袖舞动作都有它鲜明特定的含义,在表演风格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受角色不同的影响,采茶舞袖的表演技术要领也各具不同,如生角舞袖的特点存在典型的“动律在于甩,甩中变化不离矮,甩中突出柔,柔中不失甩,甩得越潇洒,动作越显帅”的形态特征和表演技巧。而丑角舞单水袖,则呈现出:“摆动象狗尾,站势吊马腿,游走象蛇过,龙头又凤尾”的典型形态特征和表演技巧。

(三)变化莫测的扇子花

“采茶没有了扇子,就等于吃饭没筷子”是采茶戏老艺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见扇子在采茶戏的表演中占着重要作用。扇子花是茶农在山中采茶时,一边摘茶一边不停的给茶蓝扇风,避免篮子的采摘的茶叶藏熟,以确保茶叶的口味纯正、保鲜而创造的。在明清以前,茶叶的制作工艺,大多数为使用铁锅进行手工作坊式制茶。因此在制茶过程中,为了使茶叶不烫确保茶叶的纯真的效果,需要一手用大蒲扇不停的扇风。茶农在平时休息的时候,也习惯用大蒲扇来扇风避暑。因此扇子成为江西采茶舞动中必不可缺的一项道具,以此增加舞蹈活泼诙谐的形象。由于大蒲扇携带折叠不方便,在演出中渐渐被轻巧的折扇代替。

扇子花的表演动作千姿百态,扇法极为讲究,其模拟形态与许多民族舞蹈或民间戏曲中的用法相似,有避风、闻花、扑蝶之说.但是在扇花指法上别具一格,分为二指、三指至五指的不同指法,表演时有“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耘、按、抓、抖靠肚面”的口诀。表演者右手持扇,有“单扇花”、“双扇花”之分。“单扇花”男女通用,而“双扇花”一般多用于女生。扇子可形象地用作瓢、刀、挖笋、打鞋底、绣花等用途。采茶戏常用的扇子花主要有:三击扇风车扇、抛甩扇、平端扇、摇摆扇、风流扇、瞄路扇等三十多种。在不同的情境之中,艺人往往根据剧情舞着各种扇花,艺人在三十多种扇花中可自由变化,具有一定的即兴性。老艺人也有艺决说“扇花变化在于手,力在手腕见于烽,左甩袖筒右摇扇,十指牵着两臂走”。

三、结束语

“三绝”与勤劳的客家人的生产活动有关,是人们日常生活在艺术中的抽象。它来源与生活,是客家人长斯生存与山林中的严峻的生态环境中的产物。是江西客家先民遗留给后代的我们一笔重要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茶艺的技巧篇(3)

作为中华民族灵魂,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不仅包含有形艺术作品,还包含无形精神世界。作为传统文化关键性部分,茶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对人们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经济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我国,油画也具有非常久的发展历史,对人们精神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油画审美体现、油画题材选择,还是油画表达方式,都呈现出本土化特点。在油画创作中融入茶文化,这就能够促使油画作品符合中国人实际生活,满足中国人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思维,这样也能够促使中国人更好接受油画作品。

1油画创作中渗透茶文化意义

早在十九世纪,油画开始逐渐进入我国,与传统水墨淡雅写意具有非常强烈对比,油画用色更加浓烈,色彩搭配也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大胆,写实性非常强,这对国民思想逐步开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经济飞速发展以及信息化逐渐发展促使油画进入到繁荣阶段,但是东西方在文化价值以及审美理念方面的巨大差异促使油画在我国认同感并不高,这就需要结合东方审美特点以及文化价值观念,更新油画创作审美理念以及油画创作模式,实现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茶文化将茶事活动、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体现出了中国经典的文化形态,其中还蕴含着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体现出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内涵,体现出淡泊宁静初始态度,成为传统文化中的关键性内容。茶文化内涵以及形式非常丰富,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诸如,茶诗、茶画、茶歌、茶舞等等,特别是茶画,生动体现茶文化哲学理念,将传统水墨山水作为基础,更加注重茶叶本身以及茶叶天然内容,将绘画扩展成为更加纯真、更加具有深度、更加具有美感、气韵更加深厚艺术形式。在现代油画的创作过程中,回归自然与返璞归真是其非常重要的体现,只有利用更加简单、更加自然、更加真实、更加纯净的方式才能够体现出其内在蕴含的率真,这样有利于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创作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需要从现实客观角度来融入主管情感性因素,将传统文化精神奕奕融入到实际创作中,体现出创作中的无限生命力。从十九世纪开始,油画进入我国,经过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简单模仿逐渐发展成为学习西方创作技巧以及创作手法,更加倡导油画内容自主创作,进而逐渐寻找出独具东方特色的中国式技巧以及中国式文化品位,随着油画创作日趋完善,那么需要从文化理论着手来逐渐丰富精神世界,茶文化对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茶艺受众非常广泛。将茶文化匀速渗透到油画创作过程中,能够有效转变过去油画创作中的夸张以及浮华,展示出自然形态的真善美,不断拉近欣赏者与油画作品之间的距离,促使欣赏者能够更好接受油画作品,明确我国油画发展定位,发展中国特色油画作品,明确区分各个地区油画作品,构建油画发展品牌,整体促进现代油画事业发展。

2油画创作中茶文化元素渗透对策

2.1将茶文化处世哲学理念应用于现代油画创作中

作为崇尚自然文化,茶文化自然淳朴,旨在于从自然事物的本真形态中诠释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体现自然至美、至真和至善,茶文化也体现出人民对自然科学认识以及对自然敬畏之情。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事活动与自然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强调人类在生存过程中顺应自然并且回归自然,不应该凌驾自然上。作为典型农耕作物,茶叶种植过程、采摘过程、制作过程等都受到自然条件制约,“天人合一”思想是茶文化核心的哲学理念。油画创作中渗透茶文化元素,倡导创作过程中坚持“天人合一”思想,避免单独强调相似,也并不着重强调某种元素,而是追求油画作品自然环境、油画作品人物有效融合,旨在于实现神似。茶文化处世哲学影响下,油画创作也更加关注写意,追求情景交融以及虚实相生,实情调感与意境感有效结合,将传统中国画写意性以及象征性应用于油画创作中,促使艺术家结合现实生活事件以及现实生活现象逐渐升华情感,揭示出社会问题,有效摆脱客观事物在时空方面限制,实现客观世界与客体主观世界结合,意象油画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典型油画作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艺术家逐渐摆脱了西方油画艺术语言写实技巧方面束缚,汲取茶文化精髓,利用创作油画来反映出内心世界以及内在情感。与西方油画相比,中国特色油画更加强调整体以及自然,描绘对象大多是自然景物,画面切分更加和谐,避免强烈视觉体验,结合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来体现出追求以及理想,不仅白描客观事物,白有利于提升思想高度以及作品画面层次。

2.2将传统茶文化创作技巧应用于现代油画创作中

在进行茶画研究过程中,茶画作品技巧与传统的山水画一脉相承,不仅强调写意性,还需要注重情感方面的表达,油画画面常常留有空白,画面布局层次性非常强,画面布局非常清晰,利用空白能够充分发挥现象空间,具有非常丰富精神内涵。西方油画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更加强调运用画面效率,重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运用画布,更加着重能够原原本本展示内容,但是实际想象空间却非常少,思想层次也相对较低。考虑到中国画与油画之间的差别,油画艺术家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术以及绘画理念逐渐引用于油画创作中,在安排意象方面,尽可能的松散,恰当应用留白手法,这样能够提升油画内容深刻性以及油画画面层次感。例如,著名油画家林风眠,在进行油画艺术创作过程中,生动借鉴茶文化以及茶画创作技巧,合理改造油画艺术,转变过于对于风景以及人物客观表达,更加注重精神领域探索,实现东方与西方艺术方面密切交流,体现出独具东方特色油画作品。

2.3将茶文化装饰艺术融入到现代油画创作中

在进行茶文化传播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茶艺,茶艺不仅包含了泡茶技巧、倒茶技巧和品茶技巧,还包含了饮茶环境装饰理念以及茶具设计美感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无论是茶馆建筑风格还是茶具式样,都体现出非常浓厚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因素应用非常多,这就使得色彩以及内容方面更加追求低调和简单。茶文化影响下促使油画创作中也逐渐体现出茶文化。传统西方油画创作更加追求色彩上的绚丽夺目以及空间上的严实紧凑,中式油画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则并不会过于追求色彩添加,更加追求松快空间安排,整个画面呈现出恬淡、素雅和有序。作为工序严谨艺术性活动,茶艺对于先后顺序和快慢速度等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现代油画作品为了能够体现出结构感,给予欣赏者版块清晰以及架构合理感受,将茶文化因素应用到油画创作中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可。例如,现代著名油画艺术家张展,在《龙凤时代》中利用传统富贵安泰和吉祥如意图腾元素,在创作色彩方面也更多应用金黄色和红色,实现古代宫廷与喜庆元素有效结合,淋漓尽致体现出了龙凤呈祥意义,逐渐得到了国内大众认可以及喜爱。

3结语

作为西方经典的艺术形式,油画已经形成成熟创作形式以及技法体系,由于东西方在文化理念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民族传统文化在油画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传统文化关键性内容,茶文化将哲学性、实用性、审美性、艺术性以及技术性相统一,这样能够将茶文化应用于现代油画的创作过程中,在保留茶文化创作技巧以及精神内涵基础上,结合西方油画创作外观架构、艺术形式等等,实现传统、现代与时尚、经典有效结合,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油画作品,体现出丰富茶文化元素,有效区分油画作品,促使中国特色油画在国家地位中具有非常稳固地位。

参考文献

[1]魏蜻,李涤尘.云南民族元素在油画教学中的实践途径[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3(5):69-70.

[2]魏攀.武夷山茶叶包装中地域文化的渗透[J].武夷学院学报,2016(4):77-81.

[3]杨春宁.油画创作中色彩语言对情感表达的作用[J].青春岁月,2013(6):78-79.

[4]程俊礼.当代油画创作中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融合及渗透[J].美术界,2013(5):76-76.

[5]杨红.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茶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6):149-149.

[6]敖玉楣.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民间美术元素应用试析———兼论民间美术元素传承保护入课堂[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4):117-120.

茶艺的技巧篇(4)

1中国茶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茶艺语言的准确性把握不当,内容不迎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第一,译者在翻译时对茶艺语言的准确性把握不当。茶艺属于中国的独特文化内容之一,在许多细节的理解上有更加深刻的意蕴,以及在发展成形中,对翻译人员的专业性以及文学艺术性等方面都作出了明显的要求。茶文学作品本身语言形式就丰富多样,简单的直译难以表现茶文学作品的独特意蕴以及深刻内涵,因实际翻译过程中,语言的失真、对相关语言的理解不足都大大降低了翻译的准确性。茶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专业性的词汇,一旦理解上出现偏差,就会将这些专业性词汇错误翻译,或者是出现各种歧义的翻译问题,因此目前茶文学作品在茶艺语言的准确性上把握不当,尤其是专业性词汇的翻译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与解读。第二,茶文学作品翻译的内容不能迎合英语的实际表达习惯。中国的茶文学作品包含中国发展悠久的茶文化,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茶文学作品翻译的模式随之也确定下来,但是中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翻译内容与西方表达习惯冲突的情况,或者是为满足表达习惯,牺牲茶文学作品的意蕴与内涵等情况。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是只注重茶文学作品的翻译忽视双方的语言表达习惯、还是一味地迎合西方的语言表达习惯,冲突了茶文学作品的内涵解读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茶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使得茶文学作品的翻译与英语表达习惯之间的冲突问题显著。

1.2茶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陈旧

中国的茶文化在不断地发展,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翻译模式,但是茶艺语言并不是全然没有变化的,茶艺语言中也不断出现全新的元素,茶艺语言的新元素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传统茶艺的陈旧内涵,推陈出新的同时,也做到了与时俱进。虽然茶艺文化在不断地发展革新,但是翻译的内容以及翻译时的技巧还与过去无异,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局限于传统的翻译方式,在理念创新上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当前翻译的模式固有陈旧,其中运用到的翻译技巧数量不足,要巧妙地在翻译作品中反映中国的茶文化,必须利用多种多样的翻译技巧,让文化意蕴充分表达,但是现阶段的翻译作品显然不足,且翻译内容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受众不能很好地领悟到中国的茶文化,对茶艺的内涵也了解甚少,长期以往,将严重影响人们对于茶艺的主观印象,茶艺作品的翻译出现明显的文化缺失。

1.3茶文学作品译者专业素质低

茶文学作品的翻译虽然不属于生僻难以理解的翻译任务,但是对于译者的文化素养以及翻译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译者如果对茶文化完全不了解,在翻译时很容易受到主观思维的限制,将自己的片面理解叠加到茶艺作品的翻译中。茶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同时该项翻译任务属于系统的、专业能力要求高的翻译工作,译者在保持高度英文表述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文文学素养,对茶文化有一定的思考与解读,避免孤立的、片面的展开翻译工作。此外,译者良好的文学素养还可以支持其自主的了解与茶相关的文学知识,包括茶的种类、沏茶、品茶以及识茶的方式与方法,饮茶时的具体要求等等,包括我国诸多与茶相关的文化习俗、或是各类文化遗产,例如河南信阳的茶文化、茶艺表演等,对这些内容的了解与掌握,可以协助译者提升自我的文学素养,进而协助译者完成相关的茶文学作品的翻译。但是结合实际,可以发现绝大部分译者缺乏这样的意识,只是简单地将茶文学作品直译,忽视文化与内涵的解读,导致茶文学作品翻译以后整体质量偏低。

2基于中国茶文化优化茶文学作品翻译的策略

2.1强化茶艺语言专业化术语的培养

要保证茶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需要翻译人员对我国传统的茶文化有良好的认知度与理解度,片面的理解会导致翻译方面的错误,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来自于对茶艺语言专业化术语的理解不足,因而为提升相关人员的翻译能力,要解决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不足,译者要找出翻译中有关茶艺作品的术语,进一步理解并解读,结合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差异,在翻译时注意利用一定的技巧尽可能的减少文化差异,规范茶文学翻译作品的语言,做好中文翻译为英文时的协调与转换工作。茶文学作品包含的术语数量多,种类复杂,例如:表示茶味干调清香的专业术语包括“清冽”、“浓酽”、“沁著茶香”、“齿颊留香”、以及“芝兰之气”等,在形容茶的外形时,还使用“心芽”、“身骨”、“脱档”、“破口”、“短碎”、“黄头”等词汇;而人们形容品茶之后的直接感受,可以使用“喉韵”、“烟熏味”、“青味”、“锁喉”等词汇。这些专业性的术语,翻译人员如果不提前了解并掌握,在实际翻译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知识空位,且茶的种类、地域、收获季节、口感以及炒制方式等都有差别。只有明确这些内容,并在翻译时巧妙地表现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展现茶文化相关的知识与意蕴,简单的直译只能让人们感受茶文学作品的浅层表意,不能促进中西方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所以译者要强化自身在茶文学作品中专业性术语的学习,再将翻译结果表现在作品中,协助展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真实魅力。

2.2协助做好直译与意译之间的转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语言上不同的表现力,在中国的语言习惯中,在人称使用、语序表达等多方面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在茶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难免会存在关于思维模式、风土人情以及其它诸多的文化差异,部分译者容易受到中文母语的干扰,在翻译时,很容易因为自身的语言习惯,导致翻译过程中“直译”现象的出现。直译是译者站在中文传统语言模式的角度,按照习惯的语法表达形式,对茶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翻译,即逐字逐句的翻译内容。这种翻译的形式,大大削减了茶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意蕴,同时翻译的语言文学性较低,文字整体表述枯燥乏味,甚至影响读者的实际阅读体验,茶文化的相关内涵以及意蕴难以在翻译作品中表现。例如,《茶经》是我国第一部较高水准的与茶文化相关的文学性作品,许多译者在翻译《茶经》时,面对《茶经》中涉及的“中庸”、“敬”的茶道精神等理解不足,包括《茶经》中谦和中庸的“和”茶道精神,这些内容译者翻译时不能很好地掌握翻译的技巧,导致实际翻译时只能直译,使得翻译结果偏离了文章的原意,不利于体现茶文学作品的实际内涵。因此,译者要注意协助做好直译与意译之间的转化,保证翻译的结果贴近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

2.3提升翻译队伍中人员的素质水平

茶艺的技巧篇(5)

会昌县采茶歌舞剧院建树五十多年来,他们有跌荡放诞、有升沉,有喜悦、有辛酸,但非论是在什么情形下,全院上下始终团结一心,走 “以有为争有位” 的成长之路,坚持表演、坚持自立立异、坚持打造艺术精品,慢慢使一个濒临瘫痪的剧团,成长成软硬件齐全、艺术人才云集,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都有必然声望的艺术剧院。他们的全力,获得了群众的赞许、率领的必定,也是以多次获得部级、省、市有关部门的奖励。更为可喜的是,由他们自立创作的多个剧目还在部级和省级的调演中荣获大奖。其中2003年,创作演出的采茶小戏《姐妹招商》在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上,采用具有赣南特色的“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为主体的“三大表演技巧”演出,获得专家评委的好评,一举荣获银奖。剧院获奖剧目不断踊现,小戏《连心桥》获第五届全国小戏小品大展作品金奖、《姑嫂劝赌》获“中国江南文化节”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优秀剧目奖,《鸳鸯树》获得江西省第三届艺术节剧目一等奖。

1 采茶戏必须充分表现人物的鲜活和细节的真实

采茶小戏的创作手法采用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短小精悍的“三角班”格式,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模仿动物形象的表演艺术,活泼明快、优美抒情的民歌体音乐,配以二胡正反弦与民间锣鼓的伴奏形式,加上头带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腿穿灯笼裤的独特服饰,构成了赣南采茶戏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格而深受客家人的喜爱。采茶小戏的表演,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精炼、明快、灵活,追求反映生活的深刻,表现人物的鲜活和细节的真实。赣南地区广阔的自然环境和多彩的地理风貌,以及南方人的热情、直爽、乐观、是南方小戏发育和成长的土壤,成为祖国戏剧百花园中姹紫嫣红的山茶花。

在采茶戏表演艺术中,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一种,同样存在高难度的问题,相比较其他舞台表演艺术,采茶小戏作为用演唱、表演溶为一体的艺术,显然具有明显的弊端。它需要演员有过硬的基本功底,唱、做、念、打样样都会,不像话剧演唱一样,直观地把演员的心理诉求呈现在舞台,传达给观众。因此,在种种弊端面前,戏剧演员要求基本功扎实,努力寻找一种切合于戏剧表演艺术的性格化训练成了戏剧演员提升其综合表演能力的关键点。在寻求方法的同时,我们会发现, 在我国各种民间戏剧中,由于其地域、文化、人文品性的不同,所体现的戏剧人物性格也截然不同。赣南采茶小戏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等特征, 具有很典型的人物性格特征,尤其是以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为主体的“三大表演技巧”具有浓郁的人物性格体现,在我国众多戏剧中独树一帜。

2 采茶戏独具特色的三大表演技巧

采茶戏独具特色的矮子步是三大表演技巧之一,有高桩、中桩、矮桩,表演者右手持扇在头上、胸前或腰间舞扇子花,左臂舞水袖,前后左右、上下自由摆动,以跳跃节奏行走,表现人们生活中的行走、上山、下坡等,矮子步是男角的戏剧基础,动作千变万化,其本身是一个综合体,包括了动作的轻重缓急、高低大小的鲜明对比。茶女摘满茶篮要随时倒入茶篓,茶郎如不双腿半蹲,茶女则不能倒茶入篓,天长日久,这种生活的自然形态,经过历代采茶艺人的艺术再创作,形成了矮子步 。独具特色的矮子步夸张得体,风趣幽默,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而单水袖表演技巧别具一格,在一般的戏曲艺术中的水袖,或长或短,都是双水袖,而赣南采茶戏中却是单水袖。相传采茶戏的传人,被困在四川峨眉山上,山林茂密,迷途难返,此时,突然来了一只黄狗,默默在前面带路,引他下山,传人感恩不尽,特把左袖加长,以似狗尾,并模仿狗尾摇摆的姿态,编出各种水袖动作。单水袖动作非常丰富,有抓袖、遮阳袖、绕肩袖、腋下袖、穿针引线袖、花篮袖、拜年袖、缠腰高抛袖等等,表演时有 “摆动像狗尾,站势吊马腿,游走像蛇过,龙头又凤尾” 之艺诀。单水袖与另一只手的扇子花相对称,一手甩袖,一手舞扇,踏着特有的矮子步,显得异常独特而有情趣。

茶艺的技巧篇(6)

中国茶艺的演变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的。茶艺馆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而当代的茶文化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茶艺的演变,也代表着我国茶文化在不断进步,它的进步,使得人对茶文化的研究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茶文化的缘起、茶文化的定型以及茶文化的转型都有了深入探讨。本文中,通过对茶文化的兴起、演变及发展等过程的研究,让更多国人了解中国茶艺。

一、茶艺馆的兴起

(一)台湾茶艺馆

台湾虽与大陆隔岸相对,但是茶叶的产地由于大量移民,从而把饮茶这一习惯带到了台湾。但是在70年代之前,台湾的饮茶不算盛行于世。台湾的茶室多出现在农村地区,城市中的茶室很少见,有的也只是一个以饮茶为由的风化业场所。70年代之后,台湾的经济飞速发展,台湾人民的生活也更加优越。传统文化在这时盛起,茶文化也在这时重新兴起。

茶文化的复兴需要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有所创新。茶文化的研究者,应当研究出能够适应台湾人生活的饮茶方式。满足现代人的社会需求,茶文化需要高雅的环境。茶艺的出现,很多关于茶文化的协会也相继成立,茶艺馆也就出现了。

茶艺馆的兴起,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茶艺馆就是一个能够表现茶文化的地方,它与之前的饮茶场所有所区别,它对环境的装饰要求体现出茶文化的要素,对于泡茶、饮茶的日常方式也要求形成茶文化的艺术特点。茶艺馆的发展,推动了台湾茶叶的销量,茶文化也成为了台湾文化的一种文化标志,把茶文化传播到更多国家、地区。

(二)大陆茶艺馆

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关于茶文化的著作也有很多,这些专著对于茶文化是一种宣传。茶文化的推广,也能够促进茶叶的销量,从而提升了经济发展。

对于中国的饮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馆的兴起,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首先是由于大众传媒的介入。70年代前,茶叶的信息会出现在报刊上,但并没有对于茶文化的报道。198年中国的第一个茶文化团体出现,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茶文化的记载。

80年代,茶文化的报道出现在了电视节目中,茶叶的停滞销售成为一大问题,通过电视的传播,缓解了滞销问题。报刊、电视的传播,使茶文化得到社会更多关注。

其次,茶文化的影响与医学也有关联。人们对茶叶缺乏认知,通过医学的解释与传播,让人们更加了解茶叶与健康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样也能够促进热门对茶叶的消费欲望。医学界对于茶叶的药用价值也有所开发,促进了经济发展。

茶文化的发展、媒体的传播、医学的见证,这些都是中国茶文化前进的条件。因此,曾经消失的传统茶艺馆,也得到恢复。茶艺馆主要宣传茶文化,其中,包含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报刊杂志,通过公益活动弘扬茶文化,让更多大陆人民了解茶,了解茶艺。

中国的茶艺馆在国内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的,一种是以宣传茶文化为主提出创新,一种是茶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弘扬中国文化。当时茶艺馆有新兴起的茶艺馆和传统的茶艺馆。

(三)两地区的茶文化交流

社会的变革,使人们的需求不断提升,对于茶文化也有了更多的需要。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茶文化的进入台湾后,为大陆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使得大陆茶馆逐渐兴起。

80年代,两岸的人民不能自由来往,茶文化在台湾盛行时,大陆人民只能通过报纸的介绍了解茶文化。

1988年台湾回归,两岸终于不用隔海相望。台湾的文化代表团进入大陆,针对茶文化有所交流,这也是大陆茶文化发展的新开端。在交流会上,呼吁茶文化的发展,对茶文化进行大肆宣传。茶艺的传入,使得两岸的文化关系更进一步,之后台湾与大陆便有了频繁的茶文化的交流。

之后,茶叶文化的专家与大陆的同行专家互相探讨,对于茶叶的生产、制作以及销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台湾茶文化团体的频繁来往,复兴了大陆茶艺文化。后来也有了在同一个舞台讲述中国的茶艺。

二、茶艺的演变

(一)唐展

唐代是中国茶艺的成熟时期。唐代期间,大量文人从事茶事,也写了大量的诗歌去赞颂茶艺,从而让茶的品味有所提升。唐代很多诗人都撰写了关于茶的诗句。著名的诗人有李白、白居易、杜牧等为代表。这些诗人对茶文化有独特的见解。他们品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对茶在各方面特点的心理感受,他们的诗句借助茶的特点,突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品茶也成为他们的生活情趣,借茶抒情,使得茶有了文化意蕴,有了艺术价值。

唐代陆羽有高超的煮茶技巧。简而言之就是9个步骤,对茶叶进行精心采造;鉴别茶叶的好与差;品茶的茶具也有讲究;煮茶时的火候要掌握恰当;添加适量的水;进行炙茶;对茶的碾末;进行煮茶以及饮茶。

由此看来,唐代不仅茶艺文化发展,茶艺的技巧也基本形成。

(二)宋代以后的发展

宋代人对茶的追求在于真味。宋代品茶在于茶的香味,因此宋代诗人描述茶的诗句大多称赞其美味。宋代茶的三大标准是色、香、味。

与唐代相同的是宋代的点茶,宋代所使用的茶叶仍然是唐代茶叶。宋代喜欢茶汤泡沫,蒸青容易使味道损失,于是在民间传播的直接烘焙的散茶受到很大欢迎。

明代的茶艺技巧有了新发展,出现了炒青。茶叶经过炒青,味道更佳,色泽也更青绿,茶的滋味也更使人陶醉,茶叶也开始使用直接用开水冲泡。于是宋元时期出现了散茶冲泡。

中国茶艺的演变历程,由混煮到煮茶再到点茶最后到泡茶。中国茶艺不断发展,而茶艺的方式也更加简约化,为茶艺增添了生活与艺术气息。

三、茶艺的发展

茶艺发展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唐代、第二次是宋代、第三次是明代。中国的饮茶发展,从前主要用于药材的使用,到唐代便成为了饮茶。唐代饮茶的发展,关键人物便是陆羽,他对茶艺技巧的使用,使茶文化上升到更高一层。宋代的茶艺法是点茶,使茶文化真正成为艺术文化。明代,是泡茶的兴起开端,属于茶艺的转型。

茶艺是中国的一门艺术,从茶艺的学习中,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底蕴。品茶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在茶中感受生活,平静内心。

茶艺的技巧篇(7)

与中国茶叶行业相关的图书很多,可谓是汗牛充栋,但与茶叶实战销售密切相关的著作很少,所以,继《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火爆热销之后,近几个月来,作为中国第一本茶叶销售实战专著,《点茶成金——快速卖茶72招》也是非常火热,远卓品牌策划公司推出的抢先版更是吸引了茶企老板,或是以高价抢购揽入怀中,或是积极参加“茶金会”,以尽早让《点茶成金》常伴左右,及时吸取其中养分,快速完善卖茶思维,系统提高卖茶技能。

其中,《点茶成金》有一个观点说,“卖茶”与“采茶”一样,是一种“技术活”。随后,作为中国茶叶品牌策划第一人,作者之一谢付亮先生分析说,“卖茶”技能不仅可以通过持续有效的学习而大幅提升,而且可以通过在实践中的反复操练而达到“炉火纯青”。“卖茶”也许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卖茶”从来不曾是“艺术活”,未来也不会是一种“艺术活”。

谢付亮先生在培训课程和演讲中,也经常强调,卖茶是一门技术活,可以通过认真系统的学习,一步步掌握卖茶技能。这给很多茶人,尤其是刚刚进入茶叶行业的茶企老板和终端销售人员,或者刚刚进入茶叶行业的企业总部销售人员,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但是,作者的这句话引起了一些不可忽视的争议,例如,部分看到或获悉这一观点的业内人士说,既然卖茶是一门技术,那么就是有章可循的,就是可以看得见提高过程的。但是,卖茶并不是那么简单,很难做到有章可循,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卖好卖坏,都要看感觉,所以,不少人并不认同《点茶成金》作者的这个观点。

还有一些业内人士,在多种场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卖茶是一门艺术,没有什么真正的规律,或者说,即使有规律也说不清楚,需要用艺术的心态去拿捏才行。把卖茶当作一门技术,会抹杀调人的特殊性,也会抹杀掉人际交流的互动性,甚至会造成一个人失去该有的幽默感。

因此,这类观点的持有者毫不犹豫地强调,卖茶当作一门技术并不合适,为了更好的卖茶,应该把卖茶当作一门艺术,然后好好的去修炼,一边泡泡茶,一边找一找感觉,以在日常泡饮和销售中,提高卖茶的艺术修养。

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销售应该是具有的一定的艺术色彩,所以,围绕卖茶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线上线下存在的争议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有人称之为“艺技之争”,也有人称之为“两术之争”,甚至还有人在谈论靠技术卖茶还是靠艺术卖茶时,郑重地提出:大家可以不用去计较了,直接强化普及“艺技卖茶”的技能就可以了。

于是在大家都在述说“艺技卖茶”、普及“艺技卖茶”的同时,跟风者顺着“艺技卖茶”的谐音,“艺妓卖茶”也骤然出现了,顿时雷到了一批茶人,艺术、技术、艺技还是艺妓?“艺妓卖茶”,一瞬间搅乱了卖茶的思维,放佛让茶叶行业嗅到了“娱乐至死”的无穷味道。

回到我们今天所谈的根本问题上来,卖茶究竟是技术还是艺术?通过对《点茶成金——快速卖茶72招》的精心阅读,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已经将卖茶的销售根基、市场真相和沟通技巧,做了非常精细的分解,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茶叶销售脉络,能够一步步按照书中提供的操作技巧,持续不断地提高卖茶技能。

这样看来,《点茶成金——快速卖茶72招》一书说卖茶是一门技术活,倒是没有什么大的不妥。而且,只有将卖茶当作一门技术,积极创新,积极普及卖茶技能,才能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提高茶人的销售技能,促进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和复兴,做强中国茶叶品牌。

茶艺的技巧篇(8)

声乐艺术与茶艺之间的内涵融合,并非一种艺术“替代”另一种艺术,实际上,是以共性认知的基础视角来对两种文化艺术所存在的客观共性进行分析。

1声乐艺术的多种内涵分析

声乐艺术作为艺术体系发展中,极为特殊的表现形式。通过使用人的声乐来进行音乐演唱与表达。声乐艺术通过依据声带,结合鼻腔、舌头等多个部位相配合,从而诠释出极具节奏感与内涵的声音内容。结合不同音色划分,主要有抒情类和戏剧类音色,不同的声音,其中所诠释的情感内涵,也完全不同,比如男高音往往能够诠释出一种积极、厚重的情感内涵。事实上,同一首声乐作品,演唱者不同,就会呈现出差异性效果。从这些声乐艺术的差异性表现看,其背后不仅仅是音乐技能之间的差异性,也与演唱者自身的乐感、理解力,甚至声乐艺术素养之间,有着重要关联。在当前声乐艺术诠释过程中,其中所需要展示的内容中,除了要集中展现其演唱风格与技巧之外,更要侧重于情感理解与发自内心的认同。实际上,根据相关研究分析,我们看到声乐艺术在演唱与表演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声乐技巧的掌握,更要注重演唱者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所以,从艺术包容与情感启迪等多个角度出发,综合借鉴和汲取其他艺术的内涵,也将实现声乐艺术的更完善表达。

2茶艺文化的价值理念认知

根据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茶艺指的是在茶叶冲泡与饮茶过程中的具体技艺,在茶艺中,从泡茶,再到品茶,乃至多种艺术情感的融入,都诠释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茶艺文化传播与发展进程中,主要从观看基础表演、品读茶文化内涵,乃至悟道等三个层次内涵。对于茶艺文化来说,其中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除了泡茶的器具、水等等,还有服饰、情感等多个美学内涵之间的深度融合,尤其是茶艺文化作为一种自我修养,其中逐渐融入到大众生活之中,实现茶文化的理性思考。对于声乐艺术来说,这是基于情感理解与文化认知背景下的艺术思维形式,茶艺同样如此。无论是茶艺的形成背景,还是其中所表现的情感思维,都是一种真实而客观的情感流露。特别是我们能够从茶艺中体会到人们对茶文化的情感化理解,所以,在当前文化融合背景下,想要实现声乐艺术与茶艺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全面传承,就必须构建一种基于融合共性基础的文化包容体系。

3声乐艺术与茶艺文化的共性特征

独特的文化环境,造就了具有自身美学理念和情感特色、艺术价值的艺术形式,声乐艺术与茶艺都是文化体系的艺术化表达。作为一种情感的诠释与流露,两者极具内涵的共性。就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看,该艺术正是时代文化与声乐艺术之间的合理融合。所以,在当前发展和认知该艺术时,要注重植根于我国文化氛围,通过融入合适的艺术理念,从而实现声乐艺术实践的最佳效果。声乐艺术与茶艺文化的共性在于两者都是文化体系的生动诠释,从唐朝出现茶文化到今天,千年发展造就了多种形态和内涵的茶文化,茶艺就是茶文化的创新性与艺术化展示。任何一种艺术,在发展与传递过程中,只有融入了文化内涵,秉承了具体的文化传递思维,才能真正意义上让两者艺术的优势,实现不断提升。对于声乐艺术与茶艺文化来说,其发展的关键动力,在于其中所诠释的文化优势,这也是两种艺术不断传承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品质。声乐艺术与茶艺文化的共性在于两者都是基于内部情感的艺术表达,想要实现其最佳展示,就必须综合考虑其中所诠释的情感理念,通过综合理解,从而实现艺术传递的最佳效果。无论是声乐艺术,还是茶艺文化,其中所诠释的各种美学,乃至表达动作、旋律等等,都是基于情感理念的价值诠释。实际上,声乐艺术也是一种情感理解与思维认知,其中所向我们集中展示的是一种艺术理念,更是情感思维的人文认同,所以,充分探究艺术的融合共性,从而适应当前文化多元融合的时代诉求。茶艺与声乐艺术之间,存在诸多内涵的关联性与价值共性,这也为两者之间的内涵性融合与价值挖掘,提供了重要载体与平台。因此,及时更新文化理念,融入艺术思维,变革声乐艺术与茶艺文化之间的融合方法,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声乐艺术与茶艺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也将茶艺文化的文化内涵与声乐艺术的情感性优势等等多种理念予以充分融合,这也符合、匹配当前文化交流与艺术碰撞的时代环境和要求。

4文化融合背景下声乐艺术与茶艺的融合传承机制

源自西方文化的声乐艺术化与基于茶文化的茶艺,两者尽管作为风格内涵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形态,尽管其表现形式和表现方式之间存在着差别,但是就本质上看,两者都是对音乐艺术和情感理解的深度诠释与包容,所以,这两种文化艺术,在未来一定能够以深度融合的方式,实现融合与传承。在现代茶艺文化中,选择声乐艺术融入其中,也能够实真正实现茶艺的时代创新,尤其是声乐艺术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内涵,都将诠释出最佳艺术展现。就文化融合的时代趋势看,不同文化体系在传播与融合过程中,都在冲突与交流之后,实现了内涵与形式的全面重塑。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艺术表达方式,其不仅有属于自身风格的艺术展示规律,也有着丰富特色的文化特征。比如自身的演唱风格、表达形式,乃至情感诠释等,都有属于该艺术的特色内涵,在声乐艺术全面融入我国之后,作为一种艺术表达载体,其为我国音乐艺术的传递与发展,提供了相关平台。但是,就文化融合这一时代趋势与背景看,在探究两者融合发展的传承机制时,不能盲目融合,要以理性和客观的视角,来对我国茶艺与西方的声乐艺术差异性,进行对比和认知,比如茶艺更多是一种多样艺术,演唱仅仅是其中的一种组成因素,服饰、器具、表演等等,都是该艺术的重要内容。而声乐艺术中,则更多以演唱为主,无论是声乐表达的情感方式,乃至声乐演唱技巧等等,都侧重于演唱技术。所以,想要真正意义上,实现茶艺与声乐艺术的融合与交流,应该坚持:首先,必须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表演曲目,通过合理的曲目编排与内容改编,从而形成极为固定的音乐表演范式,特别是在进行具体艺术资源挖掘与整合的前提下,通过具体改编与理念融入,实现声乐艺术与茶艺的最佳融合与应用效果。茶艺表演中,可以使用声乐演唱方法来表演相关采茶戏曲目,通过丰富茶艺表演的情感渲染力和价值感知,从而提升茶艺表演的艺术合力。其次,要注重提高茶艺表演者自身的艺术水准和艺术认知能力,当茶艺表演者,深层次体会和感知声乐艺术所具备的艺术感染力与独特的情感思维,从而真正实现茶艺与声乐艺术的理想融入与借鉴。茶艺表演中,以茶艺的技巧展示为重要方式和载体,其中不仅融入了茶文化的价值内涵,更是通过巧妙借助辅助元素,从而实现了该艺术方式的生动表达与诠释。在茶艺艺术发展进程中,其中有着重要的音乐元素,音乐艺术让茶艺表演的内涵,得以全面丰富。最后,在茶艺表演过程中,所使用的声乐艺术,应该偏向相对柔和且自然。茶艺与声乐之间深度融合之间,让两者艺术,实现了生动诠释与立体化结合。客观的看,茶艺活动,更多是一种可观赏的柔性美学,结合声乐艺术的价值内涵和多种表达方式看,其中更需要确保艺术之间的匹配度。

5结语

将声乐艺术与茶艺相融合的过程,并非两种艺术的“盲目”性叠加,必须在优化内容选择的基础上,探究声乐艺术与茶艺之间的内涵共性,进而从艺术内容到表演风格,实现真正匹配。实际上,文化融合背景下,声乐与茶艺之间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1+1”,而是在寻找到艺术共性基础下的,文化借鉴与融合。

参考文献

茶艺的技巧篇(9)

属于黑茶。因产地旧属云南普洱府,今普洱市,故得名。现在泛指普洱茶区生产的茶。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茶艺的技巧篇(10)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钢琴教育;文化性

我国饮茶习俗始于西南地域,凭借特殊的地理条件逐步发展为世界第一大茶叶种植区,由种茶、饮茶延伸出的茶文化是蕴含我国传统民俗元素的直观表达。钢琴是西洋古典键盘乐器的一种,是世界上除了管风琴之外音域最宽的乐器,在西方有着“乐器之王”的美誉。近年来,世界音乐文化交流频率的增加使得传统茶文化元素与钢琴音乐关系不断密切,与茶文化相关音乐在具备传统音乐精粹的同时符合西方现代音乐美学。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使钢琴音乐的推广成为可能,钢琴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空前提高,教师在传统技巧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演奏曲目的背景文化,以学校教育的形式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钢琴演奏人才,让学生了解到茶文化元素内涵对钢琴艺术魅力影响,丰富钢琴音乐教学内容。

1茶文化性与高校钢琴教育

1.1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随着海内外音乐文化交流的持续升温,现代西方音乐教学在国内知名度不断提升,以钢琴为首的古典乐器教学在全国各地高校推广开来,高校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钢琴学习中。但是,钢琴教学在高校间普及时间较短,学校对教学安排及考核体系尚属于摸索阶段,多数钢琴课程围绕指法技艺练习展开,学生通过传统的“苦练”模式获得技巧熟练,但缺乏对音乐文化的感知和文化性积淀。我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可以有效帮助国内演奏者在表演中产生文化共鸣和认同感,丰富的茶文化元素与音域宽广的钢琴结合产生别具一格的文化碰撞,有效增加了演奏的艺术性。在学校教学中,钢琴音乐课程的广泛开展使得专业音乐教师需求不断增大,许多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表演练习和音乐文化积淀就在毕业后选择成为教师,而具有一定天赋和表演能力的学生则大多成为职业演奏家,导致我国钢琴教学水平受到很大局限。高校教师自身对茶文化元素与钢琴演奏结合的理解十分有限,学校钢琴课程的要求停留在可以量化的技巧考核上,忽略了乐器演奏中本土文化元素的魅力,生硬的加入茶文化音乐练习无法带动学生共鸣。

1.2高校钢琴教育中茶文化元素表现

钢琴是西方古典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八世纪初古典钢琴被发明以来逐步席卷欧美流行风潮,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形成具备宽阔音域和极强表现力的现代钢琴。在钢琴被发明之初,这种制造复杂且十分昂贵的乐器只有皇室及贵族阶层才有权利拥有,钢琴在民间的普及度很低并没有受到很多关注,但制作工艺的提升和新锐钢琴家的出现使这一乐器日益流行,成为欧美古典音乐文化集大成者。我国钢琴教育受物质条件限制并没有在义务教育阶段普及,高校钢琴艺术课程的开始也处于尝试阶段,西方现代音乐文化无法充分表达国内演奏者心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音乐领域的渗透开始受到关注。茶文化经过千年的传承发展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点,以传统元素为基础的钢琴表演在发挥乐器独特音域优势的同时带有一定文化性,以著名钢琴曲《彩云追月》为例,钢琴与民乐截然不同的音色表达使乐曲更富表现力,形成不同于任何国家的中国钢琴文化表达。高校钢琴专业大学生在演奏传统曲目和进行创作时需要了解音乐内在的文化内涵,避免一味对西方优秀作品模仿,通过传统茶元素知识激发内心的创作灵感。

2高校钢琴教育文化性培养

2.1茶文化对高校钢琴教育影响

我国传统茶文化强调茶艺的美学艺术,通过审美标准的不断完善使普通饮茶活动发展为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文化表达,人们在饮茶及欣赏茶艺表演过程中领略传统艺术熏陶,感受到人与自然间、饮茶活动与传统“儒释道”文化间内在联系。这种以艺术美学欣赏提升个人内在文化修养及艺术感知力的模式与音乐教育有着密切联系,钢琴作为西方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在日常教学开展过程中对学生文化观念的灌输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将传统文化烙印鲜明的茶文化元素与西方现代钢琴文化结合,在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艺术眼光和文化知识积累,参考传统音乐中采茶戏、采茶谣等民间音乐形式,为高校钢琴音乐教学发展提供全新的可能性。受到茶文化元素影响创作的钢琴音乐是音乐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表现形式,打破地域限制对音乐表达的束缚,从茶叶的生产及饮用过程中获得全新灵感,赋予钢琴音乐更多地域化属性,打造出不同时代下的多样化钢琴音乐作品。认识到茶文化是我国特色音乐发展的重要素材之一,在钢琴指法技艺练习之外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创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心情感,增强我国钢琴教学的艺术性,以茶文化性为切入点使高校钢琴专业师生有效了解音乐艺术的内在人文属性。

2.2高校钢琴教育多元文化性

高校钢琴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同地区学校在教学中采取的课程设置及师资安排有着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将会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产生巨大影响。其中,西南地区高校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钢琴演奏相结合,对传统曲目的钢琴演奏、茶文化相关钢琴曲创作及钢琴曲文化背景探究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在钢琴音乐学习中对音乐作品艺术属性判断能力,通过前期对已有音乐分析的模仿和感知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音乐理解,并在自身演奏过程中充分应用。钢琴教学在国内高校的推广过程中,师生对音乐作曲的一度创作和已有作品演奏都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色,西方现代音乐技巧负责提供外在技术支持,而东方文化思想内涵则使作品具有更多的地域性特点,极大的丰富了世界钢琴艺术表达。中国钢琴文化概念的出现扭转了西方乐器只能使用西化表达形式的固有观念,打破不同乐器的文化壁垒,促进不同音乐文化间交流,提高了我国民乐在世界范围内认知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策略的加大茶文化元素钢琴作品的使用,逐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作品的鉴赏能力,以优秀作品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多元化音乐眼光,彰显高校钢琴教育的文化性,使钢琴专业学生承担起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沟通作用。

3结束语

钢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知名度,民族钢琴文化的出现是东西方文化相容的产物,这种全新的艺术形态对世界音乐爱好者了解我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及国内音乐创作都有着重要作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是培养钢琴作曲人才和演奏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中加大个性鲜明的民族音乐应用帮助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现有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全新创作表达。面对地域间文化冲突时,一方面要防止一味排外,固步自封;另一方面要避免过度文化“自卑”,只会模仿,在音乐的交流与创作中兼收并蓄,选取不同文化内涵对钢琴音乐学习的有效内容进行整合,在文化交流中放开心态,为自身文化知识储备打好基础。由于钢琴是标签性较强的西方乐器,因此在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多元性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尽可能减少应试教育对钢琴学习的不良影响,增加艺术学习考核形式,判定学生音乐实力时不只局限于演奏技艺,将学生的艺术理解和文化性列入考核标准。帮助茶文化元素与西方钢琴演奏形式的契合,使两种文化都能得到全新的艺术发展可能,有效的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中国茶文化影响力,通过高校钢琴教学培养出一批兼具艺术文化内涵和钢琴演奏技巧的音乐人才,为我国音乐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群.关于河南民办高校钢琴教育的反思以及改革分析[J].戏剧之家,2016(23):199-200.

[2]范晓荣.普通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现状研究———以钢琴教育为例[J].音乐创作,2016(11):179-181.

[3]马克实,王鲲.新型教学模式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16(16):54-55.

[4]李春晓.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分析[J].艺术评鉴,2016(5):151-153.

[5]徐爽爽.“微时代”音乐资讯的发展对高校钢琴教育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7):148-151.

[6]刘宁.刍议高校钢琴教育中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策略[J].艺术评鉴,2016(1):145-146.

[7]吴琛.浅析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以高校钢琴教育为视角[J].大众文艺,2016(8):224.

[8]周民,周萍.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高校钢琴教育的文化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137-139.

上一篇: 财务报表审计的主要特征 下一篇: 经济学的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